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康復科患者護理管理論文范文

2023-09-27

康復科患者護理管理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 目的:探討綜合護理干預在精神科重性精神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2018年8月-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78例重性精神病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n=40)和對照組(n=38),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綜合護理干預。干預后,比較兩組積極心理、精神病癥狀情況、社會功能、自尊水平及依從性。結果:觀察組幸福進取者問卷(HEIQ)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各維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評分低于對照組,而自尊量表(SE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總依從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綜合護理干預可改善精神科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積極心里、精神病癥狀及社會功能,具有積極的臨床價值,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綜合護理干預 精神科 重性精神病

[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Major psychosis

First-author’s address: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Yichun City, Yichun 336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0.19.025

重性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癥、雙相情感障礙、偏執性精神障礙、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礙、癲癇所致精神障礙及嚴重精神發育遲滯等精神疾病,由于普遍存在復發率高、治療難度大、致殘率高的特點,對患者的身心存在極大的影響,患者不僅會出現自卑、絕望等負面情緒,甚至部分患者會出現自殘、輕生等情況,如果沒有及時予以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對預后十分不利[1]。相關臨床研究發現,對重性精神病患者展開有效的護理可以激發患者自信、積極等正面情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幸福感,有利于改善預后效果[2]。因此,本研究對本院收治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展開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8月-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78例重性精神病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均符合最新重性精神病臨床診斷標準;均為初次發病;均可以生活自理。排除標準:存在家族遺傳史者;既往受過嚴重心理創傷者。根據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n=40)與對照組(n=38)。本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包括為患者進行簡單的疾病指導、飲食護理等[3]。觀察組給予綜合護理干預。(1)健康宣教:根據患者的疾病類型護理人員要為患者進行講解,針對不同類型的精神疾病告知患者疾病的發生原因、臨床癥狀以及存在的潛在風險,讓患者對疾病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了解,不同的精神疾病有一定的共性,也有一定的差異,護理人員要進行區分,同時還要告知患者按時、按量規律服藥的重要性[4-5]。(2)心理支持:由于疾病的因素,患者在生活中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等情況,護理人員要給予心理支持,了解患者的不良情緒產生原因,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解決患者存在的負面情緒,避免對其造成傷害,而且,護理人員可以對患者的負面情緒進行評價,根據患者的病情情況給予情感支持,重點分析產生不良情緒的原因,引導患者克服困難,為其構建生活自信[6-7]。(3)社會支持:護理人員要引導患者進行康復功能訓練,例如:可以為患者制定合理規律的作息時間,指導患者進行個人衛生整理,在疾病初期護理人員可以為患者進行演示,當患者能夠獨自掌握的情況下,指導其獨立完成,并展開監督。醫院也可以通過舉行座談會等活動,引導患者積極主動的參與,告訴患者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帶領患者參加購物活動或者文娛活動,也可以定期組織體育游戲比賽,調動患者的參與性,使其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有條件的醫院可以根據患者的職業特點,對其進行職業培訓,提高患者的社會參與力,調動生活積極性[8-9]。兩組均干預1個月。

1.3 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 (1)比較兩組積極心理情況。干預后利用幸福進取者問卷(HEIQ)進行測評,分為幸福感、自我肯定、管理目標、克服困難、人際關系及學習成長6個部分,30個條目,每條目采用1~5分評分,分值越高積極心理越理想[10]。(2)比較兩組精神病癥狀情況。干預后利用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展開測評,共18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1~7分評分。比較其中焦慮抑郁、活力缺乏、思維障礙及敵視猜疑四個方面,分值越高說明病情越嚴重[11]。(3)比較兩組社會功能。干預后采取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展開測評,總分0~20分,社會功能情況與最終得分呈負相關;(4)比較兩組自尊水平。干預后利用自尊量表(SES)測評,共10個問題,每個問題1~4分,得分越高自尊程度越好[12]。(5)比較兩組依從性。干預后采取本院自制量表測評,分為完全依從(患者可以按照醫護人員要求完成各項操作)、部分依從(患者需要借助家屬或者他們幫忙才可以按照醫護人員要求完成各項操作)、不依從(患者無法完成醫護人員要求的操作)[13]??傄缽?完全依從+部分依從。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男19例,女19例;年齡35~86歲,平均(60.5±12.7)歲,病程1~12年,平均(6.5±2.4)年,其中包括:精神分裂癥10例、雙相情感障礙10例、偏執性精神障礙10例、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礙8例;觀察組男19例,女21例;年齡34~87歲,平均(60.5±13.1)歲;病程1~12年,平均(6.5±2.8)年;其中包括:精神分裂癥10例、雙相情感障礙10例、偏執性精神障礙10例、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礙1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HEIQ評分比較 觀察組幸福感、自我肯定、管理目標、克服困難、人際關系及學習成長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BPRS評分比較 觀察組焦慮抑郁、活力缺乏、思維障礙及敵視猜疑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兩組SDSS與SES評分比較 觀察組SDSS評分低于對照組,而SE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5 兩組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總依從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4.492 8,P=0.034 0),見表4。

