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新世紀陜西作家駐?,F象研究

2022-09-14

作家駐校制度盛行于歐美等國家的高校, 是一些世界知名大學里常見的一種文學藝術與大學教育交相互溝通、相互補充的教育形式。我國在新中國成立以前, 就有大批作家在大學任教。新世紀以來, 中國當代文學界出現了一個重要的社會文化現象, 就是越來越多的作家走進大學, 當教授、院長、主任, 碩導、博導。作為中國當代文學重鎮和高教大省, 陜西作家進駐高?,F象更是如雨后春筍, 迭出不斷。如賈平凹被聘為西北大學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文學院院長, 紅柯、朱鴻加盟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擔任教授, 高建群做了西安航空學院文學院院長、李春平擔任安康學院中文系教授, 肖云儒受聘西安外事學院人文學院和文化產業學院等等。而且值得注意的是, 他們幾乎都是國內一線作家, 不僅聲名顯赫, 而且實力超群。新世紀以來的作家駐?,F象與民國時期的作家駐校有何不同?這些作家為何要在新世紀前后選擇進入大學?知名作家走進課堂對大學正常的教學秩序形成了怎樣的影響?作家走進高校與學院派批評家近距離交往, 對他們的創作有無影響?目前學術界還沒有學者對這些問題從學術、學理的層面展開研究。本論文在文本細讀、調查研究的基礎上, 試圖對上述問題做一清理。

一、中國現當代作家駐?,F象

(一) 新中國成立前的中國現代作家駐?,F象

新中國成立以前, 就有大批現代作家如魯迅、周作人、朱自清、胡適、林語堂、朱光潛、梁實秋、聞一多、冰心、王統照、沈從文、徐志摩、老舍、錢鐘書、馮至、卞之琳、李廣田等都曾任教大學。他們既是大學教授又是著名作家。這些駐校的現代作家大多具有留學的經歷、中西結合的教育背景, 本身就是大學延攬的對象, 且在他們的學科領域取得了不凡的學術成就。如魯迅既是偉大的作家, 寫出了不少經典之作, 同時又是一個杰出的學者。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作為一部古代小說研究的學術著作, 被譽為中國現代學術的開山之作;聞一多不僅是著名的新月詩人, 而且是古典文學的學術大師;錢鐘書作為是著名作家, 不僅寫出了轟動一時的《圍城》, 而且以其學術巨著《管錐篇》稱譽后世。

文學教育是一種審美教育。文學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學術功底, 還要有獨特的人格魅力。師生之間思想情感的交流同樣是教學藝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五四作家作為新文化的傳播者、舊文化的批判者, 不但以文學的方式引領了一個時代的文學風尚, 而且還以教師的身份影響了一代青年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在他們的影響下, 這些青年學生充當了反封建的主力軍。著名的鄉土作家王魯彥在談到魯迅對自己的影響時, 是這樣回憶的:“他講課時, 態度冷靜而又充滿熱情, 語言樸素而又娓娓動聽, 無論是評論歷史, 或是分析社會, 都能入木三分, 他的言論是當時在旁的地方難以聽到的。”1以魯迅為代表的現代作家, 正是以他們淵博的學識、深邃的思想、獨具魅力的人格風范激發了廣大青年學子的文學熱情。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 大師級的作家走進校園, 給校園帶去了最新潮的思想、最美麗的文字、最具吸引力的人格魅力。大師級的作家親自授課, 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文學學習興趣, 還促進了學生的文學創作活動。這些大師級的作家通過親自指點學生、社團的文學活動, 扶持學生的文學創作, 從而形成了以他們為中心的文學流派。如魯迅風的鄉土小說流派、后期新月詩派、九葉詩派等, 其成員間就具有明顯的師承關系??梢哉f, 現代文學之所以大師迭出、經典紛呈, 就得益于這種作家駐校行為。如在戰時西南聯大的校園里, 就集中了聞一多、羅庸、楊振聲、游國恩、馮至、卞之琳、李廣田、沈從文、戴望舒等名動一時的作家、詩人、學者。這些作家、詩人在西南聯大的校園里, 不僅創作出了一大批現代詩歌的經典之作, 而且為現代新詩培養了一支生力軍。首先, 他們身體力行地指導學生社團的抗日演劇活動, 如在陳銓、聞一多、孫毓棠等的指導下, 西南聯大戲劇社演出了魯迅的《阿Q正傳》、陳銓的《祖國》和《野玫瑰、》曹禺的《日出》等戲劇, 極大地調動了人們的抗日積極性。其次, 他們還培養、造就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家和詩人。汪曾祺、穆旦、杜運燮、馬識途、鄭敏等詩人就是在西南聯大校園濃厚的文學氛圍熏陶下, 在朱自清、聞一多、馮至、卞之琳、李廣田、沈從文、楊振聲等名師的認真指導和悉心栽培下, 成長為著名詩人、作家的。對此, 沈從文的學生、著名作家汪曾祺回憶道:“我要不是讀了西南聯大, 也許不會成為一個作家。至少不會成為一個像現在這樣的作家。”最后, 他們的文學創作活動和學術研究活動還促進了中西文學、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像馮至、聞一多這些具有留學背景的老師, 親身在國外接觸過系統的西方文學理論。當他們與燕卜蓀一起對聯大青年詩人進行詩藝指點時, 這些青年詩人從一開始就有一種藝術的自覺。于是, 在西南聯大東西方詩人學者的共同努力下, 西南聯大校園里詩人輩出, 他們之間的彼此呼應以及在詩藝上的不斷探索, 使得中國現代詩歌史上的九葉詩派得以在西南聯大的校園里產生。九葉詩人的成長過程及九葉詩派的崛起過程, 生動地展現了作家駐校對現代文學教育及文學繁榮的巨大歷史功績。

