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土地評價與管理重點

2022-10-25

第一篇:土地評價與管理重點

土地評價與管理

一.名詞解釋

1、土地利用系統:屬于典型的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系統內的生物與環境之間通過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交換而形成具有一定結構、功能和自我調節能力的自然生態系統。

2、土地評價:是以不同土地利用為目的,對土地質量高低進行鑒定、分類、評級和估價的過程,其實質是對土地生產力高低的鑒定,基本特征是比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質量的供給。

3、定性評價又稱“經驗法”或“常規法”,是根據土地的自然條件和自然生產力進行評價,評價時只把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作為背景。

4、土地利用結構:是指各種土地利用類型在某區域內的比例關系和組合方式,它反映了土地資源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及部門內的分配狀況和比例關系。

5、土地利用空間結構:是指某個區域內,各類土地的空間位置及彼此間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反映一定區域內特殊的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是人們對當地土地結構認識的積累和對當地土地特點利用改造的結果。

6、經濟密度是指單位面積土地上經濟效益的水平,一般以每平方千米土地的產值來表示。

7、土地潛力評價:又稱為土地潛力分類,主要依據土地的自然性質(土壤、氣候和地形等)及其對于土地某種持久能力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該種利用方面的潛在能力所作的等級劃分。

8、土地生產潛力:是根據生產條件與農業生物產量的形成機制,從理論上對土地生產能力可能達到的產量的估算。

9、氣候生產潛力:是指系統中的土壤、作物群體結構等因素均處于最適狀態下,作物充分利用自然的氣候資源(光、溫和降水)所能夠產生的有機質,其求得需對光溫生產潛力進行降水訂正。

10、土地適應性評價:是根據土地對不同作用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適宜程度進行的土地評價。

11、土地性質:是土地的可計量或可估量的屬性,如坡度、降水量、土壤有效水容量、植被生物量、土壤質地和土層厚度等。

12、土地質量:與利用有關,并有一組相互作用的簡單土地性質組成的復雜土地質量。

13、土地經濟評價:是運用經濟指標對土地質量進行評定,即對土地進行投入和產出分析,通過比較不同土地利用的投入與效益,決定土地的適宜性類型及其適宜性等級。

14、土地利用可持續性:是“獲得最高的產量、并保護土壤等生產賴以進行的資源,從而維護其永久的生產力”。

15、土地利用可持續性評價:是隨著人口增長、土地退化和環境問題的日益加劇,基于土地資源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的角度出發提出的一種土地評價類型。

16、土地生態評價:是在一般土地評價的基礎上,選擇對環境最有意義的生態特性進行補充評價,尤其著重土地生態價值和功能的評價,直接服務于土地生態設計和土地生態規劃。

17、生態包袱:是人類為獲得有用物質和生產產品而使用的沒有直接進入交易和生產過程的物料,在MFA中又被稱為隱藏流。

18、生態系統管理:是指基于對生態系統組成、結構和功能過程的最佳理解,在

一定的時空尺度范圍內將人類價值和社會經濟條件整合到生態系統經營中,以恢復或維持生態系統整體性和可持續性。

19、土地制度:是人們在一定社會條件下,因利用土地而產生的對土地的所有、占有、使用和處分等諸方面關系的總稱。

20、土地產權制度:就是人們因利用土地,由國家或社會規定的土地產權主體與土地產權客體相結合所形成的制度性模式,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權力關系,即有關土地占有和利用的權利規范。

21、線狀地物: 北方寬度≥ 2m,南方寬度≥ 1m的河流、鐵路、公路、林帶、固定的農村道路、溝、渠、田坎、管道、護路林用地.

22、零星地物:指小于最小上圖標準的地類圖斑。

23、權屬地物:指村(大隊)、農、林、牧、漁場界;居民地外的廠礦、機關、部隊、學校等企事業單位的土地所有權界和使用權界。

二.填空題

1、 土地的功能:生產性功能、承載性功能、原料性功能、觀賞性功能、儲蓄和增值性功能

2、土地利用系統的目標:經濟有效性、生態安全性、系統協調性、結構適宜性

3、世界上土地利用系統可歸并為三大類。1)生物生產系統2)技術生產系統

3)服務系統。

4、土地評價的基本單元:土地類型單位、土壤類型單位、土地利用現狀地塊和網格單元

5、土地生態系統的基本性質:結構具有整體性、開放性、區域性、動態性

6、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可分為4類:供給服務、支持服務、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

7、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可以分為直接利用價值、間接利用價值、選擇價值和存在價值4個類型。

8、按評價目的,土地評價可分為土地潛力評價、土地適應性評價、土地利用持續性評價、土地生態評價和土地經濟評價。

9、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方法可分為兩類。一是模擬市場技術。二是替代市場技術。

10、生態風險的特點:不確定性、危害性、內在價值性、客觀性

11、生態風險評價包括4個部分:風險源分析、暴露分析、危害分析和受體分析。

12、生態系統健康應該包含兩方面內涵:滿足人類社會合理要求的能力和生態系統本身自我維持與更新的能力。

13、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指標:活力、組織結構和恢復力及其綜合評價

14、《土地評價綱要》所規定的評價系統分為綱、級、亞級和單元四個等級。

15、《中國1:100萬土地資源圖》的土地評價系統分為5個等級:土地潛力區、土地適宜類、土地質量等、土地限制型和土地資源單位。

《中國1:100萬土地圖》

16、提高土地生產率的兩條途徑:一是根據土地的適宜性(如宜農、宜林、宜牧等),因地制宜地確定土地合理利用方向,充分發揮不同土地類型的優勢,做到地盡其利;二是不斷采用先進科學技術、優良品種、科學管理方法,增加單位土地面積上的人力、財力、物力的投入量,實現土地持續增產和穩產高產。

