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校園同性戀群體社會心理論文

2022-04-13

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校園同性戀群體社會心理論文(精選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們查閱,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菊靠v觀人類歷史,人類對同性戀的認知進程表現為從刑事化到非刑事化、病理化到非病理化的過程。但由于社會道德、文化、法律等多種原因,人們對同性戀普遍持反對和歧視的態度。

校園同性戀群體社會心理論文 篇1:

心理干預對大學生同性戀消極態度的影響

[摘要]目的 探索大學生對同性戀消極態度的干預效果。方法 以河北聯合大學篩選的31名對同性戀態度較為消極的大學生作為實驗組,31名同質學生作為對照組,針對其對同性戀的消極態度進行心理干預。在心理干預前、后施測自行編制的同性戀態度問卷。結果 心理干預前實驗組與對照組態度得分無顯著差異,在心理干預后,實驗組消極態度得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結論 心理干預對于大學生對同性戀消極態度的改善效果明顯。

[關鍵詞] 大學生;同性戀態度;心理干預;效果

同性戀是指一個人在性愛、心理、情感上的興趣主要對象均為同性別的人[1]。隨著社會風氣的開放,同性戀群體越來越多的進入人們的視野中,據著名的性社會學家李銀河教授推測,中國的同性戀者占成年人口的3%~4%,即在中國約有3900~5200萬的同性戀者。但由于社會傳統道德、文化、法律的影響和大眾傳媒的不良導向[2]等多種原因,人們對于同性戀者的認同和尊重水平還比較低,同性戀者在生理、心理和人權等方面受到的歧視或者侵犯狀況還普遍存在[3]。因此如何提高人們對于數量如此龐大的社會群體的尊重、理解和認同是值得我們全社會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大學生作為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青年群體,對于同性戀的觀念代表了全社會的重要發展方向[4],而大學生對同性戀的態度,不僅受到年級、性別、出生地和專業的影響,而且還受到課堂教學以外的其他傳播途徑

的影響[5]。因此,本次研究以河北聯合大學篩選出的在校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心理干預對于大學生同性戀態度的干預效果。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對河北聯合大學在校大學生發放自編問卷400份,通過統計分析,將對同性戀消極態度得分最高的45名同學為潛在對象,通過招募和聯系,最后確定31人參加心理干預,剩余人中隨機抽取31人作為對照組,對照組不進行任何干預,完全按照正常的教學程序學習和生活。

1.2 方法

1.2.1 工具 參考相關文獻[6-9]自行編制大學生對同性戀的態度調查問卷,內容包括一般資料、對同性戀的認知和態度等3個方面。經信效度檢驗,問卷重測信度為0.735, 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814(0.814>0.7),校標效度為0.889,具有較好的信效度。

3.討論影片內容

1.2.2 干預活動的設置 活動名稱:志同道和;活動性質:屬于同質與結構相結合的團體,結構化程度較高,從團體成員社會身份層面劃分屬于同質群體(均為在校大學生),從團體活動有無設計和目標來看為結構性團體(圍繞改善大學生對同性戀的態度來設計引導活動);團體的整體目標:對持對同性戀消極態度的大學生進行心理干預活動,改善他們對同性戀的認知和態度,使大學生認識到同性戀者與異性戀者的同質性,提高他們的接受能力。

1.2.3 心理干預方案 共進行3次干預活動,3次活動分別團體輔導、了解同性戀的主題活動、電影欣賞。每一次活動與團體活動的目的有著明確的對應關系,具體內容參見表1。

1.2.4 干預程序 心理干預活動共進行3次,每周1次,持續3周。第1次干預活動前及3次干預活動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前后測。前測、后測均采用自行編制的量表。

1.3 統計分析

采用描述性分析、單因素方差分析。

2 結果

實驗組與對照組前測態度得分無顯著差異,干預活動結束后的后測中,實驗組消極態度得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干預前后,大學生對同性戀的認知贊同、行為接納、態度總分方面有顯著差異(P均<0.05),在情感認同方面,雖然差異不顯著,但從得分來看,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見表3。

