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長春市教育發展現狀

2022-08-23

第一篇:長春市教育發展現狀

長春市教育服務業發展調研報告

加快發展服務業,是實現我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保障。作為服務業之一的教育服務業能否健康發展,事關長春老工業基地的振興。為了解我市教育服務業發展現狀,總結經驗,查找不足,充分發揮教育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我局于5月12日至31日對我市的教育服務業進行了調研。

一、發展現狀

(一)主要成果

近兩年,我市的教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進一步增強為我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的意識和能力,通過對教育質量、辦學規模、布局結構和辦學效益的關系的有效統籌、對教育資源進行整合,使我市各級各類教育向著更加健康協調的方向發展,以高質量的人才培養和強有力的智力支持,為我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

1、教育資源有效整合,布局結構漸趨合理

近兩年,根據我市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局對教育資源作了進一步的整合,如將原來分屬縣級各部門管理的普通中專、成人中專、技工學校、職業高中、廣播電視大學工作站、勞動技工學校等進行實質性地整合,集中力量建成了綜合性、多功能的縣級職教中心,將教育部門的職業技能培訓,勞動部門的勞動就業培訓,農業部門的“陽光工程”培訓,科技部門的科技培訓等功能整合到縣職教中心,實行政府統籌下的部門聯辦,克服了現行農村職業教育條塊分割,布局分散,多頭管理,重復辦學,效益低下的弊端,實現了職業教育有限資源的優化組合,提高了辦學的規模效益。合并長春市第四中學和長春市第十二中學為養正高中,結束了鐵北沒有重點高中的歷史。另外,從2005年開始改造城鄉結合部薄弱學校,截止目前,共改造10所中小學,新建校舍7.34萬平方米,投資1.18億元。教育資源的整合、布局的調整,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城市建設,拉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

2、農村基礎教育扎實開展,為我市農村居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奠定了基礎 認真貫徹落實《義務教育法》,實施建立“普九”復查機制、控制學生輟學崗位責任機制、完善學籍管理機制、完善學籍管理機制、農村教師培訓機制、農村教育投入保障機制六大機制和深化農村初中辦學模式改革等措施。全面開展資助農村義務教育活動,連續五年開展城鄉手拉手扶貧助學活動,共對口支援農村薄弱學校314所,捐助電腦、各種教學儀器設備、學生桌椅1萬多個,各類圖書80余萬冊,捐助各類物品210余萬件;完成新建、維修校舍47所,總投資952.6萬元;為貧困學生籌集捐款300余萬元,扶助貧困學生124381人,為8002名特困生減免學雜費74萬余元,改變了我市農村薄弱學校的面貌和學生的學習環境。

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從2004年起,我市全面啟動了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兩期工程共建設了1775所學校,兩期工程共計投入建設資金6180.80萬元:其中國家投入1956.93萬元,省級財政投入342.31萬元,市級財政投入1567.2萬元,各縣(市)區按項目學校數量的比例投入共2314.36萬元。近幾年來,開發了資源管理平臺三套、新課程資源上百個G、精品課例母盤500多張,共為農村中小學免費贈送開發資源光盤10萬余張。

深化農村初中辦學模式改革,構建了升學、就業、務農三位一體培養人才的立交橋,推廣了“五種”辦學模式,現已有211所農村初中全部實現了辦學模式改革,20余萬學生參加,實現了“綠證”教育覆蓋率和辦學模式改革校數兩個100%。農村基礎教育的扎實開展,提高了我市農村居民的整體素質,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3、職業教育蓬勃發展,為我市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技能型人才的支撐 近兩年,我市的職業教育在各級政府的扶持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初步形成了與我市主要產業相適應的結構合理、形式多樣、校企合作、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并舉、初、中、高等職業教育相銜接、具有長春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目前全市共有中等職業學校、技工學校84所,其中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10所,省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9所,擁有3個國家級骨干示范專業和26個省、市級骨干示范專業,在校生近9萬人。高中段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比例由2001年的2∶8提高到現在的3.7∶6.3。

全市職業教育積極投入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主戰場,面向五大類受教育培訓群體,每年培養培訓和輸送各類技能人才近百萬人次。

(1)面向初中畢業生,開展中等學歷教育,每年為生產服務一線輸送近2萬名中職畢業生,為老工業基地振興提供了技能型人才支撐。 (2)面向城鎮轉崗、失業人員,實施“教育亮燈”工程,每年開展技能培訓6多萬人次,為促進就業再就業提供了服務。

(3)面向在崗職工,每年開展各種形式的培訓近3萬人次,為提高職工素質提供了服務。

(4)面向農村富余勞動力,積極參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每年開展技能性培訓和引導性培訓10多萬人次,為促進農村轉移勞動力轉移提供了服務。

(5)面向農村涉農勞動力,每年開展“綠色證書”和實用技術培訓100多萬人次,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了服務。

4、民辦教育進一步發展,為我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活力

長春市目前共有中等及以下層次民辦學歷學校56所,占全市中等及以下層次學歷學??倲?.2%。其中,民辦小學及含小學部分的民辦學校8所,在校生人數9,509人,教職工人數620人,分別占小學總數0.5%、2%、1.4%,民辦中學20所,在校生人數14,376人,教職工人數1,307人,分別占中學總數5.3%、3.3%、3.9%,民辦中等職業學校28所,在校生人數8,134人,教職工人數635人,分別占中等職業學??倲?4.4%、12.6%、9.7%;非學歷民辦培訓學校539所,教職工人數合計6,885人,注冊學生19萬人,年培訓40萬人次;民辦幼兒園547所,其中城市318所,在園幼兒19,360人,縣鎮以下229所,在園幼兒27,455人。

利用自籌資金舉辦的民辦學校,有效的緩解了我市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民群眾對教育的多樣、多種需求和現有教育規模、經費投入有限的矛盾。2001年至2005年,民辦教育累計投入5億元人民幣。民辦教育的發展,還擴大了教師就業機會,減輕了社會就業壓力,據統計,在我市民辦學校從業的教職員工合計9,400人(不含幼兒園)。隨著經濟的發展及與勞動就業相適應,圍繞我市汽車、農產品加工、機械加工等主要產業實施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民辦職業學校數量快速增長,直接對企業人才需求和經濟建設發展給予了有力支持。此外,民辦學校在辦學過程當中,由于其租用、新建、改擴建校舍以及宣傳等活動,對于拉動房地產、建筑裝潢、廣告等產業并帶動經濟的增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產生了綜合性社會效益。

(二)存在的問題及產生原因 目前,制約我市教育發展的最突出問題,是教育發展不均衡。

1.城鄉教育發展的不均衡。我國城鄉二元結構使得城鄉經濟發展存在著很大差距,而經濟發展不平衡必然導致經濟薄弱的農村對教育投入的不足,使得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農村學校無論在硬件、軟件都與城區學校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廣大農村孩子無法享受到優質的教育,這是幼兒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面臨的共性問題。城鄉教育發展的不均衡,是教育發展不均衡的主要體現。

2、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發展不均衡。近幾年,我市的職業教育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大背景下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校生人數逐年增加,職普比例達到3.7∶6.3,但是,與5∶5的比例還有很大差距,絕大多數學校辦學規模小,效益低,職業學校的總的辦學規模明顯不足,盡管進行了職業教育的布局結構優化,但平均在校生規模才剛剛達到1000人,遠遠低于普通高中的1800人的校均規模。

3、民辦教育與公辦教育發展不均衡。目前我市有民辦各級各類學校575所,約占公辦學??倲档?/4,辦學存續期超過五年并能夠不斷發展的民辦學校不超過民辦學??倲档亩种?,不能滾動發展而造成民辦學校的“猝死”直接影響我市民辦教育的整體規模。同時民辦教育在區域分布上也嚴重失衡,民辦教育在縣鎮和農村發展相當緩慢,僅有榆樹二實驗中學西校、農安長春大學外國語學院附屬外國語中學、范家屯圣博中學、九臺俄語中等職業學校四所民辦學校設在縣鎮,許多縣(市)在民辦普通學歷教育和民辦中等職業教育上還是空白,非學歷教育學校也基本集中在縣城以上的市區范圍。

4、學校內涵發展不均衡。目前,我市教育的外延發展速度較快,很多學校在校舍和硬件建設方面取得了質的飛躍。與外延發展相比,學校的內涵發展相對滯后,部分學校的辦學理念、管理方法、科研手段和教學方式等方面與發達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一些學校辦學行為不規范,不能堅持依法治校,辦學者偏重眼前經濟效益,缺少長遠打算。如為了爭生源,采取不正當手段,甚至實行區域性的信息封閉;按成績設置各種實驗班、快慢班等。

影響、制約教育均衡發展,除了我們作為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在指導、管理、服務、隊伍建設等自身方面存在的不足外,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原因:

1、教育經費投入不足,這是教育發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目前,教育各項工作的經費缺口都很大,特別是公用經費嚴重短缺所形成的教育欠賬,影響我市教育事業發展。盡管我市教育投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教育經費不足問題仍非常嚴重。

2、農村義務教育布局不合理。農村學校布局分散,校均學生數少、規模小、辦學效益低。

3、各職能部門之間銜接不暢、合力不足,部分政策落實不到位。如政府沒有配合“一法一例”出臺民辦教育的地方法規,沒有針對民辦教育的發展出臺有關的扶持獎勵政策。就業準入制度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還需要進一步落實。

4、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們各項工作的機制還不夠完善,機制創新跟不上,導致工作中出現問題。如新建住宅小區中小學建設不同步的問題;職業學校師資力量引進、管理的機制和體制上還存在制約瓶頸的問題。

