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苔絲比較范文

2023-10-06

苔絲比較范文第1篇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is Thomas Hardy’s most famous novel.The heroine Tess has long been regarded as the most exceptional woman character in English literary history.Under Hardy’s pen, Tess is created as a pure and warm-hearted woman, who has the quality of endurance and self-sacrifice.But her destiny can not give the same perfection to her noble personalities.Tess lives in the capital society.The self-supporting peasants are displaced and impoverished, and are forced to work under capitalist exploitation.The family of Tess is one of them.This is why Tess goes to work on Alec’s farm.Then successive unfortunate things happen.However, Tess’tragedy not only results from these external causes, but also the internal ones.Tess’character helps to create the tragedy.Tess just wants to live by her hands to catch her own happiness.However her character has some collide with the environment, and she is not strong to revolt with them.So she ruins herself by a extreme way.This thesis is trying to make comments on the causes of Tess’tragedy, giving the readers a panorama of some causes which lead to Tess’tragic life..

Thomas Hardy (1840-1928) is an English novelist and poet, born near Dorchester, and one of the great English writers of the19th century.The son of a stonemason, he derives a love of music from his father and a devotion to literature from his mother.Hardy could not afford to pursue a scholarly career as he wished and is apprenticed to John Hicks, a local church architect.Despite his employment, Hardy is writing continually during that period of his life.Such early novels as Desperate Remedies (1871) and A Pair of Blue Eyes (1873) meet with small success and may be considered formative works.After the appearance of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1874) , popular as well as critical acclaim enables him to devote himself exclusively to writing.Then Hardy writes many novels.Hardy’s vision reflects a world in which Victorian complacencies were dying but its moral was not, and in which science had eliminated the comforting certainties of religion.

2 External Reasons

2.1 Social Environment

Tess lives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in which the cruel capitalist exploitation has ruined the English countryside severely and Wessx is not immune from the destruction.Capitalism brings a great harm to the agricultural life.The self-supporting peasants are extremely poor and live in a very miserable life.

The family of Tess is no exception.The death of the horse destroys the family's livelihood and finishes the family’s hauling business.Tess thinks that she has dragged her parents into this quagmire.So she works there as an employee of Alec.Later, she is seduced by him.Several years later, she goes to look for a job again but there is almost nothing to be found.So she has to go on to Flintcom-Ash and the work is so hard that few care to do.Alec comes to her again when she is absolutely exhausted physically and mentally.To make matters worse, after her father’s death, the family is evicted and has no place to live in.To support the family, Tess has to accept Alec’s“help”for the second time.It is at the cost of Tess’happiness that her family can have house to live in and food to eat.The poor life pushes Tess into the trap of the wicked man, and the capitalist exploitation brings about their poor life.

2.2 The Social Conventions and Moral Standards

Angel Clare, the youngest son of a poor parson, is the direct opposite of Alec.He is the“educated, reserved, subtle, sad, and differing”.He looks down upon the material distinction of rank and wealth.Angel goes to the countryside and to study the agricultural skills.He loves Tess and treats Tess“equally”which makes Tess trust him and fall in love with him.When Tess tells him her past story his intellectual refinement drops away.The weakness and flaws of his personality are exposed here completely.He cannot accept Tess.He considers her as a“fallen women”.He still judges“purity”with the conventional value and moral standard.He is the slave to the custom and conventionality.Obviously, what he loves is not Tess, but another in her shape.When Tess, needing love more than herself, has completely given herself over to him, he abruptly withdraws and crushes her.

3 Internal Reasons—Tess’s Character

3.1 Self-Respect and Fortitudinous

The most moved character of Tess to people is her self-respect and fortitudinous.It is not easy for people in that century, especially for poor country girl—Tess.But she does without doubt.Her father is drunk and cannot work, her mother advices her to choose one of dancing partners to help them, while Tess rejects.She does it by herself.In Trantridge, facing the beau Alec’s adoration, she tries her best to keep away from Alec.Maybe accepting him can make her life easier and short of hard work, but she refused him time and time again;Facing Alec’s rude-treatment and cursing, the country girl"cried with spirit:You ought to be ashamed of yourself—I hate you and detest you!"Though Alec seduces Tess, she is not afraid of his despotic power.She tell Alec"I have said I will not take anything from you, and I’ll not I can’t I should be your creature to go on doing that."Everyone will be moved by her self-respect.

3.2 Brave and Pure-Hearted

It is hard for people to think that a young girl drives the horse on an all-night trip alone, but Tess does;under the suffering of losing her baby, without hesitation, Tess goes to a farm as a milkmaid at Talbot hays, all shows that she is brave.In fact, braveness and pure-heartedness is the good quality that everyone shall have, but this good quality on that pure girl is became the guide to the tragedy.

Because of her pure-heartedness, she tells everything to Clare, it makes her husband leave her, and begins anther tragedy;because of her braveness she becomes a baby’s mother who doesn’t marry;because of braveness Tess kills Alec and starts wandering to Stonehenge with Angel, even when she wakes up only to find the arrest, Tess deals with it calmly.It all shows Tess’courage is no match for others.But just because of the braveness she pays her young and gold life for the cost.

3.3 Self-Sacrifice and Independent

Tess strongly impresses the readers by her self-sacrifice and independence.After Tess tells Angel her suffering, Angel abandons her, and Tess doesn’t show her anger to him although she would have got enough reasons for doing that.On the contrary, she defends his position, and then she works at Flint comb Ash again.Although she has suffered much distress, Tess never claim.It is no hard to see that she think better for others and less for herself.Bu this is anther reason for the tragedy.

E.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Morality and Fatalism

In the blood of Tess, traditional morality and fatalism run from her birth to her end.We can witness it clearly just from the relation between Tess and Angel.Just as Hardy says“most of the misery had been generated by her conventional respect and not by her innate sensations”.Tess has drifted into a frame of mind which accepts passively the consideration that if she should have to burn for what she had done, burn she must, and there was an end of it!

After Alec seduces Tess, although she is a victim, actually and essentially she is pure, she feels herself guilty.Therefore, at the beginning, she refuses Angel’s love, because she thinks that she is far less worthy of Angel.After marrying him, she obeys Angel as a slaver, Angel tells her that she doesn’t write to him and she does indeed.For the sake of getting Angel’s forgiveness, she could do anything including losing her life.

So all of those shows that she is affected by traditional morality and fatalism, this idea is become a part of her body, and it makes her go to the tragedy step by step.

Above these, Following the internal character of Tess we discuss, it is no hard to see that the tragedy is complicated…no, maybe we can say it is ambivalent;yes, ambivalent life, ambivalent society, ambivalent and lamentable people.

4 Conclusion

苔絲比較范文第2篇

畢 業 論 文

學位申請人姓名 學 號 所在學院名稱 專 業 名 稱 指導教師姓名 指導教師職稱

張夢盈 11022011014 外國語學院 英語教育 桂荷蓮 副教授

目 錄

中文摘要 關鍵詞 .......................................i 英文摘要 關鍵詞 ......................................ii

一、 緒論···············································1

二、 作家及作品介紹······································1

(一)作家簡介···················································2

(二)作品概述···················································3

三、 《德伯家的苔絲》造成苔絲悲劇的原因·····················4

(一)客觀社會的原因········································4 1.社會環境因素····················································5 2.傳統道德因素····················································5 3.虛偽的宗教······················································6 4.家庭原因························································8

(二)性格原因·········································9 1.亞雷和安吉爾的性格···············································9 2.苔絲的性格·················································10

四、 結論 ················································11 參考文獻

《德伯家的苔絲》中造成苔絲悲劇的原因

張夢盈 外國語學院 英語 教育 河南 新鄉 453600 摘 要: 托馬斯.哈代的小說《德伯家的苔絲》是一部英國上同時也是世界上經典的小說。該小說主要講述了一個美麗純真的少女失身后悲慘的命運。文章通過對小說中社會環境的描寫,再從人物性格和當時的宗教原因著手,由此揭露出苔絲悲慘的命運是那個社會所造成的,是一個時代思想,傳統,秩序的局限所造成的結果。除此之外,這與她自身性格的弱點也是分不開的,因為她對命運有著反抗的一面也有妥協的一面。這篇論文講的就是造成苔絲悲劇的原因。

關鍵詞:悲劇;社會環境原因;性格特征;道德。

i

Causes of tragedy of Tess in Tess the D’Urbervilles Zhang mengying English Education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 Xinxiang Henan

453600 Abstract: Thomas Hardy’s novel, Tess of the D’ Urbervilles is a great classic work in England as well as in the world. This novel describes a tragic life about one beautiful and pure girl after disgrace.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society environment, then begins to analysis of characters’ personality and religion factors open out at that time. Tess’s tragic life is caused by that society and it’s the result of that time. Tess’s tragic life is caused by that society environment and it’s the result of that time. Except this, it can’t be separated from her own weakness in character, because she obviously has the dual nature of the society character---resistance and compromise.

