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高中歷史教學范文

2023-09-17

高中歷史教學范文第1篇

盡管國家十分重視素質教育, 一些地方的素質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由于應試教育根深蒂固的影響, 中學歷史教育現狀仍然堪憂, 歷史學科的地位尷尬, 被貶入“冷宮”, 視為“副科”。甚至為了應付考試, 出現“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講臺上教師發黃的講義, 講臺下睡意十足的學子, 課堂成為教師唱獨角戲的舞臺, 學生成為被迫接受知識的木偶……

“拿什么拯救你, 我的歷史學科?!”

二、我在教學中有如下幾點感悟

1. 端正態度, 歷史學科輕視不得。

對于歷史學科而言, 只有當學生明確了學習歷史的意義時, 他們的學習內驅力才能增強, 才會對歷史產生興趣。

2. 激發動力, 讓學生感受成功。

著名的教育家魏書生說過:“你看別人都是天使, 你就生活在天堂中;你看別人都是魔鬼, 你就生活在地獄中。”我們要學會用欣賞的眼光, 贊美的語言來對待學生。

看著名教育家魏書生的演講錄相, 有一件事著實讓我感動:在魏書生接管的第一屆實驗班中, 有一個學生連自己父母的姓名也寫不了, 第一次語文測試中只得了“8”分, 而魏老師卻對這位學生說:“你很棒, 平時既不聽講, 又不做作業, 竟然還能考‘8’分, 你很有天賦嘛!”

3. 張揚個性, 做學生的“偶像”。

首先, 教師要為人師表, 在言行舉止, 思想品德等方面嚴格要求自己。中學生情感波動大, 想象力豐富, 對感興趣的人和事物敏感, 而且特別有模仿能力。我有一個同事, 課講得很好, 人也很幽默, 學生都喜歡他, 但他有個壞習慣, 就是每次上講臺時, 總是習慣性地拎一下褲子。有一次, 應他之邀, 到他的課堂上學習, 竟然發現他的學生上講臺時, 也會下意識地拎一下褲子!教師教給學生的不僅是專業課上的知識, 還會包括老師的習慣、人格, 甚至是魅力, 這就是“身正為范”的意義所在。

其次, 教師還要有“又博又專”的知識, 能在學科之間相互滲透, 旁征博引, 游刃有余。如講美國南北戰爭背景時, 你可適當引申地理課上關于美國南北方的自然環境差異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生產方式的差別;在講辛亥革命失敗標志時, 引用魯迅《藥》里面的一句話“街市依舊太平”, 來說明辛亥革命前后社會性質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再次, 我們在課堂上必須注意一些基本的技能:如語言上要幽默風趣, 板書要流暢變化, 教師能把知識點講得通俗易懂, 深入淺出, 符合學生實際認知水平等等, 這就是“學高為師”。

好的歷史課應該具有豐富的情感, 深刻的感染力和濃厚的生活氣息。老師的一言一行, 一顰一笑, 都可能對學生產生影響。學生喜歡老師, 就會喜歡老師上的課, 愛屋及烏。

4. 善于引導, 讓學生投入角色扮演。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 主動構建形成認知的過程。杜威提出了“在活動中學習”的理論。講臺其實就是舞臺, 教師是導演, 學生是演員, 教師引導學生扮演角色, 進入歷史情境, 主動參與、體驗和感受歷史過程, 探索和認識歷史問題, 從而增進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加深對歷史的認識。

比如, 我講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時, 并不忙于講什么是“休養生息”, 內容如何等等, 而是先問學生, 秦朝是怎樣滅亡的, 漢朝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建立的, 建立者人生經歷如何, 然后請同學們把自己想象成漢高祖劉邦, 大家都覺得很有興趣, 積極的展開思維。秦朝暴政導致王朝的短命而亡, 而漢高祖邦又親身經歷了秦末農民戰爭, 深深感受到“馬上打天下易, 治天下難”, 加之長期的戰爭, 社會經濟凋敝, 所以漢初采用“黃老思想”, 無為而治, 與民休息, 便成為當時歷史的必然選擇。答案很自然地就有了, 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也上來了, 這比直接生硬地講歷史背景, 效果明顯好多了。