3 討論

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提升以及生活壓力的不斷加大,精神類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增加,這給精神科的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和壓力,也引起了相關工作人員的高度重視[14]。根據臨床相關工作人員的研究顯示,精神類疾病的發生與患者的飲食習慣、作息習慣、生活習慣、年齡、體重、生活壓力、生活環境等都具有一定的相關性[15]?;颊咴诎l生精神類疾病后會出現直覺、行為、情感、思維障礙,甚至會出現生活功能下降以及喪失的情況,部分患者也會出現情感淡漠、生活低迷的現象[16]。而且大部分存在精神疾病的患者需要長期住院維持治療,部分患者是被限制自由的,在疾病的困擾下,患者會存在諸多的負面情緒,而且當患者無法進行生活自理的時候,會存在極大的自卑感,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康復效果[17]。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幸福感、自我肯定、管理目標、克服困難、人際關系及學習成長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焦慮抑郁、活力缺乏、思維障礙及敵視猜疑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SDSS評分低于對照組,而SE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總依從率高于對照組(P<0.05)。綜合護理干預是在當前精神疾病高發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一種護理模式,通過尊重個體差異、分析個體問題、解決重點問題為護理依據展開,為患者提供正能量,引導患者積極向上的一種護理方法[18-19]。本文中綜合護理干預重點從健康教育、心理支持、社會支持方面展開護理。首先讓患者對疾病有了全新的認識,降低病恥感,讓患者了解疾病之間的差異,認識疾病存在的風險,使其可以積極主動配合治療。然后對其展開心理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負面情緒帶來的困擾,幫助患者構建了生活自信心。最后展開社會支持,這是綜合護理干預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通過護理人員借助不同的護理方法,讓患者可以了解到如何與其他人接觸,如何進行一定的社會活動,幫助患者重歸社會,提升了生活質量。通過與祁恩秀等[20]研究結果比對發現,通過采取一定的護理措施后患者依從性為97.14%與本文研究高度吻合,進一步說明對重性精神病患者展開綜合護理干預臨床價值顯著,臨床可行性較高。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干預可改善精神科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積極心理、精神病癥狀及社會功能,具有積極的臨床價值,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范瑜,鮮玉霞,李娜.積極心理學理論指導下的護理干預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價值[J].海南醫學,2016,27(2):342-344.

[2]陳宏美,楊桂君,史鵬達,等.個性化延續性護理干預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中的應用[J].河北醫藥,2017,39(14):2224-2226.

[3]潘楊.多元化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和康復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11):1645-1647.

[4]崔靜怡,邵靜,張靜,等.綜合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骨密度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19):1765-1766.

[5]歐穎,何英.愉快因子回輸式的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價值研究[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8,15(10):1511-1513.

[6]黃澤慧,黃燕.優質護理干預對抑郁癥患者服藥依從性和護理滿意度的研究[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4):567-568.

[7]趙亞,許嬋娟,康暉.基于循證理論的中醫特色護理干預對抑郁癥伴睡眠障礙患者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8,45(5):914-917.

[8]孫鳳云.針對性護理干預腦卒中后抑郁癥患者的臨床療效[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6,24(S1):214-215.

[9]謝勤俠,魏曉麗.優質護理配合奧氮平、氟西汀治療對抑郁癥患者的臨床效果[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8,22(16):9-12.

[10]張靜輝,嚴加潔,郭肖霞,等.住院精神病患者發生藥物相關性跌倒原因的分析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2):140-142.

[11]莊海英,張平.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為的原因分析及護理進展[J].護理學報,2016,23(3):39-42.

[12]汪萍,許翠萍,韓永升.Wilson病精神障礙患者攻擊行為的護理觀察及臨床分析[J].貴州醫藥,2016,40(1):105-106.

[13]鄧紅欣,張勇.應用FMEA降低精神疾病患者自殺自傷發生率[J].護理學報,2017,24(10):10-13.

[14]王軼,王志穩,王勛彪,等.精神疾病患者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管理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8,53(1):110-113.

[15]李鵬輝,王鋒銳,王麗輝,等.個體化全病程管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及社會功能的影響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7,14(3):31-34.

[16]劉風蘭,朱艷玲,繆志梅,等.項目管理在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約束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7,23(19):2499-2502.

[17]汪麗莎,毛肖麗,梁燕雯,等.運用即時通訊技術結合心理護理對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2016,45(8):977-979.

[18]張新顏,韓玉華,王捷,等.依從性干預護理模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病恥感及自尊的影響研究[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7,44(4):124-128.

[19] Terp M,Laursen B S,J?rgensen R,et al.A room for design:Through participatory design young adults with schizophrenia become strong collaborators[J].Int J Ment Health Nurs,2016,25(6):496-506.

[20]祁恩秀,柯麗,汪艷.優質護理服務與常規護理在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比較[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35(20):2815-2816,2836.

(收稿日期:2019-12-02) (本文編輯:田婧)

康復科患者護理管理論文范文第2篇

1.病因及發病機制

一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以精神活動和環境不協調為特征。與遺傳因素、神經病理學及大腦結構的異常、神經生化方面的異常、子宮內感染與產傷、社會心理因素有關。

2.臨床表現

(1)感知覺障礙:最突出的感知覺障礙是幻覺,以幻聽最為常見

(2)思維及思維聯想障礙:

①妄想是精神分裂癥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妄想的荒謬性往往顯而易見。最多見的妄想是被害妄想與關系妄想。

②思維聯想過程缺乏連貫性和邏輯性,其特點是病人在意識清楚的情況下,思維聯想散漫或分裂,缺乏具體性和現實性。

(3)情感障礙:情感淡漠、情感反應與思維內容以及外界刺激不配合,是精神分裂癥的重要特征。

(4)意志行為障礙:病人的活動減少,缺乏主動性,行為被動、退縮,即意志活動減退。

3.護理常規

(1)密切觀察病情,主動接觸患者,了解患者的內心體驗,及時發現相關精神癥狀的變化。

(2)遵醫囑對患者進行精神病性癥狀評估(每日3次),按要求逐項記錄評估結果,及時填寫癥狀監護評估表。

(3)對幻覺、妄想、淡漠、欣快、詭異、木僵、易激惹、言語行為怪異、突發性沖動、強烈消極意念等精神癥狀的表現,須在護理記錄中作具體描述,必要時通知醫師及時處理。

(4)加強危險品的檢查管理,患者外出時須由工作人員陪同并按規定登記。

(5)嚴格交接班制度,防止意外事件發生。

4.健康教育指導

(1)出院前的心理治療:在精神分裂癥病人經住院治療大部分精神癥狀消失后,自知力部分恢復,通過心理治療,幫助病人認識自己的精神癥狀變化的情況,鼓勵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教會病人一些防治疾病復發的方法。

