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政治基金會構成論文范文

2024-03-19

政治基金會構成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高職高專;藝術設計專業;色彩構成:教學

色彩構成是具有90多年歷史的包豪斯基礎教育體系中的一門課程,在藝術設計專業基礎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和觀念更新,藝術設計進入了新的階段,高職藝術設計教育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社會發展要求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培養出思維敏捷、創新意識強、能適應現今社會需求的高素質專門人才。目前,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色彩構成的教學往往都沿用幾年甚至幾十年不變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存在著弊端和不足。

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色彩構成教學存在的問題

重視理論教學,缺乏實際應用 在色彩構成教學中?;A教學的內容過多,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刻意強調色彩構成的定義和幾種固定的構成形式,而往往忽略了色彩構成的實際應用和學生對色彩感性認識的訓練,不但造成了學生因感到學習枯燥無味而喪失了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思維因僵化的形式和理論受到了約束和限制。

教學模式陳舊 大都沿用比較陳舊的教學模式,或者應用一般理論課程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通常是以黑板加粉筆的教學手段授課,完成理論教學內容后,再進行手繪訓練,以作業的形式呈現出來,最終由教師點評。學生在整個課程教學過程中始終都是用顏料這種一成不變的介質來表現作品。雖然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很好地訓練學生對顏料技法的運用,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浪費在用顏料再現給定的構成規律上。忽略了學生自身對色彩的感性認識和把握,認為色彩構成就是色彩堆積,從而造成以后的專業設計過于單調、乏味,缺乏創新和創意。

專業結合性不強 色彩構成作為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基礎課程,很多情況下都是面對不同的專業方向而開設,并且有時對不同專業方向的色彩構成進行不同的課時安排。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大都采用了統一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很少會考慮到學生的專業方向,根據學生的不同專業方向修改自己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從而使學生把所學內容更好地應用到以后的專業學習中。這就導致了學習的不連續。有時學生會感覺學習色彩構成課程沒有用處,學習效果很差,作業也只是敷衍教師。

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色彩構成課程教學改革的嘗試和探索

針對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色彩構成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我們對原有的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主要有以下幾點嘗試和探索。

理論教學為輔,案例教學為主 單純講解理論教條和構成形式,不但會加重學生的負擔。而且會使學生對學習感到厭倦。教師在教學中要改變死記硬背構成規律的傳統模式,注重案例的作用,通過案例學習色彩的具體應用。例如,在教學過程的初期可以舉中國傳統的宗教壁畫、民間年畫等作為實例。這些典范是當代設計取之不竭的源泉,可以給學生很好的啟迪。在色彩構成教學中可以經常安排這樣的訓練,培養學生對色彩的感性認識,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

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在傳統的色彩構成教學中,教師準備的教案大都是單一的文字方式,在教學中用板書的形式展現給學生,這種教學模式單一而枯燥,教師講得費力,學生聽課效果也不好。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教師在備課時就可以展現大量的教學資料。教學資料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書本、圖片、聲音、視頻等等,這些資料都可以通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電腦、投影儀、電子白板等方式展現出來。學生通過生動形象、靈活多樣的形式學習教學內容,可以有效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在課程教學的后期。讓學生借助電腦輔助設計軟件代替顏料來表現作品,大大節省學生的制作時間,使學生從枯燥無味的涂顏料的過程中解脫出來,把精力放在色彩應用上。提高了學生作品的創新性和整體效果,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在新技術、新觀念不斷涌現的今天,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在色彩構成中應用電腦輔助設計可以有效利用有限的課時。訓練學生的色彩應用能力。

緊密結合學生的專業方向 首先要求教師在進行授課時要清楚所授班級學生的專業方向,根據不同專業方向和課時,對色彩構成教學進行思考,確定適合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安排。教師授課時以實用性為原則,以案例教學為主要教學方法,結合學生的專業提出結合專業方向的案例,以教師引導、學生參與的形式來完成教學。例如,在環藝專業的色彩構成基礎教學中,教師提出的實際案例可以是一些室內設計的配色實例:而在服裝設計專業的色彩構成基礎教學中,教師就要提出一些服裝色彩搭配之類的案例。這樣,就能使學生更充分地了解色彩構成這類基礎課的教學目的,消除學生敷衍教師完成作業的情況。學生在掌握色彩構成內容的同時,在以后的專業學習中能不自覺地應用色彩構成知識。

色彩構成是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從素描、色彩等基礎課程向專業設計類課程邁出的第一步,因此,一定要重視色彩構成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專業方向。以訓練學生色彩感性認識為主,提高學生的色彩實際應用能力。為學生以后的專業學習打下基礎。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教師要適應時代的要求。及時補充新的教學內容,運用新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政治基金會構成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平面構成;點;線;面;服裝設計

一、平面構成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平面構成是現代設計學中的基礎理論之一,與色彩構成、立體構成合稱為三大構成。起源于俄國構成主義,之后為包豪斯用于教學,作為設計核心基礎課程延用至今。平面構成主要研究的是點、線、面在二維空間中的組成法則及規律等。平面構成中的三大元素點線面,在服裝的應用中極多且廣。

1.點元素在服裝中的應用

點是設計中最活躍的元素,在服裝中的運用也是如此。當我們在設計時,有時會遇到沉悶呆板的狀況,這時候倘若將點元素靈活運用其中的話,便能緩解這樣的不利情形,起到畫龍“點”睛、萬綠叢中一“點”紅的作用。對點的應用,可以是少量的,也可以占很大比重;在構成方式中也是五花八門。在服裝設計中,應用的點有多種,例如大點、小點、虛點、實點、黑點、白點、光滑的點、粗糙的點等等。運用到的構成形式也是多種多樣,例如重復構成、對比構成、近視構成、漸變構成、發射構成、肌理構成、特異構成等。其中點元素在服裝設計中運用得最多的組成形式有重復構成、漸變構成、肌理構成、對比構成等。

點的重復構成運用的部位很靈活,也很多變,有時候整套服裝都可以用上同樣的點元素,以達到重復構成的效果。點的重復構成在服裝中的應用,讓人感覺簡潔大方,統一和諧。

點的漸變構成在服裝中的應用多為上裝或裙裝,位置可以在腰上,也可以在肩上或其它部位,大致的組成方式為大小漸變,抑或點的明度漸變等。

點的肌理構成在服裝中的應用,尤其在各種服裝賽事中較為常出現。當今很多服裝比賽,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衡量標準就是對面料的把握及創新應用。而面料的創新中,很多都會用到點的肌理構成,將各種各樣的點組成想要的特殊肌理效果。這樣的點組成的肌理可以運用在服裝的很多部位,比如腰部、腰部、腿部等,根據服裝的款式設計來分布。

點的對比構成在服裝中的應用也是非常常見,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構成方式。對比構成中又有很多小分類,其中服裝中最常用的是大小對比、聚散對比等。大小對比便是不一樣大小的點按照一定原則組合成的構成效果,在服裝應用上位置分布十分廣泛。

2.線元素在服裝中的應用

線的品類繁多,大致可分為直線與曲線。直線有交線、平行線、直線、虛線;曲線有拋物線、旋渦線、曲線、弧線、橢圓線、任意封閉的曲線等。線在描繪過程中,還有粗線細線之分,除此外,根據紋理來分,又有紗布線、圓滑的線等。

線是設計中最富表現力的元素,因此線的構成在服裝設計中極富表現力,它可以表達柔和、也可以表達粗獷;它可以表達簡潔、也可以表達豐富;它可以表達整齊、也可以表達凌亂等等,表現力極為強大豐富。線元素的構成形式在服裝中主要有肌理構成、重復構成、對比構成、漸變構成、發射構成等。

線的肌理構成在服裝設計的應用中很容易得到表達。線的肌理構成可以在服裝中的體現可以是服飾中裝飾,也可以是服裝結構本身。針織毛衣本身就是由毛線按照服裝款式組合成的特殊肌理構成。

線的重復構成在男士襯衫依領帶類服飾中特別常用,通常由同樣粗細的線條或是橫式排列、或以豎式排列,運用在男裝上,可給人整潔、整齊、穩重、成熟干練的感覺。

線的對比構成在服裝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一些特殊的圖案效果。例如不同的明度組成的線會出現特殊的空間效果;又如粗細不一的線構成的對比,會讓服裝的形式感更為豐富。

線的漸變構成,尤其是線的疏密漸變會讓人產生強烈的空間感,甚至給人一種從二維上升到三維的特殊感受。根據這一特性,線的漸變構成主要被應用在前衛服裝設計,或者高科技服裝設計中。

線的發射感是十分強烈的。練條以一個中心或者多個中心發射式的排列構成,給人很強的沖擊力。一些條線的國旗圖案,應用在服裝中時,便會呈現發射構成。

3.面元素在服裝中的應用

點的擴大便成了面,點因為太過細小而不能表達的效果,面卻能做到。面從形狀分類,可以分為幾何面和有機面。幾何面有三角形、四邊形、梯形、圓形等等,有機面則是更隨意性的面,具有偶然性,有機性。面元素在服裝設計中構成形式主要有重復構成、對比構成、近視構成、特異構成、肌理構成等。

面的重復構成在服裝中的應用隨處可見。如格子套裝,格子襯衫,便可以歸為幾何面的重復構成,給人穩重、高雅、高品味的感覺;還有一些如扎染工藝制作而成的服飾,上面也會應用到規整的幾何面的重復排列,給人很強的裝飾性感覺。

