<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法律道德相互融合研究論文范文

2023-09-22

法律道德相互融合研究論文范文第1篇

一、財務會計及管理會計相融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 準則差異, 融合過程產生排異性

很多從事會計工作的人都知道, 財務會計開展實際工作的時候, 應牢牢遵循有關會計準則及會計制度, 這樣做的目的在于保證會計報表有空間及時間上的可比性。管理會計因為比較重視對將來事件的預測, 存在著不確定性因素, 所以與財務會計比較而言, 更為靈活, 與此同時在進行操作的時候無須遵循會計準則。如此一來, 問題非常顯著, 因為使用的標準在實施過程中約束力不一樣, 所以在相互結合的時候也會出現邏輯錯位問題, 對使用人員開展閱讀及深入理解是沒有益處的。

(二) 對人員素質要求有差異

通常來說, 財務會計主要工作就是處理歷史信息, 財務會計在進行工作的時候常常是遵從固定程度及嚴格套路的。有關工作人員必須要具有非常扎實的財務基礎知識、熟練的操作實施能力、非常仔細與沉穩的心理。而管理會計因為是對將來某種事件的預估, 方式非常靈活且多樣化, 有著非常高的藝術性, 對從事該工作的人員而言是沒有所謂的固定程序的。因此, 通過這一角度來觀察可以了解到管理會計對人員要求是非常嚴格的, 而財務會計對于人員要求是比較低的。

二、新經濟時代下融合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舉措

(一) 加速會計人員轉型

如若要達到財務與管理會計兩者相融的目的, 就必須要具備綜合素養高的會計人員, 所以, 增強會計人員素質及提高業務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要想實現會計人員轉型, 就需要做好下面幾點:第一, 增加宣傳的力度, 使會計人員充分認識到管理會計的重要性, 同時可以進一步理解財務及管理會計雙方之間的關系。第二, 適時填充高端人才, 讓會計人員質量和數量共同增長, 提升所有工作人員業務素養。第三, 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著手, 合理選取管理會計的工具, 同時面向財務會計人員展開綜合培訓, 例如實現目標、熟悉操作程序等, 從而更新人員知識體系, 提高人員操作技能與專業知識。第四, 培養會計人員對管理會計的相互融合及價值認同能力, 激勵人員主動參加有關活動, 由管理會計發現問題和采集信息, 同時使用自己的見解整理與歸納問題, 繼而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二) 建立新型的財務和管理會計融合體系

在新經濟時代環境下, 財務及管理會計相融合并非是一項十分簡單的工程, 反之, 這一工程尤為復雜, 且系統性強, 根本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以內完成。對企業而言, 要想將財務和管理會計相融, 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構建有益于財務及管理會計合并的內部體系及氣氛。因而需要突出兩點:首先, 應當多多關注到管理會計的作用, 且把管理會計作用放在第一位。因被過往因素所影響, 企業沒有意識到管理會計的重要性, 所以在進行生產或者經營的時候常常只關注到了歷史信息, 不具備對財務信息的預見性, 長時間發展下去對財務及管理會計相融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因此, 管理者應當時刻端正自己的態度, 同時科學且合理運用管理會計。其次, 使用合適的方式, 進行財務基礎數據收集, 將會計基礎工作細致化, 且將有關財務資源優化升級, 給財務及管理會計合并提供信息基礎。因為上述提到了信息準確性差異問題, 所以在操作的時候, 在設置有關細則要求的過程中應當全面思考財務信息在財務及管理會計之間的適配性, 在進行收集以及處理信息的過程中應當合理配置, 只有這樣才可以確保財務和管理會計有效結合。

(三) 成立相關部門

倘若要有效結合管理和財務會計, 第一步應當創建管理和財務會計合并部門, 把管理及財務會計放在相同環境之中, 借此加強管理及財務會計間的適應性。財務會計主要負責的工作就是監督與觀察數據, 管理會計主要負責的工作就是設置必要的發展規劃。因而, 管理及財務會計的工作范疇有一定的重合性, 創建結合財務及管理會計的部門對財務及管理會計工作的協調與團結協作習慣的培養是很有好處的。通過財務會計整理與歸納得出的信息可以直接交由管理會計來分析與研究以后制定出改革舉措, 如此可以將工作步驟簡化, 提升工作效率, 防止不必要往來。融合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有關部門的創建, 其工作任務就是引進人才, 讓其能夠達到非常好的效果, 所以企業在發展的時候需要引進各方面的優秀人才, 雇用愛好管理且管理經驗非常豐富的人。

三、結語

綜上所述, 在新經濟時代環境下, 要想有效融合財務與管理會計, 就需要將管理中的會計作用發揮出來。并且從整體考慮, 不僅要設置出有益于財務及管理會計合并的平臺體系, 同時還需要提高會計人員專業技能, 如此才能夠在短期內實現管理和財務會計相融合。

摘要:將財務和管理會計相融的目的在于充分滿足時代發展需求, 加強會計管理工作, 使會計工作更加高效化。本文圍繞財務及管理會計相融的影響因素展開, 分析與探討了新經濟環境下財務和管理會計相融的舉措。

關鍵詞:新經濟時代,財務會計,管理會計,相互融合

參考文獻

[1] 王欣.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有機融合與創新發展[J].財經界 (學術版) , 2016 (11) .

[2] 潘蓓.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結合優勢探究[J].中國商貿, 2014 (32) .

