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意義

2023-04-27

第一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意義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與時代意義

辛亥革命是1911年清政府出賣鐵路修筑權,激起中國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發保路運動。1911年10月10日,武漢地區的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發動武昌起義,接著各省紛紛響應,因為1911年為舊歷辛亥年,故稱“辛亥革命”。

作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的帝制,開啟了民主共和新紀元,使共和觀念深入社會中上層人士思想中。作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的成功也對中國國內的民族關系及同時期亞洲其他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產生了重要影響。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不僅結束了此前立憲派實行君主立憲的努力,而且對此后中國憲政與法治發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與地方關系等都起到了關鍵的影響

變革之道:從洋務運動到君主立憲

1840年發生的鴉片戰爭,一般認為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中國長期的閉關自守終于被迫劃上句號。國內部分官員及知識分子開始明白,不變革便不足以應對中國所面臨的千載未逢的挑戰。1860年代至1890年代(同治至光緒初年)的洋務運動,是一場由清室自發的改革。其重點為改良生產技術,透過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和生產方式,試圖以興辦工商業來加強中國的國力。然而中國在1894年的甲午戰爭再敗于日本,顯示只限于器物層面的洋務運動,并未能根本改變中國自北宋以來重文輕武的觀念,19世紀后期迅速強大的德國與日本在社會上卻充斥濃厚的軍國主義色彩,養成做事一板一眼的風氣習慣。

自1895年的公車上書,在知識分子中普遍出現要求更深層的改革。當中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物成為維新派,主張在體制內的改良,提倡效法日本及俄國,在皇權之下大幅改變政治及社會制度。維新得到光緒皇帝的支持,而得以在1898年開展戊戌變法。但是進行103天以后,因清室內保守勢力發動政變而告流產。部分維新人物流亡海外后,主張繼續維持皇室;實行類似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度,將政治實權逐漸交出至民選政府,主張這種變革方法的當時被稱為“?;庶h”或“立憲派”。

立憲運動是中國清朝政府繼自強運動(洋務運動、1861年-1895年)、維新運動

(1895年-1898年)之后推動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使大清帝國成為君主立憲政體的國家。1911年5月8日(宣統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廢除軍機處,發布內閣官制與任命總理、諸大臣。成員名單中過半數為清宗室(皇族)與滿人,被譏嘲為「皇族內閣」。立憲派、輿論對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滿,認為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憲政,乃逐漸同情、傾向革命。清政府遂于是年(1912年)垮臺,中華民國就此誕生。在推翻清朝的斗爭中,革命黨人曾經先后發動十次武裝起義,屢次失敗,而又能屢次重起,海外華僑的大量經濟支援,實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對于海外華僑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爭中的作用,孫中山曾經用這樣一句言語表達:華僑是革命之母。

文化形勢:排滿思潮與民族國家

滿漢種族問題,在清初的文字獄和剃發易服制度的壓制影響之下,到了清中葉的思想中,已經幾乎不成問題。絕大多數的漢人對于統治者為滿人一事已不甚在意。但隨著清朝統治的日漸衰弱,首先在太平天國革命中,漢滿問題開始再度抬頭。到了1890年代以后,排滿思想更是再度大興。明末遺老的著作成為當時人的重要思想資源。例如原本并不著名的王夫之的著作在清末重新被發現,成為當時知識分子們的重要讀物。許多革命人士更是藉反清復明思潮來鼓吹革命,最著名的反清宣傳著作有鄒容的《革命軍》等,對于年輕的革命參與者們造成很大的影響。雖然一些革命家如孫中山在種族革命之外,所強調的是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改革,但清末革命最主要源動力仍是排滿反滿的思潮。推翻滿清后,口號也迅速地從「打倒韃虜」改為「五族共和」,以求統一分崩離析的中國。

西學東漸是指近代西方學術思想向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作為史學術語,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兩個時期之中,歐洲及美國等地學術思想的傳入。

1900年中國因爆發義和團事件,導致八國聯軍入侵,朝廷內部頑固保守勢力也受到嚴重打擊,在改革勢力的呼吁下,慈禧同意開始推行康梁在戊戌變法中所提出的改革方案,是為清末新政。其中影響最大的政策,是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廢除了延續一千三百年的科舉制度,開始興辦新式學堂。到辛亥革命前,全國已經有6萬多所新式學堂。廢除科舉后,大量以參加科舉謀求官職的傳統文人失去了出路。

此外,清政府于1906年9月1日宣布「預備仿行憲政」,頒布《欽定憲法大綱》,即立憲運動。其后各省選出了以地方士紳為主要成分的諮議局代表,這些各省的實權人物,要求清政府加速推行制憲,成立責任內閣,但屢為清政府所阻。

清朝末年,以八旗、漢人綠營為主的舊式軍隊已失去戰斗力。平定太平天國時倚靠的主要是地方團練武裝。甲午戰爭后,因舊式軍隊已落伍,加上為免兵權旁落,清政府于1901年起決定對陸軍進行全面改革,計劃在全國練新式陸軍36鎮,以取代八旗、綠營及地方的防營。當中北洋新軍6鎮直屬朝廷,由袁世凱所編練的“武衛右軍”擴編。其馀各省亦由地方巡撫、總督負責編練新軍。為了培養新軍的軍官,各地開辦了許多新軍學堂。部分地方的新軍(如張之洞主持的湖北和湖南地區)大量起用留學生為軍官;相反,北洋新軍中留學生卻極少。到辛亥革命前夕,組編好的部隊已達整編16鎮和10余個協、營。

