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公共危機管理范文

2023-09-06

公共危機管理范文第1篇

〔摘要〕以2006-2015年CNKI數據庫收錄的2 698篇國內公共危機信息管理研究論文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計量法和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對該領域文獻增長規律、來源分布、主題內容和前沿熱點等研究現狀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近十年國內公共危機信息管理研究整體處于穩定發展階段,初步形成核心研究機構群,研究內容主題結構趨于明顯,并挖掘出該領域在“基礎理論研究”、“新媒體下信息傳播與新聞報道研究”、“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研究”、“危機管理中政府信息公開研究”、“公共危機管理信息系統研究”等5個方面的前沿熱點。

在現實中,危機事件演變迅速,無論是產生的原因、事態發展的結果,還是事件變化的影響因素都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危機管理者往往面對各種信息不完全、信息不準確或是信息不及時的情況[1]。實踐表明,公共危機管理是一項動態復雜的系統工程,而信息與信息管理是危機管理的基礎要素和支撐結構,在公共危機預防與應對的整個過程,任何情況下對公共危機信息失察或信息疏漏都會導致不可估量的損失。公共危機信息管理(Public Crisis Information Management,PCIM)是公共危機管理與信息管理交叉而成的一個新的學科前沿領域,主要研究公共危機管理中的信息問題和信息管理問題[2]。隨著公共危機管理理論與實踐的深入發展,近年來PCIM領域產生了一大批學術研究成果,已成為社會和學界所關注的研究熱點議題。本文通過對國內PCIM領域研究論文進行文獻計量和可視化分析,以期從整體上揭示該領域的研究現狀與發展態勢,為該領域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1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本文以CNKI中的“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和“國際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等5個數據庫作為數據來源。圍繞PCIM領域所涉及的研究主題,設定檢索表達式:“(TI=‘信息’ OR TI=‘輿情’ OR TI=‘新聞’) AND (TI=‘危機管理’ OR TI=‘應急管理’ OR TI=‘災害管理’ OR TI=‘減災’ OR TI=‘防災’ OR TI=‘公共危機’ OR TI=‘突發事件’ OR TI=‘公共事件’ OR TI=‘自然災害’ OR TI=‘事故災難’ OR TI=‘公共衛生事件’ OR TI=‘安全事件’ OR TI=‘群體性事件’)”,檢索時間范圍:2006年1月1日至2015年10月1日;匹配方式為“精確”。此次檢索共得到樣本2 800篇,經查驗,剔除重復和低關聯度樣本,最終確定有效樣本2 698篇。于是,運用文獻計量和內容分析法、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對該領域文獻增長規律、文獻來源、主題內容和前沿熱點等方面進行整體分析。

2文獻年代分布

科學知識量的增長及其規律與科學文獻的增長及其規律是緊密聯系的,科學文獻的數量變化直接反映了科學知識量的變化情況,因此科學文獻的數量是衡量科學知識量的重要尺度之一[3]。根據普賴斯文獻指數增長規律,科學文獻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在學科發展的初期,文獻數量呈不穩定增長趨勢,而進入發展期,文獻數將呈指數型增長[4]。因此,如圖1所示,從近十年PCIM研究論文發表的各年數量分布和增幅趨勢(圖1)可以得出:(1)國內該領域論文增長較為符合普賴斯文獻指數增長規律,自2008年以來我國PCIM研究領域整體進入快速增長時期。其中,2008-2014年(7年),年均增長量為40篇,2014年達到峰值404篇;(2)雖然因分析該領域主題前沿需要,對2015年樣本只做即時3個季度的數據統計,數據只有215篇,但從趨勢上看,該領域將進入穩步發展階段。

2各載體文獻年代分布

如圖2所示,經統計,國內PCIM文獻載體主要為期刊,發文量為2 086篇,約占總發文量7732%,其次為博碩學位論文(490篇)和會議論文(122篇)。其中,博碩士學位論文主要集中在2009-2014年,年均發文量約為68篇,2014年達到峰值88篇,這表明國內高校研究生群體對該領域的持續關注與重視,在一定程度上,論文整體質量也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3文獻來源規律分析

3來源期刊分析

分析來源期刊有助于確定該研究領域的核心期刊或重要情報源,為該領域信息采集提供依據,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反映該領域的橫向研究程度、相關主題的性質等[5]。據統計,近十年國內發表該領域論文6篇以上的50種期刊,其發文量之和約占期刊總發文量的1/3,根據布拉德福定律,這些期刊處于PICM研究論文的核心區,屬于該領域的重要情報源。其中,在前20種期刊中,有50%以上期刊為圖書情報和新聞傳播領域和的核心期刊或CSSCI收錄期刊(見表1),它們刊載的論文學術質量較高、輻射影響較大,在一定程度上,這些論文對該領域研究和發展起到重要引領與推動作用。

