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參觀云南省博物館有感

2022-12-26

第一篇:參觀云南省博物館有感

參觀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有感

2013年11月3日,我們一行人輾轉來到鄭東新區,來到盼望已久的河南省地質博物館進行參觀。館內設有地球廳、恐龍廳、生物演化廳、古象廳等多個展廳。我們一路深深地被吸引,被震撼。我們流連于各個展廳,參觀完畢,仍覺意猶未盡?;貋砗?,雖然眾多文物已叫不出名字,但它們的影像卻長時間在腦海中揮之不去,那種激動的心情仍稍不曾減少。

還未進入河南省地質博物館的大門,我們就看到了高大威猛的恐龍,頓時讓我們對接下來的參觀充滿了無比的好奇心以及向往和憧憬。

我們首先進入的是地球廳。地球廳中,太陽系、銀河系、宇宙,震撼的照片、模型展現著浩瀚的天外世界。在這里,我們學習了地球以及天文的一些有關知識,而且對地球的形成、演化和圈層結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還見到了地質作用形成的各種各樣的巖石,不得不說,我們被這些奇奇怪怪的巖石深深震撼!不禁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們更有幸見到了家鄉的土壤。原來土壤與土壤之間竟有這么多玄機,不同地區的土壤在特性上千差萬別,有黑色的,有黃色的,又有粘性的,有無粘性的,不只不覺間,他們早已被打上了地區烙印。這不得不讓我們贊嘆!

隨后,我們來到了恐龍廳。在恐龍廳,我們不僅見到了亞洲體腔最大的恐龍、世界上最小的竊蛋龍、中國唯一的結節龍、還有世界上最大的一窩恐龍蛋化石等等,而且一睹中生代陸地霸主恐龍、海洋霸主魚龍、空中霸主翼龍的風采。展館還有世界上最早的銀杏果化石、最早的被子植物中華古果等大批動植物化石標本,幾乎展示了河南所有種類的礦石、巖石以及來自國內和部分國家精美絕倫的礦物晶體和觀賞石標本,其中有多件國寶級和數百件珍稀實體精品標本。此外,館內還建有喀斯特地貌、冰川、碧水丹霞、溶洞、露天采礦等30余處仿真度很高的景觀模型。這讓我們十分振奮!

還未從來自恐龍廳的激動心情中抽脫出來,我們轉身已來到生物演化廳。在生物演化廳,我們看到了最早的生物化石,了解了生命的繁衍生息以及人的演變進化過程。在這里我深深感受到了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性,這些成果都是前輩們用心血研究并積累下來的財富啊。如果不是他們數十年如一日地鉆研求索,我們又怎能破獲生命的奧秘?突然發現我們真的好幸運,雖然我們所了解的僅僅是冰山一角。

接著我們又來到了向往已久的古象廳。在這里,我們如愿以償地與大象有了一次近距離接觸。雖然見到的只是大象骸骨,但大象的形象卻在我們眼前更加生動具體了 。我們迫不及待地拿出手機,與大象合影留念,雖然那只是骨骼,這仍然讓我們興奮不已!從中我們可以想想一下我們中原大地在遠古時期竟有大象的蹤跡,這不得不說是不可思議的。出廳時我們捕捉到了墻壁上的豫字,看上去竟然象大象在和人跳舞,不知道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對其它生命的親近與尊重呢?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我們觀看了礦物廳、礦產資源廳和地質環境廳。在礦物廳和礦產資源廳陳列了好多礦物質及礦產資源,形態各異,有液態的、粉末狀、石塊狀,各種金屬和非金屬等等。還有些比較珍貴也很漂亮的巖石,比如云母、石英石,水晶等,千姿百態、五光十色,吸引了在觀游人的眼球。在地質環境廳,我們領略到了中原大地的各種地質遺跡資源。而且,了解到了地質環境對人類生存與健康的影響。比如,由于所處地區的地質元素的構成影響到了人們的健康,某種化學元素含量大,會造成當地某種疾病高發或比其他地方多發。通過對地區地質環境的了解,可以幫助人們預防地方性多發病。另外,還可以有效的防治地質災害,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我們還看到了眾多不同地區的特色景致,比如伏牛山、嵖岈山、養子峰等,我們深深地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

