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生態文明與生態設計論文范文

2023-12-12

生態文明與生態設計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建筑行業的快速發展使我國能源在建筑上的消耗也越來越大,以至于給國家與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因此,如何減少我國在建筑行業上的能源消耗是現階段我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結合工程實例,詳細介紹了綠色建筑設計技術的特點以及低碳環保的設計理念,并針對我國綠色建筑設計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綠色建筑設計幾點建議。

關鍵詞:生態文明;綠色建筑;設計; LEED標準

建筑作為人工環境,是滿足人類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人類對感官享受的過度追求,以及不加節制的開發與建設,使現代建筑對能源的消耗非常高,這不僅疏離了人與自然的天然聯系和交流,也給環境和資源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嚴峻的事實告訴我們,中國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發展節能與綠色建筑刻不容緩。 綠色建筑通過科學的整體設計,集成綠色配置、自然通風、自然采光、低能耗圍護結構、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綠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術,具有選址規劃合理、資源利用高效循環、節能措施綜合有效、建筑環境健康舒適、廢物排放減量無害、建筑功能靈活適宜等六大特點。它不僅可以滿足人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資源的消耗最為經濟合理,對環境的影響最小。

1綠色建筑設計發展

綠色建筑,又稱為綠建筑,這里不是指園林綠化,花園城市這種傳統意義上,我們日常生活中稱呼的綠色,而是對于環境友好,最大限度的減少對于環境的消耗,最大限度的減少消耗自然界的原材料(鋼鐵、水泥等建材,石油、煤炭等能源),最大限度減少釋放對于環境有害的物質(甲醛、還有一些人工合成化學物質),最大限度節能環保。建筑的整個生命周期都需要踐行最小消耗,追求完美的零消耗,和自然融為一體,建筑施工的建材最好使用垃圾再生材料,建筑的施工做到無粉塵、低噪聲,建筑的使用做到對環境友好,充分利用太陽光,減少對于外界電能的使用,建筑的壽命終結的拆除要做到回歸自然,物盡其用。

2某生態城綠色建筑設計實踐實例分析

某生態城是中國、新加坡兩國政府戰略性合作項目。生態城市的建設顯示了兩國政府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加強環境保護、節約資源和能源的決心,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提供積極的探討和典型示范。

3生態城綠色建筑設計技術特點

生態城設計之初就選取了不占耕地,建立在節約用地,節約用水,資源循環利用的生態新區。生態城從一開始就選取了生態比較脆弱,植被比較稀疏,因此,綠色建筑在生態城是十分必要的??偨Y起來,生態城綠色建筑設計技術特點有以下三點:充分利用城市基礎設施,建筑節能環保貫徹始終,可再生材料的充分利用等等。

3.1充分利用城市基礎設施

生態城選址之初就考慮到依托大城市,會減少基礎設施的投入,減少對自然界的索取,建立獨立的各類能源和污水、垃圾處理系統會造成浪費。生態城依托天津中心城區,濱海新區等基礎設施和配套管網,最大限度利用了城市污水處理,中水回收等基礎設施,真正實現了經濟、高效、生態綠色建筑。

3.2建筑節能環保貫徹始終

生態城從能源的源頭上就選取可再生能源,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建設了大規模的區域性太陽能發電站,海濱風力發電站,生物質發電站,并且,結合國家首批智能電網試點的優勢,鼓勵區域可再生能源電力上網。根據國家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結合生態城實際情況,制定了《綠色建筑標準》,規定確定了生態城住宅的單位能耗不高于78kWh/(m2·年),公共建筑單位面積的能耗不高于110kWh/(m2·年)。該項指標實現了生態城的低碳目標,減少CO2的排放,這個指標硬性規定,實現了生態城綠色建筑和生態城生態文明目標一致。

3.3可再生材料的充分利用

生態城建設充分利用可再生材料,征地拆遷把原有的漢沽堿廠的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做成混凝土材料以供后期建設使用,生態城三個片區的土地資源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各種當地隨處可取資源,海鹽、蘆葦等等。對于挖掘的表土進行合理配置,最大限度節省自然資源。

4低碳環保的設計理念

具體到建筑,生態城從設計之初就秉承低碳環保的設計理念,主要有以下幾點:建筑布局設計比較合理;被動節能措施主要是最大限度利用太陽光,利用自然風;主動節能措施是回收熱風系統,使用節能燈具等等。本文主要以生態城某中學建設設計為例探討低碳環保的設計情況。

4.1建筑布局設計合理

教學樓、綜合樓、操場環狀環抱,讓學生在5min以內去教室讀書,做實驗,去操場活動,教學樓總體設計呈之字狀,教學樓朝陽的房間用作教室,因為學生大部分時間在教室度過,充分利用太陽能,教室背面的房間用做實驗室,走班教室,東西向的房間用作行政辦公用房,減少了冬季風對于建筑的影響。充分利用地下空間,在操場下面建設有地下車庫區,以供學生走讀使用,所有建筑的地下都連同一起,最大限度實現了建筑的一體化。

4.2被動節能措施

所有建筑都建設有良好的圍護系統,最大限度降低取暖的能耗,墻體保溫采取了絕熱、保溫、防火等措施。建筑外墻使用了混凝土砌塊加氣,石棉構造。所有外墻玻璃采用雙層中空鋼化玻璃,設置真空層,有效避免了熱量的散失。

教學樓都設置了可調節遮陽的措施,在不影響室內采光的前提下,自動調節遮陽板,保溫、透光。教學樓的所有走廊都設置了透光的設置,充分利用太陽光,在部分區域實施了開天窗的設置。教學樓部分室內活動區,有大面積的可開窗戶,夏季可以充分開啟,冬季可以關閉保溫。

