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法學經濟法知識點范文

2023-09-29

法學經濟法知識點范文第1篇

[摘 要]素質教育對經濟法學教學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要在經濟法學教學過程中,革新傳統的“灌輸式”講授法,創造適應素質教育需要的新型講授法,充分發揮案例教學法和法律診所式教學法的優勢,培養出符合現代社會需要的高級應用型經濟法律人才。

[關鍵詞]素質教育 講授法 案例教學法 診所式教學法

[作者簡介]蘇永利,郭長軍,吉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吉林四平 136000)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切實提高教學質量。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边@一決定的實質就是強調將單一的應試教育教學目標轉變為素質教育開放多元的教學目標。隨著我國“依法治國”方略的構建和法治化進程的加快,社會對法律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現代法學教育的目標也應由單一知識型向綜合素質型轉變,即融傳授法律知識、培養運用法律的能力和提高法律職業素質于一體。這就要求經濟法學教學也要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方法,突破傳統經濟法學教學模式的束縛,適應現代法學素質教育的要求,培養高素質應用型經濟法律人才。

一、革新傳統的講授法,賦予其現代教育的新內容和新形式

由于種種原因,當今法學教學仍囿于“灌輸式”的講授,講含義、特征、性質、意義、歷史發展、法律規范等內容,學生學習走入了“抄筆記、考筆記、背法條”的誤區。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被忽視,成為教師的附屬物,被動地接受教師講授的內容,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無法發揮,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無從談起,與素質教育的目標背道而馳。而講授式教學法,在很大程度上又是我們的教學實踐所離不開的。特別是經濟法學作為一門發展中的新興學科,與民法學、刑法學等相比,經濟法的學習難度最大。學生對經濟法基礎理論的把握離不開教師的講解和分析,要求我們必須肯定講授法在經濟法學教學中的應用并對其進行必要的變革,使其符合素質教育培養目標的需要。

第一,優化經濟法學理論體系,為講授法提供科學的內容。經濟法是一門內容繁雜的綜合性學科,囊括市場主體法、市場規制法、宏觀調控法等諸多領域。我們通過對其進行選擇、精簡,立足闡釋最能體現經濟法內涵的內容,發掘這些制度中所體現出的經濟法(或國家干預)屬性,使之體系化。在保持內容全面的同時,力求重點突出,使學生可以獲得關于經濟法最基本的知識和系統的認識。

第二,運用法律的經濟分析法來講授相對抽象的經濟法學理論。教學實踐中,學生學習經濟法的重大障礙是對經濟法興趣的弱化。很多學生懷著滿腔熱情來學習經濟法,但一遇到相對枯燥的經濟法理論知識,就會失去熱情,產生挫折感。法律的經濟分析法在經濟法的教學過程中具有獨特的作用,可以把抽象的理論變為直觀的經濟現象,學生理解起來就相對容易一些。例如,對于民法和經濟法的差別問題,很多學生感到難以理解,引入經濟學的“增量與存量”的理論來解釋,指出民法解決的是經濟存量問題,經濟法解決的是經濟增量問題,就如一個是解決分蛋糕的問題,一個是解決作大蛋糕的問題,難題迎刃而解。運用一些生動有趣的經濟學常識往往可以深入淺出地說明經濟法學的原理,從而使講授法的效果得到加強。

第三,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創新講授法的形式。在經濟法教學過程中,必須改變傳統的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單一的教師講授方式,在不改變授課內容的前提下,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以多媒體教室為載體,變黑板教學為CAI課件教學,實現現代教育技術與經濟法學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在教師的主導下,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形象、易于接受。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講授內容通過圖像、聲音、數據等不同媒介顯示,使學生獲得綜合感知,擺脫枯燥的課本說教,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運用講授法,切忌“滿堂灌”,要給學生留有思考和反饋的時間,加強師生間的良性互動。從而使學生更深入細致地掌握所講授的理論知識,并將其消化吸收,變成自己的知識,為深入學習經濟法學理論和實務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運用案例教學架起經濟法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橋梁

講授法作為經濟法學理論教學的主要方式,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是講授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容易造成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因此,在強調講授法的同時,必須輔之以其他教學方法來彌補其不足,以適應素質教育對經濟法律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案例教學法是較為理想的選擇。

(一)案例教學法具有傳統教學模式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

所謂案例教學法,是指在經濟法學教學中,通過分析和研究現有案例,解釋成文法的內容并加深理解法學基本理論。具體來講,案例教學法是通過引導學生對具體案件進行分析、討論,達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它與傳統教學模式比較,具有如下特點:

1 案例教學法可以通過現實的案例把抽象的經濟法原理、概念具體化,學生可以清楚地認識到這些原理、概念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恰當地掌握它所具有的特定含義和意義。教師在講授過程中適時地提出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案例供學生思考,啟發并始終保持積極的思維狀態,使學生開動腦筋,認真思考,獲得答案。學生通過案例教學得到的知識是內化了的知識,這種知識的積累為處理實際問題奠定了牢固的根基。

2 與傳統的“滿堂灌”、“注入式”教學法相比,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引導、啟發式教學。實行案例教學法,改變了教學過程中教師唱主角、學生被動接受的狀況,把知識傳播和能力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案例教學法注重學生的創造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與發展,而不僅僅是獲得固定的原理、規則,并且指導學生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獲得這些知識。

3 案例教學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傳統的經濟法學教學中,教師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學生個性得不到充分發揮。實行案例教學,能夠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就案例發表自己的意見。并可以就疑難案例展開自由討論和辯論,從而達到教與學的互動。通過案例教學,學生不僅可以從中獲得知識,而且有助于提高其思辯能力,增強其面對困難的自信心。

4 案例教學大大縮短了經濟法教學與司法實踐的距離。案例教學法能夠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教師在教學中運用案例這一中介。使學生置身于擬制的法律實踐活動中。與傳統灌輸式講授法相比,學生的參與意識大大增強,主動性和積極性都得到了極大的發揮。這種方法不僅向學生闡明了

經濟法學的基本原理,而且提高了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成為溝通經濟法理論教學與司法實踐的有效方式。案例教學法作為溝通經濟法學習世界與現實世界的橋梁,無疑可促使法律專業的學生更快地適應未來工作的挑戰。

(二)運用案例教學法必須注意的問題

在經濟法學教學過程中運用案例教學法必須要處理好兩個關系,即案例教學與經濟法理論教學的關系、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關系。正確處理好這兩個關系,必須采取以下措施:

1 選擇準確與典型的案例。經濟法涉關案例眾多,不是任何一個案例都適合于教學。如何選擇案例,選擇什么案例,對案例教學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筆者認為案例選擇必須注重典型性、代表性和新穎性,注重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邏輯性與生動性的協調,將學理性的抽象理論寓于鮮活的案情介紹之中,法律的嚴謹精神展現在對個案的條分縷析之上。具體選擇哪一個案例取決于教學的內容和目的,這就要求教師要準備與教學內容相配套的案例,并建立案例庫,供課堂教學及課外練習使用,從而發揮案例教學應有的優勢。

