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貴州茶產業發展報告范文

2023-09-23

貴州茶產業發展報告范文第1篇

鳳岡縣茶業一路走來,取得了令人欣慰、值得驕傲的巨大成就。目前,我縣已基本完成了“茶園規模擴張、加工能力布局”的階段性任務,進入了“茶品牌建設、茶市場拓展和茶產業鏈延伸”為主要任務的階段。如何進一步做強鳳岡茶產業,保持其良好的發展勢頭、鞏固在全省的地位,值得認真探索和研究。在認真分析我縣茶葉產業發展的優勢的同時,找準突破方向,明晰發展思路,加速推進茶葉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推進我縣茶產業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

一、鳳岡縣茶葉產業發展取得的成績

1、規?;拘纬?。2011年,鳳岡縣茶園總面積31.2萬畝,其中采摘茶園面積15萬畝,居全省第二位;主要品種有福鼎大白茶、黃觀音、金觀音、龍井長葉、龍井43等,無性系茶樹良種達100%,茶葉總產量1.5萬噸,產值9億元,均位居全省第二位。已建成 2萬畝以上的茶葉鄉鎮5個,1萬畝以上的茶葉鄉鎮6個,涉茶農戶5.3萬戶,涉及茶農20萬人?,F已獲得中國鋅硒有機茶之鄉、中國名茶之鄉、全國重點產茶縣、全國特色產茶縣、中國茶葉出口食品安全示范區、全國休閑農業旅游示范點諸多殊榮。

2、標準化顯著提高。近年來,我縣大力推進以標準化為引領的生態產業發展戰略。目前全縣已通過認證和轉換認證的有機茶園面積達3.19萬畝 (含有機轉換認證產品),是西南最大的有機茶基地。完成產值2.2億元,價值相較普通茶葉提升25%右右。茶產業建設的標準化管理在全縣范圍內進一步縱深推進和全面加強。

3、茶葉加工區域布局已基本完成。全縣擁有各類名茶加工機械1253臺,在11個鄉鎮已完成149家新(改)建茶廠的布局,其中2011完成優化布局新建茶廠37家。全縣初步形成了以名茶加工廠為重點,加工集聚中心、茶葉加工大戶為依托的加工體系。茶葉加工正逐步向規?;?、集約化方向發展,名茶加工的標準化、清潔化水平得到提高。到目前為止全縣有注冊企業78家,有大中型茶葉加工廠148家,獲得QS認證企業28家,規模產業企業35家,年加工能力突破1.5萬噸,產值9億元。已建成國家級龍頭企業1個,省級扶貧龍頭企業8個,市級龍頭企業7個。已引進一家企業投資5000萬元加工茶飲料,茶葉產業鏈條已取得初步成效,提高了茶葉資源綜合利用效益。

4、茶葉品牌正向名牌化邁進。我縣生產系列茶葉產品先后榮獲43次國家級重大茶葉評比金獎。“鳳岡鋅硒茶”已獲得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和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特別在去年貴州省“三大名茶”評選活動中,“鳳岡鋅硒茶”入選貴州三大名茶,為鳳岡茶品牌的提升打造,提供了有利的契機。

5、茶旅一體化發展初顯成效。田壩村萬畝茶海已被評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以茶園、茶莊為景點的茶旅游,推動了我縣茶產業、茶文化的發展。

二、推進鳳岡茶葉產業發展的措施

十二五期間,我縣進一步堅定了“以茶富民、以茶興縣”的信心和決心,緊緊抓住全國東茶西移和省、市高度重視茶產業發展的歷史性機遇,圍繞“建設四個鳳岡縣”的戰略理念,以精品茶園為基礎,龍頭企業為支撐,有機食品為方向,品牌戰略為引領,健全投入機制,完善服務體系,創新發展模式,推進茶產業規?;?、標準化、品牌化和市場化建設,促進農民增收、企業增效、財政增長,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小康社會建設。

(一)總體目標

到2016年,實現茶園面積50萬畝,投產茶園達到35萬畝,要在全省“黔茶”的產量、產值、品牌地位及品質上力爭實現“四個第一”的目標(即:產量第一,產值第一,品牌地位第一,品質第一),實現全縣農民戶戶奔小康的目標。建成年加工能力100萬斤(覆蓋5000畝)的規?;?、清潔化加工廠30家,做成1—2個全國知名茶葉品牌,爭創上市或出口創匯企業1個,創建省級茶葉龍頭企業15個以上,市級茶葉龍頭企業

25個以上,建設茶青中心交易市場30個以上。茶葉總產值達到20億元,實現茶業綜合收入30億元以上,把我縣建設成貴州最大的優質茶出口縣和全國名優茶基地縣,實現“以茶富民、以茶興縣”目標。

(二)工作重點

1、進一步加快基地茶園建設,促進規?;a。

一是優化茶葉生產布局。按照《遵義市百萬畝茶園基地建設發展規劃》要求,堅持“土地適宜、集中連片、突出重點、分步推進”的原則,加快永安—新建—土溪—綏陽—龍泉和花坪(石徑)—龍泉—何壩—進化—琊川(蜂巖)兩條“百里茶廊”產業帶建設力度,加快在綏陽金雞、何壩水河,峰巖巡檢,土溪大連“復制”田壩林中有茶、茶中有林、林茶相間和“豬—沼—茶—林”茶葉發展模式的建設力度,積極探索農村土地流轉機制和辦法,合理配置土地資源,繼續鼓勵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城鎮居民、茶農及其它合作組織獨資或合資創辦新茶園,集中力量扶持1000畝以上的規范化示范基地和10000畝以上的茶葉產業專業村,重點扶持建設高質量、高標準的精品茶園,為龍頭企業提供優質原料支撐。同時,建立健全調動企業、大戶、農戶加強對已建茶園田間管理積極性的激勵機制,確保建設一片,成功一片。

二是進一步加強茶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抓住國家大力實施通村公路、煙(茶)水配套、“三小”工程、農業綜合開發、農網改造等工程建設項目的政策機遇,認真搞好茶葉企業財政“一事一議”獎補項目、茶區公路、機耕道、茶水配套、茶葉生產用電等項目的規劃建設,切實解決茶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問題,為茶葉產業奠定良好發展基礎。

2、加強質量安全管理,提高標準化水平。

一是加快茶葉生產技術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及宣傳力度。 全力建立健全茶旅一體化建設標準體系、精品生態茶園建設標準體系、鳳岡生態茶葉加工廠建設標準體系,在取得縣級標準的基礎上力爭申報成為貴州省級地方標準;要通過完善體系涵蓋面、細化技術體系指標、提升技術參數等措施把鳳岡鋅硒茶省級地方標準(《鳳岡天然鋅硒綠茶》DB52/489—2005)升級為國家標準。通過舉辦標準化培訓班、印發標準化宣傳冊、制作標準化遠教課件、有線電視宣傳等多種形式開展標準化宣傳活動,切實加大對兩條“百里茶廊”、茶葉專業村農民的標準化培訓力度,增強廣大茶農的標準化生產意識。切實抓好工業生產布局,嚴格控制工業“三廢”和城市生活垃圾對茶園外部環境的污染。加強農業生產資料的監督管理,建立空氣、土壤、水質監測體系。扶持本土有機專用肥和生物農藥企業技改和規模建設力度,切實加大有機專用肥和生物農藥的推廣力度,從源頭上把好茶葉質量關。

二是全力推進茶葉企業標準化生產。鼓勵并支持茶葉加工企業按照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QS)、質量管理體系(ISO9001:2000)和食品安全管理體系(HACCP)要求進行企業全程衛生質量管理。監督部門嚴格執行質量安全標準監督管理。十二五期末要全面實現清潔化、標準化生產。鼓勵和支持茶葉企業進行有機、綠色食品基地認證和產品認證,為建設優質品牌創造條件。

三是建立茶葉質量檢測控制體系。加快購置必要檢測設備,落實有效檢測的手段,全面開展對生產基地、加工企業、經營網點進行監控和不定期抽檢,盡快實現生產、加工、貯運、銷售全過程監控,確保全縣茶葉質量和衛生安全。

