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社區三社聯動范文

2023-10-04

社區三社聯動范文第1篇

(一)研究背景

我國行政體制改革后,基層社區治理模式面臨新的變化,原來由單位包辦一切的福利模式不復存在,各類轉移出來的職能落在了社區和社會組織的肩上,政府將部分管理職能交給社區來做,與此同時社區的發展為社會組織的培育,專業社會工作機構承接政府職能轉移提供了有力條件。鑒于我國現在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利益需求逐漸多元化,以往傳統的公共服務著重社會經濟方面,忽略了民眾的需求。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對社會公共服務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傳統的公共服務已經難以滿足社區居民需求。社區內迫切的需要一些專業社工人才,為居民提供專業化服務。近年來,各類社會組織在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參與社區公共服務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顯現。這些都為“三社聯動”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

2015年10月,民政部部長李立國在全國社區社會工作暨“三社聯動”推進會上明確提出:力爭到2020年,絕大部分城市社區和多數農村社區都能形成及時回應居民需求的社區服務體系,每個城市社區至少有10個以上、農村社區至少有 5 個以上社區社會組織,有專兼職專業社工或接納民辦社工機構從事社會服務活動,達到社區社會組織更加活躍、專業社工作用更加明顯、城鄉社區更加富有活力??梢灶A見的是,5年之后,基層社會服務管理將會煥然一新,特別是社會服務方面將會有質的提升。從2015年開始,內蒙古自治區嘗試在社區治理中運用“三社聯動”模式。

(二)研究意義

本文的研究將基于筆者在社工機構實習時參與項目的過程中,參與項目實施的經驗,具有較強的直接性、實踐性和經驗性。除了自身經歷之外,還將總結國內不同地區極具代表性的“三社聯動”模式。巴彥淖爾市“三社聯動”雖然已經開始探索,但仍然處于探索階段,結合巴彥淖爾市“三社聯動”在金川社區的實踐,總結“三社聯動”在社區治理中的成效,找到社會工作專業發揮專業的空間以及在社區中如何調動社區、社工和社會組織的積極性來促進社區發展,期待這一社區治理的模式能夠運用到其他社區的治理中。

二、問題的提出 隨著我國創新社會治理的變革,社區、社會組織以及社會工作者成為創新治理的重要著力點。巴彥淖爾市“三社聯動”是政府牽頭購買服務,社區提供平臺,社會組織為載體,社會工作為專業支撐,最終滿足居民需求,在社會組織引入外部資源和社會力量之后,社工提供專業化、有針對性服務,把矛盾化解在社區、把多元服務供給實現在社區的一種新型社會治理模式、社會服務供給方式和全新的社會動員機制。金川社區的實踐覆蓋麗水社區、麗景社區、錦繡社區、今日尊府、江南華府、明珠城、北歐印象、河套書院等8個社區,社工機構深入社區,以地區發展模式為理論基礎,培育社區自治組織參與社區建設。在這個過程中建立項目運行機制以及社區照顧體系,為之后社區治理提供可持續的運行模式,達到社區治理可持續的效果,以便將模式推廣到其他的社區治理中。

其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三社聯動”模式的選擇上面,而不同地區的“三社聯動”運行機制并不相同,如何根據地區情況,選擇正確的發展模式和策略才是關鍵所在。“三社聯動”機制作為一種探索社區治理的新路徑,是創新民政工作,提升社會治理的一種新舉措。本文以金川社區“三社聯動”的實踐為例,將參與社區治理的各個主體看成是在一個社會系統之中,總結“三社聯動”各方在參與社區治理中發揮的作用,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從不同角度提出具有創新性和可行性的建議,提升服務管理水平。

三、研究方法

(一)文獻法

深入研究與“三社聯動”和社區治理相關的國內外文獻,總結社區治理經驗,研究“三社聯動”機制推進社區治理是建立在對國內外大量文獻研究的基礎之上。

(三)比較研究法

通過比較國內典型城市社區中的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參與社區治理模式的優缺點,試圖為巴彥淖爾市社區治理提供有意義的啟示和借鑒。

(四)訪談法

筆者通過參與巴彥淖爾市金川社區“三社聯動”社區服務的實踐,直接與三社聯動中的各個主體進行對話,通過訪談的方法獲得第一手資料。

四、文獻綜述

(一)關于社區治理的文獻研究 1.國外關于社區治理的文獻研究

治理理論已成為理解當代社會現實的一種重要而有益的方法工具與分析框架。西方是社區治理理論與實踐的發源地,西方社區治理研究主要涉及從公民治理視角研究社區治理的內涵和社區治理的應用方面。

社會學大師安東尼·吉登斯(2000)曾認為社區這一主題是新型政治的根本所在[1]。

胡欽森(2010)則認為社區治理是治理的靈魂工作[2]。海倫·蘇利文(2001)提出了社區治理的三大核心主題,即社區領導力、促進公共服務的供給與管理、培育社會資本[3]。

青木昌彥(2002)認為社區中產生的自愿組織,最主要的意義不在于提供公共產品本身,而是社會資本[4](P.35)。

在社區治理的應用方面,蓋茨(1999)在《社區治理》中提及,城市社區治理作為一個復雜的治理結構,政府和社區之間的關系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政府、社會團體和公民要團結合作、平等協商,共同承擔職責和分享權力[5]。

博克斯(2005)在《公民治理:引領世紀的美國社區》一書中把美國社區治理模式稱之為以公民為中心的治理結構,并認為社區治理和公民治理是等同的,其目的就在于給美國社區治理打上民主化的烙印[6](P.7-9)。

L.M.Mantel 和J.D.David(2006) 則認為社區聽證會為居民提供交流的場所和相互了解機會,聽證內容主要是關于社區公共利益、社區居民普遍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在消除分歧,達成共識,推動社區治理方面發揮巨大作用[7]。

綜上所述,國外學者關于社區治理的研究主要著眼于治理結構、管理模式及構成要素等方面的理論研究,這與百年以來他們長期開展社區研究所形成的學術積淀是有很大關聯性。從中可以看出,國外的社區治理的研究有著良好的基礎,擁有特定的機制和環境,所以研究成果較為豐富,且與社區治理聯系緊密。其研究方向圍繞具體的社區公共事務的處理方式展開研究,密切注意社區的發展變化,同時社區發展中的資源挖掘也是他們關注的問題。

2.國內關于社區治理的文獻研究 國內關于社區治理的研究經歷了從引入到本土化并實踐發展的過程。夏建中(2012)認為社區治理的定義是在接近居民生活的多層次復合的社區內,依托于政府組織、民營組織、社會組織和居民自治組織以及個人等各種網絡體系,應對社區內的公共問題,共同完成和實現社區社會事務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過程[8](p.100)。王敬堯(2006)提出了在社區建設中的參與式治理方式[9];吳群剛(2011)等以北京的社區治理為例,探討了基層社區服務管理的創新和實踐[10](P.1-3)。

我國學者潘小娟(2004)認為“在社區建設中非常主要的是政府、社區居委會、社會組織三者之間的關系,三者需要各自找好自己的位置,合理分工,有序互動,從而將越位、錯位、缺位等問題的出現的概率降到最低,避免造成制度性缺陷和矛盾”[11]。

我國學者馮玲、李志遠(2012)認為“資源配置是影響我國城市社區治理的重要因素,提倡要多元主體參與資源配置,提倡多個主體參與社區治理,全方面參與社區服務”[12]。

魏娜(2003)認為“社區治理是通過政府與社區組織、社區公民的共同努力實現社區三個層面的轉變,即改善社區環境、促進社區經濟發展、提高社區居民生活質量,社區治理模式的創新將促進社區乃至整個社會的穩定與發展”[13]。

