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2023-01-15

第一篇: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第二專題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

第二專題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

一、什么是民主主義革命?

1.所謂民主主義革命,是指資產階級誕生后,為爭奪政權所進行的反對封建主義的革命運動。

革命階級:資產階級

敵對階級:封建地主

2.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是廣義的資產階級針對舊有統治階級的革命。

3.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來的資產階級

民主革命為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

4.中國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區別:

革命陣線不同、革命的領導階級不同 、指導思想不同 、革命的前途不同

5.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的區別與聯系

第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同社會主義革命的性質是不同的。

第二,新民主主義革命同社會主義革命緊密聯結的。

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發生的國情和時空特點

1.近代中國國情特點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

*自然經濟基礎被破壞 、*民族資本主義有了某些發展 、*皇帝和貴族的專制政權被推翻 、*帝國主義控制了中國的經濟政治和外交、*長期不統

一、*中國廣大人民日益貧困

主要矛盾: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

2.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時代特征

(1)十月革命使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由原來的舊的世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轉變為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

(2)從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來看,在“五四”運動中,中國的無產階級作為一個獨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臺。

(3)從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來看,十月革命的勝利和“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了廣泛傳播。

三、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原因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分清了敵我友,指明了革命的性質與前途

1.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完整表述:1948年在《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內容: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 2.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內涵 第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1)帝國主義:它是中國革命的首要敵人,是中國人民最兇惡的敵人。 (2)封建主義:它是中國革命的又一個主要的對象。(3) 官僚資本主義:它也是中國革命的對象。

第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1)無產階級:是中國革命的領導階級,是中國革命的最基本的動力。 (2)農民階級:農民階級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是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者。 (3)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動力。 (4)民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是具有兩面性的階級,它也是中國革命的動力之一。

第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1)無產階級如何實現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權:a、中國無產階級的領導權必須通過自己的政黨——中國共產黨才能實現。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率領被領導者向著共同敵人進行堅決的斗爭,并取得勝利;二是對被領導者給與物質福利,至少不損害他們的利益,同時,對被領導者給與政治教育。b無產階級在與資產階級的統一戰線中,要實行獨立自主原則和又聯合又斗爭的策略,就必須堅持領導權。c掌握強大的革命武裝,是保證無產階級掌握革命領導權的堅強支柱

第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前途: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和中國革命的歷史任務,決定了中國革命的性質不是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而是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前途是社會主義,是不可移易的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形成,打開了中國革命勝利之門 1.黨對中國革命道路問題的艱難探索

2.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依據和內容

必然性: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而不是一個獨立的和民主的國家。

異常強大的敵人長期占據著中心城市,廣大農村是反革命力量統治的薄弱環節。

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實質上是農民革命,武裝斗爭是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戰爭。

可能性:a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根本原因 b國民革命的政治影響及良好的群眾基礎。 c全國革命形勢的繼續向前發展。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 d共產黨組織的有力量和正確的政策

如何實現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目標呢?

必須堅持“工農武裝割據”,正確處理土地革命、武裝斗爭、根據地建設三者關系,它是實現農村包圍城市的基本途徑和必由之路。

毛澤東論述了“工農武裝割據” 三個基本內容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三位一體、密切結合的關系: 以土地革命為中心內容、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以根據地建設為基本依托 3.中國革命道路理論的意義?

第一,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它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唯一正確的道路。

第二,這一革命道路理論,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研究、解決中國革命具體問題的光輝典范,對于不斷地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開創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方法論意義。

第三,這一革命道路理論,不是機械地照抄照搬俄國革命的經驗,而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獨創性地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革命的理論,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進行革命斗爭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綱領,構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制度形態

1.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統治,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各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其國體是各個革命階級的聯合政權,政體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新民主主義政治綱領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a國體特點: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b政體特點:民主集中制的人大制度c發展趨勢:社會主義 2.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

第一,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為農民所有

? 土地革命中的階級路線和土地分配方法: ?

堅定地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以鄉為單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礎上,實行抽多補少、抽肥補瘦。

第二,沒收官僚資本為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

官僚資本,它是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結合在一起成為買辦的、封建的、壟斷的資本主義,它是國民黨反動政權的經濟基礎。官僚資本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國家壟斷資本及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國家資本;二是其他官僚、軍閥所有的私人資本。

沒收官僚資本具有雙重革命性質,具體說,一方面,官僚資本是封建的、買辦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反對官僚資本就是反對買辦資本,具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另一方面,沒收官僚資本,從反對資產階級的意義上講,又帶有社會主義革命的性質。

第三,保護民族工商業。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而不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當中,一般地消滅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是新生產力相聯系的進步的生產方式和經濟成分,它對發展社會生產力有積極作用,因此,對民族工商業必須采取保護的政策。

3.新民主主義文化綱領

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也就是民族的形式、科學的內容、大眾的方向。 新民主主義文化是新民主主義政治、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并為新民主主義政治、經濟服務的。

四、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留給我們什么?

(一)它留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法寶

1.統一戰線(1)建立統一戰線的必要性:首先,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階級狀況所決定的。 其次,是由中國革命的長期性、殘酷性以及發展不平衡所決定的。 (2)建立統一戰線的可能性。首先,近代中國社會最大的壓迫——民族壓迫,這就決定了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可以把人們團結在自己的周圍,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其次,中國資產階級分為官僚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兩個部分。民族資產階級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壓迫,因而他們能夠在一定時期中和一定程度上參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當革命鋒芒主要是針對某一個帝國主義的時候,屬于別的帝國主義的官僚資產階級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時期內參加統一戰線。 (3)統一戰線的基本原則和基本經驗:*必須處理好統一戰線中的兩個聯盟的關系:一是勞動者之間的聯盟,二是勞動者與非勞動者之間的聯盟*堅持獨立自主原則。在堅持統一戰線的前提下,保持共產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獨立性。實質:堅持共產黨在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同資產階級的聯盟實行“又聯合,又斗爭”的政策 所謂“又聯合”,就是同資產階級建立統一戰線;所謂“又斗爭”,就是要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進行著和平的不流血的斗爭,這樣有利于合作。

? 策略總方針:

? 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

? 進步勢力: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

? 中間勢力:民族資產階級、開明紳士和地方實力派。 ? 頑固勢力:以蔣介石集團為代表的國民黨親英美派。

爭取中間勢力的條件: ? 共產黨有充足的力量; ? 給同盟者以物質利益; ? 同頑固派作斗爭并取利。 ? 對頑固派斗爭的原則: ? 有理 (自衛原則)、 ? 有利 (勝利原則)、 ? 有節( 休戰原則)。

2、武裝斗爭: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是中國革命的特點和優點

武裝斗爭不是唯一的形式,武裝斗爭還要與工人斗爭、政治斗爭結合起來,其他的斗爭形式為武裝斗爭服務,以武裝斗爭支持和平斗爭。

3、黨的建設:

(1)中國共產黨的產生、建設的特點:

第一,中國共產黨成立于十月革命之后,它是以中國工人運動為基礎,以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為榜樣,建立起來的無產階級的革命政黨,這是黨成立的一個突出特點。第二,中國共產黨的產生發展,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與共產國際指導有著密切的聯系。 第三,在黨內無產階級思想和非無產階級思想之間的矛盾,馬克思主義和非馬克思主義之間的矛盾,就成為黨內長時期存在的主要矛盾。 第四,正確處理與資產階級建立統一戰線的關系,是黨的建設必須面臨的又一個重要的課題。

第五,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武裝斗爭中鍛煉成長起來的,正確處理好與武裝斗爭之間的關系,是黨的建設必須解決好的重要的課題。第六,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必須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探索適合中國特點的建黨理論。

(2)把思想建設放在黨的建設的首位

黨的思想建設的根本任務,就是要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黨員,克服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解決思想入黨的問題,只有加強思想教育,才能形成全黨思想上、政治上的一致性,才能保證在組織上的統一,黨才有戰斗力。

(3)黨的建設必須聯系黨的政治路線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政治路線的中心內容就是處理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農民問題,因而黨的建設就是在同資產階級又聯合又斗爭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也是同長期的武裝斗爭和解決農民問題聯系在一起的。

正是由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黨把黨的建設與黨的政治路線聯系起來,就形成了理論聯系實際的、密切聯系群眾的、開展自我批評的三大優良傳統和作風,保持了自己的先進性,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4.武裝斗爭、統一戰線、黨的建設三者之間的關系:

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統一戰線是實行武裝斗爭的統一戰線,而黨的組織則是掌握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這兩個基本武器,以實行對敵沖鋒陷陣的英勇戰士。

—— 《<共產黨人>發刊詞》

(二)它留下了共產黨人必須熔鑄的三大活的靈魂: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三)它開啟了中國獨特的現代化道路,催生了中國夢:第一,這一勝利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

深化與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其一,1860年以后中國社會的高度政治化與政治的高度軍事化發展趨勢,使槍桿子里面出政權成為絕對真理。其二,中國近現代化社會變遷過程中形成的經濟社會二元化格局,其內部的矛盾沖突越到后期越劇烈并越帶對抗性,使得唯有采取自下而上徹底翻轉的革命,才能得到較有效的消解。其三,中國近現代化社會的特殊國情的兩個主要方面(即中國領土主權完整不斷受到列強的侵害及由中國首先是農業、農村、農民大國而產生的土地制度變革與農民生存狀況的改善是現代化變遷中的中心任務),其解決的途徑也唯有革命一途。 第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有效地清除了大多數嚴重阻礙中國現代化發展的障礙。

帝國主義的侵略雖然使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得以啟動,但是西方列強并沒有真正推進中國現代化的發展,其侵略勢力的在華存在不僅未援助中國進入現代社會,反而妨礙了中國本身各種現代化因素的成長。 封建主義的主要代表地主(豪紳)階級是1949年前存在于中國社會的另一個主要階級。這一階級在現代化的潮流之下,既顯露了其極端的反動、腐朽和落后性,又在其內部發生了劇烈的分化和變動。長期以來它就一直是一個靠盤剝農民為生的階級,隨著中國社會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以及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腐朽沒落,其寄生性越來越突出,在精神和道德上已完全陷于破產。 官僚資本主義長期掌控著國家機器。它以軍事實力為后盾、高踞于社會之上并完全操控整個國家的強權機制,對中國現代化進程妨害極大。 第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中國現代化進程提供了最廣闊的發展前景。

其一,由于這場革命是從中國的過去繼承下來的特定條件和經驗的產生,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的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這就必定會將此前100余年來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所有積極成果及其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都完整地繼承下來。其二,由中國內地農村發育成熟起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實際上就是以中國式的共產主義(馬列主義)現代化發展新范式去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努力的勝利.其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使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的領導黨、執政黨,這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深化發展,提供了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 其四,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具有鮮明的現代化導向,其取得勝利的最主要緣由就是:一方面,它滿足了當時中國現代化進程深化發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它又順應了中國人對實現現代化的強烈渴求。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僅僅出于鞏固革命成果的需要,新民主主義革命也會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作用。

第二篇: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

(一)近代中國國情

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決定了社會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前者是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主要矛盾,決定了近代中國革命的根本任務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為建設富強民主的國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確立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治地位掃清障礙,創造必要的條件。

(二)中國革命的時代特征

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主要矛盾,決定了近代中國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中國人民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斗爭,屬于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形成的客觀條件: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辟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新紀元,標志著人類歷史開始了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進程。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屬于新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是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五四運動以后,中國無產階級開始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中國革命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是在中國革命斗爭實踐中不懈探索的結果。從1922年7月黨的二大第一次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的民主革命綱領到1948年4月毛澤東的《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經過長達26年最終完整地提出了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這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

