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韶關市重工業發展

2022-07-29

第一篇:韶關市重工業發展

韶關市產業轉移工業園有哪些

目前韶關市符合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有哪些?

5個。東莞(韶關)產業轉移園區、東莞石龍(始興)產業轉移園、東莞東坑(樂昌)產業轉移園、東莞大嶺山(南雄)產業轉移園、東莞大嶺山(南雄)產業轉移園

韶關是廣東省的重工業基地和制造業信息化示范市。目前,東莞(韶關)產業轉移工業園共有入園企業105家,建成和在建項目的總投資額69.69億元。園區主導產業突出,形成以機械制造、電子信息、玩具、生物制藥、印刷包裝、紡織服裝、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等為主的產業體系,其中機械制造、電子信息、玩具等三大主導產業發展較快,2007年產值占園區工業總產值76.9%.產業結構頗有東莞的影子。“東莞的產業要轉移,首選韶關。”陳向新透露。

韶關工業基礎雄厚,形成了鋼鐵、冶金、電力、煙草、機械等支柱產業,當前正拓展大規模園區建設,包括湞江產業轉移工業園、韶關工業園、武江科技工業園和曲江經濟開發區,并成功競標獲得廣東省產業轉移競爭性扶持資金。同時,通過鐵路、港口、海關等部門的協調合作,韶關還成功將企業出口產品的物流成本降低逾三分之一。

韶關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中山(韶關)產業轉移工業園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

(韶府辦〔2008〕161號)

各有關單位:

《中山(韶關)產業轉移工業園管理辦法(試行)》業經征求中山市人民政府同意,并經韶關市人民政府審定,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韶關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二○○八年七月二十四日

摘要:積極主動地承接產業轉移,已成為后發展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助推器。目前,韶關市正在積極主動地承接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為了使韶關市產業轉移又好又快地發展,本文從10個方面論述加快韶關市產業轉移園建設的思路。

關鍵詞:韶關市產業轉移因科學規劃科學建設

目前,韶關市正在響應廣東省的號召,積極推進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在產業轉移園的規劃、建設、土地、環保、招商、效益、用人、政務、配套和品牌等方面的問題。因此,探討如何加快韶關市產業轉移園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科學規劃產業轉移園

產業轉移園是承接產業轉移、加速產業集聚、培育產業集群的主要載體,必須加強產業轉移園的規劃引導,促進產業轉移園科學發展。要對韶關市所有園區實行“統一規劃、分期開發、開發一片、建成一片、滾動發展”,對各園區的功能布局、產業定位、配套設施、綜合效益和環境保護等進行統籌規劃,努力打造效益園區。例如,將韶關工業園區、曲江經濟開發區、中山三角(湞江)產業轉移園整合成為東莞(韶關)產業轉移園,重點發展玩具、機械裝備和電子信息三大產業集群;各個縣(市)區都將本地的各類工業園、經濟開發區和產業轉移園整合成為一個符合當地特色的產業轉移園,如南雄的精細化工產業轉移園等。由市政府統一協調產業發展方向,在韶關市范圍內最大限度地避免產業重復。

二、科學建設產業轉移園

產業轉移園建設要以總體規劃為指導。把園區各項建設納入統一規劃管理,拋棄過去圈地式、粗放式、低水平開發模式,保證園區建設能夠按照總體規劃協調、健康、有序地進行。要采取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相結合的運行辦法,綜合運用政策和市場手段,多元化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破解園區建設融資難題。首先,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加快園區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園區道路、供水、供電、污水處理、通信等配套設施建設。其次,進一步加大市場運作的力度,可以將園區的加油站經營權、道路冠名權、候車亭廣告經營權、職工公寓、學校、購物、飲食、娛樂等配套服務項目推向市場,推動園區建設步入良性發展軌道。最后,還要積極爭取國家與省的支持,將本地交通道路建設和園區建設納入規劃范圍,從而降低產業轉移園的建設成本。

三、積極破解產業轉移園的土地問題

加強協調與指導,使符合條件的產業轉移園盡快獲得政府的認定,努力把產業轉移園區建設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要載體。面對產業轉移用地指標緊而且價格高的窘境,一要鼓勵開展“舊村莊、舊廠房、舊城區”改造,充分開發未利用地和廢棄地,依法收回沒有按規劃要求開發的閑置土地。努力拓寬工業用地的來源;二要對項目建設容積率、建筑密度、開工、竣工和投產時間以及投入與產出的標準進行統一規定,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價值:三要積極開展企業產品升級換代招商,這樣可以不受用地問題的制約:四要大力開展軟件產業等用地少產業項目的招商活動。

四、積極解決產業轉移園的環保問題

在科學發展觀的視角下有選擇性地引進項目,避免水資源和山區資源的潛在環境風險和資源的掠奪性開發。規劃更加注重生態文明建設,更加注重環境功能分區,對嚴格控制區、有限開發區和集約利用區等區域的功能給予明確定位。對進入園區項目的選址和規劃提前介入,積極主動做好服務,掌握區域環境功能區劃、環境現狀、環境保護敏感目標等情況,為環境影響評價及環保審批提供科學依據。要加快環評工作的進度,按照國家、省環境評價標準,提前開展區域性項目環評,努力破解環保審批難題。要主動加強與省環保等部門的聯系溝通,當地環保部門要安排專人負責每個項目的環評審批咨詢和跟蹤服務,同時設立項目環評審批工作進度表,加強督辦。堅決杜絕因環評審批影響項目進度的情況。環評沒有通過的企業一律不準引進,已經引進來的項目環保不達標的一律要整治達標。要加強建設項目環保管理,堅持做到項目施工和污水處理、固體廢物處理等設施施工同步進行,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五、要以產業轉移園為單位組建招商隊伍

圍繞產業轉移園的產業定位,積極引進培養相關產業的招商人才,著力完善用人機制??梢詮膶I中介機構引進一批,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一批,內部優化調劑一批。后備干部充實一批,不斷加強專業招商人才隊伍建設。建議根據產業轉移園的產業定位,由當地政府牽頭,組織外經局、經貿局、產業轉移園管委會和園內相關企業共同組建相應的專業招商隊伍,一個產業轉移園的招商隊伍,主攻一個產業。加強對專業招商人員的培訓,讓他們熟悉國內外基本情況,充分掌握有關項目資訊、產業發展趨勢和相關產業政策,同時也熟知當地的政策優勢、資源優勢,以及招商引資的發展水平。要加大對招商引資工作人員的獎懲力度,對招商引資有功的人員及時進行獎勵與提拔,對招商引資不力的人員及時進行處罰與調離。

六、提高進入產業轉移園企業的經濟效益

要圍繞產業轉移園的產業定位,開展上、下游相關企業的招商,努力培育產業轉移園的產業集聚度。要以“四個相結合”。即:“堅持政府推動與遵循市場規律相結合,堅持產業轉移與產業升級相結合,堅持產業轉移與產業集聚相結合,堅持產業轉移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為基本原則,結合韶關市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和綜合成本優勢,形成產業轉移園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要提高招商項目效益,優先考慮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企業招商。要拓寬招商的地域,突破珠三角的局限,國內外進行招商引資。要積極研究國際500強、國內100強、行業10強等大企業的投資動向,爭取引進更多的大企業來韶關市落戶。要突出資源產品的深加工、精加工的招商,延伸產業鏈和價值鏈。要加快招商引資產業結構向生態工業、生態農業、高新技術、教育以及現代物流、金融保險、商務會展、總部經濟、文化創意、服務外包和旅游等現代服務業轉變的步伐。密切聯系國內外行業協會,委托國內外專業招商機構進行招商,通過它們引進大企業、大集團。

