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銀行業務發展指導意見

2023-05-28

第一篇:銀行業務發展指導意見

現代天氣業務發展指導意見

現代天氣業務以預報的精細化發展為標志,精細化的預報是指準確的、高時空分辨率的、涵蓋不同天氣現象、適應不同用戶需求的預報?,F代天氣業務以提高精細化基礎上的預報準確率為核心,以數值預報等現代預報技術的發展及多種資料和預報技術的綜合應用為支撐,以建設能夠駕馭現代科學技術的預報員隊伍為關鍵因素。

現代天氣業務包括數值預報、天氣預報、產品檢驗評估、綜合分析預報平臺以及合理的業務布局和業務流程等方面,其突出特征體現在天氣業務核心技術和支撐手段的現代化,業務流程的合理化,業務產品的精細化和業務分工的專業化。發展現代天氣業務,是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的關鍵環節,是適應“面向民生、面向生產、面向決策”的公共氣象服務需求的根本保證。為指導我國各級氣象臺站現代天氣業務的科學發展,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3號)、《關于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7〕49號)和《中國氣象局關于發展現代氣象業務的意見》(氣發〔2007〕477號),結合現代天氣業務的現狀與發展趨勢,特制定本指導意見。

一、現狀與需求

(一)現狀分析

以自主研發的GRAPES模式投入業務試用為標志,我國數值預報業務發展形成了引進吸收與自主研發并重的新格局,初步構建了包括全球和區域模式預報系統、集合預報系統及專業數值預報系統在內的較為完整的數值預報體系。數值預報能力逐步提高,全球中期數值天氣預報系統(T639L60)可用預報時效達到了6.5天。在天氣預報方面,開展了精細化的氣象要素預報和定量降水落區預報業務;初步建立了臺風、暴雨、強對流、寒潮、高溫、大霧、沙塵暴等災害性天氣的臨近、短時和短期監測預警業務;開展了中期旬降水量、平均溫度距平和天氣過程預報,開展了11~30天的延伸期預報業務試驗。初步形成了以數值天氣分析預報產品為基礎,以氣象信息綜合分析處理系統(MICAPS)為工作平臺,預報員綜合應用各種觀測資料、技術和方法制作各種時效天氣預報產品的技術路線。近10年24小時暴雨預報準確率提高了5%,臺風

24、48小時路徑預報和沙塵暴數值預報水平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隨著天氣業務的發展,專業及專項氣象預報業務內涵不斷豐富,為重大社會活動、重大工程、重大突發事件的氣象保障服務能力逐步加強。

但是,相對于國家氣象防災減災需求和國際先進水平而言,我國天氣業務仍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1)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仍有待進一步提高;2)數值預報的變分同化技術、模式物理過程的優化改進以及模式產品的解釋應用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3)衛星、雷達、風廓線等多種資料在天氣業務中的有效應用不足;4)臨近預報、精細化預報以及集合預報等新技術在天氣業務中未得到廣泛應用;5)科學合理的天氣預報業務布局尚未形成;6)預報員在天氣預報業務中的主觀能動作用發揮不夠。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多種遙感遙測資料的有效應用以及數值天氣預報技術及高性能計算機能力不斷提高,現代天氣業務將進入新的快速發展時期。多種資料的同化應用和模式物理過程的改進將有效改進中尺度對流系統模擬和預報質量,強天氣集合概率預報和超級集合預報技術的發展,不僅使強天氣預報能力進一步提高,也將對延伸期預報業務形成有效支撐;隨著高分辨率快速分析預報和解釋應用技術的發展,天氣分析將更注重天氣尺度與中尺度分析的緊密結合,定量化、精細化氣象要素預報和災害性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能力將進一步提高;伴隨現代天氣業務布局和業務流程建設,天氣業務體制將向專業化、集約化方向發展;多種專業模式(模塊)的進一步發展,將有效推進天氣業務向滿足行業用戶需求方向拓展;國外數值預報的先進技術成果和發展經驗也將對我國數值預報發展提供更為有效的借鑒和指導。天氣預報的準確率、精細化、時效性和專業化程度將顯著提高。

(二)需求分析

首先,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對災害性天氣和氣象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能力的提升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其次,保障我國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保障國家和人民群眾安全福祉不僅對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和精細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對天氣預報的針對性、通俗性和指導性提出了新的需求;第三,為國民經濟各行業、為各項重大工程建設和重大社會活動提供優質的氣象服務,對天氣預報的專業性、準確率、長時效和不同時效預報間的無縫隙銜接提出了更為迫切的需求。

二、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國務院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為指導,以公共氣象服務需求為牽引,以綜合觀測業務為依托、以科技創新和人才體系建設為保障,面向“一流技術”的發展目標,圍繞著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的核心要求,依靠科技進步,發展預報技術;依靠改革創新,完善業務體制;加強人才培養,建設預報員隊伍,促進現代天氣業務科學發展。

(二)發展目標

到2015年,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整、技術先進的現代天氣業務。實現以GRAPES為主體的全球/區域四維變分同化系統及GRAPES和T639數值預報系統的業務穩定運行;以災害性天氣為主要內容的天氣監測分析和預報警報業務得以完善,預報的提前量和準確率得到有效提升;氣象要素預報、定量降水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落區預報的精細化和準確率進一步提高;發展延伸期天氣預報技術,預報能力明顯提高;集合預報技術在中期和延伸期預報及災害性天氣概率預報中普及應用;預報員應用中尺度模式產品診斷分析能力和綜合分析多種資料的能力明顯提高。初步實現天氣業務技術和支撐手段的現代化,業務流程的合理化,業務產品的精細化以及業務分工的專業化(具體指標見附表1)。

三、主要任務

現代天氣業務以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和精細化為核心,重點圍繞數值預報業務系統建設、專業化監測預報業務和技術系統研發、多種觀測資料綜合分析應用、集約化預報業務流程調整與完善以及專家型預報員團隊建設等方面推進現代天氣業務發展建設。其業務建設的重點任務包括:

(一)數值天氣預報業務

按照《中國氣象局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發展計劃(2008—2011年)》及其滾動修訂的計劃,推進GRAPES模式發展。在進一步改進和深化T639業務模式應用的基礎上,發展建立以GRAPES模式為基礎的數值預報業務系統及動力和統計相結合的數值預報產品解釋應用業務。

1.數值預報模式

發展完善三維/四維變分同化分析系統并業務運行。提高全球模式衛星遙感資料同化應用水平,在全球變分同化分析系統中衛星遙感資料能夠占到所同化資料總量的80%以上。建立區域變分同化系統,有效同化應用多普勒天氣雷達、衛星、自動站等高時空分辨率的稠密資料,實現逐小時快速資料同化分析,顯著改善對中小尺度系統的分析模擬與短時短期預報能力。有效融合洋面上可獲得的衛星、雷達等各種觀測資料,完善臺風渦旋初始化技術。研發陸表參數的資料同化方法,建立全球實時下墊面資料自動生成系統。開展中國區域資料再分析,利用成熟的區域同化與模式,建立10年長度的試驗性再分析資料集。

建立全球25公里分辨率和中國區域3~5公里分辨率的分析與預報系統。優化全球模式動力框架和垂直坐標,改進極區和大地形區的處理方案??紤]平流層物理過程,提升模式頂高。重點改進影響東亞區域預報技巧的降水過程、陸面過程的參數化方案,優化輻射過程中云的處理和預報方案,實現物理過程的合理精細化,發展能反映中國天氣氣候特點的物理過程參數化方案。研發模式動力診斷與物理診斷的技術和軟件,建立數值天氣預報系統綜合診斷平臺,為模式預報性能的改進提供依據。

在國家級發展全球、區域集合預報系統并實現業務運行。發展基于奇異向量的初值擾動方法和物理過程隨機擾動方法;有效增加集合預報樣本、模式空間分辨率和預報時效,全球集合預報的預報時效達到2周。完善中國TIGGE中心建設,發展多業務中心多模式集合預報集成技術,進一步提高溫度、定量降水等要素的概率預報能力;發展概率預報降尺度技術,進一步提高精細概率預報水平。區域級參與國家級數值預報系統研發,并針對本區域開展適合于本地地域與氣候特征的區域數值預報業務。

2.數值預報產品統計釋用

發展基于T639模式及業務化的區域數值預報模式的解釋應用工作,完善數值天氣預報產品釋用和訂正平臺。在國家級建立中短期災害性天氣的集合預報釋用業務,加強數值預報產品應用的指導能力建設,增加指導產品的種類和數量,提高指導產品的準確率和精細化程度。國家級制作7天全國縣市和5公里格點的氣象要素客觀釋用產品并下發,省級結合本地經驗制作精細到鄉鎮及其他服務地點的氣象要素釋用產品。