序號期刊篇數序號期刊篇數1情報雜志5411情報理論與實踐172新聞傳播4612東南傳播173中國減災3013中國傳媒科技164新聞愛好者2914西部廣播電視145圖書情報工作2815當代傳播146青年記者2616現代情報137新聞導刊2417中國報業138新聞知識2018經營管理者129今傳媒1919新聞與寫作1210情報科學1920新聞記者9注:“”表示為核心期刊或CSSCI收錄期刊。 2研究機構分析

通過對發文單位的統計,可得出我國在PCIM領域的主要研究機構和地域分布。統計顯示,(1)高校是該領域的主要研究力量。其中,發文前10名的單位依次為:電子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湘潭大學、武漢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蘭州大學、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吉林大學等;(2)發文前40名單位的合計發文量為829篇(如表2所示),約占總發文量的1/3,于是可知,這些高校為我國PCIM領域的核心研究機構,但也反映出該領域研究只是得到了高校的廣泛關注,缺少科研院所及其它專業機構的加入,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該領域的發展;(3)從機構地域分布來看,國內該領域主要研究機構絕大多數集中在中、東部地區,在前40名單位中,西部機構僅占主要研究機構數量的125%,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在該領域研究方面東、西部發展十分不均衡。

序號研究機構地區篇數序號研究機構地區篇數1電子科技大學四川5821南昌大學江西172華中科技大學湖北4622湖南大學湖南173湘潭大學湖南3723西南交通大學四川164武漢大學湖北3224南京大學江蘇165北京郵電大學北京3025江西師范大學江西166上海交通大學上海2826河南大學河南167復旦大學上海2727重慶大學重慶158蘭州大學甘肅2628中國人民大學北京159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河北2529鄭州大學河南1510吉林大學吉林2530長安大學陜西1511華中師范大學湖北2431武漢理工大學湖北1512中國傳媒大學北京2232福建師范大學福建1513哈爾濱工程大學黑龍江2133安徽大學安徽1514蘇州大學江蘇2034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1415華東師范大學上海2035四川大學四川1416河南理工大學河南1936南京師范大學江蘇1417山西大學山西1837河海大學江蘇1418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河南1838南京政治學院江蘇1319暨南大學廣東1839湖南師范大學湖南1320廈門大學福建1740黑龍江大學黑龍江13

3論文獲基金資助情況

在一定程度上,基金論文數量能夠反映研究群體科研能力與水平,基金論文率的大小可體現出政府和社會組織對該領域的重視程度[6]。在一定程度上,學科領域文獻獲得科學基金資助情況也能夠反映出政府及相關部門對該領域的關注與重視程度。經統計,近十年國內PCIM領域受基金資助的論文共涉39項基金,合計發文461篇,約占總發文量的1709%。其中,有6項國家級課題項目資助論文311篇,占基金論文總量的6746%;該領域發文量排名前十位的來源基金合計發文361篇,占基金論文總量的近80%(見表3)。數據表明,該領域中獲基金資助的論文整體上比例偏少,主要集中在近五年;受基金資助的論文主要以國家級課題項目資助為主,各省科研基金對該領域的重視程度差異較大。隨著我國國家安全體系的深度發展,多元復雜的公共安全形勢給該領域研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因此,各級政府應因勢利導進一步加強該領域的重視力度與資金投入,更為有效推進該領域的整體發展。

序號基金資助來源數量序號基金資助來源數量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507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102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268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93國家科技支撐計劃169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94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1210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85江蘇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1111其他基金1006湖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10

4研究主題內容與熱點分析

1研究主題分析

文獻關鍵詞能夠準確有效反映該領域主題思想,對某一領域關鍵詞的統計分析有助于把握該領域在一定時期內的研究主題內容和關注焦點。本文通過對國內PCIM領域的高頻關鍵詞進行統計,結合內容分析法對關鍵詞進行主題聚類(如表4所示),得出國內在該領域研究大體涉及4個方面:(1)基于對象信息的公共危機信息管理研究。它主要從不同類型公共危機和突發事件的信息形成機理、演化規律,以及危機管理過程中信息監測與預警、信息響應與處置、信息制度機制和應對策略等方面進行研究;(2)基于利益相關主體的公共危機信息管理研究。它主要對危機信息管理中政府、媒體、社會組織以及公眾等利益相關者的角色職責、關系狀態和能力建設方面進行研究;(3)基于傳播過程的公共危機信息管理研究。它主要對不同類型公共危機和突發事件信息傳播過程中的信息特征與傳播渠道、信息公開與信息發布、輿論引導與輿情應對等方面進行研究;(4)基于信息技術的公共危機信息管理研究。它主要從信息技術角度探討公共危機信息管理系統與應急平臺建設研究。

2研究熱點分析

繪制某一種學科領域的知識圖譜可以揭示該領域知識演進、內容結構關聯與前沿熱點。以此,本文運用CiteSpacev38R1可視化軟件,將網絡節點選定“keyword”,修正算法選擇“pathfinder”,數據抽取閾值C,CC,CCV設定為(3,2,15)、(3,3,20)、(4,3,20),繪制國內PCIM領域的知識圖譜,為使該領域圖譜前沿主題更加突出,隱去關鍵詞排名前1位的“突發事件”(所圖3所示)。其中,CiteSpace可視化圖譜中節點大小表示其關鍵詞詞頻出現的高低,節點間連線表示關鍵詞之間的共現關系。如圖3可知,目前國內該領域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5個方面:公共危機信息管理的基礎理論研究(A區);新媒體下信息傳播與新聞報道研究(B區);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研究(C區);危機管理中政府信息公開研究(D區);公共危機管理信息系統研究(E區)。其具體內容如下:

2公共危機信息管理的基礎理論研究

危機信息管理是一種在特殊情況下的信息管理,是通過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手段,對危機信息進行各方面的處理,為危機管理提供信息和決策方案的支持。有效的危機信息管理要求合理地規劃、組織、控制及充足的可及時獲取的人力、物資與信息資源[7]。其理論熱點主要涉及:(1)關于公共危機信息管理的理論框架研究。如學者沙勇忠等人認為公共危機信息管理主要研究危機管理中的信息問題和信息管理問題,并從問題域的角度,提出了由要素論、過程論、功能論、方法論、系統論所構成的公共危機信息管理的EPFMS分析框架,進而闡述了該領域領域的主要知識范疇和基本分析框架[2]。(2)公共危機信息管理模式研究。其主要從服務政府決策的角度,分析信息管理中收集、處理、溝通和反饋等工作機制,來探討危機決策的預警、應對和恢復等不同階段的公共危機信息管理模式建構問題[8]。

2新媒體下信息傳播與新聞報道研究

其熱點主要涉及:(1)關于新媒體下突發事件信息傳播規律研究。其主要是從網絡信源地位關系[9]、門戶網站信息轉載與用戶參與[10]、網絡信息傳播渠道信任度[11]等方面,分析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特征及其規律,以提出管理危機信息傳播的策略。(2)關于媒介融合下信息傳播與新聞報道的影響與作用研究。這類研究主要通過分析新媒體下信息傳播環境、模式和機制等對突發事件性質、應急管理過程、信息傳播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而提出媒介事件傳播機制和輿論引導策略[12]。學者陳平原認為媒介融合時期突發事件信息傳播過程中,網絡成為突發事件新聞實時發布的第一媒介,媒介融合信息傳播的高效性日漸凸顯,媒介融合具有新聞話題的議程設置功能,并指出媒介融合視閾下突發事件的信息傳播會產生復合性的社會影響[13]。

3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研究

其熱點主要涉及:(1)關于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特征與演化規律研究。這類研究主要從網絡組織[14]、議題流變[15]、網絡衍生輿情演化[16]等方面,分析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傳播規律。(2)關于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引導與應對策略研究。該主題主要探討了突發事件網絡謠言應對問題[17]、新媒介環境下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網絡輿情應對問題[18]等。(3)關于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治理研究。學界從網絡化治理、云治理[19]、智慧治理[20]等視角,針對網絡輿情治理存在的缺少宏觀規劃、機構協調困難、配套措施缺乏等現實問題,提出網絡輿情治理對策。

4危機管理中政府信息公開研究

其熱點主要涉及:(1)政府應急信息公開制度與運行機制研究。理論界主要針對政府信息公開存在的現實問題,結合突發事件的發展演化,提出依法公開、準確發布、及時傳播和適時反饋的原則[21],并從法律體系建設、日常制度建設、政治文化建設和政治氛圍建設等方面進行應急信息公開機制研究。(2)政府、媒體、公眾等在公共危機信息公開中的利益博弈研究。信息公開在危機管理中具有提供決策支持、穩定社會情緒、進行社會動員等重要意義,但是政府、媒體、公眾等基于不同利益訴求,在信息公開過程中存在利益博弈,只有整合利益、達成共識、發揮信息公開作用,才能實現有效公共危機治理[22]。

5公共危機管理信息系統研究

公共危機信息管理系統是通過收集、整合、研判和傳遞危機信息,為危機管理提供有價值的整體信息和決策依據的綜合性、動態的信息系統/平臺,它是整個危機管理體系建設中的核心基礎。國內學者關于危機管理信息系統以及信息平臺研究經歷了從“分類管理的專門信息系統”到“綜合性信息系統”、從“單一環節信息系統”到“全過程信息系統”的探索與實踐過程。其熱點主要涉及:(1)面向不同突發事件的信息管理系統研究。其主要是運用GIS、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智能傳感、衛星定位等信息與智能技術,來整體構建自然災害[23]、事故災難[24]等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信息系統。(2)關于綜合性應急管理信息系統的評價研究。如學者許振宇等人分析應急管理信息系統、信息系統評價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選取用戶滿意的視角,應用SERVQUAL評價模型、軟件質量模型等理論,從性能、技術、效益、成本、功能、操作6個方面構建了基于用戶滿意的應急管理信息系統評價指標體系并研究了評價模型[25]。

5結語

信息管理貫穿于公共危機管理的始終,及時、準確地掌握危機信息是危機管理中監測預警、有效決策和科學應對的關鍵所在。本文通過對我國PCIM研究領域論文的文獻增長規律、文獻來源、主題內容與熱點分析等方面進行文獻計量和可視化分析,主要結論如下:

(1)國內關于PCIM研究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近十年我國PCIM研究進入穩步發展期,文獻累積增長符合普賴斯文獻指數增長規律,該領域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其文獻來源主要以期刊為主,已形成一定規模的核心期刊群;高等院校是該領域的主要研究力量;從基金論文看,國家及部分地方政府對該領域給予較高的重視,基金來源相對廣泛,但基金論文比例較低。

(2)在研究主題方面,近十年國內在PCIM領域研究大體涉及:基于對象信息的公共危機信息管理研究;基于利益相關主體的公共危機信息管理研究;基于傳播過程的公共危機信息管理研究;基于信息技術的公共危機信息管理研究等4個方面??傮w而言,該領域研究主題相對分散,但內容上趨于結構化。在前沿熱點分布上,目前國內PCIM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5個方面:“公共危機信息管理的基礎理論研究”、“新媒體下信息傳播與新聞報道研究”、“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研究”、“危機管理中政府信息公開研究”、以及“公共危機管理信息系統研究”等。

(3)就發展趨勢而言,隨著公共危機信息管理實踐不斷深入,該領域在理論基礎研究方面將呈現概念規范化、內容多元化、理論體系化的明顯趨勢;在危機管理信息制度和體制機制方面,將更為關注危機管理信息制度的效用、制度執行與問責,以及信息體制機制改革、優化和創新等問題。于此,也必然引發了一系列的較為具體的現實議題,如:“跨學科視角下公共危機信息管理的理論創新與應用問題”,“總體國家安全觀下突發事件應急信息管理體系研究”,“媒介融合環境下公共危機輿論場博弈研究”,“大數據背景下公共危機信息管理體系建設研究”,“總體國家安全觀視野下網絡輿情治理體系研究”,“政府應急信息公開法制體系建設研究”,“網絡環境下政務微媒體的信息公開策略研究”,等等。而這些將有助于PCIM領域基礎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的不斷融合和與時俱進,更有助于PCIM核心知識框架的成熟和該領域學科體系的形成。

參考文獻

[1]薛瀾,張強,鐘開斌.危機管理——轉型期中國面臨的挑戰[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55-56.

[2]沙勇忠,李文娟.公共危機信息管理EPMFS分析框架[J].圖書與情報,2012,(6):81-90.(下轉第157頁)2016年5月第36卷第5期現?代?情?報Journal of M

公共危機管理范文第2篇

考核歸檔材料

學 院:公共管理學院 專 業:行政管理 班 級:行管131 學 號:1302010245 學生姓名:陳興寶

任課教師: 安志放 期末成績:

2016年6月10日

2

《公共危機管理》課程學習體會

通過這一學期對《公共危機管理》課程的學習,收獲頗多,彌補了許多我知識上的不足。但通過對本書的學習以及老師所講的眾多案例,也引發了我個人的一些感想。下面就簡單談一下我學習此書之后的一些感想和簡單的看法。

目前,我國正處在公共危機事件的多發時期,國家是否具備現代意義上的危機管理能力,能否應對危機,不僅關系到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更關系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還將對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廣泛而持續的影響。美國前國防部長羅伯特曾說:“今后的戰爭可能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將是公共危機管理” 。那么究竟什么是公共危機管理呢? 公共危機管理,也稱政府危機管理,是指政府針對公共危機事件的管理,是解決政府對外交往和對內管理中處于危險和困難境地的問題。即政府在公共危機事件產生、發展過程中,為減少、消除危機的危害,根據危機管理計劃和程序而對危機直接采取的對策及管理活動 。

近年來,公共危機事件頻發,為有效應對這些危機事件,我國對公共危機管理的研究不斷延伸到各個領域,并取得了一些成績。

(一)危機管理機構不斷增加

我國近幾年加大了對公共危機管理的重視程度,在各級政府、科研機構以及高等院校建立眾多公共危機管理研究機構,這些機構在各自的領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也取得了相應的成就。

(二)政府應對公共危機能力增強

經過期作廢2010年西南旱災、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2011年日本核泄露、溫州動車追尾事故等各類公共危機事故的發生,我國政府在應對公共危機方面的能力顯著提高,公共危機管理的隊伍不斷壯大,公共危機管理體系不斷完善。

(三)媒體公開事實信息,走向成熟

危機發生的同時媒介要起到正確的作用,起初發生的一些公共危機事件媒體沒有準確的報道相關信息,導致民眾通過各種途徑,包括手機、互聯網等夸大其辭傳播謠言,造成社會恐慌。如今媒體在危機發生的第一時間準確報道,在公開性與準確性方面有顯著提高,維護了公民的知情權,在危機管理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

