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談美讀書報告范文

2023-09-23

談美讀書報告范文第1篇

美學初探

——《談美》讀書筆記

杜鵑 1090100084 朱光潛先生的《談美》這部文藝理論的著作,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循循善誘的啟發,引領我們如何進行“審美”及如何“創造美”,賦予我們另一種看待這個世界的眼光。作者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先是告訴我們“美感是什么”,到最后將“美”上升到人生的高度,對最終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對人生具有巨大的指導意義。

本書共分為十五個章節,主要分為兩大部分“如何欣賞美和”以及“如何創造美”。前三章主要圍繞“美感是什么”進行了回答和探討;四至六章則針對“一般人將尋??旄?、聯想以及考據與批評認為美感的經驗是一種大誤解”這一問題進行說明;第七章和第八章則針對“自然美”這一概念進行闡釋;第九章到第十四章則引導讀者“如何創造美”;最后一章則約略地探討了人生與藝術的關系。從什么是“美感”這一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先是啟發讀者“如何欣賞美”,繼而“如何創造美”,再到如何“將美與人生意義相結合”,讓“零基礎”的讀者從最淺顯的概念開始,一步步深入美學的世界,從對美的“欣賞者”的角度慢慢轉變為“創造者”,最后在了解了這最基本的美學知識后開始嘗試將所學融入到生活中,上升到“如何做人”這一看似“深奧”的話題。然而作者輕松的筆觸與合理的結構安排,卻并沒有讓人感到絲毫的沉重感,將學術與對人生的指導意義渾然天成地融合,讓剛剛還在沉浸在“美學”的學術熏陶中讀者有了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盡顯大師風范。

下面我就對于每一部分的內容,談談自己的所學、所感、所想。

一. 美學初探——“美感是什么?”

為了使幾乎對美學處于“零基礎”的讀者更好地進入“美學”的世界,朱光潛先生用一棵我們身邊熟悉的事物——一棵古松作例,揭示了人們三種不同的態度,即“實用的態度”之“善”、“科學的態度”之“真”、“美感的態度”之“美”??梢姼魅怂姷降墓潘傻男蜗蠖际莻€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實用的態度是來自于人類生存最基本的需求,起源于實用的知覺,強調“環境”對于人的作用及如何利用環境??茖W的態度則是客觀的、理論的,把自己的成見和情感完全丟開,旨在找出事物的關系和條理。而這兩種態度與“美感的態度”最大的區別,就是在于他們對待事物的意象都不是孤立的、絕緣的——這也是“美感的態度”的最大的特點。正因為這樣,人們才能獲得美感經驗,產生“美”的感覺。而“美感的態度”則是被視為“人類與動物最大的區別”,是凌駕于只能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上的,體現出美事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而許多歷史上遺留優秀的藝術作品之不朽則體現出“真正的美感”所具有的超越時空、政治、宗教、民族的永恒性。

接下來,作者為我們揭示了“美感”獲得一條重要途徑——即“美和人生有一個距離,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須把他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無論是對于游歷新境時所感到的美,還是歷史上話題人物身世和人格的所感,其實都是將事物獨立于世俗之外,即使其與環境及一切條件絕緣,才能獲得“真正的美”,使其孤立于功利的用途。我通過旅行獲得一種感想,即“烏托邦永遠在遠方”,即便旅行的目的地物質貧瘠、生活困苦,仍舊使我感到一種無與倫比的、新鮮的“美感”,正是因為我不會在當地長久生活,不會過多考慮這并不優越的條件為我的實際生活造成什么不便,因此才能專注于當地迥異的美景與文化,將這些與我原本生活不同之處當成一幅“孤立”的美景來看,因此獲得了美感。

然而需要強調的是,美的事物一定要和實際的人生保持“適當的”距離,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遠。還是以我上述個人經歷為例,如果我真的過于長久地生活在一個條件不優越的“旅行目的地”,我也一定會感到不適,正是因為我把一種“本來不熟悉”的生活變成了一種“我熟悉”的生活,美感也隨之消失,更多的是帶來生活上的麻煩。這一體驗,大概也能夠驗證這一觀點。

接下來,作者又闡述了美感經與移情作用的關系,揭示了美感產生的基礎。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經驗,而美感經驗中卻含有移情作用。所謂美感經驗,其實不過是在聚精會神之中,個人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復回流而已,即不單是由個人及物,同時也是由物及人的。以古松的例子來看,而想獲得真正地美感體驗,就要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這是古松便不再是古松,而是一個承載了“我”情感的載體,表現了“自我”而正是古松遒勁的身姿,更符合我所認可的高風亮節這一品質的聯想。而正是這樣的“移情作用”,讓宇宙中的萬物變得有生氣,本來只有物理的東西可以變得具有人情。這“宇宙的人情化”不僅使人體現了“自我”,反映了人的情趣,更使得“物的特質”對人也產生了陶冶性情的功效。

二. 關于美學的誤區的探討

朱光潛先生在接下來的章節里,針對讀者易將其與美感混淆的概念——“美感與快感”、“美感與聯想”、“把考證和批評認為是欣賞”,以及“自然美”這一矛盾的概念進行了解釋和論述。

可以看到,無論是普通人還是著名學者,都對“美感與快感”產生過一定混淆,即便弗洛伊德也將“在文藝作品中被滿足的性欲”當成美感。但朱光潛先生認為,美感與實用活動無關,而快感則起于與實際要求的滿足。由于快感離實際的人生距離太近,則并不是美感。而真正的美感,是可以獨立于人的基本生存需求而存在的。就如希臘女神的雕像,她即便對于人類最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來說是“無用的”,但這座藝術作品的美依舊是不可被否認的。

那么,聯想是不是美感呢?聯想是知覺和想象的基礎,因此藝術是不能離開聯想的,但是,聯想卻是“輾轉不止的亂想”,與人聚精會神地于一個“孤立絕緣”的意象上所產生的“美感”是有區別的,而且美感是不帶思考的,聯想則難免帶上個人的思考,不能使人“一心一意”地進行審美活動。

朱光潛先生還對一些誤“將考據、批評當作欣賞”的學者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考據所得的知識可以作為進行欣賞活動的準備,然而若只是了解了知識并不能走入文藝的領域。而一些“不會創作”只會進行“批評”、或者按照固定的標準評判作品好壞的學者,則只是抱著“科學的態度”的冷靜的、不加情感的“批評家”。他們站在作品之外、不能感受到“身在文章中的身臨其境感”,又如何得到真正的美感的經驗?因此,考據和批評都不是欣賞。然而他還主張,欣賞也離不開考據與批評,應該先進行腳踏實地考據的,再進行的活動。

而在歷史上引起過激烈爭論的“自然美”這一概念,更是容易使人陷入審美的誤區。一般人常認為的“自然美”,好像以為即使沒有人去領略它,美依然在那里。然而朱光潛先生則用一副“線條”圖為例,讓讀者親自體驗審美的過程,證明了“自然美”其實是一個矛盾的概念。如果人們覺得“自然美”,其實自然就已經經過藝術化成為了人為的“藝術品”,是經過人情化和理想化的,不再是粗糙的自然了。

而主張寫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的人們則是誤用了“自然美”這一本身就矛盾的概念。他們主張“自然的美丑與藝術的美丑是一回事”、“藝術美就是從自然美中模仿出來的”。然而作者卻舉了兩個例子來駁斥這樣的主張——“自然美也可以化成藝術丑”“、自然丑也可以化為藝術美”。而“自然美”這一概念其實已經包括兩個含義,即“事物的常態”和“藝術美”。這兩種主張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三. 如何創造美?

在前面的章節中,朱光潛先生先是告訴了讀者“什么是美感”,并且幫助讀者理清了“關于美學的幾個誤區”。再啟發讀者“如何欣賞美”之后,朱光潛先生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探討了“如何創造美”。

在閱讀這幾個章節后,竊將創造美的過程比作同一個“建房子”的過程——從兒時游戲中獲得的體驗為地基,以模仿為磚,以想象為瓦,以情感為水泥,以格律為結構,以靈感為色彩。

創造之中有欣賞,但創造卻不全是欣賞。欣賞只是要見到一種意境,而創造要把這種意境外射出來,是一種更為高級的活動。而獲得創造這一過程的體驗,早期往往是從游戲中獲得的。藝術和游戲一樣,都是講欣賞的意象加以客觀化,這個意象便是情趣的集中點,并且將其外射,變成一個具體的情境,這便是創造。除此之外,這兩項活動的進行中都會達到一種“聚精會神”的狀態,并且都帶有移情作用,而且都可作為一個“理想世界”來安慰情感。不同的是,藝術帶有社會性,并且需要由“作品來傳達”。

想象的作用則體現在“將已有意象進行重新配合”。通過“分想”,人們能從舊材料、平常的事物中選擇出“孤立的”、具有“特殊美感”的意象;而通過聯

想,人們運用象征的手法,達到“寓理于象”。

情感是綜合的要素,許多本來不相關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協調,便可形成完整有機體。通過運用想象,藝術家們或從主觀出發,或從客觀出發,辟出實際人生和藝術中一種距離,達到使觀者獲得美感體驗的目的。

在藝術方面,受情感飽和的意象又是嵌在格律里面的。格律本為自然律,后來進行總結后變為了規范律。是否有能力駕馭格律,或者是反被格律駕馭則是衡量“藝術家”的標準。能否打破“從心所欲”和“不越矩”這個矛盾,則是對“大藝術家”的必要要求。

我認為,模仿則是對于創造的一種“材料積累”。朱光潛先生指出:“創造時舊經驗的新綜合,就經驗大半得效仿模仿,新綜合則必自出新裁。”而“熟能生巧”這一成語便是印證了這一點。但凡是藝術家都需要詩人的妙悟和匠人的手腕。如果說匠人的手腕是一種對前人模仿而獲得的材料,那么詩人的妙悟就是將其升華。 想創作出具有美感的作品,除了靠模仿所獲得“材料”,還需要那“妙悟”,即“靈感”。靈感就是在潛意識中醞釀成的情思猛然涌現于意識,是潛意識中的工作在意識中的收獲。值得一提的是,這所謂的“工作”,即“靈感的培養”不必限于讀書,在工作范圍之外下功夫,讓思緒沉淀一段時間,然后在用本行藝術的媒介翻譯出來??梢?,靈感的獲得,除了本人的基因和環境影響,用心才是最重要的。

四. 人生的藝術化

在這一章里,朱光潛先生將“美學”這一學術化主題的探討與實用的人生相結合,將美學提升到一個相當的高度,更是為讀者的人生產生了重要的啟迪。 朱光潛先生提出了如下主張:

第一,如同一篇好文章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像這樣的藝術的完整性在生活中

叫做“人格”。我們應該像對待一幅完美的藝術品一樣,完善自己的人格,認真地生活。

第二,至情至性地去生活,不要有絲毫的假借。如同把生命流露與語言文字就

是好文章,流露于言行的風采,就是美滿的生命史。

第三,參照藝術家估定事物的價值以是否能納入和諧整體為標準,營造和諧的

人生,嘗試做到“拿得起,放得下”,堅持適度原則。

最后,作者提出了“情趣”這一重要的概念。提倡讀者過“有情趣的”的人生,用欣賞的眼光去生活。并附上了他的叮嚀——“慢慢走,欣賞啊!”告訴讀者努力向前也不要忘了駐足停下來,看看眼前的風景,品味一下生活。

朱光潛先生的這部著作無論是從學術上還是對人生的指導上都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再次對他表示敬意,深感收獲頗多。 篇二:《談美書簡》摘抄及讀書筆記

《談美書簡》摘抄及讀書筆記

摘抄

通篇讀來,其中具有開創性的觀點比比皆是,現在簡要歸納輯錄如下: “人是審美的主體,人在改造客觀世界時也改造了人本身,人在審美中具有最高的意義,美離不開人。”

“學習美學的方法應是:在應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的同時,應多結合其他流派的觀點考察美學。”

