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電大城市管理學答案

2022-08-25

第一篇:電大城市管理學答案

2021年1月1186國開電大本科城市管理學期末考試試題及答案

一、不定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0分,每小題至少有一個正確答案,多選或者少選均不能得分)

1.居民委員會的性質可以總結為(ABCD)。

A.基層性

B.群眾性

C.自治性

D.社會性

2.關于社區的管理,國外主要的組織管理模式是(BCD)。

A.集中型

B.混合型

C.政府主導型

D.自治型

3.城市規劃是伴隨著(D)的產生而出現的。

A.農業

B.工業

C.服務業

D.城市

4.城市經濟管理具有(ABCD)的特征。

A.綜合性

B.兼顧性

C.綜合性

D.區域性

5.(BC)屬于我國城市政府財政收入的預算外收入來源。

A.利潤收入

B.上級財政的轉移支付

C.政府公債

D.稅收收入

6.公共住房一般具有(AC)的性質。

A.社會商品

B.公共性

C.社會福利

D.服務型

7.城市規劃是伴隨著(D)的產生而出現的。

A.農業

B.工業

C.服務業

D.城市

8.我國目前的城市環境污染主要表現(ABD)。

A.水污染

B.固體廢棄物污染

C.視覺污染

D.大氣污染

9.西方國家區域協調的多元調控模式主要以(ABC)為代表。

A.德國

B.英國

C.丹麥

D.美國

10.一個理想的循環經濟系統通常主要包括的行為者是(ABCD)。

A.處理者

B.消費者

C.廢物處理者

D.資源開采者

二、名詞解釋(每小題5分,共20分)

11.市民參政:市民參政是指市民個人或群體通過一定途徑和形式向政府及其領導人員提出各種要求和

建議(亦稱市民的利益表達),向有關部門進行檢舉揭發,行使選舉、罷免、監督等權利,阻止或促成某項政策的行為,參與城市管理與決策的各項活動。

12.居民身份證制度:居民身份證制度是為了便利公民進行社會活動,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公民合法權益的一種管理制度。

13.城市物流規劃:城市物流規劃是指為促進以城市為中心的區域內物流業在一定時期的發展,綜合考慮城市物流與區域經濟的相互關系及物流活動所帶來的影響,而做出的財物流政策、措施及物流基礎平臺的整體設計。

14.城市環境:城市環境是指影響城市人類活動的各種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條件的總和。

三、簡答題(每小題12分,共36分)

15.治理(管治)的特征。

答:(1)治理不是一整套規則,也不是一種活動,而是一個過程;(3分)

(2)治理過程的基礎不是控制,而是協調;(3分)

(3)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門,也包括私人部門;(3分)

(4)治理不是一種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續的互動。(3分

16.公共住房供給的主要管理內容。

答:公共住房供給的主要管理內容是:

(1)住房建設的資金概算;(3分)

(2)住房建設的適當規模;(3分)

(3)公共住房區位選擇;(3分)

(4)公共住房建設政策。(3分)

17.城巾利時城市建設管理的負面影響是什么?

答:城中村對城市建設管理的負面影響:

(1)城市整體環境的惡化;(4分)

(2)土地資源的浪費和遠期更新成本的增大;(4分)

(3)社會問題的滋生。(4分)

四、論述題(24分)

18.根據《城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要求,試論述城市突發事件處置過程需要遵循的工作原則。

答:1)以人為本,減少危害;

2)居安思危,預防為主;

3)統一領導,分級負責;

4)依法規范,加強管理;

5)快速反應,協同應對;

6)依靠科技,提高素質。

以上要點均須聯系實際展開論述,否則酌情扣分,只答要點,每點給2分。

第二篇:電大城市管理學作業

城市管理學作業1 1.“城市病”表現及其治理

2.我國傳統市政管理職能的特點、弊端及如何進行改革 3.非政府組織如何參與城市管理

考核形式及要求:從以上3個題目中,選擇一個進行小組討論。要求每一位學生都要提交字數不低于500字的討論提綱,提綱需要包括以下內容:個人的討論提綱、聯系實際的例子以及小組討論后形成的提綱。教師根據每一位學生的討論提綱以及小組討論的提綱給每一位學生評分。

評分標準:

優秀的標準(100>X≥90)

能夠準確地說明討論題目的內涵,邏輯嚴密,有一定的創新性;聯系實際的例子能夠充分證明觀點。

良好的標準(90>X≥80)

能夠準確地說明討論題目中的某個方面的內容,比較準確地說明另外一個方面的內容:邏輯清晰,有某些獨立見解;聯系實際的例子能夠證明觀點。

中等的標準(80>x≥70】

能夠比較準確說明討論題目,邏輯較清晰,能夠提出自己的看法;聯系實際的例子能夠說明觀點。

及格的標準(70>X≥60)

能夠比較準確說明討論題目中的一個方面的內容,邏輯不嚴密、不完整,自己的見解不多:聯系實際的例子不十分恰當。

不及格的標準(X<60) 不能夠說明討論題目的內容,邏輯混亂;聯系實際的例子不對題。

零分

一、個人的討論提綱(30分)

提交的個人提綱字數不低于350字。

二、聯系實際的例子(30分)

允許粘貼打印稿,或者粘貼裁減的報紙與雜志。

三、小組討論后形成的提綱。(40分)

字數不低于500字。

我國傳統市政管理職能的特點、弊端及如何進行改革

特點:

1、經濟管理職能廣泛而突出;

2、對其負責的事務管理控制程度高;

3、綜合性的社會保障服務職能較弱;

4、獨立性的職權較少;

5、職權與職責相脫節。 弊端:

從市政職能的主體來看,體制上過度集權。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長期以來沿用計劃經濟體制,從政府與社會、與市場的關系來看,政府管得過多、過細,政企不分,政社不分,城市政府自然也不例外;從縱向關系來看,中央集權過多,上級政府集權過多,城市政府缺少獨立自主權。隨著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的改革不斷推進,這種狀況逐漸有所好轉,但仍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從市政職能的范圍和重心來看,職能界定不合理、不科學。從政府與社會、與市場的關系來看,政府職能范圍過大,管了很多不該管,也管不了的事,如直接干預企業的生產經營,一些該管的事務則未管好或沒有管,如社會服務、社會保障等;從縱向關系看,城市政府與上級政府、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的事權即職能范圍缺乏科學、合理的劃分。從市政職能的實現方式來看,單純依靠行政手段,以多層次行政系統的“條塊”和指令性的計劃來管理城市事務,管理企業經營,而不是采用法律的、經濟的、技術的和行政的手段相結合的方式。 改革:

我國經濟體制方面的轉軌性改革,要求市政職能要有相應的巨大調整,以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在經過了由直接向間接、由微觀向宏觀、由計劃向市場的職能轉變之后,進一步地把間接管理具體化,宏觀職能與微觀職能相結合,市場規制職能與城市服務職能相融合,仍然是市政管理的重要任務。過去我們注重管制職能而忽視服務職能,現在應當重視服務職能而較少地運用管制職能。具體的轉變任務和步驟主要是:

(一)實行市政職能的分解,就是對原有市政職能進行具體分解,劃分出哪些職能是應取消的,哪些需要繼續保留,哪些是要下放或轉移的,哪些是需要充實加強的。通過職能分解,確定每個工作崗位的職責任務、工作要求、工作內容、工作程序、行政運行機制以及任職資格和條件,將職能具體化,理順內部和外部的工作關系,從而為落實人員與編制提供科學的依據。這是實現市政職能轉變的第一步。

(二)加強市政管理的法治化、制度化建設,市政管理是法治管理,各種市政決策都要依據法律。為此,必須首先建立和健全各種法規及各項規章制度。包括對機構的設立、機構編制都要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在依法的基礎上,做到政務公開,提高管理的透明度,使各種違法事件都能受到法律制裁。逐漸形成以法治政、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市政職能運行狀態。

