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核專業實驗室安全管理論文范文

2023-12-16

核專業實驗室安全管理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核安全工程;人才培養;高校

2010年,南華大學發揮自身幾十年為我國核工業事業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的優勢和特色,憑借扎實的專業建設基礎,積極申報高等學校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本科專業——核安全工程,并獲得教育部批準設置。2010年即從新生中通過轉專業的方式轉入一個自然班開始培養工作,該專業2011年獲批湖南省特色建設本科專業,2012年獲批湖南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專業目錄修訂后,原“核安全工程”與“輻射防護與環境工程”專業調整為“輻射防護與核安全”。2013年經湖南省教育廳批準,南華大學以“核安全工程(專業方向)”繼續招收本科學生,也是迄今唯一批準設置該專業的高校。本文從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室建設、實習基地建設等方面闡述南華大學核安全工程專業建設,以期為核安全領域本科層次人才培養提供借鑒與參考。

一、核安全工程專業培養方案制定的思考

隨著我國環境壓力日益突出,核能作為一種幾乎是零排放的清潔能源,在我國的能源結構調整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了保證我國核電建設的安全、高效發展,國家環保部核安全局已在國內實施注冊核安全工程師制度。為了適應核安全人才的強大的需求現狀,南華大學于2007年率先在安全工程專業下設置了核電安全工程和鈾礦冶安全工程兩個專業方向,并在人才培養目標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1]。為了制定核安全工程專業培養方案,學科建設團隊首先以需求為導向,先后調研了中核福清核電站、中核三門核電站、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二○二廠)、中核錦原鈾業有限公司等十多個核工業企事業單位,獲得了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秦山核電有限公司、西安中核藍天鈾業有限公司等單位的信函回執反饋意見,并利用南華大學為中核集團開辦的安全工程領域工程碩士班學生來校學習的機會,分企業類別(核電企業、研究院所、鈾礦冶企業、核燃料加工企業、核廢物處理企業等)召開學員座談會,聽取意見與建議。同時,組織南華大學相關專業(特別是核類專業)教師多次研討核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最終確定以“核安全工程師應用型人才培養”為辦學宗旨,主要參照國家《注冊核安全工程師》、《注冊安全評價師》和《安全工程專業中、高級技術資格評審條件》的知識要求,根據“基礎厚、口徑寬、能力強、素質高”的原則制定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并分別于2012年和2014年進行了兩次修改。

二、核安全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

專業培養目標是各個高等學校根據自身辦學特點和服務對象所確定對所培養人才的特殊要求。培養目標需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滿足國家或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體現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方法,實現學校培養目標。南華大學核安全工程專業培養目標為:適應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和現代化核工業發展需要,培養具有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較好的人文知識和文化素質,掌握安全科學與工程、核與輻射安全、安全應急管理和職業健康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專門從事核安全與輻射防護工程設計、研究、檢測、評價、監察和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工程技術人才。為了實現這一專業培養目標,南華大學提出了核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本專業學生在學習工程專業基礎、人文社科知識的基礎上,主要學習安全科學和核物理基礎理論、核與輻射安全工程技術及安全應急管理相關課程,接受校內外實踐環節、專業相關課程的課程設計和畢業論文與畢業設計的基本訓練,具備注冊核安全工程師所需的基礎知識、專業能力和素質,具備服務于核工業各個領域的核與輻射安全研究、設計與監管的技能,并具有在核與輻射安全行政管理、核環境與核安全中介等機構中工作的能力。

三、核安全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

南華大學核安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重在體現核工業對核安全工程師基礎知識、專業能力和素質的要求,以注冊核安全工程師的核安全綜合知識、核安全相關法律法規、核安全案例分析、核安全專業實務四大專業知識結構和能力要求為導向,建立適應核安全工程領域專業人才需求的課程體系。整個課程體系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專業選修課、實踐性教學和第二課堂,共計183學分。核心知識領域有工程理化基礎、原子核物理、安全人機工程、事故致因理論、安全應急管理及其系統方法、核與輻射安全。核心課程包括“原子核物理”、“安全學原理”、“安全人機工程”、“安全系統工程”、“核與輻射安全”、“防火防爆技術”、“安全檢測及監控技術”、“核電安全工程”、“核通風與空氣凈化”、“鍋爐壓力容器安全工程”、“鈾礦開采安全技術”。實踐性教學環節有金工實習、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及安全評價課程設計、核安全設施課程設計、輻射防護課程設計、核通風與防護課程設計、防火防爆課程設計。第二課堂包括各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社會調查報告、各類競賽活動獲獎、發表的學術論文以及全校性的素質選修課程等。

四、核安全工程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是人才培養的主體,南華大學核安全工程師資隊伍建設充分利用多年的積累與沉淀。學校合并前的原中南工學院和原核工業第六研究所隸屬于原核工業部,有多年從事核工程與核技術、鈾礦開采等方面教學研究工作積累;學?,F有核反應堆工程、核工程與核技術、核化工與核燃料工程、核物理、輻射防護、采礦工程、放射醫學等多個涉核專業。核類學科專業建設為我校核安全工程師資隊伍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由此,核安全工程師資隊伍建設圍繞組建“核電安全專業課程教學團

隊”和“鈾礦冶安全專業課程教學團隊”兩個核心教學團隊開展工作。教學團隊成員由校內教師和校外實習基地研究人員或工程師組成。對校內教師鼓勵中青年骨干去企業鍛煉或攻讀博士學位及出國進修學習,派出年輕教師參加注冊核安全工程師的培訓和考試,重視 “傳幫帶”、“老帶新”的措施落實到位。校外教師,我們主要聘請有一定工作經驗或成績的專業技術人員,他們既是學生實踐教學環節的指導教師,有時也被請進校園課堂給學生講課。這一系列的舉措使得核安全工程專業師資隊伍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五、核安全工程專業的實驗室建設

專業實驗室是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場所,實驗室建設是專業建設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南華大學核安全工程專業實驗室建設的思路是:充分利用學校相關專業的已有資源,重點建設特色實驗項目。經過幾年的建設,現已建有輻射安全監測實驗室、核通風與空氣凈化實驗室、核應急救援實驗室。大型儀器設備有:用于核環境安全監測分析的EQF 3220結合態/未結合態氡子體及氡/釷測量儀、用于核通風與空氣凈化實驗的粒子圖像速度分析系統(PIV)、APS-3321空氣動力學粒徑譜儀以及正在建設的環境模擬風洞實驗室。

六、核安全工程專業的實習基地建設

校外實習基地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場所,是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紐帶[2]。核安全工程實習基地建設時采用兩條途徑,一是充分利用南華大學現有實踐教學資源。學校已有的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南華大學—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省“十二五”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尾礦庫退役治理技術中心研究生實踐中心”和“核測控與核安全防護基地”,都已經成為了核安全工程的實習基地。另一條途徑是新建校外基地。由于核安全工程具有鮮明的行業特色,為此,我們以國家核電產業鏈為導向,補充完善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先后與中核韶關錦原鈾業有限公司、中核通遼鈾業有限公司、中核二七二鈾業有限公司、中核四○四有限公司、廣東核電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簽訂了實習基地協議。我們與這些基地間采取頂班替崗、校企科研協同、為企業選拔后備人才等多種互惠的合作模式,基地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效。這些基地在滿足了學生認識實習1周、生產實習4周和畢業實習2周的要求的基礎上,我們還在開展部分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在基地完成的教學改革。

南華大學核安全工程是目前唯一批準設置的本科專業(專業方向),人才培養沒有現存的參照模式。經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們在培養目標與要求、課程體系、實踐教學條件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今后,還需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知識點要求等諸多方面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與實踐,也希望各相關用人單位提出寶貴的意見與建議。

參考文獻:

[1]葉勇軍,李向陽,蔣復量等.核安全工程特色專業建設模

式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2,(14).