Key words : tragedy; Social environment causes; Character; Moral.

ii

一、緒 論

托馬斯·哈代是19世紀英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在小說和詩歌領域里均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但讓廣大讀者記住哈代的還是他寫的小說。一個多世紀以來,哈代及其小說作品已被奉為經典,且國內外對哈代的研究著述也已頗豐,《德伯家的苔絲》通常被認為是哈代最杰出的維塞克斯小說和英國文學史上蘊涵最深的悲劇之一。作為他最有影響力的一部巨作,長期以來,人們視托馬斯·哈代為“悲觀主義者”,1891年小說出版以來,批評家曾用不同的理論對小說做出了大量的闡釋。盡管如此,然而其中大部分批評和闡釋都是集中在同一個目標上,即探究苔絲悲劇的根源。一些批評家將苔絲悲劇歸因于她消極被動和順從的性格;另外一些將之歸因于維多利亞時代雙重性道德標準;還有的將之歸因于占支配地位的男權主義和父權主義。所有過去對苔絲悲劇成因的分析都從一定層面揭示了苔絲悲劇的根源,然而所有這些闡釋都不可能是窮盡性的,它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新的探索,以期有新的發現。關于他本人和他的作品有很多難解之謎,有許多的前人或評論家也從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手法去研究《德伯家的苔絲》的悲劇的原因,也得出了許多不同的研究結論,但因而往往都是舊謎剛解,新謎又出,解謎的熱潮似乎永無止境。

托馬斯·哈代在小說和詩歌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對文學與現實的關系、小說以及悲劇的創作都提出了一些頗有見地的見解,值得我們重視。哈代的文學思想是他文學遺產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學習并研究哈代的作品對我們學習和研究英美文學都有很大的啟發和幫助。托馬斯·哈代是跨世紀的英國現實主義作家,他的“性格與環境小說”反映了人與自然以及人與社會大環境的沖突,小說《德伯家的苔絲》主人公的悲慘命運是性格與環境矛盾沖突的結果。分析悲劇的前因后果,領悟深蘊其中的意義和哲理是哈代小說的社會意義,本文將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分析小說中女主人公苔絲悲劇命運的原因,并深層探討她的性格特點以及男權意識對她命運的影響,從內在和外在兩個角度透析苔絲悲劇命運的必然性,并且在此基礎上也揭示了托瑪斯·哈代小說中所蘊涵的悲劇感,領悟深蘊其中的意義和哲理是哈代小說的社會意義。

二、作家及作品介紹

1

(一)作家介紹

托馬斯·哈代1840年6月2日生于英國西南部的多塞特郡,毗鄰多塞特郡大荒原,這里的自然環境日后成了哈代作品的主要背景。他的父親是石匠,但愛好音樂。父母都重視對哈代的文化教育。1856年哈代離開學校,給一名建筑師當學徒,后為建筑師助理,司教堂修復。建筑論文曾獲英國皇家建筑學會獎。有音樂、繪畫及語言才能,通古希臘文及拉丁文。在哲學、文學和自然科學方面有廣博學識。受當時科學重大發現進化論影響,在宗教方面成為懷疑論者。 1862年前往倫敦,任建筑繪圖員,并在倫敦大學進修語言,開始文學創作。

1867年因健康問題返回故鄉。最初寫作詩歌,后因無緣發表,改事小說創作。成名作是他的第四部小說《遠離塵囂》(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1874)。從此,他放棄建筑職業,致力于小說創作。1867-1868年完成第一部小說《窮人與貴婦》(The Poor Man and the Lady),但未能出版。首次發表的小說是《計出無奈》(Desperate Remedies)(1871)。接著發表《綠林蔭下》(Under the Greenwood Tree)(1872)、《一雙湛藍的眼睛》(A Pair of Blue Eyes)(1873),開始了以威塞克斯(Wessex)為背景的一系列鄉土小說的寫作。哈代一生共發表了近20部長篇小說,其中最著名的當推《德伯家的苔絲》、《無名的裘德》(Jude the Obscure)、《還鄉》和《卡斯特橋市長》。詩8集,共918首,此外,還有許多以“威塞克斯故事”為總名的中短篇小說,以及長篇史詩劇《列王》。代表作品有 《韋塞克斯詩集》,《早期與晚期抒情詩》,《德伯家的苔絲》。托馬斯·哈代,是橫跨兩個世紀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創作以小說為主,繼承和發揚了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學傳統;晚年以其出色的詩歌開拓了英國20世紀的文學。

哈代的創作時期包括從自有資本主義過渡到帝國主義的階段。他看到資本主義制度給勞動人民,尤其是給農民帶來的不幸和災難,對他們表示同情。他的小說一直以故鄉道塞特郡和該郡附近的地區作背景。這是一個幾乎沒有工業可言的農業區,但它同樣受到資本主義的滲透。特別是七十年代以后,資本主義的侵入破壞了整個農村,使農村的宗法社會的基礎徹底崩潰。他觀察了農業危機在道塞特郡所造成的悲慘后果,描寫這一地區農民所受的災難。但是他用唯心主義解釋社會變化的原因,認為支配人的命運的是一種“彌漫宇宙的意志”。這是宿命論的觀點。

2

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資本主義侵入英國農村城鎮后所引起的社會經濟、政治、道德、風俗等方面的深刻變化以及人民(尤其是婦女)的悲慘命運,揭露了資產階級道德、法律和宗教的虛偽性。他的作品承上啟下,既繼承了英國批判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也為20世紀的英國文學開拓了道路。

(二)作品介紹

五月下旬的一個傍晚,一位為編寫新郡志而正在考察這一帶居民譜系的牧師告訴約翰·德伯:他是該地古老的武士世家德伯氏的后裔。這一突如其來的消息,使這個貧窮的鄉村小販樂得手舞足蹈,他異想天開地要17歲的大女兒苔絲到附近一個有錢的德伯老太那里去認“本家”,幻想借此擺脫經濟上的困境。

實際上,德伯老太與這古老的武士世家毫無淵源關系,她家是靠放高利貸起家的暴發戶,從北方遷到這里,這個姓也是從博物館里找來的。苔絲到她家后,德伯老大的兒子亞雷見這個姑娘長得漂亮,便裝出一片好心,讓苔絲在他家養雞。三個月后,亞雷奸污了她。

苔絲失身之后,對亞雷極其鄙視和厭惡,她帶著心靈和肉體的創傷回到父母身邊,發現自己已經懷孕了。她的受辱不僅沒有得到社會的同情,反而受到恥笑和指責。嬰兒生下后不久就夭析,痛苦不堪的苔絲決心改換環境,到南部一家牛奶廠做工。

在牛奶廠,她認識了26歲的安吉爾·克萊。他出身于富有的牧師家庭,卻不肯秉乘父兄旨意,繼承牧師的衣缽,甘愿放棄上大學的機會,來這里學習養牛的本領,以求自立。在勞動中,苔絲和安鞏互相產生了愛慕之情。當安吉爾父母提議他與一個門當戶對的富家小姐結婚時,他斷然拒絕了。而苔絲的思想卻十分矛盾,她既對安吉爾正直的為人、自立的意志和對她的關懷有好感,又自哀失身于人,不配做他的妻子。但強烈的愛終于戰勝了對往事的悔恨,她和安吉爾結了婚。

新婚之夜,苔絲下定決心,要把自己的“罪過”原原本本地告訴安吉爾。但一當她講完自己與亞雷的往事之后,貌似思想開通的安吉爾·克萊不僅沒有原諒她,反而翻臉無情,只身遠涉重洋到巴西去了,盡管他自己也曾和一個不相識的女人放蕩地生活過。

被遺棄的苔絲心碎了。她孤獨、悔恨、憤慨、絕望,但為了全家的生活,她

3

只好忍受屈辱和苦難。同時,她還抱著一線希望,盼著丈夫回心轉意,回到自己身邊。

一天,在苔絲去安吉爾家打聽消息回來的途中,發現毀掉她貞操的亞雷居然成了牧師,滿口仁義道德地正在布道。亞雷還糾纏苔絲,無恥地企圖與她同居。苔絲又氣又怕,隨即給丈夫寫了一封長信,懇求克萊迅速歸來保護自己。

克萊在巴西貧病交加,也歷盡磨難。他后悔當時遺棄苔絲的鹵莽行為,決定返回英國與苔絲言歸于好。但這時苔絲家又發生變故:父親猝然去世,住屋被房主收回,全家棲身無所,生活無著。在這困難關頭,亞雷乘虛而入,用金錢誘逼苔絲和他同居??巳R的歸來,猶如一把利刃,把苔絲從麻木渾噩的狀態中刺醒。在絕望中,她親手殺死了亞雷,追上克萊,他們在荒漠的原野里度過了幾天逃亡的歡樂生活。最后在一個靜謐的黎明,苔絲被捕,接著被處絞刑;克萊遵照苔絲的遺愿,帶著懺悔的心情和苔絲的妹妹開始了新的生活。

三、《德伯家的苔絲》中造成苔絲悲劇的原因

該小說主要講述了一個美麗純真的少女失身后悲慘的命運。文章通過對小說中社會環境的描寫,再從人物性格和當時的宗教原因著手,由此揭露出苔絲悲慘的命運是那個社會所造成的,是一個時代思想,傳統,秩序的局限所造成的結果。除此之外,這與她自身性格的弱點也是分不開的。 (一) 客觀社會的原因

造成苔絲悲劇的根源就在于當時英國的社會環境不合理的社會制度、資產階級的虛偽道德和宗教。19世紀后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逐漸侵入落后的農村地區,造成小農經濟的迅速瓦解,給廣大農民階級帶來了空前災難,苔絲正是這一劇烈沖擊下的可憐的犧牲品。在當時社會,只要她處于被壓迫被剝削的地位,就無法徹底擺脫被毀滅的命運。在某種意義上,哈代指出: “純潔的姑娘苔絲悲劇正是古老的威塞克斯廣大農民的悲劇,二者都被現代文明的資本主義所侵襲,拋棄。”

4

1.社會環境因素

當時的英格蘭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作為最為低下的階層,苔絲的家人們過著最苦最累最沒有尊嚴的生活。在成為上層階級的欲望驅使之下,苔絲的父親竟會送他的漂亮女兒去所謂的望族德維爾家攀親戚關系。社會是殘酷的。勞動者成天勞作卻沒有一片田地,窮苦的農民被資產階級社會所控制,成為上層社會貴族的想法讓糊涂的農民沒了頭腦,沒了判斷力。苔絲的悲劇由她生活的最低下階層所決定。

照哈代所說,人類悲劇的基礎在于個人跟相敵對的、不正當的生活環境之間的沖突,更廣泛一些說,就是人類跟殘酷無情的大自然之間的沖突,這種沖突令人可悲地無法解決。苔絲是純真的大自然之女,她是處于農場主和農村工人兩個階級之間的手工業和小商人之類的階層."這些人家,過去是鄉村生活的中堅力量,是鄉村傳統風格的貯藏所,現在卻只得逃往人口稠密的大地方,去尋找避難所了." 這一階層受農場主排擠,隨時都有可能失去房屋和土地,變得一貧如洗,苔絲的家庭正屬于此。苔絲作為一個勞動者,一個無權無錢的工人,社會地位低下,自然會受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壓迫和凌辱。隨著資本主義的入侵,那些自食其力的占有少量土地和生產資料的農民,都不得不隨之破產。苔絲家中的老馬被郵車撞死后引起了家中經濟生活的改變。在無路可走之下,苔絲不得不委身亞歷克??梢?,苔絲的悲劇命運和她的經濟貧困緊密相連。 2.傳統道德因素