四是加大茶產業科技推廣力度。支持茶葉企業與省內外茶葉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技術推廣部門聯姻,鼓勵科研和技術機構采取技術承包、轉讓、入股等方式,加快科技成果的引進、吸收和轉化。加大機械化作業技術的推廣力度,大力推廣茶土翻犁、開溝、茶葉修剪、茶葉采摘、防蟲除害等農業機械,組建茶產業農機服務組織體系,提高茶葉生產專業化水平。盡快建立健全茶葉病蟲害預測預報體系,定期發布防治信息。

五是鞏固完善發展模式。按照“有機、綠色”茶葉產品生產要求,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豬—沼—茶—林“四位一體”生態農業循環經濟建園模式,大力發展農村沼氣,減少農藥和化肥施用,開發和使用茶葉專用有機肥。加強環境保護和建設,繼續實施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等工程,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茶葉內在質量,建設獨特鋅硒有機品質,

為生產優質茶葉奠定良好的生態和有機基礎,從而帶動生豬和花卉苗木產業的發展。六是加強茶業合作組織建設。引導和支持茶葉企業、茶農依法成立茶葉協會、茶農專業合作社等中介組織,充分發揮其在市場準入、信息咨詢、技術服務、經營行為規范、利益糾紛調解等方面的作用,切實維護和保障茶農和茶葉企業的合法權益。進一步加大對茶葉專業合作組織的扶持力度,提高茶葉產業的社會化服務水平。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按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互助合作、聯動發展”的原則,引導企業、基地、中介組織、茶農積極探索土地入股、反租倒包、以地換社保等機制,推進規范化經營,形成參與市場競爭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加快產業化建設步伐。

3、進一步打好生態有機牌,全力實施品牌化戰略

一是加大茶葉宣傳推介。采取政府主導、企業承辦、部門參與、財政補貼的辦法,統一制定公共品牌和企業品牌(貴茶,野鹿蓋,仙人嶺)的建設方案,有計劃、有步驟地組團參加國際茶葉博覽會、國際茶文化節、國際國內茶葉展示展銷會,國際國內茶文化研討會等茶事和學術交流活動,要在國內主流媒體進行廣泛宣傳、要在出省高速公路懸掛永久性廣告牌、利用《鳳岡茶產業門戶網站》等形式推介鳳岡茶;依托“多彩貴州風”宣傳平臺等,對外強勢宣傳鋅硒健康飲茶習俗茶文化,擴大鳳岡鋅硒有機茶系列產品的知曉范圍。

二是全力整合茶葉品牌。按照“抓基地、樹品牌、搶市場、拓旅游”的工作思路,引導和組織茶葉企業組建茶葉產銷聯合體,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技術標準、統一專店標識、統一大宗茶批發部標志。

主推資金和技術力量雄厚、經營管理水平高、市場前景看好、競爭能力強的“貴茶”“寸心草”“野鹿蓋”“仙人嶺”等龍頭企業品牌。

加強對“鳳岡鋅硒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和鳳岡鋅硒茶公共茶葉品牌的管理,實施“五統一”管理。及時開展茶葉市場專項檢查,嚴厲打擊假冒偽劣、以次充好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凈化茶葉銷售市場。

三是挖掘茶文化,助推生態旅游建設力度。深入挖掘民族民間茶文化和文人茶文化,豐富茶文化內涵。精心設計一年一度“兩節”活動(即;春茶開采節和中秋品茗節),帶動和提升鳳茶文化氛圍;精心打造旅游線路,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全力扶持、培育具有鳳岡地方茶文化的茶文化館茶藝術館業,拓展茶文化服務內容。大力開發集茶葉采摘、茶葉加工、茶藝表演和旅游購茶為一體的特色茶莊旅游、生態觀光游和休閑體驗游。積極向省、市旅游主管部門申報田壩為5A級全國農業旅游示范景點,以茶旅游帶動茶經濟、助推茶品牌。

四是加強品牌管理。由縣農業辦公室牽頭,組織茶協、質監、工商、衛生、環保等部門,定期或不定期聯合開展茶葉市場專項檢查活動,嚴厲打擊假冒偽劣、以次充好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凈化“鳳岡茶品牌”銷售市場。同時,要制定公共品牌鳳岡鋅硒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管理,推行鳳岡鋅硒茶品牌“五統一”管理(即統一生產標準、統一包裝、統一門店形象、統一宣傳口徑、統一管理)。

4、努力延伸產業鏈條,加速市場化發展

一是積極開展和參與各類茶事活動,推出一批可行性強、市場前景好的項目,吸引外商和投資企業開發超微茶粉、茶多酚、茶食品、茶飲料、茶保健品及茶葉包裝、茶具、茶藝術品等多元化茶葉產品,延伸茶葉產業鏈,提高茶葉資源綜合利用效益。加大以油餅為基質的茶葉專用肥和生物農藥的引資開發力度,積極發展茶葉前端產業。

二是政府扶持建龍頭。按照“扶優、扶強、扶大”的原則,鼓勵和幫助現有資金和技術力量雄厚、經營管理水平高、市場前景看好、競爭能力強的“貴茶” “寸心草”“野鹿蓋”“仙人嶺”等龍頭企業,打破地區、單位和所有制界限,采取聯合、兼并、參股、租賃等形式,加快推進企業整合,組建茶葉企業集團,全力促進中小茶葉企業向骨干企業、優勢品牌集中,推進集約化經營,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積極支持規模大、基礎好的茶葉企業引進和利用先進設備技改升級,全面提升茶葉生產和加工水平。三是調整和優化企業產品結構。充分利用我縣茶葉品質獨特的資源優勢,引導企業

以市場為導向,牢固樹立大眾茶不等于低檔茶,大眾茶也可以做成品牌茶的觀念,從注重春茶開發向注重春、夏、秋茶均衡開發轉變,從注重獨芽茶利用向注重獨芽與一芽多葉綜合利用轉變,從注重發展高檔茶向發展高中低檔茶并重轉變,在“綠寶石”這類大眾茶中做出名牌和品牌,形成茶產品的梯次結構,提高茶葉下樹率和經濟效益。鼓勵企業瞄準不同消費群體,多元化開發鳳岡鋅硒紅茶、鋅硒烏龍茶等茶葉加工產品,拓寬市場競爭領域。

四是加強市場體系建設。按照“規模適度、功能完善、突出特色、管理規范”的原則,加快建設中國·西部有機食品城的建設力度,盡快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提高鳳岡系列茶品牌的知名度。根據茶葉規劃布局,在規模茶區加快建設一批茶青交易市場,方便茶農交售,使茶青向加工能力較強的企業聚集。積極對接外地客商和省內外主要消費市場,培育“委托代理”隊伍,拓寬市場領域。鼓勵并重點龍頭企業、經營大戶、農民經紀人到省內外大中城市建立銷售網點,開設專賣店,設立超市專賣柜,構建銷售網絡,促進茶葉流通。建立健全鳳岡茶產業門戶網站,定期收集和發布茶葉相關信息。樹立現代物流理念,積極探索建立網上銷售平臺,拓寬茶葉銷售渠道。

(三)保證措施

一是建立組織保障機制。建立茶葉產業聯席會議制度,負責研究茶葉產業發展思路、制定總體規劃,解決全縣茶葉產業推進過程中的重大問題。同時要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加強有機食品標準化生產的管理、檢查、執法等工作。

二是建立投入保障機制。完善原有財政投入政策,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建立1000萬元以上縣級茶葉產業發展專項基金保障產業發展。同時,加大資金整合和監管力度,最大限度地發揮財政支農資金的整合效益。引導金融部門積極調整信貸結構,加大茶葉產業的扶持力度,多方提供貸款支持。實行縣級領導和科局定點掛幫茶葉龍頭企業、基地建設、專業村制度,協調解決資金投入茶葉產業,形成多元化投資格局。

