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論語中的君子觀范文

2022-06-22

第一篇:論語中的君子觀范文

《論語》中的君子

《論語》中對君子的論述摘錄:

(1)“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2)“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里仁》) (3)“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 (4)“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5)“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論語·子路》)

評析:

孔子《論語》中的君子是有鮮明界定的,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兼具高尚品德和完美人格的人中楷模??鬃訉W說中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與“君子”相對立的是“小人”。 在《論語》中,“君子”與“小人”經常作為對比而出現。

1、君子走的始終是一條適宜的正路。而小人則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驅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2、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記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每天牽掛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繕,小人則記惦的是自己的家鄉;君子心中始終有一份規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則滿腦子想的是些小恩小惠,小便宜。

3、君子是合群的,雖然他內心里莊重、莊嚴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頭卻從來不爭。同時,他也決不拉幫結派,謀取私利。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和而不同”(《論語·子路》)。小人則剛好相反,他是“同而不和”(《論語·子路》)??鬃永硐肴烁裰畜w現出君子高尚的追求,這種追求往往與小人的價值觀相對比而存在。

生活中經常會看見這樣的場面:大家討論一件事情的時候,領導的話還沒說完,馬上就會有人跳出來說,對對對,領導說得真好,什么高屋建瓴、深謀遠慮之類的溢美之詞說了一大籮筐;可是到會后他轉臉就會對別人說,哎,這個領導說的都是什么啊?我一點都不同意他的觀點!

4、小人之所以喜歡互相勾結,是因為他的心里有鬼,想通過這種勾結謀取私利和維護既得利益。所謂“結黨營私”,正是這個意思。而君子則胸懷坦蕩,因為他坦然無私,所以能夠平和,能夠以善意跟所有人走到一起。

5、一個君子你很容易與他相處,但是你又難以取悅他。假如你想以不正當的手段取悅他,他反而會不高興。決不會說你給他一個小恩小惠,他就給你大開綠燈、大開后門。等到他真正使用你的時候,他會根據你的才干,給你安排一個合適的位子。

小人的特點是你很容易取悅他,但是你很難與他相處。生活中這樣的人不在少數。比如說你給他施一點小恩小惠,幫他一個小忙,甚至你請他喝一頓酒,這個人就會很高興了。即便你取悅他的方式是不合乎道義的,是不正當的,他也還是會很高興。但這樣的人又是很不容易共事的。你千萬不要以為取得了他一時的歡心,他以后就會非常忠誠地一路給你開綠燈,雖然你費了很多力氣,花了很多錢財,打通了關節,但等到他真要用人的時候,他不會根據你的才干給你安排工作。而是求全責備,覺得你這兒也不夠格,那兒也不達標,你以前所做的一切都算白費。他會想法刁難你,讓你覺得很尷尬。所以這樣的人你很難與他相處。

第二篇:論語中的君子與小人

孔子的論語中“君子”這個詞,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義。論語中君子有以下幾種含義:

一、指的是道德高尚的人。 具體出處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論語中大部分“君子”指的都是道德高尚的人。

二、指的是有地位而且道德高尚的人。 具體出處:

1、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三、指的僅僅是有地位的人。 具體出處:

1、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

2、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3、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

