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高等教育學知識點總結

2023-01-22

時間過得很快,四季輪回的過程中,一年忙碌的工作時間結束。在這一年的工作中,大家通過工作,可學到更多方面的工作知識,也留下了眾多的學習回憶。為記錄這一年的成長,可編寫一份年終總結。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等教育學知識點總結》的文章,希望能夠很好的幫助到大家,謝謝大家對小編的支持和鼓勵。

第一篇:高等教育學知識點總結

高等教育學(知識點總結)完成

一、名詞解釋

教育本質:教育本質是教學內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規律性的集合,是教育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原因和依據,是由教育自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構成的。

書院:是我國古代特有的高等教育機構,它以私人創辦為主,積聚大量圖書,將教學活動與學術研究結合在一起,從唐代至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中世紀大學:歐洲封建社會(5世紀到17世紀)的大學,具有行會性、自制性、國際性和宗教性等特點。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的雛形階段的標志,它已初步建立了教完整的教育目的、教育計劃、教育內容、教育組織形式和教育管理體制。

贈地學院:1862年國會通過“贈地法案”,規定各州凡有國會議員一名,撥聯邦土地3萬英畝,用這些土地的收益維持、資助至少一所學院,培養工農業急需人才,歷史上稱之為“贈地學院”,后來大多數成為州立大學,是美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為美國的經濟騰飛作出了巨大貢獻。 院系調整:以蘇聯模式為藍本的教育改革始于1952年秋。即改造文理工醫農學科齊全的綜合大學為文理綜合大學,設置其它科類的單科和多科學院,且以單科學院為主。

高教60條:25,196

1年,我國制定了《教育部直屬高等 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簡稱"高校六十條" 1998 年我國政府頒布的《中華人民共 和國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之 一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 門人才。

大眾化:教育的大眾化是一個量與質統一的概念,量的增長指的是適齡青年高等學校入學率要達到15%~50%。質的變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變、教育功能的擴大、培養目標和教育模式的多樣化、課程設置、教學方式與方法、入學條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與社會的關系等一系列變化。

民主化:兩方面含義。一是涉及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和教育機會均等的問題。另一層含義體現在高等教育管理上。

終身化:終身教育。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70年代在世界范圍得到認可并傳入我國。 (PS:名詞解釋有考的必要嗎?懷疑中。。。)

國際化:指跨國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即高等教育所應有的國際意識、國際交流、國際合作和國際理解。

開放大學:20世紀60年代誕生于英國,是英國對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貢獻,它是隨著成人教育興盛、教育廣播電視興起和教育民主化運動三種趨勢聚合演化而成的。 教育適應性:教育適應性指主動的創造性的適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以滿足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

社會本位:主張根據國家利益與社會需要來制定教育目的和進行教育,是以教育的社會價值為取向的。

個人本位:主張根據個人發展的需要確定教育目的和進行教育,是以教育的個人價值為取向的。

高等教育結構:是指高等教育系統內各組成部分之間的聯系方式和比例關系,它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復雜的

綜合結構。大致可分為宏觀結構和微觀結構,其宏觀結構包括:層次結構、科類結構、形式結構、能級結構、地域結構、管理體制結構等;微觀結構包括:學科專業結構、課程結構、教材結構、隊伍結構、各類人員的知識結構等。

形式結構:指不同辦學形式的高等教育構成 狀態。根據經費來源不同,分公立和私立; 據授課時間方式不同,分全日

制大學以及函 授大學、夜大學、廣播電視大學等。 影響高等教育結構的因素:

1經濟因素

2

文化、傳統因素

3科學、技術因素

4教育因

素。教育因素對高等教育結構的影響主要體

現在為基礎教育提供師資的高等師范教育培

養的層次結構、科類結構的調整上。

層次結構高等教育的層次結構:又稱水平結構,指 高等教育內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

同而劃分的層次及其相互關系。如高等???/p>

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科類、專業結構:即不同學科領域的高等

教育的構成狀態。我國高等教育授予哲學、

經濟學、法學、管理學、教育學、文學、歷

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和軍事學等

12 個各學科門類的學位。

☆8能級結構主要指具有不同辦學條件、不

同辦學要求和培養目的各類高等學校間的比

例關系。重點院校(設研究生院,本科教育

與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學和科研兼顧),一般

院校(以本科教育為主),??圃盒?以培養

應用性、技藝性為主)。

90

地區結構:指各大教育結構在地區分布上

的構成狀態。1 梯度結構模式 2 中心城市模式。 高等學校定位:指高校確定自身的位置。

院校研究:是把現代管理科學和高等教學研究成果應用于高等學校管理,旨在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一門學科和一個實踐領域。

教學過程:是學生認識與發展統一實現的過程,或者說,是在學生認識基礎上的發展過程。其本質為教學條件下學生認識與發展的過程。

課程:即“教學內容和進程體系”,是空間(內容)與時間(進程)的統一。包括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顯性課程:狹義課程是指計劃課程,也稱為顯性課程,是經過組織的教學內容,是有目的有計劃實施的課程,目前在教學計劃中所安排的課程即是這種課程。

隱性課程:計劃課程外的非計劃課程,也稱為隱性課程,包含學生在計劃的教學內容之外,通過課外活動,校園文化,人際關系等各種渠道所獲得的知識、經驗、情感、態度等,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重大的影響。

課程結構:指課程設置各門類之間的相互關系與組合方式,其涵義:一是課程設置的門類,二是各門課程間質的關系與量的關系,三是組合方式,即根據各門課程間質的關系與量的關系按一定的方式加以整合,形成課程的整體結構。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描繪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規律的教學方法。

自學法:是學習者通過獨立學習獲取知識,技能的方法。 自學能力:指獨立地獲取知識與更新知識的能力。

計算機輔助教學:簡稱CAI,它是以計算機為主要教學媒介所進行的教學活動,也就是利用計算機幫助或代替教師執行部分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

多媒終身體教學系統:通常是在計算機網絡系統的基礎上,為開展網絡多媒體教學所提供的控制系統,它包括多媒體控制與教學管理系統兩部分。

學生評教: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的評估。

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是指體系化的高等教育管理組織制度,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管理組織機構的設置,隸屬關系和權限劃分。

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

終身教育:教育從一次性的過程轉變為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滿足不同年齡層次的需要。在培養學生時,不僅要服務于學生的謀職和勝任現有工作,更要著眼于他們一生更好的生存和發展,重視其終身受用的素質培養及其構成,使之充分融入21世紀的全球知識社會。它是高等教育在時間上的拓展。

教學評估: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教學評估是指對影響教學活動的所有因素的評估。狹義的教學評估則是指根據一定的教學目標和標準,對教師的教進行系統檢測,并評定其價值及優缺點,以求改進的過程。它既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所有有效教學與成功教學的基礎。

教學:是教育的基本途徑,是教師指導下學生的學習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進行的人為的可以控制的系統。

問題研究:圍繞著具體問題展開,分析原因,提出對策,最終能全部或部分解決問題就是問題研究,它是大學管理干部和教師研究高等教育的基本途徑。

教學方法:是為完成一定教學任務,師生在共同活動中采用的途徑、手段和工具。

二、簡答題

為什么要學習和研究高等教育理論?

答:高等教育學科是教育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所以要研究高等教育理論,是因為: ① 高教實踐需要高教理論的指導。學習與研究高等教

育理論的根本意義在于掌握教育規律,用以指導教育實踐,使教育實踐活動達到合乎規律的結果,不斷將教育實踐推向前進。 ② 學習與研究高等教育理論是大學教師專業化的需

要。大學教師除在學科專業領域必須有較高的造詣外,還必須掌握教育規律,具有教育理論與教學技能方面的修養。

簡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質。

答:高等教育的性質是指高等教育在于其他類型的教育進行比較中所表現出來的特殊性。它既反映出教育的本質特點和一般德行,又有自己的相對獨立性。分別為:①高等教育的高級性;②高等教育的專業性;③高等教育的學術性;④高等教育的公益性;⑤高等教育的主體性。

簡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

答: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有①培養高級專門人才;②推進科學技術發展;③服務社會發展需要。 簡述教育目標與教育目的之間的關系。

答:教育目的是對教育預期結果的規定,教育目的即是對教育條件下人的發展的預期結果的規定。教育目標是由多種發展要素,多種發展層次所構成的具有可檢驗性的指標體系。教育目的與教育目標在含義的共同點都是對學生發展預期結果的規定;而區別在于,教育目的是對學生發展終極結果的原則規定,教育目標則是根據國家總的教育目的,在培養時間與學生發展狀態上作出的具體規定。

簡述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關系。

答:人的發展是人的本質及其基本屬性的發展和完善。 在現有社會歷史條件下,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是既相一致又相矛盾,而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將日趨走向統一。 ① 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具有一致性。社會發展與人的

發展是不可分割的,二者互為存在和發展的條件,兩者在互動中發展,使每個個人獲得充分而自由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終極目的; ② 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具有矛盾性。等社會歷史條件

不能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需要時,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就會產生矛盾。這種矛盾主要表現在發展機會和發展取向上的矛盾。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產生于一定得社會歷史條件,一是社會生產力水平的制約,二是社會制度的制約,三是傳統觀念的束縛。

影響高等教育結構的因素有哪些? 答:(1)經濟因素;(2)文化傳統因素;(3)科學技術因素;(4)教育因素;(5)區域因素 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的優化如何體現?

