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土地治理論文范文

2023-09-17

土地治理論文范文第1篇

竣工驗收報告

一、項目概況

(一)批復的項目投資計劃

該項目位于吳起縣,于2014年經市國土資源局、市財政局批復,共治理土地面積1421畝,投資1868.33萬元。

(二)項目區土地利用現狀

1、項目區土地利用結構

項目區的土地總面積1421畝。由于多為順坡種植,土層厚度不一,表層多砂土,少部分土質粘重,地塊小,零碎,不利于機械作業;水資源主要靠自然降水,由于地形復雜,難以攔蓄。主要以種植地瓜、花生、玉米、小麥、林果等農作物為主,但產量低,而且不穩。

2、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項目區內土壤類型主要為棕壤,潛在肥力較高,適應種植各種農作物,如改良措施得力,完全可以建成高產農田,但由于該區域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土壤形成過程,存在以下不利因素:

(1)土層厚度不一,表層多砂土,少部分土質粘重。 (2)地塊小,零碎,不利于機械作業。 (3)林木覆蓋率低,調節生態環境的能力差。 (4)投入不足,科技滯后,影響土地的充分利用。

(三)項目規劃標準和方案

1、項目規劃標準

土地平整:通過整理,盡量增加耕地面積,但不搞統一化,要根據地形、地貌、土壤母質及風化程度、空間結構等特點,將項目劃分成多個單元區,科學合理地進行土地平整,做到局部平整的統一化,土層按每個單元區實際厚度根據規劃設計要求有一定的高差。坡度在15—25之間的區域,田面寬度15—50米,

0

0整成坡式梯田,坡面向內側傾斜,達到外撅嘴里流水標準。土地平整實行生對生,熟蓋頂,盡量不打破活土層,保證土地質量。

2、項目規劃方案

(1)總體布局

區內地勢平坦,坡度小于15度,水利設施較好,均規劃為水澆地,其整理要求是:

a.田面沿等高線布臵成長方形或帶狀,根據灌溉和機械作業要求,田面寬度和長度一般應根據地形條件在15-50米不等,土層厚度60公分。

b.坡度大于15度小于25度,水澆條件差的區域規劃,按照“地圍山轉,水平梯田”的原則,規劃為旱地,寬度、長度盡可能大,地面平整,土層厚度在40公分以上。

(2)工程規劃

a.平整土地工程

在確保環境保護和農業生產、節約投資的情況下,盡量可能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積為本項目土地平整的基本原則。

本項目采取局部平整方案,即根據地形條件將項目區劃分成若干土地平整區域進行整理,主體工程為梯田的修筑,田面寬度不小于15米,適宜寬度為50米。

b.水土保持工程

為控制地表徑流集中沖刷,防止坡下部溝頭前進等,從項目區內地形條件,支溝比降,以及群眾便利等因素出發,通過對項目區土地整平、農田灌溉設施配套、建造防護林及排水設施的建設等方面的綜合治理,加強了水土保持,防止了水土流失,使項目區的水土流失模數由原來的2590T/km.年,減少到1470T/km.年,提高了經濟及生態效益。

c.環境影響

項目區內通過山區土地整理,對環境的改善是非常顯著的。第一,通過植樹造林,完善農田林網,增加林木覆蓋率,可以改

22善生態環境,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第二,通過整理土地,形成梯田,通過配套水利,提高農業產出效益,防止水土流失。

(四)項目建設任務及主要技術指標完成情況

1、土地平整工程:項目區實際整理土地面積58公頃。工程施工采用人力與機械作業相結合的辦法,全部進行平整,將零散地塊合并,整理時要注意土層結構,土層達40cm以上。深翻整平現有耕地,通過整理,增加耕地4.8公頃。

二、項目工程和管理

(一)工程建設質量情況

1、土地質量

按照規劃設計要求,整理后凈增耕地4.8公頃,土地達到了標準農田的質量標準。平整度好,田塊相對集中連片,區域布局合理,各類用地比例協調,并且具有良好的通達性,與機耕路、公路、村莊等的距離及達到的難易程度適中,方便群眾的生產生活。

整理后全部耕地的土層深度自然沉實后不少于60厘米,耕作層達到40厘米以上,耕層有機質、鹽份含量不低于當地平均耕層有機質含量。灌溉保障率為P=75%。土壤類型為棕壤和褐土,以酸性巖殘坡棕壤性土為主。

(二)資金管理使用情況

按照《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等的有關規定,嚴格執行資金的使用和管理制度,做到??顚S?,專項管理、單獨核算。財政下撥資金的使用管理由縣財政局、計委和審計局把關,縣國土資源局具體監督及管理實施。由有關部門編制工程投資計劃,作好資金的利用規劃,項目資金按時、足額到位,減少資金的浪費和不合理的應用。按照事前審查、事中監督、事后檢查的要求,建立健全資金監督檢查制度,定期不定期地開展項目資金專項檢查,強化資金的管理監督,嚴禁資金被擠占挪用,切實把全部資金用于項目建設和管理。為切實加強資金的效益,凡是按合同完成工程質量要求,予以資金的大力扶持。完不成合

3 同要求的,令其重新整治,如仍達不到合同要求的,取消其項目的承包資格,同時收回所投入的資金,并按合同規定予以一定的經濟處罰。

(三)土地權屬調整情況

1、土地整理項目工程完成后,縣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對整理后的土地進行綜合評價,作為實施整理后土地分配方案的參考或修正依據。

2、土地整理后的農用地進行了分配,堅持參與整理各方土地總面積不變和集中連片、便于利用的原則,參照土地綜合評價結果,按項目區內各組織原有土地比例,以標準田塊為基本單元,根據路渠等線狀地物重新調整權屬界線,確認邊界四至,埋設界樁。

3、縣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根據土地分配結果進行權屬調整,并依據《土地管理法》和國土資發[1999]50號文件精神,遵循土地整理前后土地所有權一致的原則。

4、對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之間,為了生產方便,將飛地、插花地自愿進行調換的,依據有關部門政策,辦理必要的批準手續,進行所有權變更登記,并頒發土地證書。

5、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對整理出的耕地落實好承包經營,頒發土地使用證書,既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保護農民的承包經營權,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提高土地產出率。

(四)項目建成后運行管護措施

項目建成后,明確了路公共設施的管護主體,建立健全了管護制度。整理后的耕地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

土地整理完成后,在保證灌溉和土壤改良的條件下,可以根據五蓮縣地方市場的需求情況和當地農民的種植意向,種植經濟和糧食作物,使土地整理真正成為“富民工程”,保證農民增收和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五)投資預期效益分析

4 項目完成后,土地利用率將由先前的80%提高到90%,耕地增加率為10%,共改造中低產田789畝,耕地質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項目完成后,項目區內的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水土流失治理面積58公頃,項目區內土壤有機質含量明顯提高,地力得以穩步回升。

通過整理,可新增耕地4.8公頃,按每畝產值增700元計算,年可增效益5.04萬元。通過土地整理改造中低產田,每畝可增加效益200元,共增加效益17.4萬元。整個項目完成后,年增效益22.44萬元,與開發整理前相比,農民收益有了很大提高。預計項目總投資3年內可逐步收回,項目完工后可收到社會經濟生態效益同步增長。

(六)文檔管理情況

明確建立了檔案制度,對項目立項、規劃、設計、工程實施和檢查驗收等各環節形成的每一技術資料都收集、整理齊全,分類建檔,妥善保存。

(七)項目建設管理主要措施、經驗

1、組織管理

項目法人和建設單位均為吳起縣國土資源局。由建設單位成立專門管理機構管理此項工程,負責確定施工單位、委托監理公司進行監理,使工程建設達到有效的監控和管理,保證建設質量。