七、切實解決產業轉移園的用人問題

圍繞產業轉移園的產業定位,配備精通產業、熟悉招商、懂得管理的復合型產業轉移園管理人才。加大引進產業相關院校的本科、碩士和博士畢業生的力度,為產業轉移園發展提供人才支持。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切實解決企業用工難的問題。發揮韶關市作為技工教育強市的優勢,從招生、教學和分配等方面采用訂單式培養的模式,解決企業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問題。制定鼓勵下崗職工到園區相關企業再就業的政策,發揮他們已有的專長。充分利用國家允許土地流轉的新政策,制定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和園區用工一條龍對接的措施。充分利用互聯網傳播范圍廣的特點,大力開展網上招工活動。制定吸引和留住農民工的優惠政策,努力使農民工享有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務。

八、不斷優化產業轉移園政務環境

在各個產業轉移園建立行政服務中心,實行“一棟樓辦事、一個口受理、一個窗收費、一條龍服務”,把多個窗口審批變為“一個窗口”審批,及時解決實際問題,形成高效服務,增強承接產業轉移優勢和產業轉移集聚效應,使韶關市成為投資者理想和明智的選擇之地。實行“一個窗口”受理投訴,每天24小時值班。為投資者提供全方位、全程式、“保姆式”的個性化服務:成立由市領導為組長的“安商富商領導小組”。強化“外商投訴處理中心”職能,出臺相關規范性處理辦法,對刁難投資者、“吃拿卡要”的人員實行通報、調崗或開除等處理,

切實改變人為因素造成的阻力。建立招商環境評價體系,定期對招商環境進行檢查、評價,并及時有效地加以改進。

九、不斷優化產業轉移園配套環境

重視營造良好的產業集聚環境,加快完善產業轉移園發展必需的研發、金融、物流、營銷等配套設施服務。韶關市各個產業轉移園要與該產業的國內外一流科研院所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加大引進高新技術項目的力度:要引進一批該產業國內外一流企業的研發機構,特別是吸引世界知名大企業、高科技企業在產業轉移園建立研發中心,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服務。加強與國內外金融機構的聯系,設法引入金融機構在產業轉移園設立分行,使企業和項目有更多的融資空間。加強與國內外一流的物流企業的聯系,設法在產業轉移園引入規模較大的物流企業,為園區的企業提供更好的物流服務。加快產業轉移園內企業資產整合與引進戰略投資者的步伐,爭取更多的企業上市。

十、全面打造各個產業轉移園的品牌

產業轉移園規劃與建設要充分考慮產業特點,通過建筑和環境特色來營造產業的形象。建議產業園區按照工業旅游景點的標準建設,從而使產業與旅游兩大產業實現雙贏的局面。建立產業轉移園網站,并與各主要產業網、產業協會、產業廠等建立鏈接。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如在韶關市的廣播、電視和報紙設立產業專欄。充分利用丹霞山、南華寺等各個旅游景點設置廣告來向游客宣傳。定期舉辦各種造勢活動,如產業博覽會和產業知識競賽等。聘請國內外產業協會、知名產業廠、產業院校和有關專家為產業轉移園顧問,為產業轉移園的發展出謀劃策。要增強“后招商”觀念,加強對已有項目投資公司的聯系和服務,通過優質的服務,起到“以商引商”的效果

2009年11月10日上午,韶關市人民政府與深圳市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舉行汽車項目投資協議簽字儀式,項目首期投資15億元。該項目的落實使韶關多年來期盼有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的愿望終于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徐建華,市委副書記、市長鄭振濤,市政協主席鄧蘇夏等市領導和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王傳福、副總裁吳經勝、毛德和,以及我市有關單位、部門和企業代表參加了簽字儀式。副市長陳秋彥主持簽字儀式。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香港上市的跨國公司。比亞迪汽車是我國最具創新能力的新銳品牌和最具競爭力的民族自主汽車品牌。深圳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是該知名品牌的汽車制造商,是比亞迪的四大汽車產業基地之一。根據協議,比亞迪公司將在東莞(韶關)產業轉移工業園投資建設國家級汽車試車跑道和汽車零部件的生產基地,項目全面建成后年產值將超過10億元,并把韶關作為未來重點戰略投資的區域。

王傳福在簽字儀式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感謝韶關市委、市政府為項目的落實所做的高效率工作,他表示將把在韶關投資建設的汽車試車跑道建成國內規模最大的汽車試車跑道,同時公司將充分考慮韶關當地的稅收和就業問題,為韶關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徐建華在簽字儀式上代表韶關市委、市政府對協議的簽約表示熱烈祝賀,并表示韶關將與比亞迪公司一道,認真落實戰略投資合作協議,全力為韶關比亞迪汽車項目營造優良的發展環境。他同時要求各有關部門、單位要千方百計支持項目建設,想方設法提供優質高效服務,及時解決韶關比亞迪汽車項目推進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爭取項目早日開工建設、早日

建成投產、早日產生效益。與此同時,各企業尤其是汽車零部件等裝備制造企業,要加強與比亞迪公司的對接,積極參與產業鏈分工,努力成為比亞迪公司的戰略合作伙伴,在協作配套中實現加快發展。

鄭振濤、吳經勝分別代表韶關市人民政府、深圳市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在投資協議上簽字。

第二篇:韶關市工會經費撥繳暫行辦法發展與協調

司訴 訟

理由

是什么?

韶關市工會經費撥繳暫行辦法

為推動我市工會工作和工運事業的發展,強化依法撥繳工會經費意識,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辦法》,結合我市實際,制定韶關市工會經費撥繳暫行辦法。

第一條 工會經費及工會建會籌備金的征收范圍:韶關市行政區域內(包括各縣、市、區)機關、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經濟組織。

第二條 工會經費的計算基數:工會經費的撥繳以繳費單位全部職工的工資總額為計算基數。

全部職工是指在繳費單位中工作,取得工資或其他形式勞動報酬的各類用工性質的全部人員,包括離開本單位仍保留勞動關系的職工和內部退養職工。

工資總額是指繳費單位一個月支付給全部職工的勞動報酬,包括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加班工資和其他特殊兌現方式(含年薪制、市場發包或勞務結算形式)支付的工資總和。對經營性的企事業單位工資總額確認不以經費來源、支付形式為依據,凡是以貨幣形式和非貨幣形式支付的、工資科目開支的和非工資科目開支的、稅前列支和稅后列支的都應列入工資總額計算范圍。

第三條 工會經費撥繳的比例:凡已建立工會組織的企業、事業單位,按每月全部職工工資總額的2%繳交工會經費;設立滿12個月仍未依法建立工會組織的單位,從第13個月開始,按每月全部職工工資總額的2%繳交工會建會籌備金(2009年1月1日以前已設立的單位,設立之日均以2009年1月1日為計算始點)。

