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威海對外加工貿易論文

2022-04-23

想必大家在寫論文的時候都會遇到煩惱,小編特意整理了一些《威海對外加工貿易論文(精選3篇)》相關資料,歡迎閱讀![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加工貿易取得了飛速地發展,但目前由于國內外各種嚴峻的形勢,特別是這次金融危機,使得我國的加工貿易面臨著轉型升級。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要求我國加工貿易的區域格局得到優化。本文分析了我國現在加工貿易的區域格局,并探討了其形成原因,就如何優化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威海對外加工貿易論文 篇1:

關于山東加工貿易區域梯度轉移的對策思考

加工貿易是山東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重要方面。加工貿易的發展對于促進山東的經濟增長、就業、稅收、創匯等方面功不可沒,是吸收外資的重要方式和外貿出口的主要力量。但是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受外部市場需求萎縮、內部轉型升級迫切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山東加工貿易發展的國際國內環境要素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向山東西部欠發達地區進行梯度轉移已成大勢所趨。加快推進加工貿易區域梯度轉移,是充分發揮山東各地區的優勢,實現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和區域協調發展,全方位參與經濟全球化,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大戰略。

一、山東加工貿易區域現狀及格局演變

山東的加工貿易發展源于山東東部沿海地區,這是因為這些地區具有優越的環境和良好的投資合作條件。由于加工貿易具有兩頭在外的特點,沿海地區運輸便利,信息流暢,物流成本較低,加之加工貿易發展初期給予沿海地區的諸多傾斜政策,使得外資首先流向這些地區。是外商直接投資地區分布結構的特征反映,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今天,雖然近年來隨著中西部投資條件的改善和政策的引導,加工貿易項目不斷增多,但這種不平衡狀態依然沒有打破。加工貿易在沿海和內地之間尚未形成一種有效的轉移機制,形成一個合理的產業階梯,山東的加工貿易仍然集中在青煙威地區。表現在加工貿易總量上,2010年青島完成加工貿易進出口為229.6億美元,煙臺為246.1億美元,威海為79億美元,三地共計完成加工貿易進出口額554.7億美元,占全省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的近83%,其他14地市只占17%;2011年有所變化,1~10月,青島完成加工貿易進出口為155.04億美元,煙臺為199.78億美元,威海為58.32億美元,三地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為413.14億美元,占全省加工貿易比重不到80%,而中西部地區升至20%多一點,這種東部處于絕對優勢的地位仍未有較大改變;在加工貿易質量上,高端產業和大項目大都聚集在東部地區,尤其是世界500強企業投資仍對東部情有獨鐘,所以在產業增值率與獲利水平上,東部也大大優于西部,形成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不平衡局面,隨著加工貿易的深度發展和國際形勢的多變,這種不平衡性的局限性越來越明顯:東西部經濟差距拉大,導致產業流通不暢,東部大量中低端飽和產業缺少轉移渠道與承接地,限制了打造高端產業聚集區戰略的實施與發展;加工貿易過度集中使得東部未來發展面臨土地、資源、環境、勞動力等方面的巨大壓力;西部自我發展能力落后,加重了外部支持和財政負擔,影響了山東邁向經濟文化強省的步伐等等。因此,加快山東加工貿易從“區域失衡型”向“區域協調型” 發展也是轉型升級的應有之義。

二、山東加工貿易區域梯度轉移的制約因素

由于山東東部沿海開放較早,加之勞動力資源豐富且素質較高,工業基礎設施齊全,物流條件好,加工配套能力強,這些都為發展加工貿易提供了有利的客觀條件,同時,山東東部地區毗鄰日韓,交通便利,為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提供了便利。而山東西部地區受地理位置、歷史因素和政策方面等條件的限制,至今尚未完全具備承接轉移的條件,因而還未形成山東東西部之間有效的加工貿易傳遞和轉移機制。

1.思想解放程度不夠

從世界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來看,經濟發展水平與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意識互為因果。山東東部地區重商的齊文化與魯西重“禮”的魯文化,以及儒家文化與現代商業文化強調的創新、進取精神引發不同地域人們不同的態度和行為。山東省西部地區經濟基礎相對較差,人們比較封閉,傳統的思想觀念與意識還比較強,而商品經濟意識卻很薄弱,缺乏大膽的開拓和創新意識,對外開放度程度不高。在經濟領域,主要體現在政府服務環境、人文環境、創新能力等方面,如政府改革行政管理的思想解放不夠,營造良好的招商引資環境的凝聚力不強,市場主體法治、信用意識薄弱,小農思想濃厚,參與國際經濟循環的意識不強等。這些意識極大地限制了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山東西部和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差距雖然主要表現在經濟上,但重要的根源卻在思想觀念上,尤其在經濟發展的戰略眼光上,缺乏市場競爭意識、創新意識、風險意識,缺乏開拓創新的能力,缺少符合市場經濟需求的新思想、新觀念、新意識和新的管理模式等無形資源。