3 討論

研究結果表明,對31名被試對象的干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大學生對同性戀態度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干預后消極態度的得分顯著低于干預前的消極態度的得分。參加心理干預活動后,大學生在認知贊同和行為接納相關方面的改變程度最為明顯。這是因為認知和行為方面是大學生面對同性戀問題時,反映出來的暫時性的表面問題,對這些顯露在外的問題,通過進行心理干預活動,解除他們對同性間相處模式的困惑,以及使其能夠了解且認同他們的性別角色,并增進他們對同性戀者的了解與尊重,這些關于認知、行為方面的外顯問題就比較容易得到緩解。但情感認同方面干預前后變化不顯著,這符合研究預期,即情感和態度之間的關系非常復雜,它是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經過較長時間形成的,所以改變情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還需要持久有效的更為精密、專業的輔導。而且還可以看到,認知和行為方面的改變最終引起了態度的顯著改變,相信這種改變反過來也能使成員的情感方面得以更深層次的改善。

國內針對大學生對于同性戀認知和態度的調查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主要涉及社會學、心理學、醫學、歷史學等多學科研究[10],運用心理干預進行同性戀態度改變的宣教并不多。本次研究顯示,與干預前相比,干預后態度的得分有了明顯改變,表明短期內心理干預對于減少同性戀歧視有積極作用。這可能與利用團體輔導建立的類似同伴教育的活動模式相關,通過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和大學生進行交流,以喚起共鳴有關[11]。在這種條件下,平時諱莫如深的性問題可以被學生視為普通的科學來學習[12]。

本次研究進一步驗證了心理干預在該領域的應用價值,通過開展與同性戀有關的宣傳教育活動,澄清大學生對同性戀的迷思和誤解,有利于改善大學生對同性戀生理、心理和生存狀況等方面的消極態度。因此,建議高校建立全方位關懷型校園文化,通過專業課程、講座等多種形式開展大學生同性戀教育,以助其建立科學的性觀念,客觀認識同性戀群體,以期創造校園內同性戀群體與非同性戀群體的和諧相處的良好局面。

[參考文獻]

[1] 易柳.同性戀者身份認同、對社會態度的感知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11.

[2] 俞瑩瑩.2000年至2011年新浪網新聞頻道同性戀主題報道研究[D].杭州:浙江工業大學,2012.

[3] 李慧靜.同性戀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J].社會心理科學,2010,4(25):80-85.

[4] 張涵,孫婷婷,王鵬.大學生對同性戀的認知和態度調查[J].中國性科學,2008,17(9):9-12.

[5] 王衛媛.北京高校心理健康課程中的同性戀內容及效果調查[J].中國性科學,2013(8):86-91,104.

[6] 王浩.西安市487名大學生同性戀認知與態度調查[J].中國學校衛生,2007,28(7):601-602.

[7] 汪亮,余翠萍,黃阿毛,等.粵、港、澳三地大學生對同性戀的認知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2004,20(8):970-971.

[8] 劉予玲.異性戀大學生對同性戀的外顯態度和內隱態度及其干預[D].鄭州:鄭州大學,2010.

[9] 呂少博.師范大學生對同性戀的態度及態度改變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8.

[10] 李智.中國同性戀研究綜述[J].黑河學院學報,2012(5):119-121.

[11] Flanagan D,Mahler H.How to create an effective peer education project:Guidelines for prevention projects[M].Harare:AIDSCAP/FHI,1996:11-15.

[12] 孫昕羹,常春,郭巖,等.大學生預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效果評價[J].中國公共衛生,2002,18(12):1510-1512.