第四條 工會經費由地方稅務機關代征,按地方稅收管理體制實行屬地征收。

財政全額預算撥款的行政機關、依照公務員管理的事業單位的工會經費由財政部門按有關規定劃撥同級地方總工會。

第五條 繳費單位在每月終結后15日內,使用《廣東省地方稅收納稅申報表》,向所在地地方稅務部門申報繳交工會經費。

對采取預繳清算法的繳費單位,年終繳費單位自行進行匯算清繳。多繳的部分抵作下年經費,少繳部分年終后15日內據實補繳。

第六條 征收工會經費統一使用地方稅務機關的稅收票證,并參照稅收征繳方式繳款。

第七條 工會經費的劃撥辦法:凡建立工會組織的企業、事業單位,按每月全部職工工資總額2%上繳工會經費的,地方總工會在收到經費后的五個工作日內將基層工會應留成部分的工會經費(全額工會經費的50%)劃撥繳費單位。

為應對金融危機的影響,幫助企業和職工共渡難關,地方總工會在2009年、2010年兩年內對外商投資企業、民營企業實行優惠政策。

(一)凡在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內,新建工會的外商投資企業、民營企業繳費單位,工會經費繳交實施“即交即撥即補”的辦法:即新建企業工會按每月全部職工工資總額2%上繳工會經費的同時,地方總工會即時將基層工會留成部分的工會經費(全額工會經費的50%)劃撥繳費單位,即時將應繳地方總工會的工會經費(全額工會經費的50%)以補助的形式下撥繳費單位。

(二)凡在2009年1月1日之前已建工會的外商投資企業、民營企業繳費單位,按每月全部職工工資總額2%上繳工會經費后,地方總工會按其上繳經費總額90%的比例劃撥繳費單位。除此之外,仍有困難的繳費單位,可向地方總工會提出申請,經確認后,地方總工會可酌情再給予基層工會適當的經費補助。

第八條 “工會建會籌備金”的劃撥辦法:對按全部職工工資總額2%繳交“工會建會籌備金”的事業單位、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地方總工會在其建立工會組織后的五個工作日內,按50%的比例一次性劃撥繳費單位。

對按全部職工工資總額2%繳交“工會建會籌備金”的外商投資企業、民營企業,地方總工會根據其建會時間,在工會組織建立后的五個工作日內,按比例劃撥繳費單位。

(一)企業凡在設立之日起兩年內建立工會組織的單位,一次性全額劃撥繳費單位;

(二)企業凡在設立之日起三年內建立工會組織的單位,按80%的比例一次性劃撥繳費單位;

(三)企業凡在設立之日起四年內建立工會組織的單位,按60%的比例一次性劃撥繳費單位;

(四)企業凡在設立之日起四年以后建立工會組織的單位,按50%的比例一次性劃撥繳費單位。

第九條 帳戶的設立與管理:市、縣級總工會在專業銀行開設工會經費收繳集中戶,基層工會應建立工會經費專戶并按有關要求加強使用管理。

市區(不含曲江區)征收的工會經費及工會建會籌備金統一繳入市總工會經費收繳集中戶,其他各縣(市、區)征收的工會經費及工會建會籌備金直接劃入各縣(市、區)總工會經費收繳集中戶。

各縣(市、區)征收的中省駐韶單位工會經費及工會建會籌備金統一繳入市總工會經費收繳集中戶。

對于多收或錯收工會經費的退費,由繳款單位提出退款申請,提供原始票據,由其同級市、各縣(市、區)總工會辦理退費。

第十條 工會經費管理:地方總工會按規定比例上繳其上一級總工會。

地方總工會和地方稅務機關對征收的工會經費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挪用、壓庫、混庫。

第十一條 工會經費的清算和法律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和有關文件精神,任何單位和個人都無權減免工會經費。對撤銷、關閉和破產的企事業單位,必須由單位工會提出書面報告,并附有關撤銷、關閉和破產清算的文件及相關材料復印件,經主管工會審核,報所在地地方總

工會同意后,由所在地地方總工會函告地方稅務機關停收工會經費。

對拖延、拒繳工會經費的單位,且經催繳無效的,地方總工會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第四十三條的規定,向當地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拒不執行支付令的,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十二條 市、縣兩級總工會將定期對各繳費單位繳交工會經費及工會建會籌備金情況進行專項檢查。

第十三條 工會經費征收中的有關政策問題,由市總工會負責解釋。

第十四條 本辦法自2009年1月1日起實施。

發布部門: 發布日期:2009年04月23日 實施日期:2009年01月01日

第三篇:廣東韶關旅游發展戰略

第一章旅游發展戰略

(一) 戰略依據:

1. 政策依據

1) 國家旅游局:《關于開展旅游業“十五”計劃和至2015年長遠規劃的編制工作的

通知》

2)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

3) 中共韶關市委十屆八次全會《韶關市貫徹〈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實施意見》 4) 韶關市政府出臺《關于推動我市旅游業率先跨越發展的實施意見》

2. 法律依據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2)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3) 《中華人名共和國城市規劃法》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二) 戰略定位:

1. 確立韶關旅游城市的戰略方向——建設粵北旅游強市

打造旅游強市,促進跨越發展的決心堅定,提出從觀光向觀光休閑轉變,打響建設“丹霞世界自然遺產地”、“禪宗文化圣地”兩大品牌,市旅游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設旅游強市的目標,在旅游發展的方式資源整合上、旅游的宣傳促銷方式的創新上做了很多的探討和嘗試,成效明顯,08年首次突破了1000萬人次,09年達到1200萬人次,今年預計會達到1500萬人次。談到旅游局未來發展規劃,陳波說,主要從兩大方面入手:第一就是要以丹霞山申報自然遺產成功為抓手,提升我市旅游發展的硬環境,完善《韶關市旅游交通規劃》,提升景區的可進入性;提高接待能力,建設有會展又有商務性質的五星級酒店,豐富娛樂設施,打造粵北特色的美食街、購物街,完善吃、住、行、游、購、娛服務配套;在三年內打造三個5A、10個4A級景區,提高韶關市旅游的精品產品號召力;第二,增大旅游營銷、招商引資的力度,跟蹤落實實施項目帶動發展戰略;圍繞游客滿意度,提升服務水準,發揮旅游學校的優勢,當好創文工作的義務宣傳員,并采取配套的機制來解決旅游從業人員的后顧之憂和操守等方面的問題。

2. 借高鐵騰飛——韶關旅游開進粵東

武廣快線以及即將開通的韶贛高速拉近了韶關至閩南和粵東各市的距離。2010年是廣東省華人華僑旅游年,臺胞和華僑密集的潮汕和閩南地區將成為丹霞山目前最需要突破的旅游客源市場之一,為此,這次推介會采取實對實的做法:一是根據飛機接駁高鐵和大巴直達的交通方式,分別把廣州和贛州作為中間節點,精心設計了多條旅游線路,推向當地市場;二是面向此行六市海外影響力較大的市場出臺了省外市場組團獎勵辦法和首團免費體驗游新景點的優惠政策;三是借助丹霞世遺提名地、世界地質公園和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三塊金字招牌勁推暑期修學旅游,增加了科普教育課等新內容,并推出學生暑期半價的折扣,同時也重點推出了丹霞山浪漫之旅、暑假消夏避暑之旅和老年人養生之旅等不同主題的產品。

