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業可持續性發展的措施范文

2023-09-23

農業可持續性發展的措施范文第1篇

1.1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相關概念及引出機制

生態環境對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起著基礎性作用, 工業革命開啟的近代人類文明史顯然已經讓這種后果更加雪上加霜, 經歷兩次工業革命后, 人類農業生產已經擺脫單憑自然地力來獲取農產品的階段, 對于化肥、農藥、和其他化學試劑及塑料薄膜的大量使用, 已對生態環境造成了致命性的破壞, 并通過生態物質循環系統對人類自身的生命健康產生諸多危害, 如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物已經威脅到人們餐桌上的安全, 土壤重金屬超標已經通過食物鏈轉移到人的體內, 并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等。鑒于此,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應運而生。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大概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 目前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 但總結后大概可以這樣來描述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一種“不造成環境退化、技術上適當、經濟上可行、社會上能接受的”農業。

1.2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理論基礎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在于通過選擇適宜的發展方式, 促進資源、環境、人口與社會經濟的協調和持續發展, 其落腳點在于實現生態效益, 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步增長。

農業可持續發展理論不僅包含農業方面的理論知識, 還涵蓋生態學和經濟學方面的理論。具體來說, 生態學方面理論包括農業生態系統、農業生態物質循環、農業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理論等。經濟學方面的理論包括邊際理論和循環經濟理論, 對于農業的發展具有指導性意義,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市場經濟, 健全的市場機制對農業的產業化經營具有主推作用。

1.3 建設農業可持續發展機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3.1 建設農業可持續發展機制的必要性

長期以來, 我國對農業可持續發展重視不夠, 其對于資源的開發是掠奪式的, 甚至是不計后果式的, 這種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及其嚴重, 尤其在當前, 我們國家經過30多年的經濟快速發展, 基本是一種粗放型的增長, 這種發展已經超過了生態環境的承載極限, 土壤板結, 重金屬污染土壤, 大氣污染造成的霧霾已經讓國人深受其害, 大面積的水污染更是形勢嚴峻, 這一切都在告訴我們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 更應該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因此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機制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1.3.2 建設農業可持續發展機制的重要性

鑒于當前食品安全問題的嚴重性, 從食品的源頭把好關至關重要。因此, 發展可持續農業, 通過清潔生產可以確保農產品的質量, 走綠色農業、藍色農業、白色農業相結合的發展之路, 確保農產品結構合理, 生產出讓百姓放心、安心、舒心的生態有機食品來。這一切都需要建設成可持續的農業發展機制, 所以從體統論的角度來說, 建設農業可持續發展機制具有重要的作用。

2 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機制建設情況

2.1 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現狀的地域不平衡性

我國地域遼闊, 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迥異, 各有自身特色, 因而表現出顯著的地域特性。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需要考慮的因素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如在西北干旱地區, 因為氣候干旱, 年降雨量稀少, 蒸發量大, 適合農業發展的條件有限, 農業發展的層次比較低;而在東北地區, 地廣人稀, 土地肥沃, 便于農業發展, 適合機械化耕作, 農業發展的層次比較高, 生態農業, 循環農業都有嘗試和推廣;在西南地區, 耕地面積狹小, 人均占有的土地少, 土地質量差, 不適合發展種植業, 但更適合畜牧業的發展, 可以開展綠色養殖業;中原地區, 沃野千里, 但人口眾多, 人均耕地面積不高, 當前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制度, 農業的發展以家庭為中心, 農業發展的潛力有限, 土地的生產能力不能得到最大開發。以上種種都說明了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表現出明顯的地域不平衡性。

2.2 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現狀的制度不平衡性

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之路, 是一個成功的模式, 從“華盛頓共識”到“北京共識”再到“中國模式”這無不說明我們的模式是有成效的。習近平總書記曾要求, 要“道路自信, 理論自信, 制度自信”, 其中制度自信就是要堅信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 “摸著石頭過河”, 先試點, 再搞推廣;先成立自貿區, 再逐漸增加自貿區的數量和范圍, 讓成功的經驗得以積累又能排除改革帶來的風險。所以東南沿海地區的制度先行, 讓其贏得了不同于內地的發展機會,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土地承包經營權適度流轉和抵押貸款等一些農業土地政策制度在一些試驗區先行實施, 對試驗區內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有著非比尋常的價值, 所以說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制度具有不平衡性。

