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花海公園優缺點分析范文

2023-09-23

花海公園優缺點分析范文第1篇

中山公園是上海近代租界公園之一,公園位于上海中心城區西部,地理位置優越。東近曹家渡,西接內環線高架,北靠蘇州河,南臨長寧路商業中心,地鐵二號線、四號線、明珠軌道線以及20多條公交線路相交于公園周邊。是上海西部地區的商業繁華區和城市交通樞紐。公園占地20.90萬平方米,年游客量500多萬人次,2002年評定為上海市四星級公園。

中山公園建立九十年來,已初步具備了綜合性公園規模。公園連續多年被評為區、市先進單位,每年要接待大量的海內外游客來此參觀游園。

長期以來,由于中山公園受到不同歷史時期的影響,整個園林布局有歐洲自然式庭園和日本庭園式的風格。而建國以后,經過我國勞動人民的努力和調整,已形成現在的規模。園內地形起伏,坡度自然,景物優美,頗能引人入勝,充分顯示了我民族的智慧和力量,表現了我傳統園藝處理方法。

建園九十年來,我園像一棵大樹,飽經了人間滄桑,然而在大自然溫暖的懷抱里,沐浴著陽光,吸收土壤養分,接受園林工作者的照料,愉快健康地生活著,給人們的生活增添美的享受,像一顆燦爛的明珠,在共和國的大地上放射著光輝。

1 一. 公園命名起源及其演變

中山公園其名稱之沿革,說法不一,由于公園歷史悠久,相關資料少,并且不完整,因而眾說不一。中山公園之稱號大致有以下幾個:兆豐花園(shaofeng Garden);兆豐公園、極司非爾公園(Jessfield Park); 梵王(皇)渡公園;萬航渡公園,這些名稱之來歷、演變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說來話長。

公園最初一部分是屬于英國人勤努·霍格(E•Jenner•Hogg)的私園,其時為1863年(同治二年),霍格是近代上海有名的大房地產商,兆豐洋行和麟瑞洋行的頭子,曾兼任過駐上海的漢堡領事,開過兆豐地產公司,此宅園曰“兆豐花園”,其位于極司非爾路極西端,即萬航渡路地址(梵皇渡路),在曹家渡小萬柳堂西南,此地百余畝,分前兆豐花園和后兆豐花園。極司非爾路橫貫其中(今萬航渡路筑于1856年及1913年,分兩次修建,初名極司非爾路,1943年改為梵皇渡路,1964年改為今名),園中一碧如茵,林木扶疏蔥蘢,名花異卉爭,各室中陳設富麗。

1909年春天,有個名叫“殼克”的美國人到上海來做滑頭生意,經營橡膠事業,霍格因上其當而導致商業失敗離滬,只好將私家花園拍賣抵債。據《約翰年刊》記載:“1911年購比鄰兆豐花園并屋一所,面積三十萬七十畝。”后兆豐花園即梵皇渡路以北劃入圣約翰大學(今華東政法學院),得價14萬。這一部分本是霍格夫婦住宅所在地,景色宜人。

1914年,在娛樂基金保管委員會建議下,由工部局收買梵皇渡路以南即前兆豐花園(約二十余畝)和附近一些土地,共購田九十一畝,并壓資十四萬兩規銀建造公園。因其位于極司非爾路,故稱極司非爾公園。據《上海研究資料》記載:兆豐公園英名Jessfield park,正式譯名應作極司非爾公園,可是一般都稱為兆豐公園,即工部局年報華文本亦如是。這是仍著昔日“兆豐花園”的舊稱故也。又有人呼它為梵皇渡公園,因為它傍著梵皇渡火車站的緣故,公園之命名是根據其位置與路名關系而定,直到四十年代初方改名為“中山公園”。

二. 中山公園歷史沿革

中山公園的辟建是與帝國主義的入侵聯系在一起的。園址一帶原來是名叫吳家宅的幾個村莊。清咸豐十年至同治元年(公元1860—1862年)之間,那時英國租界的地盤還沒有擴展到這一帶,但是,租界當局以防備太平天國的進攻為借口,強行越界筑路,修了一條極司非爾路(今萬航渡路)。中山公園的歷史沿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其大致發展修建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歷史階段:

(一)兆豐花園時期

1842 年的鴉片戰爭,使中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迫使廣州、廈門包括上海等五個沿海城市開放,從此在上海形成了歐洲列強爭相劃分租界的場面。其中英租界最早圈定的面積為700畝,后來,又總共進行了七次擴張,現在中山公園的所在地,當年就屬于英租界的范圍。

1851 年3月,爆發太平天國運動。英租界以保護自身安全為由,實行“越界筑路”,即在不屬于自己租界的范圍內修筑道路,實質上為了掌握沿路的控制權,最終達到擴大租界的目的。隨著租界面積的不斷擴大,租界中的外國人人數也不斷增加,1865年增至2297人,1910年增至13536人。 1852 年,英國越界筑擴張至當時的極司非爾路,后改名為梵皇渡路,即現在的萬航渡路。

1864年,有一對名叫霍格的兄弟,創辦了一家兆豐洋行,并在極司非爾路邊購買土地,在路的南側建造了70畝地的鄉村別墅,又被稱之為兆豐花園。 1879 年,即光緒五年,霍格將北邊的土地賣給圣約翰書院,后改名為圣約翰大學,即現在的華東政法學院。

(二)租界時期(1913—1941年)

1913年,有一個名為“上海運動事業基金董事會”的群眾性組織向當時英租界的最高權力機構――工部局提出建議,要求在上海西區建立一個公共運動場,用來訓練巡捕、商團及在港停泊的海軍人員,并附設游覽場。 1914 年3月7日,公共娛樂場委員會和娛樂基金托管委員會一起開會商議,提出要在上海的西北角創建一所集植物園等的觀賞游覽性園地,而非運動性

3 場地,并承諾出資二萬兩白銀。 1914 年3月12日,工部局批復,表示贊同。

1914 年3月20日,納稅人會議上通過行政12號決議,出資12萬3千兩白銀,在靠近極司非爾路處,建造一所占地123畝的園地。其中包括買下霍格的70畝的兆豐花園,并且因為兆豐花園內原已種植有許多名貴樹種,所以決定以此為中心,向外擴展建造。后來,在1928年和1929年,公園分別經過兩次擴張,其占地面積逐步拓展為288畝和291畝,基本等于現在中山公園的占地面積。

1914 年3月21日,由當時園地監督麥克利提議,工部局總董庇亞士附議,在一年一度的西人納稅會議上提高以下提案說:“授權工部局行使選舉權,于新近收買的位于極司非爾路的一方地,及其附近地段收買到時,概應布置成一個公眾風景園和植物園地,作為公園的核心部分。”這個協議案對建園初意作了部分改動。

工部局園地監督提出報告書,計劃可以布置三種特殊的內容:

(一)一個曠野的花園,包括樹林、草地、湍流和湖,愈是鄉村風味,再要一塊理想的地點作為野餐和全體集會之用;

(二)植物的園地,包括一個中國的樹木和灌木的代表集團,盡可能地收集使之完備,成為世界上的最大的和最富有趣味的中國植物標本集團;

