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威海對外加工貿易論文范文

2023-10-07

威海對外加工貿易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信息時代的今天,傳統的對外經濟貿易已經表現出很多的不足,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電子商務應用到對外經濟貿易是時代發展的結果,電子商務不經能夠滿足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還進一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電子商務的應用為很多中小企業提供了面對世界的機會。本文主要對“電子商務對對外經濟貿易的影響”、“傳統對外經濟貿易存在的問題”、“阻礙電子商務發展的因素”、“電子商務下的對外經濟貿易具體措施”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電子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問題;措施

一、電子商務對對外經濟貿易的影響

傳統的對外經濟貿易中的每一筆交易都是通過固定的交易場所來進行的,需要很多資源,例如大量的實物單據等。電子商務下的對外經濟貿易改變了傳統對外經濟貿易的方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運作方式改變。電子商務在信息環境下運行的,在這個環境下的對外經濟貿易是通過電子方式來進行交易,而不是面對面的方式。電子商務下的對外經濟貿易方式的類型可分為完全對外經濟貿易電子商務和不完全對外經濟貿易電子商務。二者的區別就是能否通過電子商務來完成交易。完全電子商務能夠把全球電子商務市場的潛力充分地挖掘出來;不完全電子商務而是要借助一些外力來進行;(2)流程改變。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也促進了對外經濟貿易流程的改變,形成新的對外經濟貿易方式。

在電子商務背景下的對外經濟貿易其營銷模式也發生了改變。(1)網絡互動式營銷。(2)網絡整合式營銷。(3)網絡定制式營銷。

二、傳統對外經濟貿易存在的問題

1 配額商品招標管理存在問題。目前參加投標企業的范圍越來越大,加之招標類別也越來越多,從而使得招標的具體事務工作也隨之增加,而面對如此之多的文件,如果仍然采用手工操作來進行,那么工作效率明顯較低,甚至難以完成。并且使得企業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招標秩序也變得越來越混亂,難以避免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主管單位之間的矛盾發生。

2 配額許可證管理存在問題。海關等監管部門由于手工方式而使其工作更加困難,導致很多不規范的行為出現且難以避免,如越權發證、無配額發證、超配額發證、偽造許可證等。采用手工方式進行操作,比較周期較長,而且很容易出現差錯,難以控制。

三、阻礙電子商務發展的因素

電子商務的問世,為世界經濟提供了很大的發展機遇,為政府和企業帶來了新的挑戰。

1 安全問題。如何保障電子商務活動的安全問題是電子商務研究的核心領域。作為對外經濟貿易電子商務系統,可靠、安全的通信網絡和安全的數據庫服務器顯得如此重要。實現SET協議安全支付的必須且重要的條件就是CA認證中心,但是就我國而言,目前CA認證權的歸屬問題還沒有確定好。

2 融資問題。電子商務在對外經濟貿易應用的初期需要建設大量的設備,因此,前期就需要大量的投入,對于一般的企業而言,在前期投入大量的資金是根本辦不到的,就只能去銀行貸款。對外經濟貿易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這些企業融資的方式較為單一,目前還不能實現從證券市場進行融資,他們融資的唯一渠道就是銀行貸款。而目前,隨著銀行貸款安全性和風險性意識的不斷增強,中小企業的貸款融資越來越困難,銀行對其要求也越來越多,最終導致電子商務在對外經濟貿易企業中應用無法順利進行。

四、電子商務下的對外經濟貿易具體措施

1 正確樹立電子商務的觀念。我國企業要發展電子商務首先要樹立正確的電子商務觀念。電子商務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其將傳統的企業運作模式進行了改善,朝著高效益、市場全球化、低成本、企業協同競爭的方向發展。我國對外經濟貿易企業必須認識到開展電子商務將會帶來巨大的競爭優勢。另外還要真正理解互聯網的運作機制,把電子商務作為未來企業的生存之道來對待,把發展電子商務作為一個戰略項目來做。要認識到電子商務是世界潮流,代表國際貿易的一種新方式,是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另外,在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風險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就是全社會公民的誠信問題。電子商務建設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誠信制度的建立。

2 完善安全體系。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目前還存在很多的安全隱患,企業對安全的防范應該從技術上進行。要做好數據采集體系工作,構建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為了提高管理水平,將企業內部信息交流共享平臺構建好。在加強電子商務安全問題時還必須充分利用數據倉庫和挖掘技術。電子商務活動在涉及到有關個體信息數據的收集和使用,應制定相關規定,并規范這些信息的使用,保護隱私權和信息的自由流動。在安全方面,一是安全認證。電子商務認證系統作為電子商務基礎建設的核心,關系到國家經濟安全,必須具有可靠的安全保障。二是網絡保障。必須確保能夠提供24小時服務。三是防黑客襲擊。另外,要加速計算機信息系統技術風險防范體系的建設,從而構建好計算機病毒防范系統。

電子商務在對外經濟貿易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大,其對對外經濟貿易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在短時間內,對外經濟貿易企業得到了有效的發展??偠灾?,應用電子商務有利于創造對外經濟貿易良好的國內環境、有利于增強國家對進出口的宏觀調控能力、有利于推進外經貿管理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我國步入一個更加開放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新紀元是需要電子商務來輔助的。

參考文獻:

[1]黃芹: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領域的應用探究[J].財經界,2009,(11).

[2]曹虹峰:電子商務對我國外貿企業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南昌大學,2007.

[5]歐陽青東: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應用與發展對策[D].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碩士),2006,(04).

[4]蔡國軍:淺談國際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影響及中國外貿企業的應對策略[J].大眾科技,2004,(07).電子商務與對外經濟貿易/吳吉中

摘要:在信息時代的今天,傳統的對外經濟貿易已經表現出很多的不足,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電子商務應用到對外經濟貿易是時代發展的結果,電子商務不經能夠滿足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還進一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電子商務的應用為很多中小企業提供了面對世界的機會。本文主要對“電子商務對對外經濟貿易的影響”、“傳統對外經濟貿易存在的問題”、“阻礙電子商務發展的因素”、“電子商務下的對外經濟貿易具體措施”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電子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問題;措施

一、電子商務對對外經濟貿易的影響

傳統的對外經濟貿易中的每一筆交易都是通過固定的交易場所來進行的,需要很多資源,例如大量的實物單據等。電子商務下的對外經濟貿易改變了傳統對外經濟貿易的方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運作方式改變。電子商務在信息環境下運行的,在這個環境下的對外經濟貿易是通過電子方式來進行交易,而不是面對面的方式。電子商務下的對外經濟貿易方式的類型可分為

完全對外經濟貿易電子商務和不完全對外經濟貿易電子商務。二者的區別就是能否通過電子商務來完成交易。完全電子商務能夠把全球電子商務市場的潛力充分地挖掘出來;不完全電子商務而是要借助一些外力來進行;(2)流程改變。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也促進了對外經濟貿易流程的改變,形成新的對外經濟貿易方式。

在電子商務背景下的對外經濟貿易其營銷模式也發生了改變。(1)網絡互動式營銷。(2)網絡整合式營銷。(3)網絡定制式營銷。

二、傳統對外經濟貿易存在的問題

1 配額商品招標管理存在問題。目前參加投標企業的范圍越來越大,加之招標類別也越來越多,從而使得招標的具體事務工作也隨之增加,而面對如此之多的文件,如果仍然采用手工操作來進行,那么工作效率明顯較低,甚至難以完成。并且使得企業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招標秩序也變得越來越混亂,難以避免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主管單位之間的矛盾發生。

2 配額許可證管理存在問題。海關等監管部門由于手工方式而使其工作更加困難,導致很多不規范的行為出現且難以避免,如越權發證、無配額發證、超配額發證、偽造許可證等。采用手工方式進行操作,比較周期較長,而且很容易出現差錯,難以控制。