從1895年至1911年間,興中會以及后來的同盟會先后發動了十次的起義,而其他革命組織自立軍 、光復會等亦發動多次起義。這十多次的起義雖僅曇花一現,但卻在全中國種下了革命的種子。

1895年-1900年:第一次廣州起義及同時期其他起義

第一次廣州起義 1895年春天,中日甲午戰爭中方戰敗,4月17日中日簽訂《馬關條約》,舉國悲痛。10月以香港為中心的興中會策劃第一次廣州起義,由陸皓東繪制青天白日旗。10月26日,楊衢云坐鎮香港,孫中山率領鄭士良、陸皓東到廣州,準備一舉而襲取廣州。但是事機泄漏,清政府展開大搜捕,陸皓東在這次起義中被捕,不幸身亡?!傅谝淮螐V州起義」因此宣告失敗。孫中山及楊衢云則被清廷通緝。香港當局在清政府壓力下亦下令禁止二人于五年內再次入境。孫中山開始流亡海外,在日本、美國、倫敦等地宣傳革命及籌措經費。

自立軍起義 1900年,中國北方發生義和拳之亂,陷于無政府狀態。1900年7月,譚嗣同的摯友唐才常組織自立軍,擬在長江沿岸五地同時發動勤王起義。事敗,唐才常等12位起義領導人在漢口被捕,在武昌紫陽湖畔被斬首。

惠州起義 同年,孫中山決定準備軍事起義。6月,孫中山與鄭士良、陳少白、楊衢云、英國退伍兵摩根及日本人宮崎滔天、平山周、內田良平等從橫濱抵達香港,但被英國當局拒絕入境。9月25日,孫中山在日本黑龍會的幫助下,經馬關赴臺灣。會見日本民政長官之后,得到日本臺灣總督府官員承諾支持在廣東舉事。孫中山于是在臺北建立起義指揮中心。10月8日,孫中山命鄭士良等人于惠州三洲田(今深圳三洲田)發動起義,也稱惠州起義、庚子革命、庚子首義、三洲田首義等。起義軍在三多祝發展至2萬人。10月19日日本政局變化,伊藤博文第四次組閣,下令臺灣總督府不得接濟起義軍。起義軍因糧絕彈盡而解散,不久在清政府鎮壓下宣告失敗,史堅如、山田良政等被殺。孫中山被臺灣日本當局送離境,回到日本。

1900年-1907年:萍瀏醴起義和其他起義

萍瀏醴起義 黃岡起義 七女湖起義 安慶起義 欽州起義 鎮南關起義 欽廉上思起義 河口起義 馬炮營起義 庚戌新軍起義。

1910年-1911年:第二次廣州起義(黃花崗起義)

1910年11月13日,孫中山在馬來半島的檳榔嶼,召集趙聲、黃興、胡漢民、鄧澤如等同盟會重要骨干會議。以之前用會黨為主力在邊區的起義皆未能成功,革命正陷入低潮,議決集同盟會精英,在廣州起義,和清政府決一死戰。

1911年4月27日,趙聲、黃興等人在廣州領導起義。起義隊伍與清軍展開激烈巷戰,但最終因力量不敵而失敗。后收殮到72具烈士遺骸,合葬于黃花崗,由此建成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而此次起義中犧牲的起義軍則不止此數。犧牲者多為同盟會精英,當中包括有支持中國革命的日本人。

港澳和海外革命活動

香港和澳門的革命活動,東南亞的革命活動,馬來亞地區的革命活動。

在馬來亞地區的革命活動指的是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所發生的有關辛亥革命的活動。由于當時馬來亞地區是中國以外,華人人口最多和最密集的地方以及擁有較雄厚的財力,孫中山多次到該地區并號召當地華人響應革命,而當地華人也大力支持,故馬來亞地區成了當時革命活動的主要中心之一。

孫中山以及同盟會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所展開的革命活動并非一帆風順。從國家關系上來看,英國殖民政府和清政府保持外交關系,清朝在新加坡和檳城所設立的領事館成為了革命活動的阻力。另一方面,清政府也派外交官和特使到訪馬來亞和新加坡各地進行訪問,而這些清政府的官員也一樣受到當地華人的歡迎。這些官員到來的目的主要是呼吁當地華人對清政府效忠,也有售賣官銜以拉攏當地華人。當時胡漢民曾這樣講述南洋華僑,“只要在滿洲人底下作過小官兒的到南洋去吹,說道:„我們家里三代都是一品大官,我也是身為顯官,有闊氣的頂戴的!?,這樣一吹馬上可以哄動華僑來崇拜你。”從胡漢民這樣的敘述,可以看得出當時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華人的保守思想。這樣的保守思想,也使得在該地區活動的?;庶h康有為得到了當地華人的響應。

以康有為為首的?;庶h和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由于在建立新的申匯制度構想上差距甚大,因此當這兩派的在南洋匯合時引發了一番唇槍舌劍的大論戰。?;庶h和革命黨都創辦自己的報紙,在報上圍繞著君主立憲與民主革命的課題進行激烈的爭論。在這一場論戰中,當地華人社會的上層階級是?;庶h的支持者,他們為了自己的財產不受影響,為了維護已經取得的利益而擁護?;庶h。而中下階層如店員,小商人,文教人士,礦工,膠工,販夫走卒等平民百姓則是革命黨的支持者。筆戰最先在新加坡開始,支持?;逝傻膱蠹堄小哆穲蟆?、《星報》和《天南新報》。而革命派方面則有《中興日報》和《總匯新報》的支持。當時《叻報》和《中興日報》與《總匯新報》的筆戰成了南洋華文報紙的第一次筆戰。在馬來亞方面,1906年,黃金慶創立《檳城日報》,該報成了革命黨在檳城的第一份報紙。1910年12月10日,孫中山,陳新政,莊銀安等人,在檳城創辦《光華日報》?!豆馊A日報》不但是個革命黨人在馬來亞最重要的機關報,也是馬來西亞新聞史上以及世界華文報業新聞史上發行歷史最久的華文日報。“光華”二字意味著光復華夏,是孫中山手定的。