2、實施管理

(1)建立健全項目管理制度

在具體的管理環節上,認真做好項目可行性報告的編制工作,推行專家評審制度,提高立項的科學性;認真搞好項目規劃設計,編好項目計劃,做好與土地利用規劃、土地開發整理規劃和土地利用計劃的銜接;規范項目預算的編制,強化預算的約束;通過認真實行法人制、工程監理制、招投標制、合同制、實施公告制,對項目工程實施嚴格管理,努力提高項目建設質量;嚴格

5 執行請、撥款制度,實行項目資金??顚S?、專戶管理、專帳核算制度,提高資金管理水平;實行項目科研、規劃設計、施工等單位資質認證制度,保證建設的質量和水平;加強指導,層層把關,搞好項目驗收等。只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從根本上保證把項目管好。

(2)通力合作協調發揮整體功能

土地整理項目管理是一項涉及多方面、整體性很強的工作,要理順關系,明確職責,搞好部門協作、上下協作、行政與事業單位的協作,發揮整體功能。

(3)強化指導和監督檢查

土地整理項目管理是一項新的工作任務,要求高、責任重,特別是在項目實施中,涉及到組織管理、政策、技術、農民利益、部門合作等多方面的問題,要加強指導,隨時發現和解決實施中的問題。同時建立日常監督檢查制度,檢查項目實施情況。嚴格執法,特別是在資金使用管理上,要嚴格財政紀律。

土地治理論文范文第2篇

一、項目概況

***土地整理項目位于***東起***西至***,南起***,北至***,整理總面積***公頃,項目區共涉及**鎮**行政村。批復項目建設總規模***公頃(***畝),新增耕地*** 公頃(***畝),新增耕地率達***%。項目實施后實際建設規模為***公頃(***畝), 新增耕地***公頃(***畝),新增耕地率為**%。項目建設期為**年,主要建設任務有:

1、平整土地

平田整地**公頃(**畝)。

2、農田水利

砌護支渠*條,長**km; 砌護斗渠**條,長**km; 砌護農渠**條,長**km; 治理支溝**條,長**km; 治理斗溝**條,長**km; 治理農溝**條,長**km; 水工建筑物**座

3、田間道路

田間道**條,長**km;

1 生產路**條,長**km;

4、其他工程

農田防護林**公頃,植樹**萬株。

***年***資源部“關于下達***年國家投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計劃和轉發項目預算的通知”正式下達了項目批復,批準項目建設。該項目預算總投資***,兩年下達,目各項費用構成如下:

工程施工費:***萬元,占總投資的**%; 前期工作費:**萬元,占總投資的**%; 竣工驗收費:**萬元,占總投資的**%; 業主管理費:**萬元,占總投資的**%; 不可預見費:**萬元,占總投資的**%。

二、項目實施準備情況

根據國土資源部對項目的批復,****作為項目承擔單位,組織進行了項目實施準備工作。

項目承擔單位根據項目批復,組織項目管理人員對批復的項目設計和預算進行熟悉并實地進行踏勘。依據批復資金,組織設計單位對預算進行調整并審核確定。由設計單位向項目承擔單位進行設計交底,針對項目設計存在的問題同設計單位對項目設計的工程量進行了實地核查,為項目招標和實施工作打好基礎。

按照《國家投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實施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有關規定,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投標法”、九部委“工程建設項目施工招投標辦法”進行了項目招標工作。項目承擔單位制定了招標工作方案,并報請****同意后,按照工

2 作方案要求,提出了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施工招標報表、建設工程施工招標申請表、工程施工招標評委會組成申報表、工程施工招標標底編制申請表四個申請報表請***批準。根據****的批準,委托***公司作為項目招標代理人承擔項目招標工作。***年**月**日*發布了招標公告,面向國內公開招標。招標工作嚴格按照***批準的工作方案和報件,進行了報名資格預審、組織現場察勘、召開標前答疑會、標前資格復審、召開開標大會、組成評標委員會、評標、確定中標單位。由廳紀檢監察、項目承擔單位派專人,監督招標代理機構編制標底。***年**月向***上報了《關于對***年國家投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招標進行全程監督的請示》,整個招投標工作由***監察室全程進行監督,公證人員對資格復審、開標會及評標工作進行公正。招標工作于***年**月結束,該項目兩個標段中標單位分別為***(一標);***(二標)。

***年**月,委托****作為該項目監理單位,并簽訂了監理合同*。

***年**月分別與兩個施工單位簽訂了正式的施工合同,一標段建設規模***公頃,合同額為***元;二標段建設規模***公頃,合同額為***元。項目總合同額為***元。

三、項目實施情況

(一)項目工程進度情況

按照施工合同的規定,施工單位做好各項施工準備后,于***年*月申請并經監理單位批準后正式開工建設,于**年**月完成

3 全部工程建設任務并進行了自檢后,向監理單位申請了分部工程驗收,**年**月監理單位組織了分部工程驗收并向項目承擔單位提出了單位工程驗收申請,**年**月項目承擔單位組織了項目自驗。

(二)建設任務完成情況:

本項目建設內容分為土地平田、農田水利、田間道路、其他工程四大部分,全部完成了變更后確定的工程量,完成的工程量如下:

1、平整土地:

平田整地**公頃(**畝)。

2、農田水利

砌護支渠**條, 長**km; 砌護斗渠 **條,長**km; 砌護農渠**條,長**km; 治理支溝** 條, 長**km; 治理斗溝**條, 長**km; 治理農溝 **條,長**km; 水工建筑物**座

3、田間道路

田間道**條,長**km; 生產路**條,長**km;

4、其他工程

農田防護林植樹**萬株*

(三)有關問題及處理情況

1、***

2、***

3、***

4、***

四、項目實施管理及制度執行情況

該項目作為國家投資項目,嚴格按照《辦法》的規定進行建設和管理,以“五項制度”為基礎,在具體管理中進行加強和完善。在組織上,項目實施管理在***的直接領導下,由***作為項目承擔單位履行項目法人職責,項目所在地國土資源局參與項目實施管理并進行監督。

(一)項目實施管理情況

項目承擔單位履行了項目法人職責,依照合同對項目參建單位進行監管,實施項目質量、進度、資金控制,規范項目管理,較好的履行了職責。為使驗收工作不走過程,自驗工作聘請有關專家,對項目的工程實體、檔案資料、管理等進行全面檢查,以查找問題為主,保證提請竣工驗收項目有質量;在項目管理加強廉政建設嚴格項目廉政管理。

***作為項目管理單位,實施項目監督、檢查和協調工作,參與項目設計變更、報帳審查和項目檢查、項目例會等工作。

項目監理單位***,按照監理合同、監理規范和合同實施監理工作,實行了總監理工程師負責下的駐地監理制,監理單位對工程質量、進度、投資進行控制,審批確認工程項目劃分,對設

5 計變更進行復核,對報帳的工程量及資金進行質量評定的核定,配合項目承擔單位進行項目檢查,組織召開有關施工會議解決問題,對單元工程質量進行鑒定,主持分部工程驗收,項目監理工作基本能夠按照規范和規程履行實施。

項目設計單位***設計院設計代表解決施工中的設計問題,對項目承擔單位、監理單位、施工單位進行設計交底,對工程實施進行施工放線,對設計變更及資金調整進行復核,參與施工會議解決施工問題,配合項目承擔單位進行項目檢查和驗收工作。

項目施工單位***(一標段)、****(二標)能夠按照施工合同、規劃設計的技術規范進行施工組織設計,按照批準的施工組織設計和計劃進行施工,按照批準的工程項目劃分進行報驗,在施工中針對設計存在的問題及時提出設計變更,嚴格按批準的設計和設計變更工程內容進行施工,按工程進度和報帳要求申請拔付資金。因***施工季節影響了項目施工期,****年完成工程量的**%,***年完成到**%,***年**月完成了全部工程建設任務并申請驗收。

