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現代管理原理名詞解釋

2023-04-23

第一篇:現代管理原理名詞解釋

現代管理原理名詞解釋參考

從教材中找出十個關鍵詞,并加以解釋

管理:是管理者為有效地達到組織目標,對組織資源有意識、有組織、不斷地進行的協調活動。

企業文化:是指一定歷史條件下,企業在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中所創造的具有企業特色的精神財富及其物質形態。

決策:就是指為了達到一定的目標,從兩個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選擇一個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斷過程。

領導班子:在一個最高領導統帥下具有一定結構,一定層次的領導集體,即領導班子。 企業目標:是在分析企業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的基礎上確定的企業各項經濟活動的發展方向和奮斗目標,是企業經營思想的具體化。 信息溝通:就是信息的傳遞和理解。

非正式溝通:是指正式途徑以外的、不受組織層級結構限制的溝通方式。 目標:是期望的成果。這些成果可能是個人的、部門的或整個組織的努力方向。 授權:是指上級把自己的職權授給下屬,使下屬擁有相當的自主權和行動權。 部門:是指組織中主管人員為完成規定的任務有權管轄的一個特殊的領域。

第二篇:管理學原理名詞解釋

1.管理:是指組織中的管理者,通過實施計劃,組織,人員配備,領導,控制等職能來協調他人的活動,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實現既定目標的活動過程。

2.管理學:是一門系統地研究管理過程的普遍規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學。

3.系統: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份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系統本身又是它從屬的一個更大的系統的組成部份。

4.霍桑試驗: 1924-1932年間,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和西方電氣公司合作進行了一項研究。由于研究是在西方電氣公司的霍桑工廠進行的,因此后人稱之為霍桑試驗。分為:工場照明試驗;繼電器裝配室試驗;大規模的訪問和普查;電話線圈裝配工試驗。 5.管理理論叢林: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隨著現代自然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引起了人們對管理理論的普遍重視并從各自所處的角度,結合自己本專業的知識去研究現代管理問題,形成了多種管理學派。美國管理學家孔茨把管理理論的各個流派稱之為"管理理論叢林". 6.戰略管理:是組織制定和實施戰略的活動過程,其核心問題是確保組織的自身條件與外部環境相適應,求得組織長期穩定的發展。 7.全面質量管理TQM:一個組織以質量為中心,以全員參與為基礎,目的在于通過讓顧客滿意和本組織所有成員及社會受益而達到

1 長期成功的管理途徑。

8.環境的不確定性:是指組織環境的復雜程度和變化程度。 9.社會責任:是指組織在遵守,維護和改善社會秩序,保護增加社會福利等方面所承擔的職責和義務。

10.計劃工作:是指制定計劃,就是根據組織內外部的實際情況,權衡客觀需要的主觀可能,通過科學地預測,提出在未來一定時期內組織所要達到的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方法。

11.許諾原理:是指任何一項計劃都是對完成某項工作所能做出的許諾,許諾越大,所需的時間越長,因而實現目標的可能性越小。 12.目標:是根據組織的使命而提出的組織在一定時期內所要達到的預期成果。

13.目標管理:是讓組織的管理人員和員工親自參加目標的制定,在工作中實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目標的一種管理制度或方法。 14.戰略:是為了實現企業的使命和目標對所要采取的行動方針和資源使用方向的一種總體項目。是為了回答使命和目標而對發展方向,行動方針,以及資源配置等提出的總體規劃。分為:企業總體戰略,事業戰略和職能戰略。

15.政策:是組織在決策或處理問題昔用來指導和溝通思想與行動的方針和明文規定。

16.決策:是為達到一定的目標,從兩個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選擇一個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斷過程。

2 17.外推法:是利用過去的資料來預測未來狀態的方法。 18.德爾菲法:專家預測法,美國蘭德公司在50年代初與道格拉斯公司協作研究如何通過有控制的反饋使得收集專家的意見更為可*,以德菲爾作為方法的名稱。

19.組織工作:是設計和維持一種有助于有效的集體活動的組織結構的活動過程。

20.組織結構:是組織中劃分,組合和協調人們的活動和任務的一種正式的框架,表現為組織各部份的排列順序,空間位置,聚集狀態,聯系方式和相互關系。

21.目標統一原理:是指組織中每個部門或每個人的貢獻越是有利于實現組織目標,組織結構就越是合理有效。

22.職位設計:就是將若干工作任務組合起來構成一項完整的職位。 23.職位特征模型: MPS=(技能多樣性+任務同一性+任務重要性)/3*自主性*反饋

24.安東尼結構:是美國斯隆管理學院提出的一種經營管理的層次結構。該結構把經營管理分成上中下三個層次:戰略規劃層,戰術計劃層和運行管理層。

25.部門:是指組織中管理者為完成規定的任務有權管轄的一個特殊的領域。

26.授權:是指上級委授給下屬一定的權力,使下級在一定的監督之下,有相當的自主權,行動權。授權者對被授權者有指揮監督權,

3 被授權者負有報告與完成任務的責任。

27.活性化:是員工參與的一種高級形式,在這種狀態下的員工在規定的限度內擁有做出決定和采取行動的知識,技能,職權以及意愿,同時,他們對自己行動的后果以及對企業的成功又有高度的責任感。

28.業務流程再造:為了在諸如成本,質量,服務和速度這些關鍵的當今績效指標方面實現劇烈的改進,而對業務過程進行的根本的再思考和激進的再設計。

29.人員配備:是指對管理者進行恰當而有效地選拔,培訓和考評,其目的是為了配備合適的人員去充實組織機構中所規定的各項職務,以保證組織活動的正常進行,進而實現組織的既定目標。 30.人力資源管理:人員配備,是對組織中全體人員的配備,它既包括管理者的配備也包括非管理者的配備。

31.時距判定法:是在知道下屬是否準確地做出判斷之前所必需消耗的最長時間。

32.領導工作:是指對組織內每個成員(個人)和全體成員(群體)的行為進行引導和施加影響的活動過程,其目的在于使個體和群體能夠自覺自愿而有信心地為實現組織的既定目標而努力。

33.命令一致原理:是指管理者在實現目標過程中下達的各種命令越是一致,個人在執行命令中發生矛盾就越小,領導與被領導雙方對最終成果的責任感也就越大。

4 34.團隊是指完成相互依存的任務,實現共同使命的一群人。 35.推進者:是幫助一個團隊的管理和維護的人。

36.溝通:就是信息交流,是指將某一信息或意思傳遞給客體或對象,以期取得客體做出相反應效果的過程。

37.激勵:是指管理者通過設置需要,促進,誘導下級形成動機,并引導行為指向目標的活動過程。

38.控制工作:是指管理者根據事先確定的標準,或根據組織內外環境的變化和組織的發展需要重新擬訂的標準,對下屬的工作成效進行測量,評價和采取相應糾正措施的過程。

39.間接控制:是以人們常常會犯錯或沒有覺察到那些將要出現的問題,因而未能及時采取適當的糾正或預防措施為依據的管理。 40.直接控制:是相對于間接控制而言的,它是通過提高管理者的素質來進行控制工作并認為全格的管理者出的差錯最少。 41.預算:就是用數字編制未來某一個時期的計劃,也就是用財務數字或非財務數字來表明預期的結果。

42.可變預算:是隨著銷售量的變化而變化的,所以它主要是限于在費用預算中應用。當單位可變費用(成本)不變時,可變費用總數是隨銷售量的變化而變化的,因此實際當中可變預算主要是用來控制固定費用(成本)的。

43.零基預算法:在每個預算開始時,將所有還在進行的管理活動都看作重新開始,即以零為基礎。

5 44.資本金利潤率=利潤總額/資本金總額銷售利潤率=利潤總額/產品銷售收入營業收入利潤率=(利潤總額+銷售稅金)/營業收入總額成本費用利潤率=利潤總額/產品銷售成本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全部資產總額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速動比率=速動資產/流動負債應收賬款周轉率=賒銷收入凈額/平均應收賬款余額存貨周轉率=銷貨成本/平均存貨

45.盈虧分析:又稱量本利分析,根據銷售量,成本和利潤三者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對企業的盈虧情況的變化進行分析的一種方法。 46.計劃評審技術PERT:是把工程項目當作一個系統,用網絡圖或表格或矩陣來表示各項具體工作的先后順序和相互關系,以時間為中心,找出從開工到完成所需時間最長的關鍵線路,并圍繞關鍵紅路對系統進行統籌規劃,合理安排以及對各項工作的完成進度進行嚴密控制,以達到用最少的時間和資源消耗來完成系統預定目標的一種計劃與控制方法。

47.平衡計分卡:由凱普蘭和諾頓提出,即單一的績效指標都難以反映出組織的績效全貌,必須用一套平衡的指標體系來要求組織才能使之健康的發展。包括:財務,顧客,內部過程和學習與成長四套指標。

48.管理審核:是一個工作過程,它以管理學基本原理為評價準則,系統地考查,分析和評價一個組織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成效,進而采取措施使之克服存在的缺點或問題。

49.信息系統:是用于獲取,組織,存儲,處理和傳輸信息的系統

6

泰勒:美國著名管理學家,科學管理理論奠基人,“科學管理之父”。最根本的貢獻,是在管理實踐和管理問題研究中采用“觀察、記錄、調查、試驗等手段的近代分析科學方法”。代表作《科學管理原理》。 法約爾:法國一家大型礦業聯合企業的管理者,管理過程學派理論奠基人。具有長期從事高層管理工作的經歷,對全面管理工作有深刻的體會和了解,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智慧。代表作《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提出了一般管理理論對西方管理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馬克斯?韋伯:德國著名社會學家、思想家,“組織理論之父”,提出了“官僚制”、“科層制”或“理想的行政組織”理論對工業化以來各種不同類型的組織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成為現代大型組織廣泛采用的一種組織管理方式。

巴納德:美國著名管理學家,近代管理理論奠基人之一。代表作:1938《經理人員的職能》,開創組織管理理論研究,揭示了管理過程的基本原理,經后人進一步發展,形成管理學領域的組織管理流派,對當代管理學體系產生了重要影響。