三、阻礙電子商務發展的因素

電子商務的問世,為世界經濟提供了很大的發展機遇,為政府和企業帶來了新的挑戰。

1 安全問題。如何保障電子商務活動的安全問題是電子商務研究的核心領域。作為對外經濟貿易電子商務系統,可靠、安全的通信網絡和安全的數據庫服務器顯得如此重要。實現SET協議安全支付的必須且重要的條件就是CA認證中心,但是就我國而言,目前CA認證權的歸屬問題還沒有確定好。

2 融資問題。電子商務在對外經濟貿易應用的初期需要建設大量的設備,因此,前期就需要大量的投入,對于一般的企業而言,在前期投入大量的資金是根本辦不到的,就只能去銀行貸款。對外經濟貿易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這些企業融資的方式較為單一,目前還不能實現從證券市場進行融資,他們融資的唯一渠道就是銀行貸款。而目前,隨著銀行貸款安全性和風險性意識的不斷增強,中小企業的貸款融資越來越困難,銀行對其要求也越來越多,最終導致電子商務在對外經濟貿易企業中應用無法順利進行。

四、電子商務下的對外經濟貿易具體措施

1 正確樹立電子商務的觀念。我國企業要發展電子商務首先要樹立正確的電子商務觀念。電子商務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其將傳統的企業運作模式進行了改善,朝著高效益、市場全球化、低成本、企業協同競爭的方向發展。我國對外經濟貿易企業必須認識到開展電子商務將會帶來巨大的競爭優勢。另外還要真正理解互聯網的運作機制,把電子商務作為未來企業的生存之道來對待,把發展電子商務作為一個戰略項目來做。要認識到電子商務是世界潮流,代表國際貿易的一種新方式,是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另外,在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風險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就是全社會公民的誠信問題。電子商務建設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誠信制度的建立。

2 完善安全體系。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目前還存在很多的安全隱患,企業對安全的防范應該從技術上進行。要做好數據采集體系工作,構建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為了提高管理水平,將企業內部信息交流共享平臺構建好。在加強電子商務安全問題時還必須充分利用數據倉庫和挖掘技術。電子商務活動在涉及到有關個體信息數據的收集和使用,應制定相關規定,并規范這些信息的使用,保護隱私權和信息的自由流動。在安全方面,一是安全認證。電子商務認證系統作為電子商務基礎建設的核心,關系到國家經濟安全,必須具有可靠的安全保障。二是網絡保障。必須確保能夠提供24小時服務。三是防黑客襲擊。另外,要加速計算機信息系統技術風險防范體系的建設,從而構建好計算機病毒防范系統。

電子商務在對外經濟貿易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大,其對對外經濟貿易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在短時間內,對外經濟貿易企業得到了有效的發展??偠灾?,應用電子商務有利于創造對外經濟貿易良好的國內環境、有利于增強國家對進出口的宏觀調控能力、有利于推進外經貿管理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我國步入一個更加開放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新紀元是需要電子商務來輔助的。

參考文獻:

[1]黃芹: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領域的應用探究[J].財經界,2009,(11).

[2]曹虹峰:電子商務對我國外貿企業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南昌大學,2007.

[3]歐陽青東: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應用與發展對策[D].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碩士),2006,(04).

[4]蔡國軍:淺談國際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影響及中國外貿企業的應對策略[J].大眾科技,2004,(07).

威海對外加工貿易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貿易戰;產業轉移;貿易流向;“一帶一路”

一、 引言

2018年以來中美貿易一直是學界探討的熱點問題。2019年8月1日,特朗普政府不滿中國對美國農產品的購買進程,在2 5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征收25%關稅的基礎上,宣布對余下3 000億美元的所有中國輸美商品征收10%的關稅。中國通過暫停購買美國農產品、對約750億美元美國商品加征10%或5%關稅、對美汽車及其零部件恢復加征關稅等措施進行反擊。此后美國作為反制,將之前2 5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的25%關稅調制30%,以及增加3 000億美元商品稅率至15%。顯然中美貿易戰仍將持續下去,并愈演愈烈。

2008年~2018年間,美中貿易逆差規模由2 848.48億美元擴增至4 430.55億美元,占美國當年逆差比重由32.93%升至46.83%。特朗普政府始終將中美貿易失衡作為發動貿易戰的理由。本文認為產業轉移是中美貿易失衡的主要原因,并且兩國貿易失衡符合價值鏈分工及比較優勢。

另一方面,美國單方面發起的對華貿易戰嚴重破壞了全球價值鏈,不僅會對中美經濟造成重大打擊,也影響到其他國家乃至全世界的經濟發展。那么,中美貿易不平衡是否與產業轉移有關?2018年3月以來的貿易戰會對中國對外貿易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鑒于此,本文基于1990年~2018年美國對中國和東亞國家(地區)貿易差額占比的變化探討了產業轉移對中美貿易失衡的影響,并以2018年3月為節點,分析貿易戰前后中國對外貿易變化情況。對重新認識中美貿易失衡、最大程度地防范或減少中國的經濟損失以及擬定中國未來的戰略走向具有重要意義。

二、 文獻綜述

1. 中美貿易失衡原因。中美貿易失衡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從現有文獻來看,其主要原因包括:第一,結構性因素。美國進入后工業化時期,服務業占國民經濟比重不斷提高,而中國以制造業為主的經濟結構正好適應美國的市場需求(蔡興、劉子蘭,2012;朱維巍,2014)。第二,數據失真。孫繼山(2017)、戴翔等(2018)認為中美貿易失衡存在水分。中國對美國超過半成的貨物貿易順差來自加工貿易,而絕大多數加工貿易又來自外資企業,在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下,美國實現了巨大的結構性收益,因此貿易失衡不但有水分,而且不能與貿易利益相等同。第三,東亞因素。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的根源在于國際產業轉移,即東亞向中國轉移產業的同時,將其對美國的出口轉化成了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劉萬鋒,2008;楊丹、張寶仁,2012)。第四,國內發展戰略。我國粗放型發展戰略的累積效應以及長期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出口粗放型發展戰略造成了商品結構不合理,外部表現為較強的價格競爭力,并且出口秩序混亂(孫瑞華、張松丹,2006),但美國對中國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的時候卻會有很多政策和條約的限制(林明臻、郭真,2018)。

2. 貿易戰對一國貿易的影響。Santos-Paulino和Thirl-wall(2004)估計了貿易自由化對出口增長,進口增長,貿易差額和貿易平衡的影響,發現自由化刺激了出口增長,也進一步提高了進口增長率。毛其淋和盛斌(2014)用中國工業企業微觀數據實證發現,貿易自由化顯著地促進了制造業企業的出口參與,其中成本效應對企業出口參與的影響程度相對更大。而關稅升級會降低加工部門的競爭力,并且影響整個經濟體的貿易與福利(Narayanan & Khorana,2014)。吳小康和于津平(2016)、徐艷等(2018)分別運用引力模型和實證檢驗發現,進口國關稅稅率越高,中國對其出口越少。有學者專門對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進行了模擬。李昕(2012)利用含中國加工貿易部門的GTAP多國多部門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模擬中、美對所有進口商品關稅提高10%和100%兩種情況,研究發現中國實際經濟增長率下降1.67%~4.51%,實物投資下降0.82%~2.09%,貿易摩擦的結果是中國損失更大。

綜上所述,學界對中美貿易失衡的主要原因仍未定論,而當今中美貿易戰對兩國經濟的影響是亟需探究的問題。本文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做出了邊際貢獻。一是通過1990年~2018年美國對中國和東亞國家(地區)貿易差額數據,分析產業轉移對中美貿易失衡的影響;二是以2018年3月為時間點,分析貿易戰開始后中國對外貿易流向和流量的變化等。