(三)裝飾部分,那是照我們的意念用顯著的風格,包括廣大的草地,植物夾蔭的大道,噴水泉和適當的雕像。此外,也必須要一個養馬房,可使中國的鳥類能集居于此,同時亦要一個“動物部”。 1914 年春,建園工程開始。工部局以低廉工價,招用了大批中國“苦力”,為其掘墳、開河、堆假山及平整土地,種植花草樹木。最初二三年,每天投入數百人工,每個中國勞工從天亮做到天黑,所得報酬每工銅板二十八文(每角大洋合銅板三十文)。建園施工首先從公園北部開始,逐漸向南發展,最初面積是95.561畝,1年以后發展到二百畝。1925年已發展到288.643畝。1928年才發展到解放前的最后面積291.413畝。建園所需費用,根據工部局資料計算,前后共需二百余萬銀圓,這筆費用來自租界中外居民稅收。 1914年7月1日,因原兆豐花園已形成一定景觀和規模,所以工部局決定公園正式開放,所以,當時在極司非爾路上開設正門,即現在的公園2號門。 4 同時,工部局公布了公園游園暫行規則,其中明確規定,只對外國人開放,不準華人入內。1915年6月7日的早晨,圣約翰大學的一位教授翻墻進入公園,打開大門,讓50多位中國學生進入公園,不顧公園內警衛的反對,并呼吁公園屬于公眾,此事不僅驚動了校方,更驚動了工部局。直至1928年6月1日,由于國內爆發的北閥戰爭,外國人考慮到中國民眾強烈的排外情緒,才決定公園向華人開放。

當時,因公園位于極司非爾路故有稱之為極司非爾公園,又因公園是昔日兆豐花園的舊址,故又有稱之為兆豐公園,后因極司非爾路改名為梵皇渡路,故又有稱之為梵皇渡公園。關于最終改名為“中山公園”的時間有兩種說法:一說為1944年6月,汪偽政府為紀念國民黨創始人孫中山先生,將公園改名為中山公園。另一說為1941年改名。

1917 年,公園建造范圍接近利南路,即現在的長寧路,因此,在利南路上開設南門,即現在的公園一號門。當時的門票價為小洋2角。1932年5月30日對公園游園人數作過一個統計,共計15327人次,其中成人3056人次,兒童1135人次,另外11136人持有月票,當時稱為月季票,season ticket。 1918 年,公園南北部向,原有一條從蘇家角通向曹家渡的小路,帝國主義分子想收買小路,受當地蘇家角、陶家宅、潘家厙及姚家角人民反對。工部局不得不建造一座橫跨這條小路的虹形旱橋,勉強將公園南北部分貫通。工部局經多年經營,公園面貌漸具規模,劃分若干部分,如日半花園、玫瑰花園、水產植物園、高山植物園及專為洋小孩服務的兒童公園。 1921 年,在公園北部辟建一所估地二畝九分三厘九毫的動物園,稱為極司非爾動物園,最初布置有食草夾場地、鳥棚及熊檻各一所。還建造一所有暖氣設備的室內動物展覽館,展出猴子及熱帶鳥類等。 1922 年動物園建成開放。

1924 年,建造一所音樂廳,臺下設置帆布躺椅。就在極司非爾公園對西方人開放的同時,工部局就迫不及待地公布一套歧視中國人民的規定,規定第三條說:“除服侍西方人的傭仆外,華人一概不準入內。”當時在看園人住的小屋內,桌上有塊觸目驚心的牌子,上刻“華人與犬不得入內”八字。 1928 年,經過上海人民的不懈斗爭,才允許華人入園,但票價昂貴,只能為少 5 數人服務。據工部局記載:1933年華人入內欣賞的僅估22%。

1935 年,“愛三斯夫人”將大理石亭子賣給工部局而移至公園內,而將原來中國亭(即現牡丹亭)遷到公園偏角。

(三)抗戰至建國前(1941—1949)

1941 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接管公共租界,為了麻痹中國人民抗日愛國斗爭,1944年將公園易名為中山公園,園容布置也根據日本帝國主義心愿,在公園東側堆建一座東假山,放置幾個日本式石燈籠作為點綴。自來水假山是帶有一組日本味的一組小丘??谷諔馉巹倮?,國民黨反動派接管,為這所公園蒙上一層陰影,特別是解放前夕,好多樹木被摧殘。查閱1948年4月《中山公園花木統計移交手冊》,樹木品種為177種。 1947 年后期,中山公園曾是中共地下黨員活動的一個場所。

(四)建國三十年(1949—1978年)

1949 年5月,上海解放了,中山公園回到了人民的懷抱,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

公園立即進行了恢復和建設工作。

1949 年至1957年期間,增添萬余株,園內建筑道路及東西假山陸續進行了修建整理,舊貌變新顏。以后面積逐年擴展到321.389畝。

1951 年,在陳毅市長指示關懷下,在園內新建了標本陳列館一座,這個陳列館分兩個部分,植物和動物。以后改作展覽館,大大地增強了園內文化科學氣息。據《新上海便覽》1951年記載:原茶室進行了改建,新建的茶室和攝影室是由革命軍人家屬互助服務社中山分社主辦的,以后經過多次修繕,從外面已看不出原來英國式的風貌了。

1951 年,原動物園新建了水族館、海豹池等數十處,充實名貴動物數十種 。當時的動物種類有獸類25種,鳥類45種,爬蟲類3種,魚類104種。1962年,因市內衛生限制,取消動物園。

1951 年10月12日至17日,中山公園與上海市科學普及協會聯合舉辦《月亮展覽會》,內容有天文望遠鏡架,畫片70多幅,引起了廣大游客濃厚的興趣。 1953 年11月7 日,紀念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訂立三周年時,建立了毛澤東

6 和斯大林的浮雕像。像的后面襯托著各種常綠樹和櫻花。1954年,中山公園舉辦了《生產展覽會》,其中“生產節約和浪費”這一欄介紹了朱嘉生老主任利用舊料為國家節約資金600余元的先進事跡。朱嘉生同志50年代兩次被評為市級勞動模范。當時廣大園林工人在黨的領導下,以園為家,充分發揮主人翁精神,養護質量大大提高,推廣了“朱嘉生地區負責制”,隊組中建立八大員:記錄員、衛生員、工具保管員、植保員、安全員、設備維修員、宣傳員、生活員,園容面貌煥然一新,工人積極性得到了充分調動。

1955 年,開始建立樹木林。

1956 年,重新布置了月季獨立式花壇。

1956 年,舉辦了“菊花”展覽會,品種約幾百種。

1956 年,在中國亭前布置牡丹園,還開辟有梅園、桃園和石榴園、玉蘭林等。每年不同季節,開著艷麗芳香的花朵,以增添園內景色。

1958 年,受“大煉鋼鐵”影響,我園一景“銅鐘”被當廢銅爛鐵處理,至今杳無音訊。

60 年代初,受三年自然災害影響,公園中樹壇、花壇中出現種蔬菜,荷花池種水稻等現象。

1966 年至1976年,我園與各個行業一樣,深受“右傾”思潮的危害,園林事業被貶為剝削階級玩賞的“消費品”,消磨人民意識的“腐蝕劑”,因而對待游客問題上也存在“公園是階級斗爭陣地”的錯誤傾向。各種園林設施,風景點都遭到破壞,大理石亭子中的女神雕象被砸爛,音樂廳被拆毀,以后雖然重建,但音響效果不能與昔日相比。溫室中各種花卉被毀掉,一些稀有名貴樹種由于缺乏精心地養護管理而死亡。