[2]蔡敬民,董強,余國江.高等院校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新思

考[J].中國大學教學,2009,(2).

核專業實驗室安全管理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經管類應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經管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而應用型人才培養離不開經管類專業綜合實驗室的建設,因為綜合實驗室將為經濟管理類專業提供一個非常重要的實踐模擬平臺。本文重點探討目前高校經管類實驗室管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強經管類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對策和措施。

關鍵詞:地方高校;經濟管理專業;綜合實驗室建設

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經管類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成為地方高校經管類專業的生存之基和發展之源,而地方高校經濟管理類相關專業,要培養出合格的、適合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的應用型或創新型人才,就必須在提高經濟管理類專業理論教學水平的同時,充分認識到模擬實驗教學的重要作用。但目前大多經管類畢業生往往掌握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卻無法把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去,這種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高校經管類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缺乏,使大學的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的嚴重脫節造成的,而經管類專業綜合實驗室建設,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實踐模擬平臺,能大大提高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性教學效果,為經管類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供良好的軟硬件環境,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給地方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1 高校經管類綜合實驗室建設的必要性

1.1 經管類綜合實驗室的建設是地方高校培養經管類應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徑

21世紀,企業對經管類專業的畢業生既要求有較強的專業實務的應用能力,又要具有企業管理方面的綜合能力。因此,結合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高校對經管類專業從總體上對課程體系進行科學合理設計,許多課程內容的學習都需要情景模擬或是實踐教學,幫助學生理解和把握知識點,尤其對基礎會計、財務管理、市場營銷、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證券投資學、管理信息系統等課程,這些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用大量案例為手段,但由于很多資料信息涉及企業的商業秘密,因此很難開展。這時候就需要建立一個類似于理工科的實驗室,來幫助學生通過計算機模擬或構建模擬企業的案例資料,使學生通過模擬實驗教學來理解相關課程的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實際工作技能,加強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有利于專業的發展。

1.2 經管類綜合實驗室建設是經管專業教師科研的重要平臺

高校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一個教學單位,更是一個科研單位。綜合實驗室的建設為經管專業的教師提供了一個重要科研平臺,解決了科研資源缺乏問題,尤其是年輕教師由于社會資源少,很難接觸企業實際,因而無法開展更多的科研工作,通過綜合實驗室就可以使自己的理論研究成果應用于實踐,更好地指導學生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1.3 經管類綜合實驗室建設為學生提供了實習機會,有效解決經管專業實習難的問題

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實習難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在目前的就業形勢下,大多單位都已經滿員,即使有企業愿意接受實習生,由于所學專業的特殊性,學生們也很難接觸到實際工作,比如無法看到企業的生產流程,無法接觸到企業的經營管理的資料等,只能去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難以達到實習的目的。綜合實驗室的建設給學生提供了實習基礎,能夠解決社會現實給學生帶來的實習困難,能夠豐富學生的能力結構,以提高自己的就業競爭力。

2 高校經管類實驗室建設存在的問題分析

目前,盡管各地方高校已基本建立了經管類的實驗室,但是在實驗室的建設和管理中卻存在很多的問題,沒有起到綜合實驗室的應有作用,現就問題分析如下:

2.1 經管類課程的實驗課開設與課程體系設置不完全相符

由于經管類實驗課程的地位相對理論課要低,因此很多課程按照課程體系設置總課時中有部分實驗課時,而實際中這些課程很少上實驗課,全部都是課堂講授;還有一部分要求單獨設置實驗課的課程,卻把實驗課變成從屬地位,沒有單獨的實驗內容設置,使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嚴重脫節,使學生很難僅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來理解經濟管理的相關知識,也為這些課程的后續學習增加了教與學的難度,難以達到地方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的。

2.2 經管類綜合實驗室的資金投入少,教學手段難以提高

地方高校相對于重點院校資金來源較少,加之經管類實驗室相對于理工實驗室的投入產出效益較少,因此,導致在高校的資金投入方面更偏重于高效益的理工實驗室。經管類綜合實驗室的資金缺乏,使得很多實驗課程無法獲取更好的計算機軟件來支持理論與實踐教學的結合,甚至有些課程比如會計手工實驗課程的會計用品資料都難以滿足學生的需要量,只能在實驗教學中縮減某些實驗的設置,因而導致實驗開出率較低,難以達到實驗課程的預期效果。

2.3 專業實驗教師師資缺乏

2000年教育部突出強調“經濟管理實驗室和其他文科實驗室的建設應該得到重視和加強,盡快改變我國高等學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和其他文科專業實驗教學相對落后的局面”,由于相對于理工科專業,經管專業較晚開設教學實驗課程,因此,專業實驗教師師資缺乏。專業實驗教師師資缺乏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由于許多高校領導對經管專業實驗教學的觀念認識不夠,認為實驗教學是輔助教學,因而實驗教師也是教學輔助工作人員,從而使得在高校的薪酬待遇方面,實驗教師的待遇相對理論教師要低。盡管實踐教學環節很重要,但由于受到個人經濟利益的限制,很多教師不愿意從事實驗教學,導致專業實驗教師師資缺乏,愿意擔任實驗教師的人員素質卻不高,這樣不利于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能力的培養。

2.4 實驗室教學檔案管理落后

實驗室檔案是通過各項零散的實驗過程資料經過收集和整理歸檔而成的,它是地方高校教學質量評估和實驗室評估的重要依據,也是后續實驗教學和實驗室管理的重要參考依據,然而大多地方院校沒有建立科學規范的實驗室檔案管理制度和健全有力的實驗教學規范的組織機構;沒有符合規定的檔案保管場所,缺乏必要的檔案用品;缺乏專職檔案管理人員,實驗室技術人員往往都是兼任教師,人員變動大,缺乏相應的經濟管理和實驗教學專業知識,不能規范地進行收集、整理,直接造成了實驗室檔案的漏歸、少歸。

3 加強經管類綜合實驗室建設的對策

3.1 建立高效的實驗室運行機制和先進的管理模式

高效的實驗室管理是高校實驗教學順利有效進行的前提條件,因此規范各項實驗室管理的規章制度是實驗室管理的關鍵措施。制定周密細致的制度比如“實驗室人員的管理制度”、“學生上機管理制度”、“實驗室人員的考核制度”、“實驗室設備管理維護制度”等等,使實驗室管理有章可依,以便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為了保證實驗教學質量,地方高校還應該制定實驗教學的相關規定,從實驗項目立項、開放、實驗項目驗收的管理規定;實驗教學大綱、實驗教學計劃、實驗指導書、實驗報告的質量標準也應有相應規定??傊?,經管類實驗室的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的建立,應在吸收和總結傳統理工科實驗室建設優勢的基礎上,結合經管類專業教學的特點及課程自身設置的特點和需要,進行大膽的創新,建立寬松的外部發展環境和自主的內部運行機制,比如實驗室管理應實行開放的管理模式,學生的實驗時間可以實行彈性制等,做到實驗教學管理規范化。

