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國家重點高新技術領域范文

2023-09-26

國家重點高新技術領域范文第1篇

工作總結

為認真貫徹落實東至縣安委會《關于印發<全縣重點行業和領域安全生產專項整治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東安辦[2012]5號)文件精神,鎮黨委、政府迅速進行了部署和安排,制定了我鎮開展重點行業和領域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成立了專項行動協調工作領導小組。鎮安委會各成員單位分別對各自責任范圍內的安全隱患進行了排查?,F將發現的問題和貫徹落實情況匯報如下:

一、 精心謀劃組織,領導高度重視。

我鎮召開了重點行業和領域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動員大會,要求各部門、責任單位對各自責任范圍內的安全隱患排查情況進行自檢自查,然后政府將組織相關人員對其進行隱患排查,并結合當前存在的問題,確定下一步整治工作的重點。

二、提高思想認識、明確工作目標

各單位要充分認識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性。搞好安全生產工作,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本身就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是保障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措施,也反映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同時,做好安全生產工作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組成部分,也是政府履行社會

管理和市場監管職能的基本任務和企業生存發展的基本要求。要實現安全生產目標,就必須付出持續不懈的努力。各村、駐鎮企事業單位、鎮屬各部門要統一思想,從全面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正確理解安全生產與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把安全生產作為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警鐘長鳴,常抓不懈。同時要認真貫徹落實《安全生產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基本方針,按規定切實加強安全生產行業監管和綜合監管,真正履行好政府的管理和監督職能;根據縣委、縣政府要求,結合我鎮的安全生產工作實際,大力推進安全生產監管體制、安全生產法制和執法隊伍“三項建設”,逐步建立和完善安全生產長效機制,積極研究、探索和采用先進的安全管理方法,不斷改善安全生產環境,完善安全生產監管工作,努力完成全鎮的安全生產各項任務。

三、落實政策規定,深入安全整治

結合我鎮實際,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基礎建設和支撐體系建設,各村、各部門、駐鎮企事業單位要落實素質高、責任心強、懂業務的專人負責安全生產工作;各村、各部門、駐鎮企事業要從經費中撥出必要資金用于安全生產工作,并加強監督管理,確保??顚S?,保障安全生產工作的順利開展。要督促生產經營單位按照法律要求,加大安全生產必要

的投入,進一步完善機制,改善條件,確保安全生產預防工作的落實。深化重點行業和領域的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堅持把建筑工地、道路和危險化學品、人員密集場所消防安全等方面的安全生產專項治,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持續不懈地抓下去。要把安全生產專項整治與依法落實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制度、加強日常監督管理以及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制結合起來,確保整治工作實效。加強安全生產法制宣傳和安全教育。結合工作實際,各村、駐鎮企事業單位要進一步加大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學習宣傳和貫徹力度,提高宣傳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普及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知識,切實增強全民安全生產法制觀念,做到人人講安全,事事保安全。

四、強化安全管理,落實主體責任

依法加強和改進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管理,強化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主體地位,進一步明確安全生產責任,全面落實安全生產各項法律法規。生產經營單位要根據《安全生產法》等有關法律規定,設臵安全生產管理機構或者配備專職(或兼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認真執行安全生產各項規定,保證安全生產的必要投入,不斷改善安全生產條件;落實各項安全防范措施,提高安全生產管理水平。搞好安全生產培訓。我鎮對一些企業負責人進行了相關消防安全培訓,進一步加強了安全生產培訓工作,完善培訓機制,加大培訓力度,提高培訓質量。生產經營單位必須按照法律要求,對所有從

業人員進行必要的安全生產技術培訓,主要負責人及有關經營管理人員、重要工種人員必須按照有關法律規定,接受規范的安全生產培訓,經考試合格,持證上崗。

五、加強行業領導,形成共管合力

各村、駐鎮企事業單位要建立健全領導干部安全生產責任制,把安全生產作為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逐級抓好落實,并加強對企業老總和建筑工地老板的安全培訓和安全生產監管人員的業務培訓;對職責范圍內發生安全事故的,要依法嚴肅查處事故責任;對存在失職、瀆職行為,或對事故發生負有領導責任的,要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嚴格追究處理。構建全社會齊抓共管的安全生產工作格局。各村、駐鎮企事業單位每季度至少召開一次安全生產例會,分析、部署、督促和檢查本村、本企業的安全生產工作;鎮安辦要大力支持并幫助解決安全生產監管人員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切實履行好安全監管職能。鎮宣傳部門也要圍繞安全生產,發揮各自優勢,大力開展群眾性安全生產活動。不斷強化社會監督、群眾監督和新聞媒體監督,努力構建“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管、企業全面負責、群眾參與監督、全社會廣泛支持”的安全生產工作格局。

六、積極開展檢查、安全防微杜漸

昭潭鎮多次組織安全員、治安員、派出所民警和志愿者等防火力量對各單位、工廠等重點行業和領域進行全面巡邏檢查,建立完善的防火巡查資料和工作檔案,對存在火災隱患的下達整改通知書,限期整改,對存在嚴重隱患的將聯合司法部門給予停業整頓處分,對轄區內各個重點行業領域的企業如木材加工廠、服裝廠這些隱患較大的企業和作坊進行了突擊檢查,其中服裝作坊安全隱患較大,很多沒有購買消防器材,對此檢查組以下達整改通知書要求整改,并在未來進行“回頭看”工作,確保整治工作落實到位。檢查組還對人員密集場所如學校、超市等各單位進行了檢查,總體情況良好。今后還將繼續加大對各行各業安全生產的檢查,確保將我鎮安全生產領域的各項隱患降到最低。

七、做好宣傳教育、引導輿論氛圍。

我鎮把安全生產宣傳教育納入宣傳思想工作的總體布

局,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大力宣傳黨和國家安全生產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重大舉措,宣傳安全生產工作的先進典型和經驗;對忽視安全生產、導致安全事故發生的典型事例及時通報批評。通過拉橫幅、宣傳車等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不斷增強群眾依法自我安全保護的意識。

此外,各村、駐鎮企事業單位要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調查研究,注意發現和研究安全生產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

問題,推進安全生產理論、監管體制和機制、監管方式和手段、安全科技、安全文化等方面的創新,不斷增強安全生產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努力開創我鎮安全生產工作的新局面,以優異的

國慶將至,昭潭鎮將繼續結合此次整治行動開展國慶期間安全生產大檢查,在對以上各項工作不斷進行加強和完善的同時,加大宣傳和巡查力度,充分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讓百姓度過歡樂祥和的國慶、中秋雙節。

昭潭鎮人民政府

國家重點高新技術領域范文第2篇

政治經濟學: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南開大學 復旦大學 南京大學 廈門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 經濟思想史:上海財經大學 經濟史:南開大學

西方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 武漢大學

世界經濟:南開大學 遼寧大學 復旦大學 武漢大學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

國民經濟學: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遼寧大學 區域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 南開大學 蘭州大學

財政學:中國人民大學 上海財經大學 廈門大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金融學:中國人民大學 中央財經大學 南開大學 復旦大學 廈門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 產業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 北方交通大學 東北財經大學 復旦大學 暨南大學 國際貿易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勞動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

統計學:中國人民大學 廈門大學 數量經濟學:清華大學 吉林大學

(二)法學

法學理論:北京大學 吉林大學 法律史:中國政法大學

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刑法學: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民商法學:中國人民大學 訴訟法學:中國政法大學

經濟法學:北京大學 西南政法大學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武漢大學

國際法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廈門大學 武漢大學 政治學理論:北京大學 復旦大學

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北京大學 華中師范大學 中央黨校 中共黨史:中國人民大學 中央黨校

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中國人民大學 武漢大學 中山大學 國際政治:北京大學 國際關系:復旦大學

社會學: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人口學:中國人民大學

人類學:北京大學 中山大學

民俗學:北京師范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 云南大學

(三)教育學

教育學原理:北京師范大學 東北師范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 南京師范大學 課程與教學論:華東師范大學

教育史:北京師范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 比較教育學:北京師范大學 學前教育學:南京師范大學 高等教育學:廈門大學 教育技術學:北京師范大學 華南師范大學

基礎心理學:北京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 西南師范大學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 華南師范大學 應用心理學:浙江大學

運動人體科學:北京體育大學

(四)文學

文藝學: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山東大學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北京大學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漢語言文字學:北京大學 復旦大學 南京大學 安徽大學 華中師范大學 中國古典文獻學:北京大學 四川大學

中國古代文學:北京大學 復旦大學 南京大學 中國現當代文學:北京大學 南京大學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中央民族大學 內蒙古大學 新疆大學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北京大學 四川大學

英語語言文學:北京大學 北京外國語大學 上海外國語大學 南京大學 俄語語言文學:黑龍江大學 上海外國語大學 德語語言文學:北京外國語大學 印度語言文學:北京大學

亞非語言文學(朝鮮語言文學):延邊大學 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新聞學: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廣播學院 傳播學:復旦大學 音樂學:中央音樂學院 美術學:中國美術學院 設計藝術學:清華大學 戲劇戲曲學:中央戲劇學院 廣播電視藝術學:北京廣播學院

(五)歷史學

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北京大學

歷史地理學:復旦大學 陜西師范大學 專門史:廈門大學 四川大學

中國古代史: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南開大學 武漢大學 中國近現代史:南開大學 華中師范大學 中山大學 世界史:北京大學 南開大學 東北師范大學 南京大學

(六)理學

科學技術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基礎數學: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 南開大學 復旦大學 南京大學 浙江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山大學 四川大學 計算數學:北京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吉林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北京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南開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南大學 應用數學: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 南開大學 復旦大學 浙江大學 新疆大學 四川大學 運籌學與控制論:復旦大學 山東大學

理論物理:北京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復旦大學 南京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蘭州大學 原子與分子物理:清華大學 吉林大學 四川大學 等離子體物理:大連理工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凝聚態物理: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 吉林大學 復旦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南京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山東大學 鄭州大學 中山大學 聲學:南京大學

光學:北京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 山西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復旦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華南師范大學 無線電物理:南京大學 武漢大學

無機化學:北京大學 吉林大學 南京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分析化學:北京大學 南京大學 廈門大學 武漢大學 湖南大學 有機化學:北京大學 南開大學 蘭州大學

物理化學:北京大學 吉林大學 復旦大學 南京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廈門大學 福州大學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北京大學 南開大學 吉林大學 復旦大學 南京大學 中山大學 天體物理:北京大學 南京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天體測量與天體力學:南京大學

自然地理學:北京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 南京大學 蘭州大學 人文地理學:北京大學 中山大學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南京師范大學 武漢大學 氣象學:北京大學 南京大學 南京氣象學院 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北京大學 物理海洋學:青島海洋大學

海洋化學:廈門大學 青島海洋大學 海洋生物學:廈門大學 青島海洋大學 海洋地質:同濟大學

固體地球物理學:北京大學

空間物理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南京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 地球化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 古生物學與地層學:中國地質大學 西北大學 構造地質學:北京大學 南京大學 西北大學

植物學:北京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東北林業大學 南京大學 中山大學 西北大學 蘭州大學 四川大學 動物學:北京大學 內蒙古大學 廈門大學 中山大學

生理學:北京大學 山西醫科大學 復旦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水生生物學:暨南大學

微生物學:中國農業大學 南開大學 山東大學 武漢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神經生物學:北京大學 復旦大學

遺傳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復旦大學 中南大學 發育生物學:武漢大學

細胞生物學:北京大學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東北師范大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南京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中山大學

生物物理學:清華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生態學:北京師范大學 東北師范大學 東北林業大學 復旦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 南京林業大學 浙江大學 云南大學 蘭州大學

系統理論:北京師范大學

(七)工學

光學工程:清華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南開大學 天津大學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 浙江大學 生物醫學工程:清華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東南大學 浙江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四川大學 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北京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固體力學: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流體力學: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天津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工程力學:北京理工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同濟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

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清華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機械電子工程:北京理工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浙江大學 上海大學

機械設計及理論:清華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東北大學 燕山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中南大學 重慶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車輛工程:清華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吉林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精密儀器及機械:清華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重慶大學 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天津大學

材料物理與化學:清華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河北工業大學 浙江大學 中南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南昌大學

材料學:清華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化工大學 東北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同濟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東華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 山東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中南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四川大學

材料加工工程:清華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天津大學 太原理工大學 吉林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鄭州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冶金物理化學:北京科技大學

鋼鐵冶金:北京科技大學 東北大學 上海大學 有色金屬冶金:東北大學 中南大學 昆明理工大學 工程熱物理:清華大學 浙江大學

熱能工程:清華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動力機械及工程:清華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天津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流體機械及工程:江蘇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制冷及低溫工程:上海交通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化工工程機械:浙江大學

電機與電器:清華大學 河北工業大學 沈陽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清華大學 天津大學 華北電力大學 浙江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高電壓與絕緣技術:清華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中國礦業大學 浙江大學 合肥工業大學 電工理論與新技術:清華大學 重慶大學

物理電子學: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電路與系統:清華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復旦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 吉林大學 復旦大學 南京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北京郵電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東南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

通信與信息系統 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 北方交通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東南大學 浙江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信號與信息處理:清華大學 北方交通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東南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清華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東北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東南大學 浙江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天津大學 浙江大學 系統工程:華中科技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清華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導航、制導與控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 計算機系統結構:清華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北京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吉林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南京大學

計算機應用技術: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 東北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東南大學 浙江大學 安徽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建筑歷史與理論:東南大學 建筑設計及其理論:清華大學 天津大學 東南大學 城市規劃與設計:清華大學 同濟大學

巖土工程:同濟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 河海大學 浙江大學

結構工程:清華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同濟大學 東南大學 湖南大學 廣西大學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市政工程:哈爾濱工業大學

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清華大學

橋梁與隧道工程:同濟大學 中南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水文學及水資源:河海大學 武漢大學 西安理工大學 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清華大學 四川大學

水工結構工程:清華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河海大學 水利水電工程 武漢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天津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武漢大學 攝影測量與遙感:武漢大學

化學工程:清華大學 北京化工大學 天津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南京化工大學 浙江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化學工藝:太原理工大學 石油大學 生物化工:天津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應用化學:北京理工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 工業催化:天津大學

礦產普查與勘探:中國礦業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 成都理工學院 石油大學 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吉林大學 中南大學 地質工程:中國地質大學 成都理工學院