2.3 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機制建設的現狀

水土等資源資產管理體制機制尚未建立, 山水林田湖等缺乏統一保護和修復。農業資源市場化配置機制尚未建立, 特別是反映水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機制沒有形成。循環農業發展發展激勵機制不完善, 種養業發展不協調, 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較低。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尚不健全。農業污染責任主體不明確監管機制缺失, 污染成本過低。全面反映經濟社會價值的農業資源定價機制、利益補償機制和獎懲機制的缺失和不健全, 制約了農業資源合理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1]。

3 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機制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3.1 減量化和清潔化農業生產模式未得以推廣

減量化和清潔化是清潔農業生產的主要內容。主要包括減少使用化肥量, 經測土配方后定量實肥;減少使用化學農藥, 優先選用低毒、低殘留和對生態環境危害較輕的農藥;推廣環保型畜禽養殖, “干濕分離, 雨污分流”“低壓輸水、高壓沖洗”發酵床等環保清潔型畜禽養殖技術;積極回收廢棄農膜;積極回收農業投入品包裝物等。

當前, 我國農村的農業生產還是建立在過量使用農藥化肥基礎上的粗放型生產模式, 這種模式導致了土壤板結, 耕地質量下降, 重金屬污染嚴重, 甚至通過食物鏈的形式轉移最終轉移到人的體內, 農產品的農藥殘留嚴重超標, 這都已經嚴重影響到了食品衛生安全, 而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農藥滴灌和增施有機肥等先進的減量化農業生產技術都未得到大力推廣使用, 這成為我國當前農業生產中的短板, 急需解決。

3.2 農業標準化生產制度有待健全

農業標準化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是“科技興農”的載體和基礎。它通過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成熟經驗組裝成農業標準, 推廣應用到農業生產和經營活動中, 把科技成果轉化成現實生產力, 從而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的最佳效益, 達到高產、高質、高效的目的??墒窃诋斍拔覈霓r業生產中, 相關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 推廣應用也不夠普遍, 相關農業經營生產者也缺乏相關的意識和獲取培訓的條件, 農業標準化生產體系是一個系統性工程, 需要有完善的農業質量監督管理體系、健全的社會化服務體系、較高的產業化組織程度和高效的市場運作機制。

3.3 農業投入品減量提效補償機制亟待完善

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體, 農業生產以往大都依賴農民自身的投入, 種子、化肥和農資等, 雖然近些年有了國家的農作物良種補貼、種糧直補、農資綜合補貼等, 但以往的粗放型農業生產方式已經不適合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發展綠色農業、精細農業等現代農業方式, 但這些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本, 僅靠農民自身的農業積累很難湊效, 從經濟學原理的角度看, 農業投入品減量提效是一種外部經濟性的行為, 國家需要對其進行利益補償, 但是當前我國在這塊還沒進行專業性的研究和實施。

3.4 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激勵機制不健全

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是《循環經濟促進法》的主要內容, 也是通過“末端治理”實現資源節約, 保護環境的重要手段, 其涵蓋了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 禁止露天焚燒秸稈;畜禽養殖排泄物資源化利用, 積極推廣畜禽糞夜入沼;農產品加工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如農產品加工后的下腳料作為食用菌種植的肥料。凡是能夠這樣實施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都給以法律上的保護和財政上的補貼與支持, 凡是不能夠采取新技術做循環經濟生產的經營主體則采取提高其產品的入市門檻。通過獎懲辦法健全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激勵機制。

3.5 耕地質量保護意識和提升行動有待強化和提高

當前, 我國普遍存在著對耕地保護重視不夠的現象, 不單是種糧農戶, 甚至連一些種糧大戶和專業合作社的工作人員都忽視了耕地質量的重要性, 政府相關部門也未加以合理的引導和宣傳教育, 土壤地力被過度開發, 導致土壤有機質含量過低, 大量使用化肥又造成土壤板結, 耕地質量保護意識的淡薄使得高產田數量少, 大部分都是中低產田。所以耕地質量保護意識不足和提升行到不到位已經成為耕地保護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