3.2 推動實驗教學體系的改革,建立獨立的實驗課程體系

地方高校首先要轉變經管類專業實驗教學的輔助教學的觀念,改變經管類專業實驗教學的從屬地位;其次,由于經管類專業不同專業的培養目標不同,因此課程設置不同,不同專業開設的實驗課也不同,所需要的資源也是有差別的。為了提高實驗教學的效果,實驗課程的設置應分專業進行,不同的專業課程應設置不同的實驗項目和實驗內容,各專業的實驗課程設置不得重疊,有些課程需要單獨設立實驗課,有些課程總課時中要按教學大綱要求有實驗課時要求的必須要開實驗課。經管類專業實驗類型可按照學科屬性分為經濟類和管理類兩種類型,經濟類實驗和管理類實驗分別單獨開設,管理類專業實驗課要根據課程來劃分,同時,各個實驗課程都應有各自獨立的教學體系和教學大綱,突出設計性及綜合性實驗的項目,通過仿真模擬和電子計算機技術實現。此外,實驗室管理人員可有針對性地進行物資采購、分類和流程管理。由于經管類實驗室配置的硬件設備和教學軟件的購置費用都比較高,所以更應盡可能做到資源共享,減少經管類綜合實驗室的資金投入。經管類實驗室儀器設備及軟件的配置通用性強,通過網絡平臺的建設,在資源管理的方式上適應共享的需求,對管理機構和設備就可以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

3.3 以人為本,加強實驗師資隊伍建設

經管類綜合實驗室實驗師資隊伍建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學校領導要從體制上轉變實驗人員的用人觀念,應把實驗人員納入教師隊伍統一進行建設和管理,實驗人員地位和待遇的改變,可緩解實驗人才的緊缺局面;其次,學校應培養一支既懂信息技術又懂一定的相關專業知識的實驗專業人才,實驗教師是完成實驗教學的主體,學歷、年齡和職稱結構是否合理的實驗教師隊伍關系到經管類綜合實驗室建設的成敗。學校應制定科學合理的實驗人員培養計劃,對現有實驗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加強現有實驗教學隊伍的培訓和進修工作。同時也可以考慮實驗人才的引進工作,吸引優秀的實驗人才加入實驗隊伍,以提高地方院校實驗教師的學術水平和業務能力。

3.4 實驗室檔案管理的規范化

第一,地方高校應建立健全實驗室檔案管理制度,規章制度是工作規范有序開展的前提條件;第二,加強實驗室檔案管理機構的建設,具體詳細規定歸檔的內容、歸檔的時間、歸檔的類型和統計、保管、使用制度等;第三,建設一支專兼職相結合的實驗室檔案管理人員隊伍,要在人才引進、職稱晉升、津貼發放和評優評模等方面制定相關政策來保證實驗室檔案管理人員的穩定發展,盡快改變實驗室檔案管理人員不足、結構不合理和水平不高的狀況;第四,加大投入,強化實驗室檔案的信息化建設,檔案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必須有一定場所和設備條件,學校必須加大投入必要的資金,保證實驗室檔案管理基礎設施和設備。

參考文獻

[1]王玉潛.經濟管理專業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初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2(6):105-107.

[2]高祥寶.經濟與管理類專業實驗室建設模式比較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4,23(5):79-81.

[3]李志榮,姚國權,王玨輝.經濟管理類專業綜合實驗室建設的實踐與思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5,24(1):95-96.

[4]胡永銓.工商管理學科實驗教學研究綜述[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8(20):111-113.

[5]祝愛民,張彥志,陳煒,等.管理類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建設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2):88-90.

項目全稱:寶雞文理學院院級《基礎會計學》重點課程

作者簡介:王林(1978-),男,陜西乾縣人,寶雞文理學院助理工程師,碩士,主要研究領域為實驗室管理。

核專業實驗室安全管理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俗話說:“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中等職業學校做好電子專業的專業入學教育,使該專業的學生在入學伊始就能夠重塑學習信心,培養專業感覺,感受電子專業的文化和魅力,激發專業興趣,掌握電子專業的學習方法,從而為接下來的理論知識學習和技能掌握開一個好頭,為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為成為電子職業人作一個很好的鋪墊。

關鍵詞:專業課;專業入學教育;學習信心

中職教育就是就業預備教育,應培養出具備學習能力、技術技能、生活技能、生存能力的人才,那么從新生入學一開始,我們就要圍繞這個目標一步一步實施培養計劃。專業入學教育,就讓職校新生了解他們所學專業,培養專業興趣,激發他們專業學習的欲望,順利完成從初中生到“準職業人”的角色轉換,為接下來的專業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果把職業學校的學習比作演一場戲,把老師比作導演,學生比作演員,那么學生專業入學教育的任務就是“導演”要讓“演員”轉換身份,找到感覺,進入“角色”。

一、做好專業入學教育的意義

俗話說:“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做好專業入學教育,對于職校新生來說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1.有效的專業入學教育能夠使學生認知各個專業,從而根據自身的特點重新選擇合適的專業

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是相對封閉的,對社會的了解也是很膚淺的,選擇專業時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對自己所選擇專業的特點,對自己將來將要從事的工作并沒有一定的認知,所選專業是否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是否符合自身的能力和心理、生理特點并不能準確把握。老輩常言“入行猶如第二次投胎”,所以對剛入學的學生進行專業入學教育就是給他們一個重新認知自己、重新選擇合適專業的機會,對他們的一生有著重要影響。

2.專業入學教育是重塑學生學習信心的需要

職業學校的新生大多是應試教育的“失敗者”,在義務教育階段他們鮮有成就感,自信心備受打擊,當這些學生選擇了上職業學校的時候,就有了重新開始的準備,心中也燃起了新的希望。他們期盼在新的環境、新的領域中找回自信,學到技術和本領,實現人生的價值,所以職業學校的老師要從一開始保護好這點點信心和希望,不能讓應試教育這盆冷水澆滅這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這一點將直接關系到他們能否在接下來的三年里順利完成學業,達到自己的目標。

3.電子專業入學教育是培養本專業學生電子專業情感,感受本專業魅力,激發對本專業熱情的需要

電子專業入學教育可以讓他們了解本專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讓他們熟悉本專業的特點和技術特性;讓他們知道本專業的發展前景和社會價值;讓本專業中的佼佼者成為他們學習的榜樣和奮斗的目標;讓他們明確自己的職業發展之路;這樣,他們就會對自己現在所學的、將來要從事的專業產生自豪感和使命感,他們對于專業的熱情就會被激發出來,他們對于專業的學習也就自然而然變得積極主動。

4.電子專業入學教育是本專業學生找準自己的人生定位,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需要

職業學校的學生正處于從依賴走向獨立,從學校走向社會的過渡期,對職業生活倍感興奮與好奇,卻缺乏理性思考和完整設計。他們有的理想主義色彩過濃,對未來期盼很高,有的自暴自棄,認為到職校無非就是混日子。在專業入學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在學生入學的初期指導學生結合自身條件,明確在校時期的努力方向,做到知識和能力共進,找到職業成長的最佳途徑。

5.電子專業入學教育是更好地在本專業內開展項目教學法的需要

項目教學法的開展有利于學生對工作崗位任務真實性、整體性的理解,有利于實現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一體化,能夠促進教學相長、師生互動,使教師成為學生學習過程的策劃者、組織者和咨詢者,真正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項目教學法的第一步是項目的選擇和優化,這就需要專業教師與企業進行合作,通過社會調查、走訪企業根據畢業生的需求及社會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制訂教學計劃,教師與企業一線技術人員共同設置與優化項目確定教學目標??梢赃@么說,專業入學教育是項目教學法實施的預熱階段,是奠定基礎階段。

