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傳統儒學孝道中道德教育論文

2022-04-21

下面小編整理了一些《傳統儒學孝道中道德教育論文(精選3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智慧積淀,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道德觀、價值觀、生活習俗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然而,自“五四運動”始,西方思想浪潮對中國傳統文化不斷沖擊,使得我們傾心于所謂的進步、發展,認定傳統文化是中國落后的根蒂。

傳統儒學孝道中道德教育論文 篇1:

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視角探尋學生品格發展的理路

【摘 要】提升學生品格,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和基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學生品格提升的有效路徑,學校和教師應充分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含義,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融入學生品格培育的過程中,通過完善教育過程、豐富教育手段、實施科學方法等實踐路徑,讓優秀傳統文化“落地生根”,促進學生品格提升。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品格提升;以文化人

【作者簡介】孫建國,江蘇省宿遷市中小學教學研究室(江蘇宿遷,223800)教研員,高級教師。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學生品格提升的必然要求,學校和教師應充分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內涵,提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將其融入學生品格培育中,創新文化育人的路徑。

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內涵

(一)一種品格培養的創新性實踐活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一種品格培養的創新性實踐活動??鬃影选叭省碑斪骶右簧淖非?,而孟子則將“仁義禮智”當作君子的必備品格。當下,我們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轉化為個體的“行”,培養品格高尚的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將其精華再生產和再創造,契合學生的現實生活,將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的品格追求和精神內涵通過創新性轉化,進行拓展、揚棄和完善,轉化為時代精神,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化”,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生命力,塑造具有高尚品格的時代君子。

(二)一種情感體驗和情感認同的活動

首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一種情感體驗活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應突出情境設計,依據直觀教具,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體驗,深化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其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一種情感認同活動。情感體驗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形成情感認同,情感認同的過程也是個體自主建構、自覺行動的過程。學生通過學習和了解優秀傳統文化,感受人民的經驗和智慧,提升文化自信,實現情感認同。

(三)一種激發興趣和熏陶感染的活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教師要增強自身的文化底蘊,因為教師的文化底蘊和言談舉止能影響學生的情感。此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感染力量非常強,學??赏ㄟ^創設校園文化環境,讓學生在其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促進學生的品格提升。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與學生品格培育的結合

(一)崇尚“仁”,倡導愛人如己和心懷天下

“仁”,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觀?!叭省笔腔镜牡赖乱幏逗托袨闇蕜t,它以“愛人”為基本規約,以“成就仁德”為最高追求,以“忠、信、恕、寬、敏、智、勇”等為具體德目?;诳鬃拥娜蕦W思想,孟子提出了“仁者愛人”,把孔子的“忠恕之道”具體化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道德準則?!叭省钡淖罡呔辰缡侨伺c自然萬物的和諧相處:各盡其性,相互包容,天人合一。在“仁民愛物”的意識感召下,個體就會激發完善自我和報效社會的潛質,這些潛質有利于涵養理想人格。

“仁民愛物”包含的“愛人如己”“心懷天下”“物我和諧”等價值取向理應作為道德規范,細化、融入、滲透于學生的品格發展之中。

(二)重視“孝”,倡導鄉土情感和家國情懷

“孝”是繼“仁”之后的又一重要道德范疇??鬃訌娬{,孝親是仁德的根本之道。孟子認為,孝是人的標志,不孝即為禽獸,所以“孝”被稱之為“德之本”“天之經”“地之義”?!鞍偕菩橄取?,由于孝悌對于個體的德性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孝道教育對于維持家庭和睦及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孝道的培養要基于年少時,以關愛父母的樸素情懷為起點,進而喚起學生關愛他人、關愛社會、關愛自然的鄉土情感和家國情懷。