2.缺少全省范圍產業布局規劃

目前,在推動加工貿易梯度轉移的進程中,山東還處于抓基礎設施建設、優惠政策出臺這種初期階段,對山東整體發展加工貿易,尤其是產業招商缺乏戰略性研究,沒有形成具有指導性、操作性的全省范圍產業布局的戰略構想和中長期發展規劃。招商引資是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的必然途徑,但山東至今尚未建立起明晰的區域性間的分工協作以及與此相對應的產業定位等。在強調產業集群的今天,有所引、有所拒才能避免內耗,才能增強國際競爭優勢,才能為轉移機制的建立奠定基礎。各自為盈、盲目招商的引資方式必將對山東加工貿易的梯度轉移產生滯后效應。

3.產業配套能力較弱

貿易成本將影響跨國公司的外購選擇,這些成本包括運費、時間、貿易障礙、信息和合同執行等。所以,為降低貿易成本,加工裝配活動集中在具有必要的產業配套能力的國家或地區,將是跨國公司投資的首選。在山東東部沿海地區,已經形成了不少產業配套程度很高的加工貿易產業集群,多數企業的零部件均能在本地完成配套,大大降低了企業的采購成本和物流成本,吸引了國際產業的加速轉移。而山東西部地區工業基礎薄弱,發展水平較低,導致加工貿易大多數處在“一進一出,單一工序”的階段,產品加工程度不深,加工技術水平低,企業的配套生產及產品品質難以滿足跨國公司和沿海較大企業的配套要求;產業布局又處于低、小、散狀況,缺乏帶動性強的龍頭企業和配套協作企業,產業鏈條短,向上游零部件產業和向下游物流業延伸程度往往不夠,許多轉移企業在當地找不到合適的配套企業,一些當地的產品或原料又常常達不到轉移企業的要求,這無疑加大了加工貿易產業向西部轉移的風險和困難。

4.制度成本較高

經濟發展水平低、市場經濟觀念相對落后導致山東西部地區政府作為投資軟環境的營造主體,尚未改變傳統的行政管理體制,工作的著力點未放在如何培育市場體系,做好社會管理,規劃與組織好公共產品的提供上,西部地區干部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以及行事態度受到各種限制,往往被種種“內部摩擦”耗盡精力,政府行事效率比較低;東部地區正好相反,大家把精力都用在千方百計尋找經濟發展機遇上,辦事風格和行政效率呈現完全不同的效應。山東區域經濟的差異性是自然的、歷史的、政策等多種主客觀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東部沿海在解放思想、經濟活動方式、要素配置及使用、產業選擇等很多方面更快地適應市場機制,發揮了自己的比較優勢,獲得了制度創新和市場機制以及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先發優勢和累積效應。近年來,山東西部地區政府已經意識到提高工作效率是改善投資環境的重要一環,也提出了“一站式”的服務體系,以減少部門分割所形成的障礙,然而層層審批仍占主流,行政效率相比東部沿海地區仍沒有得到根本改善。

三、山東加工貿易區域梯度轉移的對策建議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國際產業向國內轉移力度的加大,山東將有更多的地區參與加工貿易。今后,在鞏固和擴大山東加工貿易梯度轉移成果的同時,要進一步拓寬視野,著眼于東西地區合作,推動形成山東東西地區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1.加強觀念意識的對接提升

加工貿易產業轉移對轉出地和轉入地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是不同的,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實際上是遷移企業與西部地區之間的動態博弈。為在博弈中取得優勢,西部地區必須盡興觀念創新和思想解放,以彌補在區位、要素等方面的不足。一方面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從自給自足小農經濟意識與計劃經濟觀念轉變為現代市場經濟觀念,樹立市場經濟的開放觀念、競爭觀念、效率觀念、信用觀念與經濟全球化的觀念,堅持市場配置資源及企業主體的原則,在思想意識觀念上完成與東部發達地區的對接,為山東西部地區開放發展、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打下思想基礎。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加工貿易發展理論和實踐的研究,加大加工貿易對促進山東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重要意義的宣傳力度,提高各部門、各地區對加工貿易的認識,使各地區、各部門準確把握加工貿易發展形勢,因地制宜,因勢利導,促進加工貿易的承接與發展。