(三)科學配置市政職能職位,在對市政管理職能進行分解的基礎上,要科學配置市政職能職位:(1)同一類業務由一個部門集中管理,減少中間交叉扯皮的情況,提高辦事效率;(2)必須由幾個部門共同管理的業務要分清主輔關系,明確業務接口;(3)進行綜合管理,對一些長期扯皮、難以劃清的業務歸并到一個部門,以減少部門之間的摩擦,從而提高市政管理的效率性。

(四)加強市政職能崗位人員的業務素質訓練,市政職能崗位人員必須符合市政工作要求。市政管理人事部門要經??己似湔嗡刭|和業務素質,對不合格者及時撤換,以保證市政工作的效率性,優良地實現市政公共服務的各項基本職能。

(五)轉變市政管理手段,市政管理手段要從過去單純的計劃手段、行政手段為主轉向經濟手段、法律手段為主,特別是重視公共政策的使用。在法律前提下,使用穩健和靈活的公共政策,往往會取得比較理想的管理效果。因此,加強公共政策的設計工作和其實施的管理藝術,是現代市政管理手段建設和我國市政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

城市管理學作業2 1.淺談科學發展與城市經濟管理

2.城市管理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點 3.試論科學發展觀與城市政府職能轉變 4.試論以人為本與城市社區管理

5.城市管理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難點 考核形式及要求:從上述題目中選擇其一,撰寫一篇不低于2000字的論文。

評分標準:

優秀的標準(100>X≥90)

論文能夠熟練地運用科學發展觀論述我國的城市管理問題,論文論述清晰,邏輯嚴密;表達準確流暢;有一定的創造性、新見解。

良好的標準(90>X≥80)

論文能較熟練地運用科學發展觀論述我國的城市管理問題,論文論述清晰;表達通順;有某些獨立見解。

中等的標準(80>X≥70)

論文能較好地運用科學發展觀論述我國的城市管理問題,論文觀點基本正確,論述較清晰;文字通順:能夠提出自己的看法。

及格的標準(70>X≥60)

論文觀點、內容論述等主要方面尚符合要求;論說基本清楚但不嚴密、不完整;能夠聯系實際進行說明,但聯系實際不充分。論文中自己的見解不多。

不及格的標準(X<60) 論文論述不能成立或有重大毛病;內容空乏,結構混亂,文字表達不清,文題不符或文理不通:沒有聯系實際進行說明。

零分

提交的論文屬于抄襲的。

淺談科學發展與城市經濟管理

做為城市管理執法部門,應該堅持科學的發展觀,要始終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做到以人為本、立黨為公、執法為民,樹立正確的權利觀、利益觀。在城市管理中,要從城市的宏觀和微觀經濟來綜合管理城市,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從解決多頭執法、重復執法入手,改革管理體制,拓寬管理模式,在硬件上加大對城市建設的投資,全面促進整個城市形象實現質性的飛躍。

所謂的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是指導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理論武器,有什么樣的發展觀,就有什么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就會對城市管理的工作產生根本性、全面性的影響。因此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既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又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加強城市管理,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這個核心和本質

以人為本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五個統籌”的目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是城市管理的全部內容,在城市管理中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嚴格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做到立黨為公、執法為民,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要真正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尊重勞動者的生活和生存權利,保障他們享有的自由。作為執法部門,要樹立正確的權利觀,把人民賦予的權利用來對人民負責,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利,不能置群眾的生存發展而不顧,不考慮群眾的心理承受能力,亂收費、亂罰款。城管部門面對著社會的各個階層,特別是一大批失業下崗人員,當前城市經濟落后,工礦企業破產倒閉,為了謀生計,有的占道為市,有的流動經營,嚴重影響城市的市容環境衛生,影響了城市招商形象,面對這柄雙刃劍,城管部門一方面堅持文明執法,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規范法律程序,實行柔情操作。對極少數家庭特別困難的,幫助其辦理最低生活保障,為其解決后顧之憂;二是采取疏堵結合的辦法,興辦市場,并以最低的市價讓經營戶入場,這樣既盤活了經濟,減少了占道經營,同時減少了城管工作的矛盾,贏得了社會的普遍贊譽,達到了共贏的效果。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更是城管工作堅持的根本原則。

二、加強城市管理,必須走科學發展之路 城市管理是一項系統、復雜、長期的人文工程,它是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加速器和助力劑,它必須堅持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在當前社會主義物質文明不斷豐富、精神文明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不斷完善的基礎條件下,堅持城市管理科學發展就是堅持走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之路,按照“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的要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2004年3月5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改革行政執法體制,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和行政處罰權,推進綜合執法試點,解決多頭執法和亂罰款問題。2002年,國務院就如何加強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出臺了國發2002<17 >號文件《關于進一步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的決定》,它為城市管理明確了科學的發展觀。它的范圍主要包括: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行政處罰權,強制拆除不符合城市容貌標準、環境衛生標準的建筑物和設施;城市規劃管理方面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全部或者部分行政處罰權;城市綠化管理方面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行政處罰權;市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行政處罰權;環境保護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部分行政處罰權;工商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對無照商販的行政處罰權;公安交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對侵占城市道路行為的行政處罰權。隨后2003年2月日,中央編辦、國務院法制辦聯合下發了中編辦發2003< 4 >號文件《關于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和綜合執法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目前全國已有許多縣、市、區開展了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的試點,這是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堅定步伐。城市管理要跟進,城市經濟要發展,必須走綜合執法之路,這樣才能杜絕多頭執法、重復收費,才能徹底改善城市經濟環境

三、加強城市管理,必須堅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堅持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就是要做到統籌兼顧。經濟社會是物質基礎,是上層建筑,城市管理是建立在經濟社會的基礎上,城市管理制約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經濟社會影響著城市管理的進程,兩者如何做到有機結合,予認為必須在城市管理工作上一是不能貪大求遠,要密切結合城市市經濟的實際情況,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建城區格局、行政區劃分、基礎設施建設、人民生活需要來綜合平衡,不能憑一時長官意識,脫離當前實際,亂審批、亂規劃、濫圈地,造成城市配套不合理,城市建設無規模;二是要盡快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提高城市功能的利用率,對破損路實行完全修復,整修斷頭路,完善主路、主干道的路坎、路坡、路肩建設,對示范街實行分段的彩板鋪裝,對園林花草樹木實行整枝修剪,以共同達到整齊劃一,對主干道花帶進行拆除,對人行道實行重新均勻劃分,解決人行道東高西低,南寬北窄的問題。" 城市管理是一門科學,我們必須以科學的態度,科學的理論來指導我們實際的工作,從理論中來到實踐中去,才能不斷掌握城管工作的精髓和實質,才能實現城管工作質的飛躍。

城市管理學作業3 結合所學城市管理學某一方面的理論,寫一篇課程學習總結,題目如下 1.突發事件管理理論學習體會 2.城市區域協調發展理論學習體會 3.城鄉一體化理論學習體會 4.城市社區自治理論學習體會 5.城市環境管理理論學習體會 6.城市成長理論學習體會 7.城市發展戰略管理理論學習體會 8.循環經濟理論學習體會

考核形式及要求:撰寫一篇字數不低于1500字的課程學習總結。

城鄉一體化理論學習體會

城鄉一體化是指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通過要素的自由流動和人為協調,達到經濟一體化和空間融合的系統最優的狀態。此時的城鄉系統是資源配置合理,城鄉共享現代文明的“自然—空間—人類”系統。城鄉一體化亦表示達到這一狀態城鄉關系日益優化的過程。城鄉一體化是城鄉統籌發展的最高表征。