在館外,我們零距離接觸了礦石林,石凳、石桌是它們的主體。在科普廣場,我們看到了“地球發威”的壁畫,它這是在警告我們:要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我相信每個人看到它的時候都會心有觸動的,愛護地球是我們不容辭的責任。

這次地質博物館的參觀,帶來的不僅是視覺上的震撼,精神和思想上也經過了深刻的洗禮。

首先是發展。從古至今,物種在不斷的進化,人類的思想和社會也在不斷的發展,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再到封建社會再到資本主義社會最后到共產主義社會,歷史的規律便是不斷的發展,無論是人類作為一個物種還是作為人類意識形態的社會。同時,發展的重要因素便是創新與實踐,實踐是創新的基礎,而創新又是實踐的最高體現。唯有通過實踐,我們才能發現更多新事物,新問題;然而也唯有創新,我們才能擁有更廣闊的思考空間,從而找到更多的突破口,更好地解決問題,得到更大的收獲。

二是滅亡。記得去年看過一個電影《2012》,想到如果地球發飆,我們真的能靠幾艘“諾亞方舟”就能脫離滅絕的命運嗎?從一樓看著面前巨大的恐龍骸骨,回想著這些中生代的霸主,他們也曾在大自然的巨大毀滅力之下化為灰燼。當我們認為自己可以靠著高科技躲過大自然的毀滅時,那些巨大的恐龍是否也在想著靠自己的巨大身軀來與從天而降的災難抗衡呢?再想想最近幾年的大氣污染、水污染、環境污染,以及伴隨著全球變暖而來的海平面上升、氣候變化不規律等激增的自然災害,這無疑是加速地球毀滅、人類滅亡的節奏啊!此時,如果我們再不采取積極措施保護環境、防治自然災害,那么我們便再也無力阻擋這場世界大災難的到來!

雖說人生不過寥寥幾十年,終究是要塵歸塵土歸土的,但我們活著不就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嗎?人生的價值在哪里?就在我們追求夢想的路上,在我們為他人、為社會所做出的貢獻上。那么首先,必須得確保有他人,有社會。唯有生命延綿不絕,我們的價值才能永存,我們的生命才能升華!如果地球毀滅了,人類滅亡了,那么我們的一切也就不復存在了。我們或許會老去,但我們的生命,總該留下點什么。許三多說:“什么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什么是有意義的事?我要說,有意義的事就是為了一些信念、一些堅持而奮斗,就是不做危害他人、危害社會、危害子孫后代的事!我們雖然無力決定別人做什么,但我們至少可以用行動說出我們在做什么!