采礦工程:北京科技大學 東北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 中南大學 礦物加工工程:中國礦業大學 中南大學

安全技術及工程:中國礦業大學 西安科技學院 油氣井工程:西南石油學院 石油大學

油氣田開發工程:大慶石油學院 西南石油學院 石油大學 油氣儲運工程:石油大學 后勤工程學院 紡織工程:天津工業大學 東華大學 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東華大學 服裝設計與工程:東華大學 制漿造紙工程:華南理工大學 制糖工程:華南理工大學 發酵工程:江南大學

皮革化學與工程:四川大學

道路與鐵道工程:同濟大學 中南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長安大學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北方交通大學 大連海事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北方交通大學 同濟大學 東南大學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西南交通大學 長安大學

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制造:大連理工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輪機工程:大連海事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水聲工程:哈爾濱工程大學

飛行器設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西北工業大學 人機與環境工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武器系統與運用工程:北京理工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兵器發射理論與技術:南京理工大學

火炮、自動武器與彈藥工程:北京理工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 核能科學與工程:清華大學 核燃料循環與材料:清華大學

核技術及應用: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農業機械化工程:中國農業大學 吉林大學 東北農業大學 農業水土工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農業電氣化與自動化:中國農業大學 森林工程:東北林業大學

木材科學與技術:東北林業大學 南京林業大學 林產化學加工工程:南京林業大學

環境科學:北京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南開大學 南京大學

環境工程:清華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同濟大學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食品科學:江南大學 南昌大學

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中國農業大學 水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青島海洋大學

(八)農學

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中國農業大學 沈陽農業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山東農業大學 河南農業大學 湖南農業大學 作物遺傳育種:中國農業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 華南熱帶農業大學 四川農業大學 果樹學:中國農業大學 山東農業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蔬菜學:沈陽農業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浙江大學 茶學:浙江大學

土壤學:中國農業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植物營養學學:中國農業大學 浙江大學 植物病理學 中國農業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福建農林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中國農業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浙江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 農藥學:中國農業大學 南開大學

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中國農業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廣西大學 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中國農業大學 東北農業大學 四川農業大學 草業科學:內蒙古農業大學 甘肅農業大學 特種經濟動物飼養:浙江大學 西南農業大學 基礎獸醫學:中國農業大學 東北農業大學

預防獸醫學:中國農業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揚州大學 臨床獸醫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林木遺傳育種:北京林業大學 南京林業大學 森林培育:北京林業大學 中南林學院 森林保護學:東北林業大學

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東北林業大學 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北京林業大學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北京林業大學

水產養殖:上海水產大學 青島海洋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九)醫學

中藥學:北京中醫藥大學 上海中醫藥大學 南京中醫藥大學 成都中醫藥大學 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復旦大學 免疫學:北京大學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病原生物學:復旦大學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北京大學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復旦大學 中南大學 汕頭大學 法醫學:西安交通大學 放射醫學:蘇州大學

內科學(心血管病、血液病):北京大學

內科學(心血管病、血液病、消化系病、內分泌與代謝病):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內科學(呼吸系病):中國醫科大學

內科學(心血管病、傳染病、腎病):復旦大學

內科學(血液病、消化系病、內分泌與代謝病):上海第二醫科大學 內科學(血液病):蘇州大學 內科學(傳染病):浙江大學

內科學(心血管病、呼吸系病):華中科技大學 內科學(內分泌與代謝病):中南大學 內科學(腎病):中山大學

內科學(傳染病):重慶醫科大學 內科學(呼吸系病):四川大學

兒科學:北京大學 復旦大學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 重慶醫科大學 神經病學:吉林大學 復旦大學 中南大學 中山大學 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北京大學 中南大學

皮膚病與性病學:北京大學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中國醫科大學 影像醫學與核醫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復旦大學 臨床檢驗診斷學:重慶醫科大學 外科學(骨外、泌尿外):北京大學 外科學(胸心外):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外科學(神外):首都醫科大學

外科學(普外、泌尿外、神外、骨外):復旦大學 外科學(整形):上海第二醫科大學

外科學(普外):南京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中山大學 四川大學 外科學(胸心外):中南大學 外科學(泌尿外):天津醫科大學

婦產科學:北京大學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眼科學:北京大學 首都醫科大學 復旦大學 中山大學 耳鼻咽喉科學:首都醫科大學 復旦大學

腫瘤學:北京大學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復旦大學 中山大學 天津醫科大學 運動醫學:北京大學

麻醉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口腔基礎醫學:武漢大學 北京大學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 四川大學 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北京大學 山東大學 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華中科技大學 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哈爾濱醫科大學

中醫基礎理論:北京中醫藥大學 山東中醫藥大學 中醫臨床基礎:廣州中醫藥大學

中醫醫史文獻:南京中醫藥大學 山東中醫藥大學 方劑學:北京中醫藥大學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中醫診斷學:北京中醫藥大學 湖南中醫學院

中醫內科學:北京中醫藥大學 上海中醫藥大學 廣州中醫藥大學 中醫外科學:上海中醫藥大學 中醫骨傷科學:廣州中醫藥大學

中醫婦科學: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廣州中醫藥大學 中醫兒科學:南京中醫藥大學 中醫五官科學:成都中醫藥大學

針灸推拿學:天津中醫學院 成都中醫藥大學 中西醫結合基礎:北京中醫藥大學 復旦大學 河北醫科大學 中西醫結合臨床:復旦大學 天津醫科大學

藥物化學:北京大學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中國藥科大學 藥劑學:沈陽藥科大學 中國藥科大學 生藥學:北京大學 中國藥科大學

微生物與生化藥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藥理學:北京大學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中南大學 中山大學

(十)管理學

管理科學與工程:清華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天津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會計學:中國人民大學 東北財經大學 上海財經大學 廈門大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企業管理:中國人民大學 南開大學 南京大學 中山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技術經濟及管理:清華大學 重慶大學

農業經濟管理:中國農業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 行政管理:中山大學

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復旦大學 教育經濟與管理:北京大學 社會保障:武漢大學

國家重點高新技術領域范文第3篇

短尾猴、獼猴、藏酋猴、穿山甲、豺、黑熊、棕熊(包括馬熊)、石貂、水獺(所有種)、小爪水獺、斑林貍、小靈貓、大靈貓、草原斑貓、荒漠貓、叢林貓、猞猁、兔猻、金貓、漁貓、其他鯨類、麝(所有種)、河麂、馬鹿(包括白臀鹿)、水鹿、駝鹿、黃羊、藏原羊、鵝喉羚、鬣羚、斑羚、巖羊、盤羊、海南兔、雪兔、塔里木兔、巨松鼠

鳥綱:

角、赤頸、鵜鶘(所有種)、鰹鳥(所有種)、海鸕鶿、黑頸鸕鶿、黃嘴白鷺、巖鷺、海南虎斑(開鳥)、小葦(開鳥)、彩鸛、彩鹮、白琵鷺、黑臉琵鷺、紅胸黑雁、白額雁、天鵝(所有種)、鴛鴦、其他鷹類、隼科(所有種)、黑琴雞、柳雷鳥、巖雷鳥、鐮翅鳥、花尾榛雞、雪雞(所有種)、血雉、紅腹角雉、藏馬雞、藍馬雞、黑鷴、白鷴、原雞、勺雞、白冠長尾雉、錦雞(所有種)、灰鶴、沙丘鶴、白枕鶴、蓑羽鶴、長腳秧雞、姬田雞、棕背田雞、花田雞、銅翅水雉、小杓鷸、小青腳鷸、灰燕鸻、小鷗、黑浮鷗、黃嘴河燕鷗、黑嘴端鳳頭燕鷗、黑腹沙雞、綠鳩(所有種)、黑頦果鳩、皇鳩(所有種)、斑尾林鴿、鵑鳩(所有種)、鸚鵡科(所有種)、鴉鵑(所有種)、灰喉針尾雨燕、鳳頭雨燕、橙胸咬鵑、藍耳翠鳥、鸛嘴翠鳥、黑胸蜂虎、綠喉蜂虎、犀鳥科、白腹黑啄木鳥、闊嘴鳥科(所有種)、八色鶇科(所有種)

爬行綱:

地龜、三線閉殼龜、云南閉殼龜、凹甲陸龜、蠵龜、綠海龜、玳瑁、太平洋麗龜、棱皮龜、山瑞鱉、大壁虎

兩棲綱:

物大鯢、細痣疣螈、鎮海疣螈、貴州疣螈、大涼疣螈、細瘰疣螈、虎紋蛙

魚綱:

黃唇魚、松江鱸魚、克氏海馬魚、胭脂魚、唐魚、大頭鯉、金線靶、大理裂腹魚、花鰻鱺、川陜哲羅鮭、秦嶺細鱗鮭、文昌魚

無脊椎動物:

國家重點高新技術領域范文第4篇

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統治、防止天主教復辟的非暴力政變。這場革命未有流血,因此歷史學家將其稱之為“光榮革命”。說明君主立憲制政體即起源于這次光榮革命。

當時,支持議會的輝格黨人與部分托利黨人為避免信奉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傳位給剛出生的兒子,而把詹姆士二世廢絀。在廢黜國王之后,他們把王位傳于原本的繼承者,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和時任荷蘭奧蘭治執政的女婿威廉。威廉帶兵進入英國,未發一槍,便使詹姆士二世倉惶出逃。議會重掌大權,而威廉亦即位后成為威廉三世。至此,英國議會與國王近半個世紀的斗爭以議會的勝利而告結束。

這次政變實質上是資產階級新貴族和部分大土地所有者之間所達成的政治妥協。政變之后,英國逐漸建立起君主立憲制。

輝格黨

輝格黨,歷史黨派名稱,有英國輝格黨和美國輝格黨。英國輝格黨產生于17世紀末,19世紀中葉演變為英國自由黨。美國輝格黨始創于19世紀30年代,后于19世紀50年代瓦解,存續約26年。 輝格黨——英國政黨。產生于17世紀末。19世紀中葉演變為英國自由黨。“輝格”一詞起源于蘇格蘭的蓋爾語,意為馬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有人用它來譏諷蘇格蘭長老派。 簡介

英國輝格黨(Whig)是英國歷史上的一個政黨。1679年,因約克公爵詹姆斯(后來的詹姆斯二世)具有天主教背景,就詹姆斯是否有權繼承王位的問題,議會展開激烈爭論。一批議員反對詹姆斯公爵的王位繼承權,被政敵譏稱為“輝格”。“輝格”(Whigs)的名稱可能是“Whiggamores”(意為“好斗的蘇格蘭長老會派教徒”)一詞的縮語。輝格黨得益于1688年光榮革命帶來的政治變化。它于1714年之后長期支配英國政治,他也通過捍衛包括有限君主制和議會重要性在內的“1688年原則”而獲得不少支援。 性質

輝格黨與其說是一個統一的政黨,不如說是大致遵循上述原則的各種信仰的綜合體。 領導人

該黨大部分領導人都是依靠政治庇護在議會內結成家族集團的大地主。

輝格黨獲得金融界和商業階層中許多人的支持,那些為取得宗教寬容尋求保護(常常是找錯了對象)的不從國教派也是它的擁護者。 興衰

1714年以后的半個世紀中,輝格黨一直在政治上占優勢,連續執政達46年之久。18世紀末、19世紀初一段時期,在政治上失勢。1830年重新掌權,到18世紀末期輝格黨勢力逐漸衰退。19世紀中葉,輝格黨勢力大增。在當時英國工業發展、經濟繁榮的條件下,輝格黨的政策反映了資產階級的利益。19世紀60年代,輝格黨土地貴族的代表、保守黨的羅伯特·皮爾派分子,以工商業資產階級為基礎組建自由黨。也有人認為,輝格黨是于1839年改稱自由黨的。

托利黨

英國政黨。產生于17世紀末。19世紀中葉演變為英國保守黨。“托利”一詞起源于愛爾蘭語,意為不法之徒,歹徒。在1679年議會討論詹姆斯公爵是否有權繼承王位時,贊成的人則被政敵稱為“托利”。托利黨人參加了1688 年的“光榮革命”。1714年漢諾威王朝建立后的半個世 紀中,托利黨在政治上一直處于在野地位。18世紀中葉, 托利黨成為以土地貴族和上層英國國教徒為核心的政治派別,代表著英國貴族,地主和英國國教上層教徒的利益。1760年,逐漸成為執政黨。在法國革命時期,一 批溫和的輝格黨人轉而支持在w.皮特(小)領導下的新 托利黨。工業革命后,托利黨逐漸向資產階級保守主義 轉變,以適應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該黨在教會和國家 關系、保護關稅政策和反對天主教問題上仍然保持舊偏 見。到19世紀中葉r.皮爾內閣時期,托利黨發展成為保 守黨。也有人認為,托利黨是于1833年改稱保守黨。 名稱來源

輝格黨和托利黨這兩個政黨名稱皆起源于1688年的光榮革命,一般認為他們是最早出現的資產階級政黨。

“輝格”(Whig)一詞起源于蘇格蘭的蓋爾語,意為馬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有人用它來譏諷蘇格蘭長老派。1679年,就詹姆斯公爵(后來的詹姆斯二世)是否有權繼承王位的問題,議會展開激烈爭論。一批議員反對詹姆斯公爵的王位繼承權,被政敵譏稱為“輝格”。他們也漸以此自稱。輝格黨人是指那些反對絕對王權,支持新教徒宗教自由權利的人。

而“托利”(Tory)一詞起源于愛爾蘭語,意為不法之徒。在1679年議會討論詹姆斯公爵是否有權繼承王位時,贊成的人則被政敵稱為“托利”。托利黨人是指那些支持世襲王權、不愿去除國王的人。

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又稱產業革命,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是以機器生產逐步取代手工勞動,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后來又空擴充到其他行業。 工業革命簡介

有人認為工業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經開始,但直到1830年,它還沒有真正蓬勃地展開。大多數觀點認為,工業革命發源于英格蘭中部地區。1765年,珍妮紡紗機的出現,標志著工業革命在英國乃至世界的爆發。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后,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后傳播到英格蘭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后來,工業革命傳播到世界各國。

英國首先進行工業革命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其次,英國通過圈地運動,聚集了大量勞動力,同時也擴大了英國的國內市場,以及多年的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為英國積累原始資本和提供了廣闊的原料地和市場,更有先進的技術和經驗。這是后來的法國,德國等,都無法比的。然而,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大,手工生產已無法滿足需求,于是,一場機器生產革命必然爆發。