2 引導學生正確分析案例。引導學生分析案例實際上就是授予學生分析方法。講案例要有針對性地讓學生預習有關法律原理、原則,向學生交待案情時提示問題的關鍵在什么地方,如何運用基本原理、原則去分析、推理、判斷、論證。在最初的案例教學階段,教師的示范極為重要,因為教師的思維模式將對學生今后的法律思維產生重大影響。所以,教師必須以高度責任感來引導和培養學生正確分析案例的能力。

3 創新案例教學方式。案例教學法僅停留在課堂上為解釋成文法條而進行的案例評析是不夠的。要培養學生正確分析案例的能力,還應組織案例分析專題討論課來深化案例教學。經濟法學課程的授課對象是大學二年級學生,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法學理論基礎,掌握了一定的法律規則,具備了進行案例分析和討論的能力。教師可以根據所講經濟法課程需要來組織案例討論課。在討論時要以學生為主,教師只是引導,不要以自己的思維定式去影響學生,盡力為學生開辟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自覺地對經濟法律條文進行梳理、歸納,更深刻地理解其立法原理和基本精神。模擬真實的法庭開庭場景,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氛圍是案例教學法又一重要形式。模擬法庭教學是針對具有典型性、疑難性的案例,在教師引導下由學生扮演法官、律師、當事人的角色,對案例中的法律關系、事實認定、證據的有效性、法律適用等做出判斷,最終對案件做出判決。通過案例討論課和模擬法庭的演習可以鞏固所學經濟法學理論知識,提高對法律事實、法律運用的推理能力,培養獨立思維和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從而實現符合素質教育理念的經濟法學教育培養目標。

三、積極探索診所式教學法,培養高素質的法律應用型人才

長久以來,由于經濟法教學與實踐的脫節,造成了現階段的經濟法教育側重于理論學習,使學生頭腦中的經濟法支離破碎,忽視了對學生的司法實務操作能力的培養,忽視了經濟法是一門應用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這一特點。正如近代法律教育家阮毅成曾批評過的,在“條文主義”的法律觀念下,只能培養出一些“墨守成規、不知活用的謹愿之士,除條文外不知有其他學問的偏倚之士,對于現代法令不解善惡、唯知遵守的保守之士,對新發生的事實與思潮格格不入、毫無汲取進步的可能的凝結之士?!彼刭|教育要求對法律應用人才的培養,不僅應以知識的獲取為目標,更重要的是應以獲得法律職業專業能力為目標,而法律診所式教學法有助于實現這一目標。

所謂“診所式”法律教學法,是指學生在一個個真實或虛擬的“法律診所”中,在法律專業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代理真實的案件,為處于困境中的委托人提供法律咨詢,“診斷”他們的法律問題,開出“處方”,為他們提供解決問題的途徑。我國許多高校法學院在傳統的法律實習、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引進了美國的“診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結合各自院校和學科的實際創造了多種法律診所式教學模式,在提高學生法學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能力的結合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梢哉f,診所式教學法是目前法學教學實踐環節中最為有效的方法。

經濟法學作為一門社會性學科,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是學科發展的內在要求。在原有的教育實習、觀摩審判等實踐活動基礎上,教師必須要結合教學內容,以素質教育思想為指導,把診所式教學模式與經濟法學教育實際結合起來,積極探索適合本學科實際需要的法律診所式教學。特別是對于實踐性較強的經濟法中具體法律制度的教學采用診所式教學法更適合、更有效??梢岳梅▽W院已有的法律服務所的資源,積極開設配套的法律診所,為學生實踐提供合適的“練兵場”,進行經濟訴訟的實戰演習。如,建立經濟立法診所,學生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為地方經濟法規的制定提供法律調查和法理論證。讓教師和學生通過共同參與經濟立法過程,研究和學習法律,更有利于提高經濟法教學質量,實現經濟法學教育培養目標;開設消費者保護法診所,配合地方消費者協會,為廣大消費者提供法律咨詢、代理投訴與訴訟、為困難者提供法律援助服務等;公益法診所,關注和代理公益訴訟案件,特別是為困難大學生提供相應的法律咨詢和救助。這些經濟法律診所,既使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經濟法律知識得以應用,又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了法律執業技能·培養了法律職業道德,從而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

法律診所式教學法正是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把學生看作課程教學運行的核心。由于案例是真實的,有針對性的,因而學生也樂于去探討、去鉆研、去完成。法律診所既是法律教學基地,也是法學院學生接觸社會、服務社會的機構。通過“在實踐中學習”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全面的法律素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熟練的法律實踐操作技巧和靈活的應變能力??梢?,法律診所式教學法符合素質教育開放多元的教學目標要求。

總之,在推行素質教育的背景下,要求經濟法學的教育目標多元化。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多途徑培養學生經濟法學理論水平和法律實務能力,使學生的經濟法學理論素養和執業技能得到整體提高,為社會提供合格的復合型法律人才。

法學經濟法知識點范文第2篇

[摘 要] 食品安全基于自身的屬性,其安全問題歷來都是人們共同所關注的焦點。自美國芝加哥骯臟加工肉產品、日本毒大米、歐洲發生的“瘋牛病”“馬肉風波”事件,在不同程度上均顯露出世界各國在其保障機制上所存在的弊端和缺陷。本文從經濟法學的視角分析食品安全問題的成因及幾點建議。

[關鍵詞] 經濟法學;食品安全;成因及建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07. 097

據有關部門統計,每年因化學添加劑和殘留農藥導致我國顯性中毒的消費者人數超過10萬人。21世紀初,冠生園月餅、蘇丹紅、三鹿奶粉等惡性事件的出現,使食品安全問題成為我國廣大消費者尤為關注的焦點。在廣大消費者千呼萬呼中,《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以下簡稱《食品安全法》)終于頒布實施了,但沒有像廣大消費者所期盼的那樣美好,隨后又出現了瘦肉精、地溝油、美素奶粉等一系列食品安全問題。這些都在拷問著中國食品安全的監督機制,一次次地沖擊著消費者的心理底線,由此不難看出該法律及其所屬的配套制度,在有效預防問題食品過程中還存在其自身的缺陷。

1 食品安全的基本問題闡述

1.1 食品安全內涵的界定

此前,我國實行的《食品衛生法》只是對食品要求很籠統的泛指為無毒、無害,具有色、香、味并應具有相應的營養成分,而對能給消費者帶來的潛在危害并沒有給予更多的重視,如轉基因食品、加入過量添加劑等。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對食品安全的界定,是按用途在生產和制作中沒有超出規定的有毒、有害劑量的物質的加入,不會使消費者及其后代由此受到急性和慢性的危害及不良的影響。此次《食品安全法》對“食品”做出了明確界定,即能夠供人飲用、食用的成品、原料,但不包含用于治療的藥品。同時,在第99條規定“食品安全、無毒,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類不會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這一概念的界定是對“食品”內涵的一個質的升越,這不僅表明法律對廣大消費者人文的關懷,也彰顯了法律“防患未然”的特有屬性。

