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論語中的哲學思想范文

2023-09-23

論語中的哲學思想范文第1篇

一、指的是道德高尚的人。 具體出處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論語中大部分“君子”指的都是道德高尚的人。

二、指的是有地位而且道德高尚的人。 具體出處:

1、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三、指的僅僅是有地位的人。 具體出處:

1、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

2、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3、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

4、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論語中少部分“君子”指的僅僅是有地位的人。

四、當動詞用,指的是為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而努力的行動。 具體出處: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論語》中,君子一詞共出現107次,小人24次。君子小人皆有二義,其一以有無道德區分,其二則分指貴族和平民 1,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意思是君子講團結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講團結。 2,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里仁》)意思是君子念念不忘道德,小人念念不忘鄉土;君子關心法制,小人心系恩惠。 3,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意思是君子懂得正義,小人只講究私利。 4,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雍也》)你一定要做個有道德的儒者,千萬不要做個沒有道德的儒者。 5,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意思是君子事事處處時時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常常局促不安而憂愁。 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之。”(《顏淵》)意思是君子會成全別人的好事,不會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則正好相反。 7,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顏淵》)意思是君子的德行好比是風,小人的德行好比是草,風在草上刮過,草必定向一邊倒去。 8,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意思是君子講究互相協調,而不會盲目隨從;小人盲目隨從,而不會講究協調。 9,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子路》)意思事說在君子手下做事工作很容易,要討他的喜歡卻很難。不用正當的手段去討喜歡,他是不會喜歡的。等到他任用人的時候,一定會按照各人的德才,使用的。在小人的手下做事和工作那就很難,要想他的喜歡倒特別容易。即使采用不正當的手段來討他喜歡,他也會很喜歡的。等到他使喚人的時候,便會百般挑剔,求全責備。 10,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子路》)意思是君子安詳舒展,而不傲慢;小人傲慢,而不安詳舒展。 11,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憲問》)意思是君子當中會有不仁德的人啊,而小人當中卻不會有仁德的人的。 12,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憲問》)意思是君子向上,通達仁義;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13,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意思是君子定要求自己,小人只要求別人。 14,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衛靈公》)意思是君子不可以用小事去考驗他,卻可以承當重大任務;小人你可以承當大任務,卻可以用小事去考驗他。 15,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意思是君子懼怕三件事:懼怕天命,懼怕權貴人物,懼怕圣人的言論。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沒有懼怕,褻瀆權貴人物,侮慢圣人的言論。 16, 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陽貨》)意思是君子學習了道理便有仁愛之心,小人學習了道理便容易聽使喚。 17, 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陽貨》)意思是君子之講勇敢而不講正義就會造反作亂,小人只講勇敢而不講正義就會做盜賊。

(1)“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義”就是“宜”,也就是說,君子走的始終是一條適宜的正路。而小人則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驅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2)“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里仁》)

就是說,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記的事情是不同的。 君子每天牽掛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繕,小人則記惦的是自己的家鄉;君子心中始終有一份規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則滿腦子想的是些小恩小惠,小便宜。 (3)“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

就是說:君子是合群的,雖然他內心里莊重、莊嚴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頭卻從來不爭。同時,他也決不拉幫結派,謀取私利。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和而不同”(《論語·子路》)。 小人則剛好相反,他是“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生活中經常會看見這樣的場面:大家討論一件事情的時候,領導的話還沒說完,馬上就會有人跳出來說,對對對,領導說得真好,什么高屋建瓴、深謀遠慮之類的溢美之詞說了一大籮筐;可是到會后他轉臉就會對別人說,哎,這個領導說的都是什么啊?我一點都不同意他的觀點!

關于君子和小人行事的不同,孔子還有一個表述,叫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 “周”就是能夠團結照顧到很多人,他以道義為準則與人交往,所以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個真君子不管他有多少朋友,他都會像空氣里的氧氣一樣,讓朋友們感覺到很歡欣,感到受到照應。“比”這個字形,象兩個人緊挨著站在一起,意思是說,小人喜歡結成小圈子,他不會融入大集體。 (4)“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小人之所以喜歡互相勾結,是因為他的心里有鬼,想通過這種勾結謀取私利和維護既得利益。所謂“結黨營私”,正是這個意思。而君子則胸懷坦蕩,因為他坦然無私,所以能夠平和,能夠以善意跟所有人走到一起。 (5)“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論語·子路》)

