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

2023-04-06

制度是工作的抓手,也是長效機制形成的保障。那么你真的知道如何制定制度嗎?以下是小編的收集整理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的文章,希望能夠很好的幫助到大家,謝謝大家對小編的支持和鼓勵。

第一篇: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作者:zhujiuxiang 于 2013-11-30 11:32 發表

一、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我們黨一貫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多年來,大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目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已經成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矛盾、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的重大障礙、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大隱患,生態產品成為當今中國最短缺的產品,生態差距成為我國最大的發展差距。我國當前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有著自然的、歷史的原因,但不得不承認,30多年經濟快速發展及其部分領域和區域的盲目開發、無序開發、過度開發是主要原因,而改革不到位,體制不完善、機制不健全,則是更深層面的制度原因。

我國已經基本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還沒有建立起體現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比如,市場沒能很好發揮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相當程度上、許多領域中,主要還是政府直接配置資源或在政府不合理干預下配置資源。一些地方政府采取土地優惠、稅收優惠、先征后返、財政補貼、電價優惠、降低環保標準等進行招商引資,帶來產業轉移的早熟,加劇了產能過剩,而產能過剩,是最大的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稅收和價格機制還難以有效抑制對資源及其資源性產品的過度需求,由于土地可以賣錢,各級地方政府對占用土地的需求幾乎是無限大的,工業用地、水資源、能源等的價格偏低,占用湖泊、河道、濕地、林地的成本過低或基本無成本,遠遠無法彌補生態價值。中央與地方的事權和財權不匹配,地方政府承擔的事權多于其財力,迫使其不得不圈地賣地融資,導致耕地和生態空間被過多占用。以CDP論英雄的政績評價和干部任用辦法,對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缺乏制約和責任追究等,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

我們已經建立了不少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制度,但不系統、不完整。源頭上,沒有建立起有效防范的制度。自然資源資產的產權制度

還沒有完整建立,許多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的產權所有者不到位,用途管制在耕地方面落實較好,但沒有擴展到占用其他自然生態空間。過程中,沒有建立起嚴密監管的制度。對各地沒有資源環境方面的警示和約束,一些地區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減弱后仍在過度開發;環境保護的制度不少,但在環境保護中居核心地位的污染物排污許可制和企事業單位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還很不健全。后果上,沒有建立起嚴厲的責任追究和賠償制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領導,沒有追責。一些不法企業偷排、超排,甚至造成嚴重后果的,也只是象征性地交點罰款就可擺平,等等。

二、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源頭嚴防的制度體系

源頭嚴防,是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治本之策?!稕Q定》提出了7個制度,構建了源頭嚴防的制度。

(一)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

這是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中的基礎性制度。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內容。我國自然資源資產分別為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但目前沒有把每一寸國土空間的自然資源資產的所有權確定清楚,沒有清晰界定國土范圍內所有國土空間、各類自然資源的所有者,沒有劃清國家所有國家直接行使所有權、國家所有地方政府行使所有權、集體所有集體行使所有權、集體所有個人行使承包權等各種權益的邊界。要對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生態空間進行統一確權登記,形成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

(二)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

我國憲法規定,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都屬于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規定屬于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涂除外。相關法律規定了全民所有水資源、森林、土地等自然資源所有權的代表者。但全民所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人不到位,所有權權益不落實;監管體制上沒有區分作為部分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的權利與作為所有自然資源管理者的權力。隨著自然資源越來越短缺和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自然資源的資產屬性越來越明顯,市場價值不斷攀升,自然資源和生態空間的未來價值、對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意義越來越重大。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

制,就是要按照所有者和管理者分開和一件事由一個部門管理的思路,落實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建立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人職責的體制,授權其代表全體人民行使所有者的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置權,對各類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的數量、范圍、用途進行統一監管,享有所有者權益,實現權利、義務、責任相統一。