三是建立人才保障機制。以縣職業技術學校為主陣地,整合相關培訓資源,開設茶葉專業班,加大對茶葉管理人員、技術推廣人員、鄉土人才、茶農等人員的培訓力度,培養農村茶葉實用技術人才。繼續對接省內外高等院校,每年招考或選送一批干部,企業高層管理人員、技術業務骨干到省內外院校茶葉專業班學習,提升我縣茶葉專業人才隊伍技術水平,增強其管理經營能力和技能水平,著力打造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同時,完善人才引進機制,把我縣茶葉人才引進納入重要科技人才引進范圍,著力引進企業管理、市場開拓和茶葉精深加工的復合型高級人才。加強茶文化研究、茶藝茶道表演、種茶制茶能手等特色人才的選拔和培養,豐富茶文化內涵。

四是健全督查考評機制??h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要完善茶葉產業具體考核辦法和激勵處罰措施,加強督促檢查,嚴格兌現獎懲??h軟環境治理及效能建設領導小組要對群眾反映強烈、工作影響面大的個案進行嚴肅查處??h委、縣政府每年開展一次評比活動,表彰一批規范化建設基地、示范加工企業、優秀營銷業主、優質服務茶館、先進單位、先進鄉鎮、先進村、先進協會、先進個人,激發全縣人民投身茶葉產業的熱情。

鳳岡縣茶葉協會

二〇一二年十月十一日

附:茶產業收益分析

1、 茶園效益分析(單位:畝)

2、 茶葉加工及產業鏈延伸,附加值大幅增加。

3、 茶產品品牌經營,更是大幅提高利潤。

貴州茶產業發展報告范文第2篇

市委、市政府立足實際、與時俱進,進一步深化“生態立市”發展戰略,今年著重以開展“生態建設年”活動為載體,全力實施“生態建設十大工程”,讓龍泉人真正走生態路、吃生態飯、創生態業。作為一名農業工作者,現就推進生態茶產業發展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1、認識必須統一。

歷史悠久。龍泉產茶歷史悠久,史載龍泉在三國時即已產茶,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歲貢“芽茶四斤”。清代張竹楠《梅移隨筆》載:“龍泉西南二鄉,產云霧芽茶,每歲清明后谷雨前,縣令發價采辦,額定貢茶24斤,色味雙絕„„”。

優勢明顯。其一,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宜茶山地資源。龍泉素有“浙南林海”之稱,森林覆蓋率79.9%,生態優勢明顯,大氣質量和水環境質量均達到國家Ⅰ、Ⅱ類標準,在全國2348個縣(市)環境評比中綜合排名第八。全市有山地面積388萬畝,其中坡度25度以下的低山緩坡約占30%,山地土層深厚,土質疏松,非常適宜栽植茶葉,高山山地茶發展空間廣闊。

其二,獨特的地緣優勢和氣候、地質環境。一是具有發展烏龍茶的優越條件。我市毗鄰福建浦城縣,與我國著名烏龍茶產地——武夷山區同屬洞宮山系,氣候、土質、生態等方面都與福建烏龍茶原產地頗為相似。福建省烏龍茶最主要產地——中國茶都安溪縣,年平均氣溫16—21℃,年降雨1600—1800mm。我市年平均氣溫16.9—17.5℃,無霜期226—263天,年降水量

1564—1824mm。龍泉在自然條件方面的優勢大大提高了烏龍茶生產的成功率。龍泉金福茶業公司引種和加工烏龍茶的成功,充分說明了我市發展烏龍茶的可行性。二是具有綠茶生產的“早采”優勢。由于北面有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阻隔,北方強冷空氣不易入侵,龍泉正常年份日平均溫度穩定在10℃初始日在3月14日,比杭州早19天,比溫州還早5天。綠茶市場流通注重早,“明前茶”的價格優勢明顯,同等條件下我市春茶開采時間可以比杭州等地提早近15天。“早采”提升了龍泉茶葉的附加值,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使龍泉茶業發展蘊藏了巨大商機。

成效顯現。近年來我市注重特色發展,強化重點優勢區域布局,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茶業,積極培育茶葉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著力推進“龍泉金觀音”品牌建設。根據農業統計數據,2007年,全市茶園總面積達2.82萬畝,其中特色茶葉面積3500畝。茶葉產量達到940噸,產值2406萬元。擁有龍泉市鳳陽春有限公司和龍泉市金福茶業有限公司和陽光農業公司3家麗水市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和“鳳陽春”、“白天鵝”兩只浙江名茶,在省內率先成功開發了烏龍茶新產品——“龍泉金觀音”,并通過省級新產品鑒定,在杭州錢王祠舉辦“2007年浙江龍泉生態茶——迎新茶會”上好評如潮,被譽為“龍泉第三寶”。

2、觀念必須轉變。

(1)茶葉發展悲觀論。有些人認為龍泉茶葉發展幾經波折,上世紀80年代初,全市茶葉面積達到5萬余畝,蘭巨、八都等重點茶區茶山相望,茶葉曾一度成為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但是,曾經輝煌一時的茶葉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卻經不起市場風波,茶廠倒閉,茶農棄茶。一部分人因此認為茶葉發展沒希望,大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現象。這種觀念的形成一是沒有客觀分析我市上世紀80年代初茶產業衰敗的原因,二是對茶產業發展的新趨勢缺乏認識。筆者認為當年茶產業衰敗的原因,其一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供銷系統停止了茶葉收購,茶農斷絕了銷售渠道;其二是市場需求由大宗茶向名優茶轉型,我市沒能及時調整產品結構,導致茶葉滯銷;其三是行業失管制約了我市茶業的發展。

(2)規模等同效益觀。隨著茶葉的發展,嘗到甜頭的部分茶農和企業在發展茶業的過程中

出現了另一種錯誤傾向——重規模,輕管理,認為規模做大了,效益自然好。對于規模和效益的問題,筆者認為要辨證看待。從地方產業發展看必須要注重規模,有了規模才能形成各種要素的集聚,才能做大做強產業。但其前提必須是產業鏈的順暢,在各個環節緊密銜接基礎上才能注重規模擴張。因此我們在發展過程中要注重階段發展,明確工作重心,企業和茶農在發展基地時必須要注重精耕細作,先精后大,保證充足的加工和銷售能力,切勿粗放經營,盲目擴張?,F在市場發展趨勢是產品優,不愁銷;產品劣,銷售難。

3、三項當務之急的工作。

(1)加快茶廠優化改造工作,著力提高加工能力。

改進茶葉加工環境衛生狀況,提高茶葉加工能力和產品質量,加快產業化分工已迫在眉睫。一是要加快全市茶廠布局,形成合理加工網絡。南區主要以鳳陽春公司、白天鵝公司為核心,大汪、大巨、茶豐為布點;西區主要以八都坪山嶺、安田、松渠、龍竹、錦溪嶺上、住龍住溪為重點;市區主要以安青山茶場和塔下茶場為布點進行茶廠布局。二是積極鼓勵農戶小規模加工生產。三是加快茶廠優化改造。改造和新建茶廠4家,建成茶葉機械化生產加工示范基地1個。

(2)加強行業管理,推進品牌和市場體系培育。

充分發揮茶葉產業協會行業代表、行業服務、行業協調、行業自律等方面的作用;立足生態特色,加強“龍泉金觀音”公用品牌管理和宣傳;做好“龍泉金觀音”地方標準制定工作;壯大龍頭企業,積極鼓勵龍頭企業更新設備,加快技改,建立標準化廠房建設,加快QS認證進程。組織龍頭企業參加博覽會、展銷會和推薦會,提高我市茶業的知名度。積極開展茶青、茶干交易市場的建設工作,致力解決廣大茶農的交易難問題。

(3)抓好基地建設,推進生態茶園建設。

2008年在基地建設上重點抓好5000畝基地建設工程,建成茶葉標準化基地5個,示范村2個。在具體建設中:

(1)突出重點。在兼顧面上的同時,重點抓好1個中心(蘭巨)、2個區塊(南區、西區)基地建設,特別要加快特色茶葉核心基地建設。

(2)確保質量。在基地建設過程中要做到先規劃后建設,嚴格執行基地建設申報程序,并做到早規劃、早落實,確?;亟ㄔO質量。

(3)狠抓管理。在不同層面開展幼齡茶樹栽培管理技術培訓和撫育管理檢查。

貴州茶產業發展報告范文第3篇

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安化黑茶產業轉型發展的調查

省農業委員會發展計劃處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是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著眼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湖南農業突破發展瓶頸、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方式究竟怎么轉?轉到哪里去?是否有捷徑可走?有沒有相對平穩且有效、快速而持久的辦法?欣聞安化縣榮獲“2014中國茶產業十大轉型升級示范縣”稱號,9月17日至18日,我們赴安化縣進行了調研。

