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現行教育督導制度評析論文范文

2023-10-04

現行教育督導制度評析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醫保改革,即我國的社會醫療制度的改革,是指從以“免費醫療”為主要特征的傳統社會醫療保險制度轉向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醫保費用由國家、企業、個人三方合理負擔。

本文對城鎮醫保制度改革消極、負面效應進行剖析,并提出改進意見。

【關鍵詞】醫保;利弊;公正

一、當前城鎮醫保改革的意義

(1)當前城鎮醫保改革將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礎。1997年的《關于衛生改革和發展的決定》指出:醫保改革要“建立對醫患雙方的制約機制,積極探索科學合理的支付方式,有效地控制醫藥費用不合理增長?!睘榇?,兩個《決定》確立了建立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實行財政專戶管理的改革措施。這些改革措施將醫療保障由單位舉辦改成社會統籌,由企業行為轉變為社會強制行為,無疑更符合舉社會之力抵御醫療風險的保險本意,也能夠更好地遏制醫療消耗,為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礎。(2)當前城鎮醫保改革將促進患者形成自主、負責的責任心。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基金管理模式。個人帳戶的費用來自個人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和部分單位繳納的醫療保險費。這些費用用于門、急診就醫和定點藥店配藥。帳戶金額可以逐年結轉和繼承。采取社會支付和個人承擔相結合的辦法。這都有助于遏制患者浪費醫療費的動機。(3)當前城鎮醫保改革將推動我國醫療衛生走向平等、公正。與公費醫療制度的“高水平,低覆蓋”特點相反,當前城鎮醫保改革要求在城鎮中根據國情以“低水平、廣覆蓋”為宗旨,無論是國有、民營還是外資職工,都應保盡保,全部享受到基本的醫療保障。

二、當前城鎮醫保改革中還存在的幾個問題及其建議

(1)政府支付責任不明確的問題及對策。政府在醫患間的經濟支付關系上是否應該承擔責任、承擔怎樣的責任是醫保制度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199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也指出:“保險費用由國家、用人單位和職工個人三方合理擔?!?998年國務院頒發的《關于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都確立了國家、單位和個人共同承擔醫療費用的原則。本人以為,兩個《決定》所確立的支付責任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政府作為公眾利益的保護者,對社會醫療保險這項具有部分福利性質的事業自然責無旁貸,具有為公民提供部分基本醫療服務費用的義務。在以企業和個人為主負擔社會醫療保險費的基礎上,其收不抵支部分由財政補貼。二是當出現諸如SARS之類的嚴重傳染病流行、重大自然災害或突發性事件時,政府應承擔起支付必要醫療費用的責任。在全國防治SARS過程中,也出現了如何分擔巨額醫療費用的問題?,F實要求城鎮醫保制度對此作出明確的回答。今后,城鎮醫保制度的完善應將此納入考慮范圍,并就資金的來源和保證問題作出規定,以避免出現法規空白。(2)對院方的約束力小問題及對策??刂漆t療費用過快增長是醫保改革的一個直接目的。但眾所周知,院方的過度服務是導致醫療費用高企的直接原因。這種過度服務表現在醫生給患者亂開不必要的藥、做各種不必需的檢查,甚至醫患合謀。而當前新的醫保制度對于這方面的抑制效果并不明顯。但在現階段,這種自主帶來的壓力仍然是很有限的。約束醫生和院方的行為僅靠這種自主壓力是不夠的,它需要更深入的改革來推動。(3)參保人員負擔過重的問題及對策。新的醫保方案使醫保資金獲得了穩定的籌資渠道,對醫保體制的穩定和醫患關系的和諧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幾年的運作表明,現行的醫保方案容易造成參保人員負擔過重的問題。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醫藥價格的居高不下,院方過度服務,籌資和分擔比例不合理等?,F在,許多城市已經開始在遵循中央《決定》的前提下,根據自身具體情況對醫?;鸬幕I資和分擔比例作出調整,并大力發展各種補充或互助醫療保險。但我們認為這種規定是不夠的。為了給醫?;鹛峁┓€定的資金,主管部門應考慮建立一個專門的獨立測算機構。其組成人員應是專業人士。該專業機構負責根據以往的醫保統計資料、職工人群疾病譜的變化、職工收入水平、物價水平等因素綜合測定籌資和分擔比例的調整幅度。必要時,醫保方案可以考慮建立聽證會制度,吸收普通參保人員的意見,同時也可以實行單病種定額結算,據統計將傳統的服務項目結算轉變成單病種定額結算,可以將醫療成本降低六個百分點。這樣做既可以保證比例調整的科學性又可以減少一些參保人員的抵觸情緒,有利于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毛志民.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衛生改革與發展的全局[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6(8):458~460

[2]曹俊山.上海醫療保障事業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分析[J].中國衛生資源.2007,10(1):35~36