3.6 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尚不健全

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調整部分存量資金和新增補貼資金的政策傾斜力度還不夠, 財政支農的重點還不突出, 對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的投入還遠遠不夠, 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民技能培訓的投入機制有待完善, 對農業結構的調整速度過慢;同時, 對糧食主產區的利益補償機制不健全, 種糧農民和糧食主產區沒有得到合適的補償。

4 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建設的對策措施

4.1 推廣減量化和清潔化農業生產模式

推廣減量化和清潔化農業生產模式, 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我國農業的發展方向, 也是我們對子孫后代不可推卸的責任。建立并增加農業清潔生產示范區的數量, 進而在全國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爭取進行全覆蓋, 化學農藥施肥量進一步降低, 對規?;笄蒺B殖場和養殖小區配套固體廢棄物和污水處理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和完善, 進一步提高農作物秸稈的回收綜合利用率, 大力推廣農村污水垃圾處理技術, 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得以處理, 改變農村“臟, 亂, 差”的局面, 建設美麗鄉村。

4.2 健全農業標準化生產制度

農業標準化生產制度是以農業生產為對象建立的制度, 農業標準化生產是把農業生產中的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納入標準生產和標準管理的軌道, 運用“統一、簡化、協調、選優”原則來制定和實施標準, 最終成型為制度加以執行。在推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 健全農業標準化制度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創新之舉。

4.3 完善農業投入品減量提效補償機制

國家要進行頂層涉及, 從宏觀視閾來審視農業投入品減量提效補償, 通過建立相關法律、法規、條例、規章等制度來完善農業投入品減量提效補償機制, 對于采取減量提效的農業經營主體進行適當的補貼和降低其農產品進入流通市場的門檻, 對于未采取減量提效的農業經營主體則做出限制, 對其農產品可以征收一定的稅費作為制裁。另外, 國家財政要配合政策實施, 在“農業支持保護補貼”之外進行必要的補充。

4.4 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生態循環農業, 又名生態農業, 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 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 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現代農業[2]。生態循環農業簡單地說, 就是在良好的生態條件下所從事的“三高農業 (高產量、高質量、高效益) ”。它不但著眼于當年的產量, 當年的經濟效益, 而是追求三個效益 (即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 的高度統一, 使整個農業生產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 把人類夢想的“青山、綠水、藍天生產出來的都是綠色食品”變為現實。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也是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必要選擇, 更是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的現實選擇。

4.5 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

保護耕地資源, 促進農田永續利用。意識是行動的先導, 要先在廣大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中樹立保護耕地質量的意識, 進而采取行動共同來保護耕地。首先制度上需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確保耕地面積保有量1.2億hm2以上, 確?;巨r田不低于1.04億hm2。確立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優先的原則, 實行永久保護。

提升耕地質量。采取深耕深松, 保護性耕作, 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等土壤改良方式, 增加土壤有機質, 提升土壤肥力?;謴秃团嘤⑸锶郝? 構建養分健康循環通道, 促進農業廢棄物和環境有機物分解。

嚴格控制工礦企業排放和城市垃圾、污水等農業外源性污染。防止耕地重金屬污染和有機污染, 建立農產品產地土壤分級管理利用制度。

4.6 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3]

要健全配套制度體系, 加快出臺生態補償政策法規, 推進生態補償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提升全社會生態補償意識。要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等重點生態保護建設工程, 加強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強化重點流域和區域水污染防治, 使生態補償、生態建設和環境綜合治理得到同步推進[4]。

摘要: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對于我國建立現代農業具有重要意義。從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相關概念出發引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理論, 闡述我國建設農業可持續發展機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分析農業可持續發展機制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在此基礎上探尋合適的對策和措施。

關鍵詞:農業,可持續發展,機制建設,生態保護

參考文獻

[1] 農業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科技部, 等.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 (2015-2030年) 農計發[2015]145號[R].2015.

