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40年代小說概述范文

2023-09-16

40年代小說概述范文第1篇

一、文學的尋根:

1、時間:1983年~1984年間 ,韓少功、李陀、鄭義、阿城、李杭育、

李慶西、鄭萬隆

2、論文:韓少功:《文學的“根”》——被看著這一運動的宣言 。

鄭萬隆:《我的根》李杭育:《理一理我們的“根“》

阿城:《文化制約著人類》

共同點:中國文學應 該建立在廣泛而深厚的“文化開掘”之中,開掘這塊古老土地的文化巖層,才能與世界文學對話。 作家作品: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記事》,賈平凹的“商州系列”,李杭育的“葛川江小說”系列,阿城的《棋王》,鄭義的《遠村》、《老井》

4、目的:尋找民族文化精神,以獲得民族精神自救的能力。

5、出現的原因:

⑴對文革的反思由單純的政治層面轉向探索歷史失誤與民族文化心理沉淀之間的關系。

⑵對于傳統文化的守成立場的生長。

⑶文學本身的動機:簡單模仿西方不能使中國文學得到世界的認同。

二、“尋根”小說的藝術形態:

1、對風俗、地域文化的興趣。特定地域的民情風俗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是藝術美感滋生的豐厚土壤,并有可能使個體命運與對社會、對歷史的深刻表現融為一體。

2、作家對生活方式的現代變遷的重視。

作家細致考察某一地域的居住、飲食、衣著、語言、交際方式、婚喪節慶禮儀、宗教等,成為拓展創作視野的憑借。陸文夫的《美食家》鄧友梅寫北京生活的小說,馮驥才的津門系列。

3、 在思想傾向和價值估斷上:對傳統文化的復雜態度。分為 “規范”和“不規范” 。

4、在小說的藝術形式上:作家把對生活場景、細節的真實描寫和象征、寓言的因素結合起來 。(敘述方式、小說語言)

三、代表作品分析:《棋王》:對傳統文化精神的自覺認同

1、作家簡介:

2、人物:王一生 :一個在歷史的漩渦中具有獨立 生活方式和生命力的

人物形象,他的整個人格中投射著久遠的,富有無限生機的文化精神 。 表現:對棋道的癡迷,吃飯。車輪大戰。

目的:小說在塑造王一生這個人物形象時,寫出他的無為的人生態度和 有為的創造力時,力圖表現古代道家文化思想生命力。貫穿在小說里的是有為與無為、陰柔與陽剛的相互轉化。生命歸于自然,得宇宙之大而獲得無限自由的所謂道理,并進而把這種傳統文化精神與當代人生聯系起來,賦予其進取的現代意義。

四、鄉土小說

一、主要作家:高曉聲、汪曾祺、劉紹裳,古華,張一弓、路遙、 陳忠實、賈平凹、張煒等作家。

二、代表作:《人生》 人生道路的選擇和思考。(陳思和教程P238)

1、故事:路遙的中篇小說《人生》在一個愛情故事

的框架內,聚集著豐富的人生內容和社會變動的 諸多信息。

2、人物:高加林——是一個頗具新意和深度的人物形象

3、方式: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愛情故事中多層次的展現了高加林的悲劇性格的形成過程 。

4、作家的態度:作家并沒有回避高加林選擇的合理性的因素 合理性:⑴倘若古老而淳樸的鄉村文化不能產生更 高的物質和精神的要求。

⑵ 倘若劉巧珍的愛情始終不能滿足高加林個人愿望

中的合理部分,那么,傳統的生活哲學又如何說服他、束縛他呢? 評價:超越了早期改革文學中對人與環境關系的

二元對立的處理方式,而是深入到社會變化所引起的道德和我心理的層面,矛盾和困 惑交給讀者的同時,也把啟示給與了讀者。

八十年代的小說

(三) 第一節:市井小說

一、時代背景:

1、五四文學中的兩種啟蒙傳統: 啟蒙的文學:強調思想藝術的深刻性 ,并以文學 與歷史的現代化進的同步性作為衡量的標準,追求思想的深刻性。

文學的啟蒙:以文學如何建立現代漢語的審美價值為目標。80年代:逐步恢復和發揚現代知識分子的啟蒙主義和現實戰斗精神。

2、市井小說的含義:小人小事,對市民生活的觀察角度是俯視的。

3、代表作家作品

鄧友梅:《煙壺》《那五》,馮驥才:《神鞭》《三寸金蓮》,陸文夫《小巷人物志》,汪曾祺《受戒》、《大淖記事》

二、代表作家分析:

(一)汪曾祺 :

1、簡介:P107面。

2、小說的藝術特點:P108 ⑴在文體上,汪曾祺的小說大多選擇短篇小說的形式 。

⑵在濃郁的鄉土民俗畫的描寫中,滲透著作者傳統的哲學意識和審美意識 。 ⑶他的小說同時兼具散文化與詩化的特征 。

(二)鄧友梅《煙壺.》市井文化的描繪和反思

1、藝術追求:自覺追求京味風情小說。 從描繪日常生活、日常習俗的角度來表現歷史變遷的敘事策略 。

2、《煙壺》分析: (1)故事情節:

(2)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分析。

首先表現了市井文化中正直而有創造性的一面。

A:煙壺的制作技巧中所表現出的民間文化的吸引

力與普通人的活力。

B:普通人的正直和情義 。

其次,對市井文化中的劣根性也進行了批判。

主人與奴才的相互轉化及其心理。專制體制下的等級秩序中主人與奴隸關系的轉變。 (3)藝術特點:從人物的語言、行為與心理的白描出發,刻畫出人物的性格。

(4)評價:從總體上看,小說是一篇民俗學風味的小說。對老舍等人具有北京地方色彩的文學傳統的繼承和發展,也為以后的文學脫離政治意識的干擾,自由自在的表現民俗世界提供了先例。

(三)馮驥才

1、簡介:教材P115面。代表作:《神鞭》《三寸金蓮》《雕花煙斗》

2、思想:對傳統文化的反思,其目的是為了克服中國民族

性格中的頑固惰性,從而沖出文化怪圈,再造民族性格。

表現:P115面。一是文化的劣根性。主要表現在正統意識和

祖宗至上。二是文化的自我束縛力。三是文化的封閉系統。表達了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歷史主義的態度。

第九章:先鋒派作家及其創作

第一節:先鋒小說

一、發展概述:

1、源流:當代先鋒小說的精神的源頭可以一直追尋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詩歌與小說領域的探索.

2、開端:80年代中期,馬原、莫言、殘雪等人的崛起,分別代表先鋒小說在敘事革命、語言實驗、生存狀態三個層面上的創新。 馬原: 《拉薩河女神》(1984年,創作的分界線)成名作:《岡底斯的誘惑》(1985)《馬原文集》(四卷)

教材P192 貢獻:“元敘事法”打破了小說的“似真幻覺

“元敘事法”——指的是作家在小說中直接出現并揭 露小說的虛構性。

“似真幻覺”——傳統的現實主義觀念認為,小說本身是對世界的真實反映。

“馬原的敘事圈套”——“吳亮”提出,同名論文,見《當代作家評論》1987年第3期。以這種方式消解了此前人們所熟悉的現實主義手 法所造成的真實幻覺,成為以后作家的模仿對象和小說實驗的起點。

1馬原小說的藝術特點首先在于他在小說中頻頻出現馬原的形象并以此來拆除真實與虛構之間的界限。P193 2馬原索敘述的故事往往是缺乏邏輯聯系的互不相關的片斷,這種片斷只是靠了馬原的敘述強制性地拼合在一起。P194《 《岡底斯的誘惑》