梅奧:原籍澳大利亞的美國行為科學家,行為科學研究的開創者。梅奧負責主持著名的霍桑試驗,即在西方電氣公司所屬的霍桑工廠,為測定各種有關因素對生產效率的影響程度而進行的一系列的實驗,提出著名的“人際關系學說”,開辟了行為科學研究的道路

7 官僚制:著名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提出的通常所說的“官僚制”或“科層制”、“理想的行政組織”。官僚制的實質在于以科學確定的“法定的”制度規范為組織協作行為的基本約束機制,主要依靠外在于個人的、科學合理的理性權威實行管理。

職能工長制:泰勒制的一個重要方面,指由一個工長負責一方面的職能管理工作,細化生產過程管理。這種職能管理思想為以后職能部門的建立和管理的專業化提供了參考。

霍桑試驗:1924年開始,美國西方電氣公司在芝加哥附近的霍桑工廠進行了一系列試驗。最初的目的是根據科學管理原理,探討工作環境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后來梅奧參加該項試驗,研究心理和社會因素對工人勞動過程的影響。1933年出版了《工業文明的人類問題》,提出著名的“人際關系學說”,開辟了行為科學研究的道路。 管理過程學派:當代管理理論的主要流派之一,主要致力于研究和說明“管理人員做些什么和如何做好這些工作”,側重說明管理工作實務。開山鼻祖是法約爾,當代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孔茨。管理過程流派吸收其他管理學家的思想和主張,不斷豐富各項管理職能的內容,具有廣泛的影響。

管理科學學派:當代管理理論的主要流派之一,指管理過程中采用科學方法和數量方法解決問題的主張,側重分析和說明管理中科學、理性的成分和可數量化的側面。管理科學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泰勒所從事的科學管理運動。管理科學的突破性進展是二戰后運籌學在工商管理中的應用。特別是電子計算機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為組織管理過程中運用定量方法和科學方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8 組織管理流派:當代管理理論的主要流派之一,通過揭示組織形成、生存和發展的內在必然性探討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的流派,主要致力于組織過程的研究。巴納德是組織管理流派的奠基人。西蒙、馬奇、賽爾特進一步發展和豐富了這方面的研究。特別是西蒙關于決策問題的研究對管理理論作出了很大貢獻。在當代,組織管理已成為管理學中非常重要的研究領域。

行為科學流派:當代管理理論主要流派之一,從心理學、社會學角度側重研究個體需求和行為、團體行為、組織行為和激勵、領導方式的流派。繼梅奧的開創性研究后,行為科學方面的研究長盛不衰,構成管理學一個重要方面

經驗管理流派:當代管理理論主要流派之一,以大企業管理人員的管理經驗為主要研究對象,重視經驗和案例分析。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魯克、戴爾等。主張從企業管理實際出發,以大企業管理經驗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研究各種各樣成功和失敗的管理案例,了解和研究管理問題。

經濟人假設:以完全追求物質利益為目的而進行經濟活動的主體。人都希望以盡可能少的付出,獲得最大限度的收獲,并為此可不擇手段。

社會人假設:以追求滿足社會需要為主要目的而進行經濟活動的主體。個人不單純為追求金錢收入,還追求友情、安全感、歸屬感等方面的心理欲望和社會需要。

9 管理人假設:遵循令人滿意準則進行經濟活動的主體。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出最優的決策,而只在可能的范圍內作出相對令人滿意的決策。

個體行為:集體協作活動或組織生活中個體的基本方面、最基本的要素,是組織管理必須把握的對象。

個體學習:個體在行為過程中和通過行為的結果,可以獲得新的技能和知識。其途徑有:直接的實踐、他人經驗的提示、理論知識的學習等。它對于維護和促進協作系統整體發展有重要意義。 心理能量:即心理力量,是促使人意識到自己的需求和主體性、驅使人采取適當行為的沖動、勇氣、意志力及各種特征的情緒、感情等心理力量。

正式組織:是兩個或以上個人的有意識協調的行為或力的系統,包含協作意愿、共同目標、信息溝通三個基本要素 6

非正式組織:個人相互接觸中無意識地帶有體系化、類型化特征的多種心理因素的體系。

協作意愿:正式組織包含的三個基本要素之一,是個體為組織貢獻力量的愿望;它意味著個人自我克制,個體行為非個體化,凝聚的個人努力。

組織平衡:內外平衡的統一,是正式組織與組織內外全部制約、影響因素的平衡。包含組織內部平衡、組織與環境之間的平衡、組織動態平衡三方面的內容。

從內部提升管理人員具有哪些利弊?

10 參考答案:

內部提升制度具有以下優點:

有利于調動組織內部成員的工作積極性;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有利于保證選聘工作的正確性;有利于被聘者迅速展開工作。

內部提升制度也存在弊端,具體表現為:

引起同事之間的不團結;可能造成“近親繁殖”的現象,并抑制組織創新力。

五、案例分析

豐田公司的職工管理制度

日本豐田公司有一項建議制度或稱提案制度,建立于20世紀50年代,即“好產品、好主意”,豐田公司到處都掛著這樣的標語。

實施建議制度的最初一年只征集到183條建議,但隨后逐年遞增,建議采用率也在上

升。1972年,員工提出的建議首次超過10萬條,采用率為57%;1978年提出建議達50萬

條,采用率為88%;1980年提出建議高達85.9萬條,采用率高達94%。資料表明,在1980- 1986年間,豐田公司收集建議有430萬條之多。

建議制度取得了驚人的成效,僅1975-1976年,就為公司節省了40億日元。其中有不

少建議每月就可為公司節省二三百萬日元。

員工建議一旦被采納,豐田公司將根據具體情況獎勵5-10萬日元。此外,豐田公司對

于在不同階段提出建議被采納的人員在月末或年末以獎狀、獎品、

11 獎金等不同形式給予獎勵。據報導,僅1976年豐田公司就支付了4.15萬日元的獎金。 問題:

1.本案例突出體現了哪項管理職能? 2.根據豐田公司的案例,談談職工參與管理的重要性。 參考答案:

1.本案例突出體現了哪項管理職能? 體現了管理的激勵職能。激勵,是指人類活動的一種內心狀態。它具有加強和激發動機,推動并引導行為使之朝向預定目標的作用。通常認為,一切內心要爭取的條件:欲望、需要、希望、動力等都構成了對人的激勵。激勵過程就是一個由需要開始,到需要得到滿足為止的連鎖反應。

現代企業通常采用的激勵方法有:物質激勵、精神激勵、職工參與管理和工作豐富化。

2.根據豐田公司的案例,談談職工參與管理的重要性。 (1)職工參與管理,可以使職工或下級感受到上級主管的信任、重視和賞識,能夠滿足歸屬感和受人賞識的需要。

(2)職工參與管理,會使多數人受到激勵。既對個人產生激勵,又為組織目標的實現提供了保證。

豐田公司的職工參與制度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取得了成效。如,1975-1976年為公司節省了40億日元。

為什么說“管理既是一門科學,有是一門藝術”

12 答:

管理學是一門純書本的課程,但用科學的方法運用可以把他用活,而管理的對象主要人,人與人之間溝通接觸是要有技巧的,即一些手段方法,照搬書本上的東西只會把關系越處越差,所以說科學地藝術地運用才是最佳的方式.即活學活用.而這個藝術就是指一種巧妙的手段.

管理是既是科學也是藝術。

管理科學作為社會科學的一種,是長起以來人門在管理實踐中的經驗總結、和發展。人們將這些作以分析,整理并形成系統。成為理論。因此是當之無愧的科學。何況現在的大學里也在開設經濟管理。財務管理,工商管理等課程,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實。 說管理是一門藝術。此話亦真,我們談管理,不只是單純的形式上的管理。理論上的管理。而是多姿多彩的全面的管理。管理對管理人才的要求很高,要他同時具備多種素質。有一篇文章曾將管理人才的素質分為幾類:“一個管理人員應該同時是一個軍師,一個元帥,一個花匠、一個戰士等。”因為一個企業管理者必須統帥全局、為企業的長期發展作謀劃,必須身先士卒和有縝密的思維。因此說管理是一門藝術也不足為過。何況當今的高級管理人才畢竟少的可憐。 管理肯定是科學,但同時又是藝術。因為管理是對人的管理,而不是機器,所以要講究方式方法,這就是藝術了。有些管理者懂管理理論,但不會做人的工作,結果與愿望相反,有些管理者可能不是很懂理論,但會做工作,結果與希望相一致。這就是管理的藝術所

13 在。只有將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充分發揮管理的作用。 自然,管理是在人類經濟社會活動中的一項職能,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有管理學、管理方法、管理理論等形態;從藝術角度來看,則有具體的管理藝術,特別是在度的把握以及在具體應用時一些微妙的變化„„所以說管理既是科學也是藝術。

管理既是科學又是藝術!管理象一臺運轉的機器,它遵循著它的運作模式,但是在機器陳舊的時候就需要改進和維護,從而為企業進行更好的服務,這時就產生了藝術,而管理步伐中的細小環節,模式所不能解決的它就必須有新的方式,新的手段,新的做法去解決,根據環境和問題的不同,作出不同的結論,這本身也是藝術,所以管理是科學,但是它同時也是一門最好的藝術!!!

