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80后的現狀與未來

2022-08-19

第一篇:80后的現狀與未來

80后的未來

80后的未來在哪里

或許你現在背井離鄉,生活過的馬馬虎虎,拿著2-3千的工資,有電視看有電腦玩,很輕松的,沒有目標,但是未來在哪里?

請耐心看完下面的話,也許會對你有一點幫助!

每年,制造業都會有很大一部分大學畢業生,在這些剛進入社會的新人慶幸找到工作,對未來充滿憧憬的時候,他們的前輩——已在制造業內打拼了幾年的師兄師姐們——卻懷著深深的憂慮,他們不知道未來會怎樣?他們不知道何時會被拋棄?

何種企業,畢業生進入其中從事研發、業務、生產、采購、人事等工作都要從零學起。兩三年過去了,這些大學生的職位會從儲干、技術員、工程師慢慢做到主管,工資也從2K、3K變為5K??雌饋碛兄诲e的職業發展,然而事實上他們中大部分人的職位會停留在工程師及主管這個階段,工資也會停留在3K至4K左右,之后再難有進展。從主管至經理,工資發展到5K以上對絕大多數大學生來說是很難實現的。當大部分人在前進的道路上停留下來后,他們就將在職業生涯的O形路口無休止地循環,看不到盡頭,當盡頭出現之日,很可能就是他們被拋棄之時。

一個公司中,最有技術含量并創造最大利潤的是研發部與業務部,但制造業公司往往都只是一個代工車間。那些外資企業,他們的研發、銷售中心都放在國外,中國的公司僅僅只是作為產品制造環節。雖然這些公司在國內也設有研發中心和銷售中心,但產品的原創設計都在國外完成,國內的研發人員只是接收圖紙,然后安排開模,將產品實現。這

種情況下,國內的研發工程師更確切地說只是一個產品實現技術員,至于設計方法、設計理念、工程技能和他們關系不大,他們也很難掌握真正的核心技術。外企在國內設立的銷售中心功能更加單一,主要是接收國外業務人員轉過來的制造訂單,并跟蹤訂單完成情況確保出貨,銷售技巧、營銷手段、市場開拓這些都與他們絕緣。而國內民營企業在這些方面則更為不堪。

其他與產品制造有關的如生產、品管、生管、采購等職位,其中的技術含量或者說從業人員的價值更低。技術含量低則意味著門檻低,門檻低則意味著不可替代性低,不可替代性低則意味著被淘汰的可能性高。在企業中,生產、品管、生管、采購人員被老板炒魷魚是最多的,你上午還在上班,或許下午人事就通知你離開。制造業公司的人事部每天做的就是致力于招人,或者說低工資招人,而不是致力于留住人,因為人才市場上有的是價廉物美的新畢業生。當年,你花了一年左右的時間就能輕松勝任所擔任的職務,那么你的師弟師妹憑什么就不可以呢?尤其是在外資企業,他們往往以每月1千多的工資招募一個大學畢業生,兩年后,當他的工資需要增長時,將其換掉,再招一個畢業生,如此往復循環,將人力成本控制到最低。這些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廉價的勞動力成本。

老話說男怕入錯行,入行后想再轉行的難度顯而易見。當你進入制造行業,再轉入其他行業的可能性極低。你只能在這個行業內轉,如果哪天離心力過大,被甩出圈子,那將是一切悲劇的開端。當城市產業升級,人到中年的你又如何自我升級?當工廠搬遷,拖家帶口的你難道又開始

候鳥遷徙?當公司關閉,已顯富態的你難道又開始奔走在各個人才市場,忍受著招聘人員的白眼和無耐,與那些剛走出學校的大學生競爭? 制造業公司普遍缺乏培訓提升機制,處在公司中層的大學生在公司里并沒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層職位有限且要求很高,后來者中又有很多優秀者,在整個人才需求不斷擴大的情況下,新求職者的期望下探,中間層處在前無進路后有追擊的尷尬之中,看起來失去自己生存空間的日子并不遙遠。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恐怕真的只能死在沙灘上了。