在武昌起義成功之后,清政府派陸軍大臣蔭昌率北洋軍南下攻擊武漢三鎮的江北漢口(夏口)和漢陽,隨后啟用了早先被罷黜的原北洋軍首領袁世凱,以穩定北洋新軍。革命軍開展陽夏保衛戰,最終戰敗,11月27日退守江南武昌。在47天的作戰中傷亡約萬馀人,但仍能隔江堅守武昌。也因此在這的七個星期之內,中國15個省陸續宣布脫離清室獨立。關內十八省中只剩下甘肅、河南、直隸三省效忠大清朝廷。獨立各省主要以各省的諮議局成員為主要領導,少數地區由革命黨主導。

10月22日,湖南共進會會員焦達峰、陳作新,按照早先與湖北共進會立下的相互響應起義的約定,率領以會黨和新軍組成的隊伍在長沙發動起義。湖南巡撫余格誠逃走,巡防營統領黃忠浩被斬首。起義軍宣布成立中華民國湖南軍政府,推舉焦達峰為都督,陳作新為副都督,并發布《討滿清檄文》。

10月22日,陜西同盟會會員井勿幕、錢鼎、景定成等人同陜西哥老會聯合,發動會黨和新軍的革命分子同時起義,經兩天激戰控制西安,護理巡撫錢能訓逃走,西安將軍文瑞投井自殺。起義軍成立秦隴復漢軍政府,推舉原日知會會員,新軍隊官張鳳翙被為都督。

10月23日,江西同盟會會員林森、蔣群、蔡蕙等人策動九江的新軍舉行起義,勝利后即宣告獨立,次日成立九江軍政分府,推舉第二十七混成協第五十三標標統馬毓寶為九江軍政分府都督。

10月29日,山西同盟會會員、新軍標統閻錫山聯合姚以階、黃國梁、溫壽泉、趙戴文、南桂馨、喬熙等人發動新軍在太原起義,殺死山西巡撫陸鐘琦,宣布成立山西軍政府,推選閻錫山為都督。12月12日革命軍因抵抗不住清軍曹錕部進攻,撤離太原。

10月29日,直隸發生灤州兵諫。新軍第二十鎮統制張紹曾聯合第三十九協協統伍祥禎、四十協協統潘榘楹、第二混成協協統藍天蔚、第三鎮第五協協統盧永祥等,在直隸灤州打電報向清政府提出類似最后通牒的十二條,要求在本年內召集國會,由國會起草憲法,選舉責任內閣,并規定皇族不得充當國務大臣。

10月30日,云南同盟會會員李根源聯合新軍標統蔡鍔、羅佩金及管帶唐繼堯等人率領新軍發動重九起義,次日占領昆明,成立云南軍政府,將云貴總督李經羲禮送出境,推舉蔡鍔為都督。

10月31日,南昌同盟會會員蔡公時等人率領新軍發動起義并獲成功,建立江西軍政府,推舉李烈鈞為都督。

11月3日,上海同盟會、光復會、上海商團的陳其美、張承槱、李平書、李英石、李燮和等在上海發動武裝起義,主要力量有張承槱、劉福標等人組織的青幫洪幫敢死隊,李平書和李英石的上海商團武裝,李燮和聯絡的吳淞地區起義軍警,朱家驊、徐霽生等人組織的中國敬死團。4日,最后攻占江南制造局,上海光復;8日,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滬軍都督府,推舉陳其美為都督。貴州辛亥革命11月4日,貴州革命黨人張百麟等的領導和發動新軍和陸軍學堂的學生舉行起義 ,隨即攻占貴陽,成立大漢貴州軍政府,推舉貴州新軍第一標教官兼講武堂堂長及陸軍小學堂總辦楊藎誠為都督,趙德全為副都督。

11月4日,浙江光復會會員駐杭州新軍八十一標標統朱瑞,同盟會會員新軍八十二標周承菼部軍官吳思豫、呂公望、蔣百里、蔣百器、楊廷棟、吳肇基人等,及光復會王文慶率領從上海趕來的敢死隊發動起義,從筧橋、南星橋出發進攻省城杭州。朱瑞、吳思豫、呂公望等率八十一標及光復會王金發敢死隊攻占軍械局。周承菼統八十二標和同盟會蔣介石、光復會尹銳志(女)所屬敢死隊攻占撫臺衙門。楊廷棟率兵包圍了巡撫府,巡撫增韞被俘,5日,杭州光復。浙江諮議局議長陳絅宸、副議長沈鈞儒及馬敘倫等人,推舉立憲派、前諮議局議長湯壽潛為都督。

11月5日,江蘇的立憲派及紳商慫恿江蘇巡撫程德全在省城蘇州宣布獨立,成立江蘇革命軍政府,程德全自任都督。

11月5日,安徽同盟會會員吳旸谷等率標炮營等也在當日起義,并向省城安慶進攻。立憲派則勸說安徽巡撫朱家寶獨立,11月8日,安徽諮議局出面宣布獨立,推舉朱家寶為都督,王天培為副都督。

