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高中歷史必修三岳麓版

2023-02-05

第一篇:高中歷史必修三岳麓版

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三

《孔子與老子》教學設計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僑光中學 林小靜

本專題課標要求: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形成的重大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其中,本課的課標要求為: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兩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分析:本課內容包括兩部分,其一介紹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張及其地位;其二介紹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層次分明,條理清楚。

學情分析:對于孔子和老子這兩位思想家,學生在以往的學習稍有涉及,有所了解,但未必有深刻的體會。本課的學習將使學生溫故知新,對這兩位思想家的主張有較深的理解,領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嘗試著將書本知識運用于現實。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孔子和老子,了解他們的主要思想,了解儒家和道家的形成,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地位。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論語》《道德經》摘錄的閱讀分析,知道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過模擬孔子問答,體會孔子的主張和價值;通過對崔英杰案的思考和1987年美國國情咨文引用老子話語的分析,領會孔子、老子的思想對社會現實的作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儒家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家的智慧并從中汲取營養;認識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的價值。

重點: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現實意義 難點:理解“仁”、“禮”、“道”等概念;體會老子思想的智慧之處及對現實的指導作用

教學方法:本課采用體驗式學習方法,具體做法是:模擬孔子問答,理解孔子的主張;結合現實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的運用,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用談話法了解老子思想,體會其智慧。

教學過程:

(課前)展示本課相關圖片,讓學生提前進入學習氛圍。

(導入) “中國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國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國之境,得漢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國之所以為中國也。”

(新課學習)

一、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主要活動和歷史地位

通過一組圖片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動和歷史地位。(孔廟、杏壇、牌坊、孔子塑像、周游列國圖、講學圖等)

如果我們要了解孔子的思想,當讀什么書?

(二)孔子的思想

教材對孔子的思想學說介紹了幾個方面?

情境體驗:孔子問答(學生模擬孔子及其學生、國君對話) 1.思想體系的核心:“仁”和“禮” 模擬對話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仁”的本質和基本內涵是什么?如何做到“仁”?孔子在什么背景下提出“仁”的學說?

“禮”的學說 模擬對話: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ldquo;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子的“禮”是什么意思? “仁”和“禮”是有什么內在關系?孔子關于“禮”的主張是否值得肯定?

2、政治主張:“為政以德”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孔子對執政者的要求是什么?“為政以德”有什么積極作用? 案例思考,學以致用:

教師介紹崔英杰案(城管與小販沖突案件),學生討論,結合孔子的“仁”的學說、“為政以德”的思想和責任意識,如何處理城市管理問題,避免悲劇重演。

3.敬天地遠鬼神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在鬼神觀上,孔子主張敬天地遠鬼神,強調關注現實社會,把處理現實問題放在首位。所以儒家思想是理性文化。

4、孔子的教育思想

學生列舉孔子的教育思想。 幻燈展示:有教無類。 因材施教。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與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當仁不讓于師。

教師引導:2500多年過去了,孔子的一些主張依然沒有過時,與今天的教育思想多有吻合,如全民教育、啟發式教學法,個別教育,他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

過渡:現在,我們來作一個判斷,有以下四種政府,你們認為哪一個是最好的政府呢? A.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但不知道它做了什么事情 B.政府的執政得到廣大人民的贊揚

C.政府充滿威嚴,人民因為對它畏懼而安分 D.被人民輕視、打心眼里瞧不起的政府

如果是孔子,他會選擇第二種,但在老子的眼中,最好的政府是第一種,這出乎一般人的意料,老子的思想真是非同尋常。

二、老子及其思想

(一)老子其人

教材如何介紹老子的?

(二)老子的思想

下面,我們根據《老子》的摘錄概括概括老子的主張。

1、“道”的哲學概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有物昆(同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透過這兩則材料可以看出老子的什么主張?

2、辯證法思想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通過材料中可以看出老子有什么哲學思想?是否還知道《老子》中含有辯證思想的語句嗎?

也許是對物極必反規律的洞察,老子特別重視對立面中柔弱卑賤的一方。如對柔弱與堅強、有與無的看法。

3、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 治大國若烹小鮮。

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從中可以看出老子的治國主張是什么?(無為而治,效仿自然) 古為今用(老子思想在現實中的運用 )

1987年美國總統里根在國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的“治大國若烹小鮮”,結合美國的傳統和里根的執政,想一想里根為什么會引用孔子的治國主張?

(課后作業)閱讀《論證》和《老子》

有人認為孔子的思想有保守之處,老子的主張有消極的地方,你的看法呢? (小結)

第二篇:岳麓版高中歷史教材必修三教學建議

一、課標概說和整合

(一)課標概說

歷史(Ⅲ)

歷史(Ⅲ)著重反映人類社會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領域的發展進程及其重要內容,共有8個專題。

思想文化活動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人類的思想文化經歷了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歷程,并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在這一過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發展。了解中外思想文化發展進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現象及相關人物,進一步從思想文化層面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歷史學習的基本內容之一。

本模塊的學習要點:

1.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1)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

(3)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

(4)列舉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展。

2.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1)概述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認識中國科技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2)概述漢字、繪畫起源、演變的過程,了解中國書畫的基本特征和發展脈絡。 (3)知道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文學成就,了解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文學特色。

(4)了解京劇等劇種產生和發展的歷程,說明其藝術成就。

3.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1)了解鴉片戰爭后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歷程,理解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

(3)簡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史實,認識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歷史發展的重大意義。

4.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1)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認識其在推動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概述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認識其對近現代中國的深遠影響。

(3)概述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認識其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意義。

(4)概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內容,認識其對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重要指導意義。

5.現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1)列舉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技發展的主要成就,認識科技進步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討論在貫徹“雙百”方針過程中取得的經驗和教訓。

(3)了解我國教育發展的史實,理解“國運興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義。

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

(1)了解古代希臘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等人對人的價值的闡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內涵。

(2)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認識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

(3)簡述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康德等啟蒙思想家的觀點,概括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