在品格教育過程中,學校要通過“孝親愛國”教育,激發廣大學生報效祖國的家國情懷,培養他們“愛國、感恩、擔當”的良好品格。

(三)主張“義”,倡導重義輕利和誠信自律

“義”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又一重要價值觀??鬃犹岢龅摹熬佑饔诹x”,以“義”為君子立身之本,主張“重義輕利”和“誠信自律”。孟子突出孔子“義”的道德地位,提出了“舍生取義”的價值取向??鬃影选靶拧币暈椤叭省钡闹饕履?,要求人們恪守信用、童叟無欺,并將之作為交友、用人、治國的重要準則。而“信”又與“誠”緊密相關,“誠”也是“信”的哲學基礎?!傲x”意味著行之適宜、行之當然,以“為義”和“行義”為道德價值的評價標準,并將“義”“利”對舉;“信”與“誠”的融合,體現了守信、誠實、自省、自律的“誠信”精神。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轉型,“重義輕利”和“誠信自律”對以趨利為特征的市場經濟具有導向和矯正功能。因此,傳統文化的“重義輕利”和“誠信自律”理應滲透于學生品格發展之中。

(四)推崇“禮”,倡導舉止文明和遵守規范

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中華文化被稱為禮樂文化,可見“禮”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岸Y”是個體道德情感的重要表達方式,也是道德規范提升的重要保證,實施“禮”教,可以實現外在道德規范與內在道德情感的有機結合?!岸Y”是謙恭、節制、尊敬的行為方式,是實現個體與他人和諧相處的重要保證,是個體融入大自然的重要基礎。孟子在繼承發展的基礎上,總結出禮的精神所在——“辭讓之心,禮之端也”?!叭省迸c“禮”的結合,建構了人的品格提升的有效途徑,尤其對于構建和諧文明的社會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禮敬謙和”教育可以扭轉當前部分學生禮儀缺失、道德冷漠的現象。因此,我們應該充分挖掘“禮敬謙和”的積極作用,將其滲透到學生品格發展之中。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學生品格的實踐路徑

(一)基于教育過程,要立足于“教育目標”“教育方略”“教育境界”并舉

1.把握品格教育的內核,確立“多維雙向”目標。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身心合一、德行并舉。審視當下,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誦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而要依據時代的要求,以“求真、向善、崇美”為理想人格的追求目標,通過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和智慧,并將其“再造”,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教育中的“突破”。學校要通過“再造”與“突破”達到“新生”,實現由“單向度合一”走向“多維雙向”教育目標的重構。

首先,“多維”目標是指“認知能力、道德品性和人格特征”?!罢J知能力”是指個體生存與發展的基本能力,也是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只有具備認知能力,才能在信息多元的今天及時捕捉信息和學會選擇,以此豐富個體的知識儲備,實現知識的“再生”;“道德品性”是規范個體行為的基本操守,是基于個體的社會化要求,也是個體被社會所接受的基本條件;“人格特征”是現代人生存與發展的關鍵要素,也是個體道德品性、心理品質、社會態度的外顯。其次,“雙向”目標是指“認知能力、道德品性和人格特征”中的每個維度都包含著個體行為方面的兩個指向,即個體“由內向外”與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和“由外促內”建構個體的內部世界。

2.掌握品格教育的方略,實施“德性教育”之道。

審視當下的品格教育,知性化教育仍是教育的基本形式,這種教育方式使學生失去了自主選擇的可能,教育失去了“德性”?,F代教育必須借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性教育”之道,讓“得道”“體道”“合道”在品格教育中彰顯。德性教育的價值在于培養個體的修養、倫理、品格及人之為人的所有可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向崇尚德性教育,如“修道之謂教”和“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等都是很好的范例。

“德性教育”要基于以下兩個方面:首先,要以學生的品格提升為根本目標,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德性要素,重視教育過程中生成性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努力做到道德的認知與行為、課堂的預設與生成、教育方法與手段的有機結合;其次,要“以生為本”,充分認識學生的原有認知經驗和前理解,在對話互動中彰顯學生的自主性和主體性。在此基礎上,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發展了能力,而且為自己建構了一個有意義的世界,實現了“德性教育”的視域融合,融合的過程就是生命之花綻放的過程。