11月6日,廣西諮議局在省城桂林作出決定,與清政府脫離關系,宣布廣西獨立,原清朝廣西巡撫沈秉堃擔任都督,幾天后清軍提督陸榮廷發動兵變奪取了都督之位。

11月9日,福建同盟會會員鄭祖蔭、彭壽松、許崇智、新軍第十鎮統制孫道仁率領所部在福州起義,向清軍發起進攻,清總督松壽自殺,11月11日,福建宣告光復,福建軍政府成立,推舉孫道仁為都督。

10月底,廣東同盟會會員陳炯明,鄧鏗和彭瑞海等人在廣東化州、南海、順德、三水等地組織民軍起義。11月8日 在胡漢民的勸說下,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和新軍第二十五鎮統制龍濟光同意反正,民軍聲勢浩大,兩廣總督張鳴岐被迫召集各界代表在廣東諮議局討論廣東獨立問題,決定次日宣布廣東獨立。11月9日,陳炯明率部光復惠州,同日,廣東宣布獨立,成立軍政府。推舉胡漢民為都督,陳炯明為副都督。

11月12日山東煙臺同盟會欒鐘堯、宮錫德等“十八豪杰”同盟會會員發動起義,占領煙臺海防營,煙臺道臺徐世光聞變攜家眷逃到海關稅務司英國人梅爾公館尋求保護。“十八豪杰”立即致電上海都督陳其美,宣布煙臺獨立,成立山東軍政府。

11月13日,在山東革命黨人丁惟汾的勸說和新軍第五鎮統制部分賈賓卿等中下級軍官的脅迫下,山東巡撫孫寶琦同意山東獨立,推舉孫寶琦為都督。11月24日,孫寶琦又取消獨立。

11月17日寧夏同盟會支會發動寧夏會黨起義,23日在銀川成立支那寧夏革命軍政府。

11月21日,廣安州組成大漢蜀北軍政府。22日,蜀軍政府在重慶成立。

11月22日成都召開四川官紳代表大會,決定獨立并派出蒲殿俊等11人與四川總督趙爾豐的代表在在成都圜通銀行進行談判,27日四川宣布獨立,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趙爾豐發表宣示四川自治文告,將權力交給新政府。立憲黨人蒲殿俊擔任都督,趙爾豐的嫡系部將朱慶瀾任副都督。27日,進入四川的鄂軍在資中反正,殺死前來上任代理四川總督的端方。

12月22日,河南開封同盟會會員張鐘端領導的河南仁義會起義行動被破獲,次日張鐘端被殺害。

革命的后續發展11月8日,在同盟會會員策劃和支持下,新軍第九鎮統制徐紹楨,于南京城外六十里之秣陵關宣布起義。徐紹楨與上海都督陳其美及蘇浙起義軍將領商定組建聯軍會攻南京,徐紹楨任總司令。11月11日,聯軍司令部在鎮江成立。11月24日至12月1日,在總司令徐紹楨的統一指揮下,聯軍相繼攻占烏龍山、幕府山、雨花臺、天保城等據點。后黃興趕來加入指揮。12月2日一舉攻占南京城(南京之戰)。至此,長江以南全部為革命軍據有。

11月中旬,進攻武昌的清海軍反正。海軍提督薩鎮冰,與黎元洪是師生,艦隊參謀湯薌銘與湯化龍是昆仲,被勸反正。11月中旬,各艦自武昌下駛九江,薩鎮冰稱病離艦赴上海治病,黃鐘瑛任艦隊司令,經九江林森勸說,艦隊歸附革命軍。

12月2日,通過英國駐漢口領事葛福的斡旋,武漢革命軍與清軍達成停戰協議。

影響及意義

政治影響

辛亥革命被中國共產黨稱為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滿清政府及中國實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權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在此之前的中國的歷次起義都是以一個朝代代替另一個朝代而結束,但辛亥革命卻徹底推翻帝制,并試圖建立新的政治體制——共和制。盡管后來民主共和的規則受到北洋軍閥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一度有短暫帝制的復辟,但他們都不能從根本上顛覆眾望所歸的共和國體。

當時成功的中國革命黨人并沒有一個確切的治國方案,遂按照美國憲法,美國政治體制,實行總統共和制。盡管因為現實社會條件的限制和統治者們對約法的蔑視,例如孫文為約制袁世凱而隨意更改《民國約法》,袁世凱后來又因稱帝而中止了約法,民國初年民主共和體制并未真正貫徹實施,但這畢竟是中國首次試圖實行民主共和政體,推動了民主共和觀念在中國的傳播,使民主共和的價值觀得到了確立,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在辛亥革命后相當長的時間內,二千余年的帝制、專制思想都沒有在中國完全消除,而且還一度具有相當的社會基礎。盡管中國共產黨聲稱在1949年建立的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真正的人民當家作主”,但一些人則認為,在實際運作上,所謂“真正的民主共和”還從來沒有得以在中國全面實行——無論是北洋政府、國民黨的南京國民政府、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思想影響

從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它使民主共和觀深入人心。自漢代董仲舒以來的中國思想中,君臣關系是“三綱五常”中三綱之首,皇帝不僅是政治上的權威,也是文化中諸多價值觀念的重要依據與合法性的來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價值觀和政治思想的同時,也對于中國傳統以儒家為主的諸多價值觀的權威性產生沖擊,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運動中一度出現打倒孔孟、「全盤西化」等民族虛無主義思想。文化權威的消失,也造成這一代知識分子產生前所未有的焦慮感,因此如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三民主義、社會主義(尤以具有明確進程的共產主義)等具有完整系統的新價值體系,成為了大批中國知識分子的新信仰。