城鄉一體化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在生產力水平或城市化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選擇。根據發達國家的現代化和城市化發展經驗,當城市化水平低于30%時,城市文明基本上固定在城市里,農村遠離城市文明;當城市化水平超過30%時,城市文明開始向農村滲透和傳播,城市文明普及率呈加速增長趨勢;當城市化水平達到50%時,城市文明普及率可能達到70%左右;當城市化水平達到70%以上時,城市文明普及率將接近或達到100%。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然要求工業反哺農業、工業為農業農村提供發展資金,只有工業化、城鎮化發展了,才能為農民轉移就業提供條件,才能為反哺農業、帶動農村提供經濟基礎。因此我們仍然必須強調工業化的快速推進,走“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結合、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城鄉一體化道路。推進城鄉一體化與新農村建設相輔相成、協同共生。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新農村建設與城鄉一體化發展將是長期并存的任務。 在我國農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進程高速發展的現實條件下,城鄉一體化的戰略意義將更加突出。

1、實現城鄉一體化是城鄉二元結構轉換的需要,盡管我國城鄉面貌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典型的二元結構仍然存在。要從傳統的鄉土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就必須要打破傳統的二元結構束縛。隨著二元結構的轉換,城鄉間的要素流動和商品交換就構成了城鄉間最重要的聯系機制。因此,就必須以城鄉一體化戰略作為城市—鄉村協調發展的指導思想。

2、“分久必合”——城鄉復合系統發展的需要,城市離不開鄉村,鄉村也離不開城市。城市和鄉村本為“一家”,只是隨著社會分工及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才逐漸從空間上分離,并由此產生了社會、經濟、環境等方面一系列的差別。在城鄉系統中,各子系統的發展是相互依賴的,都要求其他系統的配合與支持。因此,要建設現代化的城市和鄉村,就必須以城鄉一體化為指導思想和戰略目標,采取積極有效措施,保證城鄉間的順利貫通。

3、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需要,人口與就業問題,特別是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安置問題,是我國城市化和農村發展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所在。我國目前有2億多農村剩余勞動力,他們既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和財富,又是城鄉進一步發展所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大問題。 剩余勞動力不可能全部涌入城市,也不可能全部滯留農村。要保持城鄉這一復雜巨系統的高效率運轉,必須要強調和重視系統內部各子系統及外部系統間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動。解決農村剩余人口問題,必須要從城鄉兩方面統籌考慮,重在疏導和分流。

我國現階段,城鄉一體化建設有著深刻的內涵。它要求統一城鄉規劃,打破城鄉分割的體制和政策,加強城鄉間的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促進城鄉間生產要素流動,逐步縮小城鄉差別,使農村與城市一樣共享現代文明,以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新農村建設與城鄉一體化之間的關系是:通過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實現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城鄉產業優勢互補的良性互動,促進農村的生產發展、農民生活寬裕;通過統籌城鄉兩個文明建設和空間布局一體化,促進農村的村容整潔和鄉風文明;通過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和社會管理體制改革,推進農村管理民主、社會事業得到快速發展。這樣,通過統籌城鄉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讓廣大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就可以在城鄉一體化的形式上,逐步建立起以工補農、城鄉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鄉關系。 發展城鄉一體化的要點

1、城鄉一體化不是城鄉“一樣化”和“平均化”,有人認為城鄉一體化就是要完全消滅城鄉

2、城鄉一體化的動力機制: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城鄉一體化是城鄉兩大系統發展的一種社會、經濟、生態過程,同時又是這一過程的戰略目標。

3、城鄉統一市場的建立是城鄉一體化的核心,市場是城鄉經濟聯系的紐帶,也是縮小城鄉差距、優化城鄉資源配置的有利渠道。城鄉經濟要素的流動,是二元結構轉換、城鄉協調發展的關鍵。

4、城鄉一體化要從人的需要出發,即“以人為本”,從人本主義角度講,人們從事的一切活動都是為其自身各方面需要服務的,城鄉發展從本質上來說是人與自然在協調基礎上的自我發展。

城市管理學作業4

綜合練習題

一、填空(每題2分,共10分)

1.一般認為,市政管理的主體是城市政府,也包含一定的城市公共團體、組織和市民,這是由市政公共管理的性質所決定的。

2.財政補貼是政府轉移性支出的一種形式。 3.城鄉統一市場的建立是城鄉一體化的核心。

4.公共衛生突發事件處理,第一原則是迅速地阻絕傳染,將可能發生的危機盡可能縮小。 5.城市成長管理主要是針對城市空間規模擴展的控制和管理。

二、選擇題(每題2分,共20分,每題至少有一個正確答案,多選或少選均不得分) 1.城市行政區劃體制的內容包括(ABCD )。 A.市的行政地位 B.市的設置模式 c.市的下級行政建制 D.設市的標準

2.世界銀行組織認為,可持續城市是指一個(ABCD )城市。 A.銀行信賴的 B.治理和管理良好的 c.適于居住的 D.有競爭力的

3.依據一座城市的人口年齡比例可以將城市劃分為(ABD )。 A.穩定型 B.衰退型 C.波動型 D.增長型

4.世界上第一批城市誕生在( D ),是在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產生的,是在早期階級社會技術和經濟很不發達的基礎上形成的。

A.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B.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 c.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 D.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 5.( D )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機械論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

A.規模經濟 B.集約經濟 c.成長經濟 D.循環經濟 6.截至2004年,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已經達到(D )以上。 A.37% B.38% C.39% D-40% 7.( B )系統是突發性事件管理結構體系的核心。 A.信息 B.決策 C.執行 D.保障 ,

8.根據溝通和運行的渠道的不同,區域協調問題可以分為(AB )。 A.政府協調 B.民間協調 C.外部協調 D.內部協調 9.近代城市規劃始于( A)。 A.法國 B.中國 C.英國 D.美國

10根據公共經濟學的研究,導致政府失靈的主要因素包括(ABCD )。 A.政府赤字問題 B.政府的行為動機 c.政府的自我擴張傾向 D.政府的低效率

三、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10分) 1.城市規劃:是指為了實現一定時期內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確定城市性質,規模和發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協調城市空間布局和進行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2.城市社區管理是指在市及市轄區人民政府的領導下,以街道為主導、居委會為協同,以社區組織和社區成員為依托,運用行政與法律、經濟與教育、公德與情感等手段,合理調配和利用社區資源,發展社區事業,提高社區成員的生存質量,促進社區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過程

四、簡答題(每題12分,共36分) l.市政管理體制的內容是什么?

答:

1、市建制體制;

2、市政府構成體制;

3、市行政管理體制;

4、市公共事務管理體制。 2.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頸是什么?

