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公共危機 論文題目范文

2023-09-28

公共危機 論文題目范文第1篇

摘   要: 公共危機管理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職責,但地方政府公共危機管理能力不足。以新冠疫情防控為例,地方政府網絡輿情引導與現實危機的偏離、地方政府作為單一管理主體對社會力量的割裂、地方政府官員專業能力與現實危機的脫節、地方政府行政權力邊界模糊與法治的沖突,使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機管理中陷入困境??赏ㄟ^樹立客觀的公關危機輿情回應理念、構建危機管理的“合作”治理體系、健全地方政府官員公共危機管理能力培養機制、完善地方政府公共危機管理法律制度突破這一困境。

關鍵詞: 公共危機管理; 地方政府; 疫情防控

The Dilemma and Breakthrough in the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of Local Governments in China

——Take the Fight Against COVID-19 as an Example

YU Kun , ZHOU Wei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s & Law, Xi’an 710122, China)

Key words: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local government; fight against the COVID-19

一、引言

公共危機是“對一個社會系統的基本價值和行為準則構架產生嚴重威脅,并在時間壓力和不確定性極高的情況下必須對其做出關鍵決策的事件”[1]。公共危機一般具有如下特征,即后果的嚴重性、時間的緊迫性、狀態的復雜性。鑒于公共危機對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及人民生命財產帶來極大的威脅,公共危機管理研究也一直是實務界與理論界重點關注的領域。所謂公共危機管理“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持續動態的管理過程,政府針對潛在的或者當前的危機,在危機發展的不同階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動,以期有效地預防、處理和消弭危機”[2]。地方政府公共危機管理本文將其定義為出于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公共利益的需要,某一國家范圍內某一地區政府針對本區域內所暗含或已顯形的公共危機,所采取的機制建設、人員配置、資源整合等一系列管理行為,其目的是在最短時間內實現對危機的消除以及對危害性的限制。

此次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波及范圍之廣、傳播速度之快、破壞力度之大無疑遠超“非典”,是一次典型的“黑天鵝”事件,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危害程度最嚴重的一次突發公共衛生危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地方政府作為疫情防控“戰役”的一線陣地,擔負著消除公共危機,穩定社會秩序,保護人民利益的重要職責,其公共危機管理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筆者試圖結合地方政府在此次新冠疫情防控過程中的典型案例,探尋當前地方政府公共危機管理中所面臨的困境,分析困境產生的深層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路徑,對于提升地方公共危機管理能力,促進地方治理模式轉型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地方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的理論邏輯

(一)地方政府是公共危機管理中公共權力的行使者

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第4條規定:突發事件發生后,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成立地方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主要領導人擔任總指揮,負責領導、指揮本行政區域內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工作。條例明確了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機管理過程中的法定主體地位。公共危機往往波及范圍廣、影響程度深,公共危機的應對固然需要地方政府和社會的合力才能實現高效的管理,但是地方政府作為公共危機管理公共權力的行使者,對于公共危機管理有著獨特的作用。具體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通過自身特有的權威及影響力進行社會動員,迅速整合危機所需社會資源以及凝聚應對危機的社會力量;二是依據憲法法律,可以制定出臺地方政府公共危機管理行政法規、制度和政策,有助于公共危機統籌規范管理。三是依靠地方政府權力機關,依法對公共危機管理過程中所出現的違法行為進行懲處。

(二)地方政府是公共危機管理體制的構建者

在步入“風險社會”的今天,各類風險頻發突發交織并存,公共危機已由最初的非常態演變為常態,公共危機對社會造成的巨大破壞力使得公共危機管理能力成為衡量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地方政府作為國家在特定區域的公共權力機構,為了應對公共危機對社會帶來的沖擊、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穩定社會秩序,公共危機管理體制的建設也成為一項特殊的公共產品,成為地方政府職能的主要內容。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多樣,不同地區所發生的危機也具有區域性特征,如南方地區由于氣候條件以及飲食習慣的影響,傳染病疫情危機暴發的可能性較高,而西北內陸地區由于地理環境的原因,地震沙塵暴等地質災害危機頻發,因此各地方政府根據自己所轄區域的危機特征,來構建符合自己區域特色的危機管理體制。主要包括:危機暴發前的預警機制,通過對潛在危機信息的收集、研判、處理,及時控制,將危機消除在萌芽狀態;危機暴發后的應對機制,針對危機特點,統籌各方力量對危機進行緊急處置減小危機破壞力;危機解決后的恢復機制,啟動恢復計劃和措施促使社會秩序趨于穩定。

(三)地方政府是公共危機管理中責任的承擔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第7條規定:縣級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突發事件的應對工作負責;涉及兩個以上行政區域的,由有關行政區域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負責,或者由各有關行政區域的上一級人民政府共同負責。雖然公共危機的管理有賴于政府、市場、社會團體等主體各自作用的發揮,但地方政府是我國法定的所在轄區公共危機管理的責任主體,其所承擔的責任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政治責任,公共危機的發生是對地方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巨大挑戰,地方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的成敗將直接影響民眾對于地方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認同,也就是說,會影響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二是經濟責任,從公共危機暴發前的預警成本到公共危機暴發后的治理成本以及公共危機解決后的恢復成本大部分都是由公共危機所轄區域政府來承擔;三是法律責任,依法是地方政府行使公共危機管理公共權力的底線,在公共危機管理過程中如果地方政府未履行其應盡義務,違反法律法規行事,政府要對此負責并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三、地方政府公共危機管理中的困境

(一)地方政府網絡輿情引導與現實危機的偏離

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消解了傳統媒體信息傳播的中心地位和弱化了傳統媒體掌控社會輿論導向的功能[3],社交媒體的普及使個體也能成為信息傳播的源點,而公共危機下的輿情具有頻度高強化、內容碎片化、速度瞬時化、形式多樣化的特點,一旦政府沒有對危機進行及時清晰的回應,沒有對輿情進行規范引導,自媒體源點就會根據自己得到的片面信息來對危機進行揣測臆想,從而在網絡平臺發布后迅速蔓延,釀成不可估量的后果。2020年1月1-11日湖北省已經發現有多個病例,并有7名醫務人員感染,12-22日期間又有8名醫務人員感染,但有關部門依然在1月10日向公眾報告“未發現明確的人傳人證據”,14日報告“不排除有限人傳人”,直到1月20日鐘南山院士才明確新冠肺炎“肯定有人傳人的現象”。雖然國家確實規定了只能由國務院主管部門(或其授權地方政府部門)來發布疫情,但是《突發事件應對法》第43條規定,地方政府在突發事件“即將發生或者發生的可能性增大時”可以發布預警。但顯然湖北省地方政府沒有行使這項權力,而此時正處于春運返程高峰期,由于政府對于實情的隱瞞回應,與“人傳人”的現實危機存在較大偏離,并且對于網絡上關于疫情傳染的輿情沒有進行規范引導,致使公眾對疫情的嚴重程度存在錯誤認知,導致湖北省當地大量已經被感染的確診病例流入各個省份,不僅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了巨大損失,而且對國家安全產生了嚴重威脅。此外地方政府輿情引導與現實危機的偏離還體現在對正確反映現實危機輿情的零容忍。在暴發新冠肺炎疫情后,一些地方政府由于應急物資儲備不足以及應對措施不到位,疫情防控初期工作出現了一些紕漏,當地民眾對此也在網絡平臺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但是正確反映現實危機的輿情卻被政府以“刪帖”“刪文”的方式抹除,在抹除的同時對事實也不給予正面回應,試圖通過信息封鎖來消除負面影響,而民眾由于缺乏有效信息從而根據網絡上的有限信息進行猜測臆斷,經過發酵導致謠言四起,使公眾對于政府的危機管理能力產生了質疑,從而引發了輿情危機,使政府公信力陷入“塔西佗陷阱”。