(收稿日期:2013-12-09)

作者:張楠 劉曉玲 劉宵 程翠翠 周夢迪 任璐璐

校園同性戀群體社會心理論文 篇2:

佛山市南海區高中生對同性戀的認同程度調查研究

【摘要】縱觀人類歷史,人類對同性戀的認知進程表現為從刑事化到非刑事化、病理化到非病理化的過程。但由于社會道德、文化、法律等多種原因,人們對同性戀普遍持反對和歧視的態度。2014年5月,筆者在佛山市南海區六所高中進行同性戀的認同程度問卷調查,旨在探討現階段高中生對同性戀現象的認同程度,試圖從高中生對同性戀的認知、態度以及行為方式的角度來理解高中生的心理和精神發展狀況,以便為當前的高中生性教育工作提供依據和思考。

【關鍵詞】高中生;同性戀;性教育;認同

A study of senior high students’ opinions on homosexualism in Nanhai of FoshanHUANG Xianbao. Biology Department of Nanhai High School, Foshan 528211, China

【Key words】High school student; Homosexuality; Sexual education; Identity

同性戀,是在人類歷史上、在各個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基本行為模式[1]。但在大眾眼中,似乎只有異性戀是符合倫理道德的,而同性戀、雙性戀等其他的性取向人士似乎就違反了傳統道德,踐踏了人類社會的倫理。其實,這是對其他性取向人士的詆毀和侮辱。早在1973年,美國精神病學家學會就將同性戀從精神變態行列刪除[2],我國也在2001年出版的《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中認為同性戀的性活動并非一定是心理異常,同性戀不再被統劃為病態,不再把同性戀看作一種病態心理[3]。隨著2014年英國同性戀婚姻合法化,在全世界范圍內,同性婚姻合法化已成為不可阻擋的世界發展趨勢。早在20世紀40年代,美國偉大的性學家金賽就制作了性取向連續譜來說明人群中的性取向問題。性取向連續譜分為左右兩極,最左極是100%的同性戀,最右極是100%異性戀,中間是100%的雙性戀。人群中在性取向連續譜上述三個位點上的人數非常少,也就是說極端的、絕對的異性戀、同性戀和雙性戀在人類社會中很少見。絕大部分異性戀者在性取向連續譜上的位點在比較接近右極的范圍內,即異性戀約占總人口比例的95%左右。絕大多數同性戀者在性取向連續譜上的位點在比較接近左極的范圍內,這部分人一般占總人口比例的3%~5%??v觀人類歷史,人類對同性戀的認知進程表現為從刑事化到非刑事化、病理化到非病理化的過程[4]。

由于社會道德、文化、法律等多種原因,人們對同性戀普遍存在反對和歧視的態度[5]。傳統儒家思想認為,同性戀是對陰陽和諧的異性戀關系、家庭整合以及社會秩序的一種挑戰[6]。加之社會對同性戀者的長期污名,比如說“搞基”、“基佬”、“娘娘腔”等語言的應用,對同性戀者形象加以詆毀,無形中給同性戀人士貼了很多負面的標簽;另一方面,我國中小學性教育的缺位,導致大部分高中生沒有性多元視野,多數學生對同性戀現象的認識不夠全面,對同性戀人士存在歧視和排擠,近年來,國內外學者開展了很多對同性戀態度的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大學生群體[7-10]對同性戀態度的調查。

2014年5月,筆者在佛山市南海區六所高中進行同性戀的認同程度調查。本研究旨在探討現階段高中生對同性戀現象的認同程度,試圖從高中生對同性戀的認知、態度以及行為方式的角度來理解高中生的心理和精神發展狀況,以便為當前的高中生性教育工作提供依據和思考。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本研究采取分層隨機整群抽樣方法,選取了佛山市南海區六所高中的部分學生,這六所高中分別是南海中學、石門中學、桂城中學、九江中學、西樵高級中學和華師附中南海實驗高中。采用隨機取樣的方式,在這六所高中的高一高二年級進行隨機取樣并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800份,回收問卷768份,剔除部分未答、少答、漏答的無效問卷,共有675份問卷有效,有效率844%。其中,男生279人,占413%;女生396人,占587%。高一學生348人,占516%;高二學生327人,占484%。