(2)對患者家屬進行健康教育,使病人得到醫療性監護的保證及心理上的支持。

(3)建立定期門診隨訪制度,指導患者服用適量的維持治療藥物,通過藥物治療預防復發,研究表明,維持服藥治療可以有效降低復發率。

(4)提高全社會的心理衛生知識水平,可以從社區開始進行精神衛生知識的宣教工作,在有條件的社區建立日間工療站,為精神分裂癥病人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幫助他們重返社會。

二、抑郁癥的護理

1.病因及發病機制

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大量的研究資料提示遺傳因素、神經生化因素和心理社會因素對本病的發生有明顯影響。

2.臨床表現:抑郁發作臨床上是以情感低落、思維遲緩、意志活動減退和軀體癥狀為主。

(1)情感低落:主要表現為顯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觀?;颊呓K日憂心忡忡、郁郁寡歡、愁眉苦臉、長吁短嘆。程度較輕的患者感到悶悶不樂,無愉快感,凡事缺乏興趣,平時非常愛好的活動如看足球比賽、打牌、種花草等也覺乏味,任何事都提不起勁,感到“心里有壓抑感”、“高興不起來”;程度重的可痛不欲生,悲觀絕望,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患者常訴說“活著沒有意思”、“心里難受”等。在情感低落的影響下,患者自我評價低,自感一切都不如人,將所有的過錯歸咎于自己,常產生無用感、無希望感、無助感和無價值感。在悲觀失望的基礎上,產生孤立無援的感覺,伴有自責自罪,嚴重時可出現罪惡妄想;亦可在軀體不適的基礎上產生疑病觀念,懷疑自己身患絕癥等。

(2)思維遲緩:患者思維聯想速度緩慢,反應遲鈍,思路閉塞,自覺“腦子好像是生了銹的機器”、“腦子像涂了一層漿糊一樣開不動了”。臨床表現為主動言語減少,語速明顯減慢,聲音低沉,患者感到腦子不能用了,思考問題困難,工作和學習能力下降。

(3)意志活動減退:患者意志活動呈顯著持久的抑制。臨床表現行為緩慢,生活被動、疏懶,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圍人接觸交往,常獨坐一旁,或整日臥床,不想去上班,不愿外出,不愿參加平常喜歡的活動和業余愛好,常閉門獨居、疏遠親友、回避社交。

嚴重抑郁發作的患者常伴有消極自殺的觀念或行為。消極悲觀的思想及自責自罪可萌發絕望的念頭,認為“結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種解脫”,“自己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并會促進計劃自殺,發展成自殺行為。這是抑郁癥最危險的癥狀,應提高警惕。

(4)軀體癥狀:主要有睡眠障礙、食欲減退、體重下降、性欲減退、便秘、身體任何部位的疼痛、陽痿、閉經、乏力等。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的癥狀也較常見。睡眠障礙主要表現為早醒,一般比平時早醒2~3小時,醒后不能再入睡,這對抑郁發作診斷具有特征性意義。有的表現為入睡困難,睡眠不深;少數患者表現為睡眠過多。體重減輕與食欲減退不一定成比例,少數患者可出現為食欲增強、體重增加。

(5)其他:抑郁發作時也可出現人格解體、現實解體及強迫癥狀。

3.護理常規

(1)宜安排患者于護士便于觀察的床位,密切注意病情狀態,嚴防自殺行為發生,尤其在夜間、清晨及工作繁忙時。

(2)盡量體會患者的心境,加強心理護理,以和藹的態度關系、鼓勵患者,亦可采用靜默陪伴的方法給予撫慰,以減輕患者的痛苦心境。

(3)重癥患者宜臥床休息,不要勉強其參加集體活動,病情較輕的患者可鼓勵其參加集體活動以分散注意力,緩和抑郁心境。

(4)鼓勵自理,不能自理的應協助其料理個人衛生。鼓勵進食以保證足夠營養、水分的攝入,必要時給予喂食或流質鼻飼飲食。

(5)為睡眠障礙者提供良好的就寢環境以利入睡。必要時通知醫師,配合藥物處理。

(6)嚴格執行服藥制度,防止積蓄藥物。

(7)加強危險品的管理,經常檢查患者是否藏匿危險品。

4.健康教育指導

(1)認知治療,目的在于糾正病人的認知歪曲,建立靈活和積極的思考方式,并練習新的應對方式。

(2)人際關系治療,目的在于解決個別病人的人際關系問題。

(3)家庭治療,目的在于幫助病人減少負性情緒和妥善應對各種事件(尤其是婚姻、戀

愛、家庭等事件)引發的負性情緒,降低疾病的復發機會。鼓勵家屬配合治療護理,爭取家庭和社會支持。

(4)遵醫囑按時服用抗抑郁藥,注意觀察藥物不良反應

(5)隨著病情的好轉,教育病人克服性格弱點,正確對待疾病,以正確面對未來。

三、焦慮癥的護理

1.病因及發病機制

焦慮癥是以焦慮為主要臨床相的神經癥。有人認為焦慮傾向作為一種人格特征至少部分由遺傳決定。有焦慮傾向的人在不良社會環境影響或應激狀態下,較易產生病理性焦慮,盡管引起焦慮的直接原因是社會或環境因素,但其潛在的原因是遺傳。中樞NE能系統、DA能系統、5-HT能和-氨基丁酸(GABA)等四種神經遞質系統可能與焦慮癥發病機制有關。

2.臨床表現:

(1)驚恐發作的臨床表現

①在沒有客觀危險的環境下發作,或發作無明顯而固定的誘因,以致發作不可預測。 ②兩次發作的間歇期,除了害怕再發作外,沒有其他明顯癥狀。

③發作的典型表現常是病人在日?;顒又?,突然出現強烈恐懼,好像即將要死去(瀕死感)或即將失去理智(失控感),使病人難以忍受。同時病人感到心悸,好像心臟要從口腔跳出來,有胸悶、胸痛、氣急、喉頭堵塞窒息感,因此驚叫、呼救或跑出室外。有的伴有顯著植物神經癥狀,如過度換氣、頭暈、多汗、面部潮紅或蒼白、震顫、手腳麻木、胃腸道不適等,也可有人格解體、現實解體等痛苦體驗。