5、部分領導、教師對素質教育、職業教育和民辦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認識還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在實際工作中只注重升學率、眼前經濟效益,而對學校內涵建設重視不夠。

二、前景分析

隨著我市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市的教育服務業也必將蓬勃發展起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老工業基地振興、經濟社會發展,將使農村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發展成為我市教育服務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提高基礎教育水平,特別是提高農村基礎教育水平,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勢在必行。“基礎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的奠基工程”,我市要想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大潮中,掌握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動權,就要抓住人才的開發和培養,人才的培養要從基礎教育抓起,要抓住基礎這一本質的特征進行素質教育。近兩年我市的基礎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在探索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積累了很多經驗,為素質教育的全面深入開展奠定了一定基礎。但是,當前還有很多因素制約我市素質教育的發展,如教育思想、教育體制、教育內容、師資素質、考試制度、教育投入等因素。但就學校內部而言,其主要因素是教師素質。

目前我市教師隊伍存在的主要問題,第一,超編嚴重。計劃經濟時期,政府指令性向教育分配畢業生和軍轉人員,相當一部分非師范教育專業人員,如技工學生進入教育編制,事業單位沒有出口,而人事部門核定的編制數又少,致使農村中小學嚴重超編,雖然經過幾年的自然減員,但是目前,仍是超編狀態。第二,農村教師素質偏低。主要表現在:一是原始學歷低,先天素質不高。二是年齡老化,教師結構不合理。由于超編,有的縣市多沒進年輕教師,面臨嚴重斷檔。老教師觀念陳舊,知識老化,缺乏工作激情,學生不喜歡。三是跨學科教學,專業發展受限。

作為教育和經濟發展結合點的職業技術教育,是我國現代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十五”以來,我市的職業教育有了飛速地發展,已成為我市教育服務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其發展前景很廣闊。

1、我市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迫切需要造就規模宏大的技能型人才隊伍。

2、統籌城鄉發展,解決好“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加快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實用技術培訓。

3、拓寬就業渠道,促進勞動力就業再就業,保持社會穩定需要職業教育的發展。

4、實現我市教育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構建終身學習體系,必須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5、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進一步增強我市的綜合競爭力,迫切需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培訓。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我市的職業教育還存在很多問題,亟待解決。學校弱,職業學校大多是由八十年代初由普通教育三類學校改制的,辦學基礎比較薄弱;教師弱,師資素質低,結構不合理,“雙師型”教師少;學生弱,學業基礎差的學生多,貧困學生多,問題學生多;設施設備短缺,資金壓力較大;結構性矛盾突出,職普比例只有3.7∶6.3,農村職普比例僅為1.5∶8.5。

在諸多問題中,基礎能力薄弱、資源嚴重不足、承載力不夠是制約我市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問題。目前,全市職業學校占地面積151萬平方米,建筑面積89萬平方米。按照國家制定的標準,中等職業學校占地面積每生應不少于20平方米,建筑面積每生應不少于15平方米的要求,我市職業學校目前僅能容納6萬人,已超載2.9萬人。 國家要求,“十一五”期間,高中段職普比例要達到5∶5,我市確定的目標是4.5∶5.5。即使按4.5∶5.5的比例,2010年,全市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要達到11.5萬人,需增容2.6萬人,加上目前超載的2.9萬人,五年需增容5.5萬人,承載這5.5萬人,我市職業教育占地面積缺口8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缺口82萬平方米,還有較大的設備缺口。

三、規劃任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科教興市戰略,推動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提升長春教育內涵,強化知識創新,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長春市、吉林省乃至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

(二)基本原則

1、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2、與當地經濟發展相適應,教育適度超前發展的原則

3、規模、質量、效益和結構協調發展的原則

4、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的原則

5、城鄉和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的原則

6、改革、發展和穩定統籌規劃的原則 (三)主要目標

1、總體目標:利用5年時間,基本建成與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規模適當、結構合理、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較高、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化教育體系;基本建立社會化、開放式、多層次、多形式的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符合教育規律、與國際接軌的教育體制和運行機制;堅持把農村教育擺在重中之重的地位,進一步鞏固和提高“普九”水平,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加快發展職業教育、民辦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教育綜合實力和現代化程度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使教育服務業成為長春市現代服務業的名牌行業,使長春市的教育服務業成為吉林省教育服務業的示范行業,把長春初步建設成為學習型城市和教育強市。

2、具體目標 (1)全市國民教育的普及程度進一步提高,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13年。

(2)城區高質量地普及學前三年教育,縣城兒童學前三年受教育率達85%以上,農村兒童學前三年受教育率達到55%以上,普及學前一年教育。全面提高0—5歲兒童家長及看護人員的科學育兒能力。

(3)提高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水平,確保農村初中學生完成義務教育學業。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和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保持在99%以上。力爭使區域內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辦學條件和水平處于一個相對均衡的狀態。

(4)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規模比例大體相當,能夠滿足初中畢業生升學的需要,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求。

(5)全面提高農村教育的整體水平,優化農村人口的文化科技結構,初步建立起與農村經濟發展相適應,功能健全,具有長春特色的現代化農村教育體系。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智力支持與人才保障。

(6)初步建立起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結構合理、特色鮮明、自主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培訓體系。根據長春市經濟建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改進職業教育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模式。

(7)重點辦好特殊教育學校和民族教育學校,特殊教育學校的辦學條件達到部頒標準,民族教育學校辦學條件高于同級同類普通學校的水平。

(8)高等教育水平進一步提高。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則,加大與在長高校共建的力度,利用在長高校資源為基礎教育服務,為長春經濟建設服務。推動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等高校建成國際知名的高等學府。

(9)積極發展非義務教育階段民辦教育,重點發展職業教育、幼兒教育和特色教育。學校在校生突破4萬人,非學歷學校年培訓上升到50萬人次。各項教育事業統計指標分別在總體中所占比例上升10%左右,形成民辦教育與公辦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廣泛吸納社會資金投入教育。

(10)進一步開放教育資源,整和利用社會文化資源,建立與長春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企業、事業、農村和社區終身教育網絡。

(11)加快構建現代教師教育體系。大力實施人才強教、人才強校工程,科學構建各級各類學校專任教師的學歷和學位結構體系。

(四)重點任務

1、突出重點,全力振興農村教育

(1)加快農村教育改革與發展,全面提升農村基礎教育的整體辦學水平。鞏固和完善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實施農村教育扶貧計劃,解決好農村流動人口的子女入學,保障農民受教育的權利。

(2)結合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積極穩妥地推進中小學布局調整。按照提高教學質量,保障學生就讀安全,減輕農民負擔的原則,合理調整。調整后的校舍等資產保證用于發展教育事業。

(3)深化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堅持“農科教結合”和“三教統籌”,整合農村教育和科技資源,實現農村學校的多功能,“三教一體”辦學模式學校達到50%。

(4)進行農村教育課程、內容和教學模式改革,繼續實施“綠色證書”教育和農村初中后、高中后短期職業培訓。

(5)積極推進新時期的掃盲工作,開展掃盲后繼續教育,青壯年非文盲率達99%以上,成人非文盲率達到98%以上。全力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計劃,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城鎮化建設。

(6)切實加強農村中小學和幼兒教師隊伍建設,繼續實施對農村教師扶助提高計劃,組織城市優秀青年教師和優秀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學校支教,探索城鄉教師交流制度,提高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水平。

(7)繼續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基本建成適應我市農村教育需要的開放式教育資源信息庫。加強農村信息技術教師的培訓。

(8)逐步實行九年一貫制學校計劃。采取一鄉一校模式,把全鄉教師集中起來,按照專任教師、管理人員、服務人員、工勤人員的層次進行分批聘任,專任教師分學科、分年級進行聘任,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近期,市教育局將啟動計劃編制工作。

2、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

(1)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切實做好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工作。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建設200所行為規范標兵校,1000所行為規范示范校。 (2)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從小學到高中全面推廣和實施基礎教育課程和課堂教學改革。義務教育階段繼續搞好小班化教育教學實驗,并創造條件逐步推開。

(3)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目標,加快中考制度和招生制度改革,推動學??荚囋u價制度創新,全面實行綜合素質評價,切實減輕中小學過重的課業負擔。

(4)加大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力度,建立起“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和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育教學模式和方法。

(5)加強學生校外實踐活動基地建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全面普及科學教育。建設一個大型的現代化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年容納青少年學生活動20萬人次。

(6)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改進學校體育、美育、健康、環境教育和安全教育工作。整體提高學生健康水平,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及格率達到95%以上;建設有100所藝術教育示范學校、特色學校;積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方法和途徑,學校專職心理健康教師的配備達到100%。

(7)繼續辦好希望初中和希望高中。進一步完善農民工子女入學渠道與城里的適齡兒童享受同等政策,享受同等教育。使貧困家庭的孩子都完成義務教育。并繼續鞏固控制學生流失的成果。

3、調整布局結構,不斷完善教育體系

(1)城市幼兒園基本滿足社會需求;各縣(市)區要辦好1所公辦示范幼兒園,每個鄉鎮辦好1所中心幼兒園,每個村小要辦好幼兒園。中心園達標率在70%以上,示范中心園達標率達20%。中小學布局調整后,空余校舍優先舉辦學前教育。

(2)加快義務教育階段布局調整。全面推進中小學標準化建設,優化資源配置,加強薄弱學校建設,到2010年,調減小學400余所,調減中學60余所。調整中控制班額,有利于推進小班化教學改革。逐步實現學校布局合理、教育資源優化和學校用人機制健全、經費使用高效的目標促進義務教育持續、穩步、均衡發展。