5. 善假于物, 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古代的荀子曰:“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 善假于物也。”教育部長陳至立提出:“要把現代教育技術當作整個教育改革的‘制高點’和‘突破口”’, “要深刻認識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應用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充分認識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要求, 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可見, 善于運用工具對于一件事情的結果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比如, 講授“抗日根據地的鞏固”這部分內容時, 先播放一首學生熟悉的革命歌曲《南泥灣》, 讓學生在優美的歌聲中感受到南泥灣由“草莽叢生、野獸出沒”被開辟成“到處是莊稼, 遍地是牛羊”的這部分“陜北的好江南”的過程。然后教師問學生:這首歌曲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的什么階段?當時敵后抗日根據地面臨什么困難?中國共產黨采取了哪些措施?結果如何?以此引入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把苦學變為樂學。

高中歷史教學范文第2篇

一、歷史課堂教學的基本過程可歸結為:導入—閱讀—討論—歸納—鞏固

導入。導入是教學設計的首個環節, 筆者認為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它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氛圍及整個教學過程。經常使用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教師精心設計一些導語圖片歌曲等多媒體素材, 創設課堂情境, 活躍思維, 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另一種是精心設計一些思考題, 創設問題情境, 引發懸念, 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和熱情。

閱讀。教材是根本, 它是教學的依據也是新課標的具體體現。在歷史教學中指導學生對教材進行認真閱讀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也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求知的基本途徑和方法。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在根據教學目標有所側重并展示給學生, 讓學生緊扣教學目標獨自有目的有重點地閱讀, 泛讀精讀結合。

討論。這是最能體現新課標新理念的一個環節, 因為它要做的就是必須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怎么做呢?一是準備工作, 叫做“學情分析”, 要了解你的教學對象, 年齡特點、知識結構、思維能力、對社會的認知等等, 做到心中有數。接下來就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了, 開展的主要形式分組討論或者自行展開討論, 要求學生把難點、疑點找出來, 引導啟發學生討論, 重視利用教材中現存的思考題、材料題, 也可根據學情挖掘教材中深層次知識點或聯系社會現狀世界形勢設疑。如在必修Ⅱ《當今世界的經濟區域集團化》教學設計中設計的問題, “到2004年1月1日, 由墨西哥、美國和加拿大3國簽署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生效已整整10周年。根據以上材料你認為墨西哥 (發展中國家) 加入區域經濟集團的利弊得失有哪些?中國加入WTO組織已有五年多的今天是否也有這些利弊得失?舉例說明。”

歸納。通過討論把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后還是要回歸到教材, 教師簡要歸納教學內容, 強調教學重點, 同時也可作適當的延伸, 讓學生進一步把握要點, 理清歷史發展線索, 弄清前后聯系, 理清思路。

鞏固。督促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進行識記或布置書面作業, 介紹些相關書籍或網站以拓展學生知識面。走出課堂進行實地調查, 訓練學生的搜集信息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 同時讓學生貼近社會和生活。各種方法都可以視情況選擇, 避免單一的“背”和“寫”。

二、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必須視情況選擇合理的教學方式

目前, 很多調查都反映, 學生喜歡歷史, 但不喜歡上歷史課。不少學生認為歷史學習就是聽老師講授, 然后按老師的要求認真地去“領會 (背) ”“掌握 (記) ”, 然后在考試中得到一個高分。這些都極大地制約或誤導了學生個性化思維的展開。于是要求歷史教師應根據新課程的要求, 在歷史教學中盡量運用參與式教學, 把學生調動到歷史教學活動中去。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學活動, 調動學生動腦、動手, 學會自己搜集、整理、運用各種歷史資料, 自己探究、質疑歷史過程。這樣, 中學歷史課的面貌會發生根本性改變, 歷史教學的質量就會有顯著提高。是的, 這樣的確使歷史教學有了很大改觀, 但我們要記住:方法是為實現目的服務的。我們要想想過多的關注方法又會怎樣?一般地說, 常規的教學方法大致有以下幾種:講授法、情景復現法、問題探究法等等, 各種教學方法之間的關系不是排斥的, 而是相互聯系, 互為補充的。巴班斯基認為:“有關最優化地綜合運用各種方法的概念永遠是具體的 (不是包羅萬象的) , 那些對于一些條件來說是很成功的、有效的方法, 對另一些條件、另一些專題、另一種學習形式來說就可能是不適應的。”具體來說, 比如“講授法”是一種最傳統最基本的歷史教學方式了, 在新課程背景下, 這種方式仍然有它的特點和優點, 一些概念 (如“殖民地半殖民地”) 、制度 (如“分封制”) , “講授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 在教學方式設計時, 教師必須充分考慮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環境以及教師自身素質等綜合因素, 科學地取舍各種教學方法并靈活運用才是關鍵。