17、美國土地潛力分類系統

該系統包括三個等級單位,即潛力級、潛力壓級和潛力單元。它是根據土地對作物生長的自然限制性因素的強弱程度,將土地分成若干個順序的類別。

(1)潛力級 潛力評價最高的等級,其含義是限制性或危害性的相對程度相同的

若干潛力亞級的歸并

(2)潛力亞級 具有相同限制因素和危害性的潛力單元的組合(四種限制性類型:侵蝕e 水分w 表層土壤s 氣候條件c)

(3)潛力單元 是對于一般農作物和飼料作物的經營管理具有大致相同效應的土地組合

三.選擇題

1、光能主要包括太陽輻射和日照時數兩個方面。

2、衡量區域降水多少常用降水量、濕潤指數或干燥度來表示。

3、土地用途分為土地利用大類和土地利用方式兩個層次。

4、一個地區土地生產率的高低,除了受光、熱、水、土、氣等自然因素 的制約外,還受到土地集約化水平(包括勞動力、資金、技術)、耕作輪作制度、灌溉施肥制度、土地利用方式以及經營管理水平等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

5、2007年,我國頒布的《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分2個層次:12個一級類,56個二級類。(能夠判斷出農用地)

6、土地資源承載能力的研究以土地生產潛力和居民生活水準是核心 ,生態安全是先決條件

7、、農用地分等以穩定因素為基本依據,農用地定級以易變因素作為基本依據來進行評定。

7、土地制度的核心問題是土地產權問題。

四. 簡答

1、土地的性質:1)土地的自然綜合性2)土地的空間尺度性3)土地的動態演替性4)土地的利用價值性5)土地的社會經濟性6)土地的永續利用性。

2、農用地土地經濟評價的基本步驟如下:1)準備工作2)土地評價區劃3)土地自然質量評價4)土地經濟評價。

3、 土地可持續利用的5項評價標準:土地生產性、土地的安全性或穩定性、水土資源保護性、經濟可行性和社會接受性。

4、FAO評價方法(農業生態區域法或農業生態地帶法)計算過程:

1) 計算標準作物干物質產量

2) 作物種類與生育期間的溫度訂正

3) 葉面積訂正

4) 凈干物質產量訂正

5) 經濟系數訂正

6) 作物生長期訂正

5、土地潛力評價的步驟:

1)確定潛力評價的基礎單位2)建立潛力評價系統3)擬定潛力評價表

4)評定潛力等級。

6、土地潛力評價方法的優點和不足

優點:1)土地潛力評價以定性為主2)土地潛力評價的概況程度較高

3)土地潛力評價級序明了4)土地潛力評價結果較為穩定

不足:1)在將土地劃分為某一潛力等級事,即使有一套完全定量化的土地評價因子劃分標準,但因在制訂這類劃分標準時往往帶有主觀性,因此評價結果扔難免有一定程度的主觀性

2)單項限制性因素對土地潛力等級的影響不是孤立起作用的,而是共同起作用的。而在進行土地潛力評價時,對這種相互作用不能綜合考慮,也是造成潛力評

價結果受評價者主觀影響較明顯的重要原因

3)土地潛力評價結果只是得出了某塊土地可提供利用的范圍以及利用上的潛在能力,而沒有指出土地的最近利用方式

4)由于土地潛力評價系統沒有針對特定的土地利用類型進行適宜性分析與評價,不能說明一塊土地對特定作物的適宜性,因此對土地利用規劃的指導作用受到一定限制

5)土地潛力評價偏重考慮土地的自然性質,一般不進行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分析,只將經濟作為一種背景來考慮,忽視土地的區位因素和社會因素,評價不能顯示土地的相對價值和獲利水平。同時,在評價中不特別考慮管理水平的差異,只是假定在“中等管理水平”上進行評價。因此,要將潛力評價的結果真正應用于土地利用規劃,還需作許多后續工作。

7、土地適宜性評價的特點:

1)評價結果的針對性較強2)強調進行多宜性評價3)考慮了土地利用的

經濟背景4)結果表達更為直觀

8、農用地分等的技術路線是:根據全國統一制定的標準耕作制度,以指定作物的光溫(氣候)生產潛力為基礎,通過對土地自然質量、土地利用水平和土地經濟水平逐級訂正,綜合評定農用地等別。

9、國際上1996年通過的LUCC研究計劃以五個中心問題為導向:

1)近三百年來人類利用(human use)導致的土地覆蓋的變化;

2) 人類土地利用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

3) 土地利用的變化在今后50年如何改變土地覆蓋;

4) 人類和生物物理的直接驅動力對特定類型土地利用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5) 全球氣候變化及生物地球化學變化與土地利用與覆蓋之間的相互影響。

10、生態脆弱區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生態敏感性強,系統穩定性差2)生態彈性小,抵御外界干擾能力差

3)自然恢復能力差4)生態承載能力低,環境容量小。

11、健康的生態系統應該滿足以下特征:

1)不受對生態系統有嚴重危害的生態系統脅迫綜合癥的影響

2)具有恢復力,能夠從自然的或人為的正常干擾中恢復過來

3)在沒有或幾乎沒有投入的情況下,具有自我維持能力

4)不影響相鄰系統,健康的生態系統不會對別的系統造成壓力

5)不受風險因素的影響

6)在經濟上可行

7)維持人類和其他有機群落的健康

12、生態系統管理必須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可持續性 2)目標 3)生態系統模型 4)復雜性和相關性5)動態特征

6)動態序列和尺度 7)人類是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 8)適應性和功能性。

第二篇: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

土壤與土地資源調查

第一章

1.工作底圖:繪制土壤圖的地形與遙感資料。

2.土壤草圖:前提必須是在土壤調查的基礎上根據一定的數學法則

,用線劃符號,通過制圖綜合,把測區土壤類型以及分布狀況鎖鏈成平面圖。

比例尺的種類、特點(適用范圍),影響因素?