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

分清敵友,這是革命的首要問題。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主要矛盾,決定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對象。

(1)帝國主義是中國革命的首要對象,是中國人民第一個和最兇惡的敵人。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是中國走向獨立和富強的前提。

(2)封建制度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和封建軍閥實行專制統治的社會基礎。地主階級的政治統治也是中國經濟現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礙。反對封建主義,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在經濟上消滅封建制度,在政治上消滅軍閥的專制統治,消滅地主階級,解放生產力,為中國的經濟現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創造條件。

(3)官僚資本主義具有買辦性、封建性和壟斷性,對廣大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對民族工商業的巧取豪奪,嚴重地束縛了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包括無產階級、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根本動力是工人和農民。無產階級是中國革命最基本動力;中國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是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城市小資產階級同樣是中國革命的動力之一;具有兩面性的民族資產階級雖然也是中國革命的動力之一,但既不能充當革命的主力軍,更不能是革命的領導力量。

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

無產階級的領導權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核心問題。區別新舊兩種不同范疇的民主革命,根本的標志是革命的領導權掌握在無產階級手中還是掌握在資產階級手中。

中國無產階級具有的特點和優點使它成為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

無產階級對中國革命的領導權是在與資產階級爭奪領導權的斗爭中實現的。必須建立鞏固的工農聯盟,與資產階級的合作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保持黨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實行又聯合又斗爭的方針。

無產階級要保持領導權,必須堅持黨指揮槍的原則,建立強大的革命武裝,這是保證領導權的堅強支柱。加強無產階級政黨的建設,是實現領導權的根本保證。

4.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前途

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中國革命的歷史任務,決定了中國革命的性質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是新式的、特殊的資產階級革命。它與舊民主主義革命雖然都屬于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但兩者之間有著原則區別:一是革命領導權不同;二是時代條件不同;三是革命的指導思想不同;四是革命的目標與前途不同。

新民主主義革命也不同于社會主義革命: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第一步,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中國成為一個獨立的新民主主義國家,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煜齼蓚€革命的界限就會犯“左”傾錯誤,導致一次革命論;割裂兩個革命之間的銜接,中間橫插一個資本主義社會,即所謂“二次革命論”,就會犯“右”傾錯誤。

(二)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綱領

1945年,毛澤東在黨的七大所作的《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綱領與黨的基本綱領聯系起來,進行了具體闡述。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綱領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的具體展開和體現,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指明了具體奮斗目標。

1.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

新民主主義政治綱領的基本內容是: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

新民主主義共和國是一種過渡性質的,但又在一定歷史時期必須采取的國家形式。

2.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

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的基本內容是: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官僚資產階級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

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中心內容。沒收官僚資本包含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雙重性質。保護民族工商業,發展資本主義,是由中國落后的生產力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決定的,有益于社會的發展。

3.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綱領

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指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經驗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

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走出了一條不同于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1.對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黨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對農民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黨的工作重心開始轉向農村,這一時期,毛澤東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為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科學分析了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初步形成了以鄉村為中心,先在農村建立和發展紅色政權,待條件成熟后再奪取全國政權的思想。

延安時期,毛澤東進一步豐富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整體戰略思想,他在《戰爭和戰略問題》中明確了經過長期武裝斗爭,先占鄉村,后取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

2.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的依據及其內容

中國革命能夠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第一,中國是在幾個帝國主義國家的間接統治下,政治、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國;第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影響;第三,全國革命形勢的繼續向前發展;第四,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第五,共產黨組織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正確。

中國革命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第一,這是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的。第二,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家,全國人口中的80%是農民,農民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主力軍。第三,中國革命的敵人異常強大,并且長期占領著中心城市。

“工農武裝割據”是實現農村包圍城市的必由之路。“工農武裝割據”的基本內容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土地革命為基本內容,以武裝斗爭為主要斗爭形式,以農村革命根據地為戰略陣地,三者密切結合。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經驗

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一文中,總結了中國革命兩次勝利和兩次失敗的經驗教訓,揭示了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指出: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正確處理了三大法寶的相互關系,就等于正確地領導了全部中國革命。

1.統一戰線

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是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階級狀況所決定的。首先,中國革命中敵人的力量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是遠遠超過革命力量的,而且中國又是一個“兩頭小、中間大”的社會。其次,中國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產生革命發展的不平衡,以及中國革命的長期性、艱巨性。

中國革命中的統一戰線包含著兩個聯盟:一個是勞動者之間的聯盟;一個是勞動者和非勞動者之間的聯盟。兩個聯盟的關系是:第一個聯盟是主要的,是統一戰線的基礎;同時也要注意鞏固和發展第二個聯盟。中國共產黨在統一戰線中堅持獨立自主原則,實質就是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保持自己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獨立性。

2.武裝斗爭

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特點和優點之一。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在中國革命中具有極端的重要性,這是由中國國情決定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總是憑借著反革命暴力對革命人民實行鎮壓。革命人民只有武裝起來,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

堅持武裝斗爭必須建立一支人民軍隊,這支軍隊只能而且必須是在中國共產黨的絕對領導下的人民軍隊,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唯一宗旨。

強調武裝斗爭必須同其他斗爭形式結合起來,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其他斗爭形式要服從和服務于革命戰爭這個主要斗爭形式。

3.黨的建設

在農村和戰爭環境中,絕大多數黨員來自農民,大量非無產階級思想侵入黨內,給黨保持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帶來嚴峻的挑戰。中國共產黨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武裝黨員,不僅要求黨員在組織上入黨,而且要求黨員在思想上入黨,因而保持了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保持了黨的先進性;著重從思想上建黨,把思想建設放在黨的建設的首位;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保持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正確處理黨內矛盾和斗爭,開展整風運動進行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意義

1.解決了在一個以農民為主體、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里進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論問題,是對中國革命經驗的概括和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2.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為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創立了條件。

第三節 社會主義改造理論

一、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

(一)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一個過渡性的社會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提出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的理論。

1.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國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的時期。社會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形態,而是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轉變的過渡性的社會形態。

2.在新民主主義社會中,存在著五種經濟成分,即: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

社經濟、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其中主要的經濟成分是社會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其中社會主義的國營經濟居于領導地位,掌握主要經濟命脈。

3.與新民主主義時期主要的經濟成分相聯系,中國社會的階級構成主要表現為三種基本力量: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其他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條道路、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兩個階級的矛盾。

4.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壯大及在國民經濟中領導地位的確立是中國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轉變的經濟條件。我國新民主主義社會必須適時地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

(二)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基本表述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二是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概括為“一化三改”。

“一化三改”、“一體兩翼”,體現了發展生產力與變革生產關系的統一。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是“主體”,是目的,即要把發展先進的生產力放在優先和首要的地位,這是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兩翼”,是手段。

二、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一)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初步確立

到1956年底,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我國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已占絕對優勢,社會主義公有制已成為我國社會的經濟基礎。同時,我國的政治領域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階級關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發生了變化,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成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二)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重大意義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也是20世紀中國又一次劃時代的歷史巨變。

1.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證明了列寧關于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能夠先于發達國家實行社會主義革命。

2.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為中國現代化建設創造了制度條件。

3.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使廣大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和社會生產資料的主人。

4.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東方大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這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又一個歷史性的偉大勝利。

5.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不僅再次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獨創性的理論原則和實踐經驗,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第三篇: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習題

思考題:

1、 列寧指出:“革命是不能制造出來的,革命是從客觀上(即

不以政黨和階級的意志為轉移)已經成熟了的危機和歷史轉折中發展起來的。”試根據這一論斷分析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發生發展的歷史原因。

2、 分析:關于中國革命的性質與動力,在中國共產黨早期歷

史上,曾經出現以下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每個階級的革命,都要建立在每個階級的力量上面;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如果沒有資產階級的有力參加,便會失去革命的階級意義和社會基礎。另一種認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只有在堅決進行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中,才能得到徹底的勝利。

(1) 上述兩種觀點分別存在什么錯誤傾向?

(2) 毛澤東在1948年明確指出:“決定革命性質的力量是

主要的敵人和主要的革命者。”請依據這一觀點分析

建國前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人民革命的性質。

3、 辨析: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所以,中國革

命實質上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4、 辨析:新民主主義革命也要反對資本主義。

5、 辨析:“因為中國資產階級根本上與剝削農民的豪紳地主相

聯結相混合,中國革命要推翻豪紳地主,便不能不同時推翻資產階級。”

6、 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完整論述了中

國革命發展的“階段論”思想,后來又將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形象地比喻為文章的“上篇”和“下篇”。請依據這種觀點分析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相互關系。

7、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權問題?

8、 辨析:抗日戰爭時期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是抗日民族統一戰

線的組成部分。

9、 如何理解中國革命實踐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之間的關

系?

第四篇:第三章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一)單項選擇題

1.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最基本的國情是 A.中國封建勢力與帝國主義相勾結

B.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而且控制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 C.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極端不平衡 D.民族資本主義雖然有了某些發展,但既受外國資本的打擊,又受本國封建官僚資本的壓抑,始終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

2.近代中國之所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根本原因是 A.農民革命斗爭的失敗 B.中國封建主義的統治 C.中國資本主義的軟弱 D.帝國主義的侵略 3.20世紀中國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是 A.鴉片戰爭 B.戊戌變法

C.辛亥革命 D.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 4.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A.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B.帝國主義與封建勢力過于強大 C.缺乏強有力的領導核心 D.沒有發動農民

5.1947年毛澤東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中明確提出 A.新民主義科學概念 B.官僚資本主義是近代中國革命的對象 C.新民主主義總路線 D.新民主主義三大經濟綱領

6.新民主主義文化綱領要求,新民主義文化中居于指導地位的是 A.新民主主義思想 B.社會主義思想 C.共產主義思想 D.毛澤東思想

7.區別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舊民主主義的根本標志是 A.革命指導思想不同 B.革命前途不同 C.革命領導階級不同 D.革命對象不同

8.新民主主義文化與舊民族主義文化的根本區別是

A、文化的指導思想不同

B、文化的形式不同 C、文化的內容不同

D、文化的創造者不同 9.在民主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是 A.革命性與反動性 B.革命性與妥協性 C.進步性與落后性 D.民主性與獨裁性 10.“因為中國資產階級根本上與剝削農民的豪紳地主相聯結相混合,中國革命要推翻豪紳地主階級,便不能不同時推翻資產階級。”這一觀點的主要錯誤是

A.忽視了反對帝國主義的必要性 B.未能區分中國資產階級的兩部分

C.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 D.不承認中國資產階級與地主階級的區別 11.資本主義的建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的根本原因是 A.帝國主義不允許 B.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C.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綱領 D.沒有深入農村發動和組織農民革命

12.在新民主主義的革命總路線的形成過程中,中共二大的歷史貢獻是 A.分清了民主主義與社會主義革命的界限

B.明確提出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和工農聯盟問題

C.徹底解決了聯合民族資產階級的問題 D.對政權和武裝問題有了極端重要的認識 13.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核心內容是

A.無產階級領導 B.反對帝國主義 C.反對封建主義 D.人民大眾的參與

14.在下列著作中毛澤東第一次提出“三大法寶”的是 A.《新民主主義論》 B.《〈共產黨人〉發刊詞》 C.《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 D.《論聯合政府》 15.中國在共產黨的建設問題上處于首位建設的是