3他所敘述的故事喪失了傳統小說故事所具備的意義,他更關心他的故事形式,更關心如何處理這個故事,而不是想通過這個故事讓人們得到故事以外的某種抽象觀念。

3、 后期作家:格非、孫甘露、蘇童、余華、洪峰、北村等人。

⑴格非:敘事革命。(馬原:八陣圖→格非,人物內在意識的無序性構筑出一團線圈似的迷宮 。)

⑵孫甘露:語言實驗?!缎攀怪?、《訪問夢境》、《請女人猜謎》、 《我是少年酒壇子》。這些小說徹底斬斷了小說與現實的聯系。

⑶余華:發展了殘雪對人的存在的探索。 P302

處女作:《十八歲出門遠行》

代表:《在細雨中呼喊》、《活著》、《許三觀賣 血記》。 特點:早期的小說用冷漠的態度致力于對災難、暴力和死亡的敘述,揭示人性的丑陋和陰暗。90后代表主要有,《在在細雨中呼喊》、《活著》、《許三觀賣血記》

主題:苦難:《活著》表現的是一個個親人相 繼死亡,溫暖的感覺。當作家把富貴的故事抽象到人的生存意義上區渲染無常的主題,那一遍遍死亡的重復象征了人對終極命運一步步靠攏的艱難歷程,展示出悲愴的魅力。這個故事的敘事含有強烈的民間色彩,它超越了具體時空把一個時代的反省上升到人類抽象命運的普遍意義上。P303

《許三觀賣血記》——轉型后的最終實現。

許三觀: 在無數次的賣血中緩解生活中遇到的種 種苦難,表達了對親人和

朋友的感情,同時也在 賣血中體會到為人父、為人夫、為人友的價值。 (1)“人”與“生活”的復原。

表現在以下三個層面:P304

A 對許三觀頑強、堅韌的生命力的表現。

B 對許三觀面對苦難的承受力和從容對付態度的表現.

C 對許三觀倫理情感、生存思維的表現。

(2)民間的表現和重塑。

首先,小說重建了一個日常的民間社會。作家對民間溫情、民間人性、民間的倫理道德,民間的生活細節和民間人生世態的展示,構成了小說藝術力量的重要根源。小說沒有尖銳的矛盾沖突和情節線索,而是以民間的日常生活畫面為主體,民間的混沌、樸素、粗糙乃至于狡猾呈現出其原始的生機和魅力。

其次,從作家主體立場角度來看,小說體現了先鋒作家從貴族敘事向民間敘事的轉變。 《許三觀賣血記》中敘事的轉變:

暴露敘事→隱藏敘事。

冷漠敘事→溫情敘事。

敘述人主體性→人物主體性轉變。

早期小說先鋒性的表現。

1、冷漠敘述:偏執地迷戀于對暴力、災難、尤其是死亡的敘述 。

2、對舊有文類的顛覆性戲仿,武俠小說:《鮮血梅花》 公案小說:《河邊的錯誤》 抗戰小說:《一個地主的死》 才子佳人小說:《古典愛情》

3、幻覺與現實的相互融入?!妒藲q出門遠行》、《四月三日事件》《往事與刑罰》,都取消了真實和幻覺之間的界限 。

4、人物符號化 。抽象的符號,為演繹某種觀念服務,這些人物往往沒有姓名 。

二、先鋒小說的特點P 306

1、在文化上表現為對舊有評論意義模式的反叛與消解,作家的創作已不再具有明確的主題指向和社會責任感。

2、 在文化觀念上顛覆了舊的真實觀,一方面放棄對歷史真實和歷史本質的追尋,另一方面放棄對現實的真實反映,文本只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3、文本特征上表現為敘述游戲,更加平面化,結構更為散亂、破碎、文本意義的消解也導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趨于符號化、性格沒有深度、放棄象征等意義模 式。