要知道你并不處于一個大鍋飯或者鐵飯碗的行業,逆水行舟,當不利的環境出現時,你是否能確保被拋棄的那些人中必定沒有你……? 與世隔絕的社會生活

人是社會化的生物,和前程黯淡相比,與世隔絕的工廠生活更能使人自卑與絕望。你努力掙扎向上,想脫出現有的階層,最終發現是那么的無力,而年華卻已老去。

當你走出大學進入工廠,你會發現自己的生活世界是那么狹小,你的活動范圍基本是工廠、出租屋、超市。你和生產線上那些天天重復同一個工作的普工并沒有什么區別。除了上班和睡覺,你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去超市購買所需的生活用品。其他的社會生活最多也就是與同事打牌、喝酒,你建立不起自己的社會資源。你孤身一人在外地打拼,身邊沒有父母親人,只有一幫同病相憐的同事,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需要維護自己的權益的時候,身邊的人都無能為力。你的生活圈是那么的狹窄,人際交往顯得那么蒼白。有一天,你離開了現在的工廠去到另外一個地方,現有的同事朋友都會失去聯系,你需要在新的公司重新來過。

那無奈的漂泊注定了總是在重復地畫著大小不一但形狀相似的圈。 春夏秋冬四季轉換,你的工作服也在冬夏間輪轉,你和所有的外地人都沒有明顯區別。在本地人眼中你們都只是打工的而已。如果你很樂觀的話,倒是可以把公司的工作服看作是一種福利,冬夏各兩套,從周一穿到周五周六,基本上不需要再多買什么衣服。畢竟你可以自由地穿自己衣服的時間一周也只有那么一兩天。

此外,工廠食堂每天會給員工提供伙食標準為十塊錢左右的工作餐?;锸迟M有些公司要從員工工資里扣除,有些公司則當作一種福利完全免費。但食堂飯菜的難以下咽很多人都深有體會,發霉的面包、沒削皮的土豆、黃色的青菜、無從查證的劣質油等等,花樣百出。在外租住的員工還可以在周末時自己改善一下伙食,住在宿舍的只能奢望偶爾在飯店里的應酬了。

公司提供的宿舍則多為四人間、八人間。當然,條件遠比不上大學的集體宿舍。很多人為了有自己的私人空間,情愿每個月花費三四百塊錢租一個十多平米的房間,這種房間多為廚、衛、陽臺三位一體。蟻居于這樣的房子里,關上門則如同囚禁在一個封閉的牢房里,打開門則所有的東西一目了然,沒有隱私可言。然后,你會購買一些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家具,包括必備品桌子、凳子、衣架。而洗衣機、冰箱、空調則是絕對的奢侈品。一是需要花錢,無力承擔;再就是房間太小,擺放不下。也有些已婚人士一家兩口或三口擠住在這個小房子里,區別就是家具相對更完整一些。但這里給不了你家的感覺,你只是一個租客,你只是暫住在這里,當你買東西的時候你會時時考慮以后搬家會不會太麻

煩,你不知道明天是否還在這里。當房東需要提高租金時,你是沒有多少談判的能力的,要么接受新的租金,要么就搬走。

在這種生活狀態下,婚姻成為很多大學生不敢面對的問題。你的生活圈決定了你交際的人大多和你一樣,大家同病相憐,沒有能力去摘取愛情的果實。工廠里三十左右的單身柜族比比皆是,不是不想結婚,是找不到結婚的人,是不敢面對沒有房子的婚姻,是不敢去想孩子的撫養問題,是不敢承擔那貧賤夫妻百事哀的未來!“寧愿坐在寶馬中哭泣,也不愿坐在自行車后笑”,聽起來功利,卻也包含一種無奈。

如果你已成婚,那最讓你糾結的就是孩子的入學以及對父母的照顧。你只是暫住在本地,你的孩子沒有權力上那些好的公辦學校,或者說你沒有能力交那么大一筆的贊助費,而民辦學校的教學質量又不能讓你放心。畢竟,讀書是你能想到的唯一能改變自己孩子未來的救命稻草。你只好無奈地將你年幼的兒女送回老家,回到爺爺奶奶身邊成為留守兒童。每周的電話是你最開心的時刻,在外的苦累在孩子的笑聲中都會消融。你在心里默默企求上蒼,讓自己的父母和孩子平平安安,無病無災。任何一點風吹雨打就可能讓你剛剛起步的家陷入泥沼。

你每年只能回家一到兩次看一下逐漸老去的父母和日漸長大的孩子。因為沒有假期,因為沒有存款,因為路途太遠往返不便,因為所有的因為。為了生存,你離開生活了二十年的家鄉,但在他鄉卻無力構建一個屬于自己的家,如同水中浮萍,沒有根,心也不能降落。

明天在哪里?