A.黨的思想建設 B.黨的組織建設 C.黨的作風建設 D.黨的制度建設 16.關于黨的建設的有利條件不正確的說法是 A.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建黨指導

B.中國工人階級整個都是革命的,并且解決徹底 C.有一個完整的建黨學說

D.在戰爭環境中建黨,有一個好的環境

17.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堅持獨立自主原則的實質是 A.堅持又聯合又斗爭的方針 B.堅持無產階級在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 C.正確處理民族斗爭和階級斗爭的關系

D.保持共產黨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 18.人民軍隊建設的根本原則是

A.服從指揮 B.黨指揮槍 C.加強政治教育工作 D.游擊戰爭 19.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統一戰線是

A.國民革命聯合戰線 B.工農民主統一戰線 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D.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20.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是

A.工人運動 B.民主運動 C.武裝斗爭 D.學生運動 21.毛澤東關于黨的建設理論的最核心的內容和最主要的特點是 A.著重從思想上建設黨 B.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 C.制定正確的政治路線 D.保持黨的優良作風 22.在中共八七會議上,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這一著名論斷的是

A.朱德 B.毛澤東 C.周恩來 D.劉少奇 23.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完整的提出是 A.《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 B.《新民主主義論》 C.《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 D.《目前的行使和我們的任務》

24.毛澤東在延安整風運動中最早提出“懲前毖后,治病求人”方針的著作是 A.《共產黨人發刊詞》 B.《改造我們的學習》 C.《整頓黨的作風》 D.《反對黨八股》 25.毛澤東指出:“從現在起,開始了城市到鄉村并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是在 A.十二月會議 B.晉綏干部會議上 C.七屆二中全會上 D.八屆六中全會上

26.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理論成為全黨的指導思想的是 A.八七會議 B.中共六大前后 C.古天會議 D.遵義會議 27.下列著作中,毛澤東第一次民卻提出了新民主主義三大經濟綱領的是

A.《〈共產黨人〉發刊詞》 B.《論策略》 C.《論策略》 D.《目前的形勢和我們的任務》 28.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特征是

A.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 B.對人民實現民主,對敵人實行專政

C.民主集中制 D.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9.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領導的“三三制”政權的性質是 A.新民主主義性質的政權 B.社會主義性質的政權 C.工農民主專政性質的政權 D.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性質的政權 30.毛澤東首次在下列文獻之中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科學概念 A.《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B.《中國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 C.《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D.《新民主主義論》

31.“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澤東在延安整風運動期間用這幅對聯形象地諷刺了

A.主觀主義的學風 B.宗派主義的黨風 C.黨八股的文風 D.官僚主義的作風 32.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統一戰線包含著兩個聯盟。其中基本的、主要的聯盟是 A.工人階級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聯盟

B.以工農聯盟為主體的工人階級同農民、小資產階級等其他勞動人民的聯盟 C.以工農聯盟為主體的工人階級同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聯盟 D.工人階級同可以合作的非勞動人民的聯盟

33.1939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指出:中國是在許多帝國主義國家統治或半統治下,實際上處于長期的不統一狀態,再加上土地擴大,其結果是

A.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日益成為統治中國的決定性力量 B.封建經濟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占著顯然的優勢 C.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表現出極端的不平衡 D.人民的貧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見的

34.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指出:“一國之內,在四周白色政權的包圍中,有一小塊或若干小塊紅色政權的區域長期地存在,這是世界各國從來沒有的事。這種奇事的發生,有其獨特的原因。”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原因是

A.中國是一個經濟政治發展極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國 B.國民革命的政治影響及良好的群眾基礎 C.全國革命形勢的繼續發展

D.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以及共產黨組織的堅強有力和正確領導 35.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土地改革中對富農的政策是

A.征收富農多余的土地財產 B.消滅富農經濟 C.保存富農經濟 D.限制富農經濟

36.“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這段話所反映的思想觀點是

A.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 B.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C.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 D.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37.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中心內容是

A.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 B.沒收官僚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

C.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 D.保護民族工商業

38.在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告誡全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其原因主要是

A.中國共產黨即將成為執政黨 B.黨的工作方式發生了變化

C.全國大陸即將解放 D.中國將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 39.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A.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 B.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面貌

C.建立新民主主義的人民共和國 D.解放被束縛的生產力

40.在中國革命進程中,具有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雙重性質的事件是 A.沒收封建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 B.沒收官僚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 C.接收帝國主義在華企業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 D.贖買民族工商業歸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所有

41.導致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兩面性的決定因素,是它天生的 A.軟弱性 B.動搖性 C.妥協性 D.不徹底性

42.“統帥革命的資產階級,聯合革命的無產階級,實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這一觀點的錯誤實質在于

A. 抹煞農民階級的革命性 B.夸大資產階級的作用 C. 放棄無產階級的領導權 D. 忽視武裝斗爭的重要性 43.1942年延安整風運動的中心任務是(A)

A.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 B.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 C.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 D.反對官僚主義以整頓作風 44.毛澤東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和總政策的著作是 A.《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B.《新民主主義論》 C、《在晉綏干部分議上的講話》 D、《論人民民主專政》 45.在近代中國社會的諸矛盾中,最主要的是

A.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 B. 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C.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 D.反動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

(二)多項選擇題

1.農民問題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基本問題或中心,其依據是

A.帝國主義控制中國以封建主義為基礎,而封建主義統治中國以土地私有制為經濟基礎,農民的基本要求是獲得土地

B.農民的革命性強,人數多,是革命的主力軍,決定民主革命的成敗 C.這個問題是民主革命的領導階級及其政黨實現革命的領導權的中心問題

D.民主革命的主要形式——軍隊,就是指穿了軍裝的農民;主要斗爭形式——武裝斗爭,實質是農民戰爭

2.把中國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畢其功于一役”的主張,錯誤在于 A.抹殺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 B.混淆了民主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的界限 C.沒有看到民主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的聯系 D.忽視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的區別

3.中國共產黨“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綱領其內容是:

A.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

B.打倒封建地主,實現耕者有其田 C.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的完全獨立。

D.推翻官僚資產階級

E.統一中國使之成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4.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運用到外交領域和經濟建設方面,形成的方針、政策是

A.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堅持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 B.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 D.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總方針 5.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主要方面是

A.實事求是 B.群眾路線 C.獨立自主 D.謙虛謹慎 6.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極端重要性主要表現在 A.它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 B.它是毛澤東思想的根本出發點 C.它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

D.它是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根本思想保證

7.延安整風運動中,毛澤東提出的做好調查研究工作必須注意的兩個問題是 A.向群眾調查實際材料

B.要有正確的調查研究的態度和方法 C.必須做正確的調查 D.必須反對主觀主義

8.在當代中國,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的科學體系,這是因為它們在哪幾方面高度統一

A.理論基礎 B.原則立場 C.思想方法 D.歷史革命

9.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指出堅持群眾路線必須反對的錯誤傾向是 A.形式主義 B.主觀主義 C.尾巴主義 D.命令主義 10.《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主要內容是 A.科學地總結了建國32年的歷史,并評價了毛澤東思想 B.實事求是地評價了毛澤東的歷史地位 C.高度評價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D.肯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確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道路 11.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的思想路線是指 A.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

B.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 C.實踐是檢驗標準的惟一標準 D.批評與自我批評

12.江澤民在《毛澤東同志誕辰一百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正確評價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功過,確立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關系到

A.怎樣看待黨和國家幾十年奮斗的歷史 B.黨的團結

C.黨和國家未來的發展道路 D.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 13.在土地革命戰爭后期和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思想得到系統總結和多方面展開而達到成熟。下列毛澤東的科學著作中,寫于這個時期的有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反對本本主義》

C.《新民主主義論》

D.《論聯合政府》

14.1948年中國共產黨制定了土地改革總路線。下列選項中對這一總路線所含內容理解正確的有

A.按照平分土地的原則,滿足貧雇農的要求 B.團結中農,允許中農保有比他人略多的土地

C.沒收地主土地,不再對地主分配土地 D.實行耕者有其田,將土地的所有權分配給農民

15.近代中國社會的階級結構是“兩頭小中間大”,“兩頭”是指

A.無產階級 B.農民階級 C.地主大資產階級 D.城市小資產階級 16.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建設面臨的特殊困難是 A.黨的理論長時期準備不足 B.中國社會封建思想的影響

C.農民和小資產階級出身的革命者大量入黨,使黨處于小資產階級思想的包圍之中 D.共產國際在一段時期內存在的教條主義傾向對中國共產黨的影響 17.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關系是

A.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可以“畢其功于一役” B.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相同 C.兩個革命之間需要有一個資本主義的過渡階段 D.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 E.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

18.1945年4月,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提出的黨的優良作風有 A.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 B.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作風

C.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作風 D.自我批評的作風 E.艱苦奮斗的作風 19.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規定了

A.中國革命的主要對象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 B.中國革命的性質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C.中國革命的動力包括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 D.中國革命的前途是由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 E.中國革命是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 20.毛澤東指出,中國革命戰爭的主要特點有

A.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B.敵人的強大 C.人民軍隊的弱小 D.共產黨的領導 E.土地革命的開展

21.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的紅色政權能夠存在與發展的主觀條件有

A.幾個帝國主義國家間接統治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國 B.第一次大革命的影響 C.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 D.共產黨組織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正確 22.抗日戰爭時期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有

A. 八路軍 B. 新四軍 C. 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

D. 抗日義勇軍 E. 東江縱隊 (三) 分析題:

1.評析“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黨員的絕大多數來自農民,因而它不是工人階級先鋒隊。”的觀點。

【答案】決定黨的性質的主要是它的理論和綱領。民主革命時期,農民黨員占絕大多數,大量非無產階級思想侵入黨內,給黨保持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帶來嚴峻的挑戰。但是,黨的理論和綱領是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黨高度重視在思想上建黨,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武裝全體黨員,不僅要求黨員在組織上入黨,而且要求黨員首先在思想上入黨,指導他們為實現黨的綱領和任務而奮斗,因而保持了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

2.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指出:“我們現在的方針是節制資本主義,而不是消滅資本主義。”試述黨在當時采取這一方針的基本依據。

【答案】革命性質是由革命任務決定的,而不是由革命動力決定的。當時中國革命的任務是反帝反封建,因而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不是反對資產階級、消滅私有制的無產階級革命。這種主張混淆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另外,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動力不僅是無產階級,它還包括了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

3.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屬于世界無產階段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具有無產階段社會主義革命的性質。

【答案】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發生在俄國十月革命之后,從革命陣線上說,它不再屬于舊的世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而是屬于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

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主要是反帝反封建,不是一般地反對資本主義,因此,它的性質不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的,而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但是,它的目的又不是建立資產階級專政,而是由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

該命題片面夸大感性認識的作用,在理論上是錯誤的,在實踐上就是有害的。

4.1928年有人主張,既然中國革命的動力是無產階級,那么革命本身就是無產階級革命。

【答案】革命性質是由革命任務決定的,而不是由革命動力決定的。當時中國革命的任務是反帝反封建,因而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不是反對資產階級、消滅私有制的無產階級革命。這種主張混淆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另外,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動力不僅是無產階級,它還包括了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

5.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指出,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的發展道路,是在同中國資產階級的復雜關系中走過的。請結合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實際,闡述中國共產黨在處理同資產階級復雜關系問題上的經驗。

【答案】(1)中國資產階級分成大資產階級(官僚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兩部分,大資產階級是帶有壟斷性、買辦性和封建性。民族資產階級則有兩面性,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協性。中國共產黨同中國資產階級的復雜關系主要表現在同資產階級建立或被迫分裂革命的統一戰線上。