(三)完善自然資源監管體制

國家對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行使所有權并進行管理和國家對國土范圍內自然資源行使監管權是不同的,前者是所有權人意義上的權利,后者是管理者意義上的權力。我國實行對土地、水資源、海洋資源、林業資源分類進行管理的體制,很容易顧此失彼。必須完善自然資源監管體制,使國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人和國家自然資源管理者相互獨立、相互配合、相互監督,統一行使全國960萬平方公里陸地國土空間和所有海域國土空間的用途管制職責,對各類自然生態空間進行統一的用途管制制度,對“山水林田湖”進行統一的系統性修復。

三、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過程嚴管的制度體系

過程嚴管,是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稕Q定》提出了5個制度,構建了過程嚴管的制度。

(一)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

使用自然資源必須付費,這是天經地義的。但我國資源及其產品的價格總體上偏低,所付費用太少,沒有體現資源稀缺狀況和開發中對生態環境的損害,必須加快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場供求、資源稀缺程度、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和修復效益。我國工業用地總量偏多,居住用地偏少,比例失調。原因之一是土地價格形成機制混亂,各地為招商引資,工業用地實際出售價格往往低于基準價,甚至零地價,為彌補工業用地上的虧空,居住用地屢屢被打造出“地王”,價格畸高。要建立有效調節工業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價機制,提高工業用地價格,從源頭上緩解房價上漲壓力。同時,要通過稅收杠桿抑制不合理需求。當代的價格機制難以充分體現自然資源的后代價值,當代人不肯為后代人“埋單”,必須通過帶有強制性的稅收機

制提高資源開發使用成本,促進節約。要正稅清費,實行費改稅,逐步將資源稅擴展到占用各種自然生態空間。如,若對抽采地下水實行水資源稅,就可以有效抑制過量開采地下水的行為。

(二)實行生態補償制度

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就是在發展,只不過發展的成果不是生產工業品和農產品,而是生態產品。生態產品生產者向生態產品消費者出售生態產品,理應平等交換、獲得收入,這不是施舍或救助。生態產品具有公共性、外部性,不易分隔、不易分清受益者,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應該代表較大范圍的生態產品受益人通過均衡性財政轉移支付方式購買生態產品,這就是生態補償。所以,要完善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機制。同時,對生態產品受益十分明確的,要按照誰受益、誰補償原則,推動地區間建立橫向生態補償制度。如河北的張承地區,肩負著為北京、天津提供優質足量水資源的主體功能,京津兩市就應該給予必要的補償,并使之制度化。這樣,才能使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的地區,不吃虧、有收益、愿意干。

(三)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

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是指在自然生態環境不受危害并維系良好生態系統前提下,一定地域空間的資源稟賦和環境容量所能承載的經濟規模和人口規模。水、土地等不宜跨區域調動的資源,以及無法改變的環境容量,是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物理極限,不是靠價格機制能調節的。我國不少地區在現行發展方式下的經濟規模和人口規模已經超出其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極限,國土空間開發強度過高,生態空間和耕地銳減,大量開采地下水,污染物排放超出環境自凈能力。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就是根據各地區自然條件確定一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紅線,當開發接近這一紅線時,提出警告警示,對超載的,實行限制性措施,防止過度開發后造成不可逆的嚴重后果。

四、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后果嚴懲的制度體系

后果嚴懲,是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稕Q定》分別對領導干部和企業個人,重點提出了2個方面的制度,

構建了后果嚴懲的制度。

(一)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這是針對領導干部盲目決策造成生態環境嚴重損害而實行的制度。我國生態環境的問題與不全面、不科學的政績觀及其干部任用體制有極大關系。一些地方為了一屆任期的經濟增長,不顧及資源環境狀況盲目開發,盡管可能本屆任期內實現了高增長,卻造成了潛在的生態環境損害甚至不可逆的系統性破壞。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就是要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領導干部,終身追究責任,不能把一個地方環境搞得一塌糊涂,然后拍拍屁股走人,官還照當,不負任何責任。要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一個地區的水資源、環境狀況、林地、開發強度等進行綜合評價,在領導干部離任時,對自然資源進行審計,若經濟發展很快,但生態環境損害很大,就要對領導干部進行責任追究。