(3)通過資源的整合與重組,減少普通高中校數,擴大優質高中辦學規模。到2010年,城區普通高中由現在的45所調整為36所。使我市優質高中教育資源達90%以上。滿足社會不同層次對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四縣(市)和雙陽區在鞏固現有普通高中辦學成果的基礎上,重點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和綜合高中建設,提高高中段教育普及率,為解決“三農”問題服務。

(4)優化職業教育布局結構,擴大職業教育規模。以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為契機,打破部門、隸屬關系,整合現有資源,優化結構,增加投入。五年內面向我市支柱產業建設汽車、農業和農產品深加工、光電子信息、機械裝備制造、現代服務業五大職業技能人才教育基地,達到年培養培訓實用型的技能人才50000人;實施職業教育示范校建設計劃,建設國家、省級重點示范性學校20-25所;建設30個市級以上骨干示范專業和60個骨干示范專業點;新建擴建實習實訓基地30個;加快推進中等職業教育“百強校”建設計劃,縣(市、區)共建設五個規模在1500—4000人的職教中心,在城區重點建設10所2000人以上規模的職業學校;努力實現職業學校承載9萬人,全市高中階段在校生達到職普比例5∶5的目標。

(5)進一步整合師范教育資源,拓寬教師培訓渠道。實現中小學教師職前、職后教育相貫通的師范教育辦學目標。整合我市現有師范教育資源,成立一所融職前和職后于一體的專門為我市培養和培訓中小學、幼教、特教師資的本、??圃盒?。

(6)調整成人教育布局。啟動長春市社區教育工程,在城區建立5個社區學院、5個社區培訓中心、百所社區培訓學校,建立和完善市、區、街三級社區教育網絡。

(7)大力發展民辦教育,特別是民辦職業教育。堅持“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依法管理”的方針,鼓勵和支持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興辦職業教育,爭取民辦職業學校在校生占職業學校在校生比例逐步提高。

3、加強干部和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師與管理者的專業化發展

(1)改革校長任用和管理制。逐步建立科學化、規范化、程序化的中小學校長聘任制度,實行校長實行試任期制度、崗位目標責任制度、校長職級制度,建立健全考核、培訓、任用三位一體的考核激勵、監督制約機制。理順校長管理體制。實現:“高級中學和完全中學校長要由縣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提名、考察,按干部管理權限任用和聘任;其他中小學校長有縣級教育行政部門選拔任用并歸口管理”和“農村中小學校長的選拔、任用、培訓、考核、交流由縣級教育行政部門歸口管理”的目標。抓好校長培訓工作,促進校長專業化發展。

(2)加強人事制度改革,提高教師隊伍管理水平。全面實行崗位聘用制、目標責任制、職務等級工資制,健全教師職工考核、聘用、分配等制度,實現對人員從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從任務管理向目標管理轉變,建立一支業務精湛、師德高尚、知識年齡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

(3)完善教師資格準入制度。全面實行面向社會認定教師資格,擴大公開招聘教師的范圍,改善教師隊伍知識結構。建立公開招聘、競爭上崗、辭聘解聘等人事管理制度,嚴把教師入口,通過用人單位、教育行政部門雙重把關,提高新進教師質量?;I建長春教育人才開發中心,面向教育流動人員、同辦學校提供檔案管理和人事代理服務,為暢通教師出口建立通道,逐步形成人員能進能出、職務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用人機制。

(4)加強專業教師培訓,全面提高教師整體素質。通過培訓,使全市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專業水平達到初級以上、85%中級以上,2500人獲得高級證書;全市中小學教師外語水平有大幅度提高;繼續做好新課程、學科和普通話的培訓,合格率達到95%以上。全市小學、初中教師具有專、本科學歷的比例分別由“十五”時期的65%和60%提高到80%和70%;高中教師具有研究生學歷和水平的由“十五”時期的20%提高到25%。

(5)建設一支素質高,能力強的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十一五”期間職業學校教師具有碩士學位的達到15%;“雙師型”教師占專業教師比例達到80%;培養300名骨干教師、100名專業(學科)帶頭人。

(6)建設100所左右的市級教師專業發展型學校;1000所縣(市)區級教師專業發展型學校。將學校建設成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學習型組織。

(7)發揮高層次教育人才在教師隊伍建設上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實行特級教師課程開放制度,選樹“長春名師”,打造長春教育品牌,建立一支在全國具有知名度的優秀教師隊伍。

(8)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開展樹師表形象和行業新風活動,在“扶貧”的基礎上向“扶智”拓展,不斷提高教師職業道德水平。

4、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以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 (1)積極推進和構建長春市教育電子政務系統,全面實現基礎教育政務管理和公共服務電子化。

(2)加快推進教育技術裝備的現代化進程。全市學?,F代化裝備資產由十五期間的9.3億元累計增加到15億元。

(3)城鄉中小學計算機人機比由“十五”期間的21/1提高到11/1,累計達到85000臺。城鄉學校全面實現“校校通”,全面普及現代遠程教育。通過改造和建設,85%以上中小學的實驗室和功能教室達到國家新課程裝備要求,現代化程度大幅度提高。

(4)加快教育信息資源建設與應用,建設長春市教育信息化應用支撐平臺,建立能夠滿足中小學師生信息化需求的資源庫,組織開發長春地方特色的資源200個G,全面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全面提高現代信息技術在各類教育的應用比率和水平。

四、對策措施

(一)轉變觀念,切實加強領導,動員全社會繼續重視、關心和支持教育,把“人才強國”戰略落到實處

1、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充分認識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必須堅持教育公益性的基本屬性。

2、各級黨委、政府要把教育作為區域戰略發展的重點,納入現代化建設的整體布局之中,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政策措施。

3、落實各級政府的辦學責任,建立健全黨政主要領導抓教育的目標管理責任制。采取有利措施不斷縮小城鄉之間、學校之間教育的差距。尤其是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從政策上、制度上采取措施切實推動教育公平的發展。

4、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全民、全程、全方位地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形成各級黨委政府、各部門和社會各界共同關心和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圍。

(二)依法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

1、按照《教育法》確保教育經費實現“三個增長”,保證財政預算內生均公用經費按省定上線標準撥款。逐年提高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2010年達到4%。

2、研究制定鼓勵社會各方面對教育投入的政策,盤活教育存量,利用資本市場多方面投資融資,廣開教育經費的籌資渠道。進一步改革教育撥款辦法,努力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

3、明確各級政府保障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的責任,確保農村取消農業稅后教育經費投入不低于取消前水平,并逐年有所增加。

4、依法逐步提高教師的待遇。

(三)強化依法治教,充分發揮教育督導作用

1、加強教育法制建設,完善教育行政執法監督機制。

2、落實區域教育發展規劃,保證教育資源的優先投入和使用,在城市新建居民住宅小區和舊城區改造過程中,保證托幼設施及中小學校的配套建設。

3、加強教育服務能力建設,進一步轉變教育管理方式,完善公共教育管理與服務體系。堅持督政與督學相結合,加強教育督導、評估工作。

(四)推進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優化教育外部環境

1、積極探討和逐步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完善學校法人制度,建設精簡高效的管理機構。

2、深化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實行以公開招聘為核心內容的用人制度,以競爭上崗為主要手段的崗位聘用制度,以按勞分配為基本原則的分配制度,激發內在活力。

3、建立和完善教師隊伍培訓成果考核驗收制度。

4、加強輿論宣傳和監督,建立和完善防止對學校進行亂收費、亂攤派的制度。

5、加強學校安全工作和周邊環境的治理,共同努力為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創建優良的社會環境。

(五)加強教育科學研究,促進決策和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

1、進一步加強教育科學研究,強化“科研興教”的氛圍。

2、發揮教育科研在教育管理、學校發展、課程改革和教師專業化的關鍵作用。

3、建立科學有效的科研評估機制,確保教育科研的先導地位。

4、健全重大決策的規則和程序,實行決策聽證制度,增強教育決策和管理的科學性和民主性。

(六)加強教育的對外交流與合作,擴大教育的對外開放

1、充分發揮我市教育事業的優勢,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建立國際姊妹校、聘用外籍教師、派遣對外漢語教學教師、接受外國學生就讀、派遣留學生等手段,擴大教育對外交流與合作。

2、實施國際交流示范學校工程,推動教育與國際接軌;舉辦國際論壇,引進國外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經驗;引入國外智力,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爭取國外資金和設備援助,彌補教育投入不足;加強對外宣傳,提高我市教育的國際知名度。

第二篇:長春市物流行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為促進物流業的健康發展,今年國務院陸續出臺了“國八條”和“國九條”,為落實好國家的重要部署,我們對長春市物流產業目前的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偟母械剑洪L春的物流產業發展已取得巨大成果,長春的物流產業正處在由傳統型向現代化邁進的重要歷史時期,長春的物流產業實現現代化還任重而道遠。

一、長足的發展

在改革開放激發和經濟發展帶動的雙輪驅使下,長春的物流業迅速發展,已取得豐碩成果。 2010年,社會物流總額和物流業增加值分別可達10785.9億元和233.18億元,與“十五”末期的2005年相比,雙雙實現了總量翻番,年均分別增長21%和16%以上。2011年繼續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有力地支持了國民經濟發展和發展方式轉變,并呈現出以下顯著特點。

1、企業正在茁壯成長。物流企業已發展到3000多家,從業人員達20多萬。一些企業已從當初的“拉腳”的、“出租倉庫”的個體戶,成長為具有相當規模,相當實力的大企業。如:益和物流有限責任公司,十幾年前還是個只有幾個人、租用幾十平方米房、搞簡單經營的個體經營戶,現在發展到具有運輸、倉儲配送等多種功能,固定資產1.5億,員工3000多人,年經營額達5億多的大公司。從整體上講企業的素質也在逐步提高,全市經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評定的A級企業已達21家,被政府授予“誠信企業”的已達48家,企業這個經濟發展細胞的強壯成長,為物流產業的發展奠定了根基,培育了希望。