二、當前我國公共危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公共危機教育體系極不健全

現如今公共危機事件每天都在發生,然而從小學到大學教育中極少涉及危機教育的內容,我國的危機教育體系極不健全,缺少危機教育,就會缺少危機的意識,進而在面對危機時缺乏“危機應對能力”,手足無措,一切日常積累的知曉與不知曉的防范知識瞬間空白,當前我國公共危機事件密集爆發,政府沒有一項決策要建立危機教育機構。企業的危機教育基本上是經營環境和市場競爭,家庭教育中家長對子女的危機教育也基本上是個人安全教育,缺乏公共危機教育。政府的公共危機教育也基本上是一些危機管理相關部門和人員,告訴他們如何管理和應對危機,根本沒有普及到全體公務員和公眾,所見所聞最多的也不過是森林防火的宣傳,除此之外,危機管理部門的人員沒有任何大的作為,只等危機發生了,作補救處理。社會輿論宣傳傾向于“好事傳千里,壞事不出門”,甚至有意識地掩蓋已經發生的或者可能出現的危機„„這些與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的“抗風險”需要是不相適應的。

(二)公共媒體缺乏正確向導力度

大眾傳媒像一把雙刃劍,它在發揮著重要作用的同時,其各種負面效果也顯現出來,媒體會選擇一些能夠提高收視率的信息,例如血腥,死亡,災難,暴力等一系列的詞語作為熱點新聞的主要標準,各媒體在處理信息的同時,通常會把這些詞語所關聯的事情進行報道,這種不正常的信息取向很容易給公眾造成一種夸大性的信息誤導,從側面加大公眾對自身所處環境不安定因素的擔憂,引發了很多負面效應。

(三)前瞻性傳播不受重視

這里引發了一個概念,什么是前瞻性傳播?所謂前瞻性傳播:是指在公共危機發生之后,真實并及時的發布危機相關的事態信息,全面分析對事態的發展以及所造成的影響,對于危機有可能造成的民眾的心理問題進行合理的并且有前瞻性的引導,以盡最大努力完全避免公共危機所帶來的不必要的新生的危機。2011年典型事例“搶鹽風波”正體現了我國忽視前瞻性傳播,同時也體現了其重要性。

(四)非政府組織參與公共危機管理受制約

非政府組織是由社會公眾組成,是政府組織的延伸,在政府管理范圍內,而“草根”組織屬于真正意義上的非政府組織,這種組織服務于公眾,秉承“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思想全心全意解決公眾難題,在民眾的心目中是大受好評的,但有一點,這種

4 “草根”非政府組織并未受到法律認可,因此至今為止它仍然處于“非法”狀態。

三、完善政府危機管理職能的建議和措施

(一)加強危機管理教育與訓練

建立公共危機教育實訓基地讓民從更直接的掌握應對各種危機的本領,培養應對危機的心態,從而減少多數民眾在面對危機時出現的茫然無措的現象,提高自身的自救能力;陪養當代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危機管理培訓,當緊急時刻到來的時候,他們能夠發揮自救與互救的作用,在專業救援隊到來之前,降低損失;加強對公務員的危機管理實訓,不斷增強對危機的意識,從而提高警惕性,掌握自我保護的方法。

(二)完善非政府組織參與公共危機管理

非政府組織應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提高管理能力。非政府組織具備很多優勢,有很強的親和力和凝聚力,因為它是非營利性組織,無償的為受災民眾付出。我們活在危機不斷的年代,政府已無法獨自應對種種危機,非政府組織逐漸作為公共危機管理的主體之一成為必然,因此非政府組織應當更加正規化和專業化,在未來治理公共危機過程中更得心應手,作為政府也民眾之間溝通的橋梁,在重建受災民眾家園的時候充分發揮作用。

(三)提高我國公共危機預警能力

全面策劃應對危機的計劃,和在危機來臨時從容應對的管理措施。換句話說就是未雨綢繆,預防是解決危機的最好方法。完善公共危機預警機制,提高公共危機預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政府應當主動關注公共性事件,深刻總結公共危機的起因。

以上內容是我根據《公共危機管理》教材內容以及在網上查找的一些資料而對學習這門課程之后的知識收獲以及對某些知識視角的簡單的看法?;蛟S有些東西看上去不太實際或者有些草率,不過這些都是知識水平的原因吧,老師有不滿意的地方請多包涵。

【參考文獻】:

【1】張勇理:《公共危機管理》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5年2月第二版 【2】馬建珍:《淺析政府的危機管理》[J],《長江論壇》2003年第5期。 【3】胡燦東 幾種危機管理理論之比較及其借鑒意義 東岳論叢 2015年12月(第36卷/第12期)

公共危機管理范文第3篇

摘 要:公共衛生危機事件突發性較強,其中絕大多數均屬公共性,問題多樣復雜,其頻頻發生嚴重影響了社會正常發展,危害著公眾健康、生命安全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同時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國內危機管理工作發展滯后,其起步晚,公共衛生危機管理應對機制中更是存在諸多缺陷,本文分析了我國公共衛生危機管理應對機制,并提出實用性應用策略。