面的對比構成,在服裝中應用得最多的有黑白對比,大小對比等。香奈兒的經典黑白雙色鞋是對黑白對比構成最好闡釋,簡潔高雅大方,流行至今仍是經典。還有拼接布在流行市場中的應用,明度與大小的對比構成,也成就了人們對其的喜愛。

面的近視構成,在童裝服飾中很是盛行,這些近視構成的面大多以圖案組成。通過面的形狀上的近視,基本形的近視,骨骼的近視,體現在服飾圖案中,給人豐富而不呆板的感覺。

面的特異構成,主要應用在一些性比較藝術化的服飾上。在服飾整體有序的圖案安排中,出現一些特異圖案的變化。比如在一片整齊排列的黑色拼圖里出現一片白色拼圖。面的特異構成在服飾中的應用,主要有形狀特異、骨骼特異、大小特異、方向特異、位置特異、色彩特異、肌理特異等。

二、設計大師對平面構成的應用

1.草間彌生

草間彌生是當代藝術史中不能逃避的一位偉大藝術家。草間彌生的作品最大的特點便是將圓點反復在裝置或畫板上排列出現。她的這一藝術特點,使她被世界稱為“圓點女王”。她的地位與安迪·活霍爾、村上隆齊名。而成就這樣一位偉大的藝術家的,卻僅僅是平面構成中點的元素的成功運用而已。

草間彌生將這些圓點,按照一定的構成方式(多為重復構成、對比構成極肌理構成)布置在任何她想結合的畫面或裝置上。例如她將南瓜裝置的棱全由圓點的肌理構成排列,看上去給人簡潔而又有趣,甚至荒誕的感覺。另外她還將點的元素按照一定的構成形式,布置在墻壁、沙發、花朵、蘑菇、黃瓜、蝴蝶等上,便成了價格高昂的當代藝術作品。

草間彌生與高端時尚品牌LV合作推出圓點服裝系列,備受業界關注及圓點發燒友的追捧。草間彌生讓LV從睡衣、珠寶到風衣,所有產品都印上草間彌生標志性的圓點圖案,通過反復構成以及近視構成等,讓這些產品看上去前衛新潮而別具一格,深受高端消費者的喜愛,是藝術與時尚的完美結合,也是平面構成點的元素在服裝中的經典運用。

2.三宅一生

三宅一生是日本乃至世界級的著名服裝設計師。這位熱愛創新的服裝設計大師,被某時尚評論家譽為“我們這個時代中最偉大的服裝創造家”。而人們對他的服裝及品牌最深的印象恐怕便是他的“一生褶”。這些褶子所產生的線條感,既是線的重復構成和肌理構成,更是平面構成中線元素在服裝設計中的成功典范。

3.圣·洛朗

圣·洛朗無疑是西方最偉大的服裝設計師之一。時尚評論家甚至將其譽為“第一個將藝術融于時裝的設計師。”1965年,因受到荷蘭畫家蒙德·里安作品集啟發,圣洛朗推出了蒙德里安直筒無袖連衣裙系列,運用的是幾何色塊分割原理搭配,結合現代藝術的簡潔剪裁,廣受業界及消費者喜愛,成為服裝史上的經典之作。眾所周知,蒙德理安的作品正是簡單的幾何面的構成,圣·洛朗正是將這種簡潔的面的構成應用到服裝中,使之在服裝設計中大放異彩。其中運用的面的構成形式有對比構成及分割構成等。

三、平面構成在服裝設計中的重要性

一切二維設計皆逃不過平面構成的范疇,點線面是歸納出的三大基本元素,因此點線面的各種構成形式幾乎涵蓋了設計的各個方面。平面構成不僅在服裝設計中顯示出舉足重輕的作用,也在二維設計其它領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廣告設計、包裝設計、網頁設計、標志設計等等。沒有平面構成,設計師就會沒有章法,像只無頭蒼蠅誤打誤撞。

在服裝設計中,我們將款式結構設計好,確定了大的框架后,便是一些具體的內容添加,如圖案、肌理、花紋等等,這正是一件服裝中的精彩之處,如果沒有這些細節,便不能體現設計師心中的美好想法,而這些無不是平面構成的內容。平面構成給了服裝師最基本的審美標準,也為設計師在尋找靈感過程中提供基礎參照。當我們有了想法,找到了素材,便可以將這些素材簡化為最簡單的點線面,然后通過一定的構成方式,安置在我們的服裝中。平面構成正是我們在做設計時的指導方針,沒有他的指導,做設計時恐怕會走上一些彎路,有了它的指導則讓我更快捷地將我們的靈感素材組裝起來。因此,平面構成在服裝設計中不可或缺。

四、結語

無論是名貫東西的當代藝術家草間彌生,抑或是服裝史上留名青史的三宅一生、圣洛朗,他們的成功設計分析下來都是平面構成的成功典范。因此,從以上分析來看,每一個學服裝設計的學生都應當對平面構成的學習引起十分的重視。一定程度上,我們在以后的學習工作中,與競爭者比的便是我們的基礎。只有基礎打牢,使用時才可信手拈來,得心應手。絕不能染上那種得了芝麻丟了西瓜的壞習氣。

參考文獻:

[1]張笑非,張錦.二維造型基礎,2011,2

[2]韓丹.將平面構成解讀于服裝設計之中,2012,10

[3]周少華.實現設計:平面構成與服裝設計應用,2012,6

政治基金會構成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通過文獻查閱和專家訪談,對籃球意識的概念、特點、影響因素及籃球意識的培養途徑等問題進行探討,認為籃球意識是一種自覺的心理活動,是運動員在球場上進行感知、分析、判斷、思維等心理活動的綜合反映。

關鍵詞:籃球意識 構成要素 影響因素 提高途徑

前言

籃球比賽是一項集體的對抗項目,它不僅要求運動員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技術水平,而且要求運動員具備良好的籃球意識。運動員如具有了良好的籃球意識,就能在比賽場上根據攻守態勢,主動地尋求和掌握戰機,采取恰如其分的對策和行動,最大限度地發揮本人和本隊的優勢,克敵制勝。因此,對籃球意識的研究一直受到籃球界的高度重視。本文通過調查近幾年有關文獻,從心理學的角度著重探討籃球意識的概念內涵,為提高我國籃球訓練科學化水平做些有益的探索。

1.籃球意識的概念

所謂籃球意識是指籃球運動員在從事籃球實踐活動中,經過大腦積極思維、提煉積累的,一種正確反映籃球運動規律性的、特殊心理素質和心理機能的反射能力。人的意識過程是通過對周圍客觀事物的感知并進行思維加工而完成的心理活動的最高級形式,并且通過行動表現出來?;@球意識是在籃球運動中產生的心理活動,它涉及籃球運動的各個方面。它的形成是兩個信號系統相互協調的結果,其中第二信號系統的思維能力是籃球意識產生的重要條件。

2.籃球意識的特點

2.1協同性

籃球是一個集體運動的項目,要求運動員的認識高度統一。假如場上運動員的戰術意識水平參差不齊,配合就很難協調一致,就會影響全隊技戰術水平的發揮,甚至會影響團結,導致比賽失敗。所以對一個球隊來說,不僅有一流水準的個體戰術意識,而且要有協同一致的整體戰術意識。

2.2靈活性

籃球場上的技戰術豐富多樣,場上形式變幻莫測。如果運動員固執己見,死板機械,為預定的戰術設想所束縛,不能根據場上的變化作出適當的反映,必然會被對方牽制,難以獲得比賽的勝利。因此,高層次的籃球意識必須具有靈活性和隨機應變的能力。優秀的籃球運動員必須根據場上的具體情況隨機應變,以便更有效地制約對手,克敵制勝。

2.3實踐性

籃球意識是在運動過程中形成和實現的。運動員在跑、跳、運、傳的運動中,通過觀察判斷,形成戰術意義上的認識,并迅速付諸相應的技、戰術行動之中。同樣,籃球意識的體現與修訂,必然要以運動實踐的需要為根本原則。任何戰術意識必須符合比賽實際情況和行動規律。同樣的技術,由不同的運動員使用出來,其效果也會有異。所以在比賽場上,必須迅速做出合乎客觀實際的抉擇,而不能盲目或錯誤的判斷。這樣才能有效地發揮技戰術的優勢。

2.4瞬時性

籃球意識的形成是一個具體過程,而運用往往只在一瞬間?;@球比賽的特點是高速度、強對抗,完成運作的時間及為有限。機會的把握只有短短的一剎那,這就要求運動員對場上的各種情況隨時作出快速而正確的反映,即在動作的瞬間,經過瞬間思維產生行動意圖并付諸于實施。任何遲疑都將會貽誤戰機。

2.5節奏性

在比賽中,籃球技戰術意識表現出極強的節奏性?;@球比賽的速度呈現相對的快與慢,運動員籃球意識表現的強弱與正確程度,時刻受到比賽速度和比賽節奏的制約。有時由于反應和瞬時思維落后于賽情突變的速度,以至來不及形成合理的戰術意識,而不得不借助于直覺、推測和事先確定好的意圖行動。同時,具有極好籃球意識的運動員不僅體現在技戰術應用上,而且體現在對比賽節奏的把握上?;@球場上,如果控制不了比賽的節奏,就是有再好的技術和戰術,也只能以失敗告終。

3.影響籃球意識的因素

運動員在比賽時所采取的每個行動,都要受籃球意識的支配。因此,籃球意識對比賽起著巨大的促進或妨礙作用。影響籃球意識的因素很多,這些因素可分為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主觀方面的因素有:專業和文化知識的水平,技戰術水平,智力意志品質,神經類型,性格氣質等因素??陀^方面的因素有:教練員的訓練水平、管理水平、知識水平,同伴水平,訓練的環境、場地、器材及訓練的時間、內容等因素。