④發作突然,10分鐘內達到高峰,一般不超過1小時。發作時意識清晰,事后能回憶發作的經過。此種發作雖歷時較短暫,一般5~10分鐘,很少超過1小時即可自行緩解仍如常人,但不久又可突然再發。病人發作頻繁,1個月內至少有3次,或者首次典型發作后繼之以害怕再發作的焦慮常持續1個月以上。

⑤發作并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情況或某一類環境(不可預測性),大多數病人在間歇期因擔心再次發病而緊張不安,并可出現一些植物神經活動亢進癥狀,稱為預期性焦慮。在發作間歇期,多數病人因擔心發作時得不到幫助,因此主動回避一些活動,如不愿單獨出門、不愿到人多的場所、不愿乘車旅行等,或出門時要他人陪同(此時并有廣場恐懼癥)。驚恐發作病人也可并有抑郁癥狀,有的有自殺傾向,需注意防范。

⑥驚恐發作作為繼發癥狀(驚恐發作綜合征),可見于多種不同的精神障礙,如恐懼癥、抑郁癥等,并且需要與某些軀體疾病,如癲癇、心臟病發作等鑒別。

(2)廣泛性焦慮的臨床表現

①以缺乏明確對象和具體內容的提心吊膽和緊張不安(自由浮動性焦慮),或對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問題過分擔心或煩惱(過分擔心的期待)為特征。有顯著的自主神經癥狀、肌肉緊張和運動性不安,病人難以忍受又無法解脫。起病緩慢常無明顯誘因。

②病人常處于心煩意亂,怕有禍事降臨的恐慌預感之中。

③常伴有植物神經癥狀,如心慌、心跳加速、胸悶、氣急、頭暈、多汗、面部潮紅或蒼白、口干、吞咽梗阻感、胃部不適、惡心、腹痛、腹脹、腹瀉、尿頻等植物性焦慮。有的病人表現為易驚嚇,對外界刺激易出現驚跳反應,注意集中困難,難以入睡、容易驚醒、易激惹等過分警覺表現。有的可出現陽痿、早泄、月經紊亂和性欲缺乏等性功能障礙。

④運動性不安:表現搓手頓足、緊張不安、來回走動、不能靜坐,稱焦慮的運動性表現。

3.護理常規

(1)提供安靜舒適的環境,減少外界刺激。加強對病人的安全護理。

(2)鼓勵參加較簡單、容易完成、喜歡并可以自控的活動。減少白天臥床時間,增加活動內容,如鼓勵病人參加適當的集體活動,轉移其注意力,減少對焦慮因素的過分關注。尊重病人,允許保留自己的私人空間和尊重其隱私。

(3)對失眠病人按有關護理程序給予適當處理

(4)有時焦慮、驚恐發作病人可出現自殺、自傷、不合作、沖動行為等,必須適當限制,加強巡視,掌握其發生規律,并預見到可能發生的后果。對有明顯危險的病人應嚴加防范,其活動應控制在工作人員視線范圍內,并認真交接班。對醫囑嚴防的病人必要時設專人護理,禁止單獨活動與外出,禁止在危險場所逗留,外出時應嚴格執行陪伴制度。

(5)一旦發生自殺、自傷或受傷等意外,應立即隔離病人,與醫生合作實施有效搶救措施。對自殺、自傷后的病人,要做好自殺、自傷后心理護理,了解其心理變化,以便進一步制訂針對性防范措施。

(6)焦慮發作時一定要陪伴在病人身旁,增加病人的安全感。

(7)焦慮可傳播,應限制與其他焦慮病人接觸,并防止將醫護人員的焦慮傳給病人。

(8)遵醫囑給抗焦慮藥,讓病人明白藥物的作用,注意觀察藥物治療作用與不良反應。

4.健康教育指導

(1)使病人對自己的驚恐發作有正確的認識,減少病人或家屬因模糊觀念而焦慮、抑郁。幫助病人了解疾病知識,以免擔心疾病會演變成精神病,鼓勵家屬配合治療護理。

康復科患者護理管理論文范文第3篇

1.病因及發病機制

一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以精神活動和環境不協調為特征。與遺傳因素、神經病理學及大腦結構的異常、神經生化方面的異常、子宮內感染與產傷、社會心理因素有關。

2.臨床表現

(1)感知覺障礙:最突出的感知覺障礙是幻覺,以幻聽最為常見

(2)思維及思維聯想障礙:

①妄想是精神分裂癥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妄想的荒謬性往往顯而易見。最多見的妄想是被害妄想與關系妄想。

②思維聯想過程缺乏連貫性和邏輯性,其特點是病人在意識清楚的情況下,思維聯想散漫或分裂,缺乏具體性和現實性。

(3)情感障礙:情感淡漠、情感反應與思維內容以及外界刺激不配合,是精神分裂癥的重要特征。

(4)意志行為障礙:病人的活動減少,缺乏主動性,行為被動、退縮,即意志活動減退。

3.護理常規

(1)密切觀察病情,主動接觸患者,了解患者的內心體驗,及時發現相關精神癥狀的變化。

(2)遵醫囑對患者進行精神病性癥狀評估(每日3次),按要求逐項記錄評估結果,及時填寫癥狀監護評估表。

(3)對幻覺、妄想、淡漠、欣快、詭異、木僵、易激惹、言語行為怪異、突發性沖動、強烈消極意念等精神癥狀的表現,須在護理記錄中作具體描述,必要時通知醫師及時處理。

(4)加強危險品的檢查管理,患者外出時須由工作人員陪同并按規定登記。

(5)嚴格交接班制度,防止意外事件發生。

4.健康教育指導

(1)出院前的心理治療:在精神分裂癥病人經住院治療大部分精神癥狀消失后,自知力部分恢復,通過心理治療,幫助病人認識自己的精神癥狀變化的情況,鼓勵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教會病人一些防治疾病復發的方法。