法律道德相互融合研究論文范文第2篇

在高校教育中, 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互融合有什么重要的意義呢?在了解高校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互融合的意義之前, 必須要搞清楚什么是第一課堂?什么是第二課堂?第一課堂, 簡單來講, 就是指傳統的課堂, 即根據教材大綱, 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進行的課堂教學活動。第二課堂, 則是相對于第一課堂而言的, 具體是指在第一課堂之外的時間范圍內開展的所有與教學有關的活動。從教學內容上來看, 第二課堂源于第一課堂, 卻又高于第一課堂;從教學形式上來看, 第二課堂要比第一課堂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從教學場地來看, 第二課堂要比第一課堂廣闊得多, 既可以在教室, 也可以在操場, 既可以在學校, 也可以在社會, 甚至家庭等。第二課堂不僅是對第一課堂的全面補充, 更是第一課堂的創造性發展。在高校教育教學過程中, 通過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相互融合, 可以全方位、立體式地為社會培養一些高質量的人才, 滿足社會人才需求。

二、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互融合的突出問題

然而, 筆者在研究高校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互融合, 迎合當今社會人才需求, 為社會培養高質量人才的過程中, 驚訝地發現了一些突出的問題, 具體如下:

(一) 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互融合的目標不明確

明確的目標是個體積極主動、堅持不懈努力的方向。在高校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互融合的過程中亦是如此, 必須要有一個明確而又具體的目標。然而, 現階段, 在高校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互融合的過程中, 部分教師根本就未曾制定過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互融合的共同目標。沒有共同的目標, 所以高校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教學的相互融合也就無從談起。比如在第一課堂中教師通過深入淺出地講解, 學生已經系統掌握了相關理論知識。但是, 在具體的實踐中, 學生仍然不會靈活自如地運用這些知識。為了讓學生更加準確無誤、靈活自如地運用相關理論知識, 教師就要想方設法開辟第二課堂。然而, 部分教師在開辟第二課堂時, 從來不會密切地結合第一課堂制定明確的目標。這樣的第二課堂注定是收效甚微的, 甚至于是無效的。因此, 缺乏明確的目標是高校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互融合的“攔路虎”, 是高校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互融合的突出問題之一。

(二) 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互融合的步調不一致

整齊的步調是幾個協作個體齊頭并進的關鍵所在。只有步調一致, 才能確保幾個協作個體共同進步。然而, 當前, 在高校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互融合的過程中, 一些教師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硬生生地分裂開來, 單打獨斗、各自為政。如此以來, 致使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教學形成“兩張皮”, 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作用也就成為了一句空話。例如由于一些不可控因素的影響, 致使高校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進度產生了出入, 第一課堂的教學內容或快于第一課堂的教學內容, 或慢于第一課堂的相關內容。高校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進度有出入, 步調自然也就不一致。

再如高校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所圍繞的主題不夠明確, 也會高校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步調不一致。因此, 缺乏一致的步調是高校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互融合的“絆腳石”, 是高校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互融合的突出問題之二。

(三) 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互融合的內容不相關

在高校教育教學過程中, 第二課堂始終是第一課堂的重要補充, 是第一課堂在創造性發展。如此以來, 高校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互融合的內容必須是密切相關的。然而, 現如今, 在高校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互融合的過程當中, 部分教師根本無視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內容, 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互融合就更是如同癡人說夢。高校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內容風馬牛不相及, 教師還要硬生生地想把高校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互融合起來,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造成高校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內容不相關, 最主要的原因是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教師在學期初制定教學計劃的時候缺少溝通。高校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教學內容毫無關系, 教師卻要把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融合起來, 這難道不是癡人說夢?由此可見, 高校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教學內容不相關是高校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互融合的“拖油瓶”, 是高校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互融合的突出問題之三。

三、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互融合的主要策略

針對上述種種問題, 筆者認為, 為了更好地促進高校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互融合, 教師必須要在緊扣教材教學內容, 結合學生實際學情的基礎上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 明確相互融合目標, 促使融合舉措目標一致

明確的目標是高校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互融合的行動指南。如果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在相互融合的過程中沒有明確的目標, 那么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融合也就失去了其應有的意義。只有為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互融合制定出明確的目標, 才能充分發揮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互融合的積極作用。

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挖掘第一課堂的教學內容, 教師既可以在圖書館查閱一些與第一課堂教材內容相關的理論知識, 也可以在互聯網上搜索一些與第一課堂教材內容相關的重要資料。當教師查閱、搜集并整理了大量重要的第一手資料之后, 要緊緊圍繞教學大綱制定出清晰明確的第一課堂教學目標。緊接著, 教師要以第一課堂教學目標為中心, 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智水平等用心設計一些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活動, 借此順利達成第一課堂教學目標。最后, 教師要以學生在第一課堂中的教學目標達成程度為依據, 制定出具體明確的第二課堂教學目標。這樣以來, 不僅把高校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目標有機地統一了起來, 而且也會使得高校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教學目標更加切合實際。在清晰明確的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互融合目標的指引下, 教師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了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教學活動。與此同時, 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互融合的目標也在潛移默化之中順利達成了。

(二) 統一相互融合的步調, 促使融合效果齊頭并進

統一的步調是高校教育教學過程中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互融合的顯著特征。在高校教育教學過程中, 承擔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教師可能會是不同的教師。因此, 為了統一高校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互融合的步調, 課任教師必須要在共同目標的引領下, 經常性地通過各種途徑深入地溝通與交流。通過深入地溝通與交流, 高校第一課堂教師和第二課堂教師就可以統一步調, 更好地發揮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在為社會培養高質量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了。當然, 計劃不如變化。僅僅依靠高校第一課堂教師和第二課堂教師在學期初制定高校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教學計劃仍然不能夠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步調完全統一起來。為了更好地統一高校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步調, 高校第一課堂教師與第二課堂教師還需要通過各種有效的渠道及時溝通各自的教學進度, 并根據變動隨時隨地調整自己的教學計劃。如可以專門組建一個第一課堂教師與第二課堂教師的微信群, 在這個群中教師可以隨時隨地交流教學進度、教學實況等。在相關課任教師的深入交流與共同努力下, 高校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步調一致, 同步向前。如此以來, 高校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互融合為社會培養高質量人才方面的作用也就發揮得淋漓盡致了。