從國內學者的文獻梳理來看,一方面國內關于社區治理的研究在理論視角方面仍有可拓之處,另一方面國內關于“三社聯動”推進社區治理的研究已經悄然成為學術界的新熱點。我國學者文獻研究的背景材料、調查證據和學術觀點,對于深化“三社聯動”推進社區建設與治理問題的研究,無疑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通過以上對國內外文獻研究的梳理來看,社區治理理論具有了一定的基礎,這為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研究提供了理論和實踐基礎。在社區發展和配置資源方面,社區治理的參與主體應該多元化已成為國內外學者普遍認同的觀點。而參與社區治理的主體多元化的方式和發展“三社聯動”機制是分不開的。

(二)關于三社聯動的文獻研究 1.“三社聯動”的概念界定

楊貴華、徐選國(2016)認為“三社聯動是在政社分工與合作的內在機制下,通過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等外在化機制,激發社會活力參與社會建設,促進政府與社會力量(社區主體、社會組織及社會工作者)分工協作以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創新的雙重目標過程及其實踐邏輯”。其中社區包括街道和社區居委會以及社區層面的黨組織;社會組織包括具有合法性資質的法人社會組織和法定意義以外的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指專業社工和社區工作人員[14]。

王思斌、徐永祥、曹國會(2015)為代表的學者認為“‘三社’是指社區居委會、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者在社區服務、社區建設、社區治理方面聯合行動、互相促進,實踐各自職能和獲得共同發展的過程。‘三社聯動’就是在三方理性基礎上的聯合行動,是在尋求共同目標和最大共識基礎上的協作與合作”[15]。

葉南客(2010)將“三社聯動”定義為:三社聯動是指通過社區建設、社會組織培育和社會工作現代化體制建立的“三社聯動”,形成“三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并提出內需驅動型、政府主導型、項目引導性、理念踐行型、體制創新型,5種“三社聯動”類型;并在相應理論支撐下,提出了推進“三社聯動”的發展戰略[16]。

“三社聯動”在民族社會工作的應用中,汪東東、王華(2014)認為“三社聯動”是指社區、社會組織、社工三者之間的互動,其中社區是社會組織與社工活動的場域,社會組織是承載項目運行和提供服務的主要機構,而社工則是從事一線服務的主要職業人員,三者聯動有益于整合社區資源,形成合力服務于民族地區”[17]。

介于對“三社”概念界定的不同,“三社聯動”目前有三層含義:第一將“三社”均視為工作主體。社區是社區居委會,社會組織應該是獨立注冊的服務機構,社工則是社工機構及其工作者?;诖私庾x,社會治理背景下的“三社聯動”就應該是社區居委會、社會組織、社工機構(及其工作者)基于平等原則的互動,在應對集體事務的過程中,三個主體相互依賴、各依優勢、加強對話、伙伴合作,促使公共利益最大化。二是將“三社”視為多維概念。社區是由若干具體議題組成的實踐場域,社會組織是具體服務的載體,社工則指社會工作方法?;诖私庾x。“三社聯動”就應該是社會組織尤其是社工機構針對社區民眾的具體問題和需求,運用社會工作方法提供相應服務。三是整合前述兩者的內涵。社區居委會、社會組織、社工機構運用社會工作方法,基于平等原則進行伙伴式互動,疏解社區民眾的具體問題,滿足其需求,以促使公共利益最大化[18]。 2.“三社聯動”的模式

崔光勝、耿靜(2015)通過分析在基層社會服務管理發生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社區、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人才(簡稱“三社”)的基礎作用日益凸顯,政府開展的公益創投推進了“三社聯動”,社區、社會組織及專業社工能夠形成較好的協作關系,不僅共同推進了公益項目的良性運作,還進一步豐富了“三社聯動”工作機制的內涵[19]。

陳麗、馮新轉(2012)在研究江蘇個案后總結認為,在政府的領導下,專業社工介入社區建設和發展,社會組織為社區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務,社區居委會帶動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活動,從而構建社區管理的新形式[20]。

葉南客、陳金城(2010)通過對地方實踐的經驗總結,歸納出“三社聯動”的五大元素,分別是:當地政府的規范引導、社區居民的動員參與、社會組織的服務管理、專業社工的指導帶動以及社區體制的創新變革,同時,由于對社區、社會組織化及社工的不同解讀,“三社聯動” 圍繞以上五個元素,結合地區特色,因地制宜的發展出不同的模式,將其歸納為以下五種模式[21]:內需驅動型、政府主導型、項目引領型、理念踐行型、體制創新型。

李文靜、時立榮(2016)對“三社聯動”社區治理的實踐模式進行了總結歸納,將其分為一是社會組織委托型,二是社工機構服務型,三是項目指導型[22]。

郎曉波(2012)闡述了江干地區“三社聯動”推進社區工作的具體模式:江干區按照“分類指導、分類管理、分類建設、整體推進”的思路,以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為重點,以群眾需求為導向,著力構建以社區為基礎、社會組織為載體、社會工作者為支撐的“三社聯動”服務管理模式,逐步形成政府與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互聯、互動、互補”大服務工作格局[23]。

盧文剛(2016)對三社聯動優化路徑進行了詳細的總結和對比得出:上海以社工專業化推動“三社聯動”新格局;南京市通過街區體制改革,推動“三社聯動”機制發展,需求驅動,強調創新,強調自治,項目運作,緊貼實際;廣州是135“三社聯動模式”;北京通過“四項機制”+“三個平臺”驅動“三社聯動” [24]。

3.“三社聯動”的機制建構 葉海波(2013)在“三社聯動”與社區社會組織的關系上,以泰州市“三社聯動”的實踐為例指出健全“三社聯動”機制,搭建四位一體社區社會組織平臺、探索三級管理的社區社會組織培育模式、在“雙工”聯動基礎上提升社區社會組織服務水平、最后完善相關的工作機制助推社區社會組織健康發展[25]。

陳躍(2012)在研究了美國社會工作服務領域運作機制后,提出了如何創新張家港市社會服務的建議。他認為,發揮社區自治,提供社區服務;培育社區社會組織,承接公共服務;壯大社工人才隊伍,關注介入社會問題,是創新開發社會服務領域的總體方向[26]。

李夢嬌(2015)在研究了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國泰花園社區服務中心“三社聯動”的探索性運行機制后,總結出 “政府主導,社區監管,民間運作”的模式,為社區居民尤其是特殊困難群體提供多領域、綜合性的專業服務。國泰花園社區服務中心采用匹配社區資源與需求,社會組織“綁定”項目促發展,找準社工定位,開發特色項目[27]。

“三社聯動”需要通過政策制定、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建設來推動形成由下而上、內外互動的聯動形勢[28]。“三社聯動”機制的構建,要在明確“三社”的角色和各自職能的基礎上,在地區和社區兩個層面構建起社區、社區組織以及社會工作者有效的合作機制,實現優勢互補,提高社會服務的質量和效率。社區在“三社聯動”中角色是資源配置平臺,支持和整合配置社會組織及社工專業服務;社區社會組織是社區參與的動員者,是社區服務的組織載體,也是社工專業服務的組織載體,反應社區需求,在社工協助下,設計和實施相關服務;專業社會工作者則是專業需求的評估者和專業服務的引領者,在政府資源的支持下,因地制宜地評估需求,設計服務方案,通過培訓、督導、評估等技術支持手段培育社區社會組織,與此同時,推動社工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29]。在"“三社聯動”機制的探索路徑上要著力探索“三社聯動”中“三社”聯合項目運作機制,項目運行機制主要包括三個部分: 一是政社合作培育社區治理組織; 二是政府購買服務連接各類聯動主體,形成聯動服務模式;三是采取項目化的運行方式[30]。通過對需求量大且專業化服務要求高的社區服務采用項目化運作,在提升服務效率和服務水平的同時,培育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者的專業化服務,探索“三社聯動”機制。 綜上所述,學者們關于“三社聯動”的研究或者是在探索“三社聯動”的模式選擇,或者是針對不同地區的“三社聯動”機制對改善社區治理的成效進行說明,大多數改善社區治理的主要方式是通過培養社區社會組織,提升社會組織服務水平,完善社區工作機制。很少有學者研究“三社聯動”機制在改善社區治理模式的同時,為社區居民具體帶來了哪些實際效益,可以為社區帶來哪些可供借鑒的方式方法。