來到城市的大學生對未來最大的期望是能走出父輩貧苦生活的輪回,讓

自己進入更高一個階層,為下一輩創造一個更好的起點。但當你已年入不惑,自身可以販賣的價值已所剩無幾,而城市卻不再需要你的時候,你難過落魄地回到老家,讓你的兒女從你二三十年前的起點重新出發,再畫著一個和你一樣的圓?作為大學生的你無力改變自己的命運,難道你能保證你的下一代能順利地考上大學并改變命運……?

經濟改革的初期、擴招后大學生畢業的初期、經濟處于上升周期等等這些都極易讓找到工作特別是較滿意工作的***,你極易停下自己前進的腳步,但十五年、二十年后,情況還會和現在一般樂觀嗎?失業真的是那么遙不可及嗎?當它來臨的時候,你將發現你被整個世界所拋棄!當你四十歲左右的時候失去工作,沒有任何收入來源,你將如何面對年邁的父母、苦難相隨的伴侶、十七八歲的孩子?!

城市很大,外面的世界也很精彩,在這個只許進很難出的圍城里,作為打工的大學生們你是否有了足夠的儲備以避免屬于你的精彩落幕呢?! 忠告:打工只能求生存!創業才是唯一的追求!成功才是目標。

第二篇:80后與70后的現實生活現狀對比

輕狂,張揚,離經叛道,都曾是貼在80后身上的標簽,“垮掉的一代”在社會上備受爭議。

如今,首批80后已邁進30歲門檻,部分人已成為社會的中堅。 孔子說“三十而立”,中國人一直認為30歲的人應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責任,并已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

而立之年,首批80后是否立了起來?他們的生活狀況如何?商報對此進行了調查。

與70后相比,80后步入30歲時,工作不夠穩定,承受著巨大的房貸等生活壓力,還有三成的人單身。

在變革的社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承擔著更多來自現實和心理上的雙重壓力。

2010年,80后群體中最“老”的一撥人已邁入30歲門檻。 商報對“70后和80后30歲時的生存狀況”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最早邁入“30”門檻的80后群體中,三成人仍是單身,四成人無房,七成人無車,六成人恐懼家庭責任,生存狀態并不理想。

與80后比起來,70后的生活似乎更穩定,成了家,有了孩子和穩定的工作。

婚戀

首批80后45%沒孩子 70后74%都有了孩子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30歲的人,孩子都已滿地跑了?,F在,剛步入30歲的80后,不少人才剛剛結婚。

調查數據顯示,最早一批邁入30歲門檻的80后中,只有73.8%的人結了婚,而70后在30歲時,近九成的人都已成家。

30歲的市民張娜說,步入家庭意味著承擔壓力,她想再逍遙兩年再結婚。鄭州市維情婚姻咨詢公司的婚姻家庭咨詢師陳玲說,熱愛自由,時尚,追求個性解放等,成為不少80后晚婚的原因。

隨著結婚年齡的推遲,要孩子的時間也在向后推遲。首批80后中,有45.3%的人還沒有孩子,而70后在30歲時,74.1%的人都有了孩子。

不少80后認為,剛剛結婚,身上背負著房貸等巨大壓力,不想那么快成為“孩奴”。

消費

70后有房的多 80后有車的多

有車有房,是生活質量的象征。

不過,從調查看,30歲時,70后有房的人比較多,80后有車的比較多。

在40歲的張凱眼里,“家”字的含義是,房子下面住著幾個人,有房子才算有家。所以大家就算借錢也要買房子。

但80后的陳俊則認為,買房子壓力太大,不如先買輛車改善生活質量。 調查顯示,七成70后有房,80后有房的只占六成。但70后有車的約20%,80后有車的有25%。

陳俊今年已30歲,在一家廣告公司上班,月薪2500,在她眼里,“不吃不喝也不能買半平方米”,還不如不買。

調查顯示,78%的80后一月的工資能買不足1平方米的房子,22%的人的工資能買1平方米以上的房子。在10年前,70后30歲時,69%的人一個月的工資能買不到1平方米的房子,31%的人的工資能買1平方米甚至更多的房子。

