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移動通信網絡規劃論文題目范文

2023-09-24

移動通信網絡規劃論文題目范文第1篇

WCDMA系統需要提供給用戶豐富的業務類型(如可視電話、多媒體、高速率下載等)。由于不同的用戶群需要的服務不一樣,因此在網絡規劃初期就有必要按業務需求合理分配資源,以節省投資,一個合理的3G室內覆蓋工程需要重點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1 目標覆蓋區覆蓋等級

按照不同區域對業務需求不同,根據需要提供的服務等級和規劃目標可將目標覆蓋區分為:

重要區域(384kbit/s高速數據密集區域):要求CS12.2K、0S64K、PS384K等業務的連續覆蓋;

次重要區域(144kbit/s低速數據密集區域):要求CS12.2K、0S64K、PSl28K等業務的連續覆蓋;一般區域(64kbit/s語音電話、可視電話密集區,數據業務低發區):要求C312.2K、0S64K等業務的連續覆蓋,可以考慮補充PS64K業務;

非重點考慮的區域(有普通語音電話需求,數據業務低發區):保證CS12.2K業務。

用信號強度和信號質量區分不同目標覆蓋區覆蓋等級是一種較為簡單有效的策略,這也是目前普遍采用的設計指標標準:

重要區域:邊緣導頻功率≥-85d Bm,Ec/Io≥-8d B;

次重要區域:邊緣導頻功率≥-90d Bm,Ec/Io≥-10d B;

一般區域:邊緣導頻功率≥-95d Bm,Ec/10≥-12d8;

非重點區:邊緣導頻功率≥-100d Bm,Ec/1o≥-15d B。

2 信源的選擇

由于實際WCDMA網絡中可能同時提供CSl2.2kbit/s、OS64kbit/3、PS64kbit/3、PSl28kbit/s、PSl44kbit/s及PS384kbit/s業務,每種業務占用不同的網絡資源,對信號質量的要求也不一樣,要構建一個合理的滿足話務需求的無線網絡,就需要對業務需求做仔細考察。

從外場測試結果看,WCDMA系統的容量較OSM系統大很多,考慮在建網初期網絡用戶較少,網絡的廣泛覆蓋是網絡建設的關鍵,在此前提下可以多使用直放站代替基站作為信源,這樣不僅能加快網絡建設速度,還可以有效轉移大型宏基站的多余資源,能夠降低初期建設投資;待日后話務量漸漲的情況下再將其更換為基站。

對于業務需求大、有條件建設專用機房的目標覆蓋區,可優先考慮采用室內宏基站;對于建設條件有限(如沒有專門的機房)的場合,則優先考慮使用微蜂窩。

信號源的選取,我們需要綜合考慮話務量、覆蓋面積、建筑結構、信號源方式等因素的影響,最終采用既可達到所需的覆蓋要求又可合理控制成本的分布系統。

3 頻率規劃

WCDMA系統中每個載頻內的所有用戶共享頻率、時間和功率資源,用特征碼(擾碼和信道碼)對信號作統計處理來區分信道,也即所說的碼分多址技術。

雖然WCDMA系統無需進行復雜的頻率規劃,信道間的隔離完全由特征碼的統計特性的正交性來實現。但特征碼的正交性并不理想,造成系統的信道隔離不如FDMA和TDMA好,而且使用的信道越多,其他信道信號對本信道的干擾就越強。

在室內覆蓋工程中,因為有建筑物的屏蔽、阻擋作用,室外宏基站對室內信號的干擾一般較小,所以在大部分場合都可以盡量采用室內、室外同頻信號的策略,以節省有限的頻率資源但是在有較大業務需求而無線環境本來就復雜的區域(如密集城區的高層型建筑物內),室內、室外采用異頻策略就能很好的解決增加容量和控制干擾的目的。

4 合理的切換區

WCDMA系統由于軟切換的引入,對抗了陰影衰落,引入了軟切換增益,擴大了小區的覆蓋范圍,同時減少對于其它小區的干擾,并通過分集改善性能;但是軟切換也帶來了硬件的額外開銷,基站一般需要多預留30%的信道單元。

在室內分布系統建設中,室內系統會引入了新的信源,這樣肯定要在目標覆蓋區邊緣形成新的切換區。如果采用室內、室外同頻策略,需要將軟切換區控制在我們需要的合理范圍內;如果采用室內、室外異頻策略,則更需要仔細設計切換區,既要保證有足夠的切換區間供系統完成硬切換,還不能讓切換區過大以避免頻繁的硬切換。

5 天線的布放及功率分配

表1是WCDMA室內覆蓋系統中同一天線覆蓋范圍內不同業務有效覆蓋半徑的測試結果。

因為3G室內覆蓋區域基本都需要保證CS64K業務的連續覆蓋,結合上表測試數據,設計的分布系統中室內全向天線的有效覆蓋半徑建議控制在8~12m范圍內。

另外,WCDMA系統是白干擾系統,理論分析UE發射功率的動態變化量會造成小區內的干擾,其原因是在室內WCDMA覆蓋系統中,如果手機接收的信號強度足夠強,由于功率控制會使手機的發射功率達到最低,如果這個時候用戶的發射功率達到最低而用戶還是離天線越來越近,那么就會對其它手機造成干擾,使其它手機不得不抬高發射功率。