(三) 關聯相互融合的內容, 促使融合過程和諧自然

高校第一課堂教師要緊緊圍繞教學大綱, 有的放矢地選擇課堂教學內容, 并圍繞這些課堂教學內容設計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活動。高校第二課堂教師要以第一課堂教學內容為立足點, 緊密結合學生多姿多彩的實際生活, 創造性地設計、豐富高校第二課堂教學內容。例如在高校第一課堂中教師可以運用各種教學方法, 讓學生透徹理解相關學科的抽象理論知識。在第二課堂中, 為了讓學生牢固掌握這些理論知識, 教師可以緊緊圍繞這些抽象理論知識, 潛心設計一些具體的實踐活動。通過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高校第二課堂中具體的實踐活動, 可以有效地幫助高校學生升華理論知識, 學會靈活自如地運用這些抽象的理論知識巧妙地解決具體的生活實際中遭遇的各種現實問題。這樣以來, 高校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教學內容也就自然而然地關聯起來了。綜上所述, 在高校教育教學過程中, 教師要本著為社會培養高質量人才之目的, 通過明確目標、統一步調以及關聯內容等方式將高校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巧妙地融合起來。

總而言之, 教師要正視高校第一課堂與第一課堂相互融合過程中凸顯出來的各種問題, 多措并舉把高校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巧妙地融合起來, 為經濟繁榮、社會發展等培養高質量的優秀人才,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添磚加瓦。

摘要:高校是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高質量優秀人才的“搖籃”。高校各項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主要以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為重要載體。從表面上來看, 高校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是兩個相對獨立的課堂。實則不然。高校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是相互聯系、彼此影響的。第一課堂是第二課堂的行動指南, 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重要補充。因此, 在高校教育教學過程中, 唯有將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互融合起來, 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高校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積極作用, 才能為社會培養高質量的優秀人才。本文將在借鑒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 結合自身教學實際, 淺顯談談有關高校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互融合滿足社會人才需求方方面面。

關鍵詞:高校,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相互融合,社會人才滿足需求

參考文獻

[1] 徐倩倩, 施璐敏.高校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共同育人機制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7 (3) :123-124.

法律道德相互融合研究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高職高專:法律素質

一、高職生法律意識及其教育現狀

(一)高職學生群體法律意識淡薄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便利的生活方式和多元的資訊不斷沖擊著人們的生活,在物質生活不斷豐富的情況下,針對精神文明建設的步伐卻稍顯不足。激烈的社會競爭帶來了人們對利益的過分關注,浮躁的社會風氣嚴重影響了文明社會的發展。在我國高職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工作中,由于種種原因的影響,仍舊存在著法律意識淡漠、法律知識缺失的情況,嚴重阻礙了學校法律教育工作的開展,且給學生的個人修養及道德水平的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例如,近年來學生陷入網絡借貸糾紛的案例屢見不鮮,很多學生為了追求物質生活的富裕,滿足個人的虛榮心,陷入了網貸的虛假夢境當中,進行與個人經濟情況嚴重不符的高消費,最終釀成難以挽回的后果。另外,高職學生校園暴力、網絡詐騙、網絡直播等問題也造成了學校在管理工作方面的困境。這些現象的出現,體現了當代高職學生法律意識的淡薄和個人法律信仰的缺失,學生對這些事件嚴重性的認識不足,缺乏對自我的管理和約束,更缺乏對法律的敬畏之心,在面對金錢、利益等誘惑時,無法分辨對錯,或存在僥幸心理,最終造成嚴重的后果,給學生的未來發展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

(二)學生對待法律知識教育的態度需要轉變

經調查發現,大學生學習法律課程、參加法律活動具有功利性目的,如修滿學分。學生接受法治教育是消極、被動的態度。教師作為高校法治教育實施主體,其教學態度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法治教育活動的效果。經了解發現,《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法律知識占比約30%,教師講授的法律知識也僅30%,與思想道德知識占比嚴重不均衡?,F階段大學教育重視專業對口教育,容易忽視法治素養的培養。與法律有關課程多設置在法學專業中,非法學專業的學生只重視本專業知識,學校目標定位中育人合力尚未很好地形成。

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對高職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作用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對高職學生思想政治覺悟的提升與法律意識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該課程可以有效內化高職學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的意識和能力,加強高職學生群體德行修養的提升與人格的塑造,對培養當代高職學生的責任感、道德感和法律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強化道德修養,塑造價值觀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的開展強化了對高職學生道德修養與價值觀念的塑造。只有以良好的道德行為基礎,才能實現高職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目的。如果一個學生缺乏基本的道德品質,個人無底線,自我管理放松,無疑與高職教育的理念和目標背道而馳。借助《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進行高職學生法律意識培養,是提高當代高職學生群體的責任意識,塑造積極、正向、健康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的重要手段,對提升高職學生群體的整體素質與法律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強化責任感,培養法律意識

就目前的高職學生法律意識培養工作而言,存在形式大于內容、理論大于實踐的弊端,部分院校的法律意識培養流于形式,對法律意識培養和普法教育的重要價值和意義模糊不清,嚴重阻礙了高職學生法律意識的提高。而將法律意識的培養融入高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以法律的威嚴和約束力為基礎,可以提升高職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深刻性與內涵性,觸動高職學生對法律的敬畏,強化高職學生的責任感與主人翁意識,推動高職學生法律意識培養與提升工作的進程。