(二)地方政府作為單一管理主體對社會力量的割裂

在實際公共危機管理過程中,地方政府作為所轄區域公共危機管理的責任主體和公共權力的行使者,其管理方式往往是將非危機環境下的“壟斷”式管理完全移植到危機環境下的公共危機管理,導致地方政府成為公共危機的單一管理主體,致使其他主體很難參與,即使參與也是完全依附于行政體系,導致其原生活力的丟失,難以發揮原有作用,最終會導致社會力量里有活力的發揮不了,而能發揮的沒有活力的割裂現狀?!霸诂F代社會,任何一個行動者,不論是公共的還是私人的,都沒有解決復雜多樣、不斷變動的問題的知識和信息;沒有一個行動者有足夠的能力有效地利用所需要的工具;沒有一個行為者有充分的行動潛力去單獨地主導(一種特定的管理活動)”[5],此次,武漢紅十字會長達半個月都沒有調撥完的物資,在廣受質疑后,由九州通醫藥集團管理后,醫療物資到貨至分配只花了兩個小時,側面反映了原生社會力量參與的重要性。地方政府作為危機管理的單一主體,也意味著地方政府是危機管理的完全責任主體,“壟斷”式的危機管理導致地方政府要承擔整個風險,為危機兜底買單,公共危機的應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來支撐,而地方政府并沒有掌握整個社會的公共資源,公共資源的有限性已經限制了地方政府危機管理的效能,即使有充足的公共資源,而危機里各種突發性因素的存在,也會導致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機管理過程中疲于應付,致使公共資源作用難以充分發揮,出現地方政府公共危機管理低效的問題。

(三)地方政府官員專業能力與現實危機的脫節

當社會出現公共危機時,中央政府負責統籌規劃進行頂層設計,地方政府的主要職責則在于具體實施與執行,貫徹落實中央政令。地方政府官員的專業能力不僅決定政策的實施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公共危機管理的效能。例如在此次新冠肺炎防控過程中,湖北省地方主要官員中途被問責和調整職位,就是由于其專業能力與現實危機的脫節,造成這種現象其自身主觀原因必然存在,但是客觀原因我們也不能忽視。首先地方政府官員在常態環境下所形成的管理思維以及管理方式很難應對突發性公共危機,很多黨政干部甚至沒有危機管理實戰的經歷,在疫情的高壓下和洶涌的輿情下地方政府領導往往疲于應對,此次新冠肺炎危機暴露了地方政府官員危機管理素質的缺失。其次在現有以GDP為中心的政績考核制度下地方政府官員往往注重“顯績”能力,忽視“潛績”能力,“官員晉升錦標賽”激勵模式下的地方官員日常工作中以促進經濟生產為目的,把所在區域的經濟增長作為自己晉升的階梯,而將危機管理意識拋之腦后,與此同時將危機消弭于無形之中的官員在以GDP為中心的政績考核制度下則難以晉升,導致地方官員缺乏有效激勵來注重危機管理能力培養。最后政府管理體系中行政隊伍專業構成單一是造成地方政府危機管理能力不足的又一原因,此次新冠肺炎公共衛生危機管理所需專業技術性極強,而負責疫情防控管理部門的官員顯然需具備一定的醫學專業背景才能進行科學防控,缺乏相關專業知識很難做到勤能補拙,例如此次危機中在有醫學背景的官員下所領導的疫情防控效率頗高,而風險是未知的,每一次的危機類別無法預測,行政隊伍的建設固然不能吸納每個危機專業領域的人才,但是危機對應的專業部門領導應當具備一定專業背景,來為公共危機管理提供專業知識的補充。

(四)地方政府行政權力邊界模糊與法治的沖突

地方政府行政權力邊界的厘定關乎對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保護。緊急狀態下的公共危機管理,通常會使地方政府擁有更多的自由裁量權,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在公共危機管理的特殊時期法治可以被忽略,可以作出讓步。法治,不是什么可以一捅就破的窗戶紙,也不是什么“合則用,不合則棄”的工具箱,它絕不可被犧牲、被擱置;法治的底線,是任何時候都不能被打破的,因為它是現代社會的基本框架,是所有社會行為的基礎和前提,是所有社會成員的福祉所在[6]。在此次新冠肺炎的防控中,“孝感一家三口打麻將被破門執法”,無論是工作人員的非法侵宅還是暴力執法,地方政府的管理手段顯然都已經超越了行政權力的執法范圍,與法治出現了嚴重的沖突,“合理不合法”的防疫措施,無限擴張的權力邊界已經衍生出病毒以外的次生危機。公共危機發生后的地方政府作為解決危機的重要主體,上級政府層層發包的管理責任,貫徹執行壓力的責任下沉,眾多合力下難免會導致地方政府執法力度的層層加碼,與此同時危機管理中地方政府權力邊界卻未作出明確界定,在高壓影響下極易導致危機管理主體混亂,危機管理措施越界,造成行政權濫用,將會對社會帶來附帶性損害,這種損害是長遠的,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恢復,公共危機的發生不能成為損壞民眾合法利益的正當理由,地方政府的公共危機管理也不能成為法治的例外狀態,依法應當成為公共危機管理的底線。

四、地方政府公共危機管理困境的突破

(一)樹立客觀的公關危機輿情回應理念

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機管理,無論是前期隱瞞“人傳人”的危機實情還是中后期對于負面輿情“一刀切”的刪除,其實都反映出地方政府輿情回應不尊重客觀事實隱瞞實情的現象。此外“吉慶文化”一直是中國的傳統,我們的行政文化一直是厭惡風險的[6],其在輿情回應的具體表現則是政府在進行危機信息披露時“報喜不報憂”,與現實危機存在較大偏離,一旦實情曝光輿情危機也會隨之發生,為政府危機管理帶來阻力。因此地方政府在危機管理過程中應當樹立正確的輿情回應理念,在輿情回應過程中應當尊重客觀事實,坦誠面對風險危機,實事求是公開危機信息,滿足民眾的知情權,同時輿情回應的時效性對于輿情的引導也至關重要,一旦危機信息沒有被主流媒體及時公布,在自媒體時代的今天,信息的空白會被自媒體迅速填滿,而由于自媒體掌握信息的不充分,信息的洼地必然會變成謠言的高地,因此地方政府要第一時間發布權威消息,贏得輿情引導的主動權。此外對于負面輿情的回應應當彈性保留,精準研判其主觀性質和客觀后果,對于促進危機管理工作的應當予以保留,地方政府應當給予網民討論留出適當空間,對非正式的信息傳播渠道應該更加寬容,危機所產生的壓力和埋怨需要通過有意識的釋放來緩解,而且在網絡輿情的回應過程中,持續的互動才有可能消除猜疑、增進認同、達成共識。

(二)構建危機管理的“合作”治理體系

“合作”治理體系的引入意味著地方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由傳統的單一管理主體向多元管理主體、單向管控到雙向合作的轉變?,F代中國社會發展正呈現出傳統災害風險、現代公共安全風險交織的態勢,我們正處在一個具有高度復雜性以及不確定性的危機社會,與此同時在公共管理中面臨著資源日益短缺和“無法管控”的境地,而社會力量具有多元、靈活、及時、直接、細化的特點[7],社會力量的參與不僅是危機管理的客觀需要,也是公共管理的發展趨向,基于常態環境下“壟斷”的政府管理模式難以滿足危機管理實際需要已經造成了合法性危機,成為改變傳統政府危機管理模式的邏輯起點。通過引入“合作”治理體系,建立起社會力量參與危機管理的規章制度及頒布相應政策,引導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危機管理,打破原生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危機管理的壁壘,通過制度來明確地方政府危機管理的權力邊界,避免出現摻雜“權力意志”的公共危機管理導致社會力量失去原有的活力而喪失作用。合作行動的有機性決定了組織成員必然會積極主動地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卻不以專業知識和技能在自己與其他組織成員之間劃定界限,而是根據承擔任務和合作行動的要求隨時調整自己的角色[8]?!昂献鳌敝卫眢w系的引入實質是善治價值的回歸,最終形成以地方政府有限主導,政府與社會合作共治的公共危機管理新模式,為地方政府公共危機管理注入活力。

(三)健全地方政府官員公共危機管理能力培養機制

地方官員公共危機管理能力不僅強調危機來臨時解決危機的方法和技術,更注重常態環境下危機意識的塑造。官員只有具備危機意識,才能真正重視危機管理,及時發現現象背后暗含的風險,將危機化解在源頭。風險社會的來臨,使得公共危機管理成為地方官員的必修課,而公共危機管理素質的形成關鍵在于形成制度化的能力培養機制。一是建立常態化危機管理培訓機制,針對地方官員對公共危機管理認知存在偏差,缺乏危機管理相關專業知識的現狀,地方政府應將危機管理培訓制度化,定期組織官員學習公共危機管理專業課程,學習先進公共危機管理經驗,提高危機意識掌握危機管理技術方法。二是完善現有政績考核制度,以GDP為核心的政績考核制度導致地方官員只注重經濟發展而對“潛績”的危機管理缺乏熱情,今后在官員政績考核中應適當提高危機管理指標權重,將應急物資儲備、危機預警機制建設等一系列細化指標作為考察內容,以此倒逼地方官員注重自身公共危機管理素質提升。三是優化地方官員隊伍選拔機制,地方官員隊伍在組建過程中應側重于專業背景的多樣性,注重對地方官員綜合素質的考察,尤其是在專業技術性較強的部門,領導人的選拔應強調專業的匹配,使地方官員隊伍結構合理化,依托專業背景來提升公共危機管理效能。