從圖1的仿真結果可以看出,當最小耦合損耗MOL(Minlmum Couplinc Loss,可以認為是手機在位于離天線最近時候的路徑損耗)為45d B,它引起了約9d B的噪聲抬高,這意味著基站端所需要的功率的升高9d B,或者保證服務的最小比特率的降低;當MOL高于65d B時,由u E最小發射功率所引起的噪聲電子的抬高將忽略不計。

經測試,普通全向吸頂天線空間耦合損耗大約為25~30d B,為了保證MOL≥65d B,則從基站到天線入口的鏈路損耗需要35d B以上,即天線入口導頻功率應不大于33-35=-2d Bm??紤]到樓內天線安裝高度普遍在2.2m以上,而用戶實際持手機高度不會超過2m,所以建議實際天線入口導頻功率不超過3d Bm,以控制天線的最大覆蓋半徑不至于太小。

6 干擾

在3G室內分布系統建設中,因為要盡量共用室內分布系統,各系統的有源設備在發射有用信號的同時,在它的工作頻帶外還會產生雜散、諧波、互調等無用信號,這些信號落到其他系統的工作頻帶內,就會對其他系統形成干擾。

7 其他

在GSM移動通信系統中,上下行增益平衡是比較重要的問題。若下行增益遠大于上行增益,會導致手機接收到場強很高,卻打不通電話;若上行增益遠大于下行增益,導致覆蓋范圍縮小。

WCDMA系統中,上行鏈路和下行鏈路的平衡并非網絡設計目標?;竟β试谙滦杏尚^所有用戶及信令共享,因而不會成為覆蓋受限鏈路。相反,手機發射功率是在規范中加以定義的。由于手機發射功率有限,上行鏈路則成為WCDMA系統覆蓋的受限鏈路。也就是說,小區的最大半徑取決于功率上限最小的一類手機。所以WCDMA系統的鏈路預算通常是指上行鏈路預算。由于WCDMA的覆蓋區域不像GSM那樣由信號電平的絕對值來決定,它的覆蓋與系統的負載或干擾水平相關,加入負載和鄰近小區干擾后,小區半徑會作相應的收縮。在實際工程中,這些問題都還需要經過大量的測試及優化工作才能有效控制。

摘要:簡要論述了3G移動通信網絡中室內信號覆蓋規劃原則。

移動通信網絡規劃論文題目范文第2篇

一、優化骨干層網絡

現代化網絡的發展, 加上通信行業的不斷創新使得通信傳輸業務得到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加強烈的發展勢頭。對于一些電路傳輸較為緊張的區域, 做好對這一部分網絡的優化是不可或缺的。在傳輸網絡發展中, 優化骨干層, 不僅能夠對已有的網絡結構做出進一步的合適調整, 還能有效促進網絡容量的提升。在現有的網絡結構中, 存在著一些具有較多節點的環路結構, 對于這些, 要通過分裂的手段, 依托已有的資源優勢, 對網絡施以更加全面的挖掘, 把大環變為小環。同時, 為了得到網絡容量的有效提升, 有必要以2.5Ghit/s的標準在城區、郊縣施行。由此可見, 做好對骨干層的優化就必不可少。這樣, 通過骨干層的優化以及容量的提升, 加上匯聚層, 更能進一步加強傳輸網絡的覆蓋性, 有利于做好IP城域網發展的全面規劃, 從而形成一個相對來說更加完整的通信傳輸網絡。對此網絡而言, 不僅能夠向上分離流量, 還能夠向下提供業務服務, 顯示出更加強的使用性能。而且, 對于當前骨干網絡中的一些業務接入不足等缺點, 可以通過一些科學的辦法進行調整, 施以有效改造, 更可以將接入網的路由進行再一次的設定, 這樣將能夠為網絡的穩定運行提供更大保障。

二、優化接入層

在最近幾年通信傳輸網絡的不斷發展中, 已經開始了接入層的優化工作, 并取得了一定的技術進步。但是, 隨著現代化網絡的擴大化發展, 出現了數據業務的的持續增長, 這就要求SDH網絡能夠跟隨網絡的發展逐步完成傳輸模式的過渡, 改變傳統的傳輸模式, 向新的MSTP傳輸模式發展, 構建綜合性的能夠承擔IP-、ATM等多項數據業務的平臺。所以, 在未來的發展中, 有必要做好進一步的規劃, 增加以太網接口支路, 同時配備更多的光收發器等設備。并且, 二層交換機的配置也不能缺少[1]。除此之外, 還要從通信傳輸的多個方面進行優化, 例如在經濟效益上就要實現新的過渡, 在用戶服務上也要設置更多的服務功能?,F階段在通信網絡行業, 很大一部分的運營商都在進行業務擴充, 數據流量業務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從這個發展趨勢來看, 在未來的發展中, 數據流量業務將會完全覆蓋城市, 并向農村延伸, 將會獲得更大的覆蓋面。

