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論語中的哲學思想

2022-07-23

第一篇:論語中的哲學思想

淺談《論語》中的哲學藝術

孔子不僅生前星霜屢變,死后更是升沉榮辱了兩千多個春秋,極大地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跨度。而作為孔子人生的縮影,《論語》的哲學色彩已經遠遠超過了其本身的文學價值。所謂哲學,其本質是愛與智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孔子對我國古典哲學做出的貢獻是絕非后世所能望其項背的。

哲學的根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而孔子所創的儒家學說,無論立德立言,皆植本于“仁”。“仁”既是主觀的思想,似乎對于堅信唯物主義,提倡無神論的我們來說,毫無取鑒之處。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強恕而仁,求仁莫近焉”,亦盡是蒼髯腐儒,皓首匹夫用來欺世惑眾的精神鴉片,是封建禮教的糟粕,生產力滯后的罪魁禍首……難道不是嗎?一切看來順理成章,然而我還看到了,一千多年后在朝中腐朽的利益鏈蒂固根深之際,有人忘乎生死,舍命死劾;在犯境戎夷兵臨揚州城下之際,有人挺身而出,與城共亡……如是之舍生而取義,殺身以成仁,若依今日的“先進”理論度之,絕計無法理解它的真正效力。當日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這兩字以釋之,足矣。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一定程度上也承認了人的主觀意識的能力?!墩撜Z》中的“仁”是對孔子人生哲學的高度概括,是士大夫知識分子的最高追求,是一種與現代社會也依然相契合的信仰。為了這個信仰,在民族大義面前,無數人敢于獻愛,只為追求更大的“仁”。

我曾聽人抱怨說大學根本不應開設哲學課——一個不到二十歲的孩子如何懂得什么是哲學?哲學具有高度抽象性,是對人生經歷的總結詮釋。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是謂之“日進故動”,動則鵬程萬里,翼若垂天之云;“無欲則靜”,靜則生物之息吹相滯。知者之樂,在乎自強不息;仁者之壽,在乎厚德載物。“動靜以體言,樂壽以效言也”,此“非體仁知之深者,不能如此形容之”。這是《論語》中最具哲學價值的論述之一,極為深刻地對人生兩大最高境界——智和仁的詮釋。無論知者,仁者,都是孔子至高的人生追求——君子。關于君子之說,比比皆是,其中最為出色的莫過于此:“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包咸于此注曰:“彬彬,文質相半之貌”。質者,溫潤純和,內化其中,如璇璣瓊瑤,是人最基本的精神構架;文者,乃才氣之豪華,如芳蘭馥郁,是靈魂的外化和人格的輻射。此番“質”與“文”的辯證統一,再次展現了孔子哲學的反思性和深刻性,謂之智以臻大成,無半句矯揉做作。

(注:此篇為高中必修課本“名著導讀”部分讀書筆記)

第二篇:淺談《論語》中的孝悌思想

盧龍縣地方稅務局 楊靜

美國著名哲學家Derk Bodde在他的《中國文化形成中的主導觀念》中強調:“中國人不以宗教觀念和宗教活動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是倫理(特別是儒家倫理)。”眾所周知,在儒家的倫理中,“孝悌”觀念,舉足輕重。普遍統計,在《論語》這部儒家經典中,“孝”字共出現了19次,作為“悌”的意思出現的“弟”字共出現了5次,“孝弟”兩詞連用共出現過2次。也許從這些數字來看,原字本身在著作中出現的次數不是特別之多,但是,在《論語》總共的20個篇章中,涉及到孝悌思想的達14篇之多。由此足見,孝悌思想在儒家思想文化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因此,要了解論語中的孝悌思想,就需對《論語》本身做系統全面深刻的解讀。

一、“孝悌”內涵的界定

《說文解字》中,釋孝曰“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釋弟曰“弟,韋束之,次弟之,從古字之象。凡弟之屬皆從弟。”用繩鎖之形寓兄弟之密。從字的結構來看,“孝”字,從老從子,即表示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悌”字,從心從弟,即心中有弟,表示兄弟之間彼此友愛。此為孝悌之大意。

在《論語》中,直接出現“孝悌”的篇章及其釋義如下: (1)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此為《論語》中首次出現“孝”字,它不僅講出了孝悌在社會安定、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更為可貴的是道出了孝悌為為仁之根本,可以說是從根本上對孝悌做出了界定。儒家將實現仁、達到仁作為其一切追求的終極目標,而孝悌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基礎、最根本、最原始的起點。