(2)在大革命時期,黨同民族資產階級建立了統一戰線。但在后期,由于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對資產階級右派妥協退讓,導致統一戰線最終破裂。大革命失敗后,黨領導工農大眾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反動統治進行了堅決的武裝斗爭。黨內“左”傾冒險主義錯誤地將民族資產階級當成中國革命的最危險的敵人,革命遭受挫折。

(3)1935年召開了瓦窯堡會議,黨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不僅同民族資產階級再次建立了統一戰線,而且把一部分大資產階級也包括在內。黨及時糾正了王明在抗戰初期的右傾錯誤,制定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總方針,保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發展??谷諔馉巹倮?,黨領導人民同發動內戰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統治集團展開了兩種命運的決戰,建立包括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贏得了革命的勝利。

綜上所述,在同資產階級建立統一戰線時,黨內容易出現右的錯誤,在分裂時容易出現“左”的錯誤,正確的做法是對資產階級實行又聯合又斗爭的策略。所謂聯合,一方面是指在一定時期一定程度上同民族資產階級甚至一部分大資產階級建立統一戰線;另一方面是指在統一戰線破裂時,要注意團結、爭取民族資產階級。所謂斗爭,一方面是指在統一戰線中,同資產階級進行必要的斗爭,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另一方面是指在分裂時,同大資產階級展開武裝斗爭。

6.比較分析陳獨秀“二次革命論”與毛澤東“兩步走”思想的異與同。 【答案】(1)“二次革命論”非常明確地規定了當時革命的資產階級性質,不同于“一次革命論”主張過早的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錯誤,但是它卻過分強調資產階級在民主革命時期的地位和作用,認為無產階級只能處于助手和幫手的地位,否則就會改變民主革命的性質,從而沒有明確無產階級領導權,沒有明確民主革命的“特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也就不可能正確揭示“兩個革命”之間的相互關系。“一次革命論”的“左”傾冒險主義在正確認定無產階級領導權的同時,本能的將資產階級作為民主革命的對象,從而混淆了革命性質,將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畢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界限,實際上取消了民主革命。

(2)毛澤東提出:由于中國社會的性質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特點,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第一步是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中國成為一個獨立的新民主主義國家,是新式的特殊的民主主義革命,即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關鍵是由革命任務而不是由革命動力決定民主革命性質;第二步,使革命繼續向前發展,開展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民主革命勝利后中國必將進入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由于無產階級掌權,就保證了未來社會主義革命的發生并取得勝利。中國的民主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趨勢;

(3)陳獨秀“二次革命論”與毛澤東“兩步走”思想是繼承與發展的內在關系:“二次革命論”為“兩步走”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基礎,后者是在對“二次革命論”的批判性繼承中逐漸形成的。二者的異同在于:①二者相同點是中國革命必須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階段依次進行;②兩者不同之處:在民主革命的動力及領導階級方面,“二次革命論”強調以資產階級作為基礎的各革命階級的聯合戰線,強調沒有資產階級領導的地位和作用就沒有民主革命的性質,“兩步走”思想在明確無產階級領導地位的基礎上同時又將資產階級視為民主革命的動力,從而使中國“民主革命”成為新式的特殊的民主主義革命;在民主革命“前途方面”,“兩步走”思想認定了民主革命的非資本主義前途,既判明了兩個革命的區別,又認清了其內在聯系,而“二次革命論”只是推測兩個革命之間存在著連續進行的可能。

(4)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轉變的必然性。一方面,新民主主義社會既有社會主義因素,又有資本主義因素,但社會主義因素居于主導地位,起決定作用,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一種具有過渡性質的社會,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形態或發展階段。另一方面,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在于:①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國家獨立富強的客觀要求和必要條件;②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為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繼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創造制度條件;③對農業和手工業的改造,既是滿足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也是共同富裕之路。④全國大陸的解放和統一,國營經濟的建立,私營工商業和農業的合作化實踐,提供了政治保障、經濟基礎和實踐基礎;⑤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和發展創造了國際環境。

7.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只有當民族資產階級擁護革命時,才要保護民族資本主義。 【答案】(1)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對民族資本主義的政策,基于對中國社會性質和革命性質的正確認識,并不取決于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態度及其變化。

(2)近代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革命是以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為基本內容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民族資本主義的存在與發展具有歷史進步性。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對民族資本主義必須始終采取保護政策。

(3)民族資產階級是一個具有兩面性的階級,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動搖性。但是,無論民族資產階級擁護革命,還是脫離革命陣營,中國共產黨都不應改變對民族資本主義的保護政策。

8.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結果的花。

【答案】(1)從辛亥革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來看,新合格名為能改變中國舊社會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這是心海革命的歷史局限性,從這個角度來說,它是一朵不結果的花。(2)但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國社會的進步打開了閘門,是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性巨變。從中國革命的全過程看,新民主主義革命是辛亥革命的繼續和發展,可以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看作是辛亥革命結出的豐碩果實。

9.1944年7月,毛澤東在延安同英國記者斯坦因談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政策的問題時指出:“任何地方的共產黨必須將共產主義的思想體系,和另一件全然不同的事物即共產主義的社會制度分開,因為后者是這個思想體系 的最終目標。”“特別是在中國,我們必須嚴格地將觀察、研究和解決社會問題的共產主義方法,同我們實際采用的新民主主義政策加以區別。”“沒有共產主義的思想方法,就不能正確地指導我們現在的社會主義革命的民主階段;而沒有新民主主義政治制度,我們就不能將共產主義哲學運用于中國的實際。”

請依據毛澤東的論述,分析中國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基本綱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綱領同實現共產主義最終目標之間的關系。

【答案】(1)毛澤東科學闡述了共產主義的社會制度與共產主義的思想體系、共產主義的思想方法與在一定歷史階段實際采用的現行政策的辯證關系。

(2)人類社會必將走向共產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揭示的歷史發展規律,實現共產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最高綱領。但實現共產主義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歷史過程,將經歷許多個不同的發展階段。黨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從中國具體實際出發,制定了不同階段的基本綱領即最低綱領。中國共產黨人是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的統一論者。

(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只有經過民主主義,才能達到社會主義。黨制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基本綱領,并為之努力奮斗,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

(4)共產主義社會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充分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我國正處在并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制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并腳踏實地地實踐這個綱領。將來條件具備時,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會進入更高的發展階段,最終走向共產主義。

10、關于革命的性質與動力,在中國共產黨早年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以下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每個階段的革命,都要建立在某個階段的力量上面,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如果沒有資產階級的有力參加,便會失去革命的階級意義和社會基礎。另一種認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只有在堅決進行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中才能得到徹底的勝利.

請回答:

(1)上述兩種觀點分別存在什么錯誤傾向? (2)毛澤東在1948年明確指出:“決定革命性質的力量,是主要的敵人和主要的革命者兩方面”請依據這一觀點分析建國前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人民革命的性質。

【答案】(1)第一種觀點視資產階級為中國民主革命的主體和階級基礎,夸大資產階級的力量和作用,忽視無產階級,特別是農民階級的革命主力軍地位,在指導革命實踐過程中容易放棄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犯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第二種觀點混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性質,無視民族資產階級有參加民主革命的可能性,在指導革命實踐過程中容易排斥和打擊民族資產階級,犯“左”傾教條主義和關門主義的錯誤。

(2)因為革命的主要敵人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所以中國革命的性質不會是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只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革命。由于主要的革命者是以工農聯盟為主體的工人階級同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等其他勞動人民的聯膃,其中無產階級是革命的領導者,這就決定了中國革命又不同于一般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義革命。

11.下面是一組關于統一戰線的材料: 材料1:

國民黨雖然有許多缺點與錯誤,然終為中國惟一革命的民主派,自然算是民主的聯合戰線中重要分子。反對帝國主義的聯合戰線:以工人農民及小資產階級革命的黨派或分子為主力軍,向一切帝國主義者加以攻擊;同時亦可聯合半民族運動的黨派,向一派帝國主義者作戰。

摘自1922年11月《中國共產黨對于目前實際問題之計劃》 材料2:

完成中國的民族解放及資產階級民權革命之任務,現在已經完全放到工農運動身上,只有工農的民權獨裁,才能履行這一任務;只有工農的民權獨裁與國際帝國主義、封建地主階級以及一切資產階級直接斗爭,——“民族”資產階級亦在其中——如此,方能履行這一任務。

摘自1927年8月21日《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任務與策略的議決案》 組織各色各種的反對帝國主義的公開組織,或者參加一切已經存在的反帝組織而奪取他們的領導。經過這些組織正確實行反帝運動中的下層統一戰線,和吸收廣大的小資產階級的階層參加斗爭。

摘自1931年9月22日《中央關于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滿州事變的決議》 材料3:

黨的策略路線,是在發動、團結與組織全中國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對當前主要敵人——日本帝國主義與賣國賊頭子蔣介石。

只有最廣泛的反日民族統一戰線(下層的與上層的),才能戰勝帝國主義與其走狗蔣介石。

摘自1935年12月25日《中央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 材料4:

在日本帝國主義繼續進攻,全國民族革命運動繼續發展的條件下,國民黨中央軍全部或其大部有參加抗日的可能。我們的總方針應是逼蔣抗日。一方面繼續揭破他們的每一退讓、妥協,喪權辱國的言論與行動,另一方面要向他們提議與要求建立抗日的統一戰線,訂立抗日的協定。

摘自1936年9月1日《中央關于逼蔣抗日問題的指示》 材料5:

根據于資產階級及國民黨內部的開始向著抗日救國方向的變化,本黨從一九二六年八月即發表了“致國民黨書”,提出了為“統一的民主共和國”而斗爭的總目標。在這一總目標下,我們主張“聯蔣抗日”與“國共合作”。

西安事變發生后,本黨本此方針,調解雙方沖突,使內戰得以避免,和平獲得最后的勝利。本黨對于聯合全民族一致抗日的忠誠,至此才為全國各界所了解。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無疑的是全中國民族的勝利,也是本黨新政策的勝利。

摘自1937年4月15日《中央委員會告全黨同志書》 請回答:

①閱讀材料1和2,指出“下層統一戰線”與“聯合戰線”相比其構成有何變化?說明這一變化的主客觀原因。

②比較材料

2、

3、

4、5,指出黨的策略有何變化?

③根據材料

3、

4、5,說明黨的統一戰線政策發生重大轉變的客觀依據。 ④結合上述材料,指出為什么黨在不同歷史時期都十分重視統一戰線問題?