三、 產業轉移對中美貿易的影響

分工是經濟增長的源泉,而產業轉移則是實現空間分工的重要途徑(張少軍、劉志彪,2009)。發達國家為了實現國內經濟高度服務化、制造業高端化以及向全球價值鏈的制高點攀升,通過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將附加值低、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至發展中國家(譚介輝,1998)。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結合本國比較優勢,順利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實現了經濟總量與結構的跨越式發展。本文認為產業轉移是中美貿易失衡的主要原因。

1. 美國對中國和東亞國家或地區貿易差額的直觀分析。本文根據IMF網站數據計算了1990年~2018年美國與中國和東亞國家(地區)的貿易差額占美國總逆差的比重。美國對日本的貿易逆差占比由1990年的35.80%降至2018年的7.70%,降幅最大,其次對中國臺灣的貿易逆差占比由9.94%降至1.77%。值得關注的是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占比由1990年的9.24%猛增至2018年的47.71%。另外,美國對韓國的貿易逆差占比變化較平穩,而對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甚至出現了貿易順差,對東亞其他國家(文萊、緬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在內的東盟各國)的貿易逆差占比逐年上升,從1990年的6.08%提高到2018年12.01%。

繪圖可以更直觀地發現,從1990年~2018年美國對中國和美國對日本以及“亞洲四小龍”貿易差額占美國總逆差比例的變動呈“剪刀差”態勢。具體表現為:美國對日本和“亞洲四小龍”貿易逆差比重大幅縮水,共減少46.56個百分點;對中國貿易逆差比重指數型上升了38.47個百分點。

2. 美國對中國和東亞國家(地區)貿易差額的計量檢驗。

(1)數據來源。本文選取的變量有: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額占美國總逆差比重,美國對東亞(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貿易逆差額占美國總逆差比重,分別用X,Y來表示。由于中國在2001年加入WTO,經貿步入新臺階,同時伴隨著東亞對中國的產業轉移。因此,樣本研究年限為2000年~2018年。數據來源于IMF數據庫。

(2)計量檢驗。由于本文研究的變量數據是時間序列,而絕大多數時間序列是不平穩的,因此先要判斷變量是否平穩。使用Stata軟件對變量X、Y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1中的“變量的單位根檢驗”所示:變量X不平穩,而變量Y平穩。因此還需要檢驗X、Y兩個變量序列一階差分后是否存在單位根。

如表1中的“變量一階差分后的單位根檢驗”所示,對變量X和Y進行序列一階差分后,P值均小于0.05,不存在單位根,說明變量一階差分序列平穩。

接下來需要根據信息準則確定模型的最優滯后階數。表中“最優滯后階數檢驗”顯示,根據FPE和SBIC準則,只要滯后1階。根據LR檢驗以及AIC和HQIC準則,選擇滯后5階。權衡考慮,本文選擇滯后5階。

最后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美國對東亞貿易逆差占比減小是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占比增大的格蘭杰原因,而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占比增大不是美國對東亞貿易逆差占比減小的格蘭杰原因。就經濟學意義而言,中美貿易失衡實際上是由于東亞國家(地區)向中國產業轉移所致,符合價值鏈分工及比較優勢。日本、韓國、新加坡等東亞國家(地區),甚至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通過對華投資、產業轉移的方式,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含量偏低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向中國以及發展偏落后的東亞國家(越南、柬埔寨等)轉移。中國逐步成為制造業大國、世界工廠。與此同時,美國產業空心化嚴重,非物質生產的服務性產業比重遠遠超過物質生產部門,雖然近年來通過產業回流等方式有所緩解,但產業轉移等因素造成的中美兩國巨額貿易差額在短期內很難改變。

四、 貿易戰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

1. 總體進出口規模有所上升,但增速放緩。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為4.26萬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為2.34萬億美元,進口總額為1.91萬億美元。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為4.61萬億美元,同比增長8.2%;其中出口總額為2.50萬億美元,增長6.9%;進口總額為2.11萬億美元,增長10.4%。進出口總體規模均有增長。

但從月度同比增速來看,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進出口平均增速為8.76%,比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下降了3.81個百分點;出口平均增速7.70%和進口平均增速10.47%,相應下降了3.28和4.88個百分點。2019年2月,出口同比增速更是低至-20.7%。由此可見,自2018年3月中美貿易摩擦開始以來,雖然中國貨物進出口規模仍在不斷上升,但不管進口還是出口,其增速均受到不小影響。

2. 對美貿易受阻,貿易流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1)進出口增速。本文根據IMF數據計算了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中國對前四大貿易伙伴歐盟、美國、東盟和日本,以及韓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除去數據缺失的巴勒斯坦共63個國家,下同)的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速。出口方面,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增速為5.83%,低于總體出口增速1.05個百分點;中國對歐盟、東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分別增長8.95%、12.23%和7.77%,增速分別高于總體增速1.97、5.25和0.79個百分點。進口方面,中國對美國的進口減少了9.63%,下降顯著;中國對歐盟、東盟、日本和韓國進口增速均低于總體進口增速;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口增速則高達18.34%,高于總體增速7.85個百分點。

貿易戰開始以來,中國對美國出口增速放緩,進口出現了大幅下降。而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合作愈發明顯,對其進出口增速均高于總體進出口增速。

(2)進出口占比變化。出口方面,2017年至2018年,中國對各國或區域的進出口占比變化很小。但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占比快速下降,由20.35%降至16.24%,2019年后歐盟甚至超過美國成為中國最大出口伙伴;而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占比呈上升趨勢,2019年4月中國對其出口占比已高達30.59%。

進口方面,2017年至2018年同年較穩定,但從2018年3月起,即貿易戰開始之后,趨勢就立刻發生了變化。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口占比由25.11%上升到27.68%;對美國的進口占比從8.58%降至5.79%;對歐盟、東盟、日本和韓國的進口占比仍然變化不大??梢娰Q易戰開啟之后,中國對美國的貿易活動更多地轉移到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3)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變化。本文參照鄒嘉齡等(2015)方法,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劃分為中亞5國、蒙俄2國、東南亞11國、中東歐19國、南亞8國以及西亞、北非19國6大板塊。時間同樣選取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和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兩大塊。

出口方面,增速最快的是東南亞和中東歐,分別同比增長了12.23%和17.68%;其次是蒙俄和南亞,分別增長了7.49%和5.20%;中亞和西亞北非略有下降。進口方面,整體增速較高,其中中亞、蒙俄和西亞北非的增速高達29.24%、33.50%和33.67%;增速最低的東南亞為7.40%。進出口總額可見圖1,東南亞11國在進口和出口兩方面均處榜首,西亞和北非18國占據次位。

3. 貿易結構難以優化。本節主要比較我國重點商品2018年上半年和2019年上半年分別累計出口金額同比增速以及占總出口比例變化。

2018年上半年機電產品和高新產品累計出口金融同比增速分別為15%和18.3%,比總出口增(下轉第57頁)速(12.7%)高出2.3個百分點和5.6個百分點,增速迅猛。而2019年上半年,我國總出口同比增速僅為0.1%,其中機電產品和高新產品同比增速降至-0.6%和-2.3%??梢娒绹Q易戰重點針對的機電產品和高新產品出口受到嚴重影響。與此同時,服裝及衣著附件和農產品出口在貿易戰影響下也持續下滑。以上四大類商品在2019年上半年占總出口比例均出現下降。若貿易戰繼續下去,我國出口結構將難以優化。

4. 一般貿易出口占比提高,貿易附加值上升。2019年上半年,中國一般貿易進出口1.28萬億美元,同比下降0.56%。其中出口6 880.4億美元,進口6 055.7億美元。而一般貿易占總進出口59.86%,比2018年上半年提高了0.88個百分點。加工貿易進出口5 289.6億美元,同比下降7.49%。其中出口3 446.6億美元,進口1 943.2億美元。加工貿易占總進出口24.94%,比2018年上半年下降了1.47個百分點。

