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科學審美主義研究論文范文

2023-09-27

科學審美主義研究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科學人文主義;薩頓:人本主義

“科學人文主義”一詞是薩頓首先提出的,其提出目的是為了解決科學和人文這兩種不同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不協調、緊張關系的。然而,在內在論影響之下,科學哲學向來是見物不見人,把科學活動看作一個封閉的系統,只研究科學自身的因素,而忽視了研究科學的人的因素的重要性。近代以來,邏輯實證主義者片面強調主觀感覺的“中性”,更使科學逐漸脫離社會因素和人的因素。這里仿照薩頓科學人文主義和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尋求一種在科研活動中實現科學人文主義的手段,即人本主義思想。

一、科學人文主義的緣起、內涵及意義

近代以來,科學技術高速發展并展現出了無窮的魅力,使“瓷本主義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萍嫉姆睒s壓倒了其他文化形式,衍生出了惟我獨尊的大科學主義。但是,繁榮的背后往往總是存在著陰影,科學過度發展所帶來的種種負面效應也日漸突顯,人文主義者們對其的批判之聲越發之大,發科學主義的浪潮也變得日漸高漲,不可避免的就是科學與人文的分裂對立日益加深,后果愈加嚴重。對此,薩頓指出,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可怕的沖突”。這種沖突必將伴隨著科學和人文的發展進一步加深·舊人文主義是以解放人性、尋求自由為主題的,而薩頓就針對科學與人文的矛盾敏銳地提出了新的科學人文主義。薩頓明確指出:“我們必須使科學人文主義化,最好是說明科學與人類其他活動的多種多樣關系——科學與我們人類本性的關系”。在薩頓看來,只要關注科學中的人性,或者在科學中“注入”人性,問題就會得到解決,他于是提出一種以科學為基礎的新人文主義,即“科學人文主義”,他又將之稱為“科學人性化”。

薩頓指出僅僅依靠科學并不能使我們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愛因斯坦也曾說:“科學是一種強有力的手段,怎樣用它,究竟是給人類帶來幸福還是帶來災難,全取決于人自己而不是取決于工具。”所以,必須使“科學人性化”,強調促進科技發展的目的是服務于人,在這一點上??茖W發展觀與之完全一致。它主張科技發展要以人為本,因此,是薩頓科學人文主義的繼承、弘揚、創新與實踐。

如僅就文化層面而言,科學人文主義產生的總背景是“兩種文化”的分裂與對立。所謂“兩種文化”,在目前狀況下,可按薩頓和斯諾所指認的加以理解,即:一是科技專家的文化,另一是人文學者(文學知識分子)的文化。具體而言,科學人文主義產生的基礎至少有三:一是傳統人文主義,二是近現代科學及科學文化:三是現當代的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沖突以及人們對此問題的求解。薩頓的科學人文主義是一種理想的科學技術發展觀,它至少包含四層意義:作為一種新人文主義,其以科學為基礎:同時肯定人文的價值,強調必須以正確的人文價值觀為導向促進科技的發展;倡導科技與人文的協調共進;其目的是使科學發展完全為人類服務。

科學人文主義自提出后,引起科學哲學等領域學者的廣泛關注及深入探討。至20世紀50年代末,斯諾明確指認了“兩種文化”現象,之后布羅克曼提出“第三種文化”,同時伴隨著“索卡爾事件”、“科學大戰”,科學人文主義思潮在西方得到時代的關注,獲得了新的發展。

既然科學人文主義在科技發展中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作為科研工作者又如何才能在日常的科研活動中實現科學人文主義呢?這需要尋求一種適用的手段。

二、在科研活動中實現科學人文主義的手段——科研人本主義

(一)人本主義思想的起源和特點

在古希臘時期智者學派普羅泰戈拉就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強調入的理性力量。在西方中世紀,哲學成為“神學的婢女”,封建神學的蒙昧主義和禁欲主義成了束縛人的枷鎖。到了14世紀時,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威尼斯、熱那亞新興的學者以研究古代文化為借口,首先在思想上展開了反封建主義和天主教的神學統治的斗爭。文藝復興在15世紀擴展到了整個歐洲,到16世紀達到高潮。在文藝復興運動中,資產階級思想家抨擊封建神學的“神本主義”,要求“以人為中心”,提倡以“人性”來反對教會的“神性”,主張個性解放和自由,把人們的價值由天堂拉回到人間,高揚人的意義和價值,形成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本主義。

現代西方人本主義的再次興起則首先是基于其發展之中面臨的新矛盾,因而現代西方人本主義與傳統的人本主義比較出現新的特征:傳統人本主義從人本身出發研究自然、以某種精神或物質的實體為基點來說明人。在認識論上要求得某種共性的東西,因此是本質主義的,并且強調人的理性作用。而現代西方人本主義反對自然的研究,認為哲學只研究人,把人的存在提到本體的高度,主張建立一種以人為中心的本體論。對人的理解,排斥做自然主義、理性主義的解釋,認為人是孤立的個體,其存在及本質是情感意志和心理體驗等,是超出精神物質之外的?,F代西方人本主義不承認世界有所謂共性的東西,強調人的個體性,在個體的自我中尋找人格的完整,更注重于人的非理性的情感意志及體驗。

(二)從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思想發現科研中的人本主義

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羅杰斯是現代人本主義心理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所創立的“以人為中心”理論在當代社會工作教育、實務的發展上都享有特別的聲譽。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人為本”的人性觀,“性本善”、“自我實現性”、“潛能”及 “以人為中心。“達到良好的心理氛圍中的尊重與理解”是羅杰斯人本主義思想的主要觀點。羅杰斯信奉“人性本善”,認為人生來是積極的、要求上進的,并在條件適合時努力使自身不斷發展完善。在《論人的形成》中,他曾這樣描述:“人的行為是理性的。伴隨著美妙的有條理的復雜性,向著他自身機體所能達到的目標前進。”他指出人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自我實現傾向”,并認為“所有的生物學趨力皆可歸屬于這種實現傾向的名義之下”。這種傾向使人不僅要在生理、心理上滿足,而且要不斷發展和完善自己。羅杰斯還認為,人具有理解自己、不斷趨向成熟、產生積極建設性變化的巨大潛能,這種潛能性使人得以發展和進行自我塑造。

科研工作對于其從事者們來說就是一種自我價值的實現過程,這個實現往往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的實現。物質方面,譬如待遇、級別、實驗設施乃至在科研攻關中的地位是否重要等等;精神方面主要來自于自我的滿足、社會的評價以及同行的贊同與否等等。當前在國內。我們在對待這兩方面的價值實現往往通常都容易只注重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甚至對科研工作者自身的價值采取漠視的態度,只看到是否能出成果,這種只重結果不重過程,只看成就不視細節的做法只會對許多科研工作者們產生極大的消極影響,導致大量人才的埋沒和流失。人不是機器,這一點所有人都清楚,但人才是機器的主人,這一點卻往往容易被人忘記??蒲械闹黧w還是人,而不是好的設備和條件。因此,在科研工作開展中,我們也要相信人都有自我實現性和潛能性,要做到以人為中心,不光達到極豐富的物質財富獎勵,還要做到良好的心理環境中的尊重與理解,使得科研工作者們的自我實現傾向都能達到最大程度的激發,這樣就形成了科研中的人本主義氛圍。