2、新業態正在破土萌發。一是配送中心從無到有。目前長春市已在家電、醫藥、食品等七類商品物流領域,建起20多個配送中心。這種新業態雖目前的規模還不大、水平還不高,但其優越性已開始展現出來,降低了社會物流成本,高效率的滿足了商家需求,也直接或間接的方便了消費者。比如亞泰醫藥配送中心,不僅保證在限定時間內將藥品送至商店而且保證在承諾時間內送至用藥人的手中。二是電子網絡物流初露端倪。中國農科院下屬的吉林農業生產資料和農副產品物流網絡交易平臺已開始運行。去年經營化肥300多噸,今年構筑的以信息平臺為中樞,集農業生產資料生產廠家、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及運儲、配送企業為統一聯合體的新型物流網絡已見雛形。三是專業化物流從小到大。為滿足一些特殊商品的物流需求,積極發展了一些專業化物流。比如,為保證一些農畜產品和水產品在物流環節的保鮮和食品安全開辟了冷鏈物流。長春東北亞物流有限公司組建了具有冷凍加工、冷凍貯藏、冷藏運輸、冷藏配送等多方位功能的冷鏈物流分公司,年經營額已達30多億元。新型物流業態的萌生和發展,使物流業更好地適應了新時期社會對物流的新需求,同時也使物流業向現代化的進步閃出了新亮點。

3、科技進步正在悄然啟動。一是物流信息化快速發展。已創辦了吉林省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網、長春物流信息網、生產資料和農副產品物流網、劉傳奇物流商務網等4個較大型的公用物流信息網站。80%左右的中小企業已將網上獲悉信息作為開展業務的主要信息來源。90%的大型企業建立了集營銷與管理于一體的自己的網站。對1/5左右的車輛運行實行了GPS衛星定位監管。二是先進物流技術設備開始得到應用。條碼技術、智能標簽技術、配載配送和路徑優化技術在一些大企業中開始使用。叉車、托盤、貨架、自動轉送、自動化裝備等專用設備已在企業中推廣。長春錦程世航物流公司自行研制開發的托盤已通過有關方面鑒定,正在向國家有關部門申請專利。三是科學化管理向前邁進。已有20戶企業被有關方面認定為標準化管理企業。一汽物流被國家選定為服務業標準化試點企業。產業發展初始階段,有70%多的企業經營管理者是由車主、司機、裝卸工進步而成的狀況有很大改變。尊重知識、渴望人才的風氣已開始形成,在一些大企業中大學生、研究生及具有專業職稱的在管理層已占很大比例。物流專業的大中專畢業生供不應求。物流企業的知識結構和人才結構正在改變。

4、基礎設施正在加強。目前長春已擁有各類商品交易市場349處,年交易額超億元的市場45個,一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場110個。汽車、生產資料、農產品三大批發市場集群已初具規模,滾動發展的汽貿城、新光復路市場等20個區域性批發市場按投資計劃逐步建成;在一汽、二道、寬城、經開、綠園等地建立有商品特色的大市場,進而造就的五大物流集中區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公路里程已達20332公里,高速公路里程已達279.3公里。長春內陸口岸港與大連大窖灣直達集裝箱班列開行,發運能力達5萬標箱。長春機場已開通49條航線。

物流園區建設已初顯格局。列入省、市重點項目大嶺一汽物流園、二道現代國際物流園已初顯規模。投資20億占地41萬平米的高新北區東北鋼材物流園區,投資13億占地30萬平米的米沙子香江物流園區,投資32億占地40萬平米的吉林農安光彩商貿物流園區,今年已開工建設。在長春市十二五規劃中又規劃了凈月綠色物流園區、郵政速遞物流中心、興隆綜合保稅區等22個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偼顿Y達507.1億元。這些項目建成后將為提高物流綜合承載能力,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5、軟環境正在改善。物流產業的地位顯著提升,長春市成立了由一位市長為組長、各有關部門領導參加的物流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每年召開一次大會總結布署物流工作。今年市委、市政度下發的1號文件就是《關于加快推進長春市現代服務業發展實施意見》,市政府下發的3號文件就是《關于支持物流業發展的意見》。國務院下發支持物流產業發展的意見之后,各有關部門都比較重視,市地稅局起草了有關落實意見,其中,將物流企業自開發票資格的限定由注冊資金100萬元降到了20萬元。這些都為物流業又好又快發展,發揮了重要的引導、支持作用。

二、面臨的困擾

長春市物流業的發展雖然已取得很大成績,但總的看物流業的現代化進程滯后于工業、農業及三產中的商貿業等許多產業。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司長陳文玲認為“中國物流業仍然處于初級發展階段,還存在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這個論斷用于評價長春物流業也是大體適用的。長春市物流業的發展從宏觀講,存在6大矛盾:即社會化需求不足與專業化供給不足的矛盾;物流產業“做大”與物流費用“做小”的矛盾;經營業主繁雜與市場秩序失范的矛盾;各類基礎設施自成體系與整體效率的矛盾;推行綠色物流與節約成本的矛盾;現代物流發展模式與現行體制政策的矛盾。

現實外在的突出表現為一高兩低:物流成本高。2010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比率為17.85%,比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高出9個多百分點,這就意味著全市要多支出物流費用303.21億元,人均在物流方面的支出較發達國家高出3949.5元;物流水平低。物流業的主體、功能基本還停留在運輸、倉儲階段,滿足不了工、農、商業實現現代化生產經營對社會物流的新需求,特別是像物流環節攜款逃跑、物損不予賠償等不該發生的事情屢屢發生等現象,仍在一定程度的存在。造成了大企業想尋求快捷、高效、安全的第三方物流難,小企業用三方物流對安全擔心的狀況;物流裝備水平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家完全靠電子設備操縱的倉儲配送庫。沒有一個像北京、上海、成都那樣集國內外信息服務、工商稅務海關等行政服務及優越的員工生活服務于一體的大型的較高標準的物流園區,企業普遍認為在這方面比國內的發達地區最少也要落后10年,造成這樣滯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體分析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內在的原因,主要來自企業素質不高的困擾。雖然企業的素質在不斷提高,并涌出一些高素質的企業,但就總體而言素質不高仍然是基本現象。小、散、亂、差的問題突出。一是起點低。長春市目前掛物流企業牌子的企業達3000家,而有工商許可證的企業僅1400多家。二是規模小。3000多戶所謂的物流企業中,如按國家認定為物流企業必須具有三種以上功能的標準界定,80%都不能真正稱之為物流企業。全市從事道路運輸的企業和個體運輸戶,總數達18000多個,平均每一主體擁有車輛還不到2輛。三是管理差。據測算,管理成本占物流總費用的比例,2009年為12.6%,2010年為12.4%。比美國的平均水平高8個多百分點。更有一些企業的粗放管理已達令人吃驚的程度,最少有1/3的企業不僅沒有專職的財會人員,而且連帳都沒有。四是觀念舊。許多企業掛著物流企業的牌子,但并不懂什么是物流企業,更談不上了解什么是現代物流。據有關方面估計,有50%以上的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只有3到4年。企業素質不高造成了物流業發展的根基不牢。

另一方面是外在的原因,主要來自客觀環境的困擾。社會環境不好已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許多問題在長春也明顯的反應出來。一是費用高。據測算,企業公路貨運收入中的70%左右被石油公司和道路收費站拿走。二是稅賦重。首先,重復征稅;物流產業是復合型產業,收入形式多樣,在稅收過程中易出現重復征稅的現象。其次,稅收比率較高;在人工費用和燃油費用都上漲的前提下,物流價格沒有太大變化,這就使得物流成本提高。最后,自開發票落實較難。三是罰款多。出車先備好罰款已成為物流企業的“常識”。一汽物流公司的一位經理說,我們制定營運計劃時,很重要的一個考慮因素是走一趟車盈利額是否超過罰款額。四是收費亂。某運輸許可證發放部門要求企業必須交1700元加入他們指定的物流信息網,不見入網的證明,就不給批準登記和辦年檢手續。五是價格低。十幾年前國家規定公路運輸的價格是0.5元/噸/公里?,F在在汽油大幅漲價、過路費和人工費等費用大幅增加的情況下,平均市場價格降到為0.21-0.25元/噸/公里。六是政府抉持的力度不夠。市政府在建物流網,激勵企業做大做強獎勵等方面做出一些努力,但企業感覺與外國外地比力度還不夠。比如物流園區建設,德國建物流園區,是各級政府出資為主,僅用貸款和企業投資為補充。我國一些城市建園區的主要資金來源:政府出資、銀行貸款、企業(包括外資企業)自籌資金相結合。哈爾濱市投資幾十億建的物流園區很大部分投資也來自各級政府及交通等政府部門。法國一些地方政府對物流配送業采取了開始5年免稅和給20個雇員每人2萬法郎補貼的鼓勵政策;鄭州市每年由市財政局安排2個億用于加快物流中心建設;與先進國家和地區比,在政府財力支持方面顯得還不夠。七是一些部門不夠重視。國家2年前已將物流產業定為十大主導產業之一,然而一些行政審批,行政管理部門并未將其做為一個獨立的產業對待。在登記和統計等方面將其歸為運輸類或籠統的歸為三產中。