(二) 新世紀以來的當代作家駐?,F象

進入21世紀以來, 一個很重要的社會文化現象是越來越多的著名作家開始進入大學, 教書育人。比如, 余秋雨受聘上海戲劇學院、王蒙受聘中國海洋大學、莫言入駐北京師范大學、王安憶受聘復旦大學、曹征路受聘深圳大學、臺灣作家余光中受聘東南大學客座教授, 金庸受聘浙江大學。畢飛宇受聘南京大學、馬原受聘同濟大學, 格非調入清華大學、蘇童、阿來受聘大連理工大學;東西、凡一平受聘廣西民族學院、黃繼樹、石鐘山、衣向東擔任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的客座教授等。

新世紀以來的作家, 大多缺乏深厚的教育背景, 他們學歷不高, 有些作家甚至沒有接受過完整的高等教育。社會大眾對他們的質疑, 其中有一點就是質疑他們是否能勝任大學的教學工作。民國時期的作家是學者型作家, 既是教授又是作家。新世紀的作家是作家型教授, 有的根本無法勝任高校的教學工作, 因此, 新世紀的作家駐校出現了掛名高校的現象, 作家駐校也呈現出復雜的景觀。首先, 我國新世紀以來的作家駐?,F象, 是國內高校向西方借鑒和學習的結果。2010年, 復旦大學開始設立“創意寫作”碩士專業, 隨后南京大學、上海大學、河南大學、北京大學起而效之。“創意寫作工作坊”在英美等國早已存在, 據統計, 目前美國共計擁有大約720個創意寫作工作坊。創意寫作工作坊的存在成為美國培養作家、詩人的搖籃。復旦大學的“創意寫作”實驗, 不過是一種本土化的作家培養模式探索。與“創意寫作”模式相適應, 聘請作家駐校便順理成章。其次, 隨著中國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大眾文化的風起云涌, 中國當代文學的創作方式、語言、內容、敘事手法等都面臨著革命性的變革。到了21世紀,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互聯網的普及、網絡交流工具的發達, 任何人都可以便利地在網絡上上傳自己的作品, 由此, 產生了一批網絡作家。網絡作家的存在, 使傳統意義上的作家不再具有神圣的光輝。文學成為人人都可以制作的產品, 作家成為網絡技術擁有者可以勝任的工作。網絡文學的大量涌現, 使傳統意義上的作家面臨著巨大的身份認同危機。為了擺脫身份認同的危機, 有些作家開始嘗試文學和商業的結合。新世紀以來一個比較觸目的文化現象是, 作家紛紛觸電, 走上影視化的道路。2003年, 劉震云的《手機》出版。2007年, 《手機》被搬上銀幕, 獲得多項大獎。有些作家則選擇寄身高校。