“藝術也是一種生產勞動,在審美中,人有意識的依據美的規律來創造美和發現美,所以,美也是一種生產勞動。”

“美是有階級性的,但同時,美更本質的性質是人性,階級性是人性中的一部分。這及時的更正了人們關于美的錯誤意識。”

“美與生理狀態的內在聯系,并認為美的文藝作品中應有思想性的滲透,但不是直接,而是間接從作品中表現出來。”

“現實主義從客觀出發,而浪漫主義從主觀出發,并據此認為我們不能容忍一個人因一點小過錯而失敗,從而產生出悲劇感,驚恐和哀憐是悲劇的情感基礎,悲劇更為本質,好的喜劇作品中一定有悲劇性。”

“崇高是我們由壓抑而產生的,它是由恐懼轉為振奮的,并在其中體會到一種自尊或愉悅。崇高側重于對立和沖突,而秀美側重于平衡和和諧。”

讀書筆記

〈一〉

美的本質。從柏拉圖開始許多的哲學家、美學家以及文藝理論家都進行了不懈的探討和研究。但最終的回答仍然莫衷一是;可見美的問題本身有著不可測度的奧秘。這同樣也告訴我們:美學是一種概念。美學之路,自然就艱難遠久。 朱光潛先生卻強調:“美的研究,一定要從現實生活出發,從生活中捕捉美的本源。”即人類對美的追求源于日常生活和經驗。

學美學,首先應知道什么,了解什么?;蛘弑貍涫裁凑J知呢?朱光潛先生回答的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理解起來似乎就是:各人資凜不同,環境不同。學美的性質自然也不相同。美源于一點;自然最終也會歸就于一點。在探討和研究的道路上。盡管途徑各不相同。其結果卻都一樣。

〈二〉

談美與審美。最直觀的就是人。因為無論是對人的批評還是欣賞。都源于美的界定和價值。

對美的判斷力并非人類誕生時就存在。而是隨著我們人類的進化而逐步完善所成為的一種情感意識。

人是一個整體。一個多方面的內在聯系著各種能力的有機統一體。它會將自然中的一些單一性適當融合。正是由于這種融合,才促使美體現在人類的“認知、情感、意志”中。

馬克思主義是現代美學的基本;但也并非學懂了馬克思主義就能學通美學。如果一個人學懂了馬克思主義,但是他并不具備認真刻苦、勇猛前進的時代精神;那么,他也不會在坎坷的學美之路上創造出什么有價值的東西來。

〈三〉

個人精神的結合產生了情感。人與人的結合產生了社會。當人們心中具備某

些東西后;他們就會開始宣釋自己內心的美的感受。這其中自然就會要勞動。用勞動將自己的內心展現在這個社會。

展現的內容,可能是單一的,也可能是繁復的。這其中不禁要包括許多的學術限界。即不要因為不超越學術界限而宣揚單一的美學。這樣不禁使美學空洞和抽象了。 藝術體現美,反映了現實中的自然。藝術是人對自然的加工創造,是一種勞動產物,所以藝術又被稱為“第二自然”。

藝術敘述了人們心中的情感,思維和夢想。通過藝術,也可以知道一個人的思維高度和精神生活。

藝術源于生活。生活通過修辭轉化成藝術。藝術也就無形式。盡管在過程中存在著多種“主義思想。”但藝術的終端。我想也會回歸于生活。 篇三:朱光潛《談美》讀后感

專業:10對外漢語 學號:1050130005 姓名: 孫亞麗

讀朱光潛《談美》有感

美,何謂美?

這個問題看似很簡單,只要能夠形成良好的視覺效果的事物都是美的。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是不由得感嘆某些事物或者人“美”??墒?,我們有沒有想過,也許我們所想的并不是真正對的呢?到底什么樣的事物才能稱得上沒呢?美具有哪些特征呢?我們該如何審美以及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呢?

讀了朱光潛的《談美》之后,才對“美”有了真正的認識。

朱光潛先生美學思想的核心觀點是美不在心,即不存在于人的主觀意識中,也不在物,即不存在于客觀事物中,它在心物的關系上。朱先生把這種觀點簡約地表述為:美是物的形象,或者美是意象。這種觀點朱先生在早期和晚期是一以貫之的。

《談美》無疑是一部優秀的作品,朱先生清新的文風,閱讀本身就是一種很高的審美享受。

整篇文章給人一種輕松的氛圍,許多言論的提出,都伴隨著許多比喻和例子。對于《談美》其精辟、客觀的分析和論證實為欣賞,稱贊。

一、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

作者在此段中談及人們對事物的不同態度,或者說每個人的出發點不同,其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業的心態

去看,科學家是研究的心態去看,而畫家用欣賞的心態去看,古松在他們三類人眼里顯現了三種效果,只有畫家不是從“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講的:“無為而為”的欣賞眼光去看,欣賞的同時也賦予了其畫家內心世界對古松的完美概念。“有審美的眼睛才能見到美。”要把實用的態度丟開,把科學的態度丟開,專持審美的態度去看待事物。美不具有功利性,真正能觸動你我心靈深處的唯有那些給予美好情感的事物,他們指引我們的靈魂、凈化我們的思想。

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

俗語講:“距離產生美”。美的欣賞是要有距離的,近了,容易迷惑;遠了,又看不清。朱先生在此明確的指出了藝術和生活的距離。真實世界籠罩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聯想,其狀態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產生了距離,因而有了古往今來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應該也是其中道理。藝術是主觀的情趣、感覺,而又有些客觀的控制和設計在其中,太過接近真實容易使人產生功利心,太過主觀也不容易讓人理解,畢竟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

人們對于熟悉的事物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感和神秘感,容易從實際生活中的利害關系出發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鮮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離感就容易產生美感,這也如同《圍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無非是因為有距離,有神秘感而迸發出美感,使人向往。

三、“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宇宙的人情化

這里引用《莊子.秋水》里的一個小故事說明了人的美感體驗的道理,即:美感體驗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態的往復回流。人的認知有時是伴隨人的主觀情趣來判斷事物的。那么這種主觀的情趣對事物進行判斷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情緒映射到身邊的事物中去。如同朱先生講到在欣賞古松時,除卻古松的外形引起的造型美感還有個人對古松的內心欣賞情趣也會使古松的美感里含有欣賞者的個人認知經驗在里面,也就是說人的美感經驗不是單獨的由事物本身或人的主觀情趣獨立產生,而是兩者的結合造就了人的美感體驗。

四、“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美感與聯想

這是多么優美的意境,羅裙飄飄,芳草凄凄,這樣我們不禁聯想到羅敷,詩文中美麗的女子。聯想是偶然的、雜亂的、無序的,而美感的東西是一定的有序的,有結構的、抽離出來的,有形式相伴的和諧狀態的東西。美感體驗可以使人產生對事物的聯想,而單純的聯想不能算做美感體驗。朱先生提到:美感是一種直覺,一瞬間的感受。而聯想漫無飄渺,浮想聯翩,帶給人無限的想象和美感體驗。

五、“情人眼底出西施”——美與自然

美是什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朱先生在此提出美是物的物理屬性和人情心理活動對事物產生的一種態度。單獨有自然物理屬性而沒有人的感性心理直覺――美也無從產生。自然在經過人的心理感覺加工后產生了美感,不同的經驗會產生不同的感覺,美的欣賞是對自然的一種再加工、再創造。個人情趣不同衍生出的結果就不同。俗話

講的“情人眼底出西施”的道理,如同朱先生所講是人們經過人情化、理想化的一種心理活動結果。這種結果就是不同人的主觀的審美經驗加上理想化即人情化產生的結果。美和自然也是對立統一的一種關系,美感沒有自然的物理屬性就無從產生,而物的物理屬性沒有人的理想化即人情化加工也無法衍生出美來。

七、“慢慢走,欣賞啊―――人生的藝術化

我們常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的生活其實就是一個大舞臺,生活是可以藝術化的,我們要善于發現美,欣賞美,塑造美,過一種藝術的生活,有情趣的生活。保持豁達樂觀的心境,堅持積極生活的態度,多留意生活,留意不經意的一個靈感,細細體味心境、宇宙、斗轉星移,日月流轉的變化,努力向前但也不要忘了駐足下來,不要忘記眼前的風景,品味當下的生活。 篇四:《談美》讀后感

《談美》讀后心得

讀完朱光潛先生的《談美》,感覺這部書不像是在談深奧的美學,而更像是一部介紹美、鼓勵年輕人去發現美、創造美的書。朱光潛先生在這部書里面所提到的美,也并非完全是哲學意義上的“審美”,而是更多的在探討自然美、藝術美、人生美,這些我們在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美的事物。

朱光潛先生開篇就開始談如何發現美。究竟美在哪里?究竟什么是美?人和人的看法多有不同。正如書中提到的關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的問題所展示出來的,畫家認為是美的古松,在植物學家與商人眼中卻只不過是一株客觀實在的,實用的植物。按照朱光潛先生在書中所說,正是因為植物學家與木商不能夠跳出他們的專業的實用范疇才不能發現古松自然的“盤屈如龍蛇的弦紋以及它的昂然高舉、不受屈撓的氣概”。這種觀點很有道理,可能也就是常說的“審美無功利”的通俗易懂的說法。但是,等到后面又談到創造美的部分時,這種觀點未免又有一點片面了。

“許多轟轟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過去了,許多轟轟烈烈的成功和失敗也都過去了,只有藝術品真正是不朽的。”的確,真正的藝術品自然會永垂不朽,但如果脫離了孕育它的歷史環境,再偉大的藝術品也是無從產生,更別提什么永垂不朽了。朱光潛先生如此說,當然是為了糾正人們對于審美無用的誤解。說動人心魄的歷史于我們無意義而《短歌行》于我們親切,其實是漫長的時間已經把厚重的歷史和我們的實用的范疇遠遠的疏離開來,讓我們有機會以身處之外的心理來享受歷史的跌宕起伏。藝術品作為一種對歷史的記錄或演繹,為我們帶來美的享受。這種美的享受大概不是當年歷史的親歷者所能感受到的。

當局者迷,旁邊者清。優秀的藝術作品應該是既有主觀又有客觀,或者說既要有作者的情感又要能跳出情感來客觀審視。朱光潛先生在書中也多次提到,雖然藝術來自于生活,但是藝術所用的情感卻并不是生糙而是經過反省的。書中說,“藝術家在寫切身的情感時,都不能同時站在這種情感中過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觀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嘗受者退為站在客位的觀賞者”。也就是說,在藝術家親身經歷人生的大起與大落之時是無法將這種情感客觀的表現出來,而非要等“痛定思痛”,心緒得以跳出之時才能夠將自己的情感作為材料進行加工和創作,產生藝術品。而這種由主觀到客觀的過程,也即是擺脫實用性的過程。

當然,除去藝術家的親身經歷,還有很多優秀的藝術作品是基于虛構的人生感受。既然沒有實際的親身經歷可以跳出,就需要藝術家能夠將自己融入所要刻畫人的心境與生活中去,去獲得主觀的情感已獲得可以客觀刻畫的材料。美的藝術的創作,既不可過于主觀而物我不分,也不可絕對客觀而令作品趣味索然。

此時說到底,發現美的過程即是脫離實用性、逐漸走向客觀的過程。人事景物,脫離了我們的日常實用,其中所蘊含的美感才有機會被我們所發現。

既然發現了美,就要去欣賞美。我們常常感到,自然風景是不變的,可是人與人對它的感受卻千差外別。這種對于事物的審美差異,正如朱光潛先生書中所說,始于我們在欣賞時的“移情作用”的差異。我們之所以對于同一審美對象有著不同的審美感受,首先是因為我們由于不同的心境和經歷,對于物產生了不同的心理活動。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我們心情愉快時看秋風掃落葉或許會對自然的變化贊嘆不已,而當我們心灰意冷時恐怕再見此情此景只會徒增心中的悲涼。根據書中的觀點,我們的移情作用往往是帶有無意的模仿。我們聽舒緩的音樂感覺舒緩;聽雄壯的節拍會感覺心潮澎湃。我們之所以會因為不同的音樂產生截然不同的情感,不是因為音樂本身有高低、長短、急緩、宏纖之分,而是因為我們在聆聽舒緩的音樂時心思不由自主的模仿曲調節拍進行舒緩的活動,進而勾起了我們記憶里面某種舒緩的人生體驗,從而讓我們產生了所謂的“共鳴”。

因此,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說的那樣,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反照。我們雖在移情中模仿著外物,卻也在模仿中加入自己的體驗,也在進行著某種創作,而這種創作產生了我們千差

萬別的審美體驗。

然而,我們什么時候知道我們是在審美呢?審美的過程似乎就像在做夢。我們在做夢時通常不會意識到夢境,只有等夢醒之后才隱約對之前的夢境有所唏噓。同樣的,我們對于一件藝術作品的欣賞越入迷,我們就越難覺察到自己是在欣賞它,也難以察覺自己在審美中所享受的快樂。這種感受似乎與上面的“審美脫離實用”以及“客觀”的原則相悖,因為既然我們已經沉浸在對作品的欣賞中,又如何斷言我們已經和作品脫離了實用的關系了呢?