***鎮政府對項目實施工作給予了支持和協調,組織項目區受益群眾對優化項目設計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二)設計變更情況

1、

2、

五、工程建設質量

6 該項目兩個標段,工程項目劃分為**個分部工程,**個單元工程,質量驗收以單元工程為基礎,在每個單元工程完成以后,由施工單位報驗,監理單位組織評評定,項目所有單元**個單元工程質量評定為合格。在所有單元工程全部完成并評定合格的基礎上,根據施工單位的申請,由監理機構主持,項目承擔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參加,于***年**月對項目**個分部工程進行了驗收,各項工程達到設計要求,存在渠道渠拜土方不夠,資料填寫不規范等問題,分部工程驗收合格,在對存在的問題整改完成以后,監理單位向項目承擔單位提出了單位工程驗收申請,由項目承擔單位組織于***年**月對項目進行自驗,經整改合格后,提請竣工驗收。

六、資金使用與管理情況

該項目批復總投資***元,實際結算施工費***元,經委托的審計事務所對項目工程結算進行審計,審計定案結論同意結算資金,整個項目施工費未超出批復施工費(***元)。

七、土地權屬管理

該項目權屬明確,歸屬于****管理使用。項目實施中未涉及權屬調整,原權屬及承包主體未變。

八、投資預期效益分析

(一)經濟效益

項目建成后,耕地質量提高,新增耕地***公頃,使項目區耕地面積由***公頃增加到***公頃,經過項目配套建設農田水利工程及道路工程,完善了基礎設施,提高了機械化生產的條件;

7 節約了水資源;每次灌溉時間由原***天減少到***天, 并由擋土放水變為提閘放水,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節約了勞動力。

(二)社會效益

通過項目實施,提高了耕地質量和經濟效益,發展了農村經濟,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促進了農民增改和農村發展;勞動強度的降低和勞動力的剩余可開辟新的就業道路,加快了當地農村經濟發展;項目工程特別是其農田水利工程的高標準建設,提高了水利設施運行安全標準,保護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通過項目田水路林綜合治理,改善了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項目實施后為農業機械化、規?;?、集約化生產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加快了從分散到集約耕種的認識,為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創造了良好的契機,發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三)生態效益

項目實施后,開發了項目區未利用荒地,節約了水資源,水資源環境改善;林網覆蓋率提高,起到防風、固土、蓄水,改善了區域內的生態條件;溝道的工程治理和疏通,是項目區及周邊整個排水系統暢通,地下水位降低,土壤鹽堿化程度減輕,中低產田得到有效改造。

九、工程管護

項目工程項目竣工后,工程移交給***管理,由***委托項目管護單位,對項目后期進行后期管護。項目區的耕地按基本農田標準進行管理,對驗收合格后的新增耕地嚴格保護,不斷提高質量,符合條件的,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設立基本農田標支牌;

8 項目區農田水利設施及其它工程,要設立專門的組織進行管理,進行保護和維護,保證其正常使用;項目在保修期內屬施工引起的質量問題,由項目承擔單位負責處理;在保修期滿后的各種維修、維護均由管護方負責。

十、項目檔案管理:

項目檔案資料按照項目檔案管理有關規定,結合部土地開發整理中心下發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驗收規程》(征求意見稿)中檔案分卷要求,進行資料歸類歸檔,形成的歸檔資料共分十一類:

(一)項目立項審批資料: 項目建議書及申報文件,可研報告及入庫批準文件、報部備案文件,規劃設計及投資預算,項目計劃和預算批準文件,資金撥付文件。

(二)招投標資料:招標公告,招標文件,投標文件,評標報告,招標標底編制文件,中標通知書。

(三)實施管理資料:項目實施方案,領導機構文件,管理制度,會議紀要,項目建設大事記,竣工報告。

(四)合同協議資料:設計、監理、施工合同其他協議。有關單位資質材料。

(五)監理資料:監理規劃、細則、月報、日記,質量、進度、投資控制資料,監理工作總結報告。

(六)施工管理資料:施工組織設計,施工月報、日記,質量事故記錄,單元工程質量評定資料,施工質量檢測資料,工程計量原始記錄,竣工圖紙,施工管理工作總結報告。

(八)財務檔案、竣工決算資料

(九)驗收資料:歷次驗收成果資料。

(十)影像資料

(十一)其他:審計資料,工程管護資料,設計工作總結報告。

十一、存在的問題的改進措施

(一)存在的問題

1、

2、

3、

(二)改進措施

1、

2、

3、

4、

(三)存在和遺留問題:

1、

2、 十

二、附

1、項目承擔單位機構設置及主要工作人員情況表

2、項目建設情況表

3、預算執行和資金使用情況

4、項目投資預期效益表

5、土地開發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結構變化情況表

土地治理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 是國家現今堅持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這體現了國家和政府對耕地重要性的進一步認識。對于危及我國耕地安全的問題尤其是土地沙漠化必須采取更為積極有效的措施。文章從政府的角度分析了我國沙漠化治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沙漠化治理進程中政府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及具體思路。 關鍵詞:政府 土地沙漠化治理

一、 我國土地沙漠化的現狀及其危害 1. 1 狀況及其變化

根據 有 關 的 野 外 調 查 和 遙 感 監 測 結果,在 20 世紀 50 年代至 70 年代中期,中國北方地區的沙漠化土地以每年1 560 km2的速度發展,其中已經沙漠化的土地面積有 1716 萬 km2,另有輕度和潛在沙漠化土地 1518 萬 km2; 20 世紀70 年代至 80 年代后期,沙漠化土地面積擴大到3313 萬 km2,年均擴大面積為2 100 km2;到 2000年,我國北方地區的沙漠化土地已經達到 38157 萬km2,其中潛在和輕度沙漠化土地 13193 萬 km

2、 中度沙漠化土地 91977 萬 km

2、 重度沙漠化土地71900 萬km2和嚴重沙漠化土地61756 萬km2,分別占沙漠化土地總面積的 3611 %、2519 %、 2015 %和1715 % ,與 20 世紀 80 年代相比我國北方地區的沙漠化土地平均每年增長3 600 km2。

1. 2 主要危害

土地沙漠化在上述發生發展過程中,對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及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產生并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危害。據對我國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經濟損失的初步估算,僅從土地沙漠化在喪失可利用土地資源、 土地生產潛力衰退和土地生產水平下降三個方面的直接經濟損失有 287167 億元,即沙漠化對我國危害所造成的年直接經濟損失至少有287167 億元,沙漠化的間接經濟損失一般是直接經濟損失的 2~10 倍,按間接經濟損失與直接經濟損失的最低比例 2 倍計算,我國每年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全部經濟損失有 863101 億元。除了造成上述諸多危害外,更為嚴重的是存在很大的潛在威脅,如在生態環境方面將導致生物多樣性的損失,破壞正常的地球 — 生物化學循環,成為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全球環境退化中將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在社會經濟方面,會造成食物缺乏和人口供養能力的減少,增加受影響地區經濟不穩定和社會**與紛爭,還影響到人口特別是兒童的健康與營養狀況等,沙漠化將從而危及到我國社會經濟的穩定。

二、現行公共政策不利于土地沙漠化治理

目前,與土地沙漠化治理相關的政府的公共政策還有諸多缺陷與不足,非常不利于土地沙漠化治理事業的推進。譬如:

(1)財稅制度對土地沙漠化治理的支持力度不夠。首先我國還沒有生態稅,從而沒有穩定的沙地治理資金來源和完備的沙地治理資金管理體系。其次,我國林業稅費種類多、稅率高、征收不規范、使用不當等被認為是影響沙地治理主體積極性的主要問題。特別是林業稅費過重一直被認為是阻礙我國林業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據統計,林業現行的3種稅和17種費總共收取金額要占木材銷售價的75.65%,留給林木所有者(村集體或林農)的只有24.35%[6]。除了這20種硬性稅費之外,一些地方還經常巧立名目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亂集資。

(2)沙漠化治理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支持。沙漠化治理具有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的特點,以西部沙地治理為例,小流域治理、水源涵養林建設等生態環境建設都是依托工程項目來進行的,項目結束以后,工程的生態效益比較明顯,而在中、短期內很難見到比較顯著的經濟效益,項目自身很難籌集到項目結束后的工程管護和改造資金。一旦國家不繼續投入,則已建工程的作用和效益也很難充分發揮,甚至會喪失殆盡。如眾所周知的寧夏西吉縣的“2605”工程就是明顯一例,“2605”工程是中國政府與世界糧食計劃署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西吉縣聯合實施的防護林建設工程,5年時間共投資283.8萬美元和377.02萬人民幣,全縣共計造林種草10.92萬公頃,但工程完成后不到10年,林木被大量砍伐、草地被復耕,其主要原因是項目實施只管種、沒有管護資金來源。政策沒有較為長期的設計方案,不考慮政策持續運行的可行性和可能性,就可能導致政策的失效,甚至產生副作用。

(3)沙化土地使用權期限短,沙地治理主體的經濟利益難以得到保障?!吨腥A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第34條規定:“使用已經沙化的國有土地從事治沙活動的,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準,可以享有不超過七十年的土地使用權。”然而在西部地區,尤其是我國的西北地區,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沙地治理的難度較大,往往需要數十年的時間才能取得初步成效,要想讓林農從中受益,時間則無法確定,如果僅僅是七十年的使用權,則極有可能是林農的預期利益進一步受挫。

三、 實施公共政策創新,推動土地沙漠化治理

(1)建立以公共財政為主的穩定投入機制,保障沙漠化治理的可持續性。作為國家公共物品生產重要組成部分的土地沙漠化治理,要求建立一個有效克服“市場失靈”的投融資機制,即建立穩定的以政府投資為主的投入機制。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快防沙治沙工作的決定》所確定的2005年使適宜治理的沙漠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的要求,我國有可治理沙漠化土地53萬平方公里[7],按三北防護林投資標準1 500元/公頃計算,則總共需要中央政府投資795億元,年均17.6億元;按照中央與地方(省、市級)2:1的比例出資,中央政府年均出資12億元,地方政府年均出資5.6億元。如此龐大的資金如何籌集,我們以為可通過發行防治土地沙漠化國債,設立國家土地沙漠化治理專門基金,發行防治土地沙漠化彩票,用優惠政策吸引外商資金等途徑加以解決。

(2)加大沙地治理的財政稅收支持力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中或者在實施細則中,具體規定補助與財政貼息的金額、途徑和方法;同時,建立沙地治理的林業綠色通道,從林苗、運輸、水源等方面對沙地治理進行全程補貼與扶持,這既可以增強林農治理沙地的信心,又可以使政策法規和治沙實際結合起來。

(3)進行沙地治理的結構調整,發揮市場在沙地治理中的作用。沙地治理結構調整應以“富民增收”為宗旨,按“綠化山川,治沙富民”的要求,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生態優先為原則,把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結合起來,使治理、開發、致富相結合,堅持沙地治理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加大沙地森林資源培育、管護、經營力度,合理布局林種、樹種結構,調整優化沙地產業、產品結構,走基地化、規?;?、集約化經營的路子[8]。由于沙地林木的防護作用,應該把沙地經營產業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產品為主轉變,確立并積極發展“沙地旅游、香料香精及特色養殖”等生態主導產業,培育沙地經濟新的增長點,發展沙地生態產業和沙地特色經濟,加快生態特色經濟產業化進程。

(4)規范政府行為,為沙地治理提供良性的可持續的政策指導。要徹底轉變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方式,切實實行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并重的指導方針。尤其要采取措施防止地方領導干部為短期的經濟增長,盲目加大自然資源開發力度,從而使生態環境進一步遭到破壞。建議將生態環境指標納入地方黨政領導干部的政績和崗位目標責任之中。按照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同步進行的方針制訂正確的開發方案,建立環境破壞的領導責任追究機制。

土地治理論文范文第4篇

1.1 地形地貌

松潘縣為青藏高原東部, 是岷山山脈南北縱馳之中段。既有喜馬拉雅山運動和新構造運動劇烈抬升形成的坦蕩高原, 深山峽谷, 又有第四紀河流沖積發育二成的河谷階地、洪沖積扇, 構成復雜多樣的自然景觀。境內群山環繞, 地勢從東南向西北逐漸抬升。地貌形態為高山峽谷、山原、丘狀高原等類型組成[1]。西北部為山原狀和丘狀高原, 東南部以高山峽谷為主要特征??h境內地形起伏顯著, 相對高差大, 最高處岷山山脈主峰雪寶頂海拔5 588 m, 中年冰封;最低處白羊白草河畔的梭子口海拔1 082 m, 兩者相差4 506 m。岷江河段自青云以下為深切河谷, 山勢陡峻。青云以上河谷漸趨開闊, 山勢較緩。涪江流域地勢起伏較大, 谷坡陡峻, 地形復雜, 地面物質移動強烈, 崩塌、滑坡等常發生。

1.2 土壤

松潘縣地域遼闊, 幅員面積大, 土壤類型多, 按地貌類型可分三大類型。

1) 東南低中山地貌的白羊、小河、施家堡鄉土壤垂直分布。山地黃壤、黃棕壤 (海拔1 080~2 600 m) -森林棕壤 (海拔2 600~3 100 m) -森林暗棕壤 (海拔3 100~3 700 m) 陽坡;山地草甸土 (海拔2 600~3 200m) -亞高山草甸土 (海拔3 200~3 700 m) 。

2) 中部、東部中山地貌區的土壤垂直分布。河谷兩岸沖積土 (海拔2 400~2 840 m) -山地褐色土 (海拔2 840~3 000 m) -山地棕壤 (海拔3 000~3 400 m) -山地暗棕壤 (海拔3 400~3 850 m) 亞高山灌叢草甸土和亞高山草甸土 (海拔3 850~4 100 m) -高山灌叢草甸土和高山草甸土 (海拔4 100~4 400 m) -高山寒漠土 (海拔4400~4 700 m) -高山凍土 (海拔4 700 m以上) ;陽坡:山地褐色土 (海拔3 300 m以上) -亞高山灌叢草甸土和亞高山草甸土 (海拔3 300~4 100 m) 。

3) 西北高山地貌區土壤垂直分布。棕褐土 (海拔2900~3 100 m) -森林棕壤土 (海拔3 100~3 800 m) -森林暗棕壤 (海拔3 300~3 800 m) -亞高山草甸土 (海拔3800~4 100 m) -高山草甸土 (海拔4 100~4 400 m) -高山寒漠土 (海拔4 400 m)

1.3 氣候

由于地形復雜, 海拔懸殊, 導致松潘的氣候按流域呈明顯變化的特點, 小氣候多樣且災害性天氣活動頻繁。涪江流域濕潤多雨、四季分明:岷江流域少部分地區干旱少雨, 大部分地區寒冷潮濕, 冬長無夏、春秋相連、四季不明。各地降水分布不均, 但干雨季分明, 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2%以上, 多年平均氣溫5.7℃, 年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21.1℃, 多年平均降水量720 mm。