12工具和方法

研究工具有:自編高中生對同性戀的認同程度調查問卷,包括性別、年級、對同性戀的認知、態度和行為方式;SPSS190軟件作為調查數據的統計分析用。

研究方法有:采用文獻檢索法、問卷調查法和數據分析法進行研究。以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為檢索平臺,標引關鍵詞“高中生”、“同性戀”、“性取向”或“認同”為入口檢索詞,此外利用校圖書館、書店等檢索相關專著;采用高中生對同性戀的認同程度調查問卷調查學生對同性戀的認知、態度和行為方式;采用Excel和SPSS 19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錄入、整理和統計分析,統計分析使用χ2檢驗。

2結果

21高中生對同性戀的認知能力現狀

從性別的不同分析了高中生對同性戀的認知能力現狀。女生較男生對形容同性戀相關的詞語掌握程度要好,且差異顯著,這可能是由于男女生在獲得同性戀這一現象時所通過的途徑不同導致的。男生認為同性戀是心理或精神疾病的人數占495%,而女生占338%,且男女差異十分顯著。這說明男女生在同性戀的認知上存在明顯的差異,女生較之男生而言,對同性戀有更為正確的認知。見表1。

22高中生對同性戀的態度

從高中生對自身周圍的人群的感知以及態度來反映高中生對同性戀的態度,在感知周圍是否有同性戀的問題上,男女生之間存在顯著差異,男生為344%,女生為389%。說明在高中生的生活圈子里,有著不少的同性戀人士在影響著他們。在是否贊成同性戀這一問題上,只有298%的高中生持贊成態度,反對的男生占154%,女生占86%,存在顯著差異。見表2。

23高中生對同性戀的行為方式

從高中生的日常生活出發,探討高中生如何對待同性戀的朋友和親人,以及對同性戀婚姻的看法。在對待同性戀的朋友或親人時,男女生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女生對同性戀的朋友或是親人都更為寬容,能和同性戀親友繼續正?;蛘呱钊虢煌谋壤哂谀行?。在對待同性戀婚姻合法化問題上,男女生并無顯著差異。持贊成的高中生人數接近一半,為468%。見表3。

3討論

31高中生對同性戀的認知能力

高中生對同性戀的認知能力較弱,雖然高中生對形容同性戀的詞匯認知正確率達到625%,但是,認為同性戀是一種心理或精神疾病的高中生也達到403%。這表明高中生對同性戀的認知普遍存在誤區,不少高中生對同性戀的認識是錯誤的或者是存在局限性的。從高中生獲取同性戀信息的途徑來看,絕大多數高中生都沒能從正規且權威的途徑(指家庭和學校教育,只有9%的高中生從這一途徑獲取信息)獲取,那么,從其他途徑,比如網絡、影視作品、雜志書刊等途徑獲取的信息,往往是比較片面的、存在錯誤的、甚至是完全有害的。這樣混雜的信息對高中生樹立正確的性與性別觀念,如何正確處理與對待性少數人群都是極為不利的。

32高中生對待同性戀的態度和行為方式存在不足和誤區

高中生贊成同性戀的人群還是占少數的,只有298%,大部分高中生還是處于中立或者反對的一方??赡艿脑蚴侵袑W生對同性戀相關知識認知程度不深、中學性教育長期缺位以及與我們社會的主流價值取向有關。在對同性戀的行為方式上看,中學生對朋友是同性戀的接受程度高于家人是同性戀,這與國內的研究一致[11,12]。表明中學生對同性戀還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排斥,不能完全以對待普通人群的態度對待同性戀人群,這可能與中國傳統的價值觀有關。

33對高中生開展全面型性教育刻不容緩

全面型性教育的目的是幫助青少年“成長”,全面型性教育體現了對性人權的尊重,其在預防性病、艾滋病,避免意外懷孕等方面的效果也被公認是最好的[13]。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網絡、影視作品成為高中學生獲取同性戀等性知識的首要來源,但網絡和影視作品關于同性戀等性的知識卻是良莠不齊,對高中生的負面影響往往大于正面影響。從高中生對同性戀的認知、態度和行為方式可以看出,高中生對性的生理心理知識、社會性別平等、性的社會化過程、性的道德與法律等有關性的內容都沒能有準確的了解與掌握。