1974年,大草坪下修建人防工程,草的生長受到影響,大草坪上的許多通氣孔也頗煞風景。同時十年中,把公園一套正常的管理制度也被破壞了,園容面貌得不到改善,使公園的整體都受到了嚴重損害。

60 年代末70年代初,中山公園“泥雕收租院”和1974年全市菊展在當時本市范圍內影響很大的。

1976 年,粉碎“四人幫”撥亂反正,公園又迎來了春天。特別是三中全會以后, 7 許多混亂的思想得到了澄清,恢復和建立了正常的生產秩序,著重抓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園容園貌和經濟收入有了新的起色。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根據當時形勢發展的需要,我園舉行了幾次規模較大的展覽會,如:“陶瓷展覽”、“蛇展”、“反走私展覽”、“科普游樂館”、“定陵文物出土展覽”、“迎春花展”、“月季花展”、“刑展”以及近年來“八四年全市菊展”和“八五年全國菊展”,這些展覽會緊密聯系當時政治生活和人民群眾實際,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深受廣大游客的歡迎,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均良好。

1977年,從當時實際情況出發,將原游泳池改為溜冰場,興建了戲院,整修了中山酒家,園藝工作上等級,活動內容激增,公園日益興旺。

(五)改革開放時期(1979—至今)

1984 年,公園通過了整頓驗收,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各項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規。

1986 年,推行了經濟承包責任制,公園經濟效益收效明顯。

1987 年,實行了主任責任制,園藝方面注心精心養護,完成了“大理石亭”、“大懸鈴木”、“老年活動區”等景點的改造,花壇面貌煥然一新,公園經濟效益提高,已跨入市級 文明單位的行列;

同年,管理人員中實行干部聘用制。 1988 年,游樂活動項目實行經濟責任承包責任制。 1989 年,舉辦全國菊展。 1990 年,對展覽館修建;

舉辦上海市插花展覽;

公園歸屬長寧區建設委員領導。 2000 年,上海市菊花展。

1991 年,舉辦民族風情大型活動。 1994 年,引進1300余株樹木。 1995 年,修建售品部。

199

5、1997年,兩次共劃出5300平方米園地用于長寧路拓寬和地鐵二號線城市

8 建設。

1996 年,全面改造和修建牡丹園。

1997 年,修復大理石廳的女神雕像和牡丹園。 1998 年,對自來水假山進行全面改造。

1999 年,建國五十周年之際,舉辦大型游園活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市委書記黃菊同志來園與上海人民一起歡慶節日;

同年,對辦公室進行改建。

1999 年,配合1.6萬平方米開放綠地廣場,對游樂項目調整,使1.6萬平方米開放綠地廣場景點更加精致。對中山公園大門進行了改建。

2000 年,舉辦迎世紀燈展、航天展覽。 2000 年,舉辦慶“五一”國際勞動節游園活動; 2號門(萬航渡路)圍墻透綠;

對公園20世紀80年代建造的公共廁所進行改建;

為地鐵二號線中山公園站綠地配套工程,劃出1.6萬平方米辟建開放式廣場;

實行聘用合同制,由國家用工制度改為單位用工,公園管理層與作業層初步分離。

2001 年至今,連續八屆獲得“上海市文明單位”

2002 年,大門東西兩側樹壇調整、櫻花林調整、桃園調整、六角亭調整、自然山水園調整、月季花壇調整、后花園大草坪翻鋪、大懸鈴木周邊環境調整、茶室廁所翻建、修補公園主干道、調整公園廢物箱、座椅、指示牌。

2003 年,根據“管養分開”體制改革要求,長寧區中山、天山、水霞、天原、交通、華山公園歸并上海長寧公園綠化建設發展有限公司;

東泥山改建、拆違建綠(拆除違章建筑魔宮)、花壇的改建、中亭周圍改建、大理石兩側改建、蕩椅旁樹壇改建、荷花池草坪改建。

三.園藝養護

(一)公園景觀的文化內涵

上海中山公園自建園經過近90年發展建設,園林風格早已定型,構成以大樹、草坪、山林、水面等自然風光為特色的、中西園林文化相融和的、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含蘊的城市園林景觀。按照不同景觀特點的區分,上海中山公園的園林景觀以英國式園林風格為主體,輔以中國傳統園林、日本式園林、植物園觀賞區等。

1.英式園林景觀

英式園林景觀是公園主體景觀。英式園林景觀在公園內分布較多,除大理石亭景區,還有大石橋景區、后園門景區、開放式廣場綠地以及大懸鈴木景區等,都是英式園林造景藝術的杰作,各景區、景點都帶有草坪,視野深闊,綠化富有層次。如大石橋景區,橋下陳家池水面平靜如鏡,透過左岸香樟林和右岸水杉林向遠處望去,池岸曲折,岸上是坡度平緩起伏的草坪,遠處綠樹濃蔭,掩映著山坡上的觀景平臺,英式建筑風格的公共廁所點綴其間;再遠處則是公園外面的始建于1912年的著名英國式九層公寓建筑——西園大廈,整個景區布置猶如濃墨重彩的西洋畫,富于情趣。

2.日本式園林景觀

19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到公園游覽觀光的外國游客中以日本人為多,他們大多喜歡攜家帶口到公園內游玩或野餐。為迎合日本游客的要求,工部局聘請日本橫濱園藝師在園內設計建造“日本園”,主要景點包括櫻花林(櫻花亭)、帶狀假山游覽區等。亭景區、月季園景區等,各具特色,別有境界。

3.中國傳統式園林景觀

在早期園林建設規劃中,沒有中國傳統式園林的地位。隨著公園向南擴展園地,利用原有的河浜圍成“荷花池”以后,才有了一個稱之為“中國園”的園地。這片園地在公園南部的西側,有西山坡、荷花池、牡丹園、四角亭等景點,其中牡丹園精筑細構,四季有花,是公園造景的精華園地。此外,還有山水園景區、鴛鴦湖景區、六角

4.植物園景觀

建園之初,即規劃在兆豐花園原有樹林的基礎上,以中國珍貴樹種為主建造一座“山地植物園”。植物園除中國本土樹種,還陸續接收移植了外國僑民從

10 國外帶來的樹木,逐步形成規模。1946年起,上海市工務局將植物園改建為“植物標本園”,在東南各省廣泛收羅珍稀樹種,并按照植物進化順序進行栽培,設置游覽路線。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國民黨軍隊為修筑工事,在公園內砍伐樹木,使植物園樹木受到損害。解放以后,通過不斷調整更新樹木品種,以聚栽為主,分別辟建了棕櫚林、銀杏林、水杉林、桃樹林、臘梅林、香樟林等,使植物園景觀布局基本保持完好。如今的植物園,林木高大密集,樹冠如云,曲徑通幽,如入迷宮,一派大都市少見的森林景色,令人流連。