“三社聯動”為社區治理開創了新模式,但是社區是否能夠在模式框架下開展工作這是個問題,本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社聯動”機制如何參與社區治理以及取得的成效,重點是為社區提供可供復制和循環利用的工作模式,這才是支撐社區治理模式創新的重要保證。

四、文獻綜述

(一)關于社區治理的文獻研究

1.國外關于社區治理的相關文獻研究

社區治理是現代化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治理理論已成為理解當代社會現實的一種重要而有益的方法工具與分析框架。由于西方研究起步相對較早,因而西方社區治理研究相對比較成熟,而且理論運用也相對較多,從運用情況來分析,西方國家的社區治理比較成熟。

社會學大師安東尼·吉登斯(2000)曾認為社區這一主題是新型政治的根本所在[1]。

胡欽森(2010)則認為社區治理是公共治理的關鍵性工作[2]。學者海倫(2001)通過對社區治理進行研究,針對于其提出了司考,針對于社區治理提出了主題思想 [3]。

學者青木昌彥(2002)通過研究指出,社區最重要的意義體現在社區可以提供相應的社會資本,與公共產品并沒有什么多大的關系 [4](P.35)。

在社區治理的應用方面,學者蓋茨(1999)通過研究指出社區是一個復雜的結合體,尤其是城市社區,對其進行治理往往需要涉及非常多的內容,其中政府和社區的關系是社區治理的關鍵性內容,對社區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協調好政府與社區的關系是社區治理的重要內容[5]。

學者博克斯(2005)通過研究指出社區治理模式體現了社區發展方向,其在其著述《公民治理》中對美國社區治理問題進行分析,其指出這是最適合社區的發展方向,其指出社區治理就是民主化的發展過程[6](P.7-9)。

學者L.Manntel(2006)通過研究指出社區是居民聚集的重要場所,社區聽證可以為社區的居民表達意向提供機會,一般意義上來講,社區聽證的內容是出于公共利益,是涉及社區治理方面的內容,需要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并發揮相應的作用 [7]。

綜合來分析,西方國家社區治理研究起步較早,研究成果相對比較豐富,可以為我國社區治理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來國外社區治理偏向注重社區治理結構、社區管理等內容,注重為社區治理提供相應的聯系機制,推動社區進一步發展。

2.國內關于社區治理方面的文獻研究

國內關于社區治理的研究經歷了從引入到本土化并實踐發展的過程。學者夏建中(2012)通過研究指出社區治理是指在一個具有多層次結構的復合地區,出于維護地區公共利益的目的,通過完成社區事務管理為目標來推動社區發展的過程 [8](p.100)。

學者王敬堯(2006)通過研究指出社區的建設離不開公共投入發展,社區管理模式是地區發展的具體治理方式 [9];學者吳群剛(2011)通過結合具體的案例展開研究,其指出基層社區治理離不開地方管理進一步發展,對基層管理問題進行了探討和分析[10](P.1-3)。

潘小娟(2004)通過研究指出社區管理的主要內容是政府,政府在社區管理過程中居于最重要的地方,對此社區要積極通過加強與政府的聯系提升社區的管理水平,進而促進社區管理進一步完善,避免產生相應的矛盾[11]。

馮玲(2012)通過研究指出資源配置對地區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社區也不例外,資源配置對社區的治理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12]。

學者魏娜(2004)通過研究指出社區治理集中體現在積極提高社區的生活質量,通過相應的措施促進社區的生活質量改進,提升地區經濟發展總量。優秀的社區治理模式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帶動社區居民生活質量提升,進而促進整個地區經濟發展[13]。

從國內學者的文獻梳理來看,一方面國內關于社區治理的研究在理論視角方面仍有可拓之處,另一方面國內關于“三社聯動”推進社區治理的研究已經悄然成為學術界的新熱點。我國學者文獻研究的背景材料、調查證據和學術觀點,對于深化社區與政府關系變動,促進社區發展的內容來分析,相關研究文獻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指導作用,價值與意義不言而喻。

結合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來社區治理理論研究具有較成熟的基礎,而且可以為本文的研究提供相應的基礎。在社區發展和配置資源方面,社區治理的參與主體應該多元化已成為國內外學者普遍認同的觀點,得到了廣泛的認可。而這與社區聯動是存在著密切關系的,因而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研究。

(二)這對于三社聯動方面的文獻研究

1.關于“三社聯動”的概念

楊貴華、徐選國(2016)認為“三社聯動是在政社分工與合作的內在機制下,通過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等外在化機制,激發社會活力參與社會建設,促進政府與社會力量(社區主體、社會組織及社會工作者)分工協作以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創新的雙重目標過程及其實踐邏輯”。其中社區包括街道和社區居委會以及社區層面的黨組織;社會組織包括具有合法性資質的法人社會組織和法定意義以外的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指專業社工和社區工作人員[14]。

王思斌、徐永祥、曹國會(2015)為代表的學者通過研究指出三社就是社區組織活動中的社區居住委員會、社區組織委員會以及政府組織三社聯動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三個社區組織通過一定的機制聯系起來,進而推動社區正常發展[15]。

葉南客(2010)通過研究指出,社區的三社聯動是指社區建設、社區教育以及社區的現代化發展建設聯系起來的內容,從這三個方面對社區的發展情況進行分析,進而促進社區進一步發展完善[16]。

“三社聯動”在民族社會工作的應用中,汪東東以及學者王華(2014)對社區的三社聯動持有不同的觀念其指出三社聯動是指社區、社區組織者以及社區工作者三個方面聯動起來的活動,從這個角度出發,三社聯動更加強調通過社區的能動機制來發揮其相應的主體作用,進而推動民族社會工作發展,其理論更加強調從民族社會的角度通過整合社區的資源來推動社區發展,進而推動社區發展

[17]。

不同的學者對“三社”的認識不同,因而有著不同的概念,對此,本文經過分析認為三社是參與社區活動的重要主題,其對社區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結合前面對“三社”相關概念的分析,本文綜合分析認為三社的概念可以從社區的組織者、社區的工作者、社區的服務者三個角度出發,通過三個社區機構多方聯動帶動社區正常運轉,促使社區在科學的運作環境下取得長遠的發展成就,這也是促進社區公共利益發展的重要措施,能夠有效地帶動社區進一步發展,進而促使公共利益最大化 [18]。

2.三社聯動模式方面的研究文獻

崔光勝、耿靜(2015)通過分析在當前社會情況的分析,對我國基層社會管理問題進行了研究,圍繞著三社聯動活動及相應的社會效益進行分析,對三社聯動產生的積極活動進行分析,從三社聯動產生的公益積極性進行分析,旨在更大程度上推動三社聯動朝著更高層次水平發展[19]。

陳麗、馮新轉(2012)在研究江蘇個案后總結認為,社區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引導,社區在政府的引領下會對社區的發展起著積極作用,而專業的社會工作者參與其中則能夠更好地帶動社區發展,有利于帶動社區積極發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是社區發展的一個新方向,也是社區發展的新模式 [20]。

葉南客、陳金城(2010)通過結合具體的實踐經驗展開分析,對三社聯動的活動形式以及活動進行分析,對三社聯動的參與情況進行分析,并對三社聯動的組織形式進行了分析總結,其通過研究總結出三社聯動的活動模式主要包括五個類別,分別如下:

(1) 內需帶動型 (2) 政府引導型 (3) 項目引導型 (4) 理念實踐型 (5) 體制創新型

可以說這五種模式是當前三社聯動的主要模式,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三社聯動的發展水平[22]。