這些都提醒我們要關注高中生的“性”問題,從社會性別視角出發,協助其建立正確且多元的性知識與觀念,也使得處于性別少數和性別弱勢的青少年受到更多尊重和平等對待[14]。我們要堅定的推進全面型性教育,給予高中生全面理解與掌握“性”問題的機會,讓他們有更為扎實的基礎做出更為符合人性的選擇。政府教育部門也應當重視和加大投入,設置專門課程和研發教材,培養一批優秀的性教育師資。而學生信任和樂意接受的知識傳播者如專家、老師、家長等理應擔負起更多的責任,教師與家長應適時主動地與高中生交流有關性的問題,在理解與傾聽的基礎上進行引導[15]。

參考文獻

[1]羅曼. “同性戀”研究文獻綜述.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4(4):34.

[2]黨永輝,張繼霆. 芻議中國同性戀的立法.中國性科學,2005,14(9):14-15.

[3]中華醫學會精神病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138-139.

[4]張涵,孫婷婷. 大學生對同性戀的認知和態度調查.中國性科學,2008,17(9):10.

[5]朱非,嚴娜. 大學生同性戀反歧視同伴教育效果評價.中國學校衛生,2012,33(4):400.

[6]王晴鋒. 認同而不“出柜”——同性戀者生存現狀的調查研究.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1,28(4):142.

[7]Ohlander J, Batalova J, Treas J. Explaining educational influences on attitudes toward homosexual relations. Soc Sci Res, 2005(34): 781.

[8]鄭維廉,袁義. 大學生對同性戀的外顯與內隱態度新探. 青年與社會,2013(12):25.

[9]蓋彥君 王權紅. 當代大學生對同性戀者的態度研究. 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13,10(1):60.

[10]第五昭婷. 校園同性戀群體社會心理與行為調查.學理論,2014(18):57.

[11]于建平,馬迎華. 北京市某城區619 名中學生同性戀認知態度調查.首都公共衛生,2013,7(3):113.

[12]謝嘉偉,蔡惠薇. 廣東居民對同性戀認知和態度調查——以廣州、佛山、珠海、中山為例. 黑河學院學報,2013,4(4):114.

[13]方剛. 賦權型性教育:一種高校性教育的新模式.中國青年研究,2013,10(10):92.

[14]彭濤. 基于社會性別視角的青少年性教育. 中國性科學,2012,21(8):75.

[15]蔣麗娟,武南. 廣東省深圳市高中生性態度及性行為現況調查.中國健康教育,2012,28(3):229.

作者:黃仙保

校園同性戀群體社會心理論文 篇3:

家庭經濟因素對大學生戀愛觀和戀愛行為的影響

摘 要:不同家庭經濟背景的大學生,在校園中的戀愛行為也因為家庭經濟的因素而不同,本文對于一批1986年至1992年的大學生和研究生進行跟蹤調研、訪談。得出結論:家庭富裕、各方面條件好的大學生相較于家庭條件差,經濟社會各方面壓力大的學生,在戀愛次數上更多,性行為上更開放,在心理上對于“愛情”的更多的帶有獵奇的色彩,而家庭貧困的學生在戀愛、性上則更多帶有保守色彩。本文對這種現象的成因、特點、影響都作了闡述分析,希冀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有所裨益。

關鍵詞:家庭;經濟因素;戀愛

一、家庭經濟因素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現代的研究已經證明了童年成長環境對于人心理發展的影響,在一個孩童的成長環境中,經濟狀況是所起的影響是巨大的,有研究表明經濟狀況較差的兒童可能比來自富裕家庭環境的兒童顯示出更多精神失調的癥狀和不適應社會的功能,從更廣的方面,家庭經濟狀況差幾乎和兒童每一個領域機能的不理想狀態都有關。國外的研究也表明,長期家庭貧困會影響兒童的社會性情感健康發展,容易導致兒童產生消極的社會情感,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兒童容易出現孤僻、自卑,影響兒童的社會交往技能。這些因家庭經濟產生的影響,也將隨著兒童的長大,帶入校園中,影響已成為大學生的兒童的婚戀心理和行為。