相比較而言,房價給70后造成的壓力稍小。 工作

半數80后至少跳槽兩次 70后工作基本穩定

調查顯示,80后30歲之前,接近半數的人至少換過兩次工作,36%的80后目前還沒有穩定工作。

從2005年畢業到現在,陳俊已換過5次工作,做過銷售,搞過策劃、設計,之前常做個一年半載就跳槽。“我想多經歷點東西”是陳俊跳槽的一大理由。

相比較起來,70后30歲時相對穩定,70.2%的人有穩定工作,僅14.2%的人有過三次以上跳槽經歷。

70后30歲時,已有36.5%的人成了單位的中高層,80后稍遜一籌,目前有32.9%的人是公司中高層。

壓力 80后近半壓力來自房子 70后壓力相對均衡

80后被譽為在糖罐里長大的一代,生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但年近30歲,80后生活并不像人們想象中那樣“瀟灑”和“任性”。在變革的社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同樣承擔著來自現實和心理上的雙重壓力。

調查顯示,30歲時,80后近40.6%的壓力主要體現在房子上,相反老人孩子的壓力則稍微小些。

相對80后而言,70后30歲時,房子壓力為29.7%,孩子、工作穩定性和老人的壓力,各占20%多。

2007年,在醫院工作的張麗和老公買了一套二手房,每月還款近2000元,這讓她壓力非常大。

生孩計劃不得不一推再推,自己對家庭的貢獻還不是特別大。 相反,今年40歲的王海30歲時,孩子已5歲,他覺得自己是家里的頂梁柱,對老人的贍養義務履行得非常好。

在調查中,66.4%的80后表示,自己已成為家里的主要經濟來源。但70后這個比例則達到73.2%。

責任

過半80后薪酬不高,害怕承擔家庭責任

調查顯示,年滿30歲的80后,54%的人認為自己不太成熟,正經歷社會磨礪,57%的人表示,自己害怕承擔家庭責任。

一名李姓薪酬分析師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主因是,目前該類人群的薪酬和職位普遍偏低,在物質方面無法支撐家庭和貢獻社會,久而久之便開始喪失信心。

70后中,年滿30歲時,47%的人認為自己不太成熟,但56%的人不畏懼承擔家庭責任。

張麗表示,自己工作8年,在單位還是個一般工作人員,背著巨大的房貸,她和老公不敢生病,生怕出個事兒。

一份數據顯示,月收入在3000~5000元的人數占比為31.2%,月收入在1500~3000元的人數占比也接近三成,為28.6%。

李姓分析師認為,這一薪酬水平想要實現“獨立”難度比較大,在當前的社會節奏和生活壓力下,做到真正的“獨立”還要推遲幾年,35歲會是一個更好的標準。

感受

迷茫成80后最大感覺 70后更多選擇順其自然

高房價時代,加上獨生子女面臨一對小夫妻贍養4位老人,撫養1個孩子,迷茫和壓力,成為不少80后的共同感受。

調查表明,67.72%的80后感覺迷茫,身上堆滿壓力,10%的人對自我的評價是叛逆、前衛。

說起未來,在計算機行業工作的馬楠會感到很迷茫,覺得身上壓力很大。

作為第一代入城的人,買房養家糊口,這讓他常常透不過氣。 雖然看不透未來,但馬楠還是很認真地規劃了未來的生活,比如近兩年內盡量要寶寶,如果可能的話,再買輛車。

調查顯示,近41.4%的80后表示,正按照計劃進行未來的生活。但70后僅有33.3%按計劃進行生活。

80后和70后相比,更多的70后對未來的選擇是順其自然地生活,80后則在現實殘酷的情況下,更精心地打造未來生活。

我不想長大,可不成熟也沒辦法

首批80后逐漸成熟起來,在他們看來,三十而立,就是“有房有老婆,加上成熟的心態”

葉凡是個典型的80后,穿衣只穿阿迪達斯、耐克,大學畢業后在家啃老4年,一切消費按高標準來。

如今,人到三十,他已成家里的頂梁柱,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穿磨破的衣服,逛地攤淘東西成家常便飯。對于未來,他也有明確的規劃和展望,他期望今年能買輛車,當上爸爸。