4.培養籃球意識的方法和途徑

4.1提高文化素質,加強籃球理論知識的學習

運動員在比賽中對場上出現的復雜情況,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需要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和較強的邏輯性。應該讓運動員在理論知識的學習中,充分了解籃球運動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規律,深刻理解規則和裁判法,學習一些生理、心理、運動力學、運動技巧等基礎知識,開闊他們的眼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

4.2觀察能力的提高

觀察能力是形成籃球意識的前提,因此必須重視觀察習慣和觀察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在兩個以上技術動作組合與銜接練習中,培養運動員的觀察能力,提高用眼的余光觀察的能力。

4.3在技術訓練中滲透籃球意識訓練

在技術訓練中滲透籃球意識訓練,是培養籃球意識的基礎?;@球意識是在長期的有計劃的訓練過程中科學地、潛移默化地形成的,一個籃球運動員從開始接觸籃球活動起到結束籃球比賽生涯,教練員都應對其不間斷地采取各種途徑和手段進行籃球意識的培養和深化,而這種過程在最初的技術基礎訓練階段卻是個關鍵。在技術訓練階段培養運動員的籃球意識應著重培養觀察能力、分析判斷能力、應變能力。

4.4在戰術訓練中強化籃球意識

籃球運動是一項集體性的運動項目,必須充分地體現集體的力量、配合和智慧;籃球戰術正是場上隊員緊密結合、協同作戰的紐帶。戰術訓練的主要目的,除了使運動員熟悉一種或多種戰術的模式組合外,還要培養和提高其籃球意識及戰術運用能力。比賽中每一個行動都屬于戰術性的活動,都有其明顯的戰術目的。在同伴間的戰術配合中,籃球意識起著支配行動和戰術銜接及變化的作用。它關系到戰術的實現和成功與否,所以,應在戰術訓練中強化籃球意識訓練。在戰術訓練階段培養籃球意識應著重培養運動員的視覺選擇力、戰術思維能力、應變能力。

4.5通過心理訓練培養籃球意識

心理訓練是逐步培養和提高籃球意識的主要輔助手段?;@球意識是隨著技戰術訓練而產生的,加之動機訓練、自信心訓練、認知訓練、意志訓練和心理調整訓練等,使籃球意識逐漸成熟、完善。而比賽期間的心理訓練,則是培養和提高籃球意識的主要促進手段,即通過賽間、臨賽的心理訓練,使運動員的心理處于最佳狀態;促進運動員的籃球意識得以正確、及時地運用或超水平地發揮。通過心理訓練,能培養運動員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穩定性(自我控制能力),使籃球意識得以正確、及時地運用或超水平地發揮。而心理訓練的主要目的也正是如此,它們相互輔助和促進,還相互依賴。這是籃球教學與訓練中所不容忽視的重要手段之一。

5結論與建議

5.1結論

5.1.1籃球意識是籃球運動員對籃球運動規律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它支配著運動員的心理活動過程。

5.1.2影響籃球意識的因素包括運動員的文化水平、敏銳的洞察力、判斷分析能力以及訓練及比賽時的心理素質等。

5.2建議

5.2.1籃球意識是決定比賽進程的重要因素,應加強對其作用、機制及影響因素的理論研究,促使籃球意識教學更為科學化。

5.2.2應加強技戰術訓練與籃球意識的有機結合,在技戰術訓練中加強籃球意識的培養,促使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提高,從而使學生系統、全面地掌握籃球運動的本質規律。

參考文獻:

[1]葉國雄,陳樹華.籃球運動研究必讀[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3.

[2]樊西寧,蔣明朗.籃球意識之我見[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01,(4):65—67.

[3]樊西寧.體育專業學生籃球意識培養的探索[J].商洛師范學院學報,2001,(3):93—96.

[4]孫民治,譚朕斌.籃球意識及培養[J].北京休育大學學報,1995,(6):53—56.

[5]郭永波,孟文娣.“籃球意識”定義辯析[J].北京休育大學學報,1996,(3):19.

[6]黃漢萍.籃球運動員的戰術意識及其培養[J].山東體育科技,1996,(1):49.

政治基金會構成論文范文第4篇

【 摘要】在西方的藝術史上,藝術和設計從來都是緊密相連,密不可分的。任何時期在藝術領域的巨大變革和思想浪潮都會極大地影響并且滲透到設計領域中,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立體主義是藝術領域中最有影響的藝術運動之一,對其后的現代主義建筑設計影響深遠。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國際間設計理念的交融,建筑表皮的設計方法打破了以往單純的造型表現和美學追求的框架,而是更多地關注人文主義和環境,并通過尋求技術與藝術的融合,為建筑表皮的創新設計提供源泉。建筑表皮設計在這股信息化的浪潮中覺醒過來,成為建筑師們表達建筑形象最常用的表現手段,建筑表皮逐漸占據著日趨重要的地位。

【關鍵詞】現代藝術、表皮、平面構成、建筑設計

現代藝術價值的具體表現

1 . 追求純粹?,F代藝術追求規覺產品的純粹性,在創作中只考慮形式要素,忽略其他因素.如歷史.宗教、文學與內容的介入。

2 . 引形式之上。重視形式不是現代藝術的特有習性.古典藝術也非常講究形式感.但古典藝術的形式服從內容表現?;蛘哒f,形式隱蔽在形象的后邊,哪現代藝術是為形式而形式.賦予形式以獨立價值和功能。

立體主義開創了現代藝術的新時代

1.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西方文化出現了一場深刻的變革.特征是反權貴、反傳統。這次文化的變革席卷了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思想方法、表現形式和表現手段.它完全的改坐了視覺藝術的內容和形式,而立體主義是當時最有影響的藝術運動之一。

2.平面構成是將兩個以上的不同或相同形態的構成元素在二元平面上按照力學原理和視覺效果進行編排和組合,以理性和邏輯推理來創造形象的排列的方法。平面構成以其特有的視覺形態和構成形式組成嚴謹但又不乏節奏感的畫面,營造一種理性、秩序與抽象的視覺美感。本章試圖從平面構成的獨特角度對建筑表皮進行深入分析,挖掘平面構成中各要素及其構成方式,以及其引發的心理體驗。

平面構成的幾種表現形式

1.點式構成

在幾何學上,點是只有位置而不具有方向與大小的面積,是造型藝術中最小的構成單位。點一般被認為最小的并且是圓形的,但實際上點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圓形、方形、三角形、梯形、不規則形等,自然界中的任何形態縮小到一定程度都能產生不同形態的點。點是視覺的中心,而且就大小而言,越小的點作為點的感覺越強烈從建筑表皮的視覺表現形式出發,\"點\"作為其構成元素時,并不存在絕對意義的大小和形狀,\"點\"在建筑立面表達中是一種具有空間位置的視覺單位。當它們與周圍其他造型要素共同比較而具有凝聚視覺的作用時,就可以看作是\"點\"形式的具體化運用。例如世博會期間入駐上海的prada旗艦店,建筑表皮是采用圓點鏤空的白色烤漆鋼板,一個個的點進行有序的排列在建筑立面上,產生面化感覺,讓整個建筑立面出現了視線的焦點,剔除了原有的乏味感。它的外表沒有凹凸、沒有強烈的體積感和光影效果,有的只是平

滑的表皮。建筑的外墻面由帶有眾多圓孔的墻板勻質構成,散發出來的神秘光斑,強烈地吸引著人們的視線。這樣的設計讓人強烈地體會到了一種超脫世俗的簡潔與純凈之美。

2.線式構成

線是點移動的軌跡,游離于點和形之間,具有位置、長度、寬度、方向、形狀和性格等屬性。線形千變萬化,是平面構成不可或缺的設計元素。在建筑表皮的構成設計中,凡是細而長的形都可以視作線。

(1)直線

直線有長短和粗細之分:長線具有挺拔和延伸感;短線具有力度和穩定的感覺;粗線讓人感覺粗厚笨重;細線讓人感覺尖銳纖長。當線具有一定的長度時,由于人的視線會隨著線延伸的方向一直連續,讓人產生線比原本的長度要長很多的感覺。水平的橫線組會增加橫向尺度,具有平衡感,垂直的直線組會夸大豎向的尺度,增強崇高感。在建筑中也是這樣,在建筑中采用長而細的線條,能增加建筑的宏偉挺拔的感覺;采用短而粗的線條,能增加建筑穩定感,可以降低因建筑體量太寬和高度不足引起的比例失衡感。建筑師在設計中為了讓建筑看起了更挺拔,往往會在外立面加上豎向的線式構成形式,例如拉托維斯酒店,從建筑的底部往上看,人的視線會順著線無限地延伸,仿佛這個建筑已經沖入云端一樣。

(2)曲線

曲線具有優雅、柔軟、豐滿、渾潤和舒展之感的女性化特征。采用曲線構成的建筑表皮,可以增強建筑親和、趣味的感覺。例如由Ron Arad事務所設計的比利時的Mediacit購物中心,該項目的正立面是采用的鋼質曲線架構進行造型設計,編排起伏的曲線形成波浪狀,屋頂部分則采用紅色的鋁板和ETFE材料作覆面,給人自由奔放和渾厚優雅的感覺。

3.面式構成

面是是由很多點和線精密排列而形成的,是點和線不斷移動的結果,具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面的可塑性很強,可以表現出豐富的內容和情感,所以在平面構成設計中應用廣泛。面與線之間關系密切,一般來說,面塑造的特征是由組成它的線決定的。面的構成方式可以分為實面構成和虛面構成兩種,它們對視覺效果的作用和影響非常強烈,各具特色和情感特征。