說,同“悅”,高興。一個君子你很容易與他相處,但是你又難以取悅他。假如你想以不正當的手段取悅他,他反而會不高興。決不會說你給他一個小恩小惠,他就給你大開綠燈、大開后門。等到他真正使用你的時候,他會根據你的才干,給你安排一個合適的位子。這就叫“器之”。

小人的特點是你很容易取悅他,但是你很難與他相處。生活中這樣的人不在少數。比如說你給他施一點小恩小惠,幫他一個小忙,甚至你請他喝一頓酒,這個人就會很高興了。即便你取悅他的方式是不合乎道義的,是不正當的,他也還是會很高興。但這樣的人又是很不容易共事的。你千萬不要以為取得了他一時的歡心,他以后就會非常忠誠地一路給你開綠燈,雖然你費了很多力氣,花了很多錢財,打通了關節,但等到他真要用人的時候,他不會根據你的才干給你安排工作。而是求全責備,覺得你這兒也不夠格,那兒也不達標,你以前所做的一切都算白費。他會想法刁難你,讓你覺得很尷尬。所以這樣的人你很難與他相處。

原文:

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祿也;所貪者,貨財也。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譯文:

論語中的哲學思想范文第2篇

孔子是東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其“仁”與“禮”的思想對后世影響甚大?!墩撜Z》是孔子的弟子將孔子的言語記錄編纂而成,在這部蘊含著人生智慧的典籍中,我感悟最深的,便是君子之道。

君子,是《論語》中經常出現的一個詞,我們直到今天還常常將其作為做人的一個標準,那么到底什么是君子呢?

其實,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的人格標準。將孔子對君子的言語總結一下,就會發現學習君子有幾個標準。論語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司馬牛是孔子的弟子,他曾經問孔子,什么樣的人才算君子,孔子的回答是:“君子不憂不懼。”他又追問:“不憂不懼,就可以叫君子了嗎?”孔子說:“自我反省,無所愧疚,你又有什么可憂懼的呢?”君子的這一要求看似簡單,實則不易做到。在當下,人們活得常常偏離本心,這樣看來,要使自己所做的的每一件事都經得起推敲琢磨,著實不易。

孔子還曾說過一句話:“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何謂不憂?一個人心懷仁義,活得仁厚,寬和,看淡種種得失,這樣才是“不憂”。

何謂不惑?在我看來,這句話在現在極難做到?,F在是一個繁榮的社會,正是一個繁榮的社會,才會有那么多的誘惑在左右著你。如何選擇?如何取舍?我想只有明白自己真正要追求的,增強內心的選擇能力,才能做到“不惑”。

何謂不懼?這是要求你的內心足夠勇敢,足夠開闊,勇往直前,不怕挑戰。當你懷有這種力量的時候,你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個人只有做到仁、智、勇,才能減少憂、惑、懼,也只有做到了這些,他才是一個真君子。

當然,要做成君子還遠遠不止內省不疚與不憂,不懼,不惑,這只是幾個方面。任重而道遠,愿我能向此看齊。

論語中的哲學思想范文第3篇

[摘 要] 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內容豐富,理論頗具特色,在世界文明史中地位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其內涵包括政治與哲學的結合,關于政治主體的認識、國家與法的認識和具體的政治方略等。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民本思想、民主思想、法治精神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思想理論,為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建設提供了豐富的政治文化理論,具有時代價值和實踐價值。

[關 鍵 詞] 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當代價值

一、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內涵

中國傳統政治思想歷史源遠流長,內容博大精深。它不完全等同于西方的政治學,而是強調政治與哲學的結合,關于政治主體的認識、國家與法的認識和具體的政治方略。

(一)政治與哲學的深度結合

儒家強調“仁政、禮治和內圣外王的政治抱負”,強調道德為政治服務,主張通過個人的道德修養去追求人生理想,最終實現政治理想,并注重通過不斷的自我完善實現個人理想,正如《禮記·大學》中所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由此可見,中國傳統儒家政治思想是一種基于德性的“入世”思想,強調基于個人高尚境界基礎上的有所作為。除此之外,墨家主張“兼愛、非攻”,法家強調“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道家主張“無為而治”等。其中,老莊思想中的“其術以虛為本,以因循為用”的政治意義遠高于其哲學意義??梢?,不同的哲學倡導著不同的政治思想,不同的思想都以其獨特的方式與政治緊密結合。