[3]李文勝,彭修喻,秦大成.醫療保險實行單病種定額結算的成本[J].中國衛生經濟雜志.2007(3):18

現行教育督導制度評析論文范文第2篇

豁免親屬出庭作證制度, 其立法精神是保障人權, 維護親屬關系, 維持社會和諧以及司法公正。誠然, 此項制度既對控訴方有利, 又具有一定的證據法意義和社會意義。但是筆者認為, 這些優勢不具有宏觀長遠性, 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 其本質上不利于維護司法權威和司法公正, 也不利于保障基本人權, 更不能通過從根本上化解矛盾, 良性維系家庭關系與和諧社會。

二、親屬出庭作證豁免概述

親屬出庭作證豁免, 是指在刑事訴訟中, 被告的配偶、 父母、子女可以免除強制出庭作證義務。此項制度規定在我國現行刑訴法第188條第1款中“經人民法院通知, 證人沒有正當理由不出庭作證的, 人民法院可以強制其到庭, 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結合刑訴法第60條有關于證人的規定, 可知我國法律規定親屬具有作證的義務, 但是卻可以免除其被強制出庭。

三、親屬出庭作證豁免制度存在不合理性

( 一) 以消極被動的逃避方式解決問題

逃避, 看起來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辦法, 但只是表面性的, 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親屬出庭作證豁免制度便是采取這一被動方式, 來逃避親情的為難和責難。證人證言具有人的主觀約束性, 因此較其他證據形式而言更具有不可靠性, 更需要通過質證發現案件真實。這種發現真實的機會, 因為親屬證人的親情為難而不敢面對或羞于面對而喪失; 被告也會因無法與證人進行當面質證, 而無法消除對證言的合理懷疑, 不能給與雙方的心理創傷一個釋然的機會, 這既不利于發現案件真實, 也不利于個人關系、家庭關系和社會關系的維系。

另一方面, 如果被告介懷其親屬證人對其作出不利指正, 那么該親屬證人是否出庭的社會效果不會有明顯的區別。相反, 通過積極的面對, 正視感情為難, 親屬證人和被告人當庭面對, 通過舉證、詢問和質證的過程, 化解猜忌、排除合理懷疑, 相互理解、認可和釋然, 才更符合情理, 更有利于維系良性家庭關系。

( 二) 與“親親相隱”之目的漸行漸遠

“親親得相首匿”是我國古代刑罰適用原則之一, “親親相隱, 直在其中”的倫理觀念在我國法律思想中源遠流長, 其目的是保護親人, 尊重親情和人倫。親屬出庭作證豁免制度, 表面上看是在立法中對這一傳統法律思想的繼承和映射。但實效上, 卻與這一思想之目的悖行。原因在于, 這一制度更有利于控訴方, 不利于被告人。具有作證義務的親屬, 作為控訴方的證人, 已然將對被告人作出不利證言。而為了防止親屬證人和被告在當庭質證中因受感情牽絆而翻證或者作偽證, 以及避免親情為難而使家庭關系破裂, 就舍棄了被告的質證權。這種以舍棄被告人的權利來滿足刑事追訴, 實則是在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間做出了價值衡量, 顯然對被告人是不利的。

相反, 讓親屬證人出庭, 與被告人面對面進行庭審質證, 排除證據合理懷疑, 更利于發現案情真實, 對于控訴方都得到公正審判, 通過防止不公正、不合法的定罪來對被告進行保護, 才是對親親相隱這一法律思想的正向貫徹。

( 三) 剝奪了被告人對質權, 違反正當程序原則

被告人對質權是指被告人對于不利自己的證人證詞進行質詢的權利。作為一項證明案件真實的證明方法, 它發揮著保障人權, 尊重被告人人格尊嚴和保障其主體地位的作用。被告人通過對質, 避免其被動全盤接收控訴方指控, 從而防止不公正、不合法的審判。

刑訴法第47規定: “證人證言必須法庭上經過公訴人、 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訊問、質證, 聽取各方證人的證言并且經過查實以后, 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這樣, 通過直接言詞原則的確立, 對被告人的對質權進行了實質性的保障。而親屬出庭作證豁免, 直接剝奪了被告人行使對質權, 這不符合刑訴法該條之規定, 違反了正當程序原則。

( 四) 不利于實現證據法之發現案件真實的目的

正如威格莫爾所主張的, 發現真實是對質權的唯一功能, 利用對證人進行面對面對質, 確保其陳述的真實性, 是證據法的目的。

親屬出庭作證豁免制度的證據法意義在于, 通過避免親屬之間面對面質證, 能夠防止或者降低證人受親情牽絆, 影響證言的真實性或者做出翻證、偽證的風險。這實質也是一種消極的應對方式。證人如果會因親情牽絆而做偽證或翻證, 不是靠避免庭審中面對親人就能做到的。相反, 在庭審中, 通過證人宣誓, 簽保證書等方式, 或者懾于法庭的威嚴, 以及控辯雙方的富有技巧的詢問、對質過程, 更有利于證人作出符合案件真實的證言。

( 五) 不符合直接言詞原則

概括的講, 直接言詞原則就是指證人證言在庭審、法庭辯論在庭審以及法官審判在庭審。證人直接出庭是直接言詞原則的內在要求, 即所有提供言詞證據的主體必須出庭, 當庭接受交叉詢問, 以檢驗其言詞陳述的真實性。未經法庭直接質證的言詞證據不得作為定罪量刑的證據。我國 《刑事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 (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有關交叉詢問規則, 證人出庭作證規定等體現了直接言詞原則的精神。