在內部與外部困擾的雙重作用下,使物流企業運行步履艱難,發展乏力。集中反映為效益低。全國物流企業的收入利潤率平均在4.5%左右,長春大約在3-4%之間??傮w看物流企業的利潤和投資回報率,大大低于工業及三產中的許多行業。據記者對三臺公路貨運車的跟蹤考察,在平安到達的情況下二臺是微利,一臺是虧本。吉林物資儲運站,兩年內硬件改造投入2000萬元,在倉庫、辦公室全部出租的前提下,年收入200多萬,扣除管理人員工資、貨款利息及水電取暖費用等支出,年底盈利僅幾十萬,還清貸款需40-50年。由于物流企業盈利水平低,造成許多不利于物流業發展的不利影響。一是工資低影響從業人員的積極性。一汽國際物流普通員工的月工資為2000元左右,而同樣在生產廠工作的普通員工,月薪在4000-5000左右,包括管理層在內從上到下工資收入相差在一倍以上。社會較普遍認為在一汽工作是捧了“金飯碗”,這一點在一汽物流公司并不體現,叉車司機等工種,出現了走人多,招工難的現象。二是回報低影響了投資的積極性。當調查組在幾個較大規模企業問到為什么不上現代化先進設備時,他們幾乎異口同聲的回答資金少、貨款難,而更重要的是投資回報率低,怕背上債務包袱。三是入行、留長的積極性不高。今年考取物流專業職稱的報名人員由最高年份的2000多人降為400多人,幾年來在我市考取專業職稱,但外走和改行的占60%以上。

物流產業面臨的這些問題,應該說主要是大環境影響造成的,是由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轉換時期一些深層次矛盾的外在體現,是發展與前進中難免遇到的問題,但也是繞不過回避不了的問題,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更應以更大的力氣去認真地研究解決。

三、對發展的思索

思索長春物流業的發展,應充分看到已取得的成果,進而明確向新臺階邁進的基礎和起點;應清醒看到面臨的問題和困難,進而更有效地逾越或清除前進中的障礙;同時更應清醒地認清形勢,進而更清晰努力的方向。從宏觀講,我國的物流業發展仍將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面臨的大形勢主要是:保持經濟平穩健康運行和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物流業發展將面臨新課題;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和堅持擴大內需戰略,物流需求將出現新變化;新的開放戰略和新的競爭環境,物流業將面臨新的挑戰;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城鎮化加快推進,區域物流將形成新格局;物流基礎設施網絡的完善和新技術革命的深入,物流運作將出現新模式;日益緊張的能源、資源、環境約束壓力,物流發展方式必將實現新突破。這既給長春物流業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也帶來了新挑戰。在微觀上,從長春物流業發展面臨環境的實際出發,突出的是面臨著“三大機遇一大挑戰”。機遇之一,長春的物流業起點不高,還是朝陽產業和新興產業,這就意味著其有廣闊的發展和成長空間;機遇之二,在十二五期間長春的經濟仍將保持較強勁的發展勢頭,預計年遞增幅度都在兩位數以上,居民的消費水平也將不斷提高,這就為物流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較大的市場空間;機遇之三,國家已經出臺若干支持物流業發展的政策,隨著這些政策措施的落實,可望使現在面臨的許多問題迎刃而解。同時挑戰也是嚴峻的,主要是隨著哈爾濱、沈陽、大連、呼和浩特及吉林、延邊等周邊城市物流業的崛起,在物流業將形成區域性新格局的形勢下,搞的不好不僅可能會削弱長春做為東北腹地城市物流業的“節點”作用,而且長春物流業的市場有可能被部分擠占。

長春物流業的發展應是量與質的雙重提高,而重心應在質的提高上,應是做大做強并舉而核心應在做強上。提質做強就要認真踐行科學發展觀,以推進現代化為主旋律,促進產業升級,在實際工作中即注重切實解決具體問題,又應著眼于宏觀力求取得高屋建瓴、綱舉目張的效果。綜合考慮應重點在七個方面實現新突破。

1、在物流園區建設方面實現新突破。無數事例證明物流園區是融解物流企業小、散、亂、差的有效的載體,是引導和推進現代化的陣地。物流園區建設應在現有基礎上,努力實現三個新進展。一是在科學規劃上實現新進展。按照大、中、小三個檔次的結構,遠、中、近三個層次的布局,調整制定一個科學的發展規劃。在防止種類缺失的同時,也防止重復建設。二是在重點園區建設上實現新進展。從長春的產業特點及現實物流園區建設需求的實際出發,應突出三個重點:即一汽物流園區的擴展項目;農畜產品物流園區在建項目;零擔物流園區的籌劃項目。三是在物流園區升級進檔次上實現新進展。要借鑒成都、上海、武漢、北京、哈爾濱等地的經驗集中財力、物力和精力,培育1-2個現代化水平較高的園區,即為實用也為示范。

2、在發展大公司大集團方面實現新突破。組成物流業機體的細胞是企業,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物流企業都將是大、中、小并存,但發揮主導作用必將是大企業。特別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在推進現代化進程中,大企業的作用尤為突出、尤為重要。發展大公司大集團,應注重三個環節。一是注重現有大企業的發展。經多年的發展長春已涌現出一批如一汽物流公司、一汽國際物流公司、長久物流公司、亞奇物流公司等一批較大的企業。應引導、支持這些企業,更進一步做大做強。二是注重現有物流要素的整合。本著市場機制運作、政府支持引導及企業自主的原則,逐步將部分中小物流企業及現有的經營要素融入于大企業大集團之中。三是引進物流業大集團、大公司。本著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理念,繼續擴大開放。放眼于發達地區,也放眼于發達國家引進資力雄厚、管理先進、市場開發能力強、現代化水平高的大公司。借它山之石加速自己的跨越。

3、在提升企業整體素質方面實現新突破。物流企業發展最根本的要素是自身素質,企業素質也決定長春物流產業的未來。一要提高員工的知識素質。既使在困難的情況下,也要舍得智力投資搞好員工的培訓,舍得出高資吸引高素質的人才加盟。二要增強改革創新的思維。社會的現代化決定了物流企業如固步自封拘泥傳統,就必然越走道越窄。企業要注意洞察環境的變化,并及時調整自己的經營方略、經營方式、管理模式,提高應變能力,在改革創新中求生存、求發展。三要努力推進技術進步。建好網絡工程,積極采用新技術、新設備,總之要不斷增強自身的動力、活力、創新力,進而全面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實力。

4、在發育新業態方面實現新突破。大力推行“配送”模式,擴網點、上規模,爭取盡快形成一個較完善的配送體系。大力發展網絡物流,爭取在十二五期間,擴大網絡物流經營的額度。大力發展三方物流,使大成集團、歐亞集團等相當一部分生產和商貿企業的物流從企業中剝離出來。同時努力探索四方物流的創建。

5、在規范市場秩序方面實現新突破。在堅持放開搞活不動搖這個大前提下,從物流業已處在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的實際出發,應將規范市場秩序提到相應日程。規范不是管死,而是對惡意競爭、不誠信等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進行更有效地扼制。要繼續通過開展評“誠信企業”、“A級企業”等活動宏揚先進、宏揚正氣。同時也相應通過建立法律、法規、規章等措施,對不良行為進行管束。福建省通過省人大立法形式出臺了《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條例》,對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發揮了很好作用??梢源藶榻梃b,通過人大立法,政府立規或協會立自律公約等形式,出臺一些“規章”,使企業正當經營更有章可循,使懲處不良行為更能有法可依。

6、在破解難題上實現新突破。長春物暢其流中最突出,最薄弱的環節之一,就是“最后一公里工程”問題。因為長春是汽車、農畜產品生產及加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因此居民日常生活用品基本來自外阜,家電、服裝、家具、裝修材料等幾乎全部來自外地;水果、反季蔬菜等也80-90%從外阜購進。這些商品多是先到城市周邊的倉儲庫或批發市場,然后再次物流入城。據統計每天要運進長春市的居民生活用品平均在80萬噸左右,往返車輛3.9萬以上臺次,由于缺乏統一籌劃和管理,造成入城車輛雜亂,三輪車、摩托車、人畜車占很大的比重,擾亂了市區交通,影響了城市交通面貌;造成了運力浪費,有的超市從批發市場運幾十斤水果也要專雇一輛車,增大了物流成本,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物價;造成危害食品安全的隱患,有的運輸車甚至是拉完農藥、運完垃圾就運食品,在運輸環節造成食品的不衛生,危及居民的身體健康。借鑒北京、上海、沈陽等許多城市的經驗,國富集團提出了創建“城市貨的”的創意,即組建有保鮮措施,有現代化通訊措施的標準化箱式貨車,并與之相配套,組建上聯生產基地或城邊批發市場,下聯超市、大廠、大學及居民用戶,中間配有信息中心、配送中心的一條龍物流體??墒?ldquo;最后一公里”物流中存在的許多問題迎刃而解。對此希望政府及交通、交警、城管等部門能給予大力支持。

7、在營造體制和政策環境上實現新突破。物流業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已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在有關文件中明確指出:“一些不適應物流業發展的政策問題進一步顯現嚴重制約了產業發展。必須制定完善政策措施,促進物流業發展。”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布署了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的工作,并相續出臺了“國八條”、“國九條”,十分有針對性也十分明確地提出:“要切實減輕物流企業稅收負擔;要加大對物流業的土地政策支持力度;要促進物流車輛便利通行;要改進對物流企業管理;要鼓勵整合物流設施資源;要推進物流技術創新和應用;要加大對物流業的投入;要促進農產品物流業發展。”要以此為契機,在改善社會環境上有較大的作為。一是把國家文件精神真正落到實處。政府及稅務、土地、交通等有關部門要制定實施細則,并切實解決企業遇到的具體問題,防止光聽雷聲不見雨和雨過地皮干等現象發生。二是加大政府的財政支持力度。市、縣(區)政府財政列出支持物流業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支持重點項目建設的投入或貸款貼息,用于激勵企業進步的獎勵等。三是建好公共服務平臺。對企業需要、現代化需要,而企業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由政府或社會組織牽頭,動員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去解決,重點是組建或擴建三個平臺。為解決許多中小企業籌資難的問題,組建“物流融資平臺”;為解決信息化水平不高的問題,擴建公用信息平臺;為解決一些企業無安身之地的問題,發展“物流園區平臺”。