7.近代以來世界科學技術的歷史足跡

(1)了解經典力學的主要內容,認識其在近代自然科學理論發展中的歷史地位。

(2)簡述進化論的主要觀點,概括科學與宗教在人類起源問題上產生分歧的根源。

(3)以蒸汽機的發明和電氣技術的應用等為例,說明科學技術進步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4)知道相對論、量子論的主要內容,認識其意義。

(5)以網絡技術為例,理解現代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8.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1)了解19世紀以來文學的主要成就,認識其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影響。

(2)欣賞19世紀以來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了解這些美術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其藝術價值。

(3)列舉19世紀以來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理解這些音樂作品的時代性、多樣性和民族性。

(4)了解影視藝術產生與發展的歷程,認識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通過學習,了解中外歷史上思想文化領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現象及相關人物;學會收集并綜合分析思想文化發展進程中的相關資料,探討思想文化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響;認識人類思想文化發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區、各國家、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增強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樹立自覺傳承祖國和人類思想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活動建議】

(1)收集一些社會生活中的實例,說明傳統思想文化對現實生活的影響。

(2)討論解放思想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3)結合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討論先進思想對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

(4)調查當地教育發展的歷史與現狀,了解教育與本地區社會發展的關系。

(5)分組搜集材料,在主題班會上介紹著名科學家的主要事跡。

(6)舉辦文學藝術作品欣賞會,從歷史的視野賞析文藝作品。

(二)三種角度的整合

第一種角度的整合:以時間為線索,中外結合

一、古代中國和古代希臘的文化

(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1.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2.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3.宋明理學

4.明清之際的儒學思想

(二)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1.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 2.書畫的起源和演變 3.古代中國的文學成就 4.京劇等劇種的產生和發展

(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古代希臘智者學派 2.蘇格拉底

二、近現代外國和中國的思想文化

(四)西方人文精神的發展

1.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2.啟蒙運動

(五)近代世界的科學技術

1.經典力學 2.進化論

3.蒸汽機的發明和電氣技術的應用

(五)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1.鴉片戰爭后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歷程 2.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3.新文化運動

4.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六)現代科學技術

1.相對論和量子論

2.網絡技術和現代信息技術

(七)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1.19世紀以來文學的主要成就

2.19世紀以來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 3.19世紀以來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 4.影視藝術的產生與發展

(八)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1.毛澤東思想

2.鄧小平思想 3.“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

(九)現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1.科技發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3.教育事業的發展

第二種角度的整合:以內容為線索,中外結合

一、人文主義思想

(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1.百家爭鳴

2.儒家思想的形成

3.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4.宋明理學 5.明清儒學 6.新文化運動

(二)西方人文主義思想及其發展 1.古代希臘早期人文主義思想 2.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3.啟蒙運動

4.馬克思主義

(三)近現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歷程和創新 1.向西方學習技術 (1)師夷長技以制夷

(2)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2.向西方學習社會制度

(1)《資政新篇》

(2)維新思想

(3)三民主義

(4)新文化運動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 3.走中國自己的路

(1)毛澤東思想

(2)鄧小平理論

(3)“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

二、科學技術和教育

(一)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

(1)四大發明

(2)農學、數學、天文學、醫學、工程學成就

(二)西方近現代科技

(1)經典力學

(2)進化論

(3)蒸汽機的發明和電氣技術的應用

(4)相對論、量子論

(5)網絡技術、空間技術

(三)現代中國的科學技術

(1)兩彈一星 (2)雜交水稻 (3)計算機 (4)神舟飛船

(四)中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五)新中國教育發展的歷程

三、文學發展

(一)中國古代文學發展

(二)19世紀以來外國文學發展

(1)歐美文學發展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

(2)蘇聯文學的發展

(3)亞非拉文學發展概況

(三)新中國文學的發展

四、藝術

(一)中國古代藝術

(1)漢字與書法發展脈絡

(2)中國古代繪畫與雕塑

(3)南戲、雜劇、昆曲、京劇

(二)19世紀以來西方美術、音樂發展

(三)影視藝術產生與發展

第三種角度的整合:三維目標的整合

一、知識目標

(一)歷史概念和歷史史實方面的知識 1.中國古代史

百家爭鳴 孔子 孟子 荀子 董仲舒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程顥 程頤 朱熹 四書五經 陸九淵 王守仁 李贄 黃宗羲 顧炎武 王夫之 四大發明 詩經 楚辭 漢賦 唐詩 宋詞 元曲 明清小說 昆曲 京劇 2.中國近現代史

林則除 魏源 張之洞 康有為 梁啟超 陳獨秀 《新青年》 李大釗 胡適 民主與科學 舊三民主義 新三民主義 《中國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論持久戰》 《新民主主義論》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 “三個代表” 兩彈一星 袁隆平 銀河系列計算機 “神舟”號飛船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科教興國戰略 3.世界古代史

古希臘智者學派 蘇格拉底 4.世界近現代史

薄伽丘 彼特拉克 馬丁〃路德 文藝復興 宗教改革 啟蒙運動 孟德斯鳩 伏爾泰 盧梭 康德 牛頓 達爾文 愛恩斯坦 普朗克 拜倫 雪萊 巴爾扎克與《人間喜劇》 列夫〃托爾斯泰與《戰爭與和平》 貝多芬 印象派繪畫 莫奈 凡高 畢加索 瓦特與蒸汽機 盧米埃兄弟

(二)歷史線索和歷史規律類 1.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發展線索

2.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與文化發展的線索和規律 3.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發展線索和規律 4.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1)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內容和對中國的影響。 (2)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和對中國的影響。 (3)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和對中國的影響。

(4)“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內容和對中國的影響。 5.現代中國科學技術與文化發展概況 (1)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技發展的主要成就。 (2)“雙百”方針的內容和實施的經驗教訓。 (3)新中國成立以來教育發展的成就和經驗教訓。 6.西方人文精神的發展線索

(1)古希臘學者對人文精神研究的思想歷程。

(2)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人們對人文主義研究的思想歷程。 (3)啟蒙運動中人們對人文主義研究的思想歷程。 7.近代以來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線索