總之,科學人文主義的精神要想在廣大科研工作者之中實現就必須要先實現科研工作者們自身的人本主義,由人及物,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的使科學和人文得以和諧發展,才能使科研工作健康有序的實行,才能使科學的產物與人類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更加接近。

科學審美主義研究論文范文第2篇

當前的中國是近代以來科技整體水平最接近世界強國的一個時期。一方面,科學技術對民族振興的作用比當年更加突出,另一方面,科學技術應用帶來的消極影響也更加嚴峻,我們更應該認真嚴肅地回溯當年科玄論戰的歷史意義與當下價值。

科學與人生觀是20世紀以來東西方思想界普遍關切的科學與文化命題,起源于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歐洲生命哲學學派對唯科學主義思潮的批判。唯科學主義思潮興起于科學史家丹皮爾稱之為“科學的世紀”的19世紀,當時科學知識的迅速增長在改變人類自然知識的同時,也在形而上層面改造人類的宇宙觀與自然觀,使得人類關于客觀世界的觀念開始建立在歸納與演繹的科學方法基礎之上,并造就影響廣泛的科學方法萬能論——人類自身心理與情感等道德現象和問題也可經由科學方法予以認識和解決。在唯科學主義看來,這些道德現象是以人類的生理性機制為基礎的生理現象,科學理論與方法可以給予客觀的解釋。因此,無論是客觀的自然現象,亦或主觀的人生現象,均處于一定的自然秩序之內,受到自然科學規律的制約。然而,以柏格森、倭伊鏗、杜里舒等為代表的歐洲生命哲學學派哲學家,嚴厲批判把作為人的普遍性的組成要素之情感納入科學知識范疇。這也就是說,唯科學主義和生命哲學對科學與人生觀的爭論,就在于人類的道德生活是否應該經由科學劃入理性范疇。在這一問題上,中國在20世紀20年代出現了一場思想論戰,即1924年的科玄論戰,構成科學與人生觀命題的東方回響。

在20世紀初期的中國思想界,歐洲生命哲學對唯科學主義思潮的批判,引發五四新文化所造就的新派學人群體的思想爭鳴。新派學人中援西治中的文化保守主義學人,以梁啟超與張君勱師生二人為領袖,受到生命哲學學理與儒家倫理思想具有相通性的認識之啟示,認識到持科學的人生觀,使得人類精神文明走向對于物質文明的屈從,最終導致標志道德破產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所以有必要重新審視19世紀科學時代以來人類的道德生活準則,而中國傳統倫理應是重新回溯的道德準則資源。中國傳統倫理強調情感以至道德不為物役,正與歐洲生命哲學理念相通,具有解決西方物質文明弊病的時代價值。一言以蔽之,以梁啟超與張君勱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義學人,堅持認為科學不是萬能的,科學是不能解決人生觀問題的,人生觀高于科學,以儒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高于以科學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時人稱之為“玄學派”。盡管在當時的科玄論戰中,“玄學派”處于下風,但他們對唯科學主義的批判是難能可貴的,對主張全盤西化的激進科學文化論者起著某種牽制作用,更成為20世紀80年代以后中國學界反思“科學雙刃劍”的思想淵源。

當時與“玄學派”相對立的另一方則被譽為“科學派”,以丁文江與胡適為代表,提倡科學能夠解決人生觀問題?!翱茖W派”均為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成長起來的崇西向新的新派學人,甚至有些學者具有全盤西化的傾向。他們認為科學之所以能夠解決人生觀問題,是因為在科學知識論看來,情感以至道德都是心理現象,本質上是感覺經驗所生成的概念乃至推論,屬于能夠予以經驗實證的生理層面的感官現象,屬于科學知識體系范疇,均能夠予以科學方法的實證研究?!翱茖W派”認為,一戰所標志的歐洲物質文明的破產原罪不在科學,而在政治與教育還遠未實現科學化,也就是缺乏科學精神的政治與教育所致?!翱茖W派”的觀點可被視為唯科學主義思潮的中國表述,根本來說則是歐洲啟蒙理性在20世紀中國思想界的認同性回響。盡管“科學派”的觀點具有過強的唯科學主義傾向,也存在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科學派”堅持的觀點對于當時中國的進步主義改良運動產生了一定的積極意義,特別是對于中國思想界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其科學的啟蒙意義與啟蒙價值就顯得十分重要。

科學與人生觀命題的歷史意蘊淵源于啟蒙理性,在近代以來的社會文化演變進程中日益分途,先是分化為唯科學主義與生命哲學思潮,后來經過英國科學家兼小說家斯諾對于西方科學界與人文界知識分子的社會觀察,在20世紀中葉被提升為互相對立的兩種文化,即科學家身體力行的認同科學能夠解決人生觀問題的科學文化,與人文學者浸潤其中的否定唯科學主義積極意義的人文文化。其實自從20世紀以來,社會科學化的歷史進程在世界范圍內形塑科技創新推動社會進步的社會發展機制,標志著科學文化的巨大成功,唯科學主義大行其道。然而,這雖然帶來了巨大的物質文明成就,但也造成一系列由科學與環境之間的緊張關系所導致的全球化問題,包括氣候變暖與環境惡化等影響人類共同體未來命運的普世性危機,這說明科學文化需要人文精神,要從繼承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的人文文化中尋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回歸科學與人生觀的歷史意蘊來反思啟蒙理性的意義,重新規制人類主體性與力量性訴求的發展方向。

中國正處于由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的轉型期。中國古代科技曾長期領先于世界各國,既有聞名于世的四大發明,也在農醫天算四個領域積累了系統化知識。然而,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近500年間,特別是中國近代時期,國人沒能加入到世界科技革命的行列。改革開放以來,國人奮起直追,取得了一系列標志性的科技創新成果,然而與世界科技強國相比,我們只能屬于科技大國,要以更大的信心與決心去發展科技才能有所作為。當前的中國是近代以來科技整體水平最接近世界強國的一個時期。一方面,科學技術對民族振興的作用比當年更加突出,另一方面,科學技術應用帶來的消極影響也更加嚴峻,我們更應該認真嚴肅地回溯當年科玄論戰的歷史意義與當下價值。

(作者分別為九三學社山西省委專職副主委和山西大學博士研究生)

科學審美主義研究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演化經濟學的興起將成為21世紀西方經濟學發展中的重大事件之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創新研究必須高度重視這種學術新動態,看到較之主流經濟學、演化經濟學與馬克思經濟學之間存在更強的綜合潛質和理論創新前途,它們之間某種科學整合有可能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創新發展提供全新的研究范式和創新靈感。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方法;經濟學多元論;均衡范式;演化范式

長期以來,由于缺乏對西方經濟學界各個流派最新發展的全面了解,致使新古典經濟學在中國的主流化趨勢日益加強,而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卻日益邊緣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如何借鑒西方經濟學并實現自身創新的問題再一次嚴肅地擺在中國學者面前。

西方經濟學界的多元論思潮和演化經濟學的興起為我們重新認識傳統的東西方兩大主流經濟學提供新的視角,從中我們既看到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危機,也看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創新空間。我們發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演化經濟學存在極強的綜合潛質。為此,本文分三部分:首先介紹西方經濟學界方法論反思的最新動態,闡述多元論思潮帶給我們的理論啟示;然后把馬克思經濟學置于兩大范式的發展演變中加以考察;最后說明演化經濟學有可能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創新性研究提供思想靈感。