2.加大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的政策支持力度

產業轉移是一個系統的復雜過程,政府有必要充當“橋梁”、“紐帶”,提供組織協調與政策支持。一方面要設立東西部間產業對接及轉移協調機構,定期不定期就區域發展戰略、產業合作發展、產業轉移對接、共同投資開發、重大項目推進等加強協調與溝通,建立穩定和高效的操作協調機制,促進產業對接,使產業對接與承接轉移的代價更低、成本更小、周期更短、效果更好。另一方面,學習借鑒廣東、江蘇等省推進加工貿易區域協調發展的經驗和做法,適時出臺相關政策,建立較為完善的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的政策體系,從基礎實施、資金扶持、稅收優惠等方面給予山東西部欠發達地區大力的支持,充分發揮西部地區的優勢,積極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加速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步伐,鼓勵山東東部沿海地區及與西部欠發達地區聯合開發土地資源。

3.建立加工貿易區域間的合作機制

山東東部沿海產業向西部轉移需要有效的政策引導,在承接加工貿易轉移的過程中,堅持市場原則、互補原則、互利原則和規范原則,形成政府各部門的協調和合力。政府應出臺有利于山東東西部協調發展并向西部傾斜的產業轉移政策,通過政策引導和促進加工貿易的梯度轉移和優化,要在目標、組織、內容等方面協調區域、貿易、外資和產業政策,提高政策的統一性、兼容性和協調性,形成政策合力,促進區域間加工貿易的協調發展。各級政府應轉變觀念,加快政府管理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加快建立區域協商機制,打破行政壁壘和市場分割,協調和平衡區域間經濟利益,共建區域統一市場,加強區域間基礎設施協調規劃和共同建設,推動山東東西部加工貿易的轉移和合作,促進區域經濟的融合。此外,還要充分發揮商會、行業協會、報關行、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作用,共同與企業建立起更緊密的伙伴合作關系。

4.建設加工貿易轉移產業園區

建立加工貿易轉移產業園區等做法的最大好處是,使企業從山東沿海地區被動、無序地向西部欠發達地區“搬”,轉變為在政府引導下有序地“轉”。通過建立一批功能完善、設施配套、機制靈活、政策優惠、特色鮮明的加工貿易轉移開發園區,大力開展園區招商,引進產業龍頭型項目和與之配套的上下游項目,發揮異地工業園區作為加工貿易轉移和發展的最佳載體和最優平臺的作用,形成“政府推動、市場運作、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區域合作新模式。一是要把加工貿易轉移工業園區發展為加工貿易企業集群。通過異地工業園區的集群發展,延伸產業鏈條,完善產業配套。通過產業鏈條的延伸,把一大批山東西部當地企業納入加工貿易引發的國際分工體系,壯大西部地區工業和民族經濟,特別是推動民營經濟的發展。二是要對不同類型的加工貿易轉移工業園區進行分類指導。加工貿易轉移工業園區具有功能完善、設施配套、機制靈活、政策優惠等方面的優勢,是發展加工貿易的重要平臺。要切實加強對園區的分類指導,充分發揮各類園區的優勢,明確不同園區的功能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園區,實現“錯位”發展;要加強園區的規劃管理,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園區的體制創新、政策創新和服務創新,改善園區發展環境,增強園區吸引力和承載功能。三是要對加工貿易轉移工業園區進行產業轉移規劃。要立足現有優勢,找準山東東西部加工貿易轉移的對接點,做好產業承接規劃,加快產業配套能力建設,優化政策服務環境,建設好承接產業轉移的平臺和通道,大力發揮加工貿易產業轉移重點區域的作用,推動加工貿易實現跨越式發展;要明確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的方向重點,優化加工貿易區域分工和產業布局,加強對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的指導和引導。

5.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加快制度環境對接,為外來投資者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是山東西部地區承接加工貿易轉移的重要任務。一是體制環境對接。山東西部地區應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與管理方式,深化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加快對外開放及市場化步伐,縮小山東西部地區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制度環境的差距,為企業發展創造公平的制度環境。二是政策環境對接。山東西部地區應制訂實行促進本地區域經濟發展政策,完善投融資法規及招商引資政策,實行促進本區域承接產業轉移的政策措施。三是政務環境對接。轉變政府職能, 強化政府服務,簡化行政審批及程序,實行“首問負責制”、 “聯審大廳”和“一站式服務”,提高政務服務的透明度和效率。四是社會信用法制對接。提高、維護各級政府信用,加快社會誠信制度體系建設,以個人信用為基礎,以企業信用和中介機構信用為重點,逐步建立健全企業、中介組織和個人違約行為的約束懲戒機制,提高違約者的違約成本,切實提高社會誠信度與全社會法制水平。