第二篇:參觀云南省博物館策劃

參觀博物館策劃

主辦:云南農業大學研究生會 承辦:云南省博物館 活動背景:云南省博物館成立于1951年,是云南省文化廳領導下的社會公益性事業單位,占地面積15畝,11740平方米,建筑面積16465平方米,展覽面積3000平方米,庫房面積3007平方米。云南省博物館包羅萬象,有數億年前的古生物、有數千年前的古滇國、有1903年開來的火車、有全國最大的民族博物館、有全國最大的動物博物館、由滇西抗戰的英烈、有“一二一”運動的先驅、有納西東巴文化的神秘、有大理南詔鼎盛的輝煌。。。。。。建館以來,經過考古發掘、調查征集、社會收購和接受捐贈等方式,已經收藏了青銅器、古錢幣、陶瓷器、古書畫、碑貼、郵票及各類工藝品共計20余萬件,是云南省收藏文物最多的博物館。其中聞名中外的有戰國時期的?;~案、西漢時期的四牛鎏金騎士銅貯貝器、北宋郭熙的《溪山行旅圖》、大理國時期的金阿嵯耶觀音立像、大理國時期的金翅鳥,等等。云南省博物館利用豐富的藏品,舉辦過不同內容的陳列展覽,全面、系統地展示了云南的社會歷史文化面貌。 活動目的:豐富研究生生活,讓更多的人了解云南文化,也是為了加強我們研會內部的凝聚力。 活動意義:隨著全球性文化遺產保護熱的興起,文化遺產方面的各種新名稱、新概念不斷出現。與作為物質性、遺址性、建筑性的物質文化遺產相對應而提出的非物質性、無形性文化遺產方面的新概念就有“無形文化遺產”、“記憶遺產”、“民間創作”、“無形文化”、“人類口頭和物質遺產”等。這些概念,對于我們來說曾是相當生疏和拗口的,甚至學界也大多茫然。但隨著這兩年的發展,特別是2005年3月國務院專門下發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見》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逐漸明晰;2005年5月,國務院在《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若干規定》中,亦明確使用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這都表明,“非物質文化遺產” 的概念正在取代上述各種提法并將廣泛使用,這是我們民間文化工作者以及文化、民族工作部門需要把握的一個發展方向。 活動內容:

一、活動主題:走進云南省博物館,了解云南文化

二、活動時間:2012年4月21日上午9:00-12:00

三、活動地點:云南省博物館

四、活動流程:

1.前期工作:(1)外聯部提前與云南省博物館工作人員做溝通聯系

(2)研會辦公室統計參與人數

(3)宣傳部繪制好前期宣傳海報,并負責前期宣傳工作(準備好相機,進行記錄拍照等)

(4)提前做好部署,體育部負責活動當天秩序維持工作

2.具體活動內容

3.后期工作:做一個簡單的活動總結,宣傳部整理照片,在相關網站發布照片進行后續宣傳工作。

4.經費預算:交通工具采用校車,門票等費用待協商決定

五、活動人員:云南農業大學研究生會成員

六、注意事項:

1.各部門做好人員統計,一般情況下不允許請假,除非特殊情況。請假應提前一天告 知部長或主席團成員。

2.外聯部人員提前半小時到達活動現場。 3.注意活動現場人員的安全,活動要井然有序,聽從工作人員安排(例如:不允許拍照和大聲喧嘩)

4.參加活動的工作人員統一佩戴工作牌。

策劃者:文藝部何澍然

第三篇:參觀海南省博物館觀后感

省博物館一期工程,6個展廳為基本陳列,主要包括“海南歷史陳列”、“海南少數民族陳列”、“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海南館藏文物精品陳列”四個專題。目前,該館收藏的各類文物有二萬余件,目前展出的1000多件文物,將突出海南特色、民族特色和邊疆特色。其余4個展廳之一是專門展示“鎮館之寶”越王亓北古劍、唐三彩馬、宋青白釉花口鳳首壺的“重器靈光”展廳。

走進“重器靈光”展廳,偌大的空間內三件展品一字排開,這三件寶貝由國家文物局交由省博物館代藏。位于中央的越王亓北古劍為錯金銘文青銅復合劍,系越王勾踐之孫王不壽的自用劍,距今已有2400年的歷史,目前發現存世僅三柄,入藏海南省博物館的這柄最為完整,品相極佳。

由國家2002年從日本收購得來的青白釉花口鳳首壺是宋代景德鎮燒制,口部盛開的四瓣花象征鳳冠,鳳頭上大喙、大眼,鳳首后部恰似一束長羽上飄呈鉤狀。胎質潔白細膩,釉色白中泛青,鳳頭美如琢玉。

唐三彩馬是2004年從美國紐約蘇富比春季拍賣會上競拍得來的珍貴海外文物之一。這件立馬俑,馬伸頸昂首,細腰健蹄,通體施棕黑釉,馬前臉、鬃、尾、四蹄為白色??脊艑<艺J為這是一件典型的皇家造型唐三彩。