【答案】土地革命戰爭初期的下層統一戰線不包括民族資產階級。因為大革命失敗后民族資產階級脫離了革命;黨內存在“左”傾錯誤,把資產階級看作了革命對象。

①純的下層統一戰線到實行上、下層結合的廣泛的統一戰線政策;由反蔣抗日到逼蔣抗日;由逼蔣抗日到聯蔣抗日。

②日本擴大侵華戰爭,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中國社會階級關系發生變化,不僅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要求抗日,而且國民黨內部發生了分化,英美派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也有參加抗日的可能。

③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集中力量反對最主要的敵人,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則,是無產階級政黨的策略路線。實踐證明,統一戰線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個重要法寶。

12.下面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共產黨內關于革命道路問題的幾組材料: 材料1 鄉村是統治階級的四肢,城市才是他們的頭腦與心腹,單只斬斷了他的四肢、而沒有斬斷他的頭腦,炸裂他的心腹,還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

摘自李立三:《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諸問題》(1930年6月)

(有人)以為中國象西歐各國一樣,大城市的經濟力量可以統治全國,所以大城市暴動成功以后可以影響小城市及鄉村;而在中國,則找不到一個大城市的經濟力量能統治全國的。

摘自中共六屆二中全會的政治問題報告(1929年6月) 中國豪紳資產階級因為資本主義發展的落后,不能成為一個整個階級勢力,他們內部分裂沖突,而沒有組織全國家中央集權政府的能力。因此,革命不能有奪取“首都”,一擊而中的發展形勢。

摘自瞿秋白:《武裝暴動的問題》(1927年12月) 材料2 不要城市就是否認共產黨是無產階段政黨,就是否認無產階段對農民的領導,結果共產黨只有變成小資產階段農民黨。(你們)在斗爭的布置上有用鄉村包圍城市的企圖,這種傾向是極危險的。

摘自中共中央致湖北省委信(1929年2月) 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農民斗爭發展的必然結果;并且無疑義地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摘自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

現在就全國看來,農民運動的發展比較城市的工人運動要快得多,在這一種情勢之下,若我們依然是將大部分的力量都用在城市中,實不如用在農村中的為好。革命勢力占據了廣大農村之后,可以結合起來包圍城市,封鎖城市,用廣大的農村革命勢力向城市進攻,必然可以得著勝利。摘自中共中央機關刊物《紅旗》(1930年5月)

以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農村包圍城市可以取得勝利,這無論在理論上與事實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沒有城市做領導,則任何鄉村都是不能“聯合起來”的。并且,沒有城市工人激烈斗爭,則一切“包圍城市”的計劃完全是空談。摘自中國中央機關刊物《紅旗》(1930年5月24日)

材料3 如果革命的隊伍不愿意和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妥協,而要堅持地奮斗下去,如果革命的隊伍要準備積蓄和鍛煉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夠的時候和強大的敵人作決定勝負的戰斗,那就必須把落后的農村造成先進的鞏固的根據地,造成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的偉大的革命陣地。借以反對利用城市進攻農村區域的兇惡敵人,借以在長期戰斗中逐步地爭取革命的全部勝利。摘自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1939年12月)

請回答

分析材料1,說明近代中國社會城鄉關系的特點及其原因。 閱讀材料2,分析材料中的不同觀點及其分歧的實質。

綜合材料

1、

2、3,指出中國革命新道路的客觀依據和革命新道路理論的基本點。 【答案】(1)特點:城市沒有力量統治廣大的農村,農村可以脫離城市而相對獨立地存在。原因:近代中國經濟政治發展極端不平衡,自然經濟占著顯然的優勢,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很微弱;統治階級內部四分五裂,中國長期處于不統一的狀態。

(2)在材料2中,①、④堅持以城市為中心,反對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②、③主張以鄉村為中心,堅持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分歧的實質,是從中國實際出發,還是照抄照搬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

(3)客觀依據:近代中國國情決定了強大的敵人長期占據著中心城市,廣大的農村是敵人統治的薄弱環節。

基本點:將黨的工作重心放在農村,把落后的農村變成先進的根據地,在農村積蓄和發展革命力量,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

三、背景知識

1.《毛澤東選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劉少奇:《論黨》,《劉少奇文選》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第五篇:第二章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一、教學目的和要求:

通過闡述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形成的背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經驗),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基本內容和意義,認識這一理論是中國革命實踐經驗的結晶,是中國革命勝利的指南,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成果。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形成的時代背景和實踐基礎 2.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主要內容 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 4.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

5.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在中國革命中的作用及其相互關系 6.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意義

三、授課時數:6學時

四、教學手段與方法:理論講解、PPT、視頻材料 第一節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形成的依據

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反對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圣神話的錯誤傾向,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在總結中國革命經驗的基礎上,解決了中國革命面臨的一系列重要問題,創立了獨具特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一、近代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的時代特征

(一)近代中國國情

認清近代中國的國情,是認清和破解一切中國革命問題的邏輯起點。正如毛澤東所說:“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就是說,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依據。”(《毛澤東選集》第2卷,633頁)毛澤東以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為指導,對中國國情作了科學的分析和深刻的闡述。

1.近代中國社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從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淪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 一方面,帝國主義的侵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解體,客觀上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一定條件,但并沒有使中國發展成為資本主義國家。一是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仍然保持著,并且同買辦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結合在一起,在中國社會經濟生活中占據明顯優勢。二是中國民族資本先天不足,再加上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官僚資本的排擠,民族資本不可能在社會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

另一方面,帝國主義列強通過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手段,使中國在很大程度上半殖民化,淪為表面上獨立、實際上受帝國主義列強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國家。

在政治上:從1840年起,帝國主義列強先后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迫使中國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占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和臺灣省,掠取了中國的海關、司法、領海和外交主權。他們在中國設立40多個租界,成為“國中之國”。他們還強迫中國開放108個通商口岸。使中國喪失了主權的完整和政治的獨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帝國主義列強強迫中國簽訂了1000多個不平等條約。在這些條約中,有3個條約對中國傷害最深,這就是《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

在經濟上:帝國主義操縱了中國的經濟命脈。主要通過勒索巨額戰爭賠款,控制中國的海關,開辦銀行,施行有條件借款等手段來實現?!赌暇l約》對英國賠款2100萬元;《北京條約》對英、法各賠款800萬兩白銀;《辛丑條約》對美、英、法、德等11國賠款98200萬兩白銀。帝國主義通過不平等條約控制了中國的鐵路、航運、海關、貿易,壟斷了中國的金融和財政?!恶R關條約》以后,帝國主義對華資本輸出,對中國進行超量的經濟掠奪?!恶R關條約》以后,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一個特點,就是紛紛在中國搶建鐵路。分布在中國東西南北中的各帝國主義國家的鐵路象是扎在中國人民身上的吸血管,將中國人民創造的財富源源不斷地運回列強本土。

在思想文化上:通過傳教,辦醫院、學校、報紙和吸引留學生等,實施文化侵略,麻醉中國人的精神,培養為他們直接服務的買辦文人。鴉片戰爭前,與鴉片同時輸入中國的,還有帝國主義國家的傳教士,最早向中國派出傳教士的是法國,其后,各帝國主義國家紛紛向中國派出傳教士。他們在中國建教堂,通過傳教、辦學、辦報,對中國進行思想文化侵略,以實現它們從思想上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

2.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特點

第一,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被破壞。鴉片戰爭以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首先在沿海五通商口岸地區解體,但封建剝削制度在全國仍然占明顯優勢。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程度的加深,中國內地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亦逐步解體,中國漸漸成為外國列強的原料供應基地和商品銷售市場。例如大量洋紗布在中國傾銷,價廉而物美,中國土紗布不敵,連不少農民都去買洋布做衣服穿,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家庭手工業自然而然就逐步解體了,“你耕田來我織布”的田園生活漸漸不復存在了。而無論在沿海還是內地,廣大農民除繼續遭受地主階級的剝削外,卻又多了一重新的剝削,這就是買辦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的剝削。

第二,民族資本主義有了某些發展,但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洋務運動中開始出現并逐步有所發展,但速度很慢,規模很小。1869年上海發昌機器廠是中國最早的民族資本主義企業。1869——1894年,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共50多個,總資本500萬元。1895——1900年,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發展至誠79家,總資本1700萬元,每個企業的平均資本僅20萬元。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當時主要投資于輕工業,例如火柴、面粉加工、紡織等等,因為這些輕工業投資小,見效快。因總體規模小,民族資本主義雖然在中國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相對來說,力量是微弱的。

第三,皇帝雖然被推翻,但中國仍然實行封建專制主義的統治。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皇帝被打倒了,但辛亥革命的果實最后落到了袁世凱手上。袁世凱在中國實行地主階級和軍閥官僚的專制獨裁統治,后來是蔣介石建立起地主階級和大資產階級的聯合專政。在新中國建立前,中國實行的是封建專制主義的統治。

第四,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而且控制著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是中國社會發展的主要障礙。

第五,由于帝國主義列強的統治,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表現出極端的不平衡。帝國主義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中國的封建軍閥分別尋找帝國主義作為自己的靠山,因此,中國的北方與南方,西部與東部,內地與沿海,其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極端不平衡。北方、西部、內地發展遲緩,十分落后;南方、東部、沿海則畸形發展,比較先進。

第六,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中國人民貧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見的。中國人民,特別是廣大農民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其經濟上的絕對貧困和人身的不自由是世界上所罕見的。遇到天災人禍,人民無以為生只好去吃樹皮草根,吃觀音土,吃人肉,當時人肉只賣到幾十文一斤。一個年輕婦女還賣不到一兩銀子。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洪秀全振臂一呼,一場震撼中華大地的太平天國革命爆發了。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決定了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必然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當然還有別的矛盾,例如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反動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等等。而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種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這些矛盾的斗爭及其尖銳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發展的革命運動。偉大的近代和現代的中國革命,就是在這些基本矛盾的基礎上發生和發展起來的。

4.近代中國革命的任務

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和主要矛盾,決定了近代中國革命的根本任務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從根本上推翻反動腐朽的政治上層建筑,變革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為建設富強民主的國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掃除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

民族革命:對外推翻帝國主義的統治和壓迫,使中國成為一個民族獨立的國家。 民主革命:對內推翻封建主義的統治和壓迫,使中國成為一個人民民主的國家。 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是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都必須推翻。義和團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反對帝國主義而不反對封建主義,義和團運動結果失敗了。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趕走了皇帝,反對封建主義而不反對帝國主義,辛亥革命結果也失敗了。義和團和平共處辛亥革命的教訓告訴我們,中國人民必須把反對帝國主義的民族斗爭和反對封建主義的階級斗爭統一起來,才能完成近代中國革命的任務。

(二)中國革命的時代特征

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主要矛盾,決定了中國的革命是民族民主革命,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可以區分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兩個階段。

舊民主主義革命80年(1840—1919年) 新民主主義革命(1919年五四運動—1949年) 比較: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區別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實踐基礎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經過長期探索逐步形成的。

1、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敗呼喚新的革命理論的誕生

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期間,中國人民在不同時期和不同程度上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斗爭,屬于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

中國的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先后兩次分別登上歷史舞臺,斗爭的主力最初是農民。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舉行起義,揭開了近代農民革命戰爭的序幕。從1851年1月金田起義至1864年7月太平天國首都天京陷落,縱橫18個省,堅持斗爭14年,掀起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高潮。太平天國不僅建立了農民革命政權,沉重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而且表達了農民階級對鴉片戰爭后中國出路所進行的思考和探索。毛澤東稱洪秀全是最早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中國人之一。

但是所有的斗爭和探索終究沒有擺脫失敗的命運。

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經驗證明:舊式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和道路,并不適應中國革命的現實國情,無法為近代中國革命提供正確的理論指南和實踐指導,無法指引近代中國革命取得勝利。近代中國社會和革命斗爭的發展,迫切期新的階級及其政黨領導新的革命,呼喚新的革命理論的產生。換言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敗、近代中國革命形勢的發展,以及世界形勢的新變化,呼喚著新的革命理論的誕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提供了客觀條件。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在近代中國革命的實踐中應運而生,它的形成包含了對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教訓的深刻總結。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實踐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論形成的基礎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認真總結了中國革命由北伐戰爭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的興起和由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到抗日戰爭的兩次歷史性轉變的經驗教訓,繼續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問題進行艱辛的探索。

1927年,在黨的八七會議上,毛澤東提出了“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在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毛澤東論述了中國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原因及條件;總結了“工農武裝割據”的經驗;提出中國革命應當先占鄉村、后取城市的戰略,初步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論。 抗日戰爭時期,逐步形成了系統化的適合中國國情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為什么從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要歷經革命的實踐斗爭才能形成?