(三) 核心問題:

作為廣東北部經濟相對落后,旅游資源豐富的區域,如何最大限度地發展資源優勢,合理布局,規避投資風險,通過旅游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史規劃的核心問題。

(四) 戰略思想:

韶關市旅游資源豐富,是廣東旅游資源大市,但旅游知名度明顯不足。因此,規劃組將以世界自然遺產——丹霞山為發展重心,打造世界知名的“丹霞地質游、南華宗教游、瑤族文化游”三大旅游線路。

(五) 戰略目標:

1. 實現2015年接待旅游者2000萬人,年均遞增達到10%,占全省旅游接待總人數

的10%。其中接待境外旅游者400萬人,年均遞增13%。全市旅游營業收入100億元。

2. 實現2030年,接待旅游者3000萬人,全市旅游營業收入250億元。

(六) 戰略重點:

1. 打響世界自然遺產地品牌 建設丹霞地貌特色旅游文化

丹霞山今年成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為丹霞山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管委會主任黃大維表示,要突出打響“丹霞世界自然遺產地”品牌,把加大對景區旅游格局的調整力度,加快文化項目建設作為丹霞山今后發展的主要方向。

2. 弘揚深挖千年禪宗文化 奮力打造大南華文化創意產業園

以南華禪寺為核心的“大南華”建設項目被列入韶關市和廣東省“十一五”發展規劃和重點項目建設。如何從更廣袤的角度探討“禪宗六祖文化”和“大南華”兩大旅游文化品牌走出廣東,怎樣與禪宗文化傳播密切關聯的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安徽等省,甚至周邊的國家地區攜手弘揚禪宗優秀文化。曲江區通過不懈努力,上下聯通,引進戰略投資者奮力打造大南華文化旅游創意產業園。

3. 打民族文化牌,走旅游生態路

近年來,乳源按照“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要求,堅持打響“瑤族牌”,使旅游文化得到充足發展,瑤歌、瑤舞、瑤繡將在旅游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七) 戰略階段:

1. 前期(2010~2015年):旅游開拓期

通過政府主導和對旅游業大力扶持以及全社會積極參與,韶關市旅游產業發展格局基本構筑成型,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龍頭產業和國民經濟的戰略產業進行培植和發展,實現向支柱產業的轉變。啟動代表韶關市旅游形象和具有拉動作用的重點旅游項目,抓緊丹霞申遺成功的機遇,率先發展丹霞旅游精品線,帶動各行業發展。培養一批4A或5A優秀景點。

旅游業建設投入占規劃期總投入的35%。

2. 中期(2016~2020):旅游增長期

旅游業不斷調整和優化,形成“丹霞地質游、南華宗教游、瑤族文化游”的三大特色路線,在全國及海外有一定知名度。韶關市“大丹霞,大南華”文化旅游形象初步成型。打造以三大特色路線為核心的A級旅游景觀。結構進一步優化,規模擴大,迅速實現“粵北旅游中心城市”的戰略地位。韶關旅游在國內旅游市場上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知名品牌。

旅游業建設投入占規劃期總投入50%。

3. 遠期(2021~2030):旅游成熟期

旅游業作為韶關的重要的支柱產業,持續,健康而穩步發展。在本階段,旅游規劃項目先后建成,旅游環境和旅游產業結構達到最優化,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得到有效實施。韶關市旅游作為中國丹霞地貌旅游的核心景點,在國內外享有一定聲譽。

旅游業建設投入占規劃期間總投入的15%

(八) 戰略措施

推進旅游資源一體化管理。要加大對旅游資源開發的協調、統籌力度,促進旅游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積極探索建立旅游資源一體化管理體制,按資源一體化管理要求調整旅游管理機構職能,嘗試或引進投資公司的管理模式,推動旅游資源由多頭管理向統一管理轉變。強化旅游管理部門對旅游項目開發的指導,加強對旅游項目開發的審核和監督。

加強旅游誠信。建立企業和從業人員誠信獎懲機制。建設以游客滿意度為基礎的旅游目的地評價體系。

探索導游人員按合伙人制度開辦服務所等做法,保障旅游服務人員合法收入。旅行社在參團報價中要將導游服務費單列,并確保作為導游人員報酬。將導游員等級納入人事部門認可的職稱評定和技術等級評定序列。鼓勵企業實行導游員聘任薪酬與職稱掛鉤制度。

完善旅游標準。加快研究制訂與相關行業標準相銜接的旅游服務標準體系。圍繞在旅游飯店、旅游景區(點)等要素上建立的主體標準,逐步編制配套標準和輔助標準,建立旅游業各要素專業門類的標準體系。加快推進旅游標準的達標評定工作,加強對旅游標準化實施監督。積極推動條件成熟的市級標準上升為省級標準。

健全旅游信息。探索引進各類社會資本,完善我市以12301系統、旅游服務中心體系和旅游道路標識體系為核心的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務體系,切實做到公益與市場相結合。建立旅游信息即時監測系統和旅游信息預警機制。積極扶持包括在線預訂、在線銷售、在線旅游宣傳推介等專業旅游企業的成長。

加強旅游宣傳推介。 加強對重點景區的包裝和宣傳,推動重點景區提升為名牌、精品景區,把品牌擦得更亮、打得更響。加快推出一批以世界自然遺產地丹霞山為龍頭的具有國際旅游目的地發展前景的山水休閑旅游產品,打造廣東名勝山水旅游品牌;加強與以廣深珠現代化都市為代表的旅游產品的連線,推出廣東珠三角都市加粵北山水旅游新組合。整合全市加強整體促銷和聯合促銷,把旅游宣傳與經貿會展、文化交流、對外招商等有機結合起來,依托主流媒體,進行全方位的韶關城市形象宣傳。充分運用網絡、手機等新媒體,形成旅游宣傳的立體優勢。利用網絡等信息化手段廣泛開展廣東旅游產品推廣,與知名網絡媒體合作策劃展示新廣東新旅游新形象,采取細分市場、細分主體的方式,根據入境旅游市場的變化,適時調整境外宣傳推廣策略,千方百計抓住主體市場,積極開拓新興市場,最大限度拓展發展空間。支持大丹霞、大南華、大南嶺等一批具備國際國內旅游目的地資質的景區開展品牌推廣,提供資金和智力支持,指導策劃大型活動;在港澳臺、北京、上海以及重要的周邊客源市場牽頭投放宣傳,組織省際市場對接。