答:普通高校的發展要合理規劃層次結構,不同類型的不同層次的高等學校應有不同的發展目標和重點,辦出特色。

(1) 本科教育要把重點放在提高質量和

效益方面。

(2) 研究生教育要繼續貫徹按需培養的

原則,根據社會需要,積極驚醒專業調整,既要加強基礎學科,增設新學科,也要服從社會需要,多培養應用學科的研究生。

(3) ??平逃耘囵B各類實用人才為

主,基本穩定基礎學科的規模,適當發展新興和邊緣學科,重點發展應用學科。

(4)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重在動手能力的

培養。

如何理解大學三項職能之間的關系。

答:教學職能、科學研究職能、社會服務職能是現代大學的三項職能、

①培養人才是現代大學的根本使命,也是大學所特有,而任何其他社會組織所不可替代的。任何一所大學

都應該把教學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②科學研究時現代大學的重要職能,大學科研具有三個方面的重要意義,一是創造新知識,二是有利于培養高層次、高質量的人才,三是獲得應用研究成果以直接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強調培養人才是現代大學的根本使命,并不是否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

③社會服務是現代大學職能的延伸。大學職能在培養人才、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延伸出一項新的社會職能,并給與特別強調,對于推動大學從社會邊緣進入社會中心、充分發揮大學的社會職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教學條件構成的因素有哪些? 答:(1)師生在教學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關系(2)課程即教學活動的內容(3)教學方法與教學組織形式(4)教學時間(5)教學環境(6)教學的物質條件 試分析大學教學的特點?答案不確定

答:1)教學是教師指導下學生的學習活動;2)教學是教育的基本途徑;3)教學是一種人為的可以控制的系統 大學教學過程有何特點? 答:(1)大學教學的專業性(2)教學與科研相結合(3)大學生學習的獨立性

結合實際,談談青年教師在推進大學教學整體改革中的應為與可為? (即可以是簡答,還可以做論述) 答:1.在教育思想上正確認識和處理傳承和創新的關系,使大學教學過程由單純的學習過程轉變為以學習為主,學習與發現相結合的過程。2.在教育目標上正確認識和處理全面發展與創新人才培養的關系,克服片面發展和平均發展的傾向,確立以全面發展為基礎,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目標。3.在教學內容上正確認識和處理科學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關系,使教學內容從封閉的知識體系轉變為開放的知識體系。4.在教學方法上正確認識和處理講授與自學、學習與科研的關系,使教學方法從講授為主轉變為自學為主,并使科研真正進入大學教學過程,以促進學生由學會學習到進入科研,由自學達到治學。5.在教學管理上正確認識和處理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的關系,變剛性管理為彈性管理。 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答:1.了解和研究學生。2.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是塑造與控制的對象,而是具有主體性、獨立性和探索性的學習者,要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和自我建構。3.熱愛、尊重學生,公平對待學生。4.主動與學生溝通,善于與學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養,健全人格。 師生關系的主要類型

答:1.傳承關系2.導學關系 3.合作關系4.相長關系 簡述更新大學教學內容可采取哪些途徑?

答:1.講授內容的更新2.指導學生通過課外閱讀擴充新知識3.教材的更新

優化大學課程結構應處理好哪些關系?

答:(1)通識教育課程與專業教育課程的關系(2)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的關系(3)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的關系(4)理論課程與教學實踐環節的關系(5)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關系(6)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的關系(7)主修專業課程與第二專業課程的關系(8)先行課程與后續課程的關系。 你如何認識大學教學方法的本質

答:教學方法是為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師生在共同活動中采用的途徑,手段和工具。①大學教學方法是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相互聯系的方式。(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向活動,既包括教的方法,也包括學的方法。教法和學法有機聯系不可分割,不能孤立的考慮教法和學法。)②大學教學方法又是一種特殊的認識,具有科學方法的性質。(大學教學方法與科學方法雖各有特殊性,但卻有本質的聯系。大學教學過程作為一種特殊的認知過程,是教師指導下的,大學生以學為住,學習和發現逐步結合的過程。)③大學教方法的本質在于師生聯系方式與科學方法的統一。(教學方法是教學形態的科學方法,是科學方法在教學條件下的運用。因此,大學教學方法的本質是師生聯系方式與科學方法的統一,也是教學方法的對象特點與學科特點的統一。) 大學教學方法的作用 答:。①科學的教學方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和志向,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習的意志,促進學生優良的非智力心理品質的形成和發展。②科學的教學方法是使學生獲得正確認知,縮短認知過程,提高認知效率的重要工具,因而具有認知的功能。③由于科學的教學方法凝結著巨大的智力價值,它不僅是傳遞和掌握知識的工具,而且具有“開智”的功能。④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是一種人為的可以控制的系統,與教學過程的這一特點相適應,科學的教學方法還具有評價,調節,控制的功能。 講授內容如何處理(包含講授內容的概念)

答:所謂講授內容的處理就是根據課堂講授的特點對既定的教學內容進行選擇,加工和組織,而不是教學內容的制訂。講授內容處理基本要求如下①講授內容應體現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②講授內容的科學性,硬是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統一。③講授內容要有思想性。④講授內容應是以教材系統為依據的重點講授。 備課(三個步驟、兩個注意問題)

答:老師講課之前的準備。大體分為三個步驟①在鉆研教材,參考教材與分析學生情況的基礎上,按照一定的課時規定,進行講授內容的選擇,加工和組織,并寫出講稿或講授提綱。②根據確定的講授內容進行教學法準備,包括教學方法的選擇和設計與教具的準備。③臨上課前再重溫一下教案或講授提綱,使上課時具有充分的心理準備。這里有兩個注意問題:①講稿與教材的關系。應該是“不即不離,若即若離”,在低年紀要“多即少離”,高年紀要“少即多離”。②講稿同講課時的臨場發揮,一是在分析論證或舉例時脫離講稿所作的即席發揮,一是根據學生的及時反饋對預定的講授內容和方法所作出的改變或調整。

結合實際,談談教學方法的選擇、組合與應用

答:在具體的教學時間中只有對教學方法進行恰當的選擇合理的組合,并加以正確的應用,才能充分發揮教學方法的作用。而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的有效性,是教學方法選擇、組合與應用的根本要求。⑴教學方法的選擇的依據:①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由知識,智能,意向心理品質,思想品德,體質等多種因素構成的??筛鶕煌慕虒W目標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運用講授知識的傳授是比較有效的,但是如果試圖用講授法來發展學生的智能是不行的。)②學科性質與知識形態。由于不同學科研究對象不同,因而在研究方面與教學方法上必然顯示出各自的學科特點。比如:在文理之間,文理科內部各分支學科之間,以及基礎學科應用學科之間,在研究方法與教學方法上都存在著顯著的差別;③學生發展水平。學生的獨立學習水平最為教學方法選擇的重要依據,是一種需要因素,也是一種條件限制的因素;④時間條件與物質條件。比如:各種教學用房,圖書資料,儀器設備,經費等。教學方法的選擇不能脫離現有的物質條件。⑵教學方法的組合:①教學方法組合的層次性。就高等學校來說,教學方法的選擇與組合可分為科類,專業,課程三個基本層次。②教學方法組合的形式。就是各種方法相互聯系的形式。大體有幾種:a包容性組合。一種方法命名的教學方法實際上包容多種方法。比如:講授法,實驗法,自學法,實習法,科研訓練法等,這些都是復合性組合;b互補性組合。根據一定的教學目標將多種相對獨立的教學方法加以平行組合,使各種教學方法相互補充,彌補局限性,綜合優勢,滿足教學目標多方面的要求;c量化性組合。教學方法的組合不僅要反映質的關系,還要反映量的關系,即各種方法在整體結構中所占的比例。⑶教學方法的應用:①教學法的基本修養。包括教學法理論,教學經驗,教學能力與技能等因素。②教法與學法的有機結合。是教法和學法的統一。③教學方法運用中的靈活性與創造性。④教學方法運用中的情感因素⑷(可自由發揮補充舉例) 如何結合教學工作做好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可說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6個方面)

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總體原則是:堅持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教育相結合,普及教育與個別咨詢相結合,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解決心理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6個方面:⑴傳播心理衛生知識,加強心理咨詢。(高校要組織力量,加強心理健康隊伍建設,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呀牛,完善心理咨詢機構,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領導體制與工作機制。)⑵加強對新生適應環境的指導,培養人際交往能力。(要幫助學生調整心態,提高生活自理自治能力,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學會平等的態度對待自己和他人;幫助學生開闊生活空間,促進與同學間的溝通;幫助學生端正交往動機,學會必要的交往技巧。)⑶加強對大學生學習指導。(①幫助學生樹立職業學習思想和正確的學習目標,提高抱負水平;②要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培養學習興趣;③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專業思想;④幫助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⑷建立和維護健康性心理。①高度重視性道德,塑造健全人格;②傳播科學的性知識;③指導學生會合理地控制,宣泄性能量。⑸發展健康的戀愛心理和行為。①培養健康戀愛心理;②發展健康戀愛行為。⑹加強就業指導。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②幫助學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個性特點;③要求學生精心準備自薦材料;④指導學生掌握應聘技巧;⑤引導學生正確處理擇業中的挫折。)

大學研究有哪些特點? (見教材P307) 答:與其他科研機構相比較,大學科學研究具有自身的特點。

(1)大學學科齊全,門類眾多,具有高度的組織性,能滿足大科學交叉綜合研究的需要。

(2)大學學術思想活躍,后備力量充足,能滿足大科學探索和創新的需要。

(3)大學是信息集散地,滿足大科學對信息的需要。

(4)大學研究承擔歸家重大基礎性研究課題,事宜原創研究。

(5)大學教師廣泛開張自由選題的研究,大學是小科學的研究基地。

大學為什么要研究自己?