二、實施策略

對于如何搞好專業入學教育,筆者有幾點不成熟的思考。

1.專業入學教育過程中應該給學生重新選擇專業的機會

部分初中畢業生及其家長對社會的了解不夠,對專業的認知不深,在選擇專業時并沒有充分考慮孩子的興趣和自身的特點,帶有盲目性,最后會導致學生自身條件明顯不適應于所報專業或者學生對所報專業毫無興趣等一些不利于學生今后發展的情況出現。因此,在專業入學教育過程中,學校應偕同專業教師做好兩步:第一步,讓學生充分了解各個專業情況和將來從事工作的特點;第二步,每個專業任職教師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熟悉和了解每個學生,掌握他們的特點和興趣愛好,幫助他們了解并挑選適合自己的專業,從而避免他們走錯路、走彎路、走回頭路。

2.展示電子專業課堂的魅力,培養學生學習信心,激發學習興趣

(1)開學階段的專業課程不要急于講理論知識,不要急于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要進入專業狀態。(2)第一堂課可以設計為討論課,討論的主題可以設定為以下幾個或者一個:①你為什么選擇電子專業,你對電子專業有什么了解?②你了解電子專業的現狀嗎,你了解電子專業在本地的發展情況嗎?③學了電子專業你有什么打算,未來有什么規劃?④你覺得怎么才能學好自己的專業?(3)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海量信息資源給學生視覺的沖擊及洗禮,打造有魅力、五彩斑斕的電子專業課堂。(4)課堂氛圍要民主、寬松、和諧;教學內容以夠用、實用為主;對待學生以肯定、鼓勵為主。

3.進行電子專業認知教育,讓學生了解電子專業文化,向學生充分展示電子專業魅力、發展前景,增強他們的專業信心

電子專業認知教育的內容非常廣泛,主要包括:本專業在學校各專業和學科中的位置,本校本專業的發展歷史、專業組織管理機構,學校的專業建設現狀和專業建設規劃,學校屬地區域的產業發展概況、行業企業資源,當前國內本專業的發展現狀、發展趨勢,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習要求、技能要求、崗位目標、就業方向等。我校電子專業的教師共同策劃、有選擇地上好以下幾堂課。

(1)上幾次師生交流課。班主任以及電子專業任課教師和學生進行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交流。通過這種方式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促進師生關系的融洽,了解學生,讓學生感受職業學校老師的親切和關愛,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2)上一堂參觀課。參觀學校電子實驗室,參觀本地區電子企業,提升學生的職業認知水平,感受所學專業與職業崗位的關系,了解用人單位對職校生的綜合素質要求,明確自己發展方向。(3)上一堂座談課。教師邀請電子企業的人事專員、生產主管、生產一線的工人到學校和學生就企業發展、企業對員工要求等主題展開座談。學生可以了解本專業的就業信息和工作情況,學習年長者在做人、做事、做學問方面的經驗。(4)上一堂展示課。教師通過視頻、圖片、實物等形式向學生展示往屆畢業生的畢業設計、項目成果、電子專業的成熟產品。學生通過這種方式體驗制造和創造帶來的成就感,增強對電子專業的學習信心,感受作為“電子人”的人生價值。(5)上一堂匯報課。教師請往屆電子專業畢業生到班級來匯報他們的工作情況、創業歷程,讓學生懂得創業的艱辛和工作的不易,從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學習生活,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6)上一堂電子專業學習方法指導課。這堂課可以是老師指導,也可以邀請高年級學生到班級來談感受、談經驗,為學生接下來的專業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7)專業課老師和班主任共同策劃上好一堂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課,讓學生從一開始就進入“準職業人”的狀態,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有個基本的認識和初步的目標。

贏在起點,就能贏得全局。電子專業課教師共同策劃好學生的專業入學教育,可以讓學生更明確地認識自身,更清醒地看到未來,更快地成長,實現更精彩的職業人生。

參考文獻:

[1]張健,董蔚平,孔令,劉寶平,吳延.中職學校創新校企文化融合的教學模式實踐研究.上海市職業教育協會第六屆優秀論文,2010.

[2]張見.抓住入學教育良機 培養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職業教育研究,2009.

[3]高月林,車有權.高職新生入學教育作用淺析.時代人物, 2008.

[4]歐陽冬梅,郭志江.關于高職新生入學教育的幾點思考.科技資訊,2008.

作者簡介:戴志超,男,1977.2,碩士,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農業綜合技術學校,研究:中職電子電工教學研究。

核專業實驗室安全管理論文范文第4篇

今年7月至10月間,朝鮮相繼進行了導彈發射和地下核試驗,給東亞區域安全形勢帶來巨大沖擊,從而招致國際社會的普遍反對和聯合國安理會的經濟制裁。這種緊張的周邊局勢以及來自國際社會各種壓力,無疑對朝鮮本來已經處于困境的國民經濟以及正在進行的國內經濟改革投下陰影。當今朝鮮在與大國的博弈中究竟尋求何種發展途徑,其武力威懾背后隱藏著何種經濟動機,也成了朝核危機發生后世人所關注的又一個焦點。

一、危機中萌動的新一輪經濟改革

朝鮮向日本海試射導彈,對外大搞武力威懾,與其說是在準備進攻,倒不如說是在設法維持生存,這是今年7月美國官方對朝鮮自身狀態的判斷。筆者亦頗為贊同此種分析。從目前的狀況考慮,朝鮮試射導彈進而開發核武器,一方面是想通過這種強硬方式確保其政權穩定和體制延續,同時,還要加重自己的外交談判籌碼,尋求解除經濟制裁、獲取更多外援的新途徑;另一方面則借此為改善內部環境贏得時間和空間上的緩沖,以便解決國內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課題,維持國家的長治久安。

關于朝鮮的國內局勢,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至2000年初,國際上仍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見解:一為“不變論”,二為“變化論”。由于朝鮮當局很少向外界透露其國內真實情況,持不同見解者又往往朝著彼此相反的方向去捕捉有限的信息,所以兩種見解反差較大,一時爭論不休。于是,有的學者干脆跳出兩者間的爭論,而采取一種折衷的方法,既肯定朝鮮在經濟政策上變化進取的一面,也指出其保守僵化的一面,并小心翼翼地預測朝鮮在國內經濟政策上可能發生的變化。

不管外界對朝鮮國內局勢評價如何,在變化中圖生存、謀發展似乎已成為當今朝鮮社會的定勢。特別是自2002年7月以來,朝鮮當局推出的一系列新的經濟政策,都以無可爭辯的事實表明其社會的變化還在繼續,新一輪經濟改革正在醞釀出臺。其主要內容包括:對內通過采取“改善經營管理措施”(2002年7月1日),試圖利用價格這一經濟手段,在城鄉全面改善經營管理,有效地整頓經濟秩序,進一步調動勞動者生產積極性,以便迅速擺脫眼前的經濟困境;對外則通過開設新義州特別行政區(2002年9月12日)、金剛山觀光區(2002年10月23日)和開城工業園區(2002年11月13日)等措施,進行有限的對外開放、引進外資、搞國際合作的嘗試,以緩解國內生產所需的設備、技術、資金上的困難。因此,如果說2002年以前在朝鮮發生的一些變化尚帶有“模糊性”或“過渡性”特點而不易被人理解,那么自2002年以后出臺的新一輪改革舉措則已把對內“改革”與對外“開放”同時并舉了。