(2)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此章是對日常生活中行孝悌的大致說明,以及對其地位的表述,再一次肯定了其基礎性的地位。出入可以說是涵蓋了人類生活的全部內容,而入時有孝,出時有悌,即表明孝悌乃人們日常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無所不有的,并且,孝悌在與其他行為的對比中,其地位是始終是居于首位的。

(3)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此章從兩個方面對行孝悌進行了規定,即父在與父沒兩種不同的情況下,個人的行孝是有各有標準的。其中暗含之意似乎在于,父在時,子女的自我行為是受到一定限制的,可以展現的只能是自己的“志”,此“志”也是被規定為了對父母的行為所存有的志趣。父沒后,再觀察子女的具體行為,更多的是看其是否與父之道相契合,是否仍在堅守著父之道。若能做到,即為孝。

(4)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5)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6)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7)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8)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9)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4)到(9)均出自《論語·為政篇》,且都出現“孝”字,可謂《論語》中集中論孝之處。第(4)條指出,孝為無違,即不違背禮的規定,注意對其生前死后的做法要求;第(5)條指出,孝為安親,即使父母放心,不為自己擔憂;第(6)條指出,孝為敬養,即子女不單單是滿足父母的物質需求即可,而是要發自內心地去贍養父母;第(7)條指出,孝為悅親,即在父母面前要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情狀態,也使父母可以愉悅;第(8)、(9)條涉及到孝悌與為政之間的關系,再一次肯定了孝悌在社會安定及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即:為政自孝悌始。

(10)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多年不改變父親傳下來的正道的話,就可以說是盡孝了。 (11)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

此章并非直接講述孝之內涵,而是從很小的側面來反映儒家對孝的重視,即通過對禹重祭祀的表贊,來體現對孝悌的肯定。

(12)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此章講閔子騫行孝悌是得到內外之人的肯定的,以一個具體的人物事例來闡述孝悌,也從中體現了孔子對孝悌的重視與推崇。

(13)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此章是對孝悌之范圍的確定,即“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這樣就把孝悌的范圍不僅僅局限于父母和兄弟,而是延伸到了整個宗族鄉黨,從而也就擴大了孝悌的內涵及外延。

(14)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此章以孟莊子為例來說明孝悌的更高要求,即不改父之志。

以上14章即為直接出現“孝”、“弟”或“孝弟”的全部章節,通過分析可得孝悌之涵義。首先,范圍上,孝悌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之孝悌即針對父母兄弟的小家庭,如(3)至(7)條、(10)條;廣義之孝悌即涵蓋宗族鄉黨,乃至社會國家的大家庭,如(8)、(9)、(11)至(14)條。其次,在孝的具體要求上,綜合以上諸章,可謂是涵蓋了一個人在家庭、社會生活對父母、兄弟的各個方面。例如(3)、(10)和(14)之顯親,(4)之順親,(5)之安親,(6)之敬親,(7)之悅親。再次,在孝悌之地位上,不斷肯定孝悌的基礎、根本地位,即(1)、(2)條。最后,孝悌與忠君愛國的處理上,《論語》中的以上幾條也給出了很好的解答。即孝悌并不會給忠君愛國帶來任何阻礙,而是社會治理、為政所提倡和宣揚的。(8)、(9)、(10)、(11)、(14)等章節即表述了此種觀點。孝悌是為政之基礎,為政是孝悌之升華。

二、對“孝悌”實踐形式的補充說明

在《論語》中,除了那些直接談及“孝悌”的篇章外,還有很多是從側面,或用具體的事例來說明孝悌的。據統計,涉及到了十二章21篇之多(不包括已論述的以上篇章),在此,本文將不再逐一分析解讀。只略舉幾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1)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此章從孝悌與為學之間的關系來對孝悌的涵義進行了延伸,假如一個人能夠做到竭盡全力地侍奉父母,即使沒有接受的教育,也可以說這個人是學習了的。

(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此章從重視祭祀的角度來反應儒家重視孝悌的思想,同時也說明了對實踐孝悌的具體要求,即要重視祭祀。