該作品在資本主義發展給英國偏遠農村個體小農經濟帶來深重災難的背景下,真實地反映了19世紀末英國農村急劇變化以及在這一過程中人們思想和精神的變化。在這個動蕩的時代,在各種矛盾和危機面前,作者寫出了對當時一些最嚴峻的問題的關切和同情,揭露了禁錮眾思想、強調貞潔、壓抑婦女社會地位的虛偽道德。

《苔絲》創作于19世紀80年代的維多利亞時期。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婦女以溫順膽小、循規蹈矩、逆來順受、信神奉神為美德。在那個時代,在婚姻問題上以遵循基督教道德規范為原則,男人與女人在婚姻愛情上是無法平等的。苔絲的悲劇有其社會道德根源,主要就是當時那種頑固的婦女貞操觀念。哈代在規定苔絲的思想行為中,始終與這一觀念針鋒相對,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維護這一觀念

5

的社會和基督教教會。就常理而言,好人受了難,總能更多地引起同情,更強地激起義憤。但苔絲失身懷孕后,卻受到世俗成見的非議與責難。苔絲正是在不公平的倫理觀和道德觀下成為了犧牲品,她的一生都是在暴力和強迫下生存。而社會和法律卻認為對苔絲的迫害和侮辱都是應當的,因為她被認為是有過不道德的行為。在苔絲同安吉爾的關系上,同樣暴露出當時婚姻制度和道德倫理觀念的虛偽性與殘暴性。安吉爾是個理想主義者,他的愛也是理想主義的類型。在結婚的第一個晚上,男女雙方都坦白了過去各自在愛情上的過錯。妻子饒恕了丈夫;丈夫卻不肯諒解妻子。哈代試圖苔絲和安吉爾平等,讓他們同樣在青年時代都“陷入過罪惡”。

但是,安吉爾這個有著光明理想、先進文明思想的青年,口口聲聲說深愛著苔絲的人,到了緊要關頭,卻也暴露出自私自利、目光狹隘的小市民特征。對于苔絲的過失,安吉爾說:“身份不一樣,道德觀念不同,哪能一概而論?”。苔絲終于被遺棄了。因為當時的社會道德認為,男人干了不道德的事并不認為有罪,而女人則不行。作為受害者本身,苔絲也認同自己過去犯了“罪”。

在維多利亞的時代,男人與女人在婚姻愛情上的地位是永遠無法平等的;而三角戀愛關系以及離婚、外遇、婚外關系之類,也都被認為是不道德的行為。苔絲正是這種不公平的倫理觀和道德觀下的犧牲品,她的整個一生都是在強迫和暴力下生存,社會和法律都認為那些侮辱和迫害苔絲的是正當的,因為她不能自衛。因為資產階級道德的不成文法,男人干了這種事并不認為有罪,只有女人——小市民宗法社會制度下的奴隸吃虧。而最后,當苔絲有生以來第一次進行自衛時,從那個同樣的“刑律”觀點看來,“一個純潔的女人”就變成罪犯了。因為苔絲不屬于有產階級,從她出生之日起,她所處的社會環境就剝奪了她過像人的生活的權利,現在又剝奪了她所殘余的唯一的東西——她的生命,命運對她的“戲弄”算完結了。所以說,不合理的傳統道德也是造成苔絲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

3.虛偽的宗教

哈代在《苔絲》中塑造了基督式的形象?!短z》里的老克萊先生是一位舊派牧師,他堅定不移地為他的信仰而奮斗。他正直善良,有著祟高的思想和一顆

6

真正仁愛寬容的心,是個近乎完美的基督圣徒,從他身上仿佛可以看到哈代年輕時敬慕過的摩爾牧師的影子。小說中的女主角苔絲也是一個堅強、善良、忍讓、寬容、有自我犧牲精神的女性,”她就是那耶穌的門徒所教的那種愛的化身,又回到這種自私自利的現代世界里來了。

《苔絲》是哈代反叛基督教的虛偽道德的一部力作。苔絲不幸遭到浪蕩青年亞雷的誘奸,當她面臨著社會的歧視、家庭的極度貧困以及丈夫的遺棄時,她默默地忍受并進行了奮力抗爭。但是,一連申偶然的事件與預兆仍然一步步把她逼向毀滅的深淵。這時,哈代嘲諷地問道:”哪兒是保護苔絲的天使?她一心信仰、庇護世人的上帝在哪?,小說最終以苔絲被處死作為結局。因此,“埃庫羅斯所說的那個眾神的主宰,對于苔絲的戲弄也完結了”。小說中眾神的主宰”喻指上帝,表達了作家對不仁慈、不公正的上帝的譏諷與不滿。此外,在維多利亞時代,維護傳統觀念的人認為,哈代在小說中把苔絲這樣一個“失身墮落的女人”作為主角進行描寫,是不合道德的,也是與基督教的傳統道德觀念背道而馳的。然而,哈代卻這樣為她辯護:“她的靈魂,是一個純潔貞堅的婦人的,雖然有過近一兩年來的那樣紛擾騷亂的經驗,卻完全沒腐化墮落”,充分表達了作者本人對地當時封建傳統的舊道德觀的強烈不滿與控訴。

苔絲的丈夫安吉爾·克萊在某些方面代表了哈代本人的思想。他“對于宗教,生來就是完全趨向改造那一方面的”。他借《圣經》語言對他父親堅持的某些基督教舊教條予以反駁:“凡是創造出來的東西,都要把它們震動;那些不堪震動的都要娜開,那些不怕震動的才能存留。”他的宗教思想反映了他所在的那個時代的變化與進步。然而,安吉爾絕非徹底掙脫了基督教傳統思想的限制與束縛。在結婚當晚,當苔絲坦述了自己的遭遇并希望得到他的寬恕時,他斷然拒絕并無情

7

拋棄了她。他不知不覺地還是信從小的時候所受的訓教,還是陳見習俗的奴隸。他頭腦里裝的仍然是基督教傳統的倫理道德的僵死教條。哈代在此不僅指出了安吉爾現思想上的局限性,而且表達了他對基督教陳舊道德觀念的諷刺。哈代的雙重心理與矛盾意識在《苔絲》中也有體現。在這部小說里,他對于苔絲的”失身”與”墮落”,傾注了滿腔的同情,并堅決為她作了強烈的辯護,對于苔絲的忍讓、虔誠、寬容、奉獻等諸多品質也予以充分的贊揚。我們不難從中窺見其宗教思想的一面,即對仁愛、順從、犧牲等基督精神的贊同。

4.家庭原因

苔絲的家庭決定了她的苦難并把她推向了悲劇。苔絲的家庭原屬于在當時農村不受歡迎的岌岌可危的階層。苔絲的父親是個懶散無能、虛榮愚昧而且好酒貪杯的小販,母親則是個淺薄庸俗不諳世事的洗衣婦。兩個無能的父母卻有著七個孩子,沉重的家庭負擔隨時都可能落到苔絲頭上。偏偏苔絲又深情地愛著幾個弟妹,不忍心看他們受苦。這個形勢已決定了苔絲的命運。

她的悲劇遲早是會發生的,只是表現形式可能不同而已。若不是因為家庭的貧窮和社會的歧視她原可以跟別的農村姑娘一樣平平安安地過一輩子純樸的勞動生活的。但是多嘴的牧師帶來了有關她的貴族家庭歷史的消息,讓她的父親多喝了幾杯,不能按時到卡斯特橋送貨。勇敢的苔絲只好帶了弟弟一起去趕馬車,沒想到闖下大禍,弄死了“王子”,開始了她的悲劇。苔絲的父親,虛榮的老約翰,偶然得知苔絲家原是名門望族德伯維爾家的后裔為了顯擺自己所謂的“貴族”身份,為了滿足卑微的虛榮心,苔絲的父母妄想通過“認親”、“聯姻”的方式來提升自己的地位。盡管苔絲厭惡父母的虛偽,鄙視高貴的出身,堅持認為自己是農家的女兒,是靠自己的勞動而生活的,但是她是家中的老大,父母的無能使沉重的家庭負擔過早的落在她的身上。她深情的愛戀著她的弟妹們,不忍心看他們受苦。當家中的那匹賴以生存的老馬不幸死去時,苔絲遵從母命極不情愿的去投奔有錢的冒牌本家。結果橫遭蹂躪。成了獸欲的犧牲品

8

和禮教的罪人。后來,她又為了家庭背井離鄉,到處瓢泊,歷盡滄桑,在山窮水盡之時。還是為了家庭,重回到亞雷身邊。以自己的肉體換取家人的溫飽。亞雷提供了撫養,苔絲屈服了亞雷。她的家庭能以這種方式過得不錯,而苔絲付出了自己的身體,失去了的希望———跟安吉爾一起生活。

家庭的貧困成為苔絲悲劇的重要因素。

最后

(二)性格因素

哈代曾說:“悲劇。簡單地講,可以這樣說:悲劇表現個人生活中的一種事物的狀態,他的本能或欲望最終不可避免地導致悲慘的結局。

1. 亞雷和安吉爾的性格

亞雷作為作品中的反面人物是邪惡的代表,他是個花花公子無惡不作!為了得到苔絲,他以他母親的名義寫信欺騙苔絲為他工作,并利用一切機會接近并占有苔絲。就是這樣一個荒淫好色的惡魔后來居然變成了一個勸人行善的牧師,更加體現了亞雷所代表的宗教勢力的偽善。

如果說無恥的亞雷使苔絲陷于苦難的折磨,那么讓苔絲心動并相愛的克萊則把苔絲推進了苦難的深淵!俗話說明箭易躲暗箭傷人。如果亞雷是“明箭”傷害了苔絲的身體,那么克萊則是“暗箭”徹底傷害了苔絲的心??巳R在作品中是資產階級虛偽道德的體現者,在他身上既有一定的開明思想,也保留著傳統的道德偏見!他雖出身牧師家庭卻不愿當牧師為上帝服務而愿意務農為人類服務。他鄙視階級偏見等級觀念,厭棄都市繁華的生活,而到農村和農工一樣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在戀愛問題上他溫文爾雅嚴肅認真,這與亞雷大相徑庭。這一切都說明他是當時具有自由思想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但是他在與苔絲的交往中始終沒有拋棄傳統觀念的束縛。盡管他自己曾與一個不相識的女人有過放蕩的行為并得到了苔絲的原諒,卻并沒有原諒苔絲對他的懺悔,相反還責備她嘲笑她并最終離棄了她。由此看出克萊人性虛偽的一面。表面上他說自己深愛著苔,實際上卻不能勇敢地面對苔絲過去,也說明了他性格中的懦弱。他愛的只是苔絲美麗的外表并不是作為一個人的本身,或者說他對苔絲的愛過于空想。在他見到苔絲之前就已