三、基于高職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改革策略

(一)提高對高職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清醒認識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師應提高對高職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清醒認識。學??梢酝ㄟ^組織培訓、座談、教研會等形式,對高職學生法律意識培養工作的開展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內容的結合進行深度的分析和解讀,提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在法律意識培養和法律關鍵普及等方面的內容,將其與當前的高職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要求和目標進行有效對接,確保該課程教學工作的開展能夠滿足當前法律意識教育的方向和要求,提高教師對高職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重視程度,并以此為基礎進行科學的教學設計,從價值、理念、目標、方法、評價等多個維度,促進以法律意識的培養為目標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體系建設。

(二)深刻提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在各方面的核心內容

深刻提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在法律意識、法律責任、法律思想、法律心理、法律條例等方面的核心內容。高職院??梢砸敕蓪I的教師并定期從社會上聘請法律專業的指導教師和專家,成立專業的高職學生法律教育師資團隊,定期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開展工作進行指導和授課,從而提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法律意識教育的有效性,促進高職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和發展。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他們的身上系著國家的希望,為了使整個社會得到更好的發展,普及法律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思修課程根據在校大學生所特有的心理狀況以及知識結構,針對在校大學生存在的問題對大學生進行必要的普法教育,使在校大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可以使用法律武器對自己進行保護,也可以使大學生明確什么是正確的選擇,還能讓大學生積極主動地來維護法律的尊嚴[1]。

參考文獻:

[1] 陳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培養大學生法律素質的實踐探討[J].法制博覽,2015(09):289-290.

★ 基金項目:高職院校構建“大思政”格局的特殊性研究。項目編號QJGXSKL20004

法律道德相互融合研究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重在培育具備優秀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的新時代有為青年。對未來身擔執法重任的公安院校大學生而言,專業化培養和職業化發展需求對預備警官的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公安院校教育的特殊性,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法律基礎知識部分內容進行擴充和融合,從而引導公安院校大學生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增強執法的榮譽感和使命感。

[關    鍵   詞]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內容;優化

201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2014年,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2019年,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從形成法律體系到建設法治體系,從建設法治體系到堅持和完善法治體系,體現的是我們黨依法治國理念和方式的新飛躍,彰顯的是我們法治中國建設的偉大成就。法治的完善離不開執法隊伍素質的整體提升,對于承擔公安人才培養重任的公安院校而言,如何培養一支“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執法公正、紀律嚴明”的公安工作隊伍,既是公安院校面對的常態化教學內容,又是需要不斷進行總結、反思的教學重點。

一、十九屆四中全會關于法治的論述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提高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能力”是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一個重要任務。當今世界,任何一個國家要想真正走向國富民強和長治久安,都必須樹立民眾的法治意識,堅持法治道路。同時提出,“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依法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切實提高國家依法治理的水平,對身擔未來執法重任的公安院校預備警官法治素養的培塑而言,是極為重要的一課。

公安院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與普通高校的課程開設內容大體一致,但從公安院校培育人才的特殊性而言,應該有針對性地進行內容的擴充與融合,既要做到知識的全覆蓋傳授,更要重視道德和法治的培塑。

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在公安院校的應用不足

(一)重要概念未做論述

目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選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本的教材,教材第六章“尊法學法守法用法”部分涉及很多法律概念,如關于何為法律體系、何為法治體系,并沒有進行闡述和解釋。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在法律知識傳達方面,多數是法律的整體宏觀性知識,無法像部門法一樣細化,該課程在法律素養的培塑方面欲達到的目標,一是實現當代大學生對法治的尊崇并能內化于心,二是將模范遵守法律的要求外化于行。公安院校作為人民警察隊伍來源的主渠道,其對預備警官的培養,不僅是信仰和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要具備深厚的法律理論知識功底,從而達到規范、嚴格的執法。法律理論知識功底的養成,最基礎的前提之一是明晰各法律概念,理解法源、法意、法理。因此,關鍵性法律概念的論述,對學習和掌握法學理論具有重要作用。

(二)內容側重應用有別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使用的教材是在2015年版本的基礎上進行修訂的,教材修訂內容變化幅度較大,將原來八章修改為六章,不僅修改了章節名稱,而且在內容方面進行了很多調整與融合。此次修訂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準確、全面、充分地反映到教材中來。教材的修訂對普通高校來說,更加切合師生教與學的需求,符合新時代大學生的認知與接受的特點。但就法律基礎知識部分而言,對公安院校學生的使用略有不足。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要求“著力建設一支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為全面依法治國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作為公安專門人才培養搖籃的公安院校,其承擔著培養執法工作隊伍的重任。公安專業不同于普通法學專業,法學課程在公安專業中僅屬于公共基礎課,并不納入專業課程范圍內,因此涉及法律方面的課程一般僅包括執法工作中常用的刑法、刑事訴訟法、公安行政執法等,對法理學、中國法制史等相關內容涉及較少。法律課程教育質量是未來承擔執法工作的學生能否具備合格法律素質的保障。從實戰角度來看,在公安院校開展法學理論和法制史教學能有效地為辦案提供服務。在公安院?,F有教學計劃無法開展法學理論和法制史教學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在講解法律基礎知識內容時進行擴充。

三、公安院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法律基礎知識

教學內容的優化

(一)重要概念明晰、準確

為了深入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需要對諸如“法律部門”“法律體系”“法治體系”等概念進行明確表述。在理解“法律部門”概念的基礎之上,重點講授程序法律部門內容中的刑事訴訟程序,明確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機制,理解程序正義的價值和重要性。在理解“法律體系”的概念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的基礎之上,深刻認識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余年來,我國的立法工作取得的驕人成就,增強維護法律的自豪感與榮譽感。在理解“法治體系”概念的基礎之上,結合公安執法人才培養的特殊性,重點講授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的重要性,做到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

(二)按需增加教學內容

在目前沒有專門適用公安院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材使用的前提下,公安院校教師在講授該課程時,可根據實際需要對法律基礎知識部分內容進行適當增加和擴充。