第三篇:2015長春市事業單位時政熱點:搭建“三農”發展

的制度支撐

更多信息,歡迎關注:吉林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網

2015年長春市事業單位招聘考試工作人員公告、時間、政審條件、職位表等最新咨詢和免費備考資料,請點擊:http:///jilin/

只有將深化農村改革的實踐和成果納入法治建設軌道,才能搭建起有效的制度支撐,為“三農”發展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進入新常態,在“十二五”即將落子收官、“十三五”即將開篇布局之時,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工作總體形勢作出了“四個重大”的戰略判斷,并提出五個方面的戰略思路和工作重點。這種立足于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農村工作的總體性安排定位,使得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不同尋常。

農業更強,農民更富和農村更美,是新常態下“三農”發展的目標方向。農業要更強,必須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長期以來,以高投入追求高產出的農業模式,使得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堪重負,農產品競爭力也很低。要改變“地越種越薄,肥越施越多,成本越漲越高”的困局,只有更加注重涵養產能,更加注重結構優化,更加注重質量安全,更加注重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如一號文件所列,必須強化科技的創新驅動作用,把農業發展從依賴資源過度開發、粗放利用轉到生態保護修復、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軌道上,實施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等。

農民要更富,必須促進農民增收,加大惠農政策力度。在經濟增速放緩的環境下,增加農民轉移就業面臨新的挑戰,種田收入也遭到務農成本上升和國際農產品價格持續走低的雙重擠壓。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努力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保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的勢頭,必須重視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同時要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優先保證農業農村投入,提高農業補貼政策效能,強化農業社會化服務,大力推進精準扶貧,把惠農資金用在刀刃上,提高使用效率。

農村要更美,必須圍繞城鄉發展一體化,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當前新農村建設正邁向“看得見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的新階段,內涵更為豐富。今年一號文件除了強調加大水電路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之外,還特別強調由“物”到“人”的現代化。文件提出要加強基層黨建,創新鄉賢文化,提高農民綜合素質,這對涵養農村社會文化土層,培養新市民和新農民都具有根本性意義。

在具體實踐中,“改革到此為止”“法不下鄉”的尷尬,常常在治理末端的農村顯現。一號文件使用了較大篇幅聚焦深化改革和法治建設,這是實現“三農”“三更”目標的制度

支撐。十八屆四中全會確立了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據、有法可依的原則,農村也不應例外。哪些法律還長期管用,哪些法律需要做好“立改廢”的工作,“三農”改革也需要有序規范地進行,融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棋局中。

農村改革在實踐中不斷推進,取得的改革成果,需要適時轉化為法律規定。從這個意義上講,今年的一號文件,啟動了農村改革的法治新進程。只有將深化農村改革的實踐和成果納入法治建設軌道,才能搭建起有效的制度支撐,為“三農”發展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

第四篇:長春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綱要

為深入實施工業強市戰略,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切實將農業優勢轉化為工業發展的動力,擴大工業經濟發展總量,提高工業經濟效益,進一步增強支柱產業的優勢帶動作用和工業對農業的反哺效應,以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特制定本綱要。

一、基礎和形勢

(一)基礎條件

“十一五”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我市充分利用農業資源優勢,培育了一大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鏈條,農業產品由初級加工逐步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延伸,由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向國際市場拓展,推動農產品加工產業得到迅速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對全市工業的貢獻率不斷加大,支柱作用明顯增強,并呈現出較強的產業升級擴張態勢。

1.資源基礎

雄厚農業物質基礎為農產品加工業的迅猛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我市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帶的松遼平原黑土帶和黃金玉米帶,是國家重點商品糧食基地。全市耕地面積135萬公頃,糧食商品量、糧食商品率、糧食人均占有量、糧食出口量四項指標連續多年居全國前列。2008年全市糧食總產量達到185億斤。其中玉米729萬噸,肉類總產量193.3萬噸。大量的農業富余產品,為農產品加工產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基礎。

2.產業基礎

農產品加工業支柱作用日益增強,具備了一定國際競爭力。一是產值高速增長。“十一五”以來,我市農產品加工業呈現出快速發展態勢,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在東北四個副省級城市中居第1位,2008年農產品加工業實現工業產值544.4億元,占全市工業總量的15.51%,增速達到40.3%。二是企業規模不斷壯大。全市農產品加工業企業超過2000戶,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76戶,龍頭企業帶動功能增強。其中,大成集團是全球第

三、亞洲第一的玉米深加工企業,皓月集團是全國最大的肉牛深加工企業之一,華正集團是全國最大的肉豬加工企業之一,德大集團是全國最大的肉雞深加工企業,德萊公司將建成全國最大的鵝產品深加工企業,廣澤乳業將成為全國最大的乳制品加工企業。三是產業鏈條不斷拉伸。農產品加工業有效地拉動了種養殖業的發展,其中,玉米種植面積達到1260萬畝,大豆種植面積達到63萬畝,肉雞、肉牛、奶牛、生豬等標準化牧業小區439個。四是出口創匯能力增強。2008年我市農產品出口創匯額達到9300萬美元,占全市工業出口總額的8.1%,其中,皓月集團、德大集團等100多種產品打入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

3.技術基礎

產業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新產品、名牌產品比例不斷擴大。我市現有科研院所100多個,國家重點開放試驗室19個。其中,與農產品加工密切相關的科研單位有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吉林大學、東北師大,吉林農大、省農科院、市農科院等單位,聚集了一批優秀研發人才,成為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智力資源。同時,全市農產品加工業不斷加大新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的開發力度,積極推行名牌發展戰略。目前,肉類加工、精制米、玉米淀粉、煙草、乳制品等行業裝備達到或接近國際水平。其中,大成公司淀粉生產濕磨工藝、計算機集散控制系統、谷氨酸(賴氨酸)生產工藝已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全行業共有20個產品獲得省級以上名牌產品,其中,玉米淀粉、皓月肉牛、德大肉雞等一批名、優、新、特產品有效地拓展了市場空間。

4.區位基礎

我市地處東北平原腹地,是吉林、遼寧、黑龍江、內蒙古四省的經濟地理中心,道路基礎設

施完備,輻射能力較強,傳統的農業產業優勢,構成了廣闊的農產品消費市場圈,已成為全國農產品的重要集散地。同時,對日、韓、俄、朝等國家和地區具有較強的農產品出口優勢和市場輻射優勢。

目前,我市農產品加工業已由粗放型逐步向集約化轉變,產業規模效應開始顯現,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產業基礎更加堅實,對全市工業經濟的支撐作用日益增強,農產品加工業已處于產能積累到產能釋放的關鍵階段。但是,與豐富的農業資源和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需求相比,我市農產品加工業還存在總量不大、整體科技含量不高、大企業集團偏少、市場開發力度不夠、農產品加工轉化程度低等問題。因此,依托已有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跨越發展,是實現我市由農業大市向工業大市、工業強市轉變的歷史要求。

(二)面臨形勢

1.農產品加工業面臨著加快發展的歷史時期

今后幾十年,我國將進入農產品加工業高速發展期。一是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進入一個新的需求階段。目前,我國城鄉居民已基本解決溫飽問題,對農產品的需求層次進一步提高,正向營養、多樣、便捷、安全轉變。二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產品加工業潛力和空間巨大,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率為70%以上,而我國僅有25%左右。三是國家把農產品加工業列為重要發展產業,今后五至十年,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將會持續高速增長,并逐步建立布局合理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格局。四是隨著農業產業革命在全球范圍擴展,世界農業將呈現新的發展態勢,經濟全球化、加工農產品消費持續增長、食品消費多樣化已成為一種趨勢,為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2.國家政策引導作用將帶動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

國家取消了農業稅,制定了一系列支持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加工業的優惠政策,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步伐,統籌城鄉發展,促進縣域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動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等一系列戰略決策和相關政策將為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供前所未有的機遇。

3.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正向安全性、營養性、健康性轉變

一是由于近年來連續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國內外及廣大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問題極為關注,因此,在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及進出口環節上將采取更為嚴格的管理措施,農產品加工業的標準化、規范化和產業化速度將進一步加快。二是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轉變,營養性、健康性將是人們追求的目標,因此,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市場需求將越來越大。三是各類功能性食品將得到較快發展并占據越來越大的市場份額。四是方便快捷性食品將日益走俏,有向主流食品發展的趨勢。五是各種高新技術已普遍應用于食品工業。

當前,國際市場處于調整時期,國內農產品加工業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我們恰逢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難得機遇,今日的發展速度和推進力度,決定明日的市場份額和生存空間。因此,必須加大力度,推進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的提質增速,促進我市農業優勢與產業優勢的融合,搶占產業發展的至高點和戰略主動權,使農產品加工業成為促進全市工業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

二、目標和任務

總的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推進新型工業道路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茖W規劃,重視創新,加大項目建設力度,全力促進農業資源優勢向工業產業優勢轉化,堅持總量擴張和優化結構、傳統加工和現代加工、原料生產和集中加工、龍頭企業和中小企業相結合,面向兩個市場,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積極發展以高科技為特征的現代農產品加工業,大幅度提高農產品加工能力,實現農產品加工優質化、終端化、品牌化、基地化、安全化,切實帶動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大力提升縣域經濟,促進全市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總體目標