9

經在心里設計了理想妻子的形象,因此他愛上苔絲的同時也就按照自己的意愿,依照某些傳統道德觀把苔絲理想化。當現實中的妻子沒有那么完美時,他也就無法接受了。所以即使苔絲的坦白信沒有陰差陽錯地跑道地毯下面,即使克萊提前看到了這封信他也不會原諒苔絲和她結婚,因為克萊愛的終究是他自己而不是別的任何人. 2.苔絲的性格

苔絲是哈代在人物塑造方面的高峰。她集人類美貌、善良、聰慧、勤勞、坦誠、堅貞于一身,是個純情高潔的鄉村田園姑娘。哈代正是懷著這樣的激烈的感情來描繪苔絲的,她被奉為是“一個純潔的女人”,并在序言中說:“這是一個心地坦白的人對于主人公的品格的評價。”可見苔絲在哈代心中的高潔形象。但是,這樣一個優秀、突顯的女性,她的不幸正是那種表現了她的性格力量的事件造成她的不可避免的墮落——她的純潔致使了她的輕信與單純:她因為責任心而挑起了夜里送蜜的重任,卻不小心撞死了“王子”從而迫于無奈而去相親,雖然她一開始就意識到亞歷克的不軌圖謀,但是她卻過于天真大意。對于亞歷克對她的幫助:教她吹口哨等都還心存感激。在事發那晚,只因想避開別人的“語戰”,竟大意地跳上亞歷克的馬車,還挨著他睡著了;當她發現亞歷克使詐卻沒有決意離開;同時對亞歷克送給父親和弟妹禮物而產生負債感,這一切都是她的純潔所致,給了亞歷克以可乘之機,讓自己步入厄運之中。一位這樣輕信的姑娘,她勢必會既喪失名譽,又失去自己的愛人,這也是她不理解的,她的愛人安吉爾怎么能夠不象她愛他那樣,同樣無私地愛著她。但是,倘若她不是這樣純樸,這樣無用心地天真,她不會這樣愛著安吉爾,她能夠猜到她的愛情是怎樣的結局,她也不會深有負罪感受,更不會說出自己的秘密,悲劇也決然不會發生。但是,她也不為之苔絲了,也決然不會引發我們的恐怖和憐憫之情。

苔絲還有一個突出的性格特點她的反抗性,這是她身上的另一個杰出的閃光點,被公認為維多利亞時期的三個叛逆女性之一,但是她這種反抗性卻不夠徹底,一直囿于她所生活的社會環境中。她一生追求幸福,對亞歷克敢恨,對安吉爾敢愛,在一定程度上敢于反抗舊禮教。她蔑視和否定宗教,但當宗教約束與自然天性發生矛盾時,她毫不猶豫地對它發出了質問,她憑借著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以卵擊石”。但是盡管她做出最大的努力去抗爭命運,仍然逃脫不了當時普遍

10

女性的下場。她不自覺地從宗教觀出發考慮問題,她無法擺脫世俗觀念的陰影,封建禮教壓迫著她。她恪守那個時代的準則,在她內心深處有一種不可饒恕的罪惡感。當她的孩子死時,雖然她不屑于宗教,但是她又擔心她的孩子會因為沒有洗禮而被打下地獄最低層,自己偷偷地給他洗禮;當她獲知安吉爾也曾犯過錯誤時,她仿佛看到了希望,但是安吉爾的反應又讓她跌回了不變的道德軌道中,她那原始的感情被安吉爾的文明軋得粉碎;她勇于追求愛情,對亞歷克的不合理要求敢于反抗、拒絕,而沒有從此甘于認命,但是考慮到孝道和迫于生活,她又重回到他身邊;她認為自己對于安吉爾的愛是有欠缺的,她沒有為安吉爾守身如玉,在臨死前,她請求安吉爾娶她的妹妹為妻,因為“凡是我的長處,她一樣地不短,可是我的壞處,她卻一點沒有„„”她一直在舊有的道德圈邊緣徘徊,在她這種不斷地抗爭、妥協、墮落到最終的堅決反抗中,我們看到了美好的東西被不可抗拒的強大力量撕裂的凄美。

四、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哈代的悲劇性小說《德伯家的苔絲》之所以顯得十分出色,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塑造了一個動人的悲劇性人物——苔絲,由于主觀或客觀的原因,她犯了這樣或那樣的錯誤而造成了悲劇性的結果。她是好人但不是完人;她的有著令人同情甚至欽佩的品質和性格,同時也有著凡人不可避免的弱點和缺陷;她的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和悲慘結局更能反映時代的現實,獲得了我們的共鳴。哈代為我們展示了一位維多利亞時期少女的真實感情和多舛的命運,她是在同命運、環境、社會的斗爭中失敗后倒下來的。這樣的悲劇不是偶然的,也不只發生在一個苔絲身上,從這個悲劇本身,我們對那個時代都應有更深的思索。

11

參考文獻

[1]Thomas 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Central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 Press, 2004.10 常耀信,《英國文學簡史》, 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09 [2]陳燾宇編選:《哈代創作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3]霍恩比著.李北達譯《牛英雙解詞典》,北京:商務出版社,2002. [4] 韓明. 苔絲悲劇的成因探究[J] . 江西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 20 (1): 107-109. [5] 李丹. 純潔的女人悲慘的命運[J] . 許昌學院學報,2003, (4) [6] 彭燕.《解析苔絲悲劇的根源》.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外語系湖北十堰. [7]王菁.《為愛而毀滅——淺析苔絲的悲劇性及其成因》.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外國語學院. [8]Thomas 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M]. 內蒙古:遠方出版社2005,10

苔絲比較范文第3篇

畢 業 論 文

學位申請人姓名 學 號 所在學院名稱 專 業 名 稱 指導教師姓名 指導教師職稱

張夢盈 11022011014 外國語學院 英語教育 桂荷蓮 副教授

目 錄

中文摘要 關鍵詞 .......................................i 英文摘要 關鍵詞 ......................................ii

一、 緒論···············································1

二、 作家及作品介紹······································1

(一)作家簡介···················································2

(二)作品概述···················································3

三、 《德伯家的苔絲》造成苔絲悲劇的原因·····················4

(一)客觀社會的原因········································4 1.社會環境因素····················································5 2.傳統道德因素····················································5 3.虛偽的宗教······················································6 4.家庭原因························································8

(二)性格原因·········································9 1.亞雷和安吉爾的性格···············································9 2.苔絲的性格·················································10

四、 結論 ················································11 參考文獻

《德伯家的苔絲》中造成苔絲悲劇的原因

張夢盈 外國語學院 英語 教育 河南 新鄉 453600 摘 要: 托馬斯.哈代的小說《德伯家的苔絲》是一部英國上同時也是世界上經典的小說。該小說主要講述了一個美麗純真的少女失身后悲慘的命運。文章通過對小說中社會環境的描寫,再從人物性格和當時的宗教原因著手,由此揭露出苔絲悲慘的命運是那個社會所造成的,是一個時代思想,傳統,秩序的局限所造成的結果。除此之外,這與她自身性格的弱點也是分不開的,因為她對命運有著反抗的一面也有妥協的一面。這篇論文講的就是造成苔絲悲劇的原因。

關鍵詞:悲劇;社會環境原因;性格特征;道德。

i

Causes of tragedy of Tess in Tess the D’Urbervilles Zhang mengying English Education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 Xinxiang Henan

453600 Abstract: Thomas Hardy’s novel, Tess of the D’ Urbervilles is a great classic work in England as well as in the world. This novel describes a tragic life about one beautiful and pure girl after disgrace.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society environment, then begins to analysis of characters’ personality and religion factors open out at that time. Tess’s tragic life is caused by that society and it’s the result of that time. Tess’s tragic life is caused by that society environment and it’s the result of that time. Except this, it can’t be separated from her own weakness in character, because she obviously has the dual nature of the society character---resistance and compromise.

Key words : tragedy; Social environment causes; Character; Moral.

ii

一、緒 論

托馬斯·哈代是19世紀英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在小說和詩歌領域里均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但讓廣大讀者記住哈代的還是他寫的小說。一個多世紀以來,哈代及其小說作品已被奉為經典,且國內外對哈代的研究著述也已頗豐,《德伯家的苔絲》通常被認為是哈代最杰出的維塞克斯小說和英國文學史上蘊涵最深的悲劇之一。作為他最有影響力的一部巨作,長期以來,人們視托馬斯·哈代為“悲觀主義者”,1891年小說出版以來,批評家曾用不同的理論對小說做出了大量的闡釋。盡管如此,然而其中大部分批評和闡釋都是集中在同一個目標上,即探究苔絲悲劇的根源。一些批評家將苔絲悲劇歸因于她消極被動和順從的性格;另外一些將之歸因于維多利亞時代雙重性道德標準;還有的將之歸因于占支配地位的男權主義和父權主義。所有過去對苔絲悲劇成因的分析都從一定層面揭示了苔絲悲劇的根源,然而所有這些闡釋都不可能是窮盡性的,它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新的探索,以期有新的發現。關于他本人和他的作品有很多難解之謎,有許多的前人或評論家也從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手法去研究《德伯家的苔絲》的悲劇的原因,也得出了許多不同的研究結論,但因而往往都是舊謎剛解,新謎又出,解謎的熱潮似乎永無止境。

托馬斯·哈代在小說和詩歌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對文學與現實的關系、小說以及悲劇的創作都提出了一些頗有見地的見解,值得我們重視。哈代的文學思想是他文學遺產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學習并研究哈代的作品對我們學習和研究英美文學都有很大的啟發和幫助。托馬斯·哈代是跨世紀的英國現實主義作家,他的“性格與環境小說”反映了人與自然以及人與社會大環境的沖突,小說《德伯家的苔絲》主人公的悲慘命運是性格與環境矛盾沖突的結果。分析悲劇的前因后果,領悟深蘊其中的意義和哲理是哈代小說的社會意義,本文將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分析小說中女主人公苔絲悲劇命運的原因,并深層探討她的性格特點以及男權意識對她命運的影響,從內在和外在兩個角度透析苔絲悲劇命運的必然性,并且在此基礎上也揭示了托瑪斯·哈代小說中所蘊涵的悲劇感,領悟深蘊其中的意義和哲理是哈代小說的社會意義。