一、西方經濟學界多元論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方法的再思考

西方經濟思想史表明,從重商主義時代到上個世紀30年代,經濟思想一直處于不同范式下的“百家爭鳴”局面,理論創新不斷涌現?!袄鋺稹睍r代的東西方對峙和意識形態斗爭不僅加劇了東西方經濟學發展的兩極化和意識形態化,而且使西方經濟學主流與非主流的界限涇渭分明。西方經濟學界逐漸喪失了多元主義精神,經濟學教育和研究不斷陷入主流經濟學帝國主義的路徑依賴之中。隨著“冷戰”的結束,東西方主流經濟學各自一度被掩蓋的理論缺陷都表現出來了。西方主流經濟學陷入了持久的方法論危機,而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也亟待創新。

1.經濟學多元主義思潮的興起

與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相比,今天的西方經濟學發展正處于更大的變革壓力之中。2000年6月,法國幾所大學經濟學系(院)的大學生和研究生在因特網上發表了一封矛頭直接指向脫離現實的和數學形式化的新古典經濟學的請愿書,由此掀起了“經濟學改革國際運動”。這是一場西方經濟學界的思想解放運動,它反映出青年學者對新思維的渴望、對人類未來的關注和不可或缺的歷史責任感,把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經濟學方法論反思推向高潮。事實上,1992年就有一批著名的經濟學家在《美國經濟評論》上呼吁經濟學應有一種“新的多元主義精神,從而在不同的方法之間能夠進行批判的和寬容的對話和交流”。1993年,演化經濟學協會、新制度經濟學國際協會、異端經濟學協會和社會經濟學協會等30多個經濟學團體建立了經濟學多元論國際聯合會(ICAPE)。來自西方經濟學界的多元論向我們頻頻傳來它的警告,即追求中國經濟學的西方主流化以及以追趕西方主流前沿為指針的國際接軌是嚴重的理論誤區。

2.經濟理論創新亟需演化經濟學范式

無論是西方經濟學還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都必須面對21世紀人類亟需解決的三個基本“和諧”問題:社會和諧問題、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問題和國家間的和諧問題。以綠色GDP實現物質財富的不斷涌流,消除貧困和兩極分化,追求人的全面發展是當今世界各國刻不容緩的現實問題。

然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新古典經濟學顯得蒼白無力。同時,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者也必須看到,西方主流經濟學和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有著相同的理論淵源。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生產理論不過是李嘉圖靜態谷物理論的形式化,而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同樣來源于李嘉圖。對于李嘉圖的理論大廈,熊彼特的評論是,“這是一個優秀的理論,永遠無法辯駁,但除了沒有意義外,它什么也不缺”,并把李嘉圖的高度抽象的演繹方法稱為“李嘉圖惡習”。東西方主流經濟學相互攻訐,但誰也沒有很好地處理諸如經濟活動的多樣性、新知識的創造、報酬遞增和企業家精神等問題。西方主流經濟學回避或根本無法解決這些問題,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一定程度上也忽視了這些問題?!袄罴螆D惡習”在兩大理論體系中都得到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創新之路應該是演化經濟學和馬克思經濟學的某種科學整合。在國內學術界,一些學者試圖探討馬克思經濟學的均衡思想或用數學形式化推動馬克思經濟學研究,這種取向只會把已經僵化的傳統模式又引向主流新古典經濟學的荒漠之中。

二、兩大范式的形成及其現代流派的演進

庫恩的“范式”理論認為,“科學是世界觀的改變”,觀察事物的全新方式可以把作為建立物理學規律基礎的整個理論全部推翻。中外一些經濟思想史學家和演化經濟學家運用范式理論重新梳理西方經濟思想史,發現始終存在“經濟物理學”與“經濟生物學”兩個完全不同的經濟本體論隱喻,可以把它們追溯到重商主義經濟學的誕生,甚至更早些。這兩個本體論隱喻經過不斷的規范而逐漸演變為今天的均衡分析與演化分析兩大范式,成為理解主流與非主流經濟學之間基本分歧的重要起點。

1.兩大范式的本體論隱喻

在方法論上,經典物理學是新古典經濟學之父。受經典物理學方法的啟發,19世紀初,一些經濟學家提出了“經濟物理學”的研究典范,試圖把經濟學建成類似于經典物理學一樣精密的科學體系。這一取向可以追溯到薩伊對“敘述科學”和“實驗科學”的劃分。他認為政治經濟學和物理學、天文學一樣同屬于實驗科學。邊際主義革命被深深地打上了19世紀經典物理學的烙印,經濟物理學隱喻直接構成“邊際主義革命”的本體論基礎。杰文斯明確指出,經濟理論表現形式類似于物理學中的靜態機制,而交易法則類似于力學原理中的均衡法則。價值與財富的性質可以通過考察點滴的快樂與痛苦來加以說明,正如物理學中的靜態理論是基于對點滴能量平衡的考察所得出的一樣。瓦爾拉斯也指出,“經濟學的純理論在每一方面都是類似于物理數學科學的一種科學?!绷W范式或機械類比是新古典經濟學的本體論特征。經濟物理學隱喻使經濟學自然而然地接納了實證主義,并使之成為現代居支配地位的經濟學方法論。

然而物理學本身也在20世紀取得了革命性成就,譬如量子力學、相對論和耗散結構理論等理論的提出。但正如杰奧爾杰斯庫一羅金所說的,“正當杰文斯和瓦爾拉斯開始為現代經濟學奠基時,物理學一場驚人的革命掃蕩了自然科學和哲學中的機械論教條。奇怪的是,‘效用和自私自利的力學’的建筑師,甚至是晚近的模型設計師,看來都沒有及時地覺察到這種沒落?!?0世紀的物理學革命與達爾文革命具有內在

的一致性,即它們都包括了有機的和歷史的思想,例如普利高津對“時間之箭”、進化和不可逆現象的研究。由于達爾文首先在生物學中引入了這些革命性的思想,因此今天一些經濟學家使用達爾文主義(或演化經濟學)總稱一種新的世界觀的出現。經濟生物學也因此成為與經濟物理學對立的本體論隱喻。

2.兩大范式的基本綱領及其現代流派

基于兩種不同的本體論隱喻,今天逐漸形成了均衡和演化兩大經濟學范式。均衡范式是一種在給定資源、稟賦、技術、偏好和制度約束條件下的并只受最大化唯一動機驅使的交易經濟學體系。其核心思想和研究方法是:把研究對象(個人、家庭、企業或產業等)簡化為理性主義“經濟人”,假定技術、制度、偏好和資源稟賦不變,在均衡分析框架下研究理性的經濟人如何按照最大化原則,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其研究焦點是在給定的約束下如何通過市場機制實現最優化。這種經濟學范式采用了把偶然因素排除在外的決定論哲學觀,在邏輯推演中不考慮歷史不可逆性、路徑依賴性和文化制度差異性等因素,不考慮多樣性、新奇、質變、報酬遞增和系統效應,堅持認為存在著適用于一切時間和地點的規律,并以推崇演繹主義、數學形式化建模和預測為其方法特征。在當代經濟學流派中,所謂的西方主流經濟學代表著這種研究范式。