4.3主動節能措施

該??照{系統的設計,充分回收了循環空氣,教室一般不設新風系統,為了保證學校通風的需求,教室采用了熱回收功能,在地下室及一樓到五樓設置了多個回收熱的智能環?;厥湛諝鈾C組,充分保障熱量不散失,又可以滿足空氣質量的需求。在庭院中使用高效節能的LED燈具,提供夜間照明,在部分區域使用太陽能發電功能,白天儲存的電力,晚上使用。此外,還使用了雨水回收利用,雨水和中水作為景觀用水。

5我國綠色建筑設計存在的問題

我國綠色建筑設計方興未艾,目前,各地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目前使用的GB50378-2006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的很多標準是引用GB50180-93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中的條目,這些規范和標準本身就是尚存許多問題的,如日照標準?,F行的日照標準以一年中冬至日和大寒日的日照時間作為日照審核的依據,但這其實并不能完整反映全年的日照情況,有些項目中冬至日和大寒日的日照時間符合要求,但是在全年的絕大多數時間里都是達不到要求的。雖然這些項目符合規定,可以實施,但是以此標準興建的建筑是否能夠稱之為綠色建筑有待商榷。GB50378作為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應該逐步完善和細化自身的評價指標,其中的日照標準不但應滿足GB50180的規定,同時還應結合綠色建筑的特點,進行更加細致的劃分。綠色建筑不僅要節能,還要宜居。

6綠色建筑設計幾點啟示

綠色建筑經過數十年的實踐,逐漸摸索出來一些可行的做法,比如,加強綠色意識,加大力度完善相關配套的法規,積極完善綠色建筑評估體系與實施,加強整個建筑行業的綠色規劃等等。

6.1積極完善相關綠色建筑配套法規

要加大力度完善相關的綠色建筑的配套法規,逐漸從有立法權限的市開始試點,制定相應的規章、法規,逐步形成省人大層面上的地區法律,逐步形成國家部委層面的指導配套法規,最后建立國家人大層面的綠色建筑法,強制性規定我國的建筑實施綠色建筑的標準。另一方面,加大環境保護的力度,實施對環境友好的建筑,最大限度的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從建筑的整個生命周期都需要踐行最小消耗,追求完美的零消耗,和自然融為一體,建筑施工的建材最好使用垃圾再生材料,建筑的施工做到無粉塵、低噪聲,建筑的使用做到對環境友好,充分利用太陽光,減少對于外界電能的使用,建筑的壽命終結的拆除要做到回歸自然,物盡其用。實現經濟、文化、科技等全方位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國家的基本發展綱要和戰略規劃,是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建筑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基本物質要件,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將綠色、環保的設計規劃理念植根于建筑領域,必然需要國家政策的大力引導和支持,對于土地的使用,建筑設計的規劃,施工隊伍的資質,國家都應從宏觀角度去把握,給予支持和引導。

建立有效激勵機制,盡管我國早已出臺建筑節能規范,建筑節能法律法規執行力度還較低,各方面還需進一步完善。因此應設立執法監督機構,為綠色建筑的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激勵綠色建筑的發展,運用經濟杠桿的作用,制訂優惠政策;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通過示范工程的榜樣力量積極引導市場,明確政策導向,吸引投資幫助綠色建筑的發展。

6.2加快綠色建筑評估體系的開發與實施

目前,我國綠色建筑評估主要是跨國評估機構的代理公司或者是合作公司,往往不能獨立于母公司進行評估,進行評估中不能基于中國國情進行分析,因此,應該盡快建立我國獨立的第三方評估體系。我國綠色建筑評估體系應建立在充分調研、科學立項、切實實踐的基礎上,依據我國國情,針對氣候、地域環境參數、資源狀況、人文素質、技術水平、法律法規等的不同來合理開發、有效實施。應盡快完善綠色建筑國家和地方標準體系,盡快制定綠色建筑技術與產品的評估標準,實施綠色建筑及相關產品標識制度,建立評價監管體系,規范評估機制,切實促進綠色建筑的發展。加強急需人才培養對急需熟知綠色建筑理念、致力于綠色建筑建設的專業人才,可通過高等院校進一步完善綠色建筑相關學科建設,或增加綠色建筑相關課程,來培養適應綠色建筑發展需要的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和復合性人才??赏ㄟ^定期組織綠色建筑相關培訓,提高各行業不同層次從業人員的綠色建筑應用能力;還可在建筑師資格認證或行業資質相關評審中,適當增加對綠色建筑知識的考核,提高從業人員的綠色建筑素養。

6.3加強建筑產業的規劃

目前,我國建筑行業缺乏整體的規劃,由于房地產行業推向市場以后,快速的繁榮下,隱藏著種種的隱患,追求經濟利益,往往忽略了對于生活環境的保護,即使打著綠色建筑的旗號,往往不能嚴格落實對于環境友好的生態文明的綠色建筑。因此,加強建筑產業的規劃十分有必要。

現在建筑行業在逐步完善發展之中,但還是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行業內惡意競爭、暗箱操作的情況依然存在,一些資質不足的小型建筑企業依然大量存在。不足規模的建筑企業在設計水平、施工能力以及后期維護上肯定有所局限,再加上對經濟利益的追逐,很難保證建筑設計環??茖W,因此,要加強建筑行業內部的規范化管理,制定行業運行規定管理的條例和規范,使得建筑行業發展有法可依。同時對于資質不佳的企業進行行業整頓,必要時取消其公司。