二、作家及作品介紹

1

(一)作家介紹

托馬斯·哈代1840年6月2日生于英國西南部的多塞特郡,毗鄰多塞特郡大荒原,這里的自然環境日后成了哈代作品的主要背景。他的父親是石匠,但愛好音樂。父母都重視對哈代的文化教育。1856年哈代離開學校,給一名建筑師當學徒,后為建筑師助理,司教堂修復。建筑論文曾獲英國皇家建筑學會獎。有音樂、繪畫及語言才能,通古希臘文及拉丁文。在哲學、文學和自然科學方面有廣博學識。受當時科學重大發現進化論影響,在宗教方面成為懷疑論者。 1862年前往倫敦,任建筑繪圖員,并在倫敦大學進修語言,開始文學創作。

1867年因健康問題返回故鄉。最初寫作詩歌,后因無緣發表,改事小說創作。成名作是他的第四部小說《遠離塵囂》(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1874)。從此,他放棄建筑職業,致力于小說創作。1867-1868年完成第一部小說《窮人與貴婦》(The Poor Man and the Lady),但未能出版。首次發表的小說是《計出無奈》(Desperate Remedies)(1871)。接著發表《綠林蔭下》(Under the Greenwood Tree)(1872)、《一雙湛藍的眼睛》(A Pair of Blue Eyes)(1873),開始了以威塞克斯(Wessex)為背景的一系列鄉土小說的寫作。哈代一生共發表了近20部長篇小說,其中最著名的當推《德伯家的苔絲》、《無名的裘德》(Jude the Obscure)、《還鄉》和《卡斯特橋市長》。詩8集,共918首,此外,還有許多以“威塞克斯故事”為總名的中短篇小說,以及長篇史詩劇《列王》。代表作品有 《韋塞克斯詩集》,《早期與晚期抒情詩》,《德伯家的苔絲》。托馬斯·哈代,是橫跨兩個世紀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創作以小說為主,繼承和發揚了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學傳統;晚年以其出色的詩歌開拓了英國20世紀的文學。

哈代的創作時期包括從自有資本主義過渡到帝國主義的階段。他看到資本主義制度給勞動人民,尤其是給農民帶來的不幸和災難,對他們表示同情。他的小說一直以故鄉道塞特郡和該郡附近的地區作背景。這是一個幾乎沒有工業可言的農業區,但它同樣受到資本主義的滲透。特別是七十年代以后,資本主義的侵入破壞了整個農村,使農村的宗法社會的基礎徹底崩潰。他觀察了農業危機在道塞特郡所造成的悲慘后果,描寫這一地區農民所受的災難。但是他用唯心主義解釋社會變化的原因,認為支配人的命運的是一種“彌漫宇宙的意志”。這是宿命論的觀點。

2

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資本主義侵入英國農村城鎮后所引起的社會經濟、政治、道德、風俗等方面的深刻變化以及人民(尤其是婦女)的悲慘命運,揭露了資產階級道德、法律和宗教的虛偽性。他的作品承上啟下,既繼承了英國批判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也為20世紀的英國文學開拓了道路。

(二)作品介紹

五月下旬的一個傍晚,一位為編寫新郡志而正在考察這一帶居民譜系的牧師告訴約翰·德伯:他是該地古老的武士世家德伯氏的后裔。這一突如其來的消息,使這個貧窮的鄉村小販樂得手舞足蹈,他異想天開地要17歲的大女兒苔絲到附近一個有錢的德伯老太那里去認“本家”,幻想借此擺脫經濟上的困境。

實際上,德伯老太與這古老的武士世家毫無淵源關系,她家是靠放高利貸起家的暴發戶,從北方遷到這里,這個姓也是從博物館里找來的。苔絲到她家后,德伯老大的兒子亞雷見這個姑娘長得漂亮,便裝出一片好心,讓苔絲在他家養雞。三個月后,亞雷奸污了她。

苔絲失身之后,對亞雷極其鄙視和厭惡,她帶著心靈和肉體的創傷回到父母身邊,發現自己已經懷孕了。她的受辱不僅沒有得到社會的同情,反而受到恥笑和指責。嬰兒生下后不久就夭析,痛苦不堪的苔絲決心改換環境,到南部一家牛奶廠做工。

在牛奶廠,她認識了26歲的安吉爾·克萊。他出身于富有的牧師家庭,卻不肯秉乘父兄旨意,繼承牧師的衣缽,甘愿放棄上大學的機會,來這里學習養牛的本領,以求自立。在勞動中,苔絲和安鞏互相產生了愛慕之情。當安吉爾父母提議他與一個門當戶對的富家小姐結婚時,他斷然拒絕了。而苔絲的思想卻十分矛盾,她既對安吉爾正直的為人、自立的意志和對她的關懷有好感,又自哀失身于人,不配做他的妻子。但強烈的愛終于戰勝了對往事的悔恨,她和安吉爾結了婚。

新婚之夜,苔絲下定決心,要把自己的“罪過”原原本本地告訴安吉爾。但一當她講完自己與亞雷的往事之后,貌似思想開通的安吉爾·克萊不僅沒有原諒她,反而翻臉無情,只身遠涉重洋到巴西去了,盡管他自己也曾和一個不相識的女人放蕩地生活過。

被遺棄的苔絲心碎了。她孤獨、悔恨、憤慨、絕望,但為了全家的生活,她

3

只好忍受屈辱和苦難。同時,她還抱著一線希望,盼著丈夫回心轉意,回到自己身邊。

一天,在苔絲去安吉爾家打聽消息回來的途中,發現毀掉她貞操的亞雷居然成了牧師,滿口仁義道德地正在布道。亞雷還糾纏苔絲,無恥地企圖與她同居。苔絲又氣又怕,隨即給丈夫寫了一封長信,懇求克萊迅速歸來保護自己。

克萊在巴西貧病交加,也歷盡磨難。他后悔當時遺棄苔絲的鹵莽行為,決定返回英國與苔絲言歸于好。但這時苔絲家又發生變故:父親猝然去世,住屋被房主收回,全家棲身無所,生活無著。在這困難關頭,亞雷乘虛而入,用金錢誘逼苔絲和他同居??巳R的歸來,猶如一把利刃,把苔絲從麻木渾噩的狀態中刺醒。在絕望中,她親手殺死了亞雷,追上克萊,他們在荒漠的原野里度過了幾天逃亡的歡樂生活。最后在一個靜謐的黎明,苔絲被捕,接著被處絞刑;克萊遵照苔絲的遺愿,帶著懺悔的心情和苔絲的妹妹開始了新的生活。

三、《德伯家的苔絲》中造成苔絲悲劇的原因

該小說主要講述了一個美麗純真的少女失身后悲慘的命運。文章通過對小說中社會環境的描寫,再從人物性格和當時的宗教原因著手,由此揭露出苔絲悲慘的命運是那個社會所造成的,是一個時代思想,傳統,秩序的局限所造成的結果。除此之外,這與她自身性格的弱點也是分不開的。 (一) 客觀社會的原因

造成苔絲悲劇的根源就在于當時英國的社會環境不合理的社會制度、資產階級的虛偽道德和宗教。19世紀后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逐漸侵入落后的農村地區,造成小農經濟的迅速瓦解,給廣大農民階級帶來了空前災難,苔絲正是這一劇烈沖擊下的可憐的犧牲品。在當時社會,只要她處于被壓迫被剝削的地位,就無法徹底擺脫被毀滅的命運。在某種意義上,哈代指出: “純潔的姑娘苔絲悲劇正是古老的威塞克斯廣大農民的悲劇,二者都被現代文明的資本主義所侵襲,拋棄。”

4

1.社會環境因素

當時的英格蘭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作為最為低下的階層,苔絲的家人們過著最苦最累最沒有尊嚴的生活。在成為上層階級的欲望驅使之下,苔絲的父親竟會送他的漂亮女兒去所謂的望族德維爾家攀親戚關系。社會是殘酷的。勞動者成天勞作卻沒有一片田地,窮苦的農民被資產階級社會所控制,成為上層社會貴族的想法讓糊涂的農民沒了頭腦,沒了判斷力。苔絲的悲劇由她生活的最低下階層所決定。

照哈代所說,人類悲劇的基礎在于個人跟相敵對的、不正當的生活環境之間的沖突,更廣泛一些說,就是人類跟殘酷無情的大自然之間的沖突,這種沖突令人可悲地無法解決。苔絲是純真的大自然之女,她是處于農場主和農村工人兩個階級之間的手工業和小商人之類的階層."這些人家,過去是鄉村生活的中堅力量,是鄉村傳統風格的貯藏所,現在卻只得逃往人口稠密的大地方,去尋找避難所了." 這一階層受農場主排擠,隨時都有可能失去房屋和土地,變得一貧如洗,苔絲的家庭正屬于此。苔絲作為一個勞動者,一個無權無錢的工人,社會地位低下,自然會受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壓迫和凌辱。隨著資本主義的入侵,那些自食其力的占有少量土地和生產資料的農民,都不得不隨之破產。苔絲家中的老馬被郵車撞死后引起了家中經濟生活的改變。在無路可走之下,苔絲不得不委身亞歷克??梢?,苔絲的悲劇命運和她的經濟貧困緊密相連。 2.傳統道德因素

該作品在資本主義發展給英國偏遠農村個體小農經濟帶來深重災難的背景下,真實地反映了19世紀末英國農村急劇變化以及在這一過程中人們思想和精神的變化。在這個動蕩的時代,在各種矛盾和危機面前,作者寫出了對當時一些最嚴峻的問題的關切和同情,揭露了禁錮眾思想、強調貞潔、壓抑婦女社會地位的虛偽道德。