3.追求品格教育的境界,培育“生命自覺”之人。

葉瀾教授指出,“生命自覺”是指個體對自己生命的存在狀態覺知,成長目標清晰,理想人格確立和矢志不移的追求?!吧杂X”包括狀態覺知(自明、自得)、人格確立(自立、自強)、自我把握(自持、自勉)和境界達成(自由、自在)。其中,“自明”和“自得”是指個體對自我的認知和判斷,“自立”和“自強”是指個體自我目標的確立和深化,“自持”和“自勉”是指實踐中的自我把控和持之以恒,“自由”和“自在”是指品格教育境界達成后的個體生命的存在狀態。受知性化教育的影響,學生生命本真被遮蔽,教育內在價值被漠視,“生命自覺”的教育遠見被忽略。學生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識和自主發展的觀念,缺乏“自我負責”和“自我發展”的意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應強調個體的生命價值、內在價值及其道德內化,要采取有效方式,讓學生經歷“自覺”“自省”“自悟”的過程,最終走向品格的內化,培養“勇于擔當”“敢于負責”的“生命自覺”之人。

(二)基于教育手段,要立足于“課程建設”“文化建設”“實踐活動”并行

1.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德育課程,豐富品格教育的內容。

德育課程承載著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務,也是實施品格教育的重要載體。學校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品格教育內容,并將其納入學校德育課程體系。一是要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和社會生活實際選擇合適的內容,二是要以儒學文化的“仁、義、禮、孝”精髓來建構,三是要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一致,把愛國主義教育、誠信教育、義利觀教育等納入品格教育中。

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在校園環境建設中。

學校只有把傳統文化滲透到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才能使學生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才能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提供保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尤其要重視環境對人的熏陶,這就要求學校以“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為主線,建構主題文化,并將其核心要素外化,從室外空間到室內空間進行整體規劃,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直觀的感受。學校要創設媒體環境,積極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組織學生觀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影視劇,組織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論壇等。

3.重視實踐和體驗,引導學生認同與內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只有融入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才能實現“知行合一”“內化于心”的德育目標。學校應鼓勵學生投入社區服務,積極參加公益活動,豐富活動體驗,在活動中走向行動自覺;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系列活動,傳承美德,錘煉品格。此外,學校還可以充分利用端午節、清明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把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

(三)基于教育方法,要立足于 “言”“樂”“禮”“行”并用

1.寓教于言,在對話交流中提升學生的品格。

“知”是“行”的依據,“行”是“知”的歸宿。有效的品格教育不是單向的傳導,而是雙向的對話交流。儒家文化尤其重視德育對話,通過師生的對話,教師能夠比較全面地了解學生的道德認知基礎和發展需求,從而因材施教。

2.寓教于樂,在情感共振中提升學生的品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禮樂文化”特別重視“樂”在陶冶人的道德情操方面的作用?!稑酚洝氛摗分赋觯骸皹氛?,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睂W校要把音樂教育融入品格教育中,發展學生的道德情感,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教師要善于選取能夠激發學生情感的教育案例,在情感共振中感化學生心靈,增強學生的道德情感認同。

3.寓教于禮,在制度規范建設中提升學生的品格。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不學禮、無以立”,“寓教于禮”的思想要求我們要以制度規范來開展品格教育。學校要制定規范的制度,讓學生按照規范執行;開展禮儀教育,讓學生知禮于心;引導學生日常生活中行禮儀之道并規范自己的言行,讓學生踐禮于行。

4.寓教于行,在實踐與體驗中提升學生的品格。

“行重于知”,真正的道德不僅在于道德認知,而且在于道德履行。因此,學校要通過活動規范學生的言行。如考試中提倡誠信的行為、就餐時提倡節儉的行為、發生沖突時提倡寬容的行為。學校要引導學生相互借鑒、相互監督,在自育與他律中共同成長、共同提升。

不可否認,在當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過程中,我們往往過多地關注“是什么”的認知層面,而對于“為什么”的思維層面和“怎么辦”的實踐層面缺乏足夠的關注。這種“知識堆積而不求甚解”和“教育目標華而不實”的教育觀念問題亟須改變。因此,我們要做好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多關注“為什么”和“怎么辦”的問題,積極探索優秀傳統文化在不同時空的價值意蘊,重視學生的實踐和體驗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體驗中發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產生價值認同、形成行動自覺,并將其逐漸內化為自身的品格。

【參考文獻】

[1]趙景欣,彭耀光,張文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6(6):23-28.