關于作家進入高校, 社會上爭論不休, 反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認為作家創作乃天才行為, 不是可以培養的;二是認為作家授課對大學文學教育的效果并不比一個教學經驗豐富的中文系教授、副教授更好;三是憂慮作家駐校駐而不教, 混取教授榮譽、套取金錢, 搞變相的學術腐敗;四是警惕作家駐校和學院派批評家結成利益同盟, 損害文學生態的良性發展。

對于作家駐校這種新事物, 我們應理性分析。首先, 作家入駐高校, 選擇學院化的生存方式是一種正常的職業流動。是身處大眾文化時代作家尋找精神凈土的一種努力, 一次突圍。1990年代, 隨著國家體制改革的深化, 作家也被推向了市場。一些沒有單位可以依靠的作家, 被迫走上了賣文為生的道路。賣文者眾, 而暢銷、熱銷作家全國就那么幾個。很多作家由于不適應網絡時代的俗文學寫作方式, 盡管他們的作品寫得好、文學價值高, 但因沒有經濟效益, 所以出版社不積極出版、推廣。這就使作家的創作處于很尷尬的狀態。前面說過, 一些作家為了實現經濟利益的最大化, 便涉足影視創作。1990年代以來, 很多名作家都紛紛嘗試影視寫作, 以便掙快錢、大錢。而一些葆有文學情懷的純文學作家, 卻不屑于加盟影視創作, 依然孜孜矻矻地探索著文學發展的路徑。在大眾文化的席卷導致純文學、純文學作家邊緣化的今天, 作家走進高校, 我認為既是作家向高校尋求生存庇護的努力, 也是高校在文化沙漠化的情形下, 為民族保存文化火種的一種努力。選擇駐校對作家而言, 既可以享受高校美麗的校園環境、豐富的圖書資源、便捷的信息通道, 又可以使他們接觸到青年學生, 接收新鮮的經驗, 激發他們的創作靈感。當然更重要的是, 相對來說, 高校穩定的工作、較為豐厚的收入, 也解決了他們的后顧之優, 使他們能夠心無旁騖地投入到文學創作中去。其次, 新世紀以來, 作家駐校正在嘗試走向規范化?,F在作家駐校, 很少玩虛應景。如馬原、梁曉聲等就是徹底調入大學當教師。隨著作家駐校制度的健全化、規范化, 作家駐校在高校文學教育、文化建設方面的優勢正在逐漸顯露出來。有不少教育界人士認為, 作家駐校是一種全新的文學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中, 學生通過面對面與作家、詩人的對話、交流, 能夠直觀地獲取關于文學的感性認識, 激發自己的文學夢想, 獲得作家、詩人的親自指點, 從而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大學文學教育不僅要教給學生文學史、文學理論、語言學的知識, 還應教給學生創造性寫作的能力。但是, 這些問題僅靠體制內的教師顯然是無法解決的。駐校作家多為當代文壇的大家, 從他們十多年來的駐校實踐來看, 確實給高校的課堂、校園、課程設置帶去了不少新鮮、特色的東西。如畢業于上海復旦大學的80后作家張怡微, 在評價王安憶的小說實踐課時, 認為對她的幫助非常大, 她還透露, 王安憶在課堂上很少講自己的作品, 也很少講理論, “她大多是拿別的作家的作品文本進行分析, 分析其內在的邏輯, 為什么這樣寫而不那樣寫。”3從教與學雙方的反饋來看, 作家駐校確實彌補了大學傳統文學教育僵化、保守的缺陷, 給大學文學教育帶去了來自寫作現場、作家本人的直接感性經驗, 對傳統文學教育構成了一種有益的補充。最后, 作家駐校有助于形成活潑開放的校園文化氛圍。作家作為先進、先鋒文化的體現著、敏感精細藝術觸角的擁有者, 其本人就是一道流動的文化、藝術風景線。作家、詩人走進校園, 使學生在近距離接觸作家、詩人的過程中, 直觀地感受文學、親近經典, 向著真善美的方向看齊;作家駐校為大學的人文教育提供了交流、溝通的平臺。作家、詩人與學生的面對面交流, 既幫助學生解答了他們人生中、學習中、寫作中的困惑與問題, 同時作家、詩人的成就、人格魅力, 也給學生提供了追摹的對象。我們知道, 大學文化建設是目前各個高校提升文化形象、社會影響的重要手段。而要提升大學的文化形象, 光靠專業教師的課堂教學、思想政治教師的專題教育是遠遠不夠的。而將優秀的作家引進到高校, 通過作家駐校模式的探索, 實現作家與大學文學教育、文化建設的對接, 發揮優秀作家在文學教育方面的專長, 以文學教育為中心, 輻射校園文化建設, 無疑對于提升整個大學的文化素質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總之, 作家走進大學教書育人, 可以彌補大學文學教育固步自封、與現實脫節的缺陷, 消減大學校園里日益膨脹的功利主義傾向, 使校園里葆有詩意和文化的氣息。同時, 在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的當下校園環境里, 作家走進校園, 也給學生帶來了純文學的氣息。學生通過與作家面對面的交流, 領略純文學的魅力, 喚起心中的文學夢想, 燃起文學的激情, 在對文學的閱讀興趣中, 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因此, 從這種意義上說, 作家駐校給封閉的大學校園帶來了一種濃郁的人文氛圍和藝術氣息, 有助于大學整體文化品位的提升。