親屬出庭作證豁免, 阻斷了證人出庭作證, 因此不能進行當庭交叉詢問、質證, 不符合該規則的精神。

( 六) 與傳聞證據排除規則相矛盾

我國現行刑訴法第59條和187條的規定, 體現了傳聞證據排除規則的精神。傳聞證據因其存在于庭審及庭審準備期間以外, 可能存在失真, 又無法通過交叉詢問、當庭對質來對其真實性進行查證, 并且又不是在裁判法官面前所作陳述, 因不可靠和不可信而被法律所排除適用。正如特納所述, 傳聞證據由于傳播過程中的錯誤和人為的欺騙, 很容易被歪曲, 證人既不能對其證言起誓, 也不會受到質證, 因而其可信程度得不到檢驗。

根據親屬證人出庭作證豁免制度, 證人可以在庭外提供證人證言, 即使符合刑訴法第187條的規定, 其也可以免除出庭作證。親屬證人如果不出庭, 在裁判法官面前陳述、 進行交叉詢問和接受質證, 那么其在庭審外形成的任何形式的證言都是傳聞證據。根據該規則的精神和我國刑訴法59條和187條的規定, 不能被采用作為被告有罪的證據, 依法應當被排除。

四、結語

根據我國刑訴法第187條之規定, 強制一般證人出庭要符合三項條件, 即“有異議”“有必要”“對定罪量刑具有重大影響”。這三項條件缺一不可, 同時對定罪量刑、人權保障、司法公正均具有重大意義。“舉輕以明重”, 既然對于一般常態化證人證言, 符合以上三項條件者, 證人應當出庭作證, 接受質證, 那么對于親屬證人作出不利于被告人證言的此種非常態化情形, 更應該接受庭審質證。通過出庭質證, 一方面排除對非常態化表現的合理懷疑, 一方面發現案件真實。真正通過正面遵守正當程序原則、直接言詞原則和傳聞證據排除原則, 來彰顯和維護司法權威、司法公正, 真正保障人權。

摘要:新刑事訴訟法第188條第1款正式確立了我國親屬出庭作證豁免制度, 這一制度的立法精神是保障人權, 維護親屬關系以及司法公正。但是, 筆者分別從哲學、歷史理論、證據法以及訴訟法基本原則角度進行思考, 發現這一制度存在不合理性, 包括以逃避方式被動處理問題、剝奪被告對質權、違反直接言詞原則和傳聞證據排除原則等。

關鍵詞:親屬出庭豁免,對質,直接言詞,傳聞證據

參考文獻

[1] 郭天武.論我國刑事被告人的對質權[J].政治與法律, 2010 (7) .

[2] 王兆鵬.美國刑事訴訟法[M].臺灣:臺灣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2004:380.

現行教育督導制度評析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高中教育教學階段,語文學科教育是目前高中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學科,語文學科承擔對學生進行語言素質教育的培養責任?;诤诵乃仞B背景下的高中語文教育教學,是近年來新課程改革提出的關鍵性要求,也是高中語文學科教學當中的一個核心要點。探討基于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語文學科教育教學必要性,并從目前高中語文學科教育教學現實視角出發,說明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當前高中語文學科教育教學必要實施的一種策略,希望通過這樣的研究,能給高中語文教師或相關教學研究人員,提供一些參考或借鑒,促進高中語文教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關鍵詞】高中語文;核心素養;教學策略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愈加重視對學生語文素質培養,運用核心素養教育教學理念,是目前高中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的一種發展趨勢。高中語文學科教學,必須要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教育教學核心,尤其是要將創建良好語言環境,徹底改變或改革高中語文教育教學方式當作教學活動重點來抓,堅決貫徹新課程改革理念,堅持“以生為本”原則,做好語文課堂教學的情景創設,為提升高中語文核心素養,打下一定基礎。

一、基于高中語文核心素養教學策略的必要性

在高中語文教育教學課堂上,因有些語文教師還在抱定傳統教學方式不放,致使原來那種“滿堂灌”或“填鴨式”教學方法,難以獲得一時改變,這種以教師為主體的單方面知識輸出方式,已經通過教學實踐證明,不再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習慣,造成師生在課堂上,出現了“角色”錯位現象,形成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相對較差結局。如果在長時間情況下,不能很好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這樣,就會使學生喪失學習語文知識興趣,這也就不能體現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育之優勢,同時也就制約了高中語文綜合素質的有效提升??梢哉f,在高中語文學科課堂教學中,新課程改革需要以核心素養當作一種教學的關鍵點,并要側重培養學生綜合發展能力。這樣,在新課程改革提倡的核心素養背景下,就只能要求高中語文教師,必須在語文教學課堂上,更多開展多種多樣的新穎教學活動,用以促進拓展學生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并且還要對學生素質進行一定的延展性教育,積極鼓勵學生運用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學會創新探究式學習方法,增強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也正是基于核心素養這種高中語文教學要求,才能促使教師注重延伸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點,并在具體學習內容中,增加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定認同感,進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因此,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貫徹新課程改革理念,徹底轉變師生在語文教學課堂上的“角色”,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角色換位原則,由教師幫助學生,積極尋找語文課程教學內容存在的核心素養培育含量,并重視將語文知識教學與核心素養培育進行有機融合,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作用,強化對語文知識的自主學習。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教學策略