答:①大學生應當研究自己。中國的高等教育是從西方移植而來,至今100多年。中國辦高等教育總體上還是模仿和借鑒。中國的國情十分的復雜,高等教育關涉千家萬戶,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息息相關,是一項浩大的系統工程,任何照搬照抄都是行不通的,必須在“拿來主義”的基礎上,認真研究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之路。大學是我們每一個“大學人”的大學,大學管理干部都要研究高等教育的規律,大學教師要研究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即使是大學生也要研究大學學習的規律??梢?,大學的科學研究除了學科專業研究外,還包括研究我們自己。②問題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路徑之一。高等教育研究有兩條路徑,一是學科建設,二是問題研究。高等教育科學的學科建設是專職高教研究人員的事情,主要是應用邏輯的方法從理論上進行系統的研究;問題研究是大學管理干部和教師研究高等教育的基本路徑。近幾年,我國高等教育得到了發展,但又有很多問題困擾我們,影響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我們應圍繞這些問題展開,分析原因,提高對策,達到全部或部分的解決問題,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問題研究”。

大學生科學研究應遵循的什么原則?

答:⑴科研與教學相統一的原則。教師在科研中必須注意以下三點:①科研選題首先要考慮教學的需要,問題來自于教學,使科研盡可能與教學保持一致;②將科研成果引進教學之中,充實教學內容,將科研方法,科學精神寓于教學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③為學生參與科研創造條件,特別是吸收研究生進入科研過程,通過科研實踐使學生得到真正的訓練,以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⑵課題中心原則。以課題為中心,保持相對穩定的研究方向。⑶團隊原則。大學科時代的科研需要團隊協作才能有競爭力,才可能出大成果。大學教師應主動地融入一個團隊,以團隊利益為重,齊心協力。

如何加強我國大學的學術權利(包括為什么要加強?怎么加強?)

答:⑴存在的問題。①作為最高決策機構的黨政聯席會議,或者是黨委常委會沒有教授參與,學校權利過于集中在行政系統;②學術委員會及專業委員會成員多為二級行政權利的代表,如院長,系主任及職能部門的負責人,來自基層的教授只有少數,甚至是點綴。學術組織并不真正代表學術權利;③校務委員會,教代會制度不夠健全完善,尚未發揮應有作用。⑵對問題的思考。要摸索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模式,需要時間和實踐才能完

成,這里提出幾個建議:①建立健全校務委員會決策制度,吸收一定數量的教授參加學校重大行政事務和學術事務的決策;②建立健全各種學術組織,包括學術委員會,學位委員會,職稱評聘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等,教師代表在其中應占據多數,以確保教授學者與學術事務決策的權力;③民主選舉產生院長,校長。我國大學可從院長和系主任開始,以民選替代任命制,首先保證基層組織學術權利到位。待條件成熟后校長也可以通過民選產生。

三、論述題

(答案只寫要點,發揮要看個人) 你如何認識教育科學的對象與性質? 答:(1)教育科學是研究教育現象的本質與規律的科學。 (2)教育科學屬于人文社會科學,同時與自然科學存在大量的交叉。

(3)教育科學是一個學科群。 為什么學習與研究高教理論的意義? 答:(1)高教實踐需要高教理論的指導。

(2)學習與研究高教理論是大學教師專業化的需要。 大學教師從專業角度講,他所從事的是科學教育工作,是科學與教育的結合,其專業化的要求,除在學科專業領域必須有較高的造詣外,還必須掌握教育規律,具有教育理論與教學技能方面的修養。

教師在親身的教學實踐中,可積累自己的直接經驗。通過經驗的積累也能摸索到一些教學的規律,因而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是必須看到,僅僅靠經驗是遠遠不夠的,如果不將經驗上升到理論,就會給實踐帶來極大的盲目性,就會走更多的彎路,花更大的代價,就很難使認識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認識教學理論對教學實踐的重要意義,關鍵問題是要承認,教學內容所反映的科學規律與教學雖然有關,但卻不能代替教學規律,學術水平也代替不了教學水平。

總起來講,要搞好教學工作必須做到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在對待學科理論的問題上要注意防止和克服經驗主義,這樣才能使教學水平和學術水平都得到提高。 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為什么能后來居上?

答:總結美國近代高等教育發展經驗,可以慨括為以下幾點:

(1)穩步發展本科教育,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和二年制??平逃?,形成適應大眾化教育所需要的多層次、多結構、多類型的龐大高等教育體系,以多規格人才滿足社會和個人多元化需求。

(2)在高等教育的運營機制上充分利用市場法則,在行政管理上合理地劃分了中央、地方和大學管理權限,在校內管理上較好地處理了社會參與大學自治的關系。 (3)社會和高校都有較強的危機意識,聯邦政府在逐步認識到高等教育對保持本國霸主地位重要作用的基礎上,逐步加大了介入高教事業的力度。 試述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論依據是什么

答: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內涵及其相互關系,是分析教育功能與價值,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論依據。

(一)什么是社會發展 (1)兩種社會發展理論

一種是馬克思主義關于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理論。另一種是現代社會發展理論,即社會現代化理論。 (2)三代生產力與社會現代化的主要目標

社會現代化是一個歷史發展過程,只具有相對的意義,但也有確定的內涵與目標。從三代生產力的劃分出發,所謂社會現代化,實質上就是生產力的更新換代。一次現代化,即傳統意義上的現代化,實現由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型。二次現代化實現由工業社會到信息社會或知識社會的轉型。 (3)現代發展觀

在發展觀上經歷了三次重大發展。

第一次轉變,是由發展等于經濟規模的增長,轉變為經濟規模、質量、結構、效益的全面發展。

第二次轉變,是由發展等于經濟的全面發展,轉變為經濟和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

第三次轉變,是由發展等于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轉變為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

(二)什么是人的發展 (1)人是社會實踐的主體

人與其他動物的根本區別在于他是作為社會實踐的主體而存在的。人之為人,正是主體性、實踐性、社會性的統一。

(2)人具有多重屬性

作為社會實踐主體的人具有多重屬性。兩分法,認為人具體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兩種屬性;另一種觀點是三分法,心理屬性社會屬性、自然屬性。

(3)人的發展是人的本質及其基本屬性的發展和完善

(三)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關系 (1)社會發展與個體發展的一致性

其一,兩者互為存在的條件。其二,兩者互為發展的條件。其三,兩者是在互動中發展的。其四,使每個個體獲得充分而自由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終極目的,這是認識兩者一致性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 (2)社會發展與個體發展的矛盾性

社會發展與個體發展的一致性,究其本質的關系而言,然而當社會歷史條件不能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需要時,就會產生矛盾。社會發展與個體發展的矛盾,產生與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一是社會生產水平的制約。二是社會制度的制約。三是傳統觀念的束縛。 試析大學教學的特點 答:(1)教學:教學是教育的基本途徑,是教師指導下學生的學習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進行的人為的可以控制的活動。

(2)教學過程:是教學條件下學生獲得認識與發展的過程。

教學條件構成的因素有哪些? 答:(1)師生在教學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作用(2)課程,即教學活動的內容(3)教學方法及教學組織形式(4)教學時間(5)教學環境 (6)教學的物質條件。 大學教學過程有何規律性? 答:(1)教學過程是教學條件下學生獲得認識與發展的過程;

(2)教學條件與教學目標的相關性是教學過程的核心問題; (3)教學過程的階段性與連續性。 大學教學過程有何特點? 答:(1)大學教學的專業性 (2)教學與科研相結合 (3)大學生學習的獨立性

結合實際,談談青年教師在推進大學教學整體改革中的應為和可為。 答:(1)在教育思想上正確認識和處理傳承和創新的關系,使大學教學過程由單純的學習過程轉變為以學習為主,學習與發現相結合的過程;

(2)在教育目標上正確認識和處理全面發展與創新人才培養的關系,克服片面發展和平均發展的傾向,確立以全面發展為基礎,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目標;

(3)在教學內容上正確認識和處理科學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關系,使教學內容從封閉的知識體系轉變為開放的知識體系;

(4)在教學方法上正確認識和處理講授與自學、學習與科研的關系,使教學方法從講授為主轉變為自學為主,并使科研真正進入大學教學過程,以促進學生由學會學習到進入科研,由自學達到治學;

(5)在教學管理上正確認識和處理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的關系,變剛性管理為彈性管理。 大學教學整體改革的目標: 答:(1)在教育思想上正確認識和處理傳承和創新的關系,使大學教學過程由單純的學習過程轉變為以學習為主,學習與發現相結合的過程

(2)在教育目標上正確認識和處理全面發展與創新人才培養的關系,克服片面發展和平均發展的傾向,確立以全面發展為基礎,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目標

(3)在教學內容上正確認識和處理科學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關系,使教學內容從封閉的知識體系轉變為開放的知識體系

大學教學整體改革的策略: 答:(1)整體改革與單項改革相結合 (2)教學改革必須經過實驗

優化大學課程結構應處理好哪些關系? 答:

(一)通識教育課程與專業教育課程的關系; (1)兩類課程皆應重視而不可偏廢 (2)兩類課程應以專業教育課程為主;

(二)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的關系

(三)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的關系

(四)理論課程與教學實踐環節的關系 1.應以理論學習為主 2.在堅持以理論學習為主的同時,必須使學生不斷積累與擴大實踐經驗;

(五)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關系

(六)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的關系

(七)主修專業課程與第二專業課程的關系

(八)先行課程與后續課程的關系

問題研究:研究圍繞著具體問題展開,分析原因,提出對策,最終能全部或部分地加強問題。 大學科學研究有哪些特點? 答:(1)大學學科齊全,門類眾多,具有高度的組織性,

能滿足大學科交叉綜合研究的需要(2)大學學術思想活

躍,后備力量充足,能滿足大學科探索和創新的需要(30大學是信息集散地,滿足大科學對信息的需要(4)大學研究承擔國家重大基礎性研究課題,適宜于原創性研究(5)大學教師廣泛開展自由選題的研究,大學是小科學的研究基地。

為什么說學術追求是大學組織的本質特征?