(二)實行損害賠償制度

這是針對企業和個人違反法律法規、造成生態環境嚴重破壞而實行的制度。在國土空間開發和經濟發展中不可避免會出現違反法律規定、違背空間規劃、違反污染物排放許可和總量控制的行為。對這些破壞性的行為,要嚴懲重罰,加大違法違規成本,使之不敢違法違規。我國有關法律法規中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處罰數額太少,遠遠無法彌補生態環境損害程度和治理成本,更難以彌補對人民群眾健康造成的長期危害。要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責任者嚴格實行賠償制度,讓違法者掏出足額的真金白銀,對造成嚴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此外,《決定》在資源節約集約使用、退耕還林、耕地河湖休養生息、環保市場、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區域聯動機制、國有林區經營機制和集體林權、環境信息公開等方面提出了改革要求。

只要我們堅決落實好《決定》提出的制度建設任務,落實到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中,落實到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就一定能逐步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狀況,早日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成美麗中國

第二篇: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普通人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對身邊的環境表示高度的關心以及重重憂慮。“改革不能光盯著經濟了,空氣臟了,日子過得有什么勁。”當霧霾頻頻來襲,許多人表達這樣的想法。

“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環保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說。

他認為,三中全會公報中,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論述有三個特點:一是深化了五位一體的戰略布局,把“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作為六個“緊緊圍繞”之一,統一部署。二是確立了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地位,提出“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三是豐富了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內容,把“資源產權、用途管制、生態紅線、有償使用、生態補償、管理體制”等內容充實到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中來。

“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又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任務,非常重要。”夏光建議,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應該從“科學的決策和責任制度、有效的執行和管理制度、內化的道德和自律制度”這三個方面展開。

完善科學決策制度,應加大對各級黨政領導生態文明建設的問責力度,特別是把生態文明建設實績作為任用干部的依據。對重大規劃和發展項目進行科學的、社會廣泛參與的環境影響評價。

強化法治管理制度,關鍵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立法進程,推動現有各種法律的“生態化”調整。

提高全社會的生態文明自覺行動能力,包括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和榮譽感;培育公眾的現代環境公益意識和環境權利意識。“生態環境好了,人人都受益,這是新一輪改革增進人民福祉的重要方面。”

第三篇:2014臺州公開選拔干部考試備考—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2014臺州公開選拔干部考試備考—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報告摘要】

公報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

境。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

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

【報告解讀】

當今時代,建設生態文明越來越成為人類共識和協同行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長期以

來我國經濟都是一種粗放式發展,我們的生產方式脫胎于傳統工業化的路子,以往主要拼資

源、拼環境消耗帶來的發展成果伴隨著高昂的生態惡化代價。同時,生態治理卻停留在頭疼

醫頭、腳疼醫腳的打補丁、擦屁股階段,走不出末端治理的圈圈。

生態文明建設既事關發展方式,又事關人民福祉。無論是著眼于當前的環境惡化現實,

還是著眼于中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長遠,我們都“必須”并且“加快”站在更高的層面

來統籌發展經濟和環境治理的問題,尋找更為有效的制度性解決方案。

黨的十八大強調,要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

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十八屆三中全會更進一步提出,要緊緊圍

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

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

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這是實際上就是從資源管理、環境管理、生態管理的視角創新人與自

然之間的關系。

生態文明建設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集中體現了當前發展模式中的主要矛盾。一方面,

是GDP數據的快速增長,另一方面,則是大氣、江河海洋、土壤土質的大面積惡化。這種趨

勢發展下去,不僅GDP增長的成果都將被吞噬,而且將影響到當下和未來公眾的基本生存權。

建立生態文明制度,既意味著對此前就已提出的“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的繼承,也意味著

一系列新的制度優化的開始。

[機遇]

當前,構建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機制的機遇期是好的,一方面,社會公眾的生態保護意識

逐步增強,參與的主動性和參與的程度不斷提升;另一方面,生態資源破壞和惡化所形成的

外部約束力形成了較強的“倒逼”機制。而且,全面深化改革已經形成共識,只要我們堅定

信心、長期努力,推動包括生態文明體制在內的一系列改革,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

化建設新格局一定就會實現。

【微言微語】

為了更好地進行生態環境保護,為了更好地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建立更加完善

的大環保體制刻不容緩。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政治問題,是一個民生問題,是一個科學問題。