三、歷史學習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人們積極探究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有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20世紀的科學巨匠愛因斯坦有一句經典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梢姽沤裰型獾膶W者、科學家都公認“興趣是學習成功的第一要素”。前文提到的學生喜歡歷史但不喜歡上歷史課, 不就是傳統的教學方法磨滅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嗎?筆者也說過, 如果“導入”不佳使學生沒有興趣聽下去的話, 將直接影響到整個教學過程。怎么培養呢?一是明確學習目的, 培養間接興趣。針對歷史教學中要識記大量的知識點而產生的厭學情緒, 可從學習歷史的目的上去引導:了解過去—反思現在—展望未來, 以此來重新樹立學習的信心。二是利用多媒體素材培養直接興趣。新課程下的歷史教材本身就有精美的圖片資料, 通過現代教學手段又可以創造出豐富而優美的教學情境, 讓學生在情緒上受到感染, 在教師的引導下翱翔于這美妙的歷史空間。三是設置問題引發探究興趣。設疑導學已是當下最普遍也是非常有效的激發興趣的手段, 一個好的問題能活躍思維、引發強烈的求知欲。四是充分利用海量的課外資源開拓學生視野, 深化研究興趣, 培養創新精神。

摘要:本文試對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進行總結, 即圍繞如何進行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歷史學習興趣的培養等方面進行探微。

高中歷史教學范文第3篇

一方面, 長期以來, 歷史學科一直被認為是“副科”, 家長學生都不重視, 導致學習時間保證不了, 特別是一些學生認為歷史課就是記記背背, 沒有什么智力含量, 只要努力記就一定能學好, 所以課余時間學生基本上不學歷史, 把時間用在學習“主科”上。正所謂態度決定一切, 對歷史學科的不重視直接影響到了教學效果。

通過多年對高考的關注, 我們很清楚地認識到了歷史學科的重要性, 在高考中, 歷史分數占100分, 歷史學科的成績直接影響到了學生的高考總分。從高考中歷史出題的角度來看, 并非學生簡單背背就可以得高分, 學生需要有分析問題、分析材料的能力。做題方法的積累、答題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如果學生只是在快考試時進行突擊性背誦, 那是很難取得一個理想的成績的。很多同學在歷史考試后抱怨背書沒有什么用, 直接靠背誦就能拿分的題少之又少。這類問題的出現, 原因無非就是學生們做題太少, 不注意歷史學習是總結思考, 從而不會學以致用, 不會分析問題, 找不到答題的入口。

另一方面, 歷史學習中確實需要記憶一些知識, 涉及到很多的年代、事件、人物、地點等紛繁復雜瑣碎的知識點, 記憶起來容易混淆, 導致很多學生有畏難情緒。為了取得一個理想的成績, 不少學生便對考試知識點死記硬背, 成為背誦教材和應對考試的機器, 歷史課在他們眼里也成了枯燥乏味的記憶課。而在背過之后, 考試依舊不能取得優異的成績, 打消了學生們的積極性, 以致學生對歷史課提不起興趣, 課堂氣氛沉悶, 學習效率不高。

二、出現問題的原因

我常常會聽到同事們說:“現在的學生真是難教, 對歷史一點都‘不感冒’!”“學生的歷史考得真是很糟糕。”我通過與學生的交流發現許多學生特別是男生對與社會有關的知識其實是很感興趣的, 只是他們不喜歡教條式的、枯燥乏味的歷史課。那么對于老師來講, 就應該從自身的角度出發, 重新審視自己的授課方式。

對于學生而言, 上面提到了學生的歷史學習態度的問題, 不重視和畏難情緒深深地打消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 學習效率不高也就見怪不怪了。

三、有效開展高中歷史教學的措施

(一) 教學方面

1.更新備課方式。

有許多教師認為, 備課只是簡簡單單地去應付學校的各項教學檢查, 對于教學沒有什么太大的作用。部分教師上課只是基于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授課而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情況, 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影響學生的歷史學習的興趣。這種想法固然錯誤, 備課是老師精心準備授課的體現, 在備課時我提出以下建議: (1) 課前調查學生在本節課上希望學到什么知識, 他們對本節課的哪些內容特別感興趣。 (2) 利用互聯網絡, 查找一些和教學內容有關的, 學生感興趣的材料。 (3) 加強集體備課, 優化個人備課。同一級組組成一個備課組, 備課組全體成員定期或不定期地集中在一起, 對將要教的內容進行集體討論。在精心充足備課的基礎上傳授知識, 是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的重要途徑。