① 詳測比例尺1:200-5000適用于小型農、林、牧試驗場、試驗區林級調查工作。制圖單位: 變種。②大比例尺1:1萬-2.5萬 適用于國營農場、鄉鎮、縣級調查工作。制圖單位:土種、變種或其復區 ③中比例尺 1:5萬-20萬 只用于縣、市級中等河流流域。制圖單元:土種或其復區④小比例尺<1:20萬 適用于省級、全國級、大河流流域。制圖單元:亞類或土屬的復區

影響因素:①農業用地方式: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②地形切割程度和土壤復雜狀況③ 調查面積大小

怎樣選擇工作底圖?

① 外出調查之前,需根據調查任務的要求,向測繪部門收集有關比例尺的最新地形圖。② 每幅相同圖件至少要準備雙份,供草側和清繪使用。③為報據規程的具體要求準備好地形圖, 還需要了解各級不同比例尺地形圖的特點及我國地形圖的分幅編號,以及側圖單位、方法和 時間,以把握住圖件的質量。

準備工作包括哪些內容?

(一)工作計劃的制定:

1、確定調查任務

2、調查底圖比例尺的確定

3、組織調查隊伍

4、擬定工作計劃

(二)資料的收集與分析:

1、自然成土因素的收集

2、農業生產資料的收集

3、土壤資料的收集

4、資料的分析

(三)調查物質的準備:

1、圖件的準備

2、遙感資料的準備3調查工具的準備

第二章

各成土因素需研究的內容和調查方法是什么?

1.地形因素研究: I)按形態特征劃分的地形類型:山地、丘陵、平原。2)按成因劃分的地形類型:流水地形、波浪作用地形、重力作用地形、巖溶作用地形、風沙地形與黃土地形。冰 川地形。

研究方法:1.現有地形地貌資料的收集和分析2.進行地形圖和遙感影像的分析3.典型的地貌類型調查和描述4.繪制綜合斷面示意圖5.地形素描6.攝影方法7.新構造運動對地形影響的分析.2.母質研究:I)按風化殼類型劃分:碎屑風化殼、碳放鹽風化殼、硅鋁型風化殼、富鋁風化殼、含鹽風化殼、還原系列2)按形成類型劃分:殘疾物、坡積物、洪積物、沖擊物、湖積物、風積物、濱海沉積物、冰漬物 3)按成土母質分類:酸性結晶巖類風化物、中型結晶巖類風化物、基性結晶巖類風化物、石英巖類風化物、泥質鹽類風化物、碳酸鹽類風化物、紅砂巖類風化物、基性結晶鹽類風化物、紫色砂巖類風化物、紫色泥巖類風化物、炭質巖類風化物、第四紀紅色粘土物質、第四紀黃土物質、洪積物、河流沖積物、湖積物、海積物、風化物質、泥炭物質。

研究方法:1首先查閱調查地區的地質資料及圖件2確定成土母質的成因類型3.進行地層分析。4.研究成土母質的化學屬性、巖石學屬性和礦物學屬性,5.了解母質的機械組成及其分層性

3.氣候因素研究: 1)近代氣候:光、溫度、水。2)古氣候:上新世、早更新世、晚更新世、全新世.研究方法:1.地理景觀研究法2.小區域氣候觀察法3.土壤剖面形態景觀及物質的地球化學遷移研究法4.指標分析法。

4.地表水與地下水的研究:1)地表水:河流流域、河流2)地下水;地下水埋深等級劃分:

深位地下水、中位地下水、高位地下水、地下水質類型劃分:礦化度分級、地下水礦化類型 劃分3)泉水:升泉、降泉。研究方法:1將地表水、地下水和地貌學統一起來進行研究2.研究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間的補給或排泄關系3.水文資料的收集4.徑流特征的收集5.結合地貌研究潛水的補給和排泄條件6.確定地表水和地下水對土壤影響的強度7.觀測地下潛水的礦化成分、礦化度和地下潛水的埋深.5.生物因素的研究:植物:植物景計量、化學成分不同、指示植物、農作物長勢。動物、微生 物。研究方法:1.植物的野外調查法2.土壤動物研究法3.土壤微生物研究法4.土坡生物綜合研究法。

6.人為活動調研:非農業性建設對土壤的影響(如開礦、旅游區建設)、農田基本建設對土壤的影響、農業技術措施對土壤的影響(耕作、施肥)。研究方法:I群眾調查2.區域對比法(選用兩個條件相似的測區比較)3.對比法(本區域內不同年份的比較).用辯證的觀點對成土因素進行綜合分析井舉例說明?

I.在某一個特定地區對土壤的影響總有一個起主導作用,其它處于從屬地位.

例如:黃泛平原區的堿化土、堿土和鹽土系列,主要受水文地質條件所支配,在含有不同鹽分組成的情況下,便形成不同形制的鹽漬土。

2.區域景觀中任何一個因素對土壤的影響都不是孤立的,各因素間都是相交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當某一個因素發生變化時就會引起其他因索變化。

例如:地表水、地下水與氣候、地貌等景觀因素的關系。地表水和地下潛水不僅是一定氣候和地貌條件的綜合反映,也是一定氣候條件下區城地貌的塑造者。因此.必須將這些水體作為景觀因素的組成部分來研究。

3.區域景觀中各因素及土壤本身都不是靜止的,是不斷發展變化的。

例如:地形發育對土壤形成產生了深刻的形響。由于地殼的上升或下降,不僅影響土壤的浸蝕和堆積過程,同時引起水文、植被等一系列變化,其結果是 改變了成土的方向,形成了新的土壤類型。