4、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論語中少部分“君子”指的僅僅是有地位的人。

四、當動詞用,指的是為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而努力的行動。 具體出處: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論語》中,君子一詞共出現107次,小人24次。君子小人皆有二義,其一以有無道德區分,其二則分指貴族和平民 1,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意思是君子講團結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講團結。 2,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里仁》)意思是君子念念不忘道德,小人念念不忘鄉土;君子關心法制,小人心系恩惠。 3,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意思是君子懂得正義,小人只講究私利。 4,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雍也》)你一定要做個有道德的儒者,千萬不要做個沒有道德的儒者。 5,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意思是君子事事處處時時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常常局促不安而憂愁。 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之。”(《顏淵》)意思是君子會成全別人的好事,不會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則正好相反。 7,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顏淵》)意思是君子的德行好比是風,小人的德行好比是草,風在草上刮過,草必定向一邊倒去。 8,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意思是君子講究互相協調,而不會盲目隨從;小人盲目隨從,而不會講究協調。 9,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子路》)意思事說在君子手下做事工作很容易,要討他的喜歡卻很難。不用正當的手段去討喜歡,他是不會喜歡的。等到他任用人的時候,一定會按照各人的德才,使用的。在小人的手下做事和工作那就很難,要想他的喜歡倒特別容易。即使采用不正當的手段來討他喜歡,他也會很喜歡的。等到他使喚人的時候,便會百般挑剔,求全責備。 10,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子路》)意思是君子安詳舒展,而不傲慢;小人傲慢,而不安詳舒展。 11,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憲問》)意思是君子當中會有不仁德的人啊,而小人當中卻不會有仁德的人的。 12,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憲問》)意思是君子向上,通達仁義;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13,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意思是君子定要求自己,小人只要求別人。 14,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衛靈公》)意思是君子不可以用小事去考驗他,卻可以承當重大任務;小人你可以承當大任務,卻可以用小事去考驗他。 15,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意思是君子懼怕三件事:懼怕天命,懼怕權貴人物,懼怕圣人的言論。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沒有懼怕,褻瀆權貴人物,侮慢圣人的言論。 16, 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陽貨》)意思是君子學習了道理便有仁愛之心,小人學習了道理便容易聽使喚。 17, 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陽貨》)意思是君子之講勇敢而不講正義就會造反作亂,小人只講勇敢而不講正義就會做盜賊。

(1)“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義”就是“宜”,也就是說,君子走的始終是一條適宜的正路。而小人則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驅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2)“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里仁》)

就是說,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記的事情是不同的。 君子每天牽掛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繕,小人則記惦的是自己的家鄉;君子心中始終有一份規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則滿腦子想的是些小恩小惠,小便宜。 (3)“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

就是說:君子是合群的,雖然他內心里莊重、莊嚴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頭卻從來不爭。同時,他也決不拉幫結派,謀取私利。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和而不同”(《論語·子路》)。 小人則剛好相反,他是“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生活中經常會看見這樣的場面:大家討論一件事情的時候,領導的話還沒說完,馬上就會有人跳出來說,對對對,領導說得真好,什么高屋建瓴、深謀遠慮之類的溢美之詞說了一大籮筐;可是到會后他轉臉就會對別人說,哎,這個領導說的都是什么啊?我一點都不同意他的觀點!

關于君子和小人行事的不同,孔子還有一個表述,叫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 “周”就是能夠團結照顧到很多人,他以道義為準則與人交往,所以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個真君子不管他有多少朋友,他都會像空氣里的氧氣一樣,讓朋友們感覺到很歡欣,感到受到照應。“比”這個字形,象兩個人緊挨著站在一起,意思是說,小人喜歡結成小圈子,他不會融入大集體。 (4)“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小人之所以喜歡互相勾結,是因為他的心里有鬼,想通過這種勾結謀取私利和維護既得利益。所謂“結黨營私”,正是這個意思。而君子則胸懷坦蕩,因為他坦然無私,所以能夠平和,能夠以善意跟所有人走到一起。 (5)“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論語·子路》)

說,同“悅”,高興。一個君子你很容易與他相處,但是你又難以取悅他。假如你想以不正當的手段取悅他,他反而會不高興。決不會說你給他一個小恩小惠,他就給你大開綠燈、大開后門。等到他真正使用你的時候,他會根據你的才干,給你安排一個合適的位子。這就叫“器之”。

小人的特點是你很容易取悅他,但是你很難與他相處。生活中這樣的人不在少數。比如說你給他施一點小恩小惠,幫他一個小忙,甚至你請他喝一頓酒,這個人就會很高興了。即便你取悅他的方式是不合乎道義的,是不正當的,他也還是會很高興。但這樣的人又是很不容易共事的。你千萬不要以為取得了他一時的歡心,他以后就會非常忠誠地一路給你開綠燈,雖然你費了很多力氣,花了很多錢財,打通了關節,但等到他真要用人的時候,他不會根據你的才干給你安排工作。而是求全責備,覺得你這兒也不夠格,那兒也不達標,你以前所做的一切都算白費。他會想法刁難你,讓你覺得很尷尬。所以這樣的人你很難與他相處。

原文:

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祿也;所貪者,貨財也。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譯文:

大體說來,君子與君子,是以理想目標相同結成朋黨;小人與小人,以暫時利益一致結成朋黨。這是很自然的道理呵。 然而臣又認為小人沒有朋黨,只有君子才有。這是什么緣故呢?(因為)小人所喜的是利祿,所貪的是貨財。當他們利益一致的時候,暫時互相勾結而為朋黨,這種朋黨是虛偽的。等到他們見利而各自爭先,或者到了無利可圖而交情日益疏遠的時候,卻反而互相殘害,即使對其兄弟親戚也顧不得。所以臣認為小人無朋黨,他們暫時為朋黨,是虛偽的。君子就不是這樣。他們所依據的是道義,所奉行的是忠信,所愛惜的是名譽和節操。用它們來修養品德,則彼此目標相同又能夠互相取長補短;用它們來效力國家,則能夠和衷共濟,始終如一,這就是君子的朋黨。

第三篇:讀書筆記之《論語》中的君子之道

其實在拋開諸如升學需求或者專業需要之類的功利心去看《論語》的過程中,我倒是得到了很多身心上的愉悅。此前認為《論語》太蠢,基本上都是教條,沒邏輯沒理論,一點都不高深。但說實在的,所謂的高深又是什么,對你活著這件事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于我而言,《論語》中承載的精神,最令人佩服的就是他可以避而不談很多像“天地”“宇宙”“超我”之類玄而又玄的東西,而回歸社會行為生活本身,這對于俗世生活中的每個人而言都是相當實用的。而所謂關于君子的諸多“教條”,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其實廣大人民群眾,基于莊子的觀點,我認為他們是愚蠢的。他們不喜歡高深,不喜歡你跟他們說理論,他們可以很輕易地解構辯證法和認識論,把尼采當蠢貨,把馬克思當共產主義的神棍。這時候教條就顯得尤為重要。知“其然”便可,“所以然”這個層面的東西交由受教育者自己思索,自己大腦想出來的東西自己當然也比較信服,于是教化的邏輯似乎有所顛倒,但效果仍是客觀的。至少從小讀君子之道的會活得比較地道些。

回到《論語》文本本身。全篇出現“君子”這個詞107次,若是加上“士”、“賢者”、“仁者”之類的更寬泛的概念,那整本書基本上都是在教你如何成為一個“君子”了。首先談談“君子”一詞本身。君子初始指的是“大人”,既貴族統治者,如《詩經·魏風·伐檀》中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君子,與其相對的便是“小人”;而后在孔子的論說中,君子身上被尤其突出的便是其道德層面與知識修養的東西,君子在這時變成了社會文化精英。后一種君子身份在兩千多年的文化傳承中被不斷強化,深深地影響著中華文化浸淫下的我們。

孔子看來,理想的君子應是上述兩種身份的結合,貴種好好學習成為祖國棟梁,然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孔子心中君子身份的完美典范就是周公。這個結論是從廈門大學的姚金偉老師的論文中拿來的,雖然自己在看《論語》的時候就分明感覺到孔子對周公深深的愛,但有專業人士的結論傍身還是比較踏實些。首先周公是貴族,有了血統上的先天優勢;其次周禮是他定的。這可太重要,因為我們老說孔子把周的禮制提升到“道”的高度,其實從源頭上來看,他之所以那么推崇周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對周公深沉的愛?!墩撜Z·憲問》中關于君子的三道如下:“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周公以仁心輔政愛民是為大仁,吐哺之態收天下士人之心是為大智,以武功平“三叔”之亂、封建親戚以藩屏周是為大勇。周公是稀有的,當時貴族普遍的樣子大約就是季氏那樣“八佾舞于庭”,變著法子驕奢淫逸,血統觀念在他心中份量逐漸減輕,社會文化道德精英,也就是“士”,成了孔子“君子觀”中的重點。

于是我們退而求其次地來談一談《論語》中孔夫子給我們這些天生的“小人”鋪就的“君子之道”。所以何為“君子”?受限于語錄體這種很不方便索引的文體,孔子的學生也沒有規規矩矩地把大綱列好,說“那句話和那段話是講那個的所以要擺一起”,所以作為一個識過字的粗讀過《論語》的人,我也只能依據自己的感覺經驗很粗略地把君子之道分為四塊。所謂的劃分依據也并不嚴謹,既然要論內在的道德修養,這四塊必然是免不了要提到的:性情、品德、胸懷、理想抱負。