(3)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此三章從具體的方面講述了踐行孝悌的相關做法,即:第一,對待父母的觀點和做法,自己認為不對的部分要敢于指出,但是,幾經諫言之后,父母若仍舊不改,子女要依舊尊敬父母,順從父母,而不能有所怨言。第二,講到要心中時刻想著父母,“不遠游”,一在于要時時刻刻陪在父母身邊,照顧父母,二在于安親,不讓父母為自己擔心。第三,講到要時刻惦記著父母的年齡,一方面要為之高興,另一方面又要因其擔憂,這是一種至愛的矛盾。 (4)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孔子認為,一個人做到了在家事父母——孝,在外事公卿——悌,又重視喪事,那這個人就沒什么可被譴責的了,由此可見孔子對孝悌的重視程度之深刻。

以上幾點從日常生活、祭祀、為政等具體的細節來對“孝悌”做了更深刻、更廣泛的補充??傮w而言,《論語》中的“孝悌”思想,正如《孔子家語·弟子行》所載“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孝悌,不僅僅是維系家族親情的最為基本的紐帶,更是影響到社會安定、國家治理的重要因素。孝悌思想的價值訴求,包含了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全方位的追求。以實現“仁愛”為目標的儒家文化,對“孝悌”提起了足夠的重視,這對當時及以后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錢穆先生曾經稱中國文化為“孝的文化”。

“孝悌”思想可謂是中國傳統哲學與文化的精髓,是儒家仁愛思想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論語》一書通過其特有的方式對“孝悌”思想做出了比較系統的闡述。通過對原文的研讀,我們可以把握到其中的脈絡和精華,以及《論語》論“孝悌”的獨有特色,對《論語》中“孝悌”思想的探析,或許也可以以此種追求為目標,在獲得道德價值之上,來提高人的心靈境界,使之可以在任何的歷史現實下,得以保留其本質而日久彌新。

第三篇:《論語》中的道德修養思想及其現實意義

兩千五百多年來,儒家思想對中華民族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論語》中的道德修養思想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現實意義和價值將是我們應當深思的問題。 和諧社會 道德修養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它之所以能夠至今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而不倒,正是因為它在發展過程中孕育了燦爛的文化,而這個文化的主體便是由以“仁”為主要內容的儒家文化作支撐的。兩千五百多年來,以孔子思想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已經滲透進了中華民族的血脈當中,塑造了中國人的性格,形成了寶貴的思想文化傳統,對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規范、教育理念、審美情趣等等,都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鬃犹岢?ldquo;仁”,其中一個重要的內涵就是要注重個人道德修養,尤其注重嚴于律己。人要通過“修己”成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有利于社會發展的人的思想在當今社會更是有現實意義,值得我們深入學習、推敲、反省和改正,以提高我們自身道德修養水平,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一. 當今社會人們提高道德修養的必要性

在物欲橫流的經濟時代中,緩解巨大的工作壓力和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似乎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的重心??v觀2007年內發生的大案,貪污腐敗、非法集資、監守自盜、“高智商”的計算機犯罪等等層出不窮。盡管我們只是管中窺豹,但是其中折射出的世間百態,值得我們仔細深思和回味。人們往往忙碌于滿足自己的各種欲望,漸漸忽視了對自身精神文化的建設和道德素質的提升。這對于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繼承與繁榮是極其不利的。

孔子的儒家思想核心是“仁”,其目的是實現“德治”。這就要求通過個人的內在修養,以形成“仁”的德性??鬃釉f:“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論語·公冶長》),“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這些與我們社會總體道德修養現狀不謀而合,直指組成這個社會的個體----人所存在的問題:人們道德觀念日漸淡薄造成世風日下。與此同時,孔子也說:“以約失之者鮮矣。”(《論語·里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仁。……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以此來說明道德修養以及自律的作用。因此我們要想又好又快地發展、可持續發展,真正落實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公民道德修養水平勢在必行。

二. 提高道德修養所要達到的標準及其現實意義

《論語·學而》篇中首次將道德修養所要達到的標準作了概括表述----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無憚改。”明確指出道德修養所要達到的標準就是君子,君子就是有仁德的人,而君子的標準則包括五項具體內容:①舉止;②學習;③品質;④交友;⑤態度。這對于我們現在來說也是相當實用的。下面,我就以上幾個方面具體論述。

