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經濟社會生態文明論文范文

2023-11-05

經濟社會生態文明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一個階段,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嚴重、生態意識淡薄等現象,迫切需要重視和加強生態文明的宣傳和教育。在全社會建立全覆蓋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培養生態危機的憂患意識、形成以大學為中心的生態科研和教育輻射網格必將開拓出市場經濟條件下生態文明教育的新思路。

關鍵詞:市場經濟 生態文明 教育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高速發展,人類的物質文明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同時也帶來了生態文明的嚴重失衡。雖然世界各國通過行使一系列的行政、經濟和法律手段,采取了諸多的保護措施,然而不同程度的生態危機仍然時常發生,特別是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究其原因,這并不是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必然結果,最本質的根源是人的生態意識和生態文明觀的缺失。中共十八大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強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培養人們自覺的文明理念和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規范人對自然的行為,培養新的生態價值觀,對于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文明素質和保持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證

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西方學者提出生態文明概念以來,人們逐漸以生態學的價值觀來探索人類的思想、文化、科技、生產和生活方式,進而開始越來越認識到生態文明的重要性。生態文明的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生態文明主要指經濟方面,包括:森林保護、土地使用、農耕改進、能源和資源利用、物種和大氣的保護以及人口控制。廣義的生態文明除了包含狹義生態文明的內容外還包括社會的各個方面,人與自然、人與人的一種全方位的和諧,政治、經濟、國際關系、民族和睦、社會福利和正確的文明理念引導以及全民的素質教育。近年來我國對生態文明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在十七大報告中,黨中央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強調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的觀念。

首先,生態文明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支撐點。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就是要使生態環境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事實表明,人與自然關系不和諧,關系到人類繁衍生息的根本問題,關系到和諧社會與經濟文明建設的基礎。如果生態文明建設不力,即使物質文明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再好,也如同空中樓閣。

其次,生態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商品是市場經濟的載體,商品就是通過自然資源的轉化得來的。這樣矛盾就出現了,經濟利益要追求最大化,但是資源是有限的,怎樣才能讓二者均衡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問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就會使人們樹立新的生態理念,正確處理“利益最大”和“資源有限”的矛盾,自覺維護生態平衡。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國生態文明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成就舉世矚目,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態代價。利益的驅使和片面追求GDP指標,使生態環境遭到巨大破壞,資源過度開發利用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

近年來我國的大氣環境污染形勢日趨嚴峻。中國在200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995萬噸,居世界首位。2010年達到306億噸,是目前第一大環境問題。最普遍的大氣污染是燃煤過程中產生的粉塵造成的,目前我國燃煤量約1.5億噸/年,大約有2/3的工廠能源還是主要依靠燃煤?,F代都市中的工業廢氣和汽車尾氣夾帶大量化學物質,在陽光作用下,形成一種刺激性的煙霧,霧霾越來越嚴重。

近20多年我國企業大多采取傳統的粗獷性生產方式,在能源、資源方面造成了嚴重浪費,有些資源已趨近枯竭狀態。煤礦資源是不可再生能源,在我國能源和消費結構中占70%左右,由于開采技術有限,造成大量煤礦開采的浪費。我國雖然地大物博,資源種類豐富,但人均占有量少,過度開發造成了資源嚴重浪費。

多年來,我國排放的廢水總量年均值約為500億噸,大大超過了環境容量。據統計,只有5%的生活污水和17%的工業污水在排放前經過了處理,其它都直接排入江河湖泊。迄今為止,我國已有90%以上的城市河段、湖泊受到嚴重污染,城市的水源、水質達不到標準,水資源的污染程度在逐年增加。

總之,雖然我國人均GDP逐年增長,但也付出了慘重代價。要想保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不能走西方先浪費再節約,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因此,如何提高生態文明意識,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已經迫在眉睫。

三、加強生態文明教育的新思路

生態文明教育是普及生態環保知識、樹立生態文明理念的全民教育。對全民實施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使其樹立科學的生態觀。這種教育不僅僅局限于學校,更主要的是針對全體社會成員,使生態文明意識真正成為每位公民的自覺行動。

(一)從孩子抓起,建立起全覆蓋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

建立從幼兒、中學到大學的生態教育體系。在現代經濟快速發展的形勢下,生態意識的培養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幼兒是祖國的未來,21世紀的主人,體現環保的言行習慣首先應從娃娃抓起。萌發幼兒環保意識,喜愛優美的環境和動植物,厭惡破壞環境的行為。使幼兒的自我意識逐漸轉化為自覺的行為,良好的習慣會伴隨孩子的成長,對自身、家庭和社會具有深遠的影響。另外環保意識在中小學中仍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小學生每星期應該有一堂生動有趣的環保課,如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垃圾分類,觀看垃圾回收工廠電視,領略垃圾變廢為寶的神奇。中學更要注重感受和參與,如在花園制作農肥,培育植物,到農村體驗,通過課程教育和親身體驗使環保真正滲透進青少年的思想和行為。同時,將生態文明教育擴展至全社會。借助各種媒介、進行經常性的教育培訓活動,用社會輿論的力量來形成普及生態知識、保護生態環境、崇尚生態文明的意識和氛圍,建構起社會全覆蓋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