[2]張岱年.中國倫理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81.

[3]葉瀾.“新基礎教育”論——關于當代中國學校變革的探索與認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202.

[4]楊茜.回溯中國教育傳統及其對現代教育之重建[J].中國教育學刊,2016(1):9-13.

[5]劉啟迪.打好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文化基礎[J].當代教育科學,2017(5):4-8.

作者:孫建國

傳統儒學孝道中道德教育論文 篇2:

試論傳統文化在小學教育中的價值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智慧積淀,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道德觀、價值觀、生活習俗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然而,自“五四運動”始,西方思想浪潮對中國傳統文化不斷沖擊,使得我們傾心于所謂的進步、發展,認定傳統文化是中國落后的根蒂。隨著我國民族自信心的恢復,國家加大了宣傳、弘揚傳統傳統的力度,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豐厚資源?!盵1]習近平多次明確講要弘揚傳統文化,稱:“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對傳統文化中適合于調理社會關系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內容,我們要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涵義?!盵2]當下,傳統文化在教育界已經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讓學生在小學教育中了解、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歷史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底蘊、精髓,對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基礎教育的改革不無啟發意義。

一、小學教育中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

(一)學生獨立自主意識的能力弱化,堅忍品格衰退。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自立意識和能力的重要階段。亦是其獨立人格完善的重要階段,而獨立自主意識是獨立人格及其他品格生成的基礎,對人的一生將起到深遠而重大的影響。在小學雖開設了勞拉動課程及對學生基本的勞動技能的訓練,但實際情況卻是在家里鮮少有學生自己動手幫助家長承擔一定的家務,很多學生注重的是物質上的享受卻放棄了堅韌和自強。

(二)缺乏團結協作的意識。

人類社會本就是一個人與人的社會,人不可能脫離群體卻獨立生存,例如狼孩。團結協作是增強人與人交往的途徑,而是否具有團隊精神也是我們所需要的一個重要品格,是個體能否被社會利益共同體所接受和肯定的通行證。競爭中首先意味著在一定范圍內的介作。尤其是未來社會,社會分工發展到極致,更加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介作。目前小學生對合作、對團隊的認識解步入了狹隘的極端。在很多小學生認為自己和同學之間存在最主要的競爭是學習成績,成績的高低被抬到了至高點。很多學生做錯事情總是將責任歸結到別人身上,而并非從自身找原因。中國傳統文化對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及作用有明確的定位和要求,從中可以看出小學教育教學中此方。

(三)缺乏愛心意識及寬容意識

愛心是人類向心力的源泉它是情感中最純真最善良的部分,人類作為高級物種類群其社會必得有序,而愛心則是這種秩序的強大約束力量。寬容能喚起人們的潛意識,是人性中重要的閃光點,寬容更是一種修養促成的智慧,在關鍵時刻就如同能矯正人生的船舵?,F實生活中,如何運用寬容使其達到和諧的統一、理順人與人的對應關系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像這種催人向上對成長期的孩子尤其重要。好的人格修養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要從小學階段就開始對孩子的培養和塑造。

二、小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一)傳統文化的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首先,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古語有言:“百善孝為先”,在 我國文化傳統中“孝”是德行的根本,是做人、立身、處事的基本要求我國重要傳統美德之一。傳統文化教育能夠使得學生對“孝”的感悟,對“孝道”的傳承有更深刻的認識,從而做一個對父母孝敬的人。例如《弟子規》言:“入則孝,出則悌”、“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孩子們通過學習這些,把孝道的觀點根植于孩子的心底,能在其心靈中逐漸樹立起孝順父母、關心老人的觀念。再如《三字經》“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當所執?!盵3]這寥寥數語卻道出了領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稱頌的故事?!队讓W瓊林》中“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道出了及時孝養父母的重要性。而作為老師我們在教學方面也定要把孝作為德育的首要位置來重視孝道。一個人做到了孝梯,就從根本上做到了仁,孝梯是仁的根本?,F在的學生大多是獨子,受長輩父母的過分寵愛,通過傳統文化教育和熏陶才不會讓“孝道”這樣的傳統美德離我們漸行漸遠。我們要引導孩子孝敬父母,讓孩子繼承“孝”的文化,為發揚和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為構建和諧社會而努力。