核心素養培育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個核心性關鍵點,它具有一定的提綱挈領作用,能讓高中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過程中,對自己需要培養的綜合能力,實施一定的概括或總結,促使學生能夠抓住語文知識的核心要點內容,進行有效學習。通過設定高中語文教學的核心素養培育目標,能較好顯現高中語文學科自身所具有的一些特點。對高中語文教學的深化改革,其實就是需要教師從提高學生綜合語文素質方面入手,以現代高中語文教學方式,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逐步養成。目前的素質教育,已經契合了核心素養培育,需要教師在確?;A性教學基礎上,側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中,具有相對的獨特性,還能使學生實現學習語文知識綜合性的統一,體現學生學習獨特性與綜合性的有效結合。在培育高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下,教會高中學生能夠堅持主動自主學習,利于培養學生創新學習意識,以此促進高中學生個人全面素質的提高。當然,學生個體的全面素質,既包括學生的審美鑒賞素質,又包括學生的邏輯思維素質,還包括學生的情景用語素質,也包括學生的語文表達構建素質等。如果將學生的這些素質全部置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目標之下,這就需要把核心素養培育同樣放置于語文學科知識學習的框架體系之內,并還要能將這種理念貫穿于語文學科知識教育的始終,只有這樣,才能將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回歸到一個正確的培育方向之上。

(一)科學合理挖掘語文教材,提高學生語言應用與構建能力

語文教材是實施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載體,需要教師積極利用現有語文教材,在常規的語文教學過程中,設計相對豐富的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用以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語言構建能力。因受目前教育體制因素影響,對現有語文教材的編寫,在遵循大綱的相關要求基礎上,出現了多個版本語文教材。不過,不論使用哪種版本的語文教材,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都應當將所使用的語文教材內容,理解準,吃得透,并能做到科學合理利用所使用的語文教材,對語文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的挖掘,以利借助語文教材安排的課堂教學活動,培育高中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語文學科教學,閱讀教學占據了諸多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將對語文知識的有效傳授,貫穿語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并特別需要培養學生對整篇文章內容進行理解與評價。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用上,需要采用以文本問題研究引導,或進行教學活動實踐等方式,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高中學生具有的寫作能力,是學生對語言進行實踐運用的一種重要體現。在學生的寫作訓練過程中,要引導學會多種語言表達方法,這樣,相對有利于對學生語言的建構。學生學習寫作,就是要在練習寫作過程中,學會對自己思想或意識的正確表達。但是,教師也不能忽視對學生的口語訓練,交際能力是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一種體現,需要培養學生運用精準的語境,進行相應的語言表達,并要體現語言表達的精準得體性。

應該承認,高中教材當中所選的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精品之作,也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這樣,就需要教師深刻挖掘教材內容的內涵,將語文教材中的內容,跟核心素養進行契合。還應該承認,語文教材所選的每篇文章之間,它們的歷史空間和風格,均存在較大的跨度,并且像劇本、詩歌、散文和小說等各種體裁均有涉獵。教師在具體的語文課堂教學當中,要關注不同的文學體裁,具有不同的寫作風格,這就決定培育學生核心素質的領域同樣存在較大差別。學習文言文,要側重培養學生的語言構建能力;學習詩歌或散文,要側重培養學生的語言審美力與語言鑒賞力;學習外國小說,要側重培養學生的思維思考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借助語文教材文章所展示的人物形象,接受人物精神的感染。比如,教師在教學《廉頗藺相如列傳》這一課時,就可以對文章含義進行深挖,以利教育學生很好學習藺相如那種積極維護祖國尊嚴的精神,也要學習廉頗那種知錯能改,并能做到“負荊請罪”的誠懇認錯態度等,如果教師再將這些精神或態度與學生的現實生活體驗進行聯系,則能使教材內容中描寫的人物形象更具鮮活力。

相對語言的理解與素養的培育,在于最終要培養學生的正確運用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創設相應的語境,用以幫助學生理解好語文教材內容承載的含義,引導學生構建正確的用語習慣,創造具體語言運用的多種條件,增進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呈現一種多元化。鼓勵學生更多進行自主探究學習,能使學生學會探究每篇文章的寫作框架,也能探究文章所能表達的某種思想情感,這就是學生有了一定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體現。還需要教師將教材內容與課堂教學活動設計進行契合,將需要學生進行閱讀的文章列出相應的閱讀問題,再結合文章相關的語境,訓練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讓學生學會更多的遣詞造句,但這需要教師采用合作學習教學方式,依靠小團隊力量,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側重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體現“以生為本”教學理念