關鍵詞:公共衛生 危機管理 應對機制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持續加深,使得人類社會逐漸發展為一個有機整體,各個方面均是密切相關。公共社會危機事件危害范圍更是逐年擴大,這也成為全局性國際危機事件。比如20世紀的鼠疫危害范圍持續擴大,21世紀的SARS及禽流感等公共危機事件影響廣泛,這關乎著人民健康問題,更影響著社會和諧。所以,分析國內公共衛生危機管理應對機制對國內公共衛生危機管理工作水平提升有著極大現實意義。

一、公共衛生危機管理、特征

公共衛生危機主要是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危機,其均是突然發生,而導致社會公眾身心健康嚴重受損,或者是某種重大傳染病疫情及群體不明原因疾病與重大食物中毒等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由此而引發的重大危機。其主要特征是突發性、非預期性、誘因多樣、危害直接、發生隱蔽、影響大、危害嚴重等。

危害性主要是危機出現時嚴重威脅社會基本價值及目標,威脅程度取決于危機發生程度及決策者認知等。公共衛生危機并不是針對個人,其所針對的是不確定性社會群體,公共衛生危機事件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其損害程度可達到相應閾值且誘發社會性恐慌及混亂,這些問題直接關乎著社會發展及其穩定性;突發性則是因環境不確定及人類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對稱性等,公共衛生危機事件并沒有固定時間及方式,其危機出現及發展與造成的影響極難預測。通常事件突發性使得事件應對時間有限,給決策者帶來極大壓力;多樣性是指公共衛生危機事件為法定傳染病暴發及新發現傳染病進入和核物質、放射性污染事故,再者是農藥及有毒化學品污染事故和事物中毒與食源性疾患,或者是飲用水污染事故及職業性中毒與自然災害等;復雜性則是指公共衛生危機事件可于正常公共場所中活動,通過人和人之間的接觸,其間飲食為主要載體而于正常工作中無意識的受到侵害,這些問題不易引起人民的注意,常規方式亦不容易檢查清楚,具備極大的隱蔽性及不確定性。

二、我國公共衛生危機管理中所存在的問題

我國公共衛生危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危機管理機制不完善,其間法律滯后且沒有科學合理的溝通協調機制,危機處理方式均是臨時組織的指揮部或是領導小組。并且,國內危機管理人員流動性極大,其隊伍不穩定且專業化程度較低,若監督機制缺失則政府處理突發事件時,沒有應急機制及措施;并且,危機管理信息化建設滯后,各級疾病控制部門信息基礎建設滯后于業務需求,同時其業務覆蓋不全面,信息機構多屬于各級政府,其間沒有科學合理的外部信息交流機制,人才建設較為薄弱,且信息化建設未能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再者是公眾參與機制并未形成,其間紅十字會及民眾和自愿者組織,加上社會性服務部門等非政府組織參與程度不高,社會力量并未形成規模。

三、公共衛生危機管理應對機制

1.公共衛生危機管理意識加強。應不斷強化政府危機管理意識,政府在面對公共危機時應積極承擔風險,注重公眾生命財產安全,應基于負責人的態度樹立公共危機意識,把公眾安危牢記于心,從而做好公共危機應對。并且,加強公眾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危機意識,可采用大眾媒體及健康教育機構,積極宣傳各種危機事件及其應對策略,從而將危機管理及防病減災和危機教育知識充分普及。

2.完善公共衛生危機管理法制體系??茖W有效的法制體系可有效確保政府公共危機管理,其高效及規范化運轉極為關鍵,可充分提升政府危機管理能力。于憲法中嚴格明確規定對應緊急狀態制度,從而確定應急機制憲法基礎,這樣亦可為危機法制建設提供科學的憲法保障。同時健全公共應急法律規范,完善危機管理監督機制,編制整套突發事件應急規章,且給予相應危機事件管理部門緊急處置權利,以便確保其處理效果?;趹椃ǘ鴮ΜF行應急法律施以清理及修改,盡量緩解其中存在的沖突。

3.構建公共衛生危機管理協調機制。政府應對危機管理進行統一領導,這也是危機管理綜合協調的關鍵,其主要內容是展開分類管理及分級負責。應不斷加強各級政府于危機管理中的宏觀綜合協調職能,從而展開綜合協調,使得各類資源配置最優化,健全危機管理體系構建,使其統一指揮且功能齊全,可快速反應各方面危機。

4.健全公共衛生危機信息管理機制。著眼于基礎網絡及數據中心構建,健全疾病監測及核心業務應用系統,從而有效提升信息利用及共享服務,增強衛生信息標準建設,同時加強信息專業化人才培養。政府應注重公共信息的及時公開,使得公眾及時掌握危機發生及發展和處理情況,政府了采用各類有效措施,盡可能規避公眾利用非正式途徑獲得虛假信息,這時政府則極易陷進被動。加強增幅及公眾和新聞媒體之間的溝通,構建良好的制度化信息公開及發布機制,政府應及時編制公共信息公開法規,這樣信息公開亦是有法可依。

5.構建公共衛生危機管理人力資源保障機制。危機管理屬于專門性工作,其應具備對應這時及技術與經驗,因此,應不斷加強人類資源保障機制,這也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的關鍵內容。應構建完善的專家咨詢制度,確保專家作用的發揮。同時應健全應急救援專業隊伍管理機制,盡快培養出高素質危機管理隊伍,增強公共衛生人才培養,注重新型技術及管理策略的引進及運用,構建公共衛生和對應專業人才數據庫。

四、結語

公共衛生危機管理應對機制可按照檢測及預警狀況,對可能會出現的公共衛生危機事件給予預防性控制及防范,從而防止公共衛生危機發生,或緩解公共衛生危機出現之后的危害。本文分析了共衛生危機管理及其特征,著眼于我國公共衛生危機管理中所存在的問題,提出公共衛生危機管理應對機制,以期提升我國公共衛生危機管理應對機制構建水平。

參考文獻:

[1]祁志偉.我國公共危機補償機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4(5).