首先,“君子不重,則不威”講的就是君子的言行舉止應當達到的標準。“重”是莊重,“威”是有威嚴,即是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其中又可以分為語言、儀貌、行為等幾個方面。莊重威嚴作為給別人的第一印象,在這個忙碌的社會中顯得尤為重要。此前中外媒體均有過多次報道:中國旅行團到某某地旅行,言行極不文明。比如隨地吐痰、購票插隊、大聲喧嘩、在禁止照相的地方無視規定等等。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并不是偶然的過失,而是多次反復出現的。這使中國人在“世界最不文明旅游者”排行榜上榜上有名。這也直接導致了一個大問題: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度再次因為其子民缺乏道德修養而聲名狼藉,而道德素質低下成為我們給自己貼上的最醒目的標簽。世界不再關注我們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不再欣賞我們的人文氣質,不再重視我們的經商頭腦,他們在意的僅僅是我們的道德修養水平。一個人作為一個企業、一個地域的組成個體,從他身上不經意展現的細微末節最能顯示他所受的道德素質、文化底蘊、教育背景。他雖然是個體,但是卻是這個企業、這個地域最生動、最真實的“名片”。因此,我們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讓中國人的形象在世界人民的觀念中華麗轉身,重新獲得世界的認可,規范我們的言行舉止便是我們首當其沖應當做的。

其次,“(不)學則不固”是講所學的知識和美好的品德需要鞏固才能不斷提高我們的道德修養水平。“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便說明了道德素質的培養所占據的重要地位。道德修養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長年累月的學習和實踐。我們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還應該在心里撒下道德的種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道德的習慣成為指導我們行為的風向標。而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一方面要將已有的美好品質得以發揮,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取人之長,讓自己的德行趨于完備。鞏固提高我們的道德修養水平需要持之以恒,這樣,我們美好的德行才能得到鞏固,展現其應有的光輝。

再次,要將道德修養提高到一定水平,便一定要使道德品質“主忠信”。一切言行舉止都要以忠、信為宗旨,這樣才能培養出品德高尚的人?!墩撜Z》中記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孔子的教學內容其中兩點便是忠、信,可見忠信在一個人的道德品質中占據十分崇高的地位。所謂“忠”,是指對人對事盡心盡力,從另一個方面講,也就是要真心誠意、全心全意地對待他人??鬃臃磳μ撉榧僖獾慕挥研袨?,他說:“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也恥之。”(《論語·公冶長》)。此外,孔子還認為,真正的朋友不是以取悅方為目的,而是要敢于向朋友提意見,孔子稱之為“忠告”。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常有一些人以正直自居,他們喜歡向朋友提意見,但目的并不是為了幫助朋友改正錯誤,而是帶有揭他人之短以掩自己之不足的味道,這是有悖于“忠”的思想的。而所謂“信”,就是誠實不欺,言行一致。雖然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然而當今社會巧言令色的人卻比比皆是,欺詐盜竊的新聞也常常見諸報刊雜志,人們不再相信身邊還有“活雷鋒”,人們也不再愿意去當“活雷鋒”,不僅如此,人們對于為數不多的、仍然小心翼翼地當著“活雷鋒”的人還嗤之以鼻。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這種局面長期存在不僅僅會影響我們的社會關系,而且對社會安定也起著負面作用。

第四,道德素質的提升還需要良好的環境,那就是“無友不如己者”。人作為社會大家庭的一分子,是不可能獨立存在的。那么,外界環境對道德的培養就必定會有多多少少的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就是說明了外界環境對人生活發展的影響。我們交朋結友,要選擇德行比自己更高尚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這樣,我們的德行才能有上升的空間,使自己的道德素質得到提高。

最后,“過,則無憚改。”決定了我們是否能夠真正提高我們的道德素質。俗話說:“態度決定一切。”有了過錯就要勇于改正。“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論語·子罕》),我們只有不斷在實際行動中修正自己的行為,最終才能夠使自己學習和鞏固的美好的道德品質更加盡善盡美。

三. 提高道德修養的途徑和內容

在明確了我們改善道德風氣敗壞的現狀所應該達到的目標和標準之后,我們還該依照以下幾個方面實行,以切實將我們的道德素養提高到新的水平。

1. 學習

學無止境。要想提高道德素養,我們首先應該有新的心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將提高道德素質作為自己的樂趣,學習也快樂,實踐也快樂,我們將在良好的心態中跨越更多的障礙,擺脫更多的束縛,得到更多的成長。我們可以將學習的途徑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① 在書本中學習:“書中自有黃金屋”,美好的道德品質對于如今的人們已難能可貴。在書本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前人先輩的光輝事跡、光榮傳統,還可以看到許多反面的事例。我們可以以此警醒自己,同時加深自己的理解,在今后實踐的過程中做得更好。 ② 向長輩、朋友學習:父母作為啟蒙教育的重要角色,父母的品德對孩子起了極為重要的表率作用。“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論語·學而》)便說明了這一點。此外,向朋友學習也是提高品德的主要途徑之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我們只有在不斷的比較中才能發現自己做得好的方面和做得不盡人意的方面,我們要善于尋找好的參照物,以此在道德上得到更多的提升。