朱光潛先生談到美感有兩個要素:一是目前意象和實際人生中也有一種適當的距離,二是在觀賞這種意象時,我們處于聚精會神以至于物我兩忘的境界,所以于無意之中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以物的姿態移注于我。要說明這兩點,就要分明“快感”與“美感”二者。正如之前所說,我們欣賞藝術作品感到滿足,喝水、飲食異能感到滿足,這二者之滿足究竟有什么不同,是區分“美感”與“快感”的關鍵所在。根據朱光潛先生的觀點,我們因為滿足實用的需要而產生的快感總是與體驗同時發生的。也就是說我們覺得某種飯菜可口,這種體驗只是發生在我們品嘗這種食物的過程之中。相反的,我們從欣賞藝術作品所獲得的滿足卻發生在我們欣賞藝術作品的行為之后。“在聚精會神之中忘記自我”,也正是指在審美的過程中脫離了我們的實際人生從而進入到一種拜托了物質實用的“物我兩忘”境界了。這樣看來,我們欣賞藝術作品而獲得美的滿足也的確是一種脫離了主觀與實用的感受。

那么在這里,我認為就有必要想一下我們在上面所提到的“聚精會神的欣賞”中究竟在想些什么。我們在閱讀詩文時,常常有因為文章句子打動內心而想入非非之時。這種聯想的行為在書中并沒有被算作是審美的過程。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在聯想的時候已經脫離了藝術品本身,而轉入對于我們實際人生的某種回憶性質的思考中去,因此無功利的欣賞也就中止了。當然,在我們從這種主觀的聯想中重新轉入對藝術本身的欣賞時,審美的過程也會延續。

美感既然是我們內心脫離了“物我”的活動,那么我們究竟要如何創造美呢?或者說,我們創造出什么樣的藝術才算美呢?這里朱光潛先生用了七個章節來談規律與創新的關系。正如書中所提到的:“藝術家從模仿人手,正如小兒學語言,打網球者學姿勢,跳舞者學步法一樣,并沒有什么玄妙,也并沒有什么荒唐。不過這步功夫只是創造的始基。沒有做到這步功夫和做到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創造。我們在前面說過,創造是舊經驗的新綜合。舊經驗大半得諸模仿,新綜合則必自出心裁。” 作者的觀點認為,好的作品一方面來源于想象與情感的運用,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對格律、規則的因襲。我們在誦讀詩文的時候常常一方面折服于作品或雄渾或細膩的構思,另一方面也感嘆于作品流暢的音律與和諧的結構。構思固然出自藝術家之手,而音律與體例則是世世代代沿襲的產物。一種文體,創立之初往往新穎卻粗糙,臨近衰亡卻華美而乏味。所謂的格律,也不過是詩人一代代傳下來,約定俗成的訣竅而已。前人發現這樣作文朗朗上口,后人便也模仿前人的格式,長久以來才形成了固定的格式。一種文體的衰敗,其實是后人對于前人所創再無法創新,從而過于關注軀殼而失掉了對于生活本質的藝術的表達的結果。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們如果想要懂得如何去創造美,就要大膽的、大量的去欣賞美。對于創作而言,極重要的靈感就是出自持續不斷的,廣泛的審美所積攢下來的潛意識活動。雖然藝術的門類繁多,但我們對于美的感受卻是相通的。只有多去欣賞美,我們才能在潛意識里面積累足夠多的情思,從而碰擦出寶貴的靈感火花。

我們中的大多數雖然無法成為優秀的藝術家,但懂得以跳出實用的眼光去“玩味”生活,去欣賞人生,我們也會從著“無所為而為的玩索”中體味到無限的樂趣。 篇五:談美讀后感600字

談美讀后感600字

(一)

美學,往往會給人一種略帶神秘的色彩,我一直以來都以為美學如同其他高深莫測的哲學。讀完這本談美書簡后,我發現這是一門帶有人文主義色彩的的美學,值得每一個人深思。

縱觀全書,不難發現朱光潛老先生用的是書信的形式來向我們闡述美學的問題,娓娓道來,親切自然,將許多深奧的美學知識通俗化。書中反復強調美學的起源就源自于生活,一切都要從現實生活出發,從生活中捕捉到沒。我認為當我們意識到美的時候,往往都是離不開人的。

作者說“美是一種價值,而價值屬于經濟范疇,無論是使用還是交換,總離不開人這個主體”。從人的品質思想,我們會看到最初的美,那就是書中說的“不涉及欲念和利益計較”。正如所說的這樣,美學這門深奧的學問,往往就是最本真的。就像之前很多媒體評價的最美的人物。他們就是做到了這些最本真的人性美。而反觀當下,現在仍是有不斷地事件是為了利益的爭奪。

之前,不斷受關注的反腐事件就是最好的證據。自中央加大對貪腐的整治力度之后,有數不勝數的官員落馬,大到“老虎”,小到“蚊子”,似乎覆蓋了國家的所有部門。貪腐現象只是社會不正之風的一個產物。所以歸根結底,腐敗是由社會個人貪圖利益的不正之風所引起的,這些正是與朱先生所說的人性美相對立的。書中說:人是一個整體,一個多方面的內在聯系著的各種能力的統一體。所以,我們不能夠因為自己一點點的私欲而不斷貪婪,要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充滿真能量的。

總而言之,這本很薄的書,充滿著深奧的美學思想。讀過這本書,我覺得只需將這“美”充分的融入到每時每刻的生活中,不斷地充實我們的精神生活。

談美讀后感600字

(二) 一天的光陰轉瞬即逝,而就在今天,我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時光。我讀完了第13封信。然而通過這第13封信,我對美有了一個深刻的認識,這就是朱光潛先生在83歲那年寫給青年的美學認識讀物《談美》。

《談美》全書共有15個話題,也就是15封信。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修養”的問題,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免俗”。這是對“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超越,有一些精神的寄托,有一些理想與情趣,其中藝術活動就可以起到這種超越利害關系的作用,在“無所為而為”中凈化心靈,得到人格精神的提升。

提到“美感修養”的問題,我們都會問:如何培養美感呢?朱光潛通俗而又深入的進行了論述。他點明:審美的態度和審美的眼睛是要逐漸養成的。作者在談到人對事物的不同態度,或者說每個人的出發點不同,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業的心態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實用性;科學家是研究的心態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科學性;而畫家用欣賞的心態去看,他用審美的態度,嘗到了美的味道。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襯了三種效果,只有畫家不是從“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講的:“無所為而為”的欣賞眼光去看的特點,說明人異于其他

動物,除了生活需求外,還有更高尚的追求“美”。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俗語講:“距離產生美”。其實朱光潛先生就明確的指出了美和生活的距離。真實世界籠罩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聯想,其狀態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產生了距離,因而有了古往今來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就如同美學上的“移情作用”,把自己的情感轉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覺得外物也有同樣的感情。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想應該也有這個道理。美和實際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必須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去看,而且要拋開實際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的沉浸在藝術的美感當中。一些人們對于熟悉的事物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和神秘感,從實際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美。有了距離,才會有向往,美就會出現在你的眼前。

天才也是靠勤奮得來的,沒有不需要勤奮就獲得能力的。下功夫才會思如泉涌,才會有靈感。朱光潛先生引用杜工部的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告誡我們要踏踏實實用足功夫,筆下才有神韻。心中才有靈感,靈感才可以映射出一個人的才能,但天才的背后卻是下苦功服磨練心境、意志、技巧。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吧!

談美讀后感600字

(三)

“五一”期間逛新華書店,應女兒的要求,買了一本中學生課外文學名著必讀篇目《談美書簡》。這是一本薄薄的只有105頁的小書。女兒學習忙無暇閱讀,我便拿來品讀,了有收獲。

這本《談美書簡》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讀者提出的問題用回信的方式統一進行回答的小書,因此可以說比較淺顯易懂,雖然不是系統完整的美學著作,卻也從一些很重要很關鍵的角度

對美學的入門者的問題進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啟發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較具體、完整地講解了在文學與戲劇作品人物與環境的關系。他首先回顧了這一理論產生與發展的歷史,進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夠體現社會歷史發展的某些規律并且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環境則是典型人物所處的能夠反映社會歷史發展現狀和趨勢的具體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應生活在典型環境中,而不能與環境相脫節。在這里,共性是通過個性來表現的,是在特殊中顯示一般。文學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見出必然性,是與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這一理論分不開的。

再比如,在《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這一節中,我們看到了這位多年來把心血傾注在美學史研究上的學者把浪漫主義、現實主義門派以及其歷史和影響向讀者娓娓道來,無論是對于想要擴展知識的讀者還是對于有志于美學研究或者文學創作的讀者都有非常的益處。

談美讀書報告范文第2篇

同學們:

你們好!很高興和大家一起來賞析朱光潛這部美倫美奐的大作,叫《談美》。什么是美?(詩歌、散文、圖畫、雕塑、音樂、運動

)

美是什么?你面前走過一個長發飄飄、苗條清秀的女子嗎?英俊瀟灑風流倜儻的不美少年嗎?你坐擁幾百平方米的高級裝修別墅嗎?豪車蘭博基尼愛馬仕?抑或是渴慕已久的古董終于入手了?是你擁有一條璀璨奪目吸睛的項鏈嗎?還是平凡人生里的一棵松樹可以用來做漂亮家具嗎?那么,是真理嗎?是愉快的感覺嗎?是單純考據古典名著的歷史史實嗎?不是哦!美,不是赤裸裸的占有——不是商人眼中商品的實用主義,也不是單純的聯想伴隨的快感;更不是考據和批評,也不是科學家心中理智、嚴謹的規律;

曾經有幾位畫家認為可以按照立體幾何的比例,或者通過攝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點,作畫合成一張最完美的人像,其實像這樣畫出來的美人,你們喜歡嗎?如果那樣也算美,那只能算是一種常態美,不是個性美,不是變態美,不是我們本文所要深入剖析的美。所以,美是不能制訂規范的,它不是理想化的人生或事物(理想主義);當然也不是純粹的驀仿自然(極端寫實主義)。

那么,美,究竟是什么?就是“形相于知覺”,“無所為而為”,的藝術活動,是追求人的心靈自由全面發展的境界。

美是藝術,它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它與實際人生永遠隔

1 著一層白紗,似霧似雪是月,便見得初美麗。

浩蕩明媚的水美嗎?巍峨的山美嗎?因此,花宜清香,月宜皎潔,春風宜柔和,秋雨宜凄厲……。這都是美感。真正的美的感受是聚精會神時物我同

一、物我兩忘的境界,是形式和內容的一氣呵成:即我的情趣移注于物,物的姿態移注于我,是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態的統一,是周莊夢蝶時,不知周公夢中變成蝴蝶?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周公的物、我之交合與變化。即藝術美和自然美兩者缺一不可。美感的態度是欣賞而不是獨占,是老子說的“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

那,如何創造美呢?