2.改變教學方式。

首先, 教學方式要多樣化和科學化。教師要轉變角色, 教師已不再單純是知識的傳播者了, 更多的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與學生一起討論問題的合作者、探究者。學生的學習也要充分體現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理念。改變過去的填鴨式教學, 改變以往學生被動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 對學生提出的不同意見、看法、觀點不隨便斥責或施加壓力, 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的提高。

其次, 教師應該多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 更新課堂教學的方法, 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3.架設知識橋梁, 調動學生思維。

要使學生真正學好歷史, 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借助知識橋梁, 調動學生思維, 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歷史。

結論性內容較多, 這是歷史學科的一大特點。部分老師認為歷史課沒有什么內容好講, 只須向學生灌輸結論, 他們記住該記的內容就行了。其實高中歷史課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認識教材上的結論, 而且要使之理解、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初步分析歷史問題, 老師們要充當學生與知識之間的媒介, 幫助學生架設通向教材的結論的橋梁, 使他們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 培養歷史思維。

4.平時多積累歷史史料, 提高學生興趣。

有句話很有道理:要給學生一杯水, 老師必須有一桶水。歷史老師視野要開闊, 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 都要廣泛涉獵。歷史是一門包羅萬象的科學, 跟什么都沾上邊。教師在課堂上如果只是一味地講純理論的東西, 就很容易使課堂變得枯燥乏味, 學生聽了也會感到沒趣。在課堂上, 偶爾“天馬行空”, 向學生介紹一些有助于他們了解歷史的“課外話題”, 常能讓學生聽得津津有味甚至著迷, 這既能增長他們的見識, 拓寬他們的視野, 又能增加他們對學習歷史的興趣。

5.注意與現實的結合性。

把歷史與時事熱點相結合, 化歷史為現實。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情, 很多學生認為離自己很遙遠, 學起來沒有興趣, 但大部分學生對時事政治比較感興趣, 往往在課堂上老師一講時政熱點問題就聽得特別認真。教師如果能恰當地把歷史與時事相結合, 就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引起他們的共鳴。

6.學法指導是動力。

古人云:“授之以魚, 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能夠順利升學, 以便學到更高層次的知識, 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所以學生最感興趣的是學習方法, 好的學習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 教師要指導學生做好課堂筆記, 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觀察現實問題, 力求做到學以致用。

(二) 生活方面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讓學生“樂”學。

學習歷史的最終目的在于吸取歷史教訓, 更好地推進今天的現代化建設, 而不是簡單地記住歷史。所以教師應該向學生顯示歷史學科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改革歷史考試方法, 用寫作歷史小論文的形式, 調動學生運用歷史思想, 從而增加課堂教學內容;聯系當今世界所發生的學生感興趣的話題, 運用歷史分析的方法, 指導學生對世界形勢發展加以認識;布置有趣味性的作業, 化知識為能力??傊? 校園要強化歷史學科的氣氛, 讓他們覺得學好歷史課還是有用武之地的, 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會逐漸增加。

興趣是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 只有學生對歷史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才能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所以歷史教師應該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上多想辦法, 為學生創設樂學的氛圍, 把歷史課變得豐富多彩、生動有趣, 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2.關愛學生。

人心都是肉長的, 當學生感受到你的愛時, 他們也會回報你同樣的愛。同時, 一旦他們喜歡你, 也必然會喜歡你的教學, 這就是“愛屋及烏”的道理。課后花一兩分鐘時間與不同的學生聊天, 關心他們的身體、學習、愛好等, 這會讓學生覺得老師并不是高高在上的, 而是可以交心談心的朋友。長期堅持下來, 必然會贏得學生的歡迎。老師的親近, 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特別是你教的課的興趣。但要注意的是, 跟學生的關系不能好得沒有距離, 要把握分寸, 要讓你的學生對你既敬又愛。

參考文獻

[1]袁金華等主編.課堂教學論.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6.

[2]王鐸全主編.歷史教育學.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

高中歷史教學范文第4篇

一更新歷史教學觀念

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 我國的教育思想正發生改變, 將教育的最終目標指向了學生的整體發展, 這就要求廣大高中歷史教師對歷史教學觀念進行及時的更新, 改變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模式, 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培養學生的歷史興趣, 對學生的行為進行有效的指導。

二采用問題教學的模式

在教學中要根據教材中的內容為學生設計相關問題, 同時還要考慮到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掌握情況, 通過問題的設置啟發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 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使學生終身受益。首先, 要為學生創造輕松的課堂氣氛, 這是開展問題教學的前提條件, 讓學生在課堂中大膽的發言, 對所講的歷史內容進行提問和探討, 發表自己的看法。