(2)對患者家屬進行健康教育,使病人得到醫療性監護的保證及心理上的支持。

(3)建立定期門診隨訪制度,指導患者服用適量的維持治療藥物,通過藥物治療預防復發,研究表明,維持服藥治療可以有效降低復發率。

(4)提高全社會的心理衛生知識水平,可以從社區開始進行精神衛生知識的宣教工作,在有條件的社區建立日間工療站,為精神分裂癥病人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幫助他們重返社會。

二、抑郁癥的護理

1.病因及發病機制

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大量的研究資料提示遺傳因素、神經生化因素和心理社會因素對本病的發生有明顯影響。

2.臨床表現:抑郁發作臨床上是以情感低落、思維遲緩、意志活動減退和軀體癥狀為主。

(1)情感低落:主要表現為顯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觀?;颊呓K日憂心忡忡、郁郁寡歡、愁眉苦臉、長吁短嘆。程度較輕的患者感到悶悶不樂,無愉快感,凡事缺乏興趣,平時非常愛好的活動如看足球比賽、打牌、種花草等也覺乏味,任何事都提不起勁,感到“心里有壓抑感”、“高興不起來”;程度重的可痛不欲生,悲觀絕望,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患者常訴說“活著沒有意思”、“心里難受”等。在情感低落的影響下,患者自我評價低,自感一切都不如人,將所有的過錯歸咎于自己,常產生無用感、無希望感、無助感和無價值感。在悲觀失望的基礎上,產生孤立無援的感覺,伴有自責自罪,嚴重時可出現罪惡妄想;亦可在軀體不適的基礎上產生疑病觀念,懷疑自己身患絕癥等。

(2)思維遲緩:患者思維聯想速度緩慢,反應遲鈍,思路閉塞,自覺“腦子好像是生了銹的機器”、“腦子像涂了一層漿糊一樣開不動了”。臨床表現為主動言語減少,語速明顯減慢,聲音低沉,患者感到腦子不能用了,思考問題困難,工作和學習能力下降。

(3)意志活動減退:患者意志活動呈顯著持久的抑制。臨床表現行為緩慢,生活被動、疏懶,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圍人接觸交往,常獨坐一旁,或整日臥床,不想去上班,不愿外出,不愿參加平常喜歡的活動和業余愛好,常閉門獨居、疏遠親友、回避社交。

嚴重抑郁發作的患者常伴有消極自殺的觀念或行為。消極悲觀的思想及自責自罪可萌發絕望的念頭,認為“結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種解脫”,“自己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并會促進計劃自殺,發展成自殺行為。這是抑郁癥最危險的癥狀,應提高警惕。

(4)軀體癥狀:主要有睡眠障礙、食欲減退、體重下降、性欲減退、便秘、身體任何部位的疼痛、陽痿、閉經、乏力等。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的癥狀也較常見。睡眠障礙主要表現為早醒,一般比平時早醒2~3小時,醒后不能再入睡,這對抑郁發作診斷具有特征性意義。有的表現為入睡困難,睡眠不深;少數患者表現為睡眠過多。體重減輕與食欲減退不一定成比例,少數患者可出現為食欲增強、體重增加。

(5)其他:抑郁發作時也可出現人格解體、現實解體及強迫癥狀。

3.護理常規

(1)宜安排患者于護士便于觀察的床位,密切注意病情狀態,嚴防自殺行為發生,尤其在夜間、清晨及工作繁忙時。

(2)盡量體會患者的心境,加強心理護理,以和藹的態度關系、鼓勵患者,亦可采用靜默陪伴的方法給予撫慰,以減輕患者的痛苦心境。

(3)重癥患者宜臥床休息,不要勉強其參加集體活動,病情較輕的患者可鼓勵其參加集體活動以分散注意力,緩和抑郁心境。

(4)鼓勵自理,不能自理的應協助其料理個人衛生。鼓勵進食以保證足夠營養、水分的攝入,必要時給予喂食或流質鼻飼飲食。

(5)為睡眠障礙者提供良好的就寢環境以利入睡。必要時通知醫師,配合藥物處理。

(6)嚴格執行服藥制度,防止積蓄藥物。

(7)加強危險品的管理,經常檢查患者是否藏匿危險品。

4.健康教育指導

(1)認知治療,目的在于糾正病人的認知歪曲,建立靈活和積極的思考方式,并練習新的應對方式。

(2)人際關系治療,目的在于解決個別病人的人際關系問題。

(3)家庭治療,目的在于幫助病人減少負性情緒和妥善應對各種事件(尤其是婚姻、戀

愛、家庭等事件)引發的負性情緒,降低疾病的復發機會。鼓勵家屬配合治療護理,爭取家庭和社會支持。

(4)遵醫囑按時服用抗抑郁藥,注意觀察藥物不良反應

(5)隨著病情的好轉,教育病人克服性格弱點,正確對待疾病,以正確面對未來。

三、焦慮癥的護理

1.病因及發病機制

焦慮癥是以焦慮為主要臨床相的神經癥。有人認為焦慮傾向作為一種人格特征至少部分由遺傳決定。有焦慮傾向的人在不良社會環境影響或應激狀態下,較易產生病理性焦慮,盡管引起焦慮的直接原因是社會或環境因素,但其潛在的原因是遺傳。中樞NE能系統、DA能系統、5-HT能和-氨基丁酸(GABA)等四種神經遞質系統可能與焦慮癥發病機制有關。

2.臨床表現:

(1)驚恐發作的臨床表現

①在沒有客觀危險的環境下發作,或發作無明顯而固定的誘因,以致發作不可預測。 ②兩次發作的間歇期,除了害怕再發作外,沒有其他明顯癥狀。

③發作的典型表現常是病人在日?;顒又?,突然出現強烈恐懼,好像即將要死去(瀕死感)或即將失去理智(失控感),使病人難以忍受。同時病人感到心悸,好像心臟要從口腔跳出來,有胸悶、胸痛、氣急、喉頭堵塞窒息感,因此驚叫、呼救或跑出室外。有的伴有顯著植物神經癥狀,如過度換氣、頭暈、多汗、面部潮紅或蒼白、震顫、手腳麻木、胃腸道不適等,也可有人格解體、現實解體等痛苦體驗。