第四篇: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意見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做出全面安排和部署,明確將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這對建設美麗中國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一,要建立科學的決策和責任制度,提高對建設生態文明的領導力。應考慮改革黨政干部考核評價任用制度,加大對各級黨政領導者生態文明建設的問責力度,特別是把生態文明建設實績作為任用干部的依據。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首要的是完善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制度,促使領導干部將相關工作落到實處。

第二,要建立有效的執行和管理制度,提高生態文明制度的執行力。要按照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要求,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推動現有各種法律的生態化調整。

第三,保護生態環境還需要人民群眾的共同參與,促進民間環保組織健康發展。要使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就必須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

第五篇: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要求,也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生態文明建設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前提條件,缺少生態文明的價值理念和價值追求,其他各項建設必然會受到影響。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科學規劃、制度先行,這樣才能保證生態文明建設的針對性、實效性和計劃性。

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保證

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保障,它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規范和監督、約束力量。沒有制度建設的制定、執行和完善,就沒有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發展和完成。

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能夠深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再認識,有助于保證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發展方向。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為了保證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向,要全面審視生態文明建設的方方面面,要反思建設中存在的各種問題,要詳細研究建設的道路、目標及手段、方法的選擇。這是一個再反思、再認識和再提高的過程,它使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任務、措施等方面更加合理和完善。

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能夠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行動的標準,保證生態文明建設有據可依。制度是各種法規、章程、規約等的總稱,是人們行動的準則和依據。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就是要制定出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等。根據十八大報告,這些制度包括: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生態補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等。生態文明制度的好壞,決定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敗,好的生態文明制度將能使建設事半功倍,而壞的制度則能使建設半途而廢。各種制度的完善以及各制度間的相互配合、整合是使生態文明建設得以正常運轉和發揮預期作用的根本依據。

1 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能夠發揮約束和監督作用,促使生態文明建設更好更快地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需要通過制度的有效監督和檢查才能確保其更好更快地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一切活動需要對制度負責,需要做到規范優先,需要確保制度的執行力,從而維護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通過多種手段和形式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檢查,了解制度落實的情況,及時與有關部門進行溝通,糾正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避免建設中的偏差,解決和處理建設中違反制度的各種情況??茖W、合理、正確的生態文明制度的貫徹落實和遵守執行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保證,缺少這樣制度的約束,生態文明建設必將會呈現混亂無序的狀態。

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面臨的突出矛盾

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必不可少的制度支持,它的實施將帶來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因此,在制定實施的過程中必然會遭遇各種矛盾和挑戰。這些矛盾與挑戰既可能來自于傳統觀念的束縛,也可能來自既得利益的阻礙,還可能來自于技術條件的落后等方面的原因。概括起來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

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緊迫性與觀念滯后的矛盾。建設生態文明是中國消除資源環境威脅,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們面臨著“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迫切需要建章立制。我國環境容量有限,且十分脆弱,我們要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就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推進制度建設,建立長效機制。但是目前人們的觀念相對滯后,一些領導干部還沒從唯GDP的思想桎梏中跳出來,不少領導干部還沒有充分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對其內涵和本質缺乏深入的思考。公眾的生態意識還很欠缺,過度消費、高碳出行、甚至破壞環境等行為還在一定范圍內盛行,如捕食野生動物、偷排污水廢物、市民生活垃圾不分類亂堆放等行為還時有發生。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如果不改變廣大干部、公眾生態文明觀念淡薄,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就可能會成為空中樓閣。

2 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期待與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滯后的矛盾。中國現代化發展已經步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大多數百姓擺脫了基本生存需求的制約,已從追求生活水平提高轉變到全面提升生活品質。人們過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對支撐生態文明建設制度供給不足提出了新的挑戰。由于長期重點關注經濟指標,而忽視了環境建設和生態保護,制度建設更是滯后,目前還無法滿足人們過上幸福美好生活的訴求。人們期望吃得綠色、穿得綠色、行得綠色、住得綠色、用得綠色,只有體驗到綠色,才能感悟到幸福、美好。但目前狀況是人均綠地不足、分布不均,食品安全存在隱患、城市建筑密集、房價過高、土地短缺、交通擁堵、空氣不達標、水質令人擔憂、垃圾占田圍城,等等。如果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滯后的現狀不能盡快改變,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期待就會化為泡影。