在他眼里,三十而立,立的概念應該是“有房有老婆,加上成熟的心態”。

告別奢侈

破衣服補了繼續穿

葉凡是中國政法大學的畢業生,在鄭州一家律師事務所工作。在老婆萬琳眼里,這兩年葉凡有了很大改變。葉凡現在穿著磨破的秋衣。這在之前他根本做不到。上大學時,他是個典型的公子哥,身上帶著濃重的80后色彩。那時,他所有的消費都按最高的標準來,穿衣服只穿阿迪達斯或耐克,上世紀90年代,一套衣服800多元,他眼睛眨都不眨。葉凡喜歡唱歌,一套VCD得1000多元,還是學生的他,跟父母要了錢抱著VCD就回家??磩e人打羽毛球,葉凡就買副羽毛球拍回家??磩e人跳街舞,他立即就去報班跳街舞。父母腰包里有沒有錢,他不關心。那時,葉凡的觀念是:不管別人怎么想,自己高興就行。買房結婚后,葉凡的生活突然發生改變。裝修房子,他愣是自己抱著瓷磚從1樓爬到7樓,秋衣袖子都磨破了。萬琳問他“干嗎那么累”。葉凡說,自己搬一層能省五毛錢。秋衣破了,他讓萬琳幫他補了補,繼續穿。老婆笑他,“把那衣服扔了吧,我給你買新的。”葉凡搖搖頭,“過日子要省著點,柴米油鹽啥都要錢”。

告別索取

知道感恩開始回報父母

大學畢業后,有4年時間,20多歲的葉凡待在家里。 親戚都勸他去找份工作,掙點錢養活自己。 葉凡堅決搖頭,不行,就要舒舒服服地考研。

這4年,20多歲的葉凡生活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衣服還要買名牌,電影照看不誤,各項花銷并不見少。

冷不丁,他還會發點小脾氣,只因“爸媽做的飯不好吃”。 考研4年,實在是不順利,葉凡才決定找工作。

回想往事,葉凡覺得自己當年太自我,絲毫不考慮父母的感受。 如今,父母說句口渴了,沒等他們起身,葉凡就跑過去端茶倒水。 母親生病,葉凡一天打了將近10個電話,指揮老婆帶父母看病,安置父母。 萬琳也有同樣的感覺,自己揮別“小公主”的生活,開始照顧父母了。

她和母親的胃都不好。從前,萬琳和母親同時犯胃病,她準會躺在床上等母親熬湯做飯。

而今,她不管自己胃多疼,都會一骨碌爬起來給母親熬粥。 告別迷茫

對未來有明晰規劃

人到三十,萬琳覺得,她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對未來有更清晰的規劃和展望。

30歲之前,她和老公花錢沒個數,是典型的月光族,愛什么買什么。

明天在哪里,明天怎么安置,怎樣去孝敬父母,規劃未來,他們想都沒想。

幾年下來,她和老公的銀行卡內,數字基本上為零。

翻開衣柜,是萬琳整柜子的衣服,房間里是各式各樣并不需要的東西?,F在看來,很多衣服她也鬧不明白,自己當時為何要買。

而今,萬琳更懂得舍棄和珍惜。逛家居市場時,她不會喜歡什么就買什么,而是挑選那些有用的,買回家搭配。

今年,她希望能和老公要個寶寶,買一輛10多萬元的車。 告別沖動

遇事不再暴跳如雷

李良,是鄭州市區一所初中的物理老師。他說,自己曾經是個個性非常鮮明的人,高興不悅全都寫在臉上。走出校門的這五六年,他覺得自己越來越沒“激情”:就像河里的小石子,被水流沖刷得沒了棱角。剛上班那會兒,他總是很高調,學校評優評先,他積極去搶,評不上會大吵大叫,拍桌子,找校長。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在業務討論時,他不依不饒,經常給同事爭吵到臉紅脖子粗……

現在,他只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評上了不會大喜,評不上也不再拍桌子,做事只求開開心心。對待學生,態度也有所轉變。剛站上講臺那會兒,他發現課堂上有學生調皮,他會非常生氣,甚至會暴跳如雷,將學生拉出去狠狠地批評一頓。他覺得,學生上課睡覺、看課外書,是對他不尊重?,F在,李良說,看到學生課上睡覺不會再火冒三丈。他更多的是冷靜地查找問題的原因,而不是責備和批評。“沖動、高調地處理問題,往往會把事情弄糟。”李良說,他現在會在課后偷偷把學生叫出去,談談心,說說話,學生也有自尊心,要面子。

告別啃老

自己偷偷攢錢買房

很多年輕人買房,都吵著嚷著讓父母付首付。

李良買房時,卻偷偷從家拿了戶口本兒,不讓父母知道。 他每月2000多元的工資,上班五六年來,攢了六七萬塊錢。 “我家條件還行,只要我說買房,爸媽肯定一次性給我把款付了。”李良說,上學時,向父母伸手要錢,那是因為沒工作養不活自己。