郎曉波(2012)闡述了江干地區“三社聯動”推進社區工作的具體模式。其從闡述地區發展的具體模式入手,通過結合地區的具體發展情況進行分析,并將這種聯動方式進一步發展,促使三社聯動模式進一步轉化運用[23]。

盧文剛(2016)對三社聯動優化路徑進行了詳細的總結和對比得出:上海以社工專業化推動“三社聯動”新格局;南京市通過街區體制改革,推動“三社聯動”機制發展,需求驅動,強調創新,強調自治,項目運作,緊貼實際;廣州是135“三社聯動模式”;北京通過“四項機制”+“三個平臺”驅動“三社聯動” [24]。 3.“三社聯動”的機制建構

學者葉海波(2013)針對于三社聯動與社區組織活動之間的聯系進行研究,其通過結合地區性案例展開分析,對三社聯動的發展情況進行分析,以泰州市為案例展開分析,通過對三社聯動過程中面臨著的問題及問題解決機制進行分析,從三社聯動的角度對社區組織建設工作進行分析,強調通過雙動來提升社區的發展水平,進而推動社區進一步發展[25]。

學者陳躍(2012)通過對美國的社會工作問題進行研究,對其社會工作模式情況進行分析,在了解美國社區運作服務的基礎上對美國社區治理模式進行分析,并結合我國地區特征展開分析,主要結合張家港市的情況來展開分析,通過結合張家港地區的社會服務現狀,對其服務發展情況提出相應的思考,旨在提升張家港市社區服務質量,推動社區服務朝向新的發展方向[26]。

李夢嬌(2015)在研究了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國泰花園社區服務中心“三社聯動”的探索性運行機制后,總結出 “政府主導,社區監管,民間運作”的模式,為社區居民尤其是特殊困難群體提供多領域、綜合性的專業服務。國泰花園社區服務中心采用匹配社區資源與需求,社會組織“綁定”項目促發展,找準社工定位,開發特色項目[27]。

通過結合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理解三社聯動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社區工作者以及社區組織者參與其中,通過以政府為領導核心,以社區工作者為主力軍,社區組織者積極參與的情況下對社區的發展機制進行完善地分析,探索社區治理參與者在發揮各自只能的情況下對三社聯動機制。在探索的過程中,要注重積極探索聯合機制,通過加強政府與社區組織者之間的聯系,推動社區組織與政府緊密結合,進而積極培育社區的治理組織,通過與政府合作帶動社區治理模式走向專業化,同時,積極鼓勵社區采取項目化的管理方式,對社區的治理模式走向專業化的道路,一方面可以提高社區的服務效率,另一方面還能有效地提升社區的服務質量,對于社區而言,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方向。

社區三社聯動范文第2篇

在上級部門的具體指導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配合下,認真貫徹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進一步轉變思想觀念和工作作風,緊扣主題出亮點,服務大局抓重點,改革創新攻難點,大力推進城鄉社區建設、社會組織培育和社工人才隊伍培育,“三社聯動”創新社會基層治理體制已初步形成。

(一)積極探索“三社聯動”機制

(1)探索建立社區民主協商機制。我們以黨群說事的形式,定期開展黨群說事,傾聽群眾的意見和要求,掌握群眾的基本情況,反映居民的利益訴求,構新的群眾工作網絡,使矛盾糾紛在基層有人問、有人答、有人幫助解決,實現了各類矛盾糾紛早發現、早處理、早解決,充分調動社區黨員、居民的積極性,形成了“人人參與、多方共治”的基層社會治理格局。

(2)探索建立購買社區服務途徑。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提供活動場地、設立項目資金、活動經費補貼、培育骨干力量等措施,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由政府出資,并與樂慈服務照料中心簽訂協議,定期上門開展服務。

(3)探索建立社會工作督導制度。建立“社區電子化辦公系統” ,通過辦公系統的工作流程,增強領導的督查能力,實時、全面掌控工作辦理狀態,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從而減少差錯、防止低效辦公。

(二)提升社區服務和管理水平

1、緊緊圍繞社區居民需求,給轄區居民提供優質服務,探索全新服務方式,積極推行“三全四零” 工作法。“三全” :①服務時間全天候(從“8小時內崗位履職”延伸到“8小時外網絡服務”。建立一站式服務大廳、社區網站、社區微信等為一體的服務平臺,安排專人及時公布和受理服務事項 。);②服務內容全方位(一是按照“網格化管理、信息化服務”模式,構建起橫到邊,縱到底,職能到位,責任到人的全覆蓋管理服務網格,建立 “人口信息系統”平臺,做到定人、定格,形成人在格中走事在網中辦的網格管理模式;二是建立“社區電子化辦公系統” ,通過辦公系統的工作流程,增強領導的督查能力,實時、全面掌控工作辦理狀態,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從而減少差錯、防止低效辦公。③服務對象全覆蓋;(實行“點名說事”。通過點到某戶居民的名字,涉及到基礎信息,尤其是流動人口信息、特殊人群信息、殘疾人、低保人群、社區矯正人員等,由具體負責人說出該戶的大致情況。);“四零”:服務“零距離”、業務事項“零差錯”、工作人員“零違紀”、“群眾零投拆”。全

面提升社區服務工作效能,促進社區服務人員工作作風進一步改善,服務水平進一步得到提升。

2、社區堅持以“強班子、促發展、惠民生、保穩定”為主線,以壯大村級經濟為重點,以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為宗旨,以“孝”文化為品牌,緊緊圍繞打造“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為著力點,努力在加強社區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打造服務型黨員隊伍上下工夫,積極創新基層黨組織建設。形成了“一人雙向、分類管理”的黨員管理模式:根據開發區“一村支部黨員居住在多個社區,一個社區內入住多個社區的黨員”的實際情況,實施了“一人雙向,分類管理”的黨員管理模式。即“一人雙向”:按照“參加集中活動與開展獨立活動相結合”的原則,黨員教育、學習等活動,根據黨員的居住片區,成立黨小組,由黨小組長組織落實,大型活動由社區黨總支統一組織開展。“分類管理”:對在職黨員實行“雙管”(充分發揮在職黨員在社區建設中先鋒模范作用,建立健全黨員樓棟長服務機制,在樓棟內設立黨員樓棟長,培育黨員樓棟長成為社區“四員”人士,即:黨的方針政策的宣傳員、社情民意的調查員、矛盾糾紛的調解員、為民辦實事的服務員);對老年黨員實行“直管” (成立“老黨員志愿者服務隊”,吸納他們參與社區各類活動。發揮他們在民事調解、治安聯防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對困難黨員實行“協管”(在解決困難、提供信息、加強培訓等方面切實搞

好服務。)

(三)創新社會組織發展模式

社區積極創新社區社會管理模式,培育發展了一支涵蓋文體活動、法律調解、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公益服務性社區社會組織,初步構建起了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居民自發為基礎、社區工作站為重心、社會組織為補充的居民廣泛參與的基層自治格局。

社區三社聯動范文第3篇

x年x月,召開了全市“三社聯動”現場會;

x的做法受到市委x書記和省、市各級領導的肯定,已經成為一張在全省叫得響的名片。

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起步早,起點高。x年x月市委x書記在市“兩會”x代表團講話時指出,要加強社區治理工作。之后,區委、區政府開始認真謀劃,并專門明確區委副書記主抓,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工作推進機制,正是這種高規格的組織領導,才有了“三社聯動”工作的高效率推進和高標準建設,使x區的“三社聯動”工作始終走在全省、全市前列。二是有創新,有特色。先后到x、x、x等地,廣采他山之石,緊密結合實際,探索建立了以黨建為引領、以公共服務為支撐,以“三社聯動”為依托,以志愿者服務為載體的“四位一體”社區服務模式,成為x首創、x特色、x名片,民政部肯定了x的做法。三是接地氣,惠民生。“三社聯動”推廣以來,特別是公共服務和便民服務平臺的普及和下沉,切實提升的是社區服務水平,真正受益的是轄區居民群眾,最終實現的是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目標要求。具體工作中,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工作,概括起來就是“四抓”:

一、抓基礎搞建設。重點是搞好“三大建設”。一是城市社區服務場地標準化建設。投入x余萬元,對x個城市社區共計x余平方米的服務大廳進行了標準化改造。每個社區服務大廳有一個“三社聯動”服務窗口,有針對性的為群眾提供便民服務。二是城市社區信息化硬件配套建設。投入x萬元,為所有城市社區配備了x臺專用高拍儀、x臺大顯示屏、x臺高性能電腦,進一步為社區服務的信息化打牢了硬件基礎。三是三級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建設。投入x余萬元,新建了x平方米的區級社會組織服務中心,負責全區專業型社區組織黨建、孵化培育、公益創投等工作。投入x余萬元,建設了一個示范型的街道級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和一個社區級社會組織中心,指導區域內服務項目有效對接。截至目前,區三級服務中心已有x社工、x社工等x家社會組織入駐,服務范圍涵蓋社工、養老、家政、教育等。

二、抓要素搭平臺。主要是搭建了“三個平臺”。一是“三社聯動”信息平臺。投資x余萬元搭建了集政務通、服務通、活動通、社區動態等于一體的信息平臺,可提供信息查詢、活動發布、政策告知等x大類x項服務,極大提升了政府信息集成、信息服務的水平,x年為居民與社會組織之間對接服務x余起。二是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整合了組織、人社、民政、衛計、殘聯五個部門共計x項業務,實現了“前臺一窗受理,后臺協同辦理”的工作模式,百姓不出社區就可以申請辦理老年證、二胎證、低保等業務。x年至今平臺辦件量超過x萬件。三是“x民政通”微信公眾平臺。開設了“x民政通”微信公眾平臺,下設“網上預約政務、特色商家服務、百姓訴求辦理”三大板塊,轄區群眾用手機就可以辦理各項業務,目前,平臺上線半個月以來關注量達到x余戶,進一步延伸了工作觸角,拓寬了服務范圍,提升了服務質量。

三、抓核心促黨建。探索建立了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三三三”工作法,即:堅持“三個同步”:黨的組織和工作同步覆蓋、黨員和骨干人才同步培養、黨建體檢與工作年檢同步開展;

建強“三支隊伍”:社工隊伍、黨員隊伍、支援者隊伍;

建立“三項機制”:黨建聯席機制、綜合保障機制、目標考評機制。“三三三”工作法實現了社會組織發展與黨建工作的同頻共振、深度融合,有效推動了黨在社會組織中的工作覆蓋。目前,x區已有各類社會組織x家,黨支部x家,黨員x人。中共x區社會組織委員會已經被上級黨組織批復成立,第一屆黨員大會正在籌備中。

四、抓關鍵育人才。主要是建立健全“三項機制”:一是定期培訓制度。與x師范學院簽訂了《x市x區社會工作者培訓協議》,建立了社會工作者培訓基地,形成了“政府+院校”的社會工作者培訓機制,實現了服務隊伍培訓全覆蓋。x年開展集中培訓x次,累計培訓社工x人次。二是目標考評機制。對轄區x名社工進行目標考評,將考評結果作為社工評先爭優、晉級“兩委”干部的重要依據,通過目標考評機制拓寬了選人用人渠道,社工年齡結構更趨合理,文化層次更趨優化,專業水平不斷提升。目前,隊伍中x歲以下占x%,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占x%,擁有社工師資格達五分之一。三是社工激勵機制。出臺了社會師激勵政策,鼓勵在社區工作的人員參加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對于通過考試的,經核定后每月發放一定的崗位津貼補貼。目前,全區具有社工師資格的x人,其中x年考取x人,為“三社聯動”工作效果的提升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社區三社聯動范文第4篇

一、活動內容

為了深入貫徹13次全國民政工作會議關于“深入推進改革,創新社會管理服務體制”決策部署,緊緊圍繞“陜西東大門建設”的戰略目標,面向相關職能部門、基層社區和社會各界廣泛征集公益服務項目創意,在按照一定標準和程序進行評選的基礎上對優秀項目創意進行獎勵,同時根據一定原則和要求對獲選實施相應項目的公益性社會組織給予資助和能力建設支持,借此培育一批優秀公益性社會組織和優質公益服務項目,同時有效動員廣大企業、社會組織和社會成員深層次參與公益服務,進一步推動我市公益慈善事業的專業化和可持續發展。

二、活動目標

(一)發現社會需求,培育公益項目。順應形勢發展需要,通過開展公益創投活動,發現和整合現行社會福利服務體系尚未普遍惠及但廣大民眾迫切需要且普遍歡迎的公益服務項目,有效滿足社會服務需求,切實加快政府職能轉換,逐步拓展公益服務的半徑和內涵,不斷提升廣大市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二)扶持社會組織,促進專業成長。通過為初創期和中小型的公益性社會組織提供建立在明確的業績追蹤、組織目標和工作情況評估基礎上的資助,同時在發展戰略規劃、人力資源管理以及品牌推廣、財務管理等綜合能力建設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培育扶持一批有能力、講誠信的公益性社會組織。

(三)提高資金效益,節約社會成本。通過將公益慈善本身作為一種資本投入方式,引導廣大企業、社會組織和社會成員更好地將資金投入公益領域。同時,通過實行項目化服務和建立嚴格的績效評估制度,促使接受捐助的公益性社會組織高度重視財務配置、經營效益和長期公益目標的達成,切實提高公益慈善資金的使用效率和社會效益,有效節約社會成本。

(四)推動全民公益,激發社會創新。通過有效動員廣大企業、社會組織和社會成員承擔社會責任,參與公益事業,逐步推動全民公益。同時,將“公益慈善”與“商業智慧”理念有效結合,改變傳統被動的慈善公益理念和模式,創新性地整合政府、企業及社會組織、公民個人力量以解決社會問題,不斷激發社會創新。

三、組織領導

為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成立渭南市公益創投活動領導小組。由 任組長, 任副組長。辦公室設在市民政局由民政局副局長擔任辦公室主任。成員包括市委宣傳部、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外經貿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殘聯、市工商聯、廣播電視臺、市慈善會、市福利彩票發行中心等單位負責人。

四、工作分工

市委宣傳部:負責協助主辦單位協調新聞媒體開展系列宣傳活動,廣泛宣揚公益慈善理念,為創投活動順利進行營造良好氛圍。

市民政局(以下稱“主辦單位”):作為主辦單位統籌協調創投活動。具體負責制定活動規劃和實施方案,協調督促有關職能部門保證公益創投活動順利開展。

市財政局:負責協調落實活動相關經費及資金績效評估和監管工作,并協助做好獲選項目績效評估。

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外經貿局、市工商聯:負責組織發動企業參與公益創投活動。

市民間組織管理局:負責組織動員公益性社會組織參與公益創投活動,并作為社會組織登記管理部門做好相關監管工作。

廣播電視臺:負責設立專門欄目,對公益創投活動進行全過程報道,對公益項目進行全方位展示。

市社會保障和人力資源管理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殘聯等及各(街道)社會事務辦(局):負責引導、組織廣大企業、社會組織、公益人士和社區居民參與公益創投活動,協調社區及相關單位確保獲選公益項目落實。 市慈善會、市福利彩票發行中心:負責推動市慈善會冠名基金和其它基金與公益項目對接,并協助做好創投相關工作。

具體承辦創投活動的社會組織(以下稱“承辦單位”):按照主辦單位要求具體負責公益創投活動的策劃設計、組織實施,對項目進行考察、監管和評估,并為獲選實施項目的公益性社會組織提供專業咨詢服務和能力建設支持。

五、活動規則

(一)創投主體

申報和實施公益項目的主體是經各級民政部門登記注冊的公益性社會組織以及其它單位和個人。其它單位和個人提出的公益項目創意須與公益性社會組織合作并以其名義申報方可獲選實施,否則只能獲評為優秀創意并獲得相應獎勵。