[2]郎佩娟, 王傳宏.論我國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管理機構[J].中國行政管理,2010(11).

[3]王歡.我國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3).

公共危機管理范文第4篇

2、“善治伙伴”:公共危機心理救助中的政府與非政府組織

3、突發公共事件中強化政府誠信責任的途徑

4、公共危機知識系統的構建

5、從環保議題看政府公共關系

6、公共危機管理中的政府公共關系

7、公共危機管理中政府與公民關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8、公共危機信息傳播中的政務新媒體回應能力影響因素研究

9、論公共危機管理中行政人員倫理缺失及救治

10、公共危機管理視角下政府與媒體關系探討

11、試論我國政府公共關系存在的問題及完善途徑

12、略論公共危機管理中的政府責任

13、論NGO在公共危機管理中與政府互動時的角色定位

14、公共危機管理中的政府責任倫理研究

15、面對突發事件政府與媒體協調機制的完善

16、論政府公共警告的立法構造

17、和諧社會視野下的地方政治溝通與互信機制探析

18、公共危機治理中政府公信力的缺失與重塑

19、從管制型政府走向流程型政府

20、公共危機管理體制與機制的法治化研究

21、公共危機管理中的公民參與:價值困境與路徑選擇

22、公共危機管理中政府信息公開的現狀與問題探析

23、新冠肺炎對我國公共危機管理現存問題的揭示與對策研究

24、分權與族群分離運動:基于印尼的分析

25、公共危機管理問責機制中的歸責原則分析

26、社會治理體制改革創新中政府與社會關系的發展路徑探析

27、關于我國公共危機管理的回顧與思考

28、我國公共危機管理中的領導心理應急研究

29、我國政府會計的改進:一個公共危機背景

30、試析良好政府形象的建構

31、抗爭事件的政府治理轉型:從應對到回應

32、南寧市公共危機協同治理模式研究

33、基于電子政務視角的公共危機管理模式研究

34、公共危機管理與政府責任

35、數字治理趨勢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機治理路徑優化

36、網絡時代危機治理中的政府公共關系

37、應急管理中政府—社會聯動的路徑研究

38、公共危機管理中政府、媒體與公眾的關系探析

39、公共危機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40、公共危機管理中政府與社會良性互動的研究

41、從國有企業邊界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42、我國政府危機管理能力提升的路徑分析

43、中國大都市區膨脹病的國家治理政策

44、公共危機管理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45、中國地方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現狀與對策分析

46、新媒體時代公共危機管理問題研究

47、新媒體背景下政府公共危機管理探討

48、風險社會政府公共危機管理機制的優化與完善

49、網媒環境下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現狀與應對措施

公共危機管理范文第5篇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企業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在復雜的市場環境中,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無疑是提高企業競爭力、擴大企業優勢的有力手段。本文試從公共關系理論角度,對企業形象塑造問題加以探究。首先,對公共關系與企業形象的概念加以界定;其次,明確公共關系對塑造企業形象的作用;再次,討論企業公關塑造形象的基本原則;然后,分析企業公關塑造形象的常見問題;最后,針對這些問題探究相關策略。

關鍵詞:公共關系;企業;形象

一、概念界定

(一)公共關系。所謂公共關系,是指社會組織為了實現特定目標,通過某種媒體和方式,與公眾結成的一種社會關系。 “公共關系”一詞的首次出現是在1807年美國總統托馬斯·杰斐遜的國會演說。其源自英文的Public Relations。Public意為“公共的”、“公開的”、“公眾的”,Relations即“關系”之謂,兩詞合起來用中文表述便是“公共關系”,有時候又稱“公眾關系、機構傳訊”,簡稱PR或公關。

(二)企業形象。所謂的企業形象,是指人們通過企業的各種標志(如產品特點、行銷策略、人員風格等)而建立起來的對企業的總體印象與評價,是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梢哉f,它是企業精神文化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是社會公眾與企業接觸交往過程中所感受到的總體印象。這種印象是通過人體的感官傳遞獲得的。

二、企業公關塑造形象的常見問題

(一)公關理念不完善。公共關系活動是一項長期的管理活動,具有較強的藝術性與實踐性。有很多企業往往只主張使用公關的方法與手段,而忽視了公關理念的構建與完善。在公關活動表現出過強的功利性,最終引起了公眾對企業公關活動的反感,從而降低了社會各界對企業形象的信任程度。而一旦企業形象在公眾的心中受到損害,必將嚴重影響企業的聲譽與利益。