(四)完善地方政府公共危機管理法律制度

法律規章制度是確保地方政府公共危機管理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通過公共危機相關的法律規章制度的既定規則來明確地方政府公共危機管理中的權力邊界,規范行政主體行為選擇,將地方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納入法治化軌道,確保公共危機管理合法有序地開展。一是目前我國已經出臺一些相關法律法規,如《傳染病防治法》、《突發事件應對法》等,但是其內容多數為概括性條款,對于緊急狀態下地方政府行政權力的具體規定措施,以及權力邊界沒有作出明確劃分,因此應針對現有法規漏洞,盡快完善不同類別危機下的法律法規,主動回應危機管理中的法治需求。二是在基本法律法規的框架下,地方政府應該在系統考慮本區域的實際情況后,針對危機制定配套政策及工作制度,作為法律法規的補充,確保危機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是完善地方政府公共危機管理行政問責機制,針對地方政府官員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的行為、過程、后果進行評價考核,對于違法失職行為進行嚴格問責,追究行政行為相關主體瀆職濫權責任,增強公共危機管理行政主體法治意識,遏制違法行為發生,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傊?,完善公共危機管理法規制度,廓清地方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的行政權力邊界,確保地方政府公共危機管理規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是保障公共危機管理向良性發展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Rosenthal Uriel,Charles Michael. Coping with Crises:The Manage-ment of Disasters,

Riots and Terrorism[M].Springfield:Charles C. Thomas,1989.

[2]張成福.公共危機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與中國的戰略選擇[J].中國行政管理,

2003(7):6-11.

[3]周偉.自媒體時代網絡輿情政府回應困境與消解路徑[J].情報雜志,2018(4):

100-105.

[4]Kooiman J. , Bavinck M. “Governance Perspective”, in Kooiman et al(eds.),Fish for

Life: Interactive Governance for Fisheries[M]. Amsterdam: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2005:18.

[5]王新亞.終結違法亂象、樹立法律權威,不能再等了[EB/OL].(2020-02-19)[2020-05-12].http://news.sina.com.cn/c/2020-02-19/doc-iimxxstf2593105.shtml.

[6]薛瀾.疫情恰好發生在應急管理體系的轉型期[EB/OL].(2020-02-29)[2020-06-11].

http://www.sppm.tsinghua.edu.cn/jsfc/26efe48970712d1d01708f8944cb0026.html.

[7]賈西津.統籌調配慈善物資摧毀了志愿機制[EB/OL].(2020-02-06)[2020-06-11].     https://mp.weixin.qq.com/s/FFUdooMwpPIETOykFvrKYw.

[8]張康之.走向合作制組織:組織模式的重構[J].中國社會科學,2020(1):47-63.

[責任編輯、校對:葉慧娟]

公共危機 論文題目范文第2篇

關鍵詞:企業 公共關系 危機處理 對策分析

0 引言

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進程中,企業公共關系危機處理對策是舉足輕重的。本文對于企業公共關系危機處理對策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為企業公共關系危機處理對策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幫助。

1 深入現場,了解事實

危機處理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深入現場,了解事實。在災難將要發生的時候,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優秀的公共關系人員及組織領導者必須要具備的。尤其重要的就是必須保持鎮靜,對于既成的事實坦然的接受而不應該驚慌失措。與此同時,必須將有關事故的基本情況迅速查明。如果在發生了危機事件之后,組織領導人也要根據情況親自上陣。組織領導人親自上陣,能夠給企業所有員工都留下一種認真負責、能力強、解決危機態度誠懇的良好印象。

詳細的說,深入現場,了解事實主要包括下面幾個方面:①組織人員,深入現場。在企業得知危機事件的發生之后,必須將有關人員及時組織起來,深入現場,即刻進行工作的展開。②采取措施盡力將現場保護好,并且多方尋求更多的幫助。③細致觀察現場進行調查研究,對于情況進行深入的了解。④通過分析和整理之后,形成報告。必須認真記錄下來在現場聽到的、看到的所有情況。如果條件允許,有必要通過照相機、攝像機等先進的設備來對現場情況進行拍攝,同時,將一些重要內容用錄音機錄下。

2 分析情況,確立對策

2.1 對組織內部的對策 第一,告知全體員工事件的發生和組織制定的應急方案,號召全體員工齊心合力,共渡難關,并要求全體員工對外統一口徑。第二,采取不同的應對策略來應對不同的危機事件。如果惡性事故是由于不合格產品引起的,必須將不合格產品及時收回,或對不合格產品及時組織力量進行逐個的檢驗,通知銷售部門對這類產品要及時停止出售,同時,調查事件發生的源頭,進行完善和彌補。如果惡性事件是由于某個或者某些員工惡劣的服務態度而導致的,就應該組織相關的負責人先將顧客的情緒穩定住,并要求員工向顧客當面誠懇的賠禮道歉,隨后,公關部經理或該部門負責人代表組織向顧客道歉,并給予顧客精神和物質上的賠償,從而得到顧客的諒解。第三,將完善組織形象和避免不良的影響的工作方案與措施制定出來。第四,對于處理危機事件有功人員進行適當的獎勵,對于相關的責任人員進行適當的處罰,同時,向各有關方面及事故受害者發出通告。

2.2 對受害公眾的對策 通常情況下,面對危機事件,組織先自我表白并給自己作解釋工作,是基本的處理方式,但這是進行危機處理時候的一個大忌。面對危機事件,及時要做的一個工作就是要對受害公眾進行安撫,誠懇地獲得受害公眾的諒解,才有可能順利的將危機化解。

在進行對受害公眾的對策的制定時,下面的問題是必須引起重視的:第一,不管受害者是組織內部員工還是組織外部的人員,公共部門必須及時通過其家屬或親屬,并提供一切條件,使他們的要求得到滿足,對于周到的醫療和安撫工作,也應該做好適當的安排。第二,當責任產生于組織自身的時候,就必須及時進行公開的道歉,對于受害者及其家屬的意見進行認真的聽取,主動賠償受害者的損失,盡量滿足受害者的要求;如果責任者在受害者或第三方,也要給予受害者適當的安慰,需要受害者承擔責任的話,不要在現場追究,最好等危機事件平息后再妥善處理;如果雙方都有責任,組織要盡力避免為自己辯護,要積極地爭取受害者的諒解與合作,主動承擔自己應負的責任。第三,要毫不隱瞞地將事實真相告訴受害者及其親屬。隱瞞真相會增加受害者及其親屬的焦慮和不安,甚至認為自己被欺騙而采取行動進行報復,因此,這是非常危險的。第四,要耐心等待受害者及其家屬將他們的憤怒、悲傷和不滿進行了充分的宣泄之后,再對于相關的賠償問題與他們進行商談,而不應該在他們仍然非常憤怒的時候,就著急探討具體的問題。在探討的過程中,必須對他們的意見進行耐心的聽取,最后,將賠償損失的辦法共同確定出來。第五,在處理危機事件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出現特殊情況,那么,負責處理問題的人員就不能夠進行更換。

2.3 對新聞媒介的對策 第一,進行臨時性記者接待站的設立,將一位高級負責人作為組織的新聞發言人確定出來,實現對新聞媒介的口徑統一;由新聞發言人組織對于關系到事件自身的新聞采訪進行的集中處理,同時,提供給記者相關的權威性資料。第二,尊重事實,向新聞媒介主動提供真實、準確的消息,對于組織的立場和態度進行公開的表明,從而使得新聞記者的各種猜測得到大幅度的減少,從而進一步方便記者進行正確的報道。第三,做到謹慎傳播,在未完全明了事實之前,不應該亂加推測事發的原因、損失以及其他方面的可能性,不應該輕易地表示贊成或反對態度;對于事故的責任問題也不能夠進行輕易的推測等等。第四,對新聞媒介表示出合作、主動和自信的態度,隱瞞、搪塞、對抗的態度是不可采取的。亦不要簡單以“無可奉告“來應對確實不便發表的消息,而對于理由給出一個合理的說明,從而能夠得到記者的同情和理解。第五,應該以公眾的立場和角度進行報道,對于公眾所關心的補償方法和善后措施等消息進行及時的和不斷的提供。第六,公關人員一方面必須對于新聞媒介對有關事件的報道情況引起充分的重視,一旦發現與事實真相不符合的報道,就必須立即向該媒體提出更正要求,將失實的地方指明,并給出相關的證據,另一方面,也要派遣重要的發言人接受記者的采訪,表明立場,在這一過程中,必須防止和媒體出現爭執。