③ 在反思中學習:人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反思,而人類學習最重要的也就是反思。人在反思中能夠學到更多的東西,舉以一反三,是我們進步的捷徑。不過,我們將反思的結果付諸實踐,最終也應該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以此得到更為豐富的結論,為下一次的實踐做好充足的準備。

2. 端正態度

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道德修養,態度確實是起決定作用的。“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論語·衛靈》),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將使我們在提高道德素養的過程中更好的掌握“寬”和“嚴”的尺度,更有利于我們揚棄地學習,發揮我們的主觀能動性。“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要有不斷進取的決心才能取得最終的進步。

3. 交朋友

如上所述,“主忠信”是判別朋友關系的主要原則??鬃訉⑴笥逊殖扇?。他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這也可以作為我們現在交友的準則和對其判斷的依據。

所謂“友直”,是指結交正直的朋友??鬃诱J為,正直是人與生俱來的品德之一,“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論語·雍也》)也是人作為朋友的重要品德之一。而正直的基礎是“忠”??鬃又鲝垼鹤鳛榕笥褢撌?ldquo;忠告而善道之”(《論語·顏淵》),既要誠心誠意地向朋友提意見,也要善于提意見。而善于提意見就是要把握“直”的限度,注意提意見不要太直率了,有可能為朋友所不能接受,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如果堅持直言相勸,則朋友之間有可能會疏遠開來,“朋友數,其疏矣。”(《論語·里仁》)故孔子認為,在多次勸告而仍不能為朋友所接受的情況下,“不可則止,毋自辱也。”(《論語·顏淵》)。

所謂“友諒”,也就是要與講信用的人交朋友。子夏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信不僅是獲得他人信任的基礎,同時還是朋友之意相互提意見的基礎,“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論語·子張》)。我們只有在與人交往并發現改正自己的錯誤的過程中,才能不斷堅定自己的腳步,愈行愈遠。 所謂“友多聞”,是指結交見聞廣博的人為友。如上所述,在孔子看來,無論是“友直”還是“友諒”時,其共同之處在于都離不開“好學”。而“多聞”,主要是通過學習而得。除此之外,游歷也是一個人見多識廣的重要來源。以這種人為朋友,其意義不僅可以彌補自己在知識和見聞上的不足,而且可以開拓人的視野,培養人的寬闊的胸襟。

而孔子所說的三類“損友”中,前兩類即“友便辟”和“友善柔”實際上是一種德性的兩種不同表現而已。“友便辟”是指與喜歡諂媚奉承的人為友,“友善柔”則是指與當面恭維背后誹謗者為友。至于“便佞”,實際上就是指喜歡夸夸其談的人。所以,孔子特別強調:一個人的言語之發必須以仁德為基礎,即“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論語·憲問》),“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里仁》)和“剛毅木訥近仁”(《論語·子路》)。這些都是孔子對言語之德的看法。由此可見,“友便佞”,確是“損友”之一。而孔子之所以特別提出這一點,就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就是因為言語之惑而誤交朋友。

綜上所述,道德修養的提高亟需重新占據我們生活的重要部分,而《論語》中的道德修養思想要如何為我們所用,仍然任重而道遠。

第四篇:《論語》的協同管理思想在團隊建設中的應用

[摘要] 當今環境日益變化,競爭激烈,需要組建高效團隊去獲取在市場經濟時代的成功,在這過程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而傳統文化在對人性認識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本文通過對 “和為貴”的協同管理思想的解讀和挖掘,結合現代團隊管理理論,主要探討如何理解《論語》內涵并運用其管理思想,總結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團隊管理理論。

[關鍵詞] 《論語》 團隊 管理思想 協同管理

《論語》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是孔子門人對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錄,儒家管理思想在其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儒學作為中國統治者的管理工具其精華足以建設好一個團隊。

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團隊的目標是團隊決策的前提和發展的方向

沒有目標的團隊只能處于不確定的盲目投機狀態中。團隊目標的實現關系到全體成員的利益,是鼓舞斗志、協調行動的關鍵因素。能夠取得團隊成員認可的目標,會對團隊成員具備很強的吸引力和號召力,可以在提高主動性和積極性等方面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