二、以往的相關研究

但就以往的研究來說,關注方向多集中在家庭經濟因素對兒童人際相處、心理健康、就業等方面影響。如張克榮,蔣建剛提出了解家庭貧困生各方面的真實情況,以激發家庭貧因學生解困的自我主體能量為主要方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饒燕婷,張紅霞,李曉銘分析了家庭月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職業、情感表達等對大學生的抑郁和疏離感的不同程度的影響。李慧民,李越美證明了家庭經濟狀況對大學生心理狀況有一定影響,但家庭結構和父母文化程度所起的作用尤其對學生獲得主觀幸福感和支持的作用更重要。鄭潔發現家庭經濟狀況越好的大學畢業生推遲就業的可能性越大,期望的月薪起點越高,求職信心也越強,付出的求職努力相對較少,而最終落實單位的概率較高。尉建文則發現家庭的社會資本對于大學生“從政”意愿影響顯著,家庭的社會地位對于大學生“入企”意愿影響顯著,收入越高,大學生“入企”意愿越高,大學生繼續深造的意愿也越高。

三、本文對兩類型學生的分類及各自特點

1.本文對兩類學生的分類依據

本文對于家庭經濟條件好與不好的分類,是根據學生每月的生活費水平、家庭是否居住在農村、家中父母是否有工作、家庭月收入水平四個要素來進行區分的,月消費水平或是從家中接受的生活費≥2000元,家庭月收入≥12000元,父母都有工作,城市戶口并居住在城區,滿足四個要素中的三個,即視為家庭條件較好的同學。反之,如果四個條件中有三個不滿足,即視為家庭條件不好的同學。

本文調樣本89人,附合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同學為15人,附合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的同學為74人。

2.家庭條件較好學生校園戀愛行為特點

(1)因為家庭經濟條件而形成圈子和新的網絡交友形式的盛行

圈子觀念和新的網絡交友形式在這一群體中大行其道,這些學生經常以“一起出去玩”的形式來相互熟悉。一個人想要認識另一個人,就會去尋代他(她)周邊的人,約出去一起玩樂,從而建立關系。就調研的學生來看,并非是一入學就會形成圈子,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后,經歷共同的消費或是玩樂的過程之后,自然而然形成一個基于共同認知的圈子。這圈子是隱性的,是這一類學生在共同的家庭經濟背景下形成的認知和行為的默契,他們會對事物有共同的看法,面對某些情況都會產生相同的反應,同時,與圈子相隨伴而來的,是新的網絡交友的形式,這部分家庭經濟較好的學生,他們會熟練使用微信、陌陌,用這些網絡工具“釣”人,“釣”人之后,又會用這些交友工具保持聯系,互通消息狀態,進行下一步發展。其中的“老手”熟知各種微信、QQ群,這些群或帶有男女提供約會的作用。調研之中,有一位家庭經濟狀況良好的學生,利用“陌陌”不止一次和校外女性發生關系,他們通常是通過網絡先看照片,然后利于微信或是陌陌開始網絡聊天,經過初步熟悉之后,會謀求見面,常會在酒吧之類的娛樂場所,而后“自然而然”發生關系,之后視雙方的意愿,短期或是長期保持聯系。這種形式只有有一定經濟條件的學生群體才可能“玩得起”,這中間各種有形無形的消費包括價值不菲用于討對方歡心的禮物,或是在酒吧里點酒、各種娛樂,開車接送等,而且要求熟知其中的“門路門道”,對于家庭經濟狀況清貧甚至一般的學生,他們一則沒有相應的消費能力,二則不是長期適應這個過程,不知道其中的“門道”,即使有心踏入這個門檻,也無法進入。后來又和另處幾位家庭經濟背景好的學生探討,結論是由于家庭狀況一致帶來的學生聚集抱團,在抱團的基礎擁有的共同的“興趣”,共同活動,然后就有了一起泡酒吧,一起參加這樣活動,這佐證了郭艷蕊的觀點,即不同經濟狀況的大學生容易因為經濟因素而產生小團體現象。