7結語

面當前社會能源不斷變少,生態環境惡劣,生態文明理念下的綠色建筑設計探究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視。為了減低能量在建筑行業的消耗,筆者認為不僅要加大力度完善相關的綠色建筑的配套法規,還要盡快建立我國獨立的綠色建筑評估體系,加強建筑產業的規劃??傊?,未來與生態文明息息相關,相信,只有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建筑行業中,才得以實現建筑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葉玲.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研究[J].科技傳播.2014(05)

[2]田辰.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分析[J].城市建筑.2013(08)

生態文明與生態設計論文范文第2篇

5月23日,第十一屆北京科博會“資源節約與循環經濟論壇”在新華社新聞大廈多功能廳舉行。新華社黨組成員、秘書長張錦,甘肅省副省長郝遠,中國企業家協會執行副會長馮并,安徽銅陵市委常委、副市長鄒震,科博會組委會會員、北京市貿促會副會長左欣,中國中鋼集團公司副總裁李志民,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周大地,國家住宅與居住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仲繼壽,中國循環經濟研究院、國家開發銀行專家委員會、中國農業專家咨詢團范小克,法國旗網總裁麥尼爾等出席會議。

此次論壇由科博會組委會辦公室與新華社廣告中心聯合主辦,以“科學技術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在2008年北京“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背景下,論壇探討了將生態文明理念引入藍天工程建設,展開了對城市生態價值、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政策環境等相關問題的深入研討。這是循環經濟論壇第四次走進北京科博會,而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明確肯定和使用的“生態文明”概念也第一次走進北京科博會論壇。

新華社黨組成員、秘書長張錦在會上表示,新華社作為國家通訊社、同時也是世界性通訊社,一方面注重加大關于科學發展循環經濟、生態文明建設的報道力度,新華社下屬的媒體《新華每日電訊》、《經濟參考報》、《中國名牌》、《中國記者》以及新華網都鼎力支持論壇的舉辦?!吨袊啤冯s志還在不久前的五月刊上開設了循環經濟專欄,深入發掘和分析了目前社會各行業發展循環經濟的現狀;另一方面,新華社作為節能減排的實踐單位,一直積極將循環經濟的科學理念用于日常管理之中。例如論壇舉辦地點新華社新聞大廈,在改造時就采用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充分考慮了節能減排的理念;不久前落成的新華社綜合樓,集餐飲、活動場所和停車為一體,在規劃設計時也在采光、通風、采暖方面充分運用了資源節約的理念。該工程的設計還獲得了北京市的優秀設計獎。

甘肅省副省長郝遠在會上做了以“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節能減排”為主題的發言,介紹了甘肅省實踐循環經濟的情況,并指出節能減排已經見到經濟效益;中國企業家協會執行副會長馮并提出“節能減排是企業的重要社會責任”,目前我國循環經濟試點企業已達178家,節能減排需要所有企業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與會專家則表示發展可再生資源迫在眉睫。根據我國能源發展規劃,2010年,我國可再生能源將占到全部能源的10%,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有率將達到15%。未來,我國可再生能源有望成為主流能源。

生態文明與生態設計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近些年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已經讓人們對于建筑設計理念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這對于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在此基礎上,要結合實際情況,使建筑行業和生態環境之間產生完美的融合以及協調發展,其中建筑生態設計是十分關鍵的一個環節。在生態文明視域下開展的建筑設計,就是指不對環境造成損害的前提下,讓建筑的空間滿足人們在經濟活動以及社會活動中的各部分需求。本文對此進行研究,首先了解生態文明視域下建筑設計的重要價值,探討建筑設計的主要類型,最終提出具體可以應用的建筑技術方法,希望可以更順利地組織開展建筑設計工作,保障建筑設計的成效。

關鍵詞:建筑設計;生態文明;建筑行業

現代建筑行業的穩步發展,對于環境也造成了比較嚴重的影響,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關注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工作。本文對此進行分析,基于傳統的建筑基礎上不斷地改善建筑設計的內容和方法,提高建筑設計的質量,為綠色建筑體系的順利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具有的重要價值

生態建筑實際上就是將建筑本身看做一個生態體系,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法來對生態系統內部的建筑體系進行重新的組合,尋找一個最為科學的狀態,讓建筑內部的能源以及物質的循環效果更加理想,減少能源以及資源的消耗,并防止環境方面的污染,最終形成一個更加環保和綠色的生態平衡系統,讓建筑和自然之間產生完美而有機的統一和融合,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綠色環保的生存環境。因此生態建筑本身就是基于綠色環保作為基礎,實現人與自然統一協調發展而開展設計的建筑體系。

首先,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能夠更好地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水平。我國城市化發展的過程中,會隨著人們的生活以及經濟水平的提高而產生明顯的進步,但是城市的發展以及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發展,卻表現出極度不平衡的問題,其中的矛盾也越來越明顯,如果無法對其中的關系進行順利的協調,必然會造成嚴重的后果,會導致生態環境被破壞,更加嚴重的是會影響到城市建設的實際水平,甚至會影響到居民的生活質量。但是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如果適當增加一些生態性的元素,就能夠順利保證高水平的建筑質量,與此同時實現對于生態環境的順利保護,讓居民的生活質量水平得到相應的提高。

其次,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能夠更好地促進城市經濟的順利穩定發展。在城市的建設以及發展過程中,對其進行規劃設計是十分關鍵的一個環節,能夠幫助城市快速進步,因此在具體設計的過程中,適當融合生態建筑的理念和內涵,能夠解決城市發展以及環境保護之間存在的一些問題,幫助城市在這種環境下實現更加長遠的發展,促進城鄉經濟的進步[1]。