比如在對康熙皇帝進行評價時, 有一位同學說:康熙執政是在十七至十八世紀, 這是一個重要的歷史轉型時期, 但是康熙沒有看到這一點, 不斷鞏固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重視農業而忽略對工商業的發展, 進行閉關鎖國, 沒有順應歷史的發展, 使得中國社會發展停滯不前, 最終導致了清王朝的沒落, 阻礙了國家的發展, 所以, 人們對他的評價不正確, 過高地評價了康熙的地位。對此, 筆者給予了高度的贊揚和鼓勵, 讓同學們就這位同學的觀點進行討論, 同學們踴躍發言, 表述自己對康熙帝的看法, 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 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其次, 教師要為學生設置合適的問題情境。課本中的內容通常具有很強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學生在理解時存在一定的困難, 一般都是靠死記硬背, 對歷史的理解不夠充分。

如在進行彼得一世改革部分的講解時, 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這部分內容, 向學生介紹了改革的背景。并設置問題情境:當時俄國的內外形勢十分混亂, 假如你是亞歷山大二世, 你會對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和軍事進行什么樣的變革?借助這種問題情境, 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1861年的俄國農奴制改革。此外, 要增強課堂對學生的啟發作用。比如在進行西方國家殖民擴張內容的講解時, 向同學們提問:為什么目前亞非拉國家的發展比較落后, 而西方歐洲國家都很富有呢?借助這個問題, 啟發學生的思維, 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 培養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

三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

教師要從三個方面做好對歷史教學方法的創新, 分別是在教學中加入對野史的講解, 突出分析問題的方法以及帶領學生進行對歷史的研究。

在教學中加入對野史的講解, 能夠豐富教學內容, 使教學更加人性化, 有利于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在對漢武帝的專制進行講解時, 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漢武大帝》的相關片段, 講解漢武帝統治時期的野史, 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向學生講述相關知識, 在一種輕松歡樂的氣氛中完成相關歷史知識的學習。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在教學中要加強對思維方法的灌輸。歷史知識的內容較多, 學生很難理清頭緒, 因而覺得歷史難學。教師要向學生傳授學習的方法, 理清分析問題的思路, 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在講解“新航路開辟對世界的影響”時, 不要按照書上的內容進行死板的總結, 可以向學生提問:新航路中的“新”具體表現在哪些地方?引導學生總結:新航路是一條人類文明的交流之路、是西方殖民掠奪之路、是世界聯系之路、是思想融合之路。這種靈活的總結, 使學生理解起來十分容易, 方便學生們的記憶, 又同其他知識聯系起來。教給學生用歷史的思維去分析問題, 用正確的方法去學習歷史。

在教學的過程中, 要以學生的興趣為基礎, 帶領學生對歷史進行探究??梢宰寣W生結成歷史研究小組, 讓其自主選擇研究命題和方向, 在課后查閱有關資料, 并總結自己的研究成果, 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四總結

以上是對高中歷史教學創新的論述。主要從三個方面開展創新工作, 通過不斷努力, 做好高中歷史教學工作, 進行積極有效的創新。

摘要:歷史是高中的一門重要學科, 傳統的歷史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和教育目標的要求, 因此要對高中歷史教學進行創新。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 提出了具體的創新辦法。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創新

參考文獻

[1]唐岸映.新課改條件下高中歷史教學方法的創新[J].科教文匯 (中旬刊) , 2011 (9) :170~171

高中歷史教學范文第5篇

摘 要: 高中歷史教學評價體系的標準很多,歷史核心素養是重要的一個方面。根據教育部出臺的相關政策規定,歷史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五個方面?;诤诵乃仞B導向的高中歷史教學評價體系的內容模式在這五個方面加以完善,為學生的素質教育做出貢獻。

關鍵詞: 核心素養 高中歷史教學 評價體系

高中歷史教學評價體系是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評價體系指對教學活動中教與學雙方活動的效能進行綜合評判。該評價的依據是教學目標和教學原則,然后利用各種測試手段和評價技術對教與學的達標(原則)程度給予評定,以便提供信息,改進教學或對被評對象(教師或學生)做出某種資格的證明。既要重視教學工作的總結性評價,以便鑒別、甄選,更要重視教學的形成性評價,有利于完善教學;既包括對教學系統的外部評價,又包括學校內部評價。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與教學評價體系的結合將對教與學、教師與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一、以唯物史觀素養為評價導向

唯物史觀,即歷史唯物主義。它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基石之一。它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學說,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進行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基礎。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并把它應用于研究人類社會發展,形成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理論。唯物史觀的創立是社會歷史學說的一次偉大革命,它第一次科學地論證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闡明無產階級的偉大歷史使命是推翻資本主義,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指明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即必將代替資本主義。