作者:劉晏平

威海對外加工貿易論文 篇2:

中國加工貿易的區域格局及空間優化

[摘 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加工貿易取得了飛速地發展,但目前由于國內外各種嚴峻的形勢,特別是這次金融危機,使得我國的加工貿易面臨著轉型升級。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要求我國加工貿易的區域格局得到優化。本文分析了我國現在加工貿易的區域格局,并探討了其形成原因,就如何優化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加工貿易 區域格局 空間優化

一、引言

自從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實行加工貿易政策以來,加工貿易取得了飛速地發展,從(圖1)中可以看到,其出口總額從1983年的19.44億美元到2008年的6754億美元,增長了將近347倍。同期,加工貿易出口總額在對外貿易中出口比重從8.7%提高到47.2%,己成為我國最主要的對外貿易方式。而現有的研究從空間的層面分析加工貿易的較少,因此本文從空間的層面分析了我國加工貿易的區域格局及其形成原因,并且就如何更好地優化這種格局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數據來源:經國研網整理

二、中國加工貿易的區域格局

1.中國總的概況。從表中可以看出,我國加工貿易總的區域格局是從東到西依次遞減,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相差巨大。我國加工貿易主要是分布在東部地區,從2002年到2008年始終保持著占全國比重的97%以上,盡管這些年來雖然有下降的趨勢但所降的比例比較小。

數據來源:經國研網整理

2.中國加工貿易在沿海三大經濟地帶的分布。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灣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也是我國加工貿易最發達的地區。從圖2中,我們可以看出,加工貿易在三大經濟地帶的分布自南向北遞減。珠三角雖然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從2002年的52.7%下降到了2008年的40.2%,但始終是處于領先的地位,占全國比重的40%以上。長三角地區由2002年的24.7%發展到了2008年的38.9%,按照現有的趨勢很有可能超過長三角地區成為我國加工貿易新的中心。而環渤海灣經濟圈則相對于較穩定,基本上位于14%到15%之間。

數據來源:經國研網整理

3.中國加工貿易在各省區的分布。雖然從總體上看我國加工貿易的格局是從東到西依次遞減,但具體到各個省區。情況又有所不同。從圖3中我們可到看到在2008年,東部地區的廣東省獨占鰲頭, 占了全國比重的40%, 上海與江蘇緊隨其后,但是相差較大。而東部的其他省份則顯得很均勻,沒有像廣東與長三角地區這樣集中。2008年中部地區各省所占比重較小( 小于1%), 分布較均,其中河南、安徽、湖北目前所占比例稍大一點。而在西部地區相差較大,四川、云南、陜西的比重略大一點,而寧夏、青海與西藏所占的比例都小于0.1%。這與我國加工貿易實行不限區域、不限企業、不限商品的“漫山放羊”式的開放式監管模式有著比較大的關系。

數據來源:經國研網整理,港澳臺數據缺失

三、我國加工貿易區域格局形成的原因

1.改革開放政策的影響。加工貿易這種外貿方式,是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而迅猛發展起來??梢园迅母镩_放視為我國加工貿易的原動力。改革開放前,中國實行的是關稅和外貿管制的雙重保護政策,所以造就了土地、資源、原材料和勞動力等國內生產投入成本大大低于國際市場,這些低廉的成本優勢在實行改革開放之后必然吸引大量外資進來開展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加工貿易。我國對外開放的順序依次是1980年設立四個經濟特區,到1984年設立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再到1985年設立沿海經濟開發區,1988年海南經濟特區,1990年上海浦東新區,最后是內陸地區開放。這種開放的順序也使得我國的加工貿易有著同樣的發展順序。我國的東部沿海地區正是我國改革開放最早的地區,而廣東地區又恰恰是東部地區中開發最早的地區,因此廣州加工貿易的發展最早也最快,而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則發展相對較晚,所占的比例也較小。