提升旅游產業規模。 通過深化體制改革,扎實推進旅游產業化,構建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在旅游資源管理、開發方面,要打破區域限制,打破條塊分割,推動旅游資源重組,杜絕區域內同質競爭,避免旅游發展定位混亂,推動我市旅游與周邊鄰近旅游區乃至珠三角旅游區更大范圍內的旅游區域合作。按照“大旅游”思路推進產業聯動,舉全市之力推進文化、農業、體育、教育、科技等產業與旅游產業相結合,延長產業鏈和服務鏈;切實提高餐飲、購物和娛樂休閑消費在旅游總花費中的比重;抓住我市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現代服務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的契機,策劃開發具有特色的生態觀光休閑度假旅游。大力引導社會資本、民營資本投向旅游產業領域;充分發揮旅行社在旅游市場中的核心作用,鼓勵旅行社積極走出去,在省內外主要客源地設立分支機構,為我市旅游市場拓展新的觸角。培育扶持旅游企業做大做強。優化發展環境,加大激勵力度,引導旅游企業通過資產重組、品牌經營、連鎖經營等多種途徑壯大實力,提高市場份額和貢獻份額;引導旅游企業加強與國際、國內著名品牌旅游企業的合作,培育一批市場競爭力強的旅行社,構建起高星級酒店群,推動我市旅游酒店業加快振興。鼓勵以行政劃撥、資產重組,資產收購等手段整合形成以資本為紐帶的酒店管理集團。推動酒店集約化經營。扶持酒店集團品牌輸出,對于已簽約進行品牌輸出的項目,旅游、勞動部門在營銷宣傳、人力資源培訓等方面予以一定程度的資助及支持。

(九) 戰略創新:

倡導低碳旅游。創建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低碳旅游縣(市、區)、低碳景區、綠色酒店等。將低碳旅游發展納入全市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框架。對環保等級較高的旅游設備可加速其折舊,相關費用可列入企業成本開支。鼓勵科研機構和旅游企業建立低碳旅游實驗室。

鼓勵旅游制造業發展。旅游制造業列入生產性服務業扶持政策普及范圍。將房車、高爾夫、滑翔傘、熱氣球、攀巖、登山裝備、景區索道、游樂設施和數字導覽設施等旅游裝備制造業納入全市鼓勵類產業目錄。舉辦大型旅游設備制造業展覽活動,搭建旅游裝備制造業展銷平臺。

探索旅游產業園發展模式。爭取國家和省的支持、指導,制定旅游產業園評定標準,創建若干個產業關聯性強,集聚程度高,帶動作用明顯的旅游產業園。市、縣(區)在綜合平衡各項建設項目時,對旅游產業園區實行傾斜性政策。符合條件的旅游產業園享受產業轉移園同等待遇。

引導旅游科技發展。重點研發和推廣酒店中央預定系統,低碳旅游技術以及基于手機、互聯網和汽車

的旅游者便利新技術。每年規劃一定額度的科技資金,對于旅游業發展所需的旅游科技實行招標攻關。加快以第三代移動通信網絡為基礎的“3G旅游新時代工程”建設,打造全省旅游信息建設示范項目。

開發快捷交通旅游產品。鼓勵依托快捷交通網絡進行旅游產品開發,引導高鐵站點建設旅游服務咨詢中心,配套站點與景區之間的公共交通和租車服務。鼓勵各旅游企業在人流密集地設立散客咨詢服務中心(站),完善高速公路休息站的旅游功能,建設若干條高速景觀道,鼓勵在條件較好的交通節點開發美食街、特色汽車旅館等。

建設粵北生態旅游發展示范區。以生態資源為依托,以名山風光、森林公園、溫泉等自然旅游資源為抓手,結合名寺、客家文化、少數民族風情、革命遺跡等文化資源,依托“大南華、大丹霞、大南嶺”旅游品牌,建設集休閑度假、觀光考察、學術研討、野外探險、愛國主義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的粵北生態旅游發展示范區。

第四篇:嘉峪關市體育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十二五”期間,是我市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推進富民強市建設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市建設西部體育明星城的攻堅時期。為了促進我市體育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好地發揮體育在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據市委、市政府的總體部署和國家體育總局、甘肅省體育局《體育事業“十二五”規劃》,結合我市體育事業發展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十二五”時期體育事業發展的基礎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十一五”時期體育事業發展成就顯著。五年來,全市體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把體育事業置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大環境、大背景下謀求發展,適時提出了建設西部體育明星城的戰略目標和打造體育品牌賽事的重大舉措,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迎難而上、開拓進取,全市體育事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科學發展新成就。

1、群眾體育蓬勃發展。認真貫徹落實《全民健身條例》,積極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群眾體育出現了嶄新的面貌。建立并完善了符合我市實際,內容涵蓋組織領導、規章制度、群體社團、群體隊伍、場地設施、賽事活動、體質監測及體育宣傳等方面的全民健身基本框架體系?;鶎尤罕婓w育組織網絡發展迅速,成立各級體育社團及體育俱樂部10個,群體工作專兼職人員隊伍進一步擴大,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到200余人。圍繞全民健身宣傳月、青少年陽光體育、春節億萬農民健身等主題活動,全民健身活動豐富多彩。每年都組織12項(次)以上全市性的群體競賽活動,經常性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日益增多。農民體育、傷殘人體育、老年體育、職工體育得到進一步加強。2006—2010年,我市29個單位和集體獲全國和全省全民健身活動優秀組織獎、群眾體育先進單位稱號,23人獲全省群眾體育先進個人稱號,2人獲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個人稱號。

2、競技體育成績突出。堅持“精兵強項”發展之路和龍頭帶動發展戰略,堅持“三從一大”的科學訓練原則,合理調整項目布局,不斷完善訓練機制,加強后備人才培養。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發展到8所,建立了3個國家青少年體育俱樂部。2006-2010年向省和國家輸送體育后備人才73人,為國家培養輸送了楊艷玲、那玉波、敖長榮等一批優秀運動員。在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上,我市籍運動員獲得4枚銅牌,占甘肅代表團獎牌的40%。楊艷玲代表中國參加2008年北京殘奧會女子坐地排球比賽,榮獲冠軍。在省十一和十二屆運動會上,運動成績保持全省前列,獎牌和總分均創歷史新高。我市體育健兒在近五年間共獲得省級以上各級各類賽事金牌76枚、銀牌43枚、銅牌55枚,有200余名運動員達到運動員等級標準,有6人7次破5項省紀錄。市體校獲“國家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和“國家曲棍球奧林匹克后備人才培養基地”稱號。

3、體育產業發展步伐明顯加快。以電腦體育彩票為支柱,我市體育產業得到蓬勃發展。截止2010年底,體育彩票銷售累計5457萬元,提取公益金270萬元,為我市體育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體育場館廣開渠道,在滿足訓練、比賽需求的同時,加快市場化運做的步伐。體育健身娛樂、體育服務、競賽表演等發展較快,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

4、體育基礎設施更加完善。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斷加大,建成了能容納7000人的體育館、15000人的標準體育場、綜合館、網球館、汽車場地越野賽場、曲棍球場、鐵人三項訓練基地等一批大型體育基礎設施。便民健身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在全市城市社區建設全民健身路徑18條,健身休閑廣場11個。3鎮17個行政村全部建成了“一鄉一站”、“一村一場”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截止2010年末,我市共有符合普查標準的各類體育場地373個,占地面積819517平方米,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13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7平方米。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種類齊全、銜接配套的體育場館設施,為我市全民健身、訓練競賽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優良環境和條件。