(1)經典力學對近代自然科學發展的影響。

(2)進化論對近代自然科學發展的影響。

(3)相對論、量子論對現代自然科學發展的影響。

(4)蒸汽機、電氣技術和網絡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8.19世紀以來世界文學藝術的發展線索 (1)19世紀以來文學的發展線索。 (2)19世紀以來美術的發展線索。 (3)19世紀以來音樂的發展線索。

(4)19世紀以來影視藝術的發展線索。

二、能力目標

(一)處理歷史材料的能力

(二)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比較歷史現象的能力

(四)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五)運用歷史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六)表達和辨析歷史觀點的能力

(七)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

三、過程與方法

1.學會收集并綜合分析思想文化發展進程中的相關資料

2.探討思想文化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響

3.調查并收集一些社會生活中的實例,說明傳統思想文化對現實生活的影響 4.分組討論解放思想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5.探究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等先進思想對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

6.調查當地教育發展的歷史與現狀,了解教育與本地區社會發展的關系 7.分組搜集材料,在主題班會上介紹著名科學家的主要事跡 8.舉辦文學藝術作品欣賞會,從歷史的視野賞析文藝作品

四、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人類思想文化發展的多樣性 2.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區、各國家、各民族的文化傳統

3.增強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樹立自覺傳承祖國和人類思想文化遺產的意識

二、《文化發展歷程》體系和特色

(一)體系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思想寶庫 第1課 孔子與老子

第2課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第3課 漢代的思想大一統 第4課 宋明理學

第5課 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 第6課 中國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實踐 第二單元 中國古代文藝長廊 第7課 漢字與書法 第8課 筆墨丹青 第9課 詩言志歌詠言 第10課 從傳奇到小說 第11課 梨園春秋

第三單元 從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學理性時代 第12課 希臘先哲的精神覺醒 第13課 文藝復興巨匠的人文風采 第14課 挑戰教皇的權威 第15課 理性之光

第16課 近代科學技術革命

第17課 綜合探究:破解“李約瑟難題” 第四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化 第18課 詩歌、小說與戲劇 第19課 音樂與美術 第20課 電影與電視

第五單元 近現代中國的先進思想 第21課 西學東漸

第22課 新文化運動

第23課 孫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 第24課 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第25課 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南 第六單元 現代世界的科技與文化 第26課 現代科學革命

第27課 改變世界的高新科技 第28課 新中國的科技成就 第29課 國運興衰,系于教育

第30課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第31課 綜合探究:批判繼承與開拓創新——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

(二)教材特色

1.教材對課標進行再創造,體現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生產力標準和人文精神 很明顯,教材對課標進行了再創造。教材按照農耕文明時代的中國與世界、工業文明時代的世界與中國、當代的世界與中國的順序,整合課程標準所規定學習的內容,便于教材使用者橫向地、比較地看待中國與世界文化的發展歷程,也便于教材使用者縱向地、總體地把握全人類文明發展歷程。這樣,體現了文明史觀、全球史觀。

在對文化現象的分析評價方面,岳麓版教材以生產力標準為指導,充分關注人的發展,一些分析結論客觀、實事求是。

2.教材高于課標要求,對課標明顯不足之處進行了增補 例如:課標規定,“概述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認識中國科技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文化發展歷程》第8課改為“中國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實踐”,這是對課標的提高。

再如在“近代以來世界科學技術的歷史足跡”中,課標規定,“以網絡技術為例,理解現代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從這個部分的其他內容來揣摩《課標》的邏輯:“經典物理學、生物進化論、相對論和量子理論”,這條線典型體現了影響人類科學和思想進步的重大科學理論發展軌跡,“蒸汽機、電氣技術”,是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成就,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社會的生產與生活。按這個邏輯推理,僅以“網絡技術”為例,僅理解“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顯然沒有典型體現第三次技術革命對人類當代生活的影響,起碼還應添加“生物工程”、“空間技術”、“原子能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岳麓版必修三第27課補充了這部分內容。這種補充是必要的。

3.教材彈性大,有利于教師在教學中發揮個人的創造力

由于岳麓版教材相對于《課程標準》來說,補充了不少內容。教師、學生可以在使用教材中,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對教材進行重組,依據自己的情況決定取舍、添加。這也是一項創造性的工作。這個過程,可以發揮師生的創造力。

4.教材較好體現了課程改革的新理念

正在進行的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師生的教學活動以課程標準為最低要求,要充分利用課程資源開展學習活動。教材實際上是課程資源之一,不是教學的唯一依據。教材的任務,盡可能在有限篇幅內給師生提供基本的學習資源,給師生指引利用學習資源的線索。

三、三個層次的文化史教學

在哲學上說,文化現象屬于社會意識范疇。社會意識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一個時代的社會存在主要是那個時代的政治經濟狀況。所以,要進行文化現象的教學,必須要弄清楚那種文化現象所產生的政治經濟狀況。

由此,文化史教學的一般模式是:

一、產生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背景

二、文化現象內容

三、文化現象的影響(對當時社會存在的反作用、對后世文化現象的影響)

例如:岳麓版《文化發展歷程》第三課《漢代的思想大統一》

一、西漢初的黃老之學

(一)背景

政治:西漢剛建立

經濟:休養生息政策的需要

思想:秦朝暴政的教訓

(二)內容

1、尊重自然規律,反對盲目而動;

2、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

3、注重自身修身養性

(三)影響:漢初統治比較開明,社會矛盾緩和,經濟恢復發展

但不能適應中央集權政治形勢發展的需要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一)背景

政治:漢武帝時期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經濟:西漢經濟繼續發展,但土地兼并嚴重

思想:黃老之學不適應形勢要求;董仲舒發展了儒學

(二)內容

1、董仲舒新儒學:天人感應

皇帝受天命統治人間,全國臣民必須服從皇帝統治 皇帝必須遵循天道,實行仁政

2、尊崇儒學,摒棄其他學說

(三)影響:有利于西漢鞏固中央集權,打擊地方割據勢力

儒學確立了中國傳統文化主流地位。

由于對課標、對教材、對課程改革的精神理解的不同,在實際教學中存在著三種不同層次的處理教材和授課的方式。

以岳麓版《文化發展歷程》第12課《希臘先哲的精神覺醒》為例,說明這三個層次是怎樣授課的:

層次一:完全按照課本授課

現象:完全拋開《課程標準》來備課;完全按教材的體系來設計講課線索;完全依據教材的內容來一字一句地進行講授,并要求學生記住教材中的每一個知識點。

課例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掌握泰勒斯、智者學派的哲學觀點;掌握蘇格拉底的主要哲學觀點;掌握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主要貢獻

(2)能力(略)

2. 過程與方法:(略)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略) 重點難點

1. 重點:蘇格拉底和亞里斯多德的哲學觀點 2. 難點:古希臘哲學的特點 板書:

一、從泰勒斯到智者學派 1.哲學的產生 2.哲學之父泰勒斯 3.智者學派

二、知識即美德 1.哲學家蘇格拉底 2.知識即美德

三、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 1.柏拉圖 2.亞里斯多德 授課PPT

從本課例緊密依靠教材、不遺漏任何知識點、體例完備、時間線索清楚,課件精美。似乎是一節高質量的課。

但是,如果看看課程標準,就可以發現這節課的問題。 課標對這節課的要求是:了解古代希臘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等人對人的價值的闡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內涵。

由此可以看出,這節課的重點是古代希臘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等人對人的價值的闡述,難點是理解人文精神的內涵。哲學的起源、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貢獻是可教可不教的內容。

因為備課時什么都教,總怕遺漏任何一個知識點,就造成授課趕進度,該進行的教學活動無法進行。

層次二:依據課標要求來使用教材

其特點是:能夠正確把握課標精神,根據課標的要求來鉆研教材,由此而能夠理清教材的思想脈絡,并正確區分教材的重難點。

課例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知識: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等人對人的價值的闡述 (2)能力:分析希臘早期思想家關于人文精神的內涵

2. 過程與方法:閱讀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等人有關論述,并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感悟其中人文精神內涵。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古希臘早期人文思想。

重點難點

1. 重點: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對人的價值的闡述 2. 難點:古希臘早期人文精神內涵 板書:

一、智者學派對人的價值的闡述

(一)背景 1.自然哲學的產生 2.民主政治的發展

3.工商業的發展和殖民開拓活動

(二)智者學派的主要觀點

(三)影響

二、蘇格拉底對人的認識 1.對“人”的研究

2.人必須具有知識和美德 3.影響

三、早期人文主義精神內涵

四、早期人文主義的發展——亞里斯多德和他對真理的追求 授課PPT

現行教材的許多內容,都不是教師必講、學生必學的。本節課中,自然哲學的興起、亞里斯多德對真理的追求,都不屬于課標的要求,教師在處理這兩部分內容時至少有四種方法:

一是按照上述的線索結構全部講授,在學生素質較高的班級可以采用這種方法; 二是只講其中的一部分或兩部分都不講,在學生素質較低的班級可以采用這種方法; 三是把它抽取出來,與別的章節內容結合起來講;

四是把它作為探究活動的內容,只供學生作為閱讀材料。 課例二是一所生重點中學教師的授課。

在一般的中學,可以這樣授課:

導入:教師講授,哲學這個概念古希臘人在公元前7世紀左右提出來的。起初,古希臘中的一些人對宗教神話對于世界和人生的解釋產生懷疑,希望通過從實際出發,通過人去探究世界萬物的本來面目,提出了一系列帶有普遍意義的問題。他們最先探討的有關自然界的問題。到了公元前5世紀,一些哲學家們把關注的問題轉移到人身上,于是,產生了古希臘早期人文主義思想。

公元前5世紀,那些哲學家為什么把哲學關注的問題轉移到人身上呢?

一、具有人文精神的古希臘哲學

(一)背景

(二)智者學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觀點

(三)蘇格拉底——強調人的知識與美德

二、早期人文精神內涵

這樣處理,本課就可以結束。 布置作業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所有的學生必須完成

包括,若干道選擇題,課本自測題第一題。

第二層次,今后想讀文科的學生完成。在練習內容上增加本課后的“解析與探究”,以及課本自測題第二題。

第三層次,有興趣的少數學生在前面練習基礎上完成研究性學習題目:

到了公元前4世紀,這種人文精神又有所發展,代表人物是亞里斯多德。亞里斯多德對人文精神的發展表現在哪里?

層次三:依據課改理念來整合教材

其特點是:能夠正確把握課改精神,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能夠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詮釋課標,整合教材。

在課改的精神和理念中,最重要是教師必須樹立起牢固的課程觀。教師是課程的主人。教師依據國家有關部門制定的統一標準,即《課程標準》,參考最重要的資料,即所選定的課本,自己重新整合授課內容,教出自己的特色。說到底,中學教師要有向大學教授靠攏的野心、膽識、學識。這樣一來,有一萬名歷史老師,就可以開出一萬門富有自己特色的歷史課程。

課例三:從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學理性時代

單元整合教學

整合思路:把整個“第三單元 從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學理性時代”作為一課,將它分為五個課時。

先看課標:

(1)了解古代希臘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等人對人的價值的闡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內涵。

(2)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認識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

(3)簡述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康德等啟蒙思想家的觀點,概括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