演化范式則是以知識和生產為分析基礎的生產經濟學體系,它高度關注資源的創造、經濟活動的多樣性、新奇、技術與制度創新、報酬遞增、路徑依賴和協同效應。它強調研究對象(個人、家庭、企業或產業等)的異質性;在人性假設上采納更寬泛的人類行為定義,強調人的創造本能和獲利本能,認為經濟行為者除了受到追求個人效用的目標支配之外,還受到本能、習慣、階級、文化、認知模式等因素的約束和塑造,行為者按照得失權衡或滿意的原則展開行動;認為技術、制度、偏好等不僅處于變化之中,而且它們變化的典型特征是非均衡過程。從開放系統觀出發,認為結構和能動的交互作用使經濟世界本身具有非決定性和不確定性。因此演化分析特別關注歷史不可逆性、路徑依賴性和制度差異性,更加關注經濟活動中的多樣性、新奇、質變、報酬遞增和系統效應等問題。如果把均衡范式概括為既定資源約束下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交易經濟學,那么演化范式則是以知識、能力和資源創造為核心的生產經濟學或創新發展經濟學,它更加關注經濟活動的異質性、新知識和新資源的創造、技術與制度創新以及制度、傳統和慣例的作用。在方法上更加強調回溯的(retroduction)、比較的、制度的、歷史的和解釋學的方法。

今天,我們可以把包括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內的諸多當代經濟思想歸屬于均衡范式或演化范式。屬于均衡分析范式的流派有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理性預期學派)、貨幣主義、新古典綜合派和新凱恩斯學派。還包括凱恩斯主義非均衡學派和新制度學派。另一些流派,如美國老制度學派、新熊彼特學派、法國調節學派、后凱恩斯學派和新奧地利學派等可以歸入演化范式。它們構成演化經濟學最重要的五個分支流派。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馬克思是演化范式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曾明確指出,其世界觀得到達爾文進化論的啟示和支持,強調經濟分析的抽象方法,做到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羝孢d曾精辟地指出,“所有過去偉大的經濟思想的叛逆者,包括馬克思、凡勃倫和凱恩斯,都試圖擴展經濟學研究的范圍,使之不再糾纏于均衡推理?!苯裉?,積極借鑒演化經濟學的新成就,實現馬克思經濟學和演化經濟學的科學整合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創新性研究的重要課題。

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的新視角

老制度學派、新熊彼特學派、后凱恩斯學派和法國調節學派是演化經濟學最重要的四個當代流派。它們的最新成果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創新靈感。

1.探索動態非均衡的歷史變遷理論

從演化經濟學角度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至今存在兩個理論誤區:一是對歷史唯物主義作簡化論、機械論、還原論和決定論理解,二是試圖從均衡范式出發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馬克思是公認的技術與制度變遷理論的先驅,但受歷史條件局限,他并未對生產力演化的機制提供一種很清楚的解釋,有關意識形態(或文化認知模式)的研究也有待于進一步豐富。斯大林則把歷史唯物主義概括為一種有關社會歷史的力學模型,使唯物史觀呈現出均衡范式的簡化論、機械論、還原論和決定論特征。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這類力學概念無法解釋諸如強盛文明的衰敗和弱小民族的崛起,18世紀以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競爭地位的此消彼長的變化過程,尤其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急劇的社會變遷等問題。

另外,盡管馬克思科學哲學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革命,但在其政治經濟學中并未得到很好的貫徹。他未經批判地采納了前人的一些理論和觀念,這就使得他的理論體系不可避免地帶有牛頓主義經濟學研究傳統的某些缺陷。例如。馬克思未經批判地接受了人類行為的理性假定,而這個假定則是西方主流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假定。當前,一些學者試圖闡述馬克思經濟學中的均衡思想或努力使之數學模型化,筆者認為這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領域的新古典主流化表現。因為這類研究顯然忽視了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即馬克思一直努力超越新古典方法并將他的唯物史觀貫穿于整個經濟研究之中。

在對馬克思唯物史觀的現代闡釋問題上,老制度學派和新熊彼特學派的新發展向我們展示了一種系統的、非決定論的和演化的研究框架。在老制度學派發展中,凡勃倫的“技術制度”和“禮儀制度”之間的累積因果關系論、霍奇遜的經濟系統論以及繆爾達爾的“循環累積因果論”最為重要。這些理論的核心是用一種系統的、動態的和整體的分析結構代替靜態均衡結構。老制度經濟學的文化和制度變遷理論遵循達爾文的生物演化論,在它那里,“目的”是無法精確預期的。這種分析有助于剔出馬克思經濟學中的前達爾文主義的、決定論的和目的論的特征,將社會主義革命和運動置于更加復雜的演化過程中來分析。

在動態非均衡的歷史變遷理論的中觀層面,新熊彼特創新經濟學取得了重大成就。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熊彼特經濟學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探討了技術和制度之間創新演化關系,其中關于政府在制度創新中的地位和作用、國家創新體系的演化過程等問題的研究成果成為許多國家制定政策的理論依據。

2.探討現實主義的經濟學方法論

批判實在論和開放系統觀奠定了演化經濟學的方法論基礎。批判實在論認為社會經濟是一個開放的結構化的動態世界,它在本體論上具有開放性、動態性和整體性(holistic)。開放性是指事件的規則性不是普遍存在的;整體性是指把社會看作是由各種內在因果關系過程交織在一起而構成的一個完整系統;動態性是指在非線性動力機制的控制之下,經濟系統會在多重穩定狀態或多重演化分叉點之間進行選擇性

相變。相變過程絕非從一個穩態邁向另一個預期的穩態。而是充滿著不確定性、時間不可逆性、新奇、突變、間斷均衡。其間一個非常小的偶然擾動都有可能通過非線性動力機制和正反饋機制而使經濟系統從一個偶然事件走向必然,發生制度變遷過程中的鎖定或路徑依賴現象。

批判實在論認為所謂的經濟規律或歷史趨勢就是事物存在的復雜的不及物的結構和相應的運動機制。經濟科學的目的就在于發現社會經濟活動中復雜的因果關系機制、結構和過程,并通過人的主觀能動性促成結構性轉變或制度創新來擴大發展機遇。由實證主義所推崇的數學演繹主義沒有看到自然科學通過封閉和分離手段從事發現規律的實驗只是科學研究中的一種特殊情況。實證主義把社會經濟復雜的多層次的本體簡化為自然領域,把規律性等同于事件所呈現的經驗規則性,從而對經濟科學的發展造成持久的損害。

由后凱恩斯經濟學所倡導的開放系統觀進一步揭示了經濟分析中的歷史時間、非遍歷性和演化不確定性等問題。歷史時間意味著經濟事件以單向順序發生,以歷史時間為基礎的經濟分析將具有不可逆性和路徑依賴性等基本特征。非遍歷性是與遍歷性對立的概念,它強調不確定性、路徑依賴性和制度演化性。

基于上述本體論和認識論,演化經濟學高度重視馬克思的抽象方法,并強調抽象必須是對現實的抽象和對具體事物的抽象,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對經濟規律的某種解釋;強調回溯的、比較的、制度的、歷史的和解釋學的研究方法,反對實證主義的數學演繹方法。