1.4 植被

松潘縣地形復雜, 氣候多樣, 水熱條件差異大, 自然植被被經過歷史的演變和生態環境條件相互作用、相互制約, 形成于環境條件鄉吻合的呈規律的變化, 這種變化在山區即受水平分布至影響, 更受植被垂直分布制約。在水平分布上, 由緯度低的東南部中山區逐漸向緯度高的西北部丘原區有規律地從常綠、落葉闊葉林相間-針、闊林混交—暗針葉林-亞高山灌叢草被-高山草甸矮生草被變化。在同一地貌區職務群落隨海拔高度增高, 而植被呈規律變化, 植被垂直分布明顯;由低到高形成河谷、低山溫帶植被-亞高山寒溫帶植被-高山亞寒帶植被-極高山寒帶寒漠植被[2]。在同一海拔高度下, 由于坡向不同, 引起水熱狀況不同, 因而植被類型也不同, 陰坡多森林, 陽坡多草被、灌木。松潘森林植被類型相對完整和豐富, 岷江干旱河谷灌叢人為干擾大、生態脆弱, 氣候條件惡劣, 生態恢復很難。

2 松潘縣沙化現狀、成因、危害

2.1 沙化土地現狀

松潘縣沙區涉及施家堡鄉、水晶鄉、岷江鄉、鎮江鄉、鎮坪鄉等14個鄉鎮。沙化的類型主要分草地沙化和河谷地沙化。通過調查, 全縣沙化面積11 469.1 hm2, 其中植被覆蓋度<25%的面積為6 200 hm2, 占全縣沙化總面積的54.6%, 植被蓋度25%~40%的面積為2 000 hm2, 占全縣沙化面積的17.44%;植被蓋度>40%的面積為3269.1 hm2, 占全縣沙化面積的28.5%。由于沙化日益嚴重, 原生植被遭到破壞, 生態調解功能退化。地表徑流增加、水土流失加劇、土壤肥力下降。草地退化、沙化嚴重, 草地生態工能減弱。自然災害頻繁, 抗御災害能力下降。生物多樣性消失加速。已具備沙化治理的必要性。開展沙化治理是改善牧民生產生活的實際行動。

2.2 主要成因

特殊的地形地質結構容易形成土地沙化。岷江上游區域屬典型的高山峽谷地貌, 境內山巒起伏、河流深切、谷坡陡峭, 土壤類型復雜, 是川西海侵地質時代遺留特征的地區, 表土層下因海侵作用沉積的礫石、沙粒呈一定規模韻律堆、沉積, 加之松潘縣于龍門山地震帶和松潘地震帶上, 經常小規模的地震或余震是極易導致形成沙漠土地的地區。

2.2.1 河谷型季節性的干旱氣候

松潘縣境內河谷兩岸為季節性干旱氣候, 植被稀少, 冬季嚴寒干燥, 使土壤結構膨縮幅度大, 風化、融凍侵蝕強烈, 表層土體結構向沙?;?、顆?;?、方向發展明顯, 夏季炎熱多雨, 使地表枯枝、枯草落葉層被沖刷, 水土大量流失, 植物難以生長。使沙化程度加劇。

2.2.2 人類的活動加劇土地沙化程度

20世紀由于對森林資源的過渡索取, 使林草植被、土壤破壞嚴重, 森林生態平衡體系受到破壞:現在畜牧業的快速發展使牧場草場嚴重超載, 不合理的漫山遍養的游牧方式, 使草場植被破損。不合理的采藥、采沙、取石、采礦等行為也破壞自然植被, 促使沙化土地的形成。

2.3 據沙化土地監測

松潘縣受到沙化威脅的草場面積達12.6萬hm2, 鼠蟲害危害面積達18萬hm2, 危及村莊38個 (其中直接受害22個) , 年經濟損失達2 300多萬元, 嚴重制約全縣畜牧業經濟發展。由于沙化土地進程不斷加快, 沙漠侵吞草場, 自然災害頻繁, 有毒有害植物明顯增加, 牧草質量下降, 嚴重影響藏區農牧民生產、生活及社會經濟發展。

3 沙化治理意義

土地沙化使可利用放牧的草場越來越少, 畜草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土壤退化嚴重, 糧食產量逐年下降, 以影響穩定和和諧。而開展沙化治理利于生態環境的恢復和改善, 增加森林植被、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凈化空氣, 促進松潘縣旅游業、畜牧業、農業的發展、使經濟可持續性發展, 使藏區發展穩定和諧[3]。

3.1 生態效益

退化的草場逐步得到回復, 提高植被蓋度, 達到凈化空氣、防洪排澇、保持水土、涵養水源、提高防沙固沙、改良土壤以及調節氣候的作用, 可以有效遏制土地沙漠化、防治土壤退化、減少沙塵暴、減少自然災害, 保存物種多樣性, 優化生活環境, 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

3.2 社會效益

提高植被覆蓋率, 維護生物多樣性, 改善生存環境, 推動牧業、農業、旅游業的發展。使畜牧、農產品豐富, 提高產品競爭力, 繁榮當地經濟, 通過旅游業, 改變勞動力結構, 使農牧民增產增收, 安定藏區牧民的生活, 實現社會經濟的和諧、健康、持續發展。

3.3 經濟效益

通過資源恢復建設, 改善生態環境和農業、牧業、旅游業的生產條件, 提高和拓寬就業渠道, 助農增收, 促進國家的長治久安和民族團結。促進社會和諧建設。

4 沙化治理措施

4.1 草地沙化治理措施

草地沙化類型為固定沙地。土壤質地沙土, 土壤類型高山草甸。根據生態、社會、經濟效益協調統一原則, 要選擇即可恢復植被和保護生態環境, 又能為畜牧業提供優質飼草。采取播種牧草和植灌木的措施進行灌草植被恢復, 然后修建圍欄進行封禁, 并且開展鼠害防治, 保障沙化治理成果。堅持適地適樹, 生物治沙、多培育用當地植物進行栽植, 陽坡植被應多選擇為蒿、線菊、忍冬、拔契和波斯菊等草本植物。陰坡應多為灰栒子、繡線菊、錦雞兒、鼠李和薔薇等旱生灌木。草本植物應以茅草、蒲公英、火絨草、龍牙草、蒿、燕麥和披堿草等。

4.2 河谷地沙化治理措施

河谷地沙化主要土壤地為沙土, 土壤類型為山地褐土或山地棕壤。因為海波從2 000~4 000 m均有分布, 立地類型多樣。根據沙化地類型特點綜合考慮, 盡力選擇抗逆性強、生長快的當地樹種。宜草則草、宜灌則灌、宜喬則喬。對有些氣候條件好的地方應采用喬、灌、草相結合的方式。同時選擇有經濟效益的樹種, 提高群眾的積極性。主要選擇植被灌叢有:扁桃、白辭花、三顆針、枸杞和高山柳等。草被有野蒿、鐵線連、竹根草、忍冬、蒿等:樹有云杉、楊樹、柳樹和洋槐。經濟林木:花椒、花紅、蘋果、杏子和核桃等。

4.3 松潘縣處在高寒地區

1) 種子選擇適應高寒地區禾本植物為主或當地種苗為主。種子要種粒飽滿, 均勻、干燥、無蟲蛀、色澤正常、要達到國家二級以上質量標準。據土壤、植被蓋度及生物學特性草種播種量應在45~60 kg/hm2。待播的種子要進行變溫、去芒、消毒處理, 使種子盡可能地適應當地的氣候、播種均勻、除去種子表面和潛在內部的病菌。據松潘縣氣候播種時間最好選擇在4-5月的雨季進行播種, 選擇在陰天或雨后播種。便于種子發芽。同時, 施加腐熟后的牛羊糞。注意, 種草采用免耕播種, 減少全面整地對原生植被的再次破壞, 干旱時要進行灌水。