答:

1、思想觀念的轉變相對滯后;

2、污染治理機制尚不健全;

3、技術水平不高和經費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強硬約束;

4、污染治理的公眾參與度不高。 3.形成城中村的原因是什么

答:

1、投資主體回避農村居民點以減少建設成本;

2、交通軸的效益衰變規律和灰色區的形成;

3、農民對被動快速城市化的回避;

4、村鎮經濟發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五、論述題(24分)

理論聯系實際論述我國城市戰略管理的重點。 答:1.全面導入綠色GDP、人文GDP的目標績效觀 所謂“綠色GDP”,就是從現行GDP中扣除環境資源成本和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服務費用。綠色GDP指標,實質上代表了國民經濟增長的凈的正效應。綠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國民經濟增長的正面效應越高,負面效應越低,反之亦然。“人文GDP”就是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發展而投入財富的增長指標,包括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方面。

我們追求的發展,應該是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應將“經濟GDP”、“人文GDP”和“綠色GDP”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2.構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敏捷反應能力 當今世界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城市要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抓住有利的信息,結合自身條件,做出相應的對策,才能贏得發展機會。也就是要創建“敏捷城市”,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內容: 信息敏捷。依托快捷、準確、暢通的信息來源和上傳下達渠道,并在大量的信息中進行及時高效的篩選,保證決策者在第一時間獲取精練實用的信息。就此,正在迅猛發展的數字城市,(數字城市即綜合運用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遙測、多媒體及虛擬仿真等技術,對城市的基礎設施、功能機制進行自動采集、動態監測管理和輔助決策服務的技術系統。)數字城市具備將城市地理、資源、環境、人口、經濟、社會等復雜系統進行數字化、網絡化、虛擬仿真、優化決策支持和可視化表現等強大功能。技術不但提供了技術支撐,而且具備成為信息敏捷交換和交流的平臺。

人員敏捷。有靈活、干練、反應迅速的管理人員和辦事人員,要做到能上能下,人盡其才,能夠準確快速應對環境變化。

制度敏捷。在一定原則框架內,保留政策的適度彈性,以便在實施中能夠因地因時制宜;必要時要及時調整修訂現行政策制度,確保城市發展最終戰略目標的實現。 3.全面導入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起源于工業經濟,其核心是工業物質的循環。循環經濟是對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的簡稱,是以物質、能量梯次和閉路循環使用為特征,在環境方面表現為污染低排放,甚至是污染零排放。循環經濟把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融為一體,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因此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循環經濟是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的經濟系統。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為“自然資源——產品和用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所有的能源和原料都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從而使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減少到盡可能小的程度。 循環經濟的涵義是:以可循環資源為來源,以環境友好方式利用資源,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并舉,把人類生產活動納入到自然循環過程中,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努力,使生態負增長轉變為生態正增長,實現人類與生態的良性循環。這種發展戰略觀對于我國現狀資源和能源短缺十分突出的大多數城市來講具有重要的意義。 4.重視突發事件管理 應該認識到,城市發展戰略管理的實施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國內外一些城市發生的一系列突發事件也提示我們必須在城市發展戰略管理中建立“危機管理”機制。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同時,需要制定一個有效的,能夠幫助快速溝通、快速做出影響評估和控制的危機管理計劃,并使之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是最為重要的部分。

一般來說,危機管理在管理層次上高于日常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層次。危機管理計劃不是獨立的,它必須與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結合起來,也必須與國家、地區和部門的危機管理體系相適應。當然,就我國來說,在制定危機管理計劃的同時,還需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危機管理系統,這也是我們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時必須考慮的問題。

5新形勢下我國城市發展戰略管理案例----建設“三個北京”。

為了積極應對新階段出現的新形勢,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設“三個北京”的戰略任務,強調要努力推動首都科學發展,建設“人文北京、科學北京、綠色北京”。

第三篇:上海電大城市管理學學習材料

1.從城市的形成„.,城市最初是一種具有防御和商品交換 功能的人類定居點。 2.一般認為,市政管理的主體是城市政府

3、城市的集聚性„,主要包括人口的集聚„.

4.市轄區„可以設立若干 ,作為它的派出機關。 5.市民指居住在城市所轄區域內,持有本市有效戶籍的合法公民。 6.城市經濟管理的二重性是指它的 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7、城市經濟的一般功能8.城市人口的機械增長,是指由于人口遷移而引起的城市„ 9.外部規模經濟„..一種是地方化經濟,一種是 城市化經濟。

10.從國外的一般經驗來看,11.緊急事件 是一種特別的、迫在眉睫的危機或危險局勢,影響全體公民„

12.區域規劃 是指在某個特定的地域范圍內,對國民經濟和社會進行綜合性„

13、是指組織對所有危機發生因素的預測、分析、化解、防范„

城市管理:城市管理是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在不同行政關系影響下,以城市這一空間、經濟、社會系統的運行為對象的治理活動。城市管理的根本目標在于根據公眾需求,在不破壞城市生態友好程度的基礎上,采用協調、規劃、控制、建設、引導等管理方法,提升或繼續城市在區域中的綜合競爭能力,從而為城市公眾營造宜居、宜業的發展環境。 城市政府職能:城市政府職能是指城市政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務中所承擔的職責和具有的作用,從動態來看,它是城市政府行使職權、發揮作用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

經營城市:“經營城市”即指城市政府運用市場經濟手段,對城市的自然資源、基礎設施和人文資源等進行優化整合和市場化營運,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使用。

城市營銷:城市營銷,即把城市地區視為一個市場導向的企業,將地區的未來發展愿景作為一個吸引人的產品,通過強化地方經濟基礎以及更加高效地滿足和吸引既有的和潛在的目標市場(主要包括產業、投資者、定居人口、觀光游客和會議人士等),來主動營銷地區的特色。

城市經濟管理:城市經濟管理指城市政府和其他多元主體一同運用經濟、行政、法律、制度、協商等手段對城市經濟環境、經濟活動進行有效的控制和協調,以使城市經濟健康穩定地發展,并取得“滿意”效益的全過程。

城市人口管理:所謂城市人口管理,就是指城市政府對城市居民戶籍和人口變動、人口流動的行政管理工作。

預算外資金:預算外資金是地方財政或城市事業單位直接掌握的財政性資金,即根據國家財政管理制

度的規定,不納入國家預算,由地方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自收自支,滿足各自特殊需要的財政資金,是下放財權的一種管理形式。這部分資金一般都有規定的收入來源和提取標準,有確定的用途。

城市社區管理:城市社區管理是指在市及市轄區人民政府的領導下,以街道為主導、居委會為協同,以社區組織和社區成員為依托,運用行政與法律、經濟與教育、公德與情感等手段,合理調配和利用社區資源,發展社區事業,提高社區成員的生存質量,促進社區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過程。城市社區管理的內容:(1)社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 (2)社區環境衛生管理(3)社區衛生保健(4)社區精神文明建設

城市環境管理:城市環境管理(UEM)指按照一定環境功能目標,運用行政、法律、教育、經濟與科學技術等手段,協調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與城市環境之間的關系,以防止環境污染、維護城市生態系統平衡的一種措施。

排污權交易:排污權交易是指在一定的區域內,在污染物排放總量不超過允許排放量的前提下,內部個污染源之間通過貨幣交換的方式相互調劑排污量,從而達到減少排放量,保護環境的目的。 循環經濟:循環經濟的涵義是:以可循環資源為來源,以環境友好方式利用資源,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并舉,把人類生產活動納入到自然循環過程中,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努力,使生態負增長轉變為生態正增長,實現人類與生態的良性循環。這種發展戰略觀對于我國現狀資源和能源短缺十分突出的大多數城市來講具有重要的意義。

城鄉一體化:城鄉一體化是指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通過要素的自由流動和人為協調,達到經濟一體化和空間融合的系統最優的狀態。此時的城鄉系統是資源配置合理,城鄉共享現代文明的“自然—空間—人類”系統。城鄉一體化亦表示達到這一狀態城鄉關系日益優化的過程。城鄉一體化是城鄉統籌發展的最高表征。

危機管理:危機管理是指組織對所有危機發生因素的預測、分析、化解,防范等等而采取的行動。包括組織面臨的政治的、經濟的、法律的、技術的、自然的、人為的、管理的、文化的、環境的和不可確定的所有有關因素的管理。

1、現代城市管理特征

(1)協調管理目標的前瞻性與持續性。

(2)注重城市管理主體的多元性與參與性。 (3)注重管理決策的合法性與科學性。 (4)培養管理方式的系統化與市場化。

2、如何對城市基礎設施管理體制進行改革? (1)使基礎設施建設從事業型轉向企業型 (2)使基礎設施從福利型轉為營利型

(3)使城市基礎設施由保險型轉為競爭型

(4) 使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從人治型轉為法治型

3、當前我國區域協調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產業的分工與合作 (2)環境的治理與自然生態、人文資源保護(3)基礎設施建設的協調和共享 (4)共同的行為規則和標準的制定(5)區域整體形象塑造與創新網絡構建

4、城市發展戰略的主要內容

(1)戰略依據 (2)戰略愿景(戰略目標)(3)重點戰略 (4)戰略措施 (5)戰略反饋

5、我國城市人口管理的特征

(1)城市戶籍制度 (2)居民身份證管理 (3)城市計劃生育管理(4)城市流動人口管理

6、城市環境管理的基本原則

(1)全面規劃、合理布局 (2)綜合利用、化害為利 (3)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4)“三同時”原則 (5)依靠群眾、大家動手 (6)污染者負擔原則

7、市民參政的主要內容

(1)政治參與、行使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基本權利,履行公民與市民的各項義務。

(2)行政參與、主要包括參與城市政府的各項行

政決策、行使行政監督權等。

(3)社會參與、主要包括參與城市社區、基層居民自治和其他社會組織的各項活動。

8、城市自然災害應對的原則?