歷史知識具有客觀性,指明了歷史發展的脈絡。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均體現了唯物史觀。我國每一時間段的歷史畫線都是根據客觀的歷史對象進行分類。歷史人物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均具有真實性,在檔案資料中均有記載,甚至有相應的歷史遺跡加以佐證。中學生通過歷史的學習,樹立唯物的歷史觀,培養歷史素養。在高中歷史教學評價體系中,把握歷史的發展規律、注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以更加客觀的角度看待世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以時空觀念素養為評價導向

自從宇宙誕生之日起,時空就已存在?!坝睢奔纯臻g,“宙”即時間,人類對時間與空間的思考,也從未停止。時間是客觀的,分秒的流逝不會因任何事物而改變,時間成為記錄與衡量事物的標準??臻g亦是如此,三維空間容納萬事萬物,將每一事物定位在坐標上。時間與空間的組合使得每一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精確的記載。

(一)歷史紀年

歷史時間需要被記錄。歷史紀年是表述歷史時間最主要的方式。在歷史教學中,歷史紀年方式是學生了解歷史事件的入門知識。沒有歷史紀年方式,歷史事件的時序性就難以表述,歷史教學就會陷入混亂。歷史紀年法多種多樣,有公元紀年法、干支紀年法、年號紀年法、廟號紀年法、民國紀年法等。例如,一般以基督誕生日為公元一年,現在是公元二〇一八年,這就是最常用的公元紀年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個符號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個符號叫地支,天干地支一一組合,就是干支紀年;年號紀年就是以某一皇帝的年號為準,乾隆十三年,就是從乾隆皇帝即位起到第十三年;廟號紀年就是以皇帝的廟號為準進行紀年,廟號即謚號;民國紀年法即一般所說的民國多少年,民國二十一年即1932年。同時各國各個時代的紀年法也具有不同。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需要了解歷史事件的時間,不同的時代采取不同的紀年法,有利于加強對歷史事件的記憶,同時對事件產生的背景也會有所了解。我國具有不同于他國的紀年方式,是幾千年以來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之所在,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與中國記憶。

(二)歷史地圖

歷史地圖是歷史空間最直觀的體現。不同的歷史地圖體現了不同的歷史內容。地形圖體現了某一區域地形地貌的情況,根據地形圖,可以還原戰爭發生、城市形成的情況;區域圖展現了一個地區的基本情況,根據區域圖,可以窺見當時某一區域的分布等情況,如秦滅六國的線路圖,展現出秦國與六國的位置、殲滅的時間等,通過地圖,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合縱連橫”的策略;物產、農業糧食等分布圖生動地展示了物種交換的情況,是對歷史事件的側面反映。因此,無論在教師授課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地圖都是很好的學習工具,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學習歷史時,充分地利用地圖,圖文結合,可以使得歷史事件更加直觀生動,加深記憶,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時間與空間的結合,橫向與縱向的交匯,將歷史放到立體的空間學習,能夠在大腦中形成清晰的記憶。歷史不再是書本的紙片化,而是時間的動態和空間的概念。

三、以史料實證素養為評價導向

史料是歷史研究的論據,歷史事實是否真實可信,具有說服力,需要大量的史料加以證明。史料的種類繁多,包括歷史遺跡和歷史文獻。歷史遺跡一般指實物,如墓葬、宮殿、器物等。歷史文獻則包括各種文字的或口傳的記錄,如甲骨文、金文、簡牘、帛書、正史、檔案、志書、銘刻、信札、筆記、碑文、墓志、譜牒、契約、賬簿、道書、佛典、儒家經典、報紙雜志、傳單廣告、訪問報告、民歌文字等,一切具有意義的文字記錄無一不是史料或包含史料價值。文獻史料繁多,但存在非客觀的記載。史跡遺存與歷史文獻各有特點,難以相互替代,但可相互補充。同時,在人類社會的歷史長河中,人們對史料的了解、認識與記錄等受不同時間、空間及自身的限制,故在研究、編撰或傳播歷史時必須以科學的觀點與態度加以正確處理和運用。

在高中歷史評價體系中,讓學生了解史料的搜集、整理、運用的方式方法,去偽存真,提高辨別史料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實證精神。學生通過真切的感受,了解歷史的真實性。比如《國家寶藏》這一欄目,就是將具有重要價值的文物實物進行展示,探尋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從而提高歷史的可信度。節目中精彩的講述、完美的演繹,將枯燥的歷史書本展示出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在歷史課的講述中,也可以采用這樣的方式,帶領學生走進博物館、紀念館,親眼親耳真切地感受歷史的變遷,更讓人印象深刻,更加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以史料實證素養為導向,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一種重要的方式。