2.地理位置的影響。由于我國加工貿易進口主要來自日本、中國臺灣省、東盟各國和韓國,占加工貿易進口總值的65%,出口主要市場如2007 年美國、 日本、韓國、德國、荷蘭、英國、新加坡、俄羅斯、印度及中國香港占據了近64%比重。而中西部地區離進出口中心較遠,因此這種遠距離運輸造使得成本提高,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而沿海地區憑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加工貿易型企業更熱衷于在這些地區進行布局。廣東加工貿易的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廣東瀕臨南海,擁有許多優良的港口,離加工貿易的進出口中心較近,尤其是毗鄰港澳地區,于是大量的加工貿易企業在此投資設廠,利用其提供的廉價勞動力與土地資源,逐漸成為了世界重要的加工貿易基地。

3.投資環境因素的影響。投資環境按投資環境要素的物質形態屬性的不同可以分為軟環境與硬環境,它是外資企業投資考慮的一個重要方面。而我國加工貿易的主體是外資企業。因此投資環境的優劣就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硬環境是指那些具有物質形態的要素組合包括能源供應、交通運輸、市政設施、服務設施和工業基礎設施等等要素的組合。而軟環境指沒有具體物質形態的要素例如經濟環境、政策環境、法律環境、人文環境等非物質形態的因素因素。中西部地區的軟硬環境與東部相比,差距甚大,從而導致中西部地區吸引的外國投資較少,加工貿易發展很緩慢。

4.加工貿易主體的影響。外商直接投資(FDI) 與加工貿易之間有著比較顯著的相關性。目前我國加工貿易主體仍然是外資企業占主導地位,但民營企業從事加工貿易的數量越來越多,而國有企業所占的比重在逐年下降。最近在長三角地區,尤其是江浙地區,該地區民營企業的發展,為該地區加工貿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在我國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國有企業在進出口中所占比重都較高,而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所占比重較低,制約了西部地區發加工貿易的發展。

四、我國加工貿易空間優化的對策與建議

1.引導實現我國加工貿易的地區轉移。從國際產業轉移的大趨勢、現在面臨的金融危機嚴峻形勢、和諧社會的建設,以及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要求來看,加工貿易向中西部轉移刻不容緩。隨著東部經濟的日益發展,這些地區原來具有的競爭優勢比如說勞動力、土地、自然資源等等都逐漸減弱。特別是對于一些處于較低層次份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更加需要加快轉移,這次金融危機,沿海大量的這種加工貿易型企業倒閉了,迫切需要轉移,而這種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在中西部地區存在較大的發展潛力。特別是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運輸成本大大減小了,這對于中西部地區發展加工貿易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2.逐步改善中西部的投資環境。東部地區加工貿易能否轉移,轉移速度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西部地區能否有能力承接這種轉移。而中西部地區要承接東部地區的產業,則需要一個較好的投資環境。西部的基礎設施薄弱,生態環境較差,市場發育不足,政府的行政效率不高,法治不健全等等這些削弱了其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因此對于西部來說,改善投資環境勢在必行。首先要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要大力投資加大對交通、能源、通訊等重要設施的建設。因為適合向中西部轉移的加工貿易具有勞動密集型特征, 而勞動密集型產業在生產區域的選擇上受制于運輸條件。加工貿易向中西部轉移, 運輸成本勢必大大增加, 這無疑會大大抵消中西部地區具有的勞動成本低、自然資源豐裕的優勢。其次要加強軟環境的建設。要不斷開放市場,打破行政區劃的限制,提高政府的辦事效率以及不斷完善各種法律制度。以此來快速承接東部的產業轉移,來改善中國目前加工貿易的區域格局。

3.培植中西部地區特色的加工貿易型產業集群。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加工貿易的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產業集群這種組織形式,在珠三角與江浙地區形成了大量的專業化集群。一些省市的加工貿易主要是聚集在幾個主要城市,具有明顯的群聚效應。如山東加工貿易出口的76%是由青島、威海、煙臺三城市完成;廣東省的加工貿易主要集中在深圳、佛山等幾個城市;浙江的加工貿易則主要集中在杭州、寧波、臺州等地;江蘇的加工貿易集中在蘇南地區的幾個城市,如蘇州、昆山、無錫等地。這給予了我國中西部地區很大的啟示?;谖鞑勘容^優勢和資源稟賦,培植區域特色產業集群,增加產業關聯度與溢出效應,提高競爭力,從而帶動西部區域經濟的發展。