城市處于自然系統中,對于自然災害不能完全避免,應對自然災害城市應當在如下4個方面進行努力:(1)建立科學的政策指揮體系和過硬的反應隊伍。(2)建立完善的技術支撐體系,包括預警和信息發布平臺。(3)提供城市空間規劃建設保障,提供必要的應急避難場所并減少災害損失。(4)進行宣傳教育,使市民在自然災害面前臨危不亂減少損失。

9、突發事件管理結構中決策系統的主要任務是什么?

1)制定突發事件處理預案,構建預案儲備庫。 (2)對突發事件的性質、程度、潛在范圍和影響進行預判斷,在此基礎上根據應急預案啟動危機處理過程。

(3)不斷調整細化對事件的判斷。

(4)對事件的處理做出針對性的、可執行性決策。 (5)根據決策的執行調整或者重新制定決策。

10、新條件下城市經濟管理領域的核心任務是什么?

(1)構建適應現代城市發展需要的經濟管理體制。 (2)引導城市產業結構合理有序升級。

(3)籌謀解決結構性失業與總量過剩失業問題。

11、城市環境的主要特征?

(1)復合性(2)人為性(3)開放性(4)脆弱性

12、囚徒博弈及其破解對現代城市管理的啟示是什么?

城市管理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都是囚徒博弈的結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現:(1)城市公共產品供給不足(2)城市公共組織效率缺失(3)城市、區域之間竟爭惡化

13、城鄉一體化的戰略意義

(1)實現城鄉一體化是城鄉二元結構轉換的需要 (2)“分久必合”——城鄉復合系統發展的需要 (3)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需要

14、新公共管理對現代城市管理的啟示? (1)培育多元主體共治

(2)對城市政府職能重新定位

(3)管理手段上注重引入私營部門的先進理念和方法

15、城市群協調發展的益處?

(1)有利于降低運行成本,生產要素之間的流通,有利于資源在更大空間內進行配置。

(2)市場規模擴大,使各城市更有可能獲得規模經濟,提高生產率。

(3)城市群協調發展有利于激化城市內部競爭,迫使企業降低成本,提高生產率。

(4)在城市一體化的平臺上,有利于研發與生產的結合,增進相互間的學習與交流。

(5)城市群采取協調一致的行動加強和擴大對外經貿合作,有利于融入國際市場。

(6)有利于培養城市的區域歸屬感,凝成一種合力。

(7)有利于提升城市群區域對外資的吸引力。 (8)城市群協調發展能夠使區域在經濟、社會與環境方面取得平衡,維持地區的持續競爭力與魅力。

16、城市邊緣區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 存在問題:(1)發展經濟無序,違法用地、違章建設現象普遍存在;(2)基礎與公共配套設施不配套,生活環境質量較差;(3)經濟收益主要依賴不斷升值的土地及物業租賃,利益調控缺乏彈性;(4)社會治安形勢嚴峻,是刑事犯罪的高發區;(5)精神文明建設落后,社會文化層次偏低;(6)流動人口大量聚集,是城市人口管理的“盲區”。 產生原因:(1)城鄉二元管理體制制造成的雙重標準和管理漏洞是根本原因;(2)管理的理念仍停留在農村層面,導致了問題的復雜化和治理難度加大;(3)改制與后續管理銜接不夠,造成改革不徹底或阻力較大;(4)在城市化擴展中對城市邊緣化的規劃建設與管理滯后。

17、城市事故災難處理的原則

(1)積極疏散救治,減少人員傷亡;(2)加強日常安全管理,防患于未然;(3)積極努力創造安全空間,減少事故隱患。

18、引導城中村城市化對策

(1)從發展決策入手,進一步集中城市決策權;(2)從城中村內在要求入手,啟發、鼓勵其自身進步;(3)從體制入手,改革土地、人口與城市管理體制;(4)從經濟入手,將城中村納入城市經濟體系;(5)從文化入手針砭城中村弊端,弘揚城鄉融合與現代文明;(6)從法律入手,嚴肅處理城中村所滋生的違法現象;(7)從組織人事入手,培養高素質的城鎮領導人;(8)借鑒其他城市處理城鄉矛盾的經驗;

1、試述新形勢下我國城市發展戰略管理的潛在重點。

(1)全面導入綠色GDP、人文GDP的目標績效觀 我們追求的發展,應該是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應將“經濟GDP”、“人文GDP”和“綠色GDP”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2)構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敏捷反應能力(1)信息敏捷(2)人員敏捷(3)制度敏捷(3)全面導入循環經濟。循環經濟的涵義是:以可循環資源為來源,以環境友好方式利用資源,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并舉,把人類生產活動納入到自然循環過程中,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努力,使生態負增長轉變為生態正增長,實現人類與生態的良性循環。(4)重視突發事件管理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同時,需要制定一個有效的,能夠幫助快速溝通、快速做出影響評估和控制的危機管理計劃,并使之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是最為重要的部分。

2、試述中國城市成長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城市建設用地數量的增長已經超過超過城市用地負荷,尤其是規模較小的城市,用地擴張過快的現象十分突出。(1)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土地的經濟產出率較低,另一方面土地的開發利用程度較低。(2)城市新區開發的傾向嚴重。(3)城市空間結構不合理。城市空間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為土地利用總體結構的失衡和空間利用方式違背地租規律。

3、如何實現城鄉一體化?

(1)城鄉一體化不是城鄉“一樣化”和“平均化” 城鄉一體化強調城鄉間各要素的融合、貫通,但并不排斥差別,相反,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可以將差別轉化為各自的特色,這將有利于形成城鄉系統的高層次協調發展。(2)城鄉一體化的動力機制: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農村的發展,不能單靠城市化的輻射,也不能盲目推行農村工業化,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必須兩頭啟動,依靠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加以推進,這就是城鄉一體化的動力所在。(3)城鄉統一市場的建立是城鄉一體化的核心。市場是城鄉經濟聯系的紐帶,也是縮小城鄉差距、優化城鄉資源配置的有利渠道。城鄉經濟要素的流動,是二元結構轉換、城鄉協調發展的關鍵。需要打破原有的各種體制束縛,以市場體制為契機,在原有城市市場和農村市場的基礎上,構建城鄉統一市場。(4)城鄉一體化要從人的需要出發,即“以人為本”。城鄉發展從本質上來說是人與自然在協調基礎上的自我發展。城鄉一體化建設要求為人類創造一個良好的生產、生活和發展的環境,同時要有利于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特別是廣大農村人口的素質,使其享受現代城市文明,從而利于整個社會的進步。

4、城市規劃工作的特點?