2) 苗木選擇適應高寒地區禾本植物為主或當地種苗為主.栽植樹苗選苗要達國家二級苗以上, 栽植密度闊葉樹行距2.0 m×3.0 m, 每坑栽植2株。針葉樹栽植行距1.m×2.0 m, 每坑栽植1株。整地要求以四川省地方標準《造林經營環境保護規程》 (DB51/T380-2003) 為準, 規格30 cm×30 cm×20 cm。呈品字形配置。沿等高線坑整地。以免產生新的水土流失。種苗時間選在雨季的4-5月陰天或雨后進行。栽植后, 要鎮壓或踩實坑穴, 避免水土流失。特別注意, 在種苗的選購上, 嚴禁外來有害植株進入。

4.4 圍欄建設

對沙化地進行封山禁牧, 減少人為破壞和放牧對沙化地的損害。促進種植的種子、苗木成活, 以點帶片, 達到有效恢復和修復沙化土地的途徑。注意工程中減少挖動草皮, 施工結束后清理現場, 防治破壞環境。

4.5 灌溉設施建設

由于沙化治理地都在干旱缺水地形高, 且坡陡的地方, 要保障生物防治措施的成功, 必需要有灌溉的措施且不是特別費人力的簡易灌溉工程, 如安裝簡易蓄水桶和水管相結合的方式, 對剛種下的苗木或因干旱引起的苗木進行灌溉。達到植物成活率高, 草皮不被破壞的目的。

4.6 建立沙化監測體系

實現對沙化土地進行長期監測, 通過定位監測、數據采集、分析、處理。更好地了解沙化土地環境動態變化, 利用掌握的第一手監測資料, 科學的制定更好的保護措施。

5 建議

沙化治理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 由于海波分布高, 植被蓋度低, 土壤結構差, 土壤含水量低, 植被穩定性差, 我們要制定行之有效的實施計劃, 科學利用現有草原, 要有計劃采草、放牧、加強草原鼠害管理和病蟲害治理;對沙化極其嚴重的草原實行禁牧。嚴禁亂挖河谷沙石, 采礦等破壞植被的行為。必須要的需經有關部門批準, 完工后, 要填埋采沙石的坑, 清除建筑垃圾和多余材料, 利于植被恢復。政府進一步加大宣傳教育力度, 采用多種形式宣傳防沙治沙的目的、意義。宣傳防沙治沙對改善區域生態環境, 提高當地農牧民生活質量的長期效益, 提高人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相關執法部門堅決打擊毀林、開荒、開墾草原恣意亂采礦等破壞植被的各種環境違法行為??偨Y經驗, 做好這一利在當代, 公功在千秋的工作。

摘要:為促進川西藏區生態改善, 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保障長江、黃河流域生態安全, 四川省在總結多年來生態建設和藏區工作經驗的基礎上, 結合川西藏區實際, 編制了《川西藏區規劃》, 把包括松潘縣在內的22個縣納入了川西藏區沙化土地治理范圍, 規劃沙化土地治理面積28.85萬hm2, 其中松潘縣8 200 hm2。為加快松潘縣沙化土地治理, 有效遏制土地沙化蔓延趨勢, 切實改善區域生態環境, 促進區域經濟社會跨越發展。需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堅持適地適樹、兼顧生態與經濟效益、堅持生物治沙、綜合治理、堅持政府主導、群總參與、集中連片原則開展沙化治理。以增加林草植被蓋度為核心目標, 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實施綜合治理, 合理統籌人、草、畜矛盾, 有效遏制沙化趨勢, 實現川西藏區經濟、社會生態協調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沙化治理,生態環境,植被覆蓋,四川省松潘縣

參考文獻

[1] 周宜吉, 葛云.沙漠成因新探[J].江蘇地質, 2000, 24 (2) :124-128.

[2] 濮勵杰, 包浩生.土地退化方法應用初步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 1998, 14 (1) :55-61.

土地治理論文范文第5篇

2、我國土地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研究

3、新時期土地資源管理與土地利用綜合規劃

4、3S技術在土地資源管理中的應用分析

5、縣級土地資源管理信息化發展構想

6、新形勢下土地資源管理的探討

7、財經類高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房地產類課程設置研究

8、新時期土地資源管理與土地利用

9、基于市場需求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學生核心應用技能培養研究

10、土地利用轉型與土地資源管理

11、新形勢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本科教育改革初探

12、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現存問題及改進策略

13、淺析3S技術在土地資源管理中的應用

14、城鄉規劃管理中土地資源管理與資源環境現狀分析

15、高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初探

16、加強土地資源管理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17、土地資源在城鄉規劃中的合理利用

18、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研究性實踐教學的改革研究

19、機構改革背景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優化

20、基于本科審核評估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創新教育思考

21、新時期土地資源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究

22、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本科教育現狀及其改革思考?

23、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問題研究

24、財經類院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研究

25、土地資源管理體制改革策略研究

26、大部制時代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內容的優化

27、新形勢下土地資源管理現存問題及解決措施

28、關于新時代土地資源管理與土地利用的綜合探析

29、土地利用轉型與土地資源管理研究

30、油田土地資源管理存在問題與對策研究

31、土地資源管理中測繪技術的應用

32、新時期土地資源管理與土地利用分析

33、土地利用轉型與土地資源管理策略分析

34、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特色建設研究

35、對土地資源管理規劃供給側改革路徑的探析

36、應用型轉型視角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研究

37、空間信息技術在土地資源管理中的應用研究

38、土地資源管理專業“3S”類課程實踐教學改革實證分析

39、土地利用轉型與土地資源管理的相關性分析

40、論土地利用轉型與土地資源管理

41、試析土地利用轉型與土地資源管理

42、試述土地資源管理利用的內核

43、提高土地資源管理工作水平路徑探索

44、關于土地資源管理與土地利用綜合規劃研究

45、測繪技術在土地資源管理中的應用分析

46、淺談土地利用轉型與土地資源管理

47、新形勢下土地資源管理現存問題及解決措施

48、土地資源管理現狀與對策研究

49、簡議土地資源管理中土地資源調查與節約用地意義

土地治理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十一五”規劃提出了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基本思路,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 “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標志之一。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需要用土地政策規范空間開發秩序和開發行為。文章以相關政策文獻為依據,闡述了主體功能區土地政策的內涵和功能,重點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研究了主體功能區土地政策選擇,以期為國家、省區市主體功能區規劃提供參考。

【關鍵詞】主體功能區;宏觀土地政策;微觀土地政策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闡述了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初步構想,提出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考慮未來我國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主體功能區,實際上是根據不同區域的發展潛力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按照區域分工和協調發展的原則劃定的具有某種主體功能的規劃區域。十七大報告進一步將“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標志予以明確,提出要“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

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規范空間開發秩序、優化空間開發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土地是一切空間開發活動的承載體,空間開發秩序的規范、空間結構的優化最終都要通過土地資源的用途、開發速度、利用結構來體現,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直接關系著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成敗。推進形成功能區涉及政府和市場兩個主體,包括推進和形成兩個相互獨立、彼此又有密切聯系的過程。在推進的過程中,政府起主導作用,在形成的過程中,市場起主導作用。政府推進,就是政府用規劃引導,用政策誘導、驅動市場主體,按照形成主體功能區要求進行經濟決策;市場形成,是指以主體功能區為基礎的區域開發格局,最終是市場選擇的結果。。推進的速度、形成結果的完善程度、政府和市場的合力大小,都取決于主體功能區政策設計。按照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制定實施土地政策,是政府推進引導市場形成主體功能區的關鍵,它是一種經濟行為,更是一種政治行為。本文以相關政策文獻為依據,闡述了主體功能區的土地政策的內涵和功能,重點對促進四類主體功能區協調發展的宏觀土地政策和促進特定主體功能區健康發展的微觀土地政策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以期為國家、省市主體功能區規劃提供參考。