(二)培養全社會生態危機的憂患意識

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生態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因為市場經濟是建立在個人的欲求、意志和計劃之上的,自誕生之日起,就走入了對增長無限制追求的困境,市場經濟一方面在推動文明的進程,另一方面也蘊含著自我否定,自我毀滅的因素,尤其是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其負面效應越來越危害人類的生存和延續,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人類面臨有史以來最嚴峻的考驗,雖然找到了經濟高速增長模式,但它卻帶來了很多難以化解的矛盾。因此我們必須在技術層面、政策層面、文化層面和人格層面培養全社會的憂患意識。如營造社會氛圍、完善相關的生態法律、倡導生態消費和低碳生活等。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念,關注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命運。從全面和協調發展角度去考察發展的問題,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發展自己的同時滿足人和自然的和諧。

(三)以大學為中心形成生態科研、教育輻射網格

現代的大學在社會中的地位不僅是知識傳授,還是科研和社會文明傳承的中心,其外部效應越來越明顯,大學已經承擔越來越多的社會責任和歷史責任。首先大學應該成為傳播生態文明知識,培養生態文明觀念,弘揚生態文化的重要陣地。高校知識信息傳播面廣,可以迅速傳播生態文明的知識觀念并將其滲透到全社會,使人們普遍樹立適應時代發展的生態文明觀。其次,大學學科門類齊全,具有最前沿的知識和應用技術,能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發揮科研的優勢,其技術創新和科研成果的轉化,能加快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生態文明建設,為企業和社會解決生態環保的問題和難題。如研究大氣污染、污水處理、風沙防治、水土流失等。最后,大學里擁有具備社會生態文明思想的先鋒群體,他們對人類和社會的關注是最前衛的,富有熱情、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充沛的創造力,會用敏感的眼光去發現損害生態環境的現象,應用自己的知識、技術和能力去參與和解決環保問題,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大學應有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生態文明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能使人們在具有強烈憂患意識的同時,更加注重經濟與文明的協調發展,雖然市場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是相互矛盾和制約的,但從本質上分析,只有生態文明達到了較高水平,才能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人類才能充分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

參考文獻:

[1]何穎.生態倫理觀指導下的生態文明建設初探[J].南京教育學院學報 ,2014(4):1—4

[2]祁琳琳等.社會轉型視閾下的生態文明教育[J]高等農業教育,2014(8):27—31

(陳永青,1963年生,遼寧大連人,遼寧稅務高等??茖W校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經濟社會生態文明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 中共十八大宣示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五位一體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治國理念,其實現途徑是通過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低碳經濟是一場涉及生產模式、生活模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國家利益的全球革命,是當代建設生態文明的最佳發展模式。

【關鍵詞】 五位一體 低碳經濟 生態文明 生態保護 協調發展

2012年11月8日開幕的中共十八大宣示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五位一體”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吧鷳B文明”是一種新的文明形態,是對以耗費大量自然資源和造成環境嚴重污染的工業文明的超越。2012年11月26日聯合國氣候大會在卡塔爾舉行,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傳統能源使用帶來的問題,即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暖已被確認為不爭的事實,是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在此背景下,“低碳經濟”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能源與經濟以至價值觀實行大變革,將為逐步邁向生態文明走出一條新路,即摒棄20世紀的傳統增長模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此坪敛幌嚓P的兩個舉世矚目的會議將生態文明和低碳經濟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

一、低碳經濟和生態文明的內涵分析

1、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是一種以良好生態環境為基礎的綠色經濟發展模式,主要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傳統高碳產業改造、新型清潔能源開發等途徑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減少傳統高碳能源的消耗,降低經濟發展對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以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的發展模式。低碳經濟的內涵包括以下幾方面。

(1)生產的低碳化。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注重對生產規模和資源使用進行科學統籌和規劃,大力引進和運用新技術,關注自然資源的循環和再利用,注重控制人口增長速度,使之與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環境承載力相適應,是一種可持續的生產方式。

(2)分配的低碳化。政府進行再分配時,要通過法律、稅收、轉移支付等經濟控制手段,對環境友好型的產業實行傾斜和優惠,同時對于那些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傳統產業予以限制,大力發展新興工業,建設生態文明,以實現產業低碳化,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