(1)綜合性城市規劃需要對城市的各個要素進行統籌安排,使之各得其所、協調發展。綜合性是城市規劃工作的重要特點。

(2)法治性、政策性城市規劃中,一些重大問題的解決都必須以有關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為依據。城市規劃工作者必須學習各項法律法規,加強法制觀點。

(3)地方性城市規劃既要遵循科學規律,又要符合當地規律,尊重當地人民的意愿。

(4)長期性、經常性城市規劃既要有現實性,又要有預見性。既要解決當前問題,又要預計以后的發展要求。

(5)實踐性城市規劃要充分反映建設實踐中的問題,有很強的現實性。城市規劃的實踐性還在于其可實施性。

5、試述我國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頸。 (1)思想觀念的轉變相對滯后

在錯誤發展觀指導下,人類對資源采取掠奪式開發,資源回收和循環利用水平低,其結果是資源嚴重破壞,環節嚴重污染。 (2)污染治理機制尚不健全

當前城市環境污染治理機制尚不健全,公共環境由企業和個人處理還存在諸多問題,排污費收取標準還不完備,環衛公司市場化改革還存在困難。 (3)技術水平不高和經費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強硬約束

我國現有的垃圾處理技術仍然十分低下,環衛經費嚴重不足,這些都嚴重制約著城市的污染治理。 (4)污染治理的公眾參與度不高治污之重不在于“治理”,而在于“預防”,“預防”是根本。而“預防”需要靠城市公眾來自覺自愿地維護公共環境。但目前城市公眾的諸多陳規陋習和不良習慣仍然影響著城市的公共環境。

6、城市政府職能的特點。

(1)廣泛性 (2)服務性 (3)規范性 (4)自主性 (5)多樣性。

第四篇:電大行政管理學試題及答案

1、我國最早出現行政這一概念是在《 綱鑒易知錄》上。

2、提出管理五項職能和14條管理原則的是 亨利•法約爾。

3、有些學者是從“三權分立”來界定公共行政范圍,認為國家可以分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種權力。

4、公共行政的首要特點是它的 公共性。這是公共組織與其他私營部門的主要區別之一。

5、總統制,起源于18世紀末期的 美國,是以總統既為國家元首,又為政府首腦的中央政府組織。

6、在我國, 為人民服務是公共組織文化的核心價值觀,這是由馬列主義的意識形態決定的。

7、第一位試圖建立公共行政學體系的是 懷特。

8、一般來說,管理管理幅度和管理層次成 反比,管理幅度越大 則管理層次越少;相反,管理幅度越小,則管理層次越 多。

9、政府的政治職能包括政治統治職能、保衛國家主權的職能和 民主職能。

10、公共行政環境決定、限制和制約 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 必須適應公共行政環境。同時,公共行政對公共行政環境也有能動作用,它可以影響和改造公共行政環境。

11、行政領導過程本身是一個社會組織系統,這個系統是由行政領導者、 被領導者和行政領導環境三者有機組成的,缺一不可。

12、行政體制的滯后性,也就是行政體制的惰性,是由其 穩定性演變而來。

13、組織文化包括組織觀念、法律意識、道德感情和價值觀等,其中價值觀 是組織文化的核心。

14、我國國家公務員的級別分為15 級。

15、中國公共行政管理的最大特點是中國在法律制度上規定 中國共產黨 領導中國各級人民政府。

16、公共行政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是 政府職能。

17、國家公務員的回避一般包括公務回避、 地區回避和任職回避。

18、較為常見的行政領導者產生方式主要有選任制、

委任制、考任制和 聘任制四種。

19、1954年,我國制定了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改 政務院 為國務院。 20、綜合辦事機構對機關的日常事務、規章制度和工作秩序等所進行的自身事務管理被稱為機關行政。

21、國家公務員的退休條件包括的內容是年齡條件、 工齡和繳納退休保險金的年限以及身體與精神狀況。

22、中國地方政府是以 民主集中制 為原則的政府形式。

23、行政決策一般有兩種決策方式即 集體決策和個人決策。

24、行政處分的種類分為警告、 記過、記大過、 降級、撤職和 開除 。

25、科學管理時期的組織理論,也叫 傳統公共行政學時期的 組織理論。它產生并形成于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前后。

26、 行動政控制的起點。

27、專家咨詢系統的主要作用是 擬定決策方案。

28、行政領導者分為政治責任、 法律責任、行政責任和 道德責任四種。

29、行政執行過程的第一階段是準備階段 。

30、行政監察的對象是國家 行政機關 、國家 公務員 和國家行政機關任命的其他人員。

31、我國國家公務員制度中規定了國家公務員調配的四種基本形式是調任、 掛職鍛煉、輪換和 轉任。

32、輿論監督的主體為 一般公民 和包括新聞媒體在內的社會組織。

33、檢察機關對行政管理的監督主要體現為和監督兩方面。

34、 領導決策系統 是行政決策體制的核心,是實際權力的把持者。

35、經過法定程序審查批準的 中央預算 和地方各級預算,組成國家預算,具有法律效率。

36、稅收產生的先決條件是國家存在。

37、行政執行具有綜合性、目的性、具體性、 強制性、和靈活性的特點。

38、行政立法的一般次序是規劃、起草、審查、決定、簽署公布和備案。

39、 政府是 公共財政的分配主體。

40、行政訴訟的程序包括起訴和受理; 一審程序;二審程序; 審判監督程序;訴訟中止; 訴訟終結與期間、送達等。

41、行政方法的內容包括基本手段、行政程序和技術手段三個方面。

42、行政法規的制定主體是國務院。

1、在西方,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 B )

A、瓦特 B、亞里士多德 C、史坦因 D、馬克思

2、被稱為“行政管理之父”的是( D )。 A、歐文 B、泰勒 C、韋伯 D、法約爾

3、中國的公共行政的最大特點是( D )。

A、民主性 B、公共性 C、公平性 D、中國共產黨領導政府

4、公共行政環境的(D )首先表現在各種公共行政環境之間的差異性上。 A、約束性 B、復雜性 C、不穩定性 D、特殊性

5、1926年懷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學公共行政學教科書( D )。

A、《行政學》 B、《政治與行政》 C、《行政學原理》 D、《行政學導論》

6、被稱位“科學管理之父“的是( D )。 A、歐文 B、法約爾 C、韋伯 D、泰勒

7、我國于1998年又進行了機構改革,改革后的國務院原40個部門減為( D )。 A、30 B、31 C、28 D、29

8、內閣制起源于18世紀的( A ),后來為許多西方國家所采用。 A、英國 B、美國 C、日本 D、加拿大

9、公共行政生態學的代表作是里格斯的( B )。

A、《美國社會與公共行政》B、《公共行政生態學》C、《比較公共行政模式》D、《政府生態學》

10、行政體制的核心問題是( D )。

A、行政權力的劃分 B、公共組織設置

C、政府系統的各級各類政府部門職權的配置 D、上述三者,即ABC

11、構成公共行政組織機構的基本要素是( A ),它是公共組織結構的支撐點和聯絡點。

A、行政職位 B、職能目標 C、行政職權 D、行政人員

12、公共行政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是( A )。

A、政府職能 B、行政監督 C、行政決策 D、行政體制

13、下列不屬于行政領導權力來源的是( B )。 A、歸屬權 B、決策權力 C、合法權力 D、獎懲權力

14、忠于政府,維護政府的聲譽,終于職守是( A )的核心內容。 A、行政道德 B、社會公德 C、職業道德 D、社會行為規范

15、回歸后的香港行政區和澳門行政區屬于( C )的行政區。 A、現代型 B、傳統型 C、特殊型 D、發展型

16、我國《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正式施行于( A )。

A、1993年10月1日 B、1994年1月1日C、1993年4月24日 D、1993年8月14日

17、世界上第一個建立文官制度的國家是( D )。 A、法國 B、美國 C、中國 D、英國

18、行政控制過程的最后環節,也就是最為關鍵的環節是( B )。 A、確定控制標準 B、糾正偏差 C、衡量成效 D、行政指揮

19、行政決策體制的核心( D )。

A、信息支持系統 B、公民磋商與參與系統 C、專家咨詢系統 D、領導決策系統 20、( B )溝通不宜采用命令或指示的溝通形式,而只能通過協商、合作的辦法。 A、上行 B、平行 C、下行 D、網上