4.中西部地區要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目前,我國加工貿易的主體是外資企業。但東部地區的民營經濟飛速發展使得民營經濟在加工貿易發展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也正影響著我國加工貿易的區域格局,無論從規模還是增幅上都趕超超過外資企業的勢頭。民營企業加工貿易的迅速發展將成為拉動加工貿易增長的主要力量。在我國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大部分的企業是國有企業,不利于發展加工貿易。因此應加強中西部地區應該加強招商引資的力度,同時大力發展民營企業,從而更好更快地發展加工貿易。

參考文獻:

[1]黎國林 江 華:我國加工貿易的區位分布及其優化的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8,(4):23~24

[2]劉德學:全球生產網絡與加工貿易升級[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51~52

[3]王 彬:中國加工貿易失衡及對策[J].中國商界,2008,(5):37

[4]李 亞:外商直接投資與加工貿易的相關性分析[J].經濟問題,2004,(9):66~67

[5]艾 閔 趙虎林 劉習波:我國加工貿易的區位研究[J].北方經濟,2008,(2):61

[6]鹿 朋:中部地區發展加工貿易研究[D].安徽大學,2005,(5):42

作者:陽 周 苗長松

威海對外加工貿易論文 篇3:

威海引進韓資的現狀探究及建議

【摘要】一水之隔的韓國目前是威海最大的投資國, 其

在威投資保持穩定、持續增長的良好勢頭。本文以實際調研數據和資料為基礎,從數量、規模、類型、分布以及發展前景等方面對威海引進韓資狀況做出概貌性描述。在此基礎上,筆者指出,目前的引資狀況尚有需要完善之處,并且在中國全面對外開放的情況下,威海的地理優勢將逐步減弱。因此,威海應該立足既有成績,強化地區優勢,加大對韓招商引資力度,避免總量增勢迅猛的韓資被其他地區分流。

【關鍵詞】威?!№n資 發展

一、前言

威海與韓國毗鄰而居,是中國大陸距韓國最近的沿海城市。強烈的地緣優勢、經濟發展的共同愿望再加上兩地源遠流長的友誼,使得威海與韓國經濟互補性很強,合作潛力巨大,前景十分廣闊。

早在1990年中韓兩國尚未建交的情況下,威海市首先開通了與韓國仁川的海上客貨運輸航線,架起了今天兩地來往合作的“金橋”。1992年8月,中韓兩國建交后,威海與韓國的合作與交流得到進一步加強。1993年至2000年,連續8屆中韓經貿洽談會在威海成功舉辦,2001年7月又在漢城舉辦威海投資貿易洽談會,規模越來越大。據有關部門介紹,“十五”期間,對韓貿易額達到106億美元,占總額的47.1%。僅2005年,威海就新增韓資企業755個,合同利用韓資31.9億美元,占新增總額的80%;實際利用韓資9.9億美元,占新增總額的77.2%;對韓貿易額達到33億美元,占總額的43.7%。

二、威海地區韓資發展現狀描述

1、總體項目規模。韓國投資在威保持穩定持續增長的良好勢頭。截止到2005年底,共有3529個韓資項目落戶威海,合同利用韓資91.3億美元,占全市合同利用外資總額的68%;實際利用韓資38億美元,占總額的66%。在到威海投資的國家和地區中,韓國投資企業的個數、合同外資和實際外資均列其它國家和地區之前,居首位。一水之隔的韓國已成為威海最大的投資國。

2、單個項目規模。動態來看,韓資項目平均規模近年有所上升,但幅度不明顯;靜態來看,中小型企業居多(約90%)且平均規模較小。雖然調查數據顯示有80.9%的企業規模在逐漸擴大,但總體來講威海地區韓資企業規模還是偏小。近年來大型企業也開始陸續來威投資。2005年7月12日,總投資2.5億美元的韓國成東造船項目和總投資1650萬美元的韓國京和J&P包裝項目等兩大對韓合作重點項目落戶威海。自去年至今,乳山市的威海紡織染整工業園引進包括韓國吾星纖維有限公司在內的投資千萬美元以上的韓資項目9個,已投產運營5個。

3、項目類型。韓資在威海多是成本導向型投資,主要集中在機械、電子、服裝加工、工藝品、水產和餐飲服務業等行業,約占總額的80%以上。這些項目以韓國獨資企業為多,占到71.4%,多數為加工貿易,有“短平快”的特點。調查結果表明韓國制造企業做轉口貿易的較多,即“兩頭在外”,在加工生產完之后,直接發到其目標市場國。70%以上的韓資企業產品主要銷往韓國、日本和西歐,只有不到30%的企業主要目標市場是中國。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市場格局使得技術工人成為在威韓資企業爭相追求的人才,甚至一度造成招工緩慢、用工價格偏高的現象。調查數據顯示,服裝、電子、工藝品等勞動力需求大的企業普遍存在招工慢的問題。有66.6%的韓資企業認為威海勞動力報酬中等或較高。