第二節:代表作品分析

一、小說語言美學的實驗:《我是少年酒壇子》。

特點:他使得詩情的舞蹈改變了小說語言嚴格的行軍,語言不再有一個 指向意義的所指,而是從慣常的組合中解放出來,專注于自己,并做出一些頗具難度的姿態。

二、殘酷與冷漠的人性的發掘:《現實一種》

1、故事——兄弟仇殺。

2、對連環報小說的革新 。

⑴情節設計上:傳統:有起因。余華:無起因,盲目的沖動。

⑵ 視角上:冷漠的敘述者 。

八十年代的新詩

第一節:八十年代新詩概述

一、覺醒:1976年的天安門詩歌運動:《天安門詩抄》

二、詩人隊伍:七月派詩人 ,九葉派詩人 、

右派詩人 。

三、特點:以歷史反思為核心的理性思辨傾向,對于 社會人生理想的堅持和以感情的直接書寫的詩歌 表達方式。

四、代表:

(一) 曾卓:《懸崖邊的樹》作品選(4冊) P72 。 主題:一代人被扭曲的生活形態月仍意欲飛翔的人格精神,表現了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執著的理想追求。

(二) 艾青:作品P141面

代表:長詩《在浪尖上》、《光的贊歌》、《古羅馬的大斗技場》 。 特點:教材P142——143 ⑴基本主題是關注民族和人民的命運,歌唱人類的理想和光明 。 ⑵取材和抒情方式上:善于從具體生活現象中把握一種超越現實現象本身的體驗在具象化描述中將其推移到象征層次從而獲得更加深廣的內涵。

——《魚化石》

⑶藝術表現上:善于從日常生活中捕捉具體鮮明的意象來表達思想和觀念,用富有啟示性、暗示性的口語來傳達內在情感,在樸素明晰的形式結構中濃縮深厚的體驗?!剁R子》

第二節:朦朧詩代表人物及其創作

一、舒婷:

1、 主要作品:《雙桅船》。

2、 特點 :

⑴很少以理性的姿態正面介入外部現實世界,而是以自我情感為表現

對象,以女性獨特的情緒體驗輻射外部世界,呈現個人心靈對生活熔解的秘密,再現了整整一代人負載的心理情緒流程。

⑵ 詩歌的核心在于對人的自我價值與尊嚴的肯定確認,對人格獨立和 人生理想的追求張揚。

⑶ 詩歌蘊含豐富的情感層次。教材P14

3、代表作:《致橡樹》(新的愛情觀及對人格獨立與尊嚴的肯定)《神女峰》 (1981)

二、青年詩人

1、朦朧詩:它主要是指以舒婷、顧城、江河、楊煉、北島等在文革中成長的青年詩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詩潮。

思想核心:對人的自我價值的重新確認,對人道主義和人性復歸的呼喚,對人的自由心靈奧秘的探尋,意象化、象征化和立體化,是朦朧詩藝術表現上的重要特征。

價:

朦朧詩對傳統詩歌藝術規范的反叛和變革,為詩歌創作提供了 新 鮮的審美經驗,意味著中國現代主義詩歌探索的再出發, 意味

著詩壇恢復了與世界現代詩壇的某些聯系。

爭論: 支持——“三個崛起”:謝冕:《在新的崛起面前》,

孫紹振:《新的美學原則在崛起》,徐敬亞《崛起的詩群》

反對——章明:《令人氣悶的朦朧》。

2、第三代詩人(新生代詩人、后新詩潮) (1)

集體亮相:1986年《深圳青年報》《詩歌報》聯合以“現代主義詩歌大展”的方式集中介紹了由100多位詩人的代表作。

(2)特點:

A在詩歌創作上反英雄、反崇高、平民化。

B 在語言試驗上反意象、反修辭和口語化。(詩到語言止,讓詩回 到

語言本身。

⑶代表詩人:于堅、韓東、 伊沙

4、

作品分析:《有關大雁塔》教材P141面。伊沙:《車過黃河》(1988)。

伊沙 ,原名吳文健,中國當代詩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生人,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現為西安外國語學院教授。持“民間立場”,以“口語寫作”。代表詩作:《車過黃河》、《唐》。