④發作突然,10分鐘內達到高峰,一般不超過1小時。發作時意識清晰,事后能回憶發作的經過。此種發作雖歷時較短暫,一般5~10分鐘,很少超過1小時即可自行緩解仍如常人,但不久又可突然再發。病人發作頻繁,1個月內至少有3次,或者首次典型發作后繼之以害怕再發作的焦慮常持續1個月以上。

⑤發作并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情況或某一類環境(不可預測性),大多數病人在間歇期因擔心再次發病而緊張不安,并可出現一些植物神經活動亢進癥狀,稱為預期性焦慮。在發作間歇期,多數病人因擔心發作時得不到幫助,因此主動回避一些活動,如不愿單獨出門、不愿到人多的場所、不愿乘車旅行等,或出門時要他人陪同(此時并有廣場恐懼癥)。驚恐發作病人也可并有抑郁癥狀,有的有自殺傾向,需注意防范。

⑥驚恐發作作為繼發癥狀(驚恐發作綜合征),可見于多種不同的精神障礙,如恐懼癥、抑郁癥等,并且需要與某些軀體疾病,如癲癇、心臟病發作等鑒別。

(2)廣泛性焦慮的臨床表現

①以缺乏明確對象和具體內容的提心吊膽和緊張不安(自由浮動性焦慮),或對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問題過分擔心或煩惱(過分擔心的期待)為特征。有顯著的自主神經癥狀、肌肉緊張和運動性不安,病人難以忍受又無法解脫。起病緩慢常無明顯誘因。

②病人常處于心煩意亂,怕有禍事降臨的恐慌預感之中。

③常伴有植物神經癥狀,如心慌、心跳加速、胸悶、氣急、頭暈、多汗、面部潮紅或蒼白、口干、吞咽梗阻感、胃部不適、惡心、腹痛、腹脹、腹瀉、尿頻等植物性焦慮。有的病人表現為易驚嚇,對外界刺激易出現驚跳反應,注意集中困難,難以入睡、容易驚醒、易激惹等過分警覺表現。有的可出現陽痿、早泄、月經紊亂和性欲缺乏等性功能障礙。

④運動性不安:表現搓手頓足、緊張不安、來回走動、不能靜坐,稱焦慮的運動性表現。

3.護理常規

(1)提供安靜舒適的環境,減少外界刺激。加強對病人的安全護理。

(2)鼓勵參加較簡單、容易完成、喜歡并可以自控的活動。減少白天臥床時間,增加活動內容,如鼓勵病人參加適當的集體活動,轉移其注意力,減少對焦慮因素的過分關注。尊重病人,允許保留自己的私人空間和尊重其隱私。

(3)對失眠病人按有關護理程序給予適當處理

(4)有時焦慮、驚恐發作病人可出現自殺、自傷、不合作、沖動行為等,必須適當限制,加強巡視,掌握其發生規律,并預見到可能發生的后果。對有明顯危險的病人應嚴加防范,其活動應控制在工作人員視線范圍內,并認真交接班。對醫囑嚴防的病人必要時設專人護理,禁止單獨活動與外出,禁止在危險場所逗留,外出時應嚴格執行陪伴制度。

(5)一旦發生自殺、自傷或受傷等意外,應立即隔離病人,與醫生合作實施有效搶救措施。對自殺、自傷后的病人,要做好自殺、自傷后心理護理,了解其心理變化,以便進一步制訂針對性防范措施。

(6)焦慮發作時一定要陪伴在病人身旁,增加病人的安全感。

(7)焦慮可傳播,應限制與其他焦慮病人接觸,并防止將醫護人員的焦慮傳給病人。

(8)遵醫囑給抗焦慮藥,讓病人明白藥物的作用,注意觀察藥物治療作用與不良反應。

4.健康教育指導

(1)使病人對自己的驚恐發作有正確的認識,減少病人或家屬因模糊觀念而焦慮、抑郁。幫助病人了解疾病知識,以免擔心疾病會演變成精神病,鼓勵家屬配合治療護理。

康復科患者護理管理論文范文第4篇

2 詳細介紹感染科制度,做好衛生常識宣傳教育及患者思想工作,解除患者思想顧慮,使其安心治療休養,積極配合各項治療工作。

3 加強巡視,密切觀察病情,特別是新入院與危重患者。如發現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突然變化,或見有意識障礙、驚厥、劇烈疼痛、嚴重嘔吐或腹瀉、大出血、面色蒼白、口唇紫紺等情況,應立即報告醫師。驚厥、狂躁者應防止墜床。

4 經常保持病房的整潔和安靜。急性期患者需臥床休息,防止體力消耗及各種并發癥。疾病恢復期與病情較輕者可適當活動。

5 根據病情或醫囑給予飲食。高熱患者須補足水分。嘔吐、腹瀉較為嚴重的患者應補充水與電解質。腎功能衰竭、肺水腫、腦水腫、心力衰竭患者,應嚴格限制進水量與輸液速度準確記錄患者每日液體出入量。

6 根據病情酌情給予對癥處理:高熱者可用冰袋冷敷頭部或溫水擦浴(但外感風寒者或正在出疹的發疹熱病患者,一般不用冷敷或擦浴)。手足發冷或體溫過低者,可使用熱水袋保溫。鼻干唇裂者,可用油劑涂抹。喉部有分泌物阻塞者,應立即設法吸出。驚厥、發紺、呼吸困難者,立即給予吸氧。呼吸微弱或呼吸停止時,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并報告醫師。

7 做好各項基礎護理工作,防止并發癥。長期臥床患者,應定時協助翻身、擦背,保持皮膚清潔干燥,預防肺炎、褥瘡及臀紅。做好口腔護理,防止口腔炎。

8 患者出現高熱、昏迷、出血、休克等情況時,按照危重病人護理常規進行護理

感染科疾病一般護理常規

1.按感染科疾病一般護理常規。

2.給予高熱量、豐富維生素、營養豐富的飲食。

3.患者急性期限需臥床休息,病情危重時絕對臥床休息,恢復期 可下床活動。保持環境整潔、空氣清新,并經常性通風換氣。

4.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注意評估患者發熱、出疹的性質、特征、 持續時間及伴隨癥狀等。