三、優化接入層設備

在傳輸網絡發展中, 最不可忽視的發展就是接入層設備, 這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2]?,F階段, PHD設備的接入已經存在于相當一部分網絡的運行中。雖然, 就價格上來說, PHD設備能占據發展優勢, 然而在設備穩定性上還有較大的不足, 設備在運行階段不能做好對路由的有效保護, 因此, 在未來的發展中, 有必要將接入層設備的優化及發展納入重要規劃, 不斷對其進行完善。就現階段的接入層設備發展來看, 對于一些體積較大的PHD設備, 是可以考慮用其他的小型設備進行替代的, 例如SDH設備。通過這種設備上的優化完善, 提高通信服務質量, 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以及通信傳輸網絡的不斷發展需要。

結語

時代的進步以及科技的創新, 使得通信技術得到了飛躍性的發展, 給社會生活帶來了新的體驗, 更大程度方便了人們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溝通, 通信傳輸網絡的特殊地位也在逐漸顯現。因此, 在未來的發展中, 為了更好地為通信傳輸網絡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 應該加強對其發展思路的繼續探究, 不斷做出科學性的發展規劃。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創新, 在現代化的信息傳輸中, 通信傳輸網絡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一方面為網絡傳輸信息充當了不可缺少的載體作用, 一方面又以平臺的形式為客戶提供現代的網絡服務。通過通信傳輸網絡, 不僅能夠滿足客戶的流量需求, 也能為客戶提供一些必要的網絡業務及帶寬服務, 在網絡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

關鍵詞:通信傳輸網絡,發展,規劃

參考文獻

[1]靳利國.通信傳輸網絡發展規劃新思路探索[J].通信電源技術, 2012, 01:68-69+71.

移動通信網絡規劃論文題目范文第3篇

1 地理信息技術在移動通信網絡中的作用

地理信息技術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空間信息技術, 它的工作對象是空間數據, 這些空間數據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每一個數據都有屬于它自己的地理坐標。地理信息技術把這些空間數據運用科學的手段進行綜合、管理和評價分析, 可以得到許多普通系統難以控制且難以得到的信息數據, 從而工作人員知道空間位置。在移動通信網絡中就可以利用地理信息技術對網絡進行管理, 利用其空間的定位和分析, 為移動通信行業的管理者提供管理決策的數據信息。

2 地理信息技術在移動通信網絡中的應用范圍

資金的優化、對干擾信號進行分析、話務量的優化、覆蓋的優化、設備的優化等優化方法組成一個整體的網絡優化, 并推動了網絡的發展。對移動通信網絡的業務方面進行分析, 地理信息技術的其中的應用一共有五個范圍。

2.1 在移動通信網絡中的可視化應用

因為地理信息技術能提供空間定位, 它可以體現網絡整體的組織結構和資源的分布配置情況, 除此之外, 它還可以利用操作專題數字地圖為背景, 凸顯出整個移動通信網絡得到規劃和優化后的數據情況, 來表現出地理信息技術在移動通信網絡中的可視化的應用。

2.2 在移動通信網絡中的定位應用

為地理信息技術中的每個空間數據都有屬于自己專門的地理坐標, 根據這些數據可以對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環境進行模擬, 并根據實際的情況進行預測, 使建立的無線電波傳播的模型減少誤差, 增加準確性。

2.3 在移動通信網絡中的定量分析應用

利用地理信息技術的模擬預測的作用和專題數字地圖與相關的參數數據進行結合, 可以對網絡的整體進行定量的總體分析, 了解掌握網絡基本的情況。

2.4 在移動通信網絡中的智能診斷應用

結合對移動通信網絡的檢測數據和地理信息技術的定量化分析的作用, 可以了解網絡本身的情況和它在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從而對網絡進行規劃和優化。

2.5 對移動通信網絡進行科學的決策

地理信息技術可以提供體現網絡整體情況的數據, 相關的工作人員并進行分析得出最后結果, 為解決問題的方案提供決策依據。

3 基于地理信息技術在移動通信網絡中的規劃和優化

對于地理信息技術在移動通信網絡的規劃和優化, 主要考慮的是移動通信網絡的質量和容量問題, 因為這個兩個問題直接對運行效率和效益產生巨大的影響。由于網絡環境的復雜性和多變性等特點, 網絡的規劃和優化工作對網絡運營商而言, 是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網絡規劃主要是根據網絡發展的趨勢和在未來怎么發展做出預測, 為以后建設網絡打下堅實的基礎;網絡優化主要是提高網絡整體的運營效率效益, 滿足不同用戶之間的需求。