作為新一輪改革出臺的信號,近幾年朝鮮官方的一些新動向也頗引人注目。首先,提出了新世紀戰略目標——建設社會主義強盛大國。1998年8月22日,朝鮮《勞動新聞》發表社論,首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強盛大國的戰略目標,并指出“強盛大國”的三大支柱是“思想強國”、“軍事強國”和“經濟強國”,即以建設“思想強國”領先,把軍隊建設成鋼鐵柱石,并以此為依托掀起經濟建設的新高潮。這種決策意志較明顯地反映出金正日對其政權穩定的重視程度和急欲改變國內經濟狀況的渴望。朝鮮認為,以1998年8月31日發射“光明星1號”人造地球衛星作為標志,強盛大國建設已進入了實踐階段。[1]

其次,提出“新思考”理論,要求更新觀念,適應新世紀要求。在新一輪改革正在醞釀出臺之際,朝鮮通過2001年元旦發表的《勞動新聞》、《朝鮮人民軍》、《青年前衛》共同社論提出了“新思考”理論,強調“適應新時代要求,在思想觀念、思考方式、斗爭風氣和工作作風上要進行根本轉變,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問題”。[2]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正日明確指出:“我們已經進入了新的時代,不能站在以往奠定的基礎上按老樣式生活,要根據新時代的要求更新面貌,不能為舊的觀念所束縛,過去舊的、落后的東西該拋棄的要大膽拋棄,在21世紀要從新觀念、新高度出發,對待、解決所有問題。”[3]與此同時,《勞動新聞》發表社論進一步指出,“要大膽變革”,“進一步改善朝鮮的經濟管理體制,適應新環境、新氣候的要求”,新世紀勞動黨優先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是使朝鮮人民的思想觀念、思考方式和工作作風符合新世紀的要求。[4]可見,所謂“新思考”既包含了思變圖強的意志,同時也揭示了新一輪改革的決策趨向。

再次,朝鮮高層領導頻頻出訪,肯定并學習國外的“改革”經驗。今年1月10日至18日,金正日再次率團對我國進行了非正式訪問,并在湖北、廣東、北京等省市參觀考察。兩個月后,朝鮮勞動黨中央群眾團體及首都建設部第一副部長張成澤率領由30多位高層經濟官員組成的“專家團”,沿著金正日的訪華路線,對湖北、廣東等地再次進行了為期11天的考察。國外媒體普遍稱此行為促進朝鮮的特區建設、進一步搞好對外開放的“學習之旅”。

由此看來,朝鮮當局對外頻頻搞武力威懾的同時,也顯示了欲通過改革搞活國內經濟、改善其生存環境的意向,且在努力探索和實踐。然而,即便是在新一輪改革啟動之時,朝鮮當局仍在強調:第一,“朝鮮是在帝國主義包圍之中進行社會主義建設”,[5]也就是說,朝鮮仍面臨著生存危機,這種危機感、不安全感主要來自美國布什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對朝強硬政策。第二,朝鮮是在“最困難的時期”進行“強盛大國建設”,而這種“困難”也主要由外部環境造成的,即美國持續不斷的經濟封鎖和昔日社會主義友邦的崩潰,“把過去施加于社會主義集團的一切壓力和陰謀活動都集中到朝鮮”。[6]

出于這種危機意識而確定的絕處逢生之策就是所謂“先軍政治”,即“在軍事先行的原則下,解決革命和建設中出現的所有問題,把軍隊樹立為革命的支柱,推進整個社會主義偉業” 。[7]4月7日,《勞動新聞》為紀念金正日出任國防委員長10周年發表社論稱朝鮮為“先軍大國”,朝鮮民族為“先軍民族”,并要求全國人民努力成為“先軍革命同志”。[8]

朝鮮當局把“先軍政治”提到如此重要的位置,顯然是在“帝國主義威脅依然存在”的特定環境之下,新一輪國內改革開始啟動之時,試圖把“忠誠”和“服從”為天職的軍人精神貫徹到社會各個角落,以此作為抵御外來威脅和滲透、推動新一輪經濟改革的有力的政治保證,從而把改革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

一、 新一輪經濟改革的特點及其實效

朝鮮對國內經濟政策的調整,至今已進行多次。早在1973年12月,金日成在勞動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主要針對當時企業管理混亂、浪費驚人、勞動效率低下等問題提出了具體的整治原則、對象和方案,朝鮮經濟隨即轉入一個內部調整時期。[9]在此次調整中,諸如正確地利用價值規律以實現產品的價值,實行企業經濟核算制以提高生產效益,在材料供應工作上實行干部對企業的承包責任制和對國營企業領導干部實行賞罰制度等舉措,對于改善當時企業管理混亂現象有一定成效。

20世紀80年代中期,朝鮮針對以往粗放型經濟潛力已經消耗殆盡、現有的經濟體制難以適應新形勢的情況,對其傳統的發展戰略進行了調整:一是打破傳統的內向型發展戰略陳規,進行有限的對外開放、引進外資、搞外向型合作的嘗試,即制定和實施“合作會社運營法”(即合營法)。隨后,在先鋒、羅津地區又設立經濟特區,進行謹小慎微的對外開放嘗試;二是改變以往對待外援問題上的原則和思路,積極爭取聯合國開發計劃委員會(UNDP)援助項目,以緩解資金、技術上的困難;三是裁減兵員、減輕軍費開支,解決資金和勞力不足問題。

20世紀90年代初,朝鮮在當時發生的世界性動蕩與變革大潮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1993年朝鮮勞動黨召開第六屆二十次全會重新評估國內經濟形勢和第三個七年計劃執行情況,提出了旨在調整國民經濟結構的以“三個第一主義”為主要內容的“緩沖期新經濟戰略”,即把大力發展消費、減少積累規定為“緩沖期新經濟戰略”,全面貫徹“農業第一主義”、“輕工業第一主義”和“貿易第一主義”方針,從而第一次把農業、輕工業和貿易一并擺在優先地位。特別是在農業經營組織上,朝鮮試圖改變過去集體耕種的方法,提倡搞分組管理制,以調動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進一步提高勞動效率。此舉曾引起外界普遍關注,一度把它視為搞中國式農村改革的信號。

與前幾次經濟政策調整相比較,朝鮮新一輪經濟改革顯然有其回溯性,即借鑒歷史經驗來解決現實問題。例如:企業獨立核算制問題、在經濟管理中引入獎勵機制問題都留有以往經濟調整政策的痕跡,設立特區、搞對外合作也不是一下新一輪改革的“獨創”;而所有這一切都是在沒有改變現有經濟體制(計劃經濟)的基礎上進行的,因而仍屬于現有“體制內部的變化”。即便如此,如果仔細分析新一輪經濟改革政策的內容,也不難發現過去從未有過的全新因素,這正是我們把朝鮮經濟政策上的變化視為“改革”的主要根據之一。

新一輪經濟改革的特點在于:第一,承認并吸收近幾年萌生的自發的市場經濟因素,把它納入國家經濟政策軌道,從而使之合法化、規范化。例如:把自發的“農民市場”規范為“綜合市場”、允許個人開辦餐飲業、把國營商店經營權轉讓給機關或企業、把農業生產小組進一步壓縮到每個家庭(2003年3月試行)等措施,均可視為允許個人或小集體作為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介入市場的實際舉措。

第二,通過“改善經營管理措施”,在全國首次采取了大幅提高物價、生產成本核算、按產品實際價格支付貨幣等政策,使社會部分領域實現兩個轉變:即把“消費者為主”的價格體制轉變成“生產者為主”的價格體制,把實物經濟轉變為貨幣經濟。這不僅有利于改變長期延續下來的國民經濟實物化和產品化現象,而且為全面引進商品經濟和市場機制創造有利條件。因此,此舉對朝鮮現有的經濟體制將要帶來的影響也不能低估。