二、顧城:童話詩人。

1、簡介:北京人,自幼喜歡詩歌,80年代初期走向詩壇,其父是著名詩人顧工,主要作品有《舒婷顧城抒情詩選》、《五人詩選》、《黑眼睛》、《墓床》。 2 、成名作:《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詩人對漫長的歷史黑夜的反思,并在反思中尋找生命的真諦。

3、詩歌觀念:“詩就是理想之樹上,閃耀的雨滴。”

4、藝術特點:教材P145面。

⑴善于敏感地把捉細小的感覺,從個人感觸中表達對于生命的體驗。 ⑵注重詩歌意象的營造,采用的意象常常不是人們習以為常的那些意象,而是選取與他的生命感受相呼應的新奇意象,表達新鮮的感受和體驗 。 悲?。核囆g與生活的茅盾。

二、楊煉、江河:追求詩歌的史詩意識。

特點:詩歌表現出一種史詩意識。具體內容見教材P 145_146 代表作:江河:《太陽和它的反光》、《祖國啊,祖國》楊煉:《太陽,每天都是新的》,《大雁塔》

四、北島: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也是最有爭議性的人物。 主題:懷疑和否定的精神。

《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展現了當代歷史轉折期覺醒者的內心沖突和理想精神 。

新寫實小說

第一節:新寫實小說概述

一、背景及主要作家:

八十年代以來 中國社會大寫的“人’的解體,文學中終極理想的消失、政治熱情的降溫個體生存的艱難等復雜的現實,以及1987年后先鋒小說遭遇冷落的藝術現狀,是對現實和小說的雙重反映。

作家:劉震云、方方、池莉、劉恒

二、新寫實小說的兩種類型:

1、注重對生存欲望和生命本能的表現。劉恒《狗日的糧食》《伏 羲伏羲》,方方《風景》

2、注重對生活狀態和生活本相的還原。池莉人生三部曲和劉震云的《單位》和《一地雞毛》為代表。 代表作品池莉:《煩惱人生》:記述一個普通工人的一天之中的生活細節和生活感受。 《不談愛情》、《太陽出世》——分別寫戀愛結婚和嬰兒出世,初為人父、初為人母的人生經歷。

劉震云: 《單位》《一地雞毛》

人物總是因為不堪這種生活的負擔而顯得身心勞頓,因為無法擺脫這種無形的 桎梏 而顯得尷尬無奈 。。

三、對現實主義的發展:

這些新寫實小說的創作方法仍以寫實為主要特征,但特別注重現實生活原生態的還原,真誠地直面現實,直面人生。”

真實 :傳統:文學創作中所反映的現實,除了細節的真實

外,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新寫實:還原生活的本相,或者說在作品中表現生活的“純態事實”。 革新意義:首先在于使生活現象成為寫作的對象,作品不再去刻意追問生活究竟有什么意義,而關注人的生存處境和生存方式,以及生存中的感性和生理層次上更為基本的人性內容,其中強烈體現出一種中國文學過去少有的生存意識。

四、新寫實小說的特點

1、注重現實生活原生形態的還原,真誠地直面現實,直面人生。

2、取消了作家情感的介入,以一種“零度情感”來反映現實 。

3、不具備理想化的轉變力量,完全淡化價值立場。

五、新寫實小說的不足:

對平庸無奈的現實生存狀況批判力的喪失,最后留下的潛在態度就是遷就、認同這種本來就需要改變的現狀。

第二節:經典文本分析:《風景》

1、作者簡介: 方方

2、內容:《風景》

揭示了人的生存環境對于生存的意義的人性的狀態以及人的命運的決定作用,描寫人為著改變自身的命運和生存狀況,追求生存的意義和價值所作的掙扎和苦斗,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所激發出來的人性的光輝和欲望的掙扎。