(二)天氣分析業務

以多種觀測資料和數值預報產品的綜合應用為基礎,以MICAPS系統為平臺,逐步從以天氣尺度分析為主的業務向天氣尺度與中尺度分析相結合的業務轉換。

1.天氣尺度和中尺度分析業務

開展并完善基于多種資料的天氣尺度和中尺度主觀分析業務。完善基于高空和地面資料的常規天氣尺度分析業務,特別是對災害性天氣發生發展有明顯影響的各種特征線、特殊區域、特征系統和物理量的分析。開展基于中尺度觀測資料和快速更新同化系統輸出的精細數值分析預報產品的中尺度天氣分析業務,繪制反映中尺度天氣系統發生發展特征及其環境特征的綜合分析圖。加強對中尺度系統的空間結構、要素配置和物理過程演變的認識和理解,準確判斷災害性天氣的種類、強度和落區。完善天氣圖分析規范。國家級重點加強天氣尺度分析,并將分析的地面和高空圖下發給各級氣象臺站,同時開展中尺度分析,為強天氣潛勢預報奠定基礎。省級重點加強中尺度分析,為強對流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和災害性天氣短期落區預報提供支持。地、縣級氣象部門利用上級的分析產品,做好本地災害性天氣預報和補充訂正工作。

完善和發展基于多種資料的災害性天氣發生發展的動力熱力特征物理參數客觀診斷分析技術。國家級向全國提供基于觀測資料和數值預報模式系統輸出的物理量客觀診斷產品,各級氣象臺站做好客觀診斷產品的應用,建立適應本地災害天氣特征的物理量指標體系。

2.災害性天氣和氣象災害監測分析業務

在國家級和省級研發災害性天氣、氣象災害的特征識別技術。利用現代信息處理技術,針對臺風、暴雨(雪)、寒潮、大風(沙塵暴)、低溫、高溫、雷電、冰雹、霜凍、大霧、凍雨、霧凇、龍卷等災害性天氣以及干旱、地質災害、山洪、城市洪水、道路結冰、積雪、電線結冰、森林和草原火險等氣象災害不同特征,通過各種觀測資料的融合分析,在MICAPS平臺下實現災害性天氣和氣象災害的人機交互識別和報警功能,建立災害性天氣和氣象災害的監測分析業務。通過完善區域聯防制度,實現上下游臺站間的信息通報。加強氣象災害的現場調查和地區間觀測數據的實時共享。完善預警軟件系統的協同功能,提升災害性天氣和氣象災害的監測率。

3.數值天氣預報產品檢驗、評估及訂正業務

各級氣象臺要以各種實時觀測資料、數值預報產品檢驗結果和預報員經驗為依據,開展數值預報形勢場、要素場以及主要天氣系統的動態檢驗,分析誤差規律;比較不同數值模式產品誤差,分析數值預報產品相關特征線和特征天氣系統的演變規律,訂正主要天氣系統的移動、強度等信息,提高數值預報產品的使用能力。在國家級開展地面預報圖訂正業務,并將訂正后的地面圖下發各級氣象臺站。

(三)天氣預報業務

以多種資料融合技術和高分辨率數值預報產品為基礎,提高災害性天氣快速診斷和短時臨近預報水平。以數值預報產品釋用技術和預報員經驗為依托,發展精細化氣象要素短期預報業務,特別是定量降水預報業務。利用動力和統計相結合的技術,完善災害性天氣落區短期預報業務。以集合數值預報為依托,提高降水、災害性天氣和其他極端天氣的概率預報水平。依托超級集合預報改進完善中期預報業務、發展延伸期預報業務,逐步建立無縫隙預報業務體系。

1.臨近預報業務(0~2小時)

大力發展各種觀測資料的融合技術,加快建設基于雷達、衛星和自動站資料的定量降水估測(QPE)業務。發展短時強降水、雷電、冰雹、雷雨大風、龍卷等強對流天氣的監測分析技術,增強對強對流天氣的識別能力。發展強對流天氣和臺風等的臨近預報技術,研發外推預報和數值預報產品釋用相結合的預報技術,提高預警時效。在省級和地市級應用具有實時自動識別、報警和預報功能的強對流天氣臨近預報業務系統。增強預報員對雷達、衛星等資料的分析和對強對流天氣的識別能力,提高強對流天氣臨近預報命中率和時效。

2.短時預報業務(0~12小時)

發展氣象觀測資料與高分辨率數值分析預報產品融合技術。加強預報員對高分辨率快速分析預報產品的分析和應用,增強對中尺度天氣系統及其特征物理量的綜合分析能力。發展基于動力和統計釋用的災害性天氣落區預報技術。

在國家級和省級建立12小時內時間分辨率小于3小時的災害性天氣種類、強度和落區預報業務。在國家級建立基于集合預報的短時災害性天氣概率預報業務。建立全國上下聯動的短時預報業務技術流程。

3.短期預報業務(1~3天)

改進基于稠密氣象觀測資料和高分辨率數值模式產品的氣象要素預報釋用技術,發展模式釋用與交互訂正相結合的站點、格點兩種方式的精細化氣象要素預報系統,建立全國5公里格點和鄉鎮及其他服務地點的氣象要素預報業務,24小時預報時效內時間分辨率達到3小時。繼續提高溫度、風、相對濕度等氣象要素的預報準確率,特別是提高定量降水預報的準確率和精細化程度。發展主觀等級降水預報與高分辨率數值模式產品融合的定量降水預報(QPF)技術,定時制作72小時預報時效內時間分辨率為6小時的降水預報產品。開展預報時效達72小時的雷雨大風和冰雹潛勢預報業務,24小時內時間分辨率達到6小時,24-72小時內時間分辨率達到12小時。建立全國統一的精細化預報產品共享數據庫(NWFD),向專業氣象預報系統和社會公眾提供數字化產品。

提高臺風路徑和強度預報能力以及風雨預報精細化水平。72小時預報時效內時間分辨率達12小時;24小時臺風路徑預報誤差接近100公里,臺風強度預報誤差降至4.5米/秒左右。

國家級和省級要大力發展臺風、暴雨、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落區預報業務,建立和完善災害性天氣的概念模型和預報指標體系。在國家級建立區域集合預報產品分析和災害性天氣概率預報業務。省級建立并加強精細到鄉鎮及其他服務地點的氣象要素預報業務。加強各級預報員對氣候背景、主要影響系統發生發展演變特征、數值預報形勢場和特征物理量場的分析工作,提高預報員對各類災害性天氣識別和分析能力,發揮預報員對數值預報產品的釋用和分析訂正作用,做好災害性天氣種類、強度和落區預報。

4.中期預報業務(4~10天)

大力研發災害性天氣的中期客觀預報方法,國家級要大力發展針對中期集合數值預報產品的釋用技術,發展降水、溫度、相對濕度等常規氣象要素以及高溫、強降水、低溫冷害等災害性天氣中期概率預報方法,開發相應的概率預報產品。

發展臺風路徑和強度的中期預報方法,尤其大力發展基于全球模式和區域模式基礎上的集成預報、集合預報和概率預報技術,延長臺風預報時效至120小時,發布臺風強度和路徑概率預報產品。

在國家級和省級發展數值預報可用時效內逐日滾動的常規氣象要素預報業務,在國家級建立災害性天氣中期概率預報業務。提高國家和省級預報員對中期數值預報產品的性能分析與解釋應用能力,采用天氣氣候學、動力統計學方法,重點提高災害性、關鍵性和轉折性天氣的中期預報水平。

5.延伸期預報業務(11~30天)

在國家級發展海陸氣耦合模式及其集合預報業務系統,積極研發延伸期降水和溫度距平概率預報產品。研究引發我國持續性異常氣象事件的大氣環流前兆信號,建立我國持續性異常氣象事件的動力統計預報方法?;诩项A報業務系統,結合天氣氣候學、動力統計學等方法,建立重大天氣過程和降水、溫度要素的延伸期客觀預報系統,結合現代氣候業務發展,開展延伸期預報業務。

(四)預報技術總結和產品檢驗業務

在各級氣象部門建立常態化的預報技術總結機制,推進預報技術總結的系統化和深度發展。加強天氣業務產品的檢驗。

1.建立天氣預報日志制度

在各級氣象臺建立天氣預報日志制度,及時記錄各類重要天氣的預報過程和預報思路、各種數值預報產品的預報性能、各種新資料的應用情況以及各地特色預報方法使用效果等,為總結預報經驗與教訓、分析數值預報模式性能、研究改進預報方法提供一手信息。要將天氣預報日志制度建立列入業務考核內容。

2.建立預報技術總結交流機制

各級氣象部門應建立常態化的預報技術總結機制,及時總結各地發生的重大天氣過程,積累預報經驗,凝練相關科學問題。發揮電視天氣會商系統、氣象網站、技術總結??蛯I期刊作用,為預報技術總結提供交流平臺,推進預報技術總結的系統化,編制分省和分天氣類型的預報員手冊。

3.建立分類預報產品檢驗業務

系統開展預報產品檢驗和評估業務。改進常規氣象要素預報檢驗業務,建立并完善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預報、災害性天氣落區預報、中期天氣預報和延伸期天氣趨勢預報的檢驗業務,加強業務數值模式預報性能的實時檢驗評估業務。分別建立基于統一檢驗方法的全國及分省的檢驗評估業務和省級臺站相對中央氣象臺的檢驗評估業務。

重點加強災害性天氣預報和短時臨近預報檢驗方法研究,改進完善各類預報產品的客觀化、標準化和規范化檢驗評分系統。通過預報產品的檢驗達到客觀評價預報質量、分析誤差來源的目的。