1.2 經濟法對食品安全所提供的法律依據

①消費者的安全權?!吨腥A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7條規定:“消費者具有在采購和使用其商品以及在對其服務時應享有人身和財產安全不受侵害的合法權利?!毕M者的合法權利還包括,經營者所提供給消費者的商品和服務,必須符合消費者自身以及財產安全的要求;②消費者的知情權。美國前總統肯尼迪在1962年3月15日向國會提交的“關于保護消費者權利的總統特別國情咨文”,首次提出知情權,之后國際條約和世界各國結合本國實際對此都做出了相應而又明確的規定。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8條對消費者知情權也做了明確的規定,其宗旨是為了解決消費者自身局限性和市場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其實質是為了更好地規制市場失靈現象的發生。

2 從經濟法角度分析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成因

我國市場不斷發生問題食品導致傷亡事件屢見各種媒體,這種問題食品的產生從表面上看似矛盾,追其根源是有著很深層次的經濟原因。

2.1 市場規制失靈的成因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過程中如果沒有有效的規制措施的約束,不法生產經營者會不擇手段地將成本降低到最小化,甚至轉嫁成本乃至侵權等。在經濟活動中不努力把企業做大,只圖占有市場的大份額,這種經營策略最終會引發對市場規制的失靈。在經濟學中對市場規制的失靈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市場自身調節能力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也是引發市場規制失靈的重要成因。①信息不夠對稱。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論是作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生產經營者,還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費者來說,他們都是最為理性的“經紀人”,也是兩個相互對立的群體。因此,兩者只有在獲取同等充分的信息時,才能真正做到實現市場資源最優配置;②外部問題。外部問題是指基于經濟行為對外部所產生的影響,而造成企業或個人成本與社會成本、企業或個人收益與社會收益之間相互偏離的一種現象;③公共物品供需不平衡。公共物品在經濟學中是針對私人物品而言的一種產品,且具有兩個特征。一是消費的非排他性( Nonexclusion in Consumption ),其含義是消費資格不是以某個人是否支付了相關的費用而決定的;二是消費的非競爭性( Noncompetition in Consumption ),即某個人對公共物品的需求消費時,不排斥其他消費者同時消費同一種公共物品,而且該人消費公共物品的數量也不會因為其他消費者的消費的增多而減少對自身供給的減少。

2.2 政府管控失靈的成因

由于市場經濟本身客觀存在的缺陷,其很難對市場資源有效地調節配置。正是由于此種原因,社會性規制作為控制市場失靈的一種有效的手段便應運而生。社會規制是規制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社會性規制是指對社會的勞動者、消費者的人身健康、安全、環境保護、防止災害的保障為目的,對所提供的產品以及服務、質量等所產生的一切活動而制定相應的標準并限定行為的管制。①利益博弈理論。法國哲學家埃爾維修( Claude Adrien Helvetius )認為“利益”是整個社會生活的根基,是社會發展和進步唯一的、普遍起作用的動力和造成社會矛盾的源頭。社會中所表現出來的一切錯綜復雜現象都能從“利益”中找出合理的答案。利益,通常是由社會關系所表現出來的某種需求和需求的現實條件,是指社會一定的主體生存、延續和發展以及享受并實現自我的需要,也包括了實現這些需要對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的外部條件??梢哉f,一切社會活動的核心是“利益”,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②以利益博弈理論分析“政府失靈”問題的成因。在市場食品領域中的生產者、消費者、監管者三者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征,他們所做出的一切決策和行為都是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都是客觀生成的理性經紀人。所以,這種博弈在這個環節中形成3種博弈結構。第一種生產者、消費者兩者間的博弈;第二種生產者、監管者之間的博弈;第三種監管者內部以及消費者之間的利益博弈。從理論上,在規制食品市場層面看,監管者與消費者有著利益上的根本一致性。執法部門應該為消費者營造一個信息既對稱又充分的市場,以促進生產者與消費者能夠在公平、公正的交易環境中以最小化的成本換取最大的滿足。

3 完善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機制的建議

3.1 轉變模式、有效整合監管機構

我國食品監管模式一直都是采用分段管控的理念,多個執法部門分別把守食品從生產到銷售的各個環節?!妒称钒踩ā返?條規定:“國家質監、工商和食監部門按其職責,分別對食品生產、流通、餐飲服務活動實施監管?!边@種監管模式看起來分工明確,但其實質上卻隱藏重大的監管缺陷。陳君石教授一直從事營養與食品安全的研究,他認為《食品安全法》沒有在真正意義上對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做出實質性的改革,是其最大的遺憾。①從各環節中就有一定的監管交叉、也有空白現象,這是客觀存在的。這樣就很容易造成重復監管或出現監管縫隙;②各執法單位憑其現有的人力、財力、物力,對市面上所有食品進行監管是力不從心的,很難做到全方位的監管;③要求相關執法監管人員掌握各種食品的專業知識是不現實的,同時在履行職責時肩負檢查和處罰兩項職能,由此很難實現信息專業化。因此,食品安全監管方式變分段監管,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一家負總責,對食品的分類、食品安全長期發展計劃作出規定,研究制定信用體制的建設以及各部、委、辦提出的有關食品安全的行政法規,協調各執法部門之間職權關系問題的處理。

3.2 風險評估和信息發布制度

消費者在交易中處于明顯劣勢地位的主要原因是缺失共享機制、信息資源缺乏等,《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了風險評估制度,以減少由于市場信息不對稱而造成消費者知情權的實現。 但該法的規定過于原則可操作性不強。①關于風險評估的規制。WTO框架中的SPS協定指出:“風險評估是指根據可能適用的動植物檢疫措施來評價蟲害或病害在進口成員境內傳入、定居或傳播的可能性及評價相關潛在生物和經濟后果”。由于風險評估的專業性以及重要性,必須由相關的專家進行,并對其作出細化,保持其特有的獨立性,才能對食品安全問題做出客觀公正的結果;②制度的發布??梢越梃b我國臺灣地區的食品安全紅綠燈規制的辦法,根據評估結果,將食品安全問題給予不同的信號。衛生行政部門還專門設立了“食品安全消費咨詢站”,消費者從網上通過該機制就能輕易地了解到食品安全的風險度,這會促使生產者加強自律意識,從源頭就做好防患未然的預防。