答:大學組織的本質特征決定了科學研究是大學三項基本職能之一。學術追求是大學文化和大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組織本質特征的表現。

(1)“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

(2)大學學術之上有如企業利潤之上;

(3)大學學術追求的層次性,大學學術追求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表現為追求學術的意識,第二個層次表現為追求學術的行為。

如何加強我國大學的學術權力。

答:(1)建立健全校務委員會決策制度,吸收一定數量的教授參加學校重大行政事務和學術事務的決策。

(2)建立健全各種學術組織,包括學術委員會、學位委員會、職稱評定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等,教師代表在其中應占據多數,以確保教授學者參與學術事務決策的權力。

(3)明珠選舉產生院長、校長。我國大學可先從院長和系主任開始,以民選制替代任命制,首先保證基層組織學術權力到位。等條件成熟后,校長也可以通過民選產生。

第二篇:高校教師資格證培訓高等教育學知識點總結(范文模版)

高等教育學 一概念:

1高等教育【性質,任務,3】

2高等教育學【對象,18;性質,20】 3教育方針【22】教育目的【24】 4學制【40】高等教育學制【40】 5學位【46】學位制度【46】 6高等教育結構【59】 7教學原則【100】

8學年制【111】學分制【112】

9課程【115】必修課和選修課【118】 10教學計劃【119】教學大綱【120】

11教學方法【128】現代教育技術【131】 12教學測量與教學評價【134】 13答辯【141】

14社會服務【157】

二知識點

1教育基本規律【2】

2影響人發展的因素【12】 3高等學校社會職能【13】 4教育方針的基本構成【22】 5教育目的的性質【25】

6高等學校培養目標層次或人才培養層次【28】 7高等學??祁惻c專業【12大門類249種專業】 8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8】 9全面發展實施途徑【38】

方法與途徑?

10世界各國高等教育辦學體制四種基本類型【42】 11世界各國普通高校層次【43~44】 12成人高等學校的性質【46;68】 13各國學位層次【46】;我國學位制形成時間與我國目前學位制確立標志【47】 14研究生教育24字方針【49】

15高等教育的能級結構【68】世界高等教育結構改革兩種基本趨勢【69~70】;我國目前高等教育改革體系包括的兩個系列與三個層次【70】 16觀察力的三種類型【73】

17高校學生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主要特征【74~75】 18高校學生自我意識最主要特征【77】

19高校學生自我意識的社會傾向性及其心理反應的基本形式【77】 20高校學生自我意識的調節作用【78】 21高校學生的三大需要【79】

22高校學生中心興趣形成的三個階段【80】 23高校學生的理想特點【80】 24四種氣質類型【81】

25高校教師的任務【86】與工作特點【87】

26高校教師發展【89】及發展包括的三個方面【90】 27高校師生關系的主要表現方面【92~93】

28教學過程構成的三個要素【95】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107】 29高校教學內容的三個特點【96】 30高校教學管理的兩種模式【111】 31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115】

32世界具有影響的三種課程論【115~116】 33教學計劃的構成部分【119~120】 34教學大綱的結構【122】 35教學方法的分類【129】

36傳統教學媒體的應用原則【132】

高校教師培訓課程 37考核的三種方式及兩級制【134~135】

38評價考試的四個重要指標;衡量命題是否恰當的基本標準【137】 39考試試題的兩大類型【137~138】

40試題編制技術的五個步驟【138~140】 41評教的三個基本模式【145~146】

42高校發展科學職能形成的時間、國家、創立大學及代表人物【157~158】 43高校社會服務職能形成時間、國家及威斯康星思想【158】 44高校社會服務的四項內容【162~165】

45高校社會服務的三個運行機制【168~169】 46高校改革的戰略【177】

47高校改革的進度與形式【173~176】 48高校改革的一般模式【178】

49在改革一般模式中形成動機階段的兩個因素【178~179】 50在改革一般模式中,改革階段的本質【179】 三簡答及論述問題

《一》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關系規律

所制約;起作用。

社會: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化。 1高等教育與政治的關系【4-5】 {1}政治對高等教育的制約 4點。 {2}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3點 2高等教育與經濟的關系【6-8】

{1}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的決定作用 4點 {2}高等教育的經濟功能

3點

3高等教育與科學技術的關系【8-10】 {1}科學技術對高等教育的影響 2點 {2}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2點

4高等教育與文化的關系【10-11】 {1}文化對高等教育的影響 3點 {2}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3點*

☆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的表現【7】

☆高等教育創新和發展文化功能的表現【11】 《二》高等教育與人發展關系規律 1影響人發展因素的各自的作用【12】

2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4點 【12】

《三》京師同文館創立時間。{標志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始}【18】

《四》我國教育方針的基本內容 {勞動者,全面發展;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23】

《五》教育目的的意義【22,25】

《六》制訂高等學校培養目標的要求 4點【26】

《七》制訂專業培養目標應當處理的幾個關系 5點【31~35】 {1}從專才教育向通才教育回歸與發展的原因 2點【31~32】 {2}人文教育的意義【34】

《八》全面發展的含義

5點【36~37】

馬克思全面發展學說的基本觀點。 《九》學制建立的依據

4點【40~42】

《十》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的內容

4點【52~54】 《十一》怎樣促進就業制度改革

6點【56~58】

《十二》影響高等教育結構的因素 5點【60~62】{注意與第九題區別} 《十三》專業結構調整應當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4點【65~67】{注意與第七題的區別} 《十四》高校學生身心發展特征與教育 2點【82~84】 《十五》高校學生自卑與超越矛盾的表現【84】 《十六》高校教師的作用 3點【85~86】

《十七》對高校教師的基本要求 5點【87~88】 《十八》高校師生關系的特點 【93】

《十九》高校教學過程的特點 4點【96~99】{重視第二特點與第三特點的論述} 《二十》怎么理解和執行…原則

8個原則【100~109】{解釋原則,再回答“做到以下幾點”}{核心原則;特殊原則} 《二十一》學分制的優點 3點【113~114】

《二十二》三種課程論的代表人物、基本觀點,方法與缺點【115~117】 《二十三》制訂教學大綱的基本原則 4點【120~124】 《二十四》編寫教材的基本要求 4點【124~125】

《二十五》敘述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材的關系【126】 《二十六》教學方法的特點【129】 《二十七》命題原則 4點【136~137】

《二十八》學生評教為什么是可信的? 3點【143】 《二十九》學生評教的意義 4點【143~145】 《三十》高等學??茖W研究作用【149】

《三十一》高等學??茖W研究的特點 5點【149~150】 《三十二》正確處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4點【150~152】 《三十三》高校社會服務職能形成過程【158】

《三十四》發展社會服務職能的意義 3點【160~162】

《三十五》影響高等教育改革進度的因素

3點【173~174】;改革形式受哪些因素影響

4點【175~176】{注意這兩題不要混淆} 《三十六》在改革的一般模式中,怎樣處理好形成動機階段的兩個因素的關系?【178~179】

第三篇:教育學知識點總結

教育學

1.教育的概念

廣義:教育史泛指凡是能增長人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認識能力,增強人的體質,完善人的個性的一切活動。

狹義:教育即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社會發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場所,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以使他們的身心朝著社會期望的方向發展的過程。

2.教育的屬性

本質屬性:教育就是根據一定社會需要進行的培養人的活動,或者說是培養人的過程。教育學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學校教育,即狹義的教育。

3.教育的構成要素

教育者(主導)受教育者(主體)教育措施(主線)

4.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生物起源說(勒圖爾諾)

教育的心理學起源說(孟祿)

教育的勞動起源說(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說的一個重要原理,也是現代教育的一條基本規律。

5.教育學及教育現象的含義

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

教育現象是教育活動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會現象和教育認識現象。

教育學的研究任務是闡明教育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揭示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給教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以理論和方法的指導,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培養合格的人才服務。

6.教育學與教育方針政策的異同

異:教育學是一種科學研究活動和科學理論,是客觀的,是鬼客觀規律的揭示。教育方針政策是主觀制定的,是一定的階級、集團為了教育上的利益而指定的。同:教育方針政策的制定不僅要考慮一定階級、集團的利益和價值取向,而且要考慮教育學所闡述的教育科學理論,這樣,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才是比較可行的。因此,教育學也要圍繞教育方針政策提出的問題、課題,開展科學的研究和探討,提出可供參考的意見。

7.主張“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經驗的改組和改造,在做中學”的教育家是杜威。

8.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討“把一切事物交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的教育家是夸美紐斯。

9.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規定了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么樣的人,是培養人的質量規格標準,是對受教育者的總的要求。教育目的結構,也就是教育目的的組成部分及其相互關系。教育目的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養出的人的身心素質作出規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養出的人的社會價值作出規定。其中關于身心素質的規定是教育目的放入結構核心部分。教育目的一般由國家或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制定,指導一定時期各級各類的教育工作。

10.教學目標的概念

教學目標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在完成某一階段工作時,希望受教育者達到的要求或產生的變化結果。

11.教育目的功能

導向功能選擇功能激勵功能評價功能

12.小學教育目的的基本矛盾

主要表現為小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與人類文化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

13.素質教育的含義

它是指個體在先天基礎上,經過后天環境影響、教育訓練和主觀努力而形成的順利從事某種活動的基本品質或基礎條件。狹義上說:素質教育是指學校中以發展學生的多方面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動。

14.素質教育的內容

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教育身體素質心理素質

15.我國現行的學校系統

幼兒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16.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順序性:從出生到成人,個體的身心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量變到質變的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