3 標本兼治,重塑形象

3.1 確立新的公關目標 從開始發生危機的那一刻開始,公共關系人員就應該對于危機的類型進行正確的識別和判斷,對于組織形象受損的程度做到一個明確的掌握,對于重塑形象的目標和內容進行逐步的明確,為新一輪的公共關系活動的開展打好堅實的基礎。

3.2 促進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 通常情況下,危機事件是他們向公眾顯示其高超的傳播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好時機。公共關系人員必須將這樣一個好時機抓住,采取各種方法,通過各種傳播渠道的充分利用,對于組織能夠經受挫折、具備堅韌不拔的素質和強大的凝聚力進行充分的展示,使得組織的知名度得到進一步的擴大,同時,使得組織的美譽度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3.3 誠懇答謝社會各界 組織能夠渡過難關,得力于社會各界的協助和支持。不管他們處于何種動機,客觀上都對組織有好處。因此,必須采取物質上的獎勵和精神上的激勵來誠懇答謝社會各界。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探討了企業公共關系危機處理對策。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拋磚引玉,引起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對于企業公共關系危機處理對策的進一步重視。

參考文獻:

[1]覃志鴻.企業公共關系危機處理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09,(15).

[2]朱夢云.危機事件中企業與媒體溝通不足及對策探討[J].決策與信息(財經觀察),2008,(11).

[3]焦憲芝,李燕.企業思想政治工作中如何構建和諧[J].現代商業,2008,(05).

[4]羅煥平.加強無形資產管理的對策研究[J].時代經貿(中旬刊),2008,(S3).

[5]張希平.淺談企業的績效管理[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18).

[6]許淑蘭,呂春梅,陸曉英.現代企業信用體系與應收賬款管理分析[J].商情(財經研究),2008,(02).

公共危機 論文題目范文第3篇

【摘要】目前,應對公共危機,減少公共危機風險儼然成為社會關注的重要話題。企業作為社會主體的重要一元,其參與公共危機治理能力水平,是我國公共危機治理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本文認為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中由于觀念轉變不及時、法律法規不完善、治理機制尚未形成、組織建設尚不規范等原因導致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意愿有待加強、治理協調度需提升、治理反應滯后等問題。通過轉變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的思想觀念、構建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的法律保障體系、增強企業公共危機治理中的預警能力、提升企業公共危機治理水平、完善企業公共危機治理反饋制度來提高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的能力。

【關鍵詞】企業公共危機治理

我國國土面積遼闊,自然地理環境較為復雜,自然災害發生的幾率更高,同時,隨著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但是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社會矛盾日益顯露,治理能力跟不上經濟發展的步伐,社會群體性事件、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公共安全突發事件、恐怖襲擊事件時有發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受到阻礙,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應對公共危機,減少公共危機風險儼然成為社會關注的重要話題。

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是指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在公共危機發生時,為了最大限度的減少公共危機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威脅,企業運用自身的優勢與資源,與其它危機治理主體一道,合力對公共危機進行治理。本文通過分析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存在的問題,分析其原因從而提出相應對策,以期待能提高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的能力與水平。

一、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存在的問題

1.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意愿有待加強

企業作為非政府組織,在各方面一直都受到政府的權力資源優勢的壓制。一直以來,都是在政府的領導之下開展各項工作。雖然,企業作為多元主體中的一元,在公共危機的處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是在現實的公共危機治理中,企業參與意愿不強。在公共危機處理中,企業一般只是依照政府的指示,完成一些政府安排的任務,一般很少主動的承擔起公共危機中企業的責任,企業的想法做法是被動的,是不積極的,這嚴重影響了公共危機處理的效果。這也是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意愿不強的主要表現。政府的主導地位習慣與權力資源優勢是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意愿不強的一個原因,企業在公共危機處理中一直是受政府的領導和控制,這有可能使企業產生了一定的抵觸情緒,企業方面認為只要完成了政府安排的任務,滿足了政府的需求就可以了,并沒有考慮到公共危機處理的成效。另外,企業的社會責任考量,也是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意愿不強的原因之一。

2.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協調度需提升

一是信息溝通協調不夠。在公共危機發生時,有關單位在面對突發公共危機時,不免會產生突發的壓迫感,又因處理公共危機需要考量各方面復雜的因素,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時未免會陷入短暫的無序狀況。信息溝通協調問題是這種無序狀況的一個表現方面。在公共危機治理過程中,企業與其它危機治理主體信息溝通不及時,不準確,或者說對于接收的信息處理反饋不及時。二是實際行動協調不夠。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中,實際行動協調不夠的主要表現主要有具體工作如何安排的問題,在工作開展過程中的調整問題。關于具體工作如何安排的問題,企業較少的考慮實際情況,又或是與其它治理主體沒有協商好,哪些工作由哪一方去承擔并不明確,其它治理主體承擔了企業能做好,該做好的工作,而企業卻承擔了其它治理主體能做好,該做好的工作。而關于在工作開展過程中的調整問題,某一方在承擔具體工作時,發現了一些問題,那么這一工作如何調整,如何重新安排,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過程中,一些問題的調整上,協調還需增強。三是人員安排協調不夠。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的人員安排協調度問題,最后也要歸根到合適的人是否安排在合適的位置上,合適數量的人是否安排在合適的位置上。公共危機的嚴重性,決定了在公共危機處理過程中,各個方面都需要綜合考量,力求萬無一失。企業在公共危機治理中,在人員安排上,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合適的人沒有安排到合適的崗位上,崗位上沒有安排合適的人員數量。

3.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反應滯后

一些企業在公共危機發生前的反映滯后。在公共危機發生前,或多或少總會有一些預警信息。而這些預警信息的處理上,企業反應不足,從而錯失最佳處置公共危機的時機。公共危機剛剛發生時,企業反應滯后,沒有首要時間成立處置機構,制訂處置方案以及具體處置危機工作安排。二是企業在公共危機治理中的反應滯后。企業在公共危機治理中的反應滯后,較為嚴重的影響了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的實際效果。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企業在參與公共危機治理中,所制定的處置計劃細節,跟不上公共危機發展的步伐。另一方面是政府與企業在聯動處理公共危機時,企業面對公共危機發生的新情況反應滯后,沒有根據公共危機發展的新特點、新情況來及時調整雙方聯合行動的部署。三是企業在公共危機治理后的反應滯后。主要是指,企業在公共危機治理后,在對待公共危機的后續問題上的反應滯后。關于公共危機后續的恢復,相關問題的追蹤處置上,企業還存在一定的瑕疵。

二、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存在問題的原因

1.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的觀念尚未轉變

從企業角度上看,企業關于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的觀念,也是指企業在參與公共危機治理中,企業的基本認知、態度、和理念。這種企業的觀念,也是決定著企業在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的行為選擇。因而,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中存在各式各樣問題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企業關于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的觀念尚未轉變,或是說,并沒有這么一種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的觀念。而企業方面觀念尚未轉變的主要表現則是,企業并不認為企業有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的義務,這是與企業的目的與性質分不開的。另外,企業的社會責任觀念的缺失,也導致了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中存在一定的問題。

2.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的法律法規尚不完善

一方面,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立法缺失是政府與企業聯動處理公共危機的法律法規不完善的重要表現。從總體上看,在現行的憲法、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立法中已有許多關于各方面公共危機應急法律法規,比如說2003年SARS發生后,國務院制定頒行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2004年國家修訂頒行了《傳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規。而像企業這類主體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的規章制度,主要散見于一些其它的法律法規中,且是一些指導性的原則性的法律法規。另一方面,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的法律法規缺乏具體可操作性,也是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的法律法規不完善的重要表現。上文有所提及,企業或者說其它主體參與公共危機的法律法規主要是散見于其它的法律法規中,且是一些指導性的、原則性的法律法規。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的范圍和邊界、具體的處理程序及條件都沒有詳細具體的規定,故而筆者認為現有的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的法律法規是缺乏具體可操作性的。最后,在上面兩種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的法律法規表現中,我們同樣推斷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的法律執行情況同樣是不可樂觀的,這些散見于其它法律法規中關于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的法律法規是否執行,執行的效果如何,無人監督,無人在意。