3.3 要充分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

①充分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對食品安全的監管,我國一直采取的是以政府為核心和主導地位,忽視了發生供求利益訴求的多元性和多層次性,嚴重地削弱了具有原動力特性的社會力量可能對其做出的貢獻;②對執法部門的責任追究?!妒称钒踩ā访鞔_規定了生產者是第一安全人的理念, 但對執法者卻沒有規定其責任問題,一旦有問題食品的發生,生產者便成為眾矢之的,而對執法監管者問責的卻很少。隨著“三鹿奶粉”事件的曝光,對執法人員的問責才進入法律視野,但在《食品安全法》實施一年后,“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再次出現,落馬官員也再次復出,這不能不說是法律的缺陷。

3.4 健全行之有效的維權機制

在高昂的訴訟費面前,低廉的食品成本顯得微不足道,加上消費者“坐蹭車”的心理,消費者維權的積極性很難被調動。學界對私人執行法規調研表明,私人訴訟有利于提高規制效率,完善機制等作用。 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訴訟制度有利于消費者維權。消費者訴訟時法律可以做出有傾向性的保護規定,如可以采取訴訟時效的延長、舉證責任的減輕、加大受制主體的賠償責任等,使消費者最終能降低訴訟成本。綜上,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嘗試。①移植國外的集團訴訟制度。相對個人來講,集團訴訟最為核心的特點是一次性解決大量小額具有共同爭議的請求,達到低廉化和效率化的目的;②建立公訴制度。調動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社會公益活動中來,發現問題食品,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可以參與監管以及訴訟,這樣會從更廣泛的層面有效地進行社會監督;③在審理程序給予特殊規定。問題食品是具有爭議明確、證據充分的特點,因此在審理過程中應該設立“綠色通道”,盡早審結有效遏制問題食品的流通,盡快使受害的消費者得到賠償。

4 結束語

食品安全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世界各國共同所高度重視的問題,我國在此問題上不論是在立法,還是執法等方面都在不斷加大懲治力度。本文在此簡要地從經濟法的視角闡述、分析了問題食品的成因,從法律角度提出了相關建議。面對現實,規制問題食品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法律問題,它還關系到政治、經濟、道德、技術等,在此就不一一列舉, 所以對問題食品的規制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長期任務。

主要參考文獻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主席令

第9號)[Z].2009.

[2]曾祥輝.食品安全監管主體的模式轉化與法制化[M].北京:法律出版

社,2009.

[3]李長健.利益多元化語培下的食品安全規制研究——以利益博弈為視

角[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9.

[4]張芳.望中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的修正[J].東方法學,2011(2).

法學經濟法知識點范文第3篇

關鍵詞:經濟體制轉變;經濟法;經濟法學;轉變

0引言

通過事實證明,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經濟法的輔助起到了很大作用。除此之外,在對經濟法進行全面的研究之后從而總結出的經濟法學也對其具有非常重要的實效性作用。甚至,經濟法的實施還需要經濟法學。由此可見,在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必須積極借助經濟法與經濟法學知識。但是如今經濟體制正在不斷轉變,在這一背景下就需要及時將現有的經濟法學以及經濟法進行相應的轉變。本文現就這一方面的內容進行探究,首先概述了經濟法在經濟體制轉變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其次,就經濟法與經濟法學的轉變途徑進行分析,旨在為日后的實踐活動提供積極的幫助。

1概念

1.1經濟法的價值范疇

經濟價值是以經濟法與人之間的關系為基礎,其對人類社會的價值,更多的是對人類需要的滿足。了解經濟法的價值范疇,必須明確經濟法價值的社會本位性、經濟價值與經濟法功能之間的區別,以更好地完善經濟法建設,實現市場經濟發展對經濟法的需求。具體而言,經濟法的價值范疇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經濟法的一般價值與基本價值在于促進社會和諧。從本質上來講,經濟法是一種維護市場經濟關系的法律,其在維護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社會經濟關系的同時,能夠促進社會財富分配以及社會再分配的實現。同時,為了更好地實現社會和諧這一發展目標,經濟法更加注重對社會群體利益的協調與分配,促進社會公平的實現。維持市場經濟下的經濟發展秩序是經濟法最基本的應用價值。經濟法通過為經濟發展提供有序的價值規范,進而促進經濟關系中其他功能的正常發揮。經濟法維護經濟秩序這一應用價值現已成為其他價值實現的前提與基礎。在具體的實現過程中,經濟法用主體制度對經濟關系進行強制性規范,以促進經濟管理主體責任與義務的踐行。經濟法的另一價值是效率價值與公平價值。就經濟法而言,其公平價值大于效率價值。經濟法提供的公平價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調整社會經濟關系這一中介性質所決定的,政府作為國家的職能部門,其更多是提供社會公共服務,促進社會公平。從當前評價社會發展的指標來看,經濟法的公平價值所強調的是社會關系的公正、平等,其通過對社會公共資源、財富進行合理分配,最大程度上促進社會公平實現。

1.2經濟法的重要意義闡述

當前經濟生活中紛繁復雜的經濟現象直接影響了經濟法認識對象的模糊,人們對經濟法的理論更多以描述性內容為主,并試圖在這種描述中探尋經濟法的本質。然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催生經濟實踐的背景下,經濟法更需要來回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只有真正的經濟實踐才是經濟法存在和發展的目標和動力。在我國計劃經濟時期,國家為實現國家計劃、完成國家對經濟的管理和控制,出臺了相關的經濟建設和經濟關系的法律。這個時期的經濟法雖然名義上為法,但是缺少法的確定性、穩定性與相對獨立性,并被異化為國家經濟的管理工具。隨著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的確立與發展,國家政府開始在正式場合明確強調經濟立法的重要意義,開始逐漸使用經濟法這一字眼。隨后,經濟法開始作為國家管理經濟活動產生的社會經濟關系的法律,為市場經濟背景下的經濟活動提供保障。

2經濟法與經濟法學的轉變途徑

2.1分析國家管理經濟生活以及法律調整間的特殊關聯

如今經濟法轉變成為了必然趨勢,而且出現了諸多的經濟法結論與研究內容。以往實踐中,往往為把握經濟法學而借助經濟關系的主體以及聯系,典型案例就是借助財產關系以及管理關系掌握到經濟法內涵,與此同時意識到財產關系與經濟管理息息相關。由此可見,必然會使得諸多主體誤解成經濟法的實施需要借助經濟管理以及經濟關系。事實上,該理念是不合理且不成立的。就目前來講,我國正積極減少直接干預的程度與范圍,也就是說經濟法的作用不僅僅是調整經濟關系了,它還可以對有效促使國家干預手段得到合理化的規定與適當的調整。