二、新世紀以來的陜西作家駐?,F象

(一) 新世紀以來的陜西作家駐?,F象

陜西作為中國當代文學重鎮和高教大省, 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因此作家進駐高?,F象更是如雨后春筍, 迭出不斷。如賈平凹先后駐校西北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紅柯、朱鴻加盟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擔任教授, 高建群做了西安航空學院文學院院長、李春平擔任安康學院中文系教授, 肖云儒受聘西安外事學院人文學院和文化產業學院院長、葉廣芩擔任了西安外事學院的特聘教授、王海則進駐中國海洋大學, 等等。

1995年, 西北大學駐校作家賈平凹首次招收研究生的新聞傳出時, 曾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隨后, 陳忠實、朱鴻、紅柯等也相繼走進高校。陜西作家駐校, 到底懷抱怎樣的心態, 有何得失、給高校帶來什么影響?《陜西日報》記者李向紅、楊小玲曾于2005年3月18日對作家、學生、高校等相關人士進行了采訪, 為我們留下了非常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截止目前, 陜西作家駐校已走過了十幾個年頭, 其給作家、高校帶來的積極作用也正在顯現。在走訪、調查的基礎上, 我們形成一下觀點:首先, 作家駐校是一種正常的職業流動, 是作家、高校在雙贏目標下的自愿結合。西北大學教授楊樂生認為:“作家進入高校從事科研和教學, 我認為是一件正常不過的事情, 是一種健康的、正常不過的職業流動。”4作家需要高校的安靜環境, 高校需要作家對高校日益僵化的教學體制形成一種補充。作家成就大小與是否駐校沒有必然聯系, 對于一個作家來說, 最終還是用作品說話。著名作家進駐高校, 當然會成為高校的一張名片, 使高校增色。而作家能否利用高校的環境優勢寫出好的作品, 則是由作家自身的條件決定的。作家選擇學院化生存方式, 對賣文為生的作家本人來說, 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在我們對作家本人的采訪中, 有不少作家對高校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表示認可, 認為進入高校工作省去了不少麻煩事、簡化了生活, 方便他們專心創作。其次, 作家能夠勝任高校的文學教學工作, 有利于促進高校學科建設的良性發展。對于外界質疑賈平凹是否能勝任教學工作、研究生導師的問題, 賈平凹是這樣回答的:“作家進高校執教有它的好處。因為如果是太正經課, 你可以叫其他老師來上, 大學不缺乏這方面的人才。作家上課有自己的優勢, 而且研究生有一個指導班子, 不只是純粹一個人, 況且研究生上課不是灌輸式, 怎么不成呢?如果不成, 第一個研究生誰培養出來的?第一個指導老師是怎樣產生出來的?”4賈平凹的話有一定的道理。事實上, 在我們對西北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的作家駐校情況進行調查時, 我們也發現, 高校在給作家分配教學任務時, 也充分考慮到了作家的職業特點、知識構成。一般情況下, 駐校作家主要承擔的是中文系寫作課、作品賞析類課程的教學工作。如朱泓在陜西師范大學主要承擔的就是寫作課程的教學工作。