(二)公關意識較淡薄?,F在很多企業未能有效地充分利用自身的公關渠道,將全體員工納入到企業的公關體系中來??梢哉f,培養全員公關意識,就是使每一位員工都具備強烈的為企業效力的認識,在企業內部形成一種凝聚力,對外則代表企業的形象。那種認為公共關系對企業生存可有可無的領導與員工,勢必會對企業形象造成損害。

(三)公關形式較陳舊。在當前國內企業界,一提到“公關”二字,許多人便將其與“物質公關”聯系起來,把公關活動等同于陪吃請喝、饋贈禮物等的大有人在。甚至有些企業在公關形式上不思改善,將“物質公關”做到極致,不惜走上違背社會公平競爭秩序和倫理道德、甚至違反國家法制法規的道路。殊不知,除“物質公關”外,“精神公關”、“人性公關”在某些時候更能樹立企業的良好形象。應該指出,現實中單一的物質公關不僅讓公眾產生了審美疲勞,感到厭倦,從長遠看,更損害了企業的良好形象。

三、企業公關塑造形象的策略

(一)提升公關理念,塑造符合公眾心理的企業形象。企業公關是一種藝術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社會管理工作。在實際的公關活動中,一些企業意識到了公共關系的重要性,運用了常規的公關方法與手段,但往往忽略了公關理念的提升與完善??梢哉f,企業的公關的對象是當下的社會公眾,因此,企業本身具有與當下時代相符合的先進的價值觀念、進步的社會意識與高尚的行為準則十分重要。每一種企業公關活動都必然的處于當下的社會環境與氛圍中,因而在考慮公眾偏好的同時,還要把握好當下社會的規范與習慣。

(二)加強公關意識,形成企業內部全員公關的氛圍。企業應充分利用內部資源,拓展公關渠道,在公關意識的培養上,做到全體員工總動員。這就要求企業的全體成員都要注意樹立公共關系觀念、關注并參與公共關系工作,最終為公共關系工作做出貢獻。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只有全員公關,才能建立和維持企業良好的公關狀態。在某種意義上講,企業形象不是靠什么特殊的手段樹立起來的,而是通過企業全體人員的集體行為表現出來的,是企業內個人形象的總和。每一個員工與外界發生聯系時,其個人形象直接體現企業的整體形象和風貌。第二,對組織負責和對公眾負責這是每個員工的神圣職責。公共關系必須以公眾利益為基準點,每個企業的成員在對本企業負責的同時,要對公眾和社會負責。這一點對企業的全體成員,上至領導下至員工,概莫能外。決不能認為企業公共關系狀態如何只是公關人員的事。沒有組織各位員工的共同努力,公關宣傳只是空中樓閣。因此,強烈的公關意識必須滲透到每位員工的思想之中。

(三)創新公關形式,樹立新穎獨特的企業外部形象。公關形式的陳舊,不但容易給公眾帶來審美疲勞,在某種程度上講還有損企業的良好形象。唯有創新公關形式,才能使消費者形成對企業獨有的認識,從而促進企業發展。那么,公關形式創新有哪些具體有哪些思路呢?首先,要大膽設計,敢于開創前人沒有發現的新形式。例如1993年,香港奧美廣告公司為杭州西泠冰箱廠設計的公關廣告,買下了上海文匯報第一版的整個版面,創造了新中國報刊史和廣告史的第一次,造成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其次,可以將移植與再造相結合。從事公關工作的人員,在教科書上,報刊雜志上,或道聽途說其它公司的先進經驗,只要本地區尚無人使用,就可以大膽借鑒,移植使用。再次,可以轉換角度,逆向思維,尋求突破。許多常規的公關活動樣式立意雖好,但因多次被采用而失去了新意。比如一般的廠慶、店慶活動都是盛大集會,但安徽的合肥百貨公司卻在40周年慶典之際,開展了百日監督活動,請顧客監督服務質量,多提寶貴意見,收到良好的宣傳效果。另外,也可以排列組合,以舊翻新。其他企業或企業本身曾經搞過的活動形式,經過轉換順序,變換形式的方法,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河南的奧克啤酒廠,借鑒外國某公司的經驗,在1995年6月的某個星期日。在鄭州兩條穿越繁華市區的公共汽車線路上搞免費乘車活動,并在沿路車站進行宣傳,產生了良好的公關效果。

參考文獻:

[1]何玲玲. 企業公共關系危機處理問題分析[J]. 企業科技與發展,2012,23:45-47+50.

[2]胡淑芳,周健. 中小企業公共關系的運用及對策[J]. 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8,02:51-53.

[3]白佳鈴. 企業公共關系危機管理研究[J]. 現代經濟信息,2014,20:34+44.

[4]李舒曼. 企業公共關系危機管理的探研[J]. 中國外資,2013,14:135.

上一篇:物流成本管理下一篇:供應商管理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