《論語·雍也》有云:“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首先從內在修養而言,一個君子,首要是穩重敦厚,如同山一般堅韌穩固。其實孔子很強調處變不驚這回事,無論遇上什么情況,第一條就是不能失態,縮小到日常生活中就是“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論語·堯曰》),衣冠端正,不斜眼看人,外表端正和性情統一。同時話也不能亂講,“敏于事而慎于言”,多做少說?!墩撜Z·述而》有云:“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性情溫厚但自帶些許嚴厲,威儀不顯兇猛,莊嚴且安詳。我認為這是作為一個君子的性情修養的第二大點,將孔子學生對他的這些評價稍作概括,我覺得就是所謂的中庸吧。照這樣看來,我覺得孔子也并非單純到只有“溫、良、恭、儉、讓”這一面,他所提倡的,或者說是他學生們印象中的老師并非是一個好好先生,也絕非是一個嚴肅刻板的人。他正處于中間,君子就應該像塊玉石,溫潤待人,卻永遠保持自己的堅硬。既然提到溫潤,更進一步的講,那就是樂天了。“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胸襟開闊,樂觀明達,志向遠大,才是君子的氣度、懷抱,蠅營狗茍,不是君子的作為。“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一個一生都在碰壁的達官貴人眼中的失敗者,卻為著自己的奮斗,不為成功,僅僅是為奮斗而感到愉悅,這是令我十分振奮的。所以我覺得孔子的樂天豁達還是有別于常人的,他是真的在享受生命的過程。

論及品德,其實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取向問題。取向問題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如何對待利義取舍,孔子就會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以利”(《論語·里仁》)君子之義超越了個人的私利,能夠利他人、利社會,進而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比如如何對待貧富,孔子就會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里仁》),處富去貧都要依據道義,貧富其實都不是關鍵,關鍵在于有沒有因為其破壞底線。這里要說的是孔子的“義為上”原則,君子的基本品德操行。又比如何以報德、何以報怨,孔子講的清清楚楚:“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不偏不倚,高風亮節。在待人接物上,《論語》也對君子做了要求??鬃硬惶岢c人相爭,《論語·八佾》中有“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必有所爭時也要保持翩翩風度,一派謙和。這是第二條,謙遜。“先行其言而后從之”,言行一致,信守諾言,追求人格的完整,守信是君子必要的德行?!墩撜Z·為政》有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棿,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無信之小人在社會上無法立足,因為,“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赡芤陨狭信e的不是很齊全,因為要論如何成為一個君子,在道德上可做要求的太多了,而我列舉的“義以為先“、謙遜,守信在我看來是品德的基礎,先把根扎實了,再談其他的。

君子之義是大義,儒生自古以來都想著匡扶社稷,當國之棟梁??鬃拥牡茏釉诱f:“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讀書是為了兼濟天下,這是儒家思想這門典型的入世哲學所提倡的,胸懷中始終要放著蒼生,不單為學習而學習。把對象縮小來看,縮小到個人的學問鉆研上,照樣是要胸懷開闊?!墩撜Z·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中我們能讀到的不應局限于謙虛上,因為虛心向別人學習的基礎是承認別人比自己強,卻又不以自己的不足為恥,心中有他人,也有自己,這才是真正的開闊。開闊是一面,堅定又是君子胸懷的另一面。“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這句講的是信念的堅定,更進一層,又有“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中所展現的對人生起落的寵辱不驚,泰然處之的淡定。所以君子在某一程度上是樂天的苦行僧,這是我所做的或許不準確的注腳。

至于理想抱負上的內容,作為學過馬哲的現代化青年,子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矣。”我看到是想罵人的,因為在我看來等級制度的存在是合理的,但是認為劃分制度的標準是可以不變的,這是很愚蠢的想法。但是轉念一想,其實為百姓安居樂業也沒什么錯,只不過他一直想得不是太通,這就是為什么說反對盲目崇拜了,周公再厲害周禮也不可能是永遠的真理。所以嘗試著理解他吧,理解這個在某些方面略顯固執的老人,他有著樸素的遠大的志向,他給他心中的君子立下了同樣樸素而遠大的志向,“天下歸仁”總歸是沒錯的。