[2]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a Oy Zq KYGITVg Df8y1Cf Zi0vyyl8QZs5LBX_MEW2d3gwx48L2h SYHkot8nq Vsenr E0I4GDw6q C6CB-kr SA6Oq ZK

[3]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EB/OL]. (2015-11-02) [2015-12-2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02/c_1117016978_2.htm

農業可持續性發展的措施范文第2篇

1 加大農業資源的科學使用和保護

第一, 能夠使用科學的農業技術和農業生產模式, 防止農業澆灌水資源的巨大浪費, 減緩水資源短缺的問題, 也采用能夠讓水環境免遭污染的農業科技, 防止導致水源污染。第二, 需盡可能降低農藥、化肥和農膜等污染, 選用低污染和無污染, 而且有利于生態健康循環的“干凈”農業科技。第三, 國家要強化對農業資源的管理和宏觀調控, 避免以犧牲自然環境, 一味追求農業經濟效益的行為。而且加強草原退化和水土流失等情況處理力度, 努力實行退耕還林等有助于自然生態保護的策略。第四, 要在農業進行農產品的更深入生產, 和農副產品的循環在生產結構循環產業鏈, 強調循環再使用、多次反復使用的節約觀念, 形成生態和經濟的健康循環, 盡量降低資源浪費情況。

2 逐步加速農業產業科技體系創建的進度

需不斷加快高質、優產、高效、生態、安全以及優勢產業發展, 全力支撐農業技術改進與新品種開發, 盡量取得重要技術與環節方面的突破;推行主導品種與農業實用新科技, 實施“良種+良法”, 農藝與農機相統一, 提升農業運營的規范化與標準化質量;完善各農鄉技術推行單位的設備條件, 強化測試示范點與村級服務站的創建。加強各鄉鎮基層農機者的訓練力度, 完善農機者的業績考評與多樣化推行體制, 加速基層農機推行體系的革新腳步。

3 提升農業技術發展水平

在農業經濟長遠發展的工藝技術上, 需堅持適宜性與可持續性原則。適宜性主要指需選擇科學的技術, 并按照每個地區的資源、環境、技術以及投資等不同的實際狀況, 選擇科學的技術種類。需以滿足可持續發展的最新農業科技為導向, 選擇具備很強實效性的以往的、工業化以及可取代的農業科技, 完成傳統技術與現代技術的有效融合;要從以往的單一化農業科技科學朝多學科領域科學技術的組合與創新發展??沙掷m主要指選用具備持續性、公正性、發展性以及共同性特征的農業科技。需選用一些有利于促進農業生產健康循環的農業科技, 采用不會造成水土流失、沙漠化和鹽堿化等的農業科技與類似的生態健康化農業科技;要使用能夠提升農業生態結構生產效率、提高農業市場運行效率、提升農業消費結構產品使用率的技術, 增強農業管理平臺運行效率的科技等, 增加農業經濟效益。

4 全面開發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重要指借助現代高新科技的研發成果, 以及農業本身的生態平衡結構, 全面使用區域的資源優點, 堅持總體協調發展、回收再生的觀念, 使用現代管理措施, 科學調控農林牧副漁的發展, 實現高質高效、優產高產的長遠發展, 形成生態與經濟的統一發展, 促進人類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推動國內生態農業的生產是實現農業經濟長遠發展的關鍵途徑, 生態農業屬于農業經濟和生態環境的良好結合, 屬于農業經濟的全面轉型。經過保護自然以及生物資源, 資源再生使用, 能量深入挖掘, 促進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 實現環境保護以及避免生態退化的要求。此外, 還需全面認識生態學的發展要求, 在生態農業發展中, 需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農業生態結構整體調控規范、能量流動和物質再生原則、互相依存和約束原則、物種競爭性原則等來進行農業生產, 保證國內的農業生態結構具備很高的生產力與可持續性。

結束語

目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趨勢是走長遠發展之路, 農業經濟的長遠發展屬于農業經濟生產的必然選擇。在深入探索和實踐農業經濟長遠發展的時候, 也會出現很多的矛盾與問題, 需要堅持走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道路, 進一步創新并改進農業技術, 遵循生態保護和農業經濟協同發展的機理, 真正達到農業經濟的長遠發展, 實現社會、經濟、生態的和諧統一。

摘要:中國是個農業大國, 全力發展農業經濟對確保國際民生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 農業經濟還是我國社會經濟獲得全面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但是, 隨著國民經濟發展步伐的逐漸加快, 目前國內的農業經濟也顯現出了很多不足, 為此需要全面對其進行處理, 以促進農業經濟的長遠發展。

關鍵詞: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措施,研究

參考文獻

[1] 涂洪強.可持續發展觀的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思路探討[J].商場現代化, 2014, (29) :249.[1]涂洪強.可持續發展觀的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思路探討[J].商場現代化, 2014, (29) :249.