管理:是組織中維持集體協作行為延續發展的有意識的協調行為。 計劃:事先對未來應采取的行動所作的規劃和安排,是組織管理工作的前導,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前進的方向和步驟。

控制:在計劃執行過程中出現偏離時予以調整和修正的過程。 計劃與控制系統:為了促進、約束和調整企業組織中復雜而多樣的計劃和控制過程而形成的管理體系或框架。

直接控制:從事具體操作者自己在工作過程中的直接控制,通過采取行動與環境取得平衡來決定工作的成果,是一邊觀察成果的反饋,一邊采取恰當修正行動的控制方式。

間接控制:即影響控制,由上級管理者對操作人員工作過程實施的控制。

14 目標變量:是指用來測定控制對象(工作和人)工作成果的指標。如利潤、銷售額、費用、利潤率、增長率等。

反饋:系統的輸出信息反送到輸入端,與輸入信息進行比較,并利用二者的偏差進行控制的過程。有正反饋和負反饋之分。 事前標準:控制系統中考核業績的一項指標??梢员硎緸椋菏虑皹藴?= 理想的環境 * 事前計劃 * 應有的控制努力和技巧。

組織結構:是指組織內部分工協作的基本形式或框架。 分工:把不同類型的工作分別交給特定的個人或部門承擔。 部門化:組織協調的第一個方法,就是把組織的全體成員分別歸屬到若干個團體部門,并給每一個團體安排一個管理者,由其全權負責,統一協調團體內的所有工作。

管理幅度:指在受認識和情報處理能力的制約下,管理者的有效協調人數的客觀限度。

程序化:指事前制定行動方案,以便在某些事件發生時及時處置。 直線制:最簡單的集權式組織結構形式,又稱軍隊式結構,其領導關系按垂直系統建立,不設專門的職能機構,自上而下形同直線。

直線職能制:以直線制為基礎,在廠長(經理)領導下設置相應的職能部門,實行廠長(經理)統一指揮與職能部門參謀、指導相結合的組織結構形式。

事業部制:又稱分權制結構。遵循“集中決策,分散經營“的總原則,這種集中決策指導下的分散經營,按產品、地區和客戶等標志將企業劃分為若干相對獨立的經營單位,分別組成事業部。各事業部在經營管理方面擁有較大的自主權,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

15 并可根據經營需要設置相應的職能部門??偣局饕撠熝芯亢椭贫ㄖ卮蠓结?、政策,掌握投資、重要人員任免、價格幅度和經營監督等方面的大權,并通過利潤指標對事業部實施控制。

矩陣制:由橫縱兩個管理系列組成,一是職能部門系列,一是為完成某一臨時任務而組建的項目小組系列,縱橫兩個系列交叉,即構成矩陣。

子公司:受集團公司或母公司控制,但在法律上是獨立的法人企業。它不是母公司本身的一個組成部分或分支機構,有獨立的法人財產并以此承擔資產責任,以自己的名義從事各種業務活動和民事訴訟活動。

分公司:母公司的分支機構或附屬機構,在法律上和經濟上均無獨立性,不是獨立的法人企業。分公司可以在母公司授權下,以母公司的名義獨立經營,獨立核算。

集權與分權:集權有助于統一指揮,統一行動;分權有助于發揮下級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二者各有其可取之處。關鍵是要把握集權與分權的度,并在兩者之間保持適當的平衡。

制度規范:組織管理過程中借以約束全體組織成員行為,確定辦事方法,規定工作程序的各種章程、條例、守則、規程、程序、標準、辦法等的總稱。

制度化管理:以制度規范為基本手段協調企業組織集體協作行為的管理方式。

管理制度:對企業管理各基本方面規定活動框架,調節集體協作行為的制度。

16 人員配置:對企業各類人員進行恰當而有效的選擇、使用、考評和培養,以合適的人員去充實組織結構中所規定的各項職務,從而保證企業正常運轉并實現預期目標的職能活動。

管理群體:是企業各級各類管理人員在共同的管理活動中相互協作、相互配合組成的管理隊伍,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企業經理為首組成的領導群體

職務輪換:讓管理人員依次分別擔任同一層次不同管理職務或不同層次相應職務,全面培養管理人員能力的方法 0AojpKmUKs 激勵:指人類活動的一種心理狀態,它具有加強和激發動機,推動并引導行為使之向預定目標作用。

需要:指人對某種事物的渴求或欲望,是一切行為的最初原動力。 動機:在需要基礎上產生的,引起和維持著人的行為,并將其導向一定目標的心理機制,是引發行為的更為直接的原因和現實動力。 正強化:又稱積極強化,即利用強化物質刺激行為主體,來保持和增強某種積極行為重新出現的頻率。如表揚、獎勵、提薪、提升等。 負強化:又稱消極強化,即利用強化物抑制不良行為重復出現的可能性來運用管理手段。如批評、懲罰、降職、降薪等。

激勵因素:滿足需要的各種誘因中,那些通過改善可以使職工獲得滿足感,產生強大而持久的激勵作用的誘因。

保健因素:通過改善可以預防或消除職工的不滿,但不能直接起到激勵的作用的誘因。

工作豐富化:通過改進工作設計,豐富工作內容,賦予更多的嘗試機會,來增加工作本身的刺激性和挑戰性,使職工獲得發揮聰明才

17 智和取得個人成就的機會,從而一方面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增進職工的滿足感。

獎酬:通過評價、鑒定職工的工作表現及其成果,并給予相應的報酬和獎勵,來達到激勵職工積極性的目的。

權力:個人所具有的并施加于別人的控制力。

影響: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權力對別人施加作用的過程和結果。 職權:企業組織中某一職位所賦有的權力。

領導權力:領導者有目的地影響下屬心理與行為的能力。 外在影響:以領導的外在性權力為基礎,主要采取推動、強制等方式發生作用,對被領導者的影響帶有強迫性和不可違抗性。被領導者的心理和行為表現為消極被動的服從。

內在影響:建立在領導者的內在性權力基礎上,主要著眼于以領導者的良好素質和行為吸引、感化被領導者,通過激發內在 動力,對職工心理和行為發生影響。

統御權:因領導者的特殊品格、個性或個人魅力而形成的權力。 無差別圈:被領導者忍受和服從命令的界限和范圍。在無差別圈內,下級可以不問原因和價值而服從上級的指令;超越這一界限,指令失效。

領導方式:領導者在運用權力實施影響的過程中采取的行為方式 體系慣性:在企業運行過程中整體意義上形成的固定、僵化的體系和程序。

個人慣性:指個人在長期組織生活中形成的固定的觀念、準則和思維方法、工作習慣等。

18 權變:不存在一套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都適用的管理體系和管理方法,管理過程中的一切都處于變化之中。一切要從變化了的情況出發,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待和把握問題,條件變了管理的體系方法也要相應調整。

模式:也稱范式、范型,是在某種環境條件下,企業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從工作程序到行為方式、管理方式、思維習慣到價值觀念都成為某種內在一致的特定類型的狀態。

成熟:也可叫飽和,即企業在目標市場領域內達到了極高的市場占有率,主營項目推動發展潛力,需要考慮重新調整主營方針或經營戰略的狀況。

革新:立足于原領域,原主營產品形成的經營體制、管理體系和思維方式、觀念、視野,都需要根據新選擇的發展戰略經歷一個變革和轉換的過程。

搖擺:企業的發展過程是一種圍繞理想狀態忽左忽右搖擺前進過程。 邊緣企業:在行業中處于次要和補充地位,產品是輔助或補充產品,市場占有率低的企業

19

第三篇:管理學原理名詞解釋題

管理:組織中的管理者,通過實施計劃、組織、人員配備、領導、控制等職能來協調他人的活動,使他人和自己一起實現既定目標的活動過程。

管理學:系統的研究管理過程的普遍規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學。

系統: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

一般環境:亦稱宏觀環境或社會大環境,主要指影響組織的廣泛的經濟環境、政治和法律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科技環境和全球化環境等。

社會具體環境:亦稱產業環境或行業環境,指那些對管理者決策和行動產生直接影響并與實現組織目標直接關系的要素。

社會文化環境:由生活在一定環境中的人口因素以及相應的人們的態度、要求、期望、信念等構成的。 社會責任:組織的遵守、維護和改善社會秩序、保護增加社會福利等方面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計劃工作:指制定計劃,就是根據組織內外部的實際情況,權衡客觀需要的主觀可能,通過科學的預測,提出在未來一定時期內組織所要達到的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方法。

目標管理:讓組織的管理人員和員工親自參加目標的制定,在工作中實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目標的一種管理制度或方法。

核心能力:競爭對手無法迅速模仿的能力,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關鍵。 總成本領先戰略:以低成本取得行業中的領先地位。

差異化戰略:使企業在行業中別具一格,具有獨特性,并且利用有意識形成的差異化建立起競爭優勢,以形成入侵者的行業壁壘,并利用差異化帶來的較高的邊際利潤補償因追求差異化而增加的成本。 使命:社會對該組織的基本要求,各種組織的集體活動都應當有一個使命。

戰略:為了回答使命和目標而對發展方向、行動方針,以及資源配置等提出的總體規劃。 政策:組織在決策或處理問題時用來指導和溝通思想與行動的方針和明文規定。 決策:為達到一定目標,從兩個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選擇一個合理方案分析判斷過程。

程序化決策:決策可以程序化到呈現出重復和例行的狀態,可以程序化到制定出一套處理這些決策的固定程序,以致每當它出現時,不需要再進行重復處理。

非程序化決策:決策新穎、無結構、具有不尋常的影響,處理這類情況沒有靈丹妙藥,因為這類問題時例外,或者因為其確切的性質和結構尚捉摸不定或未發生過,或因為其十分重要需用現裁現做的方式加以處理。

主觀決策法:用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的成就,采取有效的組織形式,在決策過程中,直接利用專家們的指示和經驗,根據已掌握的情況和資料,提出決策目標及實現的方法,并做出評價和選擇。 組織工作:設計和維持一種有效的集體活動的組織結構的活動過程。

組織結構:組織中劃分、組合和協調人們的活動和任務的一種正式的框架,表現為組織各部分的排列順序、空間位置、聚集狀態、聯系方式和相互關系。

職位設計:將若干工作任務結合起來構成一項完整的職位。

矩陣結構:在組織結構上,既有職能劃分的垂直領導系統,又有按項目劃分的橫向領導系統的結構。 直線職權:某項職位或某部門所擁有的包括做出決策、發布命令等的權利,即指揮權。 參謀職權:某項職位或某部門所擁有的輔助性職權,包括提供咨詢、建議等。

職能職權:某項職位或某部門所擁有的原屬于直線管理者的那部分權力,大部分是由業務或參謀部門的負責人來行使的。 授權:指上級委授給下屬的一定的權利,使下級在一定的監督下,有相當的自主權、行動權。