1.要準確地把握團隊的目標

團隊的目標包括遠景目標和具體目標。遠景目標是團隊為未來所勾勒的一張藍圖,設定遠景目標的目的,是為了激勵團隊成員勇往直前;具體目標則是根據遠景目標所制定的分目標和行動綱領。

2.團隊目標應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清晰可見。目標清楚明白,團隊成員才能清楚地知道團隊,以及自己所追尋的方向,才能使目標具有激發團隊成員的熱情、好奇心、活力、創造力與能力的原動力。

(2)具有伸縮性。具有伸縮性的目標,就是善于開發眾人所具有的潛力,鼓勵大家超越眼前的權限或經驗,同時激發大家的斗志。

(3)具有可測量性。應該要有一組明確的指標,以作為是否達到目標的檢查依據。

(4)認同度高。團隊目標要與個人目標有機結合,團隊領導者要讓大家清楚這個目標與他們期望的個人目標是一致的,只有達到上下同欲,其力量才可以形成合力,所以需要幫助每一位團隊成員找出團隊目標與他們自己的目標息息相關的契合點。

(5)時間界限

時間是一種稀有資源,世界很多資源都可以開源和節流,惟獨時間不能,因此,團隊開展工作時一定要考慮時間成本,完成目標必須有時間限制。也就是說,團隊成員必須知道他們必須在何時完成目標。

3.讓未來的目標觸手可及。在團隊中,把同伴所追求的事業予以抽象化尚不夠,還必須充分了解組織的立場,確實地掌握客觀情勢的需求并予以具體化。如果是以強權或權威來壓制一個人,這個人做起事來就失去了真正的動機。如果能夠使人產生期待并使之予以具體化,為了要實現這個具體化的期待而努力,這就是賦予動機。具體化期待之所以能夠賦予動機,就在于它具備能夠實現的目標。例如,蓋房子的時候,如果沒有建筑師的具體規劃就無法完成。建筑師把自己的想法具體地表現在藍圖上,再依照藍圖完成建筑。同理,組織在采取行動時也必須要有行動的藍圖,也就是縝密的具體行動目標。如果這個具體的行動目標規劃得生動鮮明而詳細,團隊成員就會毫無疑惑地追隨;否則團隊成員就會困惑而迷茫。

達成目標是最后的結果,由于要達到最后的結果并不容易,所以要設定為達成最后結果的前置目標。要達成第二次要目標也不容易,所以要設定達成第二次要目標的前置目標。要達成第三次要目標也不容易…….就這樣一步一步地設定次要目標,直到能夠連接到現在為止。為達成最后的結果就必須從最下位的目標開始,一步一步地向前一位目標邁進,次第完成每個目標。

這一步一步展開前置目標的過程中,最下位的目標必須設定在最接近目前的狀態,且盡可能的詳細而現實。達成目標的過程或手段,規劃得愈仔細愈好。愈上位的目標,其過程或手段就愈概略,只要從下位目標一步一步地向上爬,最后一定可以達成。像這樣由眼前的現狀到達成目標的過程中,使每一階段都規劃成一幅幅的展望,各個分目標若能一步一步地實現,最后目標的達成效果就會非常顯著。

二、營造互信的合作氣氛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禮”與“樂”其實就是團隊的制度建設和文化建設,如果人們不能相互坦誠以對,不能有效協作,也就是“仁”這種品質做得不夠時,團隊是很難達到其目標的。而團隊的精髓就在于團隊成員相互“合作”,只有在團隊成員都具有與實現目標相關的知識技能及與他人合作的意愿,團隊的合作才有可能成功。不僅團隊需要合作,其他成功團隊的合作隨處可見,無論是一支足球隊、一個企業、一個研發團隊、還是一個部隊,團隊成員間的密切合作對于團隊的成功是至關重要的。

1.培養互信氣氛是達成合作的關鍵

(1)誠實。要想贏得別人的信任首先要誠實、正直、廉潔,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不欺騙和不夸大,實事求是。這涉及做人的道理和原則。真正成功的人不是憑借投機獲得成功的,而是憑借內在的品德修養。“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我們應當清楚溜須拍馬、言過其實、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行為只會遭到大家的厭惡和反感。“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對于那些在道德方面不能夠堅守不移,信仰道義不能夠執著追求,這樣的人不會得到大家認可,而科維在《與成功有約》中也提到:“真正的成功是品德成功。”坦誠是一種品德,是信任的基礎。