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所決定的。(1)資產階級革命廢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于資本主義發展的種種束縛,為工業革命創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2)消除農業中的封建制度和小農經濟,為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勞動力和國內市場;(表現在英國即圈地運動)(3)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過程,提供了資本主義大工業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勞動力和巨額的貨幣資本(殖民);(4)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長期的發展,為大機器生產的出現準備了技術條件。

一般認為,蒸汽機、焦炭、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工業革命都是以輕工業開始,向其他部門發展。在瓦特改進蒸汽機之前,整個生產所需動力依靠人力和畜力。伴隨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工廠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賴人力與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機發明后被機械化生產取代。工業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擬的巨大變革,其影響涉及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使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對人類的現代化進程推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類推向了嶄新的蒸汽時代

另外,在各國轟轟烈烈革命時,中國清王朝正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這也是鴉片戰爭的一個原因。

工業革命對19世紀的科學發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工業革命的影響:①使世界由手工制作解放,標志著機器時代的來臨。②拉近世界各國的距離。③沖擊舊制度、舊思想。④西方殖民掠奪加強,殖民地人民更加貧困,艱難,使東方從屬于西方。⑤鞏固了資產階級在世界各國的統治基礎。⑥世界出現兩大對立階級,矛盾升級。⑦掀起 自由主義 思潮。⑧標志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⑨現代城市的出現,推動現代化,城市化。

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它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向現代工業社會的重要變革。工業革命是生產技術的變革,同時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關系的變革。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它使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工廠代替了手工工場。從社會關系說,它使社會明顯地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竟I革命前后的重要發明(此指第一次工業革命)】

憲章運動

憲章運動是19世紀30~40年代英國發生的爭取實現人民憲章的工人運動,是世界三大工人運動之一。目的:工人們要求取得普選權,以便有機會參與國家的管理。 憲章運動產生的背景

英國是第一個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1640~1688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1721年確立了議會制(沃爾波爾當選首任英國首相)之后發展為議會內閣制,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為工業資產階級打開進入議會的大門,只有繳納高額所得稅的人才有選舉權,在這一改革斗爭中起過巨大作用的人民群眾仍處于無權地位。

英國具有憲章運動的傳統,早在中世紀時就有憲章運動,并綿延不斷。但作為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的三大運動之一的憲章運動,具有突出的歷史意義。作為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的三大運動之一的憲章運動,是有其歷史淵源的。 第一次憲章運動高潮

1836年倫敦工人協會成立。

《人民憲章》是1837年由倫敦工人協會向國會提出的一份請愿書,它提出年滿

憲章運動的群眾集會

21歲的男子都有普選權,選舉投票應秘密進行,廢除議會候選人的財產資格限制,國會每年舉行一次改選,平均分配選區。

次年5月,這份請愿書公布后,被稱為《人民憲章》,1839年在請愿書上簽名的有125萬人。

1840年7月,各地憲章派的代表在曼徹斯特召開了大會,宣告成立全國憲章派協會。它的宗旨是“實現下院的徹底改革,使下院能全面地忠實代表聯合王國的全體人員”,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只宜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協會在全國各地設有幾百個分會,入會者須交納會費, F.恩格斯稱之為第一個近代工人政黨。

次年6月,協會擬定一個爭取普選權的綱領性文件,提出年滿21歲的男子普選權、秘密投票、廢除議員候選人的財產資格、議員支薪、設立平等的選區和議會每年改選一次等6條要求,并于1838年5月8日以《人民憲章》名稱發表,憲章運動由此得名。 第二次憲章運動高潮

1842年的經濟危機促使第二次憲章運動高潮的到來。

1842年5月2日,倫敦街頭人山人海。浩浩蕩蕩的工人隊伍來到國會下院,憲章派全國協會的負責人向下院遞交了全國憲章派第二次請愿書。

請愿書上寫道:“尊敬的貴院就它現在的組成來說,既不是由人民選出來的,也不是由人民作主的。它只為少數人的利益服務,而對多數人的貧困、苦難和愿望置之不理。”

請愿書還指出,在英國“統治者窮奢極欲,被統治者受苦挨餓”。例如,維多利亞女皇每天的收入是164鎊17先令60便士,她的丈夫亞爾伯特親王的回收入是104鎊20先令,而千百萬工人每天每人的收入只有兩三個便士。

請愿人員認為,在人民沒有獲得政權之前,消滅某一種壟斷并不能使勞動者從貧困的狀況中解脫出來,而在人民獲得政權以后,所有的壟斷和所有的壓迫形式都應該停止。請愿人員所說的“壟斷”,指的是當時對選舉權和紙幣的壟斷,對機器和土地的壟斷,對報刊和宗教特權的壟斷„„。

這份有300萬人(約占英國成年男子的一半)簽名的請愿書再次要求把《人民憲章》定為法律。 第三次憲章運動高潮

1848年,在歐洲大陸革命風暴的推動下,憲章運動再度高漲。

第三次全國請愿書進一步提出,勞動是一切財富的唯一來源,勞動者對于自己的勞動果實事有優先權。人民是權力的唯一來源。在請愿書上簽名的有197萬人。倫敦、曼徹斯特、伯明翰、利物浦、格拉斯哥等城市的工人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

4月10日,全國憲章派第3次代表大會的代表把請愿書裝在四套華麗的馬車上向國會駛去,途中遭到憲兵的鎮壓。國會拒絕接受請愿書。接著,政府下令解散全國憲章派協會。

對憲章運動的評價

從表面上看,憲章運動經過20多年轟轟烈烈的斗爭,卻一無成果,運動因此是失敗的。但事實并非如此,放在歷史長河中看,《人民憲章》六條要求中有五條后來逐一實現,而第六條,即每年舉行一次議會選舉,其實是不現實的。因此也永遠不可能實現??梢哉f,憲章運動的原則已經勝利了,盡管憲章運動自身并沒有達到目的。

列寧評價英國的憲章運動是“世界上第一次廣泛的、真正群眾性的、政治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憲章運動標志著英國無產階級開始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揭開了同資產階級爭奪政治權力的斗爭的序幕。

英國工黨

英國工黨(LabourParty,GreatBritain)英國兩大執政黨之一。1900年2月27日建立于倫敦,稱勞工代表委員會。1906年稱工黨。初期是工會組織與費邊社、獨立工黨和社會民主同盟之間的聯盟,只有集體黨員,沒有個人黨員,也沒有明確綱領,宗旨是在議會里實現獨立的勞工代表權。以后費邊社和獨立工黨的社會改良主義在黨內影響不斷增長。工黨于1918年通過名為《工黨與新社會制度》的綱領和新黨章,將生產、分配和交換手段的社會化列為自己的目標,并開始吸收個人黨員。

起源和歷史

英國工黨于1900年2月由職工大會(即總工會)發起創立,初稱勞工代表委員會,由隸屬于職工大會的工會組織和費邊社、獨立工黨以及社會民主聯盟組成。1906年改稱工黨。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支持政府的戰爭政策,并加入了自由黨的聯合內閣。20世紀初,力量日益增強。1918年2月通過了新黨章,規定除保留原有的集體黨員制度外,還在各選區設立組織以吸收個人黨員。同年6月,通過了由韋伯等起草的綱領性聲明《工黨與新社會秩序》,首次提出要埋葬私有制。

1924年1月,在自由黨的支持下首次組閣,并從此開始與保守黨輪流執政。1945年以前,僅于1923~1924年和1929~1931年兩次短期執政。1945年大選至1951年,組織過兩屆內閣。在此期間,發起重新建立社會黨國際。1964~1970年、1974~1979年,先后組織了4屆內閣。1979年、1983年、1987年和1990年4次大選連遭失敗。

工黨綱領的傳統理論基礎是費邊社會主義。主張生產資料、分配手段和交換手段的公有制,實行計劃管理,以達到公平分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艾德禮工黨政府將此付諸實施,1948年宣布建成福利國家。但50年代開始,隨著英國經濟的發展,工黨內出現意識形態分歧。右派認為,資本主義已經變了,社會主義應是“增加社會福利,實現社會平等”,而不是以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化為目的;反對以新的社會制度代替現存的社會制度,主張在現存制度基礎上追求更高程度的完善。

50~60年代,這些思想在工黨內占上風。但左派仍堅持國有化,認為沒有國有化就沒有社會主義。60年代初,“新左派”從文化上批判資本主義,認為資產階級文化上的統治使人們處在全面異化的狀態中,因此,必須向資產階級發動全面的文化進攻,對資本主義社會實行總體改造。這對70年代后再次活躍起來的工黨左派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后者據此提出國有化還應該加上工業民主化和生活方式民主化,對工黨傳統的社會主義進行了補充。1990年5月工黨提出新的施政大綱,充實了1989年年會通過的調整政策,放棄了老式國有化政策。主張政府必須負責解決教育、培訓、運輸、通信等市場無法解決的問題,社會分配先考慮“創造財富的人”,發展高技術經濟,鼓勵發明創造。在防務政策上,放棄了單方面核裁軍的立場,主張用英國的核武器作為核裁軍談判的籌碼,爭取在2000年消除所有核武器。

分裂與合并工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追隨自由黨。在第一次大戰中支持政府進行帝國主義戰爭,并加入戰時聯合政府。1924年1~10月,1929~1931年J.R.麥克唐納先后兩次組織工黨政府。1931年8月,第2屆工黨政府試圖用削減失業補助金和其他社會事業費來應付嚴重的經濟危機,遭到工人群眾反對,被迫辭職。麥克唐納及其追隨者公開倒向資產階級。工黨發生分裂。

1932年獨立工黨退出,工黨不得不改變綱領和更換領導人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幾年間,工黨同英國共產黨和獨立工黨建立聯合陣線,反對法西斯主義、戰爭威脅和國內反動勢力。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工黨支持政府進行戰爭,于1940年加入戰時聯合政府。

1945~1951年,C.R.艾德禮組成第3屆工黨政府,支持美國的對外政策,反對社會主義國家和各國人民的解放運動,但被迫承認印度、緬甸等國獨立。在國內推行“民主社會主義”,用對資產階級提供補償的辦法將英格蘭銀行和一系列企業部門國有化,改革社會保險、衛生保健等項制度。第3屆工黨政府垮臺后,工黨內部發生了長時間的思想斗爭,以H.蓋茨克爾為代表的右翼要求修改黨章中有關生產、分配和交換手段公有的條文,放棄國有化政策,左翼則主張實行更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社會經濟政策。H.威爾遜領導的第4屆工黨政府和威爾遜與J.卡拉漢領導的第5屆工黨政府采納了混合經濟的概念;所奉行的國內政策同保守黨的國內政策的區別已越來越小。第5屆工黨政府垮臺后,黨內主張國有化的左派與主張混合經濟的溫和派之間的斗爭尖銳化。

1981年3月溫和派退出工黨另組英國社會民主黨,工黨又一次出現分裂。

1997年~2010年組織了連續四屆內閣,成為了工黨連續執政時間最長的一次。

2010年5月英國下議院選舉失敗,英國工黨重新成為在野黨。

不是共產黨,英國工人運動興起較早,起初按行業建立了各種工會組織,1868年進一步成立了全國性的統一組織——職工大會(工聯),1900年成立了“工人代表委員會”并推選出自己的黨選候選人,1906年組織正式改名為工黨。工黨是由工會、合作社組織和社會主義團體聯合組成的,黨員都是通過上述組織集體加入。英國有共產黨。英國工黨是比較左傾的政黨,以維護工人利益為口號,但還是一個資產階級政黨,不奉行馬克思主義。

殖民擴張

16世紀英國海外活動的特點:

海盜式的搶劫、販賣黑人奴隸同一般的商業結合。 1588年打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開始樹立海上霸權并由此開始在海外積極進行殖民擴張。

英國的擴張在北美:

到18世紀30年代,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共建立了13個殖民地,還在西印度群島奪取了許多島嶼如牙買加等、馬薩諸塞、倫敦公司在17世紀初向北美移民,1607年建立第一塊殖民地、英國在北美的13個殖民地

在印度:

1600年英國商人組成東印度公司 英國發布《航海條例》的目的是什么?結果又如何?

英國1561年的《航海條例》:

„„航海乃是謀求本共和國福利與安全的最重要的手段,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從此以后,„„無論為英國人或別國人的殖民地所生長、出產或制造的任何貨物或商品,如非由屬于本共和國人民所有的任何種類船舶載運,皆不得輸入或帶進英吉利共和國,或„„殖民地或領土;„„如違反本條例,其全部進口貨物,應予沒收,運載該項貨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應一律沒收。

結果:引發了三次英荷戰爭,英國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改名紐約,荷蘭喪失歐洲強國地位。 英法之間

18世紀英法之間既在歐洲爭霸,又在印度和北美爭奪殖民地.

英法發生七年戰爭(1756-1763)

交戰的結果:

法國戰敗,在印度,法國僅在沿海保有幾個據點,在北美喪失了加拿大以及新法蘭西.