4.對比

對比就是通過對照比較,借彼此之間的烘托陪襯來突顯各自的特點和差異。在建筑表皮的設計中運用對比的手法可以起到個性突出、鮮明強烈的形象感。但是在運用對比手法的時候,設計師一定要把握住對比的程度,如果對比過于強烈,就會顯得支離破碎雜亂無章。作為建筑表皮時,對比元素可以是虛實對比、色彩對比、材質對比等。

5.肌理

肌理是不同物體、材料根據其自身的構造以及表面的組織形式和排列方式的不同,呈現出軟硬、粗細、光澤、規律等不同物質屬性和質感紋理的差異。例如由日本著名建筑師隈研吾設計的蒂凡尼旗艦店,這個改造項目很好的展現了蒂凡尼一直最為精湛的鉆石切割工藝,完美地體現了玻璃材質的肌理表達。這座珠寶旗艦店由292塊特制的玻璃面板組合而成,每塊面板的位置和角度都經過精心安排,讓陽光透入面板,再折射出來,無論白天還是黑夜,宛如一顆經過精確切割的璀璨鉆石閃耀著迷人的光彩。

發展趨勢

近年來,建筑表皮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以赫爾佐格和德梅隆為代表的表皮設計大師創作的一系列作品,在社會上和建筑業獲得了廣泛的贊譽,平面構成元素在表皮設計中的應用也更為普遍,中外建筑師和理論家也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并取得了許多具有影響力的成果。然而,我們也必須注意到,在中國的建筑設計及理論研究領域,表皮設計更像是一種時尚的潮流,洶涌而至又悄然而去。建筑作為社會文化信息的載體,傳遞著所屬時代的觀念,社會及其文化觀念上的更新會導致建筑觀念及形象的更新。

科技對創斷的支撐

表皮的獨立為建筑師的創作添加了更多元的選擇,也方便了建筑中科學技術的應用。在建筑表皮設計中結合了豐富多樣的構造方式和科技的創新能夠作用于提升建筑內部環境以及節約能源。要注重科學技術對設計創新的影響,將國外領先的建造手法、材料等成果引入國內,并為我國的建筑表皮設計積累經驗。并基于探索建立表達本土民族文化的新工藝,尋求完美融合我國國情的設計手法。

參考文獻:

[1]季翔,劉海波 建筑形態與構成.[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07).第1版

[2]魏曉.現代建筑表皮的材料語言研究.[J]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05).

[3]孫超法.半透明的金屬建筑表皮.[J]華中建筑,

政治基金會構成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現有文獻對反腐敗體系構成的論述有一定的局限性。一個完整的反腐敗體系應具備預防、發現、懲戒、預警和控制等五項功能,這些功能是確定反腐敗體系構成要素及要素之間相互關系的基礎。應當從這些功能出發,確定反腐敗體系的構成要素,包括建立腐敗預防機制、腐敗發現機制、腐敗懲戒機制、腐敗預警機制和腐敗控制機制,從而構建起一個有著內在邏輯的、系統的、完整的和開放的反腐敗體系,以保證反腐敗體系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反腐敗體系;功能;構成要素

當前,我國正在探索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要建立健全反腐敗體系,首先要明確反腐敗體系的構成要素。對于反腐敗體系的構成要素,許多學者和機構都進行了探討,這些研究對于我國反腐敗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然而,現有的研究往往注重從條塊化的機制角度來分析反腐敗體系的構成,且偏向于宏觀制度。本文認為,應當從反腐敗體系應具備的功能出發,確定反腐敗體系的構成要素。

一、我國學者關于反腐敗體系構成要素的觀點評述

1.我國學者的一些觀點

中共中央2005年1月發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要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其后,國內許多學者結合《綱要》,就反腐敗體系的構成進行了探討。如時運生認為,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具有不同的反腐模式,但在控制腐敗體系方面仍有許多相同之處,主要表現在預防、懲治、國際合作等三個方面。①這實際上是參考了《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的觀點。安徽省構建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課題組認為,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由宣傳教育機制、規范權力機制、法制約束機制、權力監督機制、查處懲治機制、評價監測機制、改革創新機制、組織領導體制等8個相互關聯的方面組成。②郭學德認為,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應包括領導組織體系、教育宣傳體系、法規制度體系、監督制約體系、評價問責體系等內容。③任建明和杜治洲指出,反腐敗的對策不外乎打擊、預防和教育,應該把這三種基本戰略或對策納入反腐敗政策體系中并形成一個互補、系統的對策框架。④林尚立認為,反腐敗的綜合治理體系由專門的反腐敗制度建設和國家基本制度建設合并而成,它是由黨內制度體系、監督制度體系和管理制度體系三個層面的制度構成的制度網絡。⑤何增科在“透明國際”的“國家廉政體系”的基礎上加入了黨委、人大、民主黨派與政協等中國元素,構建了“現代國家廉政制度體系”。⑥

2.對現有觀點的評價

上述學者實際上是從不同角度來認識反腐敗體系的構成要素的,無所謂誰對誰錯的問題。不過,現有文獻對反腐敗體系構成的闡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著重從腐敗的成因入手并從教育、監督、制度等角度來構建反腐敗體系,而較少從腐敗治理本身的目標和程序出發來構建反腐敗體系。第二,側重于提出多元化的反腐敗機制,而忽視這些機制究竟如何實現反腐敗目標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如何。第三,重視條塊化的機制設計,而忽視不同機制的功能整合?,F有的研究往往將反腐敗體系劃分為若干個方面的制度,然而,在許多情況下,很難將反腐敗體系分割為相互獨立的條塊,因為反腐敗體系的各個要素之間并不是完全獨立的關系,而是有著很大的重合性和關聯性,并且,條塊化的制度設計在完備性和系統性方面往往存在不足。第四,簡單地照搬《綱要》的闡述?!毒V要》是指導我國具體反腐敗實踐的綱領性文件,其對我國現時環境下建立和完善反腐敗體系的實踐指導意義是毋庸置疑的,但其畢竟不是學術分析。

筆者認為,從腐敗的成因和影響因素出發來進行分析,固然有助于有針對性地建立反腐敗應對措施,但這樣難以形成系統的反腐敗要素體系。在構建反腐敗體系時,還應當從反腐敗體系的基本目標出發,從反腐敗體系的功能入手,形成一個有著內在邏輯的、系統的要素體系。

二、我國反腐敗體系的功能

反腐敗體系的基本目標是減少腐敗現象發生的可能性,降低腐敗造成的危害。一個完整的反腐敗體系至少應具備預防、發現(偵查)、懲戒、風險預警、腐敗控制與補救五項功能。⑦其中,預防、發現(偵查)、懲戒這三項基本功能實際上是反腐敗體系基本目標的具體化和落腳點,也可以看成是反腐敗體系的具體目標。

1.預防功能

一個有效的反腐敗體系首先是一個能夠有效預防腐敗的體系。事先的預防,是最為經濟的反腐敗措施。如果能夠通過事先預防來減少腐敗的發生,則腐敗發生以后用于發現、懲戒、預警、控制腐敗的成本都可以大大降低,因此,事先的預防可以降低整個社會用于反腐敗的成本。如果不能做到有效預防,等到腐敗行為已經發生,甚至已經給組織或社會造成較為嚴重的不利影響時才發現腐敗,即便對腐敗者給予嚴懲,也往往難以彌補其造成的損害。由此可見,盡管用來預防腐敗的機制需要成本,但較之腐敗發生后產生的巨大的直接和間接成本,預防腐敗顯然更為經濟。⑧正因為如此,各國的反腐敗政策都特別強調腐敗預防機制的建立?!堵摵蠂锤瘮」s》專門從預防性反腐敗政策與做法、預防性反腐敗機構、公職人員聘用與行為守則、公共采購、公共財政管理的透明度和問責制、公共報告、審判與檢察機關、社會參與等方面就腐敗的預防措施進行了闡述。⑨

2.發現功能

再健全的預防腐敗體系也未必能夠完全有效,因此,還需要建立第二道防線,即當腐敗發生時或發生后能夠及早地發現腐敗并深入進行調查,以確定誰腐敗、何時腐敗、如何腐敗、怎樣腐敗、多大程度的腐敗等問題。腐敗發現功能的有效性應當從腐敗行為被發現的可能性和被發現的及時性兩方面來評價。前者要求應當盡可能地發現所有嚴重的腐敗行為,后者要求在腐敗行為尚未對組織造成重大影響之前就及時發現腐敗行為。腐敗發現功能還要求充分地報告所發現的腐敗行為,以提高腐敗打擊的透明度。

3.懲戒功能

當發現腐敗行為并調查清楚后就應當根據法律、法規及組織內部規章制度進行懲戒。合理的懲罰機制會抑制腐敗行為的產生,而不合理的懲罰機制則會加劇腐敗的產生。⑩因此,建立有效的腐敗懲罰機制是反腐敗的關鍵所在。腐敗懲戒機制的有效性應當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判斷:一是腐敗者被發現并受到懲罰的概率;二是腐敗者所受懲罰與其行為的嚴重程度是否相適應,懲罰腐敗的規則是否得到嚴格地、前后一致地和公平地執行;三是懲戒是否能夠對其他潛在的腐敗者起到教育和震懾作用,從而減少以后發生腐敗的可能性。腐敗懲戒機制的有效性既取決于腐敗懲戒制度的設計,也取決于懲戒制度的執行。從手段上來說,腐敗懲戒機制既包括將腐敗行為者移交司法機關,依法提起訴訟從而對其行為予以懲罰,也包括根據行政法律法規對腐敗者予以行政處罰或依據組織內部規章對其予以處分,包括在名譽上對其進行譴責。除了對腐敗行為者進行處罰外,還應當對負有領導責任的部門和領導進行問責。