(2)守信?;ハ嘈湃文軌蛟鰪妶F隊合作,然而信任的基礎除彼此坦誠外,還要守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真的不知會出現怎么樣的結果,就猶如車沒有“”“”一樣不能行走。另外,子張曾問孔子如何做事才能使要做的事順利達成時,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這里也提到人無“信”不立。“信近于義,言可復也。”也就是說與別人所訂立的信約在恰當的情況下,只有符合了義,所說的話才有可能得以實現。另外,“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這里也提到如果管理者能夠講信用,百姓就沒有不敢講真話的,如果管理者能夠做到這樣,百姓們都會背兒帶女來投奔效力,根本不用管理者自己動手來做事。因而,守信用是獲得別人信任的基礎,尤其管理者更要遵守自己所說的話,要令出則行,并要以身作則,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團隊成員的尊重和信任,在信任的基礎上才能夠對團隊的目標產生認同。

(3)公開。愿意與其他人分享信息,即使是錯誤的信息。

(4)一致。個人表現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要出爾反爾。

(5)尊重。以一種有尊嚴、正大光明的態度待人。

這幾個方面互為一體,其間存在一種“必要的”邏輯關系,只要違背了其中一點,互信關系就會受到嚴重影響,甚至不復存在。

2.信任是合作的前提,其作用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1)信任使大家能夠把焦點集中在工作而不是其他問題上。在一個自我管理型團隊中,如果大家缺乏應有的信任,此時人們的注意力已經不可能再放在目標的實現上,而會轉到人際關系維持方面,如怎樣平息個人之間的矛盾、怎樣在工作中不得罪他人等,團隊成員間防衛心理就會增加,小團隊利益和個人利益就會代替團隊利益。

(2)互信能夠促進溝通和協調。在缺乏信任的團隊中,成員間互相猜忌,互相防備,彼此不愿主動、真誠地進行溝通;只有互相信任,團隊成員間才能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才能夠共享經驗、信息,開誠布公地提出有建樹的建議。

(3)互相信任能夠提升合作的品質。而創造合作氣氛必須遵守一定的規則:坦誠地分享信息(包括負面信息);鼓勵團隊成員冒險,允許犯錯誤,并對錯誤進行總結。

(4)互信能產生相互關愛與支持的功能。相互關愛與支持是很多團隊成功的關鍵,互相信任的團隊成員間會激發出巨大的能量,從而跨越各種障礙。例如,當某位團隊成員生病時,團隊成員不僅關心他的病情,還應主動承擔他的工作,如果團隊中充滿了這種互相支援的氣氛,團隊成員就不會感到孤立無援,而會以更大的熱情和信心投入到團隊工作中去。

三、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團隊領導者要帶頭鼓勵合作而不是競爭??系夏峥偨y曾說:“前進的最佳方式是與別人一道前進。”很多管理者熱衷于競爭,嫉妒他人的業績和才能,恐懼下屬的成就超過自己,而事實上沒有一個領導者會因為自己的下屬優秀而吃盡苦頭。只有建立一種互信的領導模式,成功的領導者才能通過合作來消除分歧、達成共識,帶領團隊走向成功。

1.要制定合作的規范和公平的規則

在一個團隊中,如果能者多勞而不多得的現象出現,就會使成員之間產生不公平感,在這種情況下是就很難開展合作;要想有效地推動合作,領導者必須制定一個被大家普遍認同的合作規范,采取公平的管理原則。

2.還要建立長久的互動關系

領導者要創造一些機會使團隊成員間加深了解、融為一體。例如,組織培訓、開展競賽、舉行團隊的會議和舉行激勵的活動等等。

3.要強調長遠的利益

領導者要使團隊成員擁有共同的前景,使大家相信團隊可以實現目標,這樣團隊成員就不會計較眼前的得失,會主動開展合作以達成共同的遠景目標。

若要使團隊達到“和諧”的協同效應就應從培育團隊精神開始,“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團隊精神是高績效團隊的靈魂,表現為團隊成員的眾志所歸,是一種士氣、意愿和作風,是成功團隊的特質。團隊精神表現為團隊強烈的歸屬感和一體性,每個團隊成員都能強烈感受到自己是團隊中的一分子;團隊精神能夠把個人工作和團隊目標聯系在一起,對團隊忠誠,對團隊的業績具有榮譽感,對團隊的成功感到自豪,對團隊的困境感到憂慮。當一個人的目標和團隊目標一致的時候,團隊的協同效應的凝聚力就能更深刻地體現出來。