3.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機制尚未形成

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存在各種問題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尚未形成較為完備的公共危機治理機制。企業參與治理公共危機缺乏預警機制。預警機制的缺失,使得企業無法正確對待公共危機發生前出現的征兆信息。也沒有專門的機構,專門的人才來收集、整理和分析這些公共危機發生前出現的征兆信息,無法及時準確的掌握相關情況,從而無法第一時間的作出正確決策,制定準確方案將公共危機滅殺在其萌芽搖籃階段,將公共危機的危害降至最小,錯失了處置公共危機的最佳時機。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缺乏系統詳盡的處理機制,是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效率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公共危機發生時,政府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的相關的職責劃分,具體工作安排的依據,以及治理公共危機的各個階段的具體處理程序,都還沒有具體公共危機的處理機制來確定。同樣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缺乏反饋機制也是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在公共危機治理完后,后續的應對公共危機影響的工作仍需開展,缺乏反饋機制,后續的公共危機影響應對就會受到限制,從而影響了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的效率。

4.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的組織建設尚不規范

從現實來看,在我國的公共危機治理中,尚未存在專門的處置各領域公共危機的機構,一般主要是在公共危機發生時,成立臨時的公共危機治理領導小組,屬于臨時性組織,公共危機處理完成后該組織即會解散。這對公共危機處理組織的規范性,關于公共危機相關知識經驗的梳理,以及應對公共危機后續影響上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故而,企業也沒有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的專門機構組織,沒有合理合法的組織架構,沒有相關的組織規章制度的規范,缺乏相應的組織物質保障。這些都對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的效果造成了負面、消極的影響。如上所言,企業沒有參與公共危機治理專門的組織機構,也就不存在固定的專門從事公共危機治理人才。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的人員的知識、理念、技術、手段都有可能不能滿足復雜背景下產生的公共危機的處理。故企業缺乏高素質的專門的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的人才,是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效果不佳的重要人員因素。

三、提升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能力的對策

1.轉變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的思想觀念

企業應轉變傳統觀念,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參與到公共危機治理。長久以來,企業把“經濟人”作為自己的社會角色定位。這種社會角色定位的存在使得企業很難關注自己真正的社會責任,而是片面的認為根據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一心追求利潤從而推動社會繁榮就是自己的責任。企業必須轉變先前的思維觀念,積極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1984年經濟學家弗里曼在他的著作《戰略管理:利益相關者方法》中提出了利益相關者理論。他把利益相關者分為六個種類,股東、雇員、消費者、供應者、社會和政府,企業與這些利益相關者在發展中互相影響,而企業要想持續健康的發展,就必須考慮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并與政府加強合作。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多少與企業效益的好壞并不是成反比,恰恰相反,企業完全可以把社會責任融入到自己的競爭力當中,充分利用自己管理、技術、人員方面的優勢,將公共危機處理與企業的生存發展結合起來,并由此取得良好的社會形象,從而使企業實現良性發展的目標。當今形勢下,企業應該認清目前社會發展趨勢,積極轉變先前固有觀念,承擔起社會責任,特別是與政府聯動,提高處理公共危機的水平。

2.構建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的法律保障體系

一是制定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的專項法律法規。法律是所有規章制度中最為嚴厲也最具保障力的一種制度,為了提高政府與企業聯動處理公共危機的水平,避免在聯動過程中出現權責不清、互不配合等混亂無序的情況,就必須完善政府與企業聯動處理公共危機的相關立法?,F有的法律要么針對性過強,要么法律法規的內容不夠具體,其中關于公共危機處理最為權威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的條款主要是針對黨政軍機關在危機中的主要措施和責任,條款內容部門針對性強、也比較寬泛,缺乏具體的應對保障方案、其條款更是缺乏對與非政府機構聯動的相關內容,所以,必須盡快制定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的專項法律法規,為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提供法律依據。二是明確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的具體內容。該法律法規的制定應至少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企業的權利、責任與機制。在法律上保證企業在公共危機治理中的主體地位,與其它主體一起協商處理危機的權力,并保證不損害企業的正當權益。同時,也要規定企業危機治理中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并享受政府在政策、稅收等方面給予的優惠。而該法規最應該完善的方面,應針對恐怖襲擊、自然災害、群體事件等不同的公共危機類型,制定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預警與處置方案,以法律法規的形式確定下來,從而確保公共危機發生時,企業能夠迅速發揮作用,井然有序,迅速有力的開展危機處理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僅僅依靠法律的出臺是不夠的,還必須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3.增強企業公共危機治理中的預警能力

一是建立預警信息共享平臺,實現預警信息的無縫對接。增強企業治理公共危機預警能力,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實現企業與其它主體預警信息的共享,實現預警信息的無縫對接。當前的公共危機治理中,工作重心主要放在公共危機的處理而不是預防與預警中,導致了預警信息的延誤和掩蓋,造成了更大的損失。所以企業在公共危機的預警中,必須摒棄先前觀念,各主體將所掌握的預警信息和相關動向在第一時間與相關企業共享,供其在第一時間內展開自己的相關工作。而作為企業,也應該積極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將自己搜集和觀察到的異常情況及時的與其它主體分享,并提供技術支持,供其分析和決策。二是充分發揮企業的技術優勢,加強危機預警分析能力。企業參與公關危機治理,應充分認識到企業在技術層面的巨大作用,并加以有效利用。危機預警是建立在對大量預警信息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的判斷,整個過程需要強大的技術作為支撐,也恰恰可以運用在搜集數據、數據相關性分析方面的巨大優勢,從而達到危機預警的目標。三是充分發揮企業的資源優勢,完善危機預警資源儲備。要充分發揮企業在公共物品生產和提供方面的巨大優勢,對公共危機中所用的物品進行中長期規劃,做好相關儲備,建立物品數據庫和儲備供應保障機制,建立一個反應靈敏、保障有力的物質調配網絡,當公共危機發生時,企業能夠配合政府迅速生產、調配、提供相關物資。

4.提升企業公共危機治理水平

一是建立多位一體的統一指揮中樞。在先前的公共危機處理中,缺乏高規格的危機處理常設機構,都是成立“臨時應急委員會”“應急辦公室”這種臨時組織,容易造成各部門之間“山頭主義”和互相推諉,反應速度慢,協作實效低。值得高興的是,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決定成立高規格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并由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掛帥。企業在參與公共危機治理時,就必須成立相應的常設機構,形成多位一體的指揮中樞。常設機構應定位為危機領導、協調、控制中心,制定科學嚴格的規章制度,明確權責,能夠在緊急狀態下,迅速投入公共危機處理當中。二是制定科學合理的聯動處理方案?!胺彩骂A則立,不預則廢”,制定科學有效的應急治理方案是企業進行公共危機治理的必要組成部分。充分研究新時代公共危機發生的原因、特點、種類等相關因素,并結合地區特點、企業專長、專家建議等相關因素,在完整性、預見性、主動性、可操作性、時間性等原則的指導下制定科學、實用、操作性強的聯動應急處理方案。三是構建迅速高效的應急響應制度。公共危機發生后,一般都能夠及時的做出響應,調集有關人員迅速做出處置。但目前我國的這種公共危機響應普遍比較無序,各部門都是在獲得危機消息后緊急出動,缺乏統一指揮,而企業在危機響應過程中,總是處在一個滯后的狀態,故而必須構建迅速高效的應急響應制度。企業應該通過信息共享平臺,按照應急預案并結合危機實際情況在第一時間內做出響應。該響應制度應該保證危機信息在第一時間傳達到各個主體手中,企業能夠迅速組織相關人員、物資、設備、技術準備到位,并與其它主體形成響應合力,避免出現反應滯后和各自單獨響應的問題。

5.完善政府與企業處理公共危機聯動反饋制度

一要構建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的績效評估體系。應當建立多元主體的績效評估體系、科學的績效評估指標和規范的績效評估程序,對企業公共危機治理的預警、處理能力以及資源配置和使用方面的效果進行評估。通過績效評估體系的構建,激發企業公共危機治理的積極性,還可以更好的監督企業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的具體情況,提高治理實效。二要推進企業公共危機治理的信息反饋制度建設。在反饋機制理論當中,反饋信息可以反作用于原來的事物,所以政府與企業在聯動處理公共危機中應該不斷推動反饋制度的建設,在各個環節中及時的進行總結反饋工作??偨Y反饋工作首先應該分析在各個環節中出現的問題,深入挖掘問題產生的原因,明確企業在公共危機治理中的責任,并在理論聯系實際的基礎上,制定問題改善的相關對策和對聯動應急方案進行相關修改。

參考文獻

[1]張佰成,譚偉賢.城市應急聯動系統建設與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9.