二、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類型分析

(一)節能建筑

節能建筑是生態文明建設研究的關鍵環節,而生態文明建設設計研究最主要的目標是為了減少在工程中存在的資源消耗問題,讓使用的各部分資源循環利用更加理想,比如說生活垃圾的控制能夠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其他物質的污染,使生活垃圾以及工業廢物的發生率得到控制。而與此同時,采取現代化、先進的清潔能源技術,能夠更順利地減少一些包括能源問題以及石油資源的消耗,讓各種資源在利用的過程中效率更高,也更加具有價值??偠灾?,節能建筑在發展的過程中,能夠使各種新技術代替傳統能源,減少傳統資源的浪費,讓我國的社會發展更加穩健,為人們提供良好、優異的生活環境,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狀態。

(二)生物建筑

生物建筑是近些年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逐漸重視的一種建筑方法,它研究的主要是建筑結構以及人際關系,讓建筑作為一個活的機體,并對施工的方法以及材料進行選擇,對建筑以及自然之間的關系產生了解之后適當增加一些自然環境元素,讓風能、光能和溫度之間產生完美的統一以及融合,而不是采取機械的設備來對室內進行通風和加熱、冷卻。這種生物建筑體系讓建筑設計的過程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協同發展。除此之外,在生物建筑體系中,材料的選擇也不僅僅局限于技術方面的問題,而是會更加關注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們的生活態度[2]。

(三)高技術建筑

實際上,高技術建筑是一種智能建筑的類型,它和傳統的建筑體系之間會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性,這種建筑體系具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可以使用現代化技術來對建筑結構進行自我的調整,讓建筑系統以及生態環境之間進行能量交換,最終實現能源節約的目標,促進建筑體系的可持續發展。這種建筑類型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方面會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對于技術的要求卻比較高,因此這種建筑類型實際上并不十分常見。

三、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技術

(一)在設計的過程中會更加追求人性化

近些年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人們的消費行為以及生活方式已經產生了明顯的變化,體現出更加個性化的特點,人們希望能在一種獨立而個性的建筑中生活,但是怎樣才能夠在千篇一律的建筑體系中設計出個性更加鮮明的建筑設計圖,成為了當前建筑設計過程中建筑師們所探索的重要目標。在此基礎上,建筑設計師要充分關注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和宗旨,在設計的過程中融入一些人性化的方案和思想,使設計出的內容更加符合人們的實際需求。其次是要對設計功能的舒適性以及美觀性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性的考慮和分析,提出以人為本的理念應用要求。另外是要求設計師對當地的文化特色產生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對當地人們生活的精神追求產生認知,并且在設計的過程中突出當地的文化特色,使歷史沉淀的內容得到了進一步的體現[3]。

(二)在設計的過程中會更加追求一體化

一體化的建筑設計主要是要求設計師在設計時,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加強審視。具體來說,首先是要在建筑設計的內容方面,實現人與自然的一體化發展,對人、自然以及建筑三者之間的關聯性進行合理的處理,營造一個讓人們感覺到舒適的生活空間,同時要重視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確保各部分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效果更加理想。與此同時,要使建筑設計和未來社會發展形成一體化,包括綠色建筑材料的使用以及通風采暖環節的合理性設計、自然景觀的完美融合都能夠產生良好的作用,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因此在一體化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需要綜合多個方面的元素來對設計方案進行修改以及完善,使其符合生態文明的發展需求。

(三)在設計的過程中更加追求生態化

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要將建筑融入到生態的模式中,而不是獨立地存在于某一個地點,更不是在固定的地點,讓建筑體系獨立運作。這就要求建筑設計師將自身的視野放大,盡量站在生態文明的角度來對建筑設計環節以及使用過程中產生的資源消耗問題納入到生態系統中,使建筑設計得到生態化的發展,也能夠改變資源的單向流動體系,讓資源朝著良性循環的方向來運行。對此,要綜合建筑物本身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地貌的特征和氣候變化情況,使設計的效果更加符合當地的特點,使用更加科學合理的建筑材料以及裝飾材料,提高建筑設計的質量。

結語:

總而言之,生態文明視域下開展建筑設計工作時,要求設計師本身擁有專業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構建人與自然協同發展的一體化生態模式,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促進建筑行業的順利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向燕.基于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分析[J].山西建筑,2017,4311:22-23.

[2]楊航.基于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分析[J].建材與裝飾,2017,28:52-53.

[3]聶和磊.基于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分析[J].建材與裝飾,2017,41:96-97.

作者簡介:李思寧,1982.9-,女,漢族,湖北人,本科學歷,中級,武漢地大建筑設計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建筑設計。

生態文明與生態設計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有力保障。人類在生存生活的過程中與大自然和諧共處,是生態文明的體現之一。生態文明標志著一個國家和人民自身素質的文明程度,因此應積極倡導生態文明建設?,F代林業的發展離不開生態文明建設,兩者緊密聯系不可分割。林業要想長期健康穩定發展,必須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從而促進現代林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現代林業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

現代林業的發展必須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做保證,而林業的生態化建設又有利于有效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實現生態平衡。林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是相輔相成不可分離的[1]。天峨縣平礦林場主要經營范圍為林木種植、果樹種植和木材等。本文從現代林業發展的意義、現代林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林業生態化建設的原則等方面進行闡述,提出林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策略,旨在為當地林業蓬勃發展提供參考。