3.1 人機交互接口—地圖調用

地圖調用在傳統的基礎上加以發展運用, 形成了智能化的專題數字地圖的查詢顯示。我們不僅可以查詢地理位置的地形、道路、分布特低等, 還可以快捷的查出地表覆蓋率、海拔的高度、地理的經緯度等, 可根據自己的需求顯示出結果。這樣就使我們更加詳細的了解地理環境特點。

3.2 網絡的規劃

利用地理信息技術在移動通信網絡中的綜合運用, 得出綜合結果, 經過精確的計算, 可以計算出周圍環境網絡信號的強弱程度, 用來對整個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 不僅如此還可以幫助工作人員調整基站, 為科學的選擇基站提供決策依據。

3.3 小區的規劃

利用地圖調用的規劃軟件, 顯示出小區地理環境的數據, 并對其進行空間分析, 與此同時在對網絡覆蓋率進行預測的基礎上, 分析小區網絡信號強弱程度, 將兩者結果相結合, 并計算出同頻干擾、鄰頻干擾, 用來對小區進行有效科學的規劃。

3.4 對于通道的計算

什么是通道的計算?它是一種功能, 是附屬于小區規劃軟件的功能之一。通過對專題數字地圖和模型的數據的顯示進行分析和計算, 并加上地理信息技術在移動通信網絡中可視化的運用管理作用, 確定通道兩頭之間的地理位置、空間分布的情況是否滿足兩點之間的網絡傳輸要求。

3.5 實際操作

在實際操作中, 很多軟件開發商和硬件開發商都能明顯的感覺到地理信息技術對于移動網絡的規劃和優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與傳統的模式相比, 它改變了紙上作業方式, 利用現代的科學技術完成了對傳播模型的模擬和計算, 并對此進行分析處理, 彌補了傳統的紙上作業模式的不足, 提高了網絡的設計質量, 將移動通信網絡規劃和網絡優化的技術水平和運營效率有效的結合起來了, 從而滿足了網絡運營商和客戶不同的需求。

4 結束語

在移動通信網絡的發展史上, 我們可以清楚明白的看到從2G時代到3G時代, 再從3G時代到現代的4G時代, 其發展速度迅猛, 功能也在不斷的增多增強增大, 其中離不開地理信息技術為移動通信網絡作出的巨大貢獻。隨著地理信息技術在移動通信網絡中的不斷發展和深入, 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 地理信息技術與將會和移動通信網絡融為一體,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缺一不可, 為以后移動通信行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唐宇翔.CDMA網位置服務技術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 2009.

[2]張欣, 劉彥花.地理信息在4G網絡的發展探究[J].大眾科技, 2014 (03) :9-12.

[3]孫照霞.基于移動通信網絡的GPS應用研究[D].山東大學, 2011.

移動通信網絡規劃論文題目范文第4篇

一、通信傳輸網絡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在因特網出現之前, 分組交換網絡是完成通信傳輸工作的主要方式, 與以往傳統模式相比雖然有很大進步, 然而其通信線路有效率較低的問題依然存在。而因特網出現后, 通信傳輸在獨立的網絡內部的出現卻極大地限制了通信的廣闊性,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 技術人員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發工作, 將多個獨立的互聯網聯系起來形成了互聯網, 大大拓寬了通信的傳輸空間, 并且實現了各種通信傳輸介質的聯結, 由此一個完善的通信傳輸網絡便形成了。近年來各種光傳輸產品的研發更促進了通信網絡的發展。但不可忽視的是, 雖然通信網絡有了很大的進步, 然而在其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不少的問題, 通信傳輸網絡的智能化程度、容量、業務適應性都還無法完全滿足用戶的需求。

二、通信傳輸網絡的發展新思路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 人們對信息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 數字通信網絡、無線通信網絡、模擬通信網絡、移動通信網絡的相繼出現極大地鞏固了通信傳輸網絡的戰略性地位。與此同時蜂窩系統、SDH光傳輸系統、GSM系統的廣泛應用也極大地推動了傳輸網絡交換方式的變革, 此外, 云技術的發展在通信傳輸網絡中也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可依據物理屬性的不同將通信傳輸網路劃分為三個層面:光纜網絡層、光網絡層、電網絡層。從實際發展趨勢與應用情況來看, 當前通信傳輸網絡可向這幾個方向發展:一是超產距離大容量方向, 尤其是無電中繼;二是光傳輸網絡的智能化趨勢以及全光網的不斷推進;三是多樣化類型的傳送業務平臺;四是智能傳送網的各類經濟數字不斷融合。

三、通信傳輸網絡的發展規劃

1、優化網絡結構。

通信傳輸網絡按作用不同分為光纖局域網和城域網, 優化網絡結構就要以分層、分區、分割的概念來對傳輸網結構進行合理規劃。本地傳輸網一般分為接入層、匯聚層、核心層三層, 目前我國對于接入層的優化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隨著各種數據業務的不斷發展, 要實現SDH網絡從傳統的傳輸模式中逐步過渡到集ATM、IP等綜合業務為一體的業務傳輸平臺MSTP, 就要在規劃的規程中增配更多的以太網接口支路來代替光收發器、協議轉換器、二層交換機等設備, 以實現SDH網絡在服務、經濟效益等多方面的改善。