經濟影響

此外,從辛亥革命各省獨立響應開始,中國進入長期的分裂混亂之中,除了袁世凱曾在二次革命之后曾短暫大致統一全國之外,其他中華民國的政權都未能直接統治整個中國(如號稱統一的國民政府只能收到五個省的稅收),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國共產黨使中國大陸再度統一。長期的分裂及戰亂,對于中國的經濟發展及現代化建設造成很大的阻礙。

社會影響

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并不如想像中來得大。辛亥革命雖然常被稱作「中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但當時中國其實缺乏一個強大的資產階級,參與革命者也并非以資產階級為主,而革命的成功也未直接促成資產階級的進一步發展。而在傳統社會的改變上,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會頂層的滿人權貴,但中國傳統地方社會居領導地位的各省士紳及漢人舊官僚,也大多在辛亥革命中轉投向革命而獲得地位,反而更加鞏固他們的地位。

辛亥革命并沒有像西方資產階級革命那樣,重新建構社會結構。參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軍人,舊式官僚,各地士紳。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權力。雖然其主要領袖孫中山出身平民知識分子,但中國貧窮的平民階層沒有參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后,生存條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辛亥革命后的軍閥割據,大量戰亂及軍人政治才使傳統擁有知識和功名的士紳官僚力量漸衰,代之而起的是具軍事背景的人物以及地方土匪惡霸。

辛亥革命對于十八世紀后的人口劇增,清末的土地兼并以及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壓迫和經濟侵略等問題,沒有從根本上改觀。

生活文化影響

“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發興,辮子滅;愛國帽興,瓜皮帽滅;天足興,纖足滅;陽歷興,陰歷滅;鞠躬禮興,跪拜禮滅……”

對海外華人的影響

馬來半島和新加坡華人介入中國的革命活動是史無前例的,雖然革命活動主要在于挽救中國,但這一行動已對當地華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于馬來半島和新加坡的影想大致可以分為:馬新華人民族主義思潮的興起 ,馬新華人團結力量的增長 ,新思想的涌現 ,政黨政治的影響 。

孫中山于1911年12月29日在南京就任臨時總統后,許多在馬來半島和新加坡的中立派及?;逝煞肿愚D而支持孫中山。武昌起義后,馬來亞和新加坡各地華人剪掉辮子,另一方面,在同盟會和孫中山的號召下,當地華人也積極捐款支持革命運動。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啟開的民族主義思潮,成為馬來亞和新加坡華人與中國維系關系的主要指導源泉。由于民族主義的思想鼓吹,遂使到數以千計的當地華人青年回到中國參加推翻清朝,并在各方面給于孫中山金錢上的援助革命。同時,這種思潮也帶著反對外來殖民勢力的意念,一直發展下去。

當孫中山在馬來半島和新加坡展開革命之前,當地華人是不團結的,常有幫派和籍貫的斗爭。不團結阻礙了革命思想的傳播,幫派斗爭影響華人社會的經濟成長并阻止了不同方言集團的合作。

1906年,孫中山在吉隆坡主持同盟會支會成立儀式時發出警告說:當地華人的不團結最終將導致整個華人社會的崩潰。因此同盟會展開各種宣傳活動,如閱書報社、夜校、戲劇表演,使到不同方言的集團為孫中山的革命而在一起工作,這使得不同籍貫的華人有機會學習相互了解,相互合作以解決共同的難題。通過不間斷的聯系,華人的團結精神和國民意識逐漸被加強和發展起來。1909年,在打巴成立的集群社就是灌輸團結思想的組織。

另一項最主要的發展便是在馬來半島和新加坡的學校傳播標準華語,主要目的在于打破使用以往的方言教學。這使得不同籍貫的華人間有了共同的媒介語。

孫中山的革命思潮帶為馬來半島和新加坡帶來了新的思想,沖擊了華人傳統的舊社會和舊傳統。利他主義,舍己為群,平等和自由之觀念因此不斷傳開。鼓勵設立女子學校,女人被允許加入社會活動和參加孫中山革命。

孫中山革命成功后,在1912年8月13日成立國民黨。得到英國殖民政府的許可后,便在馬來亞成立國民黨馬來亞支部。由于英國當局認為非與英殖民政府對抗,1912年12月18日,又許可在新加坡成立北京國民黨星洲聯絡支部。國民黨在馬來亞繼續作合法活動,直到1925年其注冊被吊銷,理由是未根據社團法令提供所需的資料。雖然如此,國民黨的活動未停止,而是繼續秘密地存在。而國民黨在馬來亞和新加坡的活動,為日后的抗日戰爭、馬來亞和新加坡的政治運動等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對東南亞其他地區華人的影響對,美國華人的影響, 對日本華人的影響,對歐洲華人的影響,對世界其他地區華人的影響。

歷史意義

首先,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臺。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民國建立以后,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第四,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起了推動作用在亞洲的歷史上也是一次偉大的轉折。列寧把辛亥革命視為“亞洲的覺醒”。辛亥革命在亞洲打響了民主的第一槍。

在民國前幾年,知識分子們和革命的參與者尚為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滿清而興奮不已,對辛亥革命的成就有較高的評價。不過,由于共和民主并沒有在辛亥革命后得到真正的實施,因而人們也從不同的角度作出反思。孫中山在1921年給俄羅斯外交人民委員齊契林的信中提到“現在我的朋友們都承認:我的辭職是一個巨大的政治錯誤”,孫中山在遺囑內也囑咐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當時的知識分子認為政治革命不足以救中國,因此要進一步發動文化上的改革。