當年,復旦大學徐炳聲教授還編寫了一本《上海中山公園樹木名錄》,記載有62科242個品種,后來增加到260種。中山公園歷史較長,到處為高大樹木所覆蓋,郁郁蔥蔥,如東部的銀杏林約20棵銀杏樹干高達20米,樹齡逾百年。其中,尤為特出的是園西北角近蘇州河的一棵大懸鈴木,此樹來自意大利漢壁禮爵士贈送給霍格(當年兆豐花園房主),霍格于1866年種植于園內。目前它依然生機盎然、生氣勃勃,被譽為“上海懸鈴木之王”。

(二)美景薈萃的“十二景觀”

民國20年出版的《上??h志》中說:“極司非而公園„„為公共租界公園中最優美者。園中布置合東西洋美術意味(共)冶于一爐。有吾國名園之幽邃,有日本名園之韻味,而園中大體格局,又莫不富于西方之情趣”。這段話基本上反映了中山公園的特色。公園以植物造景為主,園內地形起伏自然,有假山、樹木、魚池、亭榭,景色優美。其中,尤以下列景點最具特色,負有盛名:

在公園進行的一次景點命名統計中,全園可分為大小不等的景點約120余處。這些景點因景而異,其中十二處景點被評選為上海中山公園十二大景觀,是公園內特色突出并具有代表性的園林景觀:

銀門疊翠(公園南大門) 公園南門始建于1917年,2001年因地鐵二號線建設需要,改建為總面積達1.6萬平方米的開放式廣場綠地,保留原有的香樟樹林,設置架空式弧形園門、大型景觀石等,與都市市容景觀融為一體。

花墅凝香(牡丹園) 中國亭即牡丹亭,位于西草坪一塊三面是圍墻的條形地帶,建于1956年,這是當初征地糾紛的產物,但亭前的兩旁卻筑成典型的英國式花徑,當時造這座亭子,純粹為了獵奇。牡丹園內有始建于1916年的牡

11 丹亭(原名中國式涼亭)。牡丹園以盆景式樹壇為中心,有大小15個牡丹花壇,頗有歷史記載的“殿春花墅”遺風。1956年在中國亭前,布置牡丹園,栽種牡丹數十種,兩百余株,并有芍藥、杜鵑和其它花灌木,并將中國亭命名為牡丹亭,整個布置形式體現了我民族傳統?,F已有牡丹三百余株,每值春日,游人眾多。

水榭絮雨(陳家池)陳家池原先水很深,連通蘇州河,原屬一戶姓陳的人家,故名陳家池。英國人將其改造后,擴大了面積,增加了曲線,并把取出的土堆在池的四周成為小丘,以豐富空間層次,富有自然風光。 陳家池北面有水榭,水面寬闊,景色清新,春暖花開時節,沿岸楊柳飛絮鋪天蓋地,蔚為奇觀;兼有春雨瀟瀟,細雨如絮,臨榭觀景,可以心曠神怡,是公園觀雨佳處。

綠茵晨暉(大草坪) 公園內分布6處草坪,其中占地面積達8000平方米的大草坪區,綠茵綿延,視野開闊,周圍有眾多景點簇擁,富有自然風光,是公園景區精華之所在。

芳圃吟紅(月季園) 月季是本園的特色花卉之一。中山公園的月季在本市享有盛譽,以品種優良,數量多而取勝,幾十年來,舉辦了多次展覽會,初在園內散植,以后為方便游客觀賞月季,始建月季園。1956年擴建為規則式和不規則式二處月季園。2001年再次擴建,是上海著名的月季培育園地。

雙湖環碧(鴛鴦湖) 1958年擴建公園時,以人工挖湖筑山造成,以后又植樹造林,圍砌湖岸,形成“凹處聚水凸為山”的鴛鴦湖景區,四圍碧水清澈,景色清新。

荷池清月(荷花池) 1937年堆造西山時,形成荷花池塘,成為公園主要景觀之一。池呈月牙形,背靠西山坡,面對西草坪,綠化設置富有特點,黃楊造型的“中山公園”四個大字,別具情趣。

林苑聳秀(山水園) 利用原有小河浜圍砌石岸,依自然風格構筑園林小品,有大湖石、小石橋、花架穿廊、山地竹亭、高山跌水、荷池水灣、石罅洞天等諸景,高低錯落,精巧自然。

獨木傲霜(大懸鈴木) 據工部局年報記載:園西北部,種有中國最大之“筱懸木”(懸鈴木)標本一株,由霍格于1866年間植于園內,樹高28米,東西最大冠幅達31米。 大懸鈴木是1866年由兆豐花園霍格種植,至今已經歷130多年滄桑歲月。據載此樹來自意大利,是華東地區樹冠最大、樹干最粗,樹身最 12 高的懸鈴木。一百多年來,這棵懸鈴木仍生機勃勃,傲然屹立,吸引了廣大游客。

石亭夕照(大理石亭) 大理石亭是1935年遷建園內的西方古典主義園林建筑,1999年列為“上海市近代建筑保護單位”。亭子的組成部分為欄桿,石板地坪都是大理石構成,面向廣闊平坦的大草坪,最初作音樂會之用,亭中有兩個大理石人象雕塑,“文革”中被毀掉。亭旁種植紫藤盤繞架上,春夏季節蘩花滿架,綠葉成蔭,很富自然風趣,亭的兩側種植了高達30尺的大龍柏,使亭子顯得更加雄偉壯麗。石亭面對大草坪區,亭后以龍柏樹為屏障,極富歐陸古典園林情調

虹橋蒸雪(大石橋) 東泥山風景區地勢起伏蜿蜒,湖岸曲折,水波蕩漾。1959年建成的花崗巖大石橋跨越陳家池,隱身于香樟樹林之中,水霧蒸騰、嵐氣吞吐之間,意境深邃幽靜。

舊園遺韻(后園門) 后門園區原來是英商霍格的私人花園——兆豐花園。1914年花園改建為公園時,園門即在現址,近百年來風貌依舊,頗具幽思。

(三)主要景點介紹

1.租界“大銅鐘”之謎

曾經保存于中山公園的大銅鐘是公共租界的歷史遺物,在近代上海很有些名氣,故而有關文字記載比較多。以下摘錄的引文為資料原文. 1931年出版的《上海志·園林》中,有趙君豪題寫的《上海之園林》一文,內附中山公園的幾幅照片,其中有題為“亭前之銅鐘”的一幅照片。文章介紹說:“園中又有中國式亭一座,可蔽風雨,亭前置巨鐘,于園中頗有歷史,余未詳其考據”云云。

據工部局(608—6—651)號檔案記載:大銅鐘是“美國紐約門尼萊商店在1865所鑄造的,于1881年運來上海,懸掛在中央巡捕房。鐘的底部直徑是6英尺3英寸,高4英寸,重約2噸半。”

1958 年編印的《中山公園游覽說明》有“銅鐘”條目:“在大理石亭子西邊有一口銅鐘,這口銅鐘系1865年紐約制造,帝國主義者最初把它放在本市福州路救火會內,為上海最早的救火鐘。后來救火不用鐘為信號,此鐘于1935年以至本園陳列,供游人觀賞。”