(4)了解經典力學的主要內容,認識其在近代自然科學理論發展中的歷史地位。

(5)簡述進化論的主要觀點,概括科學與宗教在人類起源問題上產生分歧的根源。

(6)以蒸汽機的發明和電氣技術的應用等為例,說明科學技術進步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課標的層次性非常強: 古希臘時期是“理解人文精神的內涵”;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是“人文主義的含義”;啟蒙運動時期是“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在理性精神的推動下,17—19世紀,經典力學是關于非生命的自然科學,進化論是關于生命的科學;蒸汽機的發明和電氣技術的應用是“科學技術進步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結合我們教師的專業知識,我們可以進一步闡釋:古希臘早期人文哲學是在當時宗教神話占統治地位的情況下人文精神的萌芽,只是少數哲學家的思想,影響面不大。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從世俗社會中來解決人與神的關系問題,人、人性、人的創造性被發現,宗教改革是在宗教領域內部解決人與神的關系問題,最終,神要服務于人。通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人文主義成為社會的主要思潮。用人文主義精神看自然,產生了完全不同于神學的自然科學——哥白尼提出日心學說,布魯諾、伽利略都支持證明日心學說,而新航路開辟的冒險家們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闖出了一個新世界,用實踐證明了原來神學在宇宙方面認識的錯誤,客觀上證明新科學的正確性。17—18世紀,人們用理性主義的觀念審視一個新領域——人與人的政治關系問題,這就是啟蒙思想。用理性主義看自然,人們發現了非生命領域的規律,集大成者就是牛頓力學體系,在生命領域,達爾文提出進化論,進一步打破宗教神學關于生命起源的禁錮。自然科學的許多新成就,有意無意地運用到社會生產領域,發生了兩次工業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機,并廣泛地運用,這一技術與當時人們在科學領域的認識殊途同歸,電氣技術的應用,就是當時電學科學理論發展的產物。人類社會就是這樣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的,人們的認識也是由低級向高級,由個別領域到廣泛領域不斷發展。

在知識的呈現方式上,課程標準的思路是,用典型知識說明一般問題。把握住這個思路,我們對課標要求的“等”知識就有了明確的理解。

例如,“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等人”中的“等”,還可以包括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文藝復興首先從意大利開始,涉及文學、思想、雕塑、繪畫等方方面面,后來擴展到英國、西班牙、德意志等地區,這樣,“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中的“等”,還包括但丁、彼特拉克、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琪羅等意大利人及其作品,擴展后,包括英國的莎士比亞、西班牙的塞萬提斯等人及其作品,宗教改革首先從德意志開始,擴展到其他地區,所以,“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中的“等”,還可以包括加爾文。其他的“等”可以依此類推。由于教學時間的限制,我們可以選擇其中一至兩個典型例子,只要能說明問題就可以開展教學,就可以對教材進行刪、增、補。我們的教學就自由了。歷史課程就是歷史教師的課程,而不是教材的課程。

這樣,我們就理解了岳麓版高中歷史教材《文化發展歷程》這樣編寫的理由。我們用教材就游刃有余。

這樣整合,第三單元的五個課時是:

第三單元 從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學理性時代

第一課時:教師概述第三單元內容;希臘早期人文思想

第二課時: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第三課時:啟蒙運動

第四課時:近代科技革命

第五課時:探究從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學理性的發展歷程

當然還有其他的整合方式。

這種整合,突出了歷史教師的三種能力:開發教學資源、調整課程結構和進行教學設計。

高中歷史教師完全有權力按照自己的專業知識去設計不同的教學模式。 對大多數老師來說,起碼做到上述的第二層次,即依據課標要求來使用教材。相信有部分老師可以做到第三層次,即依據課改理念來整合教材。

四、課程標準、教學要求與考試要求的關系

在實際教學中存在著一個標準、兩個要求。即課程標準、教學要求、評價要求。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是教學的唯一法定的最低標準。這在全國都是一樣的。

高中歷史課的教學要求,是依據《課程標準》制定的,可以因學校具體情況不同而略有不同,但不能低于課程標準。教學活動中,因為學生自身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歷史學科基礎、學習能力基礎,教師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術水平基礎和教學技術基礎,各學校的教學要求可以高于課程標準。

評價要求也是根據課程標準制定的,但是,在評價要求中,最主要是閉卷、紙筆考試的要求。這種要求可以低于《課程標準》的要求。

因為考試是一種學習情況的檢測手段,考試受考試時間限制,在檢測的內容上、程度上都具有選擇性,考試的內容要求可以低于課程標準要求。

還有些《課程標準》的要求,例如,學習過程中的查閱資料、合作學習、討論、調查等等,是無法用考試這種形式來檢測的。

因此,考試要求可以低于課程標準的要求。

各校要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制定《教學要求》與《考試要求》?!督虒W要求》要高于《課程標準》的要求,《考試要求》可以低于《課程標準》的要求。 理解這一點,就可以結合各校實際情況來開展教學工作了。

五、《文化發展歷程》復習備考思路 復習備考,一般進行兩輪或者三輪復習?;驹瓌t是,考試大綱和課程標準相結合。 在復習中,要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整合。

第一輪整合的方法,可以參考前面整合一(按時間為順序,中外結合)、整合二(按內容為線索,中外結合),重點解決知識結構和非選擇題答題方法問題。

第二輪復習,政治經濟文化大整合,重點解決解題能力問題。

第三篇:岳麓版高中歷史目錄 包括必修一 二 三

岳麓版高中歷史

必修一

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

第1課 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

第2課 大統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第3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4課 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

第二單元: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5課 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

第6課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第7課 古羅馬的政制與治律

第三單元: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的建立:

第8課 英國的制度創新

第9課 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

第10課 歐洲大陸的政體改革

第11課 *綜合探究:伏爾泰對英國政體的評論

第四單元: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

第12課 鴉片戰爭

第13課 太平天國運動

第14課 從中日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第15課 辛亥革命

第16課 五四愛國運動

第17課 *綜合探索:中國近代政體變化的艱難歷程

第五單元: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發展與中國新民主義革命:第18課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第19課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第20課 新民主義革命與中國共產黨

第六單元: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

第21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第22課 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第23課 祖國統一的歷史潮流

第七單元:復雜多樣的當代世界:

第24課 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第25課 世界多極化趨勢

第26課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國外交

第28課 跨世紀的世界格局

必修二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

第1課 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

第2課 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3課 區域經濟和重心的南移

第4課 農耕時代的手工業

第5課 農耕時代的商業與城市

第6課 近代前夜的發展與遲滯

第二單元 工業文明的崛起和對中國的沖擊

第7課 新航路的開辟

第8課 歐洲殖民者的擴張與掠奪

第9課 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

第1O課 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

第11課 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第12課 新潮沖擊下的社會生活

第13課 交通與通訊的變化

第三單元 各國經濟體制的創新和調整

第14課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

第15課 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

第16課 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

第17課 蘇聯的經濟改革

第四單元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道路的探索

第18課 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曲折發展

第19課 經濟體制改革

第20課 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第21課 經濟騰飛與生活巨變

*第22課 綜合探究:調查改革以來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變化

第五單元 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第23課 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第24課 歐洲的經濟區域一體化

第25課 美洲與亞洲的經濟區域集團化

第26課 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第27課 綜合探究:中國如何應對全球化的挑戰

必修三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思想寶庫

第1課 孔子與老子

第2課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第3課 漢代的思想大一統

第4課 宋明理學

第5課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

第6課中國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實踐

第二單元 中國古代文藝長廊

第7課 漢字與書法

第8課 筆墨丹青

第9課 詩言志歌詠言

第10課 從傳奇到小說

第11課 梨園春秋

第三單元 從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學理性時代

第12課 希臘先哲的精神覺醒

第13課文藝復興巨匠的人文風采

第14課 挑戰教皇的權威

第15課 理性之光

第16課 近代科學技術革命

第17課綜合探究:破解“李約瑟難題”

第四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化

第18課 詩歌、小說與戲劇

第19課 音樂與美術

第20課 電影與電視

第五單元 近現代中國的先進思想

第21課 西學東漸

第22課 新文化運動

第23課 孫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

第24課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第25課 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南

第六單元 現代世界的科技與文化

第26課 現代科學革命

第27課 改變世界的高新科技

第28課 新中國的科技成就

第29課 國運興衰,系于教育

第30課 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

第31課 綜合探究:批判繼承與開拓創新——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

第四篇:高中歷史必修三:第二單元 第9課 詩歌與小說教案 岳麓版必修3

第9課 詩歌與小說

【課標要求】通過本課學習,了解我國古代詩歌與小說發展的歷程,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在各個不同時代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各有特點。分別認識各時代文學作品的特點和所反映的時代風貌。了解當時的社會環境,體會文學來源于現實,同時反映現實的特點。 【學習重點】詩歌與小說的時代特征。 【學習難點】詩歌與小說的史料價值

【學法指導】

1、學習本課需要對比不同時期文學作品的不同特色,尋找其內在的繼承性和批判性,概括文學發展的歷史軌跡,注意不同時代文化背景的變化及其對文學的影響。

2、文學的發展和政治、經濟、民族、社會風氣、作者個性和社會地位的關系:文學是一定時代的產物,也是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屬于思想意識方面的產物,受社會經濟基礎的決定和制約,從根本上說文學不能脫離現實社會生活、人類的物質生產和生活的發展變化。同時,政治統治、政治斗爭和政治思想也對文學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作者個人的個性、素質和所處的社會地位等因素則直接影響著作品的風格、內容、傾向等。 【課前預習】

一、《詩經》、楚辭與漢賦 1.《詩經》

(1)地位:是我國最早的一部_______________。

(2)內容:保存了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約500年的詩歌,分為____________、雅、頌三部分。

(3)影響(特點):①它以____________為主,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句式,語言質樸豐富,是中國詩歌形成的重要標志。②它的____________傾向和“賦、比、興”的藝術手法,都對后世的詩歌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楚辭

(1)產生:是戰國時期____________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華,采用楚國方言,創造出的一種新詩歌體裁。

(2)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響:開創了中國古典文學_______________風格的先河。“騷體”(楚辭)與“風”(《詩經》)合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兩大源頭。 3.漢賦

(1)原因:漢朝政治統一,經濟發展,奢靡之風盛行。 (2)產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點:專重鋪陳排比、文采華麗,帶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題? 鏈接】. 1.下列文獻中,有較多反映西周時期平民社會生活內容的是( ) A.《老子》 B.甲骨卜辭 C.《楚辭》 D.《詩經》

2.從《上??h竹枝詞》中,可以知道許多古代的節日習俗,其中與端午節相關的是( ) A. 拜年未了接財神,爆竹通宵鬧比鄰 B. 月餅堆盤月樣圓,南園向最盛香煙 C. 童兒接隊放風箏,風卷紙錢灰滿路 D. 浦江午日鬧龍舟,紅兒綠女沿灘看

二、唐詩、宋詞與元曲

1.唐詩

(1)唐詩興盛原因:①繁榮、開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造就了詩歌的輝煌;

②_______________取士制度的確立,使得許多來自中下層的文人有機會施展抱負,他們把豐富的_______________體驗、_______________樂觀和_______________進取的精神融入詩歌。 (2)代表人物:

①李白:放蕩不羈,詩風飄逸。李白的非凡氣魄充分體現了盛唐張揚_______________、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②杜甫:是一位_______________的詩人。他長期生活中顛沛流離和饑寒交迫之中,體味著國破家亡的痛苦。

③白居易:在對黑暗現實的猛烈批判中寄托了對民間疾苦的深切同情。 2.宋詞

(1)詞的起源與特點:詞起源于民間,又稱長短句,便于更加靈活自如地表達情感,并可配樂演唱。

(2)宋詞的代表:①豪放派的代表有北宋的_______________和南宋的_______________,合稱“蘇辛”。②婉約派的代表有北宋的_______________和南宋之交的李清照。 3.元曲

(1)興起:在宋詞、金元_______________基礎上經文重新制作而形成,是與音樂、_______________結合比較緊密的詩歌形式。

(2)興盛原因:在元朝,漢族文人進取無望,心情壓抑,他們常用散曲來抒發愁悶情懷。 【典題? 鏈接】.