(二)項目內容

參加創投的公益項目所獲得的社會捐助和政府資助應符合相應資金使用范圍,并確保全部用于項目運作和持續發展所需。根據福利彩票公益金使用有關規定,結合當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本次創投活動資助范圍主要包括以下五類:

1、為老服務類。主要包括為老年人提供助殘、助潔、助浴、助行、助醫、助急等日間照料和居家養老服務,獨居和純老家庭的結對關愛、心理關懷,老年人的健康干預和健康促進,老年人的維權和文化活動以及其它滿足老年人實際需要的服務。

2、助殘服務類。主要包括孤殘兒童照料服務、殘障人士康復服務、技能培訓和就業扶助、社會融入輔導以及殘障人士家庭支持、文化娛樂團隊建設等服務。

3、青少年服務類。主要包括社區志愿者服務、社區青少年幫教、社區少年兒童課外教育以及渭南人子女助學幫困等服務。

4、救助幫困類。主要包括對支出性貧困家庭和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幫扶,以及為其它生活困難的居民家庭提供幫扶支援和志愿者服務等。

5、其它公益類。主要包括為環境保護、勞動就業、教育培訓、科學技術、文化、體育、衛生事業提供資助和公益性服務,以及其它有助于宣揚公益理念、促進社會發展進步的公益項目。

(三)項目要求

1、社會需求廣泛性:項目所涉及的社會需求具有廣泛性,在項目實施區域乃至渭南范圍內有一定比例的人群遇到相同的社會問題。

2、現實需要迫切性:項目所解決的問題具有明顯的迫切性,現行社會福利服務體系尚未開展足夠的專門服務以滿足此部分需求,亟需公益服務項目的介入。

3、目標定位公益性:項目服務指向明確,受益群體精準,公益色彩突出,實施后有助于提升“三社互動”和“兩工聯動”水平,有助于優化社會治理格局。

4、項目理念創新性:項目實施理念、運作模式、參與方式具有明顯的創新性。政府已經針對相應人群提供了相同服務或業已從通過其它渠道獲得了足夠資金支持的項目不得參與創投。

5、項目策劃科學性:項目策劃符合政府相關政策導向,經費預算精準,進度安排合理,評估標準科學,落地性、可持續性和可復制性較強。

6、實施主體專業性:項目實施團隊的主要負責人和核心成員擁有與項目相關的專業技能和工作經驗。項目執行團隊人員配置得力、分工合理且普遍具有較高的專業性。

(四)服務范圍

公益項目實施地點以臨渭區各社區為主,服務對象以本市戶籍居民和常住人口為主。

(五)項目經費

1、社會捐助。廣泛動員愛心企業、慈善團體(基金會)、愛心人士對參與創投的公益項目進行定向捐助。社會定向捐助資金專項用于獲選項目運作及項目持續發展所需,捐助金額達到獲選項目經費預算總額50%及以上的可獲得該項目冠名權。社會捐助必須以具有法律效力的方式明確定向捐助意向,并在入選評審前注入市慈善會帳戶。主辦單位和承辦單位以及市慈善會共同負責社會定向捐助資金的使用和監管。對于以實物形式進行的捐助由承辦單位負責換算為貨幣價值,報主辦單位同意后納入社會定向捐助總額進行分值換算。

2、配套資金。在獲選實施項目獲得一定數量社會定向捐助資金的基礎上,根據項目實施所需經費予以配套補助。配套比例為1:2,配套資金最高限額為50萬元。對于無定向捐助或按比例配套后資金總額仍少于項目預算的獲選實施項目直接補齊項目實施所需經額,資金最高限額為30萬元。

3、創意獎勵。將部分符合“社會需求廣泛性、現實需要迫切性、目標定位公益性、項目理念創新性”要求,因主客觀原因未能獲選實施的項目“點子”評選為優秀項目創意,根據實際情況設

一、

二、三等獎各若干名,分別頒發優秀創意證書并給予3000元、2000元、1000元不等的現金獎勵。

(六)資助周期

本屆創投活動項目資助周期一般不超過1年,特殊性質項目資助周期原則上不超過2年。

(七)項目監管

1、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挪用或通過其它非法手段侵占、不當使用項目配套資金和社會定向捐助,違者依法追究相應責任。承辦單位及獲選項目團隊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應主動接受財政、審計、民政等部門的指導、檢查和監督。

2、獲選項目團隊因不可抗力原因無法繼續履行合同約定的服務項目時,應及時向承辦單位提出;未經主辦單位和承辦單位同意,不得擅自向其它組織和個人轉讓服務項目。

3、獲選項目團隊未嚴格按照合同約定認真實施服務項目的,承辦單位不再申請服務項目后續資金的撥付,并追繳已撥付但尚未使用的資金。

六、創投程序

(一)項目征集(2012年11月上旬前完成)

1、發布公告。主辦單位和承辦單位通過媒體宣傳和社區動員等形式,向社會發布公告,征集公益項目。

2、引導需求。主辦單位和承辦單位以專題培訓和召開會議等方式,引導相關職能部門和基層社區對社會公益服務的需求進行梳理,并將相關情況以適當方式公開。

3、申報指引。主辦單位和承辦單位以適當形式組織進行項目申報指引及相關輔導培訓。

4、接受申報。承辦單位接受項目申報,并對相關資料進行匯總。

5、項目初審。承辦單位對公益項目的內容和申請資質等情況進行初審,并將結果以適當方式報告申報單位和個人??傮w符合要求但設計不夠完善的項目可由承辦單位負責指導申報單位和個人在申報時間截止前修改完善并再度申報。

(二)入圍評審(2012年月前完成)

主辦單位和承辦單位負責選擇10名以上的專家學者、有關職能部門代表和財政、審計等專業人士以及基層干群、新聞媒體代表等組成入圍評選委員會,對經初審符合要求的公益項目進行評審,確定入圍項目。入圍評審結果在渭南市政府網站、《渭南日報》等媒體上向社會公示,公示期為5天。在公示期間,未發生舉報、投訴的,開展項目推介工作。

(三)項目推介(2012年月前完成)

渭南市政府網站、《渭南日報》等媒體設立專欄(專題),對入圍項目進行分層次、波段性宣傳。每期選擇4—5個入圍項目負責人或團隊代表陳述關于項目設計初衷、實施計劃、預期成效以及相關感受,增加創投項目的人性化、通俗化及感染力,廣泛宣傳公益慈善理念,激活各界參與熱情,放大創投社會效應,營造全民公益氛圍。社會公眾于此階段通過指定網站對入圍項目進行投票。相應項目申報團隊自行動員愛心企業及慈善團體、愛心人士定向捐助。市慈善會同時負責明確定向捐助意向。

(四)入選評審(2012年月前完成)

主辦單位和承辦單位負責選擇20名以上的專家學者、有關職能部門代表、定向捐助代表和財政、審計等專業人士以及基層干群、新聞媒體代表等組成入選評審委員會,對入圍項目進行現場評審,根據一定標準當場打分。隨后,按照現場評審得分占60%、已有定向捐助得分占20%、網絡投票得分占20%的比例,根據總分高低確定最終入選實施的公益項目。同時,根據相關評審標準評選確定優秀項目創意。

(五)審批公告(2012年月前完成)

承辦單位將網絡票數、社會定向捐助意向和入選評審結果等匯總后報主辦單位。主辦單位負責審核并報創投活動組委會審定后正式確定獲選項目和優秀項目創意。承辦單位負責以適當方式向社會公布。

(六)項目實施

1、簽訂項目合同。主辦單位、承辦單位與獲選項目團隊正式簽訂項目合同。

2、申請資金撥付。承辦單位根據公益項目實施進度,起草運作資金撥付申請書,并附服務項目合同書,向主辦單位申請服務項目資金的撥款。經主辦單位審核后,服務項目資金分三批直接撥付給獲選項目團隊。合同簽署后撥付項目總金額的50%,項目中期評估驗收合格后核撥30%,項目結束并驗收合格后撥付20%。