3.探索制度變遷與宏觀調控之間的和諧演進機制

制度結構是主流宏觀經濟學給定的前提條件,如何打開宏觀調控的制度“黑箱”,法國調節學派做出許多先驅性研究。20世紀70年代以來,調節學派試圖發展馬克思的制度理論,并把制度分析與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結合起來,運用系統論方法研究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問題。積累體系、調節模式和制度形式是調節學派的三個基礎概念。所謂的積累體系是指長期內不斷再生產出來的生產和消費互補的形態,這些形態可以被看作是在某個時期穩定的結構。制度形式用于說明主要社會關系的構成,是社會生活中可以觀察到的規則性。它包括貨幣信貸關系、資本勞動關系、競爭形式、國家作用和國際體系等五種制度形式。調節模式是資本積累體系的穩定器,是制度形式、習俗、組織形式和社會網絡的不斷調整和匹配過程。積累體系、調節模式和制度形式之間協調一致和相互補充時會產生持續的經濟發展力量,形成某種發展模式;反之,會導致資本主義積累過程與制度形式之間的不相容,宏觀經濟衰退,并使已有的發展模式陷入危機之中。

杰索普(B.Jessop)等調節學派經濟學家運用上述框架成功地解釋了歐美資本主義從福特制向后福特制的轉變及其產生的深刻的社會經濟后果。它認為,20世紀70年代的資本主義經濟滯脹實際上是福特制發展模式的危機,20世紀80年代構成從福特制向后福特制的過渡時期。調節學派把馬克思的制度分析納入到當代宏觀經濟學的框架之中,內生地解釋經濟增長和經濟危機的過程以及試圖運用系統論方法研究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問題,這些對于我們建設和諧社會,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責任編輯:宋 奇

科學審美主義研究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 費耶阿本德是歷史主義科學哲學家。他的很多觀點迎合了作為“美國精神”象征的實用主義。因而,他受到羅蒂等著名實用主義哲學家的贊賞和肯定。

關鍵詞 費耶阿本德;實用主義;后現代

保羅·費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1924~1994)是當代美國著名的科學哲學家,他生活的年代,正是實用主義經歷了繁榮與蕭條后的復興時期。他從來不把自己看作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但他倡導的“怎么都行”、“告別理性”、“反對科學沙文主義”、“無政府主義認識論”等觀點與實用主義弘揚的“工具主義”、“后現代主義”、“關注人類幸?!比绯鲆晦H。

一、實用主義及費耶阿本德的哲學

自從皮爾士以來,實用主義就被認為是現代西方哲學中工具主義一派的主要方法。經過詹姆士、杜威推廣以后,對當代西方科學主義哲學,尤其是對歷史主義科學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皮爾士認為,要弄清楚概念或者觀念的意義,就要看它的實際效果。概念的意義就在于與之相關的可以設想的全部實際效果?!翱紤]一下我們認為我們的概念的客體具有一些什么樣的效果——這些效果是可以設想為具有實際意義的。這樣,我們關于這些效果的概念,就是我們關于這種客體的全部概念?!币簿褪钦f,一個觀念的全部意義在于該觀念在人生行為上產生的效果。承認某種觀念時有什么效果,不承認它時又有什么效果,這就是這個概念的全部意義。世界在我們的眼中,不過是一種“圖畫”而已。我們愿意怎么畫就怎么畫,想怎么描述就怎么描述。杜威認為實用主義是一種實踐的、行動的哲學。他把實用主義歸結為一種方法論,并自稱工具主義。

進入后現代社會,一切都以是否“有用”為準,有用就是價值,這一認識被推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過去“哲學一思辨”的知識模式,逐漸變為“技術一實用”的工具。羅蒂的“小寫的哲學”就是新實用主義,他扭轉了哲學的根本任務,認為哲學的目的不在于“摹寫實在”,而在于“應付環境”。新實用主義堅持真理的主觀性、相對性原則,以實際的效果之有用為真理的唯一標準;真理不再具有一種本質的東西,其意義在于“有用性”。因此,新實用主義也就具有了反本質的特征。同時,新實用主義者則主張把人類幸福作為追求的目標,以政治的民主的多樣性來替代以往的哲學問題。羅蒂說:“作為實用主義者,我們所認同的團體由寬容論者、多元主義者和民主主義者構成。這些人的核心目標就是,容許盡可能多的不同的個人目標得以實現,以增加人類的幸福?!瓕嵱弥髁x則認為。人類(或至少是進入歐洲啟蒙運動的疆界并發表了一部分思想和政治自由的那部分人類)只是在獲得越來越多的自由,因而也是越來越多的幸福。在新實用主義看來。思想的開闊、自由、政治的民主寬容、心胸開放,乃是合理地成為人類幸福的必要途徑。

費耶阿本德提出的“怎么都行”原則、與理性告別、無政府主義認識論以及反對科學沙文主義的哲學思想。與實用主義如出一轍、一脈相承。

費耶阿本德在他的《反對方法》中提出,一切方法論、即使是最顯而易見的方法論,也存在著自身的局限性,不顧具體條件而硬性規定一些規則不僅不會給科學帶來什么幫助,而且會阻礙科學的發展。正是因為方法損害科學的批判能力和創造性,方法危害個人的自由發展,所以要反對傳統方法論中存在的唯一的、普適的教條式方法,要遵循“怎么都行”原則。也就是使用多元方法。正是由于思想家在決定擺脫某些“顯而易見”的方法論規則的束縛,或者因為他們不自覺地打破了這些規則,才使得哥白尼革命、現代原子論的興起以及光的波動說的出現成為可能。

費耶阿本德說:“只要是科學,理性就不可能是普適的,非理性也不能加以排除??茖W的這個特點要求一種無政府主義認識論?!睙o政府主義的方法論和提倡意識形態的多元主義,正是費耶阿本德的非理性主義的主要思想所在。理性的這種獨斷和程序化以及單調和齊一必將排斥科學的東西,抹殺豐富多彩的人性,這將不利于科學的發展,也不利于人類的發展。從強調科學的心理性和主觀因素的角度來看,費耶阿本德的無政府主義方法論是最具特色的。

費耶阿本德指出,科學的發展為人類帶來了好處,所以我們所做的一切都不能阻止科學前進的步伐。當然,在科學和其他任何一種意識形態中,并沒有一種固定的東西使它們在本質上具有解放性?!叭魏我环N意識形態如果突破了思維的某種綜合體系的束縛,就會對人類的解放有所貢獻。任何一種意識形態如果使人們對傳統的信仰產生疑問,它就有助于啟蒙。一個真理如果不經檢驗和比較而占據統治地位就必須被推翻,而任何有助于我們推翻這種粗暴統治的謬誤要受到歡迎?!倍茖W沙文主義把科學獨斷化,抹殺了豐富多彩的人性,是違背人本主義的和人道主義的;也不能對科學理論作出全面、公正、符合人類生存發展的評價的。所以,他強烈地反對科學沙文主義。

二、費耶阿本德的實用主義思想

作為歷史主義學派的科學哲學家,費耶阿本德的科學哲學是以實用主義為主要指南的,其非理性的科學進步模式,同樣是實用主義催化的產物。形如實用主義批判理性主義一樣,他在《告別理性》一書的序言中說道:“這一章將表明我關心的既不是理性,也不是科學,更不是自由——諸如此類的抽象性已經表明弊大于利——而是個人的生活質量?!背浞煮w現了實用主義崇尚“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為了實現個人利益,而不在乎使用什么樣手段、采取什么樣的行動,只要能達到預期設想的目的,就是合理的、正確的,這是一種表現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的功利主義價值觀。