1 發展現代林業的意義

1.1 林業生態化建設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

現代林業發展應遵循生態學理念,對自然進行改造、利用,以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是現代林業發展的方向和方針,在實施林業發展的過程中應注重生態化建設,在提高林業經濟效益增長的同時,有效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以保證林場生物的多樣性,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保證林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平衡。

1.2 實現林業經濟的穩步提高

現代林業發展涉及的范圍廣、內容多,除了林場本身的林木及果樹種植、木材帶來的經濟效益外,還可增加諸如生態旅游等經營項目,實現產業多元化發展的同時獲取附加經濟效益。旅游業的發展可擴大林場知名度,增進林場與外界的互通,確保林業經濟穩步提高。

2 現代林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

2.1 林業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

可持續利用的林業資源是林業發展的有力保障。林業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以及可持續利用是現代林業發展的內容之一。因此,具備充足可利用的林業資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現代林業的發展離不開生態環境的治理。對林業資源進行治理可有效改善水土流失、環境污染等問題,從而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進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保障林業可持續發展。

2.2 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現代林業的進一步發展

生態環境不是商品,是適合人類生存生活的自然環境,包括空氣、濕度、水質、土壤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現代林業發展不可缺少的舉措之一[2]。我國近十幾年來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存在犧牲環境實現經濟增長的問題,導致我國環境污染程度日益嚴重,給人們的生活和生存帶來了很多不利影響,同時環境的惡化制約了現代林業的進一步發展。隨著近年來我國對環境污染的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關注。人們已清楚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不愿因為自身的不良行為而承受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因此,保護環境、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是當前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和必要措施,對推動現代林業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 林業生態化建設的原則

林業發展應結合生態文明建設,兩者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兩者的同步發展需把握以下3個原則。

3.1 平衡原則

林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應遵循平衡原則,充分把握兩者之間的關系,適應客觀規律。

3.2 以人為本的原則

在實施林業發展的過程中,應始終貫徹生態建設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愿望的生態化建設目標。

3.3 科學合理的原則

林業發展實施生態化建設,應遵循科學合理原則,必須有充分的理論依據和指導及可行性案例借鑒,以便對林業生態化建設進行全程監管[3]。

4 促進現代林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措施

4.1 完善法律法規,加大對非法侵占林業資源的處罰力度

完善的法律法規是保護林業資源的前提,可有效制約林地被非法侵占。在利益的驅使下,林地被私自侵占的現象時有發生。因而,在對林地資源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對林地資源產權的合理流轉應加以規范,同時結合人性化的解決辦法,積極探索協商調解。以讓利共贏的人性化策略處理糾紛。對林場周邊林地爭議的村屯,與當地群眾貼心溝通,促膝長談,認真開展調解協商,通過從心溝通,以情動人,成功調解林地爭議問題,為造林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實現場群和諧發展、共同富裕的目標。針對林地用途、性質改變的情況,應嚴格按當地政府審批的方案和流程實施,不得私自改變用途,非法擴建。對非法侵占、亂砍亂伐等行為應加大懲治力度,限期整改并恢復。

4.2 完善林業基礎設施,拓寬產業類型,促進林業良好發展

現代林業的發展離不開完善配套的林業基礎設施,因而應加大林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以完善配套的林業基礎設施促進林業的良好有序發展。例如,要不斷建設和完善交通、水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將林地防火設施、林木種苗以及病蟲害防治等工作都納入林業發展范圍,保證林業管理工作順利開展。此外,要轉變觀念,創新思維,引進和投入第二產業,拓寬林業發展的產業類型,實現產業多元化發展,提高林業資源帶來的附加經濟效益。

4.3 強化生態建設觀念,加大林業生態化建設的宣傳力度

現代林業的良好發展離不開生態建設的科學理念,因而應加大林業生態化建設的宣傳力度,取得當地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與積極配合??赏ㄟ^廣播、媒體等方式擴大宣傳范圍,提高當地人民群眾對生態建設的正確認知,從而提高民眾對林業資源的保護意識。同時,開展形式多樣的生態文明建設與林業發展宣傳活動,通過一系列宣傳活動,讓當地民眾知曉生態建設和林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和作用,自覺約束不良行為,保護環境,主動參與林業建設、植樹造林等活動。

4.4 加強林地資源的培育,擴大林地面積,節約木材資源

林地資源是現代林業發展的基礎。林業資源面積的充足與否、可持續再生利用與否關系到林業能否長期發展,因而必須加強林地資源培育,擴大林地面積。具體說來,在植樹造林過程中,事先制定科學可行的方案,并對方案的可行性與否進行市場調查。借鑒成功案例,以充分的理論指導為依據來實施,如樹種、種苗的選擇,是否具有強適應性、生長迅速、易存活的特點,林木種類是否具有多樣性,以營造混交林效果。引進先進的種植栽培技術,將先進的科學技術應用到林木撫育工作中,如人工林的培育技術、管護技術等。同時,加強與科研單位的合作,重視林木產業的研究與創新,提高木材利用率,以節約木材資源。

4.5 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生態效益,推動經濟增長

現代林業發展應始終貫徹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和原則,轉變傳統觀念,開拓新的發展空間,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實施林業生態化建設,既能為當地居民創造和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又能實現共同富裕的目的。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著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態建設,如生態旅游、生態養殖、綠色農莊等觀光體驗。林業生態化發展不僅能推動當地林業經濟的增長,還可解決當地的扶貧問題,促進傳統產業與生態林業的有效融合。