現有發展格局與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矛盾。目前,長期存在的重經濟發展輕環保投入、重經濟發展輕生態建設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始終沒有提到重要議程,使得資源過度開發、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沒有根本改變。如土地開發的剛性需求與城市土地存量不足的矛盾、城市人口快速增長與垃圾圍城處理技術和能力不足的矛盾、工業增長中廢水廢氣的增長快于處理設施和能力增長的矛盾,以及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帶來了私家車數量的巨增,道路資源供給與機動車保有量的矛盾,等等。諸如土地瓶頸問題、垃圾問題、空氣、水質問題等,如果沒有制度保障就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不僅影響到經濟的發展,而且還會引起一定程度的社會危機。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路徑

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要動員和整合全社會的力量加以推進;要把生態文明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任務融入各級政府的決策、評價、考核之中;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世紀工程、基礎文明建設來實施;要實施教育優先、規劃優先、補償優先三大戰略;著力實現從現代化到生態現代化的發展方式、消費方式、管理方式、創新方式四大轉變。

3 制定生態文明發展的總體規劃。制定一個相應的發展規劃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環節。從國家層面上,要制定長遠的國家級的發展規劃,統一協調和制定國內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發展的方針、政策、目標和計劃。各個地方的生態發展規劃根據國家規劃的精神,結合自身的條件和特點制定本地區的具體發展規劃。國家級的規劃應以原則性為主。各個地方性的規劃,應該在國家規劃所設定的框架內,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較為具體的方案。

加快相關法律法規建設。我國環境法制建設起步較晚,還存在許多問題,要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具體國情,重新確立指導思想,按照防治與保護并重的方針,以十八大精神為指導,確立生態文明地位。根據時代發展要求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完善現有環境法律體系,加快環境法制建設。首先要加快我國的環境立法,針對環境資源中的新問題,加快環境與資源立法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引進環境與資源保護的新理念和新的立法手段。其次要抓緊制定有關土壤污染、化學物質污染、生態保護、遺傳資源、生物安全、臭氧層保護、核安全、環境損害賠償和環境監測等方面的法律法規草案。逐漸完善我國的環境法律法規,對違法行為要加大處罰力度。對于現有的環境技術規范和標準體系,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適當進行修訂,使環境標準與環境保護目標能夠做到相互銜接。再次要在法律法規上落實生態補償機制,按照“資源有償使用”的原則,建立生態環境補償制度。堅持“受益者或破壞者支付,保護者或受害者被償”的原則;嚴格征收各類資源有償使用費,完善資源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機制。最后要完善地方的環境立法,地方環境的生態立法要突出重點,兼顧其他方面。堅持現實性和前瞻性相結合的原則,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在科學預見的基礎上超前立法,彌補國家立法的滯后性??傊?,我國的生態立法要運用生態學的觀點將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作為一個有機體來加以考慮,保護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各類災害,進而構建一個標本兼治的大環境立法體系。

4 轉變政府職能。要強化政府的能源及減排和任期綠化目標等工作責任制,各級領導干部要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生態觀。各級政府需要把推進各級政府應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制度基礎、社會基礎以及相應的政治保障,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績效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及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體系。抓緊建立地區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建設、保護績效評價體系,完善相關制度和技術手段。建立健全監督制約機制,建設或規劃的項目對生態環境有重大影響的要進行專家論證,重大污染環境項目要立即停止。要自覺公開環境信息,對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發展規劃和建設項目,要通過開聽證會或社會公示等形式聽取公眾意見,接受社會監督。通過建立和實施生態環境違法違規責任追究制度,強化生態行政能力,打造生態型政府,建立有關政策體系,推進生態民主建設。提高生態行政能力,從根本上建設生態文明社會,必須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生態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問題。 (執筆:趙建軍)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下一篇:水文地質勘探實習報告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