(二)界定政治主體

政治主體,是在政治活動中有一定地位并相互發生作用的社會各階層。政治主體在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是指君、臣、民的關系。中國很早就有“愛民”“重民”和“親民”的思想。魏晉時期,偽《古文尚書》把民本思想概括為:“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古文尚書·五子之歌》),也就是,國家的根本是人民,人民穩固了,國家也就安寧了?!对娊洝分幸灿泻芏嗝癖舅枷?,如《七月》《伐檀》《碩鼠》等。周朝的統治者提出“保民”的概念,春秋時期的《左傳》《論語》和《墨子》等經典中可見大量民本思想?!蹲髠鳌氛J為:“天道遠,人道邇?!薄皣鴮⑴d,聽于民;將亡,聽于神?!边@些思想都充分體現了統治者要“敬德保民”??鬃永^承了《左傳》中的民本思想,提出“仁者愛人”的原則,強調“為政以德”,認為民足則國富,民逆則政亡,直接把民本思想推向頂峰的則是孟子和荀子。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提出君主應以王道而行。荀子提出:“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睆娬{君主為人民服務的理念??梢?,中國的傳統政治文化中非常注重人的社會作用。但是,傳統的民本思想并非現代意義的民主思想,在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中,人民不具有公民的身份,不享有政治權利。

(三)國家與法

各家各派中都有自己對于國家與法的認識以及經邦治國之道的設想,包括禮治、法治、兼愛、無為等等,下面主要介紹禮治精神和法治精神。

禮治精神,是將禮予以加工改造,作為一種社會理想,實施推行于社會,即:以禮治精神維護社會的秩序。禮治精神強調的是一種親和的社會關系,“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治涉及社會的各個階層和每一個人,內容復雜。除《禮記》中記載的冠禮、婚禮、喪禮和祭禮等外,還包括男女之禮、主客之禮、少長之禮等等。而禮中,最強調孝。儒家認為,只有行孝,才會行禮。歷史中,以孝廉選拔官吏,以孝教化民眾。禮治精神的實施促進了當時的社會穩定和繁榮,禮樂的勃興更有利于個人價值的實現。禮治精神強調的親和政策,建立在親情倫理之上,來自于人自身,又返利于人自身,切實可行,深入人心,提示人們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用樂引導人們可以做什么,最終維護社會的有序和社會的秩序。

中國傳統的法治精神來源于戰國時代后期的法家學派,代表人物是韓非,著有《韓非子》一書。在韓非之前,申不害、商鞅和慎到等法家也對法家學說進行了很多論述,核心思想是“循名責實,信賞必罰”,最后民眾才能“威申令行”。商鞅講的是“法”,申不害講的是“術”,慎到講的是“勢”,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胺ā笔蔷鞯姆?,“術”是君主駕馭群臣的權術和心術,“勢”是君主的權勢地位。韓非認為,“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主張重刑而少賞。法家主張以法治國,但執法的基礎是民意的向背,提出“民不足,令乃辱;民苦殃,令不行”,充分體現出了民眾是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出發點。法家思想為后世封建統治者維護集權統治奠定了理論基礎。

總之,中國傳統各家各派的觀點都充分反映了政治家和思想家對政治秩序的理解和追求,以及對于國家的起源、禮、法的本質等政治命題的關注。

二、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當代價值

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具有民貴君輕、天下為己任、倫理為本位、高度哲理化的政治特征。這些特征貫穿于中國古代政治思想之中,影響著中國近代以來的政治思想并在當代依然具有價值意義。

(一)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民主思想,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創設了背景

1.中國傳統的民主思想

“民主”一詞最早見于《尚書·多方》:“天惟時求民主,乃大降顯休命于成湯”中?!渡袝の遄又琛分羞€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薄墩f文解字》中,“民”的解釋是“眾萌也”,即:為眾多之數;“主”的解釋是“燈中火主也”,即:指名方向的人。在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民主”的內涵是為民做主。

從孔子的“仁政”到孟子的“民貴君輕”再到荀子的“民貴君輕”和賈誼的“民為政本”,最后發展為黃宗羲的“民主君客”,成為中國的傳統政治思想的歷史發展脈絡。這些思想蘊含著豐富的民主種子,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社會地位的提高,具有歷史唯物主義因素。因此,民本思想具有積極的意義,今天我們批判地繼承中國古代民本思想,最終為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服務。