4.6 加強林地資源保護和防護工作

積極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預防各類森林蟲害和林木自身的病害,降低病蟲害等帶來的經濟損失。同時,加強林地防火工作?;馂氖巧仲Y源的天敵,因而進入林區不得攜帶火種。建立防火隔離帶等護林防火設施,有針對性地選取樹種,借助樹種的生長特點營造天然的防火隔離帶。利用現代化信息手段實現信息的全面監管與全面覆蓋,以便對森林火災進行監管,防止火災的發生對森林資源的消耗。此外,林場應配備森林打火把、油鋸、風力滅火機等滅火工具,以應對火災的發生,做到快速反應,及時滅火。林場平時也要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滅火應急預案的演練,確?;馂陌l生時的戰斗力。

5 結語

生態文明建設和現代林業發展是相互融合相互影響的,應有機結合相互滲透?,F代林業的發展應響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以適應新時代新形勢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在林業發展過程中,不斷加快推進林業發展的改革進程,實現林業發展與生態建設的高度融合,促使林業發展帶動林業經濟提高和生態文明建設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實現共同發展和同步提高。

參考文獻:

[1] 呂宏宏,趙聶生.現代林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8(18):153-154.

[2] 汪冰,余振國,姚霖.歷史語境下生態文明內涵及其特征探析[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8(2):75-81.

[3] 王衛東.現代林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問題探究[J].現代園藝,2018(20):156.

(責任編輯:趙中正)

生態文明與生態設計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隨著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我國正處在需要高質量高層次人才之時,各行各業對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求賢若渴,尤其體現在與人類生活、社會發展、原創制造緊密相關的設計類學科,所以對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設計類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標。本文通過對英國多所設計類教育發展前沿院校進行研究分析,結合我國設計類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總結了四點培養設計類人才創新精神的改革方向,為培養具有新時代創新精神的設計類人才提供了新思路。

關鍵詞:設計學;創新;創新精神;人才培養;英國教育;設計教育

基金項目:2021年度湖南省教育廳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湘教通〔2021〕94號);2020年湖南省教育廳教學改革研究項目(HNJG—2020—1321);2020年湖南省教育廳課程思政建設研究項目(HNKCSZ-2020-0865);2020年度湖南省教育廳省級線下一流本科課程(湘教通[2020]322號文件)

Cultivating Creative Spirit of Talents in Design

——Inspired by A Number of British Universities

TANG Cong, HUANG Dan(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ackaging Design and Art School, Zhuzhou 412000, China)

Key words: design; innovation; innovative spirit; cultivation of talents; education in the UK; design education

《中國制造2025》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中均指出,創新是提升各產業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是引領國家發展的第一動力。一方面,5G網絡技術、人工智能、新材料、新技術的蓬勃發展使設計學科面臨更高的要求和更快的變化。另一方面,可持續發展戰略、生態文明建設等發展思路讓設計學科迎來了更多復雜的問題。這些改變使設計的定義也隨之改變,具有創新思維、擁有創新精神的設計類人才才能找到解決路徑。因此,推動設計學科進行教育改革,探索一種激發學生創造力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當今社會發展緊迫需要的。正如聯合國《教育2030行動框架》中所提出的觀點一致,要加大力度培養學生好奇心、勇氣和堅韌性,發展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與合作性技能。

目前,在我國大學的設計類專業教學過程中,能夠普遍意識到要激發學生創造力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但是意識和實際情況產生了矛盾,主要原因在于我國的專業界限分明,而設計作為一個復雜且多學科性的創造性活動被獨立開來[1],使得學生忽視了設計學科復雜性和認知規律,阻礙了學生對于設計知識的深層次理解和設計實踐能力的發展。另外,在設計類人才培養模式中,同質化、單一化的特點使學生的思維特點得不到激發,學習熱情不足,從而使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創新精神。

1 設計學科大學生缺乏創新精神的表現

首先,學生的獨立自主性不夠是我國設計類院校存在的普遍問題。灌輸型教學模式覆蓋廣、占比大,使學生的主觀訴求得不到滿足,興趣愛好得不到挖掘。學生習慣性地成為教育的接受者,行為被動、思想依賴、創作盲目等特點在設計教學過程中頻繁發生,求知欲不強導致學習效果達不到預期。除了體現在學習過程中,在學生就業成為設計實踐者后也存在著主動性不夠,獨立思考能力不足的問題,使得設計師更傾向模仿,而不是原創開發。在我國設計教育龐大的體量下,設計人才卻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學生和用人單位滿意度均不高[2]。

其次,部分學生對專業不自信,根據《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藍皮書》中的數據顯示,設計學類工作與專業相關度為68%,低于人文專業平均值。2018年教育部公布的近兩年就業率較低的15個本科專業中包含了藝術設計和工業設計。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學生對設計專業和行業沒有信心,或者對自己從事設計行業沒有信心。

再次,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不足。在我國設計類人才培養過程中,很少會系統性地引導學生思考社會、環境、人文等與設計的關系,學生解決了當下的“小問題”,但忽略了從長遠角度思考的“大問題”。正因如此學生對周圍世界的使命感、責任感不足,沒有形成持久的創新動力和探索未知的精神。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以大格局、大視野的創新型人才為培養目標也是給學生建立清晰的、遠大的職業目標。設計教育既要鼓勵個體成功,更要培養具有回饋社會且有時代擔當的人才[3]。