4.風險預警功能

所謂腐敗風險預警,就是及時識別腐敗風險事項并評估其發生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并以腐敗風險報告等形式提供給相關部門或人員,以作為腐敗風險控制、腐敗調查等的依據。腐敗預警功能是由腐敗發現功能派生出來的,只有在對腐敗風險事項進行充分識別和評估的基礎上,才能夠有效地對腐敗風險進行預警。當然,發現功能與預警功能并不完全相同,發現功能針對的是已經發生的腐敗行為,而預警功能針對的是尚未變成現實的腐敗風險事項或者通過已發現的局部的腐敗情況來推斷整體的腐敗情況并向相關部門發出警報。而腐敗預警與腐敗預防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腐敗預警是腐敗預防機制未能完全有效預防、已經出現腐敗風險情況下的及時報告和警示。

5.腐敗控制與補救功能

所謂腐敗控制,即在日?;顒又型ㄟ^內部控制、內部審計等措施來降低腐敗發生的可能性或腐敗行為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的嚴重程度,從而使控制后的腐敗剩余風險處于最小的范圍以內。與腐敗預防旨在事先降低腐敗發生的概率不同,腐敗控制是在已經存在腐敗風險的基礎上將風險發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或者在腐敗已經發生的情況下采取補救措施使其可能對組織和社會造成的危害最小化。換言之,腐敗預防的目標是使腐敗不發生或者少發生,而腐敗控制的目標是當腐敗風險事項已經出現時采取措施使之處于最小的范圍以內,或者腐敗已經發生時采取補救措施使腐敗造成的影響最小化。腐敗控制還包括在腐敗發生后對相關的受害者提供救濟(這實際上屬于減少腐敗的影響的一部分)。B11

值得指出的是,上述五個功能之間是相互聯系、各有側重、互為補充的,并且都統一于反腐敗目標之下。預防腐敗是反腐敗的第一道防線,發現腐敗、懲戒腐敗、預警腐敗、控制腐敗則是在預防機制無效的情況下的補救機制。

三、我國反腐敗體系的構成要素

反腐敗體系的五項功能是確定反腐敗體系構成要素及要素之間相互關系的基礎。在構建反腐敗體系時,應從以上功能出發,建立一個涵蓋預防、識別、懲戒、預警和控制等諸項功能,由公共部門預算管理、政府信息公開、審計、司法、教育等眾多制度共同構成的反腐網絡。

1.腐敗預防機制

構建腐敗預防機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通過雇員援助計劃,通過完善的公務員考核、薪酬與晉升制度等手段,減少公職人員經濟、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壓力,從而消除其腐敗的動機。第二,通過削弱公共部門的壟斷性權力、減少官員的自由裁量權、強化公共部門內部控制(包括內部審計)B12和外部監督(包括外部審計)B13、強化預算硬約束、強化政府信息公開等手段,減少舞弊的機會,提高腐敗行為的暴露概率。第三,通過反腐敗教育、強化責任意識等手段提高公職人員的道德水準,消除腐敗合理化的借口。

腐敗預防機制具有如下特點。一是著眼于事前且針對非特定對象。但腐敗預防機制的設計很大程度上需要依據對腐敗成因和特征的分析,因此,事后的分析對于事前預防機制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二是正式的制度和非正式的制度都構成了腐敗預防的手段。腐敗預防目標的實現既有賴于反腐敗法律、公共部門內部控制、政府審計及其他相關的外部治理機制等正式的制度安排,也依賴于道德觀念等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從舞弊動因的角度來說,凡是能夠降低腐敗壓力(動機)、機會和合理化借口的手段都可以構成預防腐敗的有機組成部分。三是全面性腐敗預防機制必須要嵌入組織業務活動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

2.腐敗發現機制

腐敗發現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八個方面。第一,公共部門內部控制。偵查性的內部控制有助于及早發現存在的腐敗行為。第二,政府審計。無論是常規的財政審計還是經濟責任審計,無論是合規性審計還是績效審計,都有助于發現公共部門中存在的腐敗行為。除了政府審計機關對公共部門的審計能夠發現公共部門中存在的腐敗外,政府審計機關、注冊會計師對企業和金融機構實施的審計,也有助于發現政府部門和公職人員的腐敗行為。第三,內部審計。通過檢查本單位及所屬單位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經濟活動情況,可以發現本單位內部存在的腐敗行為。第四,舉報機制。在我國,群眾信訪舉報一直是發現腐敗案件的主渠道。第五,巡視制度。通過巡視,可以發現有關的腐敗線索并將其提交給紀檢、司法等部門,從而最終發現并揭露有關的腐敗行為。黨的十八大以來,巡視制度在我國得到了充分發展,并在腐敗發現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第六,黨內監督制度。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的黨內監督,在我國反腐敗進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七,公眾政治參與和媒體監督。近年來,網絡反腐成為我國公眾參與反腐的重要方式,而傳統媒體在發現腐敗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第八,政府信息公開與政府財務報告。政府信息公開不僅有利于提高行政透明度從而加強對官員的約束,預防腐敗,而且對于發現腐敗也具有重要意義。政府信息公開可以為公眾參與并發現腐敗提供信息,通過對政府披露的信息進行必要的對比和分析,公眾可以發現權力濫用及腐敗行為。

腐敗發現機制具有如下特點:一是立足于事中和事后。二是在現實中,腐敗發現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概率問題,被發現的腐敗行為永遠只可能是一部分,腐敗發現機制的有效性取決于反腐敗資源的投入、反腐敗機構的獨立性以及群眾的參與程度等因素。三是充分性和及時性是對腐敗發現機制的基本要求。

3.腐敗懲戒機制

腐敗懲戒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法律懲戒。將腐敗者移交司法機關并追究其法律責任從而打擊腐敗犯罪,是腐敗懲戒的重要方式。因此,與腐敗懲戒相關的立法和司法制度是否完善,是影響腐敗懲戒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第二,行政和紀律懲戒。上級、本單位和黨組織對情節較為輕微、尚未達到追究刑事責任標準的腐敗者及負有領導責任的人員,可以依照有關行政法律法規及單位內部規章制度實施處罰或處分,如辭職、辭退、免職、降職、降薪、任職限制等。第三,聲譽懲戒。對腐敗者予以譴責、通報批評等處分,同樣能夠有力地懲罰腐敗者。此外,國際合作打擊經濟犯罪行為也是腐敗懲戒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指出的是,要有效而適當地懲戒腐敗,必須客觀、準確地認定腐敗行為,在這方面,審計和司法會計鑒定具有重要意義。

腐敗懲戒機制具有如下特點:一是建立在腐敗行為被發現的基礎上,所針對的主要是特定主體,但對于非特定主體也具有震懾作用。二是腐敗懲戒機制建立的目的不僅在于懲罰腐敗者,還在于其教育他人的功能,腐敗懲戒的恰當性和有效性將直接影響到腐敗的發生。腐敗懲戒兼具腐敗預防的功能。三是腐敗懲戒的手段包括人身、經濟、名譽等多個方面。

4.腐敗預警機制

可以對腐敗風險發出預警的機制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腐敗風險公共報告?!堵摵蠂锤瘮」s》指出,可以通過公布資料(包括公共行政部門腐敗風險問題定期報告)來提高公共行政部門的透明度。B14實際上,在對公共部門腐敗風險進行識別和評估的基礎上發布腐敗風險報告,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風險預警手段。第二,政府審計報告。在審計報告中指出政府部門在預算執行、資金管理等方面存在的潛在問題,也是一種有效的腐敗預警方式。此外,公共部門內部控制與內部審計也可以發現潛在的腐敗風險領域,從而發出預警。第三,舉報與投訴機制。群眾對政府部門的投訴和舉報某種程度上可以作為腐敗的預警信號,針對某個部門或官員的舉報越多,其存在腐敗行為的可能性越高。

腐敗預警機制最重要的特點:一是及時性。只有在腐敗尚未大面積發生或者尚未造成嚴重后果時就及時發出準確的警訊,促使相關部門采取措施來預防或控制腐敗,才能稱之為預警。二是腐敗預警需要建立在暢通的信息傳遞的基礎上,否則,將會導致腐敗預警信息不能及時到達相關部門,從而導致預警失敗。三是腐敗預警以腐敗風險識別和評估為依據,以腐敗控制為目的。

5.腐敗控制機制

腐敗控制機制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第一,在對本單位內部控制進行評價或審計的基礎上發現存在的內部控制缺陷,進而通過完善公共部門內部控制,如加強不相容職責分離、崗位輪換、授權和限額控制等來降低腐敗風險,減少腐敗行為所能夠影響的范圍。B15第二,通過審計部門的跟蹤檢測程序,促使被審計單位盡快完善內部管理或者促使相關部門制定或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從而降低腐敗風險。第三,進行行政體制改革,減少政府部門和官員的壟斷性權力和自由裁量權,從而使某個部門或官員的腐敗行為所造成的損失盡量減少到最低。第四,實施控制腐敗的救濟制度,如通過沒收和追繳違紀違法財物、責令退賠等制度減少腐敗造成的損失。