活性化:員工參與的一種高級形式,它意味著員工在規定的限度內擁有做出決定和采取行動的知識、技能、職權以及意愿,同時他們對自己行動的后果以及對企業的成功又有著高度的責任感。 管理委員會:組織中的最高決策權交給兩位以上的管理者,就是把權力分散到一個集體中去。

業務過程再造:為了在關鍵的績效指標方面實現劇烈的改進,而對業務過程進行的根本的在思考和激進的再設計。

人員配備:對管理者進行恰當而有效的選拔、培訓和考評,目的是為了配備合適的人員去充實組織機構中所規定的各項職務,以保證組織活動的正常進行,繼而實現組織的既定目標。

人才生命周期:一個人才在組織內的生命周期,可分為四個階段,即引入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衰落階段。

領導工作:對組織內每個成員和全體成員的行為進行引導和施加影響的活動過程,目的在于使個體和群體能夠自覺自愿而有信心地為實現組織的既定目標而努力。 團隊:指完成相互依存的任務,實現共同使命的一群人。 過程改進團隊:改進或開發某個具體業務過程的項目團隊。

工作團隊:對某一特殊過程負責,成員在一個共同的環境里協同工作。 自我管理團隊:直接管理所在過程或部門的日常運作的員工群體。

溝通:就是信息交流,指將某一信息傳遞給客體或對象,以期取得客體做出相應效果的過程。 激勵:管理者通過設計需要,促進、誘導下級形成動機,并引導行為指向目標的活動過程。 強化:指通過不斷改變環境的刺激因素來達到增強、減弱或消失某種行為的過程。

控制工作:管理者根據事先確定的標準,或根據組織內外環境的變化和組織的發展需要重新擬定的標準,對下屬的工作成效進行測量,評價和采取相應糾正措施的過程。

管理突破:通過解決組織的慢性問題,增強組織素質的有組織的活動過程。

預算:用數字編制未來某一時期的計劃,也就是利用財務數字或非財務數字來表明預期的結果。 零基預算:在每個預算開始時,將所有還在進行的管理活動都看作重新開始,即以零為基礎。 比率分析:對于組織經營活動中的各種不同度量之間的比率分析,是一項非常有益的和必需的控制技術或方法。

盈虧分析:根據銷售量、成本和利潤三者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對企業的盈虧平衡點和盈利情況的變化進行分析的一種方法,又稱“量本利”分析。

損益控制法:根據一個組織的損益表,對其經營和管理成效進行綜合控制的方法。

投資報酬率控制法:以投資額和利潤之比,從絕對和相對數量方面來衡量整個企業或企業內部某一部門的績效。

管理審核:以管理學基本原理為評價原則,系統地考察、分析和評價一個組織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績效,進而采取措施使之克服存在的缺點或問題。

限定因素原理:在計劃工作中,越是能夠了解和找到對達到所要求目標起限制性和決定性作用的因素,就越能準確地客觀地選擇可行方案。

許諾原理:任何一項計劃都是對完成某項工作所做出的許諾,許諾越大,所需時間越長,實現目標的可能性越小。

靈活性原理:在計劃工作中表現的靈活性越大,則由于原來意外事件引起的損失的危險性越小。 改變航道原理:計劃工作為將來承諾得越多,管理者定期地檢查現狀和預期前景,以及為保證所要達到的目標而重新制定計劃就越重要。

目標統一原理:組織中每個部門或個人的貢獻越是有利于實現組織目標,組織結構就越使合理有效。 分工協作原理:組織結構越能反映為實現組織目標所必要的各項任務和工作分工,以及相互間的協調,組織結構就越使精干高效。

管理寬度原理:組織中管理者監管其直接下屬的人數越使適當,就越能保證組織的有效運行。 責權一致原理:在組織結構設計中,職位的職權和職責越是對等一致,組織結構就越使有效。

集權與分權相結合的原理:對組織結構中職權的集權與分權的關系,處理得越適中,就越有利于組織的有效運行。

職務要求明確原理:對主管職務及相應人員的要求越是明確,培訓和評價管理者的方法越使完善,管理者工作的質量就越有保證。

責權利一致原理:組織越是想盡快地保證目標的實現,就越是要使管理者的責權利相一致。 公開競爭原理:組織越是想要提高管理水平,就越是要在主管職務的接班人之間鼓勵公開競爭。 用人之長原理:管理者越是處在能發揮其才能的職位上,就越能使組織獲得最大的收益。

不斷培養原理:組織越是想要其管理者能勝任其所承擔的職務,就越是需要他們不斷地接受培訓和進行自我培養。

指明目標原理:領導工作越是能使全體成員明確理解組織的目標,則人們為實現組織目標所做的貢獻就會越大。

目標協調原理: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能取得協調一致,人們的行為就會趨向統一,從而為實現組織目標所取得的效率就會越高,效果就會越好。

命令一致原理:管理者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下達的各種命令越是一致,個人在執行命令中發生矛盾就越小,領導與被領導雙方對最終成果的責任感也就越大。

直接管理原理:管理者同下級的直接接觸越多,所掌握的各種情況就會越準確,從而領導工作就會更加有效。

溝通原理:管理者與下屬之間越是有效地、準確地、及時地溝通,整個組織就越會成為一個真正的整體。 激勵原理:管理者越是能了解下屬的需求和愿望,并給予滿足,他就越是能夠調動下屬的積極性,使之能為實現組織的目標做出更大的貢獻。

反映計劃要求的原理:計劃越明確、全面、完整,所設計的控制系統越是能反映這樣的計劃,控制工作就越能有效地為管理者的需要服務。

組織適宜性原理:組織結構越明確、全面和完整,設計的控制技術越是能反映組織機構中的崗位職責,也就越有利于糾正偏離計劃的誤差。

控制關鍵點原理:管理者越是盡可能選擇計劃的關鍵點作為控制標準,控制工作就越有效。 例外情況管理:管理者越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例外的情況,控制工作就越有效。

直接控制原理:管理者及其下屬的素質越高,就越能勝任所承擔的職務,就越不需要間接控制。

第四篇:管理學原理-名詞,簡答

1、 管理的主體是管理者。

2、 管理者的責任是:管理

一個組織,管理管理者,管理工作和員工。

3、 管理是一種藝術,這是

強調管理的實踐性。

4、 管理的兩重性是馬克

思主義關于管理問題的基本觀點: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5、 管理學有別于其他各

種專門管理學,它試圖從各種不同的組織中概括、抽象、提煉出共同的東西,并形成系統的管理理論。

6、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

證法是學習與研究管理學的總的方法論指導。

7、 科學管理之父泰羅,提

出人是經濟人。

8、 科學管理的中心問題

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工人和雇主都必須來一次“心理革命”。

9、 在管理控制上實行例

外原則。

10、法約爾的代表作《工業

管理和一般管理》。

11、企業職能不同于管理

職能。任何企業都有六種基本活動或職能。

12、管理活動的職能:計

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

13、管理的十四原則:分

工;職權與職員;紀律;統一指揮;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個人報酬;集中化;等級鏈;秩序;公正;任用期穩定;首創精神;集體精神。

管理學原理

14、馬克斯韋伯被人們稱

為組織理論之父。

15、重視人的試驗是霍桑

試驗。

16、美國管理學家孔茨把

管理理論的各個流派稱之為“管理理論叢林”。

17、人際關系學派以人與

人之間的關系為中心來研究管理問題。溝通(信息)中心學派主張把管理人員盾成為一個住處中心,并圍繞這一概念來形成管理理論。

18、經濟環境是指組織所

在的國家或地區的總體經濟狀況,包括消費者購買力、利息率、通貨膨脹率等都屬于經濟環境的范疇。

19、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包

括顧客、供應商、競爭者及其他一些具體環境因素。

20、計劃工作的基本特征:

目的性;主導性;普遍性;經濟性。

21、計劃工作的原理:限定

因素原理;許諾原理;靈活性原理;改變航道原理。限定因素原理決策的精髓。

22、目標管理出現于美國。

23、1954年德魯克在《管

理的實踐》一書中,首先提出了“目標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張。

24、預算作為一種計劃,是

以數字表示預期結果的一種報告書,它也可稱之為“數字化”的計劃。

25、增加新的與原業務不

相關的產品或報務是混合式多元經營。

26、為了選擇和比較決策

需要兩個以上的決策方案。

27、正確決策(科學決策)

的特征(ABCD):有明確而具體的決策目標;以了解和掌握住處為基礎;有兩個以上的備選方案;對控制的方案進行綜合分析和評估。

28、追求的是最可能的優

化效應。

29、計量決策方法亦指決

策的“硬技術”。目標統一原理,是指組織中每個部門或個人的貢獻是有利于實現組織目標,組織結構就越是合理有效。

30、專業化分工的優缺點

(ABCD)。

31、管理寬度與管理層次

成反比。

32、扁平的結構的優點

(ACD)有利于縮短上下級距離,密切上下級之間的關系,信息縱向流通快,管理費用低,而且由于管理寬度大,被管理者有較大的自由性和創造性,因則有滿足感,同時也有得選擇和培訓下屬人員。

33、按職能劃分易導致所

謂的“隧道視野”。

34、直線型組織結構的優

點:(1)結構比較簡單。所有的人都明白他們應向誰報告和誰向他報告(2)責任與職權

明確。每個人有一個并且只能有一個直接上級。(3)做出決定可能比較容易和迅速。

35、在實際工作中,不存在

純粹的職能型組織結構。

36、分權的事業部制的管

理原則是“集中政策,分散經營”。

37、矩陣結構的優點

(ABD)靈活性;適應性強;便于溝通意見。缺點(AB)項目小組是臨時性的,穩定性較差;由于小組成員要接受多重領導,當兩個意見不一致時,就會使他們的工作無所適從。

38、組織內的職權有三種

類型:決策的數目,決策的重要性及其影響面,決策審批手續的簡繁。

39、集權或分權的程度,常

常根據各管理層次擁有的決策權的情況來確定。按照這一觀點,組織變革的過程可以盾作有三個階段:解決階段;變革階段和重新凍結階段。

40、力場分析有助于人們

識別哪些力量是能夠改變的。

41、西格瑪的質量水平對

應首DPMO為3.4這一目標。

42、人員配備的內容:

(ACD)選人、評人、育人。是對中全體人員的配備,它即包括主管人員的配備,也包括非

主管人員的配備。

43、公開競爭原理,是指組

織越是想要提高管理水平,就越是要在主管職務的接班人之間鼓勵公開競爭。

44、成功地履行管理職能

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強烈的管理愿望。

45、從外部招聘有哪些優

點:有較廣泛的來源以滿足組織的需求,并有可能招聘到第一流的人才;可避免“近親繁殖”;可避免組織內沒有提撥到人的積極性受挫;由于大多數應聘者有一定的經驗。

46、用管理的基本要領和

基本原理作為標準是最好的方法。對比法是一種相對考評的辦法。

47、領導工作的實質是影

響力。直接管理原理是指一個下級只接受一個上級的領導。

48、領導邊疆流的提出者

是美國的坦南鮑姆和施米特。

49、9.1型管理稱獨裁的、

重任務型的管理領導者的工作最有影響的三個基本方面是職位權力、任務結構和上下級之間的關系。 50、過程改進團隊是指改

進或開發某個具體業務過程珠項目團隊。

51、執行階段團隊過程獲

得更好的評價,團隊成員的關系大體上讓人滿意,在此期間,團隊在實現目標上取得重大進展。

52、領導工作中的溝通是

指(A)人-人之間的溝

通。

53、正式溝通一般指在組

織系統內,依據組織明文規定的原則進行的住處傳遞與交流,例如組織與組織之間的公函來往、組織內部的文件傳達、召開會議、上下級之間的定期情報交換等

54、正式溝通的優點:溝通

效果好,約束力強,易于保密,可以使信息溝通保持權威性。

55、橫向溝通也指平行溝

通。

56、麥克萊蘭認為人的基

本需要本種,即成就、權力、社會需要。

57、激勵的大小是由期望

理論決定的。

58、波特勞勒模式:人事一

個特定任務的能力;努力;對所要做的任務的理解力。

59、努力和機遇屬于不穩

定因素??刂埔舶齻€基本步驟:擬定標準、衡量成效、糾正偏差。

60、例外情況的原理則強

調必須觀察在這些觀點上所發生的偏差的大小。預算的最大缺陷也許是它缺乏靈活性。 6

1、根據銷售量、成本和利

潤和三者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對企業的盈虧情況的變化進行分析的一種方法,又稱“量本利”分析。 6

2、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

的階段:系統定義、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實施到系統評價的一個完整過程。

63、美國管理學家德魯克

認為一個主管人員至少應該具備的基本技能是技術技能;人事技能;概念技能。 6

4、例外原則是:上級人員

把一般的日常事物授權給下級管理人員去處理,而自己只保留對例外事項的決策和監督權。

65、控制工作可以分為:按

糾正措施的環節可以分為現場控制、所饋控制和前饋控制;按原因或結果分類可以分為直接控制和間接控制。 6

6、控制工作的步驟或程

序是:擬定目標;衡量成效;糾正偏差;管理突破。

67、科學管理思想:具有科

學管理思想的管理專家會認為應該通過嚴格規范、標準經的管理制度提高工作效率,通過胡蘿卜加大棒的方式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行為管理思想:具有行為管理思想的管理專家會認為應該加強和員工的思想感情的交流,給予員工更多鐵關心和愛護,營造團結融洽的工作氛圍來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具有系統管理思想的管理專家會認為企業作為一個系統應考慮和外部環境之間的事例關系,根據環境的變化,相應的管理方式應隨之而變。另外在企業內部應考慮和內部員工的關系,制度、方法、技術等應體現其

整體性。

名詞解釋

1、 管理學:是一門系統地

研究管理過程的普遍規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學;

2、 系統:是指由相互作用

和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

3、 霍桑試驗:1924-19

32年間,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和西方電氣公司合作進行了一項研究。由于研究是在西方電氣公司的霍桑工廠進行的,因此后人稱之為“霍桑試驗”。

4、 全面質量管理:一個組

織以質量為中心,以全員參與為基礎,目的在于通過讓顧客滿意和本組織所有成員及社會受益而達到長期成功的管理途徑。

5、 社會責任:是指組織在

遵守、維護和改善社會秩序、保護增加社會福利等方面所承擔的職責和義務。

6、 管理道德:是指規定行

為是非的慣例或原則。組織活動本身及其結果往往對社會造成很大的影響,這促便人們關注組織的管理者如何做出決策或采取行動,以及其背后所依據的準則,即管理道德。

7、 目標管理:是指組織的

最高管理層根據組織面臨的形勢和社會需要,制定出一定時期內組織經營活動所要達

到的總目標,然后層層落實,要求下屬各部門管理人員以至每個員工根據上級制定的目標和保證措施形成一個目標體系,并把目標完成的情況作為各部門或個人考核的依據。

8、 目標管理的優點:有助

于提高管理水平,即有利于各方面的管理工作;有利于暴露組織機構中的缺陷;有利于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創造性和責任心;有利于進行更有效的控制。缺點:還沒有得到普及和宣傳;適當的目標不易確定;目標一般是短期的;不靈活。

9、 決策:是為達到一個目

標,從兩個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選擇一個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斷過程。

10、管理寬度:又稱管理幅

度,是指管理者有效地監督、管理其直接下屬的人數。影響管理寬度的因素:管理者與其下屬雙方的能力;面對問題的種類;組織溝通的類型及方法;授權;計劃;組織的穩定性也影響著管理寬度。

11、直線職權:是某項職位

或某部門所擁有的包括作出決策、發布命令等權力,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指揮權。

12、人才生命周期:一個人

才在組織內的生命周期,可分為四個階段,即引入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和衰落階段。管理者的培訓應根據各個階段的特點采

取相應的對策和措施。

13、溝通:就是信息交流,

是指將某一住處傳遞給客體或對象,以期取得客體做出相應效果的過程。

14、強化:是心理學術語,

是指通過不斷改變環境的刺激來達到增強、減弱或消失某種行為的過程。

15、控制工作:是指管理者

根據事先確定的標準、或根據組織內外環境的變化和組織的發展需要重新擬訂的標準,對下屬的工作成效進行測量、評價和采取相應糾正措施的過程。

16、管理突破:控制工作有

兩個目的,第一個目的是“維護現狀”,第二個目的是“打破現狀”。管理突破就是實現控制工作的第二個目的,是指通過解決組織的慢性問題,增強組織素質的有組織的活動過程。

17、零基預算:每個預算年

度開始時,將所有還在進行的管理活動都看作重新開始,即以零為基礎。

18、溝通聯絡的概念:是指

信息交流,簡稱溝通,是指北朝鮮某一住處傳遞給客休或對象,以取得客休或對象做出相應反應的過程。原則:明確的原則、完整性原則,戰略上使用非正式組織的原則。有效溝通的要求:表達清楚,傳遞準確,避免過早評價,消除下級人員

的顧慮,管理者積極進行溝通,對情報溝通過程加以控制。德魯克認為管理者在組織中應承擔的責任有:管理一個組織;管理管理者;管理工作和人。

19、被西方人所接受的西

方“管理運動”的四個觀點:保存、調研、合作、漸進。

20、按時間長短,預測可分

為:長期預測,中期預測,短期預測。

21、外求制的優點:被聘人

員具有外來優勢;有利平息和緩和內部競爭之間的關系;能為組織帶來新的方法和經驗。

22、管理的基本職能:計

劃、組織、人員配備、領導、控制。

23、管理信息系統開發的

三個階段: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實施。

24、法約爾認為企業的職

能包括哪些:任何企業都有六種基本活動或職能,分別為技術活動,商業活動,管理活動,財務活動,核算活動,安全活動。

簡答:

1、 泰勒科學管理理論要

點:科學管理的中心總是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必須為工作配備第一流的工人;要使工人掌握標準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標準人的工具、機器和材料,并使作業環境標準化;實行有差別的計件工資制;工人和雇主雙方都必須來一

次心理革命;把計劃職能同執行職能分開,變原來的經驗工作方法為科學工作方法;實行職能工長制;在管理控制上實行例外原則。

2、 霍桑試驗的研究共分

為四個階段:工場照明試驗;繼電器裝配室試驗;大規模的訪問與普查;電話線圈裝配工試驗。

3、 梅奧等人對霍桑試驗

的材料總結后得了的結論主要有四點:職工是“社會人”;企業中存在差“非正式組織”;新型的領導能力在于提高職工的滿足度;存在差霍桑效應。

4、 計劃工作的程序:估量

機會;確定目標;確定前提條件;確定可供選擇的方案;評價各種方案;選擇方案;制訂派生計劃;用預算形式使計劃數字化。

5、 目標管理的特點:目標

管理是參與管理的一種形式;強調“自我控制”;促使下放權力;注重成果第一的方針。

6、 目標管理的局限性:對

目標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宣傳得不夠;沒有把指導方針向擬定目標的各級管理人員講清楚;目標難以確定;目標一般是短期的;不靈活的危險。

7、 組織工作的內容:組織

中的職位或崗位設計;組織結構縱向劃分;組織結構的橫向劃分;職權配置;組織結構進行協調和整合;組織變

革。

8、 組織工作的原理:目標

統一原理;分工協作原理;管理寬度管理;責權一致原理;集權與分權相結合的原理;穩定性與適應性相結合的原理。

9、 內部提升的優缺點:優

點:由于對機構中的人員有較充實可靠的資料,可了解侯選人的優缺點,以判斷其是否合適新的工作;組織內成員對組織的歷史和現狀比較了解,能較快地勝任工作;可激勵組織成員的進取心,努力充實提高本身的知識和技能;工作有變換機會,可提高組織成員的興趣和士氣,使其有一個良好的工作情緒;可使過去對組織成員的訓練投資獲得回收,并可判斷其效益如何。缺點:所能提供的人員有限,尤其是關鍵的管理者,當組織內有大量空缺職位時,往往發生“青黃不接”的情況;會造成“近親繁殖”;組織內沒有被提升到的人的積極性將會受到挫傷。