2.2及時準確地把握經濟法學

在法學發展的進程中,比較普遍性的方式就是借助法律現象得以準確把握法學內容。這一現象在歐洲地區極為常見。比如,在歐洲中世紀產生的商事法,違反了勞動法的內容,但是隨著18世紀勞動法產生,商事法就逐漸凈化,學者也在這個過程中,更加明確了商事法的內涵,更加準確的把握了商事法。在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經濟法除了固有的內容,還包括了環境法、勞動法、經濟合同法、工業產權法,在這個十分龐大的法律體系當中,是很難找到經濟法規律探索方向的。然而在該地區勞動法的發展之后使得商事法得到了一定的凈化。有關研究者便認識到了商事法的真正內涵,當然在日后的實踐過程中也就能夠全面、合理的使用商事法了。就我國而言,經濟法中的內容已經有了明顯的豐富,其中富含著合同法以及環境法,除此之外還包含著產權法以及勞動法等。面對豐富的法律體系往往不易探索出經濟法的發展方向。由此可見,及時凈化經濟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即經濟法學研究者就必須認識到凈化的機遇,做好深入研究的積極準備工作。

2.3探究經濟法的本質

經濟法的本質是什么?這個問題在很長時間之內并不被人們所注意。但是,根據經濟法的作用范圍、經濟法的產生背景,能夠明確經濟法中規定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或者經濟法是確認和規范國家干預經濟的法律。在對經濟法的實踐背景以及作用范圍進行全面的研究之后,便可清楚地知曉經濟法中所涉及的國家干預內容,了解到國家的具體干預范圍與手段。除此之外,還能夠認識到經濟法的作用包括對國家干預經濟的規范與確認。之所以能夠確認經濟法本質,關鍵在于經濟背景以及法律背景。就前者而言,市場機制存在著一定的缺點即無法準確及時地推動經濟發展,可見國家干預的必要性。然而政府干預只是重要舉措之一,還必須及時將市場機制激活,確保其能夠幫助市場發展。由此可見,市場機制以及國家干預均需存在。就后者來講,通過對商事法以及民法的全面探究之后,我們能夠清楚地知曉經營主體是具有自由權利的。然而當其自由權得到肆意使用之后,最終必然會導致社會公平等問題,即能夠限制到市場的公平競爭事宜。為解決這一現象,我國有關部門就需要及時管控其自由權的使用,主要是通過法律的約束來實現有效干預的目標。

3結語

由以上內容可知,日后經濟法學工作會有更加積極的發展,其內容會更加全面詳盡。經濟體制轉型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為確保其得以高效發展就需要及時借助經濟法。經濟法學是促使經濟法得以完善的重要途徑。當前我國的經濟體制仍然處在轉型期,需要通過有效的經濟法來促進體制改革,而經濟法學則能保證經濟法的發展處在正確的軌道上。通過加強經濟法學內部的統一,能夠有效促進經濟法的發展,保證經濟平穩轉型。

參考文獻:

[1]王保樹.經濟體制轉變中的經濟法與經濟法學的轉變[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18(6):24-29.

[2]王克穩.行政法學視野中的“經濟法”———經濟行政法之論[J].中國法學,2017,(4):65-73.

[3]顧華詳.我國經濟法的若干基礎理論問題探討———兼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法發展的30年[J].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2018,17(2):33-51.

法學經濟法知識點范文第4篇

一、加強領導,明確責任

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勞務輸出工作。一是成立了勞務輸出工作領導小組和專項推進小組,由一名縣處級負責人任組長,每年都召開大型勞務輸出工作會議,具體研究部署勞務輸出工作。二是加強考核??h政府兩次派員對全縣29個鄉鎮蘇木進行了勞動力資源情況調查,對已輸出人員從業地點、從事工種、性別、年齡結構進行了分類登記,建立起了全縣勞務輸出信息庫。對其他剩余勞動力也從年齡結構、技能狀況、性別、文化程度、求職意向等方面進行登記建檔,做到了勞務輸出情況清、底數明。在此基礎上,縣政府分別與29個鄉鎮蘇木及就業、團委、婦聯、工會簽訂責任狀,把勞務輸出工作納入實績目標考核。三是完善勞務輸出工作體系。在縣就業局成立了勞務輸出辦公室,統籌協調、指導全縣勞務輸出工作。工會、團委、鄉企局成立了職業介紹所。29個鄉鎮蘇木都成了勞務輸出辦公室,311個行政村建立了勞務輸出工作站,目標細化分解,層層明確責任,形成了由政府調控,勞動就業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參與,鄉鎮(蘇木)、村具體實施的“打工經濟”產業鏈條,建立了“上下互動、責任共負、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運行機制。

二、加大宣傳,營造氛圍

勞務輸出是一個投資少、見效快的產業,對于我們這個農業基礎薄弱的貧困縣來說,更是一條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我縣有15萬剩余勞動力,勞務輸出潛力巨大。盡管受旱災、農產品價格等因素影響,農民增收緩慢,但部分農牧民卻不愿“背井離鄉”,對土地過分依戀。為此,我縣充分利用各類新聞媒體,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大張縣鼓的宣傳,在縣電視臺、敖漢報開辟了勞務輸出宣傳專欄,勞動就業部門創辦了就業信息,印發了上萬本外出務工手冊,各鄉鎮蘇木利用電視插轉臺宣傳勞務輸出的重大意義,宣傳打工致富和返鄉創業的先進典型。今年,縣勞動就業部門還與廣播電視部門共同制作推出了“組織領導、脫貧致富、在外創業、回鄉發展、打工情景、問題探索”的勞務輸出系列報道,逐步轉變了農牧民“小富即安”、“寧愿在家受貧,不愿外出打工致富”的觀念,全縣上下營造了一種“外出打工光榮,勞務輸出快富”的濃厚輿論氛圍。

三、加強中介服務組織建設,完善輸出網絡

一是充分發揮中介機構的主渠道作用??h就業局組建二個中心,即組建“信息服務中心”,主要負責輸出輸入地的勞務合作和信息傳遞;組建“維權援助中心”,依法維護勞務輸出人員的合法權益。各鄉鎮蘇木黨委政府主要領導掛帥,一名領導主抓,配備專職工作人員,專職專責。各行政村都明確了一名村干部具體負責代辦點的工作,專門負責信息傳遞和調查統計工作。工會、團委和婦聯等團體的中介組織都在現有的基礎上,拓寬輸出渠道,增加輸出總量,發揮了勞務輸出主力軍的作用。

二是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的作用,鼓勵和支持如民委、扶貧、工商、 稅務、統戰、民政、科技、教育等政府各相關部門、企事業單位、各鄉鎮站口和個人依法成立職業中介組織或創辦勞務輸出經濟實體,擴大勞務輸出組織范圍,擴大與外地勞務輸出組織的聯系和合作。

三是建立駐外勞務聯絡站。今年,我縣將在呼市、沈陽、大連、海拉爾、北京五個大中城市建立勞務輸出聯絡處,聯絡處一方面為外出務工人員提供各種服務和幫助,維護務工者的利益不受侵害,另一方面向縣內反饋務工者的工作、生活情況,及時提供勞務動態和發展趨勢,同時可以與基地直接達成輸出協議或與外商洽談招商項目,開展勞務輸出和招商引資工作。目前此項工作正在籌備之中。我們還將在一些用人需求量較大的城市或用人單位設立信息聯絡點,聘請勞務信息員,形成內外呼應的信息網絡,延伸信息觸角。