四、以歷史解釋素養為評價導向

歷史解釋是歷史研究的基本程序之一,通常指對歷史事實的實際發生過程及其原因加以說明,亦即對“發生了什么”和“為什么發生”這兩個基本問題做出回答。它是歷史學家賴以超越簡單的描述,使自己的研究進入理論和科學規律軌道的基本手段。但是,自20世紀末迄今,對歷史解釋的含義一直存在爭論和分歧,其中最重要的有兩種觀點:(一)以W.狄爾泰、R.G.科林伍德和H.I.馬羅等人為代表的所謂“直覺主義者”認為,解釋=通過“感覺”來理解;(二)傳統的經驗主義者認為,解釋=通過揭示原因和描述事實理解。當代著名波蘭歷史學家J·托波爾斯基在《歷史研究方法論》一書(華沙,1973)中把歷史解釋分為下列五類:(一)描述性解釋;(二)發生性解釋;(三)結構性解釋;(四)定義性解釋;(五)因果性解釋(參見“歷史理解”、“描述性解釋”、“發生性解釋”、“結構性解釋”、“定義性解釋”、“因果性解釋”條)。

學生學習歷史不僅僅是了解簡單的歷史事件,更是揭示歷史事件背后發生的真實的原因,客觀、公正、辯證地評價歷史事件。學習歷史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記住簡單的歷史事實,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在講述中國近代歷史中,對西方技術的引進,不能只看到技術的革新對中國的積極影響,更應看到深層的影響,西方列強通過技術這一手段對我國的侵略滲透是值得深思的。教師在教授學生基本知識的同時,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至關重要。積極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運用歷史的方式方法正確地看待歷史,才是歷史學習的根本目的。以史料素養為評價導向,學生可以區分歷史中的事件與解釋,形成自己對歷史的認識,以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

五、以家國情懷素養為評價導向

“家國情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所謂的“家國情懷”是主體對共同體的一種認同,并促使其發展的思想和理念?;緝群覈瑯?、共同體意識和仁愛之情;實現路徑強調個人修身、重視親情、心懷天下;既與行孝盡忠、民族精神、愛國主義、鄉土觀念、天下為公等傳統文化有重要聯系,又是對這些傳統文化的超越?!凹覈閼选痹谠鰪娒褡迥哿?、建設幸福家庭、強化公民意識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歷史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與靈魂,只有了解一個國家的歷史,才能理解這個國家的今天。比如,學習古代思想歷史,我們會了解朱熹、王陽明等理學大家的思想;學習科技史,我們會驚嘆于古人的發明創造;學習經濟史,可以了解不同經濟形態對我國歷史的影響。歷史文化的深厚積淀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都會受其熏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學生通過對我們國家歷史的學習,加深對我國文化的熱愛。經過歷史沉淀的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與價值??梢耘囵B學生的文化素養,從而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形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培養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學習歷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對國家、社會做出貢獻。

綜上所述,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與高中歷史教學評價體系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歷史核心素養健全了高中歷史教學評價體系,對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塑造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義。這套體系的評價標準將在未來的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發揮關鍵性作用。

參考文獻:

[1]夏宏業.談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8(02):110-111.

[2]王偉星.論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洞察力的培養[D].揚州:揚州大學,2017.

[3]陳超.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與培養[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9).

高中歷史教學范文第6篇

摘 要:隨著新課改理念的深入發展,對我國高中階段歷史學科的學習也相應有了更高的要求。高中歷史教師以往那種簡單、枯燥的教學方式已不再滿足新課程理念之下的歷史學科的學習需要。這樣的背景之下,學生需要一種新的高中歷史教學方式來更好地調動學生對于歷史學科學習的積極性,滿足學生對于高中歷史學科的學習欲望,幫助學生在歷史課堂的學習過程中,保持長久的學習熱情,獲得進步。因此,基于高中新教材的改變探索高中歷史授課方式的有效性提高的途徑,在新時代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高中歷史;有效性;新課程;新教材;教學方式;課堂教學

引言

高中階段是學生成長發展的重要時間段。歷史學習能夠幫助學生深入、完整的了解中國歷史的過去,明白中國發展的歷史脈絡,學會用歷史的眼光辯證的看待問題,做一名合格的中國人。隨著高中教材的不斷改版,新教材的出現對于教師授課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教師應該推動教學方式的改變,深入貫徹落實新課程理念的同時,推動高中歷史課堂創新發展,從而推動我國高中歷史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