⑴故事情節 :描寫武漢底層社會一個貧民家庭幾十年的遭遇。

⑵情節的主線:父母與七哥的故事其中又依次串起其他八個孩子的經歷 。

敘述者:死者,那個夭折的小兒子。

“在浩漫的生存布景后面,在深淵最黑暗的所在,我清楚地看見那些奇異世界。“——波特萊爾。

⑶主要人物:

七哥:他的理想是生存中惡的根芽中,他的生存哲學 是:“干那些能夠改變你的命運的事情,不要選擇手段和方式” 。

⑷評價:民間生存價值的凸現。

40年代小說概述范文第2篇

了解:三四十年代長篇小說創作概況。茅盾小說的創作特點。老舍小說的創作特點。巴金小說的創作特點。李劼人小說和《死水微瀾》的創作特點。路翎小說和《財主底的兒女們》的創作特點。錢鍾書小說和《圍城》的創作特點。沙汀小說和《淘金記》的創作特點。

掌握:茅盾小說從《蝕》、《虹》到《子夜》的發展與變化。老舍小說從《趙子曰》、《離婚》、《駱駝祥子》到《四世同堂》的發展與變化。巴金小說從《滅亡》、《家》到《寒夜》的發展與變化。茅盾、老舍、巴金小說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一 三四十年代長篇小說創作概況(P130-131)

中國社會矛盾系列小說(茅盾為代表)

北京市民生活系列小說(老舍為核心)

封建家族系列小說(巴金為核心)

四川農村生活系列小說(沙汀為核心)

解放區農村變革系列小說(趙樹理代表)

“長河小說”(李劼人為代表)

二 李劼人、路翎、錢鍾書、沙汀的小說(P131-135)

錢鍾書的《圍城》是一幅抗戰期間知識分子凡俗生活的“浮世繪”,也是40年代諷刺小說創作潮流的“壓軸戲”,更是一部可以與《儒林外史》比肩的經典諷刺小說。

三 茅盾的《子夜》等社會剖析小說(P135-140)

以《子夜》為代表的“社會剖析小說”(或“社會剖析派小說”),常常表現出三大特點:一是人物形象都具有鮮明的階級特征,而主要人物又常常是某一階級的代表;二是都有廣闊的社會背景,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與社會有著緊密的聯系,人物的變化和故事的發展都是社會各種矛盾激化的結果;三是作品都表現出作者對社會的深刻認識,具有鮮明的理性色彩,既有明確的創作意圖,也有問題的提出和回答,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理論意義。

(一)《子夜》的藝術成就 1歷史畫卷的宏偉構思

2“典型環境”中“典型性格”的塑造

(二)《子夜》三條主要線索

圍繞趙伯韜和吳蓀甫的主要結構線索展開,情節安排跌宕有致,作品設置了三條線索 A.以趙伯韜為代表的金融買辦資本家,在美國財團和蔣介石政府的支持下,企圖控制、摧殘中國民族工業的活動。

B.以吳蓀甫為代表的民族工業資本家為辦企業,力圖擺脫帝國主義和買辦階級的控制,面臨雙重矛盾:和買辦資本家、帝國主義的矛盾;和工人農民的尖銳矛盾。作品揭示了吳蓀甫在這兩種矛盾的夾擊之下走向破產的過程。

C.共產黨領導的工農斗爭洶涌澎湃。鄉村暴動和工人罷工。

四 老舍的《駱駝祥子》等京味小說

《駱駝祥子》等作品中是表現出“京味”特點:

A.表現了北京特有的風土人情。北京的胡同、大雜院市等井氣十足,古都老式的壽棚壽席、坐花轎的婚禮、熱鬧的集市廟會、巫婆的請神畫符等等,是一幅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畫卷。

B.表現了北京特殊的文化趣味。通過老北京人要面子、講排場、喜氣派,向往精致的生活藝術,講究老禮與老規矩,追求散漫、茍且偷安、溫良敦厚的生活態度,揭示了其文化心理構成。

老舍的《四世同堂》以北平淪陷區為背景,以祁家祖孫四代的遭遇為中心,展示了國破城亡期間他們經受的心靈上、肉體上的苦痛和屈辱,是一部表現北京市民生活的長篇巨制,也是40年代國統區小說中最具民族化特征的一部。

五 巴金《激流三部曲》等小說 1巴金小說的題材類型?