階段性:個體身心的發展是連續的,但又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呈現出各個階段的不同特點。 差異性:人的發展的差異性是指由于遺傳、環境、教育和自身等因素的影響,個體之間在身心特征上表現出來的個體差異性。

不均衡性:個體的身心發展也具有不均衡的特征,一種是統一方面在不同年齡階段中的不均衡發展,另外一種是指不同方面的不均衡發展。

17.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主要因素

遺傳:首先,遺傳素質為個體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可能性,是個體的身心發展的生理前提。其次,遺傳素質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約著個體的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征。

環境:首先,外部社會環境是個體身心發展、成熟的客觀條件,對個體一生的發展都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

其次,環境對人的作用離不開社會實踐,社會實踐對于人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教育: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具有主導作用。

人的主觀能動性(成熟)

18.教師的含義及其性質

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

性質:(1)教師是專業人員,教師職業是一種專門職業。

(2)教師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專職人員,教師職業是促進個體社會化的職業。

19.教師的職業道德

教師的職業道德主要包括:熱愛教育事業,忠誠于教育,敬業樂業,這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基礎,也是教師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源泉;熱愛學生、誨人不倦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規范,這是教師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前提,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團結協作、關心集體是教師對待教師集體的道德;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是教育工作根據教書育人的宗旨對教師提出的一項基本要求,是驕傲是職業道德的集中體現。

20.教學過程的概念

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下,系統地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能力、增強體質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過程。

教學過程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師、學生、教材和教學手段四個部分。

21.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講授法:講授法是教師運用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引導學生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 談話法:談話法是教師和學生通過相互的交談來進行教學的方法。

討論法: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和教師為解決某個問題進行探討、辨析是非真偽,使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

演示法:演示法是指教師向學生展示實物或直觀教具、向學生作示范性的實驗,使學生通過觀察獲得感性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實驗法: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用一定的儀器設備進行獨立操作,觀察事物和過程的發生和變化,以獲得知識和技能的一種教學方法。

練習法:練習法是指在教師指導下,使學生鞏固知識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

22.德育的概念

德育又稱為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政治、思想、道德規范的要求和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過程的客觀規律,有目的、有意識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使社會政治、思想、道德規范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品德的教育。

23.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

①.德育過程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

②.德育過程是促進學生思想內部矛盾斗爭的發展過程,具有多樣性。

③.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反復提高的過程,具有長期性和反復性的特征。

24.班級管理的含義及其模式

含義:班級管理就是指班主任按照教育目標的要求和學校培養目標的規定,采取適當的方法,組織、指導、協調各種因素,為構建良好的班集體以及實現各種目標而進行的綜合性活動。

模式:①班級平行管理模式

②班級民主管理模式

③班級目標管理模式

25.班主任的概念和任務

概念:班主任是學校委派具體負責管理一個班級的教師。

任務:在學校行政部門的領導下,通過與其他學科教師的配合,結合本班的實際情況,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班級工作,努力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學習質量以及身心發展水平。

26.我國春秋末年的《學記》是世界上第一部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比古羅馬昆體良的《論演說家的教育》早約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長,不陵節而施(體現了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反映了啟發性教學原則);“教學相長”(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教學規律)。

27.捷克夸美紐斯1632年的《大教學論》是近代第一部系統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他提出了班級授課制。

28.美國杜威的《民本主義與教育》強調“兒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學”的方法,開創了“現代教育派”。

29.蘇聯贊可夫的《教學與發展》把學生的“一般發展作為教學的出發點與歸屬”。

30.美國的布魯納的《教育過程》的主要思想是結構主義和發現法的教學方法。

31.蘇聯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了孩子》,其著作被稱為“活的教育”和“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

32.教育的社會屬性:永恒性、歷史性、相對獨立性

33.我國封建社會學校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四書”(《大學》《重用》《論語》《孟子》);“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其貫穿了儒家思想。

34.遺傳素質對人的身心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社會環境對人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但環境決定論又是錯誤的,因為人接受環境影響不是消極的,被動的,而是積極的能動的實踐過程。

35.我國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

36.“雙基”是指系統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技巧

37.智育的任務之一是發展學生的智力,包括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記憶力和注意力,其

中思維能力是決定性的因素。

38.體育的根本任務是去鞥強學生體質。

39.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張“以美育代宗教”。

40.美育的任務:(1)使學生具有正確的審美觀和感受美,鑒賞美的知識與能力;(2)培養學生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3)培養學生的心靈美和行為美。

41.勞動技術教育的任務:(1)培養學生的勞動觀點,養成正確的勞動態度和習慣;(2)教育學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產知識和勞動技能

42.義務教育是依法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收,國家、社會、家庭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義務教育是一種強制性教育。

43.教師是佳偶工作的組織者、領導者、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

44.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根本任務

45.教師勞動的特點:(1)復雜性、創造性(2)時間上的連續性,空間上的廣泛性(3)長期性、間接性(4)主體性、示范性

46.教師的素養:職業道德素養、知識素養、能力素養

47.學生是教育的客體,是自我教育和發展的主體,是發展中的人

48.我國新型師生關系的特點是:(1)尊師愛生(2)民主平等(3)教學相長。從根本上,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取決于教師的教育水平

49.教學生教師和學生共同組織成的傳遞和掌握社會經驗的雙邊活動

50.教學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學校工作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主,全面安排的原則。

51.教學過程是教學信息,反饋和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教學中教師起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是包辦代替。

52.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使學校培養未來人才的藍圖

53.編寫學科課程標準和教材應遵循的原則: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理論聯系實際;穩定性和時代性結合;系統性和可接受性結合。

54.知識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識的多少并不能標志智力發展的水平。教學過程中要把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結合起來,只重視能力培養的形勢教育論(英國洛克)和只重視知識傳授的實質教育論(英國斯賓塞)都是錯誤的。

55.赫爾巴特提出了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的規律

56.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1)激發學習動機(2)感知教材,行程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這是中心環節(4)鞏固知識(5)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

57.主要的教學原則:(1)科學性一教育性相結合的原則(2)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3)直觀性原則(4)啟發性原則(5)循序漸進原則(6)鞏固性原則(7)因材施教

58.兩種對立的教學方法思想史啟發式和注入式。我們應當提倡啟發式,反對注入式

59.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課堂教學

60.常用的教學方法: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演示法、參觀法、練習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實踐活動法、發現法、欣賞教學法、情境教學法

61.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備課、上課(中心環節)、課外作業的布置與批改、課外輔導、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62.一節好課的基本要求:教學目的明確;內容正確突出重點、難點,抓住關鍵;結構合理,上課有高度計劃性、組織性效率高、效果好;方法恰當;語言藝術;板書有序;態度從容自如

63.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紀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四個基本方面

64.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培養提高的過程。知、情、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

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與否的關鍵,也是衡量一個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標志

65.活動與交往時形成學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礎

66.德育原則:社會主義方向性原則;從學生實際出發的原則;知行統一的原則;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結合的原則;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尊重信任和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67.馬卡連柯的平行教育理論,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68.德育的途徑:思想政治課時特別的重要途徑,其中它各科教學是最經常,最基本途徑

69.組織和培養班集體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境,培養正確的集體輿論和優良的班風,這是衡量班集體是否形成的重要標志之一

第四篇:現代教育學知識點總結

0.1教育學學科形成標志,教育學之父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論述教育目的以實踐哲學為理論基礎,論述教育途徑方法途徑以心理學);實用主義教育學 杜威(傳統教育三中心:教師課堂課本,杜威教育思想:生活活動學生三中心)《民主主義與教育》《經驗與教育》克伯屈《設計教學法》;紳士 洛克《教育漫話》。人類教育心理學化,裴斯泰洛奇《林哈德與葛篤德》。“范式”,庫恩《必要的張力》。古羅馬昆體良《論演說家的教育》西方最早專著。培根《論科學價值和發展》教育的藝術獨立領域??涿兰~斯《大教學論》(把一些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近代獨立形態的教育學開端。

0.2教育學研究對象是教育問題,已經意識到的教育中的實際問題。教育學的價值:啟發教育實踐工作者的教育自覺;獲得大量的教育理論知識,擴展教育工作的理論視野;養成正確的教育態度,配置堅定的教育信念;提高教育實踐工作者的自我反思能力;為成為研究型教師打下基礎。教育學歷史發展三階段:前教育學階段、獨立形態教育學、教育學多樣化發展。前教育學的基本特征:對教育的認識有一定的概括和總結,但這種概括和總結還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對教育的論述已經不少,但這些論述還散見在哲學、倫理學等著作中,還沒有形成教育學的話語體系。

0.3實驗教育學反對以赫爾巴特強調的概念思辨,認為其對檢驗教育方法的優劣毫無用途;提倡把實驗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應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學化”;把教育實驗分為三個階段,就某一問題構成假設、根據假設制定實驗計劃再進行實驗、將結果應用于實際以證明其正確性;認為教育實驗和心理實驗的區別在與心理實驗在心理實驗室進行,教育實驗則在真正的學校環境中和教學實踐中進行;主張用實驗、統計、比較的方法探索兒童心理發展的過程及其智力發展水平,用實驗數據作為改革學制、課程和教學方法的依據。它強調的定景研究成為20世紀教育學研究的一個基本范式。

0.4實用教育學觀點:教育即生活,教育的過程和生活的過程是合一的,而不是為將來某種生活做準備;教育及個人經驗的增長,教育在于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增長自己的經驗,這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教育是生活,是個人經驗的增長過程,學校是一個雛形社會,學生的學校學習就是一個社會成長的過程;學校的課程是以學生的經驗為中心的,打破了原先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體系;教育教學中不再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只是學生成長的幫助者,學生才是教育教學的中心;在教學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兒童的創造性發揮,提倡讓兒童在學習的過程中獨立探討、發現