從貿易方式角度看,一般貿易相對于加工貿易占比提高,尤其是在出口端,因此貿易戰影響下,我國貿易附加值水平反而略有提高。

五、 結論與建議

中美貿易失衡背景下,兩國貿易戰持續升溫。本文基于1990年~2018年美國對中國以及東亞國家(地區)的貿易差額數據,利用實證計量模型探究中美貿易失衡的根本原因。同時,以貿易戰開始之時2018年3月為時間點,分析其前后各一年中國對外貿易變化情況,發現中國貨物進出口增速放緩;貿易流向由美國轉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機電產品和高新產品出口增速大幅下降;短期內一般貿易相對于加工貿易占比提高,尤其是出口端,有利于我國貿易附加值的提升,但是否會長期影響仍有待考察。由于貿易戰有滯后效應,若其持續下去,之后的負面影響可能會大大超過本文所示結果。

根據以上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第一,中國應加大對外投資,加快產業向中西部、其他發展中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轉移的速度,優化海外市場布局,通過產業轉移緩解中美貿易不平衡;第二,加快調整我國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以及生產性服務業升級,提升產品質量和國內增加值比例,實現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的提高;第三,出臺各種政策刺激國內投資與消費,推行供給側改革,使高端產業與內部消費需求相適應。貿易戰終究會給兩國帶來損失,只有解決內部失衡問題,才能更好地應對外部沖擊。

參考文獻:

[1] 林明臻,郭真.中美貿易戰的根本——貿易失衡問題探析[J].湖北社會科學,2018,(9):77-81,88.

[2] 戴翔,張二震,王原雪.特朗普貿易戰的基本邏輯、本質及其應對[J].南京社會科學,2018,(4):11-17,29.

[3] 孫繼山.中美經貿向何處去?——對中美貿易失衡問題及貿易戰應對選項的分析[J].國際貿易,2017,(11):31-33,40.

[4] 朱維巍.究竟誰才是中美貿易失衡的主因——來自中美分行業產品異質性視角的經驗證據[J].世界經濟研究,2014,(9):41-48,88.

[5] 楊丹,張寶仁.東亞因素對中美貿易失衡影響的定性與定量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2,(10):97-104.

[6] 張少軍,劉志彪.全球價值鏈模式的產業轉移——動力、影響與對中國產業升級和區域協調發展的啟示[J].中國工業經濟,2009,(11):5-15.

[7] 劉萬鋒.中國與美國和東亞國家貿易差額聯動關系的實證分析:1993-2005年[J].財貿經濟,2008,(8):95-100.

作者簡介:李旭澤(1994-),男,漢族,浙江省寧波市人,浙江工業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國際經濟學。

收稿日期:2019-09-16。

威海對外加工貿易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作為中國邊疆大省的新疆,地處于中亞腹地,自古以來便是溝通中西亞與歐洲的重要通道,也是國內外伊斯蘭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區。改革開放以來,新疆因其天然的地緣優勢,對外貿易也迅速發展起來。本文以新疆為例,對改革開放30年來(1978—2007)產品出口的規模,產品結構變遷,以及出口國家的變動進行梳理分析。從出口的角度分析了民族文化對產品市場的影響以及對相關產業的促進,希望可以找到改革開放后新疆出口大致脈路,并對民族特色產品貿易與文化互動提供一些參考意見和方向。

關鍵詞:出口;民族特色產品 ;文化; 消費偏好

一、相關概念界定

1、消費偏好的定義以及文化因素對偏好的影響

消費偏好是指消費者對于所購買或消費的商品和勞務的喜好,又稱“消費者嗜好”。它是消費者對商品或勞務優劣性所產生的主觀的感覺或評價。偏好受文化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等多種因素影響。

2、商品的文化意識性

指蘊含在商品中的文化背景,消費者在消費這一類商品時會感受到商品中蘊含的文化,并產生一定的效用。

商品尤其是文化商品是具有意識性,這是因為商品在生產設計宣傳上不可避免得會打上創作者的主觀印記,創作者的價值觀,意志,感受等都將通過符號化與形式化形成具體的產品,以此向社會表述。大眾對這些商品進行消費時,必然會被作者的觀念和傾向所影響?;蛘哔澩蛘叻磳?并以此形成對消費者正的效用或負的效用。

3、附加值

由于產品創造并滿足了客戶更高層次的需求而使企業獲得的超額回報。也即消費者為得到產品或服務而付出的價錢與企業為產品付出的成本之間的差值就是附加值,差值越大,企業獲得的附加值越高。產品附加值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通過企業的內部生產活動等創造的產品附加值和通過市場戰略在流通領域創造的商品附加值。高附加值產品,是指”投入產出”比較高的產品。其技術含量、文化價值等,比一般產品要高出很多,因而市場升值幅度大,獲利高。

二、新疆改革開放以來出口商品的變遷

1、 改革開放以來新疆出口商品結構變遷描述

通過數據顯示,我們很容易根據新疆出口額的增長率將新疆出口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八十年代新疆出口額以每年34.7%的速度高增長。1992年到1997年出口額增長比率大幅度下降,平均每年增長9.36%。再到新千年出口額以幾乎每年35%-40%的速度飛速增長。數據只是表象,僅僅告訴我們新疆在不同時期出口的速度是不一樣的。我們通過出口額,出口商品名稱,出口國家三個層次上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新疆出口變遷,并試圖找到其背后起作用的真實原因。

2、出口商品結構變遷

出口商品表描述了新疆出口的變遷。從八十年代主要以低附加價值的幾乎沒有加工的農產品,工業原料。到九十年代出口經過初級加工的農產品工業品以及一些科技含量和出口附加值較高的商品。再到現如今出口極具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特征的商品。這是本文對新疆出口階段劃分的主要依據之一。這些商品從更深一層的角度說明了新疆在產品出口方面的改革歷程。也對近三十年新疆出口額變化率給出了一個解釋。

新疆出口貿易的兩個轉折點

一、1990年的出口倒退是新疆出口發展的第一個轉折點,這之后,出口商品明顯發生了改變。農業原材料出口出現大幅度收縮,初級工業品,具有較高文化意識性的日用百貨,家具以及具有較高附加價值的電子商品成為了出口商品的新支柱。

二、2000年后的出口商品走上了以勞動密集型和商品文化意識性較強的道路。這成為新疆出口發展的第二個轉折點。出口策略很明顯的做出了強化商品文化意識性的選擇。在對這一時期的相關政策閱讀中,筆者發現1998年出臺的一項關于大力發展新疆民族產品的政策對出口商品政策轉型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該政策的主要內容為:為適應市場經濟形勢發展,繼續扶持民族貿易和民族用品生產,九五期間,民族貿易,民族用品生產主要享受三方面優惠。一,優惠利率。二,稅收減免。三,設立專項投資。通過表格,2000年后,出口額成倍增長,而其主要出口商品,正是各種民族生產生活文化用品。新疆的民族文化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受到普遍的歡迎。

3、出口國家的構成變遷

關于出口階段劃分的第二個依據在于新疆主要出口國家的變動。當今國際貿易更多依賴海運,而新疆恰恰是一個離海最遠的城市。這就注定了新疆出口的成本會更高一些。結合新疆出口的低附加值商品。使得新疆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弱競爭力。但新疆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新疆具有得天獨厚的邊境貿易優勢。從表格我們注意到,新疆同巴基斯坦一直有貿易往來??砂突固乖?0年代始終沒有成為新疆產品最大的貿易伙伴國。同時,新疆在80年代同中亞五國積極開展貿易聯系,但這五國不僅沒有借地理優勢成為新疆產品的最大進口國,甚至只占了新疆出口額的很少一部分。相反,倒是歐洲國家,美國,日本之類的國家成為了新疆主要出口國。直到1990年以后新疆對邊境國家的出口才嶄露頭角,根據統計數據顯示新疆邊境出口占總出口比重在1997年以前一直在34%到41%之間徘徊。聯系上文,我們注意到盡管新疆在八十年代出口額增長比率頗高,但其實際出口額沒有多高。相對來說,盡管九十年代出口額增長緩慢。但其實際出口額已漸成規模。而邊境貿易在2000年后也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尤其是2002年以后,新疆邊境出口貿易額占到新疆出口總貿易額的70%—76%。新疆主要出口國家名單則證實了邊境出口擴張這一點。我們由此可以推斷,新疆在出口上是具有地緣優勢的。