10、領導工作的影響力來

源于哪里?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所謂的正式的權力或職位的權力,一類稱為個人的權力或非職位的權力。職位的權力又分為獎賞權力、強制的權力和合法的權力;個人的權力又分為專家的權力和榜樣的權力。獎賞的權

力是通過給予別人期望得到的東西來影響他們的行為的能力;強制的權力是通過懲罰來影響別人的行為的能力;合法的權力是指一般人都認為主管人員有權命令或批示下屬的工作;專家的權力是個人通過別人需要的知識、經驗或消息來影響別人行為的能力;榜樣的權力是指利用別人對自己的認同而影響他們行為的能力。 、團隊給組織帶來的好

處:協同過程設計或問題解決;客觀分析困難和機會;促進跨職能的溝通理解;質量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更大的創新;運營成本的減少;增加對組織使命的承諾;對變化更靈活的反應;人員離職流動率級缺勤率的降低等。 、非正式溝通的特點:所

誤用非正式溝通是指通過正式組織途徑以外的住處流通方式。特點有:消息越鷴人們談論的就越多;對人們工作有影響的,最容易招致人們談論;最為人們所熟悉者,最多為人們談論;在工作上有關系的人,往往容易被牽到同一傳聞中去;在工作中接觸多的人,最可能被牽扯到同一傳聞中去。

、有效激勵的要求:堅持

物質利益的原則;堅持按勞分配的原則;隨機制宜,創造激勵條件;以身作則,發揮榜樣的

作用。

14、管理突破的步驟:論證

必要性;組織落實;進行“診斷”;治療過程;克服阻力;在新水平上控制。

15、控制工作的要求:控制

系統應切合管理者的個別情況;控制工作應確立客觀標準;控制工作應具有靈活性;控制工作應講究經濟效益;控制工作應有糾正措施;控制工作應具有全局觀點;控制工作應面向未來。

16、組織結構設計的成果

主要表現有:組織系統圖、職位說明書、組織手冊。

17、組織工作和控制工作

各是:組織工作是指為了實現組織的共同目標而確定組織內容各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的活動??刂乒ぷ?,是指主要售貨員對下屬趾高氣揚工作成效進行測量,徇和評價并采取相應糾正措施的過程。

18、影響集權與分權程度

的因素有哪些?決策的代價;政策的一致性需求;規模問題;組織形成的歷史;管理哲學;主管人員的數量與管理水平;控制技術及手段是否完善;分散化的績效;組織的動態我與職權的穩定性;環境影響。

19、研究有關領導問題的

理論有哪三大類(領導性格理論,領導行為理論;領導權變理論)其中,菲德勒所提出的領

導權變理論有何含義:領導權變理論即隨時機制理論,意味著領導是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領導得施加影響的能力取決于群體的工作環境,領導者的風格和個性,以及領導方法對群眾的適合程度。 20、菲德勒提出影響領導

工作的三個基本因素是:職位權力、任務結構和上下級關系。

21、雙因素理論的主要內

容:雙因素理論包括“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保健”因素是指人們對諸如本組織的政策和管理、監督、工作條件、人際關系、薪金、地位、職業安定以及個人生活所需等等,如果得到后則沒有不滿,得不到則產生不滿。“激勵”因素則是指人們對諸如成就、賞識、晉升和工作中的成長,責任感等,如果得到則沒有不滿,得不到則產生不滿。

22、時間網絡分析:時間網

絡分析法是一種很有意義的計劃工作和控制技術,它也稱為計劃評審法PERT,這是一種用來觀察在時間和項目的推移過程中,如何把計劃的各個局部恰當地結合在一起的方法。

23、簡述領導的藝術:把其

視為履行職能的藝術,主要包括溝通聯絡、激勵和指導藝術;把它視為提高領導工作有效性的藝術,還包括正確

11121

3安排自己的工作和時間,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以及吸引職工參加管理等。

24、簡答馬斯洛需求層次

理論五個要求及關系:生理需求、安定或安全的需求、社交和愛情的需求、自尊與受人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相互關系:人類的需求是以層次的形式出現的,由低級的需求開始逐級向上發展到高級需求。

25、計劃的表現形式:目的

或任務、目標,戰略,政策,程序,規則,規劃,預算。

26、計劃工作就是根據組

織內外部的實際情況,權衡客觀需要的主觀可能,通過科學的預測,提出再為了一定時期內組織所要到的目標及級實現目標的方法。

27、激勵的方式?思想政

治工作、獎勵、職工參加管理、工作內容力求豐富、建立和健全規章制度。同一種激勵方式是否能調動所有人的積極性?不能,因為人們的需要是不斷地變化的,且不同的人有不的需要。

28、管理學的觀念:管理學

是一門系統地研究管理過程的普通規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學。

29、管理審核的概念:管理

審核是一個工作過程,它以管理學基本原則為評價準則,系統地考查、分析和評價一個組織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成效,進而采取措施使之克服存在的缺點或問題。 論述題

1、 委員會管理的利弊:如

果組織中的最高決策權交給兩位以上的管理者,也就是把權力分散到一個集體中去,即為委員會管理。優點:集思廣益;協調,委員會可以協調各部門的活動;防止職權過于集中;下級參與管理;加強溝通,委員會可以作為散布和懼情報信息的重要手段;代表集團利益;有得管理者的成長,利用委員會也是培訓管理者的方法之一。缺點:耗費時間和成本高;妥協與猶豫不決;職責分離,把研究、建議和作決策的職權授予一個集體時,實際上是職權在組織中的分散;一個人或少數占支配地位。委員會的決議應反映集體的智慧。

2、 溝通的原則與要求是

什么?原則:(1)明確原則。情報溝通是住處發出者發出信息的手段,但倘若要使該信息具有價值,就應當是能為接收收者所明確和

理解的。(2)完整性原則。這就是說,當管理者為了達到組織目標,而要實現和維持良好的合作時,他們之間就要進行情報溝通,以促進他們之間的相互了解。(3)使用非正式組織的原則。只有當管理者使用好非正式組織來補充正式組織的情報溝通渠道時,才會產生最佳的溝通效果。要求:(1)表達清楚。表達不清楚、不準確往往會鑄成大錯(2)傳遞準確。(3)避免過早評價。過早的評價會使情報溝通停頓,會使情報傳遞人員產生手中無措的感覺(4)消除下級人員的顧慮。要做好情報工作必須依靠下級(5)管理者積極進行溝通(6)對情報溝通過程中以控制,為了驪一個堅強的、先進的主管部門有利,必須控制住情報的公開和秘密程度。 案例分析:

1、美國老板與希臘員工:

1、在人與人的溝通過程中,有一定的特殊性,即由于人們的政治觀點、經濟地位、年齡、經歷、宗教、習慣等的不同,在溝通過程中,對同樣的事情或談話會有不同的解釋和歸因;

2、在案例的對話中,美國老板問希臘人完成報告的時間,實際上是在征求希臘員工的意見,

而希臘員工并非不知道完成報告所需的時間,只是想讓美國老板下命令(習慣于命令式管理)。15天過后,叛國老板要報告(信守承諾),而希臘員工已經盡力把30天的工作用16天完成了。希臘員工認為美國老板找麻煩,因此不得已而辭職。

3、因此,要認識和掌握在溝通過程中個體差異及其影響,從而保證溝通的有效性。如我們通常所的移情作用、設身處地等就是有效溝通的手段。

2、培訓工作(WTO):(1)雖然企業認識到培訓是先導的重要性,但正如案例中所顯示的企業在培訓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如培訓內容和方法的單調單

一、培訓過程控制和培訓效果評估不夠等。為了保證培訓的有效性,應當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考試:針對案例中的問題,應采取的措施有:首先要對培訓工作進行管理;其次要確保培訓內容多樣性,培訓內容應包括政治思想教育、業務知識和管理等方面的內容,第三要彩用多種培訓方法,包括系統理論培訓、職務輪換、參觀考察等??傊?,在培訓過程中,一般要著重解決以下問題:培訓工作要與企業目標的相結合;上級管理者要支持和參與培訓工作;選擇和培訓好教員;培訓內容要有針對性;培訓方法要與培訓對象和培訓內容相結合;理論和實踐要相結合。

第五篇:電大行政管理??啤墩螌W原理》名詞解釋題庫

《政治學原理》名詞解釋題庫

2014年3月整理 (更新至13年7月試題)

17.重疊共識:指的是持不同世界觀、社會觀和宗

教觀的人們在根據其各自的學說,在政治基本問題上給予各自的支持,并形成一個重疊的基本相同的政治秩序觀念。

18.比例代表制:指的是根據參加競選的各政黨得票多少,按比例分配議席的制度。

19.憲政:主要是通過憲法和法律,來實現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態或政治過程。

17.民主是一種政治制度,在這種制度中,全體公民有權并且能夠直接或間接地,積極或 消極地參與公共事務的決策過程。

18.政治指的是人們在特定的經濟基礎上,通過奪取或者運用公共權力而實現和維護特

定階級和社會利益要求,處理和協調各種社會利益要求的社會關系。

19.有限政府指在規模、職能、權力和行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確規定和社會有效制約的政府。

17.意識形態:是一種具有行動取向的信念體系,一種指導和激發政治行為的綜合性的思 想觀念。

18.社會監督:指的是社會團體組織和公民個人依據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廣泛政治權利,以

批評、建議、檢舉、申訴、控告等方式對各種政治權力主體進行的監督。

19.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體(國家)內全體成員共同利益的統稱,它是全體社會成員在一

定社會基礎之上所形成的總體意志和要求的表達,是個人利益和團體利益上升到全社會范圍 內的利益意志的表現。

17.政治信仰:是人們對特定政治理論、信條、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18.政黨:就是指人們為了通過選舉或其他手段贏得政府權力而組織的政治團體。

19.政治合法性:是指人們根據其政治正義觀念來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觀念 是人們對政治合作的理解。