(2)較高的消費水平和更多的社交活動

這些家庭背景條件優越的學生,其本身對于這些“玩”的內容非常熟悉,他們可以熟練的在吧臺上玩游戲,熟練的點酒,熟練的在KLV中飚歌,清楚請客時如何配菜,知道本地那些地方好,價錢如何?這似乎成了為他們的一種社會技能,相比于家庭條件較差的同學,他們的這種技能更加完備,而這種技能是和他們優優越的家庭經濟條件分不開的,也是和他們從小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在戀愛行為上呈顯獵奇、玩樂的學生,看上去大都相貌俊秀且善于打扮,一則本身這種游戲性質的獵艷很大程度上看“顏值”,長相是他們獵艷的重要資本之一,更好的長相有利于他(她)約到感興趣的人,二則因為較好的經濟條件支撐,他們有條件進行潮流且靚麗的打份,為自己在外貌上加分。調研之中,發現這些學生中的女生多關注衣服搭配、一些奢侈品、旅游等方面,男生則對于車、股市之類感興趣,這些愛好都是家境條件不好的學生較少關注的。

(3)發生性關系比例更高、年齡更早且有異化的趨勢

同時,對談戀愛有獵艷、玩樂態度的這部分家庭濟經較好的學生,發生性關系的比例也比家庭經濟較差或是一般的學生更高,參與調研的15位擁有較好的家庭經濟的同學中,有12位同學承認自己有性經歷,其中一半學生有多個性伴侶。這12位同學中11位有兩次及以上的戀情,開始戀愛的年紀也大多在高中。

在這些家庭經濟優越的學生身上,戀愛觀上還有某些異化的趨勢,調研之中,有女孩子是同性戀,她向調研的輔導員說明,學生的同性戀群體是存在的,常用“飄飄”、“拉拉”、“玻璃”來對女生男生的同性戀群體或個人進行稱謂,她加了數個“拉拉”微信群,而這些群只有熟悉的人引導才能進入這些群體,在這樣的群體中,你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在找到合適的對象之后,你也可以選擇扮演強勢的,或是弱勢的那一個,這取決于你的喜好,且不用擔心會有泄密,微信等新的媒體在這些群體中使用的頻率越來越大,葛營營在2014年的調查發現,35.8%的同性戀用移動客戶端來獲取信息,而同性戀群體中,月生活費用超過2000元的達21.4%,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較好家庭經濟條件下的學生群體同性戀有增大的趨勢。

3.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校園戀愛行為特點

(1)發生戀愛的比例小、發生性關系比例低

相對的,那些家庭經濟狀況一般甚至不好的大學生,對于婚姻戀愛更為保守。這一群體中戀愛的比例比家庭經濟背景好的學生低

,在調研過程中,家庭經濟一般甚至是不好的學生,數量比家庭經濟好的學生更多,但在74位家庭經濟條件一般同學中,戀愛的數量只有34位,比例為46%,戀愛的次數也更少,其中18位同學是首次戀愛,而承認發生過性關系的只有17人,男生12人,女生5人,對象也是關系確定的男女朋友,甚至是到了談婚嫁的地步之后才有發生關系,可見家庭經濟條件越差,對于戀愛的態度和行為就越保守。

(2)校園生活中精神壓力較大,婚戀更多考慮經濟水平和將來發展

家庭經濟狀況較差的學生在戀愛期間往往精神壓力較大,他們所關心的常常是前途和將來,特別是由大一進入大二、大三和研究生期間,在這個時間段內,沒有了大一剛剛上大學時的激情,開始思考將來的發展,這時上的課程似乎和將來的發展關系很小,而平常的空閑時間又較多,學生自己不知道做什么才能填補日常的空虛,對于未來發展不確定的焦慮情緒開始普遍涌現,調研過程中,一個同學形容同寢室一位家境較差的同學面對焦慮時說:“到了晚上12點,我突然看到他溜下了床,伏在桌子上,突然就哭了,低著聲音,不讓我們聽見,后來一問,才知道是因為年齡大了,擔心將來怎么辦?!?/p>