他的多元方法論,與實用主義反對理性主義相統一,認為世界是多種方法描述的“一”,反對一元論把世界描述為一個整體的思想。他并不看重某一種思想傳統的重要性,只要對他的思想論證有用,他就拿過來。他用這種非?!皩嵱玫摹睉B度來對待各種事物的哲學思想是在博采西方哲學的各種思想之后鍛造、精練出來的批判哲學?!笆裁炊夹小北磉_了他的哲學最徹底的實用主義精神,他本人更喜歡用“認識論無政府主義”來表達他的實用主義思想。

費耶阿本德的主張,旨在最大可能地促進科學的進步,從而為人類帶來更大的好處,這是一種典型的效用哲學。在這里,實效性原則是人們的最大有效性原則,是人類行動的意義。人的行動絕非無效果的行動,人的行動目的在于獲得對人生有意義的最好效果和實利。它反對教條和脫離實際的空談,強調對現實的改造。認為哲學應立足于現實生活,主張把確定信念作為出發點,把采取行動作為主要手段,把獲得效用作為最高目的。他反對科學的目的也是因為他認識到了“科學”的弊端,科學的不民主束縛了人們的創造力和自由選擇,阻礙了社會的進步?!拔乙晕腋叨鹊奶刭|和個性的方式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部分因為我的興趣每周每

天都在變化,部分因為我的人類和科學將會從每一個從事自己事業的人那里受益?!彼浅娬{“實踐主義”,認為一切個人、團體、乃至整個文明都可以通過相互學習,而使科學獲益?!傲_馬天主教可以通過學習佛教獲益,內科醫生可以通過學習《圣經》或者與非洲的女巫醫生交朋友獲益?!茖W家可以從非科學的方法和觀點中獲得好處?!边@種強調實踐活動、注重實際結果、講求實際效用的觀點是實用主義最本質的體現。

費耶阿本德不看重某一種傳統思想的重要性、反對唯一普適的觀念的主張,與實用主義不承認世界的必然性和規律性,也不承認知識和真理的普遍有效性,不謀而合。費耶阿本德反對唯一普適的觀念目的是想說明在實際的科學研究過程中,科學家都很實用的,只要能促進科學進步,他們什么方法都用,科學家個個都是實用主義者,他們自由地使用任何方法,他們并不使用哲學家推薦的“唯一普適的”證實方法或證偽方法。只要能推動社會進步,只要能達到個人目的,就是真理,就是好的方法。當然,費耶阿本德的這種實用主義真理觀,用認識的價值性替代了認識的客觀性、正確性。其認識論的貢獻在于,在人類完整的對象性活動中,它不僅看到而且突出了事物不同的屬性對同一主體、同一屬性對不同主體的不同的價值關系的存在,突出了價值認識對于事實認識的目的性和歸屬性,強調對事物(包括認識論)的認識不在于把握它的屬性,而在于把握它與主體之間的價值功利關系。實用主義強調真理的實用性,它實際上是強調真理的價值檢驗,實用主義真理觀為我們理解現存的事物提供了一把鑰匙。

費耶阿本德的科學哲學思想最為明顯地表現了實用主義的人本主義和約定論的傾向,他不僅認為理論評價標準是由公眾所決定的,而且認為“意見一致經常是政治決策的結果……是共同偏見的結果……意見一致還表現了批判意識的降低”等等。

三、費耶阿本德實用主義與后現代

費耶阿本德的科學哲學思想受到一些人,特別是一些后現代主義者如美國新實用主義者羅蒂的贊揚,因為其基本精神與后現代主義是一致的。

費耶阿本德從實用主義出發,貶低了科學,致使科學在文化領域中權威與自主性地位受到嚴重威脅;把神話、宗教特別是巫術等迷信的東西也放到與科學同等的地位,他旨在把人們從意識形態上僵化了的科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就像從一種宗教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一樣。他也因此走向了主觀主義與相對主義,造成了科學哲學相對主義化、非理性化的“新潮流”,同時認為科學哲學是多余的。由此可見,費耶阿本德要做的事情與隨后美國哲學家羅蒂要做的事情一樣。如果說羅蒂聲稱要解構西方傳統哲學,主張一種“后哲學文化”,那么費耶阿本德就是要解構傳統的科學哲學所理解的“科學”概念,即擁有特權的、唯我獨尊的“科學”概念,主張一種“后科學文化”,或者說一種“后現代科學哲學”。

從費耶阿本德的“怎么都行”來看,其結果是多元論的,所堅持的原則是對一切理論的寬容與放縱。凡堅持科學哲學的實用主義思想的哲學家們都是一個“反表象主義者”,也就是一個建構主義者。因此,在某種意義上,他的思想為后現代主義的哲學的形成提供了前提與基礎。

費耶阿本德對理性主義的批評導致了相對主義的結論。但他并不倡導一切形式的相對主義,而只是提倡一切傳統的平等生存,他相信這是符合民主原則的。在自由社會中,應該允許一切傳統存在,允許他們自由發展、自由競爭。他對自由社會的定義是:“自由社會是所有傳統在其中都有平等的權利、平等地接受教育和接近其他權利位置的機會的社會?!蔽艺J為絕對的自由是在這個世界中找不到的抽象觀念,但是有條件的自由是可能的、需要的、應該追求的”后來的新實用主義者繼承了他的這種“自由”的思想,使得“自由”、“平等”成為實用主義政治思想中的核心概念。羅蒂對費耶阿本德的相對主義科學作了高度評價,并從他的思想中援引了工具主義,賦予實用主義以新的內容:生活著的人發現真理、認識真理的過程,是充滿了主觀色彩的活動過程,是一個無窮無盡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真理始終是作為工具而成為人們追尋的對象的。這就使得“后分析哲學”得以誕生??虻冉邮芰藢嵱弥髁x的工具主義觀點,把科學歸結為應付環境的工具,從而反對邏輯實證主義,促使邏輯實證主義向邏輯實用主義的轉化。

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那樣:“如果說歐洲大陸的后現代哲學家著重于否定傳統形而上學堅持為王的合法性的話,那么費耶阿本德這位從科學哲學陣營中沖殺出來的后現代思想家則以追查科學這位自封的女王并非金枝玉葉為己任?!笨傊?,費耶阿本德通過對方法、理性主義、科學沙文主義等的批判,強調了文化的多樣性,限制了理性作用的范域,消解了科學與非科學的界限,凸現了不同傳統的作用,這些都體現了他的后現代科學哲學的立場。

科學審美主義研究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羅杰斯人本主義教育觀是西方教育觀的一個重要概念,通過解析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教育觀,并結合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點,構建了羅杰斯教育理念下的人本主義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對此種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從傳統教育模式和社會環境、教育對象等方面進行可行性分析,提出該模式下輔導員工作的啟示。

關鍵詞:羅杰斯人本主義教育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輔導員

隨著我國經濟逐步向現代化的邁進,在全球化進程中,在意識形態領域中,西方國家加強了滲透和爭奪,而且,該領域的滲透和爭奪更加激烈。在意識形態領域面臨的西化、分化的危險日益增大,在經濟、科技安全面臨的挑戰加大了。為了實現中國夢,加強凝聚力、向心力、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必須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這是意識形態領域必勝的有力保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的即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功能非但不能弱化,而且還要進一步加強。為應對這種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對轉變模式,探求創新路徑的新方式。