英國由此樹立了世界殖民霸權.(18世紀中期)

巴黎條約

《巴黎條約》(Treaty of Paris)

1763年在巴黎訂立的有關結束七年戰爭并確定其結果的條約。同年 ,在胡貝圖斯堡還訂立有《胡貝圖斯堡條約》。 1763年2月10日英國為一方,法國、西班牙為另一方(后葡萄牙加入)在巴黎簽訂《巴黎條約》。 條約內容

條約規定:在歐洲,英國收回梅諾卡島,法國收回貝勒島。在美洲,法國將加拿大、布雷頓角島、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全部土地(新奧爾良除外)讓給英國,西班牙將佛羅里達讓給英國,從法國手中得到路易斯安那、新奧爾良和部分金錢補償。在西印度群島,法國將特立尼達、圣文森特、格林納達、多巴哥諸島讓給英國,收回馬提尼克、圣盧西亞、瓜德羅普和瑪麗加朗特諸島。在非洲,法國將馬略卡島讓給西班牙,將塞內加爾讓給英國,收回戈雷島。在印度,法國僅保留5個城市,且不得設防駐軍。西班牙收回古巴和菲律賓。該條約還規定,法國撤出漢諾威選帝侯國、黑森、不倫瑞克、普魯士的萊茵區、奧地利的奧斯坦德和紐波特。法國和西班牙撤出葡萄牙及其殖民地。該條約的簽訂打擊了法國在海外的勢力,標志著英國海上霸權的確立。1763年2月15日參加七年戰爭的普魯士與奧地利、薩克森在薩克森境內的胡貝圖斯堡簽訂《胡貝圖斯堡條約》。該約規定,普魯士仍保有西里西亞,薩克森恢復戰前疆界; 在秘密條款中,普魯士保舉瑪麗亞·特蕾西亞之子約瑟夫二世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該條約的簽訂標志著普魯士開始崛起。

維多利亞女王

維多利亞女王 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 維多利亞女王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在位時間長達64年。她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君主。她在位的64年期間(1837-1901年),是英國最強盛的所謂“日不落帝國”時期。女王統治時期,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維多利亞時代。她在位的60余年正值英國自由資本主義由方興未艾到鼎盛、進而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時期,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君主立憲制得到充分發展,使維多利亞女王成了英國和平與繁榮的象征。 【在世日期】 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82歲)

【在位日期】 1837年6月20日 --- 1901年1月22日(64年)

【加冕日期】 1838年6月28日

維多利亞女王 【上任君主】 英王威廉四世

【下任君主】 英王愛德華七世

【配偶姓名】 阿爾伯特親王(Prince Albert)

1837年繼位成為英國女王。1838年6月28日在維斯敏斯特大教堂加冕。1876年成為印度女皇。1897年英國為她在位60周年舉行慶典,成為英國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女王。由于這一時期英國迅速地向外擴張,建立了龐大的殖民地,因此,被稱為“日不落帝國”。1901年1月22日,維多利亞女王去世,但“維多利亞時代”卻一直延續到1914年“一戰”開始。維多利亞還是嬰兒的時候,她的父親在一次打獵后染上風寒,不久后去世,當時維多利亞只有八個月大。維多利亞從小在母親的德國環境中長大,早年在其舅父利奧波德一世(后為比利時國王)的監護下受教育,長期受自由主義思想的熏陶。1837年,她叔父不列顛帝國國王兼漢諾威國王威廉四世去世,當時維多利亞18歲。維多利亞迅即登基,成為女王。同時,她將漢諾威王位讓予她另一叔父,從此漢諾威不再屬于英國。 鐵腕統治超繁榮

維多利亞時期,是大英帝國對外領土擴張最輝煌的時期,為了擴張領土,英國不惜使用一切手段。1875年,英法兩國爭奪蘇伊士運河的統治權達到白熱化的程度,但是一場設計巧妙的陰謀使英國獲得了蘇伊士運河的控股權,法國只能乖乖地退讓。次年,在大英帝國殖民地的版圖中又增加了印度,這可是大英帝國王冠上的一顆明珠。英國還讓俄國在1877~1878年與土耳其的戰爭中的勝利果實幾乎化為烏有。當時,俄國軍隊離伊斯坦布爾只有一步之遙,俄土雙方簽訂協議,將巴爾干半島的一部分土地歸屬俄國。而維多利亞不希望看到俄國勢力深入到巴爾干半島,她以武力和外交雙重施壓,迫使俄國做出退讓。

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期間,英國的經濟迅速成長,不斷繁榮強大。女王登基的時候,英國只有幾條鐵路,但她去世的時候,英國已經擁有一個連接各大城市的發達鐵路網。為了展示英國的昌盛和強大,第一次萬國博覽會于1851年在倫敦開幕,成為當時的舉世盛事。在文化和科學方面,世界聞名的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和英國博物學家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都是維多利亞時代的風云人物。由于經濟和工業的不斷發展,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逐漸享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生活便利,倫敦的污水排放系統和倫敦街頭出現的白熾燈都是維多利亞女王在位的時候實現的。在1891年,也就是女王去世之前的十年,英國已經實行對所有小孩進行免費教育。

在維多利亞時代,英國雖是君主立憲制度,維多利亞女王對大臣們的影響力依然很大。她在位期間,大英帝國極度擴張,達到空前的繁盛,深深影響中國歷史的鴉片戰爭也是在她剛即位不久發生的。直至今天,世界上許多河流、湖泊、沙漠、瀑布、城市、港口、街道、公園、學校、建筑物等都是以維多利亞命名的,包括有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州,加拿大維多利亞市,新加坡維多利亞紀念館,香港的維多利亞港,香港的維多利亞公園,塞舌爾群島首都維多利亞,非洲最大的湖泊維多利亞湖,還有很多很多。

大英帝國

大英帝國(British Empire)是指一個以英國為中心的大帝國,在20世紀初達到鼎盛,大約有4到5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領土約3300萬平方千米,是有史以來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是最大的環球殖民帝國(指在世界的各大洲都有殖民領地的環球霸權),傲視全球長達一個多世紀之久。

到20世紀中期,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隨著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英國殖民統治發生嚴重危機,在這種情況下,英國被迫允許廣大的殖民地獨立或半獨立,為了繼續在前廣大殖民地地區發揮重要影響力,英國政府倡議督導建立了一個和平組織——“英聯邦”,前英國大多數殖民地獨立而成的國家加入了該組織。

大英帝國的形成是300多年來貿易、移民與武力征服的結果,期間也有和平的商業外交活動和帝國的萎縮。帝國的領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內的七大洲、四大洋,被形容為“日不落帝國”,它在1890至1914年間達到最高峰。

帝國在全世界范圍內協助傳播了英國的技術、商業、語言和管理模式。帝國霸權幫助英國實現了驚人的經濟成長,并使其在國際政治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英國殖民地人民無法決定其自己的命運,英國本土的資本主義卻在繼續發展。

事實上,英國的殖民化是完全以其自身利益為優先考量。英國為殖民地留下了更好的基礎設施,但那主要是為了方便這些殖民地的貨物能夠更方便地出口到英國以滿足其本土的需要,或是讓英國的工業品更方便地運送到殖民地市場。白人的自治領大多能夠進一步發展基礎設施,以取得經濟生產上的平衡,但是在拉美、非洲和東南亞的帝國殖民地卻往往只是工業所需原材料(或單一農業產品)的供應者,這對這些國家獨立后的經濟發展并無幫助。另外,為了確保其統治的穩定,英國采用了“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鼓動殖民地內不同民族、語言或宗教的人們相互內斗,使得像愛爾蘭、印度、津巴布韋、肯尼亞、蘇丹、烏干達、伊拉克、圭亞那、巴勒斯坦和斐濟這些國家在獨立后面臨著不同程度的種族沖突。

“大英帝國”一詞的最早使用者相信是伊麗莎白一世女王的占星師兼數學家約翰·迪伊(John Dee)。

大英帝國全盛時期

一八三七年,年僅十八歲的肯特郡主維多利亞登基為英國女王,直到她在一九○一年逝世。維多利亞女王在位的六十多年當中,英國控制全球海權,主宰世界貿易,其廣闊的殖民地遍布各大洲,“日不落帝國”儼然“可以與世界抗衡”。在維多利亞時期,英國涌現出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麥克斯韋,莎士比亞以來最杰出的文學家狄更斯,自由主義政策的先鋒格萊斯頓和大名鼎鼎的外交家帕默斯頓,可謂人才濟濟。

維多利亞帝國的統治地位在一八六五年帕默斯頓逝世之際達到了頂峰:“北美和俄羅斯的平原是我們的谷倉;芝加哥和敖德薩是我們的礦區;加拿大和北歐半島為我們種樹;澳大利亞為我們牧羊;還有阿根廷為我們養牛;仳魯送來白銀,南非進貢黃金;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茶,地中海是我們的果園;至于我們的棉花種植園正在從美國南部向地球一切溫暖的地方擴展。” 英國與新帝國主義

1870年~1914年一戰爆發這段時期內,殖民擴張的政策與意識形態被稱作“新帝國主義”。這段時期內最明顯的趨勢就是各歐洲強權“為帝國而帝國”,在海外競相爭奪并鞏固其殖民地,在種族優越論的前提之下直接殖民與統治其他被視作是劣等民族的人民。

在這一時期,歐洲強權在海外的殖民地總面積達到了2300萬平方公里。非洲直到1880年代還很少有歐洲人踏足,但在這一時期內非洲成為帝國主義者們主要的目標。但是擴張在其他地區也十分頻繁,特別是在東南亞和東亞沿海地區:在這些地區美國和日本也加入到了爭奪殖民地的行列之中。

1875年被認為是大英帝國的分水嶺,這一年本杰明·迪斯累利領導的英國政府從埃及的伊斯梅爾(Ismail)手中買入了蘇伊士運河的股份。英國從此鞏固了對這條對英國和印度貿易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的運河的控制權。1882年,英法兩國對埃及領土的爭奪最終以英國人的勝利告終。

對沙皇俄國幾個世紀以來逐漸向南擴張的擔心也影響了英國的政策:1878年英國控制了塞浦路斯,將其作為保護奧斯曼帝國的據點;在此之前英國還參與了1845至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并試圖入侵阿富汗。所有這一切舉動都是為了阻止俄國進一步向南擴張以至最終威脅到英國對印度的占領。英國發動了三場針對阿富汗的血腥戰爭,但都不成功,當地人民的反抗和復雜的地勢挫敗了英國的目標。1842年的第一次英阿戰爭是維多利亞時期英國所遭受的最慘痛的軍事失敗,整個英國軍隊被由俄羅斯帝國所支持的阿富汗普什圖族人擊潰。1880年第二次英阿戰爭同樣是一次慘痛的經歷,英軍在坎大哈被擊潰、在喀布爾被包圍,最后只能撤退到印度。1919年第三次英阿戰爭引起了阿富汗部族的起義,徹底擊垮了剛剛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英軍,將他們永遠地趕出了阿富汗。英國人在亞洲內陸的冒險在1903年一次失敗的、并且完全沒有必要的侵略中國西藏的企圖失敗后徹底結束。

與此同時,在英國的許多有影響力的政治家和商人都將正式的帝國視為極其重要,特別是對在世界市場上份額正在下降的英國商品而言。1890年代英國全心全意地采取了新的政策,很快成為熱帶非洲殖民地的重要搶奪者。

英國采取了新殖民主義政策的誘因可能是為了為英國產品和投資尋求更大的海外市場,或者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戰略性的先發制人舉措,為的是防止現有的貿易通道被別的強權破壞,或者讓別國在日趨封閉的國際貿易形勢發展下獲取更多的出口市場。1900年初張伯倫試圖對英國的貿易壁壘法案進行修改卻遭到很大的反對并最終被迫放棄,顯示即使在英國的利益受到損害的情況下,英國人還是多么地支持自由貿易的原則。也有歷史學家們認為,英國采取新帝國主義政策其實是其影響力下降的表現,而非其影響力上升的結果。

在印度的殖民主義的演變過程足以警示我們,不應將新帝國主義時代之前西方資本主義強權間經濟上的競爭視為英國加強殖民地管制的唯一原因。印度正式成為英帝國的組成部分是在1858年,目的是鞏固英國對印度的統治,也是對印度兵變的直接反應,而印度兵變的緣由之一也是印度國內的保守勢力反對英國在印度次大陸的許多政策所導致。

一戰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大英帝國完成了最后一次的大規模海外擴張。英國經國際聯盟的批準對原本屬于奧斯曼帝國的巴勒斯坦和伊拉克進行委任統治,而德國殖民地坦噶尼喀、西南非洲(納米比亞)和新幾內亞也被劃入英國的版圖(西南非洲被由南非,新幾內亞由澳大利亞統治)。

一個位于都柏林的英愛戰爭紀念碑

雖然英國贏得了戰爭,并從戰爭中獲得了新的殖民地,戰爭的巨大開銷使得英國無法繼續承擔維系一個帝國所需要的龐大財政支出。英國有數百萬人死亡,無數資產被毀,其結果是債臺高筑、資本市場的混亂以及在海外殖民地英國籍官員人數的缺乏。與此同時,民族主義情緒在新老殖民地都在高漲,而帝國的參戰以及黑人士兵在戰爭中所感受到的強烈的種族歧視都更加助長了這種民族主義情緒。

1920年代是自治領發生巨大變革的時代。雖然自治領在一戰爆發時還無權選擇是否參戰,1919年結束一戰的《凡爾賽條約》,卻是由英國和其自治領分別簽署的。1922年自治領不再愿意支持英國對土耳其的軍事行動,迫使英國尋求一個和平的妥協方案。

自治領的完全獨立經由1926年的《貝爾福宣言》和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案》得到最終確立:所有自治領取得與英國的同等地位,英國的立法機構不再有權干涉自治領內部事務,自治領也將享有自主外交政策的自由。1907年在殖民部內設立的一個主管自治領事務的部門也在1925年從殖民部分離出來成立獨立的自治領部,并在1930年擁有了首位部門大臣。

加拿大在1923年成為第一個獨自簽署外交條約的自治領,并在1928年迎來了首位英國駐渥太華高級專員,從而結束了加拿大總督原先即是加拿大國家元首、又是英國駐加拿大代表的矛盾地位。1927年加拿大向華盛頓派遣了第一位永久性的外交官;1940年澳大利亞也派出了首位駐外大使。

愛爾蘭自由邦在一場反抗英國統治的血腥戰爭后于1921年取得了自治領地位;1937年愛爾蘭與英國斷絕了正式的憲法關系,并在1949年正式成為完全獨立于英聯邦之外的愛爾蘭共和國。原本就獨立、直到1922年才被英國掌控的埃及也在1936年斷絕了與英國在憲法上的特殊關系(雖然直到1956年英國才從埃及撤軍)。在1922年成為英國保護國的伊拉克也在10年之后的1932年完全獨立。

20世紀初被殖民地區人民的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已經開始挑戰殖民宗主國的統治地位。同時,宗主國又開始越來越關心本土和周邊國家的事務,特別是在二戰以后這種趨勢更加明顯。印度是第一個抓住這個歷史機遇的國家,之后亞洲和非洲的許多殖民地也紛紛效法。英國雖然在開始時試圖抵抗這種勢頭,但都落得災難性的下場,最終只得接受這一新的形勢,并將舊日的大英帝國轉變為今日的英聯邦。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英國民不聊生,而它的前盟友們卻又不愿繼續支持殖民主義。1947年的經濟危機迫使克萊門特·艾德禮的工黨政府放棄使英國成為超級大國,美國的崛起。英國也必須處理與歐洲其他國家的關系,但英歐之間扭曲的關系至今沒有完全解決。