[2]張成福.公共危機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與中國的戰略選擇[J].中國行政管理,2003,(7):2-7.

[3]王合興,唐任武.美國應急協調體系特征及社會文化認同狀況分析[J].城市與減災,2002(2):1-314.

[4]王革,閆耀軍.公共危機管理研究述評[J].理論與現代化,2011.

[5]金蓮,梁艷菊,郭喜.淺析我國政府公信力與公共危機管理的關系[J].前言.2007.

[6]左威.公共危機管理機制的構建路徑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08.

[7]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N].人民日報,2013-11-13001

作者簡介

蔣梅艷,(1978.7-),女湖南東安人本科政工師。

公共危機 論文題目范文第4篇

摘 要:網絡作為信息傳播的手段,使得各種各樣的信息飛速流傳。2018年1月,全國公安廳局長會議中,公安部黨委書記、部長趙克志強調:“要貫徹黨建總要求,打造忠誠干凈擔當隊伍”。在依法治國、決勝小康社會的新時代,在反腐倡廉、掃黑除惡的潮流中,研究警察公共關系危機管理已是必然選擇。

關鍵詞:警察公共關系;危機管理;對策

作者簡介:魏文兵(1993-),男,漢族,甘肅秦安人,甘肅政法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學、偵查學;李澤(1992-),男,漢族,河南安陽人,甘肅政法學院,治安學研究生;張鵬,甘肅政法學院,研究方向:監獄學。
一、新時代警察公共關系危機的概念和類型

(一)概念

新時代警察公共關系危機是指警察的形象和威信遭受重大挑戰或嚴重威脅,公共關系惡化,警務活動受到不利影響,需要迅速決策、科學處置、及時化解的事件或狀態。[1]它是警察公共關系的一種惡性、極端狀況。

(二)類型

第一,根據危機和警察組織的關系不同分為警察組織的內部危機(如警察暴力執法)和警察組織的外部危機(如群體性事件);

第二,根據危機發生的外顯程度不同,可以分為顯在危機和潛在危機;

第三,根據危機發生的程度不同,可分為一般性危機(如警民糾紛)和重大性危機(如甕安事件)。[2]

第四,根據危機涉及的內容,可以分為服務危機、管理危機、法律危機等。

第五,根據危機的表現形式不同,可以分為警察執法類危機、公民求助類危機、警察個人行為造成的危機等。
二、新時代警察公共關系危機處置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新聞媒體的處置

第一,接納媒體,運用媒體。要充分認識到媒體的重要性且接納媒體、運用媒體,接受媒體和群眾的監督,同時要把握信息傳播源,主動發布新聞招待會來引導輿論。

第二,開誠布公地面對媒體和公眾。警察危機公關中對媒體要以誠相待,不發怒,不懷疑,不否定真實事實,有問題去查,有責任去追究,有糾紛去化解,有過錯要道歉。

(二)對流言、輿論的處置

第一,建立流言的監測分析制度。要提高警察的反應度和敏感度,注意細節,關注動態,分析性質,做到“于青萍之末觀風起”,既知道風何時何地起,又知道風因何而起,做好應對措施,防患于未然。

第二,尊重輿論,引導輿論。輿論是民心、民意的體現,警察要尊重民意,并以此為鏡,以此為眼,觀六路,正衣冠;更要善于引導輿論,爭取輿論的支持,樹立自己的良好形象。
三、新時期完善警察公共關系危機管理的對策

(一)預防

1.完善警察組織自身的修養,提高警察公關憂患意識

預防之法的根本是使自身強大,警察公共關系危機發生存在內因,如個別警察素質低、警察組織整體缺乏危機意識、暴力執法等。因此要加強對公安干警和在校警生的公關危機教育培訓工作。

2.建立危機預警系統,加強警察組織網絡公關

在網絡社會和網絡環境下,警察組織要借助于網絡社會的優勢,預防警察公共危機的發生,樹立良好的警察組織形象。全國各公安系統都有自己的公安信息網站,在樹立警察形象的同時,要做到與網上調研、網上防范、網上監督相結合。要充分利用網絡的信息搜集功能,進行必要的預警評估,關注可能發生危機的信息來源和分布,最大可能地避免危機的發生。[6]

(二)處置

1.成立危機小組

當危機發生后,時間越長局勢就越不好控制,影響也就越大。所以當危機發生后應當立即成立危機小組,避免危機的大范圍擴散。要根據危機的類型確定小組成員,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危機小組在危機處理中,搜集信息,了解情形,預測危機的走向,制定危機應對計劃,安排人、財、物的調動和分配,盡可能周密地做好各種應對措施。

2.迅速采取決策,果斷解決問題

危機發生后,首先對一些緊急情況迅速做出決策,其次對于其他一些暫時不需要解決的問題,要待事實查清之時,掌握了來龍去脈,弄清楚前因后果之后,果斷地解決問題,不能猶豫,不能推諉。當然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危機的類型及內容不同,分類解決,周密安排,做好善后工作。

(三)善后

1.總結危機公關的經驗

危機的預防和處置固然很重要,但是危機發生后,最重要的是留下的經驗和反思。如果沒有反思和總結,同樣的危機發生后仍然很難解決,但是如果進行了充分的總結和反思,就算同樣的危機再次發生,也能夠很好的解決。

2.重塑警察組織形象

警察公共危機是對警察良好形象的一次顛覆性破壞,所以警察組織要重新建立與社會公眾的關系,要重新獲得公眾的信賴和依賴??梢越柚侣劽襟w、網絡媒體等,多宣傳警察的正面形象。如電影《湄公河行動》就是很好的事例,對于宣傳警察的正面形象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綜上所述,危機之因大多在內,危機亦是檢驗政策和法律適用是否正確的試卷。警察危機公關處理中,新聞媒體和流言、輿論發揮著重要作用。認真地做好危機的預防、處置、善后工作,希望在未來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警察公共關系以及警察危機公關的研究會更上一層樓。

[ 參 考 文 獻 ]

[1]宋向明.警察公共關系危機管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8.9.

[2]公安部政治部.警察公共關系[M].北京:群眾出版社,2013:542.

[3]凡媽.2017年,六個少年自殺反思錄[EB/OLJ]http: // www. sohu. com/ a/ 201282173_329714.

[4]曾文峰.甕安事件成因分析[N].青年與社會,2015-3-(9).

[5]公安部政治部.警察公共關系[M].北京:群眾出版社,2013:148-150.

[6]公安部政治部.警察公共關系[M].北京:群眾出版社,2013:529.

公共危機 論文題目范文第5篇

摘要: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公共危機管理模式已具雛形,但仍處于“粗放”狀態,傳統的以政府為中心的公共危機管理模式弊端日益顯現。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混沌理論視角,探討了混沌理論及其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的應用背景,分析了基于混沌理論視角下的公共危機管理模式以及二者的內在契合性,嘗試性提出了公共危機模式的創新路徑,為我國公共危機管理模式的完善和創新提供了全新的前景。

關鍵詞:公共危機管理;危機模式;契合性;混沌理論

一、“混沌理論”與“公共危機”

1.混沌理論的概念提出

“混沌理論”的產生,最早可追溯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左右,提出者是一名著名的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茲。該理論一問世便得到了可與相對論、量子力學相媲美的待遇,并稱“三大科學革命”?,F今,隨著該理論的發展,其影響力已波及幾乎社科的各方各面。

顧名思義,混沌理論中的中心詞匯“混沌”,本意是指混亂而沒有秩序的狀態,在哲學中,混沌指虛空,或者沒有結構的均勻狀態。而在愛德華·洛倫茲理解中,這個詞匯被賦予了另一種全新的意義:即指它們看似是隨機發生的而實際上其行為卻由精確的法則決定。而當今很多學者們又認為,混沌產生于確定性的非線性系統,貌似隨機卻又暗含規律,是無序中的有序。

綜上所述,該理論也可以成為非平衡理論研究的重點,是事物或系統中有序和無序相互轉變的理論,表現為由無序狀態轉變為有序狀態?;煦缋碚摽傮w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混沌系統的運行并非無跡可尋,重點在于其初始條件的設定,也就是說,其對初始條件有著相當的敏感、依賴性;初始再為簡單的系統,經過一系列演變之后也會復雜無比,反之,復雜的背后可能是一個簡單無比的系統;混沌狀態的系統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漸進的轉化。