(3)消費的低碳化。積極倡導文明消費、適度消費、綠色消費,在消費結構上要更加注重精神消費、文化消費等。

2、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在經濟社會活動中,遵循自然發展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社會發展規律、人類自身發展規律,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為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它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這種文明觀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這種文明觀同以往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具有相同點,那就是它們都主張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展物質生產力,不斷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水平。但它們之間也有著明顯的不同點,即生態文明突出生態的重要,強調尊重和保護環境,強調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必須尊重和愛護自然,而不能隨心所欲,盲目蠻干,為所欲為。生態文明的內涵包括以下幾方面。

(1)生態文明是一種積極、良性發展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絕不是拒絕發展,更不是停滯或倒退,而是要通過資源生產率的提高、生產生活方式的根本轉變,提高人類適應自然、利用自然和修復自然的能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健康發展。

(2)生態文明是可持續發展的文明。其包括人類的可持續和自然的可持續,人類所有利用環境、開發資源的活動,都必須以環境可承載和可恢復、資源可接替為前提,是一種可持續的開發利用。

(3)生態文明應是一種科學的、自覺的文明形態。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包含的是一種自發的生態文明,未來的生態文明應是一種自覺的生態文明,不僅要有哲學上的自覺,還必須有科學上的自覺,要以科技的發展為基礎,自覺地轉變發展方式。

(4)生態文明與物質、精神、政治文明共同構成了人類文明的整體框架。它們緊密聯系,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

二、低碳經濟與生態文明的關系

低碳經濟的本質是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通過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創新,形成長期穩定的引導和激勵機制,推動可再生能源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的創新,以緩解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為逐步邁向生態文明走出一條新路,實現人類向往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

在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過程中,由于忽視了生態文明建設,自然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生態危機已經影響到人類的生存、社會的進步、國家的興盛。只有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梢?,低碳經濟與生態文明建設存在著密切的聯系。

1、低碳經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

生態文明是在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深刻反思的基礎上產生的,它與全球日趨嚴重的環境問題密切相關。人類社會的資源是有限的,資源與環境的可再生能力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幾百年的工業文明以人類征服自然為特征。在原始文明和農業文明時期,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非常有限,對自然的破壞和影響微乎其微。而社會化大生產的工業文明時代,人類改造生態環境的能力和范圍不斷提高和擴大,高投入、高能耗、高消費對生態環境構成了嚴重的威脅,一系列全球性生態危機說明地球及其資源、環境已經難以支持工業文明的繼續發展,需要開創一個新的文明形態來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于是生態文明應運而生。

工業革命以來的工業文明發展模式,導致了越來越嚴重的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不斷增加,使全球氣候變暖。使用化石燃料這種高碳能源是產生這種生態環境災難的主要原因。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模式順乎世界潮流,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低碳經濟是人類對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工業化導致環境惡化、氣候變化、能源短缺、持續發展受到威脅而自省的結果,而生態文明是為了全面解決生態問題,低碳經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

2、低碳經濟的最終目標與生態文明的目標相一致

低碳經濟是一種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通過更少的資源消耗和更小的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并創造更好的生活質量,體現了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關系的理性認知。低碳經濟要求技術進步、工農業生產、社會消費等人類生產與生活的各項活動都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的基礎上,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發展目標。

只注重經濟效益,造成生態環境嚴重被破壞,有的破壞甚至無法逆轉,制約了經濟發展。生態文明和物質文明只有協調統一發展,我們的社會發展才能是和諧的。生態文明是基礎和根本,沒有生態安全,人類自身就會陷入不可逆轉的生存危機。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也是生態文明的發展目標。

3、低碳經濟與生態文明是解決生態問題微觀和宏觀的統一

生態文明已經成為在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領域內具有共同指導作用的一個重要的治國理念,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包括生態理念文明、生態經濟文明、生態政治文明、生態科技文明、生態制度文明、生態行為文明等。生態文明建設的出發點是尊重自然,維護生態平衡,其實現途徑是通過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發展低碳經濟是一場涉及生產模式、生活模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國家利益的全球革命,從本質上觸及了人類經濟發展方式變革的問題,是當代建設生態文明的最佳發展模式。

三、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意義及相同途徑

1、發展低碳經濟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巨大,同時也積累了不少矛盾和問題。突出表現為我國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大量消耗能源資源來推動。這種粗放型增長方式使能源和其他資源的消耗增長過快,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這種以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了。發展低碳經濟是建設兩型社會和生態文明的重要載體,是實現中國現代化目標的重大戰略任務。

我國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也是基于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資源環境保護壓力不斷加大的新形勢。因而提出生態文明,不論對于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還是對于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是至關重要的。建設生態文明,既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又反映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具有極其重要和深遠的意義。

2、發展低碳經濟建設生態文明的相同途徑

(1)更新觀念。發展低碳經濟建設生態文明是世界各國的必走之路?!案咛肌彼枷氡仨毟?,忽視人們的觀念更新,發展低碳經濟建設生態文明將很困難。在今后發展過程中,要加強宣傳教育,以營造有利于發展低碳經濟建設生態文明的社會氛圍。