現在,都30歲的人了,要自己養活自己。

為了不給父母增加負擔,李良用積攢的錢買了套60多平方米的房子。

辦手續那天,他回老家“偷”來了戶口本兒,用完后又悄悄還回去。 告別自由

“修身養家”是新的人生信條

兩年前,李坤和老婆結婚。生于1980年的他,生性活潑開朗,每月必要出游一次。

老婆張小雅也是活潑開朗,兩個年輕人碰到一塊,生活更加有意思。

剛到30歲,兩個人已將全國走了一大半,每到一個地方,他們都要一起寫游記。

評價婚姻,李坤喜歡說,結婚不就是“多帶一個人耍嘛”。 2009年10月,得知老婆懷孕,李坤又驚又喜。喜的是,自己就要當爸爸了。但30歲時,面對新生命的到來,他還是有幾分忐忑不安。

預產期一天天逼近,如今面對這份“甜蜜的折磨”,李坤每天都掰著指頭過日子,盤算著自己還剩下多少自由可以揮霍。

“耍不成了”成了李坤現在的口頭禪。為了抓緊最后的自由,李坤最近就是鉚足了勁兒“玩”。

李坤的打算是,等孩子出生了,自己的生命就真正完整了。 三十而立,告別自由和愛耍的生活,“修身養家”將成他人生的新信條。

第三篇:讀《孤立無援的現代人》感受80后的孤獨與出路

漳州師范學院教育系 2007092005 郭梅華

摘 要:論文通過閱讀精神分析學家弗洛姆主要思想觀念的著作《孤立無援的現代人》,感受改革開放以后出生的80后年輕人面臨的一系列困境,最后根據弗洛姆思想,提出解決80后困境的出路-——愛。

關鍵詞:孤立無援 80后 愛

在剛上大學的時候,從圖書館借了一本《孤立無援的現代人》。那個時候對心理學學習才剛剛起步,哪里看的進去這樣高深莫測的書,隨便放了一個月就還給圖書館了。09年重新看到這本書,如獲至寶,花了兩個月時間終于淺淺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純正的猶太人弗洛姆生活在兩次大戰的硝煙之中,感受同族人深受德意志民族迫害,見證資本主義物質過快發展給人們精神帶來的極大困擾,拜讀弗洛伊德和馬克思的精神大著深受鼓舞。12歲開始,悲天憫人的弗洛姆就已經開始關注那個時代下的“現代人”所面臨心理困境和悲哀。二戰過去了,資本主義進入了新一輪的繁榮與經濟復蘇。但對于第三世界國家的中國,1978年開始實行改革開放,大量的工廠剛剛站起來,大量的資金流動起來,時間和金錢成為那個時代的主題。出生在那個時期的80后幾乎面臨著與弗洛姆時代相同的問題。

一、80后的困境

弗洛姆人類長期的困境包含了兩種主要矛盾,一是生物矛盾,生物進化程度越高,其生而具有的本能自動調節能力越低,生物進化到人這里達到極點,因此人是最為軟弱無力的動物;二是存在矛盾,因為人類最為軟弱無力,為了克服本身缺陷,必須采用各種方式超越本能無力狀態。這種精神上必須前進與生理倒退并存的矛盾是人類無法擺脫的。人類生產方式越底下,人受到的束縛就越多,在群體中的可獲得安全感;社會越是發展,束縛越少越自由,但自由使人與自然、人與人、甚至人與自我越來越疏遠和對立,使人孤立,其安全感反而降低。因此現代人為了獲得安全感,選擇逃避自由。 80后生活在改革開放發展浪潮下,他們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卻直接受到發展浪潮下非正統思想的沖洗,商場、官場、家庭婚姻等社會丑聞隨處可見。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充斥與社會每個角落。不知從何時傳承下的民族自卑心和80后固有的愛國主義熱情也常常讓他們不知所措。加上80后生于中國人口史無前例的高峰期,面臨了更多社會、經濟與家庭困難。

80后受到三座大山重重壓迫,一是人類社會發展導致的人人互相孤立,二是精神世界的沖突,三是現實生活困難。于是,80后中間開始流傳了這樣一段民謠:

80后最可憐的一代

當我們讀小學的時候,讀大學不要錢; 當我們讀大學的時候,讀小學不要錢; 我們還沒能工作的時候,工作也是分配的;

我們可以工作的時候,撞得頭破血流才勉強找份餓不死人的工作做; 當我們不能掙錢的時候,房子是分配的;

當我們能掙錢的時候,卻發現房子已經買不起了; 當我們沒有進入股市的時候,傻瓜都在賺錢;

當我們興沖沖地闖進去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成了傻瓜; 當我們不到結婚的年齡的時候騎單車就能娶媳婦; 當我們到了結婚年齡的時候沒有洋房汽車娶不了媳婦; 當我們沒找對象的時候,姑娘們是講心的; 當我們找對象的時候,姑娘們是講金的; 當我們沒找工作的時候,小學生也能當領導的; 當我們找工作的時候,大學生也只能洗廁所的; 當我們沒生娃的時候,別人是可以生一串的; 當我們要生娃的時候,誰都不許生多個的。 問:我們這一代到底招誰惹誰了???