5. 監測體溫的變化,遵醫囑予以降溫處理。常用物理降溫,如冰 敷、醇浴、冷(溫)鹽水灌腸等,同時注意觀察與評估周圍循環狀況,有脈搏細速、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者,禁用冷敷和醇浴。全身發疹者禁醇浴降溫。

6.入院后按病種隔離,根據需要備隔離衣、洗手設備及隔離用具。

7.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除做好隨時消毒外,患者出院、轉科、

康復科患者護理管理論文范文第5篇

1 臨床資料

我科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120例經CT檢查確診, 其中腦梗死76例, 腦出血44例。經過急性期治療, 病情平穩后接受康復治療的腦中風患者隨機分為2組, 護理干預組71例, 男41例, 女19例, 年齡45~76歲。對照組49例, 男14例, 女27例, 年齡48~79歲。全部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昏迷、失語、抑郁、智能損害、及肢體功能損害。護理干預組除有效治療和常規護理外, 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 加強心理護理、飲食指導、康復訓練。對照組只進行有效治療和常規護理。治療時間平均1個月。

2 結果

2組患者治療效果, 見表1。護理干預組71例, 出院時完全治愈25例, 療效顯著者36例, 有效7例, 無效3例, 有效率85.9%。對照組49例, 治愈12例, 療效顯著者22例;有效11例;無效4例, 有效率69.4%。護理干預組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經χ2檢驗2組療效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P<0.01) 。 (表1) 。

3 護理方法

3.1 基本護理

3.1.1 皮膚護理

大多數患者發病后會長期臥床不起或是活動量明顯減少, 使得局部組織因長期受到壓迫導致褥瘡發生, 一旦褥瘡產生就會對身體正?;謴彤a生影響。所以, 經常對患者的床上用品進行清潔, 經常性讓患者改變床上姿勢, 及時清理患者大、小便, 為患者創造良好的康復環境。

3.1.2 肺部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

許多患者病后偏癱, 長期臥床不起, 體虛乏力無法咳嗽, 長期下去呼吸道內積累了大量的分泌物。所以, 我們需密切關注患者肺部狀況及時護理, 防止并發癥的發生。醫護人員和家屬定期幫助患者翻身、捶背, 大約2h重復1次, 注意掌握力度。為患者捶背時, 按照從邊緣到中央, 從下至上的順序, 通過敲擊背部, 使患者痰液松動、脫落, 方便痰液從體內排除。醫院要嚴重執行定時消毒隔離制度, 經常性的打開窗戶進行通風, 保持病房內空氣清晰, 經常對地面進行打掃, 消毒, 嚴格限制病房內探視人員的進出。

3.1.3 預防便秘的護理

許多患者產生偏癱后活動量減少, 腸蠕動有所緩慢, 飲食情況也大不如從前, 經常會發生很多患者在發病后2~3d沒有排便。所以, 注意對患者飲食方面的護理也是十分必要的, 使患者排便有規律性, 即便患者沒有排便意愿, 也要通過按摩腹部等方法促進腸蠕動, 迫使患者正常排便。

3.2 肢體功能康復護理

3.2.1 患側肢體的功能訓練

建立卒中單元, 對患者同時進行急診治療與康復護理, 為患者進行預防性康復治療應當貫穿于治療的全過程, 使患者減少甚至避免殘疾。在患者昏迷過程中進行相關治療時, 應密切觀察患者肢體功能的狀況, 減少關鍵節攣縮的法傷。盡快迫使肢體開始運動, 增強肌肉力量, 減少肌肉發生萎縮。

3.2.2 病情好轉出現自主運動后可試行坐起、下床、起立和步行。

患者適當加強運動, 但突然起身會引起患者產生體位性低血壓, 應當引起患者重視?;颊卟灰碎L期臥床不起, 應當盡早下床活動, 進行走路運動, 實踐表明康復訓練越早進行, 其患者產生的后遺癥就越少, 其治愈幾率越大。針對偏癱患者要從人體的神經生理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 要因人而異, 對不同的患者, 實施不同的康復計劃。例如弛緩型偏癱患者, 應當采用神經肌肉護理方法會產生較好的治療效果。在患者治療過程中, 想辦法讓患者產生興趣, 讓患者能夠感受到護理過程中產生的效果, 進而增強患者信心, 能夠堅持訓練。

注: (P<0.01)

3.3 語言功能的康復護理

3.3.1 口語訓練

患者每天需按時對舌、唇及發音口形進行訓練, 經常性做呲牙、伸舌練習, 使患者發音的口形加以矯正, 注意不能操之過急, 循序漸進, 從單個字、單個詞開始, 逐漸進行句子的練習, 隨后進行正常的說話練習。

3.3.2 記憶訓練

中風患者經常出現的癥狀是記憶力的減退, 這也是患者癡呆的前期表現。通常采用吸氧方式能夠使神經細胞防止老化, 改善患者記憶能力。在患者日常生活中, 根據患者喜好為患者重復性的播放音樂并適當讓患者收聽電臺廣播和觀看電視節目。平時生活中盡量多進行一些腹式呼吸運動, 尤其是左側的呼吸, 要求患者全身放松、全身直立, 通過右拇指對右鼻孔進行輕輕壓緊, 用左鼻孔進行呼吸, 呼吸時間不要太短, 最佳的時間不要低于8s, 這樣長期練習能夠增加對患者左腦的刺激, 使患者記憶功能有所提高。

3.4 中國傳統醫學康復護理

在患者復發后第2周開始進行推拿是最佳時期, 在剛開始的時候針對患者穴位進行推拿, 注意先從肢體遠心端開始逐漸向近心端推拿, 通常以指摩法或揉法為主。當患者肌肉能夠逐漸活動后, 采用肉掐的方法。當患者肢體能夠活動時, 改用按摩的方式, 對全身進行拍打, 使患者肌肉得以充分放松, 各組織開始興奮, 加快血液循環。