1939年9月英國對德國的宣戰只代表了它自己和澳大利亞(當時澳大利亞還未正式接受《威斯敏斯特法案》),而除了愛爾蘭(該國在一年前要求英國軍隊離開其國土,并選擇在戰爭中保持中立)以外其他的自治領則都分別對德宣戰。

二戰最終摧毀了英國原本就已經開始減弱的經濟與財政領導能力,并突顯了自治領與美國在軍事上對英國進行協助的必要性。1942年澳大利亞總理約翰·科丁(John Curtin)史無前例地下令將駐扎在英屬緬甸的澳大利亞士兵調回澳大利亞參加保衛澳大利亞的戰斗,明確地向英國表明,英國再也無法要求自治領政府以犧牲本國利益來維護英國的戰略利益。

戰爭結束后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于1951年加入了美國主導的澳新美地區安全條約,使得美國取代英國成為在太平洋地區新的軍事主導力量。而英國本身也從1961年起就試圖加入歐共體,并在1973年如愿以償,這進一步削弱了英國與其自治領之間原本存在的特殊經濟關系,自治領的產品在進入英國市場時從此不再享受特殊優惠待遇。

在加勒比、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戰后的非殖民化運動在日漸強大的民族主義勢力推動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以實現,而英國幾乎從未試圖抵制這股浪潮。英國的頹勢在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中表露無遺:在這場近乎羞辱的事件中,英法兩個老牌殖民國家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下被迫結束對埃及的干預,以維護美國在中東的利益。

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這是印度國大黨長達40年反抗殖民主義斗爭的勝利。但是印度的獨立是以分割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代價的,為的是避免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互相的內斗。英國和其他自治領對于印度獨立地位的接受是今日英聯邦組織的開始。

1948年緬甸也獲得獨立,并選擇不加入英聯邦;之后又有斯里蘭卡(1948年)和馬來亞(1957年)的獨立。1948年英國結束了在巴勒斯坦地區的委任統治,此后的幾十年間這里一直持續著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血腥暴力爭端。在地中海地區,說希臘語的塞浦路斯人一直通過游擊戰的形式希望將塞浦路斯保留在希臘的版圖內,但1960年塞浦路斯還是最終獲得獨立。

英帝國在非洲殖民主義的結束往往過分迅速,以至新獨立的國家無法獨立面對獨立后的挑戰:1957年加納在10年的民族主義運動后終于獨立,之后尼日利亞(1960年)、塞拉利昂和坦噶尼喀(1961年)、烏干達(1961年)、肯尼亞和桑給巴爾(1963年)、岡比亞(1965年)、博茨瓦納和萊索托(1966年)以及斯威士蘭(1968年)也相繼獨立。

英國從南部和東部非洲的撤軍對當地的白人居民有著很大影響:肯尼亞獨立后發生的茅茅起義表明,白人土地主對權力的占有已經引起了非洲土著居民的不滿。南非白人政權的持續存在一直是英聯邦的一塊心病,直到其于1994年結束了種族隔離的政策。

雖然由白人占多數的羅得西亞聯邦隨著1964年馬拉維和贊比亞的分別獨立已經分裂,南羅得西亞的白人(他們自1923年起就一直是一個自治的殖民地)宣布獨立,拒絕接受一個非洲人政府的管轄。在南非白人政府的支持下這個羅得西亞政權一直持續到1979年,直到雙方達成協議成立一個多數共治的津巴布韋共和國。

在短命的西印度聯邦(1958年至1962年)的失敗后,大多數英國的加勒比殖民地選擇分而治之:1962年的牙買加和特立尼達和多巴哥、1966年的巴巴多斯以及其他的東加勒比海島國都相繼獨立。英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在之后的歲月里也相繼經歷了類似的非殖民化過程。1997年,英國在中國政府的強烈壓力下,被迫歸還了原本就屬于中國領土而被英國以武力占據的殖民地香港。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卷入了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 日期: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位置:歐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東

結果:協約國獲勝

大約15億人卷進戰爭

死亡(約數):10,000,000人

將士:900萬

平民:700萬

合計:1669萬

發起國家:同盟國、協約國

主要參戰國:

協約國

·塞爾維亞王國

·俄國

·法國

·比利時

·大英帝國與其殖民地

·日本

·意大利王國(1915年5月,意大利退出同盟國,加入協約國)

·羅馬尼亞

·希臘

·美國

·中國等

同盟國

·意大利

·德意志帝國

·奧匈帝國

·奧斯曼帝國(又稱奧斯曼土耳其)

·保加利亞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Central Powers)和協約國(Triple Entente)之間的戰斗。 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是同盟國,英國、法國、意大利、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后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意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結果意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中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傷。

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比對德作戰)和南線(又稱巴爾干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戰爭的背景 普法戰爭

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并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與法國爆發普法戰爭。這場戰爭以法國大敗,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而普法停戰的和約極其苛刻,和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予德國,并賠款50億法郎。結果使德法兩國結怨,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互立陣營

普法戰爭后,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因此他采取結盟政策,圍堵法國。他本來使德國與奧匈帝國及俄國結成“三皇同盟”,可是后來俄國在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因巴爾干半島問題,與奧匈帝國發生利益沖突。德國最終在1879年選擇了奧匈帝國作為盟友,與奧匈帝國締結秘密的德奧聯盟。此外,俾斯麥轉而與因為與法國在殖民地事務上發生沖突,在1881年爭奪北非突尼斯失敗而與面臨孤立的意大利結盟。因此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與意大利王國三國締結“三國同盟”。

俄國得知德奧兩國簽訂了“德奧同盟”后,俄國十分憤怒。但俾斯麥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為了保持與俄國的良好關系,于1887年與俄國簽訂了“再保條約”??墒钱斮滤果溤?890年下臺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條約終止。而法國方面,則在法國財務支持俄國工業化后,在1892年與俄國結盟。是為“法俄同盟”。

而英國則在1904年與法國簽訂“摯誠協議”。這協議并不是軍事同盟。這是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協議。在法國的慫恿下,英、俄雙方終于在1907年結束他們的殖民地糾紛,簽訂“英俄諒解”。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因受到德國在奧斯曼帝國的力量威脅,組成“三國協約”。

歐洲從此分為兩大陣營,因此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演變為世界大戰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被暗殺而引起的。

爭奪殖民地

20世紀初帝國主義興起。在俾斯麥時代,鑒于統一德意志帝國初立,故對殖民地的爭奪較少參與。后來,見于國內商人勢力興起,商人要求德國政府爭取海外資源和市場。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麥就那樣被罷后,可是后來德皇認為德國殖民地太少,原料產地及商品市場不足,就又實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劃分全球的勢力范圍。于是觸犯了老牌殖民大國——英國和法國雙方的各自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沙皇俄國得到利益,這亦使得兩大陣營的沖突加劇,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軍備的競賽 兩大軍事集團在戰前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賽:德國于1900年制訂海軍法,將海軍規模大加擴充,英國為保持海上力量優勢

以維持安全,在1905年開始建造無畏艦,并在1907年德國開始建造無畏艦時以二對一海軍政策,即保持自身無畏艦數為德方之兩倍以相應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后,又聯同法俄兩國實施三國海軍聯防,即英國在北海、法國在地中海、俄國在波羅的海分別對付德奧兩國海軍;而在陸軍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國常備軍由42萬擴充至87萬,法國則由50萬擴充至80萬,俄羅斯也準備由80萬增加到230萬,可是最后雖未達標,唯其陸軍已有140萬,是全歐之冠,不過其質素卻甚為低下,無法和德法兩國的陸軍相比;奧匈的軍隊由27萬擴漲至80萬,意大利由20萬擴大至35萬,而奧意兩國的陸軍質素皆不及德法,最后美國也相應歐洲局勢緊張將軍隊數由3萬4千人擴張至16萬。

歐洲火藥庫——巴爾干

巴爾干半島向來都被稱為歐洲火藥庫,當時巴爾干半島各國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發生了兩次巴爾干戰爭,并使得奧匈帝國和俄國的沖突又加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深厚的導火線。 薩拉熱窩事件

這次事件為在歐洲爆發全面戰爭的直接原因。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時正,波斯尼亞青年普林西普(當時僅19歲)在薩拉熱窩刺殺主張吞并塞爾維亞的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這一事件被稱為薩拉熱窩事件,被認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普林西普的行動是熱愛民族的一種偉大表現,但是刺殺斐迪南的這一薩拉熱窩事件被奧匈帝國當做了對塞爾維亞發動戰爭的口實。1914年7月23日奧國在獲得德國無條件支持下向塞爾維亞發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兇手、鎮壓反奧活動和罷免反奧官員等,塞國除涉及內政項目外悉數同意。不過,奧國依然將行動升級。與此同時,德國知悉俄國的軍事動員,德皇要求俄國停止并迅速備戰。鑒于各國的強硬外交和對國家軍事力量的自驕,戰爭已無可避免。

戰事爆發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俄國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接著在3日,向法國宣戰。8月4日,德國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時,比利時對德國宣戰;同日,英國考慮到比利時對自己國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為了確保比利時的中立,而在1839年簽署的倫敦條約,于是向德國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塞爾維亞對德國宣戰,意大利宣布中立。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帝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第一次世界大戰大事記

1914年6月 斐迪南大公遇刺,點燃了戰爭的導火索。

1914年7月 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1914年8月 德國向俄、法宣戰并入侵比利時。英國向奧匈帝國和德國宣戰。

1914年11月 土耳其加入同盟國

1915年5月 意大利加入協約國。

1915年10月 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

1916年3月 葡萄牙加入協約國。

1917年2月 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因而退出大戰。

1917年4月 美國參戰。

1918年3月 俄、德國簽約停戰。

1918年9月 協約國開始最后的進攻。

1918年11月 德國簽約?;?,大戰結束。 巴黎和會

性質:帝國主義的分贓會

戰后各國于巴黎召開和議,稱為“巴黎和平會議”(簡稱巴黎和會)。會議的重大決定由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法國總理克里孟梭主持。雖然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主張寬大對待德國,但法國卻因為復仇心作祟,主張嚴懲德國。因此,諸國與德簽訂的議和條約——《凡爾賽和約》,因應法國的要求而加入了極其苛刻的條款,向德國強加了巨大的割地賠款及限制軍備條款。但同時間,并未向德皇威廉二世、興登堡元帥、魯登道夫將軍等戰犯施以應有的懲處。結果為德國在20年后挑起規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禍根。

戰爭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30幾個國家,15億人口卷入戰爭,對人類的精神和物質都造成了極大的摧毀。

民族國家

戰爭給人類帶來了重大損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沙皇俄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等四大帝國覆滅了。而巴爾干半島與中東地區的民族國家則隨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英國削弱

原來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國,在戰后雖然領土有所增加,但其對領土的控制力卻因戰爭的巨大傷亡與物資損失而大大削減,而其經濟亦因戰爭大受影響,出現嚴重衰退,從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讓給了美國。

十月革命

大戰期間,俄國發生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美日興起

這場大戰削弱了英、法、意;美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世界金融中心也由倫敦轉移到紐約;日本也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并侵占了原屬德國勢力范圍的中國膠州灣及山東半島。1914-1919年,日本企業實繳資本金額從22.18億日元增加到61.23億日元,工業生產力增加4倍以上。它的實際工業產量增加1.8倍,出現了以出口工業為中心的新建擴建企業高潮。造船工業1914年建造79艘,計8.2萬噸,1918年激增至443艘,計54.05萬噸,從戰前占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

德國復仇

《凡爾賽條約》將發動戰爭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德國,從而對德國實行條件極為嚴厲的經濟與軍事制裁,德國失去了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德國被解除武裝,德國的陸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不準擁有空軍。德國雖然在一戰中最后戰敗,但德國的元氣并未受到過大的傷害,工業體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國本土并未受到戰火的波及,而且《凡爾賽條約》過多考慮戰勝國的利益分配,完全沒有考慮戰敗國自身的利益,加上條約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奪本質,使得德國國民對強加給他們的條約有極強的抵觸和反感情緒,引發了德國民眾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驕傲的日耳曼民族為了擺脫《凡爾賽條約》的桎梏,各派政治勢力、各種政治思想在德國你爭我奪,顯得尤為激烈,這為德國成為一次新的大戰提供了條件。結果德國在希特勒的納粹黨的領導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五四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代表以戰勝國身份在巴黎和會上提出收回山東權益、廢除“二十一條”、取消列強特權等正當要求,卻被會無理否決。消息傳來,激起全國人民的強烈憤慨。

1919年5月4日,3000多名北京高校學生擁向天安門,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還我青島”等口號,五四運動爆發。從6月3日開始,上海等地的工人罷工,商界罷市,五四運動有學生運動發展成為全民愛國運動。

軍人待遇

美國的一戰軍人領到每人每日1美元為薪金,另加25分為每日在美國國外消費。后來由于1930年代的大蕭條,退伍軍人、其家屬與其它有關團體向美國政府要求實時索取戰時服務的酬勞金額不果而導致1932年美國軍方介入的流血酬恤金進軍事件。

女人的地位提升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女人們是不被看作為“人”的。直到一戰爆發,男人們都被征去做了戰士,留下的只有老幼婦殘,那個時候,養家做事的就只有女人了。于是女人們就出去工作,掙錢養家。雖然她們和男人做一樣的工作,她們得到的工資相對來說就少了很多。不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女人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

國際聯盟

鑒于第一次界大戰的傷亡與物資損失巨大,英法等戰勝國于是發起了一個用以減少武器數目、平息國際糾紛及維持民眾的生活水平的組織,是為國際聯盟(簡稱國聯)。然而,國聯卻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被聯合國取代。

軍事學術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戰后出現的總體戰、閃擊戰、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等各種軍事理論的出現,都是從不同角度總結大戰經驗的結果。

新技術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為一系列新技術發展的催化劑。戰爭期間,才發明不久的飛機受到一些國家的重視,很快進入實用階段。軍用飛機在戰場上成為一支新軍。飛機的數量也不斷增加。在大戰期間,汽車的機動性引起人們的關注。戰前在歐洲和美國的街道上占主導地位的馬車,很快被汽車取代。德國等原料缺乏的國家,為了應付敵方的封鎖,大力發展化學合成技術。從而推動了化工技術的發展。戰士對物資的旺盛需求,也促使人們不斷的改進生產流程,為生產管理的革新提供了條件。