一、基于羅杰斯人本主義教育觀構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是人本主義的先行者,他提出了諸多自由開放的教育理念:強調尊重學生的情感、人格與經驗,鼓勵自由探索,推崇學生自我評價等等。羅杰斯人本主義觀主要強調人的尊嚴和價值,它更關注的是人的情感和認知同時發展,特別主張注重發揮學生的潛能;更提倡培養完整發展的人,而并不是把人的各個方面割裂開來進行分析?!叭绻f馬斯洛的貢獻主要是表現在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取向與基本理論的開創,特別是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組織和領導上,那么羅杰斯的貢獻則集中表現在他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以人為中心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廣泛地應用于醫療、教育、管理、商業、司法等諸多社會生活領域以及國際關系當中,成為人本主義心理學最為有影響的代表人物之一?!盵1]

羅杰斯提出的人本主義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意義在于克服了傳統教育模式中以輔導員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的不足。

首先是自由開放的教育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中應包含自由開放的教育理念,因此教育的手段與途徑不應是墨守成規的,施教者與受教者要正確“角色”定位,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不斷學習并變換工作方式,大學生本身也應該能夠掌握學習方法,適應學校管理模式的變化。羅杰斯曾說過:“只有學會如何學習和如何適應變化的人,只有意識到沒有任何可靠的知識、唯有尋求知識的過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有教養的人?,F代世界中,變化是唯一可以作為確立教育目標的依據。這種變化取決于過程而不取決于靜止的知識?!盵2]

其次是以學生中心的教育理念。過去高等學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多數是以輔導員為中心,就目前狀況看是行不通的。羅杰斯在學生中心的內涵下倡導人本主義,強調以人的認知與情感的整合發展,羅杰斯認為教育成功的關鍵在于良好的師生關系。因此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主要應是創造一種真誠、寬松的教育環境,輔導員在情感上主要是對學生的學習進行鼓勵和引導。

二、羅杰斯人本主義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羅杰斯人本主義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可行性,主要基于三個原因:

1.羅杰斯人本主義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基礎上的變革

羅杰斯人本主義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基礎上的,是對舊有模式的一種發展,而不是盲目的替代。它繼承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優點,同時也是對傳統模式的一種大膽的創新,它克服了以往模式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在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角色定位上注入了新的理念,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是一種提高,是更能適應當今現實的一種更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羅杰斯人本主義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適應社會環境和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特點的變化的要求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社會環境也在進一步變化,社會大環境下的消極因素不可避免地使大學生的意識形態領域經受著更為嚴峻的考驗,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而作為高校學生,受時代影響,信息的大量沖擊,其思想方式,價值觀念也在不斷變化,逐步形成一群特色鮮明的新時代群體。羅杰斯人本主義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上的先進之處,就在于能滿足和適應教育對象和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適應社會環境和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特點的發展要求。

3.羅杰斯人本主義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克服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的某些弊端

一是克服了傳統的經驗型、封閉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弊端。過去,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的是在一種較封閉的環境下進行,工作的范圍較小,出現了一些“真空”地帶。當前學生思想觀念多元化,思想政治狀況較復雜,因而傳統的方式很難與之相適應。羅杰斯人本主義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包含了自由開放的教育理念,提倡變化和學習,更適應當今教育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是克服了傳統的單向性管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弊端。羅杰斯人本主義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一個雙贏的過程,正如著名的語言哲學家巴赫金所說,對每個個體而言,“只有向別人展現我自己,通過別人并在別人幫助下展現我自己,我才能意識到我自己,才能成為我自己”[3]。

三、羅杰斯人本主義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學生工作的啟示

1.輔導員應正確定位角色,做好學生發展的“協作者”

輔導員與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應改變以往管理與被管理者的身份,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學生是與自己同樣有獨立思想、有平等交流權利和機會的個體。在此基礎上的交流和管理才有操作的實際意義。與學生真心的交流和相互理解,才能使學生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無所顧忌,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高校輔導員管理者首先要從對自己的管理下手,從思想上要通過各種途徑和手段糾正傳統錯誤的認識,以尊重學生為首要前提,然后再針對學生來開展各項工作,形成輔導員與學生的團隊協作。

2.輔導員工作應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基本原則

“以學生為本”首先就要做到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心學生,深入到學生中去,與學生的深刻交流,克服學生的戒備心理,時刻與自己的學生保持聯系,知道他們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其次,輔導員還要有情感的投入,做學生工作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理解學生不同時期的要求,用自己無悔的付出滿足學生被認可的需求,幫助其正確認識自己,挖掘自身優勢,找出還有哪些不足和缺點。輔導員就是要幫助學生認清自己,并主動地引導其發揚光大,從而也不斷克服自己的缺點來不斷成長;要滿足學生被尊重的需求,幫助其樹立自尊、自重、自立、自信、自強的完善人格。往往學生的自尊心很強,他們期望尊重是相互的,老師對學生的尊重,學生必將加倍回報老師。

3.輔導員工作應“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

英國著名哲學家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教育只有一種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盵4]因此,作為輔導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要貫徹對學生的教育理念,盡可能地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貼近學生,貼近學生學習、生活實際。學生的思想是在平時慢慢形成的,不是一夜之間就成型。學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對象,他們的思想要從他們的學習生活中去提煉。輔導員要從他們的實際中慢慢體會和發現,思考相應的教育方案,適時地做學生的思想工作,第一時間在學生灌輸正確的思想道德。讓學生自己通過不斷的思想活動來領悟道德觀。輔導員情感的投入是一項不可或缺的教育方法。輔導員工作應要從感情入手,用信心、愛心和責任心與自己的學生相處,去貼近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去貼近他們的心。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學生是一個知識化群體,他們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容易受到影響。輔導員也應抓住這一點,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與學生心與心的交流,保持“零距離”的接觸,了解學生,尊重學生,激發學生潛能,為自己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開辟“心”的道路。

4.輔導員要發揮好導向作用,引導和鼓勵學生健康成長

在羅杰斯人本主義教育觀指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更多體現的是輔導員和學生是平等的教育主體,擁有相同的權利和機會。但不是完全相同,他們的地位不同,輔導員作為教育主體之一,學校選拔時要求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及較強的溝通、協調、學習能力,有一定的社會經驗;而學生則不同,他們來自不同的地域和成長環境,也還沒有形成完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而在大學階段急需有老師的教育和指導。這就要求輔導員要發揮好導向作用,引導和鼓勵學生健康成長。輔導員發揮好導向作用過程中要注重校園文化建設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認真挖掘校園文化凝重的人文內涵,要利用好宣傳主陣地,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優秀的作品鼓舞人[5],使學生的思想品德水平達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期望的要求。

四、結束語

基于羅杰斯人本主義教育觀指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人性化、科學性、合理性的特點,能夠滿足高校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及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強國夢的要求,充分體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時俱進的特征。在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排頭兵,是加強和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堅力量。深入學習和領會好羅杰斯人本主義教育觀的精髓,在新形勢下,對輔導員如何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有較大啟示。

參考文獻:

[1]車文博.人本主義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66.

[2]Rogers.Freedom to learn:A review of what education might become[M].Preantice Hall,1969:103-104.