(2)制定發展低碳經濟建設生態文明的發展戰略。制定發展低碳經濟建設生態文明的發展戰略,是應對環境問題的根本出路,是化解能源危機、解決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為發展低碳經濟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向導。

(3)制度創新。發展低碳經濟建設生態文明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形態。社會體制必須適應這種經濟發展形態的變化,構建新的制度體系。一個國家和地區,只有構建完善相關發展低碳經濟建設生態文明的制度,發展低碳經濟建設生態文明的經濟發展形態才能夠形成和完備。

(4)技術創新。發展低碳經濟建設生態文明需要技術作保證,低碳經濟的核心在于通過技術的創新,有效控制碳排放,促進和保持全球生態平衡。技術創新不僅是解決環境和能源問題的根本出路,也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 鮑健強:低碳經濟:人類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變革[J].中國工業經濟,2008(4).

[2] 王朝全:論生態文明、循環經濟與和諧社會的內在邏輯[J].軟科學,2009(8).

[3] 鄭汝南、苗長松:低碳經濟發展與區域生態文明建設[J].經濟研究導刊,2011(4).

(責任編輯:張瓊芳)

經濟社會生態文明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從海洋生態文明建設與“中國夢”的關系出發,闡明當前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分析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并提出建設海洋生態文明以實現中國夢之對策:多層次宣傳引導,構建和諧海洋理念;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海洋法律法規;踐行核心價值觀,樹立海洋生態文明正確倫理觀;實施科技興海,強化海洋環境與資源保護;創新驅動發展提高海洋經濟效益。

關鍵詞:海洋生態文明;中國夢;建設

1 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中國夢的應有之義

海洋生態文明的建設,是需要公民主觀能動地去把人、海洋與社會統一為一個有機整體,從而達到物質與精神的和諧發展。此外,在詮釋“中國夢”的過程中,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不能單純的被理解為對海洋生態環境的改善,而應該是逐步建立海洋經濟開發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二者之間動態關系,在二者的互相支持與認同下共同發展和諧共榮的海洋生態文明。

(1)對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實現貫穿實現中國夢的始終。自近代開始,長期以來中華民族共同追求的中國夢,彰顯的是我國人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探索與實現。同時,從人類發展歷史背景的角度而言,生態文明也是人類社會良性發展的必然選擇。而生態文明的實現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海洋文明建設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建設海洋文明更可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2)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涵。中國夢的主要內涵之一體現為海洋強國戰略下的“海洋文明強國”。從宏觀的角度考慮,它巧妙地融合了黨的 “五位一體”總體戰略布局,主要體現為海洋物質文明、海洋精神文明、海洋政治文明、海洋社會文明、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五個方面。而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在思想和制度兩個維度上進行人海和諧共生的發展模式的探索,確保海洋生態和人文生態兩種文明的發展都可達到和諧發展的狀態。

(3)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助推中國夢的“海洋強國”篇章。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目前國際新時期的重要選擇。海洋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是海洋經濟發展必須賴以依靠的途徑,而在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過程當中,需要多維度地進一步對海洋探索。另外,人類目前的生存需求與海洋舊生態系統之間的矛盾日益顯著,必須要通過樹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來平衡二者關系,減緩二者的矛盾以達到經濟發展與海洋生態環境共贏的目標。因此,建設海洋生態文明不僅是新時期下進步的重要抉擇,也滿足海洋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

2 海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海洋構成了我們生存星球的絕大多數面積,為全球的生命系統提供重要的資源支持,而伴隨著以經濟發展為首要前提的時代下,人類的行為對海洋生態系統平衡造成許多不可逆轉的損害。進而當前建設我國海洋生態文明正遭遇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1)海洋生態文明意識欠缺。長期以來形成的觀念的禁錮,導致了我國尚未實現自主性的生態文明理念,因此需要在生態環保意識宣傳上有所提升。而依舊存在一些政府部門在海洋經濟區始終堅持“GDP第一”的發展理念,任由企業污染而不采取相關措施,對環保法律予以漠視;在經濟區內,完善相關的生態環?;A設施進度緩慢,許多企業隨意排放廢物;相關群眾缺乏健康的生活方式,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全民參與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還需要不斷提升。

(2)海洋產業結構有待調整。近些年來,我國在海洋產業上呈現出多方位和諧發展的良好勢頭,依據《中國海洋統計年鑒》的統計,自2001到2010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從95I8.4億元上升至39572.2億元,共計增加了3.2倍。然而在我國海洋開發的過程中,仍舊存在著許多開發過度和不合理等問題,海洋產業結構存在著非科學性弊端,沿海產業布局沒有達到合理安排,而在投入、能耗和污染方面依舊存在著遠超標準量的傳統產業發展方式并未發生本質上的變化。