聚焦:黑茶紅了安化

2015年9月17日,海拔998.17米的安化縣云臺山村。秋風秋雨里的云臺山,猶如一幅層次分明的織錦,放眼望去:山頂,怪石如林;山腰,茶園如練;山腳,游人如織。湖南云上茶業公司董事長劉波如數家珍:公司已建成有機生態茶園1300余畝,年產量2400余擔,新建廠房7800平方米,輻射帶動云臺山村民36戶120人以上參與種茶,村民每年茶葉增收5000余元,以采茶、品茶為主的“茶旅文化一體化”綠色夢、致富夢正一步步走進現實。

2015年6月20日,意大利,米蘭。安化縣4家茶葉企業亮相2015年米蘭世博會。

1 2009年9月,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成就展,湖南展廳2件展品引起圍觀,其中一件就是“安化千兩茶”。

2005年,中央電視臺。一簍由安化白沙溪茶廠53年前生產的50公斤“天尖”被央視鑒寶欄目專家評估出了48萬元的天價,震撼了茶業界和收藏界。

……

從千仞云臺山村到千年茶馬古道,從首都北京到時尚之都米蘭,目光為何聚焦“安化黑茶”? 這些數據也許能夠說明一些問題:

——品牌價值超過35億元。“安化黑茶”2011年成為中國馳名商標,被評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中國最具帶動力的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安化千兩茶和茯磚茶的制作技藝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0年上海世博會評為“中國世博十大名茶”,在聯合國館舉行中國茶道、茶藝演示,獲準使用聯合國“UN”標識銷售。把 “UN”標識在中國茶的包裝上,安化創造了世界第一。2015年意大利米蘭世博會,安化黑茶再次在世界舞臺展現風采,作為公共品牌競選百年世博中國名茶金獎,6款黑茶產品競選百年世博中國名茶金駱駝獎。2015年5月,成功簽約中國載人航天用茶基地,安化黑茶“飛”入太空。據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中國茶葉品牌價值評估課題組公布的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結果,“安化黑茶”、“安化千兩茶”、“安化茶”三個茶葉公用品牌估價35.81億元。

——實體專賣店超過3000家。2006年內銷之初,“安化黑茶”在長沙高橋市場難尋蹤跡,現在成功進入北、上、廣、深等146

2 個大中城市,遠銷蒙古、日本、俄羅斯、韓國、德國及香港、臺灣地區。廣州的芳村、北京的馬連道、東莞的華南茶葉市場、上海的天山茶城等專業茶葉市場都有專賣店,安化黑茶成為各類茶葉經營店必備產品。據不完全統計,安化黑茶專賣實體店達3000家以上,網店達3萬多家。今年4月,省政府牽頭,10多家安化黑茶企業組團,參加國際食品和飲料展,循著“一帶一路”亮相波蘭華沙、匈牙利、捷克。

——全縣茶葉從業人員超過28萬人。繼2005年 “天尖”被專家評估出了48萬元的天價之后,2010年上海世博會萬兩安化黑茶世博磚以278萬元的高價拍出,再次引爆市場,黑茶銷售價格幾乎以每兩年翻一番的速度遞增。安化云臺山一家茶葉生產企業,2010年出產的一支千兩茶出廠價1280元,2011年升至1980元,2012年達到2980元。白沙溪茶廠年產值曾經一直在2000萬左右徘徊,現在1個月的產值相當過去的1年。一套千兩茶制作需要的幾根竹黃、幾片棕葉粽葉,售價居然200多元,一套萬兩茶的包裝高達千元。安化縣南金鄉的一個130人小山村,僅賣鮮葉收入70萬元,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安化茶葉稅收由2007年的120萬元增長到2014年的1.2億元,全縣茶葉從業人員28萬人,每年收入20億元以上。帶動茶葉倉儲、現代物流、綠色包裝、茶機茶具制造、茶館茶樓服務產業迅速發展,僅安化縣竹木加及紙質包裝業產值就達5.2億元。

追問:黑茶為什么這樣紅

在安化,穿行于崇山峻嶺,徜徉在山澗溪流,探賾綿延神秘的茶馬古道,遙聽回蕩悠遠的馬鈴聲響,廓橋不倒,蹄印猶在,

3 無情歲月洗盡了鉛華,總有一些人和事不會泯滅。

安化縣茶業協會副會長曾學軍認為,安化黑茶載于唐、興于宋、貢于明、盛于清,但真正成為縣域經濟支柱產業,還是得益當年益陽市委做出的正確決策:要把安化黑茶打造成新型永續支柱產業。這個決策是在深入分析全國綠茶、紅茶、黑茶市場和區域布局的基礎上做出的,回過頭來看,這個定位是正確的。

上世紀90年代初,全省茶葉產業步入低谷,安化縣的國有茶廠江河日下,難以為繼,工廠關了、人才跑了、茶園毀了。益陽市委、市政府和安化縣委、縣政府緊緊抓住了茶葉市場回暖的良機, “有形的手”和 “無形的手”一齊發力,催生了茶協、茶農、茶商、茶企等不同的利益主體的內生動力,逐步構建了推動茶葉產業良性發展的標準化生產體系、市場化經營體系和規范化管理方式,政府、社會組織、農民、企業成為利益共同體,黑茶成為安化縣的支柱產業、富民產業、綠色產業。

19年堅守,一張藍圖繪就“安化黑茶”樣本。2006年,安化縣委、縣政府在全省率先出臺了《關于做大做強茶葉產業的意見》,明確了安化縣茶葉產業定位,旗幟鮮明地提出“安化黑茶中國獨有,中國黑茶世界獨尊”,占據了黑茶產業發展的戰略制高點。隨即制定了《實施細則》,印發了《關于在全縣統一打造“安化黑茶”品牌的通知》,編制了茶葉產業中遠期發展規劃。一系列文件、規劃、細則,明確了安化縣重點發展黑茶的產業定位,砍下制約黑茶產業發展的關鍵一板斧,促進了產業轉型發展??h政府明確:重點扶持黑茶。在規劃引導下,全縣茶葉產業迅速轉產。綠茶廠,關了。紅茶廠,關了。黑茶企業加快擴張,茶園面積由2006年的

4 8萬畝迅速發展到2014年的25萬畝,茶葉企業98家,茶葉產量量接近5萬噸,占全省茶葉總產量的26.5%,被授予“2014中國茶業十大轉型升級示范縣”,成為聲名遠播的“安化黑茶樣本”,學習取經者紛至沓來,各大媒體接踵而至。決策就是選擇,規劃就是選擇有所不為。在綠紅黑白黃的五彩茶葉中,安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黑”。19年來,縣委、縣政府班子換了一茬又一茬,但發展黑茶的產業定位沒有變,堅持一條路走到“黑”。

“1畝茶園補貼1000元”,綜合施策拉動產業成長。“十一五”以來,安化舉全縣之力,致力破解交通、電力、水利等瓶頸制約,為茶產業發展夯實平臺。全縣完成交通建設投資40多億元,實施了G20

7、S30

8、S225公路擴改和二廣高速建設,實現了90%以上村級公路硬化,茶園建設基地的交通條件不斷改善。為扶持茶葉發展,捆綁退耕清林、扶貧、國土、農業綜合開發等專項資金用于種苗基地的良種選育和茶園建設,鼓勵發展集中連片、有利于機械耕作的標準化良種茶園??h政府從2007年起對新增1畝茶園補貼1000元,改造1畝舊茶園補貼500元,近3年全縣每年新增2-3萬畝茶園。支持銀企對接,建立完善助保貸、互惠貸等融資服務平臺。2008年,省政府印發了《關于扶持益陽黑茶產業發展有關問題的會議紀要》,省直有關部門加強了對口扶持力度。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扶持重點戶、專業村組的基地建設,加工企業技術改造和茶葉機械的購置;對開設安化黑茶的茶館、茶樓、形象店的經營者給予貸款支持;鼓勵茶地流轉。改革原有集體茶場所有制結構,促進茶園承包經營權向大戶集中,培植種茶大戶。鼓勵和支持企業,通過收購、租賃、入股、扶持等方式從茶農手