1.西晉杜育的《荈賦》是我國第一篇以茶為主題的文學作品。某班興趣小組以此為題材對茶的起源問題進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種意見,其中最合理的是( ) A.文學作品不具有史料價值,不能以此確定茶的起源

B.文學作品雖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據此確定茶起源于晉代 C.唐代《茶經》是中國第一部關于茶的專著,應據此確定茶起源于唐代 D.傳說神農氏發現了茶,可據此確定茶起源于神農氏時期

2.宋人稱“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郎按執紅牙拍,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與“學士詞”詞風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 A.李煜 B.李清照 C.陸游 D.辛棄疾

【深化探究】

1.《歷代詞話》中記載: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詞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

在這段材料中,幕士為蘇詞與柳詞配了不同的伴奏樂器,并用“大江東去”和“楊柳岸曉風殘月”來代表二者的不同,這說明蘇詞與柳詞分別屬于哪個流派?各流派有哪些代表人物?

2.有學者認為“文化的發展是以經濟和政治為基礎的”。你認為這一觀點是否正確?唐宋時期文學的突出的特色是什么?舉例說明當時的政治、經濟是如何影響文學的內容及風格的?

三、明清小說

1.繁榮背景:明清時期,_______________城鎮和_______________階層興起。 2.代表作:《三國演義》_______________《西游記》《金瓶梅》_______________;短篇小說集《警世通言》_______________《醒世恒言》《初刻拍案驚奇》《續刻拍案驚奇》(既“三言”、“二拍”)《聊齋志異》_______________等。

3.評價:在_______________和藝術成就方面達到新的高峰,成為我國古典文學中的瑰寶。 【深化?拓展】

請思考,明清時期小說繁榮的原因是什么?

【▲典題? 鏈接】.

1.明末文人袁宏道說,江南地區出版業繁榮,不少書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與這一現象直接相關的因素是當時( ) ①商品經濟繁榮 ②市民文學興盛 ③印刷工藝提高 ④專制政治強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主流表達形式從詩、詞轉變到散曲、小說,這反映了( ) A.自然經濟緩慢解體 B.城市經濟逐漸繁榮 C.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3.從漢賦、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等主流文學表達形式的變化看,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趨勢是( ) A.逐漸平民化

B. 逐漸貴族化 C. 逐漸神秘化 D. 逐漸宗教化 當堂檢測

1、下列關于唐朝詩歌的說法錯誤的是( ) A.王昌齡的詩體現了寧靜平和的自然之趣 B。李白的詩體現了盛唐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C.安史之亂打破了詩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D.白居易的詩關心民間疾苦

2、下列關于元散曲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元散曲又稱“長短句” B.元時漢族文人用散曲抒發愁悶情懷 C.元散曲局限于宮廷范圍 D.散曲在宋代廣為流行 3.明清小說興起和繁榮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經濟的繁榮,為話本和小說的興起奠定了物質基礎

B、市民階層興起為話本和小說的興起與繁榮提供了階級基礎

C、通俗文學的興起 D、話本和小說通俗易懂

4、明清時期“三言”、“二拍”等作品反映出了時代新變化是( )

A、君主專制空前強化 B、科舉考試走向衰落

C、商品經濟空前發展 D、對外政策趨向閉關

5、“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屈原的這首詩( ) A、抒發了志在四方的英雄氣概 B、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情感 C、體現了張揚個性、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D、體現了超脫世俗的平和心境

6、下列有關《詩經》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B、保存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詩歌 C、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共三百余篇詩歌 D、內容豐富,句式自由靈活

7、關于漢賦的評述,不正確的是( )

A、是漢代政治經濟發展的產物 B、其突出特點是專事鋪陳辭藻,文采華麗 C、吸收了先秦《詩經》和楚辭的表現手法 D、漢賦主要是描述下層人民的生活疾苦

8、宋代城市生活繁榮對詞曲創作造成的影響有( ) ①大批士子留戀于山水田園 ②一些詞人長期混跡于市井下層 ③詩詞內容反映了都市風情 ④士大夫的詞作經常流傳于民間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關于宋詞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A、起源于民間,適合于配樂演唱

B、其描述的內容自始至終都體現了太平氣象下的歌舞升平 C、宋詞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生活的繁榮發展

D、南宋時期的詩詞大都反映了嚴峻的社會現實和憂國憂民的情感

10、下列關于明清時期小說的敘述,錯誤的是

A、明清時期通俗文學蓬勃發展 B、作品中商人被作為歌頌對象 C、短篇小說備受冷落 D、批判現實小說興起

11、“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該材料出自的文學作品的體裁是( )

A.楚辭 B.詩 C.詞 D.散曲

12、小明在進行研究性學習時,找到這樣一段材料“水涌山疊,年少周郎何處也?不覺的灰飛煙滅,可憐黃蓋轉傷嗟。破曹的檣櫓一時絕,鏖兵的江水猶然熱,好教我情慘切!二十年流不盡的英雄血!”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哪一本書( )

A.《元曲賞析》 B.《詩經》 C.《全漢賦》 D.《全唐詩》 【讀史感悟】 詩歌是人類心靈的窗口,時代精神的火花在此凝結、積淀和升華;小說把宮廷官宦、才子佳人和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納入創作范圍,從另一個方面讓我們了解歷史、了解社會。因此詩歌和小說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重要的社會作用。希望同學在日常的歷史、語文學習過程中,對中國歷史上出現并納入教材中的詩歌、小說加以重視。了解和學習古代詩歌和小說,不僅能夠陶冶我們的思想道德情操,而且還能使我們了解作品反映的當時社會風貌,理解作者作品對現實的敏銳觀察和尖銳批判。

探究題答案:正確 特色:唐朝詩歌,宋詞。 影響:(1)繁榮,開放和文化多元的大唐帝國的誕生給中國文學帶來了新生命??婆e取士制度的確立使得許多來自中下層的文人有機會施展抱負,他們把豐富的生活體驗、自信樂觀和昂揚進取的精神融入詩歌,彈奏出開朗奔放,剛健清新的時代音調。李白的詩歌體現了盛唐張揚個性,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2)安史之亂打破了詩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他們在顛沛流寓和饑寒交迫中,體味著國破家亡的痛苦,如杜甫的《春望》。(3)中唐以后,戰亂的平息并沒有帶來往昔的盛世華年,人民的生活依舊悲慘,社會政治黑暗和社會動蕩使得詩人自居易關心民間疾苦,在對黑暗現實的批判中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抱負。(4)宋代城市生活的日趨繁榮吸引了大批的士子。他們于山水田園之外,更加迷戀都市歌舞宴飲的生活。(5)兩宋之際,歌舞升平的大平景象被金人南侵的鐵騎踏破,山河的破碎和民眾的苦難激發了詩人們救亡圖存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明清小說繁榮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①商品經濟的發達,工商業城鎮興起,市民階層崛起,對文學的需求增多。