2、優化傳輸設備。

隨著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 城域業務也越來越多樣化, 若SDH設備還是只單純地依靠傳輸ADM業務, 將給城域網的進步與發展帶來一定程度的阻礙。因此傳輸網絡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便是對傳輸網接入層的設備進行優化?,F階段被網上數據用戶廣泛使用的PHD類接入設備雖然價格比較便宜, 但是因為沒有路由保護功能, 穩定性不高, 其在未來的發展中受到很大的局限。因此為保證各種用戶的通信需求, 選用更加小型的SDH設備來替換傳統的PHD設備已成為通信傳輸網絡發展的必然趨勢。

3、優化光纜線路。

光纜線路傳輸是光傳輸網絡的基礎, 為此要在網絡組織優化的基礎上來對光纜線路進行優化, 并借鑒相關經驗和方法將經濟、工程師實施性和通路規劃、業務等綜合的考慮在優化過程中, 為構建最佳纖芯配置、創造更高的光線利用率而努力。

4、優化骨干層網絡。

隨著通信傳輸業務的發展, 傳輸電路緊張區域對傳輸網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骨干層網絡進行優化一方面可以有效調整現有網絡結構,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網絡容量和分層。為此必須要加強IP局域網的建設規劃來不斷提高通信網絡的覆蓋性, 使其既可以實施時流量的分離, 又可以滿足各種業務的需求。

四、結束語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 互聯網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為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通信需求, 通信傳輸網絡不斷進行變革, 并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同時這當中仍然有不少問題亟待解決, 為此在未來的發展中, 要對通信傳輸網絡進行更加科學合理的詳細規劃, 以促進其進一步的完善。

參考文獻

[1]靳利國.通信傳輸網絡發展和優化規劃探討[J].信息通信, 2012, 14 (02) :223-224.

[2]王子謙.試論通信傳輸網絡發展規劃的新思路[J].科技視界, 2015, 14 (20) :323.

移動通信網絡規劃論文題目范文第5篇

隨著移動互聯網發展和智能終端的逐步普及, 移動數據業務量呈現爆炸式增長趨勢。中國移動語音業務增長率逐年下降, 已趨于飽和, 而數據業務持續增長, 2005年到2011年數據流量增長了500倍。巨大的數據業務增長造成網絡資源緊張, 投資大大增加, 然而由此帶來的收入增長卻比較緩慢。為了解決這些問題, 中國移動提出了GSM、TD-SCDMA、WLAN、TD-LTE四網協調發展的策略, 通過四網協同, 發揮各自網絡的優勢, 以實現語音、數據業務雙領先。

2 中國移動網絡現狀

2.1 GSM網絡

GSM (2G) 網絡是中國移動目前建設最完善、覆蓋最廣的網絡, 承載了絕大部分的語音和數據業務。然而, GSM是上世紀出現的一種技術, 本身不適合承載數據業務, 數據承載效率低。GSM系統采用上下行頻率對稱的窄帶通信系統, 基于電路交換方式、且編碼率低, 更適合承載話音業務。引入EGPRS后數據承載能力雖然有一定提升, 但仍與3G和LTE相差較遠, 在支持小數據包業務時效率更低。

數據業務占比高將影響網絡質量及容量。由于 (E) GPRS無下行功控, 數據熱點區底噪抬升明顯、接近3dB抬升。根據現網數據統計, 隨著數據業務占比的提升, 網絡質量呈現下降趨勢、高質差小區比例上升。

熱點區域頻率資源緊張。在頻率資源瓶頸無法解決的情況下GSM網絡擴容壓力巨大, 網絡“高配置小區”、“高站”、“高直放站占比”等“三高”問題比較突出, 過覆蓋、重疊覆蓋比例嚴重, 影響網絡質量。

2.2 TD-SCDMA網絡

TD-SCDMA網絡從2008年開始建成試商用, 經過五期工程建設, 目前已基本實現了縣城以上城市的TD網絡覆蓋, 接通率、掉話率等網絡質量KPI指標已經接近2G網絡水平。

TD網絡存在的問題也比較明顯, 首先, TD網絡在技術上存在先天不足, 與競爭對手的WCDMA、CDMA2000網絡存在一定的差距, 而且是中國移動獨家經營, 市場信心不足, 設備廠商支持力度不大;其次, TD網絡在區域連續覆蓋和深度覆蓋方面存在不足, 例如在四川, 很多縣城只有中心區域有TD網絡覆蓋, 風景旅游區及旅游線路的覆蓋同樣不足, 造成頻繁切換、重選等, 影響用戶感知;TD網絡利用率偏低, 分流效果仍不明顯, 目前中國移動TD網絡的利用率在15%以下, 而2G網絡的利用率則超過了70%。