紅柯主要從事的是以西域大漠、天山-關中絲綢之路為主要對象的教學研究工作。由于作家從事的是與他們的專長相一致的教學工作, 所以他們在教學過程中發揮了高校教師難以替代的作用。在西北大學對學生進行調查時, 學生普遍認為, 一般教師只會講一些課本上的內容, 專業性太強, 同時也太枯燥。他們認為相比于專任老師, 作家經驗豐富, 能夠給他們帶來一些課堂上、校園里所接觸不到的新知識。如在教寫作課時, 學院派的寫作老師沒有寫作經驗, 過多的傾向于枯燥的理論傳輸, 把寫作課變成了寫作理論課, 結果學生學了一年, 還是不會寫。他們認為, 作家在上此類課程時, 更注重寫作經驗的介紹。對學生來說, 這些具體的、可感的、帶有現場感的東西更能觸發他們的靈感, 刺激他們的興趣。他們認為, 作家駐校, 使他們能通過面對面的與名家交流獲得人生的教益、鮮活的文學體驗。所以, 他們希望自己的學校能引進更多的著名作家, 也希望著名作家能扎根校園, 培養出更多的“入室弟子”。最后, 作家駐校是否有利于作家本人文學事業的發展, 完全因人而異。大學既能給作家提供穩定的收入、充裕的時間、寬敞的住房、美麗的校園環境等物質條件, 也能提供良好的學術氛圍、豐富的圖書資源、便捷的信息通道、傳播思想的講臺等精神資源。這有利于作家摒除世俗的干擾, 專心寫作。但作家本人是否能充分利用校園環境、借力校園智庫實現自己文學事業的升華完全是因人而異。比如, 陜西師范大學的駐校作家紅柯, 就是作家駐校促進創作的成功范例。紅柯在調入陜西師范大學前本身就有過十多年的教書經歷, 教書對他而言已是一種寫作的延伸。他認為講課可以使自己分散的想法條理化、清晰化、系統化。而他的許多小說創作靈感就是在講課講到最激情澎湃的時候涌現的。所以, 他認為駐校:“對于一個作家來說, 這種全新角色的體驗和感受正是心靈與精神再次碰撞出的火花、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更是他創作生涯的最高境界。”4然而, 并不是所有作家都能像紅柯這樣將教學與寫作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我們在對陜西駐校作家采訪時, 有不少作家表示難以接受高校常規性、按部就班的教學工作, 認為很占用時間。有的駐校作家甚至明確要求只帶研究生、或開設專題講座。同時不少作家滿懷激情地走進校園, 以為能傳道授業解惑, 結果由于社會大環境的變化, 學生整體知識結構、文化結構、精神面貌的下滑, 他們難免有一種挫敗感。再加上高校有高校的一套考評機制, 這套考評機制雖然已經嚴重窒息了高校的教學科研活力, 但積弊難除, 一時還無法對之進行行之有效的改革。有的駐校作家跟高校是人事調入關系, 這樣他們就跟普通教師一樣必須接受高校的統一管理。因此, 駐校對這類作家而言, 對其創作的促進作用往往就不大, 甚至還形成了妨礙。如陜西師范大學新聞學院的朱鴻就覺得, 給學生上課不但費時而且費力。他在陜西師范大學帶的課既不是寫作課也不是散文課, 而是與作家所長相去甚遠的外國文學課。這樣的專業課, 光備課就占去了他大量的時間。與當作家相比, 做專業課教師把屬于寫作的時間切割得七零八碎, 根本沒有整塊時間搞創作。此外大學考評、評職, 不把作品計入成果, 這樣作家在大學的職稱晉升就成為問題。更重要的是, 現在的大學學生變了, 他們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 不再葆有理想的純真、求知的熱情, 學生精神上的下滑也令他大失所望。朱泓的心聲典型地反映了一部分駐校作家的失落者心態。