第三,借鑒以往的經驗教訓,采取把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同時并舉的新措施開創改革開放的新局面。這顯然意味著對改革認識的提高和改革規模的進一步拓展。特別是開城工業園區和金剛山旅游區的相繼設立,是朝鮮當局巧妙地利用韓國“民族共助”政策和“追求實際經濟利益的”成功之舉。

由此可見,承認和肯定已有的變化、在社會部分領域力求實現“兩個轉變”、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空間,成為新一輪改革所具有的鮮明特色。其中,也不乏對過去的某些否定因素,體現了一種開拓進取的改革精神,從而在傳統的經濟體制內部開始注入全新的因素——市場經濟因素,這是以往任何一次政策調整所不能逾越的原則界限。正因如此,新一輪經濟改革政策實施后,在朝鮮社會內部也開始發生前所未有的新變化。

一方面,隨著國家計劃領域的縮小和市場機能的增大,企業和個人對市場經濟的認識大有提高,人們的意識和生活方式隨即開始發生變化。不管人們是否愿

意,都必須要面對和適應以往國家供給體制以外的市場及商品貨幣交易環境。另一方面,隨著個人及小團體自發的商業活動趨于合法化,經商已從過去單純的“生存需要”開始轉變為“追求利潤”;“經商致富”已不再是一種不光彩的事情,而是人們向往的一種時髦。

不僅如此,在提高社會生產力方面,新一輪改革雖然尚難以促動整個社會生產的全面復蘇,[10]但在農業、輕工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仍有一些積極的效果。僅以農業生產為例,1995年朝鮮的糧食總產量曾跌落到345萬噸,但2005年的糧食總產量已回升到450萬噸,創下近10年來的最高值。至此,聯合國對朝鮮持續10年的糧食援助宣告結束。世界糧食計劃署解釋說:目前朝鮮的糧食“已足夠應付朝鮮國內所需”。[11]糧食困難的緩解,固然同近幾年政府重視農業、開展“種子革命”等科技創新、積極爭取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的外部援助密切相關,但生產的主體始終是廣大勞動群眾,如果不能把他們吸引到土地上來,不能有效地調動其生產積極性,糧食增產最終也難以變成現實。從這個意義上講,新一輪經濟改革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當然,新一輪經濟改革帶給朝鮮社會的絕不僅僅是值得肯定的變化。通貨膨脹、物價暴漲、貧富差別、腐敗現象、拜金主義等過去被認為只有資本主義社會才有的各種弊端也開始在朝鮮顯現。但是,所有這一切并不能成為懷疑或否定改革本身的客觀依據,恰恰相反,這從反面也證明整個社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變化,朝鮮的經濟改革任重而道遠。

三、 朝鮮經濟改革的突破和關鍵

我國及前蘇聯、東歐地區諸國改革經驗教訓告訴我們,所謂“改革”實際上包含了對過去和現實的某些否定,這就首先要明確需要否定或改革什么,才能確定改革的總體方向和具體內容。如果這種“否定”適合國情、符合理性,那么改革就會深得人心、卓有成效;反之就會人心相背,改革失控,最終導致天下大亂。因此,在現階段,反思過去、找出問題、確定切實可行的改革目標,無疑在朝鮮的經濟改革中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需要從根本上改變冷戰時期形成的傳統的發展思路及其戰略。反思過去就不難發現,朝鮮勞動黨夢寐以求的經濟“自立”、建立“自主的民族經濟”戰略目標,本身就有其難以克服的局限性。所謂“自主的民族經濟”,按照朝鮮勞動黨的理解,就是以“自立性和主體性為本質的經濟,它不僅能夠保障生產的人力和物力諸要素,而且它還同民族國家內部的生產與消費聯系在一起,能夠獨立地實現社會再生產的經濟體系” 。[12]這種自我封閉式的經濟體系,在客觀上不僅要求具備多種綜合型經濟結構,確?,F代生產技術和自己牢固的原料基地,而且還要充分保障生產所需的大量民族技術干部,但事實證明朝鮮的現狀卻很難達到這種要求。

一方面,朝鮮在資源、資金等方面根本無法滿足“自主的民族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如工業用能源諸如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嚴重缺乏,農業用耕地絕對不足,沒有足夠的資金積累),這就決定了朝鮮經濟只能通過外向型發展來彌補資金與資源的相對不足。另一方面,朝鮮的產業政策基本上是以滿足國內需求為目的的,因而它在出口產品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如:過去在工業生產中占33.07%的機械制造業在對外出口額中只占5.5%)。[13]這種自給自足的產業發展模式,不僅難以形成工業生產的良性循環,而且也無法保證伴隨工業生產的集約化而出現的大量資金需求。為此,朝鮮只好出口大量礦物資源來彌補資金的不足,這就更加劇了朝鮮工業資源短缺現象。這正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朝鮮經濟每況愈下的重要原因。因此,改變過去傳統的發展思路和戰略,制定出適合本國國情的新戰略,進一步明確改革方向尤為必要。

其次,解決現有經濟體制所存在的弊端,消除目前阻礙經濟發展的障礙,也是朝鮮經濟改革必須解決的。在現階段,朝鮮搞類似我國的傷筋動骨的經濟改革顯然不合時宜,但如果不解決諸如國家經濟決策過于集中、企業嚴重缺乏經營自主權以及政企不分、黨政組織與經濟組織混為一談等陳年積弊,將會嚴重制約個別生產主體所擁有的創意性和效益性。僅就企業自主權而言,過去國家通過計劃部門(中央計劃委員會、道計劃局、企業的國家計劃部)完全控制所有經濟部門和企業的經濟活動,由此造成了企業不能根據社會需求組織生產和經營活動,而只是為了完成國家下達的計劃指標(主要是實物指標)從事經營活動的被動局面,企業成了國家計劃的奴隸,從而使企業經營與現實經濟相脫節。

再次,在勞動運作模式上,過去采用的大會戰、高速度、思想動員模式顯然已經過時。在現有條件下,要想從根本上激發人們的勞動熱情、提高勞動效率,就必須采取把人們的勞動成果同市場上的實際經濟效益相連接的方法,而不應該根據國家下達的實物指標完成情況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特別是在廣大農村集體所有制和小農自留地普遍存在的情況下,過去那種小恩小惠式的“物質獎勵”顯然難以繼續奏效。因此,如何進一步完善和深化現有的農村改革措施而不至于使之成為僅僅是應付糧荒的手段,這也是朝鮮經濟改革所不能回避的問題。

最后,需要在實踐中繼續探索符合國情民意的改革模式。關于朝鮮的經濟改革模式問題,外界普遍看好我國的改革開放經驗,認為朝鮮只能仿效中國模式進行國內改革。其理由是:第一,中國的改革是在維持現政權和體制的前提下進行的成功的改革。第二,中國既是近鄰又是友邦,仿效中國會得到中方積極的經濟支持。但是,從朝鮮的政治、經濟體制的特點及其當前所處的內外環境分析,朝鮮實行類似我國的改革開放的條件顯然沒有成熟。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出臺不僅是基于對以往歷史的痛苦的反思和深刻的批判之上,而且也有賴于中日、中美建交之后出現的和平環境。正是在這種內外條件互動之下,才促使毛澤東過世后的中共新領導人決意要沖破傳統思想的牢籠,大膽地探索一條富有中國特色的新道路。因此,我國實施的“改革開放”政策是屬于中國的概念,它只能適合于特定國家的特定時期,并不能成為解決其他國家任何問題的萬能藥方。當今朝鮮應該在借鑒別國改革經驗的同時,著力于探索出適合本國國情的改革模式。