2.3 WLAN

WLAN是一種通過無線方式實現高速寬帶上網的業務, 但WLAN并不像TD或GPRS那樣全區域覆蓋, 僅在部分熱點區域 (例:部分高校、教學樓或部分體育館、火車站、咖啡館等) 可以使用。截至2010年底, 三大運營商部署的WLAN熱點數已達28萬個左右, 中國移動大約建設有3.6萬個熱點, 2011年, 中國移動宣布3年內WLAN熱點總數目標100萬個。

WLAN的缺點也較明顯, 第一, WLAN建設仍存在“熱建冷用”的情況。根據統計, 全網WLAN超閑AP占比達26%, 未充分發揮WLAN數據流量分流作用。

第二, WLAN相對蜂窩網可管理性較弱:WLAN技術體制在可靠性、服務質量、可管理等方面與蜂窩網差距明顯;WLAN作為非電信級的技術, 網絡管理比較困難, 設備網管接口實現方式不統一, 維護手段缺乏, 在可運營、可管理性等方面有待進一步提升。

第三, WLAN工作頻率為2.4GHz/5.8GHz非授權頻段, 與其它運營商及個人企業的WLAN網絡間干擾不可控, 頻率干擾嚴重時速率受限, 服務質量較難保障。

第四, WLAN僅支持低速移動, 更適應“游牧式”的數據業務需求。

第五, 集團及省內兩級WLAN認證系統并存, 全網用戶體驗難以統一。

2.4 TD-LTE

LTE (Long Term Evolution) 主要是為了滿足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量的需求, 觸發的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

根據雙工方式的不同, LTE系統分為TD-LTE和FDD-LTE兩種, 中國移動使用的是TD-LTE方式。

從2011年初開始, 中國移動TD-LTE進入規模技術實驗階段;今年1月啟動了第二階段測試工作, 在北上廣深等6個城市開展了TD-LTE和TD-SCDMA多模測試。在6月完成二階段工作之后, 中國移動就向工信部提出進行TD-LTE下一步擴大規模實驗的申請。從目前情況來看, 包括廣州、深圳、杭州、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沈陽、青島、廈門、寧波、成都、福州在內的13座城市最終入選。

移動通信技術發展趨勢如圖1所示。

3 四網協同

3.1 什么是四網協同

未來, 中國移動將同時經營GSM、TD-SCDMA、WLAN、TD-LTE四張網絡, 四網系統就是基于業務對于速率、時延、連續性等的不同需求, 以及網絡在承載能力、覆蓋、成本等方面的不同, 將不同業務放在最適合的網絡上承載。

3.2 四網協同的必要性

(1) 技術發展方面:

GSM網絡技術主要適合承載語音業務, 對于數據業務承載能力十分有限;

TD網絡具有一定的數據業務承載能力, 未來可向TD-LTE升級演進;

TD-LTE具有較強的高速數據業務承載能力, 但其大規模商用尚需2到3年時間;

WALN網絡雖然具有帶寬高、成本低的優勢, 但其設備可管理性較差, 網間干擾不可控, 適合“游牧式”的數據業務需求。

(2) 成本分析方面:

承載相同的數據流量, 從主設備造價分析, GSM約為TD-SCDMA的3倍、約為TD-LTE的13.5倍、約為WLAN的135倍。

因此, 無論是從支撐業務需求角度, 還是從網絡技術發展以及成本分析角度, 中國移動要滿足未來的業務發展需求增強競爭能力實現網絡效益最大化都必須要努力做好GSM、TD、WLAN和LTE四網的協同發展, 充分發揮四網協同效應, 實現網絡整體效益的最大化。

3.3 四網協同策略

四張網絡具有不同的特點, 適合不同的承載業務和不同的覆蓋區域。網絡覆蓋策略如圖1所示。網絡承載業務如表1所列。

4 四網協同下的網絡規劃

四網協同規劃的兩個關鍵問題是“分流”和“融合”。

對無線網來講, 四網協同規劃的關鍵問題是如何考慮合理的業務量分擔及網絡資源配置;對其他網絡來講, 四網協同規劃的關鍵問題是考慮四網如何共用基礎網、核心網、業務網、支撐網等網絡資源。

4.1 分流

僅從成本的角度考慮, 2G用戶、話音和數據話務量向TD、WLAN、LTE網絡遷移的規模越大越好, 但是每張網絡都存在一定的制約因素 (表2所示) 。

要將業務量合理地分擔到幾張網絡, 第一, 我們要根據集團精神, 制定合理的GSM承載數據和話音比例、GSM無線利用率、TD無線網絡利用率、WLAN發展思路;第二, 根據市場、業務、網絡發展等策略確定TD客戶規模和比例、TD業務量、WLAN分流比例;第三, 對TD終端情況、WLAN終端情況、WLAN認證情況、LTE網絡規?;逃脮r間、LTE終端情況、LTE數據卡情況等不確定因素可以進行合理的假設;最后, 要提出終端配合策略, 促進流量遷移。