[2] 李莉.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J].北京農業, 2015, (15) :288.[2]李莉.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J].北京農業, 2015, (15) :288.

[3] 張泉麗.淺析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J].農業與技術, 2016, 36 (08) :122.[3]張泉麗.淺析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J].農業與技術, 2016, 36 (08) :122.

農業可持續性發展的措施范文第3篇

生態農業的發展對于生態環境和生態資源的保護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隨著我國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加, 農業資源短缺的矛盾也日漸突出, 很多地區的農業環境污染已經非常的嚴重, 而這些問題已經對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嚴重的影響。為了沖根本上徹底解決這一制約農業經濟發展的問題, 必須積極的進行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 加大生態農業發展的力度, 才能從根本上促進資源利用率的進一步提高。生態農業發展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市場的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 科學合理的進行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 以當地的地域特點為基礎, 積極的培育生態龍頭產業, 才能實現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目標。隨著我國針對生態農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強, 不僅為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同時也為我國農業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提供了最有效的途徑。

2 生態農業建設在當前出現了新形勢以及新任務

生態農業的發展與經濟結構的調整是未來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最終目標。生態農業的發展, 必須建立在農業資源的可再生利用以及降低對環境污染的基礎上, 實施農業經濟的發展和進步。將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的發展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建立起全新的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 才能從根本上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以及生態效益的統一與和諧, 為生態農業長期戰略發展目標的實現奠定良好的基礎。

3 生態農業建設的整體思路需求

(1) 必須以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為基礎, 積極的進行農業生產工藝的改革和創新, 才能從根本上促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穩步提高, 為我國現代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2) 在發展農業經濟的過程中, 必須以質量和效益為基礎, 才能在有效解決農業產品結構性過剩的基礎上, 促進農民經濟效益的穩步提高; (3) 必須對農產品污染問題予以充分的重視, 才能從根本上促進我國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的不斷提高。在生態農業發展的過程中, 必須采取重點突破、穩步推進的原則, 在進一步鞏固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基礎上, 推進我國生態農業向縱深的方向全面發展。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推進我國無公害糧食生產的發展。深入的分析和了解我國現階段農產品市場的需求, 將農業生產與生態發展緊密的融合再輕易, 才能確保生態型農業發展體系的建設和發展。為了確保生態農業發展的長期穩定發展, 必須建立完善的農業發展創新機制, 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加大農業生產投入的力度, 才能確保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而這一目標的實現則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首先, 必須根據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現狀, 制定完善的管理和運行機制, 建立其起適合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組織管理體系和監督機制;其次, 進一步完善各種配套措施, 確保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順利實施;最后, 以現階段農業發展發展的現狀為基礎, 采取多元化的生態農業建設和多元化投入機制, 才能將社會各界參與生態農業建設的積極性充分的調動起來。另外, 在生態農業發展的過程中, 必須對生態農業技術保障體系的建設予以充分的重視, 才能滿足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需要, 而生態農業技術保障體系的建設則主要包括李盛韜農業評價指標、管理認證方式、環境優化技術等, 只有逐步的完善這些保障措施, 才能為我國生態農業是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撐。

結束語

雖然我國生態農業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取得了極為顯著的成效, 但是就目前而言, 其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很多急需解決的問題, 而這些問題如果不妥善解決的話, 那么必然會對我國生態農業的長期戰略發展目標產生嚴重的影響。因此, 政府相關部門必須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提高生態農業建設的重視程度, 才能為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摘要:我國農業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在溫飽問題得到解決之后, 社會對于農產品的要求也逐步的開始向多樣化的方向發展。但是因為人口增長與生態環境之間矛盾的日益尖銳, 各種無法預知的突發性事件也頻繁的發生。本文主要是就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進行了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生態農業,科技農業,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金松.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路徑解析[J].農業經濟, 2013, 04:28-30.