(3)海洋生態環境遭受嚴重威脅。近些年來,由于采用粗放型外延式經濟增長方式令大量生態資源進行無意義損耗,雖然我國通過建立一些藍色經濟區借以推進海洋經濟高速發展,但其結果卻令海洋資源和生態系統的承受能力有所減損,在海洋經濟上所獲收益與生態資源損耗方面難以平衡,致使經濟提升缺乏后續力量。藍色經濟區經濟的提升急切需要通過集約式轉變提升方式,從而進一步深化。

(4)海洋文化建設水平不高。海洋文化作為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不可忽視,但現階段我國海洋文化發展水平還不高,地區發展不平衡,海洋文化的生產能力、傳播能力、消費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不強。國民海洋觀念較為薄弱,而且對公眾的宣傳力度也不夠,這種現象也是由于現階段我國海洋文化建設總體建設水平不高所致。

(5)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滯后。自改革開放開始,30多年以來,我國先后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文件,其中包含了20余部資源與環境相關的法律,100余件法規規章,這些文件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進行了大力推動。但從目前中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需求角度分析,這些海洋相關的生態環境法律法規無法很好貼合我國當前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海洋生態保護的實現依舊缺少完善的法制和規范保障。

3 建設海洋生態文明實現中國夢之對策

中國夢當前的首要目標是能夠在未來八年內,將我國發展為小康社會。而這其中,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達成為小康社會的實現提供了充足的資源保障。目前中國小康社會還處于低水平發展,尚且缺少足夠資源的小康社會要求我們從多方面去完善,因此只有堅持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才能凝聚起強大的力量,才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提供有力的保障,解決海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建設海洋生態文明實現中國夢的相關應對方法如下:

(1)多層次宣傳引導,構建和諧海洋理念。地區政府可以利用一些與海洋有關的節日如世界海洋日等舉辦一些豐富多彩的海洋文化活動,并以此為契機,開展多維度的海洋文化宣傳,深度挖掘海洋民俗和歷史文化,大力推進海洋文化宣傳教育進學校,進社區,進鄉村,進公司,建立相關的海洋環保志愿者隊伍,為公民參加海洋環保行動營造良好環境,使民眾可以在親海、近海,體驗海洋無窮魅力的過程中慢慢地在他們心中樹立海洋生態文明與和諧海洋觀念。

(2)加快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發展提高海洋經濟效益。各地海洋經濟開發區可以通過區位和資源的優勢進行進一步深度建設,加快結構調整的步伐,為生態產業深化進一步努力,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對工業生產和機構分配調整,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同時在旅游文化產業加強投入。加強沿海地區的宏觀調控,優化產業結構,發展優質海洋經濟,創新驅動發展提高經濟效益,以科學用海為依據,以維護海洋生態健康為根本原則,著力推進海洋資源集約利用,培養海洋高科技人才,提高科研創新能力,借此實現海洋生態的和諧發展和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統一。

(3)實施科技興海,強化海洋環境與資源保護。推進自主創新,實現創新國家的目標,是當前我國發展的重要核心戰略。在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中將科技創新作為根本動力,用其來維系海洋生態系統的平衡,建設與發展海洋生態相關的產業。同時,在海洋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也需要以科學決策作為根本前提,遵循科學規律,建立科學建設,實現科學決策,推動科學發展。而建設海洋生態文明過程中更需宣傳海洋知識,以此作為重要依托,在對海洋基礎知識進行大力推廣和宣傳的同時,培養專業的海洋生態建設方面的人才,為建設海洋生態文明提供社會資源基礎和人才儲備。

(4)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海洋法律法規。目前的首要任務就是建立完善的有關海洋生態保護和建設的法律法規,在“依法用?!钡囊笙?,健全涉海法律法規體系,嚴謹遵守海域海島的相關使用管理制度,大力完善對涉海項目的論證、審批和監管,確保海洋開發的有序和規范。相關管理部門需要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作為首要準則,多方面進行政策宣傳,執法檢查,使建設海洋生態文明的過程中從“有法可依”達到“有法必依”。

(5)踐行核心價值觀,樹立海洋生態文明正確的倫理規約。海洋環境保護有著與海洋經濟發展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海洋經濟的推進必須建立在對海洋生態資源的有效合理利用的基礎上,這是人與經濟社會、生態系統的基礎倫理關系。對海洋生態文明正確倫理觀的有效宣傳,不僅僅只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同時也是構成了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前提。而只有健全良好的海洋生態倫理制度,才更加能夠提升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可能性,才可以實現人與海洋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

4 結語

總而言之,實現“中國夢”需要堅持建設海洋生態文明,因為這是必經途徑。目前,我國所面臨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期,是生態文明從關注理念變化到制度健全的新階段,完善海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健全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制度,成為強化海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短期目標,讓我們進一步深化建設海洋生態文明,從精神動力智力上支持實現“中國夢”。

參考文獻:

[1]曲金良.海洋文明強國:理念、內涵與途徑[ J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494).