1920年代以后的國共兩黨,則對于辛亥革命有了較高的評價。國民黨視孫中山為中華民國的國父,視辛亥革命為其所領導成功的革命,賦予辛亥革命有極高的評價,辛亥革命是現代中國史的起點,是中國能發展成民主及現代的國家最重要的關鍵。

而共產黨雖然認為辛亥革命由于資產階級的妥協性和軟弱性,只是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沒有提出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的主張,沒有建立共和體制,更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和深刻的社會革命,來達到平均地權的主張,而是在列強的壓力下,與代表舊勢力的袁世凱妥協,把勝利果實拱手相讓。但同時又認可辛亥革命是個具有階段性成就的革命,為后來進一步革命奠定基礎。

例如劉少奇認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從此深入人心”。周恩來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我國二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使人們在精神上獲得了空前的大解放,為以后革命的發展開辟了道路。這是一個偉大的勝利”。何香凝認為“辛亥革命是一個偉大的勝利,它摧毀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在廣大人民中傳播了民主共和國思想的種子,促進了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的新發展”。

這種以視辛亥革命為正面意義的想法,1950年代以后的海峽兩岸,都是主流的觀點。

第二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和基本經驗

中國革命的勝利,有著極其偉大的歷史意義。

首先,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數千年來,中國的歷史是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近百年來,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又憑借堅船利炮,把中國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深淵。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但是卻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中國人民為了自由、民主、獨立和統一整整奮斗了一個世 紀,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從此,勞動人民成了新中國的主人。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轉折點,標志著中國社會進入了新的時期。

其次,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對世界歷史的發展也發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革命的勝利,是十月革命勝利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最 重大的事件。它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使帝國主義殖民制度遭到一次致命的打擊,從而大大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中國從帝國主義統治的后方基地變成 了反帝斗爭的前哨陣地,大大增強了世界反帝國主義反殖民主義的力量。中國革命的勝利,大大激勵了許多類似中國這樣遭到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剝削壓迫的國家的 人民,增強了他們斗爭的信心和決心;它對國際局勢的發展和世界人民的革命斗爭也具有深刻而久遠的影響。

最后,中國革命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勝利。自鴉片戰爭以來,無數志士仁人前赴后繼為國家的獨立和富強而奮斗,但都 未能取得革命的成功。只有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指 引下,中國人民才順利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在舊中國的統治。由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黨被公認為全國各族人民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 集體核心毛澤東同志被公認為中國共產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思想被公認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在總結中國革命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基礎上所 形成的這些基本結論,成為中國人民的巨大精神財富。

中國革命的勝利,也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首先,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是由于她堅持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正確方向。這 是黨的一條最基本的經驗。自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近80年的時間內,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從來都是沒有停止過的。但是,中國人民沒有什么思想武器來抵御帝 國主義,只是在十月革命以后,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廣為傳播起來,中國人民才有了新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社會革命論。它的生

命 力正是在于它是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的,在于它能夠在實踐中為人們認識真理開辟道路。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采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 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獨立自主地來思考和解決中國的問題,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結合起來,從而成功地使其具有了為中國 人民所理解接受和喜聞樂見的民族風格和民族形式。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 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使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深深地扎下根來,并 被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轉化為對中國社會進行革命改造的偉大的物質力量??梢哉f,沒有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指引,就不會有中國革命的勝利。

其次,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新中國。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沒有一個像中國共產黨這樣作為 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時刻代表著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 民的利益的先進政黨的堅強領導。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指明了斗爭的目標,在長期斗爭的實踐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勝利的道路,并且把被人 視為“一盤散沙”的中國人民團結和凝聚成萬眾一心的任何反動勢力也沒有可能戰勝的偉大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盡管中國人民

的革命斗爭也經歷過重重的 挫折,走了許多彎路,但最終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中國人民依據近代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所得出的一個科學的結論, 是他們基于自己的切身體會所確認的偉大真理。

再次,建立一個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基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革命對象是極其殘暴和兇惡的,同時,無產階級和地主 大資產階級都只占人口的少數,最廣大的人民是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以及其他中間階級。因此,無產階級如果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就必須爭取和聯合廣大的中間 階級。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信這一點,并且堅持了在革命統一戰線中以無產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原則,從而在反帝反封建的 旗幟下,把全國各族和各階層人民緊密地團結在自己的周圍,歷盡千辛萬苦,戰勝了許多艱難險阻,最終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 命的勝利。這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另外一條重要的經驗。

最后,在中國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制度,是中國革命發展的歷史必然。在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中,曾經實驗過資產階級的民主和資產階級共 和國的方案,但是,它們

最終都失敗了。事實證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就是因為以人民民主代替了資產階級民主,以人民共和國代替了資產

階級共和國,正如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總結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斗爭28年來的經驗時,所指出的:“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 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我們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民主專政這個武器,團結全國除”

了反動派以外的一切人,穩步地走到目的地”。這 是對中國共產8黨近百年來革命斗爭經驗的深刻總結。(新華網)

第三篇:辛亥革命的現實意義

1911年10月10日,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天。為了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和富強,在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領導下,中國爆發了辛亥革命。這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爭,以辛亥革命為新的起點,更加深入、更加大規模地開展起來。

辛亥革命既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與當下中國的社會現實有著歷史的傳承,因此,它既有歷史性的重要意義,也有現實性的重要意義。

今年是辛亥革命第100周年,讓人不禁想起當年的革命志士的高尚情懷,他們激勵著后人不斷奮斗。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辛亥革命先輩志士,不惜犧牲、奮不顧身、視死如歸、大義凜然的革命精神和愛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先進分子的代表,激勵著后人不斷奮斗,為祖國的進步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所以,作為炎黃子孫的每一個中國人,永遠不能忘記辛亥革命,要以此激勵自己為祖國的建設而奮斗。