腐敗控制機制的特點:一是以盡可能降低腐敗發生的概率或者已發生的腐敗行為的不利影響為目的。二是腐敗控制機制建立在已識別的腐敗風險或已發現的腐敗行為的基礎上。腐敗懲戒在本質上是一種消極的補救措施,而腐敗控制則是一種更為積極的補救措施。

值得指出的是,反腐敗體系的五個功能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對于不同國家或地區應當都是適用的。但就具體構成要素而言,則應根據各國自身的情況來選擇或設計具體的制度。就我國而言,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的黨內監督在我國反腐敗體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毒V要》指出,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保證反對和防止腐敗的正確方向?!吨泄仓醒腙P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黨委負主體責任,紀委負監督責任?!吨泄仓醒腙P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也強調,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黨委主體責任和紀委監督責任。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紀委及地方各級紀委在反腐敗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四、結語

盡管不同國家反腐敗的具體制度可能存在差異,但任何有效的反腐敗體系都應當具備預防、發現、懲戒、預警和控制五項功能。這五項功能是確定反腐敗體系構成要素及要素之間關系的基礎。從功能出發來構建反腐敗體系,具有如下優點。一是目標導向。預防、發現、懲戒、預警及控制這五個功能實際上也是反腐敗體系的子目標。圍繞反腐敗目標,從五個功能出發構建反腐敗體系的要素,有助于保證反腐敗總體目標的實現。二是整合性。五個功能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聯系、互為補充的,它們最終都統一于反腐敗的目標。因此,從功能出發構建反腐敗體系,可以避免條塊化,有助于各個機制明確自身在反腐敗體系中的具體使命和目標,避免職責不清。例如,政府審計在腐敗的預防、發現、懲戒、預警、控制方面都能發揮重要作用,認識到這一點,可以更好地發揮政府審計在反腐敗體系中的作用。三是制度與方法的統一。從功能出發構建反腐敗體系,可以將宏觀制度設計與反腐敗的程序和方法聯系起來,避免只注重宏觀制度設計而忽視具體的方法論。例如,腐敗發現功能下相關的反腐敗制度要以及早發現腐敗行為為目標,并落實于具體的工作中。四是開放性和動態自適應性。功能導向的反腐敗體系是開放的和動態化的,可以根據反腐敗目標的要求進行動態的調整。

從我國反腐敗實踐來看,目前仍主要側重于腐敗的揭露與懲戒,對于腐敗的預防、預警、控制則關注不夠。未來我國在構建和實施反腐敗體系時,在進一步強化腐敗揭露與打擊機制的同時,還應當注重加強腐敗的預防、預警和控制機制。

注釋

①時運生:《中外國家控制腐敗體系比較研究》,《河北學刊》2005年第6期。

②安徽省構建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課題組:《構建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思考》,《學術界》2005年第3期。

③郭學德:《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及其評價問題的理論思考》,《中州學刊》2010年第6期。

④⑩任建明、杜治洲:《腐敗與反腐?。豪碚?、模型和方法》,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11、32頁。

⑤林尚立:《中國反腐敗體系的構建及其框架》,《河南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

⑥何增科:《建構現代國家廉政制度體系——有效懲治和預防腐敗的體制機制問題研究》,《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9年第3期。

⑦李明輝:《政府審計在反腐敗中的作用:理論分析與政策建議》,《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年第4期。值得一提的是,正由于這一體系并不僅限于腐敗的預防與懲治(盡管這二者較為重要),因此,筆者更傾向于采用“反腐敗體系”或“腐敗治理體系”的提法。

⑧當然,對于具體的預防腐敗機制的設計,仍然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則。

⑨B14UNODC(UnitedNationsOfficeonDrugsandCrime),2004,UnitedNationsConventionagainstCorruption,http://www.unodc.org/documents/treaties/UNCAC/Publications/Convention/08-50026_E.pdf.

B11一些學者將腐敗懲戒也作為腐敗控制的內容。如李曉明等將控制腐敗定義為控制主體對腐敗現象(包括腐敗意識、腐敗行為)所采取的限制、糾正、懲戒措施的總和及其全過程。參見李曉明等:《控制腐敗法律機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39頁。對此,筆者認為,李曉明等的腐敗控制概念比較寬泛,已經接近腐敗治理的概念。而本文所采用的是較為狹義的概念。

B122012年11月29日財政部發布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財會〔2012〕21號)明確將“有效防范舞弊和預防腐敗”作為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目標之一。

B13INTOSAI《2011—2016年戰略計劃》指出,最高審計機關實施的政府審計可以提高透明度,使得(腐?。╋L險更加可見,并根據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的精神,建立強有力而有效的內部控制來預防腐敗。參見INTOSAI.November2010.StrategicPlan2011-2016.http://www.intosai.org/uploads/intosaispenglishv9web.pdf.

B15由此可見,有效的政府部門內部控制以及營利組織的內部控制不僅有助于預防腐敗、發現腐敗,對于腐敗控制同樣具有重要意義。這應當成為我國反腐敗制度建設的一個重要努力方向。

責任編輯:浩淼思齊

政治基金會構成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行政任務民營化后,國家透過市場機制將行政任務交由私人機構去執行,自己承擔擔保責任。國家在履行擔保責任的過程中與相關法律責任主體之間發生的行政法律關系為擔保行政法律關系。擔保行政法律關系是一種多面性的公私混合法律關系群,其權利義務關系較為復雜。正確分析和研究擔保行政法律關系對國家擔保責任的積極履行以及擔保行政的良好實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擔保行政;法律關系;國家擔保責任;擔保行政法律關系

基金項目:中國法學會2015年度部級科研項目“后民營化時代的國家擔保責任研究”(CLS[2015]D040)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楊彬權(1974-),男,陜西彬縣人,河南科技大學法學院講師,法學博士,研究方向:行政法學。行政法律關系,“是對行政法上各種權利義務及其運行方式、過程的高度抽象,是對行政法質的規定性的揭示”。[1]因此,研究行政法必須研究行政法律關系。然而行政法律關系并非一成不變,隨著國家任務和國家形態的轉變,行政法律關系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行政任務的民營化使得國家不再承擔行政任務的履行責任,轉而承擔行政任務的擔保責任,也即,擔保公平競爭秩序的形成和公共產品及服務的高品質供給。國家責任的這種重大轉變產生了一個新的國家形態和新的行政法律關系,亦即“擔保國家”①和“擔保行政法律關系”。在擔保國家,擔保行政法律關系的行為主體增多,法律關系更加復雜且多級,相互利益抵觸在所難免。因此,“在多級行政法律關系中,必須對不同或相反之利益尋求最佳的調和”。[2]要達到這種調控目的,必須正確研究和分析擔保行政法律關系。這事關國家擔保責任的積極履行以及擔保行政的良好實施,而這也是本文寫作旨趣之所在。

一、擔保行政法律關系的概念闡釋

法律關系,指兩個以上法主體(Rechtssubjekte)彼此權利義務關系之總體。此一法律關系,在將一般抽象法規范適用于具體事件時,即表現為依法律規定,該權利義務關系如何發生、變更、移轉乃至消滅問題。[3]在行政法領域,“行政法律關系”(Verwaltungsrechtsverhltnis),即依行政法而成立的法律關系。[4]行政法律關系是一種權利(權力)義務關系,依據不同的標準可以細分為不同的種類。根據行政法律關系發生的國家形態或國家類型的不同,可以分為秩序行政法律關系、給付行政法律關系和擔保行政法律關系。②所謂擔保行政法律關系,是指行政任務民營化后,行政任務的履行責任由私人主體承擔,國家承擔擔保責任的情況下,在擔保行政領域內,根據擔保行政法的相關規定,相關的責任主體之間以及相關責任主體與公民、法人及其它組織之間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擔保行政法律關系屬于法律關系的一種,具備一般法律關系的特征,但同時也具有自己獨有的特征,其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擔保行政法律關系是“擔保國家”產生的法律關系。每一種國家形態都有與其相對應的行政類型,每一種國家形態也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法律關系。隨著國家形態從“給付國家”演變成“擔保國家”,相應地,傳統的給付行政法律關系也就演變成擔保行政法律關系。擔保行政法律關系與傳統的給付行政法律關系不同,傳統的給付行政法律關系發生在行政主體親力履行公共任務的基礎上,其在行使行政權力實現公共任務的過程中,與公民、法人或其它組織之間發生權利義務關系。擔保行政法律關系則發生在民營化后,私人主體與行政主體通過合作手段,共同實現公共利益的過程中。在實現公共利益的過程中,為了提高效率,明確責任,雙方就公共任務的具體實現進行了責任分工,行政主體不再承擔公共任務的履行,僅承擔擔保責任,以確保公共利益能夠順利實現。如果沒有行政任務的民營化,如果沒有國家的擔保責任,那么也就不可能有擔保行政法律關系。