從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行程來看:沒有兩次國共合作的實踐,就沒有關于統一戰線的理論 ;沒有建立和鞏固農村根據地的實踐,就不會有關于中國革命道路的理論;沒有革命戰爭的實踐,就不會有建立人民軍隊和關于軍事戰略的理論;沒有在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程中,黨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實踐,就不會有黨的建設的理論。 第二節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形成

總路線,是黨在一定歷史時期的戰略目標,主要任務及實現這些目標和任務的途徑、重要等內容的集中概括,具有統一全黨的思想、概括全局,號召全國人民共同奮斗的重大作用。根據每一個歷史階段特點和黨的任務制定黨的總路線,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黨人領導革命的重要方法。

早在大革命時期,黨就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基本思想,經過中國革命兩次勝利、兩次失敗的經驗教訓的總結和對中國革命規律的探討,毛澤東1939年12月提出:“所謂新民主主義的革命,就是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47頁)這是對新民主主義革命路線的最初表述。

解放戰爭時期,針對蔣介石集團作為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代理人鎮壓人民革命、頑固地把中國拖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情況,1948年,毛澤東在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表述中增加了反對“官僚資本主義”的內容,明確提出:“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這就是中國的新民主主義的革命,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在當前的歷史階段的總路線和總政策。”(《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316—1317頁)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

分清敵友,是中國革命的首要問題。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從未間斷過反侵略和反封建的斗爭。這些斗爭不能獲勝的根本原因除了沒有科學的理論為指導、沒有廣泛發動群眾特別是工農群眾外,就是沒有認清革命的對象。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決定了中國革命的主要敵人就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

1.帝國主義是中國革命的首要對象

為什么帝國主義是中國革命的首要對象?因為帝國主義的侵略、壓迫和操縱是近代中國貧窮落后的總根源,直接阻礙了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政治進步,推翻其壓迫是中國走向獨立和富強的前提。

探討:有人認為,西方列強侵略中國,客觀上給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因此說,帝國主義“侵華有功”。你怎么看?

首先,帝國主義的侵略,使近代中國喪失了主權獨立、領土完整,淪為了一個半殖民地國家。從19世紀中葉開始,他們就用洋槍洋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強迫中國政府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先后割占香港、澳門以及西部、北部150余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和臺灣省,并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設立租界,享有關稅自主、領事裁判、駐軍等種種特權。盡管中國擁有表面的“獨立”,但實際上中國的政治、經濟命脈操縱在帝國主義手里。

其次,帝國主義成為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最主要障礙。帝國主義侵略,雖然在客觀上加速了中國封建自然經濟基礎解體,為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發展,但是帝國主義侵華的目的是要把中國變為其殖民地,絕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為此,帝國主義不惜采取一切政治的、經濟的、軍事的和文化的壓迫手段,并同中國的封建主義勾結起來,嚴重地阻礙著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始終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中國根本無法走上獨立的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再次,帝國主義操縱著中國的經濟命脈和政治、軍事力量,是中國封建勢力的主要支持者。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決定了它必然要大力扶持、栽培、保存中國的封建勢力及其官僚軍閥的上層建筑,以作為自己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封建地主階級和其他反動勢力也必然要以帝國主義為靠山,附屬于帝國主義。近代中國的歷屆政府,無論是晚清王朝,還是北洋軍閥統治集團,以及國民黨南京政府都不過是“洋人的朝廷”。因此,反對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民最終推翻封建主義統治的前提。

另外,西方列強在侵略中國的過程中,殺人放火、搶劫財物、無惡不作、對中國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給中國人民帶來無法估量的物質損失和精神傷害。

可見,帝國主義侵略是近代中國貧窮落后的總根源。中國人民欲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必先推翻帝國主義的在華統治。因此,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貫穿于整個民主革命始終。

2.封建主義是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又一主要對象

封建主義之所以成為中國革命的對象,是因為封建剝削制度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主要支柱和中國封建軍閥實行專制統治的社會基礎,是中國最落后、最反動的生產關系的代表。

封建主義的統治也是經濟現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礙,是中華民族前進道路上的攔路虎。一方面,封建剝削制度同帝國主義相互勾結,殘酷壓迫和剝削中國人民。在近代中國,任何一個曾在中國站穩腳跟,獲取最大利益的帝國主義國家,都無一例外地積極支持、扶植中國當時的封建性的反動政權;反之,近代中國國內任何一個反動政權也無一例外地公然投靠帝國主義以維持其統治。另一方面。在近代中國,封建地主階級始終完全控制著廣大農村的基層政權,許多地主充當著各級政府的官吏,而大量政府官吏搜刮民脂民膏后又到農村購置大片田產,成為新興地主。這些地主階級的當權派,橫行鄉里、魚肉百姓,成為無惡不作的土豪劣紳。因此,在中國反對封建主義,根本上就是要在政治上消滅地主階級,在經濟上消滅封建剝削制度、尤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只有這樣,才能解放被束縛的生產力,為中國的經濟現代化和政治民主化開辟道路。

3.官僚資本主義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

官僚資本主義是外國帝國主義同本國地主階級和舊式富農密切配合,依靠國家政權發展起來的買辦的、封建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具有壟斷性、買辦性和封建性特征,嚴重束縛著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中國的資本主義分為民族資本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資產階級分為民族資產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民族資本主義是一種比較進步的生產關系,代表著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方向,民族資產階級是民主革命的動力之一。中國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對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而是把官僚資本主義和官僚資產階級作為自己的對象。之所以將其作為中國革命的對象,并非因為它是資本主義,而是因為它對外依附于帝國主義,對內壓迫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損害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嚴重地阻礙著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地主階級一樣,代表著中國最落后和最反動的生產關系。

中國官僚資本主義產生于19世紀60年代。1927年國民黨新軍閥統治建立后得到大規模發展,壟斷了全國的經濟命脈,成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政權的經濟基礎。以蔣、宋、孔、陳為代表的四大家族官僚資本,依靠反動政權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特權瘋狂地對人民進行掠奪,從而使民族工商業陷入破產境地,使農村經濟日益凋敝。(四大家族在20年中,聚積了價值達100億至200億美元的巨大財產。壟斷了國家的經濟命脈。到1942年,民族資本僅占全國資產總額的30.42%,而官僚資本已占到69.58%。尤其工業運輸方面,官僚資本的壟斷程度極高。解放前夕,它已占到整個工業運輸固定資本的80%。其中擁有電力的67%,鐵路、公路和航空運輸的100%。)總之,官僚資本主義的存在不但沒有帶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相反,卻嚴重地阻礙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在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提出官僚資產階級的概念,把官僚資產階級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

在不同階段,革命的主要對象不同:

國民革命時期——帝國主義支持下的北洋軍閥;

土地革命時期——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國民黨新軍閥;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帝國主義;

解放戰爭時期——美帝國主義支持下的國民黨反動派。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就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中所說的“人民大眾”,是包括無產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龐大群體,其中,工人和農民是根本的動力。 1.無產階級是中國革命最基本的動力。無產階級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中國最進步的階級;深受本國資產階級和外國資產階級的雙重剝削,革命徹底;與大生產密切聯系,具有很強的紀律性;相對集中于大城市,便于組織。

2.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農民是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毛澤東指出:“中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農民,這是小學生的常識。因此農民問題,就成了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農民的力量,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692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農民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最大的掠奪對象和剝削對象。他們承擔著社會的基本生產任務,處在社會最底層,受壓迫極重,生活極其悲慘。中國農民歷來具有強烈的反抗精神。中國無產階級盡管有很強的革命性,但人數很少,同廣大農民結成聯盟,是無產階級形成真正強大的革命力量的惟一途徑。將農民動員組織起來,無產階級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才會落到實處,無產階級對農民的領導是實現無產階級的領導權的核心。

3.城市小資產階級,包括廣大的知識分子、小商人、小手工業者和自由職業者,同樣是中國革命的動力。

4.民族資產階級也是中國革命的動力。

(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

無產階級領導權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核心問題。新民主主義革命必須由無產階級和中國共產黨來領導,這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區別于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根本標志。

問題:無產階級領導中國革命的歷史必然性?(第50頁)

(五)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前途 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

由于近代中國社會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其主要矛盾,革命的任務是反帝反封建,因此,中國革命的性質仍然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毛澤東指出(教材p50-51):既然中國還是一個封建經濟占明顯優勢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現階段的革命是為了終結這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態;既然中國革命的對象主要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勢力,革命的任務是為了推翻這兩個主要敵人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既然這個革命還有資產階級參加,它還曾領導過這個革命;既然這個革命的經濟政策不是一般地廢除私有財產,具體地說就是要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變為農民土地所有制,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道路并保護之,所以,現階段中國革命的性質,就不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而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但是,毛澤東指出:“現時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革命,已不是舊式的一般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革命,這種革命已經過時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革命。”“我們稱這種革命為新民主主義的革命。”(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647頁) 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內在聯系和區別: 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的內在聯系: 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前途是社會主義

二、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綱領

基本綱領是黨在一定時期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是總路線的具體展開和體現。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一文中闡述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1945年在黨的七大所作的《論聯合政府》政治報告中把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與黨的基本綱領聯系起來,進行具體闡述。新民主主義民主綱領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政治綱領、經濟綱領、文化綱領。三者有機結合、內在統一,全面體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

(一)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

新民主主義政治綱領是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根本政治主張和奮斗目標,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特點制定的。

新民主主義政治綱領是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建立一個無產階段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新民主主義政治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新民主主義國家的國家組織形式,即國體(概念);二是新民主主義國家的政權組織形式,即政體。

新民主主義國家的國體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包括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們在內的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人民民主專政)新民主主義共和國是一個嶄新的過渡性質的政權,包括了各個民主黨派、各個革命階級、各個革命團體。其基本成分是無產階級、農民階級、知識分子和其它小資產階級,包括民族資產階級和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我國新民主主義的國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工人階級是領導階級。第二,工農聯盟是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基礎,同時,民族資產階級也屬于人民的范疇,工人階級也應與民族資產階級結成聯盟。第三,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新民主主義國家始終是反帝反封建的,即反抗帝國主義侵略,實行土地革命,消滅官僚資本主義,而不是一般地反對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也不改變農民階級的個體所有制。 新民主主義國家的政體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新民主主義國家的國體決定了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是一切權力的所有者,因此,只有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才能充分地發揮一切革命人民的意志,也才能最有力量地去反對革命的敵人。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人民不分男女、信仰,無論財產、教育,一律實行平等的選舉制,通過鄉、區、縣、省直至全國的5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各級人民政府以行使人民賦予的職權,體現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體現新民主主義的精神。各級政府實行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即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

總之,“國體——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政體——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政治 新民主主義共和國是一種過渡性質的,是在一定歷史時期中所采取的國家形式,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轉變的過渡的國家形式,但這是一個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而且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對于我們是完全必要和完全合理的。

新民主主義政治綱領在實踐中引導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的政治基礎。在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起著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中,明確地把這一綱領的基本精神定為新中國的根本國家制度和政權組織原則。