第三章

1、土壤剖面:指用來觀察描述土壤的垂直切面。

2、單個土體:指我們能對之進行描述和采樣從而能據以鑒定出某一土壤的特性和排列以及一系列特性變異的最小土體。

3、聚合土體:指在土體構型中具基本上相似的發生層的組合和排列的最小單位的土體。

4、主要剖面:為全面研究土壤形態特征與成土條件和改良利用特點之間關系的剖面。

5、檢查剖面:為檢查主要剖面土壤屬性的變異程度和穩定性而設置的剖面。

6、定界剖面:為確定土壤邊界而設置的土壤剖面。

7、土層:是土壤剖面中與地表大致平行的一些層次。

8、土壤發生層:經過成土過程形成的土層。

9、土壤發生型:土壤剖面的發生發育類型,是發生學土層的組合形式,是劃分土壤高級分類單元的標志。

10、土體構型:在土壤范圍內共有各種性質和形態的土層相互組合狀況,且具有質和量的指

標,用以確定基本分類單元。

11、診斷層:經過一定的成圖過程在剖面上發育而成能鑒定土壤類型特征標志的層次。

12、障礙層:對土壤利用和作物生長有特殊影響的土層。

怎樣設置土壤剖面和工作路線?

土壤剖面點設置

(一)常規布點法:①中小比例尺剖面點設置:路線詢查應考慮大中地貌類型,主要例面② 大比例尺的剖面點設置:應綜合考慮大中小地貌,應注意微小地形的變化

(二)統計抽樣法

工作路線的設置

工作路線:調查時所需要的路線

原則:用最短的距離穿過不同的地貌單元和地理景觀,平原區要垂直穿過河流和水渠,山區要垂直穿過分水嶺,應避免少走重復路,中小比例尺調查應注意間距

怎樣用羅盤進行定點標圖?

定向:羅盤儀,指針指向N,S極

定點(標圖),交匯法,極坐標法、地物追蹤法

①交匯法:前方交匯和后方交匯(選擇兩個地物點,角小于90度)通視條件好的地方使用 ②極坐標法:在通視條件差,無明顯地物的情況下使用(根據地物的相對位置)選一個地物點:距離

③地物追蹤法(多用于平原區)

土壤剖面描述的內容及方法是什么?

地表描述①地形 名稱如山坡應記錄(地形、坡長、坡向一用羅盤儀,讀N針)

②母質 母質名稱(沉淀物,坡積物,母質的特征)

③土壤的侵蝕及排水狀況:侵蝕的類型、程度,排水狀況(易/不易)

④植被與農業利用:群落植被,指示植被,農作物的種類,產量

土壤形態要素及其描述土壤顏色(反映土壤的物質組成和形成環境)

常用方法:目力描述,目力比色,比色計

為什么分折土壤生產特性要有地理和物理觀點?

任何一種土壤利用與生產評價決不僅限于土壤本身,它與四周的生態環境條件是分不開的。 例如:蒙金土土體結構類型在華北和西北的半濕潤、半干早地區,它土體的水分保持起了重要的作用,是一種很好的土體構型。但是,同樣上砂下粘的土體構型出現在南方多雨的土壤中就成為一種不良的土體料構型。

第四章

土壤組合制圖: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土壤類型由于比例尺的限制,每種土壤類型都不夠上圖面積,把這些無法單獨構成圖斑的類型合并在一起作為一個制圖單元勾出,這樣就形成了土壤組合制圖。

土壤復區:在大比例尺制圖中,與微地形相聯系的不同土壤類型的斑塊,呈鑲嵌狀分布,有規律更替的區域。

土壤復域:在中小比例尺制圖中,與中地形相聯系的不同土壤類型斑塊,呈鑲嵌狀分布,有規律更替的區域。

大比例尺制圖概查的任務是什么?

①了解和掌握測區的自然特點和農業生產情況

②了解測區的主要土壤類型及分布規律,擬定出初步的工作分類系統和制圖單位

③制定詳查的工作計劃和技術操作規程

④檢查工作底圖的實用性,且提出補測內容

⑤如果使用航片,要建立航片影響判讀標志

試述大中小比例尺制圖的方法,并找出其異同點?

中小比例尺調查主要靠推側,制圖單位以高級分類為主,結合典型區調查,比例尺越小,(線路間距越寬) 制圖方法:線路調查法、放射調查法

大比例尺制圖方法:對調查地區進行概括性的調查,任調查區內選擇

一、二條路線進行調查其土壤剖面等,成土條件,土壤狀況,景觀條件

土壤邊界與成土條件的關系?

①地形與土壤邊界:(一般情況下不能垂直于等高線)

垂直等高線(區分陰陽坡,母質類型)

平原區應注意河流,在制圖中不能有直線,垂角

②母質類型與土坡邊界:斷層,褶皺

平原區應注意土體構型(河流的擺動引起層次多變化復雜)

③植被類型與土壤邊界關系:指示植被,植物的長勢情況

④農業利用方式與土壤邊界關系:耕作方式的不同,類型不同

第五章

怎樣勾繪航片的工作面積,意義何在?

航片判讀的理論基礎是什么?

試述應用遙感資料進行土壤調查的方法步驟?

①準備工作 ②野外概查與建標 ③室內預判 ④野外檢查驗證與調繪 ⑤成圖與總結

第六章

室內工作包括哪些內容?

①料的審核整理(標本,記載表、土壤草圖、評土比土、拼圖補測) ②組織分析化驗 ③ 土壤圖及其他圖件繪制④編寫工作報告

評土比土的意義何在?17

4全面比較各土壤類型之間的異同,是否出現“同土異名,異土同名”的現象。

通過評土比土,能夠使野外資料和分析結果同群眾生產經驗結合起來,充實調查內容,加深對土壤類型分布、特性和生產問題的認識,為編寫調查報告及成果應用奠定基礎。 土壤草圖需審查哪些方面?