2 培養設計類人才創新精神的思路

2.1 激發學生以“興趣”為出發點,專業方向更加包容和開放

設計本是一門創造性的學科,設計教育應該將開放的思想貫穿教育過程,鼓勵學生從興趣愛好出發。UAL中央圣馬丁學院(Central Saint Martin,簡稱CSM)產品設計專業第一階段的首要學習任務就是讓學生愛上產品(Love Product),愛上設計產品(Love Designing Product)。鼓勵學生從設計源頭思考人類、社會和環境,讓學生利用設計技術武裝自己去天馬行空地實現所思所想和認為有意義的東西。而且強調今天的設計師不僅要擁有前沿的設計技術,還要保持敏捷性、前瞻性和適應性,更要充滿好奇心和野心。與之相似的是,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Chelsea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簡稱CCAD)引導學生從最根本的事物開始探索,課程討論的主題本身往往不屬于任何學科或是跨學科的,如“人和動物”、“被生產的空間”、“崇高”、“藝術與人類學的對話”、“攝影中的身體”等等。老師作為一個引導者激發學生對這些主題進行思考和討論,要求學生介入哲學、科學、政治、人類學和神學等各種領域的研究,以這些研究討論作為一個起點,目標是看學生怎樣介入到問題中來,提出怎樣的假設和態度[4]。

其次,人的發展和素質是有個體差異性的,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重視個體差異帶來的創造力是現代設計教育需要解決的問題[5]。倫敦藝術大學(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簡稱UAL)開設了20個專業,每個專業有5-10個不等的專業方向,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課題,包含時下熱門的和預測未來熱門的學習方向。幫助學生在將近一百多門課程中,找到與自己興趣完美匹配的課程,且將其作為重要的培養內容。拉夫堡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簡稱LBORO)設計學院在入學初期不給學生設定具體專業方向,而是讓學生接觸大量有興趣的課題和選修課,其中包含設計前沿的方向,如包容性設計,情感設計、用戶體驗設計等,然后在學設計的過程中探尋自己的興趣方向且做出選擇,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以上案例中的設計類院校不謀而合地以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作為人才培養的前提條件,學生在更加開放和包容的氛圍中不斷探索。與之相反的灌輸式教學違背了教育規律,會扼殺學生興趣,形成學習惰性[5]。因此,設計類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從學生選擇專業,到學習專業內設定的課程,即“學生—專業—課程”這一過程向更加靈活、自由的課程選擇模式發展。具體來說,設計類人才培養從激發學生原始興趣為起點,促使學生主動學習與興趣相關的專業課程,在探索和學習的過程中找到逐漸清晰的研究方法,且以此作為專業方向甚至職業發展發向,可以將其歸納成“學生—興趣—課程—專業方向”。這一模式,不僅為不同的人才提供獨特的發展機會和適合他們發展的教育,而且學生通過做喜歡的事,極大地發揮了求知的主觀能動性。在其中,教師充當鼓勵學生發現和挑戰問題的角色,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創新路徑,使其成為專業領域中充滿自信的、能提問的、具有高度創新精神的參與者。

2.2 給予學生全方位支持,使學生成為教育教學主體

包括UAL在內的多所英國的設計學院以學生視角為主要出發點進行專業介紹,回答學生“在這所學校中學習能獲得哪些支持”,除了提供專業課程,還有小組討論、導師一對一輔導、實驗工作室、自評和互評、特邀設計師講座、實地考察參觀、就業幫助、企業合作、交換生機會、展覽等形式教學靈活貫穿每個學期。LBORO給學生提供的支持具體體現在創建了豐富的實驗工作室,包括綜合材料(陶瓷、金屬、玻璃)、印刷、木工綜合、3D打印和紡織品等12個,各實驗室設備先進齊全,任何設計專業的學生可以到任意實驗室在專業技師的指導下實踐自己的設計方案,這不僅為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多樣化的教學體驗還使學生保持了學習熱情。其中老師的責任是利用啟發與引導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創造性地探索。除此之外,學校根據學生的多樣化學習活動,提供了適合小組討論、獨立創作和自我展示的不同場所,促進學生展示個性和進行具有創造思維的活動,同時提供完善的信息化校園資訊和開放性學術資源,為學生進行高效的學習與生活提供良好環境,促進學生獨立主動地學習、探究式地學習。

因此,幫助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學習中,保有其學習中的創新精神,應從實現“教學生什么知識”到“為學生提供什么支持”的觀念轉變開始,真正考慮學生的各方面需求,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體驗。相比傳統的授課式教育,以學生為出發點對學習中所涉及的課程設置、學習方式、學習條件和提供的就業和交流機會等進行全方面考慮,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優質的學習環境,弱化人才培養統一教學要求和質量標準。

2.3 發揚課程項目制的優勢

要創新就要與時俱進,課程內容不斷與現實問題相結合,才能為學生提供新思想[5]。學校聯合相關企業、機構,與之協同創新社會中急需解決的問題,將單一的教學任務變成復雜的、真實的實際課題,進行多角度,多立場的設計思維訓練,讓學生直面課堂中難以理解的問題。目前,這種基于真實課題的項目制教學形式被廣泛應用[6]。愛丁堡大學設計學院(Design School,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四年制產品設計專業課程中,從第二年開始將20學分課程進行項目化,第三年和第四年的240學分課程均以項目制學習展開,占總課程的54.2%。項目制學習同樣體現在UAL產品設計本科專業中,總共三學年,每年120學分,項目制課程占第二年80個學分,占第三年100個學分(圖1)。兩所學校的項目制課程從低年級向高年級進階,讓學生從不同方向和層次思考不同的問題。相對于傳統的講課模式,項目制學習中學生從被動地獲取知識點變為主動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成為有能力的復雜問題解決者。通過溝通、協作、打破學習界限,在較大的程度上滿足了學生對專業領域的熱情和興趣,從而形成專業創造力。