參考文獻:

[1]《論語·衛靈公》

[2]《論語·八侑》

[3]《論語·為政》

[4]《論語·公冶長》

[5]《論語·子張》

[6]《論語·學而》

[7]《論語·子路》

[8]謝丹書田譯注:《荀子·王制.》遠方出版社,2004,03

[9]《論語·子罕》

第五篇:論語名言警句(論語中的名言名句)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巧言令色,鮮亦仁! 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胡? 4.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8.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1.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1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3.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14.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15.朝聞道,夕死可矣. 16.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17.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18.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19.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0.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2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23.德不孤,必有鄰. 24.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2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6.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27.君子周急不繼富. 28.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29.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3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32.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3.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34.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1 / 6

35.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36.子不語:怪,力,亂,神. 3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39.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4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4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42.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也,恥也. 43.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4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4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46.吾未見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47.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48.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49.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50.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1.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52.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53.食不語,寢不言. 54.寢不尸,居不容. 55.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56.未知生,焉知死? 57.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58.過猶不及. 59.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6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1."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無兄弟也? 62.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6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64.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65.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 6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67.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2 / 6

68.言必信,行必果. 6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70.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71.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76.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77.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7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9.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80.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81.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82.小不忍,則亂大謀. 83.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84.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85.君子憂道不憂貧. 86.當仁,不讓于師. 87.有教無類. 88.道不同,不相為謀. 8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90.既來之,則安之. 91.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92.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93.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只者次也;困而學之,又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94.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95.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96.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97.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98.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4.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8.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 / 6

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2.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18.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19.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2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6.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29.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3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32.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3.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3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40.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4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4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46.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48.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49.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51.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54.過猶不及

57.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6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2.當仁,不讓于師

6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67.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68.言必信,行必果

6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71.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77.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7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9.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80.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4 / 6

譯文

1、 學習而又時常的復習,難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3、 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是否盡心、忠實?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誠?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是否認真復習?”

4、“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5、不擔心人們不知道自己,只擔心自己不知道別人。

7、這是孔子說他自己:

“志于學”,是說孔子有志于學,立志要學習;“三十而立”指孔子三十的時候已立業,學說已漸成體系,(用在現在的人身上大概是事業小有建樹的意思);“不惑”遇事明辯不迷惑,少疑惑;“知天命”,所謂“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之天乎”,懂得了天命,正確看待自己;“耳順”說各種話都能聽能容忍;“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說自己到了七十歲的時候隨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規矩了。

8、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9、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而更加危險。

10、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明智。

12、每天能學到一些自己沒有的知識,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識,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的了。

18、君子看中義,小人看中利。

與君子談事情,他們只問道德上該不該做;跟小人談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沒有利可圖。

19、見到賢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齊,見到不賢能的人就要(以他為反面教材)做自省.

22、君子要少說虛話,多干實事

25、做事勤敏,又好學,不以問及下于他的人為恥

26、顏回這個人很好學。為人不遷怒他人,不重復犯(同樣的)錯。

29、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質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后才可以成為君子

30、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31、孔子說,智慧的人愛水,仁義的人愛山;智慧的人好動,仁義的人喜靜;智慧的人容易快樂,仁義的人容易長壽。

32、默默地增加知識,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33、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復地給他舉例了。

37、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

5 / 6

38、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40、“生來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通過學習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難才學習的又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難仍然不學習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41、士不可不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肩負重任,路途遙遠。

45、孔子在河邊說:時間就像這流水一樣,不分日夜的流淌

46、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誹謗人的人,結交善于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

48、一切要以忠信為本,不要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錯誤不要怕改正

49、軍隊可以被奪去主帥,男子漢卻不可被奪去志氣。

51、有知識不會疑惑 有仁義不會擔憂 有勇氣不會恐懼

54、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57、不必擔心財富不多,只需擔心財富不均;不必擔心人民太少,只需擔心不安定。 60、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給別人。

62、原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后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 6

6、當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會跟著行動起來;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縱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會服從的。

67、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6

8、說話一定要講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斷。

69、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 7

1、君子坦蕩而不驕狂,小人驕狂而不坦蕩。

77、那些有志向、有仁德的人,沒有為了謀求生存而損害仁德的,只有獻出自己的生命來成就仁德的。

78、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 7

9、一個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患。 80、君子嚴格要求自己,而小人則千方百計要求、苛求別人。

6 / 6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龍應臺什么是文化下一篇:立足本職履行職責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