一、土地政策的內涵

相對于人的欲望,資源是有限的,資源配置是經濟學和政治學共同的研究對象。經濟學視野的資源配置,主要是不同經濟主體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在追求利潤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過程中最終實現的對資源開發利用方式、用途及用量的決定。除了經濟利益外,經濟主體的行為決策還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經濟學視野的資源配置具有或然性。政治學視野的資源配置,是政府作為國家意志的代表,在追求國家整體利益、全局利益、近期及遠期綜合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對資源的開發利用方式、用途及用量所做出的權威性規定,這種規定以政策的形式向社會公開。這種權威性規定表現為政策內容和政策執行過程的不可任意更改性,政策內容的更改、政策執行過程的變通、政策工具的調整都必須通過法定的程序,以法定的方法來實現。

土地政策是黨和政府為了實現一定歷史時期的土地管理任務和土地利用目標,圍繞人地關系的調整,對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方式、用途及用量、土地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不同主體的利益調整所做出的權威性規定。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土地政策是利用國家權力,針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土地資源過度開發、土地資源不合理利用等問題,對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做出的強制性規定,是主體功能區建設的政策保障,是新時期我國政治治理、政府管理創新的重要標志。

二、主體功能區土地政策的功能

主體功能區土地政策包含國家意志、政府權力和資源配置兩大要義,具有兩項重要功能:從體現國家意志、政府權力的角度看,它承擔著豐富和完善我國土地制度和土地法律的功能;從體現資源配置的角度看,它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

(一)豐富和完善我國土地制度和土地法律

在我國,土地法律和土地政策都是規范土地開發利用行為的工具。土地政策一般都是針對現實的土地問題而出臺的.當現實的土地問題發生變化時,就需要通過法定程序變更土地政策。從這個角度講,土地政策具有應急性,也因此具有多變性。土地法律主要是解決一般性、普適性的土地問題,土地法律的變更具有比土地政策變更更加嚴格的法律程序,它具有相對穩定性。據此,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土地政策是政府在既有的土地制度、土地法律框架下,針對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面臨的特殊問題而制定的政策文件。但是,我國現行的土地法律法規存在諸多問題。一是條文規定內容比較含糊、經常修改釋法、權威性不強的問題;二是現行土地法律法規的一些條款對某些土地問題缺乏解釋力并束縛了土地生產關系的發展;三是土地法律法規執行不力等問題不同程度地存在。土地政策和土地法律這種不協調,使土地政策而不是土地法律成為解決土地領域問題的主要工具。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土地政策實踐能夠進一步發現我國既有土地制度、土地法律的缺陷,因而它事實上承擔了發現既有土地制度、土地法律的缺陷,豐富和完善我國的土地制度、土地法律的功能。一方面,制定、實施、修正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土地政策必須遵循既有的法律法規;另一方面,必須在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土地政策實踐中完善既有的法律法規,這兩方面的要求只有統一于政治治理、政府管理創新,才能協同發展。

(二)作為一種重要工具參與宏觀調控

迄今為止,我國依然維持城鄉分治、政府壟斷城市土地一級市場的制度。一方面,造成農村與城市土地分屬不同法律約束,由不同機構管理,形成不同的市場和權利體系;另一方面,只要涉及農地變為建設用地,就要通過政府征地,任何單位建設用地都要使用國有土地。這種制度使政府成為農地變為建設用地的唯一決定者,成為城市土地一級市場的唯一供應商。法律賦予地方政府對土地的壟斷權,不僅是地方政府賴以生存和維持運轉的重要保障,而且也促成了地方政府以土地肩動經濟增長的特殊激勵結構。政府征地、賣地越多,地方可支配收入就越多;政府掌握的土地越多,城市擴張成本就越低,招商引資越便利,政府稅源越多。我國經濟由投資拉動的現狀,是與大部分投資由銀行提供以及地方政府用土地撬動金融密切相關的。地方財政嚴重依賴土地

及其相關收入的現狀得不到根本性改變,地方政府以地生財的內在沖動就不可能得到有效遏制,實現以主體功能區建設優化空間開發結構的目標也將遇到嚴重的障礙。國家提出,土地參與宏觀調控,這既是我國政治治理、政府管理的重大創新,也是對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土地政策的功能的又一定位。主體功能區土地政策設計,一是要遵循主體功能區建設對土地資源開發提出的新要求,二是要能夠有效克服空間開發中的土地資源過度開發、土地資源不合理利用等區域問題,三是要和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其他政策緊密配合,以實現主體功能區建設政策的整體效益最大化。

三、主體功能區土地政策的層次

經濟學視野的資源配置和政治學視野的資源配置實際上是兩種不同層次的資源配置,二者是有機統一的?;谡文康牡臋嗤再Y源配置,決定了社會資源配置的總體框架和大致格局,它是資源的宏觀配置.是微觀經濟主體進行經濟決策的外生變量。微觀經濟主體在追求個體利益中所實現的微觀資源配置,是在社會資源配置的總體框架和大致格局中,以經濟效率為導向,對社會資源配置進行的豐富和完善。

(一)宏觀土地政策和微觀土地政策的差異

主體功能區的土地政策是配置土地資源的工具,它也具有宏觀和微觀兩個層次。宏觀層次的土地政策,主要是基于政治目的,體現國家意志和社會整體利益的土地政策,它是從宏觀大局出發,統籌考慮四類主體功能區的發展。從整體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從四類主體功能區關聯、協同發展的角度設計的土地政策。微觀層次的土地政策,是針對不同主體功能區的發展條件差異、主體功能差異而設計的土地政策,它體現宏觀土地政策的意志和要求。

土地政策必然涉及不同主體的利益調整。主體功能區宏觀土地政策涉及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經濟主體之間的利益調整,被調整的對象都具有較強的政治談判能力?!懊裰骷小笔侵黧w功能區土地政策實踐的基本原則,在宏觀政策制定及修正過程中,更加強調民主,注重協商,允許各利益主體充分發表意見;在宏觀政策實施中,更加強調集中,強調政策的權威性,執行政策的非協商性。主體功能區微觀土地政策調整的是政治談判能力不強的眾多中小經濟主體利益,調整的是局部空間結構,政策制定和實施堅持經濟利益杠桿驅動的原則。

(二)宏觀土地政策的主要內容

基于對國家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相關政策文獻的理解,宏觀主體功能區土地政策,一是要科學確定各類用地規模,嚴格控制工業用地增加,確保耕地數量和質量、城市居住用地適度增加、農村居住用地逐步減少、交通用地有控制地增長;二是要科學確定不同主體功能區的人均建設面積、人均城鎮用地面積等標準,科學確定城市化地區工業用地的建筑容積率、投資強度,單位面積產出率等標準;三是要明確城鄉之間用地增減規模掛鉤的思路與原則,根據農村建設用地減少規模確定城市建設用地增加的規模;四是要明確城鄉之間人地掛鉤思路與原則,根據城市吸納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定居的規模確定城市建設用地增加規模;五是要明確地區之間人地掛鉤的思路與原則,根據城市化地區吸納外來人口定居的規模確定建設用地增加規模。

四、不同主體功能區的土地政策

微觀層次的主體功能區土地政策,具體分為優化開發區、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的土地政策。不同主體功能區必須從本區域土地政策針對的主要問題出發,確定具體的政策內容。