4.2 融合

我們在規劃中要考慮網絡資源的共用, 首先選用的設備應該具有平滑升級的能力, TD設備應該那個平滑升級到TD-LTE, 分組域設備應該能夠平滑升級到EPC。

4.3 應關注問題

在網絡規劃和建設中, 還應關注以下問題:

對于2G網絡, 應積極引入PCC等新技術, 提高數據承載效率;對于TD網絡, 應通過“硬覆蓋”、“軟覆蓋”完善TD連續覆蓋、深度覆蓋能力, 使G3終端自主駐留在TD網絡, 并結合“網絡遷移”等手段遷移部分區域的數據業務, 實現最佳的分流效果;對于WLAN網絡, 應引入WLAN與2G/3G網絡統一認證方案, 提升客戶感知。

5 總結

通過對中國移動四張網絡進行分析, 并結合集團指導意見, 對如何合理進行移動網絡規劃進行了研究, 對移動網絡的規劃和建設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映民, 孫韶輝等.TD-LTE技術原理與系統設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 2010.

[2]朱東照等.TD-SCDMA無線網絡規劃設計與優化[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 2008.

移動通信網絡規劃論文題目范文第6篇

1 通信網絡的安全需求及保障方式

1.1 通信網絡的安全需求

信息產生之后, 需要一定的載體來進行傳輸, 才能使信息的價值得以彰顯, 而通信網絡就是承擔這一傳輸工作的載體。但信息通過通信網絡的傳輸過程并不在用戶的掌控范圍之內, 用戶必然產生信息在傳輸中被破壞或被盜取的疑慮, 產生相應的安全需求。信息在實際傳輸中會面臨完整度被破壞或被竊取、收發雙方對操作行為進行否認、信息及網絡系統被非法利用等安全問題。與之相對的, 通信網絡的安全需求就應是:信息的完整度得以保留、可用性不被剝奪、機密性得到尊重以及確保操作行為的不可否認性。

1.2 通信網絡安全的保障方式

通信網絡的服務對象不僅是網絡信息, 還包括用戶信息, 而用戶信息安全常常處于被忽略的狀態, 實際上用戶信息的傳輸安全同樣重要, 應該引起網絡管理者的重視。為了保障通信網絡的安全, 應該做到以下幾點:首先, 確保信息的安全傳輸, 避免在傳輸過程中被破壞或被泄漏;其次, 利用身份認證手段來確保信息收發的參與雙方都具有信息的操控權;第三, 及時發現信息異常, 對其完整性進行鑒別;第四, 通過設定安全級別來對非法訪問進行控制;第五, 將通信內容和相關操作進行透明記錄, 使信息收發雙方難以抵賴。

2 通信網絡的安全分析

2.1 通信網絡安防工程

通信網絡的最根本保障就是安防工程, 它能夠為通信網絡提供環境方面的保護。通信網絡呈現出的環境特點為:為了適應網絡結構簡化的新變化, 居所容量得以擴大;由于業務不斷增多, 各種交換、傳輸設備也隨之增加, 且多被安置在一個空間內, 使環境趨于復雜;相關的通信設備呈現模塊化的趨向, 智能程度大大提高, 但其體積卻未隨著容量的擴大而增加, 反而呈現不斷減小的狀態。通信網絡的環境改變對規劃設計也提出更高要求, 但相關設計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仍有待加強, 其設計高度需要進一步提升。

2.2 網絡安全

網絡安全的實現需要加強對網絡開放性的控制, 使之可管理性得以提升。要把控網絡安全首先要合理利用防火墻技術, 在內外網絡之間建立分隔, 使訪問受到必要的控制, 增加網絡信息的安全性。根據實際網絡狀況來進行防火墻的選擇十分必要, 但僅依賴防火墻難以解決所有的網絡安全問題, 因而入侵檢測、加密技術也相繼得到發展。入侵檢測可以對網絡中可能存在風險的地方進行監控, 從截獲的數據流中識別出破壞性數據, 發現違規入侵網絡的行為, 并能對未授權訪問做出報警反應。加密技術通常作用于網絡節點, 通過對傳送信息進行加密來提升網絡傳輸的安全度。

2.3 鏈路安全

設備本身運用的技術將影響到鏈路安全, 因而鏈路安全的考量應該從以下幾點入手:使網絡本身的性能特點得以保留;提升系統的保密性與安全度;控制附加操作量, 降低維護難度;維持拓撲結構的原型, 使系統拓展得以實現;合法使用密碼產品等等。鏈路安全的加密方法多為對稱算法, 使用加密機來進行點對點的加密設置。在通信伊始進行統一加密, 在信息送達后即可解密, 這一過程無需路由交換。

2.4 信息安全

網絡所具備的開放性使得信息安全失去保障, 被篡改、竊取、越權使用等情況屢見不鮮, 要確保信息安全, 應關注信息的傳輸、存儲、用戶身份鑒別等關鍵點。首先, 創建公鑰密碼這種手段在身份識別、自動管理方面有特殊優勢, 通過第三方的擔保提升信息獲取的安全度。其次, 審計信息內容也是一種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 在備份網絡內部信息后開展必要的審計, 防止信息外泄, 同時也能阻隔不良信息的入侵。再次, 通過創建數據庫能使信息管理更加系統、完整, 防止信息丟失。