首先要扎根于肥沃的社會土壤去求索,投身于人民大眾的實踐里去鍛煉技巧并學習選擇大眾媒介。

其次,要用創造性的想像。聯想所伴隨的快感不是美感,但藝術不能離開聯想,它不是哲學,最忌諱空泛、抽象的概念,它需要用具體的物品作為物質載體。我們不妨用擬人、托物等象征手法來表現你的美麗的作品。如曹植被迫于其兄在走七步路時間中做成一首詩說: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用豆和豆萁象征兄弟兩人,煮豆燃豆萁比喻親兄弟的骨肉相殘。

再次,藝術創作是遵行格律而又能脫化格律的,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創作規律相結合;是主觀和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主觀的作品必須是客觀的,客觀的作品亦必同時是主觀的,是矛盾的對立統一,由此推動藝術作品的發展。(畫畫、書法、作詩、音樂、打球等等都要遵行各行各業的規律,但又不能因循守舊、無所作為,老方法

2 老套路注定要被時代拋棄;我們要與時俱進、勇往直前當一名激情創客大膽進行創新才能脫穎而出。)

再者,藝術需要練習、研究技巧,“天才只是長久的耐苦”,遺傳和環境對天才的影響是有限的,人力才是最重要的資源;靈感,也是從工夫中來,不可能憑空而降,機遇都是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最后,提高自身的情趣。離開人生便無所謂藝術,反之,離開藝術也便無所謂人生,無創造、無欣賞的人生是生命的終結。生活不可俗濫,不能虛偽,情趣越豐富,生活越美滿,能脫離生理的限制而作自由的活動。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霍金,患有肌肉萎縮硬化癥,全身癱瘓,不能說話,他全身唯一能動的地方只有兩只眼睛和三根手指??删褪沁@位身殘志堅的科學巨匠成為盧卡斯數學教授,它是英國最崇高的教授職業?;艚鹣壬?,他在物理學上所做的兩大貢獻,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論物理學家。突破肉體限制做“無所為而為的玩索”是他最理想的生活狀態。這就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大文學家蘇軾說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所以,高尚的生活情趣是發現美、創造美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追求美,正如許巍那首歌,“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你赤手空拳來到人世間,為找到那片海不顧一切„„”,雖然生活會在不經意間跳出刻薄、無奈,會讓你的眼神控制不住犀利,但唯有初心不變,始終柔軟,因為有詩有畫有歌,更有你的執著追求。

朱光潛《談美》里面有許多經典名句,讀來令人如沐春風、愛不釋卷,如:“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態交感共嗚,才見出美的形態”„„

3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業”、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泛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已的作品”、

“實用的態度以善為最高目的,科學的態度以真為最高目的,美感的態度以美為最高目的”、

“文藝和夢一樣,都是欲望帶著假面具逃開意識檢查、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絕緣,便是美感的態度的最大特點”

“風行水上,自然成紋”,文章的妙處在此,生活的妙處也在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樣的人,感到怎樣的情趣,便出現怎樣言行風采,叫人一見就覺其諧和完整,這才是藝術的生活”。“

“文章忌俗濫,生活也忌俗濫。俗濫就是自己沒有本色而蹈襲別人的成規舊矩,濫調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虛偽的表現”。

“生命是創造不已生生不息無窮無盡的過程,生命中每一頃刻的意義和趣味也是生生息息無窮無盡的,除非生命終結,詩歌必將不死”。

“藝術是情趣的活動,藝術的生活也就是情趣豐富的生活。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情趣豐富的,對于許多事物都覺得有趣味,而且到處尋求享受這種趣味;一種是情趣干枯的,對于許多事物都覺得沒有趣味,也不去尋求趣味,只終日拼命和蠅蛆在一塊爭溫飽。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藝術家。情趣愈豐富,生活也愈美滿,所謂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4 “偉大的人生和偉大的藝術都要同時并有嚴肅與豁達之勝”。“窮到究竟,一切哲學系統都只能當作藝術品去看。哲學與科學窮到極境都是要滿足求知的欲望。每個科學家和哲學家對于他所見到的一點真理都覺得有趣味,都用一股熱忱去欣賞它。

“真理在離開實用而成為情趣中心時就已經是一美感對象了”。 “科學家去尋求這一類事實,窮到究竟,也正是因為它可以攝魂震魄,所以,科學的活動也還是一種藝術的活動,不但善與美是一體,真與美也并未隔閡”。

“智慧的代價是矛盾。這是人生對人生觀開的玩笑”。

“微笑是一種不動的笑,是一種看不盡的笑;緣分是一種不可求的聯系,是一種不能斷的關系;覺悟是一種不清醒的感知,是一種不可說的透徹”。

談美讀書報告范文第3篇

第三章:舅母把她視作眼中釘,并把她和自己的孩子隔離開來,并決定把她送進達羅沃德孤兒院。

第四章:由于她與舅母的對抗更加公開和堅決,里德太太加快了送簡愛去孤兒院的腳步,為了趕走簡愛,她在勃洛克赫斯特先生面前處處中傷簡愛,毀壞簡愛的名譽。

第五章:孤兒院教規嚴厲,生活艱苦,院長是個冷酷的偽君子。他用種種辦法從精神和肉體上摧殘孤兒。簡愛吃不飽、穿不暖,繼續受盡非人的折磨。

第六章:簡·愛與孤兒海倫結成好友,教師潭泊爾小姐也很關心她。

第七章:簡愛失手打碎了石板,被懲罰站在凳子上,當眾受到羞辱,是海倫的微笑給了簡愛力量。

第八章:傷心的簡愛到學校下課時才從凳子上下來,悲憤不已,海倫給她端來咖啡喝面包,并不斷開導她。譚波小姐也來看望她,并與海倫談古論今,使簡愛佩服不已。

第九章:在孤兒院里一場傳染性的斑疹傷寒,奪走了許多孤兒的生命,海倫就在這場傷寒中死去,這對簡·愛 打擊很大。

第十章:斑疹傷寒使孤兒院有了大規模的改善。簡在新的環境下接受了六年的教育,并在這所學校任教兩年。由于譚波爾兒小姐的離開,簡厭倦了孤兒院里的生活,登廣告謀求家庭教師的職業。

第十一章:桑菲爾德莊園的女管家聘用了她。偌大的宅第只有一個不到10歲的女孩阿黛拉·瓦朗,羅切斯特先生是她的保護人,她是簡愛的學生。簡愛來到了桑費爾德莊園,那里的一切很莊嚴和氣派。

第十二章:一天黃昏,簡·愛外出散步,邂逅剛從國外歸來的主人,這是他們第一次見面。羅切斯特從受驚的馬上摔了下來,簡急忙上前去扶他,回到家后簡才知道他便是莊園主羅切斯特。

第十三章:阿黛爾很不容易教,不專心,處處找借口去尋找羅伯斯特先生。羅伯斯特先生與簡愛面對面交流,了解簡愛的過去,并對簡愛的畫做出評價。

第十四章:她發現她的主人是個性格憂郁、喜怒無常的人,對她的態度時好時壞。整幢房子沉郁空曠。 第十五章:夜里,簡·愛簡被一陣奇怪的笑聲驚醒,發現羅切斯特的房門開著,床上著了火,她叫醒羅切斯特并撲滅火。羅切斯特告訴簡·愛三樓住著一個女栽縫格雷斯·普爾,她神經錯亂,時常發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狂笑聲,并要她對此事嚴守秘密。

第十六章:簡愛苦思冥想理不清頭緒,胡亂猜測緣由,想見到羅伯斯特先生又盼不到他。第十七章:羅切斯特回來后經常舉行家宴,桑費爾德莊園上上下下開始忙碌起來。在一次家宴上他向一位名叫英格拉姆的漂亮小姐大獻殷勤,簡被召進客廳,卻受到布蘭奇母女的冷遇,她忍受屈辱,離開客廳。

第十八章:在宴會上羅切斯特堅持要簡·愛也到客廳里去,客人們對簡·愛的態度十分傲慢,而羅切斯特卻邀請簡·愛跳舞,此時羅切斯特已愛上簡,而簡也感覺到自己對羅切斯特產生感情。

第十九章:羅切斯特外出,家里來了一個蒙著蓋頭的吉卜賽人。當輪到給簡·愛算命時,簡·愛發現這個神秘的吉卜賽人就是羅切斯特,他想借此試探簡對他的感情。

第二十章:莊園里又來了個名梅森的陌生人,當晚他被三樓的神秘女人咬傷了,簡幫羅切斯特把他秘密送走。 第二十一章:不久,里德太太派人來找簡,說她病危要見簡一面?;氐骄四讣抑?,里德太太給她一封信,這封信是三年前簡的叔父寄來的,向她打聽侄女的消息,并把自己的遺產交給簡·愛。里德太太謊稱簡在孤兒院病死了,直到臨終前才良心發現把真相告訴簡。

第二十二章:簡愛又回到桑費爾德莊園感覺像回到家一樣。人們都在猜測羅切斯特會向布蘭奇小姐求婚。 第二十三章:羅切斯特向簡愛求愛,簡愛答應了,心里充滿了幸福感。

第二十四章:羅切斯特與簡愛籌備婚禮。羅伯斯特很寵簡愛,簡愛視羅貝斯特為她的整個世界,他是簡愛的偶像。

第二十五章:婚禮前夜,簡·愛從夢中驚醒,看到一個身材高大、面目可憎的女人正在戴她的婚紗,然后把婚紗的面罩撕成碎片。羅切斯特告訴她那不過是一個夢,第二天當簡醒來時發現婚紗的面罩真的成了碎片。 第二十六章:婚禮如期舉行,一位不速之客闖進了教堂,聲稱婚禮不能進行,他說羅切斯特15年前娶梅森先生的妹妹伯莎·梅森為妻。羅切斯特承認了這一事實,并領人們看被關在三樓的瘋女人,那就是他的合法妻子。她有遺傳性精神病史,就是她在羅徹斯特的房間放火,也是她撕碎簡婚紗的面罩。

第二十七章:簡愛經歷一場嚴峻的考驗,法律阻礙了他們的愛情,使兩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第二十八章:在一個凄風苦雨之夜,簡·愛悲痛欲絕地離開了桑費爾德莊園。她僅有的積蓄花光后風餐露宿,沿途乞討,歷盡磨難,最后暈倒在牧師圣約翰家門前,被圣約翰和他的兩個妹妹救了。

第二十九章:簡愛睡了三天三夜,終于清醒了過來,在圣約翰家人的照料下,漸漸恢復體力。簡·愛被圣約翰收留并為她謀了一個鄉村教師的職位。

第三十章:簡愛漸漸熟悉了這里的一切。不久,簡得知叔父去世并給她留下一筆遺產,同時還發現圣·約翰是她的表兄,簡決定將財產平分。

三十一章:一座山村農舍成了簡的家,她有二十名學生,其中能識字的只有三個,能寫和算的一個也沒有。簡的責任就是要培育這種萌芽。黃昏時,簡邊望著日落的景象,一邊自我安慰,這時候,圣約翰·里弗斯來了,詢問簡對第一天工作的感覺。

三十二章:簡愛全心全意忠實地做鄉村女教師的工作,漸漸成了那一帶鄉親們喜歡的人,那段日子,簡愛表面上很平靜,但常常在夢中遇到羅伯斯特先生,心里焦躁不安。

三十三章:圣約翰是個狂熱的教徒,準備去印度傳教,臨行前向簡·愛求婚,但他坦率地告訴她,他要娶她并不是因為愛她,而是他需要一個很有教養的助手。

三十四章:簡·愛覺得應該報答他的恩情,但遲遲不肯答應他。當夜,圣約翰在荒原上等待簡·愛的答復,就在簡·愛要作出決定的時候,她仿佛聽到羅徹斯特在遙遠的地方呼喊她的名字...... 三十五章:圣約翰非常自信簡愛會追隨他,并不斷地做出各種努力幫助簡愛盡快下定決心與他結婚。簡愛在圣師的感召下差點失去了抗爭的勇氣,在那一刻,簡愛又感受到內心有一種聲音在不斷地呼喚她,使簡愛無法抗拒,簡愛明白自己應該如何選擇了。

三十六章:心靈有所感應的簡愛趕回到桑菲爾德莊園,那座宅子已成廢墟,得知瘋女人放火后墜樓身亡,羅切斯特也受傷致殘,孤獨地生活在幾英里外的一個農場里。

三十七章:簡·愛終于找到了羅伯斯特先生并大受震動,和他結了婚,得到了自己理想的幸福生活。 三十八章:兩年之后,羅切斯特治好了一只眼睛,他看到了簡·愛為他生的第一個孩子。

談美讀書報告范文第4篇

讀朱光潛《談美》有感

美,何謂美?