三、文化與出口的互動

我們注意到新疆在八十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兩個事件新疆1988年打開中東市場該市場卻沒有得到發展和1990年的出口額倒退與新疆文化在這一時期因自我封閉而停滯不前極其吻合。文化是社會意識的表現,一個社會意識表現為保守,固步自封,那么與之相應的對外交流政策也會隨之表現為保守的形態。前文提到新疆在改革開放后十來年均采用一種出口政策,缺乏進取精神,最終導致了1990年的出口負增長。新疆在改革開放初期便與四十個國家及地區建立貿易關系,到1990年與新疆建立貿易關系的國家和地區僅為四十二個。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文化保守思想的影響。

民族文化的影響不僅在國際上產生諸多影響,對新疆產業發展政策制定也表現出自身的影響力。1998年新疆文化活動的主題之一是討論民俗文化與當代社會。這一年也是制定和頒布《新民族貿易政策》的一年。我們在對出口國家與文化交流國家進行對照同時發現,進入新千年后,文化與出口結合的更緊密了,積極擴大自身影響力。新疆的每一次國際商品展銷會都能看到民族文化的身影。

1、文化與出口的互補

新疆的優勢是什么?自然是其雄厚的民族文化以及以其文化為依托的民族商品。這類商品的基本特點是盡管產品附加值不高,但都具有高產品文化意識性。了解自身優勢,發展擴大這一優勢,并最終獲取收益。這便是新疆出口要做的。新疆在新千年出口方面充分認識并發展了這一自身優勢。2000年后的新疆出口近乎爆炸式的增長便得益于此。民族用品的出口本身也是民族文化的出口。消費者消費這種商品的過程也是在解讀新疆民族文化的過程。讓消費者更加了解新疆文化,從而進一步擴大文化的影響力。

2、文化影響消費偏好的天然優勢

新疆對中亞五國的出口來說,中亞五國國家主體民族在新疆都可以找到對應的民族。并且民族文化也是同根同源,如哈薩克斯坦與新疆的哈薩克族。就此而言新疆對中亞出口有著天然的優勢v。新疆民族眾多,各個民族文化交流廣泛。這些產品在出口后,被中亞消費者消費,并引起這些消費者感情上的共鳴,讓消費者得到更大的效用。同時,消費本身也是具有習慣性的,當他們對新疆的商品產生信任后。在同等條件下,中亞地區的消費者更愿意選擇從新疆到來的商品。

3、商品的文化意識性

從商品競爭力的角度來看,根據商品的需求理論,精神效用較強的產品其需求曲線與普通商品的需求曲線是不同的。他的需求曲線是向右上方傾斜的,而供給曲線是向左下方傾斜的。也就是說精神商品的銷售量會隨價格的升高而升高。這主要是因為需求曲線還代表了另外一個含義,產品的邊際效用曲線。普通商品是邊際效用遞減的,而精神產品,其邊際效用是遞增的。具有強商品意識性的商品通常會表現出精神商品的這一特性。很難估算出擁有商品意識性的商品會為消費者帶來多少額外效用,同樣,也很難估算出能夠抵消多少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帶來的需求曲線向下傾斜。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對于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來說,因為其文化偏好的相同,或者相似,即對同種商品的消費會得到大致相同的效用,邊際效用曲線無疑會變得的平緩。對于在與消費商品文化正好相反的文化背景下生活的消費者,其邊際效用曲線就會驟然下降,乃至直接出現負效用?;谏显V原因,筆者認為,出口商品的商品文化意識性會在流通領域創造商品附加值。

商品的意識性改變需求曲線的彈性后使得商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大大加強了,當然,這指的是商品出售給同一文化背景下的消費者,商品意識性帶來的最少為零的正效用。需求曲線更富有彈性讓商品價格只要有微小的變動銷售量就會有很大的提高。

我們從上文表格中可以看到,新疆從改革開放以后便開始同中亞地區進行貿易往來,幾乎所有產品都有出口,包括產業附加值高的電子產品,可都沒有形成規模。一度甚至在中亞市場比不上遠在大洋彼岸美國加拿大。但自從1998年國家再次強調并支持民族商品的發展,民族商品迅速繁榮并大規模進入國際市場以后,中亞地區幾乎一夜之間便成為了新疆出口的重要地區。出口額更是以令人震驚的增長速度增長??梢哉f,民族文化為我們打開了新疆產品在中亞的大門。

四、結束語

現如今的社會是一個全面發展的多元社會,人們越來越注重對文化產品的開發與研究。并為此發展了多門學科。西方發達國家在很多產業中已經認識并利用文化的優勢為自身謀取更大的利益了。作為民族眾多的新疆,在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新時代新經濟的今天,我們如何利用自身優勢發展自身,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中站穩腳跟。這就需要我們積極的探索與研究。從而為新疆的產業發展提供一個正確的方向。

注釋:

①保羅•薩米爾森,微觀經濟學[M]人民郵電出版社

②企業市場營銷[M]高等教育出版社

③經濟學詞典[M]高等教育出版社

④新疆年鑒

⑤中哈經濟貿易合作前景與思路對策(中)國研網2006,10.27

參考文獻:

[1]保羅•薩米爾森,微觀經濟學[M]人民郵電出版社

[2]企業市場營銷[M]高等教育出版社

[3] 經濟學詞典[M] 高等教育出版社

[4]新疆年鑒1985-2007

[5]The nature of equilibrium in markets with adverse selection[M]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1 Spring Wilson.c.1980

[6] 中哈經濟貿易合作前景與思路對策(中)國研網2006,10.27

[7]Hicks.JR.1956. A Revision of Demand Theory [M]Oxford Clarendon Press

(作者通訊地址:新疆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830046)

威海對外加工貿易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一體化趨勢的不斷加強,國際貿易市場的競爭不斷加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戰略為了適應時代的需要不斷轉變與深化,以求在不斷變化的國際經濟環境中加強同各國的協作與發展,從而實現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本文分析了當前我國對外貿易戰略實施的現狀,闡述了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對外貿易戰略調整的對策,以適應國際經濟貿易發展趨勢。

【關鍵詞】對外貿易 戰略調整 經濟效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貿易戰略經歷了跨越式的發展。尤其自加入WTO 之后,我國逐年降低貿易壁壘,國內企業開始大范圍加入到激烈的國際競爭之中。美國次貸危機及歐洲債務危機給發達國家的對外貿易以沉重的打擊,美元貶值、國內產品成本價格上漲、出口退稅率下調等使國際經濟貿易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也使得我國的對外貿易舉步維艱。在此背景下,對外貿易戰略的科學適時調整尤為重要。

一、我國對外貿易戰略現狀

所謂貿易戰略是指一國的整體經濟發展戰略中有關于對外貿易發展方面的內容,是一國或地區政府對一定時期對外貿易發展的方向“結構”目標及相應措施的戰略性決策[1]??梢?,一方面貿易不僅體現了各國政府對于對外貿易發展的總體規劃與設想,更是政府通過政策手段對對外貿易進行宏觀干預,以此來引導一國整體經濟的發展方向。我國自1949 年至今先后進行過三次對外貿易戰略調整,為當時的對外貿易和國民經濟發展帶來了顯著影響。