[2]呂振波,張晉.藍色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SWOT分析[ J ],人民論壇,2013,(17).

[3]劉健. 淺談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問題[ J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14,(2):30.

[4]傅英,龔耘.中國海洋文化的現狀面臨的挑戰及對策 [ J ] 管理觀察,2011,(27):194-195.

經濟社會生態文明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推進綠色發展是新時期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h域經濟是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所在,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然選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本質要求。生態危機、能源危機成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挑戰,加速推進綠色發展是應對這一現實的重大戰略,推進縣域經濟綠色發展成為必然選擇。文章首先分析了陜西縣域經濟綠色發展的困境,其次分析并提出陜西縣域經濟綠色發展的實現路徑,最后對縣域經濟綠色發展進行總結。

【關鍵詞】縣域經濟;綠色發展;產業升級

郡縣治天下安,縣域經濟發展在整個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和農村的連接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環節。在國家綠色發展整體戰略中處于重要地位。

陜西省地跨南北,承東啟西,有著豐厚的自然資源,但是陜西經濟的發展卻比較緩慢,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其縣域經濟發展落后。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要求我們在發展縣域經濟的同時保護資源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1 陜西縣域經濟綠色發展現實困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陜西縣域經濟也得到了很大發展,與此同時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遭到了很大的破壞。為了尋求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探索新的發展思路。綠色發展理念是一種系統的、整體的、有機的發展,從人與自然共生的視角出發,要求經濟活動過程的生態化、綠色化,其思想內核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并重。走綠色發展道路成為我們唯一的選擇。近幾年來,陜西縣域經濟在經濟總量、產業結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相對于面臨的環境資源問題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1.1 粗放式發展造成的生態問題日漸凸顯

(1)從工業發展角度分析,不可否認,過去陜西縣域經濟增長具有粗放式特征,特別是工業發展,為了推動經濟的發展,我們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彎路,犧牲了生態環境換取眼前利益。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眼前利益引進高污染的企業,環保監督懈怠,不少廢水廢氣亂排,造成了環境污染。這種粗放式的發展看似推動了當下社會的發展、經濟的騰飛,但由此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卻越來越嚴重,環境治理將成為更大的投資,需要花費更多的人力、財力。

(2)從資源開發利用角度分析,自然資源在經濟建設中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當然,過渡地依賴資源對推動產業升級不一定好,關中渭北地區和陜北地區長期開采和利用煤礦石油造成一系列生態問題,由于長期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煤煙型大氣污染成為陜西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隨著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傳統的能源將逐漸退出市場,這對單一靠煤炭等傳統能源發展起來的縣域有很大的沖擊。提高煤炭石油等傳統能源的利用率,減少廢氣廢雜的排放,開發和使用新能源成為我們的必由之路。

(3)從農業發展角度分析,在農業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更多的是注重糧食蔬菜水果的產量,為了增加農業產量,農藥化肥被過渡使用,嚴重破壞土壤環境和水體環境,并且引發糧食安全問題。當然這也有著主、客觀原因,一方面我國人口多、耕地少,另一方面是當地農民的環保意識差。這種情況為當前我國發展現代綠色生態農業增加了困難。

總之,粗放式的發展模式所產生的生態問題是當前我們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壯大縣域經濟所面對的現實情況,我們必須從源頭解決問題。

1.2 產業結構不優,產業升級乏力

2016年,陜西縣域經濟總量達到了9 438億元,占全省經濟總量的49%,相對于發達省份而言,縣域經濟總量還是較低。從產業結構來看,2016年陜西省縣域產業結構比例為14.5∶53.9∶31.6,重工業占第二產業的90.4%,縣域資源型工業比重較大,結構單一,很多縣域經濟發展對資源能源的依賴性較強,加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短期依附資源開發的局面難以改變。第三產業比重相比其他兄弟省份略低,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增加第三產業的投入力度尤為重要。傳統的產業模式對縣域持續發展是不利的,只有下大力氣、下定決心打破舊的產業模式,提高能源利用率,重新布局和進行產業升級,才有利于縣域經濟綠色發展。

1.3 企業綠色發展意識不強,政府部門制度設計不夠完善

綠色發展是我們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一些企業在經濟利益驅使下以身涉法,對環保設施的配置及維護不積極,污染處理設施運行不正常,甚至偷排廢水廢氣和偽造排放數據,給環境保護工作造成巨大阻礙。此外,政府部門在法規政策的制定中也存在缺陷,發展綠色經濟的很多頂層設計也不完善,缺乏合理的管理考核措施及稅收措施。對于環境問題的治理,我們既不能堅持“一刀切”的死路,更不能走放任自由的歪路。對于環保問題的整治應該分步驟的有序整治,給企業一個緩沖的過程。在環保執法過程中更應該嚴格執行,確保全社會達成共識。