(二)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

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經濟主張和斗爭目標,是根據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根本性質和特點制定的。新民主主義中國既不可能建立歐美式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也不可能建立蘇聯式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要保護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要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這兩條路當時的中國都不能走。毛澤東指出中國首先要建立新民主主義經濟,然后才能建立社會主義經濟。1947年,毛澤東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一文中明確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三大經濟綱領,即“沒收封建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陳立夫為首的(即官僚資產階級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253頁)

1.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中心內容

農民問題,首要的是土地問題。近代中國存在極不合理的土地制度,占農村人口10%的地主和富農占有70%的土地。地主階級利用占有的土地殘酷剝削農民,農民終身勞累而不得溫飽。這種土地制度,嚴重阻礙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是中國社會經濟貧窮落后的根源之一。因此,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項主要任務。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對中國的土地革命缺乏經驗。中共六大之前,黨雖然確定了沒收土地分配給農民的原則,但存在嚴重的錯誤:一是沒收一切土地而不只是沒收地主土地,二是沒將富農與地主嚴格區別,三是主張土地國有或公有。1928年中共六大明確規定沒收地主階級的一切土地,確定了依靠貧雇農、聯合中農的路線,對富農的策略也有調整,但農民的土地所有權等問題依然沒有解決。隨后經過三年多的土地革命實踐,到1931年前后,基本形成了一條正確的土地革命路線,這就是:依靠貧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同時規定了正確的分配土地的方法,即:以鄉為單位,按人口平均,抽多補少,抽肥補瘦。這個方法實際體現了對地主、富農給出路的無產階級政策。農民不僅獲得土地使用權,同時也獲得土地的所有權??谷諔馉帟r期,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沒有觸動地主的土地所有權,照顧了地主的利益,但同時體現了農民的要求,總體上是一個改良政策,但在抗日戰爭中它是唯一正確的政策,團結了各個階級、階層,鞏固發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解放戰爭時期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制定了中國土地革命的綱領、總路線和基本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線。土地法的基本內容是:依靠貧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在解放區,中國共產黨將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按人口無償地分配給農民,滿足了農民對于土地的要求。

土地革命使農民獲得真正解放,工農聯盟得到鞏固,特別是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物質基礎,翻身農民參軍支前,使人民解放戰爭獲得了足以保證奪取勝利的人力、物力,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2.沒收官僚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題中應有之義 以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官僚資本,是在20世紀30年代后期形成的??谷諔馉幒腿毡就督岛?,則達到了其頂峰。新中國成立前夕,官僚資本約占全國工業資本總額的2/3,占全國工礦、交通運輸業固定資本的80%,并控制著全國的金融機構,壟斷了全國的經濟命脈。到1950年初,新民主主義共和國共接管官僚資本工礦企業2858家,金融企業2400余家。官僚資本主義代表的買辦的、封建的生產關系,嚴重地束縛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它不僅剝削和壓榨工人、農民、而且也壓迫城市小資產階級,損害民族資產階級,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之一。因此,沒收官僚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就使新民主主義共和國掌握了國家經濟,從而為確立新民主主義經濟體制,并向社會主義過渡奠定了基礎。

沒收官僚資本,包含著兩重性質:一方面,官僚資本具有買辦性、封建性,沒收它,具有民主革命性質,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性質;另一方面,沒收官僚資本就是反對大資產階級,又帶有社會主義革命的性質。

3.保護民族工商業,是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中極具特色的一項內容

中國共產黨將中國資本主義分成官僚資本主義和民族資本主義兩部分,并采取不同的政策,對民族資本主義采取保護的政策。民族工商業是指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擁有的那部分企業。在中國這樣一個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半封建國家,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是一種比較進步的生產關系,同官僚資本有本質的不同。民族資產階級是中國革命的動力之一,保護和發展民族資本主義,是完成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需要。民族工商業在中國社會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其有利于國計民生的一面。保護和發展他們,對解放區建設、人民生活改善和支援長期的革命戰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毛澤東多次指出允許資本主義發展的問題。在《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他強調說:“拿資本主義的某種發展去代替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不但是一個進步,而且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它不但有利于資產階級,同時也有利于無產階級,或者說更有利于無產階級?,F在中國是多了一個外國的帝國主義和本國的封建主義,而不是多了一個本國的資本主義,相反地,我們的資本主義是太少了。”當然,保護的是有利于國計民生的民族資本主義。“保障廣大人民能夠自由發展其在共同生活中的個性,能夠自由發展那些不是‘操縱國民生計’而是有益于國民生計的私人資本主義經濟,保障一切正當的私有財產”。(《論聯合政府》,《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1058頁)

(三)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綱領

新民主主義文化是新民主主義政治和經濟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并為新民主主義政治和經濟服務。新民主主義文化綱領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698頁)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新民主主義文化的民族性,強調的是文化的民族形式。這種文化是反對帝國主義壓迫的奴化思想,主張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獨立的。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帶有我們民族的特性,在形式和內容上都要求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但是,它并不排斥外來文化,而主張對一切的民族的進步的文化加以吸收,當然必須采取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華的態度,決不是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收。

新民主主義文化的科學性,強調的是科學的內容。新民主主義文化倡導科學精神,其中最主要的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原則。它反對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張實事求是,主張客觀真理,主張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是一種反對武斷、迷信、愚昧和無知,擁護科學真理,把真理當作自己實踐指南的文化。對于中國古代燦爛的文化遺產,則主張剔除其封建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

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大眾性,強調的是大眾的方向。這種文化應該為全民族90%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并逐步使他們成為文化的主人。革命文化工作者要同廣大勞動群眾相結合,從群眾中吸取養料并為他們服務,把文化的提高與普及結合起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使新民主主義文化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掌握的革命武器。 第三節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經驗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

在中國這樣一個以農民為主體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里進行革命,應該走什么樣的道路,這是中國共產黨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斗爭實踐中逐步摸索,走出了一條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從沒有講到過的、完全不同于蘇聯十月革命勝利的全新道路。

(一) 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提出

1、實踐探索

馬克思主義認為,無產階級要奪取國家政權,只能通過暴力革命去實現。革命的中心任務和最高形式,是武裝奪取政權和戰爭解決問題。無產階級革命斗爭最初出現在資產階級較早占據統治地位的西歐各國。其中,尤其是法國。法國1848年的革命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都是在重要城市里昂和巴黎發動。正因為如此,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50年便說:無產階級的起義應該由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并爭取駐軍,使起義隊伍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1917年爆發的俄國十月革命,就是以城市工人暴動為基礎。 中國共產黨也曾經走過這樣的道路。第一次是1927年“八七”會議之后,以瞿秋白為首的黨中央號召舉行全國范圍的武裝暴動,以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在這次號召下的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后來均告失敗。第二次是1930年6月,李立三等制定了以武漢為中心的全國中心城市武裝起義和集中全國紅軍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險計劃。要求各部隊“會師武漢”,“飲馬長江”。結果,這一決議只推行三個月,便遭失敗。第三次是從1931年至1934年。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冒險主義者,他們排斥毛澤東對紅軍的正確領導,急于要求打中等城市和大城市。他們甚至宣稱當時的蘇區與國民黨政權是“大國對大國”,“大軍對大軍”,結果造成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被迫進行長征。

血的教訓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中外反動勢力十分強大,武裝起來的革命力量較為弱小,而反動勢力又長期占據中心城市,要奪取革命勝利,實行以城市為中心進行武裝暴動的傳統模式是行不通的。

中國革命應該走什么道路?毛澤東等共產黨人指出了一個新的方向。1927年9月,秋收起義發動后,在原定攻打長沙的計劃受挫的緊急關頭,毛澤東果斷地改向敵人力量較弱,遠離大城市的羅霄山脈中段井岡山進軍,開辟了中國革命的第一個農村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成功地實現了中國革命的偉大戰略轉變,它開辟了在革命低潮形勢下重新聚集力量,在農村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的農村包圍城市的新型革命道路。

此外,彭湃領導的廣東海陸豐起義;王文明、馮白駒等在海南島領導的起義;吳光浩、曹學楷等領導的湖北黃安麻城起義;方志敏、邵式平、黃道領導的弋陽橫峰起義;賀龍、周逸群領導的湘鄂西起義;劉志丹、謝子長領導的陜西渭華起義;張鼎丞、鄧子恢領導的福建龍巖、永定、上杭起義;鄧小平、張云逸等領導的廣西百色和龍州起義等,都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逐步走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道路。

2.理論探索與發展

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過程不僅是一個實踐探索過程,也是一個理論發展過程。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中,在總結井岡山根據地革命斗爭的基礎上,從理論的高度分析了農村革命根據地政權存在和發展的原因與條件,初步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重要思想。

1929年至1930年,革命力量在農村已經有了相當發展,農村根據地在實際上已經成為積蓄和鍛煉革命力量的主要戰略基地;反之,黨在城市的斗爭處于十分艱難的境地??墒枪伯a國際和黨內“左”傾錯誤領導人仍然堅持“城市中心論”。黨和紅軍內部還存在右傾悲觀情緒,看不清革命的形勢,對革命前途悲觀失望。針對上述情況,1930年1月,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毛澤東總結了井岡山和贛南、閩西根據地斗爭的實踐經驗,汲取了其他根據地的有益經驗,進一步發展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實際上否定了照搬外國經驗的“城市中心論”,提出了“以鄉村為中心”的思想。 同年5月《反對本本主義》一文,提出了要堅持“從斗爭中創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線”,強調“到群眾中作實際調查去”,“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這篇文章為毛澤東創立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奠定了哲學基礎,從而初步形成了在農村地區開展游擊戰爭,深入進行土地革命,建立和發展紅色政權,待條件成熟時再奪取全國政權的中國革命新道路的理論。

在1936-1939年間,毛澤東先后發表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新階段》、《戰爭和戰略問題》、《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共產黨人>發刊詞》等文章,系統地從中國國情、中國社會階級關系的狀況、敵我力量的對比、中外政治狀況的對比、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和規律等方面,深入全面地論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理論,使之形成了嚴整而完善的理論形態。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七屆二中全會。由于國民黨主力已基本上被消滅,敵我力量發生了根本變化。毛澤東在會上說:“從1927年到現在,我們的工作重點是在鄉村,在鄉村聚集力量,用鄉村包圍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這樣一種工作方式的時期現在已經完結。從現在起,開始了由城市到鄉村并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移到了城市。”(《毛澤東選集》第四卷,1426頁)中央規定,人民解放軍今后將是先占城市,后占鄉村。全會以后,中共中央由石家莊轉道至北京。到1949年底,人民解放軍奪取的城市已約占全國城市的98%。至此,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理論得到了完滿實現。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 革命道路的選擇要從國情出發。

1.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依據

首先,這是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所決定的。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內部沒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壓迫,在外部沒有民族獨立而受帝國主義壓迫。因此,中國革命無議會可以利用,無組織工人罷工的合法權利。這種國情,決定了中國共產黨不可能像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那樣,建立公開合法的組織,通過長期合法斗爭來積蓄力量。同時,“由于封建分割,地主或資產階級的集團或政黨,誰有槍誰就有勢,誰槍多誰就勢大”,因此,從北洋軍閥到蔣介石,都懂得“有軍則有權,戰爭解決一切”,不僅有龐大的軍隊,而且同帝國主義勾結起來,對人民實行獨裁恐怖統治,對中國革命實行武裝鎮壓。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只能拿起槍桿子,以革命的暴力對付反革命的暴力,以革命的戰爭推翻強大殘暴的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傊?,“在中國,離開了武裝斗爭,就沒有無產階級的地位,就沒有人民的地位,就沒有共產黨的地位,就沒有革命的勝利”。(《<共產黨人>發刊詞》,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10頁)