《苔絲》創作于19世紀80年代的維多利亞時期。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婦女以溫順膽小、循規蹈矩、逆來順受、信神奉神為美德。在那個時代,在婚姻問題上以遵循基督教道德規范為原則,男人與女人在婚姻愛情上是無法平等的。苔絲的悲劇有其社會道德根源,主要就是當時那種頑固的婦女貞操觀念。哈代在規定苔絲的思想行為中,始終與這一觀念針鋒相對,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維護這一觀念

5

的社會和基督教教會。就常理而言,好人受了難,總能更多地引起同情,更強地激起義憤。但苔絲失身懷孕后,卻受到世俗成見的非議與責難。苔絲正是在不公平的倫理觀和道德觀下成為了犧牲品,她的一生都是在暴力和強迫下生存。而社會和法律卻認為對苔絲的迫害和侮辱都是應當的,因為她被認為是有過不道德的行為。在苔絲同安吉爾的關系上,同樣暴露出當時婚姻制度和道德倫理觀念的虛偽性與殘暴性。安吉爾是個理想主義者,他的愛也是理想主義的類型。在結婚的第一個晚上,男女雙方都坦白了過去各自在愛情上的過錯。妻子饒恕了丈夫;丈夫卻不肯諒解妻子。哈代試圖苔絲和安吉爾平等,讓他們同樣在青年時代都“陷入過罪惡”。

但是,安吉爾這個有著光明理想、先進文明思想的青年,口口聲聲說深愛著苔絲的人,到了緊要關頭,卻也暴露出自私自利、目光狹隘的小市民特征。對于苔絲的過失,安吉爾說:“身份不一樣,道德觀念不同,哪能一概而論?”。苔絲終于被遺棄了。因為當時的社會道德認為,男人干了不道德的事并不認為有罪,而女人則不行。作為受害者本身,苔絲也認同自己過去犯了“罪”。

在維多利亞的時代,男人與女人在婚姻愛情上的地位是永遠無法平等的;而三角戀愛關系以及離婚、外遇、婚外關系之類,也都被認為是不道德的行為。苔絲正是這種不公平的倫理觀和道德觀下的犧牲品,她的整個一生都是在強迫和暴力下生存,社會和法律都認為那些侮辱和迫害苔絲的是正當的,因為她不能自衛。因為資產階級道德的不成文法,男人干了這種事并不認為有罪,只有女人——小市民宗法社會制度下的奴隸吃虧。而最后,當苔絲有生以來第一次進行自衛時,從那個同樣的“刑律”觀點看來,“一個純潔的女人”就變成罪犯了。因為苔絲不屬于有產階級,從她出生之日起,她所處的社會環境就剝奪了她過像人的生活的權利,現在又剝奪了她所殘余的唯一的東西——她的生命,命運對她的“戲弄”算完結了。所以說,不合理的傳統道德也是造成苔絲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

3.虛偽的宗教

哈代在《苔絲》中塑造了基督式的形象?!短z》里的老克萊先生是一位舊派牧師,他堅定不移地為他的信仰而奮斗。他正直善良,有著祟高的思想和一顆

6

真正仁愛寬容的心,是個近乎完美的基督圣徒,從他身上仿佛可以看到哈代年輕時敬慕過的摩爾牧師的影子。小說中的女主角苔絲也是一個堅強、善良、忍讓、寬容、有自我犧牲精神的女性,”她就是那耶穌的門徒所教的那種愛的化身,又回到這種自私自利的現代世界里來了。

《苔絲》是哈代反叛基督教的虛偽道德的一部力作。苔絲不幸遭到浪蕩青年亞雷的誘奸,當她面臨著社會的歧視、家庭的極度貧困以及丈夫的遺棄時,她默默地忍受并進行了奮力抗爭。但是,一連申偶然的事件與預兆仍然一步步把她逼向毀滅的深淵。這時,哈代嘲諷地問道:”哪兒是保護苔絲的天使?她一心信仰、庇護世人的上帝在哪?,小說最終以苔絲被處死作為結局。因此,“埃庫羅斯所說的那個眾神的主宰,對于苔絲的戲弄也完結了”。小說中眾神的主宰”喻指上帝,表達了作家對不仁慈、不公正的上帝的譏諷與不滿。此外,在維多利亞時代,維護傳統觀念的人認為,哈代在小說中把苔絲這樣一個“失身墮落的女人”作為主角進行描寫,是不合道德的,也是與基督教的傳統道德觀念背道而馳的。然而,哈代卻這樣為她辯護:“她的靈魂,是一個純潔貞堅的婦人的,雖然有過近一兩年來的那樣紛擾騷亂的經驗,卻完全沒腐化墮落”,充分表達了作者本人對地當時封建傳統的舊道德觀的強烈不滿與控訴。

苔絲的丈夫安吉爾·克萊在某些方面代表了哈代本人的思想。他“對于宗教,生來就是完全趨向改造那一方面的”。他借《圣經》語言對他父親堅持的某些基督教舊教條予以反駁:“凡是創造出來的東西,都要把它們震動;那些不堪震動的都要娜開,那些不怕震動的才能存留。”他的宗教思想反映了他所在的那個時代的變化與進步。然而,安吉爾絕非徹底掙脫了基督教傳統思想的限制與束縛。在結婚當晚,當苔絲坦述了自己的遭遇并希望得到他的寬恕時,他斷然拒絕并無情

7

拋棄了她。他不知不覺地還是信從小的時候所受的訓教,還是陳見習俗的奴隸。他頭腦里裝的仍然是基督教傳統的倫理道德的僵死教條。哈代在此不僅指出了安吉爾現思想上的局限性,而且表達了他對基督教陳舊道德觀念的諷刺。哈代的雙重心理與矛盾意識在《苔絲》中也有體現。在這部小說里,他對于苔絲的”失身”與”墮落”,傾注了滿腔的同情,并堅決為她作了強烈的辯護,對于苔絲的忍讓、虔誠、寬容、奉獻等諸多品質也予以充分的贊揚。我們不難從中窺見其宗教思想的一面,即對仁愛、順從、犧牲等基督精神的贊同。

4.家庭原因

苔絲的家庭決定了她的苦難并把她推向了悲劇。苔絲的家庭原屬于在當時農村不受歡迎的岌岌可危的階層。苔絲的父親是個懶散無能、虛榮愚昧而且好酒貪杯的小販,母親則是個淺薄庸俗不諳世事的洗衣婦。兩個無能的父母卻有著七個孩子,沉重的家庭負擔隨時都可能落到苔絲頭上。偏偏苔絲又深情地愛著幾個弟妹,不忍心看他們受苦。這個形勢已決定了苔絲的命運。

她的悲劇遲早是會發生的,只是表現形式可能不同而已。若不是因為家庭的貧窮和社會的歧視她原可以跟別的農村姑娘一樣平平安安地過一輩子純樸的勞動生活的。但是多嘴的牧師帶來了有關她的貴族家庭歷史的消息,讓她的父親多喝了幾杯,不能按時到卡斯特橋送貨。勇敢的苔絲只好帶了弟弟一起去趕馬車,沒想到闖下大禍,弄死了“王子”,開始了她的悲劇。苔絲的父親,虛榮的老約翰,偶然得知苔絲家原是名門望族德伯維爾家的后裔為了顯擺自己所謂的“貴族”身份,為了滿足卑微的虛榮心,苔絲的父母妄想通過“認親”、“聯姻”的方式來提升自己的地位。盡管苔絲厭惡父母的虛偽,鄙視高貴的出身,堅持認為自己是農家的女兒,是靠自己的勞動而生活的,但是她是家中的老大,父母的無能使沉重的家庭負擔過早的落在她的身上。她深情的愛戀著她的弟妹們,不忍心看他們受苦。當家中的那匹賴以生存的老馬不幸死去時,苔絲遵從母命極不情愿的去投奔有錢的冒牌本家。結果橫遭蹂躪。成了獸欲的犧牲品

8

和禮教的罪人。后來,她又為了家庭背井離鄉,到處瓢泊,歷盡滄桑,在山窮水盡之時。還是為了家庭,重回到亞雷身邊。以自己的肉體換取家人的溫飽。亞雷提供了撫養,苔絲屈服了亞雷。她的家庭能以這種方式過得不錯,而苔絲付出了自己的身體,失去了的希望———跟安吉爾一起生活。

家庭的貧困成為苔絲悲劇的重要因素。

最后

(二)性格因素

哈代曾說:“悲劇。簡單地講,可以這樣說:悲劇表現個人生活中的一種事物的狀態,他的本能或欲望最終不可避免地導致悲慘的結局。

1. 亞雷和安吉爾的性格

亞雷作為作品中的反面人物是邪惡的代表,他是個花花公子無惡不作!為了得到苔絲,他以他母親的名義寫信欺騙苔絲為他工作,并利用一切機會接近并占有苔絲。就是這樣一個荒淫好色的惡魔后來居然變成了一個勸人行善的牧師,更加體現了亞雷所代表的宗教勢力的偽善。

如果說無恥的亞雷使苔絲陷于苦難的折磨,那么讓苔絲心動并相愛的克萊則把苔絲推進了苦難的深淵!俗話說明箭易躲暗箭傷人。如果亞雷是“明箭”傷害了苔絲的身體,那么克萊則是“暗箭”徹底傷害了苔絲的心??巳R在作品中是資產階級虛偽道德的體現者,在他身上既有一定的開明思想,也保留著傳統的道德偏見!他雖出身牧師家庭卻不愿當牧師為上帝服務而愿意務農為人類服務。他鄙視階級偏見等級觀念,厭棄都市繁華的生活,而到農村和農工一樣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在戀愛問題上他溫文爾雅嚴肅認真,這與亞雷大相徑庭。這一切都說明他是當時具有自由思想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但是他在與苔絲的交往中始終沒有拋棄傳統觀念的束縛。盡管他自己曾與一個不相識的女人有過放蕩的行為并得到了苔絲的原諒,卻并沒有原諒苔絲對他的懺悔,相反還責備她嘲笑她并最終離棄了她。由此看出克萊人性虛偽的一面。表面上他說自己深愛著苔,實際上卻不能勇敢地面對苔絲過去,也說明了他性格中的懦弱。他愛的只是苔絲美麗的外表并不是作為一個人的本身,或者說他對苔絲的愛過于空想。在他見到苔絲之前就已