這個問題看似很簡單,只要能夠形成良好的視覺效果的事物都是美的。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是不由得感嘆某些事物或者人“美”??墒?,我們有沒有想過,也許我們所想的并不是真正對的呢?到底什么樣的事物才能稱得上沒呢?美具有哪些特征呢?我們該如何審美以及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呢?

讀了朱光潛的《談美》之后,才對“美”有了真正的認識。

朱光潛先生美學思想的核心觀點是美不在心,即不存在于人的主觀意識中,也不在物,即不存在于客觀事物中,它在心物的關系上。朱先生把這種觀點簡約地表述為:美是物的形象,或者美是意象。這種觀點朱先生在早期和晚期是一以貫之的。

《談美》無疑是一部優秀的作品,朱先生清新的文風,閱讀本身就是一種很高的審美享受。

整篇文章給人一種輕松的氛圍,許多言論的提出,都伴隨著許多比喻和例子。對于《談美》其精辟、客觀的分析和論證實為欣賞,稱贊。

一、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

作者在此段中談及人們對事物的不同態度,或者說每個人的出發點不同,其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業的心態

去看,科學家是研究的心態去看,而畫家用欣賞的心態去看,古松在他們三類人眼里顯現了三種效果,只有畫家不是從“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講的:“無為而為”的欣賞眼光去看,欣賞的同時也賦予了其畫家內心世界對古松的完美概念。“有審美的眼睛才能見到美。”要把實用的態度丟開,把科學的態度丟開,專持審美的態度去看待事物。美不具有功利性,真正能觸動你我心靈深處的唯有那些給予美好情感的事物,他們指引我們的靈魂、凈化我們的思想。

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

俗語講:“距離產生美”。美的欣賞是要有距離的,近了,容易迷惑;遠了,又看不清。朱先生在此明確的指出了藝術和生活的距離。真實世界籠罩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聯想,其狀態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產生了距離,因而有了古往今來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應該也是其中道理。藝術是主觀的情趣、感覺,而又有些客觀的控制和設計在其中,太過接近真實容易使人產生功利心,太過主觀也不容易讓人理解,畢竟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

人們對于熟悉的事物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感和神秘感,容易從實際生活中的利害關系出發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鮮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離感就容易產生美感,這也如同《圍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無非是因為有距離,有神秘感而迸發出美感,使人向往。

三、“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宇宙的人情化

這里引用《莊子.秋水》里的一個小故事說明了人的美感體驗的道理,即:美感體驗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態的往復回流。人的認知有時是伴隨人的主觀情趣來判斷事物的。那么這種主觀的情趣對事物進行判斷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情緒映射到身邊的事物中去。如同朱先生講到在欣賞古松時,除卻古松的外形引起的造型美感還有個人對古松的內心欣賞情趣也會使古松的美感里含有欣賞者的個人認知經驗在里面,也就是說人的美感經驗不是單獨的由事物本身或人的主觀情趣獨立產生,而是兩者的結合造就了人的美感體驗。

四、“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美感與聯想

這是多么優美的意境,羅裙飄飄,芳草凄凄,這樣我們不禁聯想到羅敷,詩文中美麗的女子。聯想是偶然的、雜亂的、無序的,而美感的東西是一定的有序的,有結構的、抽離出來的,有形式相伴的和諧狀態的東西。美感體驗可以使人產生對事物的聯想,而單純的聯想不能算做美感體驗。朱先生提到:美感是一種直覺,一瞬間的感受。而聯想漫無飄渺,浮想聯翩,帶給人無限的想象和美感體驗。

五、“情人眼底出西施”——美與自然

美是什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朱先生在此提出美是物的物理屬性和人情心理活動對事物產生的一種態度。單獨有自然物理屬性而沒有人的感性心理直覺――美也無從產生。自然在經過人的心理感覺加工后產生了美感,不同的經驗會產生不同的感覺,美的欣賞是對自然的一種再加工、再創造。個人情趣不同衍生出的結果就不同。俗話

講的“情人眼底出西施”的道理,如同朱先生所講是人們經過人情化、理想化的一種心理活動結果。這種結果就是不同人的主觀的審美經驗加上理想化即人情化產生的結果。美和自然也是對立統一的一種關系,美感沒有自然的物理屬性就無從產生,而物的物理屬性沒有人的理想化即人情化加工也無法衍生出美來。

七、“慢慢走,欣賞啊―――人生的藝術化

談美讀書報告范文第5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筆記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談美書簡》讀書筆記(精選10篇),歡迎大家分享?!墩劽罆啞纷x書筆記1

一文中,作者比力詳細、完整地解說了在文學與戲劇作品中人物與情況的關系。他起首回顧了這一實際孕育發生與生長的汗青,進而指出,典范人物是可以或許表現社會汗青生長的某些紀律而且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人物抽象,而典范情況則是典范人物所處的可以或許反應社會汗青生長現狀和趨向的詳細情景和配景。典范人物應生存在典范情況中,而不能與情況相脫節。在這里,共性是經過個性來表現的,是在特別中顯示一樣平常。文學之以是能在偶然性中見出一定性,是與再現“典范情況中的典范人物”這一實際分不開的。

固然此書不是一本完整的美學著作,卻也從一些很重要很關鍵的角度對美學的入門者的問題進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資助。

類似如許的例子另有許多,在此也就紛歧一詳談了。

朱光潛先生信奉“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此身應該做而且可以或許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擔當起,不推委給旁人。”“此時應該做而且可以或許做的事,就該在此時做,不拖延到未來。”“此地(我的職位地方、我的情況)應該做而且可以或許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職位地方去做。”這是朱光潛先生不尚空談,腳踏實地的治學精力的表現。這很值得我們青少年去學習。

《談美書函》不是一樣平常的高頭講章,它接納書信體的情勢,娓娓道來,親切自然,將許多深奧的美學知識普通化。

《談美書函》是什么?

《談美書函》是作者在八十二歲高齡的情況下寫就的“老年末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對本身漫長美門生活和美學頭腦的一次回顧和整理,也是“給來信未復的朋友們”,尤其是青年朋友們的一次復興。全書由十三封書信結集而成。書中,朱光潛先生就青年朋友們普遍體貼的美和美感、美的紀律、美的領域等一系列美學問題進行了深化的探討,同時也對文學的審美特性、文學的創作紀律及特點作了詳盡的闡釋,既是頭腦上的,又是要領上的,是初涉美學者學習美學知識的重要參考冊本。

八十二歲的高齡仍舊著書立說,對美學頭腦回顧和整理,給青年朋友們復興,體貼美學教誨,這是何等的學者風范和社會責任感!《談美書簡》讀書筆記2

什么是“美”?用莎翁的話說:“這是一個問題。”

但毫無疑問,沒有人知道答案,包括歷史上任何時期的任何一位大師。他們耗盡畢生的精力也只是在人類對美的認知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見解,但卻從未揭開“美”的面紗。其實在我看來,“美”并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因為很少會有人對美的認知完全相同。也就是說,“美”是無定義的。在《談美書簡》中,朱光潛先生引用了他的一位“老朋友”(我懷疑是作者本人)給“美”下的定義,并對其刻板和迂腐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朱光潛先生也是反對套用空洞的抽象概念去給“美”鑄一座密不透風的牢籠的。

在朱光潛先生看來“人是審美的主體,人在改造客觀世界時也改造了人本身,人在審美中具有最高的意義,美離不開人。”同時,美也是屬于社會價值范疇,它的適用主體是人。這便是說我們要去認識美。

那么我們該如何認識美呢?我的觀點是:不需要定義,只需要感受。

但在感受美的過程中,我們要找到正確的方法。在這一點上,朱光潛先生給了我們十分重要的提示,那便是既要把握對“美”的理性認識,又要注重對“美”感性認識。我認為美是客觀存在的,但我們決不能只強調美的客觀性而將審美與人的思考力、情感與意識割裂開來。審美活動應是一種實踐活動,同時因為它具有目的性并且與人類的情感息息相關,所以審美必然要從主觀與客觀兩個角度去進行。否則,就如“形而上學”一樣,以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認識世界,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遠不變的。這顯然與主客觀結合的審美以及感性與理性的平衡相矛盾。認識美和感受美一方面要求我們學習一些美學知識,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注重審美實踐,多去參加各種藝術展覽,多與他人交流自己對美的看法。在審美的過程中,探求美的真諦未必是我們最終的追求,但享受這個美妙的過程卻是我們每個人都必不可少的經驗。

而對于《談美書簡》這本書,朱光潛先生以耐心的口吻,以一位長者的身份用信件的方式,將自己平生對美學感悟向我們娓娓道來,并對一些重要而關鍵的問題向美學的入門者們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因而這本書相比較其他美學著作易懂。他在美學問題上對我們的幫助不僅是思想上的,也是方法上的?!墩劽罆啞纷x書筆記3

記得剛上高一的時候,老師就推薦我們去看朱光潛的《談美書簡》,那時的我還未擺脫初中生的稚氣,翻了幾頁,覺得不好看,就把書放下了?,F在,當我再次拿起這本書時,才發現書中有很多智慧的閃光點。

盡管現在的我還只算“后輩”,但朱先生在這本小書中所傳授的美學理論,卻是字字珠璣,堪稱“諍言”。一遍遍的反復閱讀讓我受益匪淺,不但在理論認識方面有所長進,更重要的還在于它啟發了我的思維和思想,讓他們向著更深、更廣的空間拓展。

在《談美書簡》中,朱先生以自己親身的經驗,談到了許多治學為人的道理。如《代前言:怎樣學美學》中,先生有言:“我們干的是科學工作,是一項必須實事求是,玩弄不得一點虛假的艱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礙和干擾的勇氣……是敷敷衍衍、蠅營狗茍的混過一生呢?還是下定決心,作一點有益于人類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門科學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態度,認清方向,要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一切不老實的人做任何需要實事求是的科學工作都不會走上正路的。”文品表現人品,以上這番話不但回答了青年人學習美學的態度問題,更代表了老人一以貫之的為人之道。

作為一名剛剛接觸社會不久,各方面認識及素養都尚淺的大學生,盡快擺脫對日后前途的迷惘和困頓。但長久以來,卻仍如汪洋中的一葉孤舟,望不見燈塔,只能隨海浪盲目漂流。但人是不能沒有方向的,不明確目的的生活過之何如?于是便試圖從先賢閃光的思想中探尋泅渡的彼岸。自以為平日閱讀量不小的我在與那么多高貴的思想交流之后終于從一本薄僅百余頁的小冊子中嗅到了最濃郁的芬芳。從此便記住了要“實事求是”,要有“清醒的頭腦”“堅定的恒心”“排除一切阻礙和干擾的勇氣”,立志“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其實直到現在我仍會時常疑惑:這些看起來如此教條、干澀的話語是如何打動了我的心,讓我如此心悅誠服、欣然接受,并且渴望全力實踐呢?