培養思維品質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思維品質又是核心素養中的重要元素。根據新課程改革要求,要在素質教育中,突出體現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并堅持“以生為本”教學理念。堅持“以生為本”,就是要在培養學生思維品質過程中,將學習文本更多交給學生,由學生自己按照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或習慣進行自主學習和探討,以此培養學生自主思維能力。因此,高中語文教學,必須要在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當中,強化對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培養學生思維品質,就要培養學生學會進行思維的方法。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既要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品質,又要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品質,并適當開發學生的求同存異思維能力。這樣,就需要教師通過思維方法訓練,讓學生逐漸形成相對穩定的思維品質。

比如,教師在教學《熱愛生命》這篇課文時,就要堅持“以生為本”教學理念,鼓勵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并依靠學生的自主學習,思考或探究這篇課文中,作者蒙田對“生命”這一事物的形象思維,是一種什么樣的“生命”,對“生命”進行的抽象思維,又是一種什么樣的“生命”。這就是要借助語文教材,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教給學生如何進行思維的方法。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有些學生在研讀課文內容時,就會結合對教材內容的思維分析,說出作者蒙田在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理解下的“生命”,又各是什么樣子:如壞日子要飛快地度“命”,好日子要停下來細細品嘗“生命”,這就是作者形象思維理解下的“命”;要比別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并迅速抓緊時間,留住短暫的“生命”,過得豐盈充實,這就是作者抽象思維理解下的“命”。通過這樣的教學,就能使學生對同一事物,進行相應的形象或抽象思維了。

(三)培養學生審美鑒賞力,引發學生進行一定延展性思維

高中語文教材所選文章,基本上都是文學上的名家名篇,內容均具有一定的美感,也具有一定道德教育意義。尤其是一些詩歌與散文,其反映的美感愈加突出。增強學生審美鑒賞力,同樣是在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因為審美鑒賞力同樣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中的一個元素。這就需要教師深入挖掘語文教材所含有的美的因素,并且要以語文教材為基礎,結合對各類文章的課外閱讀,在培養學生審美鑒賞力當中,再引導學生進行一定的延展性思維,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比如,教師在教學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這首詩時,要讓學生通過審美鑒賞力,鑒賞一種別樣的美,即凄美。要讓學生知道,凄美同樣是一種美,只是有人很少將凄美當作美來書寫,或來鑒賞。理解這首詩描寫的凄美,需要結合作者李清照當時創作這首詩的背景,才能更好理解這首詩的凄美程度。李清照在寫這首詩時,正值金兵入侵,北宋滅亡,丈夫去世。這樣一連串的打擊,使李清照嘗盡了國破家亡和顛沛流離的苦痛。李清照為排解她心中的凄苦,則是以景托“凄”,用她自己身邊能見到的景物,如“秋寒”“淡酒”“晚風”“飛雁”“黃花”“窗兒”“梧桐”“細雨”和“黃昏”等,寫下了《聲聲慢(尋尋覓覓)》這首詩。通過以景托“凄”,讓讀者感到,仿佛自然世界都跟作者的愁緒過不去,由此勾勒出了一幅大美的“凄苦”圖,有力地襯托了作者的凄苦心境。

這就需要學生從這樣的角度,去鑒賞審美這幅“凄美”畫,訓練學生別樣的審美觀。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借助以往學過或閱讀過描寫“凄美”方面的文章,進行一定延展性思維,并按照這首詩所表現的凄美之景,練習寫一篇描寫類似場景的小作文,以訓練學生的延展性思維。

三、結束語

依托高中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需要圍繞核心素養元素,側重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與語言構建能力、思維發展能力和語言鑒賞審美能力等,這是在高中語文學科教學階段,需要承擔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任務,也是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賦予高中語文教學的一種要求。這就需要教師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在轉變傳統教學觀念中,積極進行教學方法改革,在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中,鼓勵學生進行更多自主學習,增強他們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黃曉燕.基于核心素養下的高中語文教學策略研究[J].高考,2019(8).

[2]姬云飛.聚焦核心素養 改進評價策略——天水市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發展,2020(3).

[3]黃婷,魏小娜.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課程重建與教學策略——2016年度語文教育研究論著評析之四 [J].中學語文,2017(6).

[4]劉曉明.基于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7).

[5]孫偉,郭朝霞.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0(6).

作者簡介:李玲,女,1981年生,本科,副高,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教學。

現行教育督導制度評析論文范文第4篇

我國在較短時期內完成了人口再生產模式的轉變,即實現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的人口再生產模式。與這種變化相伴隨的則是老年人口比例迅速提高,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在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以及養老保險制度尚處在轉型期的情況下,人口結構的急劇變化給養老保險事業帶來許多新的難題,也給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一些消極的影響。因此,根據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特征,深化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我國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的基本判斷與特征

按照國際公認標準,65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7%以上,或者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10%以上就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社會。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統計,截止2000年底我國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1.2998億,占總人口的10.46%;65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也有8827萬,占總人口的7%。按照國際通行的年齡結構類型劃分標準,這兩個指標都表明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與一些已經步入人口老齡化社會的國家(主要是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人口老齡化呈現以下一些特征:

1.老齡人口增長速度快

現在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接近1.3億,預計今后40年間將以年平均4%的速度遞增,大大超過總人口的年平均1.68%增長速度,也高于世界人口平均增長速度和歐美各國的人口增長速度。我國65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從1982年的5%左右增加到2000年的7%左右,經歷了18年。而同樣的比例增長英國用了80多年,日本用了40多年,瑞典用了40多年。從人口老齡化水平由7%左右上升到14%左右所需的時間來看,法國為130年,瑞典為85年,美國為70年,德國為45年,中國為30年,日本為25年,這充分說明中國人口老齡化增長速度很快,增長速度僅次于日本。

2.經濟欠發達,負擔重

負擔重是因為我國人口未富先老。美國、日本和歐洲的人口出生率都在不斷下降,并逐漸向人口老齡化社會和消費主導型經濟過渡,雖然經濟增長率在降低,但經濟仍然繁榮。我國的情況有所不同,一方面經濟發展水平低,另一方面人口在以非正常的速度增長,跳過了西方國家經歷過的建立中產階級的漫長過程。一般發達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GDP一般在5000美元以上,有的甚至達到8000美元以上。相比之下,到2003年我國人均GDP僅為1000多美元,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很大。

3.老齡人口呈高齡化特征

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表明,在老齡人口總體增長的同時,老齡人口的高齡化特征也日益明顯,其中80周歲及以上的高齡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快于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體平均3%的增長速度。預計到2050年左右,80周歲及以上高齡老人將增加到8800萬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將上升到20%。

二、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背景及產生的社會影響

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總體國力日益增強,但與經濟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還是一個

經濟欠發達國家,未富先老的人口結構缺乏強有力的經濟支撐,使我國經濟過早地受到沖擊,也給尚不健全的養老保險制度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首先,因為我國人口老齡化是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還處在相對薄弱的條件下迅速發生的,龐大的老年人口數量和急劇增長的老年人口規模對正在發展的經濟帶來了沉重的壓力。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多是在經濟高度發展以后才出現的,人均GDP一般在5000美元以上,相比之下,2003年我國人均GDP僅為1000多美元。老年人口的增長,特別是高齡老年人口的增長,無疑會增加消費性支出和供養性開支,增加對醫療、保健以及生活照料等服務的需求;增加對居住、交通工具以及各種公共設施的特殊需求。這些都會對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

其次,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是以我國經濟制度發生深刻轉型和社會經濟全面深入發展為背景的,結構調整與新舊制度銜接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家庭規模和結構變動引發的代際關系在供養方式、居住方式、照料方式、交通和溝通方式等方面正在發生動搖,而新的養老制度與模式尚未完善,這就使得人口老齡化的發生以及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更具有挑戰性的意味,也使得國家在處理經濟發展的各種復雜矛盾的同時,必須兼顧洶涌而至的人口老齡化浪潮及其伴隨的各種老年人口問題,而解決問題的一個主要途徑就是進一步深化改革和完善養老保險制度。

三、我國城鎮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進展及存在的問題

現行教育督導制度評析論文范文第5篇

一、我國現行征地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 征地范圍過寬

《憲法》和《土地管理法》規定, 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征收或征用, 并給予補償??傻弥? 政府對集體土地的征收, 須是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 但是, 對于“公共利益”的界定, 卻沒有給出明確的解釋, 因此, 具體要在什么情況下才允許征地, 一直不明確, 而政府擁有“公共利益”的解釋說明權, 這為地方政府濫用征地權力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

(二) 征地補償不合理

1. 補償標準過低。

目前, 征地補償費用只按照其用途給予包括耕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在內的產值補償, 雖然已取消上述各項補償費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征用的前3年平均產值的30倍的規定, 但仍然存在明顯的不合理性。表現為無視土地的真實成本和無視土地的市場價格。

2. 補償分配不合理。

據有關研究, 在城鎮建設征用農用地的過程中, 在01年至03年間, 在農地轉用增值收益分配中, 市級政府所占比重為56.33%, 農村集體和農民所占比重加起來只有40.76%, 顯然, 這對以“失去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為代價的農村集體和農戶來說, 是極不公平的。我國絕大多數農民的生活收入基本上是依靠土地獲得的, 而在征地收入分配時, 卻僅只能得到極少的補償, 失地農民日后的生活保障程度可想而知;政府在征收了土地的同時還能獲得大筆土地征收的收入, 這是極不公平與合理的。

(三) 失地農民安置方式單一

目前, 對農民土地征用基本上采取單一的貨幣安置方式, 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再就業問題并未得到解決。失地農民被排除在城鎮社會保障之外, 失地農民既失去了土地所帶來的社會保障權利, 又無法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的社會保障待遇, 再加之農民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 失地后就業困難, 使得農民失地后的生活質量得不到有效保證。“種田無地、社保無份、就業無崗”成了農民失地后普遍存在的狀況。

二、對征地制度改革的建議

(一) 明確界定公共利益, 規范政府征地行為

盡管對公共目的和公共利益的界定存在技術性的困難, 但為了對私產的保護, 公共利益仍然被作為征用土地的唯一正當理由。要切實保護農民的土地權益, 必須將征地范圍嚴格限定在公共利益范圍內。并且, 盡管出于公共利益而征地, 但對于被征地農民的補償仍然需要實行公平補償。另外, 對于政府的行為也需要加以規范。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 使其從監管者、參與者這一雙重身份轉變為監管者這一單一身份。