四、 結論

朝鮮的經濟改革尚處于初級階段。目前面臨的“安全”和“民生”兩大危機將會繼續制約朝鮮經濟改革的進程,這就決定了“改革”只能是漸進的,或者說是有限的。朝鮮不可能追求超過本國力量控制范圍的與當局利害關系不符的改革目標。但是,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現實的危機除了“危險”之外實際上還包含著一種“機會”,這就需要有“轉危為安”的智慧和手段。為此,朝鮮現行的經濟改革不僅要有回溯性,而且更要有前瞻性,必須為國家發展前途帶來希望,而不僅僅是應付眼前的危機。只有預先考慮到在不遠的將來成為現實的場景,才能更有效地克服當前的危機。

注釋:

[1] 金哲佑:《金正日以軍事為重的政治》,朝鮮外文出版社,2002年,第30頁。

[2] [朝]《勞動新聞》2002年1月1日。

[3]參見《世界知識》2006年第5期,“朝鮮經濟改革:低調而追求實效”一文。

[4]同上。

[5] 金哲佑:《金正日以軍事為重的政治》,朝鮮外文出版社,2002年,第12頁。

[6] 同上。

[7] [朝]《勞動新聞》1999年6月16日,《勞動新聞》、《勤勞者》共同社論:“我們黨的先軍政治戰無不勝”。

[8] [朝]《勞動新聞》,2003年4月7 日。

[9] 其內容包括:1.如何正確理解和利用價值規律,實現產品價值,2.如何正確地把對勞動者的政治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相結合,調動其生產積極性,3.如何正確地實行經濟核算制,實現國營企業的利潤,4.如何改進供應材料工作,以保障生產減少浪費,5.如何提高政務院和國家計委的作用,搞好國家宏觀調控等等。 參見李春虎:《戰后朝鮮的抉擇》, [韓] 大旺社,2003年4月,第87-91頁。

[10]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諸如資金問題、能源問題、技術問題是目前阻礙朝鮮經濟回升的重要障礙,而這些陳年積弊并非在短時間內靠一兩次改革所能解決的問題。

[11] 參見《世界知識》2006年第5期,“朝鮮經濟改革:低調而最求實效”一文。

[12] [朝]《經濟詞典》,平壤,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第208頁。

[13] 轉引自《韓國史》,韓吉社,1995年,第318頁。

(作者簡介:上海外國語大學東方語學院,韓語系副教授,博士,上海,200083)

核專業實驗室安全管理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本文對化學制藥技術專業基礎化學實驗的評價體系的構件與實踐進行探討,對新型形成性評價體系的構成要件進行分析,以基礎化學實驗課程考核的革新促進化學制藥專業的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 化學制藥 基礎化學實驗 形成性評價

基礎化學實驗是化學制藥技術專業的職業素質課程,內容涵蓋無機化學實驗、分析化學實驗和有機化學實驗?;A化學實驗是化學制藥技術專業學生步入大學后接觸的第一門實驗課程,基礎化學實驗課程的教學目標是習得基礎實驗知識,掌握基本實驗技能,養成良好的實驗態度與習慣,并為后續的藥物分析、藥物合成等后續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直以來,化學制藥技術專業的基礎化學實驗的評價考核中都是作為相應的理論課程學業考評的一部分進行,考核的形式以試卷書面為主,考核的內容主要是實驗的現象與數據的處理與運算。但基礎化學實驗作為實踐課程,僅僅依靠對學生試卷完成情況進行評價并不能客觀、準確地反映學生真實的學習水平。為此,筆者探索在化學制藥技術專業的基礎化學實驗課程的學業評價體系進行改革,以使考核的結果更能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提高基礎化學實驗的教學質量。

1.引入形成性評價體系

在化學制藥技術專業的基礎化學實驗考評中引入形成性評價體系代替傳統的終結性評價。引入形成性評價的目的是通過師生共同監控、反思與調節教學的全過程,開發學生的潛力,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1]。形成性評價可以動態反映學生學習狀態的評價體系,持續性地從知識、能力、素質等三個方面動態評價,既重視學生基礎化學實驗最基本知識和能力的掌握的情況,又體現以人為本,關注不同學生的接受程度,使學生的培養不拘泥于單一死板的考核指標,全面科學地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從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

2.實驗教學內容革新

基礎化學實驗考核革新作為化學制藥技術專業課程改革的組成部分,其思路是知識、能力和素質并重,以考核的革新推動整個化學制藥技術專業課程的全面革新。在基礎化學實驗課程中進一步加強對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考核,2009—2014年我系每年都組織全系性的大型實驗基礎技能大賽,以初賽、決賽和總決賽的形式進行層層選拔,對基本技能掌握優異的學生進行獎勵和表彰,并將優勝者的成績記入學業考評成績,極大地提高學生對原本單調、枯燥、重復的基本技能訓練的興趣,學生間的相互比拼能讓學生發現自身實驗技能上存在的不足,更好地幫助學生提高操作技能。

在加強學生基礎化學實驗的基本技能培養的同時,增加綜合型與設計型實驗所占的考評比例,由于基礎化學實驗是大一階段開設的課程,學生開展綜合性和探究性實驗的經驗還比較欠缺,這個階段一般可以采取PBL教學模式,由教師的設定需要解決的問題,學生以學習小組的模式開展探究,由小組設計初步的實驗方案,師生共同對方案進行討論完善,教師提供創新型實驗活動的平臺,在教師的輔導下學生小組配合共同完成實驗的探究。教師根據學生實驗方案的設計、團隊協作和具體實驗操作與數據處理分析情況進行評價,并將評價結果記入學業成績,督促學生自覺參與到實驗探究過程中,增強學生運用自身知識與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

3.開放實驗室改革

基礎化學實驗由于其內容局限于無機化學實驗、有機化學實驗和分析化學實驗,各實驗室所配置的儀器基本都是以玻璃儀器為主,輔以少量的檢測、合成設備的,不能高精度的測定與大型的綜合合成實驗。一直以來基礎化學實驗室的開放僅限于相關課程的使用和少量的學生課外活動,實驗室的開放率和設備的利用率都很低。在基礎化學實驗考核的改革中,要想真正取得實效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靈活開放實驗室,切實提高實驗室的有效利用率,除保證正常實驗課的使用要求外,合理設置實驗室值班教師和學生助理,配合完成實驗內容的革新的學生自主設計完成實驗或者學生個人針對自身實驗技能欠缺所進行的針對性訓練。

4.改革基礎化學實驗的日常教學與教材

基礎化學實驗的考核革新要取得實效,不僅考核的內容與形式要革新,而且日常的實驗教學也要革新。目前的基礎化學實驗教學由于實驗涉及的科目與范圍廣,實驗需要完成的內容繁重,實驗指導教師在有限時間內要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多采取實驗室現場講解與示范的教學形式。學生按照教師的示范完成實驗,缺乏獨立思考與反思,長此以往,學生對教師的講解與示范產生依賴性,懶于預習實驗,機械地模仿教師完成實驗,看似規范的操作與合理的數據處理,實則缺乏獨立自主的動手能力及思維能力,完全流于形式,更談不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生并沒有真正掌握應該實驗目的所要求的知識與技能。