5、賽事舉辦成績斐然。2004-2010年,我市先后成功舉辦了六屆國際鐵人三項賽、一屆航空動力懸掛邀請賽、一屆全國汽車場地越野錦標賽、兩次全國甲級籃球邀請賽以及甘肅省第十

一屆運動會、甘肅省第六屆少數民族運動會和甘肅省第七屆殘運會等一系列國內外大型賽事,其中國際賽事1次,洲際、全國賽事8次,省級賽事5次。國際鐵人三項賽已成為我市有影響力的品牌賽事。

6、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理深入開展。認真貫徹落實依法行政責任制,強化依法行政人員的學習培訓,提高政治理論素質和業務素質,加強了《體育法》和《全民健身條例》的學習,制定了《體育法》和《全民健身條例》中各項依法行政的程序、目標、要求。體育行政執法機制基本建立,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體育行政管理體制基本形成,科學化、民主化、規范化的體育行政決策機制和制度逐步完善,各級領導干部的依法行政能力明顯增強。各項體育事業的發展對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新貢獻,為“十二五”期間體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體育事業發展面臨的重大機遇。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市體育事業的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黨和國家十分重視體育工作,為體育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堅強的法律保障。黨中央國務院要求體育工作要堅持以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全民族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為目標,進一步推動我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確立了體育工作總體目標和發展方向。繼《體育法》、《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之后,國家相繼頒布了《全民健身條例》、《彩票管理條例》、《反興奮劑條例》及《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使各項體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日益法制化、規范化;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國務院支持甘肅發展若干意見的實施,成為我市體育事業發展的難得歷史機遇;全市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對生活質量有了新的更高追求,參與體育、享受體育已成為人們的內在需求,體育消費進入快速增長階段,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為體育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我市“十二五”期間實施“兩個中心,八大基地”發展戰略,提出建設文體休閑宜居城市目標,進一步拓展了體育發展新空間,成為加快發展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的新契機。

(三)體育事業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與挑戰。我市體育事業在面臨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對諸多的矛盾與挑戰。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與社會所能提供體育資源不足的矛盾,仍將是體育事業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矛盾。群眾性體育設施規劃面積不足,分布不合理,體育場館開放利用率較低,體育場地設施資源總量不足與現有體育資源利用率不高的現象并存,仍制約著人民群眾的體育健身需求。擴大體育資源、構建全民健身體系、擴大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口、提高人民群眾身體素質的任務十分艱巨;競技體育整體實力在全省還不明顯,競技體育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資金投入、激勵政策、競賽制度和管理制度尚需進一步完善;全市體育產業總體處于發展初期,已經形成的體育經營項目市場規模較小,產值較低,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還較小。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工作機制和政策措施有待加強;體育法制建設相對滯后,體育科技、體育教育在體育事業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需要進一步提高,體育交流的深度和廣度有待加強。“十二五”時期,必須高度重視、努力解決阻礙和制約我市體育事業發展中的這些問題和矛盾。

做好“十二五”期間的體育工作,是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生活幸福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工作。對于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富民強市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撐。要從戰略高度充分認識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在改革創新中拓展體育事業發展的新路子,在新的更高起點上創造體育事業的新輝煌。

二、“十二五”體育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體育需求為宗旨,緊緊圍繞建設西部體育明星城目標,繼續大力實施“科教興體”、“人才強體”、“依法治體”、“品牌帶動”戰略,加快完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加快健全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體系,加快構建獨具嘉峪關特色的現代體育產業體系,著力提升群眾體育活力,著力增強競技體育實力,著力打造體育產業競爭力,推進嘉峪關體育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

發展,推進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為向西部體育明星城邁進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二)總體目標:緊緊圍繞建設西部體育明星城奮斗目標,認真貫徹落實《全民健身條例》,加強城鄉體育健身設施網絡建設、體育健身組織網絡建設和體育健身指導網絡建設,加快完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真正形成政府引導、社會化運作、全民參與的群眾體育新格局,著力提升群眾體育活力,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著力增強競技體育實力,優化運動項目結構。堅持科學指導下的“三從一大”訓練原則,努力在省內外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加快健全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體系;加快發展體育產業,擴大體育產業規模,著力打造體育產業競爭力。逐步建成與大眾消費水平相適應,以體育服務業為重點,多業并舉、門類齊全、結構合理、規范發展的體育產業體系,形成多種所有制并存、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興辦的新格局,全市體育產業增長速度明顯快于國民經濟發展速度;適應新形勢,搶抓新機遇,樹立新理念,運用新方法,整體推進我市體育科技、體育教育、體育法制、體育交流、體育宣傳等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促進我省體育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基本原則:堅持指導和服務相結合的原則,科學指導群眾健身,為改善全民身體素質服務、為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服務;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原則,引導群眾自覺地參與體育活動;堅持全民體育與品牌戰略相結合的原則,強化基礎,增強競技體育綜合競爭力;堅持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相結合的原則,努力推動體育產業發展;堅持機制創新和法制保障相結合的原則,加強體育后備人才、運動員和教練員隊伍建設,促進全市體育可持續發展。

三、“十二五”時期體育事業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提升群眾體育活力,推動全民健身活動上水平

1、主要任務

-——到2015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提高到40%以上,《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標準的人數比例達到90%以上,全市人民的健康素質明顯改善。

——到2015年,有2個鎮達到省級體育強鎮標準。

——到2015年,基本實現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大力推進農民和企業職工體育活動,積極為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參加全民健身活動提供便利條件。

——加快體育組織網絡建設,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素質。每年培養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100人以上。全市城鎮居民每1000人、農村每2000人中至少有1名社會體育指導員。90%以上的健身活動站點配有社會體育指導員,經營性健身場所從業的社會體育指導員要達到國家職業資格認證標準。到2015年,全市社會體育指導員總數突破1000人,成立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

——大力推進青少年學生陽光體育運動。中小學生實施《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和《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到2015年學校施標率鞏固在100%,適齡學生達標率鞏固在99%,優秀率達到45%。確保學生每天1小時的體育鍛煉時間,學生體質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健全國民體質監測制度。加強市、區、鎮三級國民體質監測站點建設,關注公民的亞健康問題,提高公民科學鍛煉能力。

2、具體措施

(1)適時出臺《嘉峪關市貫徹落實〈全民健身條例〉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政府、部門、團體和公民不同層面的責任和義務,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健身權益,努力形成政府與社會共同興辦的全民健身運動機制。

(2)以基層體育為著力點,以體育創強創先為抓手,把農村、社區、企業、學校作為群眾體育重點,加大宣傳力度, 逐步樹立起科學的體育健身觀,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體育活動成為群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3)進一步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把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特色體育學校作為重要抓手,在加強體育課堂教學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激發學生戶外活動和體

育鍛煉的熱情。強化體教合作,每年組織全市性學生體育賽事不少于12場次。

(4)有針對性地引導和關注殘疾人、城市下崗工人、農村貧困農民、城市流動人口的健身娛樂活動,創造條件,提供便利,使全民健身惠及各類人群。

(5)積極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挖掘和發揚傳統體育運動。結合我市自然地理特征,開展融體育與休閑于一體,具有民間、民俗風情的、富有地方特色和優勢的群眾體育活動。