政府機構職能的改變

在戰爭初期,各國政府都沒有做好長期戰爭的準備,因而也沒有對經濟加以干預。隨著戰爭的延長,各國不得不建立起一整套專門機構,以有效地利用全國的人力物力。這些機構著手干預私人企業的投資方向,負責分配政府訂單,控制原材料的供應,調整各種經濟關系,壟斷對外貿易。

萊茵非軍事區

萊茵非軍事區是萊茵河以東50公里。

這個是一戰后《凡爾賽和約》里的內容?!斗矤栙惡图s》是一戰后戰勝的協約國與德國的和約,大體內容包括:軍事上德國禁止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只能招募志愿人員參軍,只能保留10萬人陸軍,不準擁有空軍,海軍只保留部分輕型水面艦艇(希特勒上臺時德國只有36艘輕型水面艦艇),不準擁有大噸位艦艇和潛艇,萊茵河以東50公里內德國不得駐軍設防,就是所謂的萊因非軍事區。政治上禁止德國與奧地利合并或組成任何形式的聯盟集團。領土方面德國向法國歸還在普法戰爭中取得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薩爾煤礦區由國際聯盟代管15年,在此期間法國從此處無償開采煤礦作為德國占領阿爾薩斯和洛林的補償(兩處都是法國重要的煤炭基地),15年期滿后由薩爾地區公民投票決定歸屬(就是該地區是并入法國還是回歸德國,1934年薩爾回歸德國)。德國放棄了大片領土,在此基礎上波蘭國家得以重建,德國所有海外殖民地由國聯“委任統治”,事實上被英法日本等主要戰勝國瓜分。經濟上規定德國要支付大量賠款,但是沒規定具體數目。后來協約國方面先后提出道威斯計劃和楊格計劃,1929——1933年經濟危機爆發后德國宣布停止支付賠款。

一戰之后召開了巴黎和會及華盛頓會議,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在西亞、太平洋等地的矛盾。

大蕭條

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間全球性的經濟大衰退。

影響

大蕭條的普遍影響導致了:

1、提高了政府對經濟的政策參與性,即凱恩斯主義;

2、以關稅的形式強化了經濟的民族主義;

3、激起了作為共產主義替代物的浪漫-極權主義政治運動(如德國納粹)。大蕭條相對于其他單一原因來說是最能夠解釋為什么在1932年到1938年之間歐洲大陸和拉丁美洲各國政治逐漸右翼化。

4、阿道夫·希特勒、貝尼托·墨索里尼等獨裁者的崛起,間接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大蕭條的影響比歷史上任何一次經濟衰退都要來得深遠。這次經濟蕭條是以農產品價格下跌為起點:首先發生在木材的價格上(1928年),這主要是由于蘇聯的木材競爭的緣故;但更大的災難是在1929年到來,加拿大小麥的過量生產,美國強迫壓低所有農產品產地基本谷物的價格。不管是歐洲、美洲還是澳大利亞,農業衰退由于金融的大崩潰而進一步惡化,尤其在美國,一股投機熱導致大量資金從歐洲抽回,隨后在1929年10月發生了令人恐慌的華爾街股市暴跌。1931年法國銀行家

收回了給奧地利銀行的貸款,但這并不足以償還債務。這場災難使中歐和東歐許多國家的制度破產了:它導致了德國銀行家為了自保,而延期償還外債,進而也危及到了在德國有很大投資的英國銀行家。資本的短缺,在所有的工業化國家中,都帶來了出口和國內消費的銳減:沒有市場必然使工廠關閉,貨物越少,貨物運輸也就越少,這必然會危害船運業和造船業。在所有國家中,經濟衰退的后果是大規模失業:美國1370萬,德國560萬,英國280萬(1932年的最大數據)。大蕭條對拉丁美洲也有重大影響,使得在一個幾乎被歐美銀行家和商人企業家完全支配的地區失去了外資和商品出口。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1939年9月1日—1945年8月15日,以德國、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軸心國( 及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余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后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二戰成員國

法西斯國家:德國、意大利、日本、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芬蘭、斯洛伐克、克羅地亞、偽滿洲國、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維希法國、泰國、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西班牙沒有直接參戰,只是派遣了所謂“藍色師團”的仆從軍幫助德軍。

反法西斯國家:美國、英國、蘇聯、中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哥斯達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共和國、薩爾瓦多、希臘、危地馬拉、海地、洪都拉斯、盧森堡、荷蘭、新西蘭、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馬、波蘭、南非聯邦、南斯拉夫、墨西哥、菲律賓、阿比西尼亞(即今埃塞俄比亞)、伊拉克、巴西、玻利維亞、伊朗、哥倫比亞、利比里亞、法國(1940年6月法國淪亡后稱自由法國)、厄瓜多爾、秘魯、智利、巴拉圭、委內瑞拉、烏拉圭、土耳其、埃及、沙特阿拉伯、敘利亞、黎巴嫩。

根本原因

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引起的。經濟上,一戰后德國不甘心《凡爾賽和約》對其的嚴懲和限制,依靠美國的扶植,經濟再度超過了英法;意大利在一戰后經濟衰落;日本侵略亞洲國家的同時,美英等國禁止向日本輸送石油戰略物資,導致日本經濟發展受到阻礙。政治上,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嚴重的經濟危機引起了政治危機,德國和日本建立了法西斯專政,而英、法、美繼續堅持資產階級民主制度。世界大戰徹底爆發。

關于開始時間,中國的歷史書上是以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為全面爆發時間。注:是全面爆發,沒有具體開始時間。如:在歐洲各國都以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為開始時間。在亞洲中國和朝鮮和韓國等國專門研究二戰的學者一致認為開始時間是日本1937年7月7日進攻盧溝橋。在非洲國家都認為二戰開始時間是1934年12月5日,意大利突然進攻埃塞俄比亞軍隊。在前蘇聯國家一致認為開始時間是1941年6月22日德國突然進攻蘇聯。而美國單方面認為二戰時間是1941年12月7日,日本??哲娡蝗灰u擊美國珍珠港。

但全世界都有一個統一的結束時間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國戰艦“密蘇里”號的甲板上向美、中、英、蘇等盟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二戰性質

第二次世界大戰分為性質不同的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帝國主義戰爭,第二個階段為反法西斯正義戰爭.分為兩階段:1941年6月蘇聯參戰根本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政治性質;1940年5月希特勒德國進攻西歐,英法被迫抗擊,戰爭性質改變。

直接原因

是由于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沉重打擊,德意日法西斯為擺脫危機,轉移國內人們的斗爭視線,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1929年10月24日,美國紐約華爾街證券交易所出現拋售股票的狂潮,收盤時轉手的股票達到1300萬股,創歷史最高紀錄。隨之而來的是股票市場的崩潰和銀行的擠兌風潮,美國經濟陷入絕境,史稱“黑暗的十月”。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最嚴重的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爆發了。

這次大危機的爆發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由于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所有制之間的矛盾,美國國內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1929年美國貧困戶家庭占到家庭總數的60%,這大大限制了社會購買力。當時出現的投機狂熱增加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1928年8月美國股票市場的平均價格相當于5年前的4倍,刺激了市場的虛假繁榮。

這場危機來勢兇猛并持續了四年時間,從美國迅速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給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造成嚴重破壞,人們常常用“大蕭條”“大恐慌”來形容這場危機。

二戰主要事件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9月5日,美國發表《中立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1940年,德國發動“閃電”攻勢。(稱“白色閃電”。4月9日攻占丹麥和挪威,5月10日攻占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隨后進攻法國。)

1940年5月10日,德軍決定采用“曼斯坦因計劃”完成了對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波蘭、法國等西歐國家的侵略。

為了接著征服蘇聯,希特勒策劃了《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在1940年9月7日柏林簽定完畢。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向英法宣戰,戰火燒到了地中海和非洲。

1940年6月22日,德軍發起總攻,法國投降。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發出了關于入侵英國的訓令(海獅計劃)。1940年8月,德國航空兵開始對英國城市進行密集突擊。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條約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

1941年9月30日,德軍進攻莫斯科,即莫斯科保衛戰。德軍莫斯科戰役的失敗,為斯大林格勒戰役即二戰轉折奠定了基礎。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次日下午,美國對日宣戰,還有其他20多個國家同時對日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2年1月1日,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的有美利堅合眾國、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中華民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哥斯達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共和國、薩爾瓦多、希臘、危地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盧森堡、荷蘭、新西蘭、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馬、波蘭、南非聯邦和南斯拉夫,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最終形成。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戰役爆發,成為二戰轉折點。

1944年6月6日,諾曼底登陸,德國全面潰敗。

1945年2月,美國、英國、蘇聯三國首腦在蘇聯雅爾塔召開會議。會議決定打敗德國后,要對德國進行軍事占領,徹底消滅德國的法西斯主義,同時,還決定成立聯合國。蘇聯承諾在德國投降后3個月內,參加對日本法西斯的戰爭。

1943年9月8日,意大利無條件投降。

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6日,美國投擲原子彈轟炸日本廣島,24.5萬人口中死亡和失蹤人數達71379人,受傷人數近10萬。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

1945年8月9日,美國投擲原子彈轟炸日本長崎,23萬人口中的約14萬8千人傷亡和失蹤。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國戰艦“密蘇里”號的甲板上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波蘭戰役

1939年9月1日凌晨,波蘭戰役爆發,德國軍隊利用夜幕的掩護,在2000多架飛機的支援下,對波蘭發動突然襲擊,波德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的打響,意味著一場世界性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當航空兵和裝甲部隊結合起來時,全世界第一次領教了“閃擊戰”的威力。9月3日,英國和法國對德國宣戰,雖然英國和法國之前已經保證會確保波蘭的安全,但是波蘭軍隊的奮力抵抗并沒有得到英法兩國任何有效的軍事支持。最終波蘭的軍隊還是被裝備精良、戰術強大的德軍擊敗。9月6日,波蘭政府逃離華沙。9月17日,華沙保衛戰開始,幾乎在同一天,蘇聯紅軍進入波蘭東部。9月27日,德軍占領華沙。波蘭再一次遭到瓜分。波蘭在復國20年后,又一次消失了。

與此同時西線的法德邊界卻毫無動靜,英法等國違背了自己許下的“如果德意志帝國膽敢入侵波蘭,英法聯軍將直搗魯爾谷地”的諾言,屯重兵卻躲在鋼筋水泥的工事后面,眼睜睜地看著一個堂·吉訶德式的小國抵抗著強大鄰國的侵略,取而代之的只是在外交上的譴責而已。從1939年9月1日戰爭爆發開始,直到1940年5月10日,德意志帝國才和英法爆發正式沖突,這段和平的時期被德國人叫作“靜坐戰”(綏靖政策),西方則稱為“假戰”。希特勒在占領波蘭后,對西方的綏靖一語道破:“對于這種結局,波蘭人應該感謝他們的英法朋友。”

戰爭的殘酷后果

在這場決定人類命運的生死大搏斗中,先后有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波及二十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戰火燃及歐洲、亞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戰區域面積為兩千兩百萬平方公里,交戰雙方動員兵力達一億人,直接軍費開支總計約三萬億美元,占交戰國國民總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參戰國物資總損失價值達四萬億美元。

在歐洲,蘇德戰場為對抗德國的主要戰場,也是二戰中最慘烈的戰場。在亞洲,中國戰場擔負著反對日本侵略者陸地侵略的任務。在太平洋,美國擔負著反對日本侵略者海洋侵略的任務。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上死傷人數最多的戰爭,大約有6000萬人死亡(其中蘇聯為2700萬死亡,中國約為1800萬死亡),至少1.3億人受傷,合計傷亡1.9億人(其中蘇聯約為6000萬傷亡,中國約為3500萬傷亡)。

中國是抗擊日本侵略的主戰場。據不完全統計,在日本侵略軍的屠刀下,中國傷亡人數達3500萬。中國二戰死亡人數一直說不太清,因為統計不清楚,學者估計有1200萬人-1800萬人,不過90年代以后,官方數據明了,中國死亡約1800萬,但是依然有很多學者質疑不足1800萬。按一九三七年的比價計算,日本侵略者給中華民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一千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五千億美元。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和重要的歷史貢獻。

蘇聯是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主戰場,二戰參戰國蒙受的全部損失中有41%是蘇聯的損失。據俄羅斯公布的材料,蘇聯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衛國戰爭期間,因戰爭傷亡在6000萬,其中死亡2700萬人,其中蘇聯紅軍犧牲866.84萬人;物質損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價格計算達6790億盧布。蘇聯傷亡多為男性,導致戰后的蘇聯男女比例嚴重失調。

美國和英國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員,它們也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付出了重大代價。據戰史材料,美國共有42萬人在二戰中死亡,英國共有40萬人(包括軍人和平民)在戰爭中死亡。法國有80萬人(包括軍人和平民)在戰爭中死亡,其中平民占到多數。德國、日本和意大利是發動二戰的元兇,遭到了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嚴厲懲罰。

德、日、意發動的侵略戰爭也使這些國家國內的民眾深受其害。

也正是由于這次世界大戰的慘烈,為了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中英美蘇法為首的同盟國在1945年10月24日發起成立了聯合國,中美蘇英法則成為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世界人民經過多年的浴血奮戰,終于打敗德、意、日等法西斯軸心國。其中,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在反法西斯戰爭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戰的深遠影響

1945年9月2日的東京受降儀式在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舉行,美國駐日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向全世界人民發表講話:“今天,槍炮沉沒,一場大悲劇結束了,一個偉大的勝利贏得了。天空不再降臨死亡,海洋只用于貿易,人們在陽光下可以到處行走。全世界一片安寧和平,神圣的使命已經完成„„我們體驗了失敗的痛苦和勝利的喜悅,從中領悟到決不能走回頭路。我們必須前進,在和平中維護在戰爭中贏得的東西„„”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一次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戰爭,是人類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危害最嚴重、持續時間最長、參戰國最多、波及范圍最廣的一場戰爭,給人類世界造成了非常巨大的、深遠的影響。

一、世界政治局勢形成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對峙,并開始分化,形成約半個世紀的“冷戰”國際關系