近年來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速度穩步增長,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結構方面的優化也有所提升。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對外貿易方式更加靈活,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在出口貿易總額中的比重逐步減少,而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進出口貨物貿易在快速增長。2.對外貿易主體結構趨于合理,逐漸降低了對外商投資企業,搭理扶持民營企業。3.出口商品結構繼續升級,進口產品結構持續優化。4.貿易市場多元化發展,在鞏固與發展原有貿易市場的過程中,對非洲、拉丁美洲及大洋洲地區等進行擴展,進一步改善了我國進出口貿易市場格局。

顯然,當前我國的對外貿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有所成就的同時也出現了諸多問題尚待解決,主要表現在:1.粗放式出口增長方式導致我國資源環境壓力加大,高耗能、高耗原材料為基礎的粗放式出口經濟增長,在推動我國工業化發展的同時,也使我國陷入“資源、能源陷阱”,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嚴重阻礙。2.出口產品科技創新水平較低,缺乏核心競爭力,造成我國對外出口產品技術附加值偏低,使出口產品長期處于全球價值鏈低端。3.進出口貿易不平衡,貿易順差逐年持續擴大。多年來政府對國內外企業實施的獎勵出口、限制進口等政策,國內過度投資導致諸多行業生產過剩,國內產品供大于求等等問題都造成了我國貿易順差的逐年增長。4.對外貿易伙伴發展的不平衡,對象分布不合理。受金融危機影響,近年來美國、日本及歐洲各國經濟發展不是十分景氣,發展中國家尚還可以,而我國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貿易顯然不足,貿易對象分布失衡。5.外貿企業抗風險能力偏低,政府宏觀調控關注不夠、力度不強,使外貿企業容易受國際市場影響,企業風險承受能力及競爭力有待提升。

二、我國對外貿易戰略調整對策分析

目前,各國經濟仍深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全球經濟步入了發展的新階段,對于不試適應當前及未來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發展需要的戰略必須加以調整完善。

第一,平衡全球貿易合作伙伴戰略安排。當今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貿易國,必須在尋求與發達國家、發達區域合作突破的同時,加強與非洲、拉美洲等新興經濟體的合作,進一步完善國際貿易市場布局。

第二, 進一步調整出口戰略。加大對機械電子產品和新材料產業的政策扶持,逐步減少對勞動密集型產業、高耗能和高污染產業的扶植政策,從而迫使中國相關企業提高技術競爭力,淘汰落后生產技術,有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將國內經濟建設優勢推廣到國際合作和市場中,提高自身競爭優勢。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在隧道、橋梁、水利、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等領域均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我國可以將領先技術推過到其他有需求的國家和地區,將國內經濟建設優勢轉變成國際競爭優勢,為中國國際經濟戰略提供重要支撐。

第四,解決國內變產能過剩困境,積極推行商務外交戰略。中國目前存在大量的產能過剩問題,要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去平衡解決,將國內結構調整與國際市場拓展相結合,同時依靠積極的國家商務外交戰略,變產能過剩的國內發展困境為全球競爭優勢[2]。

第五,加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出口產品技術附加值。長期以來由于發達國家政策對產品技術的諸多遏制,我國自身創新能力不強,導致我國出口產品附加值、技術含量十分低下。要從根本上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就必須加強創新能力,提高具備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產品的比重,提升出口產品的附加值。

第六,提高外貿企業抗御風險能力。近年來國際經濟市場的動蕩給我國敲響了警鐘,在風云變幻的國際經濟環境下我國外貿企業自身要堅持創新發展,形成本企業的優勢。在開展對外貿易合作時重視企業發展的戰略研究,避免在多變的世界貿易大環境中因決策失誤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政府也要做好對外貿易宏觀調控工作,在進出口貿易政策調控上加以改革完善,讓外貿企業在國家政策支持上有所保障。

近年來,部分發達經濟體陷入嚴重的通貨緊縮泥沼,能源革命、地緣政治糾紛、全球貿易規則作用弱化等問題愈演愈烈,如不能得到盡快合理的解決,不僅會影響我國對外貿易戰略的實施,還會影響全球經濟貿易的整體發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世界經濟正處于特殊時期,全球經濟格局復雜多變,我們必須在充分認識我國對外經濟貿易戰略的現狀,及時對形勢做出客觀清晰判斷,采取相應戰略措施加以以應對,以便于積極順應國際經濟形勢變化,以期在未來的國際經濟中謀得更大發展。

參考文獻:

[1]汪曉紅.我國國際經濟貿易戰略與趨勢研究.[J] 中國市場 2013年第46期

[2]黃志凌.我國宜盡早調整對外經濟戰略.[J] 經濟參考報.2014 年2 月24 日第 008 版

威海對外加工貿易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對外貿易與環境問題的關系是當今學術界的一個熱點問題,對外貿易與環境問題關系研究主要圍繞在四個方面:一是自由貿易對環境的影響;二是貿易政策對跨國界環境污染的影響;三是環境管制對出口貿易的影響;四是貿易政策與環境政策協調問題。不過,上述研究主要是以發達國家為對象的,因此,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對外貿易與環境問題關系的研究,應該成為我們一項非常緊迫的任務。

關鍵詞:對外貿易 環境問題 關系 綜述

自上世紀70年代Baumol(l971),Markusen(1975)等人發表了貿易與環境的關系的文章以來,貿易與環境的關系研究已成為了學術界的一個熱點問題,越來越多的學者對此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已產生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筆者擬從以下四個方面對國際學術界的不同觀點作一簡單介紹。

一、自由貿易對環境的影響

目前國際學術界關于自由貿易對環境的影響形成了三種截然不同的觀點:第一種是有害論,第二種是有益論,第三種是模糊論。下面分別進行闡述。

1.有害論。這種觀點認為,無論從短期還是長期來看,自由貿易對環境的影響都是消極的。Conrad(1993)和Kennedy(1994)在他們創立的三國壟斷模型中,假設兩個國家只有一個壟斷廠商,它們出口全部產品在第二國進行古諾競爭。兩個廠商的生產活動都產生污染,并對本國造成污染損害。當兩國政府只能通過征收排污稅或制定排放標準來控制污染時,研究結果表明最佳單邊政策是“環境傾銷”。這一結論意味著在古諾一納什均衡下,兩國政府都將使用環境政策補貼本國廠商,并不斷降低環境標準,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向下競爭”,競爭的結果,三國的環境都遭到破壞。對發展中國家而言,自由貿易的破壞性更為突出。Chilchilnisky(1994)認為,在私有產權沒有得到明確界定的情況下,自由貿易會加速發展中國家環境資源的破壞,從而對全球環境構成進一步的威脅。

2.有益論。自由貿易主義者(如Anderson.k,BIackhurst.R,Williams.M)則認為,貿易不是產生環境問題的根源,自由貿易不但不與環境相沖突,還可以促進環境保護。他們提出了“經濟發展決定論”,認為從福利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自由貿易有助于實現環境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最優配置,從而保證生產活動能夠按照最有效的方式進行(Matthew A.Cole,1999)。自由貿易通過提高收入使人們有更多的資源和技術來改善環境,還有助于增加有利于環保的清潔產品、服務和技術的交換。另外,貿易自由化還有利于消除那些扭曲貿易的政策措施,如補貼和稅收等,而這些措施都被證明是不利于環境保護的(Hector Rogelio TorreS,1999)。