A.異國生活題材,如短篇小說集《復仇集》等。

B.青年生活題材,主要有《滅亡》、《死去的太陽》、《新生》、《春天里的秋天》、《愛情三部曲》(《霧》、《雨》、《電》)、《火》。

C.工農生活題材,有《砂丁》、《還鄉》、《月夜》等。 D.家庭生活題材,包括《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憩園》、《寒夜》等。 2覺新雙重人格的主要表現。

A.他少年聰慧、有理想、有抱負,渴望幸福生活和自由的愛情,但舊禮教的熏陶和封建家長的管教使他變成了封建家庭的孝子賢孫,長房長孫的地位使他必須承擔起維持這個大家庭的重任。

B.面對各種非難,他用“無抵抗主義”的態度來對待,奉行作揖原則,平靜地承受著苦難的生活。但他又是受過五四新思想洗禮的人,有自己的思想見解,向往個性自由,因此他的思想經常處在矛盾之中,常常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3巴金通過汪文宣一家的遭遇,控訴了那個使善良人受苦的罪惡社會。除了控訴,作者還挖掘了哪些更深層的內容?

A.寫出了對新式生活的反省。汪文宣和曾樹生都接受過高等教育,有勇氣追求愛情,也有過自己的抱負,但是,現實的日常生活,消磨了他們的銳氣,更壓迫著他們的身心,讓他們或謹小慎微地看上司的臉色行事,或以身體換取某些現實利益。

B.寫出了愛的悲哀。曾樹生和汪母,作為妻子或母親,都愛著汪文宣,但是,這兩個女性之間,卻形成很大的對立,無法妥協,給汪文宣造成新的傷害,造成家庭的破裂。

40年代小說概述范文第3篇

《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寫“一個普通的城市居民 ,陳重,有一份普通的工作, 有一個普通的家庭。曾經有過崇高但不切實際的理想,不過在物欲橫流的城市中,全都一點點沉淪。他沉醉于放縱的生活,蠅營狗茍,斤斤計較,與上司和同事勾心斗角,一心想置對方于死地;與最好的朋友時遠時近,在友誼和利益面前搖擺不定,甚至勾引對方的未婚妻;他愛自己的妻子,卻不知道珍惜,最終,一切美好的東西都破碎了,陳重在灰色的城市天空下開始質疑人生。”[3]《成都粉子》也是以主人公胡向東的情感經歷為主線,寫這個在商業社會中的白領,追求真愛的同時放縱欲望、玩弄感情,在利益和友情面前同陳重一樣搖擺不定,游戲人生最后情感迷失而發瘋的故事?!冻啥?愛情只有八個月》以作者自己現實生活中的經歷為藍本, 向廣大讀者全面細致的描繪了商業營銷背后的故事,講述著在金錢與道義、愛情與欲望的沖突下城市人的精神困惑和痛苦的內心掙扎。