辛亥革命提出中華民族概念和民族團結主張,為我們處理現實的民族關系提供了參考與借鑒。辛亥革命是以民族革命為起點的。毋庸諱言,革命派曾經提出反清主張。在中國近代的特定環境下,以清朝皇帝親貴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對外屈膝,對內鎮壓,已經成為中國進步發展的障礙。不推翻以清朝皇帝親貴為代表的封建統治,中國就不能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從民族革命的角度說,孫中山提出的革命主張,就是推翻封建王朝,反對的是封建統治階級本身,而非某個特定的民族。孫中山創建共和之后,隨即提出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的主張,也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大團結,建設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概念的提出和普及,民族團結和民族平等的觀念,是辛亥革命留給現代中國人的寶貴遺產,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紀念辛亥革命有助于拉近海峽兩岸的距離。辛亥革命是海峽兩岸中國人共同的歷史記憶,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是辛亥革命歷史遺產的繼承人。紀念辛亥革命和孫中山等辛亥革命先輩的功績,正確闡釋辛亥革命的歷史,是和平統

一、一國兩制的題中應有之義,可以增進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共識,拉近兩岸民間的距離,增強臺灣島內反獨促統的思想意識和力量凝聚,在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進程中,發揮積極的正面的意義。

記得今年看《辛亥革命》這部電影的時候,看到片中著重描述了華僑對革命的支持,體現了華僑對革命的重要性。而如今改革開放的中國,有著無數華僑遍布于世界各地,紀念辛亥革命有助于動員廣大華僑華人共同支持祖國的建設事業。海外華僑華人曾經以極大的熱情和行動支持了辛亥革命。紀念辛亥革命,對于今天團結廣大海外華僑華人、團結香港和澳門同胞共同奮斗,建設祖國,完成振興中華的偉業,也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國的革命、建設和發展都需要強有力的政黨領導。辛亥革命的方向是正確的,革命的對象選擇是正確的,革命黨人也富于革命的理想、不惜犧牲的精神。但是,辛亥革命最終還是沒有完成歷史任務,從這個角度說,辛亥革命又是一場失敗的革命。事實說明,在中國引進西方的政治制度、走西式民主的路是走不通的,結果只能是混亂和分裂,不利于中國人民的根本的長遠的利益。只有立足實際、切合中國發展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才是指引中國革命的正確理論,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這是基于辛亥革命以來中國歷史發展得出的科學結論。也就是說,盡管在如今高速發展的社會階段,各種各樣的社會矛盾凸顯,我們還是要始終堅定不移地服從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跟著黨的腳步,為祖國建設貢獻力量,引領中國走進世界強國之列。

無論是成功經驗,還是失敗教訓,也無論是歷史性意義,還是缺陷和不足,都是今天紀念辛亥革命時應銘記在心的,都為后來者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啟示。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還要很長的路要走,每一個中國人都必須為此而奮斗。正如孫中山所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第四篇: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于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下面給大家帶來一些關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反對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的的革命。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勢力的政治代表、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統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使中國反動統治者在政治上亂了陣腳。

第二,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給人民帶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了新的積極變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而且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二、辛亥革命的失敗原因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

辛亥革命的失敗原因 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總結:一種是從主客觀方面去認識,一種是從具體原因方面去認識。

從主觀方面來看,中外反動勢力過于強大并且資產階級具有自身的局限。

從客觀上來看,可以從綱領、農民、政黨、軍隊四個方面分析。

綱領:沒有反帝,在辛亥革命的過程中,始終沒有一個徹底的反封建綱領。

農民:沒有農民的支持,因為資產階級革命沒有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導致缺少了農民這個主力軍。

政黨:沒有堅強的革命政黨,在辛亥革命中政黨很松散,缺乏組織和紀律。

軍隊:沒有掌握革命武裝, 辛亥革命始終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裝力量,因此遇到強大的反革命武裝就不能不失敗。

三、辛亥革命的發生時間及背景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于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

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后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廣義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紀末(一般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開始,但也有學者認為從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1911年夏天,湘、鄂、粵、川等省爆發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榮縣獨立,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分別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后,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

武昌起義勝利后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發布退位詔書。至此,2132年的帝制歷史告終結。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第五篇:毛概論文_論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意義(最終版)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論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意義

姓名:張楊學號:班級:電氣

12013248241 3班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論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意義

摘要: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把中國的實際情況與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在不斷創新的基礎上結合在一起,解決了中國革命的發展問題以及以后去向,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使中國走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使革命走向成功,為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對推進中國的現代化事業啟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近代國情 新民主義革命 革命道路及經驗

新民主主義的形成——近代國情的需要,歷史的使命

1840年鴉片戰爭后,帝國主義列強通過武裝入侵和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在中國割占和強行借租土地,劃分勢力范圍,駐扎軍隊,不斷干涉我國的行政和司法權,而當時的清政府昏庸無能,使中國喪失了許多主權和政治上的獨立性。一方面,各國列強還通過控制關稅,傾銷商品,索取戰爭賠款,如: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鴉片戰爭賠款2100萬元(以一元折銀七錢計,合銀1470萬兩);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賠款1600萬兩;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賠款2億3000萬兩(賠日本軍費2億兩,退還遼東半島償款3 000萬兩);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八國聯軍賠款4億5000萬兩。等。以此來壟斷金融,操控中國的經濟命脈,使中國逐漸喪失經濟上的獨立而不得不依賴和受制于帝國主義。把中國變成它們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另一方面,帝國主義的侵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解體,客觀上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但并沒有使中國發展成為資本主義國家。這是因為中國仍然存在著剝削階級,地主階級對農民階級的剝削,買辦資本同高利貸資本的剝削相結合,在中國經濟中占有很大優勢。再加上民族資本的先天不足,重工業的比重不高,技術、設備的缺乏,因此,不得不依賴于外國資本和本國官僚資本。在外國資本和本國官僚資本的組織擠壓下,中國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社會,也沒發展成資本主義社會,而是變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仍是落后的農業國。