21、對監督對象未構成犯罪,僅構成違反政紀的案件,由( D )調查處理。 A、黨的紀律檢察機關 B、黨的紀律檢察機關和行政監察機關 c、檢察機關 D、行政監察機關

22、行政執行過程的第一階段是( D )。

A、實施階段 B、總結階段 C、協調階段 D、準備階段

23、對涉及國家行政機關以外的中國共產黨黨員的案件,需要給予處分的,則只由( C )給予黨紀處分。 A、檢察機關 B、行政監察機關

C、黨的紀律檢察機關 D、擋的紀律檢察機關和行政監察機關

24、非執政黨和非國家機關對行政行為的監督稱為( D )。 A、法制監督 B、事前監督 C、事中監督 D、社會監督

25、批準是一種約束力較強的( A )監督方式。其內容包括:要求監督對象報送審批材料、審查和批準(含不批準)三個步驟。 A、事先 B、事中 C、事后 D、全面

26、根據《立法法》,行政法規和規章制度應當在公布后的( B )天內報有關部門備案。

A、15 B、30 C、45 D、60

27、《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正式生效的日期是( C )。

A、2002年10月1日 B、2003年5月1日 C、2003年1月1日 D、2002年1月1日

28、稅收制度的核心內容是( B )。 A、稅種 B、稅法 C、納稅人 D、稅率

29、從20世紀( C )年代開始,西方發達國家相繼開始進行行政改革,然后許多發展中國家因為實行市場化也進行不同程度的行政改革。 A、50 B、60 C、70 D、80 30、目標管理方法是( A )于20世紀50年代,應用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和人際關系理論而提出的一種新的管理方法。

A、德魯克 B、西蒙 C、伍德沃德 D、菲德勒

1、有些學者是從“三權分立”來界定公共行政范圍,認為國家可以分為(ACE),三種權力。

A、立法 B、監察 C、行政 D、考試 E、司法

2、下列屬于文化環境要素的是(BCDE )。

A、組織文化 B、意識形態 C、道德倫理 D、價值觀念 E、教育

3、組織文化包括( ABDE )。

A、組織觀念 B、法律意識 C、管理對象 D、價值觀 E、道德感情

4、具體公共行政環境包括( BE )。

A、自然地理環境 B、管理對象C、經濟環境D、政治環境 E、組織文化

5、市場失效主要表現在( ABCDE )。 A、市場壟斷和專制價格 B、外部性問題 C、公共物品的提供 D、無知和非理性 E、不平等問題

6、政府失效主要表現在( ABCDE )。

A、資源配置的低效率B、造成另一種不公平C、政府的低效率D、政府成本過高 E、尋租

7、政府職能的特點是( ABCDE )。

A、普遍性 B、不可替代性 C、服務性D、系統性 E、強制性

8、政府對非營利組織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BCDE )。

A、見面稅收 B、委托公共事務 C、輔導監督 D、補助 E、法律管制

9、行政區劃體制應遵循的原則有( ABCDE )。

A、民族自治原則 B、政治原則C、有效管理原則 D、有利于發展的原則 E、尊重歷史傳統的原則

10、行政體制的特點主要有( ABCDE )。

A、歷史的繼承性 B、嚴格的系統性 C、鮮明的政治性 D、相對的滯后性 E、教強的穩定性

11、較為常見的行政領導者產生方式主要有( ABCD )。 A、選任制 B、委任制 C、考任制D、聘任制 E、考核制

12、非營利組織的特點主要有( ABCDE )。

A、非政府性 B、組織性 C、非營利性 D、志愿性 E、自治性

13、非營利組織在提倡公共服務中的作用表現在( ABCDE )。 A、在制度建設方面有倡導作用 B、監督市場C、監督政府 D、中介作用 E、維護良好的社會價值

14、行政領導者素質的構成主要有( ABCDE )。

A、政治素質 B、文化素質 C、道德素質D、心理素質 E、身體素質

15、下列屬于行政領導者素質特點的是( DE )。 A、系統性 B、社會性 C、發展性 D、層次性 E、時代性

16、行政領導權力的來源主要有( BCDE )。 A、決策權力 B、歸屬權 C、專業知識權 D、獎懲權力 E、合法權力

17、我國國家公務員調配的基本形式是( ABCD )。 A、調任 B、轉任 C、輪換 D、掛職鍛煉 E、借用

18、人事行政應遵循的原則有( ABCDE )。

A、德才兼備原則 B、知人善任原則 C、公平競爭原則 D、功績原則 E、依法管理原則

19、人事行政的特點可以歸結為( ABCD )。

A、法制化 B、專業化 C、現代化 D、職業化 E、普遍化 20、我國公務員的考核內容包括( ABCE )。 A、德 B、績 C、勤 D、智 E、能

21、機關行政的特征包括( BDE )。

A、機關行政的法制性 B、機關行政的綜合性C、機關行政的權威性 D、機關行政的事務性

E、機關行政的時效性

22、機關行政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ABCDE )。

A、發動作用 B、樞紐作用 C、效率作用 D、保障作用 E、聯系作用

23、從決策的風險程度來講,行政決策可以分為( ABD )。

A、確定型決策 B、風險型決策 C、理性決策 D、不確定決策 E、直覺決策

24、行政指揮的方式主要有( ABCE )。

A、書面指揮 B、口頭指揮 C、會議指揮D、遙控指揮 E、現代通信指揮

25、決策方案一般有( ABCD )。

A、積極方案 B、臨時方案 D、追蹤方案 D、應變方案 E、長期方案

26、行政控制的對象有( ABCDE )。

A、行政工作人員 B、財務 C、工作D、信息 E、組織績效

27、行政監督的特點是( ABCDE )。

A、行政監督主體的層次性 B、法律地位的獨立性C、行政監督內容的雙向性 D、監督主體的多樣性 E、監督對象的雙重性

28、行政實施階段的環節主要包括( ABCD )。

A、行政指揮 B、行政控制 C、行政溝通 D、行政協調 E、行政評估

29、社會監督的主體是( ABCDE )。

A、政協 B、各民主黨派C、各社會團體D、新聞機構 E、公民個人 30、稅收的基本特征有( ABD )。

A、強制性B、無償性 C、政治性 D、固定性 E、服務性

1、美國早期的政治家和政治學家主張政治與 行政 分離,這是公共行政學產生的主要推動力。

2、公共行政的首要特點是它的 公共性 。這是公共組織與其他私營部門的主要區別之一。

3、中國公共行政的最大特點是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府 。

4、被稱為“組織理論之父”的是 韋伯 。

5、被稱為“科學管理之父”的是 泰勒 。

6、被稱為“行政管理之父”的是 法約爾 。

7、我國最早提出學習行政學的是 梁啟超 ,他于1876年在《論譯書》中提出“我國公卿要學習行政學”。

8、公共行政環境的 特殊性 首先表現在各種公共行政環境之間的差異性上。

9、以 價值觀 為核心的組織文化是形成組織規范、工作準則、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人際關系準則的源泉。