一、影響我國新教材背景下高中歷史有效性教學的重要因素

伴隨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教育事業也處于不斷發展的蓬勃時期。但由于教材的不斷改變,存在極個別教師不能及時跟上改變步伐,授課內容落后,教學方式陳舊,無法實現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新發展。除此之外,我國應試教育的影響根深蒂固,多數教師依然固守應試教育的傳統,在課堂教學中沒能對課堂主體的學生進行很好的關注,忽略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采取強行“灌輸”的方式追求分數的進步。與這一上課方式存在差異的是,部分教師倡導自由課堂,過于重視課堂談論,導致課堂混亂,討論也難以得到一個很好的效果。以上并不是高中歷史課堂出現的所有問題,只是簡單的列舉,但是從這些敘述中,關于“基于新教材的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的探索已顯得十分必要。

二、基于新教材的高中歷史教學策略探究

(一)高中任課教師教學觀念形式的改變

在新的教學背景下,老套陳舊的教學觀念與教學形式顯然已經不再符合高中歷史的授課需要,長此以往,只會消減學生對于高中歷史這一學科的學習積極性,失去學習欲望。因此,高中歷史課堂的任課教師應當展開教學探究,探索適合當下新教材的新型教學方式,讓教學跟上時代改變的步伐,不斷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幫助學生實現高中課堂的高質量學習。

(二)重視歷史教學的時空觀念,加深歷史了解

高中歷史是一門理解性的學科,多數教師教學經常會將他作為一個記憶性學科來授課,忽略了這一學科的“理解性”特點。而“時空觀念”是基于歷史學科理解性的基礎之上,提出的一個新型概念。它注重歷史事件發生的時空脈絡,注重探索實踐之間的串聯性、邏輯性,尋找事情與事情之間的必然關系,借助時空這一概念,繪制歷史學習脈絡。教師在上課時,有意識地幫助學生運用時空觀念來進行高中歷史的學習,有利于幫助學生構建歷史記憶,理解性的實現歷史記憶,加深對于歷史這一學科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我國法律制定的過程中,很多學生會抱怨各種法律條文的枯燥無味,難以進行記憶,遺忘現象嚴重。教師在進行這一環節的授課時,可以幫助學生利用時空觀念,理清上一部法律與下一部法律之間的關系。明白在怎樣的背景下,是因為什么原因才需要這樣一部法律的出現,而作用又是什么,基于這樣的理解性記憶來架構這一章節的教學,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三)有效控制課堂討論的度,提升課堂討論的質量

在高中歷史學科的學習過程中,課堂討論能夠提高學生對這一學科的理解,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現狀是課堂討論不足,或者是課堂討論過于放開,最后的結果是上課時間并沒有得到有效利用,上課質量降低,課堂討論變得沒有意義。高中歷史的任課教師應當把握好討論的度,充當引路人的角色,減少沒必要的討論,提高課堂討論的質量。

例如:教師在進行課堂討論之前,對于討論問題應進行提前設計。調整討論角度,輔助學生探索問題,設置引導性話語幫助學生理解問題,在關鍵時候適當給出教師自己的意見,進一步激發學生觀點的提出,促進課堂多元化發展,實現課堂討論的有效性,從而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質量。

(四)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的質量

在高中歷史課堂的學習中,教師不僅應當落實對于學生的知識教育,更應當采取合適的方式,創新課堂,提高課堂的質量,幫助學生完成對于知識的深入理解,提高學生對于高中歷史學習的積極性。不應該因循守舊,墨守成規,將教學目標定義為完成教學,忽視學生對于課程的更高需求。

例如:在學習“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這一歷史章節時,教師可以適當拋出問題引發課堂討論,積極組織小組合作,進行情景教學。同時利用現代多媒體的教學設備,尋找相關的影視資料,或者是相關的教育視頻,從影視的角度引發學生對于這一制度的思考,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當充分適應新教材的不斷改變,尋找學生學習的要點,在滿足學生學習欲望的同時,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實現對于高中歷史課堂的有效性教學。

參考文獻:

[1]李霞.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分析[J].高考,2021,(30):71-72.

[2]陸雪輝.新課標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新探[J].啟迪與智慧(中),2021,(10):90.

[3]關希龍,魏田燕.新課改下時空觀念對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分析[J].家長,2021,(26):105-106.

上一篇:技術經濟學的研究方法范文下一篇:如何保健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