秦漢以來,中國實行的是高度集權的專制統治,直至清末,我國沒有國家制度的民主形式。但是,我國古代時期的某些政治制度體現了中國古代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主要包括諫諍制度和監察制度,即:對皇帝進行規諫批評、監察官員可以對行政人員進行彈劾。唐朝時期的“貞觀之治”可謂是我國諫諍制度和監察制度的發展完善期。唐朝中央設置有諫官,對皇帝進行規諫;設置御史臺為全國最高監察機關,總管全國的監察工作。由此可見,諫諍制度是在君主專制制度下在統治階級內部發揚民主的產物,監察制度是對各級行政人員進行監督,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隨著專制制度的加強,諫諍制度和監察制度也逐漸失去了其民主監督的功能。

2.汲取優秀傳統民主思想,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國家的主人、社會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生產者和創造者,必須使人民當家作主。新中國成立至今,中國共產黨始終把民主作為中國政治文明建設的旗幟,黨的十八大把民主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因此,我們應當汲取傳統民主思想中的智慧,發展民主政治,筑牢民主根基。

(二)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的法治精神,為法治中國奠定了文化基礎

1.傳統文化中的法治精神

首先,以法律統一社會,注重法律規范。商鞅說過:“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表n非認為:“法不阿貴,繩不撓曲,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笨梢?,法是規范社會的統一標準,對所有人來講,法是公平公正的,一視同仁的。

其次,用法律強制社會,維護法律權威。商鞅說:“人主之所以禁使者,賞罰也?!表n非認為:“夫嚴刑重罰者,民之所惡也,而國之所以治也?!笨梢?,法家主張刑多賞少,輕罪重罰?!胺ā痹诿x上是賞罰并舉,在實踐中則是“刑”。

可以看出,法家的“法治”精神一方面是君主利用法律規范社會治理國家,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法治”鞏固君主專制的統治,具有一定的歷史性。但是,隨著君主專制的不斷發展,到了宋、元、明、清時期,法律成為“一家之法”,封建“法治”走向了盡頭。

2.發揚傳統法治精神,建設法治中國

中國的法治思想從春秋戰國出現至今,經歷了漫長的歷程。隨著西方法文化的影響和中國社會性質的轉變,民主法治精神取代專制法治亦然成為中國社會的主題。權大還是法大,人治還是法治,這不僅是個理論問題,更是個實踐問題。

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便有法比權大、隆禮重法以及反對以權代法,以人代法的依法治國思想。盡管封建統治者以亂法居多,但法大于權的法律至上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價值。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法治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公民實現自由平等的保障,是和諧社會的助力器。

因此,法治作為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既是中國文化的傳統根基,也是時代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體現。

參考文獻:

[1]顧友仁.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M].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11.

[2]李程.傳統文化精神與大學生思政教育[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

[3]司馬遷.史記·自序[M].北京:中華書局,1995.

[4]丁曉強.20世紀的文化變革:毛澤東、鄧小平思想研究的一個重要視角[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論語中的哲學思想范文第4篇

1《論語》中的主要師生關系分類

筆者將《論語》中的主要師生關系分為三類,一種是孔子對其贊賞有加并給予足夠肯定的,我們稱之為親近型,一種是孔子對其感情深厚但時常批評的,我們稱為管束型,第三種是孔子不常提及的,我們稱之為疏離型。

親近型主要代表人物是顏回,孔子在《論語》中不止一次對顏回大家贊賞,在“雍也”中,孔子說:“賢哉,回也!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可以說,在《論語》中,對自己的學生,這樣的評價是絕無僅有的,孔子對顏回的贊揚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歡欣,而在顏回過世的時候,這種發自內心的歡欣卻轉化成了發自內心的憂傷:“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孔子對學生的愛是真切的,也是發自內心的,在“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對公西華的理想生活也給予了同樣熱情洋溢的肯定,孔子的喜愛其實包含著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學生的行為深得孔子的心,另一方面是學生所表述的思想看法或流露出的品格是很符合儒家思想精髓的。