(一)優化開發區土地政策

優化開發區域是指經濟比較發達,人口比較密集,開發強度較高,資源環境問題更加突出的區域。。優化開發區土地政策,針對的主要區域問題,一是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速度太快,土地資源存量不多,土地資源稀缺性高;二是土地資源利用結構有待優化,工業用地過多,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優化開發區土地政策的總體要求是:嚴格控制建設用地增量,優化土地資源利用結構,強化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導向,強化市場機制在土地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1.嚴格控制建設用地增量的政策。在嚴格控制建設用地增量方面,優化開發區土地政策一是要規范政府的土地儲備行為,限定土地儲備的范圍主要是存量建設用地的收購和收回,嚴禁征用農民集體土地納入土地儲備范圍;。二是要把盤活存量作為土地政策的著力點,妥善處理歷史遺留問題,在制度上堵住新的土地閑置;三是要對存量集體建設用地的確權進行分類處理,在政策上既要給出路,又要防止違法用地合法化;四是要加大土地開發整理力度,通過復墾整理、土地開發,在土地中“找”土地;五是要堅持科技創新,推廣新技術、新材料,提高土地集約利用率,通過科技“增”土地。

2.優化土地資源利用結構的政策。在優化土地資源利用結構方面,優化開發區土地政策,一是要誘導目前過量的基礎設施用地和工業用地向城市用地的配置;二是要改變目前工業用地比重過高,城市商業等三產用地比重過低的局面,實現過于依賴工業增長向依賴城市三產發展的轉變;三是要在土地增量不大幅增加的前提下,增加商業和房地產用地的市場供應量,擴大城市居住空間;四是要加大挖潛改造舊城區的力度,充分利用城鎮閑置土地,對浪費土地、使用價值不犬的形象工程進行整改,從中“擠”土地。

3.強化土地資源節約與集約利用的政策。在強化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導向方面,優化開發區土地政策,一是要完善單位面積土地開發利用效益測評指標體系、測評方法;二是要從單位土地的投資額、產出額、集聚人口的數量等方面設定單位面積土地開發利用效益最低門檻;三是要完善對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的激勵體系。

4.強化市場機制在土地資源配置中的政策。在強化市場機制在土地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方面,優化開發區土地政策,一是要嚴格限定行政劃撥用地的用途和比重;二是要從嚴把控以土地招商引資和以土地抵押從事城市基礎設施投資的行為;三是要完善反映土地資源的稀缺價值和真實成本的定價機制,通過價格機制保證稀缺土地得到最優利用。

(二)重點開發區土地政策

重點開發區域是指有一定經濟基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發展潛力較大,集聚經濟和人口條件較好的區域。重點開發區土地政策針對的主要區域問題,一是土地資源需求量大,土地資源供需潛在矛盾大;二是土地資源投入量大,土地經營的潛在風險高,土地用途監管的難度大、任務重。重點開發區資源環境承載力較強,土地政策的總體要求是:警惕和防范政府經營土地風險,強化土地用途管理;和優化開發區一樣,強化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導向,強化市場機制在土地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1.警惕和防范政府經營土地風險的政策。在警惕和防范政府經營土地風

險方面,重點開發區土地政策,一是加強用地指標投放的空間平衡管理,改變建設用地指標過于集中于大城市的局面;二是減少政府獨家供應土地的局面,禁止政府將增量土地放入土地儲備;三是確保建設用地國有、集體兩種所有制的長期并存,維持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集體和國有土地的“同地、同價、同權”;四是規范集體建設用地出租、出讓、轉讓、抵押等流轉行為,加強對集體土地流轉收益的管理,確保農民成為土地流轉收益的主要獲得者,保護農民利用宅基地出租房屋獲取收入的權利。

2.強化土地用途管理的政策。在強化土地用途管理管理方面,重點開發區土地政策,一是控制土地流向,保證產業發展對土地的正常需求,依據區域產業發展定位確定產業發展用地結構;二是通過對新增用地的空間投放決策引導企業集中布局,集聚發展,培育、壯大區域的產業集群;三是適度增加城鎮建設用地,促進人口城鎮化和土地城鎮化的協同發展,著力提高新增人口和新增城鎮建設用地比;四是妥善尋求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用地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平衡,保障基礎設施建設的用地需求;五是加強土地政策和技術政策等的配合,用土地政策引導各經濟主體采用節地技術,把各類建設工程打造成為節地工程。

3.規范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的政策。在規范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方面,重點開發區土地政策,一是要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建設規劃確定的土地用途的前提下,規范集體土地出租、出讓、轉讓、抵押;二是要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建設規劃嚴格規范集體非農建設用地的獲取渠道,嚴格依據規劃確定集體非農建設用地的流轉與使用,杜絕集體非農建設用地私下流轉;三是要加強對集體土地流轉所得收入的管理,確保農民成為土地流轉收益的主要獲得者。

4.城市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掛鉤的政策。在城市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掛鉤方面,重點開發區土地政策,一是要使城市建設用地區域向對口農村建設用地減少區域支付土地復墾費用;二是要求城市區域預留一定比例的建設用地給原騰出建設用地的農村區域,作為工業和城市發展用地;三是要求城市區域騰出建設用地吸納一定比例的人口進城,保障進城農民享受與城市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務;四是要支持對閑置建設用地的整理,整理出的閑置建設用地,可以不占用年度建設用地指標。

(三)生態和農業地區土地政策

生態和農業地區是指關系國家農產品供給安全和生態安全,不適宜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和城鎮化開發的區域。生態和農業地區土地政策針對的主要區域問題,一是基本農田保護、土地資源用途監管的任務重、難度大;二是維持土地政策運行的資金需求量大,土地政策運行對財政轉移支付的依賴性大;三是農業發展用地、生態用地和其他非農特色資源型產業發展用地的潛在矛盾大。生態和農業地區土地政策的重點是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嚴禁生態用地改變用途,土地政策具體選擇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土地用途管制政策。在土地用途管制方面,生態和農業地區,一是要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自然生態保護區,按照區內土地用途分類,實行土地使用的分類管制;二是要保障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的用地需求;三是要嚴禁農業發展用地、生態用地轉變為工業發展、城市建設用地;四是要保障與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協調的資源性產業發展的用地需求。

2.土地收益保障政策。在保障土地收益方面,生態和農業地區,一是要建立農田保護的地區補償機制;二是要繼續維持退耕還林補償政策,加大對生態和農業地區的生態補償和環境補償力度;三是要加大林權、草場權屬改革,逐步實現林地權屬的長期化,增大當地人口從林業、草業中的獲利;四是要改革森林采伐制度,提高林業經濟效益。

3.維持土地管理工具運行的政策。在維持土地管理工具運行方面,生態和農業地區,一是要建立生態保護的財政補償機制,中央和省兩級財政專門設立生態保護基金,作為對生態和農業地區耕地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投入;二是要有序推進政策性移民,降低生態和農業地區的承載人口的壓力。

(四)禁止開發區土地政策

禁止開發區域多為生態脆弱區域,資源的承載力不堪重負是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根據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和區域發展條件,禁止開發區要利用土地政策杠桿,在生態環境可以承受的范圍內,適度發展旅游產業;遷移禁止開發區內的人口,拆遷部分建筑物,恢復自然植被,保護土地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禁止開發區土地政策具體選擇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維持土地管理工具運行的政策。在維持土地管理工具運行方面,禁止開發區,一是要建立生態保護的財政補償機制,中央和省兩級財政專門設立生態保護基金,作為對禁止開發區域保護環境的補償;二是要加大政策性移民力度,讓禁止區域人口分享工業化城市化成果。

2.土地收益保障政策。在保障土地收益方面,禁止開發區,一是要繼續維持退耕還林補償政策,加大對禁止開發區的生態補償和環境補償力度;二是要加大林權、草場權屬改革,逐步實現林地權屬的長期化,增大當地人口從林業、草業中的獲利;三是要改革森林采伐制度,提高林業經濟效益。

上一篇:國際貿易流程論文范文下一篇:行政合理原則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