① 審查土壤界限 ②審查草圖應有的內容 ③拼圖 ④拼圖補測

第七章

土地:是包括氣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等各種自然因素在內的自然綜合體,同時也包括人類活動的作用和影響。

土地資源:在一定技術條件下一定時間內可以被人類利用的土地。

土地類型:景觀形態特征和土地性質相對一致的一系列空間單元。

土地利用類型: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資源單元。

土地資源類型:指土地自然屬性相對均一且利用價值和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單元的集合. 土地自然屬性:是自然地理因素相互作用和制約的結果、賦予土地的固有特性.土地社會經濟屬性:是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賦予土地的新的特性的綜合.

土地構成要素是?氣候要素、地學要素、土壤要素、生物要素、社會經濟要素

土地資源調查的一般程序?

(一)準備工作:1組織專業隊伍 2制定工作計劃 3調查資料準備 4工具、材料準備

(二)外業調繪:1線路勘察2制定工作分類系統3室內預判4地類調繪5補側6樣區調繪驗證

(三)內業工作:1轉會工作2量算面積3編圖與圖面整飾4成果整理

(四)檢查驗收

土地利用調查中外業調繪的一般方法?

①選好站立點(地勢高,視野開闊)②確定調繪底圖的方位③對底圖進行判讀(判讀方法:由遠到近,從整體到局部,先易后難,抓住明顯地形特征和影像特征,同時邊走邊判讀,判讀結果在圖上標識出來)④補側(對一些新增地物隨時及時補側)⑤調繪整飾(當日調繪當日清理)

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的三種方法和技術方案?

(一)利用1:1萬的影像圖進行動態監測①按規范要求編制影像圖②把影像圖和土地詳查圖進行對比分析,把變化地類用鉛筆勾出③野外檢查驗證④對新地類界進行整飾并修編現狀圖,在圖上注明動態監側的時間⑤量算變更土地面積

(二)利用航片進行動態監測①放大航攝影片至1:1萬②在新航偏上要調繪地類界,按1:1萬的詳查圖比較③野外檢查④修編土地利用現狀圖⑤量算變更土地面積

(三)利用“3S”技術進行動態監測①購買近期高分辨率衛星圖像②構建1:1萬土地利用現狀圖的數據庫③進行衛星圖像處理④對處理圖像與數據庫當中矢量數據進行疊加,形成矢量柵格影像圖⑤在新的影像圖中勾繪出變化地類⑥外業對圖斑邊界進行GPS定位⑦內業處理,建立土地利用變更的數據庫.

縣級土地利用現狀圖編制過程?

(一)設計:①明確地圖的用途和要求②收集整理編圖資料③要對本縣地理特征和土地利用現狀的特點進行研究④確定地圖的內容

(二)地圖編繪:①確定地圖的數學基礎②轉繪地圖的內容③編繪地圖內容的各要素④進行接邊

(三)地圖清繪:

(四)出版:

第三篇:土地管理評價

如果要想清晰了解土地管理評價的真正意義,那么我們首先必須把土地管理和土地資源評價者兩點弄清楚,下面就我本人通過各方資源得到的材料,淺析這兩個概念的意義。

土地管理:土地管理是國家為維護土地制度,調整土地關系,合理組織土地利用所采取的行政、經濟、法律和技術的綜合措施。一般而言,國家把土地管理權授予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因此,土地管理也是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依據法律和運用法定職權,對社會組織、單位和個人占有、使用、利用土地的過程或者行為所進行的組織和管理活動。

管理內容:

中國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務是維護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在正確調整土地關系的基礎上,根據國民經濟各部門以及農村經濟組織內部各業(農、林、牧、工、漁)綜合發展的需要,合理組織土地利用,不斷改善土地生態環境,提高土地生產率,使有限的土地資源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服務。土地管理的內容主要包括:①制定并執行土地法律、法規;②查清各類土地的數量、質量、分布和利用狀況,并給以綜合的科學評價(見土地調查、土地評價);③進行土地登記,頒發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證書,以確認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的合法權益,鞏固和穩定土地使用的范圍和秩序,維護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調動土地經營者合理利用土地、投資改造土地的積極性;④建立和健全土地統計制度,以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為基層統計單位,按土地利用類別進行統計,逐級匯總,每年上報一次;⑤加強建設用地管理,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認真貫徹保護耕地的國策,并依法辦理建設征用劃撥土地的審批、登記手續(見土地法規);⑥制訂和實施土地利用規劃;⑦檢查、監督土地利用情況,查處有關違法案件,調解土地糾紛。 必要性:就我國現在土地利用的現狀及問題:

1、土地資源數量不清

2、土地資源質量不明

3、土地權屬混亂

4、土地糾紛多且復雜

5、土地浪費大

1 土地資源評價的概念土地資源評價又可稱土地評價:是在土地資源調查、土地類型劃分完成以后,在對土地各構成因素及綜合體特征認識的基礎上,以土地合理利用為目標,根據特定的目的或針對一定的土地用途來對土地的屬性進行質量鑒定和數量統計,從而闡明土地的適宜性程度、生產潛力、經濟效益和對環境有利或不利的后果,確定土地價值的過程?;咎卣鳎菏潜容^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質量的水平。實質:農業用地對土地生產力高低的鑒定、城鎮用地對土地使用價值大小的鑒定定義:土地評價是對土地自然屬性和社會經濟要素的綜合鑒定,將土地按質量差異劃分為若干相對等級,以表明在一定的技術經濟條件下,待評土地對于某種特定用途的生產能力和價值的大小。 2 土地評價的特點必須有特定的目的 必須針對一定的土地用途 評價必須針對一定的時期評價的結果應該能直接用于生產實踐評價要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要進行多因素分析 3 土地評價的作用與任務土地利用規劃 土地交易 土地稅收 土地補償土地分等定級與估價 土地管理 估計土地利用 評判經營好壞