二、80后的出路

弗洛姆在書中告訴我們,解決現代人困境有兩種方案。其中一個方案就是成為一個健康的人,一個健康的人是具有原創性性格,他們具有愛和理性的思維,他們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并且愛自己愛他人。弗洛姆專門寫了《愛的藝術》一書,提出對人來說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獨感和擺脫孤獨的監禁。而這只有通過真愛才有可能實現.真愛的基本要素是給予、關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

如果這個社會真能如弗洛姆所說的實現人人心中有真愛、社會改革能成功,那么80后將不再有痛苦與掙扎。

由于博愛太難了,沒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因此弗洛姆提出的方案并沒有為那個時代的人提供太大的幫助,但筆者對他提出的博愛十分贊賞。

參考書目:

郭永玉著.孤立無援的現代人:弗羅姆的人本精神分析[M].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11-1

第四篇:臺灣與大陸關系現狀與未來

兩岸關系現狀與未來

自古以來臺灣就是屬于中國的領土,國際社會也普遍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國、共內戰和美國的介入,1949年以后兩岸一直處分離狀態,實現祖國統一成為包括臺灣人民在內的全體中國人的一件大事。

一.當前臺灣發展現狀

經濟方面,從臺灣當局公布的相關數據看臺灣經濟發展表現出以下三大特點:一是內需增長強力拉動經濟發展。與此前近年情況不同,臺灣經濟今年持續3個季度的恢復性增長呈現出“從外需復蘇啟動,以私人投資大幅擴張為支撐,由私人消費穩步跟進為保障”的增長動能傳遞特點。二是工業生產增長較快,島內外需市場結構發生重大改變,大陸、東南亞市場日益重要,占臺出口比重已經超過50%。過去因歐美市場以圣誕節及元旦新年為消費旺季而形成的季節特點日益淡化,相反,中國春節消費旺季等亞洲消費特點正改變著臺灣全年生產的配置。另外島內內需市場穩步復蘇,對臺灣生產也帶來新的改變。中國傳統文化因素及當地消費特點與歐美市場發展節奏也有很大的不同。三是經濟增長動能仍有很大局限性,結構性失業問題成為拖累經濟發展的一大羈絆,民眾對馬英九當局的施政信心有待補強。

政治方面,臺灣的政治體制,在國民黨去后仍沿用大陸時期的政治體制。其政權機構由“國民大會”、“總統府”及“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組成。其政制采用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權分立、相互制衡形式。目前臺灣政治結構的平衡與穩定十分脆弱,建立新的政黨政治平衡尚待時日。一有風吹草動,或是執政黨"總統"言行不當,或是執政黨與在野黨合作破裂,或是在野黨結成政治聯盟倒閣,都會引發島內政治危機,都有可能誘導臺灣的政治發展走上危機及島內安定、引發臺海危機,影響東亞和平與發展的道路。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臺灣政黨政治發展的現實。

二.兩岸關系現狀

現狀由歷史發展而來,解讀現狀必須從歷史開始。胡錦濤是這樣描述的:“1949年以來,大陸和臺灣盡管尚未統一,但不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分裂,而是上個世紀40年代中后期中國內戰遺留并延續的政治對立,這沒有改變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這是對兩岸關系現狀的客觀解說,也是實行維持兩岸關系現狀政策的基礎。

事實上,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一直是兩岸人民的共識。

據臺灣媒體報道, 島內有關方面最近曾就兩岸關系進行了108項民調,主張兩岸維持現狀的占64.9%,肯定兩岸關系目前緩和趨向的占52.2%。兩者,一是對兩岸維持現狀的肯定,一是對當前緩和趨向的認可。從目前看,各方在“一個中國”問題上,至少表面上是比較一致的。中國政府是最堅定的,不會有任何

退讓;美國政府也一再重申堅守“一個中國”政策;現臺灣當局,既承認“九二共識”,也堅持說它是“一中憲法”,兩者本質上都是認同“一個中國”的。但實質上要求確實不同的。