關于《論語》中的君子之道,他談的肯定不止這么點,我讀到的也不止這么點,然而能夠系統地闡述的大概就這么多了。其實讀《論語》的初衷只是想真正了解身為馬列主義信仰者的父親一直批判的“孔老二”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讀完之后,深感此人遠比我想得有趣且智慧。說到底我也只是個小人,生活中許多層面在外人看來不是很地道,讀了《論語》我也不一定覺得它對,覺得它對我也不會改,因為我想做的不是俗世里的君子,而是洪荒中的圣人,因此道德體系里多的是“老莊”,現在受儒家教育有點過晚了。癡話說到這里,打住。

第四篇:論語心得——君子之道

《論語》學習心得——君子之道

孔子是東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其“仁”與“禮”的思想對后世影響甚大?!墩撜Z》是孔子的弟子將孔子的言語記錄編纂而成,在這部蘊含著人生智慧的典籍中,我感悟最深的,便是君子之道。

君子,是《論語》中經常出現的一個詞,我們直到今天還常常將其作為做人的一個標準,那么到底什么是君子呢?

其實,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的人格標準。將孔子對君子的言語總結一下,就會發現學習君子有幾個標準。論語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司馬牛是孔子的弟子,他曾經問孔子,什么樣的人才算君子,孔子的回答是:“君子不憂不懼。”他又追問:“不憂不懼,就可以叫君子了嗎?”孔子說:“自我反省,無所愧疚,你又有什么可憂懼的呢?”君子的這一要求看似簡單,實則不易做到。在當下,人們活得常常偏離本心,這樣看來,要使自己所做的的每一件事都經得起推敲琢磨,著實不易。

孔子還曾說過一句話:“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何謂不憂?一個人心懷仁義,活得仁厚,寬和,看淡種種得失,這樣才是“不憂”。

何謂不惑?在我看來,這句話在現在極難做到?,F在是一個繁榮的社會,正是一個繁榮的社會,才會有那么多的誘惑在左右著你。如何選擇?如何取舍?我想只有明白自己真正要追求的,增強內心的選擇能力,才能做到“不惑”。

何謂不懼?這是要求你的內心足夠勇敢,足夠開闊,勇往直前,不怕挑戰。當你懷有這種力量的時候,你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個人只有做到仁、智、勇,才能減少憂、惑、懼,也只有做到了這些,他才是一個真君子。

當然,要做成君子還遠遠不止內省不疚與不憂,不懼,不惑,這只是幾個方面。任重而道遠,愿我能向此看齊。

于丹老師說得好;“道不遠人,《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愿我們都能沐浴在圣人的光輝之下,活得更加幸福。

第五篇:論語十則 君子食而求飽 教案

一、 內容與解析

本節課要學的內容是《論語》十則,關鍵是要通過學習讓學生理解《論語》節選各則語錄的內容;整理積累文言文語言材料。此前,學生學過這類課文,因此,教學重點主要在于讀懂《論語》,掌握其中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并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深入感受《論語》的精髓。

二、 目標及解析

1、目標定位:

①理解《論語》節選各則語錄的內容;整理積累文言文語言材料; ②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形成語感。

2、目標解析:

① 了解儒家學說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較重要的概念,如“仁”“禮”“義”“孝”等并能有自己的體會。

②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

三、問題診斷與分析

本節課教學中,學生可能碰到的最大困難是儒家學說影響的認識。在當今社會孔子的思想的現實意義。

目前的中國社會正處于經濟轉型、社會轉軌的時期。一方面經濟取得巨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但另一方面,目前社會問題還比較眾多,矛盾還比較突出,金錢至上、信仰缺乏、精神空虛、職責不分等等一系列現象尚存在嚴重,而這些都嚴重的影響了社會的正常健康有序的運行和發展。這也就需要我們既要從現實狀況尋找原因,同時還要充分尋求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尤其孔子的社會價值觀來匡正人心的迷失、精神的迷亂、信仰的缺失。

四、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本節課要補充一些關于儒家的作品包括圖片,給學生營造氛圍,增強感性的形象的教學內容,因此要使用多媒體。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在必修課中,我們對于孔子,對于《論語》已經了解了不少,今天我們將再次走進《論語》,走進這部影響我們中國人幾千年的儒家經典。

孔子的思想的核心一是“仁”。“仁”就是“兩個人”,也就是要處理好人與人的關系,倫常各有職分,道德各有責任。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學而》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顏淵》)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子路》)