3.模糊論。這種觀點認為,貿易自由化對環境的影響是模糊的。橫向來看,自由貿易對發達國家的環境有利而對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有害;縱向來看,自由貿易在收入水平高時對環境有利,在收入水平低時對環境有害。Grossman和Krueger(1993)對北美自由貿易區的環境效應進行分析時,把貿易的環境效應分解為三部分:結構效應、規模效應和技術效應。貿易對環境影響的復雜性在于這種影響是三種效應之和,而不是單獨某一種效應。Grossman和Krueger(1993),Bhagwati(1993),KeydicheStevens(1993),Runge(1994),以及Dean(1997)還進一步確定了積極效應和消極效應的分水嶺,即當收入達到一定水平后,結構效應與技術效應的積極作用將超過規模效應的負面影響,從而有利于環境保護。Copeland等(1994)將發展中國家視為南部國家,將發達國家視為北部國家,利用南北模型對國際貿易的規模、結構和技術環境進行了分析。他們認為,如果人們對清潔環境需求的增長速度超過收入的增長速度,從理論上講,正的技術效應可以抵消負的規模效應。由于對于北方國家來說,結構效應為正,因此,貿易減輕了北方國家的環境污染。而在南方國家中,負的規模效應和結構效應會超過技術效應對環境的影響,從而貿易加劇了南方國家的環境污染。

二、貿易政策對跨國界環境污染的影響

Baumol(1971),Markusen(1975)和Rauscher(1991)認為,利用貿易政策控制跨國界環境污染對一個國家來說非常重要。Maestad(1998)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在研究中,他首先假定,制定并實施相關貿易規定的同時征收完全庇古稅;其次假定外國的環境政策不變。在這兩個假設前提下建立的兩國一般均衡模型表明,當一國不愿意將環境成本內部化時,通過對他們的貿易進行限制能夠提高全球經濟活動的效率。

許多研究集中在貿易限制如何解決進口產品的外部效應問題以及如何使用貿易限制手段,通過控制“免費搭車”行為,以實現國際環境協議規定的目標。Pearce和Warford(1993)把單向外部性分為消費外部性和生產外部性兩種情況。GATT認為,當進口產品存在外部性時,只有福利的凈收益是正的,并且是以最小成本達到的時候,才能采用貿易限制手段。Pearce和Warford(1993)認為這種要求存在兩個問題:第一,費用有效性不一定是與對于GATT所要求的條件(即貿易限制必須是保護生命或健康所必須的)相對應的解釋,也就是說,GATT原則可能認為可以采用更昂貴的措施,只要它是值得的;第二,要求一項貿易限制措施不能對其它國家有歧視性,這不符合效率的原則。因為在“污染者付費”原則下,根據所造成的損失對不同的進口產品采取歧視性手段可能是最優的。GATT也贊成對這些產品實行與國內同類產品相同的稅收,因為這種外部性效應的產生來自于產品的消費而不是其生產過程。

三、環境管制對出口貿易的影響

關于環境管制對出口貿易的影響,理論上存在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一國較高的環境標準會減少本國廠商的出口,嚴厲的環境管制帶來的利益甚至有可能隨國外市場的丟失而抵銷。Pething(1976),Siebert(1977),McGuier(1982),Palmer(1995)等人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一觀點進行了理論辯護,他們認為更嚴厲的環境管制會成為廠商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新約束,具有更多約束的相同最大化問題只能導致同樣或更低的利潤。

第二種觀點認為較高的環境標準對本國商品的出口沒有什么影響或影響不明確。Antweiler,Copeland和Taylor(2001)通過引入國家間要素稟賦差異擴展了Copeland和Taylor(1994)南北模型,其研究結果表明,要素稟賦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控制環境政策差異對比較優勢的影響,當國家間資本與勞動差異足夠大且資本豐裕國環境政策更為嚴格時,它仍將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

第三種觀點的代表Porter和Linde(1995)認為,如果將環境管制與出口貿易的討論置于動態的分析框架之下,即考慮到環境管制變動下生產技術、產品和生產過程改善的可能性,環境管制雖然暫時增加了廠商面臨的限制條件,但它同時也給了廠商改革的動力,最終不僅不會限制出口,反而還會提升出口結構和增加出口。

四、貿易政策與環境政策協調問題

貿易與環境政策之間的沖突集中為究竟是利用貿易政策工具還是利用單邊環境規制來實現環境目標。對采用貿易政策來協調環境問題還是直接采用環境政策,一些學者各持不同的觀點。

反對采用貿易政策工具的學者認為,大多數環境問題并非產生于國際貿易,而是源于市場失靈,因此,解決環境問題的最優目標并非貿易措施,而是對消費或生產進行干預或者界定明晰的產權。因此,運用貿易工具以恢復比較優勢是不合適的。

贊成采用貿易政策工具以實現環境目標的學者卻認為,貿易工具是解決全球環境問題、跨境污染的有效途徑。Whalley(1991)認為,對國際環境公約的道德承諾并不能保證全球環境問題的解決,由于全球環境問題涉及的主要是公共物品,“搭便車”行為很可能會削弱為控制環境惡化而付出的努力。但如果將國際環境合作與國際貿易方面的問題綜合起來考察,“搭便車”的行為動機便能夠得到有效的抑制。因此,Whalley認為貿易工具有助于實施環境公約。

五、評價

隨著貿易與環境問題的關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學術界關于它們的理論和實證研究也豐富得讓人應接不暇。受不同利益集團利益的影響,并且在由于研究目的、思路和方法、數據及模型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結論的分歧很大,而且不具有可比性和普適性。除了分析方法上的不統一,貿易與環境理論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和不完善性還表現在:

1.理論研究方面缺乏有說服力的解釋,特別是貿易與環?;ハ嘤绊懙臋C制上,所依據的理論框架比較簡單,得到的結論比較模糊。

2.理論研究多是以發達國家為背景的,使得結論的普遍性值得懷疑。

3.數據的缺乏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據的缺乏削弱了相關實證研究的可信度,而且數據可靠性的差異也使得結論變得難以確定。

雖然目前的研究還存在諸多不足,但還是有不少有價值的研究結果。第一,多數學者認為貿易不是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只是在無正確的環保政策配合的情況下,貿易會擴大市場失靈的效果而產生對環境的不利影響,擺在我們面前的是如何擴大貿易的正效應而減少其負效應;第二,多數學者認為貿易對環境的影響應該從動態的角度來分析,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僅僅考慮規模方面的影響,更應該考慮結構和技術方面的影響;第三,環境措施對貿易的影響也應從動態的角度來分析,事實上,從國際范圍比較來看,環境措施越嚴厲,其出口也越多,產品的質量也越高。因此,從長遠看,環境措施的提高不僅有利于環境,也有利于出口。

我國在貿易與環境領域的研究起步相當晚,研究深度也不夠。這一方面是由于我國經濟發展和對外開發的水平還不高,對環境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另一方面,我國的數據收集也相對落后,給我們進一步的研究帶來了困難。但是,由于我國的進出口規模越來越大,目前已穩居世界第三,再加上我國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可以這么說,中國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應該更加重視對外貿易與環境的關系問題了。因此,加強對這方面的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已成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Antweiler,W.,Copeland,B.,and Taylor,S.Is Free Trade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877-988.

2.Bhagwati,jagdish..Regionalism and Multilateralism:An Overview[J],in New Dimensions in Regional Integration.Jaime de Melo and Arvind Panagariya,eds.1993:22-51

3.Baumol,W.Environmental Protecion,International Spillovers,and Trade[M].Stockholm: Almkvist& Wicksell,1971.

4.Chichilnisky,Graciela.Norh-South Trade 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4):851-74.5

5.Conrad,K.Taxes and SUbSidies fOr P011ution-Intensive lndustrieS aS Trade P01icy[J].,JOurnal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3 25:123—135.

6.COpeland,B.,andTaylor,S.NOnh-S-

Outh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J].Quanerly JOUITlal Of EconomiCS,1994,109:755—87.

7.Deau J.TradeandtheEnVironment:aSurveyOftheLiteratlire[A].In:LowPed.InternatiOual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M].New York:World Bank DiscussiOn Paper,1992.15~28.