(五)預報業務的技術系統

按照“統一設計,有序實施”的原則,逐步建立集約化的基本天氣預報業務技術系統。發展全國通用的氣象信息綜合分析處理系統(MICAPS),發展全國標準化與地方化結合的短時臨近預報業務系統(SWAN),建立全國精細化預報產品共享數據庫(NWFD)。

1.氣象信息綜合分析處理系統(MICAPS)

進一步確立MICAPS在全國天氣預報綜合業務平臺的核心和基礎地位,由國家級牽頭,集約化、專業化地發展全國適用的MICAPS平臺系統,實現軟件設計通用化、數據共享標準化、系統結構網絡化、交互工具人性化。加快MICAPS系統的天氣分析、精細化預報交互訂正、中期預報以及數值預報產品分析等通用功能模塊的開發和應用,實現MICAPS的數值預報產品時空一致性、要素協調性計算的格點化訂正功能,強化MICAPS在各級氣象臺天氣分析預報業務中的基礎性和關鍵性作用?;贛ICAPS技術框架,開發臺風、海洋、水文、交通等專業化模塊,為全國現代天氣業務提供專業化平臺支持。

2.短時臨近預報業務系統(SWAN)

繼續開展全國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預報業務系統(SWAN)研發和推廣應用。提高對雷達、衛星、地面自動氣象站和中尺度快速同化資料的使用水平;實現短時強降水、冰雹、雷暴大風、龍卷等中小尺度天氣系統的自動識別;建立定量降水估測和臨近預報、強對流短時和臨近預報、閃電臨近預報等方法,并基于MICAPS技術框架實現產品的綜合顯示和分析。各級氣象臺在該系統的規范和標準功能體系下結合地方災害性天氣特點建立本地化的短時臨近預報業務系統。

3.精細化天氣預報產品共享數據庫(NWFD)

發展全國精細化預報產品共享數據庫(NWFD),保證對外預報服務產品的一致性。國家級重點提供縣級以上城市的要素預報產品,省級提供本省內更加精細化的城鎮預報產品。開展基于格點化氣象要素預報的數據存儲和檢索功能,實現要素預報結果實時提供、網上直接調用、結論實時評定等功能。

4.業務技術系統二次開發

國家級加強MICAPS,SWAN,NWFD等業務技術系統研發的標準化和規范化管理,提升框架設計的開放程度,提供二次開發工作便利條件。省級單位根據本地業務需要和數據特點在總體框架下開發本地應用模塊,力爭使基本天氣預報業務的技術系統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四、關鍵技術

為有效推進現代天氣業務建設,需重點加強以下關鍵技術的研發并力求取得有效突破。

(一)觀測資料分析與應用技術

1.觀測資料的質量控制技術

開展各種觀測資料質量控制技術研發,特別是雷達、衛星、自動站、AMDAR、風廓線儀等探測資料的質量控制技術,為預報業務提供可靠的觀測信息。

2.觀測資料的分析與融合技術

大力發展多種觀測資料融合分析技術,為中尺度診斷分析提供技術支撐。關鍵技術包括:各種觀測資料在數值預報模式中的可用性研究;基于雷達、衛星和自動站等多種觀測資料的三維云分析技術;雷達、衛星、地面和探空等觀測資料的融合分析技術和更新循環中的“熱啟動”技術;基于多種觀測資料的快速循環同化分析預報系統(RUC)研發。

(二)中尺度天氣分析技術

1.中尺度天氣客觀診斷技術

發展中尺度系統動力、熱力物理診斷技術。關鍵技術包括:基于觀測和數值模式輸出的中尺度系統診斷分析技術;暴雨、臺風、強對流等中尺度系統特征物理量統計分析技術;以“配料法”(或疊套法)為重點的災害性天氣落區客觀預報技術。

2.中尺度天氣主觀分析技術

建立包括天氣圖分析、探空資料分析和中尺度系統特征物理量分析在內的中尺度天氣主觀分析技術規范。關鍵技術包括:基于雷達、衛星、自動站、閃電定位儀等觀測資料的中尺度系統識別及特征分析技術;暴雨、臺風、強對流等中尺度系統發生發展的概念模型研究。

(三)短時臨近預報和檢驗技術

1.短時臨近預報技術

重點改進災害性天氣臨近預報技術,發展短時預報技術。關鍵技術包括:基于雷達觀測的強風暴和衛星觀測的MCS自動識別追蹤及外推預報技術;強風暴自動識別追蹤、非線性自動外推以及強風暴質心追蹤外推等多種外推預報的融合技術;多種資料分析及臨近預報算法的綜合集成技術;基于外推預報與數值預報融合的短時預報技術;基于觀測資料與數值預報訂正產品融合的強對流天氣短時預報技術。

2.短時臨近預報檢驗技術

研發短時臨近預報的檢驗技術,為提高短時臨近預報技術水平提供依據。關鍵技術包括:應用于定量降水預報檢驗的格點化定量降水估測訂正技術;基于綜合決策樹或模糊邏輯集成的短時臨近預報檢驗技術。

(四)定量降水估測(QPE)與預報(QPF)技術

1.定量降水估測技術

利用雷達、衛星和自動站觀測資料,發展全國范圍的高分辨率格點化定量降水估測技術。

2.定量降水預報技術

大力發展定量降水客觀預報技術和數值模式定量降水預報交互訂正技術,制作高分辨率的格點化定量降水預報。關鍵技術包括:定量降水等級預報方法和模型研究;定量降水動力統計預報技術;基于多模式的定量降水集成預報技術;區域性暴雨診斷分析和預報技術。

(五)臺風預報技術

1.登陸臺風精細結構分析技術

加強登陸臺風內部精細結構及其演變特征分析。關鍵技術包括:各類臺風觀測資料的質量控制技術;臺風各級風圈半徑、臺風尺度與暖心及變性過程等的分析技術;臺風三維精細結構分析技術;基于多種資料的臺風客觀定位定強技術。

2.臺風客觀預報技術

大力發展登陸臺風預報技術,提高臺風路徑、強度以及風雨預報精細化水平。關鍵技術包括:臺風資料同化融合和臺風初始渦旋形成技術;臺風集合預報技術;基于臺風模式的臺風風雨客觀確定性預報和概率預報技術;臺風風雨突然增幅的物理概念模型及客觀預測技術;臺風強度變化和登陸后路徑預報技術。

(六)數值預報產品釋用技術

1.常規氣象要素精細化客觀預報技術

開展針對溫度、降水等常規氣象要素的數值預報產品動力統計釋用技術研究。關鍵技術包括:預報方法適用性研究;動力、熱力及綜合預報因子的處理技術;模式釋用與交互訂正結合的格點/站點精細化預報技術;復雜地形的MOS預報效果改進技術;預報產品客觀分析與插值技術;多種氣象要素預報的綜合集成處理技術;多模式集合預報產品釋用技術。

2.災害性天氣客觀預報技術

開展針對臺風、暴雨(雪)、強對流、大霧、沙塵暴等災害性天氣的數值預報產品動力統計釋用技術研究。關鍵技術包括:雷達等非常規資料在數值預報產品釋用中的應用技術;中尺度集合預報產品釋用技術;針對小概率事件的區域建模技術。

(七)基于集合預報的概率預報技術

發展基于集合預報和多模式集成的概率預報技術,實現短期、中期和延伸期的概率預報。關鍵技術包括:基于中尺度集合預報的強對流天氣概率預報技術;基于多模式集合的災害性天氣概率預報技術;基于集合預報的氣象要素概率預報技術。

五、現代天氣業務布局和業務流程

建立科學合理的現代天氣業務布局和業務流程,以國家級專業化業務中心為引領,通過指導產品的上下反饋和預報意見的會商交流,提高預報準確率和預報結論的一致性;發揮上級臺站的技術優勢和下級臺站的地域優勢,最大限度避免重復勞動,提高現代天氣業務工作質量和效率(附表2)。

(一)現代天氣業務布局

建立以專業化為主體的業務體系,完善國家級專業預報中心和省級專業化預報崗位設置,強化國家級和省級的預報業務和指導能力,形成集約化的業務布局。

1.國家級

按照現代天氣業務的專業化發展原則,加強國家級專業預報中心建設,制作發布有針對性的指導產品。

開展全球、區域及專業數值預報業務,開展數值預報產品檢驗和訂正業務,開展基于數值預報產品釋用的縣級以上城市氣象要素客觀指導預報業務,開展天氣尺度和中尺度分析業務,開展災害性天氣和氣象災害監測分析業務,開展臺風和強對流天氣短時預報業務,發布氣象災害預警,開展短期、中期和延伸期天氣預報業務,開展各類預報產品檢驗業務,組織全國天氣會商。

2.區域級

參與國家級數值預報系統的研發工作,按照統一的規劃設計,開展適合于本地地域與氣候特征的區域數值預報業務。發揮中國氣象局專業氣象研究所的技術優勢,牽頭區域內的技術指導、科研組織、技術交流等。

3.省級

結合本地觀測資料開展對上級數值預報產品檢驗評估和模式性能診斷業務,開展基于數值預報產品釋用的鄉鎮以上和其他服務地點的氣象要素預報業務,開展中尺度天氣分析業務,開展災害性天氣和氣象災害監測聯防業務,開展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預報業務,發布本責任區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開展短期和中期天氣預報業務,開展各類預報產品檢驗業務,組織責任區內的天氣會商和災害性天氣聯防。