3、督促項目實施。承辦單位督促獲選項目團隊按照合同要求實施項目,并針對獲選項目團隊提供能力建設服務,以提升獲選項目的實施成效和項目團隊的整體能力。

4、組織監督評估。承辦單位督促獲選項目團隊按月報送項目實施情況,并定期派遣工作人員,對項目進行監督和評估。承辦單位每季度以書面方式,向主辦單位報送項目實施進度、資金監管等情況及階段評估報告,并負責以適當方式向社會公眾、定向捐助團體和個人公開相關信息。

(七)項目總結

社區三社聯動范文第5篇

一、活動內容

為了深入貫徹13次全國民政工作會議關于“深入推進改革,創新社會管理服務體制”決策部署,緊緊圍繞“陜西東大門建設”的戰略目標,面向相關職能部門、基層社區和社會各界廣泛征集公益服務項目創意,在按照一定標準和程序進行評選的基礎上對優秀項目創意進行獎勵,同時根據一定原則和要求對獲選實施相應項目的公益性社會組織給予資助和能力建設支持,借此培育一批優秀公益性社會組織和優質公益服務項目,同時有效動員廣大企業、社會組織和社會成員深層次參與公益服務,進一步推動我市公益慈善事業的專業化和可持續發展。

二、活動目標

(一)發現社會需求,培育公益項目。順應形勢發展需要,通過開展公益創投活動,發現和整合現行社會福利服務體系尚未普遍惠及但廣大民眾迫切需要且普遍歡迎的公益服務項目,有效滿足社會服務需求,切實加快政府職能轉換,逐步拓展公益服務的半徑和內涵,不斷提升廣大市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二)扶持社會組織,促進專業成長。通過為初創期和中小型的公益性社會組織提供建立在明確的業績追蹤、組織目標和工作情況評估基礎上的資助,同時在發展戰略規劃、人力資源管理以及品牌推廣、財務管理等綜合能力建設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培育扶持一批有能力、講誠信的公益性社會組織。

(三)提高資金效益,節約社會成本。通過將公益慈善本身作為一種資本投入方式,引導廣大企業、社會組織和社會成員更好地將資金投入公益領域。同時,通過實行項目化服務和建立嚴格的績效評估制度,促使接受捐助的公益性社會組織高度重視財務配置、經營效益和長期公益目標的達成,切實提高公益慈善資金的使用效率和社會效益,有效節約社會成本。

(四)推動全民公益,激發社會創新。通過有效動員廣大企業、社會組織和社會成員承擔社會責任,參與公益事業,逐步推動全民公益。同時,將“公益慈善”與“商業智慧”理念有效結合,改變傳統被動的慈善公益理念和模式,創新性地整合政府、企業及社會組織、公民個人力量以解決社會問題,不斷激發社會創新。

三、組織領導

為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成立渭南市公益創投活動領導小組。由 任組長, 任副組長。辦公室設在市民政局由民政局副局長擔任辦公室主任。成員包括市委宣傳部、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外經貿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殘聯、市工商聯、廣播電視臺、市慈善會、市福利彩票發行中心等單位負責人。

四、工作分工

市委宣傳部:負責協助主辦單位協調新聞媒體開展系列宣傳活動,廣泛宣揚公益慈善理念,為創投活動順利進行營造良好氛圍。

市民政局(以下稱“主辦單位”):作為主辦單位統籌協調創投活動。具體負責制定活動規劃和實施方案,協調督促有關職能部門保證公益創投活動順利開展。

市財政局:負責協調落實活動相關經費及資金績效評估和監管工作,并協助做好獲選項目績效評估。

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外經貿局、市工商聯:負責組織發動企業參與公益創投活動。

市民間組織管理局:負責組織動員公益性社會組織參與公益創投活動,并作為社會組織登記管理部門做好相關監管工作。

廣播電視臺:負責設立專門欄目,對公益創投活動進行全過程報道,對公益項目進行全方位展示。

市社會保障和人力資源管理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殘聯等及各(街道)社會事務辦(局):負責引導、組織廣大企業、社會組織、公益人士和社區居民參與公益創投活動,協調社區及相關單位確保獲選公益項目落實。 市慈善會、市福利彩票發行中心:負責推動市慈善會冠名基金和其它基金與公益項目對接,并協助做好創投相關工作。

具體承辦創投活動的社會組織(以下稱“承辦單位”):按照主辦單位要求具體負責公益創投活動的策劃設計、組織實施,對項目進行考察、監管和評估,并為獲選實施項目的公益性社會組織提供專業咨詢服務和能力建設支持。

五、活動規則

(一)創投主體

申報和實施公益項目的主體是經各級民政部門登記注冊的公益性社會組織以及其它單位和個人。其它單位和個人提出的公益項目創意須與公益性社會組織合作并以其名義申報方可獲選實施,否則只能獲評為優秀創意并獲得相應獎勵。

(二)項目內容

參加創投的公益項目所獲得的社會捐助和政府資助應符合相應資金使用范圍,并確保全部用于項目運作和持續發展所需。根據福利彩票公益金使用有關規定,結合當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本次創投活動資助范圍主要包括以下五類:

1、為老服務類。主要包括為老年人提供助殘、助潔、助浴、助行、助醫、助急等日間照料和居家養老服務,獨居和純老家庭的結對關愛、心理關懷,老年人的健康干預和健康促進,老年人的維權和文化活動以及其它滿足老年人實際需要的服務。

2、助殘服務類。主要包括孤殘兒童照料服務、殘障人士康復服務、技能培訓和就業扶助、社會融入輔導以及殘障人士家庭支持、文化娛樂團隊建設等服務。

3、青少年服務類。主要包括社區志愿者服務、社區青少年幫教、社區少年兒童課外教育以及渭南人子女助學幫困等服務。

4、救助幫困類。主要包括對支出性貧困家庭和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幫扶,以及為其它生活困難的居民家庭提供幫扶支援和志愿者服務等。

5、其它公益類。主要包括為環境保護、勞動就業、教育培訓、科學技術、文化、體育、衛生事業提供資助和公益性服務,以及其它有助于宣揚公益理念、促進社會發展進步的公益項目。

(三)項目要求

1、社會需求廣泛性:項目所涉及的社會需求具有廣泛性,在項目實施區域乃至渭南范圍內有一定比例的人群遇到相同的社會問題。

2、現實需要迫切性:項目所解決的問題具有明顯的迫切性,現行社會福利服務體系尚未開展足夠的專門服務以滿足此部分需求,亟需公益服務項目的介入。

3、目標定位公益性:項目服務指向明確,受益群體精準,公益色彩突出,實施后有助于提升“三社互動”和“兩工聯動”水平,有助于優化社會治理格局。

4、項目理念創新性:項目實施理念、運作模式、參與方式具有明顯的創新性。政府已經針對相應人群提供了相同服務或業已從通過其它渠道獲得了足夠資金支持的項目不得參與創投。

5、項目策劃科學性:項目策劃符合政府相關政策導向,經費預算精準,進度安排合理,評估標準科學,落地性、可持續性和可復制性較強。

6、實施主體專業性:項目實施團隊的主要負責人和核心成員擁有與項目相關的專業技能和工作經驗。項目執行團隊人員配置得力、分工合理且普遍具有較高的專業性。

(四)服務范圍

公益項目實施地點以臨渭區各社區為主,服務對象以本市戶籍居民和常住人口為主。

(五)項目經費

1、社會捐助。廣泛動員愛心企業、慈善團體(基金會)、愛心人士對參與創投的公益項目進行定向捐助。社會定向捐助資金專項用于獲選項目運作及項目持續發展所需,捐助金額達到獲選項目經費預算總額50%及以上的可獲得該項目冠名權。社會捐助必須以具有法律效力的方式明確定向捐助意向,并在入選評審前注入市慈善會帳戶。主辦單位和承辦單位以及市慈善會共同負責社會定向捐助資金的使用和監管。對于以實物形式進行的捐助由承辦單位負責換算為貨幣價值,報主辦單位同意后納入社會定向捐助總額進行分值換算。