2 陜西縣域經濟綠色發展路徑選擇

從經濟發展的一般運行規律來看,縣域經濟發展有兩次關鍵的轉型發展時期,一次是由資源依賴型經濟增長轉向資源依賴與技術依附型發展,另一次是由資源依賴與技術依附型增長轉向創新型發展。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縣域綠色發展的突出問題在于經濟的綠色發展問題??h域作為城鄉結合點,是我國實踐綠色發展理念的核心部分??h域產業綠色轉型成功與否對提升我國經濟發展質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找到促進縣域經濟綠色發展的突破口尤為重要。

2.1 加快經濟結構轉型,促進能源結構升級,加強技術創新

以環保倒逼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和新能源,緊緊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高環境風險的工藝設備和產品,加快產業結構轉型調整和技術升級。同時,創造制度條件,促進經濟結構轉型,擺脫資源的路徑依賴,打破經濟發展目標和環境保護目標相悖的格局,逐步改變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實現傳統能源與清潔能源并舉,能源高效利用。加大技術創新,不斷開發新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力,加強對廢物的利用和處理能力。

2.2 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加強促進區域發展

陜西地理橫跨南北、貫東西,區域資源差異很大,因此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不能一以貫之,要根據區域發展特色應對。陜北地區的綠色發展,應嚴格遵循節能環保先行原則,優先發展綠色環保產業,不斷優化產業,不斷修復生態環境。走綠色循環經濟之路。關中地區地理環境優越,應積極科學承接產業轉移,大力推進經濟發展。陜南地區要加快推進以綠色為主題的開放戰略,根據地緣優勢發展特色農業和第三產業。

2.3 健全綠色發展體制機制

體制機制不健全是阻礙陜西縣域綠色發展的重要障礙。要推動陜西縣域經濟綠色發展,就必須建立一個健全的機制,形成正確的導向。一是構建科學的管理機制。明確部門各項職責,提高監管效能。二是建立完善綠色發展考核機制。在考核權重上,不能唯GDP論工作成績,要使綠色發展的考核權重足夠大。三是健全綠色發展監督機制。著力在加強社會監督上下功夫。四是建立和完善激勵機制。建立生態資源破壞責任追責制度,多措并舉為縣域綠色發展貢獻力量。

2.4 加強基礎建設和人才引進

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加大人才引進和培養建設成為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方面,要想推動產業升級、能源升級等就必須依靠大量的人才??h域要有所發展,能夠再上高地,需要更好地進行產業布局、產業升級,需要緊跟國家戰略步伐。這些都需要大量的有知識、有能力的人去實踐。當然縣域地區人才匱乏,特別是創新型人才的缺少。究其根本原因是很多縣域醫療、教育、公共設施等資源相對缺乏,在縣域和中心城市的競爭中,產業層次較低,大部分縣域地區不能有力地吸引高素質人才??h域經濟發展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人才的匱乏和流失。如果僅僅依靠本地資源和政府政策傾斜招商引資來推進縣域經濟實現綠色發展,注定不能解決長久問題,因此加強人才建設成為當務之急。

3 小結

綠色發展是指導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理念,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讓綠色發展理念成為縣域綠色產業崛起的“指揮棒”意義深遠。綠色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要把握綠色發展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斷強化綠色思維方式,通過綠化傳統產業,優化產業結構、崛起綠色產業、建立綠色產業體系,實現整個縣域經濟的綠色轉型。

攜手推進綠色發展。對于陜西縣域經濟發展來說是一個新的起點,我們應該以此為契機,更好地進行產業布局、產業升級,沖破阻礙綠色發展的障礙,走出綠色發展的現實困境。為陜西縣域經濟再創輝煌創造條件,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 考 文 獻

[1]李建偉.新時期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意義、主要挑戰與路徑選擇[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1-6.

[2]趙建軍,胡春立.綠色發展引領縣域產業綠色轉型[J].理論視野,2016(6):32-35.

[3]郭德文.關于縣域經濟“轉方式調結構”的實踐及思考[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2(3):1-7.

[4]黃錕.積極發展綠色產業 促進縣域經濟綠色發展[J].北方經濟,2017(1):11-14.

[責任編輯:鄧進利]

經濟社會生態文明論文范文第5篇

碧樹芳草,一花一木,這是我們的菁菁校園,也是我們學習的圣地。美麗的校園靠我們全體學生共同呵護,才會保持其亮麗風景常在。

同學們,在這充滿希望的校園里,難道你忍心丟下手中的廢紙,玷污它的一塵不染嗎?難道你忍心大聲喧嘩,打破它的寧靜和諧嗎?難道你忍心做出一些不文明行為,破壞它的美麗嗎?