②社會識字率的普遍提高,更多的下層文人從事小說創作。 ③印刷術不斷完善,書坊書肆迅速發展。

④各種社會危機、社會矛盾逐漸加深,使一些文人對現實進行批判。

小結:我國詩歌發展源遠流長,上下綿延4000余年,從詩經到楚辭,從漢賦到唐詩,歷代詩歌體制一再演變,詩歌風格、表現手法亦隨之而異。詩歌的發展變化深受創作者性格、興趣、素養、閱歷和社會現實以及詩歌文體自身的演變規律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唐詩漸衰后,宋詞和元散曲相繼興起,它反映了詩歌由簡趨繁,由粗趨細的內在發展規律。

第五篇:高中歷史必修三:第六單元 第26課 改變世界的高新科技教案 岳麓版必修3

第26課 改變世界的高新科技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熟悉20世紀后半期誕生的主要科技,理解高新科技的時代內涵,了解新興學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價值。認識高新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對人類生活產生的深遠影響。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教師講解,結合圖片材料歸納總結,形成認識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高新科技特性的認識,滲透科技與人文精神并重、發揮科技積極作用的情感教育。

二、教學重點:網絡技術及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三、教學難點:信息時代的特點

四、教學方法:教師講析為主,師生討論為輔

五、課時安排: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人類不斷探索自然,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20世紀,電子計算機、遺傳工程、航天技術等一系列高新技術誕生,改變著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改變著整個世界。

(二)講授新課

一、電腦與網絡 (1)互聯網誕生的背景

以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互聯網的誕生奠定了理論基礎。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誕生。隨著微電子技術的發展,計算機不斷更新換代。20世紀90年代以來,計算機技術發展十分迅速,產品不斷升級換代。未來的計算機將朝著微型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方向發展。20世紀60年代末,在美蘇爭霸的“冷戰”時期,美國處于和蘇聯爭奪世界霸權的需要,加緊了對信息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直接推動了互聯網的產生。

(2)互聯網的誕生和發展 互聯網是超大規模的計算機及其相關設備組成的信息與服務共享的網絡。1969年美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采用分組交換技術的計算機網絡ARPANE,這是計算機互聯網(因特網)的前身。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進一步發展為全球信息網。全球信息網(WorldWideWeb),音譯為萬維網,顧名思義就是包羅萬象的可存取信息的全球性網絡。它是人們可以進行相互交流的抽象空間,主要由互聯的文本頁面、圖像、動畫、音像及三維世界構成。

(3)互聯網的功能和特點

互聯網是通過計算機網絡傳播信息的文化載體,這種以數字化的方式存儲、處理和傳播,以比特為計量單位的電子媒介被人們稱為“第四媒體”。國際互聯網的應用豐富多彩。例如,收發電子郵件、資料檢索、瀏覽新聞、休閑游戲、網上購物、網上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網上談心等等。網絡媒體作為一種新的傳播媒體,具有界面直觀、音色兼備、鏈接靈活和高速傳輸的特點?;ヂ摼W不僅具備傳統媒體的所有用途,而且具有傳統媒體不具備的優勢,互聯網作為繼報紙、廣播、電視后的第四媒體,已經融入到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為人類提供了極其豐富的信息源,是人類進入信息化社會的顯著標志。信息化社會既是科技革命的成果,也帶來了一場經濟革命。在互聯網時代,人類的生產、生活、工作和思維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

二、探索生命的奧秘

生命的奧秘是人類永遠在思索的問題。20世紀50年代,生物學理論研究有了巨大的進展,這構成了我們今天生物技術、遺傳工程的基礎。

生物工程技術屬于綜合性學科,建立在計算機、化學等領域各自的技術進步上,其發展時間雖然并不是很長,但是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矚目的,而且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也十分深遠。

遺傳工程的進展是針對人類自身的,也是生物工程的最重要的內容。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國際人類對自身了解的關鍵性的進步。我國的科研力量在憑借人類生命奧秘這項偉大事業中也發揮了很重要的角色。

三、登上太空

對于太空的探索和人類對于人類自身的探索幾乎是同步出現的。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從蘇聯拜科努爾發射場升空,它標志著人類的活動空間已經從陸地、海洋、大氣層擴大到了宇宙空間,人類從此打開天門,放眼宇宙。航天事業的投入是極其巨大的,因此沒有雄厚的國力支持,根本無法取得進展。然而,航天事業的發展對于整個人類來說意義重大。從人類發展的前景來看,今后人類的足跡將延伸至整個宇宙,而地球的資源已經發出枯竭的危機信號了,我們一方面在進行可持續發展的努力,一方面也要不斷尋找新的資源,而整個太空還是一座根本沒有人類印記的巨大礦藏。

航天事業在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比如我們每天都可以在電視上看到或從廣播中聽到天氣預報,正因為有了衛星拍攝的氣象云圖的幫助,我們才可以更加正確地預測天氣,從而給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很大的便利和保障。

我國在火箭、衛星等航天技術方面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較快。而“神五”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并順利返回,標志著我國在航天事業方面攀登上了新的高峰,并且完全有能力向更高更深的領域繼續前進。

(三)鞏固小結:計算機的出現,把人類社會引入“信息時代”;網絡使地球縮小成了一個“村”;生物科學的發展使我們對自身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生命奧秘的大門被一層一層地打開;航天科學的發展為人類開辟了更廣闊的活動和生存空間。

(四)課堂練習:課后閱讀與思考、解析與探究

(五)課后作業:課后自我測評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貴州省建設城鄉建設網下一篇:高中生勞動節游玩作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