8.Grossman,G.and Krueger,A.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n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in:Peter M.Garber(ed).The MexiCO U.S.Ftee Trade Agreementr[M]. Cambridge and LondOn:MIT Press,1993.

9.Kennedy,PEquilibrium POllUtiOn Taxes in Open EconomieS With lmperfeCt Competionr[J]. Jotlmal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4,27:49-63.

10.KeydiChe,Stevens.The Environment EffeCt Of Trade[J],Joumal Of World EconomiCS,7,1993,

11.Maestad,O.Timber Trade RestriCtions and TropiCal DefOrestatiOn:A Forest Mining Approach[J].Resource and EhergY EconomiCS,2001,23:111-32.

12.Markusen,J.IntematiOualEXtelnalitieSandOptimalTaxStrncturesr[J].JournalOf InteITlatiOnalEconomiCS,1975,5:15-29.

13.MCGuire,M.RegUlatiOB,actOrRew ardS,and Intemational Trade[J]JOUlTlal Of PUblic EconomiCS,1982,17:335—54,

14.Palmer,K.,Oates,W.,and POnney,P.Tightening Environmental StandardS:The Benefit-COSt or the NO-Cost Paradigm[J] Joum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9 (4):119-132.

15.Pearce,D.and WarfOrd,J.World

WithOUt End:Economics,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OevelOpment[M].Londoil:Oxford Univetsity Ptess,1993.

16.Pethig,R.P011UtiOn,Welfare and Environmental P01iCy in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J].Joum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76,2:160-69,

17.POrter,M.E.andLinde,C.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Joum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5,9(4).

18.Rauscher,M.Foreign Trade and the Envirobinent,in:Horst Sieben(ed.),Environmental Scarcny:The IntematiOnal Dimension[M].TUbingen:MOhr,1991。

19.RObiSOn,H.1ndUStrial POllUtion Abatement:The lmpact on BalaBCe Of Trader[J].Canadian joumal Of Economics,1998,21(1):187-99。

20.Range,C.FteeTrade,PrOteCted Environment:Balancing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InterestS[M],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hS Press,New YOrk,1994。

21.Sieben,H.Environmelltal Quality and the Gains from Trade[J].Kyklos,1977,30,657-73.

22.Whalley,J.Bilateral Trade LiberaliZation in Quota RestriCted nems:U.S.andMexico in TextilesandSteel[M].NAFTAconferencepaper,Washington,D.C·,Centerfor StrategiCandInternationalStudieS,mimeo,1991.

(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湖北武漢 414000)

(責編:呂尚)

威海對外加工貿易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新疆要實現未來對外貿易的發展和擴大目標,就必須結合新疆現有的發展條件和狀況,通過建立自由貿易區、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最終走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可持續的、積極高效的貿易合作新道路。本文主要分析新疆對周邊國家貿易的契合點和未來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新疆;中亞;發展

一、新疆對周邊國家貿易的現狀

第一,建立了前景廣闊的加工貿易合作。加工貿易是現代國際貿易發展過程出現的一種新型國際分工方式,是產業內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的深刻反映。在這個方面,新疆有著與中亞合作的遠景。首先,中亞同新疆一樣,擁有非常豐富且特色鮮明的自然資源,農業發展的光熱水土資源組合條件優越,礦產種類齊全,儲量豐富,開發前景廣闊,待加工原材料資源豐富。其次,新疆與中亞五國間運輸距離相對于內地省市要短的多。最后,在產品需求結構方面,由于民族、宗教、生活習慣等的天然關聯,新疆與中亞五國對產品的偏好具有極大的相似性和共同點。因此,新疆與中亞五國合作發展加工貿易的前景非常廣闊,能夠開發的重點產品很多。第二,新疆與中亞地區互惠互利的能源合作。新疆周邊國家哈、烏、吉、土和塔五國蘊藏豐富的能源和礦產資源,特別是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等資源。中亞的許多礦種儲量在世界名列前茅,它們與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的。因此,資源貿易和開發領域可以成為我國與中亞國家發展經濟合作的優先領域,其中尤其以石油對我國未來經濟的持續增長最為重要。依據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對我國未來石油產量的預測。另據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所屬的一個能源研究所預測,在未來年中我國石油的需求趨勢將難以抑制。第三,新疆與中亞地區的旅游合作快速發展中。旅游業作為新興產業,目前正以非常強勢的姿態推動著各旅游城市的經濟發展。新疆具有很多條件,可以同中亞國家聯手開發向西延伸的絲綢之路旅游資源,以整合和連接完整的中亞旅游資源鏈條,最終達到擴大發展新疆的旅游產業的目標,溝通與周邊國家的友好交往關系。近年來新疆利用邊境線長、沿邊口岸多的地緣優勢,己經開發了一系列獨具特色的口岸旅游項目,它們促進了口岸的繁榮,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

二、新疆外貿未來發展的方向

第一,創建有“新疆特色”的自由貿易區。創建具有新疆特色的自由貿易區是一項新事物,既不能沿用經濟特區模式,也不能照搬國外的模式,而是要從新疆特點和周邊環境的實際出發,探索出具有中國新疆特色的與國際規則接軌的自由貿易區模式。在新疆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自由貿易區,必須明確以下指導原則第一,要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第二,協調好中國特色和國際慣例的關系第三,搭配好宏觀管理和特殊管理關系第四,要優化政策環境和發展雙邊市場。建立自由貿易區必須按照所提到的這些指導原則行事,選擇基礎較好、邊境環境穩定、發展潛力巨大的陸橋前沿口岸進行示范建設,在獲取一定成功經驗后,再在全疆的幾個重要口岸進行推廣,使之成為新疆對外貿易發展的又一靈活形式。第二,進入中亞市場,建立銷售和生產網點。提高商品的競爭力占據更大市場,僅靠提供適銷對路的商品是不足以獲得競爭優勢的。近年來,超市日益興起,商品以中低檔為主,價廉物美,這種銷售模式正適合新疆出口到中亞商品的狀況和發展思路??梢愿鶕煌幠5某?,培育主要銷售渠道來滿足目標市場的需要,提高市場占有率。同時,應該針對中高檔商品,設立企業自己的零售商店或連鎖店、專賣店,貼近市場打造自己的銷售平臺。過去,新疆出口到中亞的商品很少有自己的銷售終端,所有市場信息的收集和終端銷售都只能依賴于個體商販及外貿公司,十分的被動?,F在隨著中亞五國經濟的復蘇,市場機制逐步健全,要通過企業對各銷售點的控制和管理來調整生產計劃、規模,以達到相互促進發展的目標。第三,要加快外貿體制改革,調整貿易結構,改善貿易方式。新疆要加大開拓中亞市場力度,必須加快外貿體制改革,調整貿易結構,改善貿易方式,適應國際通行規則,提高外貿質量水平,扭轉經濟技術合作滯后狀態,創建與國際規則接軌的邊境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區的創立是向西開放的創新,既符合新疆實際又適應規則,能夠充分發揮地方資源優勢、地緣優勢和陸橋通道優勢,可以走出一條興邊富民的新路。目前,新疆外貿發展形勢嚴峻,首先是國家對邊貿的優惠政策己經到期,需要一些新的政策及時出臺。其次是隨著中亞國家的經濟逐步好轉,那些國家會強化貿易規范,保護其國內市場和民族工業發展,限制資源出口和國內有生產能力的商品進口。再次是由于出入境簽證的限制和邊境貿易缺乏穩定的司法合作,新疆周邊國家一般客商從新疆市場進貨可能會減少,而有實力的客商直接從內地企業進貨將不斷擴大。

參 考 文 獻

[1]張曙宵.中國對外貿易結構論[J].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

[2]何茂春主編.祖國對外經濟貿易白皮書[J].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2

上一篇:審美教育與音樂教學論文范文下一篇:子位吹歌的文化藝術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