5 中獲得企業占主導地位的茶地使用權、經營權和管理權。

13個標準,推著黑茶產業全程規范作業。安化黑茶從茶園到茶杯基本實現全程標準化。目前制訂了13個標準,并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作為全省地方標準發布,包括《安化黑茶通用技術要求》、《獲磚茶》、《花磚茶》、《黑磚茶》、《湘尖茶》、《安化黑茶栽培技術規范》、《安化黑茶黑毛茶》、《安化黑茶加工通用技術要求》、《安化黑毛茶加工技術規程》、《安化黑茶成品加工技術規程》、《安化黑茶包裝標識運輸貯存技術規范》、《安化黑茶沖泡及品飲方法》。從種苗、栽培技術、基地要求、投入品管理的生產環節,到原料篩選、初加工、精加工的加工環節,到包裝、貯運和飲用的全過程提出了明確的技術規程。今年安化還組建安化黑茶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搭建安化黑茶質量安全保障平臺;在狠抓系列標準制訂和實施的基礎上,著重強化綠色有機生態茶園基地建設,標準黑毛茶初制加工廠建設,全程清潔化、標準化、現代化生產,嚴格了產品質量,確保了產品安全,提升了安化黑茶整體競爭實力。

2個區域公共品牌、12個著名商標,抓牢您的眼、捕獲您的胃。安化縣茶葉協會先后注冊成功“安化黑茶”、“安化千兩茶”兩個區域化共品牌,培育了4個中國馳名商標、12個湖南省著名商標,2011年 “安化黑茶” 被評為最具帶動力的茶葉區域公用品牌。以黑茶文化和黑茶保健為概念,在實體和虛擬兩個空間全方位擴大宣傳影響,塑造安化黑茶品牌。協調企業、協會參與,舉辦國際茶文化節,組織參加各種形式的展會、年會,跨行業、跨領域做宣傳;每年投巨資在首都機場、京珠高速、長益高速、

6 邊疆地區設立“安化黑茶”大型戶外廣告牌;在上海、濟南等重點城市,聘請專家對黑茶“降壓、降脂、降糖、降尿酸”等特殊功效現身說法;特別是近年來,安化黑茶品牌推廣卓有成效,在上海世博會入選“十大名茶”、廣州亞運會成為特許禮品茶、祥和中國節作為申遺惟一紀念茶;中央電視臺等主流媒體紛紛將視角投諸安化黑茶。以怡清源為代表的龍頭茶企在安化黑茶品牌推廣上也不遺余力,在央視四套中文國際頻道海峽兩岸欄目和央視五套體育頻道體育新聞欄目進行全年品牌宣傳。怡清源還與張紀中戰略合作拍攝安化黑茶電視劇《菊花醉》,助推黑茶品牌傳播全國。鋪天蓋地的宣傳,讓黑茶牢牢抓住您的眼球。“今天您喝黑茶了嗎”成為安化的日常用語,高血壓喝黑茶、高血脂喝黑茶、腸胃差喝黑茶,成為使用頻率最高的話語。茶不醉人人自醉,這就是安化黑茶!這就是輿論的魔力!

105家制茶企業,重現茶馬古道的繁華。據史料記載,明末清初,安化茶馬古道有5里一茶行之說,全縣有茶行、茶號300多家,呈現“茶市斯為最,人煙兩岸稠”的盛景。2014年,安化縣內登記注冊的黑茶生產企業達105家,其中規模企業23家, “安化黑茶”品牌授權使用企業70家,黑茶產量達4.95萬噸,產業綜合產值78億元,產業稅收過億元,成為全省首個茶產業稅收“億元縣”。 白沙溪茶廠、安化茶廠、久揚茶業等龍頭企業不斷做大做強,怡清源茶業、可耐爾、華萊生物等知名企業相繼進駐。 企業與基地、茶農、科研院所建立多種形式的共生合作模式,創新產品、創新營銷,帶動了產業快速發展??赡蜖柟静扇?ldquo;公司+村級組織+茶農”的模式合作開發茶葉基地建設,與11個村簽

7 訂《茶葉基地建設合同》,由各村分別茶農簽訂承包合同,公司無償提供技術指導,對驗收合格的實際面積,補償給茶農300元/畝。云上茶業公司流轉的茶園3200多畝,以務工方式聘用當地茶農培管,現建成高標準生態觀光茶園1500多畝,將茶博物館、茶藝展示館、茶產品展示館和制茶體驗館與活動廣場融合一起,建設多功能茶文化體驗中心,形成茶旅一體化的發展模式;華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過直銷、電子商務等營銷模式的創新,營銷量呈幾何倍數增長,逐步發展成為黑茶產業中的領軍企業,年銷售額已突破10億元,上交稅收近4千萬元。

科技與監管多方發力,共同打造資江兩岸“百里畫廊”。產業發展需要人才、技術、產品的多層次支撐。茶業協會整合縣技術學校、工業職中、農廣校、扶貧辦、人社局培訓中心等資源,成立安化黑茶學校,開展茶產業從業人員培訓,培養專業人才。從2010年-2014年,全縣舉辦茶產業專業培訓班80期以上,培訓2600多名茶藝師。同時加強了評茶員、制茶師等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全縣有中高級制茶師、農藝師、評茶員上百人,以及大量從事茶葉加工的熟練技術工人、管理和營銷人才。以縣鄉農技站為依托,指導基地建設和茶葉生產;推廣和普及黑毛茶加工技術,提高現有制作“安化千兩茶”、“三磚茶”、“三尖茶”的制作水平。著眼制茶工藝和制茶機械的換代升級,開展制茶機械研制、發酵工藝改進和制茶工藝技術規程的修訂等技術攻關。今年上半年,由企業聯盟,科研院所技術支撐,組建湖南黑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聯合攻關,創新產品和工藝。在產業發展中,政府當好引路人、守夜人是安化黑茶產業發展的重要經驗??h政府將茶葉

8 基地建設工作列入對各鄉鎮的績效考核內容,引導和支持轄區內企業辦基地和扶持重點企業發展壯大,要求新建茶園基地實現規范化、良種化,提倡企業辦基地、基地聯茶農,培植一批茶葉種植大戶,建設一批大型基地??h工商局、質監局、食品藥品監督局、茶業辦、茶業協會等部門抽調人員組建執法隊伍,定期開展聯合執法行動,堅決打擊無證照生產、制假售假、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等違法行為,規范生產經營秩序,優化發展環境。行業嚴格自律,切實強化行業自律,發布《關于規范全縣茶葉生產經營市場秩序的通告》,落實《安化縣茶葉生產經營秩序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h茶葉協會根據縣政府授權,嚴格實施“安化黑茶”證明商標授權使用制度,每兩年對已授權使用的企業進行目標考核,加強授權企業的生產、加工及商標使用的管理。如果說規范監管是黑茶產業的保健良方,那么茶旅融合無疑是黑茶產業養身之道。安化以茶為主題,以旅游為內容,以文化為內涵,將茶園建成旅游景區,將茶產品開發成旅游產品,將茶民俗、茶文化打造成特色旅游品牌,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帶茶、茶旅互動”的一體化發展。茶馬古道高城風景區申報國家4A級景區,打造資江兩岸“百里畫廊”,規劃建設柘溪庫區“百里茶湖”、茶馬古道“百里茶帶”等生態觀光茶園,啟動風雨廊橋、古茶亭、古茶碑的保護和修繕,建設黑茶產業園、現代物流區,黑茶大市場、黑茶一條街,茶旅一體化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既整合了資源,又提升了茶產業的附加值。

警醒:越是紅的時候越要警惕黑

紅了。當心被黑!蹄疾而步穩檢驗著能力,勇毅而篤行考驗

9 著智慧??焖侔l展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也可能掩蓋很多問題,但必須保持警醒,堅持規劃引領,加強頂層設計,統籌數量與質量、速度與效益的關系,練就金剛不壞之身,才能永立潮頭。