四、實施外出務工人員培訓工程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為提高外出務工人員的素質,拓寬擇業空間,增強其市場競爭就業能力,謀求長遠發展。幾年來,我們把培訓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積極整合縣內外培訓市場,建立了市民族技校、市商校、縣電大工作站、縣教師進修校30多個培訓基地,開設了紡織、印刷、建筑、縫紉、家政服務、保安、食品加工等20多個培訓項目?;拘纬闪艘钥h就業訓練中心為龍頭,各職業學校為主體,鄉鎮蘇木及基地企業網點為依托的培訓網絡,縣委、縣政府設立勞務輸出培訓專項資金,用于解決培訓機構的培訓補貼和農村特困人口、城鎮下崗失業困難家庭人員的培訓費問題。在培訓內容上,一是對外出務工人員進行崗前教育。重點從政策法規、職業道德、社會知識等方面進行培訓;二是開展技能培訓。按照“以需定供,定向就業”的路子,向企業輸出合格人才。近幾年來,全縣各類培訓機構累計培訓外出務工人員8萬多人。培訓后的外出務工人員的素質得到了明顯提高,他們以誠信、勤勞、有技術、能吃苦在北京、大連、沈陽、呼市等大中城市樹立起了“*勞務品牌”的良好形象。

五、建立基地,搞好協作

勞務輸出基地具有輸出人員集中、就業周期長、便于管理服務、合法權益有保障等顯著特點,我們把開展勞務考察、開辟勞務基地、為全縣提供輸出崗位作為大事來抓,先后對北京、大連、天津、青海、沈陽、哈爾濱、呼市等30多個大中城市進行了勞務考察,與235個企業建立了勞務協作關系,達到了鞏固老基地,開拓新基地的目的。在遼寧營口的華晨、青花兩大耐火材料集團,每年都有1000余名*人在那里務工,有的整戶遷到那里。在北京望京新城,活躍著一支以敖漢人為骨干力量的幾千人的保安隊伍,被當地居民譽為“望京守護神,居民好衛士”。在青海錫鐵山鉛鋅礦有800多名敖漢外出務工人員,

六、搞好服務,保障勞務輸出健康發展

一是構筑信息網絡,拓寬勞務輸出渠道。我縣先后在東北、華北、華南三大勞務協作區建立了500多個信息聯網點,聘請1000余名信息聯絡員,縣直相關部門、各鄉鎮蘇木、各中介組織也積極開展勞務信息交流活動,廣泛收集勞務信息,近兩年共收集各類用工信息近2000條,向社會提供就業崗位8萬多個。

法學經濟法知識點范文第5篇

1. 表見代理:無權代理人所為的代理行為,善意相對人有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權,在此情形下,

被代理人應當承擔代理的法律后果,來保護善意的無過失當事人的利益。

空頭支票:是指支票持票人請求付款時,出票人在付款處實有的存款不足以支付原票據全額的支票。

背書:是指持票人以轉讓票據權利為目的,按法定的事項和方式在票據背面或粘單上記載有關事項并簽章的票據行為。

信息披露制度:又稱信息公開制度,是證券發行人,上市公司及其他主體依照法律規定的方式,將證券發行的信息披露和持續信息公開。

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合同訂立過程中,一方當事人違反誠實守信原則,故意或者過失的違反先合同義務,造成對當事人信賴利益的損失時,依法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

一人有限公司:是指只有一個自然人或股東或者一個法人股東的有限責任公司。

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權限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與第三人實施法律行為,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擔的一種法律制度。

票據行為:是以票據權利義務的設立變更為目的法律行為。包括出票,背書,承兌,保證,參加承兌,保付等。

外商投資企業: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規定,在中國境內設立的,由中國投資者和外國投資者共同投資或者由外國投資者投資的企業。 2. 3. 4. 5. 6. 7. 8. 9.

10. 內幕交易行為:是指證券交易內幕信息的知情人和非法獲取內幕信息的人員,

利用內幕信息買賣其所持有的該公司證券或者泄露信息或建議他人買賣該證券的行為。

11. 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公司的資本分為等額的股份,股東以其所持有股份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其債務承擔有限責任的公司。

12. 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也稱股權式合營企業,組織形式使有限責任公司,是經中國政府批準,

設在中國境內的,由雙方共同投資,共同經營,按照各自的出資比例共擔風險,共付盈虧的企業。

13. 仲裁:是指經濟法的各方當事人依照事先約定或事后達成的書面仲裁協議,共同選定仲裁機構并由其對爭議依法作出具有約束力裁決的一種活動。

14.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簽發的,證明股東所持股分的憑證。

15. 合同:合同就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關系的協議。

1、 簡述違約責任承擔方式:(1)繼續履行,(2)采取補救措施,(3)賠償損失,(4)支付違約金

簡述定金罰則的內容:依照法律的規定或者當事人的約定,當事人可采用定金方式擔保債務的履行,當債務人履行債務后,定金應當柢作價款或者收回。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債務時,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接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債務時,應當雙倍返還定金。

公開發行公司債券的條件:1.股份有限公司凈資產不低于人民幣3000萬元,有限責任公司的凈資產不低于人民幣6000萬元。2.累計債券余額不超過公司資產的40%。3.最近3年平均可分配利潤足以支付公司債券一年的利息4.籌集的資金投向符合國家產業政策 5.債券的利率不超過國務院限定的利率水平6國務院規定的其他條件。

簡述公司解散清算時債務償還順序:公司財產在分別支付清算費用,職工的工資,社會保險費用和法定補償金,繳納所欠稅款,清償公司債務剩余的財產,有限責任公司按照股東的出資比例分配,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東持有股份比例分配。

設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條件:1.發起人符合法定人數2.發起人認購和募集的股本達到法定資本的最低限額3.股份發行、籌辦事項符合法律規定4.發起人制定公司章程,采用募集方式設立的須經創立大會通過5.有公司名稱,建立符合股份有限公司的組織機構6.有公司住所

合同履行的原則:1.全面履行的原則 2.協作履行的原則 3.經濟合理的原則經濟法律關系客體的類型 :1.物,亦稱有體物,2.行為 3.智力成果

證券法基本原則:1.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2.志愿、有償、誠實守信原則3.守法原則