4、項目分布。韓資“扎堆兒”分布,而且存在“上山下鄉”的特點。所謂“扎堆兒”是指韓商善于根據產業鏈將一批能為自己工廠配套的企業集中在一起投資創業。威海市引進的三星工業園區和張村鎮工業園區就是兩個典型的例子,三星電子和大華木業有限公司(韓國獨資)扎根后,陸續引來了多個為其配套的韓資公司,形成了一條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僅三星電子吸引來的配套加工企業就有22家之多。而“上山下鄉”意思是說,在威海的韓國企業往往都集聚到了鄉鎮甚至村里,典型的像崮山鎮,僅僅一個鎮就聚集了上百家韓資企業。

5、發展前景。大多數在威韓資企業經營狀況良好,對威海投資環境和公司的發展前景持樂觀態度。其中,2004年三星電子公司銷售收入和盈利水平在韓國三星電子海外投資的57家企業中名列前茅。多數像三星電子一樣的韓資企業均已進入投資回報期。調查顯示,有76.2%的企業對投資前景普遍看好,38.1%的企業明確表示近期將有增資打算。

三、現狀分析

1、近年韓國投資猛增得益于威海的地緣優勢及政策引導。尤其是自2004年始一年一度的“威海國際人居節”成功舉辦以來,人居環境也成為威海吸引韓資的另一塊金招牌。近年來,威海市積極改善行政和法制環境,建立起了“一條龍”優質高效服務體系,親商、安商、富商已成為威海政府和人民的自覺行動。目前,“居住在威海、創業在威海、成功在威?!币呀洺蔀橐环N理念。為把威海建設成韓國的加工貿易基地,威海市提出招商引資重點面向韓國的中小城市和中小企業,試圖將威海打造成開放性、國際化的加工基地、出口基地和裝配基地。從而使得中小型韓資企業在威海占據絕對優勢。

2、廉價勞動力吸引韓國投資者的目光。調研中,據威海新興盛亞電子有限公司有關人員介紹,威海勞動力與韓國勞動力報酬比大約為1:10。由此看來韓國成本導向型投資大規模落戶威海也就不足為奇了。而隨著威海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制造業基地的膨脹,勞動力特別是技術工人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勞動力的短缺已成為制約威海經濟發展的瓶頸之一,這樣以來必然導致招工緩慢、工人工資上浮。

3、威海韓資“扎堆兒”和“上山下鄉”的分布特點。如果仔細分析一下會發現:韓國企業往往講究“群聚”效應,因為當今的工業體系分工協作程度相當高,生產一個產品會涉及到很多專業的配套廠家。如果一個行業的領導企業進入某一地區,那么就會吸引其產業鏈下游的企業隨后跟進,產生所謂的“扎堆兒”現象。而“上山下鄉”則是威?!爱a業化布局、專業化配套、特色化招商”的思路直接導致的。根據這一思路,威海對韓投資“準確定位,量體裁衣”,建成了三星工業園區、張村鎮工業園區、草廟子鎮工業園區和羊亭鎮等工業園區,使韓資成功扎根與山上鄉下。

四、引資工作建議

雖然威海投資大環境是好的,但不能不引起注意的是:從全國范圍看韓國企業對華投資正在進入一個高峰期,韓國正把中國作為“第二個產業前沿基地”。同時,韓國企業對華投資逐漸出現從山東、東北等地區向東南沿海延伸的現象。而且對現代投資者來說,在中國已經全面對外開放的現狀下,地理和人文因素已經退居次要位置。隨著各地交通的進一步發展,威海的地理優勢將逐步減弱。因此,威海決不能掉以輕心。而是應該立足既有成績,進一步加強軟硬環境的建設,加大對韓招商引資力度,避免總量增勢迅猛的韓資被其他地區分流,從而失去在吸引韓資方面的優勢。