1.到2012年,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1350億元,年均增長25。5%。其中:玉米工業產值達到700億元;牧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540億元;糧食、蔬菜、飲品加工業產值達到110億元。把我市建成國內最大的農產品加工基地,打造成“中國食品工業名城”。

2.努力打造龍頭企業,實現集群發展?;緦崿F專業化生產、區域化布局和產業化經營,形成一批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名牌產品,建成一批農產品加工骨干企業和產業集群。其中,培育產值100億級企業:大成實業集團、皓月集團。培育產值10億級企業:金鑼、德大、德萊鵝業、中糧、正業集團、吉糧、華潤、成達、達利、天景、松源、成昌隆、鴻大牧業、廣澤、四海、阿滿、德翔牧業、隆源、百事、金源、上禾、漢德、新高、東旭、霞光、北康、維維。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及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3.延伸產業鏈條。一是以大成玉米為突破口,建立以化工醇為源頭的化工產業集群,吸引下游產業和企業來長投資,構筑長春玉米工業城。二是突破傳統屠宰加工領域,大力推進畜禽產業向下游延伸,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

(二)重點任務

1.玉米精深加工業。依托資源優勢,以大成集團、中糧集團、天裕公司、大連松源公司、長春成昌隆新能源公司為主體,規劃建設長春市玉米工業園區,形成玉米加工業集約式發展,年加工量達到1000萬噸以上。大力開發生產以玉米為原料的下游精細化產品。重點是差別化聚脂、化工醇、賴氨酸、有機酸、淀粉糖醇、聚乳酸等深加工系列產品,同時,發展羥基丙酸和琥珀酸系列產品,逐步建成以玉米為原料的合成纖維、工程塑料和生態塑料的生產和加工中心。

2.畜牧產品深加工業。以皓月公司、金鑼集團、鴻達公司、吉發集團為重點,提高肉雞、肉牛、生豬、肉鵝、鹿產品加工能力,突出發展冷鮮分割肉、調理肉制品、熟肉制品,提高副產品綜合利用水平和附加值,實現畜產品“變大為小、變粗為精、變生為熟、變廢為寶”。推進梅花鹿產業園區、集中養殖區和科研園區建設,打造國家鹿產品加工基地。

3.乳制品加工業。重點發展酸奶、乳粉和功能性乳制品等。

4.飲料制品制造業。按照優質、低度、多品種、低消耗的方向,穩步發展啤酒和優質白酒,大力發展玉米飲料、果蔬汁飲料、天然礦泉水等產品。重點開發低熱、低醇、功能、滋補、保健飲料。

5.油料加工業。以大豆、花生為重點,大力開發優質植物蛋白、多肽、異黃酮等深加工產品。實施高效、低耗、綠色生產,促進油料作物轉化增值和深度開發,保障食用植物油供應安全。

6.飼料加工業。加快發展濃縮飼料和配合飼料,推動飼料品種系列化、結構多樣化和飼料產品升級換代。

7.煙草制品業。充分利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降焦減害新技術,重點發展低焦油、低煙堿、低一氧化碳的新產品,提升產品結構,逐步擴大

一、二類產品在全部產品中的比重,其中一類產品比重要由目前不到2%提高到10%。

8.稻米、蔬菜加工。以吉糧、長糧、榆樹禾豐、九臺大禾、德惠上禾等稻米加工企業為重點,調整產品結構,培育擴大品牌產品,重點發展精制米、免淘米、綠色米、有機米和方便米飯;依托高榕、金源淀粉等企業,進行保鮮菜、速凍菜、腌漬菜、醬菜、脫水菜、果汁果醬和馬鈴薯制品的系列開發。

9.加強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加強乳制品可控奶源建設,督促糧油、肉及肉制品、乳制品、食品添加劑、飲料、釀酒、發酵、焙烤等行業重點企業,增加原料檢驗、生產過程動態監測、產品出廠檢測等先進檢驗設備,特別是快速檢驗和在線檢測設備。完善企業內部質量控制、監測系統和食品質量可追溯體系。規模以上食品生產企業普遍按照GMP要求組織生

產。

10.提高帶動農戶和增強安置就業的能力。到2012年,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就業崗位75萬個,農業產業化經營鏈條覆蓋85%農戶,農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000元。

(三)重點工程

1.大成實業:年加工225萬噸玉米,生產100萬噸化工醇和100萬噸差別化聚酯項目。

2.皓月集團:100萬張皮革及現代肉牛綜合加工項目。

3.吉林德大公司:肉雞屠宰加工項目。

4.金鑼集團有限公司:300萬頭生豬和4500萬只雞加工項目。

5.中糧集團:淀粉、L—乳酸、聚乳酸項目。

6.吉林天景公司:30萬噸鮮玉米加工項目。

7.廣澤乳業:乳制品綜合加工項目。

8.吉糧天裕公司:20萬噸化工醇項目。

9.農安松源玉米公司:60萬噸玉米深加工項目。

10.吉林達利食品公司:方便面及飲料項目。

11.長春成昌隆公司:50萬噸淀粉糖項目。

12.吉林修正公司:雙陽梅花鹿系列產品。

13.吉發實業集團:鵝產品綜合加工及氨基酸項目。

14.大連成達公司:1.5億只肉雞屠宰加工項目。

15.長春東旭肉食品公司:100萬頭生豬屠宰加工項目。

16.榆樹四海實業公司:150萬頭生豬屠宰加工項目。

17.長春漢德食品公司:10萬頭肉牛屠宰加工項目。

18.吉林鴻大牧業公司:1億只雞屠宰加工項目。

19.長春新高食品公司:10萬噸乳制品和50萬噸玉米乳項目。

20.吉林阿滿食品公司:4萬噸熟食加工項目。

21.吉林上禾公司:30萬噸綠色有機稻谷精加工項目。

22.吉林德翔牧業公司:5000萬只肉雞生產、加工項目。

23.吉林霞光乳業公司:5萬噸乳制品加工項目。

24.北康釀造食品公司:20萬噸調味品加工項目。

25.德惠維維食品項目:5億元食品飲料項目。

三、總體部署

(一)實施特色品牌戰略,做大做強加工龍頭企業

大力實施特色品牌戰略,制定鼓勵品牌政策。分行業確定重點打造、重點培育對象,實行重點支持。對眾多分散的品牌進行整合,抓好優質特色農產品加工品牌的國內外注冊,促進產品向名牌轉化。將做大品牌的戰略和做強龍頭企業的戰略有機結合起來,發展一批大中型優質特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對有規模、有市場前景、有資源優勢的特色企業,實行重點培育、扶持和推進,打造行業旗艦。積極推進同行業龍頭企業之間的聯合、并購、重組和參股;積極推進龍頭企業跨行業、跨地區、跨國境投資布點;積極推進龍頭企業的集團化、連鎖化運作;積極推進優勢加工企業向開發區、工業集中區集聚,培育示范型加工企業和加工產業集群,構筑區域加工和行業加工優勢。

(二)加大對外開放與合作,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

1.大力開展農產品加工業對外招商。精心篩選、包裝、推出一批重大項目,面向國內外持續開展招商引資。提供軟硬環境皆優的招商引資平臺,吸引大批中外優質企業、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進駐我市農產品生產和加工領域。

2.擴大農產品加工品對外出口。扶持重點出口企業、出口基地的發展,加快農產品出口企

業與國際相關農業標準的對接,不斷提高出口產品的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拓展農產品出口貿易空間,積極開拓歐洲、東南亞、中東、南美等出口市場。

3.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向省外國外投資。支持有實力、有品牌、有技術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開展跨省、跨國經營,到域外布點建廠,發展生產基地、研發中心、營銷網絡。緊緊抓住國內外產業轉移、南資北擴北資南下的歷史機遇,推動資金、技術、人才的大交流,形成農產品加工業大開放、大發展的新格局。

(三)推進農產品質量和安全體系建設,提高加工產業優質化程度

積極開展農產品質量和安全體系建設。一是建設農產品原料基地,主要加強良種畜禽培育基地、規?;B殖場和牧業小區建設,推進牧業標準化生產。二是構筑從“地頭—車間—餐桌”的全程化質量和安全監控體系。以優質特色龍頭加工企業為依托,打造“龍頭企業+基地+中介服務組織+農戶”的質量安全鏈條。三是大力推進重點龍頭企業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和HACCP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認證,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加工標準平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進一步完善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指導協調機制

由市政府領導牽頭,市發改委、工信局、財政局、農委、畜牧局、科技局等單位共同建立多方聯動、協調促進的產業發展綜合協調機制,各部門按照責任分工,加大產業組織協調力度,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加強指導和監督檢查,及時研究解決重大問題,共同推動我市農產品加工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二)加快科技研發體系建設,進一步強化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科技支撐

整合科技資源,組建高水平的農產品加工研發中心,引進國際研發力量,推進科研中試基地建設,設立農產品加工重大科技專項課題,強化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再創新能力,加快成果轉化。努力攻克一批農產品深加工關鍵技術難題,開發一批具有較大市場潛力和較高市場占有率的產品,建設一批創新基地和產業化示范生產線,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和科技隊伍,造就一批既有較高專業技術水平、又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為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提供持續、強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撐。

(三)加強中介組織體系建設,進一步健全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服務保障體系

1.積極發展農民合作服務組織。按照“民辦、民管、民營、民受益”的原則,大力發展各種形式的農民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村經紀人組織。鼓勵農民合作服務組織,打破區域界限建會設點,推動服務組織之間的聯合和合作。