這部分家庭條件相對較差的同學戀愛中,戀愛行為更多的也要考慮將來。調研之中一位男生說:“有人能看得上我就很好了,不敢要求別的,只要能過日子?!绷硪晃粎⒓诱{研的同學說:“我希望自己能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因為這樣的話,心里才有底?!?/p>

在這部分家庭經濟狀況一般甚至是不好的同學的戀愛觀中,常會將將來怎么辦?放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一部分同學甚至因為將來的不確定性而不想在學校發生戀情,本次的調研樣本中,女生較男生在經濟、未來的考慮更多,在調研的樣本同學中,一位異地的女生,屬于家庭經濟條件一般,但自身外貌條件好,面對許多男生的示好,她向輔導員表示:“等畢業了回家后再考慮吧,現在即使勉強接納,將來也是走不到一起的?!?,這證明了李春秋,曹慧,張建新,史占彪的結論,女大學生在選擇愛情的另一半時,有更高的經濟取向性格取向。

四、結論及展望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家庭富裕、各方面條件好的大學生相較于家庭條件差,經濟社會各方面壓力大的學生,在戀愛次數上更多,性行為上更開放,在心理上對于“愛情”的更多的帶有獵奇的色彩,而家庭貧困的學生在戀愛、性上則更多帶有保守色彩

只有站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為學生服務引導,首先要了解到學生的情感狀況,在這個基礎上,用正確的方法去幫助引導學生,或是走出誤區,或是改正自己的心態重新建立戀情,或是正視心中不好的記憶,走上正確的心理路程,這是高校教育中珍貴的“心理關懷”部分,也是在思政教育、技能教育之外的心理教育。

作為大學教育者,無法改變學生已有的家庭背景,那么應當教育學生有:“不做富人的子孫,做富人的前人”的志氣,引導學生,在心理層面上,認識到家庭條件給自己帶來的一系列的錯誤觀念和消極的行為,這些錯誤的觀念包括因為家庭貧因而帶來的消極的婚戀觀和不敢和異性接觸的自卑的心理,也有因為家庭條件較好而帶來的不負責任,玩弄感情的放浪心理,秉持“中正之道”,在校園中應當提倡文明、負責、平等、真誠的愛情價值觀。

本文尚有許多不足之處,如訪談中,許多被訪者會有意識進行隱瞞,如是否發生了性關系,是否有人流行為,許多學生會對此避口不談或是提供假信息,這造成了信度的不足,還有樣本數量的不均衡,在校園內家庭條件好的學生只占15%甚至更少,在作為參考樣本時太少,造成了效度不足,這都是需要在進一步的研究中改善的問題,另處限于篇幅,對一些其他方面的探討,如家鄉地和未來發展地對于大學生婚戀的影響,家庭經濟條件好的男生和女生校園婚戀的不同,家庭經濟不好的男生和女生校園婚戀的不同等,都需要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劉浩強,張慶林.家庭經濟狀況對兒童成長的影響[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

[2]Sheldon Cohen,Nancy Adler,Cunery M Alper,Willian J Doyle.John J Treanor,Ronald B Turner,“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sociceonomic status and susceptibility to the commoncold,Heath psychology,27(2008).

[3]饒燕婷,張紅霞,李曉銘.家庭環境與大學生抑郁和疏離感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4(1).

[4]張克榮,蔣建剛.對貧困學生的心理分析:人生挫折的干預與對策[J].社會心理科學,1998(2).

[5]李慧民,李越美.家庭背景對大學生社會支持的影響[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4(2).

[6]鄭潔.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與大學生就業——一個社會資本的視角[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3).

[7]尉建文.父母的社會地位與社會資本: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就業意愿的影響[J].復印報刊資料(青少年導刊),2009(08).

[8]楊光平.當代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調查及培養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

作者簡介:

頓藝(1987—),男,土家族,湖北恩施建始人,碩士生,西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助教,方向為大學生心理健康。

作者:頓藝 譚夢 武文燕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建筑工程造價信息化管理論文下一篇:工程現場管理中工程造價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