3.5 心理護理

大多數中風患者患病時間長, 病癥難以短時間恢復, 中風患者由于病癥帶來工作和生活的麻煩, 所以在所難免會有心理活動產生負面影響, 沮喪, 煩躁, 悲觀等情緒有所增加, 嚴重時患者可能產生放棄治療的想法, 有可能導致后期的正?;謴? 所以此刻額心理護理工作顯得尤為重要。醫護人員及家屬在日常護理中要密切關注患者情緒的變化情況, 經常與患者聊天并經常性的記錄患者病情變化, 及時了解患者所想, 以便于有針對性對患者進行心理治療。護理工作需要醫護人員有足夠的耐心與愛心, 多為患者考慮, 鼓勵患者有信心, 有能力戰勝病魔。多為患者講述治療成功的案例, 使患者的信心增強, 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恢復。對于產生負面情緒的患者, 需要為患者耐心講解, 讓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態, 主動配合醫護人員進行治療。

4 討論

中風已經成為全世界的常見病、多發病, 其特點是發病率、復發率、死亡率與致殘率都相當高, 嚴重威脅到人類的健康問題。隨著醫療水平的增加, 醫院對于腦血管方面的疾病的治療效果, 從確診, 搶救到治療都有明顯的提高, 中風患者的康復幾率也大大增大。但是仍有60%的患者產生言語功能障礙、殘留運動、情感障礙等后遺癥。這就需要患進行正確的康復護理, 如預防關節攣縮變形、變更體位和姿勢、語言功能訓練、日常生活訓練并結合傳統的中醫療法, 能夠減輕殘疾對生活產生影響。

摘要:目的 探討護理干預在腦中風患者康復期中的效果及意義。方法 選擇120例腦中風康復期患者隨機分為護理干預組及對照組, 其中護理干預組71例, 對照組49例, 對護理干預組患者實施護理干預, 對照組只實施常規護理不采取護理干預。收集2組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護理干預組71例患者中, 治愈25例, 療效顯著36例, 有效6例, 無效4例, 對照組41例患者中, 治愈12例, 療效顯著22例, 有效11例, 無效4例。結論 腦中風康復護理干預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降低致殘率, 對腦中風患者的康復效果和遠期生活質量有直接影響。

關鍵詞:中風,康復,護理

參考文獻

[1] 李金萍, 丁海敬, 劉增軍, 等.腦卒中患者的護理體會[J].醫學研究生學報, 2009 (6) .

[2] 王碧清.中風患者的康復護理[J].柳州醫學, 2008 (3) .

[3] 蘇娟.中風患者的康復護理[J].中國民康醫學, 2007 (2) .

[4] 李惠冰.中風后遺癥患者56例的康復護理效果探討[J].醫學信息, 2010 (2) .

康復科患者護理管理論文范文第6篇

一、加強護理安全管理,完善護理風險防范措施,有效地回避護理風險,為病人提供優質、安全有序的護理服務。

1、不斷強化安全意識教育,發現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時要及時提醒,并提出整改措施,以院內外護理差錯為實例組織討論學習借鑒,使護理人員充分認識護理差錯因素新情況、新特點,從中吸取教訓,使安全警鐘常鳴。

2、將各項規章制度落到實處,定期和不定期檢查,監督到位,并有監督檢查記錄。

3.加強重點時段的管理,如夜班、中班、節假日等,實行彈性排班制,合理搭配老、中、青值班人員,同時注意培養護士獨立值班時的慎獨精神.4、對重點員工的管理,如實習護士、輪轉護士及新入科護士等,對她們進行法律意識教育,提高他們的抗風險意識及能力,使學生明確只有在帶教老師的指導或監督下才能對病人實施護理。同時指定有臨床經驗、責任心強具有護師資格的護士做帶教老師,培養學生的溝通技巧、臨床操作技能等。

5、完善護理文件記錄,減少安全隱患。重視現階段護理文書存在問題,規范護理文件記錄,認真執行護理記錄中“十字原則,即客觀、真實、準確、及時、完整”,避免不規范的書寫,如漏字、涂改不清、前后矛盾,與醫生記錄不統一等,既要體現綜合護理問題記錄,又要體現??瓢Y狀的特殊性,使護理文件標準化和規范化。

6,加強護理人員自身職業防護,組織全科護士學習《醫務人員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防護工作指導原則》和《艾滋病防護條例》,制定職業暴露報告制度、職業暴露防范措施及職業暴露后具體的處理措施和程序。

7、完善護理緊急風險預案,平時工作中注意培養護士的應急能力,對每項應急工作都要做回顧性評價,從中吸取經驗教訓,提高護士對突發事件的反應能力。

二、以病人為中心,提倡人性化服務,加強護患溝通,提高病人滿意度,避免護理糾紛。

1、辦公班護士真誠接待新入院病人,把病人送到床前,主動向病人家屬做入院宣教及健康教育。

2、加強服務意識教育,提高人性化主動服務的理念。

3、要求責任護士每天與患者家屬溝通,包括健康教育、了解病人的病情轉歸、生活需求、用藥后的效果及反應等,護患溝通能縮短護患之間的距離,是做好一切護理工作的前提和必要條件。

4、認真執行臨床處置前后的告知程序,尊重患者家屬的知情權,解除患兒者家屬的顧慮。

5、每月召開工休座談會,發放病人滿意度調查表,對服務質量高的護士給予表揚鼓勵,對服務質量差的護士給予批評教育。

三、定期與不定期護理質量檢查,保持護理質量持續改進。

1、充分發揮護理質量控制小組的作用,每周進行質量檢查,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處理。

2、不斷修改完善各種護理質量標準,并組織學習,按標準實施各項護理工作。

3、護士長定期與不定期進行質量檢查,不足之處進行原因分析并及時整改,強化護理人員的服務意識、質量意識。

上一篇:房地產銷售成本探討論文范文下一篇:形象思維與高中物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