2.積極發展民間農產品行業協會。發揮行業協會在市場準入、信息咨詢、制定行業規劃、規范經營行為、進行價格協調、化解利益糾紛、保護知名品牌、應對外部壁壘、促進行業銷售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切實維護好行業內農戶和企業的合法權益。

(四)加大企業改革力度,進一步創新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管理體制機制

樹立“大農業、大食品、大加工、大產業”的新觀念,采取積極措施,以工業化思維謀化農業,用工業的理念,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管理體制的創新。逐步改變農產品加工業條塊分割、多頭管理的局面,逐步建立“政府—中介組織—加工企業”的運作模式。引導和推動加工企業內部改革,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培育新型企業家隊伍,為農產品加工企業不斷成長壯大奠定制度基礎。

第五篇:長春市特殊教育骨干教師培訓班

“長春市特殊教育骨干教師培訓班”培訓總結

雙陽區聾啞學校魯萬地

北京師范大學是全國師范學院最高學府,是我年少時就萬分神往的圣地,夢想有一天能來這里學習深造,想不到長春市特殊教育師范畢業17年后,我真的來到了這里,終于圓了我的大學夢。帶著幾分激動,帶著幾絲憧憬走進北師大,仿佛讓我回到了17年前的學生時代:上課、記筆記、下課、就餐……雖然只有十天,可在這短短的十天里,我真實的感受到了校園里強烈的青春氣息和濃郁的人文氛圍。

在這次培訓中,我有幸聆聽多位有名的大學教授及特教行業的專家們精彩授課,與專家們近距離的接觸,使我在教育教學方面拓寬了視野,促進了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更讓我充分的領略到專家們那份獨特的魅力——廣博的知識積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無論是在聽講座的過程中,還是在與同行之間的交流中,或是在會后的自我反思中……我每時每刻都有著不同的收獲。這次培訓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集中培訓、有互動研討,有到兄弟學??疾旖涣?。每一個講座都有它的精彩之處,每一個講座也都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一、我的收獲

專家的教育教學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學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他們所講內容深刻獨到、旁征博引、發人深省。

(一)融合教育是我國特殊教育未來發展方向和必由之路。

目前,在我國特殊學校仍是特殊兒童主要安置形式,特殊學校教師要為殘疾兒童少年提供適合的教育,教書育人,促進特殊兒童的發展,提升特殊兒童少年生活質量。隨著融合教育的開展,特殊學校也必須從傳統隔離式的學校教學轉變為與社區、家庭融合的教育教學方式。特殊兒童的教育將不僅僅是在校園的狹隘的教育,從學校融入社區、進入社會。特教教師要幫助特殊兒童突破學校圍墻,讓學生走進社區、走進家庭、走進社會,為其創造融合的環境,幫助其從實踐中學習,從真實生活中學習,成為特殊兒童發展的引導者。作為‚教育者?的特殊學校教師:首先是一名特殊教育者,應當擔當好教育者的角色,承擔起協調者的作用,促進特殊學校資源中心功能的發揮。協調家長和普通學校教師之間的矛盾;促進普通學校教師與其他特殊教育相關人員的溝通與交流。

現今我國的特殊教育學生安置形式正朝向融合教育迅猛發展,在這個發展的同時,必須在源頭就把握好融合教育的觀念,才能引導我國的融合教育朝正確的方向行進。在融合教育中,有一個關鍵點就是如何看待隨班就讀學生,是看成負擔還是看成資源,這個至關重要。這不僅僅是看法問題,看法的起源來源于社會對生態理念的認知,教師對教學策略的把握,來自方方面面的儲備,而這些儲備,正是我們現今在融合教育推廣的工作上還必須曠日持久地加強的,沒有這些,任何一種眼光都不是一種積極應對融合教育的合適的眼光,都是沒有底氣的。

彭霞光教授說:我們正在以這樣的一個方式在推進我們的特殊教育事業,一步一步地來,不急于求成,先可以是追求表面上的平等的,然后再追求內在平等,再給予特殊教育專業的支持與輔助,這便是我們目前很長時期內想要達到的融合教育目標了。彭老師說,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各自改變一點點,就能慢慢協調以達平衡了。我很是贊同,迂回戰術不失一種推動教育僵局的良術。

融合教育是漸近的,先進入,在調整,再磨合,最后才是融合互通。融合教育也應該是每個層面都受益的:對社會而言,融合教育是社會文明進步和諧的需要和證明,使社會走向成熟,并且引發社會的良善;對家庭而言,融合教育促進了公平和尊重,并能促進家長對學校教育的理解、配合和推動;對學校而言,融合教育體現了學校的接納度和教育教學能力,體現了學校的價值觀,豐富課程論;對班級而言,融合教育給了班級環境以豐富性;對學生而言,融合教育給了學生(隨讀生)模仿、共同成長、平等參與的機會,給學生(普生)理解、幫助、包容、溝通欣賞、合作的機會;對教師而言,融合教育能檢驗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促進教師的不斷學習,和教師間的協同和合作——當然,這一切有益于,都是建立在人們為融合教育努力的背景下。為了這些有益于,我們也應該共勉。

彭教授在總結我國隨班就讀工作三十年時,說到了成果,也提出了目前存在的問題和可以改進的地方以及建議:

支持系統需要加強;融合教育學校,學生數量也應增多;觀念與意識還需要更新;隨班就坐現象亟待改變;領導層觀念普遍不足;支持系統發揮實效還需努力;特教資源還未充分整合融入進融合教育;專業話語權嚴重不夠,功力也不夠;隨班就讀評價缺乏規定性指標,未進入學校的評價指標或者力度不夠;對學生持續性生涯關注不夠,缺乏跟進,無疾而終;對教師的培訓是重點更是難點;融合教育的職前培養不夠。這些問題在不同地方不同學校需要因地制宜地納入重點解決,依次解決的目標中,以推進融合教育的長足發展。

(二)課程改革勢在必行,一線教師應做實踐者。 聽了許家成教授的《特殊教育發展與課程改革》的講座后,我感觸頗深。近年來,特殊學校在教學理念、教材、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等方面,盲目搬用普校語文教改的做法,嚴重脫離大多數智力落后學生實際,不適應學生的承受力程度,課堂教學的功利色彩,結果收效甚微。在傳統教育價值觀的影響下,無論在課程的設置,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使用不同程度地忽視智力落后學生的能力培養,長期以來,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接受訓練的地位,學校的課堂教學也已被異化為應付考試的訓練,缺乏主動參與、合作學習的意識。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課程改革現在雖然還處于探索階段,許多未知的領域需廣大教師去進行認真摸索和總結。經過這培訓,認識到每一位教師都應積極參與到課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觀者,而應去推動它朝正確方向發展,做一個課改的積極實施者。身為老師,要把握新課改的動態、要了解新理念的內涵、要掌握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

(三) 運用行為矯正的有效策略,開啟特殊兒童的心鎖。 在我們的眼里總是看到孩子這樣不對,那樣不行,總是觀察孩子的不足與缺陷。如果長期地忙于應對學生的不良行為,會日漸消磨我們的教學激情,喪失教學的潛在樂趣。更重要的是,教師如果忙于處理不良行為,他還能有多少時間用于教學呢? 胡曉毅教授《特殊兒童行為管理》的講座中讓我找到了開啟特殊兒童心鎖的這把鑰匙。在胡教授為我們呈現的一幅冰山的畫,讓我明白了:我們看到孩子的行為只是冰上的一角,而冰山下的根基我們是無法看到的。一個行為發生問題,必須找出原因。只要他的行為不影響別人,就不要過于干預。我們應換一個思維,站在冰山腳下去考慮孩子需要什么,良好的人格培養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是非??释玫轿覀兛隙ǖ?,當孩子的行為出現異常時,我們應該換一種思維角度去看(摸、聞、看、聽、說)應強調的如何建立良好行為,應該更注重良好行為的發展而不是矯正他們的不良行為。任何行為都有功能,發生任何行為都是有前因的,不及時干預不良行為就容易泛化。一個良好的行為建立起來,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化物,找到關鍵點,當孩子出現問題時要‚立刻?糾正。把行為細化成若干個細小的動作,讓其容易達到一個個目標,幫助其爬樓梯。

二、我的體會

此次培訓班是一次名家和名師的聚會。專家的理論講授,讓我對特教理論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教授們在課堂上理論聯系實際,把博大精深的理論知識與我們平時的教學緊密結合,通過言簡意賅的語言,讓特教理論知識一點一滴地滲透到教師的腦海中。 通過學習,使我認識到,只有加強理論方面的學習,才能彌補自身的專業素養,更好地投入到實踐工作中,更好更快地適應崗位的需要,滿足新時期特教學生和家長的需求,做一名專家型的特教教師。

培訓班還請來了北京特教學校的校長。她們都是從一線老師做起,經過多年地刻苦學習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我從她們身上深深體驗到了作為一名特教老師的榮譽感和自豪感。雖然她們從事的教育對象不同,但是她們的專業素養和個人魅力征服了在場的所有教師。她們的講課能從一線老師的需求出發,引用具體實例作為教學內容,非常適合我們的需求,為今后更好地實踐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從而博得了學員們的陣陣掌聲,直到下課還和老師在熱烈地討論具體教學中遇到的難點問題,各位專家老師也都不耐其煩地一一作答,極大滿足了我們學習的熱情,也為今后更好地教學樹立了信心。通過培訓,我更加有信心使自己成為一名專業型的特教教師,在自己的領域中開辟一處新天地,做一個無悔的、無私奉獻的特教教師。

三、我的研討問題

1、在我國目前國情下要想有效開展融合教育,立法是否得先行?

2、特殊教育教師未來待遇會怎樣?特教費會提高嗎?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成本會計單選題整合下一篇:叉車工工作管理規定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