我想這是朱先生人格與思想的共同魅力使然。也許處看上面所引用的那一段話,你心里可能不會產生什么感觸,但如果你專注投入地把這一整本小書讀完,你必會為朱先生治學為人的態度折服!

小小冊子,總共不過七、八萬字,由十三封書信結集而成。但它其中的每一行、每一字都滲透著老人躬親實踐了一輩子的認真態度,不由你不為之動容。人曰:“一斑窺豹”、“一葉知秋”,相信只這一小段文字,也足以讓你我了解進而欽佩起這位美學老人治學為人的態度吧?!墩劽罆啞纷x書筆記4

早在原始社會時期,我們的祖先由古猿進化為類人猿的時候,就已經知道用自然界的一些樹葉、貝殼之類的東西來裝扮自己,或許他們并不知道這是為什么,或許他們那時已經有了美的意識,認為有了這些簡單的裝飾更能讓自己與眾同。隨著歷史的前進,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美的認識也在不斷地更新,使其成為眾人心目中所追求的目標。這或許就是所謂的“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吧!

不過,現代人對于美的認識已經發生一些改變,以至于人們在追求自己外表靚麗的同時,似乎忘記了一些東西,這是一些你丟了卻發現不了的東西——心靈美。這種美不是人們表面上所能定義、評判的,這是種精神境界里的美,它所涵蓋的內容并不唯一,而且還有很多。只有用你自己真實的內心感受去體會它的存在。雖然說心靈美不像容貌美那樣可以給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但是,它也有它的特性,即使一個人的容貌并不出眾,但擁有這種心靈美的人總能夠得到意想不到的幸福和快樂。

如今,步入現代文明社會的我們,有許多甚至大多數的人都在為自己的外表是否出眾而忙碌著,這是為什么呢?這無非就是想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己,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的身份,吸引他人的關注,使自己的虛榮心得到滿足,當然,這種做法也無可厚非,畢竟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虛榮心。但是,要知道在你得到一樣東西的同時,也會失去一件你擁有時嫌累贅、但失去時卻覺得寶貴的東西。

在社會上這種對容貌美的追求已成為時尚,以至于現在許多就業崗位都對應聘人員的外貌作出要求,使得有些外貌不出眾的人為了能夠擁有一份好工作,被迫去改變自己的容貌,這種改變可能會使他們失去健康,以至得不償失。甚至有一些有錢人,把自己變得靚麗還不夠,還硬要把自己身邊的事物也弄得非同一般,以襯托自己“高貴”的身份。這種種的一切,往往會使他們在追求外在美的路途中迷失了自己,把自己那原本純潔、高尚的靈魂給出賣。就好像電視上報道的那樣,有些有錢人甚至口出狂言可以買到別人的生命,尤其是可以買到貧苦人的性命,在他們看來,有錢就是萬能的,可以買到世間的任何東西,包括生命在內,這是件多么駭人聽聞的事啊!

其實,要想讓自己變得受人尊重,并不是說你需要有多少資本,只有當你擁有那原本屬于你自己的真善美,別人才會發自內心、由衷地尊重你。因此,如果想提高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就必須先得學會尊重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這樣才能夠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美,才能得到別人由衷地尊重。這樣,即使你的相貌平平,也能夠成為真正的君子!《談美書簡》讀書筆記5

美的本質。從柏拉圖開始許多的哲學家、美學家以及文藝理論家都進行了不懈的探討和研究。但最終的回答仍然莫衷一是;可見美的問題本身有著不可測度的奧秘。這同樣也告訴我們:美學是一種概念。美學之路,自然就艱難遠久。

朱光潛先生卻強調:“美的研究,一定要從現實生活出發,從生活中捕捉美的本源。”即人類對美的追求源于日常生活和經驗。

學美學,首先應知道什么,了解什么?;蛘弑貍涫裁凑J知呢?朱光潛先生回答的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理解起來似乎就是:各人資凜不同,環境不同。學美的性質自然也不相同。美源于一點;自然最終也會歸就于一點。在探討和研究的道路上。盡管途徑各不相同。其結果卻都一樣。

談美與審美。最直觀的就是人。因為無論是對人的批評還是欣賞。都源于美的界定和價值。對美的判斷力并非人類誕生時就存在。而是隨著我們人類的進化而逐步完善所成為的一種情感意識。人是一個整體。一個多方面的內在聯系著各種能力的有機統一體。它會將自然中的一些單一性適當融合。正是由于這種融合,才促使美體現在人類的“認知、情感、意志”中。

馬克思主義是現代美學的基本;但也并非學懂了馬克思主義就能學通美學。如果一個人學懂了馬克思主義,但是他并不具備認真刻苦、勇猛前進的時代精神;那么,他也不會在坎坷的學美之路上創造出什么有價值的東西來。

個人精神的結合產生了情感。人與人的結合產生了社會。當人們心中具備某些東西后;他們就會開始宣釋自己內心的美的感受。這其中自然就會要勞動。用勞動將自己的內心展現在這個社會。展現的內容,可能是單一的,也可能是繁復的。這其中不禁要包括許多的學術限界。即不要因為不超越學術界限而宣揚單一的美學。這樣不禁使美學空洞和抽象了。藝術體現美,反映了現實中的自然。藝術是人對自然的加工創造,是一種勞動產物,所以藝術又被稱為“第二自然”。藝術敘述了人們心中的情感,思維和夢想。通過藝術,也可以知道一個人的思維高度和精神生活。

藝術源于生活。生活通過修辭轉化成藝術。藝術也就無形式。盡管在過程中存在著多種“主義思想。”但藝術的終端。我想也會回歸于生活?!墩劽罆啞纷x書筆記6

《談美書簡》,是朱光潛先生一部談美學的論著。朱光潛先生在美學界的造詣這里無需過多贅述,他是我國研究美學的始祖,一代美學大師。通讀完后,首先的感覺是朱先生知識的淵博,旁征博引,學貫中西。在他的書中,古今中外的文獻引用得極多,而且所引用的英法德等國關于美的論述都是他最早翻譯過來的。

其實粗讀一篇,我真沒有弄明白到底什么是美。雖然他通篇都在介紹什么是美,從心理學角度、從哲學角度、從自然科學角度去研究、論證美的本質意義。但是我讀的還是一頭霧水,因為朱先生的思想是那么的深邃;眼光是那么犀利;觀點是那么獨到。都說讀書就是讀者和作者心與心的.交流,我只覺得朱先生穿著一身長馬褂,在某個黃昏的清風中,向我娓娓道來,像一切得道智者一樣,他持才并不傲物,從容淡泊,虛懷若谷。對我而言,朱先生只能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來形容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美?

什么是美?朱光潛先生并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對于一個嚴謹的科學研究者或者說是理論研究者,簡單草率地定義某種事物,總不免會把讀者引入歧途甚至會怡笑大方。偉人如柏拉圖也曾犯下把人定義成沒有羽毛動物的錯誤,留下了千古笑柄。美不完全是事物的屬性,不能科學定性地定義。譬如我們說水,這是可以嚴格定義的,凡是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質就是水,這個不會因為不同人有不同看法而改變。

然而我們很多人對美的定義其實都是成為美的條件,我們說腳長的女人比腳短的女人要美,對稱的比散亂的要美,但這都是成為美的條件,但具備這些條件的不一定就是美。正如空氣含有水分是雨的條件,但空氣中的水分卻不是雨。因此有人問圣·奧古斯?。?ldquo;什么是時間?”,他回答:“你不問我,我本來很清楚地知道他是什么,你問我,我倒覺得茫然了”。

美不能定義,又不是事物固有的屬性,那就沒有研究價值了嗎?朱先生告訴我們,美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事物屬性,當我們見到美的事物時,大多數人還是會覺得那是美的。但是研究判別美,不僅要在物本身著眼,同時還要著重觀賞者在所觀賞物中見到的價值去研究。通俗一點講,就是美不僅在物,而且在心,在物為刺激,在心為感受。世界上沒有天生自在,俯首即拾的美,凡是美都要經過心靈的創造,所以美學研究的理論,不僅要講藝術,而且要講心理。作者用了十七章的篇幅在講美,我才疏學淺,讀了多遍亦只是管中窺豹,不能全面真正理解作者所闡述的理論。剛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都有一個疑問,自已認為美就是美,了解那么多有意義嗎?

那么,為什么要研究美?

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攀登過山,游玩過水,欣賞過畫,背頌過詩文,當我們發現某處景色讓我們心情愉悅時,我們會說,這里真美;當我們讀到某處詩文讓我們身臨其近時,我們會說這首詩真美;當我們讀到某篇文章讓我們長期心靈的桎梏、精神的困頓豁然開朗的時候,我們會說這篇文章真美。我們在說美的時候,其實都只是一個隨性的判斷,靠得是自己粗疏的經驗,至于為什么會覺得美,我們都沒有意識進行仔細的考量。我們要欣賞、判斷美,其實是不能離開理論支撐的。如果我們沒有決定怎么才是美,就沒有理由說這幅畫比那幅畫更美;如果我們沒有明白藝術的本質,就沒有理由說這件是藝術品,那件作品不是藝術品。只有當我們明白美的本質的時候,才能使欣賞和創造的過程得著更準確的力量。

對于讀這本講哲學,講心理學的理論書籍,讀起來非常費力。要來只是想了解一下,但是被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一以貫之的努力精神所感染,覺得不認真讀完都是對不起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自己白白流失的青春。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每論到一個觀點,都列舉了十幾個思想流派的主流觀點,然后自己不輕易的判斷某種觀點的對錯,也不輕易接受某種觀點。在以過自己認真思索、艱苦探索的之后,提出自己的見解。

因此,他在《談美》中說到寫此書時“要先看幾十部書才敢下筆寫一章”。這讓我想起,他在這本書附錄《作者自傳》中提到的一件事情,在作者年近花甲的時候,還努力去學習俄文,并且可以達到讀寫的程度。前些年,我在某本書上看到北大王選在60多歲的時候,再去學計算機程序語言,并成功開發出漢字排版軟件,打破了國外對漢字排版領域多年的壟斷,被譽為“當代畢昇”。在這里不是想說他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故事,而是覺得我現在還很年輕,悲觀、懶惰的情緒時常在纏繞著我。每當一看到《談美書簡》擺在我面前時,自不覺汗流夾背?!墩劽罆啞纷x書筆記7

《談美書簡》是一部系統的美學著作,書中的13封信對怎樣學習美學、馬列主義美學體系,以及美感、典型、形象思維、創作方法等等美學范疇,作了生動而詳細的闡釋。

第一封《代前言:怎樣學習美學?》

朱光潛先生首先談了寫作《談美書簡》的動意,在回答“怎樣學習美學”這一問題時,說他感觸最深的是治學的學風。針對美學是個旁涉很多領域的邊緣學科,以及國內“資料太少”這一特殊性,朱光潛先生指出:“研究美學的人如果不學一點文學、藝術、心理學、歷史和哲學,那會是一個更在的欠缺,而且會成為‘空頭美學家’”;要“學通一二種外語”,直接閱讀外文書籍;尤其應下大力氣去攻讀馬克思主義理論,但不迷信翻譯過來的書籍。

第二封《從現實生活出發還是抽象概念出發?》

1956年,全國開展了美學大討論,在這場大討論中,朱光潛先生承認自己過去“站的是唯心主義立場”,“用的是唯心主義的形而上學的邏輯方法”,信奉的是柏拉圖、康德、黑格爾、克羅齊等人的“主觀唯心主義”的美學思想。到80年代,朱光潛先生堅持“美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這一總命題,而且他討厭對美下定義,認為這是從抽象的概念出發不是從現實出發去研究美學問題,提倡“從現實出發去研究美學問題”,提倡“正確辨認生活與藝術中的一切丑現象”,認為“自然丑也可以轉化為藝術美”,“藝術家有描寫丑惡的權利”。