[2] 劉永華.淺析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J].現代園藝, 2013, 04:17.

農業可持續性發展的措施范文第4篇

1生態環境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1.1 農業資源短缺

我國耕地、淡水、森林和草地資源僅在世界平均水平的32.3%、28.1%、14.3%、32.3%。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由于農村思想觀念的轉變,紛紛進程務工,加之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方式得不到有效改善,致使農業資源大量浪費或流失。

1.2 農業生態環境逐步惡化

當前,我國農業生態環境呈逐步惡化的趨勢,如水資源分布與人口、耕地分布不協調,總體出現短缺、污染嚴重的問題;耕地資源分布不均勻,總體質量較差,存在耕地面積連年減少的現象;森林資源不足,湖泊水面積不斷縮小;水土流失加劇,因水土流失而減少的耕地面積已經達到266萬公頃;土地沙化嚴重,因荒漠化而導致的草場退化高達1.38億公頃,耕地退化已達773.33萬公頃。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違背了可持續發展應遵循的持續性、公平性原則。

1.3 生態系統功能破壞加劇

近年來,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的日趨嚴重,使得土壤中的養分大量喪失,導致土地日漸荒廢;農業水資源被嚴重污染,影響農業的正常生產;對森林進行無節制的濫砍濫發和對草地的盲目開墾,致使農業生態系統涵養水源、調節氣候、防止荒漠化的能力弱化;工業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加之化肥、農藥等化學物質的不合理、不適度使用,致使農業生產用地大面積板結,最終導致農業生態系統功能失調。

1.4 自然災害頻頻發生

由于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致使洪澇干旱、沙塵暴、暴雪等自然災害頻頻發生,使得我國受災、成災面積逐漸擴大,對農業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2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2.1 建設良好生態環境

我國應采取多種措施建設良好生態環境。首先,加強工業企業“三廢”治理工作,做好城鄉工業布局規劃,改善農業環境污染嚴重的現狀,防止新污染的發生;其次,加強對生活垃圾的治理,積極探尋除填埋、焚燒以及露天堆放之外的垃圾處理做法;再次,大力發展沼氣,提倡資源循環利用。一方面有利于凈化環境;另一方面有利于緩解能源消耗壓力,為綠化植物增加有機肥料;最后,在人們生產、生活中建立水資源循環利用設施,增強人們節約用水意識,并建立健全相關管理機制。

2.2 切實保護農業資源

耕地是農業生產的基礎資源,對耕地資源實施合理開發、利用、管理和保護,是防止耕地資源進一步退化和縮減的有效措施,從而實現耕地資源的持續利用。所以,政府應在加強建設用地的規劃管理,將非農業建設用地規??刂圃谝欢ǚ秶鷥鹊幕A上,積極穩妥地開展基本農田保護建設,嚴格限制農業內部結構調整所占用的耕地面積,確保有限的耕地資源得以高效利用。此外,加強保護水資源的力度,對水資源實施統一的管理。農業部門應積極推廣節水技術,構建節水型農業生產體系,轉變傳統的大水灌溉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灌溉利用率。

2.3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科技

現代農業科技的廣泛應用有利于緩解我國農業資源短缺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我國可以利用現有的水資源、土地資源、動植物品種資源等,不斷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轉化率,逐步轉變片面追求農業生產量的傳統觀念,從而緩解生態環境被不斷污染和破壞的現狀,使我國農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4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力度

宣傳教育的目的在于從根本上轉變人們環境意識淡薄的現狀,增強人們的思想覺悟和法制觀念,這也是有效改善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措施。首先,有關部門應運用多種形式和手段,廣泛宣傳《森林法》、《土地法》、《環保法》等法律法規,使人們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以及違法行為所承擔的法律后果;其次,普及環境科學知識,加深人們對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理解,逐步培養社會公眾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將環保意識上升到生存意識、民族意識以及可持續發展意識的高度;再次,政府官員和環保干部應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認真學習環境保護知識,提高決策水平,采取有效措施將保護生態環境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去做落實。

3結語

總而言之,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是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我國發展現代農業,既要考慮生態資源的保護,又要提高有限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外在條件。

參考文獻

[1] 王平.探討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J].大觀周刊,2011(14).