海南館藏文物陳列,則薈萃了海南全省博物館館藏精品文物近百件,其中的三件绹紋環狀銅器,是20世紀80年代昌江七叉鄉大仍村農民在耕作時發現的。國家文物局專家鑒定組確定為戰國時期,并定為一級文物。它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作何用途,至今仍是一大謎團。在這個陳列中,西沙出水文物是重要組成部分,展示的各種盤、壺、碗、盒等皆為精品,不但器形完整,而且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如果想速覽一遍海南歷史,“海南歷史陳列”是一個最好的選擇,這里展示了海南史前40到60萬年時期直至1950年海南島解放的漫長歷史階段中的事件和重要人物。展覽以年代順序,分為拓荒大洲、遷徙融合、奇甸文明、近代瓊崖和瓊崖豐碑五個部分。

在省博物館的文物寶庫中,昌江南陽溪畔的信沖洞及附近發現的巨猿、熊貓、猩猩等近20種哺乳動物化石,距今約40至60萬年,是年代最古老的珍貴文物。在栩栩如生的史前人類狩獵、生活的還原場景中,我們看到了砍砸器和用于制作石器的石核,文化序列上處于舊石器時代晚期,這是迄今發現祖國最南端的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

海南少數民族陳列與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可能將會是引起觀眾極大興趣的兩個展示,其中隨處可見煞費苦心制成的各種還原場景、仿真場景和仿真人物、器具、牲畜等,雞鳴狗吠聲、耕牛的叫聲也不時飄來。黎族的船型屋、樹皮布、制陶、紡染織繡、服飾和飾品都近在眼前,你甚至可以走進一個仿真的船型屋,好好看看黎族百姓的家庭是怎么樣的,這里有三石灶、織錦的工具,還有正在晾曬的魚干,和記者以前在黎族村落里見到的一模一樣。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以藝術場景為主線貫穿整個展覽;共有8處場景:黎族對歌、黎族打柴舞、苗族招龍舞、黎族文身、軍坡節、黎族原始制陶等,仿真人就有30多個

通過本次主題班會,同學們對各類安全知識比以前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并提高了安全意識。同學們深刻地認識到安全對于我們的重要性,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大家一定會把安全知識牢記心中,為海大的安全與穩定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第四篇:參觀博物館有感

臨澧縣實驗小學六年級81班 劉小裕

今年清明節,為了緬懷我們臨澧偉大的革命先烈,爸爸、媽媽帶我去參觀了博物館。

那天的天氣不像往日那樣陽光明媚,天陰沉沉的,還不時地淅淅瀝瀝下起了小雨??晌覀兊男膮s是澎湃的,依舊在爸媽的帶領下來到了目的地。我們挨個參觀了館內的各個展室。展室內真是琳瑯滿目,每一個展室又有各自的特點,讓我們一時半會兒還真不能一一看清。我們一邊仔細地看,還一邊小聲地議論著。我覺得在所有的展室中,最令我難忘的是丁玲奶奶和林伯渠爺爺的生平紀念廳。

丁玲,原名蔣冰之,1904年出生于我們臨澧,是我國近代影響文壇的著名女作家,一生創作了眾多作品,為后人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食糧。1922年,丁玲懷著對自己封建家庭的強烈不滿離開了臨澧,從此走上了艱苦的革命道路。丁玲的性情豪放,不拘束,也不比排場;不擺架子,也不和當官的套近乎。在孩子的眼中,她是慈祥的奶奶;在大人們的心目中,她是一位可敬的母親!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丁玲被關進了監獄,可她始終想黨會把自己救出去。懷著這種信念,丁玲在獄中還創作出了《韋護》、《水》、《在黑暗中》等作品。她的一生,正如毛主席很準確的概括“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我真為自己是她的同鄉而驕傲!