第三封《談人》

朱光潛先生提出作為審美主體的人是“一個整體”。審美活動和整個人的其它許多功能如”思考力、情感和追求上報的意志“是有內在的聯系的。強調反“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客體的活動”,進而強調“藝術作品必須向人這個整體說話”這一命題。

第四封《關于馬克思主義與美學一些誤解》

在此,朱光潛先生重申他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鄭重提出“我們提倡‘解放思想’,但不能從馬克思主義思想中‘解放’出來”。針對“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并沒有寫過一部美學或文藝理論的專著,說不上有一個完整的美學體系”等一些誤解,朱光潛先生說,構成馬克思主義美學的這個完整體系“是長期發展而且散見于一系列著作中的。要想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美學體系,就要認認真真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

第五封《藝術是一種生產勞動》

朱光潛先生認定“藝術是一種生產勞動,是精神方面的生產勞動,其實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是一致的,而且是互相儲存的”。生產勞動是社會性的人憑他的本質力量對自然進行加工改造。這是一個雙向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自然經過人的改造而日益豐富化,成了“人化自然”;另一方面,人發揮了他的本質力量,使其在改造自然中“對象化”了,因而也肯定了自己,使自己的本質力量日益加強和提高了。人類歷史就這們日益發展下去,以至于達到“人的徹底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的徹底人道主義”的辯證統一。

第六封《沖破文藝創作和審美學中的一些禁區》

“4人幫”統治時期,文藝創作和美學中的禁區是“人性論”、“人道主義”、“人情味”和“共同美感”。在朱光潛先生看來,人性是普遍存在的,是人作為人的自然本性,“人性和階級性的關系是共性與特殊性或全部與部分的關系。部分并不能代表或取消全體,肯定階級性并不是否定人性”。“人道主義”總的核心思想“就是尊重人的尊嚴”,“把人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因為人雖是一種動物,卻具有一般動物所沒有的自覺心和精神生活。人道主義可以說是人的本位主義。”“在文藝作品中人情味就是人民所喜聞樂見的東西”,“最富于人情味的母題莫過于。情”。在闡釋“共同美感”時,朱光潛先生援引了馬克思“藝術起源于勞動”的論述,指出“勞動是人類的共同職能”,它所產生的美感也就是“人類的共同美感”。

第七封《從生理學觀點談美與美感》

在這封信里,朱光潛先生向我們介紹了一些生理學知識來使我們更好的認識美與美感,如節奏感,移情作用和內摹仿。而且向我們進一步闡述了其“美是主客觀的統一”“文學作品應該具有節奏感,而不應一味高昂”“審美者和審美對象各有類型”等觀點。

第八封《形象思維與文藝的思想性》

朱光潛先生認為,為弄清形象思維問題,首先需要界定一下“什么叫思維?”“思維就是開動腦筋來掌握和解決面臨的客觀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思維本身既是一種實踐活動,又是一種認識活動。”思維分為兩步,“第一步是掌握具體事物的形象,如色、聲、嗅、味、觸之類感官所接觸到的形式和運動都在頭腦里產生一種映象,這是原始的感性認識”,叫做感覺、映象、觀念或表象。第二步是在此基礎上的深化,可以經由兩種途徑或方式,這就是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目的都在于獲得對事物的更進一步的認識。“把從感性認識所得來的各種映象加以整理和安排,來達到一定的目的,這就叫形象思維;“把許多感性形象加以分析和綜合,求出每類事物的概念、原理或規律,這是從感性認識飛躍到理性認識,這種思維就是抽象思維或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或邏輯思維)的不同之處,在于形象思維始終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沒有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第九封《文學作為語言藝術的獨特地位》

文學是用語言為媒介,而語言中的文字卻只是代表觀念的一種符號,本身并無意義。語言這種媒介不是感性的而是觀念性,也就是說,語言要通過符號(字音和字形)間接引起事物的觀念。文學作為語言藝術在藝術門類中占有獨特的地位。“文學實際上就是語言學”

第十封《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

朱光潛先生反對將“浪漫主義”或“現實主義”這樣的本來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稱呼硬套到其它時代與民族的文藝創作上去,而主張從“浪漫主義的”或“現實主義的”這樣的創作方法的角度,對各時代和民族的文藝作出分析。與此同時,朱光潛先生認為不能把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區分絕對化。“浪漫主義側重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情感和幻想較占優勢”;“現實主義從客觀現實出發,抓住其中本質特征,加以典型化”。這兩種創作方法雖然是客觀存在,卻不宜過分渲染,像旗幟那樣鮮明對立。要“從主客觀統一的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在偉大的藝術家們身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時常好像是結合在一起的。”

第十一封《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環境”指“行動發生的具體場合,即客觀現實世界,包括社會類型、民族特色、階級力量對比、文化傳統和時代精神,總之,就是歷史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典型環境起著決定典型人物性格的作用。“人格的偉大和剛強只有借矛盾對立的偉大和剛強的程度才能衡量出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這是馬克思、恩格斯的典型觀中的一個基本原則。恩格斯把“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看作現實主義的主要因素。

第十二封《審美范疇中的悲劇性和喜劇性》

悲劇與喜劇是兩種不同的藝術體裁,具有兩種不同的審美特性。悲劇與喜劇很難截然劃分,從根本上說,是因為現實世界的矛盾本來就很復雜,縱橫交錯,很難分出悲喜,同時人們的審美情趣也多種多樣,不同的人對同一個戲劇往往產生不同的感受。“世界對。動情感的人是個悲劇,對。思考的人是個喜劇。”我們中華民族的喜劇感向來很強,而悲劇感卻比較薄弱。其原因之一是我們的“詩的正義感”很強,。好大團圓的結局,很怕看到亞里斯多德所說的“像我們自己一樣的好人因小過錯而遭受大的災禍”。

第十三封《結束語:“還須弦外有余音”》

朱光潛先生對來信問到關于學外語和美學問題朋友們提出忠告:“學美學的人入手要做的第一件大事還是學好馬列主義”;其次,“掌握一種外語到能自由閱讀的程度”,“掌握國際最新資料”;第三,“要隨時注意國內文藝動態”,“最好學習一門性之所近的藝術:文學、繪畫或音樂,避免將來當空頭美學家或不懂文藝的文藝理論家”?!墩劽罆啞纷x書筆記8

從本質上講,我喜歡讀書,喜歡與文字有關的一切,但是我卻是一個懶于思考的人,更多的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的角色,已經開始讀研了,不論現在的研究生有多水,擴招有多么厲害,我想我都應該做一些該做的事情,認真踏實的盡自己所能做一個合格的學生。開學了,沒有以往的興奮和新奇,心里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只希望不辜負所有人的熱切期盼,不辜負自己心中的信仰。開始認真的讀書思考。

最近,讀了朱光潛先生的《文藝心理學》,驚嘆于先生那融貫中西的學識和過人的思考能力,對自己頗有啟發。朱光潛先生在研究文藝美學之時,將西方的文藝美學思想和中國古典的美學思想融會貫通,并提出了自己獨具一格的美學思想,對我國現代當的美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和思維方式,朱光潛先生的美學思想深受意大利美學家克羅齊的影響。但是不同于克羅齊的文藝心理學的研究,朱光潛先生更是把視野放在了文藝活動這個大框架來進行文藝美學的研究,其中朱光潛先生提到文藝活動不僅僅是心靈的瞬間感受,是形象的直覺,文藝活動過程從直覺到傳達才是一個階段的完成,而文藝的傳達活動更是藝術家區別于普通人,優秀藝術家區別于一般藝術家的不同之處。文藝的傳達有賴于藝術家的匠心獨運,更和日常的學習密不可分。

藝術家除了要有不同于常人的形象的直覺之外,還需掌握以下知識:一是掌握有關媒介的知識,二是模仿傳達的技巧,三是作品的錘煉。藝術家所進行的模仿傳達,實際就是藝術家的勤學苦練的過程,藝術家勤于練習才會形成相關的模仿習慣,下筆時才會水到渠成。而這模仿習慣,在朱光潛先生看來主要是模仿筋肉技巧,每種藝術都有其特殊的筋肉技巧,如寫字、繪畫、雕刻、圖畫、彈琴都要有手腕上的技巧;唱歌、演戲、吹簫、說話都要有喉舌上的技巧,跳舞要有全身筋肉的技巧,詩文的創作也需練習筋肉的技巧,古人所言的“文以氣為主”,這氣就是一種肌肉的技巧。

這是我頗為關注的地方,文藝活動中的傳達過程竟和人體的筋肉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而這些聯系是如何發生的,在現實生活中是否有可解釋的地方,我還需要進一步的拜讀作品,才能了解朱先生的文藝思想,讀書之少,導致所思之淺,現在彌補也許為時不晚。加油吧!《談美書簡》讀書筆記9

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在生命的黃昏還用如此細膩且深入淺出的文筆,將深奧的美學知識娓娓道來。對朱光潛老先生不由地由衷敬佩。

書中,老先生“對自己漫長美學生涯和美學思想”進行了系統的“回顧和整理”,也算是“給來信未復的朋友們”。在《談人》里,老先生指出“原始人類對美的追求和所從事的藝術活動,如人體裝飾、歌唱、音樂、舞蹈等,都直接源于原始民族休養生息的日常生活和經驗,”美學,原來源于生活,貼近生活,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們身邊。其實,冥思細想,美無處不在。中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就有不少美的傳承,比如唯美典雅的國畫、筆酣墨飽的書法、國之精髓的京劇、名揚四海的瓷器工藝……

現代文化下人們更是發展了更多美學的分支。我們生活的現代城市格局,在追求現代感的同時融入大量自然元素,讓自然在城市最大限度的得以保留加以體現,生態綠化的興起,不正是體現人們在往更高層次的美的追求,在生活中時刻因外物美得到心理美,得到一種對于美感的滿足從而欣喜,這也成為一種美。

文學美,就是人類先進思想的結晶,中間許多個性鮮明飽滿的人物更是成為了美的代表?!栋屠枋ツ冈骸分心贻p貌美的吉卜賽女郎在危急時刻為卡西莫多挺身而出,給他救命之水。奇丑無比的敲鐘人卡西莫多之后屢救吉卜賽女郎,為她報仇雪恨。你能說卡西莫多不美么?《老人與?!分懈F困交加的圣地亞哥終日與海為伴,與比船還大的槍魚奮戰兩晝夜,并擊退啦鯊魚無數次的攻擊,雖然最后只拖回了一截白骨,但是我們能說他不是美的代表嗎?還有《弱種子也要發芽》里的老農,得知“我”的孩子聽力受損,看到他把弱種子拋棄很難過后,“抹了一把眼角的淚水,以既夸張又慈愛的姿勢,抓起了那些癟種子”,讓它們“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鮮、肥沃的土壤里”,此刻的老農在震撼人心的感動中能說不美嗎?