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

綜合以上的語段看,“仁”是“全德”,是個人修身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分析起來,“仁”有這樣幾層內涵: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等人之天性是“仁”的根基,由此而往,對別人也懷有愛心;去除私心、克制私欲,用“禮”來規范一舉一動,使言行舉止符合“禮”;“仁”表現在政事活動上,則要求儀容、態度莊重、恭敬,做事認真、謹慎,對人講究信用,并能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盡力成人之美,而不做損害別人利益的事。所以,“仁”并不止步于道德自我完善,還要求“仁”發之于外,在社會生活中乃至政治層面上都要發揮有益的效用。

《論語》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禮”。與“仁”偏重于內心自覺追求不同,“禮”是外在的帶有一定強制性的社會規范。不過,“禮”雖然是外在的規范,對“禮”的遵循仍要出自內心的自覺自愿,并且要以“仁”為心理基礎,否則的話,“禮”就成為虛假的文飾了,對此,孔子批評道:“人而不仁,如禮何?”

在當今社會孔子的思想依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目前的中國社會正處于經濟轉型、社會轉軌的時期。一方面經濟取得巨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但另一方面,目前社會問題還比較眾多,矛盾還比較突出,金錢至上、信仰缺乏、精神空虛、職責不分等等一系列現象尚存在嚴重,而這些都嚴重的影響了社會的正常健康有序的運行和發展。這也就需要我們既要從現實狀況尋找原因,同時還要充分尋求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尤其孔子的社會價值觀來匡正人心的迷失、精神的迷亂、信仰的缺失??唇滩?0頁

2、3段。 二)文學常識回顧考察: 見課件。 三)賞析

步驟:

1、誦讀一遍。

2、逐句翻譯,不懂的字詞留下記號。

3、嘗試寫下你對這則語錄的感悟,待會與同學共同探討,能聯系以前學《論語》時所記得的其他語錄更好。

原文: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做事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學而》 良好的道德修養只是基礎,還需要學習各種文化知識。當然,學習文化知識的根本目的也是獲取真知,用以完善自己的道德品格,并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1、要做到好學,一定得先要堅定學習求知的志向,切忌分心于物質享受,以免陷于物欲,降低了學習的效果。

“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物質是生活質量的保證,但不是追求之根本。在當今這個物質極大豐富的社會,我們在追求高品質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給自己的精神追求留一定的空間。

2、“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還說過“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巧言令色,鮮矣仁。” “巧言”應該不僅指口齒伶俐,更主要指說話時不講原則,甚至夸大其詞,混淆是非,只求讓聽的人高興,或者為自己的私利打算。所以,孔子痛恨“巧言”。

3、“就有道而正焉”意思是接近有德行的人來匡正自己。親近有德行的人,遠離沒有操守的小人,這樣就知道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自己犯了錯誤,也知道應該怎樣改正。這樣不斷完善自己的思想、言行,日積月累,就像雕琢、打磨玉器一樣,終會成器。 原文:“吾十又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童年學習,到了十五歲時立下了求學的志向,三十歲時學問和處事都可以在社會上立身了。四十歲時學問上的問題都能清楚明白,立身處事有堅定的原則,不會被外界左右。五十歲時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給予我的使命職責和命運。六十歲時我聽到順耳話能夠分辨是非,聽到逆耳話也能夠理解他人,對各種人的各種話都能分辨取舍。七十歲時我的心靈和行為都達到了自由王國的境地,行隨心至,從不越過仁的規范。”

這是孔子自述其一生進德修業的發展過程,分為六個階段,用語簡練、概括。

孔子認為"立志"是重要的起點,但要堅持和實現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少年有志,經過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見立志是一個人成長發展的關鍵。確立志向后,又經過長期不懈地學習、修養,才能達到一定的高度。

其實人在三十歲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斷地從這個世界上收集他的資格,他的學習經驗、財富、情感、名譽這一切都是在用加法的,三十歲以后就開始要用減法生活了,不是你心靈真正需要的東西要學會舍棄。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大概是人生的一個普遍規律,說明三十歲以前是創業闖蕩的時期,四十歲以后,人就不做傻事了,冷靜而理智地面對世界。