更加重視質量安全風險管控。隨著安化黑茶的“走紅”,社會資金大量涌入,許多企業倉促投產,發展不平衡,產品質量安全面臨的風險大。特別是安化黑茶原料需要一定的成熟度,茶樹葉片成熟度越高,氟、稀土的含量就越高。雖然安化黑茶標準化體系已經建立,但執行力度還不夠,標準化、清潔化的生產狀況還不盡人意。有的黑作坊以假亂真,以次充好。安化黑茶因養生保健而聞名,更應嚴控質量安全,切勿“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更加重視公共品牌管理。安化黑茶是公共品牌,具有公共物品的屬性。企業利用安化黑茶的品牌價值打開市場后,過多注重企業品牌的開發,卻忽略對公共品牌的保護和創新,企業靠山吃山而不護山,靠水吃水而不治水。目前,安化的黑茶品牌中,僅“白沙溪”、“中茶”、“怡情源”等為數不多的品牌被大眾消費者認知,大量的小品牌淹沒在行業內耗之中。 “安化黑茶”的品牌優勢沒有充分整合與發揮。長期以往,最終將出現“壞茶驅逐好茶”的逆向淘汰。如果消費者對安化黑茶失去信任,品牌價值貶值,受影響的將是整個產業和所有企業。

更加重視集約集群發展。著力解決企業各立山頭的問題,企業只是由于市場的吸引聚集黑茶產業,彼此缺少契約聯合,沒有形成成熟的企業集群。如企業都致力于建設自己的營銷網絡,渠道重復建設,占用企業資金,而且可能加重消費者負擔,推高產品均價,削弱安化黑茶產品在同品類茶葉中的競爭優勢。著力

10 解決產品同質化問題,絕大部分安化黑茶企業產品都是“三磚三尖一花卷”,少特色、少個性,同時產品口感不穩定,即使是同一個廠的同一款茶,口感都難以保證穩定。如果同一款茶口感的多變,就意味著回頭客不多,消費者的忠誠度沒有保證。著力解決產業集中度不高的問題。安化是著名的“黑茶之鄉”, “萬畝茶園”、百里茶廊,茶葉種植仍然相對分散,規?;粔?,制約茶產業、茶文化和茶旅游的開發。

展望:愿安化黑茶長紅常紅

安化縣委、縣政府對安化黑茶產業發展充滿信心,有清晰的基地布局和產業發展規劃,力爭在“千億湘茶”中三分天下有其一,實現年產值300億元、稅收10億元以上、帶動區域內40萬人就業的目標。“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實現這些目標,必須以規劃為引領,完善配套措施,加快轉型升級,實現長長紅、常常紅。

提升黑茶戰略地位。整合全省黑茶產業,將“安化黑茶”的縣級區域品牌,提升為全省黑茶產業的統一品牌,特別是雪峰山脈和湘北部分地區的7個縣市,是湖南黑茶產業中心,要統一標準、統一品牌。在抓好內銷、邊銷的同時,緊緊抓住“一帶一路”的機遇,以戰略的眼光、開放的理念,加強頂層設計,推進安化黑茶國際化進程。

強化標準化管理。建立生產標準化、加工標準化、茶葉品鑒標準化,品牌管理標準化的完整標準體系,建立“安化黑茶”質量追溯管理體系,實現從茶園到茶杯的全程質量跟蹤和質量追溯。嚴格標準化生產加工,規范市場準入門檻。加強公共品牌保護,

11 嚴格規范“安化黑茶”證明商標和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識的使用。

創新推動產業發展。致力創新產品,堅持消費導向,開發出符合更多消費者口味和特定功能的安化黑茶飲料、食品、藥品、保健品等,使黑茶 “物盡其用”,拓展產業鏈條,提升附加值。加快營銷創新,在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和零售的“6+1”產業鏈中創新組織模式、營銷模式和流通業態。挖掘產業內涵,在科技服務、文化傳播、技術研發、三次產業融合等領域,將信息時代的思維和技術融入歷史悠久的茶產業、茶文化中,用創新的思維引領產業的發展。

建立危機管控機制。在信息化和國際化的今天,一個角落的新聞都能引起全世界的關注,一起偶然事件就能摧毀一個產業。安化2013年成功應對媒體報道茶葉及茶葉制品被檢出稀土超標的事件,要深入汲取經驗和教訓,建立科學有效、反應敏捷的風險防范機制。

昨天的太陽曬不干今天的衣物,但昨天的雨雪依然泥濘今天的道路。湖南是茶葉生產大省,有22個縣列入全省“十二五”農業發展規劃茶葉優勢縣,目前全國茶葉產業面臨產能過剩、效益下滑的嚴峻挑戰,轉型發展是必由之路,或許安化的昨天能夠啟迪您的今天和明天。

貴州茶產業發展報告范文第4篇

但不管是中國還是日本的茶產業,都遠不如西方國家,西方的一個“立頓”茶就將全球的茶產業份額占去了一半,也難怪有些專家會說,中國是茶葉的原產地,成千上萬的茶企,也比不上一個“立頓”茶。也就有些專家認為茶道已成中國茶產業發展突破的罪魁禍首!以至于說:茶產業當立,破茶道當時,可見兩者的矛盾之深!

中國的茶產業為什么做不大呢?這么多的茶葉種植基地和成千上萬的茶企比不上一個立頓,確實讓作為茶的鼻祖——中國為之興嘆啊,中國素來以文明大國自居,不管是現在的茶葉店、茶樓還是茶館、茶會所,都將茶文化發揮得淋漓盡致,并不是注重茶葉的銷售,這就是與本身特色的茶文化有關,再加上中國的年輕人比較多,卻沒有多少懂得喝茶的。還有一點很重要,中國的大多數茶企,太看重茶葉本身的包裝,而忽略了茶葉本身的價值,禮品茶更多的不是茶葉品飲的價值,而是人們送禮禮品。又比如中國的一些大型茶企,宣傳的口號多以“貢茶文化”等,還是過多的去宣傳茶文化。

立頓茶為什么做得那么大,是因為立頓茶將茶作為快速消費品(以下簡稱快消品)去銷售,講的是營銷策略和廣告宣傳,是一種開袋沖泡即飲的茶。但中國乃至世界的茶產業要發展壯大,就必須將茶葉作為快消品進行銷售。中國茶有其文化基因,但時空轉換,茶的快消品本質愈加凸顯,所以中國茶產業的突破應與時偕行往“快消品方向”轉換,而這轉換的最大障礙,就是被所謂的行業領導者、各類像模像樣茶藝賽、捻須道古的茶專家所挾持了“茶道”。 到底中國的茶產業是以茶道為主還是以快消品為主呢?這就是其中最大的矛盾,要平復其中的矛盾,就是將快消品與茶道相結合,走中國茶產業特色之路,方能化解中國茶產業與茶道的矛盾,以利于中國茶產業的快速發展。

貴州茶產業發展報告范文第5篇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四川一帶已盛行飲茶。西漢時,茶是四川的特產,曾通過進貢傳到京城長安,原來我國古代四川東鄂西就是茶樹的發祥地,而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農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領。在《史記·吳起傳》與《說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記載,這說明神農氏的部族發源在四川東部和湖北西部山區,這正是今日大神農架的地域。在這樣一個植被茂盛,至今還盛產茶葉的環境里,神農嘗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后來這些部族不斷北移或東徙,西北才成為華夏政治中心。

到舜帝禪讓王位于大禹,氏族社會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帶,前幾年己在該處王城崗發掘出夏代遺址遺物,大禹接位,并非一帆風順,當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導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戰敗防風氏,逐漸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讓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記五帝本紀》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的記載。大禹治水在江南,史書也有根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曾“上會稽、祭大禹”,司馬遷20歲時,也“登會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紹興留有大禹遺跡。夏禹原讓位于“百蟲將軍”伯益,但為兒子夏啟奪權,啟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斷發生王位之爭,到禹的第六代孫夏杼時政局統一,國力強盛,他曾率部南下尋根,至浙西、駐驊金斗山東南延巒妙峰一帶,故這一帶山稱之為杼山。當時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遺跡。夏杼之后八代而衰,履癸(桀)為契滅,契建立先商世代。