17.有限政府指在規模、職能、權力和行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確規定和社會有效制約的政府。 18.市民社會是指一個國家或政治共同體內的一種介于國家和個人之間的廣闊領域,它由相對獨立而存在的各種各樣的組織和團體所構成。 19.權力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系,是一個人讓另一個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執行政策和決定的能動的工具。

1.政治信仰是人們對特定政治理論、信條、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2.公民監督主要是指公民通過批評、建議、檢舉、揭發、申訴、控告等基本方式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權力行使行為的合法性與合理性進行監督。

3.權力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系,是一個人讓另一個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執行政策和決定的能動的工具。

1.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體(國家)內全體成員共同利益的統稱,它是全體社會成員在一定社會基礎之上所形成的總體意志和要求的表達,是個人利益和團體利益上升到全社會范圍內的利益意志的表現。

2.憲政指的是通過憲法和法律,來實現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態或政治過程。

3.政治態度是指在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動機心理過程基礎上形成的綜合性心理過程,它是政治行為的準備階段,是政治行為的重要環節。

1.政黨指的是人們為了通過選舉或其他手段贏得政府權力而組織的政治團體。

2.總統共和制是指總統與議會均由選舉產生,總統與議會分享實際權力??偨y既是國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腦,直接領導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權。政府成員由總統提名并經議會通過后產生,對總統負責。議會掌握立法權,但不能選舉產生總統,也不能對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時,總統也元權解散議會??偨y與議會之間存在權力制衡關系。 3.政治監督指的是在政治治理過程中,國家有權機關為保證公共權力主體在所擔負職權的正當范圍內行使公共權力,而對其進行監視、檢查、控制、糾偏的各種活動,包括憲法監督、立法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以及政黨監督。 L政治心理是社會成員在政治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對社會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的一種

自發的心理反映,表現為人們對政治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認知、情感、態度、情緒、興趣和信念等等。

2•政治改革是指政治關系的調整與變化,也即統治階級中的政治領導集團根據社會利益矛盾狀況及其對統治權的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政治體系的改進,調節政治關系,以鞏固和完善政治統治的過程。

3•重疊共識指的是持不同世界觀、社會觀和宗教觀的人們在根據其各自的說法,在政治基本問題

上給予各自的支持,并形成一個重疊的基本相同的政治秩序觀念。

1.政治態度是指在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動機心理過程基礎上形成的綜合性心理過程,它是政治行為的準備階段,是政治行為的重要環節。

2.市民社會是指一個國家或政治共同體內的一種介于國家和個人之間的廣闊領域,它由相對獨立而存在的各種各樣的組織和團體所構成。 3.政治權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權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參與和社會平等三個方面的權利。

1.權力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系,是一個人讓另一個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執行政策和決定的能動的工具。

2.總統共和制是指總統與議會均由選舉產生,總統與議會分享實際權力??偨y既是國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腦,直接領導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權。政府成員由總統提名并經議會通過后產生,對總統負責。議會掌握立法權,但不能選舉產生總統,也不能對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時,總統也無權解散議會??偨y與議會之間存在權力制衡關系。 3.民主化就是社會政治體系擺脫傳統特性,以民主核心價值為基礎,建立和推行現代民主憲政的過程。

1、行為主義是指堅信社會科學應該建立在可觀察的人類行為基礎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數據展開研究的觀點。

1、政治權力:政治權力是一種政治能力,也是一種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種政治關系,即支配與服從、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

2、公共權力:指的是公共行為主體對公共性為客體的制約能力和力量。

3、政治權利:是根據憲法、法律的規定公民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權利。

4、公民權利:指的是根據憲法、法律的規定公民享有參與公共社會生活的權利。

5、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產基礎上獲得的社會內容和特性的需要。

6、個人利益:是指從公民個人角度出發,基于一定的社會生產基礎之上,源于人們生理、心理需求的物質及精神需要。

7、團體利益:就是出于同一社會關系和社會地位的人們在維護各自利益的基礎上結成的共同利益。

8、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體(國家)內全體成

員共同利益的統稱,它是全體社會成員在一定社會基礎之上所形成的總體意志和要求的表達,是個人利益和團體利益上升到全社會范圍內的利益意志的表現。

9、權力: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系,是一個人讓另一個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執行政策和決定的能動的工具。

10、權利:是指某人或某一群體所享有的從事某種行為的資格或正當性。

11、參政權:是指公民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的權利,主要包括選舉權、創制權、復決權和罷免權。

12、選舉權:是指公民按照法定程序推選他人擔任政治職位的權利。

1、政 治:是人們在特定的經濟基礎上,通過奪取或者運用公共權力而實現和維護特定階級和社會利益要求,處理和協調各種社會利益要求的社會關系。

2、政治學:政治學就是研究人們在一定經濟基礎上,圍繞著特定利益,借助于社會公共權力來規定和實現特定權利這種特定的社會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

1.民主是一種政治制度,在這種制度中,全體公民有權并且能夠直接或間接地,積極或消極地參與公共事務的決策過程。

2.政治參與是指普通公民通過各種合法方式參加政治生活,并影響政治體系的構成、運 行方式、運行規則和政策過程的行為。

3.市民社會是指一個國家或政治共同體內的一種介于國家和個人之間的廣闊領域,它由相對獨立而存在的各種各樣的組織和團體所構成。

1、政治指的是人們在特定的經濟基礎上,通過奪取或者運用公共權力而實現和維護特定階級和社會利益要求,處理和協調各種社會利益要求的社會關系。

2、權力: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系,是一個人讓另一個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執行政策和決定的能動的工具。

3、政治權力是一種政治能力,也是一種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種政治關系,即支配與服從、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

4、政治權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權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參與和社會平等三個方面的權利。

5、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體(國家)內全體成員共同利益的統稱,它是全體社會成員在一定社會基礎之上所形成的總體意志和要求的表達,是個

人利益和團體利益上升到全社會范圍內的利益意志的表現。

6、國家是經濟上占有統治地位的階級為了維護和實現自己的階級利益,按照區域劃分原則而組織起來的,以暴力為后盾的政治統治和管理組織。

7、民主是一種政治制度,在這種制度中,全體公民有權并且能夠直接或間接地,積極或消極地參與公共事務的決策過程。

8、共和制是指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都由選舉產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國家政體形式,它是當今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的政體。

9、國家元首是指一個國家實際上或形式上的對內對外的最高代表,是國家主權的實際掌握者或象征,在國家機構體系中,實際上或形式上處于首腦地位。

10、壓力集團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會政治主張的人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和主張有組織地影響政府決策和行為的政治性團體。

11、 主要是通過憲法和法律,來實現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態或政治過程。

12、市民社會是指一個國家或政治共同體內的一種介于國家和個人之間的廣闊領域,它由相對獨立而存在的各種各樣的組織和團體所構成。

13、政黨就是指人們為了通過選舉或其他手段贏得政府權力而組織的政治團體。

14、有限政府指在規模、職能、權力和行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確規定和社會有效制約的政府。

15、政治改革是指政治關系的調整與變化,也即統治階級中的政治領導集團根據社會利益矛盾狀況及其對統治權的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政治體系的改進,調節政治關系,以鞏固和完善政治統治的過程。

16、政治共識它指的是人們對政治社會中公民的基本權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種普遍的認識與看法。

17、政治合法是指人們根據其政治正義觀念來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觀念是人們對政治合作的理解。

18、政治參與是指普通公民通過各種合法方式參加政治生活,并影響政治體系的構成、運行方式、運行規則和政策過程的行為。

19、選舉是指國家或其他政治組織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規則,由全部或部分成員抉擇一個或少數人充任該組織某種權威職務的一種政治過程。 20、政治監督,又稱之為自上而下的監督,它屬于政治治理行為范疇,指的是在政治治理過程

中,國家有權機關為保證公共權力主體在所擔負職權的正當范圍內行使公共權力,而對其進行監視、檢查、控制、糾偏的各種活動,包括憲法監督、立法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以及政黨監督。

21、社會監督,又稱之為自下而上的監督,指的是社會團體組織(主要包括政治社團、輿論機構等)和公民個人依據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廣泛政治權利,以批評、建議、檢舉、申訴、控告等方式對各種政治權力主體進行的監督。

22、政治文化是一國國民長期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對于生活其中的政治體系和所承擔政治角色的認知、情感和態度,它與政府、政治組織等制度性結構相對應,成為政治體系的主觀要素。

23、意識形態是一種具有行動取向的信念體系,一種指導和激發政治行為的綜合性的思想觀念。

24、政治革命是指以階級為政治主體旨在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政治統治的暴力行動,是政治權力迅速實現變更,以一種政治體系代替另一種政治體系的激烈的變革。

1政治:是人們在特定的經濟基礎上,通過奪取或者運用公共權力而實現和維護特定階級和社會利益要求,處理和協調各種社會利益要求的社會關系。

2政治學:是研究人們在一定經濟基礎上,圍繞著特定利益,借助于社會公共權力來規定和實現特定權利的社會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 3政治權力:是一種政治能力,也是一種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種政治關系,即支配與服從、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 4政治權利: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權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參與和社會平等三個方面的權利。

5公民權利:指根據憲法、法律的規定公民享有參與公共社會生活的權利。

6參政權:是指公民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的權利,主要包括選舉權、創制權、復決權和罷免權。 7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體(國家)內全體成員共同利益的統稱,它是全體社會成員在一定社會基礎之上所形成的總體意志和要求的表達,是個人利益和團體利益上升到全社會范圍內的利益意志的表現。

8權力: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系,是一個人讓另一個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執行政策和決定的能動的工具。

9權利:是指某人或某一群體所享有的從事某種

行為的資格或正當性。 10國家:是經濟上占有統治地位的階級為了維護和實現自己的階級利益,按照區域劃分原則而組織起來的,以暴力為后盾的政治統治和管理組織。

11力制約原則:指憲法規定的國家權力的各部分之間相互監督、彼此牽制,以保障公民權利的原則。

12治原則:也稱“法的統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國家事條法律化、制度化,并嚴格依法進行管理的一種國家組織原則。 13體:是指一定的社會階級采取何種形式去組織那反對敵人保護自己的政權機關。