再來看看林伯渠吧。 林伯渠,臨澧修梅人,是我國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教育家。他曾經與毛主席一起經歷了二萬五千里紅軍長征,是甘為新中國成立做出了杰出貢獻的孺子牛!大家知道嗎?1949年10月1日,黨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大聲地向世界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的時候,林伯渠就站在他的身邊,而且還是當時開國大典的主持人呢!新中國成立后,林伯渠并未居功自傲,而是很快投入到新中國建設之中,為我們祖國的發展耗費了畢生的心血.

參觀完博物館,在回家的路上,我跟著爸爸情不自禁吟誦起詩來: 沅澧湯湯,浮山蒼蒼。

可親可敬的丁玲奶奶!

是沅澧的瓊漿滋潤了您的靈感,

是浮山的巍峨挺拔了您的脊梁,

您用畢生的心血歌唱著祖國,歌唱著人民,歌唱著您所鐘愛的文學事業,

您用滿腔的熱情呼喚正義,維護和平,推動著女權運動蓬勃開展。

您是一位受人敬仰的巾幗英豪,

您是一位享譽世界的文學巨匠!...... 你一生筆耕不輟,把近四百萬字的優秀作品留給了人 類, 從《莎菲女士的日記》到《我到霞村的時候》, 從 《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到《魍魎世界》, 丁玲奶奶,

您用母性的細膩,演繹了蕩氣回腸的文學之歌。

您是耀眼的世界瑰寶。……

我一邊吟詩一邊思索,眼前總浮現出丁玲奶奶和林伯渠爺爺的身影,耳邊似乎還回蕩著我的誓言: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好好讀書,學好本領,將來振興中華,再造輝煌!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更加富饒!我希望總書記率領全國人民收回釣魚島,千萬不能讓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歷史重演!

指導老師:周蘭英

第五篇:參觀博物館有感

陸城一小 四(3)班

周樂樂

今天,我沿著寬闊而筆直的公路向前慢步走著,一路上,藍天戰勝了從煙囪里飛去的煙霧,花兒也頂住了狂風的咆哮,就連公路上汽車發出的噪音也清脆悅耳了。為什么呢?因為我今天要去參觀宜都市博物館,在古代歷史中邀游,既能增長知識,又能開拓視野。

我加快步伐,終于到了博物館。

走進博物館的大門,我便看見古銅色的墻壁上刻著很多字,像在訴說著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事件,讓人回到從前,如癡如醉。

我往前走,看見一個寬敞明亮的房間。一瞧,還有很多新鮮玩意呢!我走上前去細細觀賞,突然眼角被一件作品吸引了。用眼珠一掃,原來是件做工精致的陶器,上面除了黃色,就只有一些黑色的小斑點。我不由得想起古代的猿人來,以前什么東西都沒有,人類完全是依靠大自然來生活的。那時候能做出這樣好的作品來,是非常了不起的。

這時候我看見有一個地方有很多人圍著,我便擠了進去。哇!里面竟有模擬的猿人,還有一間草房子,里面還有火。那柴真是太像了,里面的火還在閃爍,這樣更加逼真。我不禁拍手叫好。

在一樓我還看見玻璃柜里有很多書,上面是介紹楊守敬爺爺的,上面的文字告訴我楊守敬爺爺是宜都陸城鎮人,是學壇公認的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他用畢生的精力和學識,運用金石考古等多種方法研究《水經》、《水經注》,歷經四五十年。我看到這里不禁為之自豪。我們的家鄉居然有這么偉大的人物,真令我敬佩、自豪。

我還參觀了賀炳炎爺爺的遺物,看到他曾經穿過的衣服,還有用過的肥皂盒,賀炳炎爺爺的大口袋,還有在玻璃柜子里看見鹿的牙齒,和一些陳舊的陶器,真是琳瑯滿目。

過了一會我走出了博物館,心里想,古代人物真偉大,我要向他們學習,不光學習他們的知識和美德,要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指導老師:匡傳榮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參觀紅色基地心得體會下一篇:參觀軍博觀后感怎么寫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