“公冶長”篇

原文: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譯文:顏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顏淵:名回,字子淵。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鬃诱f(子:男子的尊稱,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談談你們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說:“愿將我的車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輕]裘:泛指衣服。“輕”字為衍文,是因《論語?雍也》中有“衣輕裘”而誤衍。“裘”:本指皮衣。共:動詞:指共同享用),用壞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車馬、衣裘用破,用壞。敝:使動用法。憾:抱怨)。”顏淵說:“(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處(伐:夸耀),不表白自己的功勞(施:表白)。”

子路說:“愿意聽聽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說:“老年人,使他們安逸;平輩的人(朋友),使他們信任我;年輕人,使他們歸依我。(”安、信、懷:都作使動詞用,賓語“之”分別指代“老者”、“我”、“少者”。安:安逸。懷:歸依?關懷?)

這則語錄中,子路、顏淵、孔子各自述說志向。子路的志向,見出其率性、豪爽;顏淵的志向,見出其謙遜、克己;孔子的志向,則見出其以“仁”為本的胸懷。

提出對處理“老、中、輕”三代人的人際關系的原則,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在新時期,尊老敬老、真誠守信、關心青少年成長,已成為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原文: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誨:教誨。

知:知道。

知:同“智”,聰明,明智。

子曰:“由(子路)!我教誨你的知道了嗎?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這種態度才是明智的啊!”

理解:做學問要務實、嚴謹、謙虛。

要正確的估量自己,不夸耀,不虛偽,人要有自知之明。

“雍也”篇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先生說:“知道它不如喜歡它,喜歡它不如以之為樂。”

先生說:“智者喜歡水,仁者喜歡山;智者活躍,仁者沉靜;智者快樂,仁者長壽。”

孔子這句話用頂真的修辭手法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緊承好之者突出樂之者。本章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怎樣才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對學習的熱愛。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你對一門科目產生了興趣之后,自然會學得比別人好。 孔子將人分成君子與小人,又把君子細分為知者與仁者。何謂知者?何謂仁者?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者之知,乃明智之智,是為大智慧,非為小聰明。知者便是那些對自己、對人生、對人性有著足夠的了解和領悟的人,并且因智慧而超脫;仁者,古人常說:仁者無敵。何謂仁?孔子云:“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仁為本心之德,仁者是能夠克制自己的私欲,遵從天理,講求仁義道德之人。因此:因智慧而超脫的人像流動的水一樣快樂;信奉仁義道德的人像沉靜的山一樣恒久。雖然在孔子的思想里,他更推崇樂山的仁者(仁是孔子的主導思想)。但其實仁者、知者并無高下之別,就像自然界的山與水從無爭勝之心,且互為映襯,共成山水。知者上善若水,海納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載物。 “述而”篇 原文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譯文: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樂在其中。用不正當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貴,這對我如同浮云一般(指根本看不上眼)。”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追求吃穿享受的一個直接的后果就是很容易導致不義的行為。自己私欲的極度膨脹,必然要想方設法的為了滿足自己私欲而大行不義之事。但是通過不義的行為而獲得的富貴是很不穩定的。你怎么得到的,最終也會怎么失去。 原文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譯文:孔子說:“君子心胸開朗而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學而》篇中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個人一生沒有人了解,雖有學問而沒有發展的機會,還是不怨天、不尤人,這種修養是很難。所以君子要做到“坦蕩蕩”,胸襟永遠是光風霽月,像秋月揮灑。內心要保持這樣的境界,無論得意的時候或艱困的時候,都是很樂觀的。但不是盲目的樂觀,而是自然的胸襟開朗,對人也沒有仇怨,這是“君子坦蕩蕩”。 君子,應當有寬廣的胸懷,可以容忍別人,容納各種事物,不計較個人厲害得失。

至于小人呢?“小人長戚戚”,小人心里是永遠有事情的,不是覺得某人對自己不起,就是覺得這個社會不對,再不然是某件事對自己不利。我們都犯了這個毛病,有時候:“唉!這個社會沒得搞的。”言外之意,我自己是了不起,而這個社會是混蛋。這也是“長戚戚”的一種心理病。小人心胸狹窄,與人為難,與己為難,時常憂愁,局促不安。

“顏淵”篇

原文: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視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顏淵問仁??鬃诱f:“抑制自己,履行禮,就是仁。一旦這樣做到了,天下的人都會歸向仁。實行仁,全憑自己,難道憑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的條目。”孔子說:“不合禮的現象不看,不合禮的聲音不聽,不合禮的話不說,不合禮的事不做。”顏淵說:“我顏回雖然遲鈍,也要求實行這些話。”

【探究】“克已復禮”就是朱熹所提倡的“明天理,滅人欲”嗎?