1.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影響和鼓舞下,東歐和亞洲出現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力量不斷壯大,越出了一國范圍,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社會主義運動曲折發展。中蘇關系破裂,社會主義陣營內部出現分化。

2. 二戰后初期,西歐國家普遍衰落,美國一枝獨秀,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美國對社會主義國家推行霸權主義政策,出現了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20世紀60年代西歐、日本要求擺脫美國的控制,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受到沖擊,資本主義陣營內部矛盾重重,出現多極化趨勢。

3、美國和蘇聯為了在全球稱霸,展開全面斗爭。在政治上雙方各自擁立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在經濟上美國實行自由主義經濟,蘇聯實行計劃主義經濟;在軍事上美國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蘇聯則成立華約組織。雖然美蘇雙方沒有正面開戰,但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都對其它國家發動戰爭,如美國的越南戰爭,蘇聯的阿富汗戰爭;文化上蘇聯推行共產主義,美國推行民主主義。最后以蘇聯解體為標志結束冷戰格局。

4、由于雙方都有足以摧毀地球的核武器,因此雙方都不敢開戰,二戰結束后幾十年沒發生新的世界大戰。

5、交通規則方面的影響,德國是實行靠道路右側行駛的國家,在二戰期間,德國在被占領國家中強行統一實行靠右行駛的交通規則,如在奧地利,捷克等靠左行駛的國家強行改為靠右行駛,令靠右行駛得以在歐洲普及。雖然德國戰敗但靠右行使的交通規則得以保留。朝鮮半島,中國臺灣地區在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后,在美國,蘇聯等國的影響下全部由靠左行駛改為靠右行駛的交通規則。

二、客觀上推動了現代經濟的迅速發展

1.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扶持下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空前發展的情況下,進入了高速發展和空前繁榮的“黃金時期”。

2. 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

3. 日本、聯邦德國迅速崛起,成為僅次于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強國,資本主義世界形成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

4. 這一階段的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雖然有所恢復和發展,但是各國照搬了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弊端日益顯露,各國紛紛進行改革,未能找到適合本國國情的建設道路,嚴重制約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潛伏著各種危機。中國進行改革開放,找到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三、民族解放運動向縱深發展

由于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在二戰中受重創,亞非地區的殖民地人民發起了殖民地解放運動。印度的獨立給了大英帝國致命一擊,越南,埃及都取得了對帝國主義戰爭的勝利,中東,非洲先后獨立數十個國家,最終導致由西方地理大發現后在全球形成的殖民地體系徹底瓦解。

四、聯合國誕生

聯合國由中、美、蘇、英等國在戰后創建,是世界最大、最重要、最具代表性和權威的國際組織。聯合國它在實現全球非殖民化、維護世界和平和安全、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據聯合國公布的材料,1948年以來,安理會共授權進行了60余項維和行動。另外,聯合國還先后組織制定了從不擴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等數百個國際條約。

瑪格麗特·希爾達·撒切爾

她是英國保守黨這塊“男人的天地”里的第一位女領袖,她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而且是創造了蟬聯三屆,任期長達11年之久的記錄的女首相。英國自19世紀初葉利物浦勛爵連任三屆共15年以后,再沒有任何一個位首相有過如此之長的執政時間。她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其所推行的一套政策而被冠之以“主義”和"革命“的首相,也是20世紀最優秀的首相之一。

姓名:瑪格麗特·希爾達·撒切爾

名稱 Margaret Hilda Thatcher

性別:女

出生年月:1925年10月13日

出生地:英格蘭肯特郡的格蘭瑟姆

學歷:牛津大學理學士、文科碩士學位

稱謂:鐵腕夫人

亞瑟·內維爾·張伯倫

亞瑟·內維爾·張伯倫(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1869—1940年),英國政治家,20世紀30年代綏靖政策的代表人物。1869年3月18日出生于伯明翰。

1918年當選下議院議員,1922年起歷任郵政大臣、衛生大臣、財政大臣等職,為保守黨領袖。1937年5月28日,張伯倫出任首相。

此時歐洲的安全已受到德意法西斯的威脅,張伯倫對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作了一系列讓步,想借此換取歐洲的和平。他所執行的政策被后人稱為“綏靖政策”。1938年希特勒出兵侵占奧地利,隨后又陳兵捷克邊境。張伯倫在下院發表演說譴責德國的侵略行為,但無具體的行動;相反默認了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和德、意武裝干涉西班牙,并縱容日本侵略中國。

在隨后出現的蘇臺德危機中,張伯倫于1938年9月間兩次飛往德國親自與希特勒會談。9月28日至30日,與希特勒、墨索里尼和達拉第在慕尼黑會議,同意德國對捷克斯洛伐克的領土要求,并迫使捷克政府同意慕尼黑協定。9月30日張伯倫同希特勒簽署了《英德互不侵犯宣言》。

綏靖政策

張伯倫的“《英德互不侵犯宣言》”在國內召致許多人的反對。1939年3月德國侵占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后,英國開始采取措施加強防御,張伯倫宣布給予波蘭軍事保障。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張伯倫對德國發出最后通牒,在遭到德國拒絕后對德宣戰。戰爭初期,張伯倫并未有效地組織全國進行戰爭,出現了前線無戰事的“奇怪戰爭”狀態。

1940年5月10日,德軍入侵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直接威脅英法安全。張伯倫搬起石頭打了自己的腳,綏靖政策徹底破產。同日,張伯倫被迫下臺,讓位給丘吉爾聯合政府。同年9月9日,張伯倫病逝。 溫斯頓·丘吉爾

溫斯頓·丘吉爾,政治家、畫家、演說家、作家以及記者,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獲獎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間兩度任英國首相,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帶領英國獲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據傳為歷史上掌握英語單詞詞匯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萬多)。被美國雜志《展示》列為近百年來世界最有說服力的八大演說家之一。2002年,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丘吉爾獲選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

綏靖政策

一戰后的英國迷漫著和平主義的氣氛,從政黨領袖到平民百姓都鼓吹裁軍,人民天真地相信,一戰后將再也不會有一場如此殘酷的戰爭了。丘吉爾是議會中極少數反對裁軍,并警告德國正在撕毀《凡爾賽條約》的人。丘吉爾警告,希特勒的法西斯獨裁將給歐洲帶來災難,如果不立即阻止甚至可能導致文明的毀滅,他督促英國應當重整軍備,并鼓勵盟友法國加強軍事勢力,而不是“裁減你的武器,增加你的義務”。但是多數人都將他的警告視為危言聳聽。

1936年3月7日,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國國會宣布,德國軍隊已經重新占領了萊茵蘭非軍事區。對這一明確違反《凡爾賽條約》的行為,英法兩國都未表示強烈的反對,只有丘吉爾警告這么做不僅違反條約,而且對荷蘭、比利時和法國都造成威脅。丘吉爾再次呼吁,英國應該向法國提供協助,以維持歐洲大陸的權力平衡。

1938年3月11日,納粹德國兼并奧地利;4月,在希特勒的教唆下,位于捷克斯洛伐克境內日耳曼人的聚居區蘇臺德地區的納粹頭子提出自治。7月英國首相尼維爾·張伯倫派出的代表團訪問捷克,討論和平解決蘇臺德問題。9月15日,實行綏靖政策的張伯倫親自訪問慕尼黑,與希特勒商討蘇臺德問題。會談中希特勒明確提出要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臺德,張伯倫表示同意,在得到法國的首肯后,兩國駐捷克的公使于9月20日拜會總統貝奈斯,極力游說他接受希特勒的要求。得知消息后丘吉爾向倫敦新聞界發表了一份聲明:“這無異是西方民主國家向納粹武力威脅的徹底投降„„”。但是情況到9月22日進一步惡化:希特勒提出了具體的時限:捷克政府必須在9月28日下午2時之前作出決定,否則德國就將發起進攻,英國的內閣表示無法接受,戰爭一時間似乎近在眼前。

9月28日,由墨索里尼出面邀請英法德意四國領袖到慕尼黑召開會議,一直幻想避免戰爭的張伯倫喜出望外,于次日趕到慕尼黑。丘吉爾認識到張伯倫有可能做出讓步,因此想提議由反對黨人和保守黨中持反對意見的人士發表一個聯合聲明,敦促張伯倫堅持立場,但是無人附議。9月30日,慕尼黑會議結束,英法兩國接受了希特勒的要求,迫使捷克從10月1日起撤軍,否則戰爭一旦爆發英法將不會支援捷克。張伯倫帶著希特勒一份保證不會有進一步領土要求的聲明回到倫敦,以勝利者的姿態接受歡呼:“在我國歷史上這是第二次把光榮的和平從德國帶回唐寧街。”

在議會,只有丘吉爾等少數人還在抨擊綏靖政策,他稱“我們已經遭到一次完全、徹底的失敗”。他的發言引起一片抗議之聲,但丘吉爾還是在噓聲中結束了自己的演講。由于其反對綏靖政策的立場,丘吉爾還曾一度遭到自己選區的保守黨黨部彈劾動議,最終以3比2的信任票保住自己的議席。

1939年3月13日,德國吞并了捷克的剩余部分,斯洛伐克則在德國的支持下獨立,宣告綏靖政策的徹底失敗。張伯倫3月31日在下院發表演講時保證,如果波蘭遭受侵略,英國將予以支持。5個月后,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丘吉爾后來將二戰稱為“非必然的戰爭”,認為這次戰爭原本在開始時就可以輕易制止,但因英國人民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腸而讓壞人重新武裝”。

個人影響

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帶領英國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戰爭偉大勝利的民族英雄,是與斯大林、羅斯福并立的“三巨頭”之一,是矗立于世界史冊上的一代偉人。丘吉爾出身于聲名顯赫的貴族家庭。他的祖先馬爾巴羅公爵是英國歷史上的著名軍事統帥,是安妮女王統治時期英國政界權傾一時的風云人物;他的父親倫道夫勛爵是十九世紀末英國的杰出政治家,曾任索爾茲伯里內閣的財政大臣。祖先的豐功偉績、父輩的政治成就以及家族的榮耀和政治傳統,無疑對丘吉爾的一生產生了十分巨大的影響,在他成長為英國一代名相的過程中具有關鍵性作用。他們為丘吉爾提供了學習的榜樣,樹立了奮斗目標,也培育了他對祖國的歷史責任感,成為丘吉爾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建功立業的強大驅動力。丘吉爾未上過大學,他的淵博知識和多方面才能是經過刻苦自學得來的。他年輕時駐軍 于印度南部的班加羅爾,在那里有半年多的時間里他“每天閱讀四小時或五小時的歷史和哲學著作”。

自那以后,丘吉爾從柏拉圖、吉本、麥考利、叔本華、萊基、馬爾薩斯、達爾文、王爾德等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歷史學家和生物學家的著作中吸取了豐富的思想營養,為他以后從政帶來巨大作用。這使他的思想更加深刻,人生信念更加堅定,也使他成長為“我們生活的時代里最杰出和多才多藝的人”。

敦刻爾克大撤退

敦刻爾克大撤退(代號:發電機計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在1940年5月,英法聯軍防線在德國機械化部隊快速攻勢下崩潰之后在敦刻爾克這個位于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城市進行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最終英國仍得以利用各種船只撤出大量的部隊。 這次大規模的撤退行動雖然成功的挽救大量的人力,可是英國派駐在法國的遠征軍的所有重型裝備都丟棄在歐洲大陸上,造成英國本土地面防衛發生嚴重的問題。

敦刻爾克大撤退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國軍隊對波蘭發動了進攻,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9月3日,英國和法國被迫對德國宣戰。但實際上英法聯軍只是躲在馬奇諾防線后,沒有對波蘭進行有效的軍事支援。9月27日,德軍占領華沙,波蘭完全淪陷。在此其間,英法兩國只對德國對外交上予以譴責。這一期間被德國人稱為“假戰”或“奇怪的戰爭”。 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軍136個師在3000多輛坦克引導下,繞過馬奇諾防線以A、B兩個集團軍群進攻比利時、荷蘭、法國、盧森堡等國。德軍的主攻方向選在左翼的A集團軍群,指揮強大的裝甲部隊,在馬其諾防線的北端——曾被視為是坦克無法通過的崎嶇而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區發動進攻。這讓向比利時進軍迎戰德軍右翼B集團軍群的英法聯軍大失所料,僅十多天時間,德國裝甲部隊就橫貫法國大陸,直插英吉利海峽岸邊。北部的聯軍事實上已經被包圍在法國北部的佛蘭德地區。5月27日比利時軍隊投降,40萬英法聯軍開始全部集中向敦刻爾克撤退。西面的英吉利海峽成為聯軍絕處逢生的惟一希望。

被德國俘虜的英法聯軍士兵在撤退中英法聯軍重裝備全部丟棄,撤回英國本地后,英法聯軍只剩步槍和數百挺機槍等輕武器,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英法聯軍共丟棄了1200門大炮、750門高射炮、500門反坦克炮、6.3萬輛汽車、7.5萬輛摩托車、700輛坦克、2.1萬挺機槍、6400支反坦克槍以及50萬噸軍需物資。英法聯軍有4萬余人被俘,還有2.8萬余人死傷。在撤退過程中,共出動861艘各型船,有226艘英國船和17艘法國船被德軍炮火擊沉。英國空軍在掩護撤退過程中總共出動2739架次,損失飛機106架,英軍戰斗機和地面高射炮火擊落德機約140架。 一艘名為“蘭開斯特里亞號”豪華郵輪,被征用為撤退軍事運輸船,被德軍炸沉,死亡至少3500名英軍士兵。這次海難事故比“泰坦尼克號”死亡人數還多。英國政府事后一直封鎖信息,近年才得解密。

意義

敦刻爾克大撤退,從5月26日至6月4日歷時九天,實際上是5月26日、6月2日和3日共三個晚上,5月27日至6月1日共五個全天,總共有338226人撤回英國,其中英軍約21.5萬人,法軍約9萬人,比利時軍約3.3萬人。但這些部隊撤離時將重裝備全部丟棄,帶回英國只不過隨身的步槍和數百挺機槍而已,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英法聯軍共丟棄了1200門大炮、750門高射炮、500門反坦克炮、6.3萬輛汽車、7.5萬輛摩托車、700輛坦克、2.1萬挺機槍、6400支反坦克槍以及50萬噸軍需物資。