為了改變這種學習狀況,實現基礎化學日常教學的革新,首先必須對實驗教材進行革新,在實驗教材作為實驗進行時的指導教材的基礎上,教師根據實驗項目所涉及的基本操作和實驗項目所必須掌握的相關理論知識編寫講義,在配合實驗室開放的前提下,在實驗開始前教師對于學生以學習小組的形式在實驗室進行講解與示范,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行在實驗室操作練習和查閱相關資料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在實驗正式開始前完成指定的預習任務。實驗教師在實驗正式開始前對學生以抽問的形式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并進行記錄作為評價成績的組成部分,督促學生自覺完成相關預習任務。在實驗項目正式開始時,實驗教師將主要精力放在實驗設備用法、解答學生在課前練習中出現問題的提問、監控學生獨立完成實驗結果的驗收和評定上。這樣的改變既能照顧學生對于技能掌握的個人差異,實現以人為本,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充分的練習機會,又能有效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實現基礎化學實驗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提高實驗課堂教學效率。

5.形成性評價比例的構成

為確?;A化學實驗的教學質量,體現化學制藥技術專業應用型的特征,我們在設計基礎化學實驗的形成性評價分值構成按照2∶3∶2∶3的比例進行評價。其中20%為課前的預習情況評價,主要對學生對實驗項目所必需的技能與知識的預習掌握情況進行評價;30%為實驗項目的具體操作的評價,主要是學生實驗項目的操作流程的規范性、科學性及實驗相關的專業素養的評價;20%為實驗報告的評價,主要是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與記錄,實驗數據分析與計算能力,以及科研態度的評價;30%是學生完成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的評價,主要是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與技能,開展科學探究與團隊合作情況的評價。

6.新型考核評價的效果

通過化學制藥專業的基礎化學實驗的形成性評價體系的革新,更突出了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的評價,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態度與習慣,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為后續的實踐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2010年基礎化學實驗作為重慶第二師范學院院級精品課程《基礎化學》的實驗部分接受有關部門的考核合格。2009—2014年化學制藥專業學生的基礎化學實驗部分成績穩步提升,在歷年的學院教學年度評比中學生滿意率保持在98%以上,相關教師參加學院各種比賽獲得一、二等獎三次,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有力地促進了化學制藥專業的教學改革,提高了教學質量。

經過幾年的不斷探索與完善,在化學制藥技術專業基礎化學實驗的考核評價體系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礎上,我們在該專業的其他職業素質課也逐步開始推廣,并根據具體的課程特征對本考核評價方案進行調整,以適應現代社會對化學制藥專業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參考文獻:

[1]朱小麗.利用形成性評價培養學習者自主性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26(12):191.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2012年教改項目,項目編號:JG201229。

核專業實驗室安全管理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結合中職思政課教學現狀,闡述了情境教學法在中職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以期對改善中職思政課教學效果提供借鑒。

關鍵詞:思政課教學 情境教學法 中職學生

一、中職思政課教學的現狀

在中職學校,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其作用不可替代,然而現實中,中職學校的思政課卻陷入兩難境地。

一方面,教師難上。課程門數較多,教學內容繁雜,有職業生涯規劃、心理健康教育、職業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民族團結教育、禁毒防艾、校園文明安全、優秀文化傳承多個內容,涉及理想信念、敬業守信精神、吃苦耐勞精神、發展觀、矛盾論、認識論、科學思維、愛國精神、工匠精神、創新精神、抗疫精神、抗洪精神等政治、經濟、法律、道德、哲學、傳統文化多個領域。

另一方面,學生難學。由于思政課內容大多以純理論的方式呈現給中職學生,而中職學生年齡較小,他們中的很多人學習基礎薄弱、學習積極性不高、自覺性差、生活體驗少,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判斷能力較弱,認為思政課的理論知識枯燥乏味,難懂、難學又無用,不愿也不喜歡上思政課。

二、情境教學法概述

所謂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相關原理為依據,根據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增強學生的內心體驗,激發學生的愉快情緒,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教學方法。其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目前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教師為學生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活力,促進其自主學習,并且為學生提供充分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提高學習思政知識的興趣和效率。

情境教學法的最大特點是直觀性、生動性和趣味性。它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習情緒,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它可以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可以避免應用傳統教學法時教學內容與現實脫節的問題。

三、情境教學法在中職思政課教學中的具體實踐

(一)利用典型案例,開展情境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典型案例進行教學是思政課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比如在對學生講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時,筆者就對中國上下一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典型事例進行分析,讓學生了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智慧和英明決策,讓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擔當精神,以及一大批“90后”“00后”沖鋒在前、不畏艱難、甘于奉獻的精神。通過生動形象的典型事例分析,可以大大提高教學的直觀性,從而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深奧的問題淺顯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達到化難為易的目的。

(二)利用語言描述,開展情境教學

所謂語言描述,就是教師用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的語言以及真情實感向學生傳遞重要信息,從而使學生的腦海中呈現出一幅幅鮮明而簡潔的畫面,它是思政課教學中常見的一種教學方法。例如,筆者在給學生講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關系時,用“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來描述三者之間的關系,大河指國家和集體,小河指個人。淺顯易懂的語言可以增強學生的感知力、強化學生的主觀感受,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進而使學生進入特定的情境之中,讓學生明白國與家息息相關、有國才有家、國強才能家富、國家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三)利用角色扮演的形式,開展情境教學

利用角色扮演的形式開展課堂教學深受學生的喜愛,這種教學方法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既能對教學內容產生親切感,又能加深自身的內心體驗。例如,筆者在給所在學校生物化工系2018級藥劑班學生講授社會公德的內容時,要求學生結合教材上的漫畫,以“社會公德建設”為主題,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一次情景劇表演。通過表演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公德的基本要求,使學生真正領悟這一主題內容。

(四)利用視頻,開展情境教學

視頻以畫面、文字和解說的形式將教學內容呈現給學生,不僅給學生以視覺上的美感,還能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能讓學生盡快融入課堂教學當中,大大改善教學效果。比如在講十八大以來我國取得的偉大成就時,筆者組織學生觀看電視紀錄片《輝煌中國》,其中真實記錄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充分展示了中國人民的獲得感、自豪感、榮譽感和幸福感,學生觀看后激情澎湃、熱血沸騰,不僅了解了我國取得的輝煌成就,而且萌發了強烈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

四、情境教學法在中職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準則

(一)聯系實際,貼近學生生活

思政課與生活密切相關,所以教師在教學中需要融入生活氣息,努力使思政課教學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思政知識的積極性。

(二)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探究

在傳統的思政課教學中,教師講什么學生聽什么,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新課標要求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通過設置疑問,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由以前的“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三)開闊視野,啟迪學生思維

教學過程是引導學生不斷探索和思考的過程,教師不能把事先準備好的知識和結論硬塞給學生,這樣做會束縛學生的想象力、思維能力和創造力。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個有利于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的環境。

(四)師生合作,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事實證明,由師生共同參與創設教學情境才是科學合理的。在創設教學情境的過程中,教師要讓每一位學生的情感、體驗、思維與課堂教學水乳交融,這樣做能夠顯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謝琴英,洪林兵.情境創設在初中社會政治課中的應用[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3(7).

[2]林月文.情境問題創設與德育教學[J].新課程(教師版),2007(8).

[3]陶雪杉.政治教學中情境創設探微[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版),2007(6).

(作者單位:楚雄技師學院)

上一篇:強化管理電力線路論文范文下一篇:傳統管理模式信息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