(二) 賈平凹駐校行為個案研究

賈平凹是國內最早的“駐校作家”。早在1993年, 賈平凹就駐校西北大學, 成為中國當代作家中第一位駐校作家。2003年, 賈平凹受聘西安建筑科技大文學院院長。2010年, 賈平凹受聘中國海洋大學駐校作家。2013年, 賈平凹出任北京師范大學駐校專家。2016年, 賈平凹駐校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承辦的第九季“春秋講學”。賈平凹不但是國內最早的駐校作家, 而且還是國內最成功的駐校作家。自1993年駐校后, 賈平凹相繼創作出了《白夜》《土門》《高老莊》《秦腔》《高興》《古爐》《帶燈》《山海經》《極花》《山本》等多部長篇小說。如此強勁的創作勢頭, 不但在中國當代作家中非常罕見, 在中國現代作家中也是極為罕見的。而且, 賈平凹自新世紀以來, 備受學院派批評家的青睞, 其每一部新作出版, 均得到學院派批評家的高度肯定。如此善意、友好的批評在賈平凹的創作歷程中確實值得玩味。如今, 賈平凹駐校已快20年了, 關于賈平凹能否勝任研究生導師的質疑早已平息, 賈平凹帶出的博士生也已畢業。這些年來, 賈平凹佳作頻出, 依然引領著陜西乃至全國的小說創作方向。因此, 對賈平凹的駐校行為進行分析、總結就顯得尤為必要。通過對賈平凹駐校行為的個案分析, 也可以為我們探索作家住校制度的規范化、科學化提供一個有益的參照。首先, 作為駐校作家, 賈平凹平衡了教學與創作的沖突, 在勝任駐校工作的同時, 實現了作家到學者的順利轉型。作為國內最早的駐校作家, 賈平凹一直備受社會的關注、飽受公眾的質疑。2000年, 賈平凹在西北大學招收中國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生的消息傳出后, 一時間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公眾紛紛質疑賈平凹的教學能力。在媒體的熱炒下, 賈平凹甚至兩度現身當年最火爆的電視節目《實話實說》, 以滿足全國人民的好奇心、平息全國人民的質疑。當時多家媒體對之進行了連篇累牘的報道, 如《賈平凹招研學子實話實說》《換個角度看賈平凹任教西北大學》《西北大學兼職教授賈平凹將招研究生》等。2008年, 賈平凹又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招收了第一位博士生。面對公眾的質疑, 賈平凹始終認為, 自己能夠勝任研究生、博士生的教學工作。事實也證明, 賈平凹的確勝任了研究生、博士生的教學工作。賈平凹的首位博士生儲子淮甚至出版了一本《作家賈平凹》。在這本書里, 儲子淮為我們記錄了學者、教師賈平凹鮮為人知的一面, 給我們研究賈平凹的駐校行為留下了生動的一頁。據儲子淮回憶, 賈平凹雖然比較繁忙, 但自當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文學院院長以來, 只要學校和文學院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和活動, 他都會盡量參加、參與。在駐校期間, 賈平凹還給中文系本科學生講授過關于“文學的語言”和“沈從文的文學創作”等課程, 受到學生的廣泛好評。學生普遍認為賈平凹講課很認真, 板書超工整, 很美觀。賈平凹作為一個老師是非常負責、盡責的。他親自輔導學生的學位論文, 幫助學生確定論文選題、輔導學生的論文寫作。如儲子淮的博士論文選題就來自賈平凹的研究理念和平時上課的重點。據賈平凹的學生回憶, 賈平凹上課主要采取聊天式。在看似散漫的聊天中, 常常有意想不到的見解和智慧流出。與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相處, 也很隨意自然, 沒有名家大腕的架子, 更像可親可愛, 時刻掛念的親人。作為駐校作家, 由于賈平凹在大學里承擔的都是與自己的研究興趣相一致的教學工作, 所以賈平凹做起來得心應手。同時在教學中, 由于與學生的交流、碰撞, 也使賈平凹注意到自己知識結構上的缺陷, 如以前賈平凹不太重視文學理論問題的研究, 駐校當教授后, 賈平凹有意識系統地看了大量相關書籍??傊? 在教與學的相互激發中, 賈平凹成功實現了作家、教授身份的合一。作家兼教授, 深化了賈平凹的知識背景、開闊了賈平凹的知識視野, 使賈平凹的創作更具思想的深度。新世紀以來, 賈平凹在小說創作上的不斷突破, 在小說藝術技巧上的不斷成熟, 充分證明了駐校對其創作的促進作用。其次, 作為駐校作家, 賈平凹不辱使命, 充分發揮名人效應, 擴大了相關學校的社會知名度。賈平凹是國內最早的駐校作家, 西北大學是國內最早聘請作家駐校的大學。西北大學雖然是百年名校, 但在1990年代的市場化浪潮中, 其在與全國同類院校的競爭中, 已不具優勢。