這三部小說都講述了同一主題: 在金錢至上的商品經濟浪潮的沖擊下,都市市民游戲愛情、追逐物欲。他們原有的價值觀和道德觀被無限膨脹的欲望解構。

20世紀90年代后 , 當代城市小說越來越多地還原市民世俗生活,從題材上回歸日常世俗。越來越多的都市小說家“不再以居高臨下的態度來批判都市人道德的淪喪, 也不再用悲天憫人的情懷來感慨人性的迷失, 而是從容地承認世俗欲望的合理內涵, 用事實來昭示一個不斷向物質利益傾斜的都市新階層的形成。”[4]作家的創作心態開始世俗化,以市民的聲音說話,展現市民的價值取向與文化思想。也有不少作家以市民自居。例如:王朔就自稱為“碼字的”、“俗人”。他的小說用俚語反諷每個人,包括他自己構建的“痞子形象”,以消解一切假象的話語中心與權威, 力求顯現現代都市邊緣人的真實生存狀態和放蕩不羈的人生選擇。王朔以“玩文學”、“碼字兒”的滑稽形式進行俗文化的創作, 以這種反諷方法去反叛傳統的精英情結。何頓同樣消除了文學創作的崇高性,認為“文學是極個人的事情,……我覺得作家只要對自己負責就夠了”,并且自嘲為生意人,“純粹是個靠寫小說賣錢而維持生計的人, ……我從沒有把自己視為作家, 我只感到寫小說居然也能讓我活下來且還做到了養家糊口而由衷地感到好玩。”[5,6]何頓的這種自我解嘲除去了作家身上的光圈,因此可以用市民的身份進行自由創作。

從《庸俗生活中的悲憫意識———與慕容雪村談<成都,今夜請把我遺忘>》的采訪錄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慕容雪村創作《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的動機及心態。“我是純粹的興趣化寫作沒什么目的性,也不太功利。前段時間在讀書生活回帖,也表達了這個觀點: 我沒想讓我的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占一個什么樣的席位,也不想表達多么深刻的人類情感、社會現實。我只是寫一點自己對生活的感受。我不會把這本書“獻給”任何一個人,它只屬于我自己。”“現在有一個詞很流行———悲憫。我理解的“悲憫”,不是看你多么關注別人的苦難,而首先是看你多么關注自己的生活。我不想以說教者的身份介入寫作,我沒有對陳重、趙悅們的生活提出一丁點的道德批判, 盡管我小說中的每個人都有道德上的瑕疵。我寧愿做個關注者,而不是人生導師。”“我不關注思想性。我寫小說最初也是最終的追求就是:讓讀者讀完趣味性是最高綱領。我認為寫小說就是在講故事。能讓我的聽眾聽得津津有味,我就很有成就感。至于說聽完故事后,讀者是笑是怒,是有所收獲還是感覺上了一大當,我反而不太在意。”[]當然,這是作者對文學寫作的個人理解。這一觀點表明都市文學正走向消遣與通俗。

再來看《成都,愛情只有八個月》,作者江樹是成都某木桶生產企業總經理?!冻啥?愛情只有八個月》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小說中的大量素材是作者熟悉的真人真事。該小說可謂是“自己寫自己”。 小說以第一人稱為敘述角度 ,多方位地給讀者展示了成都作為商業城市獨具的地域性特征。同時,也給廣大讀者全面細致的描繪了商業營銷背后的情愛故事。

江樹表示,他認為小說就是對自己的一種表達,自己并不是什么作家, 但由于看到如今市場上眾多著名作家寫的東西與自己這種“業余選手”沒有多少差距,所以干脆就一氣呵成,創作了這部小說。他風趣地說:“我當當地方作家寫寫自己還是可以的嘛,反正中國文學如今是誰都可以玩一玩”。從他身上,不難看出作家從歷史崇高滑向個人世俗的創作心態。

以后現代主義和消費文化為核心的都市文化語境, 將作家的視覺及筆觸從精英文化生活上拉回到市民世俗生活上。無論是都市小說的敘事語態、創作題材還是作家的創作動機,無不盡顯非崇高、非宏大、私人化、日?;氖浪字畱B。

摘要:隨著20世紀90年代商品經濟的繁榮,都市小說的敘事語態、創作題材及作家的創作動機都出現了非崇高、非宏大、私人化、日?;氖浪谆瘍A向。本文以《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成都粉子》、《成都,愛情只有八個月》三部成都都市小說為例,闡釋其創作的世俗之態。

上一篇:我的愿望三分鐘范文下一篇:ps怎么合并圖層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