4.分業經營、分業管理原則5.政府統一監管與行業自律原則6.國家審計監督原則

普通合伙 設立的條件:1.有兩個以上合伙人2.有書面合伙協議3.有合伙人認繳或者實際繳付的出資

4.有合伙企業的名稱和生產經營場所5.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

合同法的基本內容:1.合同是民事法律行為.2.合同是根據當事人的約定在當事人之間確立的特定權利義務關系

3.合同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民事法律行為4.合同產生相應法律后果

法學經濟法知識點范文第6篇

[關鍵詞] 法學本科生;就業困境;調查分析

我國高等院校擴大招生人數,高中生考上高等院校成為常態化升學趨勢,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階段。近五年,我國登記失業率在4.1%內,就業是頭等民生大事,更是關系到和諧社會的穩定。選擇熱門專業成為當前大學生求學意向,過去,法學專業曾經是高校“熱門專業”之一,截止于2008年全國已有634所高校開設法學專業,在校法學本科生人數達30余萬人,形成了多層次學歷教育培養的局面。廣東省就有23所高校設立法學院系,普通本科院校往應用型大學轉型的趨勢,必然縮減文科招生人數?!?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指出,法學專業成為2017年本科就業紅牌專業,意味著法學專業就業率、薪資和就業滿意度等普遍偏低,尤其法律事務專業連續三屆是紅牌專業。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的基數依然龐大,滿足了就業市場對法學人才的需求。從法學畢業生就業走向看,因法律職業準入考試制度將大部分畢業生拒在公檢法部門之外,企事業單位更傾向于有經驗的法律專業人才,只有小部分法學畢業生從事專業對口工作,激烈的人才競爭必然導致大學生就業形勢不樂觀。過度教育、準入制度并非畢業生就業難的決定因素,本文以8所廣東地方本科院校的法學專業畢業生為研究對象,理性分析當前形勢下高校、社會和學生所面臨的實際問題,針對實際問題提出建議和對策。

一 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以廣東省開設法學專業的地方本科院校2017屆畢業生為調查對象,包括東莞理工、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惠州學院、肇慶學院、韶關學院、嘉應學院、韓山師范學院、嶺南師范學院。通過對廣東多所高校法學本科生就業問題的調查,掌握法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分析法學專業就業難得困境所在。

(二)研究方法

第一,文獻資料法。查閱相關科研論文和報告,提取有價值材料為論文觀點做理論支撐,參考文獻包括法學教育、就業形勢、學生工作等多方面。其次,參考了麥可思研究院《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里面的就業數據,準確還原就業數據。借鑒理論與數據,讓研究有理有據,更有說服力。第二,調查問卷法。本次采用了電子問卷,分別對廣東多所地方院校法學本科畢業進行調研,為了更充分了解地方院校法學生的就業現狀,設置了多方面的調查內容,例如就業影響因素、當前就業形勢、就業意向等。每所高校設置了130-150份電子問卷,回收了1230份有效電子問卷。

二 調查結果

(一)就業現狀

通過收集和整理數據得出,當前地方院校本科法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形勢并不是十分明朗,52.50%的法學專業畢業生認為求職應聘的機會較多,但是入職的要求難度大,表示就業形勢普遍不容樂觀;然而,還有小部分法學專業畢業生(16.50%)認為求職相對簡單,有機會選擇合適自己的崗位,表示當前就業形勢是可觀的。在整體調查人數中,女生人數占據整體的67%,在就業形勢不樂觀的情況下,女生的就業壓力比男生大。

大學生教育和就業長期是社會的熱點話題。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型法學轉變,法學專業就業選擇面沒有理工科開放,國家公檢法系統作為法學專業的“對口”單位,人事機制改革使其需求量下降,而就業人口基數的越積越多,行業競爭不及理工科更具優勢。從“畢業生認為法學專業競爭優勢”的數據了解到,就業時不夠競爭力占41.10%,就業時沒有任何的競爭力占16.18%;就業時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占28.16%,就業時有很強的競爭力占14.56%。

在法學專業就是形勢不樂觀和行業競爭力不足情況下,畢業生還是希望找到一份專業相關的工作,未找到合心意的單位的畢業生還是處于觀望之中。37.86%的畢業生認為有自己有信心去競爭專業對口工作,58.44%的畢業生認為自己能夠適應非法律相關工作,極少數畢業生(3.70%)堅持尋找專業對口的工作。據廣東地方本科院校法學專業畢業生初次就業統計,76%的2017屆法學專業畢業生從事與法學無關的工作,就業崗位與專業不相符成為法學專業就業常態。

(二)就業意向

在就業意向調查統計中,41.20%的畢業生意向進入公檢法系統工作,24.10%的畢業生工作意向是國有企業,16.20%的畢業生希望進入基層單位,5.30%的畢業生期望從事教師工作,可是沒有一個畢業生想創業。從調查結果中發現,法學專業畢業生傾向于政府單位,很少畢業生會考慮其他單位。在選擇工作性質的時候,50.18%的畢業生首先考慮工作是否是公務員單位,30.12%畢業生選擇工作單位福利,選擇專業對口畢業生有12.10%,根據個人興趣選擇工作有2.48%。公檢法系統工作是政府機關部門,這些工作崗位符合法學專業就業,其次政府單位的工作穩定性高且福利可觀,但公務員崗位有限,期望的工作與實際是有差距的。反而國有企業更加需要文科類學生,尤其法學專業在國有企業是相當受歡迎,而準入制度也有一定難度。對于基層單位而言,更多畢業生都期望在一線城市發展,選擇基層工作的畢業生人數會較少,不過實際中獲得基層工作的機會較大。有小部分畢業生選擇了師范方向,考取教師資格證從事教育工作。

在調查的8所廣東地方本科院校的學生中,92%的畢業生生源是廣東省內,就廣東省生源而言,50.14%的畢業生期望在廣州、深圳和珠海工作,剩余的49.86%畢業生都希望回去家鄉就業。通過就業統計反饋,能夠留在廣州、深圳和珠海工作的畢業生只有14.20%,法學本科在一線城市立足的機會甚少,大部分畢業生流向廣東的三四線城市。一線城市對法學專業畢業生有更高的要求,第一要通過司法考試,其次需要研究生學歷。畢業生對工作薪水的期望,62.10%的畢業生都想拿到3500以上的薪酬,與實際薪水對比,畢業生的薪水期望值是適中。

(三)就業指導

調查了地方院校在就業工作的指導情況,學校就業處為大學生從入學到畢業都有安排相關課程,如:大學生職業課程、就業指導、創業教育等,還包括了實踐教學方面,如:大學生職業規劃比賽、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等,這是一個非常全面的大學就業指導體系。還有些沒有納入課程體系,例如就業宣講會、就業招聘會等。各個院校在就業工作上各具特色。

經過調查發現,各校就業處針對畢業生群體就業指導工作包括:就業課程、派發就業材料、整理畢業信息、招聘宣講會、職業資格申報等。就業指導課程主要是讓畢業生掌握基本就業技能,用于畢業季度求職應聘;在調查8所地方院校法學專業本科生里面,39.78%的畢業生認為該課程對就業有幫助,但沒實際效果;60.12%畢業生認為該課程對就業沒有幫助,純粹理論講授。派發就業材料一般是《畢業生就業推薦表》和《就業協議書》(簡稱三方協議)。畢竟很多四年級學生在第一學期都會安排專業實習,很少學生能夠有時間參與招聘宣講會。法學專業本科生,在專業資格證書方面,除了等待司法考試成績公布,有選擇師范方向的可以申請教師資格證。學校在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上是落實到位,但實際效果差強人意。