宋代學者朱熹認為:“克己”的真正含義就是戰勝自我的私欲,在這里,“禮”不僅僅是具體的禮節,而是泛指天理,“復禮”就是應當遵循天理,這就把“克己復禮”的內涵大大擴展了。朱熹指出,能戰勝自己的私欲而復歸于天理,自然就達到了仁的境界。

孔子認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會,而現實又“禮崩樂壞”。

孔子要恢復的是周禮 。周禮是周初確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規矩、儀節。其特征是將以祭神(祖先)為核心的原始禮儀,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統化、擴展化,成為一整套習慣統治法規(“儀制”)。作為原始禮儀,它們的原型本有其極為重要的社會功能和政治作用。這套“禮儀”對每個氏族成員便具有極大的強制性和約束力,它相當于后世的法律。到了殷、周,這套作為習慣法的“禮儀”就逐漸變為替氏族統治服務的專利品了。政統與血統的密切結合的等級制度,是周代統治制度的突出特點。

克已復禮是約束自己的欲望和行為而回歸于禮,其目的和基礎是“仁”;“明天理,滅人欲”則是將克已復禮趕向了極端,無視人的存在,是無“仁”可言的。 孔子說的 “禮”,就是指當時社會生活中實行的各種禮儀規范。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這里強調的,不是應當按禮儀規范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禮的事就不要去做。也就是說,學習禮,不僅僅是要依禮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隨時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禮的事——“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要做到這“四勿”,就必須“克己”,也就是要隨時注意約束自己,克服種種不良習性和私心,這其實也正是今天我們常說的“戰勝自我”。

孔子所說的“禮”的具體內容自然不能符合我們今天社會的需要,不過,講究自我約束,用一定的社會規范來調適自己的言行舉止,提高個人修養,使人與人關系和諧,這種思想是應該提倡的。

“季氏”篇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依衰,戒之在得。”

譯文:孔子說:“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情:少年時候,血氣還沒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壯年時,血氣正旺盛,要戒除的是爭斗;等到老了的時候,血氣已經衰落了,要戒除的是貪欲。”

“蓋人之方少。猶草木之始萌也。草木當始萌之日,而即摧其芽。未有不枯稿者。”在少年時期要正確處理性的問題。中國人談性色變,尤其是沒能對孩子進行很好的性教育。其實,細想之下,孔子說“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本身就含有成年人尤其是家長有責任及時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意思,也就是要幫助孩子做好“戒”的工作,因為孩子那么小,是不可能自覺做到、也沒有能力做到正確處理性問題的。對孩子性的教育不要到了青春期才開始,應該是越早越好,但青春期的性教育最為關鍵。如果缺乏科學的性教育,孩子到了青春期時,由于好奇心強,精力旺盛,辨別能力和自制能力差,就會出現問題,這是很危險的。青少年應立志向學,能珍視生命,展現活力;要能堅持優質、追求卓越。 人在中年時代對錢財的需要是最多的,同時,人在中年時代的精力和智力是最充沛的,因此爭斗得最激烈,也最容易出問題,所以孔子讓中年人戒斗。

老年回顧來時路,從璀璨歸于平淡,美好的仗已經打過,好漢不提當年勇;老年要能舍能得,以回饋的心看清紛擾世事。

“君子有三戒”,言簡意賅,提綱挈領,是養生之道,尤其是精神修養之道。當然,青年也要戒斗、戒得,壯年也要戒色、戒得,老年也要戒色、戒斗,只不過從普遍意義上來說,人生各個階段都有主要問題,或說主要難關,渡過相應的難關具有關鍵性的意義。 錢穆先生說:“后人言志,多指有為,不知有戒,是亦失之。” 四)背誦幾則你最喜愛的論語。 五)作業:

1、詞語抄寫熟記。

2、預習《老子五章》。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明朝的統治教案范文下一篇:明朝那些事感想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