3 基于安全的通信網絡規劃設計建議

3.1 對信息進行加密設計

對傳送信息進行加密處理是保證通信網絡安全的基本手段, 對通信網絡應進行必要的加密設計。信息加密不僅可以確保業務信息的安全, 同時也能夠提升通信網絡的安全度。信息加密通常有三種方式可供選擇:端到端加密、鏈路加密以及節點加密。其中, 端到端加密針對的是加密對象是數據凈荷, 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完成對設計安全協議的保護, 但其缺陷在于不能實現報頭加密, 因而報頭極易遭受攻擊, 使通信網絡的安全度下降。鏈路加密的加密對象是中繼群路信號, 它位于節點之間, 在受到加密保護的同時也可連帶通

3.2 建成安全網管系統

要確保通信網絡的安全必須要建成一個嚴密的網管系統, 因為竊密者的重點攻擊對象多為網管協議, 而網管協議又是通信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而必須要用疏而不漏的網管系統來隔絕非法攻擊行為。竊密者除了破壞網管協議外, 還會對網管系統進行病毒攻擊或非法訪問, 假如網管系統在這些攻擊行為中受到重創就會使通信網絡的效率大大降低, 數據將被肆意竊取, 嚴重時網絡就會陷入癱瘓狀態。為了抵御攻擊, 在進行通信網絡的規劃設計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設定通信網絡的安全目標;提升網絡建設的技術水平;確保網管數據信息完整;對傳遞的數據信息進行加密;加強對節點平臺的訪問控制。

3.3 對通信網絡內部協議進行規劃

通信網絡的內部協議最易受到攻擊, 是規劃設計工作的重點。路由協議、鏈路層協議及信令協議都在內部協議的范疇之內, 它們控制著網絡的基本運行, 一旦遭到破壞, 其影響將是致命性的。攻擊者通常是利用冒充合法用戶、重置協議信息等手段來對網絡協議進行攻擊, 會造成網絡服務一度中斷, 網絡信任度降低, 甚至網絡拒絕提供服務等惡劣影響。要從根本上確保通信網絡內部協議的安全性, 在規劃設計時就應重點關注實體認證和協議鑒別兩個方面。運用好哈希函數、加密算法等工具, 對每一次的信令傳輸都進行加密設置。保證了內部協議的安全, 才能使通信網絡的安全運行得以實現。

3.4 重塑通信網節點內系統

路由器、交換機等計算機系統都屬于通信網節點, 其重要性不容小覷。當前針對通信網節點開展的攻擊行為愈加高深, 應對難度也隨之加大。在通信網絡的規劃設計過程中要以設備的配置情況為依據進行安全目標設定, 然后用建立防火墻、設置訪問控制、創建數據庫、進行實體認證等方式來來進行安全防控。在具體策略的制定中要考慮到安全需求、安全技術、安全制度等因素, 在統籌考慮之下出具行之有效的通信網節點控制方案。通信網絡的技術進步使遠程管理成為可能, 遠程管理手段雖然便捷, 但其安全隱患也不容忽視, 在規劃設計時要合理借鑒, 規避風險。

3.5 研發通信網絡入侵檢測技術

入侵檢測是一種十分有效的御敵手段, 通過開展檢測能夠及時發現入侵行為并發出警示, 但入侵檢測技術受不同網絡形態的影響而未被充分利用, 其主要原因在于現階段難以形成統一的入侵檢測技術來應對不同種類的通信協議。但人們可以通過對入侵檢測思想的借鑒來構建針對節點的檢測系統, 將審計數據、網管系統等納入檢測范疇, 確保第一時間發現入侵行為。為了更好地保證通信網絡的安全, 相關專家學者應該投入更多精力來提高通信網絡入侵檢測技術的水平, 使之向著智能化、互動性、綜合化的方向發展。

4 結束語

通信網絡的安全形勢不容樂觀。在進行網絡規劃設計時, 應該把握一定的原則, 對安全形勢進行深入分析, 以網絡系統、內部協議、信息加密、入侵檢測等影響因素為切入點, 采取措施來提升網絡傳輸的安全度。打造一個便捷、高效、安全的通信網絡系統才能使通信網絡規劃設計的價值得以彰顯。

參考文獻

[1]陳如明.2010年世界無線電通信大會 (WRC-2010) 新進展及相應對策考慮 (續) [J].電信科學, 2010 (10) .

[2]趙平, 史浩山.移動通信系統關鍵技術與體系結構展望[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 2012 (02) .

[3]許小亞.移動通信和無線接入技術發展與頻率需求分析[J].信息通信, 2010 (02) .

上一篇:作風建設簡報范文下一篇:會展論文題目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