(6)建立各級群眾體育管理機構,健全體育組織管理網絡。培養一大批體育社會指導員、體育志愿者等體育骨干,加強科學健身的組織指導工作。

(二)增強競技體育實力,體育競賽創造優異成績

1、主要任務

——在2013年全運會上,力爭有一批嘉峪關籍運動員參賽,并奪取獎牌。

——完成省十三屆運動會和第六屆全省運動校運動會的參賽任務。第十三屆省運會上,嘉峪關代表團金牌數、獎牌數、總分三項指標中,有兩項指標位次列全省前5位。

——配合有關部門做好全省殘疾人運動會、少數民族運動會、農民運動會、中學生運動會的參賽工作,爭取運動成績和精神文明雙豐收。

——繼續實施品牌戰略,堅持舉辦國際鐵人三項賽、汽車越野賽、滑翔比賽等重大國際國內賽事,提升具有我市特色體育品牌賽事的影響力,

——加強體育人才輸送,“十二五”期間,累計向省級以上運動隊輸送優秀體育人才不少于30人,向體育院校輸送體育人才100人以上。

——國家級高水平后備人才基地達到3個,省級高水平后備人才基地達到3個。

——加強裁判員隊伍建設,提高組織賽事的專業化水平。“十二五”期間,要通過多種渠道,著力培養一支業務精、素質高、作風硬的高水平裁判員隊伍,力爭完成各運動項目等級裁判員300人的培養任務。

——提升訓練效率,新增等級運動員200人。業余訓練隊伍規模適度擴大,體校在訓人數達到500人以上。

2、具體措施

(1)繼續實施以輸送為主的金牌戰略,建立符合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適合嘉峪關人文特點的業余訓練布局體系。調整項目結構,完善項目布局,力爭使優勢項目保持優勢,潛優勢項目成為新的金牌增長點,集體球類項目有良好表現,基礎項目和落后項目有新突破。

(2)加強體育后備人才基地建設。市體育運動學校要通過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積極探索科學高效的運行機制,真正發揮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國家級基地的龍頭作用。要協調各方、加大投入,積極引進高水平教練員。爭取在市體校設立1—2個省級專業訓練項目。鼓勵和指導傳統項目學校、業余訓練網點根據自身條件和特點,開展業余訓練。

(3)加強體教結合,建立健全工作機制,拓寬業余訓練面,吸引學校、家長、學生共同支持體育、參與業余訓練。加強對陽光后備人才基地學校、體育特色項目學校、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等在申報創建、活動組織、監督檢查等方面的管理,充分發揮其在選撥人才、擴大影響、場地開放上的優勢。

(4)高度重視賽風賽紀和反興奮劑工作,加強全體教練員、運動員、裁判員及競賽管理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整頓賽風賽紀,加大問責和處罰力度,營造良好的競賽氛圍。

( 三)加快發展體育產業,打造體育產業競爭力

1、主要任務

——到2015年,初步形成包括健身娛樂、運動休閑旅游、體育競賽表演、體育用品制造銷售、體育彩票等結構較為合理的體育市場和產業體系。

——到2015年,體育產業產值占GDP的比例達到0.8%,體育產業就業人數超過2000人。

——建成較大規模的高、中、低消費層次并舉的營業性健身休閑服務場館、會所超50家,經營總額超1億元。

——建設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體育產品制造基地或企業1個,體育產品總產值達1.2億元。——體育彩票銷售總量穩步上升,年均增長15%。

2、具體措施

(1)認真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明確體育產業在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戰略中的位置,研究出扶持體育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采取多種形式鼓勵、支持社會力量進入體育市場,形成多元投資的體育產業新格局。

(2)以發展體育健身服務業作為重點,向社會提供健身運動、健身指導、健身咨詢、技能培訓、運動康復、體質測試、健康評估和信息咨詢等門類多樣的服務,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不同檔次、不同類型的健身娛樂需要。

(3)積極有效推動體育用品的品牌建設,充分利用我市工業資源條件,積極發展健身運動器材、健身休閑用品及延伸產品,形成我市體育用品制造業。

(4)利用區域優勢和特色,推出各種戶外運動休閑旅游項目,建設康體娛樂設施,建立一批體育旅游線路,并培育經營主體、開展體育旅游服務。

(5)努力開發體育競賽和體育表演市場,積極引進國際性、全國性體育賽事,引導規范各類體育競賽和體育表演的市場化運作。

(6)精心培育、積極開拓體育彩票的銷售市場,充分挖掘市場潛力,逐年遞增體育彩票銷售量。

(四)加強公共體育設施建設,不斷推進體育設施現代化

1、主要任務

——完善市、區、鎮(社區)三級體育設施網絡,“十二五”期間,新建一座5000平方米的市級全民健身館。100%城市街道和90%社區建有公共體育健身設施,3鎮和17個行政村的公共體育設施上臺階。城區公園、廣場等公共場所普遍建有全民健身設施。

——推動鄉鎮(社區)全民健身中心、中心村全民健身廣場、體育休閑公園建設。到2015年,建成20個鄉鎮(社區)全民健身中心。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3.5平方米,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進一步推進體育場館向公眾開放,具備開放條件的公共體育場館開放率要達到100%。積極引導、鼓勵學校體育場館向公眾開放。

2、具體措施

(1)加快多層次健身設施建設,完善體育設施布局,改造和建設一批示范性的體育健身設施。在農村行政村體育設施全覆蓋基礎上,進一步與環境配套,向休閑化、園林化發展。加強城市新建居住小區健身設施的規劃、監督和管理,結合老社區改造,因地制宜建設一批體育健身設施,為社區居民健身提供更好條件。

(2)加強現有體育場館的管理和使用。競技體育場館設施要著力擴大項目的多樣性,提高承辦各項賽事的能力。群眾性體育場館設施要以市全民健身中心為主體,以村、社區體育設施為配套,滿足群眾不斷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要加大公共體育設施開放力度,推動具備開放條件的中小學校體育設施向公眾開放。

(3)完善體育場館運行機制,提高體育場館資源的綜合開發和使用效率。充分發揮市全民健身中心硬件配套、交通便利的優勢,不斷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努力打造以健身鍛煉和競技比賽為主,集購物、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的體育活動主陣地,全面提升綜合利用效率。

四、加強組織領導,保障規劃的落實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體育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把體育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

規劃,納入城鄉建設規劃,納入政府任期考核目標。加大政策扶持,認真落實體育投入政策,調整支出結構,體育事業經費隨著財政收入的增長而逐步增加。發揮好體彩公益金的作用,與財政投入形成互補,構建多元投入機制,統籌城鄉體育事業發展。認真貫徹執行《體育法》、《全民健身條例》等法律法規,創新體育發展體制,拓寬體育發展渠道,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夯實體育發展基礎,增強群眾體質。