9

經在心里設計了理想妻子的形象,因此他愛上苔絲的同時也就按照自己的意愿,依照某些傳統道德觀把苔絲理想化。當現實中的妻子沒有那么完美時,他也就無法接受了。所以即使苔絲的坦白信沒有陰差陽錯地跑道地毯下面,即使克萊提前看到了這封信他也不會原諒苔絲和她結婚,因為克萊愛的終究是他自己而不是別的任何人. 2.苔絲的性格

苔絲是哈代在人物塑造方面的高峰。她集人類美貌、善良、聰慧、勤勞、坦誠、堅貞于一身,是個純情高潔的鄉村田園姑娘。哈代正是懷著這樣的激烈的感情來描繪苔絲的,她被奉為是“一個純潔的女人”,并在序言中說:“這是一個心地坦白的人對于主人公的品格的評價。”可見苔絲在哈代心中的高潔形象。但是,這樣一個優秀、突顯的女性,她的不幸正是那種表現了她的性格力量的事件造成她的不可避免的墮落——她的純潔致使了她的輕信與單純:她因為責任心而挑起了夜里送蜜的重任,卻不小心撞死了“王子”從而迫于無奈而去相親,雖然她一開始就意識到亞歷克的不軌圖謀,但是她卻過于天真大意。對于亞歷克對她的幫助:教她吹口哨等都還心存感激。在事發那晚,只因想避開別人的“語戰”,竟大意地跳上亞歷克的馬車,還挨著他睡著了;當她發現亞歷克使詐卻沒有決意離開;同時對亞歷克送給父親和弟妹禮物而產生負債感,這一切都是她的純潔所致,給了亞歷克以可乘之機,讓自己步入厄運之中。一位這樣輕信的姑娘,她勢必會既喪失名譽,又失去自己的愛人,這也是她不理解的,她的愛人安吉爾怎么能夠不象她愛他那樣,同樣無私地愛著她。但是,倘若她不是這樣純樸,這樣無用心地天真,她不會這樣愛著安吉爾,她能夠猜到她的愛情是怎樣的結局,她也不會深有負罪感受,更不會說出自己的秘密,悲劇也決然不會發生。但是,她也不為之苔絲了,也決然不會引發我們的恐怖和憐憫之情。

苔絲還有一個突出的性格特點她的反抗性,這是她身上的另一個杰出的閃光點,被公認為維多利亞時期的三個叛逆女性之一,但是她這種反抗性卻不夠徹底,一直囿于她所生活的社會環境中。她一生追求幸福,對亞歷克敢恨,對安吉爾敢愛,在一定程度上敢于反抗舊禮教。她蔑視和否定宗教,但當宗教約束與自然天性發生矛盾時,她毫不猶豫地對它發出了質問,她憑借著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以卵擊石”。但是盡管她做出最大的努力去抗爭命運,仍然逃脫不了當時普遍

10

女性的下場。她不自覺地從宗教觀出發考慮問題,她無法擺脫世俗觀念的陰影,封建禮教壓迫著她。她恪守那個時代的準則,在她內心深處有一種不可饒恕的罪惡感。當她的孩子死時,雖然她不屑于宗教,但是她又擔心她的孩子會因為沒有洗禮而被打下地獄最低層,自己偷偷地給他洗禮;當她獲知安吉爾也曾犯過錯誤時,她仿佛看到了希望,但是安吉爾的反應又讓她跌回了不變的道德軌道中,她那原始的感情被安吉爾的文明軋得粉碎;她勇于追求愛情,對亞歷克的不合理要求敢于反抗、拒絕,而沒有從此甘于認命,但是考慮到孝道和迫于生活,她又重回到他身邊;她認為自己對于安吉爾的愛是有欠缺的,她沒有為安吉爾守身如玉,在臨死前,她請求安吉爾娶她的妹妹為妻,因為“凡是我的長處,她一樣地不短,可是我的壞處,她卻一點沒有„„”她一直在舊有的道德圈邊緣徘徊,在她這種不斷地抗爭、妥協、墮落到最終的堅決反抗中,我們看到了美好的東西被不可抗拒的強大力量撕裂的凄美。

四、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哈代的悲劇性小說《德伯家的苔絲》之所以顯得十分出色,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塑造了一個動人的悲劇性人物——苔絲,由于主觀或客觀的原因,她犯了這樣或那樣的錯誤而造成了悲劇性的結果。她是好人但不是完人;她的有著令人同情甚至欽佩的品質和性格,同時也有著凡人不可避免的弱點和缺陷;她的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和悲慘結局更能反映時代的現實,獲得了我們的共鳴。哈代為我們展示了一位維多利亞時期少女的真實感情和多舛的命運,她是在同命運、環境、社會的斗爭中失敗后倒下來的。這樣的悲劇不是偶然的,也不只發生在一個苔絲身上,從這個悲劇本身,我們對那個時代都應有更深的思索。

11

參考文獻

[1]Thomas 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Central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 Press, 2004.10 常耀信,《英國文學簡史》, 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09 [2]陳燾宇編選:《哈代創作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3]霍恩比著.李北達譯《牛英雙解詞典》,北京:商務出版社,2002. [4] 韓明. 苔絲悲劇的成因探究[J] . 江西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 20 (1): 107-109. [5] 李丹. 純潔的女人悲慘的命運[J] . 許昌學院學報,2003, (4) [6] 彭燕.《解析苔絲悲劇的根源》.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外語系湖北十堰. [7]王菁.《為愛而毀滅——淺析苔絲的悲劇性及其成因》.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外國語學院. [8]Thomas 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M]. 內蒙古:遠方出版社2005,10

苔絲比較范文第4篇

在紛繁的星空下投出一道光影,思念發酵成白晝。他曾經轟轟烈烈為某人許諾的話語,如今已隨云煙消散在茫茫天地間。

成長的故事紛雜錯亂,越長大越令人覺得不可捉摸。事情總是毫無預兆地開始,旋即又匆匆而逝,正如他與她的曾經。

那時,他們雖是安排了并排而坐,中間卻隔著一條小過道,而恰是這不遠不近的距離,演繹了一段青澀而溫暖的時光。她在班級中并不很出色,甚至可以說很普通,就像一粒沙投入群體中便消失無縈。開始的開始,他們沒有什么淵源,最后的最后,依舊是分道揚鑣。

他們只是兩個不同的時空里突然有了交集,只是一個眼神不經意的一瞥,眼際的余暉掠過她的桌上,她正在低頭看書,一只玉手輕拈著書的一角,眼睛正認真地看著上面的內容。青黛連娟,從頭上微微滑下一縷細發,半遮半掩地收住她的臉。那娟娟細眉便隱隱在她的發絲間。正是這不經意的一瞥,原本平靜的心湖有了一絲悸動。她應該是個美女,他如是想。此后的日子里,他的注意注釋不自覺就落到她的身上。

時間真是一個神奇的東西,漸漸地,它把那若即若離的距離隱去,讓他們變得熟悉;讓他心中那份情感的種子生根、發芽;讓她成為他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念想。

情竇初生的他,懵里懵懂地刪除了她身上所有的不完美,只留下所有美好的東西。他是那樣一個優秀的男生,在平凡的她的面前卻是那樣羞澀,一個小小的舉動都可能讓他手足無措。他從不敢同她有過多的交流,生怕一個不小心就暴露了自己笨拙的情愫,驚嚇走了她那安靜的小心臟。他就像周敦頤愛慕蓮花一樣,只是靜靜遠觀,而不是近近褻玩。無言的陪伴或許比親密的交往來的更有韻味。

但這只不過是他的一些遐想罷了,他以為他們可以一直保持這樣美好的關系,可以一直這樣維持距離的美麗。不想,上帝卻是一個淘氣的孩子,樂忠于給別人打開一扇窗后又關上了一扇門,給你一個心中渴望的開始卻不給你一個滿意的結局。他還喜歡給人的完整生命添加上不必要的尾巴。正是這樣,男孩怎么也想不到,她竟然相信了同學間的傳言。

那天清晨,微風輕拂,初升的陽光穿過樹叢,靜靜落在課桌上。他走進教室,習慣性地在落座前望了她一眼,卻不想,她也正望著他。就這樣兩兩對視了兩秒鐘。她欲言卻止,他淺淺一笑。他坐下,身旁傳來她的字條。他輕輕打開,心里既害怕又期待。白色的紙上,濃濃的墨色卻深深刺痛了他的雙眼,他情系于她,她卻不懂他的心。他抬頭望了她一眼,那上饒尚美醫美出來的臉是那樣白皙。他呆呆地提起了筆,卻又遲遲未落下。他該說些什么呢?又能說些什么呢?他緊緊揉搓著那張白紙條。

后來,終于,他向她說出了自己的心事,并許下誠摯的諾言,她卻落荒而逃。望著她漸行漸遠的背影,心中的念想也隨之抽空。

苔絲比較范文第5篇

苔絲的悲劇是人與社會間矛盾的產物, 她的悲劇命運是她所生活的那個社會的必然。因此, 它的悲劇無疑是一個社會悲劇。

19世紀向20世紀過渡的這一時期的經濟因素, 對苔絲的生活有著深刻的影響。維多利亞女王長期的統治于1897年進入鼎盛時期。這是一個和平、物質豐富的時期, 大英帝國正處在它權利的頂峰, 同時, 多樣化的資本主義經濟在城市和鄉村里快速增長。陶勃賽乳牛場和弗林科姆柢農莊是新型生產方式的產物, 鄉村的寧靜被破壞, 農村小農經濟正在崩潰, 成千上萬的佃戶破產, 在這種情形下, 苔絲作為一名佃戶的女兒, 她的生活注定不會平靜。

在小說的開始, 哈代為我們描述了鄉村生活的美好。鄉村自然而樸實的風景, 美麗清新的鄉村姑娘以及寧靜、輕松的田園生活。五月的露天舞會傳遞出鄉村特有的快樂, 但是舞會上三位不速之客 (其中之一后來成為這一切美好的破壞者) , 暗示了這充滿活力的舞蹈正受到城市生活的威脅。緊接著農場的一系列變化更是危險的信號。在苔絲被亞雷逼奸后回到家鄉馬勒特村參與收割時, 在那兒還很容易找到傳統農業經濟“子規聲里雨如煙”的跡象。當她婚姻破滅再次回到馬勒特村時, 又到了收割季節, 可這時, 人們已經廣泛使用打谷機, 立足于傳統農業的安全感正在日漸失去。在哈代的視野里, 傳統生產方式與現代文明是二元對立的, 傳統意味著柔和與人性, 而現代則代表了野蠻與殘酷。哈代著力描繪了這個故事的背景, 即那時已有大量證據表明傳統農業正由柔和向殘酷轉變。這使苔絲的命運戲劇化———她的榮辱伴隨著整個鄉村現代化的進程。這個鄉村女孩是傳統經濟的代表, 她的鄉村遭到經濟侵略, 而她的生活, 則遭到肉體和精神的雙重侵略和破壞。