13 1989年編印的《中山公園園志》介紹說:“銅鐘在大理石亭子西邊,重5150磅,上刻‘一八六五’字樣,這是上海最早的報警火鐘,是從山東路外國墳山瞭望臺于1935年移置公園供游人玩賞。據記載,此鐘不僅作為報警之用,而且逢到上海人民發生反帝斗爭時,亦鳴鐘報警。1905年發生大鬧公堂案,當時即鳴此鐘,帝國主義者即槍殺和驅趕群眾。”

1998年出版的《長寧區地方志》載:“民國11年11月10日,上海山東路救火會移至草坪區,銅鐘高4英尺(1.22米),鐘底直徑6.3英尺(1.92米),重2噸半,是上海最早的救火警鐘。”

1999年出版的《上海市園林志》載:“園南方亭中原有一座大鐘,高1.2米,鐘口直徑1.02米,重2.34噸。這座鐘是紐約一家鐵廠于1865年為上海英租界制造的,懸掛于山東路救火會作警種用,于1922年10月移置極司非爾公園中。”

上述有關大銅鐘的記載資料來源復雜,各不相同,而且大銅鐘也于1958年“大煉鋼鐵”期間失去下落,實物既失,考據自然無以為本。但是,大銅鐘畢竟是上海的近代歷史文物之一,我們可以綜合上述資料明確以下幾個問題:

一.大銅鐘鑄造于1865年,可能是上海公共租界在美國紐約定制或購買的,并于1881年運至上海,安置在公共租界內,作為租界報警之用。

二.大銅鐘的實際尺寸記載混亂,已無據可考。

三.大銅鐘初置于公共租界救火會瞭望臺。需要說明的是,舊上海市政格局混亂,救火會也是各自組織的,如公共租界救火會、老城廂華界救火會、法租界救火會等,各行其是,且各有救火警報方式。1989年《中山公園園志》所說的“大鬧公堂案”所鳴之鐘,當為老城廂小南門華界救火會的警鐘,而非公共租界救火會警鐘。

四.大銅鐘移置公園的具體時間在工部局檔案中也有不同的說法,一說1922年5月16日工部局會議記錄:“兆豐公園內有一口大鐘,群眾意見認為,應用柱子掛起來。由工務委員會向公園委員會提出。”另一說是工部局淘汰銅鐘報警以后,1922年11月10日有將銅鐘“擬搬到兆豐公園”的提議。據此,至少我們可以肯定大銅鐘是在1922年內移置公園的。因為1931年不僅已有文字說明,且有照片為證,因此中山公園資料以為大銅鐘是“1935年移置公園”的說法,顯然不足為信。

14 五.從《上海志•園林》的照片看,大銅鐘的位置就在“中國式亭子西邊”,1935年大理石亭子取代了中國式亭子的位置以后,大銅鐘原地未動,始終是中山公園的一處景觀。

六.從大銅鐘的鐘體模式上看,鐘體口徑大于鐘體高度,應為外國所鑄造;但從照片上可以看到“一八六五”字樣,這既不是外國人紀年的習慣,也不是外國人使用的文字,而且資料上再無鐘體字樣的記載。顯而易見,這口大銅鐘的來歷并非如工部局資料所說的那樣簡單。

七.大銅鐘失去的時間均記載為1958年,但有的記為“毀棄”,有的記為“杳無音訊”,有的記為“下落不明”等等,均未有肯定,大銅鐘的下落應有確實去處。需要知情人提供有關線索。

2.上海租界公園的音樂臺

1922年,公共租界成立了職業化的“工部局交響樂”,樂隊演出質量較高,有“遠東第一交響樂”之稱。為了給樂隊提供演出場地,工部局在當時的三個主要租界公園大興土木,建造了露天音樂臺,即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外灘公園(今黃浦公園)和虹口公園(今魯迅公園)。兆豐公園的音樂廳約于1924年建成,廳前草坪面積2700余平方米,可容納4000余人。音樂廳形狀猶如半圓喇叭形,穹頂有很好的音樂反射效果,建筑物適宜演奏音樂,臺面長17公尺,高8公尺,是英國式建筑。由于音樂臺所處環境不同,如外灘公園在黃浦江邊,虹口公園在鬧市中心,都有雜音干擾,演奏效果便稍有差異。而兆豐公園音樂臺則位處郊野樹林里,環境清新寧靜,演奏效果最好。據工部局年報記載,虹口公園的聽眾雖“不及外灘公園那么多人”,但“在此舉行音樂會音響較好”,而“兆豐公園的音樂會更受人歡迎”。由于這種差異,音樂會的收費標準也不一樣,兆豐公園收費是“一元和五角”,而虹口公園則是“四角和兩角”。

露天音樂會是租界僑民消夏娛樂的特色節目。在租界公園里建造音樂建筑,不僅使人們得以欣賞專業樂隊演奏的諸如柏遼茲、施特勞斯、貝多芬等著名西方音樂家的作品。而且使上海這座中國最大的殖民城市擁有了固定的音樂表演場地。公園消夏音樂會多在6—8月份舉行,其中6月份開演時間是下午5時30分,

7、8月份則在晚上9時15分,每場音樂會演出時間為兩小時左右。在三個租界

15 公園中,以兆豐公園演出場次最多,演出效果最好,吸引聽眾也最多。不僅工部局交響樂隊有每周兩次的固定演出,其他樂隊或音樂演奏家也以到兆豐公園舉辦音樂會為榮。如1934年8月25日,中國鋼琴家陳瑪莉在兆豐公園舉辦音樂會,共有1304人觀看演出,是當年聽眾最多的一次音樂表演。

1937年的抗戰爆發后,外灘公園音樂臺首先拆除,租界舉辦的露天音樂會主要在兆豐公園和法國公園(今復興公園)舉行,且場次逐年漸少,至1942年日本軍隊占領租界后停辦。在此期間,虹口公園音樂臺不知所終,兆豐公園音樂臺當時僥幸保存了下來。但卻在文革中遭到破壞,被拆毀,后雖重修,但面目全非了,殊為可惜。

3.“四不象”雕塑

中山公園南部原有一座四周以黃楊圍起來的園中小花園,叫做“薔薇園”。園子中間有一座雕刻精美的石質獸類像,樣子十分奇特,兩翼闔張,似鳥非鳥,似獸非獸,身子象豹子,翅膀則長在頸背部,而獸首面部特別象西方文化中的一種“龍獸”的形象,只不過沒有長長的蛇頸而已。他象豹子一樣蹲坐在石座上,雙翅高張,虎視眈眈。更奇特的是,它的兩翼托舉著一塊圓形的石盤,石盤呈水平置放狀態,當時人們以為這是一具“日晷”,故稱之為“四不象日晷”。該雕塑深為游人喜歡,兒童經常在此拍照留念。