1.增加法律的詞源講解,強化法律維護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

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聯系公安院校教育的特殊性,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關于法律基礎知識內容的講授,更要注重公平正義觀念的教育?!皣野参?,公安系于一半?!惫矙C關作為國家重要的行政執法部門,公安工作人員作為手握執法權的法律工作者必須把社會公平正義的法治價值貫穿到執法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如在第六章第一節“社會主義法律的特征與運行”部分,可就漢語中“法”的古體,即“灋”的造字構意來解析法的含義,“灋”字左邊的“氵”從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的表面;“灋”字部分的廌與“去”,則代表公正不阿、善斷是非曲直。從“灋”可以看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法律對維護公平、匡扶正義的價值追求,使公安院校大學生深刻認識到法律的公平,做到心中有法,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執法決定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2.重視憲法的修訂內容,深化對法治中國的制度認知

新教材的修訂,已將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表決通過的《憲法修正案》的成果體現在其中。在講授此部分內容的時候,一方面要注重強調此次《憲法修正案》的重大作用,另一方面要著重講解憲法序言第七段中為何將“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修改為“健全社會主義法治”。一字之改,是我們黨治國理念和方式的新飛躍,亦是我國法治建設理念的提升。從“制”到“治”,不僅要求公安院校大學生牢記法律制度,做到依法執法,更要深刻理解“治”,做到文明執法、規范執法、溫情執法。

(三)內容實時更新

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工作時指出,“現在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更新很快,學習稍有放松,就有可能落伍。只有時不我待地學習和實踐,夯實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豐富科學知識儲備,才能勝任肩負的責任,才能把工作做好”。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知識涵蓋面廣、實時性強,對于該部分內容的教學設計,一是要注重掌握基本的理論,二是要注重在日常教學中的實時更新。如在2018年教材改版之后,2019年10月份召開的第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的顯著優勢”等相關內容應如何理解,要講深、講透。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公安院校要充分應用好法律基礎知識課程教學,加強對法律基礎知識涵蓋內容的深入挖掘,講清、弄懂我國法治化進程,增進公安院校大學生的法治意識和法治自豪感,為未來依法執法、規范執法、文明執法打下堅實的法學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編[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2]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3]韓曉恩.公安職業院校法律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創新[J].教育與職業,2018(20).

◎編輯 常超波

法律道德相互融合研究論文范文第5篇

【關 鍵 詞】法律 思想道德修養 思想政治教育 價值引導

一、法律基礎教學的現實問題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自2006年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合并為一門課程后,法律知識部分被極大濃縮。實施6年來,合并教學產生的問題日益凸顯,作為專門法律工作者和教育者,我們有責任為此憂慮而反思。

首先,法律基礎作為獨立課程的消失和知識內容的縮減,極大的沖擊了在大學生中樹立法治觀念的期望,并且沒有能夠迎合學生對法律知識的需求,并在廣大的學生中逐漸開始造就新的法盲。在社會轉型各方利益激烈碰撞的時期,在大學生成為家庭主要智力和人力支持的現實下,法律知識在大學群體中不僅是知識傳授,更是可以成為學生及其家庭解決實際問題的途徑,可以對社會穩定與和諧發揮相當作用。

其次,大量縮減法律基礎教學課時,使教師面對教材上龐大法律知識內容的傳授窮于應付,使“法律基礎”所本應承擔的思想政治教育職責淡化?,F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法律知識部分,僅有兩章篇幅,卻以部門法綜述的方法追求體系完整。面對不同專業和將來工作性質的學生,千篇一律的教學內容不可能滿足學生對法律知識的需求,也不可能使他們真正達到用最短的時間學到最適合自身需要的法律基礎知識的目的。我們既不需要讓學生面面俱到的記憶法律知識,也不需要快餐式地讓學生了解法律概況,我們需要的是讓學生學會用法律方式去思考問題,養成用法律來處理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的行為模式。[1]

二、發揮法律基礎教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在大學法律基礎知識的具體講授中,意識層面的法治觀念的傳遞,比技術層面的具體法律知識的傳授更為重要。因此,在現行課程方案和有限的教學時空中,牢固樹立思想政治教育整體觀,才能從根本上堅持和揭示科學思想政治教育觀的實質和內涵。[2]法律基礎知識教學在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整體觀方面具有當然的便利條件和不可推卸的責任。

任何法律都是一定階級、階層、集團利益和價值的集中反映,因此,法律的政治色彩是極其濃厚的。只要在具體知識教學中因勢利導的展開相關內容,很多具體法律知識均可成為意識形態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鮮活素材。盡管并非所有的倫理道德和價值觀都有法律或制度依據,但是所有的法律和制度卻都有倫理道德和價值觀的依據。

(一)法律基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保障性教育

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總體內容來看,法律基礎教育是思政教育的制度保障性教育。

政治、法律、道德是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既相互聯系,又相互促進。首先,政治主導法律,法律為政治提供制度保障。政治方針、政治原則和相關政策只有上升為國家法律,以法律的形式確認,并保障實施,才具有國家意志的性質。正如列寧所說的“法律是一種政治措施,是一種政策”。其次,法治的客觀目標包含了道德價值的實現,道德與法律始終交織在一起。人們總是以道德上的正義、公正來界定法律。法是道德的外在化。[3]道德則是法的精神所在,即道德成就了法律,道德使法律成為可能。法律無法回避道德價值內容,在法律規范中無不凝結著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的基本價值判斷。在法治社會中,道德是法律的價值體現,是法律正當性的基礎,決定著法律的精神,塑造著法律的本質,限制著法律的發展方向。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須把對道德和價值觀的宏觀概括更加貼近于他們已經和正在形成的生活經驗。無處不在法律規則正是可以將政治、道德、價值觀具體化、現實化、實用化的生動例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保證性教育。