(二) 提高補償標準, 完善補償機制

征地補償應提高至以市場價格作為計算基礎。在確定補償標準時, 要考慮土地的生產性收益和非生產性收益, 土地資源的經濟產出價值和土地資源的總價值。在補償機制方面, 第一, 征地補償標準要由政府和被征地農民雙方進行平等協商, 不能由政府單方面決定。第二, 要切實落實好征地公告及征地補償登記制度。第三, 嚴格規范征地款的管理與分配, 避免征地款被無故截留。

(三)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首先, 在政府主導下, 將失地農民納入城鎮居民社會保障體系, 使其能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等的最低生活保障。其次, 建立失地農民養老、醫療、就業等基本社會保障制度。同時, 增強對失地農民的勞動技能培訓, 加強其就業能力, 并為其提供就業機會, 這樣便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農民失去土地的后顧之憂, 使其生活水平至少不會較之征地前有所降低。

(四) 改革土地產權制度, 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

改革土地產權制度, 旨在實現土地產權的多元化。一旦土地產權制度的多元化得以實現, 農民的土地產權權益即能在法律上得到保護, 集體和農民就能通過多種方式參與經營性建設項目的開發, 從而真真正正從土地產權中獲益。與此同時, 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 在土地利用規劃的限定范圍內, 應允許農村非農建設用地入市, 建立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交易市場, 實行市場化運作, 打破一級土地市場的政府壟斷, 這有利于實現對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土地產權權益的保障, 緩解日益高漲的地價所引起的一列矛盾。

摘要:我國現行的征地制度存在著征地范圍過寬、補償不合理、失地農民安置方式單一等問題, 損害了被征地農民的土地權益, 對社會及經濟的穩定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因此, 本文對現行征地制度存在的問題及改革對策做了探討。

關鍵詞:征地制度,失地農民,改革建議

參考文獻

[1] 秦守勤.我國土地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J].農業經濟, 2008 (2) .

[2] 馬山水, 羅丹.我國征地制度改革探討[J].農村經濟, 2005 (11) .

[3] 朱興林.關于改革征地制度的一些思考[J].上海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4 (1) .

[4] 宋嘉革.我國土地征用制度的缺陷及重構分析[J].沈陽大學學報, 2007 (1) .

[5] 魏欣.我國征地制度的弊端與失地農民權益保護[J].農業經濟與科學, 2008 (6) .

現行教育督導制度評析論文范文第6篇

一、對現行的制度存在的問題和缺陷的分析

根據我國刑法的相關規定, 社區矯正適用于五種人。實施社區矯正制度之前, 由于公安機關無法及時兼顧這五種人的執行情況, 在社會上出現了不滿的聲音, 因此通過新制度的設立將這個漏洞補上。不過在司法部門進行單獨管理之前, 也就是過渡時期司法部門和公安部門的配合情況比起之前公安部門單獨執行并沒有改變太多, 甚至有倒退的趨勢。兩個部門反映的問題一般涉及雙方的各自的職權不明, 而且還有體制安排的不順暢。最典型的是地方的司法局具體負責社區矯正的工作人員處于一種不利的地位:自己有責任負責社區矯正, 但實際上并未得到相應的權力, 連選擇執行的社區這樣基本的權力都沒有, 談何落實對上述的五種人的有效管理使得他們重新返回社會。正是缺少必要的、基本的權力, 加上傳統的觀點認為管理所謂犯人的應該是國家暴力機關的人員, 導致地方司法局的社區矯正的負責人對犯人缺少足夠的威懾力, 嚴重影響了執行的效果。有的地方為了扭轉這種不利的情形, 采取抽調監獄干警與司法部門的人一起參與社區矯正的做法, 一方面出于公安部門也有義務要及時了解社區矯正的執行情況, 另一方面要對這五種人形成國家暴力機關的心理威懾和強制。這樣不利的共同管理的效果, 使得應當對制度進行合理的調整, 使得兩個部門的配合相得益彰。

二、對現行制度進行改革中應注意的不利的思想

首先是認為地方各司法局和公安部門的共同管理比司法局單獨管理更優秀和有利, 應作為常態化固定下來。即使有的地方為了更好地執行社區矯正這一制度, 使其發揮積極功能, 改變了司法局的獨立管理而采取司法局與公安部門共管的權宜之計, 但各方面都不應該認為這種兩部門的共同管理在今后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會成為常態, 進而將設立社區矯正制度的初衷放棄, 使該制度走樣、變形??梢赃@么說, 目前實踐中面臨著諸如司法局威懾力不足等問題, 只是一些短暫性、點式的問題, 不足以產生從根本上改變社區矯正制度的作用。不僅僅是社區矯正制度的設計者, 主要的地方各司法局的工作人員, 應該充分認識到: 經過多年的實踐經驗積累, 司法局在執行自由刑方面已經有足夠多的經驗、能力和方案, 例如司法局更貼近基層社區, 這相比公安部門長期專注于監禁刑, 弱化了自由刑執行而言, 地方各司法局應該有充分的自信, 而不是將兩部門的共同管理認為是比自己單獨管理更優秀和更有利。