從現存的歷史資料也不難看出,氏族社會“三苗氏”生息之地,產茶歷代不衰,如南北朝時,《劉琨購茶書》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陸);《桐君錄》中提到酉陽(今湖北黃風東)、巴東(四川奉節);《荊州土地記》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產茶葉。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崍等地盛產茶。陸羽《茶經》中提茶葉品質不詳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見,《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應發生我國中原。即使從《王褒僮約》所記載的飲茶、賣茶的事實看來,我國漢代以前,川東鄂西地區生產和利用茶葉的事業已相當發達。人們不難設想從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樹,從自給自用到“產、供、銷”的過程,需要多長年代。所以說我國祖先發現利用栽培茶葉的歷史是悠久的。

貴州茶產業發展報告范文第6篇

一只沾滿茶葉的手在大鍋里攪拌、烘烤,大鍋里滾動著茶葉,茶葉在不溫不火的炭火下散發著清香。歷史悠久的中國茶,生產方式落后,開發能力不強,這是我的印象??蓞⒄沟牟枭滩煌膺@種看法。

“我的茶,科技含量高喲。”“我家產茶的機器是現代化的嘛。”茶公賣茶,自賣自夸。

可展板上標注著那么多廠家,字里行間、圖片圖畫,幾乎滿篇的“科技”。再看展廳一溜排開的筐子簍子里的上百種茶葉,怎么也和“科技”連接不上,但我能聯想煙熏火燎的作坊??萍?哈哈。

要不要把你的眼鏡摘下來?我從來不戴眼鏡!

那你有沒有„„

哦,明白了。不戴眼鏡的眼睛終于看到了主角,主角就是“茶科技”。它在5月16日的“中國(蕪湖)國際茶業博覽會”上表演得很充分。像茶產業、茶制品、茶飲料,就連優質茶評比、“百萬江淮青年振興中華茶業經濟世紀行”宣傳簽名這樣的活動,也跟著主角唱。再看“茶科技”、“茶市長”、“茶企業”、“茶經貿”4個論壇,“茶科技”絕對唱頭牌。

茶產業春天遠嗎

走馬云南,路過普耳茶的故鄉,在一農家歇腳,那家女人熱情的不得了??删褪遣唤o端茶。見我狐疑狀,她笑道:“不請你們喝茶,我們也不喝。我們的茶園子打了農藥的”。就這么赤裸裸地說了出來。我為先前的“海”喝后怕不已。

茶葉免不了打藥,問題出在農藥殘留是否超標。為把農殘減到最小,江西農業龍頭企業德宇公司用生物技術處理茶葉農殘和茶葉保鮮。這家企業的蔣老板對此不免憤憤:“茶葉中農殘存在不假,但并不像一些報紙說得那么邪乎,什么喝茶就等于喝農藥啦,這不明擺著幫外國人的忙?”這樣的事確也發生過,商檢公布農藥殘留,出口的茶葉遭到退貨。老外說,不

檢也罷,你們的報紙都說了。蔣老板感慨道,“訂單農業,企業連著千萬家啊。”

風險,這就是風險。風險怎么規避?農業部合作經濟司的鞠副處長說得簡單,“就用科技”。

農業應對入世,科技就是殺手锏。

蕪湖一家企業從德國引進了大容量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茶業咖啡因和脫農殘設備;最時髦的是眾多茶企業和高校、科技院所形成的合作風氣。

《紅樓夢》里提到的“六安瓜片”是專供才子佳人喝的貢品。安徽六安市方西平副市長對此得意得不行,“我們的戰略就是要提高六安瓜片的技術含量。”可前幾年瓜片在市場上消失了,但六安并沒有心灰,六安市聯姻聯到了安徽農大,一起聯合開發有機茶。兩年下來,該市金寨縣、霍山縣2500畝有機茶生產試驗基地順利通過歐盟有機質量頒證機構 I MO論證。2002年開春,又迎來德國、法國、美國等近百噸的有機茶訂單,六安人,真是樂開懷。

長壽村秘密

離黃山不遠的安徽省石臺縣大山村,原始古樸。中國科技大學綠色科技中心的呂選忠、王廣儀教授調查發現,這個村近50年來沒有發現一例癌癥。80歲

以上的老人占12%。2001年,他倆在此取土樣和茶樣,檢測發現,大山村是罕見的富硒地質帶,大山村產的茶是天然富硒茶。

硒是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硒能防癌、抗癌、抵抗多種疾病。呂教授為此專門寫了論文下月要拿到國際學術會上發表。他說,“在富硒的大山村種茶,茶葉富含天然硒元素。大山村民常年喝自家茶是長壽的原因”。富硒的大山村會用科技,大山村也給廠家帶來商機。安徽天方茶葉集團把5000畝富硒有機綠茶的基地建在此,很快名聲遠播。

茶葉飄香香一家沒什么,茶葉飄香香萬家了不得。怪不得茶博會主打“茶科技”,這不僅提升了“會展經濟”的科技含量,也帶動了整個城市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蕪湖市副市長吳克明說:“做大做強茶產業,中國茶的春天不會遠”。

中國茶產業現狀調查之二

就是戴著記者胸卡,我依然被阻擋在蕪湖會展中心的門外。只認門票不認人!會不會遇上個摳門的阿巴貢?真是錯怪人家徽商了,門票不要錢,門票發的是 I C卡。劃卡只為計數,歡迎四海五湖人,朋友多

了好處多嘛。

進了大廳,鬧得不行。萬人香茗大品嘗。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俗的雅的,咸的淡的,“好茶好茶,白天客來茶當酒哇”,“又是綠風吹滿堂,茶人茶事正當行啊”„„。

那一堆堆人邊喝邊聊,邊品邊笑。再一抬頭,見雙聯橫幅寫道,“讓蕪湖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蕪湖”,“有朋自遠方來,蕪湖人民不亦樂乎”。我也笑了,好一個不亦樂乎,精明的徽商咋恁會摸人心思呢。

號稱全國最大的茶業博覽交易會,展位2500個,不算觀者,十多個國家的茶商足有百十來個,一個個高頭大馬,用大手把茶抓起,放在鼻子前聞了又聞。負責茶展宣傳的邢毅先生專門給我拿了份資料,“500多家國內企業,中外客商4萬多人參展交易。四天,蕪湖、峨橋兩個茶市的現金交易1.38億元人民幣,合作簽約外資3500萬美元,內資5億元人民幣”。

看到這組數字,我心里嘀咕,蕪湖是全國四大米市之一,米市因米得名,偏偏是片茶不產的米市卻成了茶市,還因茶業賺了大錢,成了茶博會的東道主。這心中疑竇不僅我有,外地茶商也不少。光滑扁平的西湖龍井,在“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攤位擺放的

透明茶杯里,倒映著色翠瑩黃的“身影”,有裊裊香氣襲來。卷曲成螺的江蘇碧螺春,白毫中透著銀綠,茶碗里汪著甘醇的綠汁,看一眼也讓人口中生津。

“不錯不錯,色綠、香郁、味醇、形美”。我越是夸獎龍井和碧螺,那杭州和宜興的茶商心里就越發添堵。“啥么子安徽茶。記者,儂看看,阿拉龍井、碧螺春,作啥毋能同安徽茶比哪?退一步講,安徽有黃山,有產茶大縣歙縣、休寧;還有山東濟南茶市、福建安溪茶城,年頭老早了,辦茶市,作啥也攤不到蕪湖哪”。

可蕪湖愣是把茶市玩的個遛轉,成了全國最大的茶葉銷售中心,拿到茶博會的舉辦權。

“米市演變到茶市”,是蕪湖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米業不再是發展的主業,代之而起的是商貿和經濟作物。減少了米業,但米市興盛期的“品牌”效應依然發揚光大,100多年來蕪湖商埠集市的“先鋒”作用依然前衛。這叫“調控中的揚長避短”。