4.地市級

結合本地觀測資料開展對上級氣象要素和災害性天氣指導預報的檢驗業務,開展基于上級氣象要素指導預報的訂正預報業務,開展災害性天氣和氣象災害監測聯防業務,開展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預報業務,發布本責任區的氣象災害預警信號,開展短期天氣預報業務,開展各類預報產品檢驗業務,開展天氣會商和災害性天氣聯防業務。

5.縣級

開展災害性天氣和氣象災害監測業務,根據情況開展災害性天氣臨近預報業務,重點訂正上級指導預報產品,做好服務。

(二)預報指導業務流程

建立科學合理的預報指導業務流程,加強上下級臺站間的預報指導與訂正反饋,提高預報的準確率和預報結論的一致性;加強不同時效預報的協調,促進預報的無縫隙有效銜接。

1.天氣會商和預報指導預報流程

各級氣象臺站應完善天氣會商流程,加強會商的組織與管理。中央氣象臺在會商中要注重數值預報產品的分析和使用,關注全國范圍內的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和高影響性天氣;省級氣象臺要注意對本地預報方法、預報指標的應用和不同預報意見的討論,通過會商加強上下級臺站預報意見的研討與交流。

各級氣象臺應注重加強指導預報流程建設,上級氣象臺要按時下發精細化氣象要素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落區預報指導產品,下級氣象臺站應當及時訂正并將修正意見反饋給上級氣象臺。通過順暢的指導預報流程保證預報結論的一致性,提高預報的準確率。

2.不同預報時效預報產品的業務協調

加強短期氣候預測、延伸期預報、中期預報、短期預報、短時預報和臨近預報等不同時效預報產品之間的協調,長時效預報產品必須考慮短時效預報產品的結論,短時效預報要考慮相鄰長時效的預報背景,增強預報產品連續性和一致性。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現代天氣業務的人才隊伍建設

1.提高現代天氣業務人才隊伍數量

根據現代天氣業務發展對天氣預報、數值預報研發和預報技術開發人員的不同要求,持續引進高素質人才和合格畢業生,并通過對高校學生培養的引導和聯合培養研究生等多種途徑提高高校畢業生的氣象業務基本素質。進一步完善國家、省、市、縣級預報業務崗位設置,發展壯大國家級數值預報研發隊伍,穩步增加天氣業務人才隊伍數量。

2.完善相關機制,提高預報員隊伍的整體素質

組建若干由國家級、省級預報專家組成的、有專業特色的專家型預報團隊,引領和推進預報業務建設和預報技術研發的不斷深化;加快“雙百”計劃實施,鼓勵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建立和完善常態化的預報員崗位培訓和交流制度,選派骨干預報員到先進國家學習進修,開展每五年一次的預報員輪訓,促進預報員理論基礎、預報技能和研發能力的持續提高;定期更新預報員手冊,為預報員培訓提供基礎教材;加強對預報員的愛崗敬業教育;逐步開展地(市)級以上氣象臺長的業務與管理培訓;建立完善預報員選拔、考評、獎懲、晉級和職稱評定制度,突出對預報能力與預報質量的考核與評價;實行預報員持證上崗制度,建立預報員定級制度,完善首席預報員評審與激勵制度。具體措施:

(1)修改完善百名首席預報員的評審辦法;

(2)制定百名首席預報員動態管理辦法;

(3)組建由國家級、省級首席預報員組成的臺風、暴雨、強對流專家團隊,并制定相應的研究計劃和管理辦法。

(二)提高現代天氣業務的科技支撐能力

1.加強關鍵技術的科研開發

加快實施《天氣研究計劃》,重點圍繞資料同化技術、數值模式技術、中尺度天氣分析技術、短時臨近預報技術、定量降水估測與預報技術、災害性天氣預報技術和集合概率預報技術等業務急需的關鍵技術,制定目標明確的科研計劃,采取集約化和開放式的研發模式,吸納國內外成熟的先進技術,聯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快關鍵技術研發和業務系統建設。具體措施:

(1)制定實施未來3年中尺度天氣分析業務建設、精細化預報、QPE/QPF、臺風預報、業務平臺建設等專項業務研發計劃并逐年滾動更新;

(2)推動RUC、SWAN、MICAPS、中尺度天氣分析等業務系統的推廣應用。

2.加強科研與業務的合作

強化科研與業務單位圍繞天氣業務關鍵技術在項目立項、科研開發以及成果應用等方面的緊密合作,保證科研與業務的結合。業務和科研單位應加強預報技術總結的交流與合作,不斷凝練預報業務中的科學問題??蒲袉挝粦匾暡⒎e極組織科研成果的中試、準業務化試驗和應用培訓;業務單位應加強科研成果業務測試平臺建設,為科研成果的業務轉化創造條件。同時,建立并完善科研成果轉化的業務檢驗、業務準入機制,保證成果業務應用的有效性和科學性,加快關鍵技術的業務化進程。

3.完善科研開發和業務建設的考核評價機制

完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人員的不同考核評價辦法,鼓勵科技人員持續地、深入地解決天氣業務中的技術難點和實際問題,并保持研發隊伍的相對穩定。完善和擴大預報員專項,讓更多的預報員在研究天氣業務的難題中提高自身的水平。

(三)加強氣象觀測和信息網絡對現代天氣業務的保障

1.提高氣象觀測的質量和針對性,增強氣象觀測支撐能力

建立觀測與預報的互動機制,加強各類觀測數據的標準化建設和質量控制,健全新資料的業務準入制度,提高觀測資料質量。同時,針對預報業務需求,結合觀測技術的發展,發展水汽、氣溶膠等專項觀測系統,提高觀測的針對性。

2.完善氣象通信系統,保證所需資料和產品的時效

合理設計全國氣象寬帶網絡系統和全國衛星氣象廣播系統信息傳輸方案。根據各級氣象臺站對氣象資料和產品的需求,按照輕重緩急,合理設計傳輸方式、通信路由和優先級別,保證各級氣象臺站開展現代天氣業務所需資料和產品的時效及質量。

3.實現計算機資源的升級與合理分配,增強保障能力

實現計算機資源的升級和有效利用,加強對計算機資源的科學管理。成立中國氣象局計算資源管理組織,統一進行高性能計算機等基礎資源的規劃和管理,定期開展資源使用情況定量評估。合理分配科研與業務的計算機資源,保障數值天氣預報業務和科研的順利進行。

(四)加大對現代天氣業務的投入

1.建立穩定的業務投入機制

積極爭取國家和地方的公共財政投入,建立和完善現代天氣業務穩定的投入機制??茖W合理的規劃和管理天氣業務經費,做到統籌設計、合理分配、集約高效,促進現代天氣業務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加大科研投入力度

針對業務中存在的關鍵科學技術問題,多渠道爭取項目支持。積極通過行業專項、科技計劃項目、中國氣象局項目以及地方各類項目的立項支持,加大對數值預報、資料同化、多種資料的應用、中尺度天氣分析業務建設、精細化預報、QPE/QPF、臺風預報、業務平臺建設等預報關鍵技術和預報系統的投入力度,并穩定增加預報員專項經費。

(五)加強現代天氣業務的科學管理

1.制定和完善業務發展實施計劃

各省要根據現代天氣業務發展指導意見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制訂本地區天氣業務發展的實施方案,提出適合于本地區的天氣業務發展目標、發展重點、實施步驟和保障措施,制訂任務并納入目標考核。

2.推進規章制度建設,提高科學管理水平

加強業務規定、技術規范的制定和完善工作。逐步建立科研成果和新資料業務化評價方案,制定中尺度天氣分析、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預報、延伸期預報等業務技術規范,完善預報質量檢驗評價方案,修訂各級氣象臺站天氣業務的任務和職責,促進相關業務的規范有序發展,提高業務管理水平,完善上下有機結合的現代天氣業務體制。

3.建立專家咨詢委員會,指導業務技術發展

成立數值天氣預報、災害性天氣預報等領域的專家組或專家咨詢委員會,對相關業務的發展、管理以及科研開發提供咨詢與指導。

第二篇:中國人民銀行關于手機支付業務發展的指導意見

手機支付是以手機作為支付終端,基于無線通信網絡與后臺服務器之間的遠程信息交互(即遠程支付,或基于手機與受理終端的近場信息交互發起支付指令(即近場支付,實現貨幣資金轉移的支付方式。近年來,隨著手機用戶規模持續增長,智能終端不斷普及,我國手機支付產業獲得較快發展,新的業務模式、產品和技術形態不斷涌現,手機支付正逐步成為提高支付效率、拓展支付服務、促進金融普惠的新興支付方式。為鼓勵業務創新,維護各方權益,防范支付風險,促進手機支付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現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一、堅持市場主導,發揮產業合力,拓展小額便民支付應用

(一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發市場機構的創新活力。 手機支付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市場各參與主體正在積極探索建立相應的業務模式和商業模式。鼓勵商業銀行、支付機構、銀行卡清算機構、通信運營商、手機終端

廠商、芯片制造商等產業鏈各方,在防范手機支付風險、保障客戶權益的前提下進行有益的合作與嘗試,探索、創新適宜的產品形態和業務模式,滿足用戶多樣化需求。各參與主體應抓住市場發展機遇,積極參與到手機支付服務市場,共同建立公平、有序、高效的市場競爭機制,提升資源配臵效率,推動手機支付產業和市場健康發展。