什么是美?如何學好美學?我們沒有系統地學習過美學,就真的不懂美了么?難道一定要學好美學,才算懂美?朱光潛先生書中舉例的杜甫詩句“癲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所反映的“移情作用”就明確告訴我們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達到物我合一,用心感受美的存在,就是最本質的美了。文學美,建筑美,都可歸于此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羅丹的話已經為我們指引了通向美的真理的正確方向?!墩劽罆啞纷x書筆記10

"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羅丹

我們在進行藝術教育時,常常想的是如何在教授一些美學知識、規律等的同時,逐漸培養學生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進而敞開心胸地感受美、靈動地創造美。

其實,作為教師,在認識學生方面何嘗不需要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呢。

朱光潛先生在《談美書簡》中曾舉過一個例子:對于園里那一棵古松,在木材商、植物學家和畫家眼里,卻是三種不同的東西――在木材商看來,它不過是一棵做某事價值多少錢的木料;在植物學家眼里,它是一棵葉為針狀、果為球狀、四季常青的顯花植物;然而畫家卻認為它是一棵蒼翠挺拔的古樹。接下來三個人的反應態度也不一致――木材商在心里盤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樣去買它、砍它、運它;植物學家馬上就會想到要把它歸到某類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樹的異點,思量它何以活得這樣老;而畫家卻只是在聚精會神地觀賞它的蒼翠的顏色,它的盤屈如龍蛇的線紋以及它的昂然高舉、不受屈撓的氣概。

我贊同三者眼中對古松的不同狀態和不同定位,我更推崇把三者的視角進行綜合,更多方位、更多角度地去審視、去構思、去塑造眼前的事物。就如我們作為教師,可以如植物學家一般根據學生的生活環境、學習現狀等去判斷學生的優勢與不足,分析其成因;如畫家般去感受學生的個性、體味學生的品格和趣味、挖掘學生不被他人察覺的閃光點;如木材商那樣規劃學生的前途、思忖學生的發展方向、培養目標。那樣,不同的學生才真正地在教師的眼中鮮活起來、立體起來。我們在進行教育教學的同時,才能真正地本著"關愛學生"的原則開展與實施。

就如,有的教師能針對不同學生的優勢或特長,安排相對應的工作,使得學生不斷地樹立自信心,轉而在其他方面也有座提高。又如:我們在教學活動的設計過程中,要盡量多的給予學生嘗試、鍛煉、討論、交流等活動,讓學生從不同的活動中展示自己,讓教師全方位地了解學生,發現學生多樣的"美";再針對學生的特點,也可以量身定做地安排一些學習活動,使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獲得更多的學習方法。在我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曾嘗試過多種形式的師生合作示范:僅在語言上進行交流;在繪畫方面進行合作;綜合語言交流與繪畫合作等等。不論哪一種形式,學生在參與教師示范的過程中,都能積極開動腦筋,主動思維,大膽地發表著自己的見解與想法。許多想法由于學生間的差異,會形成教師也想不到的奇思妙想,從而迸發與碰撞出更精妙的思維的火花,學生們的個性因此而得到張揚,學生的生命在教師的呵護與培養中得到發展。

師生的共同示范中,學生亦在教師的配合下,樂于多方面、多角度地思維;在教師的鼓勵下,更投入地更專注地進行創作與表現,使得美術課堂中的示范環節也成為了提高學生生命的質量,滿足學生心智成長需要,促進學生生命價值體現的一個良好途徑。

只有熱愛生活,才會享受人生,才能活出精彩,因為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美,為他們搭建更多展示美的舞臺,他們的美才能逐漸累積、融合、幻化出更耀眼的光彩。

《談美書簡》采用書信體形式,娓娓道來,作為啟蒙式的書籍,將許多深奧的美學知識通俗化,親切自然。是中國現代美學家朱光潛在八十二歲高齡的情況下寫就的"暮年心血"之作,既是朱老對自己漫長美學生涯和美學思想的一次回顧和整理,也是"給來信未復的朋友們",尤其是青年朋友們的一次回復。

從書中還可以看出朱老很關心民族、國家的現實與命運,尤其關心青年在現實中的為人處世和道德修養,每位讀者只有靜下心來,細細地品味與思考,才能領會作者的深層思想。

談美讀書報告范文第6篇

最經,我閱讀了朱光潛先生的《談美》一書,頗受啟發,收獲良多。這本書為我打開了美學這一陌生學科的大門,讓我第一次真正領略到美學其獨特的知識魅力。最難能可貴的是,朱光潛先生能夠用樸實無華、淺顯易懂的語言,將原本深奧枯燥的理論分析地如此客觀、如此透徹、如此深入淺出,讓我們這些美學的門外漢也能讀懂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和觀點。讀完這本書,頭腦里不是堆積如山的理論包袱,而是一種通透的、簡單的、貼近于生活的印象,這也就使我在閱讀后收獲了更多的知識,以下就是我對于這本書內容的一些總結和概括,以及我在閱讀后的所想所感。

《談美》是朱光潛先生于1932年以書信形式為青年所寫的一本美學入門書。本書共分為十五個章節,章節間的思路連貫,層層深入,其間的論述有理有據,語言深入淺出。本書主要探討了關于美學的一些基本問題,例如:美是什么,美從哪里來,美具有什么特點,美與自然的關系,美與實際人生的距離„„這些都是最基礎的美學問題,同時也是最關鍵的問題,朱光潛用客觀、精確、凝練的語言對其加以分析和論述,使讀者初步了解和認識美學,正如朱自清在《<談美>序》中所說:“引讀者由藝術走入人生,又將人生納入藝術之中”。

書的第一章到第三章重點論述了美感是什么,美感從哪里來的問題。在第一章中,作者以一顆古松為例,將人們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三種態度加以比較和區別。實用的態度以善為最高目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對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動偏重意志;科學的態度以真為最高目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間的互相關系,心理活動偏重抽象的思考;美感的態度以美為最高目的,注意力專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動偏重直覺。所以,美感經驗就是形象的直覺,美就是事物呈現形象于直覺時的特質。在第二章中,作者強調要以一種“無所為而為”的精神去欣賞事物本身的形象,美和實際人生有一定的距離,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須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在第三章中,作者闡述了移情作用對于美的產生的影響,主觀的情趣對事物進行判斷就是“移情作

1 / 4

用”,移情的現象可以稱之為“宇宙的人情化”,而美感經驗就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態的往復回流,常含有移情作用。

在第四章到第六章中,作者對于混淆了美感與快感、美感與聯想、考證批評與欣賞的觀點逐一進行了批判和糾正。作者認為,美感與快感不可混為一談,美感具有普遍性,而快感沒有普遍性,美感起源于形象的直覺,與實用活動無關,快感則起于實際要求的滿足,而美感所伴的快感,在當時都不覺得,到過后才回憶起來。還有,美感與聯想也不是一回事,聯想是以舊經驗詮釋新經驗,多數人覺得一事物美時,都是因為它能喚起甜美的聯想,但是美感起于直覺,不帶思考,而聯想卻不免帶有思考。還有,考證與批評也不能等同于欣賞,考證所得的是歷史知識,歷史知識可以幫助欣賞卻不能是欣賞本身。批評的態度是冷靜的,不雜情感的,其實就是“科學的態度”;欣賞的態度則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態的交流。批評的態度須用反省的理解,欣賞的態度則全憑直覺。批評的態度預存有一種美丑的標準,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評判它的美丑;欣賞的態度則忌雜有任何成見,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

第七章和第八章進一步討論了美的本身,美是什么,美與自然的關系,并進而指出了寫實主義和理想主義兩大思想流派的錯誤觀點。美不完全在物,也不完全在人心。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見出美。其實“自然美”三個字,從美學觀點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還沒有成為“美”。美的欣賞就是把自然加以藝術化。所謂藝術化,就是人情化和理想化。我們通常說“自然美”時,“美”包含兩種含義:一是自然的常態,二就是藝術美。因此,寫實主義所推崇的自然本來就美,藝術就是模仿自然,以及理想主義所推崇的自然有美有丑,藝術只模仿自然的美,丟開自然的丑,這兩種思想觀點就顯然不正確了。藝術的美丑和自然的美丑是兩件事,藝術的美不是從模仿自然美得來的。

從第九章到第十四章,作者將視角從欣賞轉向創造,創造之中都寓有欣賞,但是創造卻不全是欣賞。作者明確指出,藝術的雛形就是游戲。但是藝術雖伏根于游戲本能,但是因為同時帶有社會性,須留有作品傳達情思于觀

2 / 4

者,不能不顧到媒介的選擇和技巧的鍛煉。而藝術的創造一定會伴隨一些心理活動:一,必定會使用想象。藝術作品既要使用再現的想象,又要使用創造的想象。創造的想象分為兩種心理作用:分想作用和聯想作用。二,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凡是主觀的作品都必同時是客觀的,凡是客觀的作品亦必同時是主觀的,主觀的藝術家在創造時也要能“超以象外”,客觀的藝術家在創造時也要能“得其環中”。在未綜合之前,意象是散漫零亂的;在既綜合之后,意象是諧和整一的,這種綜合的原動力就是情感。三,受情感飽和的意象是嵌在一種格律里面的。變化就是創造,不變化就是因襲。把不變化者歸納成為原則,就是自然律。這種自然律可以用為規范律,因為它本來是人類共同的情感的需要,而藝術需要循格律而又脫化格律。因襲格律本來就已經是一種模仿,不過藝術上的模仿最重要的是技巧。技巧可以分為兩種:傳達的方法和媒介的知識。所謂傳達的方法是指各種藝術其各自特殊的筋肉的技巧,媒介就是藝術傳達所用的工具。藝術須從模仿入手,但須歸于創造。因此,“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天才的靈感也是從功夫中得來的。

最后第十五章,作者提出了他的美學研究的理想目標——“人生的藝術化”。 離開人生便無所謂藝術,因為藝術是情趣的表現,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離開藝術也便無所謂人生,因為凡是創造和欣賞都是藝術的活動,無創造、無欣賞的人生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名詞。所謂藝術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世間有兩種人的生活最不藝術,一種是俗人,一種是偽君子。而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嚴肅主義和人生的情趣化。“慢慢走,欣賞啊!”,欣賞也就是“無所為而為的玩索”。在欣賞時人和神仙一樣自由,一樣有福。

通過通讀全書,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美學的知識,從中受益匪淺,感受頗多,對于其中的美感與快感、美感與聯想的問題分析,我也來談談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我很贊同書中的觀點,美感與快感、美感與聯想都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其實,美感與快感無時無刻不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之中,特別是快感,它是一種通過我們的感官就能很容易產生的感覺,口渴了喝水的快感,聽到優美音樂的快感,見到了喜歡的人的快感„„總之,當我們現實的欲望得到了

3 / 4

滿足就產生了快感。但是,這并不等同于美感,美感起源于形象的直覺,與實用活動無關。比如說,當我們看到一件瓷器,有的人看到的是它的年代久遠,有的人看到的是它的價值不菲,有的人看到的是它曾經的用途,這些都不能叫做產生了美感,只有從它的器形、花色、光澤、氣韻等本身的形象特質,產生的才是美感。

還有,聯想也是生活中十分常見的,當人們看到一事物時,不自覺地就想到了另一事物,而且往往過去對于那事物的好惡,會不由地影響我們對于此時事物的看法。當某一舊事物讓我們有甜美的回憶時,我們遇到與之相關的新事物就會不自覺地聯想過去,從而心情愉悅,這也很容易被誤認為是美感。但是美感起于直覺,不帶思考,而聯想帶有思考,是以舊經驗詮釋新經驗。比如說,當我們看到一幅紅葉的畫,會不自覺地想起曾經攜三五好友一起秋游香山的場景,想起“霜葉紅于二月花”,想起“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這些偶然間的聯想,讓我們找到了甜美的回憶,但這并不是美感。

而且,有時候快感與聯想會共生在一起,就是以甜美的回憶來滿足此時的欲望需求,來達到心情愉悅的效果,這讓我們更加難以分辨什么是真正的美感。當我們通過一事物而聯想到另一事物時,那些相伴而來的甜美回憶,往往也會帶給我們心情上的愉悅,給心靈一種安慰,讓我們得以排遣此時心中的郁結和不快,這也讓我們誤以為這一事物有精神上的療傷作用,從而認為它是美的。比如說,當我們看到一座漂亮的公園,往往會聯想到那童年時的美好時光,和爸爸媽媽或者小朋友們一起玩耍的場景,這些甜美的回憶也給了我們現在充滿壓力的成人生活一種精神上的安慰,是我們達到放松自己這一目的的一種實際的手段和途徑,所以我們會很希望在空閑時來到這個公園,但并不是因為它的設施完善、布局合理、景色宜人等等本身形象上的特質。其實,這就是聯想到舊經驗所帶來的一種精神上的實用作用,并不是“無所為而為”的形象直覺,也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美感。

上一篇:基于單片機的論文題目范文下一篇:輔導員工作實務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