以上幾點,就是混沌理論研究的核心。

2.混沌理論的主要特征

(1)無序性和有序性的辯證統一?;煦缋碚摵暧^上具有無序性,這主要體現在混沌現象具有內在隨機性和局部不穩定性?;煦绗F象敏感地依賴其初始狀態,這種對初始狀態極度的敏感則表現為某種程度的不可預測性和不穩定性。同時,混沌理論還具有微觀上的有序性則體現在它的普適性上。

(2)穩定性和不穩定性的辯證統一?;煦?,本身就是一個介乎于穩定或不穩定之間。該系統在全局上非常穩定,但在局部卻混亂非常,這也是區別于有序系統的最大特征。局部的不穩定,就決定了整個系統對初始條件極為敏感,這也就是在混沌理論中最為有名的一個名詞:“蝴蝶效應”。初始條件極其細微的改變就會引起系統運行結果的千差萬別。

(3)隨機性與確定性的辯證統一。無序中尋找有序,復雜中總結簡單,這就是混沌理論的方法論。兩者之間是對立而統一的。而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很多現象表明,瞬息萬變的環境中的不確定因素、事件本質和發生也存在一些必然的確定性因素。

3.公共危機管理模式中的混沌理論

⑴混沌理論的非線性體現在公共危機管理模式的開放性中。在混沌理論中,無論是什么系統,都會經歷一個過程,即:簡單——復雜——混沌。而在文章開頭所說的公共危機管理系統也一樣在這個范疇之內。一個政府,和政府所處的環境,本身就處在一個相互平衡的狀態,無論哪一方面發生過大的變動而超過平衡所能承載的極限,就會使得整體產生巨大的波動,從而導致社會秩序的失調、混亂等結果。這就是所謂的公共危機。就像混沌理論中所描述的,公共危機具有突變、多變、失控等特性。

⑵所謂公共危機的突發性,在混沌理論中相對應的就是無序中對初始條件的敏感依賴性。對于政府而言,也存在著作用相同的機制。假設當前滿足一定前提下,公共危機在隱蔽的情況下積累,從而擴散性地爆發諸多公共危機事件,對公共危機管理模式造成威脅。

⑶混沌現象內在隨機性一定程度上表現為公共危機的不確定性。公共危機不僅是恒定存在的,也是內在不可確定的。它們內生于政府存在不確定性,這主要是因為人的認識能力有限,信息獲取不完整,進行決策時,政府管理人員根據內外部環境變化自行判斷作出的是最佳選擇而非最優選擇。

二、混沌理論在公共危機管理模式中的現實應用

1.混沌理論在公共危機管理模式中的應用背景

(1)理論背景?;煦缋碚摰膽煤屯茝V是公共危機管理模式的系統理論演進的必然要求。公共危機管理模式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從系統角度對公共危機進行綜合的、全面的系統管理,是公共危機管理的內在本質要求。系統管理理論傳統模式以一般系統理論為依據,在此思維定勢下產生的系統管理理論已不太適用。隨著政府管理理念的轉變,促使危機管理實踐不再將公共危機當做一種混亂無序現象,而是將公共危機視為走向秩序的前奏,更加強調把握危機中的轉機,而混沌理論為更好地把握危機以及轉換創新公共危機管理模式提供了全新的理論框架。

(2)時代背景?;煦缋碚摰膽煤艽蟪潭壬戏从吵鑫覈斍扒闆r。對于處在大力建設、發展特色社會主義的我國,這是一個特殊且重要的階段,因此,相對的各種公共危機多發也就成了必然。對于整個管理系統來說,也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如此一來,對公共危機管理系統的強化、完善和革新就顯得勢在必行了。

2.混沌理論在公共危機管理模式中的應用現狀

一方面,在公共危機管理實踐中,混沌理論在加強對轉型期我國公共危機的認識,了解其特點及其誘因,探索公共危機管理規律,探尋公共危機演化的主導因素和創新公共危機管理模式等方面已經具備了相當的研究基礎。

另一方面,混沌理論對公共危機應對、危機形成機理與公共危機演化規律還缺乏更高理論層次的深刻認知,也尚未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混沌理論的應用還需不斷探索和深入。

三、公共危機管理模式與混沌理論的契合性探析

1.對初始環境和條件的敏感度的契合

混沌理論認為,混沌狀態的非系統運動敏感地依賴于初始條件或者初始環境,初始環境經過時間演化很可能造成不同結果,而公共危機管理模式系統也同樣具備這種混沌特性,公共危機的爆發都有一個臨界點,當臨界點的變化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引發災難性后果。

2008年,我國南方爆發特大雪災,災情的嚴峻形勢和突發性,對我們政府的管理能力是一次不小的考驗。天氣預報的誤差導致對未來估計不足,就直接使得了準備嚴重的不充分,而在惡劣天氣的持續肆虐下,更大的災情發生了。連續的惡劣天氣加上初始估計錯誤,所產生的實際損失已經遠遠比不上對社會地影響了,于是各種各樣的間接負面效應隨之而生。因此,對初始條件具有較強的敏感度,也是公共危機管理系統的一個顯著特征。

2.隨機演進過程中的契合

⑴從演進過程角度看,混沌理論是系統從有序突然變為無序狀態的一種演化理論,是對確定性系統中出現的內在隨機過程形成的途徑、機制的研究。而公共危機的本質也是一種極其復雜的演化過程,由于混沌現象的普適性使得混沌理論的思想和方法迅速向各領域廣泛滲透,更為公共危機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系統研究視角。

(2)從內在隨機性角度看,混沌理論認為,即使沒有外部隨機作用,混沌系統自身也會產生隨機性,這是混沌理論固有的特征。在這種狀態下,簡單個體遵循簡單規律,隨機相互作用就能產生難以準確預測的復雜行為。公共危機的演進過程同樣也是一個微小差異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但這個過程有其特殊性,表現為其管理模式系統的內在隨機性。公共危機管理模式中的很多不確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危機管理系統的隨機性所誘發,這都是二者內在契合性的具體體現。

四、基于混沌理論的視角創新公共危機管理模式

1.借鑒混沌理論和創新視野改進傳統的公共危機管理模式

⑴借鑒混沌理論,以創新開放的視野把握我國公共危機管理模式,就是在學習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基于公共危機管理混沌特性,在推進公共危機管理實踐中,探索出中國特色的公共危機管理模式,最終真正實現由危機管理模式學習到模式創新的根本性轉變。

⑵強化全局性觀念,針對傳統公共危機管理模式的弊端加以改進,建構全局與局部、中央與地方、整體與部分三位一體的公共危機管理模式?;煦缋碚搹娬{系統和整體特征不能還原為單個要素,在研究局部時要將其放在整體中。因此,公共危機管理要在全局性的宏觀決策觀念指導下,從戰略高度意識到公共危機事件呈現出跨國性、危機波及范圍越來越廣、復合型社會危機事件增多等顯著特點,充分考慮危機可能的發展方向。

⑶構建靈活的公共危機管理框架,改進完善過分依賴理性思維的傳統危機管理模式。對當今存在的持續時間較長和綜合因素復雜的公共危機事件,理性決策模式在短時間內可以準確預測危機產生,但長時間則無法準確預測,危機管理模式應該加強理性思維基礎上的非理性因素的有效應用,能夠從多個層面對預測產生影響,可以跳躍和創造性地瞬間把握危機本質,在最佳時機選擇公共危機管理模式中的最佳應對方案。

2.創新構建動態型的公共危機管理模式

公共危機的混沌特性客觀上要求政府對公共危機的管理要處于一種動態的變化過程之中,這就需要構建公共危機管理的動態應對模式。首先,應急機制要在常態下用力。在危機未發生之前,應做好公共危機管理的制度建設、機構建設、物資及知識儲備等工作,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其次,危機防范意識和能力的培養要經?;?、制度化。這種知識和能力需要通過專門的公共危機管理機制來進行培訓、教育和演練,也需要部門相互協調,并將更多的人力和財務資源投入到公共危機管理模式的構建中。

3.創新建構知識需求型的政府公共危機管理模式

由于政府公共管理系統具有混沌特性,為改進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績效和質量,這就需要改進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的學習機制,并能從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獲取新知識,構建知識需求型的政府公共危機管理模式。具體框架如前圖所示:

在知識需求型的公共危機管理模式框架下,政府在指定了管理目標之后,就要有相應危機管理系統來支持運作。經過初步篩選后將其中有價值的留下,并入庫,在并行的管理系統之間流動共享,從而形成一個由管理的模式、流程、各主體系統之間的多層危機管理系統。

4.創新構建回應型的公共危機管理模式

伴隨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腳步,在我國公共危機管理實踐過程中,公共危機管理系統和其他系統密切相關,諸如政治、經濟、社會系統等,這就客觀上要求政府在公共危機管理過程中,應該將混沌理論引入到政府公共危機管理中來,重新審視原有的公共危機管理理論與實踐。

總而言之,混沌理論作為一種新的理論視角,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的應用具有深厚背景,這將成為今后時期我國公共危機管理模式未來研究和改革的新方向。將混沌理論引入到政府公共危機管理中來,為推進我國公共危機管理模式創新帶來諸多啟發:首先,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政府的危機管理系統同其他運作的系統一樣,都有著混沌理論中的性質;其次是危機管理系統的混沌性是可控可調的,它并非雜亂無章而是遵循一定規律;第三,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危機管理機制也要進步發展,要跟上社會的腳步,結合實際情況,做出完善和創新,為未來我國公共危機管理模式創新提供全新視角。

參考文獻

[1]傅毓維,劉拓,朱發根.混沌理論在公共危機管理中應用背景分析[J].現代管理科學, 2009 (2): 7-9.

[2]王東民,吳積親.基于混沌理論的公共危機管理研究[J]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 2008 (6).

[3]姜仁良.混沌理論視角下政府危機管理機制和對策研究[J].集團經濟研究, 2010 (3).

[4]薛瀾,張強.危機管理:轉型期中國面臨的挑戰[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3.

[5]尚士雄,王煊.基于知識管理理論的政府環境危機管理系統研究[J].商業研究, 2011(8): 107-109.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公共危機 論文題目范文第6篇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企業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在復雜的市場環境中,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無疑是提高企業競爭力、擴大企業優勢的有力手段。本文試從公共關系理論角度,對企業形象塑造問題加以探究。首先,對公共關系與企業形象的概念加以界定;其次,明確公共關系對塑造企業形象的作用;再次,討論企業公關塑造形象的基本原則;然后,分析企業公關塑造形象的常見問題;最后,針對這些問題探究相關策略。

關鍵詞:公共關系;企業;形象

一、概念界定

(一)公共關系。所謂公共關系,是指社會組織為了實現特定目標,通過某種媒體和方式,與公眾結成的一種社會關系。 “公共關系”一詞的首次出現是在1807年美國總統托馬斯·杰斐遜的國會演說。其源自英文的Public Relations。Public意為“公共的”、“公開的”、“公眾的”,Relations即“關系”之謂,兩詞合起來用中文表述便是“公共關系”,有時候又稱“公眾關系、機構傳訊”,簡稱PR或公關。

(二)企業形象。所謂的企業形象,是指人們通過企業的各種標志(如產品特點、行銷策略、人員風格等)而建立起來的對企業的總體印象與評價,是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梢哉f,它是企業精神文化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是社會公眾與企業接觸交往過程中所感受到的總體印象。這種印象是通過人體的感官傳遞獲得的。

二、企業公關塑造形象的常見問題

(一)公關理念不完善。公共關系活動是一項長期的管理活動,具有較強的藝術性與實踐性。有很多企業往往只主張使用公關的方法與手段,而忽視了公關理念的構建與完善。在公關活動表現出過強的功利性,最終引起了公眾對企業公關活動的反感,從而降低了社會各界對企業形象的信任程度。而一旦企業形象在公眾的心中受到損害,必將嚴重影響企業的聲譽與利益。

(二)公關意識較淡薄?,F在很多企業未能有效地充分利用自身的公關渠道,將全體員工納入到企業的公關體系中來??梢哉f,培養全員公關意識,就是使每一位員工都具備強烈的為企業效力的認識,在企業內部形成一種凝聚力,對外則代表企業的形象。那種認為公共關系對企業生存可有可無的領導與員工,勢必會對企業形象造成損害。

(三)公關形式較陳舊。在當前國內企業界,一提到“公關”二字,許多人便將其與“物質公關”聯系起來,把公關活動等同于陪吃請喝、饋贈禮物等的大有人在。甚至有些企業在公關形式上不思改善,將“物質公關”做到極致,不惜走上違背社會公平競爭秩序和倫理道德、甚至違反國家法制法規的道路。殊不知,除“物質公關”外,“精神公關”、“人性公關”在某些時候更能樹立企業的良好形象。應該指出,現實中單一的物質公關不僅讓公眾產生了審美疲勞,感到厭倦,從長遠看,更損害了企業的良好形象。

三、企業公關塑造形象的策略

(一)提升公關理念,塑造符合公眾心理的企業形象。企業公關是一種藝術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社會管理工作。在實際的公關活動中,一些企業意識到了公共關系的重要性,運用了常規的公關方法與手段,但往往忽略了公關理念的提升與完善??梢哉f,企業的公關的對象是當下的社會公眾,因此,企業本身具有與當下時代相符合的先進的價值觀念、進步的社會意識與高尚的行為準則十分重要。每一種企業公關活動都必然的處于當下的社會環境與氛圍中,因而在考慮公眾偏好的同時,還要把握好當下社會的規范與習慣。

(二)加強公關意識,形成企業內部全員公關的氛圍。企業應充分利用內部資源,拓展公關渠道,在公關意識的培養上,做到全體員工總動員。這就要求企業的全體成員都要注意樹立公共關系觀念、關注并參與公共關系工作,最終為公共關系工作做出貢獻。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只有全員公關,才能建立和維持企業良好的公關狀態。在某種意義上講,企業形象不是靠什么特殊的手段樹立起來的,而是通過企業全體人員的集體行為表現出來的,是企業內個人形象的總和。每一個員工與外界發生聯系時,其個人形象直接體現企業的整體形象和風貌。第二,對組織負責和對公眾負責這是每個員工的神圣職責。公共關系必須以公眾利益為基準點,每個企業的成員在對本企業負責的同時,要對公眾和社會負責。這一點對企業的全體成員,上至領導下至員工,概莫能外。決不能認為企業公共關系狀態如何只是公關人員的事。沒有組織各位員工的共同努力,公關宣傳只是空中樓閣。因此,強烈的公關意識必須滲透到每位員工的思想之中。

(三)創新公關形式,樹立新穎獨特的企業外部形象。公關形式的陳舊,不但容易給公眾帶來審美疲勞,在某種程度上講還有損企業的良好形象。唯有創新公關形式,才能使消費者形成對企業獨有的認識,從而促進企業發展。那么,公關形式創新有哪些具體有哪些思路呢?首先,要大膽設計,敢于開創前人沒有發現的新形式。例如1993年,香港奧美廣告公司為杭州西泠冰箱廠設計的公關廣告,買下了上海文匯報第一版的整個版面,創造了新中國報刊史和廣告史的第一次,造成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其次,可以將移植與再造相結合。從事公關工作的人員,在教科書上,報刊雜志上,或道聽途說其它公司的先進經驗,只要本地區尚無人使用,就可以大膽借鑒,移植使用。再次,可以轉換角度,逆向思維,尋求突破。許多常規的公關活動樣式立意雖好,但因多次被采用而失去了新意。比如一般的廠慶、店慶活動都是盛大集會,但安徽的合肥百貨公司卻在40周年慶典之際,開展了百日監督活動,請顧客監督服務質量,多提寶貴意見,收到良好的宣傳效果。另外,也可以排列組合,以舊翻新。其他企業或企業本身曾經搞過的活動形式,經過轉換順序,變換形式的方法,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河南的奧克啤酒廠,借鑒外國某公司的經驗,在1995年6月的某個星期日。在鄭州兩條穿越繁華市區的公共汽車線路上搞免費乘車活動,并在沿路車站進行宣傳,產生了良好的公關效果。

參考文獻:

[1]何玲玲. 企業公共關系危機處理問題分析[J]. 企業科技與發展,2012,23:45-47+50.

[2]胡淑芳,周健. 中小企業公共關系的運用及對策[J]. 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8,02:51-53.

[3]白佳鈴. 企業公共關系危機管理研究[J]. 現代經濟信息,2014,20:34+44.

[4]李舒曼. 企業公共關系危機管理的探研[J]. 中國外資,2013,14:135.

上一篇:關于科技的論文題目范文下一篇:關于大數據的論文題目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