賈平凹作為當代中國文壇大師級的作家, 不但享有極高的社會知名度, 而且擁有很高的新聞效應。賈平凹進駐西北大學, 引起了社會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使西北大學獲得了很高的曝光率。特別是賈平凹招收研究生的消息傳出后, 賈平凹攜西北大學相關教師、研究生兩度走進當年最火爆的節目《實話實說》, 使西北大學一時間成為全國關注的中心。據當年報考賈平凹的三名研究生回憶, 自從參加《實話實說》節目后, 他們已經做好了“接待各路”人馬的準備, 有的同學更把在《實話實說》里的發言記錄在小本本上, 經常翻看, 熟記在心, 以免在不同媒體面前亂了馬腳。賈平凹駐校不但提高了西北大學的社會知名度, 而且帶動了西北大學的文學教育。以至于有學者認為, 西北大學作家群的崛起與賈平凹進駐西北大學大有關系。2008年12月20日, 在西安召開的“大學教育與西北大學作家群現象學術研討會”上, 來自全國的著名作家、文藝評論家一致認為:“作家需要大學, 大學也需要作家。大學中人才不是教出來的, 而是熏出來的, 大學中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 對作家的成長是有利的。當作家進入大學后, 對學校的文學氣氛也是有益的。”5最后, 賈平凹駐校, 實現了文學與學術、作家與評論家間的強強聯合, 擴大了賈平凹在文壇的影響力, 推動了賈平凹研究的發展與深化。2003年, 賈平凹就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文學院院長。2006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創建了賈平凹文學藝術館。2015年, 賈平凹受聘北京師范大學駐校作家, 北京師范大學舉辦了“從《廢都》到《帶燈》——賈平凹創作回顧研討會”。2015年, 賈平凹駐校的西北大學成立了賈平凹研究中心。2015年, 在西北大學賈平凹研究中心的揭幕儀式上, 在談及創作和評論間的關系時, 賈平凹說道:“我始終認為, 創作和評論是一回事, 都是年輕的文學愛好者從事的不同寫作方式, 評論和創作一樣需要對文字的敏感, 對文學有一種特有的感覺, 然后, 雙方互相對質、激蕩、影響, 形成文學的命運共同體。”在回顧自己作品的批評史時, 賈平凹說道:“上世紀八十年代, 我的第一個作品研討會就在西北大學進行, 那時全是陜西的評論家……而今天, 除了在陜各位, 還來了幾位文壇權威、評論大家, 李敬澤、丁帆、吳義勤、白樺等。”6以上說辭, 既是賈平凹的肺腑之言, 也是賈平凹研究中的實際情況。在賈平凹1993年駐校西北大學之前, 評論賈平凹作品的多為陜西評論家。當時一個頗為困惑的現象是, 賈平凹每出版一部作品就引起全國知名評論家的炮轟。我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 隨著賈平凹駐校學校的增多、駐校經驗的豐富, 賈平凹在全國評論界的口碑越來越好, 與此同時評論家對賈平凹的評價也越來越高。新世紀以來, 幾乎所有國內權威評論家都關注、評論過賈平凹的創作。如李星、丁帆、謝有順、孟繁華、陳曉明、李陀、吳義勤、程光煒、賀仲明等著名評論家均對賈平凹的創作有過很高的評價。2015年, 在北京師范大學為其舉辦的駐校儀式上, 賈平凹真誠地說, 自己在性格上是有缺陷的, 比較自閉, 他希望通過駐校能夠開放自己。1993年, 《廢都》出版不久, 賈平凹旋即便遭到全國知名評論家的聯合炮轟。當時以孟繁華、陳曉明為代表的新銳批評家聯手推出了一本批判《廢都》的書。知名評論家的聯手批判, 使賈平凹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壓力, 甚至不得不避身西北大學療傷。在這次北京師范大學舉行的“北京師范大學首任駐校作家賈平凹入校儀式暨從《廢都》到《帶燈》——賈平凹創作回顧研討會”上, 孟繁華反思了當年對《廢都》的批判過于簡單化的問題。孟繁華的反思, 一方面說明了評論家對作家作品的批評也受限于特定時代的理論資源、批判資源, 批評也需要與時俱進;另一方面, 也反映了批評家與作家間的微妙關系。作家需要評論家, 評論家也離不開作家。作家與評論家間的對話、交流、碰撞、質疑有利于作家的成長及創作的良性發展。作家駐校固然拉近了作家與評論家間的距離, 有利于評論家的評論更切近作家創作的實際, 但同時也帶來一些問題。中國自古就是一個人情社會, 批評家和作家的近距離交往, 必然帶有感情、人情的成分。在這種情況下, 礙于人情, 感于交情, 批評家還能否堅守住批評立場的客觀與公正?近來, 已有學者注意到學院派批評家對賈平凹的一片溢美、過度吹捧問題。這也從側面為作家駐?,F象敲響了警鐘。