說起這座雕塑的來歷,與原來的租界“華人公園”(Chinese Garden)有些關系。華人公園原是四川路橋

蘇州河畔一片新漲灘地,1890年由工部局建成一座小型花園,稱為“新公共花園”,因是公共租界唯一允許華人入內的公園,故又名“華人公園”,從當時拍攝的公園照片上可以看到,這個公園不大,園內景物一覽無余,最引人注目的是,公園中間的白色雕塑就是“四不象”(右圖)。據《上海園林志》載:“公園呈凹形,園中央置中國古老的計時日晷一座”,即此。不知何故,“四不象”雕塑被遺置在中山公園內成為公園的一處景觀,受到游客的喜愛。在1958年編制的《中山公園游覽說明》中不僅作為封面照,而且以“日晷”為專題介紹,但是,在“文化大革命”運動中,“四不象”雕塑被列為“四舊”而慘遭毀棄,就此失去蹤跡。

16 1999年,長寧區政府組織考察英國園林的代表團,在他們攝制的錄像中意外地出現了“四不象”雕塑的畫面:這是一組“四不象”雕塑,尾朝里頭朝外坐在一起,而且無一例外均頭頂石盤,只要曾經見過“四不象”雕塑或照片的人,都會感到意外的驚喜,因為這個錄像所顯示的信息說明,中山公園的“四不象”雕塑并非如人們所認為的“日晷”,而是來自英國的、帶有鮮明的西方文化風格的藝術雕塑。這位我們重新尋找“四不象”雕塑提供了重要線索。

“四不象”雕塑是西方園林文化與中國園林文化相融合的組成部分,自1890年現身華人公園至1966年毀于“文化大革命”期間,在中山公園內保存了40年之久,已經成為上海近代公園歷史的一部分。

4.中山公園曾有一個動物園

1914年,兆豐公園籌建時就計劃在公園內設立一個動物部。1915年,公園進行動物的籌集工作,陸續由市民及外國僑民向公園贈送動物,其中有西伯利亞小黑熊、猴子、鷹等,公園又花費50銀元的代價購買了兩只小豹子,后來又陸續增加了驢、兔子、山羊等小動物。起初,公園面積很小,沒有飼養這些動物的條件,所以,將這些動物寄養在當時的虹口娛樂場,即現在的魯迅公園,至1921年,公園向西擴建后,撥款規銀一萬兩,新建了二畝九分的動物園,并于1922年8月7日正式開放。那時所謂動物園規模很小,動物也很少,不過是公園里的也“動物角”。就是這個小小的“動物角”,一開始就頒布了歧視中國人的規定,1922年8月10日,工部局頒布了《動物園暫行章程》,其中有內容規定:

1.動物園對外國人每天開放;但中國人只準周一至周五游覽,開放時間從上午10時到天暗。

2.衣服不整齊者不得入內。

3.警務人員應嚴格執行上項章程,如有違反是將予法辦不貸。

當時票價小洋一角,游客不多。例如,1924年全年動物園的游客量統計:成人9657人次,兒童11640人次。動物園一直開放至中國解放。當上海西郊公園(上海動物園)建成后,在1964年,動物園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被拆除。其中的動物合并到上海動物園,而此塊區域,改建為游泳池、溜冰場及汽水廠。

5.旱橋

貫通公園南北兩部分是一條大路,從公園大門口沿主路前進到音樂廳附近有一旱橋,兩邊種植著參天的喬木,橋欄上開著各種美麗花,它有著一段不尋常的來歷。建園初期,美帝國主義者以圈地等手法掠奪了農民的土地,最早公園的橋北一部分,后來逐漸擴充到南部,公園的范圍逐年向外擴大。被劃入公園的土地里,原來有一條東西向的小河浜,河邊有一條連接南北兩部的小路,是蘇家角、徐家宅、潘家庫一帶居民通向曹家渡的必經之路。英國租界當局購買了小河兩邊的土地以后,曾打算把這條小路截斷,是公園連成一片。但是遭到當地居民的強烈反抗,最后迫使美國人把路讓了出來,他們而為了使南北花園連接通行,不得不在路的上空架了一頂石拱橋,在橋下保留了當地農民進出的通道。旱橋就這樣產生了。從那時起這頂石拱橋就成了連接公園的南北兩部分的唯一通道。若干年以后,橋下那條小河日漸淤塞污水橫流,市政府當局就在河的下面鋪設了一條下水道,把那條小河填沒了,只留下一條小路,隨著周圍地區的發展,小路也沒有了使用價值,這段路也劃入園內,但是那頂石拱橋保留至今,成為一頂“旱橋”,記錄著一段歷史故事。

6.老辦公室——公園里竟然有英國兵營

老辦公室是一排磚結構的平頂房,原先是英國的兵營。在公園后半部偏西的位置上,現在還保留著一幢磚木結構的平頂房屋。這幢房子的來歷,也說明了帝國主義對抗中國革命運動的事實。事情發生在1927年初,北伐軍逼近上海,英租界當局十分恐慌,匆匆忙忙地增加駐上海的軍隊。1927年2月21日,英國駐上海領事致電工部局說:值此非常時期,希望工部局能在兆豐公園建一座英軍兵營,因為這里是接近租界邊境,適宜英國執行任務的地方。軍隊在公園宿營是一個切實的方案。工部局當即在公園內建造了五幢營房,并在周圍圈起竹籬,1927年10月27日,英國駐軍北方司令寫信給工部局總辦:坐落在兆豐公園的兵營已完工,兵營已派巡邏兵每小時進行一次巡邏,以防有人進入籬內,望工部局將籬內財產保護好,也要防止宵小之徒進入籬內。北伐戰爭以后的1931年拆除了部分營房,直到1940年10月,英軍才撤出,英方大部分拆除,只剩下現在可以看到的這一幢。

7.其他

櫻花林 櫻花是中山公園的特色花卉之一,從大門口一直延伸到茶室邊上的櫻花林,占地1000多平方米,品種優良,栽培管理精細,令人神往。

東假山 東假山位于公園南部,具有日本庭園布置的風格,山上的花木和裝飾物點綴的山石都按日本人的意圖布置,小巧玲瓏,多種常綠樹,有鋪石步道蜿蜒其間,原來還有石燈籠,洗水缽,布置得較為精致。

自來水假山 自來水假山位于公園的西部,過去是公園的百花區。日偽時期,日本人將其重新修建,是帶有日本味的一組小丘,其中小路猶如迷宮,密林花叢,曲徑幽深,小橋流水,相映成趣,中間的一個小丘上有假山砌出的瀑布小溪,這組石砌本身造型尚可以,只是山矮泉高,似不合自然之理,泉源來自自來水,故名“自來水假山”。

“中山公園” 四字 中山公園展覽館兩館西邊的小山上有黃楊葉編成的“中山公園”四個大字,雖然是人工修飾,卻富有自然風味,山上種有龍柏、海棠、杜鵑花,山下是一個月牙形荷花池,池內種植荷花,每當夏天荷花盛開和山上濃綠的大字輝映著,越發顯得美麗,而此地原是垃圾堆,以后因地制宜改造而成。

三. 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

公園景色優美,園地開闊,游覽項目多,可以舉辦多種形式的游園活動,兼以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不僅平日游客很多,每逢節假日或舉辦大型文化活動,公園內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公園文化活動豐富多彩,舉凡市民所喜聞樂見的文化方式,都可以在公園內進行,這使公園成為上海市人民進行各種社會文化活動的場所。