1、抓住韓國制造業產業轉移的有利時機,主動搞好基地建設、產業對接和政府服務,全面加強招商引資力度。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基礎設施,優化法制環境,加大對韓資企業的服務力度,并進一步提高兩地的文化融合力,吸引韓商主動增資;另一方面要繼續以招商團組的形式深入韓國各大中城市主動招商,并通過“中韓貿易洽談會”和“東北亞經濟合作論壇”擴大威海對韓商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2、深化引資模式,向技術密集型產業傾斜,引進領導企業,以商招商。中小韓資企業為威海的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大批外資的涌入彌補了經濟建設資金的不足,引進了一定的技術和設備,相應地縮短了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增強了威海的出口創匯能力,提高了經濟的外向化程度。但現在威海招商引資已經發展到了新階段,成本導向型且以合資為主的韓資現狀明確告訴我們威海缺乏自主產業。如果單純重視數量、繼續重點引進中小型企業將不利于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升級,更不能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對地區產業結構產生較大的積極影響。所以,政府今后的引資工作不應再局限于中小企業,而應積極推動從廣義型的招商引資向節約型的招商引資發展,從原來的加工貿易向制造業轉變,引進技術密集的、規模較大的、科技含量教高的、產業鏈較長的終端產品企業,引進韓國相應行業的領導企業,深化“以商招商”的模式,優化威海產業結構。我們希望看到的是韓資能在技術、專利、管理經驗等關鍵性生產要素方面發揮作用,彌補我們企業發展的相對劣勢,只有這樣才能避免重走前幾年福建痛失臺資的覆轍,為威海經濟的持續健康穩定有力的發展打好基、鋪好路。

3、抓住契機,打造世界物流樞紐。山東半島制造業基地的迅速發展也在考驗著威海的物流環境,但現實并不容樂觀。威?,F在只有通往北京、濟南和漢口的列車,而且速度偏慢。同時,隨著濟南、青島等城市與韓國的國際航線正式開通,威海周邊城市大大分流了威海市的客流量和物流量;另一方面,青島港在轉口貿易方面的絕對優勢和“煙大鐵路輪渡”的正式運行也給了威海很大的壓力。因此,威海應努力爭取,抓住“煙威青一小時經濟圈”建設和“中韓鐵路輪渡”的契機。目前,煙威青城際輕軌列車概念已初步形成,而“中韓鐵路輪渡”尚處在設想階段。對于后者,煙臺和威海都在爭取。由于韓國釜山至日本下關的輪渡早已營運,如果“中韓鐵路輪渡”一旦在威海實現,就意味著日本的火車可以不用卸貨,通過日本本土、韓國、中國穿越歐亞大陸直達歐洲的鹿特丹。而作為東西往來貨物停頓點的威海必將成為亞歐大陸橋向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延伸的世界級航運樞紐。屆時威海將成為一個國際樞紐港口,東連韓國和日本,西部通過歐亞大陸橋與中亞和歐洲相連。中國的煤炭和中東的石油將通過這一海上輪渡項目運往韓國和日本;韓國、日本的出口產品也將通過這一通道進入中國、中亞和歐洲。其對威海韓資、外資的引進乃至經濟長遠發展的作用不言而喻。

4、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威海作為一個先后兩次獲得聯合國“全球改善人居環境最佳范例城市”稱號的城市,一個榮膺聯合國“人居獎”的城市,一個被譽為“最適合人居住的地方”的城市,對污染重、高能耗的項目一定要堅決抵制,不能因為短期的工業發展、單純的GDP增長而把環境破壞了。環境才是威海的真正品牌,是威海的根本,在引資工作中絕對不可以輕視。單純就增長論增長沒有前途,以犧牲環境換來的經濟增長只是一時的“繁榮”,留下的卻是長遠的損害。只有把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社會發展結合起來,才能對生產要素產生更大的集聚效應,營造出源源不斷的發展后勁。相對來講,威海適合發展電子、通訊、新材料、高新技術等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產業。

五、結束語

2006年跨國公司眼中“最具投資價值的中國城市排行榜”中威海排名第12位,威海開發區在跨國公司眼中的“開發區綜合吸引力排行榜”中位列15。這充分展示了“人居威海,魅力威?!钡木薮蟀l展潛力?!白詮姴幌?,創新創業,海納百川,追求卓越”,在所有威海人的共同努力下,相信建設美麗富饒的新威海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 張小蒂、王煥祥:國際投資與跨國公司[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2] 陶文達、黃衛平、彭剛:發展經濟學[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3] 馬春文、張東輝:發展經濟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臧旭恒、徐向藝、楊蕙馨:產業經濟學[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5] 范躍進、盧新德:新形勢下的對外經貿合作[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作者:李增廣 單玲玉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和諧社會的思想哲學論文下一篇:老區農村義務教育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