(二)法律基礎教學的目的決定了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整體觀

法學是關于正義和非正義的科學。法律與道德絕非涇渭分明,低層次的法律學習是規則學習,高層次的是價值精神學習,尤其對于大學生而言,建立對法律規則的內心認同和信仰,遠比簡單了解具體法律知識更加具有實際意義。因此,法律基礎教學,通過具體規則解析正義成為當然的目的和使命。這個使命決定了“法律基礎”教學必須樹立思想政治教育整體觀,必須更多的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F行教材把“法律基礎”與“思想道德修養”合并,也正為此意。但是法律基礎教學必須克服當下的不利情形,努力發掘法律基礎教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與結合點。

在法律基礎部分教學中,授課教師不應局限于對教材中法律知識的全面概述,而是應該根據學生專業和時事熱點等有選擇的展開部分教學內容,并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之有機結合。

三、在憲法和憲法性法律教學中實現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教育

學生在初、高中對憲法已經有過多次不同程度的學習。對于非法律專業學生而言,憲法需要掌握的內容在初高中和大學階段并沒有太大差別。因此,大學階段如果為了顧及體系完整而仍然重復性的講述憲法,勢必缺乏吸引力,學生對課程也自然缺乏積極地回應。

對此可以從憲法性法律展開相關內容。在我國現行法律體系下,《選舉法》、《國旗法》、《集會游行示威法》、《民族區域自治法》、《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國務院組織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等都是憲法性法律。這些法律是對憲法相關內容的具體化,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實用性,與生活的關聯更加緊密。教師應結合課程進行時的社會熱點或重大事件選擇適用,既可以使學生在時效性的教學中體會到了課程的實用性,更可以通過鮮活的實例進行法治和愛國主義教育。

例如,面對2008年5月19日至21日、2010年4月21日、2010年8月15日,國務院三次宣布降半旗為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遇難者致哀的重大事件,授課教師即可就此展開對《國旗法》的講述。從五星紅旗的誕生與意義到《憲法》中的相關規定,從五星紅旗所代表的驕傲與自豪到為普羅大眾致送的哀思再到博愛與責任的情懷,從國務院的決定到《國旗法》的法定,從對國旗愛護、尊重及合法使用再到愛國主義的培養和體現等,都可以成為教師進行時事和憲法教育的內容,也可以成為以法制教育帶動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

針對近年來“反法”、“反日”而引發的學生游行請愿,授課教師可以《憲法》中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入手,以《集會游行示威法》作重點講解,并在對法條的梳理中引申出理性愛國合理表達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針對西藏3.14事件、新疆7.5事件等,教師可以講解《憲法》中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進而引發出《民族區域自治法》,通過對《民族區域自治法》第二章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和自治機關的組成以及第三章自治機關的自治權的詳細講解,并輔之以自治區政府網站公開的相關信息,結合維護國家民族團結,反對國家分裂等內容實施課堂教學,實現相關思想道德內容與法律和制度的有機統一。

四、在婚姻家庭法教學中貫穿婚戀觀和家庭美德教育

大學階段的婚戀觀教育,已經滯后于學生們的實際心理和觀念形成,直白的道德講述和價值灌輸,在多數具有既往經歷的學生面前既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又會損害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公信度和實效性。

通過對現行婚姻制度的細致講述可以將婚戀觀和家庭倫理觀的教育滲透其中,既可以在對規則的學習中潛移默化的進行價值觀教育實現婚戀觀和家庭美德教育的預期目標,更可以使學生通過認識到法律制度的文化和社會習慣基礎而增進對法律制度親近感和尊崇感。

例如,通過對我國《婚姻法》立法歷史的回顧[4],以及對革命戰爭年代婚姻家庭和土地革命優先開展這一現象的總結,輔之以《小二黑結婚》《劉巧兒》等文學和影視作品,使學生體會到婚姻家庭制度在社會變革與發展和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愛情與婚姻在人生中的重大意義在這種自然的體驗中即可獲得認知。再如,從漢語言文字的角度對“婚姻”二字進行深入的發掘。啟發學生通過漢字構成、偏旁部首對“婚”“姻”二字分別展開豐富想象并解說其含義。面對各種解說,教師可以通過引導性的講解使學生認識到婚姻多維度的真實意義,認識到先于法律規定的生活事實,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偉大和歷史傳統的真實存在。結合婚姻法的基本原則、結婚的構成要件、夫妻的權利義務、家庭成員關系、離婚、救助和法律責任等內容,教師均可將更加實用的法律知識適時適度地與倫理道德和價值觀教育相結合,實現二者穿插結合并互為支撐。

五、民事法律制度教學中的多重思想道德教育

在龐雜的民法內容中,幾乎所有制度均可引申出其中所蘊含的道德要求和倫理因素,在有限的課時和對時事的有效結合中,教師可以選擇性的展開某些制度進行講解并與思想道德教育充分結合。

例如,在民事主體制度特別是自然人相關制度的講授中,教師可以從民事主體范圍發展的歷史中引導學生認識到社會發展對人格解放重要性和人權的歷史局限性。在講自然人權利能力時,可以通過對“出生”法理含義的闡述和對現行“周歲”和傳統“虛歲”計算年齡方式的對比,展示生命誕生的偉大意義和傳統文化對生命與人生的理念。另外,在講解我國自然人行為能力的劃分時,更可以通過對具體法律制度的學習使學生樹立自立、自強的責任觀念,使學生更加明確在非義務教育大學階段父母對子女的權利和義務。

在對民事權利制度的介紹中,對人身權特別是人格權的學習,不僅可以學生了解到法律上獨立人格所必須的基本權利,更可以通過對具體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獲得對獨立、自由、平等和尊嚴的體會,對他人及對自己生命、健康、姓名、肖像和隱私權的珍視與尊重。

總之,由于民法與人身及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在民事行為制度、民事責任制度、合同、侵權等內容學習中,授課教師均可最大限度的將相關法律內容與生活習俗、傳統文化、道德取向等相結合,是學生在獲得具體法律知識的同時或得深層次的道德和價值體驗。

參考文獻:

[1]魏曉春等.法信仰應是大學法制教育的核心[J].唐都學刊,2003,(4).