14國體:是指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即哪個階級處于統治地位,哪個階級處于被統治地位。

15國家結構形式:指國家的中央權力機關與地方權力機關、整體與局部之間關系的構成方式,它是中央權力與地方權力的關系在國家組織結構形式和原則上的體現。

16君主制:指以世襲和終身任職的君主(國王、皇帝、沙皇、大公、蘇丹)等為國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實際或形式地執掌國家最高權力的國家管理形式。 17單一制:是指國家是由若干行政區域或自治區域組織的統一主權國家。

18立憲君主制:也稱君主立憲制。在實行這種政體制度的國家,君主名義上為國家元首,掌管整個國家的最高權力,實際上君主的權力受到憲法和議會、政府等機關的限制。 19二元君主制:指國家最高權力形式上由君主與議會共同掌握,但實際上較大權力為君主所有,政府也對君主負責,議會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

20議會君主制:指政府對議會負責,君主的行動受議會制約,有民主方式制定的“憲法”,君主無實際權力。 21共和制:指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和國有元首都由選舉產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國家政體形式。 22議會共和制:指國家最高權力由議會執掌,通過選舉產生的總統一般是權力的象征,而不掌握實際權力,是“虛位”國家元首。政府由議會中占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組成,并對議會負責,一旦議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須辭職或者請求總統解散議會,重新舉行大選。 23總統共和制:指總統與議會均由選舉產生,總

統與議會分享實際權力??偨y即是國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腦,直接領導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權。政府成員由總統提名并經議會通過后產生,對總統負責。議會掌握立法權,但不能選舉產生總統,也不能對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時,總統也無權解散議會??偨y與議會之間存在權力制衡關系。 24聯邦制:又稱為聯盟國家,一般由兩個以上的政治實體(州、共和國、邦)結合組成。

25邦聯制:實際上是一種國家的聯盟,它是若干獨立的主權國家為了特定目的而組成的聯盟體。 26國家元首:指一個國家實際上或形式上的對內對外的最高代表,是國家主權的實際掌握者或象征,在國家機構體系中,實際上或形式上處于首腦地位。

27壓力集團:也稱利益集團,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會政治主張的人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和主張有組織地影響政府決策和行為的政治性團體。

28市民社會:是指一個國家或政治共同體內的一種介于國家和個人之間的廣闊領域,它由相對獨立存在的各種各樣的組織和團體所構成。

11、政治社團:政治社團組織就是在社會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價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組織地參與、影響政治事務和政府決策的社會組織或團體。 29政黨:指人們為了通過選舉或其他手段贏得政府權力而組織的政治團體。 30政黨制度:指由國家法律所確定或在實際政治生活中所形成的關于政黨的地位的作用、政黨之間相互關系、政黨執掌政權或參與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規則或規定。

16、政治共識:政治共識它指的是人們對政治社會中公民的基本權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種普遍的認識與看法。

17、政治合法:政治合法是指人們根據其政治正義觀念來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觀念是人們對政治合作的理解。

18、政治參與:政治參與是指普通公民通過各種合法方式參加政治生活,并影響政治體系的構成、運行方式、運行規則和政策過程的行為。 31一黨制:指國家政權完全由一個政黨單獨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實上都不允許其他競爭性政黨存在的制度。 32兩黨制:指由兩個主要政黨占據統治地位并互相競取政府權力的政黨制度。 33多黨制:指由兩個以上競爭性政黨并立角逐政

府權力的政黨制度。 34政治秩序:指社會中人們依據基本的政治共識與法律制度展開政治實踐的一種狀態。

35良好社會:是一種政治秩序處于有序、穩定和連續狀態之中的情形,即政治傳統中人們常指的人類的理想社會。理解。

36重疊共識:指持不同世界觀、社會觀和宗教觀的人們在根據其各自的學說,在政治基本問題上給予各自的支持,并形成一個重疊的基本相同的政治秩序觀念。

37治理:是以維持政治秩序為目標,以公共事務為對象的綜合性的政治行動。 38政治參與:指普通公民通過各種合法方式參加政治生活,并影響政治體系的構成、運行方式、運行規則和政策過程的行為。

39政治表達:指公民行使政治權利的過程,公民通過憲法規定的手段和機會來表示自己的政治觀點政治態度,從而影響政府政策。 40監督:是國家有權機關以及社會公眾依照一定的法律和制度規范對政治權力主體及其行為進行督察、監控和制約的社會活動。

41社會監督: 是社會團體組織(主要包括政治社團、輿論機構等)和公民個人依據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廣泛政治權利,以批評、建議、檢舉、申訴、控告等方式對各種政治權力主體進行的監督。

21、社會監督:社會監督,又稱之為自下而上的監督,指的是社會團體組織(主要包括政治社團、輿論機構等)和公民個人依據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廣泛政治權利,以批評、建議、檢舉、申訴、控告等方式對各種政治權力主體進行的監督。 42選舉:是指國家或其他政治組織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規則,由全部或部分成員抉擇一個或少數人充任該組織某種權威職務的一種政治過程。 43選舉制度:是一個國家通過法律規定的關于選舉國家代議機關代表以及國家公職人員的原則、程序和方法等名項制度的總稱。

44政治監督:是在政治治理過程中,國家有權機關為保證公共權力主體在所擔負職權的正當范圍內行使公共權力,而對其進行監視、檢查、控制、糾偏的各種活動,包括憲法監督、立法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以及政黨監督。 45政治文化:是一國國民長期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對于生活其中的政治體系和所承擔政治角色的認知、情感和態度,它與政府、政治組織等制度性結構相對應,應為政治體系的主觀要素。

46政治心理:是社會成員在政治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對社會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的一種自發的心理反應,表現為人們對政治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認知、情感、態度、情緒、興趣和信念等等。 47意識形態:是一種具有行動取向的信念體系,一種指導和激發政治行為的綜合性的思想觀念。 政治信仰:政治信仰是人們對特定政治理論、信條、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政治態度:政治態度是指在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動機心理過程基礎上形成的綜合性心理過程,它是政治行為的準備階段,是政治行為的重要環節。

48政治革命:是以階級為政治主體,旨在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政治統治的暴力行動,是政治權力迅速實現變更,以一種政治體系代替另一種政治體系的激烈的變革。

49政治改革:指政治關系的調整與變化,也即統治階級中的政治領導集團根據社會利益矛盾狀況及其對統治權的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政治體系的改進,調節政治關系,以鞏固和完善政治統治的過程。

50政治穩定:指一國政治體系的連續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國家政權體系的穩定、權力結構的穩定、政治過程的有序狀態。

51有限政府:指在規模、職能、權力和行為方式都愛到法律明確規定和社會有效制約的政府。 52全球化:指人類社會生活跨越國家和地區界限,在全球范圍內展現的全方位的溝通、聯系、相互影響的客觀歷史進行與趨勢。

53民主:是一種政治制度,在這種制度中,全體公民有權并且能夠直接或間接地,積極或消極地參與公共事務的決策過程。

54民主化:是社會政治體系擺脫傳統特征,以民主核心價值為基礎,建立和推行現代民主憲政的過程。

55行為主義:是指堅信社會科學應該建立在可觀察的人類行為基礎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數據展開研究的觀點。

56一院制:指只設立單一的民選立法機關,其權限規定、立法程序、成員產生和任期規定相對比較簡要統一。 57兩院制:指在一個國家中存在兩個并立的立法機關,共同行使立法權。

58政治社團組織:是在社會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價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組織地參與、影響政治事務和政府決策的社會組織或團

體。

59政治共識:是人們對政治社會中公民的基本權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種普遍的認識與看法。 60政治合法性:指人們根據其政治正義觀念來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觀念是人們對政治合作的 61公開性:指每一個公民都有權獲得與自己的利益相關的政府政策的信息,這些政治信息必須能夠及時通過各種傳媒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夠有效地參與公共決策過程,并且對公共管理過程實施有效的監督。 62政治投票:是公民個人在競爭性的政策或候選人之間或在其他有爭議的政治問題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態度的一種政治行為方式。 63政治結社:指具有共同政治目的的公民為了相同的利益而結成持久性的集團組織。 64政治集會:是指眾多的人為了共同的目的臨時集合起來舉行會議,聯合表明自己的政治觀點,向政府提出某種支持或要求。 65政治請愿:是公民向國家或地方公共團體表達自己對有關政策事項意見和希望的行為。 66院外活動:指個人或團體通過與政府官員和政治領導人進行接觸,在涉及許多人的問題上試圖影響政府官員或政治領導人決定的活動。 67政治認知:是政治主體對政治事件、政治人物、政治活動及其規律等的認識、判斷和評價,即對各種政治現象的認識和理解。 68政治情感:是政治主體對政治體系、政治活動、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形成的自發的內心體驗和感受,是政治主體在認知過程中形成的對政治事件、人物、活動等的好惡、親疏等心理瓜。 69政治動機:即激勵并維持政治主體的政治活動以達到一定政治目標的內在動力。 70政治思想:是特定歷史時期人們在對政治生活系統化思考的基礎上形成的政治觀點、政治理論和政治學說。

71政治信仰:是人們對特定政治理論、信條、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72政治理想:是人們對政治體系和政治過程未來目標指向的設定。

73政治理論: 是人們有關政治生活的系統性認識以及在這些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的概念、原理體系,它是政治思想最為直觀和系統的表述。 74政治態度:指在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動機心理過程基礎上形成的綜合性心理過程,它是政治行為

6

的準備階段,是政治行為的重要環節。

75憲政:是通過憲法和法律,來實現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態或政治過程。

76寡頭鐵律:即認為組織從來就是寡頭的組織,任何社會都由組織(政黨)來實施統治,而組織又是由少數領袖(寡頭)來實施統治。即使民主政黨也是如此。 77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產基礎上獲得了社會內容和特性的需要。

78公民監督:主要是指公民通過批評、建議、檢舉、揭發、申訴、控告等基本方式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權力行使行為的合法性與合理性進行監督。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縣地稅局年度工作總結下一篇:新擔當新作為發言材料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