工業經濟勢力對農村社會入侵的直接結果是鄉村個體經濟的破產。祖上顯貴的家勢在苔絲出生時早已衰落, 她是租住房子的貧苦農民的女兒。她沒有虛榮心, 不羨慕榮華富貴, 執意要姓母姓。她還具有熱愛勞動不怕吃苦的品質, 在七歲時就幾乎是家里的好勞力了。當家中唯一的老馬被撞死后, 苔絲應允了母親去認本家, 她的苦難人生從此揭開了序幕。在丈夫棄她遠去, 父死母病, 一群弟妹無生計, 而全家又被趕出租房的情況下, 她為了支撐起家庭, 不得不依附于亞雷并委身于他。如果不是工業經濟勢力對農村社會的入侵造成她一家的赤貧, 苔絲就不會被亞雷奸污而受到丈夫的嫌棄, 進而淪為殺人犯。

亞雷·德伯是鄉村的富商之子, 當他第一次遇見苔絲時, 他的淫念便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他利用苔絲的純真無知奪去了她的貞操。當亞雷第二次遇見苔絲時, 苔絲的婚姻剛剛破滅。亞雷依然無法抗拒苔絲的美貌, 又算計著再次占有她的身體。他欺騙苔絲說她的丈夫將再也不會回來與她團聚。在那時, 苔絲的父親剛剛去世, 母親臥床不起, 弟弟妹妹們被迫輟學, 作為家中長女, 苔絲唯一能做的就是再次屈從于亞雷以為全家獲得最基本的生活依靠。

亞雷之所以敢為所欲為是因為他富有, 無論是公眾還是法律都縱容了亞雷這樣的惡少。但被亞雷羞辱的苔絲卻不能從這個社會中獲取任何的同情和庇護。在苔絲遭受亞雷玷污時, 法律保持了沉默;但當苔絲殺死亞雷時, 法律卻“公正”地現身了, 嚴酷地把她送上絞刑架。如果說以亞雷為代表的社會暴力和國家機器迫害著苔絲的身體, 那么以克萊為代表的社會倫理道德則摧殘著苔絲的靈魂。

被奸污后, 苔絲回到了父母身邊, 計劃著重新開始生活。但是腐朽的卻根深蒂固的倫理道德無情地打擊著她, 鄉村的人視她為傷風敗俗的女人, 她自己也感到羞愧, 覺得自己有罪。她的命運也由此開始向悲劇方向轉折。為了逃避那一段不愉快的記憶, 苔絲再次離開家鄉, 不久便遇到了安璣·克萊。

克萊愛教會就如同愛父母, 他承認宗教對人類的意義, 但同時他開始接受新的思想, 并在新思想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道德標準??杀氖? 他沒有意識到他所謂的好的道德標準同樣包含大量舊的殘酷的倫理道德觀念, 而這些就如同他已經否認的教條一樣毫無價值。遇到苔絲后, 克萊天真地認為放棄迎娶一位富有的且有社會地位的女子的愿望而向苔絲這樣一個平民的女兒求婚, 他會獲得加倍的真摯純潔。他堅信她的完美, 他顯然將她理想化了, 因而他對自己早期的放蕩感到內疚。他需要苔絲是純潔的化身, 所以在結婚之前, 他更重視在苔絲身上毫發無損的純潔形象。這就是為什么當苔絲在新婚之夜坦誠了自己曾被誘奸的事實之后, 克萊會完全改變對她的看法并產生強烈的反感, 他對苔絲理想化的愛情立刻消失貽盡。苔絲的淚水無法軟化克萊的鐵石心腸, 他將她拋棄在痛苦和絕望中, 并徹底毀滅了她心中剛剛升起的對他們愛情的希望。

克萊終究沒有擺脫他的家庭教育, 特別是他所處時代的道德觀念束縛, 他根本不考慮苔絲的苦樂, 做出了棄苔絲而遠行的無情決定, 而且不僅在一年多的時間里未給苔絲音訊, 還以為他什么時候要饒恕她, 他什么時候就可以回到她懷里。從根本上說, 他也沒有徹底驅除以苔絲為他掌中之物的思想。如果不是他在巴西經營農場破產, 回到家鄉后不是那樣的潦倒落魄, 他可能永遠不會再去找苔絲, 苔絲也不會最終走向斷頭臺。因此, 如果說亞雷是以強暴的手段將苔絲推上了苦難之路, 克萊便是推著她走完這一路程的幫兇;如果亞雷戕害了苔絲心靈的話, 那么克萊則是朝著她那顆破碎的心上插了最后的致命一刀。亞雷和克萊是扼殺苔絲的直接劊子手, 而在背后驅使他們的正是那腐朽陳舊的倫理道德。

宗教則是影響苔絲的另一種社會精神勢力。與純系人為、毫無自然基礎的社會法律不同, 宗教是深深扎根在人們心中的意識形態。亞雷的凌辱使苔絲懷孕, 而被稱為“上帝派來的人”的牧師卻拒絕為她的孩子洗禮。苔絲在給孩子作臨死前的洗禮時忍無可忍地說:“要是上帝不承認這種動作, 為了不是正式的洗禮, 就不準孩子進天堂, 那么這種天堂無論為自己、無論為小孩, 就都不稀罕了”。盡管苔絲不承認宗教的合理性, 但這不合理的宗教也是迫害她的元兇之一。那個作惡多端的亞雷不僅沒有受到“上帝”的懲罰, 反而被收為信徒。披上了福音教徒的外衣后, 亞雷的惡行不僅不加收斂, 反而變本加厲, 玩著宗教的把戲, 干著淫邪的勾當, 甚至對苔絲說:“自從遇上你, 我叫你迷得比以前更厲害了, 你把我的信仰都趕跑了, 再也不想干傳教的事了!”他完全撕去了假面具, 露出了真面目。趁人之難, 他再次霸占了孤苦無援的苔絲, 使苔絲對他的憎恨到了極點, 以致把他殺死而走上了“異教的神壇”。

苔絲比較范文第6篇

《苔絲》是英國作家托馬斯哈代所寫的一部關于一位鄉村少女的經歷。通過本文的主人公苔絲從一位少女到一位成熟女性一直到無法接受這個社會而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選擇殺死傷害她的人最后自愿去服刑的故事。我認為文章應分為三大部分:

苔絲一位純潔的少女受母親委托由于家里貧窮派她去遠方的“親家”斯托克杜伯維爾的一位有錢人家,而這位有錢人傷害了苔絲的純潔?;蛟S應該說作者通過寫這位有錢人居住的環境以及他身邊的婦女反映苔絲的年少和純潔,不過可惜,無論是什么,這一切仿佛是苔絲太特殊化了。對于我們這個年代或許這些少女很多,但是作者正想通過苔絲純潔的心靈說明當時的人們的思想是什么?而有錢人家又在做些什么?又由于苔絲無法接受自己所受的傷害,為了不愧對自己的良心,她選擇離開。而從她的離開也可以了解到苔絲并沒有被這個社會所打到,而是繼續堅持自己的所作所想。通過回來后母親對此的反映,原本以為苔絲能與“親家”結婚的母親對苔絲的失望,也可看出盡管母親并沒有認同這個社會,但是也在漸漸被同化。

第二部分主要寫苔絲在離開“親家”后去到擠奶廠干活,而被善良的克萊爾發現??巳R爾是一個思想十分傳統的人,在一次偶然機會遇見了苔絲,并真心喜歡上了純潔的苔絲,苔絲并不想傷害他,但是因為自己也喜歡上了克萊爾,最后她的良心讓她這么做了。她以寫信的形式告訴了克萊爾,自己已經不再純潔的消息?;蛟S是上天的惡作劇,也或許是作者托馬斯哈代的特意著作,克萊爾在臨結婚的前天晚上并未收到苔絲的來信。第二天他來接苔絲,苔絲起初以為克萊爾理解她了,但當知道信并未收到時,她猶豫了。盡管她還是與克萊爾結婚了,在晚餐苔絲的心情也更加的不自在,她正準備親自告訴克萊爾,結果克萊爾卻陳述了自己以前也因為一時的無知,做了對不起一個女生的事。苔絲并沒有介意,因為她同時也說想告訴克萊爾自己相同的遭遇,她以為克萊爾也能接受,只是克萊爾是個傳統的人,他不允許自己的女人不純潔,他對自己的遭遇已經后悔莫及又怎么能原諒相同遭遇的苔絲呢?所以新婚當晚,他們分開了。

如果說第二部的故事是浪漫型的,那么第三部就是苔絲的悲慘??巳R爾的離開讓苔絲十分心痛,而且逐漸的更加痛恨當時的自己,盡管沒有別的方法可挽回。起初她還是寫信給克萊爾的家人,逐漸見到回信都沒有,漸漸失望了,她一直等待,等待克萊爾的回歸??墒堑然貋淼膮s是那位“親家”的有錢人,有錢人不斷刺激苔絲,告訴她克萊爾不會再回來了,并不斷威脅她,最后,毫無辦法的苔絲,對社會漸漸絕望的苔絲,離開了擠奶廠。每個故事都有好的結局。在苔絲來到了自己毫無期待的地方,麻木度過日子時,克萊爾明白后回來了,他想找回苔絲,最后千辛萬苦來到了那里,卻看見苔絲已經不再如以前一般對世界的追求,對愛的渴望。她毫無生機的眼神中看到克萊爾閃動了一霎那的火光,便熄滅了??巳R爾失望的離開,而苔絲最后她選擇了跟隨克萊爾,一直等到那天警察逮捕她,她沒有掙扎,平靜隨和地跟隨警察離開了,苔絲最后平靜或許應用快樂面對死亡。

上一篇:思修試題范文下一篇:修改措施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