2、配套資金。在獲選實施項目獲得一定數量社會定向捐助資金的基礎上,根據項目實施所需經費予以配套補助。配套比例為1:2,配套資金最高限額為50萬元。對于無定向捐助或按比例配套后資金總額仍少于項目預算的獲選實施項目直接補齊項目實施所需經額,資金最高限額為30萬元。

3、創意獎勵。將部分符合“社會需求廣泛性、現實需要迫切性、目標定位公益性、項目理念創新性”要求,因主客觀原因未能獲選實施的項目“點子”評選為優秀項目創意,根據實際情況設

一、

二、三等獎各若干名,分別頒發優秀創意證書并給予3000元、2000元、1000元不等的現金獎勵。

(六)資助周期

本屆創投活動項目資助周期一般不超過1年,特殊性質項目資助周期原則上不超過2年。

(七)項目監管

1、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挪用或通過其它非法手段侵占、不當使用項目配套資金和社會定向捐助,違者依法追究相應責任。承辦單位及獲選項目團隊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應主動接受財政、審計、民政等部門的指導、檢查和監督。

2、獲選項目團隊因不可抗力原因無法繼續履行合同約定的服務項目時,應及時向承辦單位提出;未經主辦單位和承辦單位同意,不得擅自向其它組織和個人轉讓服務項目。

3、獲選項目團隊未嚴格按照合同約定認真實施服務項目的,承辦單位不再申請服務項目后續資金的撥付,并追繳已撥付但尚未使用的資金。

六、創投程序

(一)項目征集(2012年11月上旬前完成)

1、發布公告。主辦單位和承辦單位通過媒體宣傳和社區動員等形式,向社會發布公告,征集公益項目。

2、引導需求。主辦單位和承辦單位以專題培訓和召開會議等方式,引導相關職能部門和基層社區對社會公益服務的需求進行梳理,并將相關情況以適當方式公開。

3、申報指引。主辦單位和承辦單位以適當形式組織進行項目申報指引及相關輔導培訓。

4、接受申報。承辦單位接受項目申報,并對相關資料進行匯總。

5、項目初審。承辦單位對公益項目的內容和申請資質等情況進行初審,并將結果以適當方式報告申報單位和個人??傮w符合要求但設計不夠完善的項目可由承辦單位負責指導申報單位和個人在申報時間截止前修改完善并再度申報。

(二)入圍評審(2012年月前完成)

主辦單位和承辦單位負責選擇10名以上的專家學者、有關職能部門代表和財政、審計等專業人士以及基層干群、新聞媒體代表等組成入圍評選委員會,對經初審符合要求的公益項目進行評審,確定入圍項目。入圍評審結果在渭南市政府網站、《渭南日報》等媒體上向社會公示,公示期為5天。在公示期間,未發生舉報、投訴的,開展項目推介工作。

(三)項目推介(2012年月前完成)

渭南市政府網站、《渭南日報》等媒體設立專欄(專題),對入圍項目進行分層次、波段性宣傳。每期選擇4—5個入圍項目負責人或團隊代表陳述關于項目設計初衷、實施計劃、預期成效以及相關感受,增加創投項目的人性化、通俗化及感染力,廣泛宣傳公益慈善理念,激活各界參與熱情,放大創投社會效應,營造全民公益氛圍。社會公眾于此階段通過指定網站對入圍項目進行投票。相應項目申報團隊自行動員愛心企業及慈善團體、愛心人士定向捐助。市慈善會同時負責明確定向捐助意向。

(四)入選評審(2012年月前完成)

主辦單位和承辦單位負責選擇20名以上的專家學者、有關職能部門代表、定向捐助代表和財政、審計等專業人士以及基層干群、新聞媒體代表等組成入選評審委員會,對入圍項目進行現場評審,根據一定標準當場打分。隨后,按照現場評審得分占60%、已有定向捐助得分占20%、網絡投票得分占20%的比例,根據總分高低確定最終入選實施的公益項目。同時,根據相關評審標準評選確定優秀項目創意。

(五)審批公告(2012年月前完成)

承辦單位將網絡票數、社會定向捐助意向和入選評審結果等匯總后報主辦單位。主辦單位負責審核并報創投活動組委會審定后正式確定獲選項目和優秀項目創意。承辦單位負責以適當方式向社會公布。

(六)項目實施

1、簽訂項目合同。主辦單位、承辦單位與獲選項目團隊正式簽訂項目合同。

2、申請資金撥付。承辦單位根據公益項目實施進度,起草運作資金撥付申請書,并附服務項目合同書,向主辦單位申請服務項目資金的撥款。經主辦單位審核后,服務項目資金分三批直接撥付給獲選項目團隊。合同簽署后撥付項目總金額的50%,項目中期評估驗收合格后核撥30%,項目結束并驗收合格后撥付20%。

3、督促項目實施。承辦單位督促獲選項目團隊按照合同要求實施項目,并針對獲選項目團隊提供能力建設服務,以提升獲選項目的實施成效和項目團隊的整體能力。

4、組織監督評估。承辦單位督促獲選項目團隊按月報送項目實施情況,并定期派遣工作人員,對項目進行監督和評估。承辦單位每季度以書面方式,向主辦單位報送項目實施進度、資金監管等情況及階段評估報告,并負責以適當方式向社會公眾、定向捐助團體和個人公開相關信息。

(七)項目總結

社區三社聯動范文第6篇

每年3月的第三個星期二,是國際社會工作日。為慶祝第11個國際社工日,3月25日上午,由廣東順德福彩中心全資贊助的“三社聯動·溫情社區”2017年順德社工日活動在容桂花溪公園拉開序幕?;顒蝇F場除了有順德社工服務行業的系列頒獎外,還設有社工體驗館,讓群眾認識、了解社會服務工作,提供互動交流的平臺。此外,醫務社工和矯正社會工作沙龍在下午同步舉行,為特定領域的社會工作者提供溝通平臺。

活動當天,細雨連綿,盡管天氣不如人意,活動現場仍涌動著溫暖人心的力量。來到青少年體驗館,便能看到小社工們在“賣力”服務。“我曾因成績下滑而非常困擾,后來得到了駐點在學校的社工姐姐的幫助,重拾了學習的信心,現在我也來做社工,幫點忙。”來自容桂四基中學初一級的尤煒杰回憶道。

“了解社工服務的居民一年比一年多,像今天即使下雨,還是每隔10分鐘就有一批人進來體驗館。”順德鵬星社工助理主任顏芳如此說。

順德自2013年起,積極推動以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三社聯動”,至今在培養社區人才、培育社會組織、發展社區文化、改善社區環境、發展社區經濟等五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以前,社工要自己在社區里尋找‘服務對象’,長期待在家里不就業也不讀書的青少年,或者是無法面對現實的失獨老人,這些都要社工自己去‘發掘’”,社工顏芳介紹道,“可是現在,已經有人開始自己找上門尋求幫助了。不僅如此,政府也很重視社工服務,居委會經常給我們提供信息,讓社工利用專業知識去幫助更多有困難的人,我覺得一方面是因為,群眾對社工服務的了解更加廣泛、深刻了,另一方面是‘三社聯動’讓社工和社會服務機構有了堅實的后盾”顏芳說。

目前,順德區內社工從業人員約600人,持證社工超過2300人,社會服務機構達30家,社工服務已覆蓋十個鎮街,并涵蓋了殘障康復、社區矯正、危機介入、社區營造等多個領域。

據了解,本屆活動由順德區福利彩票發行中心贊助,福利彩票一直以“扶老、

上一篇:四害消滅記錄范文下一篇:初中語文教師作文教學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