三、結語

21世紀以來勃興的作家駐?,F象雖然表面上恢復了1949年以前的作家駐校傳統, 但骨子里是不可同日而語的。1949年以前, 作家既是大學教師, 又是著名作家。21世紀以來的作家駐校, 是非大學教師或學生的作家, 成了大學的教授或兼職教授、碩導或博導, 甚至受聘大學的文學院院長或研究中心主任。賈平凹如今就在多家大學當兼職教授、帶研究生、博士生、當文學院院長。最早接收駐校作家的西北大學, 也已出現了一個西北大學作家群。有學者認為, 西北大學作家群的崛起與賈平凹等作家進駐西北大學大有關系。作家需要大學, 大學也需要作家。作家駐校雖然并不能簡單地認為是重建了文學與大學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 但卻促進了校園文學生態的健康發育, 實現了文學與學術的強強聯合。

然而, 新世紀以來的作家駐校與建國前的作家駐校畢竟不可同日而語。如何使缺乏或尚不具備大學授課資格的作家盡快適應大學的教學體制、如何防止作家駐校成為曇花一現的走秀行為, 是擺在目前高等教育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難題。從國家和學校的層面來說, 應該積極探索出一種富有中國特色的、適合中國國情的作家駐校制度。同時, 要防止作家駐?,F象化、虛浮化, 警惕作家與學院派文學批評家結成利益同盟相互利用, 從而惡化文壇生態、損害文學的健康發展。

摘要:作家駐校, 是新世紀以來一個令人注目的文化現象。陜西作為中國當代文學重鎮和高教大省, 作家駐?,F象更是蔚為壯觀。雖然新世紀以來的作家駐校與民國時期的作家駐校不可同日而語, 但卻促進了大學教育與文學的結合, 彌補了大學文學教育與現實脫節的缺陷, 有助于形成良性互動的校園文化生態;同時, 作家駐校實現了文學與學術、作家與評論家間的強強聯合, 有助于擴大作家在文壇的影響力, 推動作家研究的發展。但是, 作為高校的管理者, 要盡量防止作家駐?,F象化、虛浮化, 警惕作家與學院派文學批評家結成利益同盟相互利用, 從而惡化文壇生態、損害文學健康。

關鍵詞:新世紀,陜西作家,駐?,F象

參考文獻

[1] 苗體君.魯迅是怎樣教書的?[N].現代教育導報, 2008-7-21.

[2] 汪曾祺.汪曾祺文集:四[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8:359.

[3] 張杰.作家進高校漸成趨勢[N].中國文化報, 2011-7-11.

[4] 李向紅, 楊曉玲.作家群體介入高校帶來的是什么?[N].陜西日報, 2005-3-18.

[5] 江彩燕.大學教育與作家成長——“大學教育與西北大學作家群現象學術研討會綜述”[J].小說評論, 2009 (2) :41-42.

[6] http://www.kjw369.com/2015/11/29/75140.html.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內容為王新媒體經營才能永不過時下一篇:淺議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