1.1教育起源的認識:神話起源論(第一個正式提出);生物(西方第一個代表性),歸結于動物本能行為,歸結于天生生物行為,教育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生物現象而非一種特殊社會現象,教育過程是按生物學規律進行的本能教授活動,法國利托爾諾《各人種的教育演化》《動物之教育》,英國沛西·能《人民的教育》;心理,教育起源于兒童對成人的無意識模仿,美國孟祿《教育史教科書》,把全部教育歸于無意識狀態下產生的模仿行為,從而把有意識和在意識支配下產生的目的性行為排除在教育之外,走向極端了;勞動;生活,杜威認為,教育沒有目的或是外在目的

1.2葉瀾 教育交往起源論。蘇格拉底,“什么是教育,美德是否可教”。教育的“生產力說”認為教育即生產力,還有上層建筑說、生產力說、雙重屬性說、多重屬性說。我國奴隸社會教《四書五經》。體諒模式,彼得·麥克菲爾。

1.3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是一種促進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性化的活動。教育的本質:教育基于生物實體與社會實體的矛盾,通過“育人”這種活動方式而展開,教育正是通過此矛盾的解決,培養自然性與社會性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然后再作用于社會的。教育的根本特征在于育人,其育人的支撐點是教育者的主觀要求與受教育者的客觀水平的矛盾、生物實體與社會實體的矛盾。教育概念界定的說明: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是一種促進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性化的活動。它抓住了教育的基本矛盾(特殊范疇說);凸現了教育的目的;展現了教育的過程;解釋了教育活動的諸多屬性;涵括廣義與狹義教育的多個層次。教育自覺是指自覺地把握學生的精神狀態,并采取適當的方法促使其健康成長。教育態度是教育實踐工作者對教育工作的情感體驗。教育的基本屬性:教育的永恒性;生產性;歷史性;繼承性;相對獨立性(一方面教育自身要受當時特定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政治經濟制度和法律道德的制約;另一方面教育又表現出一定的獨立性,體現出教育自身的規律性,特別是在關于客觀事物的教育內容、教育的方法手段、教學過程的認識規律等方面,教育具有相當大的獨立性。此外,獨立性還表現在特定的教育形態不一定跟起當時的社會形態保持一致);長期性;民族性。教育功能:作用對象(個體、社會)呈現方式(顯性隱性)作用方向(正負)。教育的個體功能在教育活動內部發生,稱教育的本體性功能。教育的基本功能,影響人的發展;擴展功能,影響社會發展。

1.4教育的發展:原始教育(無階級性)、古代~(教育和生產勞動完全分離)、現代~。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與宗教等活動聯系密切,教育具有宗教性;教育對象沒有等級的區分,教育無階級性。古代社會:出現了學校教育,學校教育目標比較狹窄,學為仕官、學為僧侶;學校教育為統治階級服務,教育性質具有明顯的階級性;以倫理道德、宗教經典為主要教育內容,教育內容比較封閉;教育方法比較呆板、機械,主要是單純知識傳授,強迫性的道德灌輸,允許教育中的體罰手段,東方孔子“啟發式教學”、馬融的小先生教學制、蘇格拉底問答術(產婆術);積累了豐富教育經驗,獲得了逐步的科學教育認識?,F代社會教育的共同特征:不斷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對象具有廣泛性,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并重,現代社會發展水平的標志為普及教育的程度;教育密切聯系社會,教育性質具有生產性,科教興國;在以人為本思想下,學習內容極為豐富,教育內容具有開放性;持續、穩定、協調健康發展,重視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提倡教育貫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現終身化;重視教育的交流與合作,教育具有國際性;重視教育科學研究,教育具有科學性

1.5現代化教育:現代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日趨緊密;普及性與專門性日趨結合;形式更加多樣化;有商品性;科學性與人文性融合;發展性;民主性;主體性;民族性與國際性日益結合;生態意識在增強。

1.6學校產生的條件:生產力發展使腦體分工成為可能;社會生產和生活的日益復雜,使原來那種融于勞動之中的,以口耳相授為主要方式的,自發的教育不能滿足人類人會傳遞生產和生活經驗的需要;文字的出現;階級的出現以及統治階級培養其子弟的需要

2.1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所需人才的總要求,是培養人才的規格與標準,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與歸宿,對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導作用。特點:宏觀性;預期性;強制性;時代性。是客觀性的主觀表達,兼具主觀與客觀的特征。結構:國家的人才培養規格目的;學校培養目標;課程目標(逐層向下)。確定依據:客觀依據, 生產力的影響;生產關系的影響;受教育者身心的制約。確定教育目的的主觀依據,教育目的的確定也是人們主觀選擇的結果。不同時期和背景下,人們對教育目的價值取向不同,因此產生不同的觀點和取舍。自然主義教育目的觀、新人文主義教育目的觀、完滿生活的教育目的觀、社會本位的教育目的觀。功能:激勵功能;指導功能;評價功能?,F代教育目的應體現人發展的多方面要求。與培養目標是一般與特殊,總與分的關系。我國的教育目的: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為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個人本位(人的需要,盧梭、裴斯泰洛克、康德、馬斯洛、薩特)社會本位(納托普、凱興斯泰納、孔德、涂爾干)。

2.2全面發展教育的內容: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要求,把一定社會的思想觀點、社會意識、道德準則轉化為個體思想品質);智育(授予科學知識、技能和發展學生智力,它是各育的知性基礎);體育(傳授體育運動和健身知識與技能,發展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增強體質);美育(培養正確的審美觀,發展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養的教育);勞動技術教育(傳授勞動技術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養成勞動觀念和勞動習慣的教育。它包括勞動教育和技術教育兩個方面)。正確認識五育之間的關系:“五育”之間不能替代,各育之間是相對獨立的,都有自己特定的內容、內涵、任務和功能,對學生發展起不同作用;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互相促進的。應堅持“五育”并舉的原則,防止重此輕彼的現象。馬認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2.3素質教育的理解: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和人的發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水準為宗旨的教育,造就適合于學生的教育。目的: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目標的教育,其終極目標是以個體素質和全民素質的提高為基礎的人的現代化,即在發展個性的基礎上,促進人的現代化,以增強個人適應社會的生存能力和改造社會的創造能力。性質:它是現代教育;它是全面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特別關注個別差異;它充分發展每個人的潛能。特點:以人為本、突出主體精神、面向全體、關注終身發展(教育是一聲不斷重復的概念體現終身教育);具有:全民性、整體性、主體性、合作性、活動性。素質與應試:教育價值觀不同;教育內容不同;教育方法不同;教育評價不同。

2.4應試教育的存在基礎:應試教育受到中國傳統考試制度影響,有文化傳統影響;應試教育是當前生產力不發達、就業崗位有限的產物;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教育機會競爭的激烈是其重要原因;應試教育是我國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偏差的產物。因此批而不亡。

3.1發展特點:一維性;均衡性;活動性。人的發展,身體和心理。制約人發展的因素:遺傳、環境、教育,個體的主觀能動性。人的個性發展是在人的共同性基礎上,充分地把人的差別性顯示出來,使每個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動性與創造性。

3.2環境是圍繞在個體周圍的并對個體自發地產生影響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三個方面。環境不決定人的發展:環境影響具有自發性。人自從來到人世就與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因為環境本身是客觀存在的;境影響具有偶然性,即環境影響因素是客觀存在的,只有當個體接觸到它時才可能受其影響;人對環境影響具有選擇性,即個體對環境影響存在適應與對抗等多種選擇。遺傳影響人的發展:生理結構與機能是由其父母的遺傳物質(DNA)決定的;遺傳素質是非獲得性素質,是一種基因的本能遺傳現象;遺傳成熟機制制約著個體發展的順序、速率。遺傳不決定人的發展:遺傳影響著人的發展;遺傳的影響僅僅是潛在的,而非現實的。即遺傳因素是后代發展的生理基礎,規定著后代發展的可能性方向,但非現實的影響。教育和發展的關系:教育跟人的發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個體生理發展和心理發展為教育提供必要的基礎與可能,而教育又促使心理發展的可能變為現實,從而促進個體的不斷發展。教育促進發展的機理:對教育在心理發展中作用的認識;掌握和類化是教育到發展的必經過程。教育與生理發展:個體的生理發展對教育具有制約作用,特別是個體的成熟度為教育提供了物質可能;教育活動對人的生理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受“用進廢退”的自然法則的支配,通過教育,特別是個體的學習活動,可以對個體的生理成熟發生影響。教育主導人的發展:教育不僅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的影響,還是一個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及社會經驗組成的系統,其中包括學生主動的接受過程,即個體自己的心理活動;學生已有的心理水平是在教師教學中通過他們過去的學習而形成的,新的需要又是在教育的需求下,在學習活動中產生的?,F代教育促進人的個性發展:在教育工作中心理內化(就是外部的客體的東西轉化為內部的主體的東西:知識內化、智力、道德)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關鍵環節。要依賴于教育提出的社會行為要求為學生所領會——學生一般只有在具有良好態度下,才會接受所領會的教育要求;這些領會了的要求為學生所接受——只有當這些行為要求在活動中得到概括化和系統化以后,它們才能成為學生的個性特性,學生才能自覺地調節和控制自己的行為?,F代教育在人的個性發展中的作用:現代教育促進人的主體性的發展;現代教育促進人的個體特征的發展;現代教育促進人的個體價值的實現。個性發展的條件:高度發展的社會生產力和他創造的社會物質條件,是人的個性發展的現實基礎;社會結構和人與人聯系的方式,社會的精神文明狀況、意識形態等,構成人的個性發展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前提;人作為生物個體的遺傳因素、主體的身心發育程度和活動的方式與狀態,是人的個性發展的內在條件。