第四篇:土地行政學地籍管理重點

土地利用:指人類通過一定的活動,利用土地的性能 來滿足自身需要的過程。

影響土地利用的因素:1自然 2社會經濟3人的文化

土地合理利用的原則:1先評價規劃后開發利用。2珍惜節約合理集約利用3均衡協調開發與合理布局。4國土真題開發農業優先有效利用各類土地。5開發利用與整治保護相結合。6加強法制和依法管理

我國土地面臨基本問題:1耕地減少人口加,人地矛盾尖銳。2工業化城鎮化加快加劇供需矛盾。3土地規劃滯后法制不健全4土地利用不合理。5城鎮及農村居民點規劃缺乏總體規劃的調控和指導。6輕視土地利用的經濟原則7各級政府土地的宏觀配置不適應土地市場和資產市場發展的要求。

土地利用管理:從國家利益全局出發根據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依據土地自然特點和地域條件對土地資源的配置開發利用整治和保護等所進行的計劃組織控制等工作的總稱。 土地利用管理的原則:1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之間關系的原則2堅持生態經濟社會三效益統一3堅持依法統一科學的管理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管理的內容:1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2土地利用的規劃與計劃管理3土地配置的管理4土地用途管理5土地利用的監測與調控 土地利用管理的目標:1經濟效率2分配公平3社會發展4保障供給5環境質量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一定區域范圍內,根據當地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以國名經濟發展的需要,對土地資源的利用結構和布局進行了一種戰略性安排。

土地利用規劃體系:1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土地利用專項規劃3土地利用詳細規劃 土地征用:國家為了公共需要城市建設或其他原因,依法的程序批準權限批準,并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農民補償后,強制取得農村集體所有的農業用地、房基地。從而取消其所有權另外支配使用的一種土地政策與制度。 土地征用的特征:1強制性2補償性3轉移性 我國土地市場的特點:1壟斷性2權利主體性3不完全性4地域性5土地的共給彈性小需求大6競爭性7宏觀調控性

我國土地市場的運行模式:1一級市場政府出讓市場有償有期限出讓國有土地2二級市場使用權轉讓市場包括使用權出售互易出租3三級土地市場用地單位使用權的有償轉換有消費性質。

地籍管理:針對地籍的建立建設和提供應用所開展的一系列工作措施,是地籍工作體系的簡稱。

地籍管理目的:掌握土地資源和土地資產的存在分配利用和管理狀況從而為土地管理服務,為國家管理生產建設服務。

1、地籍管理的基本內容是什

么?地籍管理的基本內容包括土地調查、土地登記、土地統計、地籍檔案管理。

2、地籍調查的基本內容是什么?地籍調查的基本內容包括權屬調查和地籍測量。

3、地籍調查分為哪幾類?

地籍調查分為初始地籍調查和變更地籍調查。

4、土地登記的基本原則是什么?土地登記的基本原則包括依法原則、申請原則、審查原則和屬地管轄原則。

5、土地登記分為哪幾類?

土地登記分為初始土地登記和變更土地登記。

6、土地登記的程序分為哪些?土地登記的程序分為土地登記申請、地籍調查、權屬審核、注冊登記和核發證書。

7、土地登記申請人應提交哪些文件資料?申請人向土地登記機關申請土地登記,應當提交的文件資料有(1)《土地登記申請書》。(2)單位、法定代表人證明,個人身份證明或戶籍證明。(3)土地權屬來源證明。(4)地上附著物權屬證明。委托代理人申請土地登記的,還應當提交授權委托書和代理人資格身份證明。

8、土地證書有哪幾種類?土地證書是土地登記卡部分內容的副本,是土地使用者、所有者和土地他項權利持有的法律憑證。目前我國的土地證書主要有四種:《國有土地使用證》、《集體土地所有證》、《集體土地使用證》、《土地他項權利證明書》。

9、土地所有權、使用權和土地他項權利設定土地登記可分為哪幾類?(1)劃撥國有土地使用權設定登記。(2)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設定登記。(3)國家作價出資(入股)國有土地使用權設定登記。(4)國家授權經營國有土地使用權設定登記。(5)國家租賃國有土地使用權設定登記。

(6)集體土地所有權設定登記。(7)集體土地使用權設定登記。(8)土地使用權抵押設定登記。(9)土地使用權出租設定登記。

10、土地登記申請書應包括哪些主要內容?土地登記申請書應當載明下列基本事項,并由申請者簽名蓋章:

(一)申請者名稱、地址;

(二)土地座落、面積、用途、等級、價格;

(三)土地所有權、使用權和土地他項權利權屬來源證明;

(四)其他事項。

11、土地登記形成的文件資料主要有哪幾種?

(一)土地登記申請書;

(二)土地登記收件單;

(三)土地權屬證明文件、資料;

(四)土地登記審批表;

(五)地籍圖;

(六)土地登記簿(卡);

(七)土地證書簽收簿;

(八)土地歸戶冊(卡

(九)土地登記復查申請表;

(十)土地登記復查結果表;

(十一)確權過程中形成的協議書、決定書等文件、資料。

12、土地登記公開查詢分哪幾程序?