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主要矛盾,決定了近代中國的革命根本任務,即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從根本上推翻反動腐朽的上層建筑,變革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為國家的發展,人民的當家做主掃清障礙,創造必要前提。

從1914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以后,產生了新的變化。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辟了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新紀元,標志著人類歷史開始了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進程。

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1919年五四運動之后,中國無產階級開始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由自在的階級轉變為自為的階級。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馬克思主義逐步成為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近代中國革命以五四運動為開端,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但正如鄧小平指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這個任務就等于真正懂得什么叫反帝反封建嗎?不!因為制定和執行反帝反封建的正確戰略和策略是很不容易的。在這個革命階段中,應當如何反帝反封建,依靠什么力量,團結什么力量,打擊什么力量,這些問題,我們黨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沒有解決,沒有搞清楚。”事實證明,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經過了一個逐步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如:黨的二大明確提出了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綱領。黨的三大提出建立國共合作統一戰線,但未明確提出無產階級的領導權問題。黨的四大,第一次明確提出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和農民同盟軍的思想。指出,如果不發動農民起來斗爭,無產階級的領導地位和中國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的。黨的八七會議上,毛澤東對中國革命的艱辛探索做出總結并總結大革命的失敗,提出“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到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革命經過了北伐戰爭的勝利和失敗,也經過了土地革命戰爭的勝利和第五次反“圍剿”戰爭的失敗,累積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遵義會議后,中國民主革命開始再次走向新的勝利??谷諔馉幒?,經過“兩敗兩勝”的革命經驗,使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達到成熟。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系統的論述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思想,指出人民民主專政是中國革命的主要經驗和主要綱領,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理論基礎。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綱領

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和主要矛盾,決定了中國革命的主要敵人,即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它們壓是在中國人民的頭上三座大山,但,不同歷史階段,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集中反對的主要敵人有所不同。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推翻三座大山,才能迎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中國無產階級、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小資產階級,乃是決定國家命運的基本勢力。”中國無產階級是中國革命最基本的動力。農民階級是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

無產階級的領導權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核心問題。區別新舊兩種不同范疇的民主主義革命,根本的標志是革命的領導權掌握在無產階級手中還是資產階級手中。新民主主義革命不能由任何別的階級和任何別的政黨充當領導者,只能和必須由無產階級及政黨充當領導者。

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

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官僚資產階級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

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綱領:新民主主義的政治和經濟,必須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新民主主義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共產主義思想為指導思想。

總之,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和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相結合,就是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經驗

中國曾是一個以農民為主體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這樣的國度里進行革命,應該如何選擇革命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過程中必須面對和必須回答的問題。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走出了一條不同于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一開始,介于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黨成立初期,把工作重心放在放在城市,領導工人階級,展開工人運動,這樣有利于擴大黨的階級基礎,但因為當時的資產階級政府將大量人力物力放于城市當中,各種反動派思想頑固,難以動搖,對我黨工作造成一定損失。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我黨意識到農民階級是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者,黨的工作重心開始轉向農村。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把武裝斗爭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了農村,并潛心研究出《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紅旗到底打多久”等思想問題。

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毛澤東深入分析了近代中國的國情,論述了中國革命的長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點,進一步豐富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整體戰略思想。

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是有具體國情決定的。在近代的中國,內無民主制度而要受封建主義壓迫,外無民族獨立而受帝國主義壓迫。經過多次失敗,事實證明,中國的無產階級根本不可能向資本主義國家一樣由城市的合法斗爭到組織武裝起義,奪取政權。只有符合國情的斗爭道路才有實現的可能性。其反映了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它并非對俄國照搬硬套而是獨創性地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革命的理論。毛澤東同志的這一理論是根據中國的具體條件指明了一條發展道路。

毛澤東同志在總結了我黨的兩次勝利和兩次失敗的經驗教訓后,指出:“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這句活深刻且正確的揭示了中國革命發展的規律。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的統一戰線,先后經過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工農民主統一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等幾個時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中最根本的經驗就是正確處理好與資產階級的關系。當黨能夠正確處理好與資產階級建立統一戰線或被迫分裂統一戰線問題時,黨的發展和鞏固就會前進;反之,黨的發展和鞏固就會后退。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特點和優點之一,但武裝斗陣必須同其他戰線上的斗爭直接或間接地配合起來,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黨要領導革命的勝利,必須不斷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要形成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相結合,不斷進行理論創新而形成的具有獨創性的關于中國人民革命的理論。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有力的鼓舞和推動了世界上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反抗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斗爭,有力的支持了世界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增強了世界人民爭取世界和平的力量。

參考文獻 :

1、《毛澤東書信選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7頁.

2、《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0

6、67

5、610頁.

3、《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0頁.

4、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偉大的開端.李新.陳鐵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214頁.

5、劉輝.近二十年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研究述評.教學與研究.2001年12期.第61-66頁.

6、《鄧小平文選》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0~341頁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新農村示范村典型材料下一篇:效能建設工作管理制度

熱門文章

新民主主義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