其次,農民是中國武裝斗爭最廣大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是武裝斗爭的主體。農民問題,就成了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是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是中國軍隊的主要來源,是武裝斗爭的主體。中國也是一個有著悠久農民戰爭歷史的國家。新民主主義革命要取得勝利,必須依靠無產階級領導下的人民大眾,尤其占全國人口80%以上的農民。因此,中國的革命應該是以農民為主體的革命,革命的戰略基地必須放在農村。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必須深入農村,組織、發動、武裝農民,為革命爭取廣大的群眾基礎。正如毛澤東指出的:“強大的帝國主義及其在中國的反動同盟軍,總是長期地占據著中國的中心城市,如果革命的隊伍不愿意和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妥協,而要堅持地奮斗下去,如果革命的隊伍要準備積蓄和鍛煉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夠的時候和強大的敵人作決定勝負的戰斗,那就必須把落后的農村造成先進的鞏固的根據地,造成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的偉大的革命陣地,借以反對利用城市進攻農村區域的兇惡敵人,借以在長期戰爭中逐步地爭取革命的全部勝利。”

再次,中國革命的敵人異常強大而殘暴,長期占據著中心城市,但是,廣大農村則是他們統治相對薄弱的環節。無產階級要奪取革命勝利,必須到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去,把落后的農村改造成先進的鞏固的根據地,在農村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最后奪取全國勝利。

最后,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具有現實可能性。第一,中國是眾多帝國主義間接統治的經濟落后的半殖民地國家,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極端不平衡,四分五裂,軍閥割據,存在不少的統治薄弱環節,為黨在農村開展革命斗爭、建設革命根據地提供了縫隙和可能。第二,近代中國的廣大農村深受反動統治階級的多重壓迫和剝削,人民革命愿望強烈,加之經歷過民主革命的洗禮,革命的群眾基礎好。第三,全國革命形勢的繼續向前發展,為在農村建設革命根據地提供了客觀條件。第四,相當力量正式紅軍的存在,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創立、鞏固和發展提供了堅強后盾。第五,黨的領導有力量及其政策的不錯誤,為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主觀條件。

3、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內容及意義

(1)“工農武裝割據”是實現農村包圍城市的必由之路。

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根本在于處理好土地革命、武裝斗爭、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三者之間的關系。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內容;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是農村根據地建設和土地革命的強有力保證;農村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的戰略陣地,是進行武裝斗爭和開展土地革命的依托。在黨的領導下,實現了土地革命、武裝斗爭、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三者的密切結合和有機統一。

(2)中國革命道路理論的意義

第一,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唯一正確的革命道路,它指引中國革命取得了最后勝利。(歷史意義)

第二,它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決中國革命具體問題的光輝典范,對于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繼續開創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方法論意義。(理論意義)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法寶

在中國新民主義過程革命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經歷了失敗與成功、后退與前進、縮小與擴大、發展和鞏固的艱難曲折的斗爭過程,總結了極為豐富的經驗、形成了戰勝強大敵人的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三大法寶,即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經驗。毛澤東指出:“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正確地理解這三個問題及其相互關系,就等于正確地領導了全部中國革命”。(《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6頁。)

(一)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是一些不同的階級、階層、政黨、集團為了實現一定的共同目標,在具有共同利益的基礎上而形成的一種聯合。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領導和組織的統一戰線,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歷史使命,團結本階級各階層和政治派別,并同其他階級、階層、政黨及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在一定的共同目標下結成的聯盟。

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同時,就提出了統一戰線思想。早在1948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著名口號。后來,馬克思在總結巴黎公社的革命經驗時又指出,如果只有無產階級的“獨唱”,而沒有其他階級“合唱”,這種獨唱就會變成孤鴻哀鳴。

列寧指出:“要戰勝更強大的敵人,就必須盡最大的努力,同時必須極仔細、極留心、極謹慎、極巧妙地一方面利用敵人之間的一切‘裂痕’,哪怕是最小的‘裂痕’,利用各國資產階級之間以及各個國家內資產階級各個集團或各種派別之間利益上的一切對立,另一方面要利用一切機會,哪怕是極小的機會,來獲得大量的同盟者,盡管這些同盟者可能是暫時的、動搖的、不穩定的、靠不住的、有條件的。誰不懂得這一點,誰就是絲毫不懂得馬克思列寧主義”。(《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81頁)這些論述,為無產階級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提供了理論依據。

1.建立統一戰線的必要性

第一,是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階級狀況所決定的。中國社會“兩頭小、中間大(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只占少數,最多的是農民、小資產階級等中間階級)”的狀況要求無產階級必須團結廣大的中間階級一同革命。

第二,中國革命發展的長期性和不平衡性決定了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中國革命的長期性和不平衡性決定了中國革命的持久性。中國革命的持久性決定了無產階級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長期積蓄力量,即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 第三,敵強我弱的基本態勢決定了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中國革命的敵人是異常強大的,不僅有武裝到牙齒的各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的掠奪和壓迫;還有依附于帝國主義掌握中央政權的大軍閥和擁兵自重操縱各省的小軍閥;不僅有封建地主階級殘酷的反動統治;還有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相勾結的官僚買辦階級的盤剝。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要戰勝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以對付強大而又眾多的敵人。

2.建立統一戰線的可能性

由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對中國人民的反動統治十分殘暴,因此他們在中國人民中十分孤立,不僅廣大的工人、農民和小資產階級是堅決反帝反封建的,而且民族資產階級也有參加革命反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可能。在這種形勢下,只要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采取正確的政策,就可能團結一切愿意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力量共同戰斗。另外,由于中國是多個帝國主義統治的國家,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和爭斗,造成了反動營壘的不統一和分裂,革命力量可以利用敵人的矛盾,與反動營壘中的一部分人結成聯盟,打擊主要敵人。因此,建立革命統一戰線也是完全可能的。

3、統一戰線中的兩個聯盟 4.統一戰線的發展歷程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統一戰線在不同階段有不同表現。

國民革命聯合戰線,即第一次國共合作(1924年1月—1927年7月)。這次合作是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同國民黨實行黨內合作。

工農民主統一戰線(1927年7月國民革命失敗后—1935年12月中共瓦窯堡會議前)以反對帝國主義和國民黨新軍閥統治為主要目標的工農民主統一戰線,是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三個革命階級的聯合戰線。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即第二次國共合作(1937年7月—1945年8月)??谷彰穹沤y一戰線與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統一戰線有著重大的區別,呈現出新的特點。這主要是:第一,廣泛的民族性和極大的復雜性。第二,兩個政權,兩種軍隊的合作。第三,沒有雙方共同遵守的共同綱領和固定的組織形式。第四,處于一種既有利又復雜的國際環境之中。

人民民主統一戰線(1945年8月——1949年9月)。解放戰爭時期的統一戰線以多黨合作為突出特點,以推翻美帝國主義支持下的蔣介石國民黨反動政權為主要目標。

5、總結黨建立、鞏固和發展統一戰線的實踐經驗,主要在于這樣幾個方面: 一是要建立鞏固的工農聯盟。

二是要正確對待資產階級,尤其是民族資產階級。在革命斗爭中要依據革命的需要對資產階級實行即聯合又斗爭的策略。聯合民族資產階級要針對其兩面性特點,在聯合的基礎上要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進行適當的斗爭。

三是要采取區別對待的方針。在革命進程中,要堅持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方針。

四是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要保持黨在政治上、組織上和思想上的獨立性。

(二)武裝斗爭

1.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的特殊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只能以長期的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

第一,它是由中國社會的特點決定的。中國不是一個獨立的民主國家,而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在內部沒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壓迫,在外部沒有民族獨立,而受帝國主義的壓迫。因此,中國革命無議會可以利用,無組織工人罷工的合法權利。這種特殊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不可能走經過長期合法斗爭以進入起義和戰爭的道路,而從一開始就應進行武裝斗爭,走武裝斗爭的道路。

第二,它是由中國反動統治階級的殘暴性所決定的。中國的軍閥、地主、土豪劣紳,不僅有龐大的軍隊,而且同帝國主義勾結起來,憑借著強大的反革命武裝力量,對人民實行獨裁恐怖統治,對革命實行武裝鎮壓。面對殘暴的反革命武裝,中國革命只能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

第三,它是由中國革命的任務長期性和復雜性所決定的。毛澤東認為,中國革命的敵人異常強大,要戰勝他們,必須通過較長期的積蓄力量,逐步改變敵強我弱的形勢。再加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導致了革命發展不平衡,革命的發展由不平衡到相對平衡,再到奪取全國勝利,需要經歷一個很長的曲折發展的過程。這種革命的艱巨性和曲折性,決定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斗爭不可能在一個短時間內取得勝利,而必須經過長期的不懈努力才能成功。

2.中國革命武裝斗爭的實質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斗爭,實質上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農民為主體的革命戰爭。這是因為:第一,中國農民占總人口的80%,因此農民問題就成了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第二,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第三,農村是中國革命的戰略基地。

3.人民軍隊建設的基本思想

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人民軍隊建設的根本原則。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毛澤東建軍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人民軍隊建設的基本原則,也是保證人民軍隊無產階級性質的關鍵。毛澤東把中國共產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形象地表述為:我們的原則是黨指揮槍,而決不容許槍指揮黨。黨對軍隊的領導是通過思想領導、政治領導和組織領導來實現的。

(三)黨的建設

1.加強黨的建設的必要性 黨的建設對中國革命具有決定性意義。“既要革命,就要有一個革命黨。沒有一個革命的黨,沒有一個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理論和革命風格建立起來的革命黨,就不可能領導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戰勝帝國主義其走狗”。(《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357頁)

黨的建設是一項“偉大的工程”

黨自身建設的有利條件

黨自身建設的特殊困難

2、黨建的主要內容

中國共產黨在加強自身建設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歸納起來主要有:

第一,必須把思想建設始終放在黨的建設的首位。加強黨的思想建設,關鍵是要以無產階級思想克服和改造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

第二,必須在任何時候都重視黨的組織建設。加強黨的組織建設,根本的是要貫徹民主集中制這一黨的根本組織原則,堅持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

第三,必須重視黨的作風建設。黨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中,把黨的建設作為一項“偉大的工程”,逐步形成了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相結合的三大優良作風,這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

第四,必須聯系黨的政治路線加強黨的建設。黨的政治路線是黨的綱領在一定歷史時期的具體體現,是完成黨在一定歷史階段的政治任務的總政策,為全黨的團結統一奠定政治基礎。加強黨的建設,必須同黨的政治路線緊密聯系起來,在貫徹執行黨的政治綱領和路線中推進黨的建設。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意義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在認真總結中國革命實踐經驗基礎上形成的具有獨創性的革命理論。

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解決了一個以農民為主體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里進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論問題,科學地回答了的近代中國革命向何處去的問題,正確地解決了中國革命的發展階段問題,揭示了近代中國革命的發展規律,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道路。

2、新民主主義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舊中國四分五裂、戰亂不斷的局面,實現了民族獨立和國家的基本統一,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偉大變革,根本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從而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創造了條件,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掃清了障礙,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

3、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是20世紀繼俄國十月革命以后改變世界面貌的偉大歷史事件,有力地鼓舞和推動了世界上被壓迫民族的被壓迫人民反抗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斗爭,極大的增強了他們反對帝國主義斗爭的信心,有力地支持了世界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增強了世界人民爭取世界和平的力量。

【課堂小結】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房產評估年度工作總結下一篇:房產銷售經理崗位職責

熱門文章

新民主主義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