吳副市長把“蕪湖不產茶卻成茶市”的原因說成是“蕪湖的地理位置”。他說:“產茶地一般在山區,很難形成茶市氣候和規模,蕪湖是華東水陸交通樞紐,南茶北運、西茶東運方便得很。再說,蕪湖作為

茶葉集散地,消費水平不高,在這里做貿易,茶商和消費者都能接受。要是把茶市移到上海,花費可就大了”。

茶葉集散地不等于茶葉原產地,在規范化的大市場買東西,可信、放心,這是常識。一位新聞同道說得好:“除非是我親眼所見,從龍井村那棵老茶樹上摘的茶葉,并且是當場炒制直接放進包里,否則我根本不相信它是西湖龍井”。由此可見,城里人不會直接到農村買面粉,直接到草原買羊肉成了肯定,也就不用擔心茶交易市場來了。

長江邊的繁昌市就是一例,這里也有一個全國性的茶葉批發市場----峨橋茶市。此為交通要沖,更是兵家必爭之地。1949年大軍過江,繁昌首當其沖。峨橋茶市發展到現在,也就是一個不到0.6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但茶的流通卻直逼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蕪湖市供銷社杜主任怕我說他瞎吹,把倆眼珠子瞪得多大,出語也是一本正經:“范老兄,你別小瞧峨橋。每天,到這里來做生意的平均有萬把人,茶葉年交易量1600萬公斤,成交額基本上都過億元。你信不信吧,周邊近3萬茶葉經銷商一下子給它帶起來了”。

“我相信,我怎么不相信呢”。我對杜主任笑道,“前幾天我就聽人講,逢到谷雨前后,新茶一上市,峨橋就人滿為患的。人說,峨橋的茶價就是全國茶價的晴雨表嘛。”

話是這么說,可我還是搞不清,已然是不產茶的峨橋,茶市為什么發育得那么好。“這要追溯到明清時期”。一個與當地官員混得爛熟,又自許通曉古今茶道的市電臺的女主播,一把將話茬接了過去:“峨橋早先有鐘、唐、崔、吳‘四大家族’,販茶撈了不少銀子,于是就推而廣之,于是,自然就越做越大。后來,在這個地方,茶生意人也就越來越多了??上窠裉爝@么火,他們也不會想到。”

隨著她的畫外音,我的眼前似乎也氤氳出胡雪巖的紅頂子。

我想,歷史淵源是一方面,徽商的傳統也別小看了。精明的徽商也是高明的現代儒商。以峨橋小茶市帶動蕪湖大茶市,反映出一個城市的眼光,也是當地政府提升城市品位的戰略:以茶帶“市”,以“市”促旅游,以旅游推動商品流通,以商品流通再帶經濟發展。如此循環往復,就是一個科學的商業文化圈。

中國茶產業現狀調查之三

英國紅茶的背后我愛喝茶。妹子戲稱我“茶簍子”。適逢我“調查”回來,妹子也回國休假,她依然沒有忘記我的嗜好,所贈禮物是一盒精美的英國立頓紅茶。我是喝慣黃山毛峰的,一喝紅的,倒覺得立頓的味道也不錯。妹子說,“你搞茶葉調查,我送你一個信息,立頓紅茶的原料大部分來自印度、斯里蘭卡。在新西蘭,我們看不到中國的紅茶,更談不上老家的‘祁紅’了”。我忽然想起,在“茶科技論壇”上,有幾個憂患意識特強的中國茶專家,說話帶著哭腔,“中國茶葉出口,紅綠茶數量比例變化大得驚人。過去,兩者出口數量大致相當?,F在,紅茶大幅度下降”。

印度的茶業只有220年的歷史,比中國晚得多,可它卻成了世界第一大產茶國,2000年,印度產茶87萬噸,占世界總量的30%??伤牟鑸@只有世界的18%。相比之下,中國茶占有44%的面積,產量只有23%。茶葉出口僅占世界總出口的11.85%。這些數據印證了妹子所言不虛!印度茶得寵,緣于很早接受了市場經濟的洗禮。我們是一家一戶的茶農,分散生產加工,科技含量低,初制與精制分離。而印

度生產、加工集約化程度高,技術含量高,交易流通規范,行業管理健全。工農一體,初制精制一條龍。浙江省國際茶葉商會的阮浩耕說,“去年,我在印度考察才知道,為什么英國、俄羅斯、歐盟等國家,那么認印度的茶葉。”斯里蘭卡茶葉研究所的 M odder先生談起斯里蘭卡的生態茶園,種質資源庫,有機茶開發和茶葉與人體健康的研究,眉飛色舞。那意思是說,我們比印度也不差嘛。祁門縣離黃山不到兩個時辰,那兒有老字號名牌功夫茶“祁紅”。這些年一直滯銷,賠本的買賣不能做,當地只能縮小“祁紅”的種植面積。“祁紅”的攤位在熱鬧的茶市上冷清了,茶商對此也不隱晦。但要說“祁紅”不行,茶商一準較勁。那天,我就遇到一位。“你曉得吧,英國倫敦有一家出名的茶葉拍賣行,每年新茶上市拍賣,祁紅不到,拍賣行準不開拍。”此話不假,60年代,我在當地親眼所見,“祁紅”與“屯綠”比翼雙飛,紅透全國。祁紅的下場只是個案,大多中國紅茶都由于自然條件、品種限制,賣價低、成本高,難于制成,加上國際市場的變化和農殘問題,此是出口下降的主因。當然,對于紅“瘦”也不能一概而論。同是紅茶的安溪烏龍,卻走勢堅挺。安溪的一位副縣長談到這一點就像撿了金元

寶一樣高興,說是烏龍茶、鐵觀音對了南方一族的口味,加上制作工藝上的創新,一路飆升自在意料之中。

相比之下,綠茶比紅茶幸運得多。從它占有市場62.47%份額看,一方面是應了天時、地利、品質。另方面是綠色保健在消費群中的位置。但你不能光對著綠茶的數字傻樂。中國綠茶出口是世界綠茶總量的80%,但世界茶葉生產總量的綠茶也不過22%,這么一算,中國綠茶出口不到9%,你怎么也驕傲不起來。要不要死抱“正宗”編輯部里有飲水機。多少編輯、記者沏茶沒有統計,但字紙簍里的茶湯、茶渣不少。飲水機不熱,不熱怎么泡茶?同事說,“我們這一圈人從不沏茶。”不喝熱的與快節奏生活有關。吳君在外企工作,吳君喝茶喝得滿口牙銹,吳君每天要掐點上班,可沏茶是個慢功慢活,心急不行??傻鹊讲栝_,吳君的老板就要炒他的魷魚。為此,吳君把喝茶稱為“老人文化”。都什么年代了,還喝蓋碗茶!小女嘲笑我。冰淇淋里泡大的第八代,吃慣了冷食??捎幸惶?,我家小女也喜歡上喝茶了,但那是冰紅茶、冰綠茶。

小女說,我們學校有一多半人都喝茶飲料。清涼甘甜、富有營養、飲用方便、價格適中。受日本等國消費影響,今天各類茶飲料登臺熱銷。罐裝、軟包裝、特色包裝,茶可樂、茶汽水、果茶、還有低糖、無糖型烏龍茶,不惟以茶為主的飲料,還有以水果、植物等入茶的石榴茶、藥草茶、八寶參花茶、桑葉茶、靈芝茶……生活節奏的加快,茶飲從慢沖細品向快餐化演變。工作節奏的加快,瓶裝飲料鉆了市場的空檔。這樣的事實,或許引人注意:越是經濟發達、購買力強的地區,茶及茶制品所占的市場份額越小。這就是說,傳統的中國茶市場來自各種品牌的飲料市場的競爭。一位從洛杉磯回來的華裔茶商說,西方人沒有熱飲的習慣。外國人也并不看中你是什么名牌茶,看中的是標準、方便、愛好和習慣。中國的茶葉是“有什么銷什么”,生產銷售仍是靠近產茶地。與茶葉競爭的咖啡、軟飲料等產業,是“要什么有什么”,是為了引導顧客需求,是為顧客設想需求。中國茶應該深思。

上一篇:物體打擊危險源辨識范文下一篇:花海公園優缺點分析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