[3]巴赫金.詩學與訪談[M].白春仁,等,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77.

[4][英]懷特海.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流派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16.

[5]黃紅球,何軍峰.增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探討[J].江西教育科研,2007(1):25-26.

科學審美主義研究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本質論都源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創新的理論成果??茖W發展觀不僅是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關于社會主義本質論的繼承發展,而且是對社會主義本質論的深化創新。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本質論;繼承;創新

一、社會主義本質論與科學發展觀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淵源

科學發展觀與社會主義本質論都把發展生產力作為主題。馬克思曾指出,社會主義是“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人類最全面的發展的這樣一種經濟形態”。在馬克思看來,首先應該發展生產力,經濟是社會的基礎,沒有經濟的發展就不會出現政治和文化的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推動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構成特定的生產方式,生產力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起著決定作用?!叭藗兯_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社會主義是“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為前提的”,他還指出,人的全面發展是歷史的產物,歸根到底是社會生產力的產物,如果沒有生產力的極大增長和高度發展這個前提,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沒有任何意義。

科學發展觀與社會主義本質論都以“人”的發展為最高命題。社會主義本質論中雖沒有提到一個“人”字,但與“人”的發展有密切聯系。馬克思、恩格斯進一步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瘪R克思在資本論中再次強調,“未來社會”(指共產主義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由此可見,未來社會的本質規定是在自由人的聯合體中實現人的全面和自由發展。

二、科學發展觀對社會主義本質論的繼承發展

(一)科學發展觀與社會主義本質論都以發展生產力為首要任務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和國家工作的重心轉移到了經濟建設上來。鄧小平對社會主義及其建設規律的探索亦是圍繞這一中心進行的。社會主義本質論將“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最根本的任務提了出來。鄧小平同志認為,“在社會主義國家,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執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發展生產力,并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彼仓匀绱藦娬{發展生產力和經濟發展的速度,就在于他對經濟決定性作用的科學認識和深刻把握。

科學發展觀在繼承發展了社會主義本質論的同時,強調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但中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沒有變。在“兩個沒有變”的基礎上,如何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更高的階段?只能靠發展生產力、發展經濟??茖W發展觀的提出就是對鄧小平關于“發展是硬道理”思想在新形勢下的重申,是對中國國情和現階段的主要任務的科學判斷,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又一次深化。

(二)科學發展觀與社會主義本質論都以實現共同富裕為發展的根本目標

1980年鄧小平同志在會見幾內亞總統杜爾時就鄭重指出,“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笨梢?,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的最終落腳點是為了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在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的表述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決定著中國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違背它就會偏離社會主義的方向。

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作為實現社會主義本質的全新理念,堅持了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價值取向??茖W發展觀指出,社會主義社會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全面發展、進步的社會,同時強調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發展。堅持協調發展,重點是協調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種關系??茖W發展觀中的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旨在于解決城鄉發展和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大戰略舉措,與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是完全一致的??沙掷m發展,是科學發展觀強調的又一重要方面。在發展過程中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不以犧牲后代人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當代人的利益,堅持走文明發展的道路。這無疑會對加快推進共同富裕的歷史進程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三)科學發展觀與社會主義本質論都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終極價值追求

社會主義本質論的內容與“人”的發展有密切關系,“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講的是生產力,而人是生產力的主體;“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強調的是生產關系,而生產關系本質上是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地位和相互關系;“最終實現共同富?!弊鳛樽罱K目標,是人民生活要共同達到的水平??梢?,社會主義本質論強調人的發展,其中共同富裕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蘊含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追求。

科學發展觀明確提出以人為本,強調我們發展經濟的目的就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并把滿足人民的各項需求、實現人民根本利益和人的全面發展統一起來,實現了目標與過程、科學與價值的有機統一,實現了理論、價值與建設實際的緊密結合,發展完善了社會主義本質論所蘊含的以人為本的思想。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明確指出的,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始終堅持站在人民的立場上;要始終信任和依靠人民群眾;要始終誠心誠意地為人民群眾謀利益。這就把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這就把社會主義本質論中關于以人為本的思想進一步發展到更高的境界,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新飛躍。

三、科學發展觀對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深化創新

(一)科學發展觀豐富發展了社會主義本質論關于發展的思想,促進了發展理念的創新

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與科學發展觀都強調發展,但兩者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前者發展重點是解放與發展生產力,后者發展重點是如何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中國發展史上,科學發展觀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社會主義本質論盡管也包括了這些思想,但沒有把全面、協調、可持續與發展聯系起來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表述??茖W發展觀提出的具有豐富內涵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在全面的社會維度上延伸和豐富了社會主義本質論的內涵。一是強調了生產力的發展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原則;二是強調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統一,以社會“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經濟社會全面發展進步為總體目標,以“五個統籌”為具體方略,以“文明發展道路”為根本路徑??茖W發展觀強調中國的發展,要走全面、協調、可持續之路,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的發展道路。這些,從社會本質構成到具體運行層面,全面展開

和深化了社會主義本質論關于社會主義如何發展的思想,并且使科學發展觀本身表現為社會主義發展的具體戰略方針??茖W發展觀解決的是怎樣更快、更好并且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梢?,科學發展觀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本質論關于發展的思想。

(二)科學發展觀豐富發展了社會主義本質論關于效率與公平的思想,彰顯了發展模式的創新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我們堅持社會主義本質,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決了企業、部門、地區內部及其之間的平均主義、“大鍋飯”問題。但就全國來看,東部沿海城市發展較快,西部地區還比較落后,城鄉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堅持效率與公平的思想,創新發展模式已成為時代發展的需要。

社會主義本質論堅持了效率與公平的統一。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強調的是效率;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強調的是公平??茖W發展觀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本質論關于效率與公平統一的思想??茖W發展觀的主題是發展,強調的是效率??茖W發展觀中強調的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強調的是公平。社會主義本質論以生產力的為本位的發展觀,它更多地強調效率?!拔鍌€統籌”以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為內容,以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整體推進為目標,以經濟、社會、自然協調發展為途徑,著眼于全面發展,反映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規律,體現了社會主義社會全面發展的戰略構想??茖W發展觀就是要通過發展模式的創新,實現社會的公平公正,從根本上解決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三)科學發展觀豐富發展了社會主義本質論關于以人為本的思想,達到了發展目標的創新

社會主義本質論提出社會主義的目的是為了人們的共同富裕,其所強調的共同富裕、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也關注人的發展,但沒有把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核心,在理論E沒有把人的需要上升為發展的首要目的。因而在實踐中往往重視經濟發展速度,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重國家和集體利益,輕公民個人的權力和利益;重制度和生產關系的變革,輕人的發展要求等,不利于社會的發展。

科學發展觀所強調以人為本,則以更明確、更通俗的表達方式,深化了社會主義本質論的以人為本思想,更強調了億萬人民的發展;是符合人民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相統一的發展;是共同富裕、社會公正、尊重人權的發展,從而使中國的發展目的更加明確??茖W發展觀要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胡錦濤指出,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边@就在充分肯定社會主義本質論關于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同時,進一步提出了實現人民群眾經濟利益基礎之上的政治利益、文化利益,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的、全方位的需求,從而達到發展目標的創新深化。

上一篇:數學教師情感管理論文范文下一篇:志愿服務品牌建設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