管束型最典型的代表是子路,孔子對子路是帶有一種很鐵不成鋼的感情的,子路在孔子心中是帶有很多缺憾的 ,在“先進”篇中,孔子說“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文學:子游,子夏。”將學生的優點進行了分類,但卻沒有提及他平日提到最多的顏回和子路。沒有提及顏回的原因是他的優點自不必提,沒有提及子路的原因則是子路的缺點太多。但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子路與顏回在孔子看來是一類的,都是不必提及的那一類,子路在孔子去見南子的時候橫加勸阻,在“子路”篇中兩人討論國政,孔子說:“野哉,由也。”都可見子路的魯莽是其最致命的缺點,孔子時時管束卻又感情頗深,可以說,孔子對子路的態度是很矛盾的,又愛又恨。

疏離型則有很多,孔子弟子數量眾多,雖然孔子的教育方針中含有“有教無類”這樣的思想,但其實孔子還是有個人親疏好惡存在在內的,這是人之常情,況且在當時封建社會,所謂的平等與當今人們談的平等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孔子對待這些疏離型的學生,只是做到日常講授,對每個學生的特點都成竹在胸,但并不會多花出分毫經歷去思考或是關心某個學生的不足或是優點,這樣看來,其實子路是幸福的,顏回也自然是幸福的。

2形成師生關系特點的成因

首先,孔子自身決定著這種師生關系的走向??鬃邮俏覈艹龅慕逃?但孔子作為個體,也會有親疏好惡,孔子的思想是高深的,但孔子作為一名封建社會的官員,也會將師生關系帶上個人的色彩。況且在封建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本就是階級的,孔子無法超出自身社會的慣有屬性。在那種階級的社會中,師生關系是由教師主導的,教師決定一切,因此,這種特點的形成與孔子自身無法撇清聯系。

其次,儒家思想的觀點左右著《論語》中的師生關系走向??鬃拥暮脨?歸根結底是儒家思想對這種觀點和行為的認同,也即是說,符合儒家思想要求和規范的行為和思想,就會得到孔子的認同,不合儒家思想和要求的行為,就不會取得這種認同感??鬃邮侨寮宜枷氲拇砣宋? 自然自始至終貫徹著儒家思想的精髓。也因此,儒家思想的觀點左右著《論語》中的師生關系走向。第三,學生的出身與社會角色暗合著這種師生關系走向??鬃訒r代是講究門第的, 學生的出身與社會角色決定著這個學生的看法及行為,甚至決定著學生在孔子教育中的等級。子路與顏回便是這樣的典型。我們要認識到,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特點《論語》產生的時代也自然不例外 ,具有那個時代的特點。這種時代的特點和烙印致使學生的出身本身就與這種師生關系有了暗合。

3《論語》中師生關系的現實價值

教育問題始終是一個關系到國家命運的重要問題, 師生關系是其中關鍵一環。我們要看到,《論語》中的師生關系問題有很多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是有啟示價值的,而又有一些是需要我們吸取經驗教訓的。

我們要看到孔子因材施教和有教無類的思想在當今教育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孔子對因材施教和有教無類兩個概念的貫徹是“孔子式的”,并非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含義由于社會形態的差異, 導致孔子的因材施教和有教無類有很大的局限性,是小范圍小團體適用的,而在我國當今教育形式下我們需要做到的是大范圍大團體的因材施教和有教無類。我們需要將“孔子式”的意義擴大化,將教育惠及到更多人之中去。

孔子的師生交流有過于直接的弊病, 同時又有溫和處理的案例。這是孔子對待師生關系不穩定的一種表現,孔子的弊病和成功之處都在同一方面,對于我們來說是一件好事,我們可以清晰的分辨出孔子的成功之處與不當之處,取長補短。在對子貢和子路的很多問題上, 孔子的回答過于直接, 這是封建思想的產物。在當今教育中,這些回答會挫傷和打擊學生積極性,而在“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的回答卻含蓄而明朗,既有所肯定又有所顧忌,值得我們學習。

《論語》是一本讀不盡的書 ,單單是它其中所蘊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張,便足以讓后人仔細琢磨,我們從中看到他所蘊含的師生關系內容還遠遠不夠,這只是個開始,我們要探究的,要弄清的, 是在這種古今師生關系的映照下, 我們現代人所迷惘的,所缺失的,到底是什么。

摘要:《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有大量關于師生關系的描寫,例如孔子與顏回,孔子與子路等等,《論語》中的師生關系并不單一化,而是復雜飽滿的,包含了很多內容,并對我國現實問題有很多啟示和價值。