10、在我國, 為人民服務 是公共組織文化的核心價值觀,這是由馬列主義的意識形態決定的。

1、提出管理五項職能和14條管理原則的是( D )。 A、歐文 B、泰勒 C、韋伯 D、法約爾

2、提出著名的POSDCRB,即七項管理職能的是( B )。 A、泰勒 B、古立克 C、韋伯 D、法約爾

3、20世紀30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職能概括為( A )。 A、計劃、組織、人事、指揮、協調、報告、預算 B、領導、決策、組織、指揮、協調、人事、預算 C、計劃、領導、人事、指揮、組織、報告、預算 D、計劃、領導、人事、溝通、協調、組織、預算

4、第一位試圖建立公共行政學體系的是( C )。 A、費富納 B、魏勞畢 C、懷特 D、泰勒

5、我國第一部行政學著作《行政學的理論與實際》的作者是( C )。 A、梁啟超 B、孫中山 C、張金鑒 D、康有為

6、美國哈佛大學教授( A )最先提出對公共行政環境問題進行研究。 A、高斯 B、里格斯 C、德魯克 D、古立克

7、1961年里格斯發表了( D ),這是公共行政生態學的代表作,并以生態學方法研究公共行政的風氣之先河。

A、《比較公共行政模式》 B、《美國社會與公共行政》 C、《政府生態學》 D、《公共行政生態學》

8、融合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 C )。 A、工業社會 B、原始社會 C、農業社會 D、信息社會

9、衍射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 C )。 A、信息社會 B、原始社會 C、工業社會 D、農業社會

10、按照里格斯的劃分,棱柱型是( D )。 A、后工業社會的公共行政模式 B、農業社會的公共行政模式 C、工業社會的公共行政模式 D、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期間的公共行政模式

1、有些學者是從“三權分立”來界定公共行政范圍,認為國家可以分為( A、C、E )三種權力。

A、立法 B、監察 C、行政 D、考試 E、司法

2、從廣義的管理的角度來界定公共行政范圍的行政學家有(A、B、C、E)。 A、西蒙 B、懷特 C、湯姆森 D、孟德斯鳩 E、斯密斯堡

3、傳統公共行政時期,也有人稱為( A、B、E )。 A、科學管理時期 B、表態公共行政學時期 C、人際關系時期 D、動態行政學時期 E、X理論時期

4、奠定公共行政學理論基礎的代表人物是( C、D ),他們提出了政治與行政分離的觀點。

A、韋伯 B、法約爾 C、威爾遜 D、古德諾 E、泰勒

5、作為行政學的學科體系的建立是由( A、B、E )完成的。 A、懷特 B、魏勞畢 C、泰勒 D、韋伯 E、費富納

6、一般公共行政環境包括(A、B、C、E)。 A、自然地理環境 B、政治環境 C、經濟環境 D、管理對象 E、文化環境

7、具體公共行政環境包括( B、E )。 A、自然地理環境 B、管理對象 C、經濟環境 D、政治環境 E、組織文化

8、里格斯將公共行政環境模式劃分為( A、C、D )。 A、融合型公共行政模式 B、分散型公共行政模式 C、棱柱型公共行政模式 D、衍身型公共行政模式 E、集中型公共行政模式

9、下列屬于文化環境要素的是(B、C、D、E)。 A、法律制度 B、意識形態 C、道德倫理 D、價值觀念 E、教育

10、組織文化包括(A、B、D、E)。 A、組織觀念 B、法律意識 C、管理對象 D、價值觀 E、道德感情

1、要正確地界定政府職能,必須正確地處理政府與 社會 、政府與 市場 、政府與 社會組織 、政府與 公民 的關系,同時也必須考慮到社會的發展程度和政治民主的發展的水平。

2、馬克思認為政府的基本職能有政治統治職能和 社會管理職能 。

3、對市場經濟的調控,只能由 政府 進行,其他任何組織都不可能代替政府。 政府 的調控手段主要是制定各種政策。

4、1949年10月21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規定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即中華人民共和國 政務院 ,下設35個部門。

5、1954年,我國制定了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改 政務院 為國務院。

6、內閣制,又稱議會制、議會政府制、議會內閣制、責任內閣制等。它起源于18世紀的 英 國,后來為許多西方國家所采用。

7、總統制,起源于18世紀末期的 美 國,是以總統既為國家元首,又為政府首腦的中央政府組織形式。

8、半總統制是總統制在 法 國的變形,是由 法 國第五共和國憲法所確立的一種中央政府體制。

9、中國的國務院體制是在總結我黨革命根據地政權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借鑒了 前蘇聯 的部長會議制,于1954年形成的。

10、中國地方政府是以 民主集中制 為原則的政府形式。

1、公共行政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是( A )。 A、政府職能 B、行政監督 C、行政決策 D、行政體制

2、政府為公眾服務性特點首先表現在其( C )上。 A、公平性 B、平等性 C、非贏利性 D、普遍性

3、我國于1998年又進行了機構改革,改革后的國務院原40個部門減為( D )。 A、30 B、31 C、28 D、29

4、政府只是充當“守夜人”的角色,也就是“夜警察”的角色的時期是( A )。 A、自由資本主義 B、前資本主義 C、當代資本主義 D、壟斷資本主義

5、政府由“守夜人”變成“社會主宰者”的時期是( C )。 A、前資本主義 B、自由資本主義 C、壟斷資本主義 D、當代資本主義

6、行政體制的核心問題是( D )。 A、行政權力的劃分 B、公共組織設置

C、政府系統的各級各類政府部門職權的配置 D、上述三者,即ABC

7、行政體制的滯后性是由其( A )演變而來的。 A、穩定性 B、繼承性 C、政治性 D、系統性

8、委員會制又稱合議制,起源于19世紀中期的( B )。 A、奧地利 B、瑞士 C、瑞典 D、芬蘭

9、典型的行政體地方政府是( B )的地方政府。 A、加拿大 B、德國 C、印度 D、英國

第五篇:電大行政倫理學部分試題答案

名詞解釋

1、 行政責任------政府及其構成主體行政官員(公務員)因其公權地位和公職身份而對授權

者和法律及行政法規所承擔的責任。

2、 行政規范-----是指社會對行政人員所提出的從思想修養到具體行政行為等全部行政管理

職業活動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要求,既包括對行政人員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等主觀因素的一般要求,也包括在行政人員的具體行為中應遵循的活動原則、工作程序、辦事規則、言行標準和行政紀律等。

3、 行政倫理人格----是行政人員在行政管理活動中通過連續和持久的道德行為選擇所表現

出來的自我道德完整性,是行政人員道德意義上的整體性存在形態。

4、 品德結構------是品德要素以一定的方式有機的聯結在一起、具有特定功能的動

態集合體。其中,各個要素有秩序、有聯系、有不同權重。但根據系統論的整體觀,品德不是各個孤立要素的簡單累積,而是具有各要素在孤立情況下所不能發揮的功能,即整體性是品德結構的核心。品德結構具有描述性功能、解釋性功能、評價性功能、監測性功能、預測性功能和對品德信息的輸入、轉換、輸出的功能。

5、 人事行政------ 的人事機構為實現和社會目標,通過各種人事管理手段

對公共行政人員所進行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管理。是國家行政管理的關鍵,對于實現國家職能和行政職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簡答題

1、 行政規范強制性的必要性

行政人員如何行使權力,切實維護公共利益,便是行政倫理規范最主要、最關鍵的問題。實踐證明,對權力的約束不能單純依靠習慣、輿論、信念、說教等軟約束來發揮作用,相反,由于權力與利益的相關性往往使它的行使者背離權力存在的目的,以權謀私,權錢交易,因而必須借助于“物化的力量”即強制性力量對之進行約束。這種強制性的后果通常是以記過、開除等紀律處分的形式出現。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電廠施工進度網絡圖下一篇:黨的建設研究會課題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