自上海解放以后,每逢“五一”、“十一”等重大節日,公園都要舉辦大型游園活動,為廣大市民歡慶節日提供方便。1999年為迎接國慶50周年,對山水園風景區進行全面改造,并對各主要景區做了維護修飾,增設了花壇景觀,使公園成為上海市區舉辦國慶游園活動的主會場,上海市黨政主要領導在公園內與群

19 眾共度佳節。2001年在舉辦慶祝“六一”兒童節活動的評比中,公園獲得“上海市‘六一’好去處”稱號。解放前公園常有花卉展覽,但規模都很小。解放后,花卉展覽活動的規模也越辦越大。

(一)中山公園近年舉辦活動回顧:

1951 年,月亮會展 1954 年,生產展覽 1956 年,菊花展 1968 年,收租院 1974 年,第一屆全國菊展 1983 年,北京定陵文物展覽 1984 年,反走私展覽 1985 年,刑法教育展覽 1985 年,全國陶瓷展覽 1989 年,全國菊展 1990 年,插花展覽

1991 年,首屆中華民俗風情游園會 1993 年,蛇展

1994.5.5—6.15,九四世界名犬、護衛犬展覽表演系列活動(中國刑警學院沈陽金盾寵物中心表演隊)

1994.9.6—9.18,熱氣球嘉年華活動(上海國際電影節) 1994.10.1,國慶45周年焰火游園活動(湖南焰火燃放隊) 1994.11.10—11.14,1994上海食療文化節(上海食品委員會)

1995.4.29—5.7,河南安陽殷都民河藝術團演出(5.1東方電視臺采訪別巧粉副主任;5月2日上海電視臺采訪劉慶廣主任;5月5日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市民與社會”采訪劉慶廣主任) 1996.4.28,水族館正式開放

1996.7.1—10.5,公園夜花園開放,播放露天電影

1996.10.1,“慶祝長征60周年、國慶47周年”大型游園活動

20 1997.4.1—5.4“明天會更好——‘迎回歸,迎八運’游園會” 1997.5.26,彩傘造型藝術節展覽會 1998.3.4,“綠化咨詢,花卉贈送”活動

1998.4,舉辦“東方一絕活動”(十位藝人向游客獻技) 1998.5.1—6.31,舉辦“仙鶴科普藝術展”活動 1998.12—2000.1,舉辦根雕

1999.4.28—6.10,舉辦“童話大世界”活動

1999.10.1,舉辦國慶五十周年游園活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市委書記黃菊前來和市民一起歡度國慶佳節) 1999.12—元宵節,四川自貢燈展

2000.5.1—5.3,舉辦游園活動(市委副書記龔學平、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金炳華與市民一起歡慶“五一”國際勞動節)

2000.5.28,協辦“第一屆夢公園兒童·媽媽寫生比賽”(中國福利會上海宋慶齡基金會、臺灣統一集團)

2000.7.10—11.10,舉辦當代世界太空宇航科技文化展活動 2000.11.11—11.13,舉辦“住房、汽車、家庭”展覽活動

2001.5.26,舉辦“第二屆夢公園兒童·媽媽寫生比賽”(宋慶齡基金會) 2001.6.1—6.2,“少年兒童保險咨詢活動”(康泰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2001.6.2,“促進長寧區兒童少年德、智、體全面發展”大型兒童咨詢活動(長寧區婦聯)

2002.4.15,舉辦“中央電視臺兒童充氣城展覽活動” 2002.5舉辦“第三屆夢公園兒童·媽媽寫生比賽” 2002.10.2—10.4,公園舉辦小主人生日游活動

2003.9.30—10.12,舉辦“開心地帶卡通秀”——上海國際卡通嘉年華活動 2003.10.18,舉行2003年上海市中學生社團文化節開幕式 2003.11.11,舉辦圣馬丁節活動(上海德國學校) 2004.1.20—2.8,舉辦海派盆景賞石展 2004.5.1—6.1, 舉辦“七彩童年歡樂城”活動 2004.5.16 “科技大篷車長寧行”

21 2004.5.26“上海市射箭錦標賽”

2004.5.29,舉辦“第四屆夢公園兒童·媽媽寫生比賽” 2004.10.1,舉辦“金秋時尚周”

(二)中山公園名人游園錄

1966 年 , 十大元帥:劉伯承 文革期間, 馬天水、徐景賢、王秀珍 198- , 上海市副市長:倪天增、夏克強

198- , 上海市副市長:謝麗娟

1999.10.1,市委辦公廳、市委宣傳部部長:金炳華;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漆世貴 1999.10.2,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市委書記:黃菊 2000.5.1, 市委副書記:龔學平

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金炳華 2003.8.20,國資委主任:李榮融

市府副秘書長:李良園 市國資辦領導:林寶亨 市府辦公廳交際處處長:朱明

五.管理體制變遷

公園建成開放以后,1914年7月工部局宣布游園規則:只對外國人開放 不準華人入內。這種對中國人的侮辱行徑,一直受到中國人的堅決反抗。1915年6月7日就曾發生過這樣一段故事。這天早晨,與兆豐公園一路之隔的圣約翰大學有一位教授,翻過園墻進入公園,把園門打開,讓50多位中國學生進入公園,以表示對公園的抗議。當公園的警衛向教授提出“中國人不準入內”時,教授說:公園是屬于公眾的,他的學生就是公眾。他們喜歡時,就帶學生到公園來。

22 當時,工部局還將這件事告到校長那里。這個事例充分說明了中國人的義憤。租界里的各個公園都發生過類似的正義斗爭,此起彼伏,一直沒有停止過。但是,終因國勢貧弱,一直沒有奏效。

中山公園并不在公共租界管轄的范圍內,但因為是工部局購買的土地,所以從建園起,就與其他租界公園一樣不準中國人入內游覽。經過中國人民的長期斗爭,工部局終于被迫于1928年6月1日起對中國人開放租界公園,但又實行門票制度,公布公園規則,規定某些“各類人等”不得入園,不準在公園進行帶政治色彩的活動,以及違反園規的各項罰款等等,對中國人入園游覽進行種種限制。工部局始終使用兆豐公園,或極司非爾公園的名字,但當地居民以公園地近梵王渡火車站而稱之為“梵王渡公園”,故而公園出現多個名字并用的現象。

1927年2月,為鎮壓中國大革命運動,租界在公園內建成了南北兩座英軍兵營,極盡耀武揚威、胡作非為之能事。兵營直到1940年10月撤消,是英國軍隊在上海駐扎時間最長的公園。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汪偽政權在日本侵略軍的指使下“接管”兆豐公園。為消除租界的西方文化痕跡,汪偽政權繼1943年大規模更改馬路名稱之后,1944年6月23日,以“紀念孫中山”為名義,將兆豐公園改名為“中山公園”。1945年抗戰勝利后,國民黨市政府工務局接管公園,計劃將公園改建為全國樹木品種最多的“植物標本園”,因而大量引種樹木,僅從東南各省就引進移植了200多個樹木品種,將植物園面積增大至六萬平方米,并按照物種進化的次序將移植的樹木分類聚載。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國民黨軍隊為修筑工事成批砍伐樹木,使公園遭到建園以來最嚴重的破壞。