在撤退中,英法聯軍有4萬余人被俘,還有2.8萬余人死傷,這些傷亡人員中,有的是在抗擊德軍進攻堅守至關重要的防線時戰死的,有的是在海灘等待上船時喪生在德軍空襲和炮火下,還有的是在海上隨著被德軍擊沉的船只而葬身大海。

英國共動員了861艘各型船只投入撤退,有226艘英國船和17艘法國船被德軍擊沉。

英國空軍為了掩護撤退,總共出動2739架次戰斗機進行空中掩護,平均每天出動300架次,有力抗擊了德軍空襲,英軍損失飛機106架,英軍戰斗機和地面高射炮火擊落德機約140架。

在德軍地空火力猛烈轟擊下,英法聯軍仍撤出了33.8萬余人,被譽為“敦刻爾克奇跡”!這一奇跡的產生原因主要有:

在撤退的這幾天中,敦刻爾克地區大多是陰雨天,大霧、小雨以及彌漫的硝煙,使得德國空軍只在5月27日、5月29日下午和6月1日,進行了兩天半的大規模轟炸,其余時間里,要么是

3、5架飛機的小編隊擾亂性空襲,要么干脆是沒有出動。而海面上,素以風大浪高著稱的英吉利海峽在這幾天中,出人意料的是風平浪靜,使英國很多內河船只都能加入到撤退中,發揮了不小作用。

敦刻爾克松軟的沙灘,德軍飛機投下的炸彈,彈片難以有效散飛,殺傷力大大減低。

首先是后衛部隊英勇抗擊著德軍的進攻,掩護主力撤退,特別是最后的后衛部隊法軍第1集團軍,在明知自己已難以脫身的情況下,依然拼死戰斗,守住了陣地;英國空軍的飛行員竭盡所能,為部隊提供掩護,有的飛行員一天出動三四次,使敦刻爾克海灘上空自始至終都有英軍飛機,給予來襲德機以沉重打擊;撤退部隊的官兵,在等待上船和登船的時間里,保持了嚴格的組織紀律,秩序井然,沒有發生爭先恐后的混亂,使整個撤退過程非常順利;撤退的組織者,那些海軍軍官以杰出的組織才能,統籌協調數以百計的各種船只,利用一切方法和器材,將33.8萬人安全撤回英國。

如果,英國遠征軍主力無法撤回英國,對于英國而言,如此慘重的損失將是無法彌補的。盡管英軍失去了大量的裝備和軍需物資,但保留下一批經過戰爭考驗的官兵,為以后的戰爭保留了一大批具有戰斗經驗的官兵,這些回到英國的官兵,絕大部分都成為日后反攻的骨干力量。敦刻爾克的意義就在于,英國保留了繼續堅持戰爭的最珍貴的有生力量。正如丘吉爾在6月4日向議會報告敦刻爾克撤退時所說:“我們挫敗了德國消滅遠征軍的企圖,這次撤退將孕育著勝利!”

凡爾登戰役

凡爾登戰役,1916年德意志帝國決定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圖打敗法國,德軍統帥部選擇法國的凡爾登要塞作為進攻目標,凡爾登是協約國軍防線的突出部,對德軍深入法國、比利時有很大威脅,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強固據點和法軍陣線的樞紐,凡爾登此役是典型的陣地戰、消耗戰,雙方傷亡近100萬人。由于傷亡慘重,凡爾登戰場被稱為“絞肉機”、“屠場”和“地獄”。

此役是典型的陣地戰、消耗戰。雙方參戰兵力眾多、傷亡慘重。

凡爾登戰役 法軍損失54.3萬人,德軍損失43.3萬人,故此役有“絞肉機”、“屠宰場”和“地獄”之稱。戰役中,法軍野戰工事與永備工事相結合組織防御的經驗,成為大戰后各國修建要塞工事的依據。這次決定性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德意志帝國從此逐步走向最后失敗。戰役結束后德皇威廉二世撤銷法金漢的總參謀長職務,改任興登堡為總參謀長,魯登道夫為其副手。

在這場戰役中雙方都用了當時的先進武器,比如法國使用了大口徑跑巨炮,德軍使用了噴火器和毒氣彈,對一戰有重要影響。這次戰役改變了火炮的運用,在此之前火炮多數是用來防守或是在發動進攻前進行一下轟擊,而這次德軍集中大量火炮運用到進攻中則是火炮的新戰法。此次戰役中的火炮戰法,應該是嚴格意義上的炮火支援。此后,火炮支援被其他國家效仿,并得到新的發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軍的火炮戰法是發展最為成熟的。

不列顛空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因德軍準備侵入英國對英國進行大規??找u而進行的空戰。在納粹德國占領法國后,希特勒便著手對付歐洲北部的英國。誘英妥協失敗,希特勒于1940年7月下達全面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此次作戰需要首先殲滅英國的空中力量,以保障登陸行動的順利。為奪取制空權,把占有優勢的英國海軍趕出英吉利海峽,給入侵掃清道路,并迫使英國屈服。德國空軍受命殲滅英國的空軍,對英國本土進行了大規模的連續空襲。轟炸自7月10日開始。 不列顛空戰

在納粹德國占領法國后,希特勒便著手對付歐洲北部的英國。德國為了避免與英國開戰,于是在1940年6月向英國發出妥協的要求,但最后遭到英國首相丘吉爾的拒絕。因此,德國制訂了針對英國的海獅計劃,務求對英國進行登陸作戰。作戰擬訂以步兵登陸英國南部,并深入及占領倫敦,切斷其與外部的聯系,從而一舉占領英國。但此次作戰需要首先殲滅英國的空中力量,以保障登陸行動的順利。因此,德意志帝國元帥戈林便受命殲滅英國的空軍。希特勒及德國最高統帥部把此次行動的最早日期定于8月5日,代號為“鷹襲”。在8月6日,戈林才把進攻日期正式定于8月12日,名為“鷹日”。然而,因為英國南部天氣不穩定,因此德國空軍才于8月13日發動對英國的空中攻勢。

結果

德國空軍無法摧毀英國皇家空軍,也無法掌握英國南方,海峽沿岸的制空權。過了10月之后,登陸英國本土計劃因為天候與海象的關系已經無法執行,德國也必須暫停作戰進行整補,準備下一階段對蘇聯的作戰。因此登陸英國的海獅計劃終止執行,對英國地面目標轟炸改為以夜間為主,大規模對英國的空中行動在此時劃上休止符。

影響

由于德國空軍無法完成奪取制空權的計劃,登陸英國,迫使英國政府投降或者是與德國合作的意圖也就無法執行。德國空軍損失超過兩千名空勤人員和將近兩千架各類飛機,雖然不至于影響到整體的實力,但是對于資源非常有限的德國來說,這些損失在對蘇聯開戰之前也無法完全恢復。

德國喪失在政治上與英國和談的機會,也無法解決英國在大西洋與地中海戰場可能的威脅,雖然短時間之內英國只能以戰略轟炸的型態對德國本土施加壓力,借由美國的協助,英國能夠阻止意大利與德國在北非的計劃,也保留反攻歐洲本土最大的基地。

同時,在心理因素上,英國暫時擋下德國進攻的銳氣,也打破德國空軍在開戰初期全勝的戰績,讓英國的士氣得以在歐洲大陸連番挫敗之后有稍微恢復的機會。

蒙哥馬利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1(MONTGOMERY of Alamein, Sir Bernard Law 1887.11.17-1976.3.25),英國陸軍元帥,戰略家,軍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杰出的指揮官之一。著名的阿拉曼戰役、諾曼底登陸為其軍事生涯的兩大杰作。

1942年7月,在北非沙漠中的英國第8集團軍,被“沙漠之狐”隆美爾的德國非洲軍團擊敗,退守埃及境內的阿萊曼地區。在英軍瀕臨崩潰之際,1942年8月蒙哥馬利正式接管英國第八集團軍臨危受命接任司令。同年10月至11月間蒙哥馬利組織向德軍發動了阿拉曼戰役,一舉擊潰隆德國非洲軍團,扭轉了北非戰局。隨后又揮師乘勝追擊,隨后率領第八集團軍與盟軍配合于1943年5月在突尼斯全殲北非殘敵。蒙哥馬利由此聲譽大振,被人們稱之為捕捉“沙漠之狐”的獵手,譽名“沙漠跳鼠”。阿拉曼戰役后,蒙哥馬利受封為爵士,并因功被提升為陸軍上將,同時被授予巴斯騎士勛章。

埃爾溫·隆美爾

國家重點高新技術領域范文第5篇

1. 定位、研究方向及承擔國家重要任務情況。 定位明確,特色鮮明,研究方向符合科學發展趨勢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主要研究方向發展良好,有較強的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的能力,特別是評估期內承擔了國家重大科研任務,產生了重大科研成果。集中精力承擔和組織國家重要任務,減少一般性競爭項目,有較高的科研效率。

2. 代表性研究成果水平與國際學術影響、在社會經濟發展和國家重大需求中的貢獻、投入產出比。

代表性成果是指評估期內在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上,以實驗室為基地、實驗室固定人員為主產生的重大科研成果,以及通過國內外合作研究取得的成果。代表性成果產生國際重要影響,對實驗室成為學科建設與學術發展的創造中心、培育中心和引領中心起到重要作用。代表性成果應是根據科學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所開展的、為促進科學發展或解決關鍵科技問題以及為國家發展決策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科研系列進展,而不是某研究方向上關聯度不高的成果的匯總和拼盤。對代表性成果的評價應將投入產出比作為一個重要指標。 代表性成果名稱表述應明確、具體,成果按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基礎性工作分類,不同類型成果按不同標準評價。

(1)基礎研究成果。

在科學前沿的探索研究中取得系統性原創成果,并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在本領域公認的重要期刊上發表系列高水平學術論文,或出版學術專著,或在國際重要學術會議上做邀請報告,產生重要學術影響。

(2)應用基礎研究成果。

在解決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大需求和在國家重大工程中具有創新思想與方法,實現重要理論創新、關鍵技術突破或集成,擁有核心專利等自主知識產權,提供科學基礎和技術儲備,取得創造性成果并獲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或在實驗技術方法、專用設備研制改進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3)基礎性工作成果。

基本科學數據、資料和信息具有權威性、系統性、完整性、科學性,并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和資源共享,為相關領域科學研究提供支撐,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3. 合作研究與自主研究課題的組織情況與實施效果。 開展合作研究情況。作為本領域國內研究中心,對學科領域發展起到了輻射帶動作用,積極組織、參與國際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通過開展合作研究,促進協同創新與產學研相結合。共同發表論文作為重要評價指標。

注重頂層設計,設立自主研究課題,其部署體現了實驗室的發展思路。組織團隊開展對主要研究方向上的重大科學問題持續深入、系統研究,支持原始創新的研究;重視對35歲以下青年科技人員和新引進人員的支持。實驗室對歷年自主研究課題重要性與實施效果有相應總結和改進計劃措施,并產生高質量的研究成果。

二、隊伍建設與人才培養

1. 實驗室主任與學術帶頭人作用。

實驗室主任是本領域高水平的學術帶頭人,具有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和寬闊的胸懷,能夠團結和凝聚隊伍,有充分的時間在實驗室工作,在實驗室的建設和發展中起到了主導作用。

實驗室在各個研究方向有高水平的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干,學術帶頭人為本領域有影響的學者,對本領域的科學現狀和發展有深刻理解,學術思想活躍,研究成果顯著。

2. 隊伍結構與創新團隊建設。

隊伍結構合理、穩定,并在長期合作基礎上圍繞主要研究方向形成若干活躍的創新團隊。實驗室人員在國際、國家級學術組織、學術期刊中擔任重要職務,在國家科技計劃擔任咨詢專家。實驗室學術骨干在主要研究方向上開展工作、并是代表性成果的主要完成人。

3. 青年骨干人才培養。

制定了引進和培養優秀青年人才的政策措施,聚集和穩定了一批優秀青年人才。實驗室各主要方向優秀青年人才承擔科研任務情況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情況,特別是40歲以下研究骨干比例及作用。研究生培養的數量和水平。

三、開放交流與運行管理

1. 開放課題設置及成效、科學傳播。

訪問學者制度建設。訪問學者制度落實到位,保持一定數量的訪問學者在實驗室開展合作研究,吸引國際同領域實驗室人員到本實驗室開展訪問學者研究工作,吸引國內外優秀博士畢業生到實驗室開展博士后研究工作。

開放課題設置。圍繞主要研究方向設置開放課題,開放運行費中30%以上用于合作交流和開放課題,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來實驗室開展合作研究,產出高質量開放研究成果。

科學知識傳播及對公眾開放。實驗室開展科學知識傳播,向社會公眾特別是學生開放情況。

2. 學術交流。

開展學術交流情況。具備寬松民主、潛心研究的學術環境,注重學風建設;開展高水平、實質性的國內外學術交流,重視吸引國際一流學者到實驗室開展學術交流;積極承辦國際性、地區性、全國性學術會議。 學術委員會作用。學術委員會由國內外同領域高水平專家組成,對實驗室發展、學術方向的把握、評價考核發揮了重要作用。

3. 儀器設備使用與共享。

實驗室實驗研究條件滿足科研工作需要并具有特色。儀器設備使用率高,大型儀器設備的開放和共享程度高。實驗室具備自行研制、改造儀器設備、發明實驗技術手段的能力。

4. 運行管理、依托單位支持。

規章制度建設。實驗室規章制度健全,日常管理科學有序。人員崗位職責明確,研究資料完整。

激勵創新的政策措施。實驗室作為依托單位內實行人財物相對獨立管理的科研實體,儀器設備和科研用房相對集中,激勵創新的政策措施得力,有良好的創新文化氛圍,實施效果顯著。

專項經費的作用與效果。針對實驗室發展設置自主課題、培養青年人才,取得良好效果。專項經費支出等重大事項決策公開透明。

國家重點高新技術領域范文第6篇

2003年,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正式推出理財規劃師職業。

2004年,國家職業技能資格鑒定專家委員會理財規劃師專業委員會成立。2005年,受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委托,北京東方華爾金融咨詢有限公司和中國人民大學在北京舉辦了全國首個理財規劃師國家職業資格實驗性鑒定培訓班,同年11月初,首批42人通過考試獲頒國字號理財規劃師職業資格。

2006年,理財規劃師列入全國職業資格統一鑒定范疇。

上一篇:古代勵志名言名句大全范文下一篇:供熱安全操作規程全集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