(二)深化機制改革

堅持立足廣大群眾的體育健身需求,在群體活動的組織形式、參與方式、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等方面不斷改革創新,加快體育社會化、生活化進程。堅持規模效益和精品效益并舉,不斷完善體育后備人才訓練、競賽及訓練單位負責人和教練員考核、激勵機制,深化內部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進一步提高競技體育綜合競爭力。堅持轉換運作機制,加強體育市場的管理和引導,建立開放透明、公平競爭的體育市場環境,全面提升體育現代服務業的整體水平,不斷增強體育產業發展的活力和后勁。堅持政府職能轉變,依法行政,不斷強化體育行政部門的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深化體育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改革,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支持各類資本和要素進入體育經營領域,營造社會力量積極辦體育的良好氛圍。

(三)重視隊伍建設

進一步加強機關作風建設和效能建設,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強化服務宗旨,規范行政行為,提高辦事效率,樹立良好形象。深入推進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增強制度約束,形成長效機制,建立一支高效廉潔、勤政為民的干部隊伍。建立、健全體育人才培養制度,堅持按需出發,走精兵之路,注重向外引進和自我培養相結合,大力引進緊缺人才、優秀人才。推動人才工作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完善公推公選、競爭上崗、優勝劣汰、輪崗交流等選才用人機制,努力培育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教練員、運動員等優秀體育專業人才隊伍。

(四)積極宣傳引導

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加強與各級各類媒體的溝通、協調與合作。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為核心的中華體育精神,在全社會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體育風尚。著力增強廣大群眾的體育健身意識,培養廣大群眾良好的健身習慣。要及時總結、宣傳體育事業改革發展的經驗,形成人人關注、關心、支持體育的良好局面,為推進體育事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和輿論環境。加強《嘉峪關體育》網站建設,不斷豐富內容,建成以體育新聞動態發布、政務公開、體育資料查詢、健身知識介紹等為主要內容、有較高知名度的嘉峪關體育門戶網站,不斷提高體育網站的社會影響力。

第五篇:嘉峪關市農業產業化發展情況匯報

西部大開發以來,我們以發展精品、珍品、旅游觀光“兩品一游”城郊型特色農業為重點,把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根本措施來抓,經過幾年的努力,農業產業化經營格局初步形成,在推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基本情況

(一)優勢產業初步形成,產業基地不斷擴大。

圍繞培育區域性優勢產業和地方

性特色產品,通過信息引導、技術服務、聯系訂單、宣傳促銷等措施,積極引導群眾調整產業結構,現已形成優質洋蔥、精細蔬菜、特色制種、優質西甜瓜、優質土豆、優質大蔥、優質林果、優良畜禽等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2005年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4.77萬畝,其中糧食作物面積9974畝,經濟作物面積37722畝。一是洋蔥產業逐年強大。2003年,完成洋蔥播種面積10800畝,產量8.1萬噸,農民人均從洋蔥產業中獲純收入1500元。2004年完成播種面積2.1萬畝,農民人均從洋蔥產業中獲純收入2030元,今年完成洋蔥播種面積2.3萬畝。二是精細蔬菜產業穩步發展。全市現有日光溫室2163座,每年生產反季節蔬菜730萬公斤,同時大田蔬菜面積和質量也在逐年提高。三是制種產業穩步推進。建成了文殊、新城兩大制種基地,并由制種玉米向花卉、蔬菜等特色制種轉變,效益逐年提高。四是畜牧產業快速發展。全市畜禽飼養總量達到14.17萬頭(只),其中豬1.9萬頭、羊4.76萬只、禽類7.07萬只、牛0.46萬頭。

(二)龍頭企業日益壯大,帶動能力明顯增強。

在充分發揮市種子公司帶動制種業發展的同時,不斷優化投資環境,落實優惠政策,積極招商引資,大力發展產業關聯度大、輻射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建成了集農業科技推廣開發、各類蔬菜保鮮、脫水蔬菜加工等運銷一體化的龍頭企業—金匯果蔬基地,該基地總投資2560萬元,建成3000噸蔬菜保鮮庫1座,年保鮮蔬菜能力15萬噸以上,建成脫水蔬菜生產線一條,年生產脫水蔬菜2000噸。建成了鴻翔藍孔雀養殖場和友誼特禽養殖場,鴻翔藍孔雀養殖場建成高標準暖棚養殖禽舍6座,引進大型全自動電腦孵化機1臺,具備年繁育2000只藍孔雀、年生產工藝孔雀標本500個的能力。友誼特禽養殖場,建成封閉式禽舍1600m2,孵化室、育雛室3000m2,購置年孵化30萬枚種蛋的孵化設備一套,每年可提供特禽種蛋150萬枚、孵化種雛能力達到1000萬只。文殊胚胎移植繁育基地,建成標準化羊舍2500平方米,辦公樓1棟,共引進陶賽特、薩??朔N羊46只,現存欄羊218只,已完成胚胎移植手術168例。同時萬頭肉牛養殖加工廠和萬噸棉籽油加工廠正在建設之中。龍頭企業的日益壯大,有力地帶動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加。

(三)市場體系逐步完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較快

一是積極建設和培育農村各類專業市場,現已建成農產品批發市場1個,集貿市場3個。二是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加強與農產品經銷商和龍頭企業的聯系,落實農業訂單,近年來洋蔥、制種等大宗農產品的訂單面積占總播種面積的85%以上,從而化解了市場風險,解除了農民的后顧之憂。三是積極開展農產品促銷活動。先后舉辦了西甜瓜、土豆、大蔥、精細蔬菜、名貴花卉、優質果品和牛羊新品種評審、推介、展示會,一大批精品農產品在市場上亮相,提高了我市農產品的知名度,促進了農產品的銷售。四是多渠道發布農產品銷售信息。先后在中國農產品信息網等媒體上發布洋蔥、西甜瓜等優質農產品信息,并每年派人到東北、華北、東南沿海等地,幫助農民推銷洋蔥等農產品,有效地解決了農產品賣難問題。五是積極培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市農林局成立了農產品促銷協調領導小組,三鎮分別成立了經濟工作辦公室和農產品運銷公司,同時成立了由鎮經委、村干部、農技部門和個體運銷大戶牽頭的專業協會,全市共有洋蔥、土豆、精細蔬菜、林木種苗等專業協會40個。同時在洋蔥和玉米種子銷售、發運季節,成立洋蔥協調調運辦公室,積極與鐵路部門協調車皮,確保了洋蔥等農產品的及時發運。

(四)非農產業不斷壯大,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

依托旅游資源優勢,積極引導農民和社會各界發展以休閑度假、餐飲娛樂為主的觀光旅游業,先后建成了長城葡萄基地、峪泉餐飲一條街、河口度假村、石橋橋苑、石關峽文化旅游景區、新城草湖生態旅游景區等一大批項目,有力帶動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加。發展壯大

二、三產業。以項目建設為龍頭,積極招商引資,深化企業改革,加強技術改造,炭黑、水泥、采沙、農產品加工等鄉鎮企業不斷壯大,商貿流通、中介服務、交通運輸等服務業正在興起。圍繞酒鋼葡萄基地、工業園區、新舊國道以及南市區開發,引導農民積極投身建筑建材、交通運輸、商貿服務、勞務輸出,全市長期從事非農產業的農民達到2785人,占農村勞動力的19.8%。非農產業的快速發展,吸納了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拓寬了農民的增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手工活動折紙小馬下一篇:三工建設匯報材料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