[2] 莊小朱.淺談農業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C].福建省科協第九屆學術年會—— “應對挑戰創新服務三農”分會場論文集,2009.

[3] 陸旭蕾.生態農業是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必由之路[J].現代農業科技,2007(9).

[4] 關文濤.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J].吉林農業:下半月,2011(5)

[5] 黃人杰.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問題[J].生態經濟,2009(3)

[6] 劉晨雨.農業企業化經營中的生態問題研究[D].安徽農業大學:技術經濟與管理,2009

農業可持續性發展的措施范文第5篇

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和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當今人口、糧食、資源和環境四大難題中,農業處于核心地位。黑龍江省是一個農業大省,農業資源利用得好壞,直接影響全省農村經濟社會穩定和發展。

一、黑龍江省農業資源利用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是水資源管理利用不科學、不經濟。首先是陸地水面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率低。黑龍江省是中國北方地區水資源比較豐富的省份,境內河流眾多,有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綏芬河4大水系和興凱湖、鏡泊湖、五大連池這3大湖泊,流域面積在50 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1918條,可是蓄水能力差,春耕季節十年九旱始終困擾著農業生產。其次是地下水資源的過度開采,已經使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流改向,水質惡化、泉水枯竭、河水斷流。最后是水資源污染嚴重。由于農藥、化肥過度施用,工業污水排放的失管,未受污染的淡水資源已難尋覓。

二是耕地資源未發揮最大潛能。一方面,土地承包經營的分散性與規模經營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我國耕地資源不僅是生產資料,同時也是一種福利。農業生產責任制并不能完全體現耕地的生產職能與分配職能的區別。承包地分配是以人口為基數的平均分配,雖然這種方式照顧了基本福利,可是卻限制了土地規模經營和農業生產的發展。另一方面,耕地占用的超穩定格局與用地效率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耕地利用率取決于耕地與其他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而這種配置是在各種生產要素動態流轉中實現的。目前一些有能力提高耕地利用率的經營者難以擴大經營規模,而一些無力提高耕地利用率者又不輕易放棄耕地。

三是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利用嚴重滯后。農業勞動力資源流向不合理,主要表現為三個產業的比例不恰當。第一產業的勞動力過多,而第二、第三產業的過少。其中第一產業中種植業的又遠遠多于林、牧、漁等業。農業勞動生產率低。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科技不發達,機械化裝備程度不高,其直接后果是單位勞動時間內生產的農產品產值低,嚴重影響農業發展。

二、可持續發展的農業資源開發利用

可持續農業資源開發要協調人與自然、經濟和社會發展與資源合理開發與使用的關系,以取得最佳經濟、社會、生態效益。

一是貫徹生態經濟平衡原則,適度、適量地開發利用,制止掠奪性開發利用。任何一種資源的利用都要適量,不能超其極限。如種植業,不可一味追求高產,不顧地力,盲目地提高復種指數,“取大于予”,造成地力衰退。發展畜牧業要充分論證承載能力,不可過牧超載,造成草場退化,飼料短缺。

二是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對一切農業資源都要進行估價,杜絕無償使用。用貨幣買資源,包括農民的承包土地、水資源、草資源、山林等等,這是避免資源浪費和不經濟使用的最佳途徑。

三是以農業產業化經營重組農業經營機制。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新經營方式,作為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農業資源開發也要順應這一趨勢。按照農業產業化要求,在開發方向、利用結構、產品生產、加工等方面進行重新組合,開展對現行的承包制度深度調研,提出完善方案。

四是要貫徹科教興農戰略,提高可持續農業資源開發的人力素質。推進農業教育綜合改革,大力發展農業高、中等專業教育,發展多層次、多形式農業職業教育,把有限的農業資源交給高素質的農民手中,生產出優質產品。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綜合處)