(二發揮各方優勢,實現協作共贏。

手機支付產業鏈長、參與主體多,產業鏈各方應合理分工、加強協作,積極探索開放、共贏、可持續的業務發展模式,推動產業健康發展。商業銀行應充分利用資金管理和風險管理優勢,在手機支付服務市場繼續發揮基礎性、推動性作用;支付機構應進一步利用機制靈活、創新能力強的優勢,加強風險管理,在小額便民支付領域形成對傳統支付服務的延伸與補充;銀行卡清算機構應繼續發揮在銀行卡產業鏈中的樞紐作用,為手機支付業務提供安全、高效的銀行卡交易處理與清算服務。

(三提升便利性,推進金融普惠。

鼓勵商業銀行、支付機構與銀行卡清算機構等產業相關各方基于可信服務管理平臺(Trusted Service Manager,TSM開展廣泛、深入合作,探索實現和推廣“一卡多應用”的商業模式,便利客戶管理和使用多種支付應用,提升產品便捷性,改進客戶體驗。各參與方應協同加

快電子商務發展、推廣金融IC卡(Integrated Circuit Card,集成電路卡等當前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利用手機支付隨身、隨地、隨時的優勢,不斷滿足廣大城鄉居民便捷、小額、非現金支付需求,推廣普惠金融應用與服務。

二、落實基本業務要求,規范發展手機支付業務

商業銀行和支付機構發展手機支付業務,應當堅持業務創新與規范發展并重、提高效率與防范風險兼顧的基本原則。

(一大力發展商業銀行手機支付業務。

支持商業銀行與銀行卡清算機構等產業相關各方緊密合作,改進客戶體驗,引導和培育客戶手機支付消費習慣,擴大手機支付的普及率。

商業銀行開展手機支付業務應遵循銀行卡、電子支付等相關管理規定。支持商業銀行發行脫機、小額支付應用的手機電子現金。手機電子現金應符合金融行業標準,不得與客戶本人手機終端分離使用,不掛失、不取現,余額不超過1000元。鼓勵商業銀行結合客戶支付需求開展業務創新,為客戶提供安全、高效的手機電子現金跨行圈存服務。商業銀行發行手機電子現金不再執行《中國人民銀行關于規范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行磁條預付卡和電子現金的通知》(銀發…2012?14號關于向人民銀行報批和報告的有關規定。

(二規范發展支付機構手機支付業務。

鼓勵支付機構基于銀行卡(賬戶開展手機支付業務,按照其取得的相應業務資質,規范開展業務,并加強風險防范,保障支付安全。

1. 僅取得移動電話支付業務資質的支付機構,應當基于付款人的銀行卡(賬戶提供手機遠程支付服務;同時取得移動電話支付和互聯網支付業務資質的支付機構,應當根據付款人及其開戶銀行的授權、基于付款人的銀行卡(賬戶,或者可根據付款人的意愿、基于付款人在本支付機構開立的支付賬戶提供手機遠程支付服務。上述手機遠程支付服務只能為付款人和網絡特約商戶之間的電子商務交易提供相關支付服務,并適用人民銀行關于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及銀行卡收單業務等相關管理規定。

支付機構基于支付賬戶開展手機遠程支付業務的,應確保支付賬戶資金來源僅限于客戶同名銀行借記賬戶等規定渠道。支付機構應區分支付賬戶資金不同來源,規范資金用途并遵循“原路退回”原則辦理退款業務。

支付機構不得基于客戶的通信賬戶開展手機支付業務。

2. 取得銀行卡收單業務資質的支付機構,可為實體特約商戶提供商業銀行直接發行在付款人手機安全載體內的銀行卡(賬戶及手機電子現金的近場受理服務,適

用人民銀行關于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的相關規定。 (三嚴格落實客戶實名制管理和發卡記名管理規定。

商業銀行、支付機構開展手機支付業務,應采取有效措施核實與管理手機支付客戶的相關信息。

1.商業銀行基于銀行卡(賬戶,或基于復合借貸記賬戶應用的手機電子現金(以下簡稱手機復合電子現金開展手機支付業務,以及支付機構基于銀行卡(賬戶或支付賬戶開展手機遠程支付業務,應落實客戶實名制度,并將客戶用于支付的銀行卡(賬戶號碼及手機復合電子現金或支付賬戶賬號、身份證件號碼、手機號碼進行關聯管理,且賬戶名稱應與客戶有效身份證件姓名一致。

2.商業銀行基于未復合借貸記賬戶應用的手機電子現金(以下簡稱手機非復合電子現金開展手機支付業務,發行手機非復合電子現金時應對客戶進行記名管理,將

客戶的姓名、身份證件號碼、手機號碼與其申請的手機非復合電子現金對應進行登記,并關聯管理。

3.商業銀行應強化對創新發卡模式的客戶身份識別管理,對通過TSM平臺將客戶新申請的銀行卡信息、復合電子現金信息寫入手機終端安全載體芯片等業務,如客戶已在本行以面簽方式開立銀行賬戶,則可采用有效的非柜面方式核實客戶身份,并確保業務申請為客戶本人真實意

愿。如客戶未在本行以面簽方式開立銀行賬戶,則必須通 過柜面識別與核實客戶身份。

(四)加強與規范受理市場建設。 為便利客戶手機支付, 各參與方應積極拓展手機支付 在公共交通、超市、集貿市場、旅游景點等公共服務領域 的應用,改進客戶體驗,減少現金使用。收單機構應進一 步加大特約商戶拓展、受理終端機具布放與改造的投入, 改進和優化手機支付受理環境。 銀行卡清算機構應基于市 場化原則調動各參與方積極性,聯合收單機構、發卡機構 集中產業資源,共同推進受理環境建設。

三、加強管理,防范風險,促進手機支付業務可持續發 展

(一)加強特約商戶實名制管理及資金結算管理。 1.商業銀行、 支付機構應按照銀行卡收單業務的相關 管理規定,加強手機支付特約商戶實名制管理,嚴格審核 特約商戶資質并簽訂受理協議,明確雙方權責及資金結 算、差錯處理等必要事項。商業銀行、支付機構應確保手 機支付交易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按規定準確 反映交易渠道和交易類型等信息,并按約定時限,及時將 手機支付交易的資金結算至特約商戶指定的銀行結算賬 戶,切實保障客戶的合法權益。 2. 發卡銀行、收單機構和銀行卡清算機構應做好電 6 子現金的資金結算和差錯處理服務, 逐步縮短交易資金清 算周期,保障特約商戶和客戶的資金權益。

(二)建立健全風險管理體系。 商業銀行、支付機構開展手機支付業務,應擁有并運 營獨立、安全、規范的業務處理系統,制定完善的業務管 理制度、內部控制制度和風險管理措施,切實防范支付風 險。 商業銀行、支付機構應按照審慎性原則,根據客戶資 信狀況、業務類型、賬戶類型,建立有效的交易風險監測 系統,對單筆支付金額和月累計支付金額、支付認證方式 等實施有效控制。

(三)保障交易與信息安全。 商業銀行、支付機構開展手機支付業

務,應符合國家 和金融行業技術標準和相關信息安全管理要求。商業銀 行、支付機構應采用必要、適當的加密技術和措施,保證 交易數據處理過程中的完整性、安全性和不可抵賴性。要 建立嚴格的客戶身份信息、 賬戶信息和交易信息管理機制 和風險防范措施,并對客戶信息保密,防止信息泄露。商 業銀行、支付機構因業務需要客戶提供有關信息時,應書 面告知客戶所提供信息的使用目的和使用范圍、 安全保護 措施等,按照客戶的授權依法使用,并承擔有關信息保護 不善被盜用的相關后果與責任。 7

四、加強組織協調和創新支持,積極推廣手機支付業務 人民銀行各分支機構應加強屬地管理, 立足于便民應 用和防范風險,以實際應用項目為突破口,加大政策引導 和支持力度,推動產業各方不斷創新和優化業務流程;及 時跟蹤轄內手機支付業務發展情況, 加強業務宣傳和調查 研究, 積極推廣手機支付應用, 推動產業協調發展。 同時, 人民銀行各分支機構應加快完善手機支付業務風險防范 預警機制,及時識別轄內風險事件或隱患,通過采取風險 提示等有效措施,建立和完善手機支付業務風險監管體 系。 商業銀行、 支付機構與銀行卡清算機構應完善運營機 制,研發貼近民生的手機支付產品,提升手機支付服務水 平;針對不同客戶群體普及手機支付安全使用知識,在培 養客戶支付習慣的同時,作好客戶風險教育,提高客戶風 險防范意識。 8

第三篇:中國銀監會關于銀行業金融機構大力發展農村小額貸款業務的指導意見(銀監發〔2007〕67號,2007年8月6日)

中國銀監會

關于銀行業金融機構大力發展農村小額貸款業務的指導意見

銀監發〔2007〕67號 (2007年8月6日)

各銀監局,各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各省級農村信用聯社,北京、上海農村商業銀行,天津農村合作銀行:

為認真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更好地發揮農村小額貸款在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結合當前農村經濟金融形勢,現就銀行業金融機構大力發展農村小額貸款業務提出以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發展農村小額貸款業務的重要意義