2.擔保行政法律關系是一種多面性的法律關系。傳統行政法法律關系基本上是依據傳統行政法形成的兩面法律關系,也即發生在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兩造之間的法律關系?!斑@兩造之間,從權利義務關系而言,主體與對象之地位是變動性的,當國家行使公權力,人民輒為公權力之對象,當人民主張其公權利(又稱主觀公權das subjektive ffentlie Recht)時,國家反成為對象(zweiseitige StaatBürgerVerhltnisse),主體擁有權力或權利,對象則有義務(作為、不作為、忍受)?!盵5]這一種行政法律關系從本質上來講,是命令與服從、對峙與非合作的法律關系。然而,隨著國家實現行政任務的手段或方式的多元化,行政機關有可能采用私法的方式完成行政任務,大多數行政任務也有可能是由私法主體依據私法手段來完成的。在這樣的背景下, “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不應僅限于行政與行政行為相對人,行政法律關系不該僅局限于雙邊關系,而是要顧及到涉及復數利益的‘多邊法律關系’?!盵6]尤其是隨著行政任務的民營化及“擔保國家”的到來,“現代行政法之法律關系已從傳統國家與人民之雙面法律關系,再擴展至復數生活利益沖突、對立、互補、均衡之多面法律關系?!盵7]在這種多面行政法律關系中,由于行政機關主要承擔著公共任務的擔保責任,故將此種行政法律關系稱為擔保行政法律關系。行政任務民營化后的“擔保國家”形成的擔保行政法律關系是一種多面性的復雜法律關系,這種多面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法律關系主體較多,涉及到行政主體、公民、從事公共服務的私人主體以及其它競爭者。其次,形成了多個子法律關系:行政主體與使用者、消費者也即公民之間的法律關系;行政主體與給付直接提供的私人主體及其它競爭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給付提供私人主體與使用者、消費者之間的法律關系。而且,這三種擔保子法律關系的屬性各自也有不同。最后,各法律關系主體承擔的具體責任也不相同。

3.擔保行政法律關系是一種依據公法或私法而形成的公私混合法律關系群。擔保行政法律關系是一個法律關系群,它主要是由法律主體依據行政法建立的公法律關系和法律主體之間依據私法規則建立的私法關系組成的,但是這種依據私法形成的法律關系,又不是純粹的私法關系,而要受到公平、正義等公法原則的限制和約束。這是因為行政任務民營化后,雖然私人主體可以采用私法的手段從事公共義務,但是不能危害到一般公眾的基本權利和基本需求的滿足。由此,使得這種私法關系已經不同于民營化以前形成的私法關系,其已經或多或少地具有了公法性質的法律關系,雖然其本質上還是私法關系。因此,擔保行政法律關系是一個公私關系混合構成的一個法律關系群。

二、擔保行政法律關系的屬性分析

擔保行政法律關系的形成,主要以擔保責任的存在為前提條件,并以之為中心,形成一個由國家(行政機關)、提供需求給付之私人、給付滿足對象所構成的牢固的三角關系。以下我們對三方法律關系分別予以考察和分析。

1.行政主體與提供給付的私人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行政任務民營化后,行政主體不再對行政任務的實現承擔履行責任,履行責任轉由私人承擔,行政主體僅承擔擔保責任,也即確保私人提供的公共任務和公共產品能夠按質、按量、按時的予以供給,以滿足民眾的生存和日常生活需求。因此,行政主體需經常的、持續地負有對私人主體的監督、監管責任,于是在行政主體與從事給付任務的私人主體間形成了一種監督關系,這一監督關系是行政主體主要運用公權力手段所為的,故此種監督關系屬于公法關系。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行政主體還應該采取積極的措施擔保,承擔行政任務的、新進入市場的私人主體不受排擠,能夠充分地在市場中同原有的市場占有主體展開公平的競爭。此時,行政主體與提供給付的私人主體之間形成一種擔保關系,此一擔保關系屬于公法關系。

2.行政主體與使用者、消費者之間的法律關系。行政任務民營化后,行政任務不再由國家提供,而轉由私人主體提供,此時,行政主體本與使用者、消費者并無直接的法律關系,消費者只需從市場主體那里通過私法上的有償或無償的方式取得自己所需的服務和產品即可。但是由于行政任務民營化后,國家并不是全身而退,仍須對行政任務的私人提供承擔擔保責任。那么此時消費者與行政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屬性如何?對此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假若國家通過任務民營化的方式將其承擔的給付行政任務移轉由民間機構承擔,但該任務的實現仍然屬于憲法所設定的國家目標或是國家義務時,即使國家合憲地將該等行政任務轉移由私人機構執行,也不影響國家在憲法上的義務。國家仍然要擔保該任務的實現就如同自己提供一般。此時,國家與給付滿足對象的消費者或使用者之間發生的關系應為公法關系。[8]反之,國家就不再承擔擔保責任,也無從產生擔保的公法關系。但這也只是例外情況,一般而言,行政任務民營化后,行政主體都應負擔保責任,與使用者、消費者產生擔保公法關系。

3.提供給付的私人主體與使用者、消費者之間的法律關系。行政任務民營化的本質,是通過市場,將行政任務的履行轉由私人主體承擔,私人以自己的知識、專業和技能為公眾提供服務,公眾要享受其提供的公共服務,一般要在平等、公平的交易原則下,支付相應的對價。由此在提供給付的私人主體與使用者、消費者之間產生的法律關系是一種私法關系。這期間發生的爭議,應該尋求司法救濟途徑予以解決。[8]但是,如果提供給付任務的私法主體扭曲市場法律制度,采用了類似“公權力”的行為或手段對一般公眾(包含使用者、消費者)獲取的公共服務進行限制、排擠等不公正行為時,例如,在公用事業領域,提供給付任務的私人主體限制購買水、電的數量,不給居民接入電網、水網以及暖氣網,限制購買公共服務和產品的時間等,則其將嚴重侵犯一般公眾的合法權益,乃至受憲法保障的權益。本文以為,此種情況下,就不能簡單地認為提供給付的私人主體與使用者、消費者之間的法律關系是私法關系,而應該將其認定為公法關系。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運用公法的手段和公法的價值給消費者或用戶以充分的保護。

以上是擔保行政法律關系中的各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分析,但是除以上主要的三種關系外,還有以下兩種關系:第一,行政主體與其它競爭人之間的法律關系。一般而言,行政主體與其它競爭人之間并無直接的法律關系。但是如果其它競爭人對行政機關作出的特許經營、市場準入等行政決定不服而尋求行政救濟時,則其與行政主體之間發生的法律關系,應屬公法關系,受公法的調整與救濟;第二,提供給付的私人主體與其它競爭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應該是民事主體之間的基于平等、意思自治而發生的私法關系。但從總體上來看,擔保行政法律關系主要是指,行政主體、提供給付任務的私人主體和消費者、用戶之間發生的監督、監管、擔保等的公法關系及私法關系。

三、擔保行政法律關系的主要內容

法律關系的內容是特定法律主體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在行政法學上,法律關系的內容就是指特定法律主體在行政法上享有的權利和義務,也即公權(利)力和公義務。具體到擔保行政法律關系來說,就是擔保法律關系的主體在公法上所享有的權利和義務,也即作為擔保的行政主體(擔保人)、作為受益人的一般公眾,以及提供給付服務的私人主體(被擔保人)各自享有的公權(利)力和公義務。

1.行政主體的公(權力)義務。國家的公法權力,無論其形式如何,都必須僅僅為了共同利益而被行使。即使國家原則上可以自由決定,在特定情形中是否行使要求服從者服從的權力,或擁有創設權利的法律權力,它也絕不能恣意地行使權力。如果國家承認其是服務于公共利益的,國家就為自己的行為設定了最高的準則。這一準則既是法律命令也是道德命令:國家的每個行為都應盡可能地符合共同利益。國家因這一最高義務得以擁有其全部權力。[9]在行政法學上,行政主體的公權力與公義務是相同的,行政主體所享有的權力也就是其應該履行的職責和應負的義務,研究行政主體的義務,也就是在研究行政主體的權力。因此,通過了解民營化后政府承擔法律義務的種類和范圍,就可以了解行政主體的行政權限。行政任務民營化后,行政主體不再承擔履行責任,隨之而承擔對行政任務的擔保責任。為了很好地、有效地實現和完成對消費者、用戶的擔保責任,行政主體必須善意地履行其在公法上的擔保義務。然而,擔保義務又非常抽象,難以掌握,因此必須通過公法上設定的具體義務予以實現,這些公法上的具體義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管制義務。當今社會,沒有一個政府可以避開“管制”(regulation),特別是“經濟管制”(economic regulation )?!耙粋€社會如果試圖祛除所有的國家規范與管制,必定會陷入不受任何控制的自由主義泥潭?!盵10]民營化后的擔保國家,由于市場發展的不完善、信息的不對稱、私人利益追求的最大化等因素的存在和影響,使得市場機制經常失靈,難以滿足公眾的基本需求。因此,政府的規范和管制也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只不過其已經不同于傳統的規范和管制。政府必須運用許可、獎勵、補貼、自我監管等手段對市場進行影響和管制,通過管制促進競爭,保證適當的和充分的普遍服務以及公眾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

第二,監督義務。私人履行行政任務,提供給付服務和給付產品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重復生產的、涉及多個階段的連續性過程。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影響消費者、用戶的基本生存需求,因此必須加強對私人履行行政任務過程的持續性監督。這種監督既包括事前的預防性監督,又包括事后監督。事前預防性監督,如申報義務。根據德國《電信法》第4條第1款的規定,提供電信服務的每一個經營者都必須對營業的開始、變更和終止等事項在一個月內向監管機關進行書面申報。該條款的目的是避免違法行為,尤其是防止規避行為的發生。同時,通過申報可以提供必要的基本信息,從而保證電信和郵政監管局以及市場參與者獲得公開透明的有據可查的電信市場信息。事后監督措施,如調查措施、撤銷特許、禁止經營等。

第三,補充或接管義務。行政任務民營化后,私人履行行政任務,固然可以提高行政效率,改善公共服務的質量,滿足公眾的多樣性需求,但其也有可能因為市場變化、經營不善等因素導致無法或者不能適時、適量地向公眾提供服務,也就是其并不是天然的完好無損。因此,行政主體必須做好充分的補充或接管義務,以防公眾基本需求權利落空。補充或接管義務是行政任務民營化后行政主體承擔擔保責任的重要一環,行政主體不得隨意放棄和轉移。盡管補充或接管義務是備用性的,但備用性并不影響其確保行政任務的連續實現。接管義務或責任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避免任務履行不至于偏差,而要求國家擔負起‘補破網’”[11]的責任?,F今,實行民營化的國家和地區大都在相關法律、法規中規定了行政主體的補充或接管義務。③