可是,在我們的校園確實還存在這樣的現象:隨意丟棄的零食袋、亂吐的口香糖、隨意踩在墻上的斑駁腳印和課桌上亂涂亂畫的字跡、脫口而出的對罵和不堪入耳的臟話等等。這些不文明的現象正吞噬著我們文明和諧的校園文化,也正污染著我們純潔的心靈。

同學們,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個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個品質;播下一種品質,收獲一種人生。為了使我們能夠更好地學習、生活,我們需要一個優美、溫馨的校園環境。讓我們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告別陋習,擁抱文明,提升個人素質,共建美好校園。為此,德育處向全校同學發出“擁抱生態文明,共建和諧校園”的倡議。讓我們從文明形象、文明生活、文明言行、文明守紀、文明交往做起,用實際行動共同建設我們美麗和諧的校園吧。

二十二中德育處

2012年12月24日

“擁抱生態文明,共建和諧校園”活動要求

為使“擁抱生態文明,共建和諧校園”這一活動得以有效地開展,切實改變校園內存在的一些不文明現象,特向同學們提出以下要求:

(一)文明形象:

裝扮得當,衣著得體。頭發整潔,梳理齊整,不染發、不燙發,男生不留長發,不留怪異發型;服飾整潔,素雅得體;不濃裝艷抹,不戴首飾、耳環、項鏈;不穿奇裝異服。

(二)文明生活:

講究衛生,保潔校園。保持教室、校園干凈整潔;不隨地吐痰,不亂吐口香糖,不亂倒污水,不亂扔果皮紙屑垃圾;不帶零食進入教學區;不在公共場所追逐、打鬧、喧嘩。

(三)文明言行:

語言文明,舉止有度。講究禮儀,謙虛為人,誠實守信;不罵人,不說臟話、謊話;尊敬師長,見面微笑問好;團結同學,友好和睦相處;愛護公物,節約水電;保護環境,不在公共場所亂涂亂畫。

(四)文明守紀:

遵紀守法,規范行為。不打人,不給別人起綽號;不吸煙,不喝酒,不賭博;不亂拿他人錢物;不進營業性網吧。

(五)文明交往:

禮貌待人,文明交友、謹慎交友,不與社會不良分子交往,不將校外人員帶進學校;不在外留宿,亦不留宿外人。

請同學們謹記以上要求,爭做文明的中學生。德育處將采取多種措施,隨時隨地嚴查校園不文明行為,對于不文明的行為,將視其情節嚴肅處理,并與所在班級的量化考核相結合,直至給予紀律處分。

同學們,“學校是我家,文明靠大家”。讓我們與陋習告別,與文明擁抱,爭做文明的二十二中人。

二十二中德育處

2012年12月24日

“擁抱生態文明,共建和諧校園”系列活動程序及內容

一、12月24日早上,利用升旗儀式的機會,宣讀“擁抱生態文明,共建和諧校園”倡議書、宣布活動要求及管理規定;

二、懸掛“創建生態文明學校,構建和諧美麗校園”標語,營造氛圍。

三、利用中午播音時間,再次向全體同學宣讀倡議書內容、管理規定及要求;

四、周一上午第四節,召開德育處、安保處全體老師會議,對管理工作作出安排和要求,嚴查不文明行為,并記錄、匯總、通報;

經濟社會生態文明論文范文第6篇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和生命的方舟,城鎮化是社會發展的趨勢。十多年來,“數字城市”打造了城市數字化基礎,推進了業務電子化;“智慧城市” 開始就向廣義化擴展;要緩解交通擁堵、解決環境污染等頑疾!數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屬于信息化范疇,而解決人類和城鎮的問題必須進入實體世界, 即物質、能量領域,改善城市實體建設,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我們的研究包括:發展遇到生態問題,生態文明呼喚改革;智慧城市重在應用(國務院國發 〔2013〕32號文件),生態城市重在基礎,目前的智慧城市、生態城市的頂層設計僅是城市發展的中層設計,須綜合研究,組建綜合團隊;提出城市發展的總體規劃、頂層設計及治理城市頑疾的重大建議。

倡導建設智慧生態城市,落實中央提出的融合發展,科學發展,轉變生活方式和發展模式,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實現中國夢。

智慧生態城市不是簡單地“智慧城市加生態城市”,而是信息化與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的完整模式。智慧生態城市需涵蓋城鄉的所有方面,層次分明:生態環境、基礎設施、五位一體建設、四化同步發展的智慧生態城市;構建城鄉發展的總體框架和頂層設計,涵蓋政府、企業、 社會、社區和家庭。

" 智慧生態城市論壇 " 國際會議經中國科協批準于 2013 年 8 月 27 日在北京皇家大飯店舉辦

" 智 " 研 " 于 2013 年 8 月 28 日在北京海淀科技大廈舉行 , 成 " 生態人類學術工作委員會 "

" 遠 --- 清 " 于 2013 年 9 月 15 日 , 《 小康 》雜志社主辦的"第四屆中國生態小康論壇"于 2013 年 9 月 21 日在青島舉辦

上一篇:區域經濟政策研究論文范文下一篇:宏觀管理旅游經濟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