農村小額貸款是向農戶、農村工商戶以及農村小企業提供的額度較小的貸款。近年來,各銀行業金融機構按照監管部門的指導和要求,圍繞發展農村小額貸款業務、改進“三農”金融服務做了大量工作,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的廣度不斷拓展,小額存單質押貸款試點工作穩步推進,農村小企業融資取得了新的進展,在緩解“三農”貸款難,支持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應該看到,目前農村小額貸款開展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制約了其持續健康發展。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部分機構作風不夠扎實,工作不深入,坐門等客思想仍比較嚴重。二是業務發展不平衡,部分機構信貸管理能力較低,信貸電子化建設滯后,貸款手續繁瑣,貸款操作不夠規范,辦理效率低,業務發展緩慢。三是部分機構對政策的領會不到位、執行比較僵化,一些機構還不同程度地存在授信額度“一刀切”、貸款利率“一浮到頂”等現象。四是農村信用建設滯后,征信體系尚未建立,擔保機制不健全,農村金融消費者金融意識薄弱,部分農村地區信用環境較差。五是原有農村小額貸款制度滯后,利率定價機制不靈活,風險管理缺乏持續性,貸款用途、額度、期限等與農村需求不適應。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力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村小額融資需求已逐步由簡單的生產生活需求向擴大再生產、高層次消費需求轉變,由零散、小額的需求向集中、大額的需求轉變,由傳統耕作的季節性需求向現代農業的長期性需求轉變,呈現出多元化、多層次特征,原有的農村小額貸款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融資需求。主動適應農村小額融資需求變化,大力發展農村小額貸款,是有效解決農民貸款難,支持廣大農民致富奔小康,促進農村市場繁榮和城鄉協調發展的迫切需要;是銀行業金融機構履行社會責任,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提高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有效選擇;是加強農村誠信建設,優化農村信用環境,抑制非法金融活動,建立良好金融秩序的重要依托。

發展農村小額貸款業務要堅持以下原則:一是堅持為農民、農業和農村服務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二是堅持發揮正規金融主渠道作用與有效發揮各類小額信貸組織的補充作用相結合;三是堅持市場競爭與業務合作相結合;四是堅持發展業務和防范風險相結合;五是堅持政策扶持與增強自身支農能力相結合。

各級監管部門和銀行業金融機構要進一步統一思想,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對發展農村小額貸款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認識,增強做好農村小額貸款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各銀 1 行業金融機構要進一步轉換經營理念,改進工作作風,結合當地農村經濟金融發展實際,切實加強農村小額貸款的營銷和管理,為“三農”發展提供有力的信貸資金支持。

二、調整完善農村小額貸款的相關政策

發展農村小額貸款,關鍵靠創新。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在認真總結農村小額貸款工作,借鑒成功運作經驗的基礎上,堅持因地制宜、因時而變,大力推進農村小額貸款創新,以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金融服務提出的新要求。

(一)放寬小額貸款對象。進一步拓寬小額貸款投放的廣度,在支持家庭傳統耕作農戶和養殖戶的基礎上,將服務對象擴大到農村多種經營戶、個體工商戶以及農村各類微小企業,具體包括種養大戶、訂單農業戶、進城務工經商戶、小型加工戶、運輸戶、農產品流通戶和其他與“三農”有關的城鄉個體經營戶。

(二)拓展小額貸款用途。根據當地農村經濟發展情況,拓寬農村小額貸款用途,既要支持傳統農業,也要支持現代農業;既要支持單一農業,也要支持有利于提高農民收入的各產業;既要滿足農業生產費用融資需求,也要滿足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流通等各個環節融資需求;既要滿足農民簡單日常消費需求,也要滿足農民購置高檔耐用消費品、建房或購房、治病、子女上學等各種合理消費需求;既要滿足農民在本土的生產貸款需求,也要滿足農民外出務工、自主創業、職業技術培訓等創業貸款需求。

(三)提高小額貸款額度。根據當地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借款人生產經營狀況、償債能力、收入水平和信用狀況,因地制宜地確定農村小額貸款額度。原則上,對農村小額信用貸款額度,發達地區可提高到10萬-30萬元,欠發達地區可提高到1萬-5萬元,其他地區在此范圍內視情況而定;聯保貸款額度視借款人實際風險狀況,可在信用貸款額度基礎上適度提高。對個別生產規模大、經營效益佳、信用記錄好、資金需求量大的農戶和農村小企業,在報經上級管理部門備案后可再適當調高貸款額度。

(四)合理確定小額貸款期限。根據當地農業生產的季節特點、貸款項目生產周期和綜合還款能力等,靈活確定小額貸款期限。禁止人為縮短貸款期限,堅決打破“春放秋收冬不貸”和不科學的貸款不跨年的傳統做法。允許傳統農業生產的小額貸款跨年度使用,要充分考慮借款人的實際需要和災害等帶來的客觀影響,個別貸款期限可視情況延長。對用于溫室種養、林果種植、茶園改造、特種水產(畜)養殖等生產經營周期較長或災害修復期較長的貸款,期限可延長至3年。消費貸款的期限可根據消費種類、借款人綜合還款能力、貸款風險等因素由借貸雙方協商確定。對確因自然災害和疫病等不可抗力導致貸款到期無法償還的,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可予以合理展期。

(五)科學確定小額貸款利率。實行貸款利率定價分級授權制度,法人機構應對分支機構貸款權限和利率浮動范圍一并授權。分支機構應在法規和政策允許范圍內,根據貸款利率授權,綜合考慮借款人信用等級、貸款金額、貸款期限、資金及管理成本、風險水平、資本回報要求以及當地市場利率水平等因素,在浮動區間內進行轉授權或自主確定貸款利率。

(六)簡化小額貸款手續。在確保法律要素齊全的前提下,堅持便民利民原則,盡量簡化貸款手續,縮短貸款審查時間。全面推廣使用貸款證,對已獲得貸款證的農戶和農村小企業,憑貸款證和有效身份證件即可辦理貸款手續。增加貸款申請受理的渠道,在營業網點設立農村小額貸款辦理專柜或兼柜,開辟農村小額貸款綠色通道,方便農戶和農村小企業申請 2 貸款。協調有關部門,把農戶貸款與銀行卡功能有機結合起來,根據條件逐步把借記卡升級為貸記卡,在授信額度內采取“一次授信、分次使用、循環放貸”的方式,進一步提高貸款便利程度。

(七)強化動態授信管理。根據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的特點,按照“先評級-后授信-再用信”的程序,建立農村小額貸款授信管理制度以及操作流程。綜合考察影響農戶和農村小企業還款能力、還款意愿、信用記錄等各種因素,及時評定申請人的信用等級,核發貸款證,實行公開授信。對農村小企業及其關聯企業、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等,以法人機構或授權的分支機構為單位,推行內部統一授信,同時注重信息工作,注意發揮外部評級機構的作用,防范客戶交叉違約風險。對小額貸款客戶資信狀況和信用額度實行按年考核、動態管理,適時調整客戶的信用等級和授信額度,徹底糾正授信管理機制僵化、客戶信用等級管理滯后的問題。

(八)改進小額貸款服務方式。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加強貸款營銷,及時了解和滿足農民資金需求,堅決改變等客上門的做法。要細分客戶群體,對重點客戶和優質客戶,推行“一站式”服務,并在信貸審批、利率標準、信用額度、信貸種類等方面提供方便和優惠。盡量縮短貸款辦理時間,原則上農戶老客戶小額貸款應在一天內辦結,新客戶小額貸款應在一周內辦結,農村小企業貸款應在一周內辦結,個別新企業也應在二周內告具結果。靈活還款方式,根據客戶還款能力可采取按周、按月、按季等額或不等額分期還本付息等方式。對個別地域面積大、居住人口少的村鎮,可通過流動服務等方式由客戶經理上門服務。提高農村小額貸款透明度,公開授信標準、貸款條件和貸款發放程序,定期公布農村小額貸款授信和履約還款等情況。

(九)完善小額貸款激勵約束機制。按照權、責、利相結合的原則,建立和完善農村小額貸款績效評估機制,逐步建立起“定期檢查,按季通報,年終總評,獎罰兌現”的考核體系。實行農村小額貸款與客戶經理“三包一掛”制度,即包發放、包管理、包收回,績效工資與相關信貸資產的質量、數量掛鉤。建立科學、合理、規范的貸款管理責任考核制度,進一步明確客戶經理和有關人員的責任。加強對農村小額貸款發放和管理各環節的盡職評價,對違反規定辦理貸款的,嚴格追究責任;對盡職無錯或非人為過錯的,應減輕或免除相關責任;對所貸款項經常出現風險的要適時調整工作人員崗位,或視情況加強有針對性培訓。

(十)培育農村信用文化。加快農村征信體系建設,依托全國集中統一的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盡快規范和完善農戶和農村小企業信用檔案。銀行業金融機構要積極主動加入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實現與其他金融機構的信息共享。進一步推廣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制度,發揮好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主導作用,通過建立農戶自愿參加、政府監督指導、金融機構提供貸款支持的信貸管理模式,激發廣大農民的積極性,把信用村鎮創建活動引向深入。要堅持實事求是、循序漸進的原則,做到成熟一個發展一個,避免流于形式。對信用戶的貸款需求,應在同等條件下實行貸款優先、利率優惠、額度放寬、手續簡化的正向激勵機制。結合信用村鎮創建工作,加大宣傳力度,為農村小額貸款業務的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