(一)查詢土地登記的申請;

(二)對土地登記查詢申請的審查;

(三)查詢和鑒證;

(四)查詢收費。

13、土地登記公開查詢對查詢人員有哪些要求?在實際工作中,土地登記公開查詢的良好秩序,需要社會各界共同來維護。

(一)土地登記查詢申請人查詢土地資料應當在土地登記機關或其委托部門指定的場所進行。

(二)查詢人應保持土地登記資料的完好,不得在登記資料上圈點、畫線、注記、涂改或拆頁等。

(三)查詢人查詢內容涉及國家秘密的土地登記資料,應按照保守國家秘密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四)查詢人非法使用查詢結果,給當事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五)未經土地登記機關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將土地登記資料攜帶出指定的場所。

14、土地統計的特點和內容有哪些?土地統計的特點有:數量性、總體性、時空性、綜合性、實用性。土地統計的內容有:土地的類型、面積、質量、分布、權屬和利用狀況等。

第五篇: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復習資料完美版

第一章土地資源調查

1土地資源調查的目的:①為土地資源管理提供基礎數據 ②為土地評價和土地利用規劃提供基礎土建和屬性數據 ③土地資源調查是土地資源動態監測的實現過程 ④土地資源調查是制定國民經濟計劃,綜合農業區劃和農業生產計劃的重要依據。任務:①清查各類土地資源的數量 ②清查土地資源的基本特性和質量狀況 ③分析土地利用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土地利用分區 ④土地資源調查得成果記錄。內容:1.土地構成要素和土地質量的調查分析2土地類型調查3土地利用現狀調查4專項土地資源調查5區域土地資源綜合調查一般工作程序:1準備工作(組織專業隊伍、安排工作計劃、收集資料、儀器和設備的準備)2外業調繪(路線勘測、制定工作分類系統、室內預判、地類測繪、補測、樣區調繪驗證)3內業工作(轉繪、量算面積、編圖與圖面整飾、成果整理)3檢查驗收

2.歷史土地清丈方法①方田均稅法 ②經界法 ③堆排法 ④魚鱗圖冊法;我國地籍測量技術開展地籍測量工作最早在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五年。

第二章 土地類型調查

1.氣候調查(氣溫、積溫、降水、干燥度):調查區氣象站收集抄錄有關氣候要素觀測數據、實地觀測地形地貌(大中地貌、特殊地形微地形微地貌、海拔坡度與坡向):地形圖航片衛片、實地描述、繪制斷面圖、地形描述、資料整理和分析地質(巖石類型、風化殼地球化學類型、沉積物):野外實地繪制相應的斷面圖水資源(水資源類型、水資源量、水質):調查河流湖泊的大小深度水位流量季節變化分析其與地下水相互補給狀況,農業灌溉和排水能力;飲用水井和灌溉水井水位季節性變化幅度,與地下水地表水補給關系對土壤水分和土壤鹽漬化、淺育化影響;調查水利措施;采樣分析土壤(地表特征、剖面特征):資料分析、實地調查植被(確定代表性植物群落、估測植物種屬的豐富度、目測覆蓋度、調查植物的利用價值特種土宜植物調

2.土地類型分類原則:自然發生學原則、多級分類制原則、分異特性逐級累積原則

3.制圖的原則:地理基礎控制原則、正確處理定性與定量量變與質變個體形態與區域總體結構的關系原則、土地土地類型制圖要注意地理分異特征、要突出生產性、要注意土地構成要素之間的內在關系和綜合性方法:綜合制圖法(遙感圖像野外調查分析、分類系統解譯野外調繪、草圖、轉繪)疊置制圖法(最后野外驗證)制圖技術處理:夸大法、符號法、何并法、組合復區法

第三章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

1.土地利用分類方法:線分類法和面分類法技術路線:收集資料了解要求、分析調研利用狀況和分布特點擬定分類系統、根據已有資料分析擬定的可行性、對利用分類系統實地驗證核實原則:統一性原則②地域性 ③系統性 ④實用性

2.土地利用調查外業方法:選好站立點、確定調繪底圖、判讀方法、邊走邊判讀、補測、調繪整飾

3.變更調查方法:利用新的1:1萬影像進行動態監測、利用航片和1:1萬土地詳查圖進行動態監測、利用3S技術進行土地利用變更調查

4.1984年全國土地利用現狀分類:一級8類,二級46類;2001年全國土地利用現狀分類系統采用三級分類系統:一級3個,二級15個,三級71個;2007年一級12個,二級56個。

第八章 土地評價

1.土地評價的目的:1土地評價結果是土地利用規劃的基本依據2土地評價為土

地稅收標準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3土地評價結果是客觀評估土地在各種有償使用或轉讓過程中的價格的重要依據4土地評價是科學評估土地經營效果的主要手段5土地評價是進行其他任何土地開發項目可行性研究的關鍵內容6土地評價是進行土地質量監控和土地退化評估的關鍵技術途徑。類型:

(一)目的:土地自然適應性評價、土地生產潛力評價、土地經濟評價

(二)方法:定性評價、定量評價

(三)目標:單項評價、綜合評價

(四)對象

(五)結果:當前適應性評價、潛在適應性評價?;驹恚憾鄻有栽?、綜合性原理、限制性原理、系統分析原理、相對性原理、可比性原理。原則:1針對特定的用途種類進行土地適應性評價和分類2對不同的土地類型在可能獲得的效益和所需的投入之間進行比較3進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4切合當地的自然、經濟和社會條件5適宜性是以土地可持續利用為前提6評價要在幾種用途之間進行比較。方法:兩階段法、平行法。工作程序:

一、準備階段:土地評價立項與初步商討、評價目標的確定、數據和資料的調查、收集、制定土地評價的工作計劃;

二、中間過程:土地利用類型及其要求和限制性的確定、土地評價單元和土地質量評價土地評價的內容和方法;

三、土地評價的資料管理和成果匯報。

第九章 土地質量評價

1.土地特性:氣候特性、土壤特性、水文及水文地質特性、地形地貌特性、生物特性、社會經濟特性。

2.土地利用要求:作物要求、管理要求、水土保持要求。

3.作物要求清單:考慮作物的種類以及品種;需要考慮哪些作物要求;應采用那些測量參數;如何評價因素等級之間的界限。

4.對土地進行重要性評定時,應從哪些方面考慮:對土地利用的影響、研究地區范圍臨界值的出現、獲得資料的可行性。

5.選擇診斷因素的程序:

(一)選擇恰當的適宜的土地特性作為每種土地質量的診斷因素。

(二)擬定出選擇的所有土地特性的目錄,根據氣候、水文、地形、土壤、植被和動物區系的環境因素將它們重新分類。

6.土地質量的估算方法:根據單一的診斷因素估計土地質量;利用最小因子率估算土地質量;根據診斷因素的不同組合進行經驗估算;通過建立模型估算土地質量。

7.土地質量的描述和評價方法:輻射狀況;溫度狀況;養分有效性;機械化潛力;侵蝕危害。

第十章 自然適宜性評價

1.土地自然適應性的分類方法:

(一)中國1:100萬土地資源圖的土地資源分類系統

(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土地自然適應性分類方法評價方法:

一、主觀判斷法;

二、因子分析法:

(一)因子篩選與因子權重的確定:1.等權重法2.經驗法

3.等差法4.回歸系數法5.灰色關聯分析度分析法6.主成分分析法7.層次分析法

8.相對權重法

(二)綜合指數的確定:1.等權條件下的指數計算法2.加權指數計算法;

三、模糊綜合型評判法

2.名、特、優經濟作物的形成和發展須具備的條件:植物本身的生理特性;氣候條件;土壤條件;社會經濟和歷史條件:1.社會經濟需要2.交通條件3.歷史條件。

3.土宜評價:

(一)土宜調查:1.調查名、特、優經濟植物的種類及其分布;2.調查分析名、特、優經濟植物的品質特色;3.調查形成特產的一般和特殊的自然條件。

(二)土宜要求:1.一般性土宜要求;2.特殊性土宜要求。

(三)土宜要求

與土地質量的比配:1.主導因子的作用和因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必須受到重視;2.評價結果的標準除了產量之外,重要的是產品的品質。

土地資源:土地資源是指已經被人類所利用和可預見的未來能被人類利用的土地。

土地資源調查:對土地資源類型、數量、質量特性、空間變異及各種社會經濟活動中利用和管理土地資源的狀況進行綜合考慮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土地資源評價:土地用于規定目的時對土地性能的評定。

土地類型調查:清查各種土地類型的數量、質量與空間分布狀況以及它們的發生規律和相互關系。

土地類型:構成土地各不同自然要素的性質相對均一的單元土地。

土地綱:根據大尺度的水熱組合類型劃分的綱,反映的是土地光、溫、水生產力的區域差異

土地類:根據大(中)地貌類型(山區以垂直地帶劃分)不同,在同一土地綱內劃分出不同土地類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為了解和掌握當前土地利用狀況而定期開展的土地利用現狀的詳細調查工作。

土地利用類型:根據一定的土地利用分類系統對土地利用現狀所進行的劃分 土地利用分類:根據土地的自然屬性和經濟屬性以及其他因素進行的綜合分類 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利用前一次土地利用詳查的結果作為基礎,與當前土地利用狀況作對比,對于利用性質、利用方式發生變化的土地類型進行調繪、填圖登記和權屬確認工作。

耕地:指種植農作物的土地。

園地:種植以采集果、葉、根莖等為主的集約經營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蓋度大于50%或有收益的株數達到合理株數70%的土地。

林地:生長喬木、竹類、灌木、沿海紅樹林的土地。

牧草地:生長草本植物為主,用于畜牧業的土地

權屬調查:指對土地權屬單位的土地權屬來源、權屬性質及權利所及的界線、位置、數量和用途等基本情況的實地調查與核實。

土地特性:各種可以直接測量或估測的土地屬性,可用于區別不同適宜性的土地單元,用作描述土地質量的一種方法,如平均年降雨量 土地質量:一般是指土地健康或條件,尤其是指土地利用和環境管理的可持續性能力。

土地利用要求:為使選擇的土地利用方式能達到預期目的,則要求土地所必須具備的相應條件。

土地質量評價:根據土地特性及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選擇土地質量,在一定條件下估算土地質量的等級并以一定的方式描述出來的一整套方法過程。

土地自然適宜性評價:分析和評定土地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態和管理要求的滿足程度的過程。

土地生產潛力評價: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分析土地的各種自然屬性以及它們之間的綜合作用對各種可能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潛在生產能力的影響,依次進行的土地綜合評價和分級。

土地經濟評價:從土地的經濟屬性出發,在不同的自然條件下,分析法不同質量的土地生產耗費量與提供產品量的對比關系,或者在同樣的投入條件下,分析不同產出量的經濟指標。

因子分析法:從影響土地適宜性的眾多因素中篩選出一些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作為評價因子,然后根據這些因子與土地利用要求關系,應用一定的數學方法,分析各評價單元的土地自然適宜性程度的方法。

相對權重法:將這種在不同的評價單元中由于某個評價因子的值與其他評價因子的值的相對性所決定的該評價因子的權重稱為

氣候生產潛力:指充分和合理利用當地的光、熱、水氣候資源,而其它條件(如土壤、養分、二氧化碳等)處于最適狀況時單位面積土地上可能獲得的最高生物學產量或農業產量。

土壤生產潛力:在一定的土壤、地形、水文等自然條件下,單位土地面積可能達到的生物產量或收獲產量。

光溫生產力:指在最適宜的土壤條件和最佳的管理水平下,肥水充分滿足作物的需求,僅由當地的光溫條件所決定的作物的生產能力,使作物在最佳條件下產量的理論上限。

光溫水生產力:指在自然降水條件下僅僅由于水分的不足而使作物的光溫生產力下降所得到的作物生產力,是旱地作物產量的理論上限。

土地資源人口承載力 :一定區域內土地生產的自然潛力在一定的投入條件下,可能生產的食物總量與人均消耗量的總和之比的一個動態估算。

毛利分析:分析某個生產單位、某個地塊或評價單元產品的年收入中扣除生產成本和管理費用而得出的利潤或虧損。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通風工程施工協議書下一篇:天才企業家善于比喻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