上海解放以后,市政府多次撥款對公園進行建設,完整地保存了園林布局和公園風貌。1951年建筑面積為1669平方米磚木結構的陳列室,使公園增加了文化科技展覽功能;同時,在動物園新建水族館、海豹池等動物設施,豐富動物展出內容。1956年舉辦了首次全市性大型菊花展覽會,并辟建牡丹園、桃花園、棕櫚林等特色園地,重建規則式月季園,使中山公園花團錦簇,名聲大振。1958

年,因受到“大煉鋼鐵”的影響,原來村放在大理石前的“上海救火會大銅鐘” 23 至今下落不明。1959年利用填埋法華浜拆除上石橋的石料,建成園內最大的跨河石拱橋,溝通了環行主園道。1964年,公園動物園全部遷往上海西郊公園(今上海動物園)。“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受極“左”思潮的影響,音樂臺被拆毀,大理石亭的兩尊西洋女神雕像被砸爛,碎石埋入新建的游泳池下;“四不象”雕塑也失去蹤跡。同時,苗圃培育的許多名貴花木品種也被毀掉,公園景觀遭到嚴重破壞,園容呈現一片凋零景象。

1958年,公園管理權由上海市園林管理處下放至長寧區綠化辦公室。1962年,公園歸屬上海市園林管理處。1985年,公園舉辦全國菊展。1987年,公園在管理人員中實行干部聘用制。1988年,公園在游樂活動項目實行經濟責任承包責任制。1990年公園歸屬長寧區建設委員會領導到至今2000年,公園實行聘用合同制,由國家用工制度改為單位用工,公園管理層與作業層初步分離,為企業化管理創造了條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后,經過撥亂反正,公園建設逐步走上正軌。自20世紀80年代起,公園恢復并重建了各項規章制度,開始實行經濟責任承包制,并引進了多個游樂項目,豐富了公園的文化娛樂功能,隨著游客量的不斷增長,經濟效益逐年提高,并以嶄新的園容園貌和優良的服務質量,跨入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的行列。至2003年連續獲得八屆“上海市文明單位”的光榮稱號。

1992年以來,在上海城市“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的建設高潮中,中山公園加緊園林建設,1994年更新移植了1300余株樹木;1996年全面改造牡丹園;1997年修復大理石亭的女神雕像和牡丹亭。與此同時,公園分別于1995年和1997年為常寧路拓寬工程和地鐵二號線等城市建設項目的需要,兩次共劃出5300平方米園地。2000年,為地鐵二號線中山公園站綠地配套工程需要,公園再次劃出1.6萬平方米的園地,辟建開放式廣場綠地。

中山公園歷任主要負責人名單

日 期

任 期

主要負責人

24 1949年 徐禹言、程緒珂、王濤 1951年 林友賢、譚德盛、陳義和、葛根 1958年 于恒倫、唐根法、陳秉真 1981年 4年 周君、商鳳閣 1984年 程五弟、沙麗娟 1992年6月 劉慶廣、沙麗娟 2002年11月 劉慶廣、王根強 2003年 高長發、王根強 六.局級、市級先進集體及個人一覽表

年份 級別 類型、名稱 198

6、198

7、1988年 園林局 文明單位 198

4、198

6、1987年 園林局 苗圃先進隊組 1986年 園林局 汽水廠先進隊組 198

6、198

7、1988 年 上海市 市級衛生單位 1987 年 上海市 治安服務隊先進 198

6、198

7、1988 年 上海市 市級綠化先進單位 1988 年 上海市 市級安全生產單位 1987 年 上海市 苗圃市級勞模集體 198

6、1987 年 園林局 局先進個人程五弟 1988 年 上海市 市公安系統先進程五弟 1987 年 園林局 局先進個人陸秀珠 1987年 上海市 衛生先進個人許大蘭 1984年 園林局 三八紅旗手潘明珍 1987年 上海市 綠化先進個人潘明珍 1993—1994年 上海市 文明單位

25

1993—1994年 上海市 綠化先進集體 1992—1995年 上海市 衛生合格單位 1995—1996年 上海市 文明單位

1995—1996年 上海市 植樹造林綠化先進單位 1996年 上海市 愛國衛生合格單位 1996年 上海市 尊老社會一條龍服務工作先進單位 1996年 1997年 1997年 1997—1998年 1997—1998年 1998年 1998年 1998年 1998年 1998年 1998年 1998年 1999年 1999年 1999—2000年 2000—2001年 2000—2001年 2002年 2002年 2001—2002年 2002年 2001—2002年 園林局 園林局 上海市 上海市 上海市 上海市 上海市 上海市 上海市 上海市 園林局 上海市 上海市 園林局 上海市 上海市 上海市 上海市 上海市 上海市 上海市 上海市 雙優公園 雙優公園 苗圃文明班組 文明單位 綠化先進單位 衛生合格單位 外環林帶文明工地 外環林帶優秀施工企業 外環林帶建設單項先進集體 外環林帶施工銀質獎 雙優公園 紅旗文明崗 衛生合格單位 雙優公園 文明單位 苗圃文明班組 游藝機一隊紅旗文明崗 擁軍優屬模范單位 四星級公園 綠化先進集體 重點工程實事立功競賽綠化

賽區優秀集體

綠化系統文明班組

26 (售品部、游樂機二隊、南門售票處、水霞、天山公園管理班、兒童交通公園管理班)

2003年 上海市 環城綠帶重點(市府1號)工程

建設文明工地

后 記

中山公園的歷史源遠流長,發展建設之路艱辛而曲折。建園90

27 年來,已初步具備了綜合性公園規模。

步入中山公園內,可以看到園內樹木蓊郁,亭閣秀麗,曲徑通幽,綠茵濃密,以成批成林的大香樟、懸鈴木、廣玉蘭、銀杏為主要特色,蔚為壯觀。其中華東地區最大的懸鈴木高達30米,冠幅大31米,使園內植物造景達到一個高潮。以其高大雄偉的姿態,每年吸引成千上萬名慕名前來觀賞的游客。公園建園已有九十年的歷史,園中以綠化和植物造景為主體,選用了豐富的植物品種,形成了良好的綠化氣候。公園以高大的香樟、法國懸鈴木、白榆作為綠化的基本骨架,并形成公園的背景,使公園與外部嘈雜的環境相隔離,也遮擋了大部分園外高層建筑的干擾視線,使園內成為一處鬧中取靜的世外桃源。是上海市中心城區的大公園之一,為廣大游客提供了理想的休憩園地。

如今,中山公園在大自然溫暖的懷抱里,沐浴著陽光,吸收土壤養分,接受園林工作者的照料,愉快健康地生活著,給人們的生活增添美的享受,象一顆燦爛的明珠,在共和國的大地上放射著光輝;中山公園歷經磨難,像一棵大樹,飽經了人間滄桑。在現在的文明環境中,相信中山公園的前景將一片光明,長成一棵傲然挺立、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

上一篇:貴州茶產業發展報告范文下一篇:海上風電項目建議書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