三、切實加強對發展農村小額貸款業務的監督和指導

在推進農村小額貸款工作的過程中,各級監管部門和銀行業金融機構要精心組織,分工 3 負責,各司其職,協調配合,形成合力。

(一)加強組織領導。銀行業金融機構要把大力發展農村小額貸款業務作為長期重要工作,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負責具體推動農村小額貸款工作。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根據自身特點和管理要求,制定農村小額貸款業務發展規劃,指導分支機構制定具體工作方案,明確階段性任務目標。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郵政儲蓄銀行、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資金互助社等機構應把農村小額貸款的增量(包括累放、累收量)和質量作為年度經營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加強績效考核。加強對農村小額貸款客戶經理的針對性培訓,提高其開拓市場和發展業務的能力。要加強宣傳引導,強化督促檢查,認真總結推廣好的做法和先進經驗,及時解決具體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在業務開展過程中,要注重爭取地方黨政部門的支持,特別要充分發揮村委會和支委會的作用,對參與貸款清收工作的地方黨政人員、村委會和支委會干部,銀行業金融機構可根據放貸金額、貸款利息和不良貸款清收等,結合自身經營實際情況,采取適當獎勵措施。

(二)加強農村小額貸款的風險控制。要繼續完善農村小額貸款制度和流程,保證程序到位、管理到位、風險控制到位。全面推行農村小額貸款客戶經理制,根據客戶經理的營銷能力、業務素質、前期業績和業務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等,強化對一線人員的專業化培訓,建立充分覆蓋風險、成本和收益的小額貸款利率自主浮動機制,合理確定客戶經理的貸款權限。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狀況和自身管理能力,科學確定客戶的小額貸款授信額度,對超過小額授信額度的大額貸款需求,必須按照有關規定采取保證、抵(質)押等貸款方式發放。切實加強貸款“三查”,貸前要認真考察借款人還款能力,深入分析評價貸款風險;貸中要嚴格執行農村小額貸款雙簽審批制,全面實行貸款上柜臺,實現貸款管理與款項發放的分離;貸后要定期深入管轄村鎮,及時了解和掌握借款人生產經營情況,嚴格監督貸款實際用途。要積極探索建立農村小額貸款風險的轉移、分擔和補償機制,把發展農村小額貸款與農村小額保險業務結合起來,與當地擔保體系建設情況結合起來。要把農村小額貸款主體真實性作為內部審計的重要內容,對挪用貸款、頂冒名貸款或不符合貸款條件的,要及時采取取消授信、停止放貸、限期收回和資產保全等措施,并嚴肅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

(三)加強農村小額貸款業務監管。各級監管部門要督促銀行業金融機構建立健全農村小額貸款制度和辦法,進一步加強對農村小額貸款業務的指導和檢查,嚴肅查處違法違規經營行為。加強和改進農村小額貸款統計分析和風險預警,及時跟蹤了解農村小額貸款業務進展情況。對農村小額貸款業務開展得好、效益持續提高的銀行業金融機構,監管部門可對其在農村地區增設機構、開辦新業務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銀監會將綜合考慮農戶和農村企業貸款面、農業貸款的存量與增量、貸款質量、當地農村信用水平、產品創新能力等因素,制定發布銀行業金融機構支農服務評價指標體系和監管辦法。各級監管部門要據此認真開展支農服務評價工作,引導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逐步完善農村小額貸款制度,規范開展業務,進一步提高“三農”金融服務水平。

請各銀監局將本指導意見轉發至轄內各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資金互助社。

二○○七年八月六日

第四篇:銀行安全保衛工作指導意見

為穩步推進郵儲銀行安全保衛工作,為業務開展營造安全的經營環境,保證郵儲銀行財產安全及員工、客戶人身安全,遵循“預防為主,綜合治理,誰主管,誰負責”的指導原則,堅持從人防、物防、技防、整章建制、加強隊伍建設等方面入手,根據公安部和銀監會對銀行業安全保衛工作的要求,以及集團公司有關規定,結合郵儲銀行實際,現提出以下指導意見。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

各級領導應充分認識安全保衛工作的重要性,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認真貫徹落實當地監管部門對銀行業安全保衛工作的要求,做到“一把手親自抓,分管行長具體抓”,建立相應的安全責任制,明確行長為本行安全保衛工作的第一責任人,主管安全保衛工作的行領導為主要責任人。同時,各級行要制定安全防范工作規定,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工作方針,層層落實安全責任制。

二、加強安全保衛隊伍建設

安全保衛隊伍是保障員工、資產安全和運營秩序的重要力量。各分支行要高度重視安全保衛隊伍組織建設,具體要求如下:

(一)市(地)分行應配備至少1名專職安全保衛人員,下轄縣支行較多的市(地)分行應適當增配安全保衛人員。

(二)縣(區)支行應配備1名專職或兼職安全保衛人員。

(三)各營業一類網點應配備安全員

三、安全保衛工作職責

(一)市(地)縣分支行安全保衛工作職責

1、制度建設和落實。認真貫徹落實上級有關安全保衛工作的規定和制度,并結合本行實際,制定、完善金融詐騙、盜竊、搶劫及防爆、防火等規章制度,并做好監督落實工作。

2、安防設施管理與維護。負責轄內網點、自助設備、金庫等安防設施、技防設備的管理及維護;消防設施的維護,并在上級行的指導下開展消防演練。

3、按照GA38——2004標準和《銀行業金融機構安全評估辦法》,做好安防設施的建設、維護與管理,確保安防設施正常運行。

4、檢查與整改。市(地)縣分支行應指導本單位和所轄分支機構的安全保衛工作,對所轄分支機構防范金融案件、治安災害事故以及安全生產情況進行經常性監督檢查,要重點對一類網點安全防范工作進行全面檢查,并對上級檢查或自查發現的不安全隱患及時進行整改。

5、安全教育培訓。負責對全體員工進行經常性的安全防范教育與培訓,保持高度警惕,提高防范能力。

6、預案制定及演練。市(地)縣分支行應根據本行的實際,制定切實有效、操作性強的突發事件處置預案,自行組織或者參加上級安全保衛部門、公安機關組織的各種預案演練,做到人人熟記預案分工,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綜合能力。

7、承辦上級領導指派的其他工作任務。

(二)營業網點安全員的工作職責

安全員負責對本營業網點安全保衛工作實施經常性檢查。主要負責對安防監控、柜員制監控、自助設備監控、柜臺110報警和相關技防設備、消防設施進行日常使用、管理、維護,確保其處于良好狀態,并如實填寫設備運行情況。每天必須對監控設備的運行情況和錄像資料進行一次回放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具體內容如下:

1、用電安全。

(1)電源開關是否按規范關閉;

(2)用電設備下班前是否正常關閉; (3)是否存在亂拉亂接電線及插座現象; (4)是否存在電源、電腦線路老化短路現象; (5)有無擅自使用大功率電器; (6)其他情況記錄。

2、監控錄像。

(1) 班前檢查錄像設備是否正常; (2) 錄像清晰度是否達標;

(3) 監控錄像有無發生漏錄現象; (4) 監控范圍是否符合要求; (5) 錄像資料保存是否達標; (6) 監控錄像的其他問題

3、110報警聯網布控。 (1)在已具備聯網條件的地區,是否安裝與公安機關110聯網的緊急報警裝置; (2)每天下班是否布控; (3)上班前是否撤防;

(4)有無發生誤報,并記錄誤報原因;

(5)記錄分行統一部署110報警聯網測試情況;

(6)遠程報警、圖像、聲音等信息傳輸是否符合要求; (7)報警聯網系統的其他問題。

4、日常安全檢查記錄。

(1)外來人員進出網點現金業務區是否按要求登記; (2)有無日常安全教育學習記錄。

四、監督檢查

(一)各級行安全保衛部門應履行監督檢查職能,工作重點放在易發生案件的基層營業網點。安全檢查工作實行分級負責制??傂邪踩Pl部門負責全轄系統安全檢查工作;一級分行、二級分行、城區支行、縣支行分別負責所轄分支機構(一類網點)的安全檢查工作,同級行之間交叉檢查上級行負責組織實施。

(二)總行安全保衛部門對全系統省分行每年檢查不少于30%;省分行安全保衛部門對所轄每個市(地)分行每年檢查不少于1次,對縣支行及一類營業網點應進行抽查;市(地)分行安全保衛人員對所轄所有縣(區)支行檢查每年不少于2次,對網點進行抽查;縣支行每兩月對網點檢查1次;基層營業網點應堅持經常性的自查。

(三)安全檢查主要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檢查,全面檢查與專業檢查,突擊檢查與經常性檢查,明查與暗查,實地檢查與調閱檢查等形式進行,具體方法包括聽取匯報、實地檢查、調閱資料、查看臺賬、查驗裝備等。

(四)安全檢查的主要內容:

1、貫徹落實安全保衛工作制度情況。

2、網點及自助設備的防火、防盜、防搶、監控、報警等設備建設和管理情況。

3、網點及自助設備的防火、防盜、防搶、監控、報警等防范制度、措施執行情況。

4、防搶劫預案制定和演練情況。

5、防盜、防搶隱患整改情況。

6、開展安全檢查、考核、評比工作情況。

7、對員工進行法律法規教育以及業務規范學習相關記錄情況。

8、有無安全保衛相關臺賬及記錄情況。

9、有無配備符合國家規定的消防設施。

10、其他需要檢查的事項。

(五)安全檢查應認真負責,檢查人員與被檢查單位負責人應當在安全檢查登記薄上簽字,對檢查發現的問題應當提出整改意見和建議,對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的單位應當下達《安全隱患整改通知書》,責令限期改正,期限過后要進行復查?!栋踩[患整改通知書》同時抄送上級行。對較大規模的安全檢查應向領導和上級行寫出專題報告,檢查結果應當向全轄通報。

(六)為確保安全檢查工作的順利開展,各級行應提供必要的經費、車輛及組織保障。

五、案件和事故的管理

(一)安全保衛部門對涉及郵儲銀行的金融詐騙、搶劫、盜竊等刑事案件和治安災害事故、安全生產事故履行調查、協查及管理職責。

(二)在案件事故的查處中涉及內部其他部門協助的,按照各自的職責范圍,分工協作,密切配合,積極查辦。

(三)發生刑事案件或治安災害事故的單位應當立即向當地公安機關報案,并在規定時限內逐級上報。

(四)案件、事故管理實行一案一報,一案一檔,專人負責,領導簽發的報告制度。對發生的新型的案件,要及時上報并提出初步的控制、偵破方案。

(五)安全保衛部門應當安排專人負責案件管理工作,做到登記清楚,統計準確,上報及時。

(六)獎勵和懲處

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及集團公司有關規定執行。

第五篇:城郊新農村發展指導意見

為認真貫徹區委十屆十一次全會和加快現代化、建設新動員大會精神,深入開展城鄉統籌推進年活動,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建設富有活力、獨具特色的城郊型新農村,特制定本意見。

一、總體要求

2011年,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建設城郊型新農村的總體要求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調結構、重文化、惠民生、謀幸福”為主線,繼續把握“特色、共享”兩大原則,按照“三宜”要求,進一步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推動先進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現代文明向農村傳播,積極探索具有特色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路,加快建設三創之都、大橋新城、幸福。

二、主要目標

范文網[CHAZIDIAN.COM]

三、主要措施

(一)以統籌發展為方向,推進城鄉規劃一體化

1、建立新型城鄉空間布局規劃體系。以新型城市化為導向,按照城鄉統籌、合理布局、節約用地、集約發展的基本原則,開展編制城鄉統籌規劃的研究。進一步完善涵蓋“總體規劃、專項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城市設計”四個層面的城區、城鎮、村莊三級規劃體系,優化城鄉空間結構,合理布局城鄉居民點和產業空間,統籌安排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嚴格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加快構建以金沙、開發區中心城區為龍頭,平潮、石港、二甲、三余、興仁、川姜、先鋒等重點鎮為支撐,中心村為基礎的城鎮化格局,促進城鄉協調、健康、有序發展。

2、形成新型鎮村布局規劃。按照“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土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的要求,完善各鎮區控制性詳規,深化農民集中居住區規劃,統籌鎮域產業、居住、生態、基礎設施建設, 統籌鎮域學校、醫院、公園以及服務業等建設,穩步推進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實現農村與城鎮的優勢互補。

3、健全城鄉規劃管理體制。健全城鄉規劃管理制度,規范規劃決策程序,優化規劃決策執行機制,完善規劃監督機制,著力維護規劃的科學性、嚴肅性和權威性。堅持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做到無規劃不決策、不供地、不投入,充分發揮城鄉規劃的綜合調控作用。

(二)以項目建設為重點,推進城鄉產業發展一體化

6、做大休閑觀光農業。積極創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示范點和省級休閑觀光農業示范村,對獲準的示范點和示范村,獎勵企業或村10萬元。對符合土地利用政策,當年新增投資額1000萬元以上的休閑觀光農業項目,一次性補助10萬元。

(三)以新農村建設為主題,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

9、加強鎮村環境建設。堅持把建制鎮作為統籌城鄉的聯結點,圍繞“一個整潔優美的鎮區環境、一個多種業態的商業中心、一個功能齊全的文化中心、一個設施完善的休閑廣場、一個便民惠民的農貿市場、一個舒適宜居的現代小區”的“六個一”目標,全面提升鎮村環境的檔次和品位。繼續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規劃引領,有序推進農村集居區建設,努力培育一批鄉村風情濃郁、功能配套完善、生態環境優良的新型農村社區。以親水為特色,以生態為核心,打造“綠環水繞”美景,加快建設美麗鎮村。繼續加強“四位一體”長效管理,切實鞏固生態鎮創建成果,提升農村整體形象。

(四)以惠民共享為目標,推進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

10、拓展為民服務功能。鞏固教育現代化創建成果,爭創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改革發展示范區,做到學有優教。深入實施“文化四大惠民”工程,全面推進廣電網絡雙向化改造,加快構建區鎮村三級健身服務體系,做到樂有其所。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全面落實基本藥物制度,狠抓中心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站建設,做到病有良醫。大力發展老年事業和老年產業,實現居家養老服務全覆蓋,逐步提高尊老金標準,做到老有頤養。深入實施救助幫扶工程,不斷完善城鄉一體的社會救助體系,做到難有所幫。

11、加速社會保障接軌。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確?;A養老金發放及時準確。探索農村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的接軌工作。積極爭取各項社保政策與中心城區縮小差距。大力推進失地農民保障工作,完善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標準。

12、完善促進就業政策。按照統籌城鄉就業和創業帶就業的原則,加快建立支持農民就業創業的體制機制,促進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落實創業優惠政策,為農民創業提供稅費減免、貸款貼息以及用地、用電、用水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進一步提高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水平,全區所有村級勞動保障平臺建設到位,就業培訓工作更加貼近用人單位需求,精心組織就業創業培訓,力爭完成各類職業技能培訓1.1萬人。

(五)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推進城鄉社會管理一體化

13、創新農村社區管理。堅持因地制宜,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力爭大多數村村營收入超20萬元。開展集體經濟發展村際競賽活動,根據集體經營收入、村集體凈資產、村級債務化解和村級財務規范化管理等四項指標,對綜合排名前移幅度最大的前20個村,區財政安排200萬元資金進行獎補,專項用于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繼續安排300萬元對經濟薄弱村進行扶持。繼續實施新增地方稅收留成補助到村政策,與省級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和省、市村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資金整合使用,發展村級公益事業。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社區服務工作,提升服務功能和水平,加快建成一批示范性的星級社區。加強農村社區管理和服務,形成城鄉一體化的社區管理體制,不斷提高群眾的生活質量。充分發揮各類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的作用,切實提高農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能力。

14、深化農村合作組織改革。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區股份合作組織,使之成為引領農民參與市場競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致富的主要組織形式。區、鎮兩級政府及其涉農部門,要積極探索新型合作組織形式, 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使更多的農產品進入國內外市場,建立利益向農民傾斜機制,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社員二次分配。充分發揮政府及其涉農部門的信息、人才、資金等優勢,與農民生產、經營活動緊密結合,放大富民實效。進一步提高入社農戶覆蓋率,力爭覆蓋率提高5個百分點。對經過工商登記并已進入實質性運作的新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每家補助3000元。深入開展“五好”農民合作社示范社認定工作,對被評為區“五好”示范社的獎勵5萬元,對被評為市“五好”示范社的獎勵8萬元,對受到省級以上部門表彰的合作社獎勵10萬元。

15、優化農村資源配置。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積極推進農村各類集體建設用地有序流轉,力爭實現“兩種產權、一個市場”。引導農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圍繞農業項目建設,采取入股等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加快土地向種養大戶、規?;?、農業園區集中。對土地流轉用于農業項目建設的,入股面積300畝以上的土地股份合作社,補助2萬元,500畝以上的補助3萬元,1000畝以上的補助5萬元,作為合作社發展基金。對發包方分別給予1~3萬元的工作經費補助。確保年內全區土地流轉面積占比再提高5個百分點,讓更少的農民種更多的地,獲得更高生產效益。用足用好上級支農強農政策,爭取更多的涉農項目和資金。區財政要不斷增加“三農”投入,確保財政支出優先支持農業農村發展,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優先投向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民生工程。積極鼓勵各類資本參與農村建設和農業開發,大力發展農村小微型金融組織,鼓勵擔保機構開展農村擔保業務,形成多主體、多渠道的投入機制,為加快“三農”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撐。

四、組織領導

強化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農村工作綜合部門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各負其責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區建立統籌城鄉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指導、協調全區城鄉一體化推進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在區農工辦,負責規劃實施、政策制定、考核監督等日常工作。各鎮區園要建立相應的工作機構和工作機制,制定本地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實施方案,層層分解,逐項落實。各部門要強化職責,推進管理職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協同配合,合力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各地、各部門要加強調查研究,及時了解和分析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優化體制機制。同時,要加大考核督查力度,獎勤罰懶,獎優罰劣,努力形成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一線員工春節到崗措施下一篇:銀行一線員工感人故事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