論語中的哲學思想范文第5篇

1 君子及君子人格理念

1.1 君子

在《說文》中對“君”的解釋是“君尊也”。古君子, 既有身份也有道德、學問, 但是這個君子卻與孔子時期君子是不一樣的, 因為當時諸侯國之間戰亂不斷, 許多的貴族失去了原有的地位, 人們一直遵循的禮儀和規范被踐踏。這個時候的君子同古君子相比已名不副實。面對“禮崩樂壞”的局面, 孔子認為只有通過道德教化才能改變??鬃诱撊耸欠值燃壍? 他將古往今來的很多人分級, 大致分為圣人、仁人、君子。子曰:“若圣與仁, 則吾豈敢” (《述而》) 。由此可知, 孔子對于圣和仁是相當尊敬的, 他自己都不敢當。所以圣人與仁人也可以說是儒家的理想目標, 君子則是現實目標。對于孔子來說, 君子是一個質的術語, 表明一個不斷致力于個人發展的人??鬃臃磸驮诰优c小人之間進行對比, 用來強調當衡量一個人的高尚和尊貴的標準由出身變為道德品性時, 君子便成為德行的承載者。君子人格這個理念也就被孔子所強調, 并明確的提出。

1.2 君子人格內涵

首先要以仁為本。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孔子在《論語》中多次提到仁。仁是什么?在孔子眼中, 仁是所有良好道德的總稱, 是基本的行為規范。人們在這樣的規范之下, 嚴于律己, 既形成理想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 也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準則。仁的內涵, 首先是愛人, 由愛人故, 推衍出兩條結論:“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而且愛人是有條件的“惟仁者, 能愛人, 能惡人”。其次是仁人, 仁人即為仁者??鬃拥慕忉屖?ldquo;修己安人” (《憲問》) 。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所說的仁不是本事, 而是德行。

其次要忠恕待人。要用一個字來概括終生可以身體力行之事, 孔子認為便是“恕”。由此可見, 孔子對于恕是相當看重的。什么是恕?孔子的定義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衛靈公》) , 簡單來講就是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別人身上, 同樣, 別人也不能把他的想法強加到我身上, 恕就是將心比心。忠是盡心, 是事人之道, 為人謀事之道??鬃訌娬{為人謀事, 一定要全心全意, 盡心盡意。忠通常與孝, 恕, 敬相關。恕是忠的外延。

再次要以禮節行。禮最初是因為統治者想要與神靈建立和保持某種關系而制定的形式化程序。隨著時代的前進, 禮從最初的指導祭儀到體現社會規范習俗等等, 涵蓋面越來越廣。禮是君子人格的基本行為規范。面對當時禮崩樂壞的局面, 孔子認為應該重新強調禮的重要性。所以, 禮是君子應該遵守的, 并且成為其日常生活的準則和規范??鬃有扌? 是納德于禮。顯然, 這個“禮”就不再單單是一種形式, 而是君子所要追求更高的精神層面。

以義為先。在《說文》中對于義的解釋是“義, 度也, 度, 法制也?!睹珎鳌吩?義, 善也, 又曰義, 宜也。”簡單的說義就是做該做的事情, 同時義對人也有一定的約束力, 這種約束力多是內心的約束, 所以義是一種道德自律?!墩撜Z》中義就是強調君子的行為與思想不但要符合道德標準, 更要符合在宗法制度中所處的地位與等級。在孔子眼中, 君子與小人最大的差別就在于對于義利的不同態度。君子以義為準, 然而小人卻是唯利是圖, 不被義所約束。

求信逐誠。在《說文》中信的解釋是“信, 誠也。”簡單的說就是要說話算話, 而和信相關的就是誠。誠與信合起來就構成了君子人格的標準之一??鬃又卣\信, 在他眼中, 真正的君子應該表里如一, 言行一致, 誠實守信。正是因為信是如此的重要, 孔子對于信是相當慎重的。君子光明磊落, 誠實守信, 而且正是因為如此, 君子才是有原則, 有操守的。

1.3 君子人格的養成

1.3.1 學思并用

孔子按照好不好學這個標準, 將一個人的智力分為四個層次:生而知之——天生聰明, 不學就會的是第一等;學而知之——通過學習才會的是第二等;困而知之——遇到困難了才去學的是第三等;困而不學——遇到困難了還是不學的是最末一等。對于這四等人, 孔子有不同的認識。第一等是上智, 符合這個標準的只有圣人, 仁人。第二等和第三等其實都沒有太大的本質上的區別, 有的只是是否主動, 持續的學??鬃泳驼J為自己是第二等。在對學生的教育中, 孔子同樣強調學的重要性。除了要持之以恒的學習, 孔子還強調了一個字, 那就是思。學思是相互的, 有學沒有思就會罔, 這里的罔是迷惘, 學而不思就會越學越糊涂;而思而不學, 則事無證驗, 疑不能定, 危殆不安所以學思應該是并用的, 學是過程, 思就是過程之后的深化。