臺灣方面要求的現狀,是“不統、不獨、不武”;美國方面要求的是“不統、不獨、不戰”; 兩者基本上一致。而中國大陸方面要求的, 則必須是 “一個中國”。因為,兩岸雖然還未統一,但“同屬一個中國”的現狀并無任何改變。還有,兩岸實行的也是不同的社會制度,因而,“一國兩制”實際上也是兩岸的現狀。盡管民進黨千方百計把“一國兩制”污名化、妖魔化,但就是無法駁倒這個客觀存在的事實。

2010年6月29日,大陸海協會會長陳云林將與臺灣?;鶗麻L江炳坤在重慶進行第五次正式會談,就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兩岸知識產權保護合作協議進行業務磋商,并將最終簽署協議。ECFA的最終確定,將對臺灣未來的經濟造成決定性改變,使臺灣經濟走向“大陸依存時代”。

三.兩岸關系未來展望

50多年的兩岸關系有兩大重要變化,一是兩岸人民由老死不相往來發展到相對自由的交往,二是臺灣當局由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轉變為否認“一個中國”原則。21世紀的今天,兩岸人民往來十分頻繁,兩岸經濟與文化趨向融合,雖突破了諸多政治僵局,但很多政治難題仍然存在,但是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終將歸于祖國母親的懷抱。

20多年來兩岸各方面的交流不斷增強,隨著兩岸的經濟,文化,政治的往來,兩岸人民更加的相親相愛,兩岸關系趨向融合。

加強兩岸關系發展應該著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一是從長遠來看,鼓勵交流,增加交流的機會,擴大交流的范圍,提升交流的層次,在交流中傳達善意,讓更對的臺灣同胞感受到交流對兩岸都又好處,而非有壓力,讓越來越多的臺灣人了解大陸,激起他們心中更多更強的中華民族意識,是保障雙方關系穩定的最好方式,也是推動兩岸關系良性發展的主要途徑。

二是搞好對臺新思維接力賽,使大陸對臺政策更富有靈活性、更具有主動性。“歷史無法改變,未來卻可掌握。”“門”已經打開,但是如何通過這個“門”走入一個新的愿景、新的未來,還需要我們作出更大的努力。

三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還在于中國的強大。只有我們發達了、強大了,我們從政治、經濟等環境上給予臺胞的吸引力才會更大,我們解決臺灣問題“更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政策才會更能有效,問題也才能最終解決。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只要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所有中華兒女團結奮斗,兩岸關系終將朝著和平穩定的方向發展,臺灣問題一定能夠早日解決。

第五篇:中國就業的現狀與未來

中國勞動力供需正在發生逆轉:

2013年開始,中國勞動力供給開始減少,2014年開始,每年減少規模超過100萬,2020年以后每年減少超過400萬。

勞動力需求穩定增長。在GDP增速6.5%的假設下,非農就業需求每年增加超過1000萬。耕地面積所能吸納的就業人口為1.2-1.4億,這一規??赡茌^長時間內保持穩定。

城鎮就業和農村就業、非農就業與農業就業:

2010年,中國城鎮就業人員3.5億,其中3.1億為非農就業,0.4億從事農業;鄉村就業人員4.1億,其中1.7億為非農就業,2.4億從事農業。從另一個維度看,2010年中國非農就業4.8億,其中3.1億為城鎮居民,1.7億來自農村;農業就業共2.8億,其中0.4億來自城鎮,2.4億為農村居民。

農村居民中只有0.8-1.0億從事農業的“有效勞動”,另外的1.4-1.6億勞動力“被就業”,這部分剩余勞動力仍有待轉移到城鎮。

2000年以來,中國城鎮人口以年均2110萬的規模增長,包括:自然增長年均70萬,城市化人口(農業戶口轉為非農)年均增加1250萬,進城農民工平均每年790萬。

“就業紅線”不存在:

每年新轉入城鎮的農村勞動力約1379萬,人口轉移規模受客觀因素限制難以更大,每年新增非農就業需求接近或超過1379萬的水平。因此,雖然農村還有較多剩余勞動人口,城鎮就業持續處于緊平衡狀態。

即便經濟緩慢減速在6.5%左右,人們所擔心的“就業紅線”可能并不存在。按照當前的人口速度,中國農村“被就業”的1.4-1.6億農民將在2020年前后被吸收殆盡。屆時,中國經濟將完全跨入一元經濟時代。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20世紀戰爭與和平下一篇:20噸鍋爐技術參數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