[2]李毅.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觀[J].思想教育研究,2007,(2).

[3](德)康德,沈叔平,法的形而上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19-20.

法律道德相互融合研究論文范文第6篇

無心插柳 闖入保險行業

縱觀王建的履歷表,有兩種文化交錯其間:法律和保險。若要進一步論及二者的關系,可以說法律是他與保險的“紅娘”。然而,在談及這位“紅娘”時,王建卻笑言“一切純屬偶然”。

參加高考前,王建在農場開車,這在當時已是不錯的工作。但王建并不滿足,仍想繼續深造。“一開始,很想學理工科,可數學總是難以過關,不得以改學文科,打算往財經方向發展。”然而無巧不成書,1979年當王建從外地趕回北京填報志愿時,距截止時間已經很近了,匆忙之下他填報了中國政法大學的法律系,并被成功錄取。“法律,學了4年,我不后悔。”王建說,“學法律的最高境界是學出美感,我雖未能達到,但對法律的嚴密性、概括性、邏輯性體會很深,這一點是其他學科給不了的。”

1983年大學畢業后,王建進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工作,不久,又被調到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爾后進入公司保險研究所法律研究室。此時,正值改革之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處于萌芽期,法律法規成為必要的行業規范,《保險企業管理暫行條例》的起草工作也在這時被提上日程,王建成為起草執筆人之一。

談及這段經歷,王建感慨頗多。“當時,全國只有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一家保險企業,很多專家認為,保險是根據大數法則集中管理風險,開出的價格也自認為是最合理的。公司內部大部分人都傾向于國有企業獨家經營,不贊同保險市場化,最多也就是以長江為界,分南方公司和北方公司,就像今天的中國電信一樣?!侗kU企業管理暫行條例》草案報到國務院后,公司就有人說研究所是一幫吃里扒外的。”然而事實勝于雄辯,“現在回頭看,路子是對的。它不僅給保險業也給金融業帶來了新的沖勁”。1984年《保險企業管理暫行條例》頒布,當年,香港民安保險公司到深圳開展業務;隨后,交通銀行改革,成立保險部,即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的前身;1987年,平安保險公司成立。從此,中國保險業進入市場化發展階段。

《保險企業管理暫行條例》的出臺也為《保險法》的制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92年春節,王建接到通知,請他參與起草《保險法》。當時的起草小組有時任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總經理的秦道夫,新中國成立前就從事保險的王恩韶、李嘉華等10多位“老保險人”,王建年輕又是法律出身,自然就成了“主筆”。

要起草《保險法》,就要先搞清楚什么是保險。“當時,我們反復思考,保險的本質是什么?《保險法》到底要寫成什么性質的法律?”為此,起草小組分別到日本、德國、英國、美國、菲律賓進行了考察,發現英國、美國、菲律賓屬于習慣法系,即政府沒有條款、費率監管,只有償付能力管理,同時他們認為簽訂保險契約有3大自由,即條款、費率自由,投資自由和再保險自由。而在日本、德國卻完全不同,當時他們沒有償付能力管理,只有條款、費率管理,其投資有投資名錄,并且只能在這個范圍內投資;保險產品價格是國家費率算定會(日本)根據全國情況、按照大數法則算出來的,只能按此標準執行。

“保險是人類為將來、為未發生的不確定風險進行的市場經濟行為,從這個意義上看,保險是全社會的后備。如果丟了保險的經濟補償功能,把它變成單純的投資工具,那就偏了;如果過分地依賴政府,靠行政指令強制保險,那也偏了。”在充分討論之后,起草小組決定以償付能力管理作為編寫《保險法》的基礎。“或者用償付能力管理這把劍,或者用條款、費率管理這把劍,但千萬不能一起用。”王建補充道。

從保監會的“助產士”到“監護人”

1998年中國保監會成立,王建從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調到保監會工作。在這之前,他出任過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下屬投資公司——中國安泰經濟發展公司總經理助理、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資金運用管理部副總經理。

在安泰工作的經歷,讓王建看到了混亂的金融市場對金融資產造成的極大傷害。“當時保險公司的保險資金或存銀行,或用于買地、發放貸款。貸款市場秩序混亂,又正趕上中央‘撥改貸’,老百姓不理解,認為金融機構是國家的,保險公司也是國家的,貸款不還,有國家扛著。因此保險公司放出去的多數貸款有去無回,有的甚至連貸款企業也找不到了。”

為此,國務院成立了金融業整頓小組,王建擔任其中的保險市場研究小組副主任。“金融業整頓小組的成果就是成立了中國保監會。這既是《保險法》的要求,也是保險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王建回憶說。

在中國保監會的籌備過程中,一直有一個爭議:保監會到底是保險公司的監管機關還是主管機關?據王建介紹,《保險法》初稿中對這一機構的定義是“代表政府的監管機構”,宗旨是“保護被保險人的利益”,但后來定稿被改為“保護保險關系各方利益”,“這也是當時起草小組對所有修改中最不滿意的一條”。

如此一來,保監會的自我定位非常重要。如果定位為主管機關,就是當時市場上所有的保險公司、保險中介公司都要管,王建打比方解釋道,“保監會就像爸爸,它們就像兒子,吃喝拉撒都要管,兄弟打架也要管”。如果定位為監管機關,其職責就是維護保險市場的穩定和安全,把被保險人利益保護好,營造一個沒有誤導、被各方信任的健康良好的市場環境。