1.3.2 常自省

自省是個體的一種向內探索的方式, 它是對自我人格修養, 進而對生命價值的一種探究。曾子曰:“吾日三省我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這段話雖然不是直接出自孔子, 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出孔子是看重內省的。君子要自省三件事, 為人謀, 朋友交, 學習。這三件事都可以歸納到自律, 體現著“克己”, 是君子人格的基本構成。

2 君子人格理念培養現代中學生健康人格的意義

2.1 鼓勵學生“懷仁心, 禮節行”

中學生由于處在青春期, 而且正是少年轉向成年的特殊時期, 他們有著較強的可塑性, 更多的敏感, 以及更加注重自己內在的情感, 但這往往伴隨著自控力差, 識別判斷能力差, 情緒起伏大。通過教導學生心懷仁心, 能讓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能夠推己及人, 將心比心, 從而抵制社會中不良風氣的侵蝕。

2.2 鼓勵學生好學樂學

孔子所提倡的學習不僅僅是對知識的學習, 更重要的是修行習禮學道德, 孔子常以好學者自居。中學生時期的學習, 正是形成健康人格的關鍵, 這就要求學生不單單只是學好書本上的知識, 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激發自己的潛能, 不斷地超越自己, 挑戰自己。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會學習, 成為新時代高素質, 高能力的人。我所理解的樂學就是在不斷的學習中, 每上一個臺階都會有所悟, 有所得。

2.3 引導學生“見利思義”

君子重義, 這個義有民族大義, 有朋友兄弟之義, 而利往往是指物質利益。隨著經濟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在學生中出現了重金錢, 重功利, 對物質過分追求的現象。這對于健康人格的培養是相當不利的, 這就要求老師要正確引導學生的物質觀??鬃又v君子, 君子以義為準, 不義之才, 不義之得都不會要。但這并不是要求學生就去回避物質。君子愛財, 取之有道, 決不能以損害義去取財??隙ň褙敻桓哂谖镔|財富, 培養學生健康的金錢觀, 財富觀。

孔子對君子人格的不斷追求, 是對道德修養的不斷追求, 更是自我人格的不斷完善。這就意味著中學生學習《論語》絕不是單純地學習知識, 而是從不斷的與時俱進的儒學中, 去體味那些歷經千年, 卻依然歷久彌新的先賢智慧, 并且能夠用于自己的實際生活中, 以培養現代君子為自己的目標。

摘要:《論語》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儒學經典, 有著“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之稱。在這部著作中, 孔子提出了君子人格理念, 這個理念是古代中國人理想人格的具體體現。

論語中的哲學思想范文第6篇

然而, 在我看來哲學的抽象和晦澀在某種程度上, 正是哲學的魅力所在, 教師用什么樣的方法才能引導學生走進哲學, 感受它的獨特魅力呢?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 我體會到以下幾點做法。

首先, 要轉變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曲解。目前, 不少學生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內容抽象乏味, 在教學中往往不能及時體會到學習后的用處, 不少學生在我講哲學常識的前言時, 臉上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對此, 我并沒有對學生直接提出批評, 而是舉大量實例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現今仍然具有的科學性, 仍然是眾多著名的科學家用來指導其進行探討的源泉, 可以說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經久不衰, 根本一點就在于其理論的科學性, 并且能與時俱進, 通過講解, 同學們從心理上開始有了最初的轉變試著從我為他們開啟的這扇大門, 緩緩走進哲學知識的殿堂, 抱著疑問、抱著好奇去感知這門能讓他們能變聰明、智慧的學問。當然, 這只是開始, 如果讓學生學習興趣處于激活狀態, 就需要老師不斷的學習新知識、新成果, 適時的融入到課堂中去。