在我國,項目制學習的運用更多體現在本科學習階段末期的畢業設計中。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全面的綜合能力和創新精神,項目制學習應在更多年級課程中運用,根據不同階段增加項目難度。一方面,學生對社會話題進行思考,正確理解設計承擔的社會責任與使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設計立場和培養職業向往。另一方面,通過參與課題項目,學校與相關企業、機構建立緊密聯系,得到指導與反饋,專業建設也由此不斷深入調整推進,以最大限度適應社會與市場需求。

2.4 對學習過程中所有環節進行綜合評價

UAL產品設計專業規劃細則明確了10項課程結果要求中,除了知識掌握、實現作品、溝通與表達外,有4項是考核設計過程,強調了設計是以過程驅動的學科。同時包含UAL和LBORO在內的多所設計類院校的評價方式都是多維度的,其包含從設計構思到項目設計的小組和個人口頭報告,研究報告書、工作室實踐、設計過程記錄集合、視覺展示、研究論文和作品模型等,考察過程管理部分占總分數的35.7%,28%的占比來評估視覺呈現,口頭表達和文字表達分別占14%和22%(圖2)。這種評價方式以學生發展作為評價原則,不完全以結果為導向,不設定針對所有課程的統一評價方法,讓所有參與進來的教師和管理者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分。另外,每門課程評價后會給予學生詳細評價反饋,成為學生改進下一門課程的指導方向。通過反饋結果對教學方式做出靈活調整,形成“評價—反饋—評價”的良性循環,學生的學習體驗受到重視,逐步形成高效激發更多創新精神的評價體系。

3 結語

本文以創新精神的角度出發,通過對設計人才現狀進行分析和英國大學設計專業的培養模式探究,給我國設計類人才培養提供了思路。設計類人才培養應從支持原始創新,自由探索出發,將科學精神、創新思維、創造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貫穿教育全過程。在大學人才培養改革不斷發展的進程中,讓設計人才對自己所研究的領域保有最大的激情和最持久的探索,即創新精神,是我國未來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方向,也是讓設計人才在實現民族復興的過程中發揮最大作用的必要條件。

參考文獻:

[1] 趙江洪.設計和設計方法研究四十年[J].裝飾,2008(09):44-47.

[2] 許曉慧.“基于2025中國制造”高效藝術設計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0(1):136-137.

[3] 張凌浩.適應未來轉型為導向的新時代設計類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創意與設計,2020(1):09-13.

[4] 王小峰.從倫敦藝術大學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看英國當代藝術教育[J].觀察與思考,2013(1)21-23.

[5] 鈔秋玲,王夢晨.英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探究及啟示[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15,35(2):119-128.

[6] 張弛.海外設計學科前沿人才培養模式趨勢研究[J].設計教育,2020(03)128-130.

生態文明與生態設計論文范文第6篇

“美麗中國”首重生態文明的自然之美。從“人定勝天”的萬丈豪情到“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評價的“美麗中國”,說明我們越來越尊重自然,越來越尊重人們感受。改革發展讓我們擺脫貧困,我們不要山清水秀卻貧窮落后,但是強大富裕環境質量很差同樣不是美麗的中國。中華文化最強調天地人的和諧相處,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這是我們老百姓對“美麗中國”的最直觀的理解。

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大核心之一,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從國家戰略的角度提出了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作為一名治黃工作者、特別是戰斗在水土保持科研戰線上的一員,更應積極響應與踐行黨和國家的號召,自覺履行黃科院的職責和水保人的義務。

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當前我國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矛盾和問題仍很突出,特別是注重發展速度、忽視發展質量,環保工作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我們更應看到,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做好環保工作,關乎國計民生,更關乎中華民族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走向復興的偉大歷程,代表了全社會的共同期待。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大國,水資源總量位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淡水資源量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我國的用水效率很低,水資源浪費量大、污染嚴重,同時海水和再生水等非傳統水資源利用量也較少。

我們去超市購物,幾乎每樣物品都會隨贈一個塑料袋,回到家后,這些塑料袋往往立即被扔進垃圾箱。作為垃圾,塑料袋離開了我們的家,但是它們并沒有在這個世界上消失。更為嚴重的是塑料在自然界中上百年不能降解,即使進行焚燒,還會產生有毒氣體。僅圖一時方便,卻把垃圾遺棄給子孫后代。這樣做合適嗎?德國年輕人正以挎布袋購物為榮,讓我們也來追隨這種綠色時尚吧。

美國洛杉磯的居民,在1943年發現空氣中有一種氣體,有時帶有黃褐色,

刺激人眼疼痛流淚,這種氣體日趨嚴重,但直到10年后才找到真正的禍首——汽車。如今,汽車尾氣的治理已取得很大成功,但數量的急劇增長,使汽車仍是城市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制造汽車的過程中也要消耗自然資源,也要排放污染物,汽車還產生噪聲等危害。而且日益增加的汽車給城市交通造成重大壓力,造成交通擁堵。這些都嚴重困擾著我們的生活,而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少乘小汽車,提倡乘坐公共汽車,環保出行;再者就是不要過分追求穿著的時尚;杜絕使用一次性用品;節約用水用電;拒絕過分包裝;不追求手機的快速更新換代;參與環保宣傳,做環保的志愿者;要認識到草原危機,認識到土地荒漠化等等。對于保護環境,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經濟發展與節約環保,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正確面對并貫穿始終的一大難題,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所在。沒有節約環保的支撐和保障,發展就難以持續,甚至一時取得的繁榮也會喪失。

上一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范文下一篇:高校多模態外語教學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