3.3道德認知發展階段論,柯爾伯格。最近發展區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

4.1教育結構就是指構成教育體系的各個部分之間的比例關系及其結合方式。這里的教育結構主要是指學校教育結構。教育公平的核心理念是每個學生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社會流動是指社會成員從某一種社會地位轉移到另一種社會地位。教育先行的內涵及依據:經濟允許的范圍內適度優先發展教育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可能的。經濟對教育的影響~

4.2教育與經濟是相互聯系影響作用,經濟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發展,并對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發展又進一步影響經濟,從而使兩者關系更加錯綜復雜。經濟對教育:經濟發展水平影響教育內容選擇與傳遞;經濟結構制約教育結構;經濟發展影響教育發展速度;經濟發展影響教育改革進程;經濟發展影響教育公平落實?,F代教育對經濟的影響:現代教育能有效提高勞動生產率;現代教育能為經濟的發展提供可能性;現代教育能促進經濟發展的全球化。經濟結構對教育結構的制約:產業結構制約教育專業結構和類別結構;勞動技術結構制約教育類別結構和教育程度;地區經濟結構制約教育的布局。政治對教育:政治制度制約著現代教育目的;政治制約著現代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政治制度制約著教育的領導權;政治制度制約著受教育者的權利。教育對政治:促進政治民主化;有助政治信息的加工與傳播;有助世界政治求同存異共同發展;影響社會流動的重要因素。 5.1普通中小學教育的性質是基礎教育。教師與學生交流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師過程的中心階段是理解教材。

5.2教師是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需要以自己的知識、智慧和思想品德向青年一代傳播人類知識財富和思想意識,并把他們培養成一定社會所需要的人的專業人員,以教書育人為職責。教師經濟待遇是指教師所得到的物質報酬,包括工資、獎金及醫療、保險、退休金等福利,是教師勞動的價值表現。教師政治地位指教師職業在國家或民族的政治生活中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表現為教師的政治身份的獲得、自治組織的建立、政治參與度、政治影響力等。人類靈魂工程師,加里寧。1995《教師資格條例》;1993《教師法》,教師是履行教育職責的專業人員,“國家實行教師資格制度”。 專門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產生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開始分工的奴隸社會。

5.3教師職業權利:一般公民權利;專業自主權:教育的權利,專業發展權,參與管理權。教師勞動特點:復雜性、創造性(由兒童身心發展的特殊情況決定,屬勞動對象)和重組性、示范性、長期性和遲效性、空間的廣延性和時間的連續性、勞動量的隱含性?,F代教師素質:職業道德素質(理解學生、與學生和諧相處、積極的自我意識、教育的期待);文化知識素質;教育能力素質;身心素質。職業道德規范:依法執教愛崗敬業熱愛學生嚴謹治學團結協作尊重家長廉潔從教為人師表。專業素養,是作為專門職業的教師所必須經常休息涵養的內容,是當代教師質量和教師風貌的集中體現。教師專業素養:具有現代教育理念;新型知識結構;相應專業能力。教師專業能力: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具體的教育教學能力、教育教學機智、反思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創新能力。

5.4教師角色是指教師在跟學校課程有關的關系中所表現的一種身份并由此而規定的行為規范和行為模式的總和(時代性和普遍性)。教師角色定位:由教書匠轉變為教育研究者;由獨白者轉變為對話者;由課程的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發展的主體;由學生學習的評判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角色轉換的必要性:終身教育的要求;網絡消解教師權威;知識觀的變遷;我國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5.5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存問題及現實途徑:現存問題(理論層面,當前有關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大多基于這樣的理論假設,及個體專業發展就是將優秀和骨干教師帶有經驗性、典型性的“特征”傳遞給師范生或新任教師的過程。這種假設暗含著兩個前提,及優秀教師的成功做法具有普遍性,同時屬于教師專業領域內的職能素質信念與能力系統都是可以言傳、外顯的。而實際的情況是,一部分專業素質是緘默的、隱性的,屬于個人化的。機制層面,由于受當前學術研究中部分人浮躁,投機與急功近利心態的影響,一些教育行政領導和教師教育者在教師的專業發展計劃中表現出很強的“目標——動力”導向,過于強調發展計劃對教師晉級、評優等方面的價值和影響,或依靠硬性指標、外部利益驅使教師參與各種專業進修和培訓,忽視從專業本身引導教師內在的自覺意識。觀念層面,部分教師對自身專業發展意識淡漠,對職業規范、周期及專業發展規律、價值等認識不清,影響了長遠的專業發展。物質層面,由于我國可供利用的教育資源有限,加之有些地區教育經費投入不足,使得很多理論上可行的計劃在實施時難以取得預期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教師專業發展行為流于形式。)。教師專業發展現實途徑:完善教師資格證書制度是基礎環節(法國,世界各國教師教育大致分為定向型、開放型);加強教師培訓是客觀要求;發展性教師評價是保障機制(我國獎懲性教師評價、英國表現管理、美國教學檔案袋評價);教育行動研究是有效途徑(美國勒溫、英國斯騰豪斯)。

5.6學生:廣義泛指一切受教育的人;狹義各種教育機關受教育的人;特狹義學校中以學習為主要任務的人。屬性:學生是三種屬性的統一;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學生的社會權利(公民權、學習的權利)?;咎攸c:學生是主體性的人;學生是發展性的人;學生是完整性的人;學生是個性化的人。學生觀:學生是人;是發展中的人;是獨特的人。洛克,白板說,“外塑論”學生說,我國,強調教師的權威否定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內發論”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學生是自我教育的主體。

5.7師生關系【教育關系是師生關系(社會關系、教育、心理、倫理、法律)中最基本的表現形式,也是師生關系的核心?!渴侵附處熍c學生在教育交往過程中所發生的聯系。特點:民主平等性、互利互惠性、合作對話性。類型:命令—服從型師生關系;放任—自流型師生關系;民主—參與型師生關系。主體間性,德,胡塞爾,我—你主體間性對話關系。師生關系問題原因及途徑:問題,師生關系的疏遠與冷漠;實用與功利;對立與沖突。原因,歷史文化因素;社會環境的影響;教師自身主觀的因素;教師不良的教育手段;個別教師師德滑坡。途徑,確立生命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式;加強師德建設,與學生攜手共建師生關系,教師應胸懷滿腔的教育愛、教師要善于傾聽。

6.1課程作為學校教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實現教育目標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本質內涵應是指在學校環境中,旨在使學生獲得的、促使其身心全面發展的教育性經驗體系。課程的價值是作為主體的社會和學生與作為客體的課程之間需要關系的反映。課程即學問和學科:六藝、六經、四書、歐洲七藝;課程即書面的教學(活動)計劃:美國比徹姆 。 6.2課程標準,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更好的體現了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新課改規范的課程目標)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在2001教育部頒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用課程標準取代了教學大綱。綱要中,小學綜合課程(廣域)主要,初中分科與綜合結合,高中分科為主

6.3全人發展,強調國際意識培養,孔子“復禮”、英國斯賓塞 “什么知識最有價值” “為完滿生活做準備”;回歸生活的課程生態觀,強調自然、社會和人在課程體系中的有機統一。

6.4新課改中,課程三級管理模式: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

7.1教學工作的意義:教學是社會延續發展不可缺少的條件;教學是促進人的身心發展的基本途徑;教學是學校各項工作的中心。教學工作的任務: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學生的智力、體力和創造才能,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品德和審美情趣,奠定學生的科學世界觀基礎。

7.2學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學習者、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手段

7.3教學過程的規律:雙邊性規律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既對立又統一,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教是為了學并決定著學,而學依據著教并影響著教。因此,教學須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間接性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向學生傳授的知識是以間接經驗為主的;發展性教學過程要處理好知識掌握與發展智力之間的關系,實現知識掌握與發展智力的統一;教育性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又要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7.4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激發動機,引起欲望(方法:講故事;演示直觀材料;復習舊知識,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指出新知識的重要性;提出問題);感知教材 構成表象(演示、試驗、觀察);理解教材,形成概念(方法:比較;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判斷;推理);復習教材,鞏固知識 (數字記憶;串聯記憶;聯想記憶;諧音記憶);運用知識,培養技能;檢查知識,獲得反饋。

7.5教學原則的體系:科學性與思想性統一的原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直觀性原則;啟發性原則(不憤不啟,道而弗牽);因材施教原則;循序漸進原則(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進行)鞏固性原則;

7.6復習:學期開始時使新課能順利進行;經常性的復習為了及時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階段性為了把一個階段學生所學的知識系統化、深化,彌補知識缺陷;期末使全面、系統、鞏固地掌握一學期所學的知識、技能,

7.7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以語言為主,講授法(教師通過語言對課文進行分析和講解,向學生系統地連貫地傳授知識、提高學生思想認識的教學方法??煞譃橹v述、講解、講演。要求:講授的內容要有科學性、思想性、系統性;講授要有啟發性;要注意語言技巧;結合教學內容,恰當配合板書)談話法(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并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分為復習談話和啟發談話兩種。要求:教師要做好談話的充分準備;要善于啟發;教師的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要做好歸納小結)。法,要求:做好實驗前的準備;要使學生明白實驗的目的、要求與做法;注意實驗過程中的指導;做好實驗小結)練習法(指導學生運用所學過的知識通過反復地完成一定的操作或從事某些活動,以進一步理解知識、鞏固知識、形成技能技巧或行為習慣的教學方法,要求:要使學生明確練習的目的,掌握練習的基本知識;要保持練習的效用性;要嚴格要求;要使學生知道每次練習的結果)