三 就業困境分析

(一)人才競爭困境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將“法治”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更好地實施依法治國戰略,還有普及法律知識,一個法治環境需要長期的建設,這是離不開法學專業人才的貢獻。當前法制環境并不完善,社會環境對就業形勢是有影響,直接影響力就業崗位配置,公檢法國家機構作為法學專業“對口”崗位,這類工作崗位需求量特別少且招考要求逐年提高。例如檢察院的招考編制有限,報名考試資格也高,一般要通過司法考試,有些地區要研究生學歷。在公檢法國家機構中招聘一個崗位,采取1:3的面試比例,出現多人競爭同一個崗位,淘汰的人數肯定不少。

社會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在產量大、素質高的畢業生群體中,用人單位選材時是擇優挑選,注重人才的學歷和工作經驗?,F在人才競爭就是知識競爭,學歷層次代表著知識量,往往高學歷畢業生的擇業機會比低學歷畢業多。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認為,“法學專業本科層次培養的畢業生很難從事相應的工作,專業的法律人才是需要更高層次的知識結構”。例如法學專業學生想往教師方向發展,一線城市小學教師要研究生學歷,高校教師是博士學歷,就業市場需求對高學歷需求成為一種趨勢。律師事務所招聘要求和程序比公務員要簡單,但律師入行需要通過司法考試,從極低的通過司法考試率來看,將大部分法學專業學生的律師夢給澆滅了。其次,律師職業的起步期較長,需要工作經驗、實踐技巧和專業理論知識,但現實工作中培養律師人才年限較長。

(二)就業指導困境

長期以來,高校為國家建設培養了大批具有扎實法學理論基礎的人才,從數量上補充法學人才短缺的局面,高校法學本科教育與實際律師職業還是有一定差距。雖然法學是文科專業,但其在實踐過程中非常注重理論轉化為技巧。本科法學教育是建立在高校理論課程體系中,既有理論教學,亦有實踐教學。理論教學是注重學生法學思維的培養,以及掌握基礎的法學概念。從教學體系分析和師資力量分析,當前法學本科生是以理論偏重教學。實踐教學上,主要以模擬法庭、法院見習、專業實習、三下鄉實踐,然而實踐教學環節非常缺乏“雙師型”教師,大部分教師立足于校內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的管理與指導不到位。

通過司法考試是法學專業學生夢寐以求的,有不少院校為了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備考,將課程壓力遷移到大一、大二、大四。法學專業基本都是理論,要通過大量時間記憶和實踐。一年級新生剛上大學,還處于適應性階段,大量的課程導致出現補考現象;尤其四年級大學生,要面臨一學期專業見習和實習,還有兼顧論文等,留給應屆畢業是的時間是有限的。要完善課程安排,平衡考試與就業的時間,避免學生有過大壓力感。

高校就業指導中心是作為指導應屆畢業生適應當前社會形勢的部門,為應屆畢業生在職業規劃與就業過程中提供理論與實踐的指導。對應屆畢業生而言,就業指導中心的指導信息成了應屆畢業生的主要就業信息渠道,指導中心作為行政部門,通過上傳下達的方式傳達就業信息,應屆畢業生對相關信息的獲取并不高。其次,就業指導中心采用宣講會、招聘會等形式進行幫助學生就業,缺乏針對性分類指導服務,崗位的應聘率極低。

(三)個人技能困境

社會價值觀是一種意識形態,引導學生思想動向,讓畢業生樹立正確就業觀念尤其重要。在調查結果中看到大部分法學學生傾向于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等“鐵飯碗”單位,就業意向與畢業生的個人價值觀念有關系。法學專業對口崗位是社會威望比較高的單位,由于法學專業的考證難度大,一度讓法學專業學生迷失在理論備考,放棄就業最佳時機和機會。其次,法學教育不僅是本科學歷教育,還有研究生、博士生,根據個人實際情況定位,找到合適的崗位才有意義。

在求職的過程中,每個畢業生都有遇到一定的求職阻礙因素。從學生個人角度出發,通過調查畢業生了解到,42.20%的畢業生認為“個人能力”是影響就業的主要因素,“個人能力”是意味著學生是否通過司法考試,這個考試就是檢查學生在校掌握的理論知識;“學歷”(29.40%)作為第二個影響因素,第三個因素是家庭背景(19.50%),其他因素(9.90%)考試失誤、錯過考試時間等。隨著就業市場和招聘的規范性,每個公務員崗位招聘都是通過層層考試與面試,因此,個人能力在求職中更加重要。

四 化解法學本科畢業生就業困境的有效措施

(一)加強正確的擇業觀教育

加強大學生就業的思想政治教育,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創業觀。擇業觀是對未來將從事的職業進行規劃的一種思維觀念。目前法學本科就業形勢嚴峻下,獲取一份穩定的工作來之不易,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擇業觀,有助于幫助畢業生面對就業過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難。當前,高等高等教育并非過去精英教育,摒棄學歷差距的觀念,淡化本科學歷優勢,以一名普通求職者的心態去競聘工作崗位。作為高校就業指導教師,理應幫助學生認清當前就業趨勢,樹立積極進取的就業競爭意識,準備職前求職材料;樹立積累工作經驗再擇業的理念,在工作中磨礪個人品質,提高求職恐懼的抗壓能力。

(二)加強大學生的創業觀教育

求職市場競爭激烈,只有提高求職者的個人素質和能力去適應社會需求,才能獲取一線求職機遇。黨十八大對大學生就業提出新的要求,以創業帶動就業,發覺和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除了要樹立正確的擇業觀,還有鼓勵法學本科畢業生敢于創業,創業可以解決就業,還能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在創業教育上,首先開張創業教育課程,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創業理念;積極開展創業實踐教學,讓學生融入創業氛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用人單位注重求職者的綜合素質能力,包括思想覺悟、理論水平與技能的綜合表現,淡化學歷層次與專業背景,大學期間往往是大學生綜合素質形成的重要階段。作為一名法學本科畢業生,通過司法考試是個人能力提升的關鍵一環,也是體現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其次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要注重將理論轉化成生產力,培養高效簡潔的口語能力;在實踐教學方面,通過實踐掌握基本的流程,能夠熟練掌握法律案件的細節。提升畢業生的自身綜合素質,才能在激烈的求職市場中獲得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

參考文獻

[1]鐘鑫,孫宗鋒,鄒曉紅.理工科院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的一種視角——TPTM[J].赤峰學院學報(科學教育版),2011(5).

[2]康伶俐.中國法學本科畢業生就業問題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11.

上一篇:發票收據管理辦法范文下一篇:工程完工資料備案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