尊重市場規律,扮好監管角色,王建也確實是這樣身體力行的。2002年,在他任廣州保監辦主任時,領先全國長達18年的廣東保險市場保費收入首次被江蘇省超越,面對媒體和行業內外的質疑,王建仍然堅持徹底清除過去計劃管理對保險業的影響,為保險行業創造一個更寬松有序的經營環境的監管理念,決不以保費多少來論自己的政績。在廣東保險市場車險價格戰中,王建也明確表示過“不會干預”,在他看來,保險公司之間打價格戰、傭金戰,是將保險公司在這塊業務上的暴利拉回到平均利潤值的表現,這符合市場經濟規律。“保險監管部門以前是重點對保險市場行為如保費、保險條款、手續費標準等進行監督,現在已轉向維護投保人的利益,重點監管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總的來說,保險監管對市場的直接干預會越來越少,而服務會越來越到位。”

著眼消費者需求“賣”好保險

從2003年到2008年,王建任保監會中介監管部主任的這5年,被當時的保監會主席吳定富評價為:保險中介歷史上最好的時期。

“一個行業要做大做強,自產自銷是不能適應社會化分工要求的。對于保險業而言,要強大就要在這個市場上形成專業化的銷售體系和資產損失評估體系,這樣不僅有利于長遠發展,也能保證被保險人得到更好、更專業化的服務。”王建認為,保險市場需要中介機構,而這一機構不僅要有相對獨立的職能,還要具備精細化、專業化的服務。“保險需要去‘賣’、去推銷,因為一般人很難對未來的風險作評估,除非周圍有人出事了,才意識到好像應該要買保險。但保險又不能僅僅靠‘賣’,尤其不能僅僅圍繞銷售者的自我利益去‘賣’。消費者會平衡風險和資金之間的關系,保險銷售人員要貼緊這一需求,根據消費者的實際情況,給出最合理的、最專業的保險規劃,而不是說假話誤導消費者。”

在王建看來,保險是個非常講究、非常精細的行業,投保要專業,理賠也要專業。2007年,中國保監會發布了成立以來第一個關于保險中介市場發展的綜合性指導文件——《關于保險中介市場發展的若干意見》,從理論上解決了保險中介市場為什么發展、怎么發展、為誰發展的問題,對于統一各方思想認識具有重要作用。同年,首家保險中介企業在美國上市;保險中介監管法規體系初步建成,《保險經紀機構管理規定》、《保險代理機構管理規定》及《保險營銷員管理規定》完成修訂工作。這一切,王建功不可沒。

與此同時,王建還強調,如此龐大的市場群體和從業隊伍,如果僅僅依靠監管部門撒網似的一個一個監管,效果并不理想。“建立制度、制訂法規是一方面,強化保險公司對代理的控制和管理也是事半功倍的有效監控機制。”

以老思老 探索養老新模式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句話在王建身上有了新的內涵。2008年8月,王建出任中國人壽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在中國即將迎來老年社會的關鍵時刻,再一次從事開創性的工作。“未來中國社會壓力很大,養老問題面臨嚴峻挑戰。但是,可持續的養老保障制度,非但不會妨礙經濟發展,反而會促進經濟發展,這對我們來說是個非常重要的契機。”上任不到一年,王建就提出了明確的企業目標:將國壽養老建設成為提供專業化、創新型、服務型養老保險服務的國內最具影響力的養老保險公司。

從國際上看,現代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體系有兩種——現收現付制和基金積累制。我國的《社會保障法》規定,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制度。王建認為,這可以理解為我國的基本養老保障制度,現在是現收現付制,方向是個人賬戶基金制。“所以要從現在開始,普遍建立個人賬戶,進行專業化運作和管理,這樣才能實現當代人養當代人。同時,個人賬戶的養老金,還可以通過金融機構或者養老基金管理機構投入到國民建設中,進行長期投資,實現良性循環,讓百姓共享GDP增長帶來的收益。”

當然,王建也指出現在基本養老個人賬戶管理和投資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是制定政策、監管、投資和運營沒有適當分離,存在明顯制度缺陷;二是個人賬戶資金管理不透明、收益率低、不能轉移。“契約型養老保險,在消費者交保費若干年以后,其收入是一般確定的,投資回報的高低與消費者沒有關系,利潤是保險公司及其股東的。但信托型的養老產品卻不同,受托機構只收取固定的管理費,投資運作收益的每一分錢都是年金受益人的。”王建進一步解釋道,“在沒有特殊政策的情況下,企業年金的投資收益年均達到8%以上,個人賬戶管理公開透明、可轉移,各管理人之間通過信息系統連接,各項信息及時、準確。當‘價格’不再是企業年金行業乃至養老年金管理行業的敏感詞時,人們就會像買奢侈品一樣,在養老金投資領域只認品牌,只說明自己的風險偏好,不問價格,不干預投資。這一旦實現,其將給專業養老金管理機構提供巨大的發展空間。”

在王建看來,經營養老保險公司就像種果樹,從挖坑、栽種樹苗到施肥、打藥,再到開花結果,需要有一定的發展周期。“哪個階段該干什么活兒、主要任務是什么都是很有講究的,要堅持,不能違反規律。”

在生活上,王建亦是如此。工作之余,他喜歡每周爬一次山,從不惑到花甲,這一習慣他堅持了17年,風雨無阻。王建說他還會繼續堅持下去。也正是這份堅持,讓他克服了生活和工作上的種種困難,走出一個又一個困境,向更高的山峰發起沖擊。

上一篇:電網企業成本控制管理論文范文下一篇:循證護理中手術室護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