不過, 對于上面提到的短暫性、點式的問題, 有必要予以正視。如果在實踐操作中, 這些問題、難處沒有得到正確對待, 采取回避態度, 那么長期以后不斷放大, 終將會給社區矯正制度造成毀滅性打擊。目前, 雖然在刑法典上對司法行政部門執行社區矯正做出了明確規定, 但我們應該看到地方各司法局還是有現階段很難及時作出應對的困難。即使在過渡時期, 采取兩部門共同管理的權宜之計, 部門間的磨合、信息聯網共享共用等正制約著社區矯正制度的活力釋放。受制于上述提到的威懾力不足, 加上作為行政部門的地方各司法局的人財物的不獨立, 無疑加劇了地方各司法局在執行社區矯正過程中的難度?,F階段應該考慮將公安部門的一些權力有效地過渡給司法行政部門, 從根本上提高地方各司法局對今后社區矯正工作的應對能力。

既然地方各司法局的應對能力欠缺, 那么則需要為其提供一個系統的解決方案。這個方案不僅包括人財物限制的松綁, 也包括上述提到的公安部門的信息等的過渡, 這中間涉及到多部門的協調合作, 那么就無法繞過地方政府發揮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見, 地方政府如果積極發揮其統籌作用, 協調整合各部門的工作, 拿出一份可行性的方案, 最后地方的各司法局以此方案作為在今后社區矯正的工作方法, 那么在社區矯正制度的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將會逐步得到解決。令人遺憾的是不知是處于什么原因, 地方政府不愿做出這樣的系統的工作安排, 讓社區矯正制度在一些關鍵步驟上缺失, 這就讓社區矯正制度的短暫性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結果就是執行社區矯正制度的司法局工作人員產生思想懈怠, 認為還不如取消該制度, 回到公安部門的單獨管理。

三、堅持現行的社區矯正制度, 同時以問題為導向進行改革

既然現階段有司法局的工作人員認為由于社區矯正制度的短暫性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 再加上其他問題和困難的制約, 不如走回頭路, 采取公安部門單獨管理的制度安排, 那么作為社區矯正制度的設計者和改革者就要及時給出回應。這個回應, 應該將設置該制度的初衷和未來遠景比較清楚地展現在處于困惑中的人的面前。這個回應, 我們認為是堅持社區矯正制度, 同時堅持以問題為導向, 改革制度中存在的問題, 為司法局在今后的社區矯正工作掃除障礙。

如在本文之前所述, 社區矯正制度是針對五種人所設。因而在制度的改革過程中, 應圍繞著這五種人的矯正展開。在對他們進行社區矯正之前, 地方各司法局應被賦予足夠的權力, 足以對他們產生強威懾作用; 在對他們進行社區矯正的過程中, 還應讓他們學習到必要的生活技能, 畢竟在自由刑執行完成后, 他們還要重新融入社會, 如果忽視必要生活技能的培養, 那么他們再犯罪的可能性將會出現大增。針對這些工作, 無疑需要上述中的地方政府拿出一份系統安排的方案, 地方的各司法局只有在系統的安排下, 與各部門間緊密合作, 才能發揮出社區矯正制度的應有的、積極的功能。這樣才不會形成在矯正之前無權力、無威懾力, 在矯正中除了監視收到外別無他法, 到最后寄希望于上層立法者走回頭路的尷尬情況。

綜合以上所述, 針對我國現行的社區矯正制度在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同時針對五種人的社區矯正工作, 在過渡時期采取地方各司法局和公安部門的共同管理只是在一段時間內存在的無奈舉動, 要真正發揮出社區矯正制度設立的最終目的, 還應該以地發政府為核心, 協調整合各部門的工作, 做出系統的安排, 最后讓地方各司法局按照這種系統的安排開展社區矯正工作, 從而讓五種人真正有效地完成自由刑的執行, 在重新融入社會中不會出現再次犯罪的情況, 真正發揮了社區矯正制度的生命力。

摘要:社區矯正制度雖然已經載入刑法典和在實踐中實施了好幾年, 但實踐效果并不能讓各方面滿意。針對實踐中出現的顯著問題, 有關方面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致使一些致使短暫性的問題和難處影響了對五種人的矯正工作。本文認為應該正視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在司法行政部門現階段無法單獨管理的情況下, 采取過渡時期的兩部門的共同管理, 最后在地方政府的協調整合之下, 采用系統的安排對社區矯正制度進行必要的改革, 從而克服執行矯正工作的人員的不利思想, 最終真正發揮社區矯正制度的生命力。

關鍵詞:社區矯正,共同管理,改革

參考文獻

[1] 張亞鋒.我國社區矯正機構的設置[J].中國監獄學刊, 2006 (1) .

[2] 楊明.對我國社區矯正機構設置的司考[J].河南司法職業警官學院學報, 2007 (1) .

上一篇:小學語文教師語言藝術論文范文下一篇:農村普法宣傳教育探究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