2.提供給付服務的私人主體的權利與義務。(1)提供給付的私人主體的公權利。主要為三項,一是公平競爭權。私人主體有在一個公平、公開、公正的市場域內與其它競爭者進行競爭的權利,稱為公平競爭權或平等競爭權。平等權是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權利,其在競爭性的市場經濟中的突出表現就是私經濟主體經濟上的競爭平等權?!敖洕系母偁幤降葯嘧鳛閼椃ㄋU系娜嗣窕緳嗬?,對任何類型的行政行為自有拘束之效力。無論是公權力行為或國庫行政、干預行政或給付行政,以及實體行政行為或行政程序行為,皆然?!盵12]因此,提供給付服務的私人主體如果進入市場受到不公平待遇,受到原有的、占市場優勢的市場主體的排除、限制競爭的,其可以向國家或政府提出請求,以確保其在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從事行政任務的生產和提供。二是自由組織生產的權利 。私人主體有按照自己的經營理念來自由組織企業的內部事務、管理事務以及生產的具體流程的權利。這些權利是私人主體擁有的私法權利,行政主體一般不得侵犯。三是請求權。私人主體有向國家或政府機構請求保護和擔保自己的合法權益實現的權利。行政主體在采取BOT、BT等民間參與方式完成行政任務時,如果由私人主體向用戶收取使用費,用戶不繳納時,私人主體享有給付請求權。如果屬于向公眾免費的給付服務,私人主體可以向政府請求財政費用給付。

(2)提供給付的私人主體的義務。提供給付任務的私人主體與用戶的關系一般為私法上的契約關系,但此契約關系與提供非行政任務的私人主體與用戶之間締結的私法契約不完全相同。因為后者純粹是私法上的契約關系,而前者由于私人主體提供的是給付行政任務,私人主體承擔的是公益職能,故此,其與用戶之間達成的契約要受到公法的限制。具體來說,就是私人主體要在私法契約中受到更多的限制和約束,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平衡和彌補兩者之間的差異和不足。因此,在行政任務民營化后,私人主體應該承擔以下義務:一是信息披露義務。提供基礎設施的私人機構所擁有的各種信息對消費者來說至關重要,決定著消費者的知情權能否得以實現,也決定著消費者享受基礎設施的程度和質量如何。因此,提供基礎設施的企業有義務將事關公眾利益的相關信息予以公布,接受社會監督。如果提供基礎設施的事業不公布與消費者相關的重要信息,政府可以強制其予以披露。二是提供普遍服務的義務。提供基礎設施企業的公益性決定了其必須承擔基礎設施的普遍服務?;A設施企業要保證所有的消費者或公眾能夠自由地在其居住地或其它場所,以一個能夠接受的價格享受具備一定質量和標準的最低下限的基礎設施。普遍服務是基礎設施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三是提供不中斷服務的義務?;A設施事業關系到公眾的基本生活需求,因此不得擅自中斷或停止。為了防止出現中斷現象,保障持續和充分的供給服務,基礎設施企業和國家都應該做好防范機制,尤其是做好基礎設施的接管工作。四是接受費率、價格等方面的監管義務。提供基礎設施的行業由于不存在競爭或競爭不徹底,因此一般來說,在某個特定地區或特定行業都是壟斷者或競爭上的強者,市場競爭規則很難對其發揮作用,因此,基礎設施的收費率、價格等可能完全不受市場供求變化規律的約束和支配。這就使得基礎設施企業可能為了攫取不合理的利潤,故意抬高價格和費率,損害公眾利益。為此,必須加強對從事公共基礎設施的私人機構的監管,私人機構也有義務接受行政機關對其費率、價格等的監管。

3.一般公眾的公權利與義務。(1)一般公眾的公權利。一般公眾除了享有私法上的選擇服務和產品權、自由交易權等民事權利外,還主要享有以下公法上的權利:分享權,意指每一個公民基于“同胞的法律地位”,而在國家中占有一席之地,公平地享有一個正義的社會秩序的權利。在給付國家,每一個公民有權公平地分享給付國家提供的給付產品和服務,且國家有義務提供這種給付任務。參與權,是指公眾有權參與政府的行政決策、行政決定、行政執行過程的權利。此外,由于私人主體參與了行政任務的履行,因此公眾也有權參與到提供行政任務的私人主體的企業決策、管理、執行環節。監督權,是指一般公眾或用戶有權對行政主體履行擔保責任的活動,以及私人主體履行行政任務的活動進行監視和督促。其目的是為了督促行政主體認真履行擔保義務,監督私人主體按時、按質、按量地提供行政給付任務。賠償請求權,是指當國家或政府采取監管、接管等措施,沒有達到擔保責任的要求,致使私人主體提供的行政任務供給出現中斷、停止,并造成損害的情況下,公眾或社會組織有權請求國家或政府予以賠償。

(2)一般公眾的公法義務。及時繳納各種費用。公共服務的提供,有些是免費的,但大多數,尤其是公共事業,基本上都是接受服務的消費者或用戶支付相關費用后才能提供。對于需要付費才能享受的公共服務和產品,消費者或用戶必須按時、按要求支付相關費用。不得損毀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和公共設備是國家或國家委托私人主體為公眾提供的行政給付服務,一般公眾都有維護設施和設備的義務,嚴禁一般公眾對公共設施和公共設備進行侵占、損毀,否則應承擔法律責任。忍受、容忍的義務。由于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私人企業提供的公共產品或服務有可能只符合國家標準,而不符合國際標準,對此,公眾要予以理解、忍受和容忍。同時對于私人主體因為意外原因或不可抗力事件而暫時不能夠提供的公共服務和產品,公眾亦要予以諒解和容忍。

注釋:

①擔保國家是德國學者提出的概念,德國艾菲特教授( Martin Eifert) 于1998年在其博士論文中首次使用擔保國家這個詞匯,并從法學的角度予以闡述。關于擔保國家的概念,德國學術界目前尚無定論。我國有學者認為:“擔保國家”中的所謂“擔?!保℅ewhrleistung),與德國民法典第434條所規定的“瑕疵擔保責任”中的“擔?!保℅arantie)還不完全相同。因為前者并不僅僅止于排除或確保沒有瑕疵,而是更進一步地擴展到“預防”瑕疵的出現。作為一個概念,“擔保國家”難以清晰界定,也很難找到準確對應的英文表達。但是,臺灣地區學者林明鏘教授卻對擔保國家做了一個簡單定義,他認為:“擔保國家之概念系指:私人參與公共任務之履行時,國家對該公共任務(非國家任務)之確實完成,所應負擔之保證責任。而此處之公共任務系有別于國家任務,凡國家自己履行之公共任務,含依行政委托或行政助手或公營事業去完成之公共任務則稱為國家任務,在國家任務之履行時,并沒有擔保國家概念適用之余地?!币陨戏謩e參見Martin Eifert. Grundverqorgung mit Telekommunikationsleistungen im Gewhrleistungsstaat, Band 33 von Materialien zurinterdisziplinren Medienforschung, Nomos Verlagsgesellschaft, Baden – Baden, 1998, 1. , Aufl;李以所.德國“擔保國家”理念評介[J].國外理論動態,2012,(7); 林明鏘.擔保國家與擔保行政法——2008年金融風暴與毒奶粉事件談國家的角色[M]∥政治思潮與國家法學.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0:580.

②國家按照其承擔的主要任務或責任的不同,可以分為秩序國家、給付國家和擔保國家。在這三種形態的國家行政面向中,由于行政機關承擔的主要責任不同,分別形成了三種不同的行政法律關系,依次為秩序行政法律關系、給付行政法律關系和擔保行政法律關系。

③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于2004年頒布的《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第18條規定了國家對公用事業臨時接管的五種情形。再例如我國臺灣地區《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第52條及第53條也對公共建設的接管進行了明確規定。

參考文獻:

[1]袁曙宏,方世榮,黎軍.行政法律關系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1.

[2]陳敏.行政法總論[M].臺北:新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9∶221.

[3]賴恒盈.行政法律關系論之研究——行政法學方法論評析[M].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3∶94.

[4]陳新民.中國行政法學原理[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55;陳敏.行政法總論[M].臺北:新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9∶215.

[5]李震山.行政法導論[M].臺北:三民書局,2011∶17.

[6]張錕盛.行政法學另一種典范之期待:法律關系理論[J].月旦法學雜志,2005,(6).

[7]林騰鷂.行政法總論[M]. 臺北:三民書局,2012∶46.

[8]蔡宗珍.從給付國家到擔保國家——以國家對電信基礎需求之責任為中心[J].臺灣法學雜志,2009,(122).

[9][德]耶利內克.主觀公法權利體系[M].曾韜,趙天書,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178.

[10][德]齊佩利烏斯.德國國家學[M].趙宏,譯.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349.

[11]陸敏清.國家擔保責任與長期照顧之實現[D].臺北:國立臺北大學,2010.

[12]詹鎮榮.競爭者“無歧視程序形成請求權”之保障——評最高行政法院九五年度判字第一一二九號判決[J].月旦法學雜志,2006,(138).

【責任編輯:張亞茹】

上一篇:供電局企業文化論文范文下一篇:就業促進勞動法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