其次, 通過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 讓學生感受到哲學的活力。

在教學中, 我做過一項調查, 讓學生寫出什么原因導致對哲學課興趣不高?統計材料顯示, 學生并不缺乏學習的動因, 這是我前期的啟發教育起到的作用, 興趣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學生認為哲學課的教學缺乏將抽象的概念, 觀點, 原理通俗化、直接化的手段和方法, 教學過多著力于概念的講解, 觀點的分析和知識點的梳理, 但對知識的詮釋材料過于陳舊, 樣式缺乏新意, 因此學生興趣不高, 教學效果不理想。

針對這些問題, 在教學中我開始著力于材料的把握, 通過對材料的選擇和處理來激發學生對哲學課的興趣。在材料的選擇上, 我盡可能的選擇有時代氣息的元素, 使學生感到哲學與生活實踐相關。如:我在講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辯證關系時, 我一面向學生展示我國在經濟領域, 科學技術等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另一方面向學生展示某地區奶粉受害者以及一些被查處的盜版光碟和假冒偽略商品的圖片。通過對比, 不僅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 也讓學生理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而且也真正領悟了矛盾即對立統一的哲學原理。此外, 我還選擇與學生日常生活學習息息相關的事例來解釋概念、觀點、幫助學生解讀原理關系。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對學習知識的掌握與理解, 又有利于學生感受哲學的實效性。如:讓學生反復練習所學舞蹈動作中體會的量變質變的關系原理。從分析自身學習成績的提高與下降中體會內因外因的關系原理等等。

與此同時, 在材料選擇的基礎上, 我又運用了多樣的、靈活的方式, 如投影、錄像、圖片等等。從視角效果上引起學生的興趣, 使學生更加清晰直觀地感受到哲學的活力, 欣喜地發現哲學原來無處不在。此外, 與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也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效率上大大提高。

最后, 從豐富的文學知識中體會其中所蘊涵的哲學思想, 讓學生感受到哲學的趣味。

我國有豐富多樣的文學形式, 不同形式的文學內容中往往包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老師若能將其搜集并利用到課堂上, 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將嘗試的方面舉例說明。

《論語》是對中國歷史進程的產生深遠的, 具有持久影響的一部有價值的典籍之一, 他的文字雖然不多, 但蘊涵的哲學思想卻頗為豐富。如:有往者必有言, 有言者不必有往。仁者必有勇, 勇者不必有禮。這句話表達了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要求, 教育我們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又如:君子喻于義, 小人喻于利。茍志于仁矣, 無惡也。這句子中表達了基本的人生觀, 價值觀思想。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 《論語》中無不滲透出豐富的哲理, 將它融入教學內容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 同時又將哲學思想解釋的透徹、透徹清晰。

古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不可或缺的一篇, 它不僅優美, 而且從中也有許多人生哲理。如張九齡的《照鏡見白發》——宿昔青云志, 蹉跎有年發, 誰只明鏡里, 形影自相憐。詩中啟發我們:少年時要有大志, 更要抓緊時間去實現, 不然年老時悲傷也徒然。這種體現哲理的詩詞實例舉不勝舉。由此可見。抽象的哲理融入到詩詞的分析中, 可以大大提高哲學課的趣味性, 學生會驚訝的發現原來詩詞也可以這樣解讀, 真是有種既新鮮又興奮的感覺。

對聯是我國民族文化中奇葩, 也是人們所熟悉的一種文學形式, 如著名作家冰心的祖父有副對聯——知足知不足, 有為有弗為。這副對聯對我們的人格培養有很大好處, 其效果決不在言傳和身教之下。又如。講授運動是物質根本屬性, 物質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這一內容時, 我引用了毛澤東的詩詞的兩句——坐地日行八萬里, 巡天遙看一千河。用了這一對句, 生動妥帖, 讓學生很容易把握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辯證關系。通過以上實踐, 我發現運用了文學內容輔導教學既活躍了教學氣氛, 也搞活了教學課堂, 又滲透了政治課的教育功能, 對哲學課的講授增色不少。

總之, 教學是一總門藝術, 藝術需要創造的反復實踐, 只要老師能注意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 注意運用靈活多樣的手段和方法, 注意引入豐富的內容予以詮釋, 我想哲學課就一定會煥發生機和活力。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了轉變學生充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曲解, 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讓學生感受到哲學活力, 從豐富的文學知識中所蘊涵的哲學思想來感受哲學的趣味等三方面的問題。

關鍵詞:興趣,轉變觀念,教學手段和方法

參考文獻

[1] 張耀燦, 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194.

上一篇:急救知識培訓題庫范文下一篇:公安自檢自查報告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