7.8教學組織形式:個別教學制;班級上課(優有嚴格的制度保證教學的正常開展和達到一定質量;以課為單位進行教學比較科學;能夠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于發揮班集體的教育作用;缺對全體學生采用統一教材,要求用同一種方法授課,不能充分照顧個別差異,不利于培養創造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不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等);道爾頓式;分組教學制;特朗普制;復式教學(我國貧困地區)

7.9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備課 (鉆研教材、了解學生、考慮教法);上課(目的明確;內容科學;方法恰當;組織的好;積極性高;語言生動;板書工整;布置好課外作業);課后輔導;學業檢查;成績評定

10.1教育制度是指一個社會組織其教育活動的規則體系和定型化的教育活動的組織模式?,F代教育制度誕生于19世紀歐洲,以國家教育制度的出現為標志?,F代教育制度的發展及其特點:重視學前教育;加強基礎教育,逐步延長義務教育年限;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相互滲透與結合;高等教育多樣化與綜合化;成人繼續教育的迅速發展;終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視。

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現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雙軌制,英法,下延型為升大學;單軌制,美國;分支型,蘇聯、中國(由單軌轉變來)。我國現行學制在199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得到了確認。1986年《中~國義務教育法》我國義務教育(強迫性、普及型、免費性)制度的確立。新中國現行學制:幼兒教育、初等、中等、高等。中等教育結構改革的趨勢是由相互獨立的普通中學和職業中學向綜合中學發展。生產、教學、科研一體化成為現代大學的特征。

10.2“癸卯學制”是我國正式實施的第一個學制,是清政府于1904年頒布,宣告中國現代學制產生。1912年,“壬子癸卯學制”的實施標志我國現代學制的初步確立。1922年,“壬戌學制”,標志中國資產階級新教育制度的確立。“壬寅學制”,我國正式頒布的第一個現代學制。

10.3普職之爭的實質是現代中等教育中的教育分流問題,爭論的焦點是如何分流和何時分流。

10.4終身教育:1965年保爾•朗格朗:《論終身教育》,終身教育是完全意義上的教育,它是“從幼兒期到死亡的不斷的學校及校外教育,不存在青少年、成人之區別,與培養人格和職業生活的訓練相結合。” 影響:終身教育持一種大教育觀;終身教育持一種民主的教育觀;終身教育是對現代教育的補正;終身教育是一種構想

第五篇:《高等混凝土》知識點總結

(page代指過鎮海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書)

1.1材料特點

1.不同方向(平行、垂直、傾斜)的澆筑方式對混凝土受壓測試強度的區別:施工和環境因素引起的混凝土非均勻性和不等向性。page2 2.微裂縫的形成原因和部位以及造成的結果:原因:水泥砂漿失水收縮變形量遠大于粗骨料的收縮變形差(溫濕度場所產生的微觀應力場),這使砂漿受拉骨料受壓;部位:粗骨料與砂漿的界面(界面粘結裂縫,都出現在較大骨料表面)和砂漿內部;結果:裂縫發生不可恢復的擴展,是混凝土徐變的一個重要因素(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水泥膠凝體的粘性流動。page2——page4)

1.2 一般受力破壞機理

1.混凝土受壓破壞的微觀分析:沿粗骨料表面形成的粘結裂縫隨著外力的增加不斷發展,最終連通成為宏觀裂縫,砂漿損傷不斷積累,切斷了與骨料的聯系,使混凝土喪失整體性而逐漸喪失承載能力,破壞時骨料通常完好,所以混凝土的強度和變形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水泥砂漿的質量和密實性。Page6

2.1抗壓強度

1.立方體抗壓強度不能并未在試件中建立均勻的單軸受壓應力狀態,因此測到的不是混凝土的實際軸壓強度(偏大,墊板對試件的橫向約束),但依然作為混凝土強度等級劃分的指標重要指標。因此采用棱柱體試件,根據圣維南原理,除了端部局部范圍之外的中部,接近于均勻單軸受壓應力狀態。Page8

2.混凝土受壓變形破壞全曲線特殊點的含義(應力、應變、泊松比),宏觀斜裂縫為什么會出現在后期,機理是什么?page9——page12

3.混凝土破壞全曲線的下降段表示殘余強度,但是混凝土試件在加載過程中會突然破壞,其原因是試驗機的剛度不足,在加載過程中發生變形時,儲存了很大的彈性應變能,當試件承載力突然下降時,試驗機因受力減小而恢復變形,釋放能量,從而將試件急速壓壞,也就得不到下降段的曲線了。措施:page12(2種常用的方法)。

2.3荷載重復假卸

1.恢復變形滯后現象與原因:當應力降至卸載時應力的20%-30%時變形恢復最快??v向裂縫在高壓下不可能恢復。也就是說,裂縫開展的越充分,恢復變形滯后現象越嚴重。 2.橫向應變變化規律(泊松比變化規律) page18 3.共同點軌跡線穩定點軌跡線page18

3.1抗拉強度和變形

1.測定抗拉強度的3種方法:軸心受拉、劈裂實驗、抗折實驗。(不同方法得到的抗拉強度不同。)

2.軸心抗拉實驗中,存在尺寸效應,即尺寸小的試塊抗壓強度比大尺寸試塊抗拉輕度高。 原因:大試塊內部裂縫和缺陷概率大,初始應力嚴重,大骨料界面的粘結狀況差。 3.彈性模量:拉壓基本一樣;泊松比:拉壓變化規律正好相反。Page23 4.受拉破壞特征:最先出現在薄弱層,而且在全曲線下降段試件處于偏心受拉情況,這促使裂縫發展更快,混凝土受拉狀態下的荷載下降段主要是由于有效受力面積的減小,但受力面上的真實應力其實并不降低。Page25 5.對比混凝土試件受拉與受壓破壞裂縫的差別。Page26 表格3-1 4.3徐變與松弛page27(及其工程上的影響)

剪力滯后

概念:梁板整澆時共同工作,在承受正彎矩時部分板相當于截面翼緣參與工作,此時平截面假定不成立(產生剪切變形,剪力滯后效應)。

處理方式:考慮壓應力沿翼緣的變化情況引入有效翼緣寬度。 另外:當承受負彎矩的情況規范沒有提及(4倍的板厚)。

雙向彎曲問題采用試調法求出已知M1和M2所對應的中和軸位置和傾角(park書page75) 雙向受彎偏心受壓短柱:

1. 短柱與長駐的區別(是否考慮P-delta效應對極限荷載的影響)park79 2. 箍筋提高混凝土輕度與延性(park 81):矩形箍筋效果不如螺旋箍筋,因為混凝土的橫向推理使矩形箍筋各邊產生水平方向的彎曲,僅能在矩形四角處產生約束;而環形螺旋箍筋由于它的形狀可以沿周邊產生均勻約束力。

單向彎曲偏心受壓短柱:

不同于梁,雖然也會出現壓壞或者拉壞的現象,但是并不能通過限制鋼筋面積來防止出現受壓破壞,因為柱子的破壞類型還與軸向荷載高低有關。(計算時,通常假設鋼筋已經達到屈服,驗算屈服應變,當發生”平衡破壞”時,應變為0.003) 雙向受彎偏心受壓短柱:park103 破壞曲面圖

極限變形和延性

1. 彎矩曲率特性曲線(大部分變形是有由與彎曲相聯系的應變所引起的):剛開始成線性關系,后來混凝土開裂,截面的抗彎剛度降低,且開裂后的性能主要取決于鋼筋的配筋量,輕度配筋的截面剛度降低的快,直到最后鋼筋屈服。——三折線。Park128 2. 無約束梁的延性:通常用延性系數表示,即極限應變與屈服應變的比值。規律:park134—135 3. 無約束柱截面的延性:與梁截面不同的是沒有確定唯一的彎矩曲率曲線,因為軸向力對曲率是有影響的。Park140-142上的幾個圖及其反應的實質注意看一下。 箍筋約束混凝土構件(橫向拉筋&錯開疊放的箍筋)

構件的彎曲變形 park153 由書中積分公式所求得的轉角、撓度比實際的要小,原因是:沒有考慮剪切變形、粘結滑移和彎曲裂縫間(裂縫間混凝土還承受一些拉力,裂縫間的抗彎剛度顯然要大于裂縫處的抗彎剛度,因此造成構件之間的曲率是上下波動的,如park156圖所示的那樣,每個曲率峰值與一個裂縫對應)混凝土受壓的影響。

由裂縫的分布形式可以看出產生裂縫的原因:比如,只有彎曲裂縫產生時,受拉鋼筋的屈服是集中在與

一、兩根裂縫相交處;當有斜拉裂縫存在時,鋼筋的屈服就發生在一個更寬廣的區域內。

曲率圖可以表示為理想彈性部分和塑形轉角部分來計算變形。Park157 受剪構件的強度即變形(卡尼谷要注意一下)

受扭部分

1. 受扭產生的兩種不同情況。Park220 2. (素混凝土)對于不規則截面,如L型截面和T型截面的受扭分析中,采用將截面劃分成若辦部分分別計算的方法(“薄膜比擬法”),這種方法偏于保守,因為忽略了”連接效應”。(這是針對于各個劃分的部分都處于線彈性狀態)。如果某一個面達到了屈服剪應力狀態,可以使用“沙堆比擬法”來求剪力。但是截面的塑性分布并不完全,因此截面的極限抗扭強度處于這兩種方法的計算結果之間。

粘結與錨固(以課件為主)

抗震(主要考慮延性,延性系數的感念,曲率延性位移延性) 混凝土耐久性

1.混凝土材料的劣化(碳化作用機理,堿骨料反應等等,力學性能的變化見課件)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工地例會施工方發言稿下一篇:股東決議與董事會決議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