責任編輯 洪峰

農業可持續性發展的措施范文第6篇

1 農業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

1.1 農業生態環境的主要內涵

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土地、氣候及生物資源會給其造成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這些要素都是農業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1]。做好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既是我國農業能夠更好地發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而我國農業生態環境一直在不斷惡化,而想要農業可持續發展真正的實現,就必須采取措施做好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解決農業發展當前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比較快,農業發展速度也有了明顯增加。而農業想要更好地發展,就必須將農業生態環境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但是由于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我們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又不夠重視,這也直接導致了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導致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破壞和污染比較嚴重,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比較嚴峻,所以,我們必須認識到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做好相關的工作,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實現奠定良好的基礎[2]。

1.2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理論

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指農業發展過程中資源能夠實現永續利用,合理利用現代化科技,在發展農業時,選擇那些不會給生態造成破壞不會消耗資源的生產方式,給農業資源永續利用的實現奠定良好的基礎[3]。同時,必須認識到生態環境改善的重要性,并加快改善的速度,確保能夠滿足后代人的需要。農業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確保農業生產效率能夠不斷地增長,提高糧食的實際產量,確保糧食生產本身的安全性。

1.3 農業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

農業想要更好地發展,農業生態環境是基礎和前提,只有農業生態環境良好,才能夠為農業經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農業生態環境能夠給人類發展和農業發展提供最基本的條件,能為農業的更好發展提供物質保證。但是農業生態環境出現惡化,那么農產品污染會愈加嚴重,這不但會影響我國農業的長遠發展,還會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降低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所以,我們必須認識到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并采取措施做好相關的工作,特別是對于那些污染比較嚴重的區域,更是要做好治理工作,不斷完善相關的政策和法律,從而更好地對農業生態環境進行保護[4]。

農業可持續發展想要實現,需要社會、經濟、資源及環境之間能夠協調,這幾個因素形成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不但需要達到經濟發展的目的,還需要達到保護環境的要求,從而給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發展奠定良好基礎。農業可持續發展不但需要農業生產率增長的穩定,還需要糧食產量的提高,這便要求農業生產、資源利用以及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之間能夠實現發展的協調[5]。只有保護好農業生態環境,農業可持續發展才可能實現,二者之間關系是辯證統一的。

2 做好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2.1 做好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教育宣傳工作

農業可持續發展實現和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不但具有生態方面的意義,還能夠切實提高人民的實際生活質量,保證人們的食品安全[6]。這便需要讓人民群眾認識到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從而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農業發展及農村經濟協調、全面、可持續發展當成一種自覺的行為,自覺保護社會生態環境。

2.2 重視生態農業的發展

農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證,生態農業的發展和生態文明的建設會直接給我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造成影響。生態農業建立能夠給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實現奠定基礎。此外,生態農業不但可以給生態治理及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技術支持,還能夠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手段[7]。

2.3 重視法律法規體系的完善

現在,我國已經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一些環境保護法律。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問題愈加嚴重,對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完善已經刻不容緩。所以,我國必須認識到法律法規完善的重要性,相關的部門做好立法工作,從而給生態農業的實現奠定基礎。

3 結語

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能夠給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實現奠定基礎,除了做好上面的幾項策略,還需要進行低碳農業的構建,建立低碳農村,從而降低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消耗,保護好農業生態,確保農村的資源利用能夠合理,更好地保護農村的生態環境,從而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摘要: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社會發展的基礎便是農業,農業發展情況會直接給我國的國計民生造成很大的影響。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全球范圍內斗面臨著比較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這也給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進行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農業發展也面臨比較嚴重的資源和環境方面的問題。這便要求我們在發展農業的過程中,做好生態保護方面的工作,確保我國的農業和生態能夠得到協調的發展,這也是農業可持續發展實現的重要基礎。筆者主要分析了農業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并根據需要找到了一些措施。

關鍵詞:農業,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保護

參考文獻

[1] 鄭祥洲.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J].安徽農學通報,2014(24):4-5+11.

[2] 蒲宏艷.淺論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J].科技展望,2015(1):48.

[3] 尹昌斌,程磊磊,楊曉梅,趙俊偉.生態文明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路徑選擇[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5(1):15-21.

[4] 龍晶.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5(7):168-171.

[5] 曲凌夫.論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的現狀和保護[J].農村經濟,2009(4):106-109.

[6] 楊祥祿,郭鵬.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J].四川農業與農機,2015(6):8-10.

上一篇:小小的船范文下一篇:保險公司管理制度匯編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