其次,與人為善,寬以待人?!叭蕫邸迸c“慈善”在我國的傳統文化道德里是兩個重要的道德理念,也是促進和諧社會的重要因素。孟子說“仁者愛人”,愛人乃“仁”的核心精神。要做到仁愛,就要有同情、關心、尊重、愛護、幫助和 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決心。在基礎教育中我們的道德教育應強調相互關心、相互愛護,友愛團結。中國人歷來強調“仁者愛人”、“以和為貴”,“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講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理念,同時也強調“寬恕”?!兜茏右帯分小凹河心?,勿自私”,“恩欲揚,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币搀w現寬容這一文化傳統思想。當代大多數孩子為獨生子女,其成長環境決定了很多的孩子不能與人分享、不會與人合作也不懂得善待、寬容。他們過度強調自身的利益、人價值和個人獨立,具體表現為個人主義傾向。在這種情況下,對于當代的學生來說,我國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與人為善、寬以待人等道德理念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

最后,誠信為人的基本道德標準之一??鬃诱f“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誠之,君子哉?!薄墩撜Z·顏淵》:“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盵4]可見孔子對一個人的誠信品質非??粗氐?。沒有誠信將在社會中寸步難行,國家則無法立足。因此,在文化傳統中,誠信之本是不能忽視的。誠實守信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之中都非常重要,是形成高尚職業道德的基礎,所以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學生從小形成誠實守信的良好品德是非常有利的。在政治生活方面誠實守信表現為堅定的政治信念,實事求是;而講求百折不撓,實事求是地探索、追求真理則是在科學研究方面的表現;在商業活動中,講求貨真價實,公平交易;講求教書育人,誨人不倦,忠于職守則是表現在教育行業中等。因此,在基礎教育階段能讓孩子從小收到傳統文化教育的熏陶,使得樹立正確的道德標準——誠信,才有可能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二)傳統文化的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

首先、堅毅品格?!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是我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內容之一。人要成為君子,是為責任或志向而努力向上,腳踏實地,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永不停息。這種精神激勵了無數中國的仁人志士。孟子也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以至“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而當我們遇到挫折時必須堅忍不拔。例如史學家司馬遷在受宮刑大辱之后,仍然忍辱負重,發奮著述,最終完成了《史記》這不“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偉大著作。在我國當代的基礎教育中剛健自強的精神品質對仍然具有深刻的教育價值。尤其是在小學階段,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這樣一種積極向上,堅忍不拔的精神力量,從而潛移默化地成他們成長必須的一種內在品質,使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

再次、使其具有承擔責任的勇氣。責任是不僅僅是作為對自身、家庭的責任,也是對整個國家、社會的一種責任。家是國的一部分,沒有國何談家?!靶奚?、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是要從承擔自己的責任開始,再承擔家庭,最后承擔整個國家與社會的責任,做到“以天下為己任”。而現代社會很多人無法承擔對自己的責任,如所謂的“啃老族”,依靠父母好吃懶做。當代這樣一種勇于承擔責任的精神品質是孩子們急需的。因此,在基礎教育中學習優秀傳統文化,使得這種承擔責任的精神品質在孩子們的心中生根發芽,然后在他們成長中能夠踐于行。

最后、民族精神和愛國精神。由于在外來文化和新興文化的沖擊,中外文化的激烈碰撞下,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學生對傳統文化日益淡薄、民族精神日益薄弱,從而迷失在在多元文化的浪潮中。世界交流不可避免,但越是交流頻繁越是國際化,我們就越要堅持民族化。交流是不可避免,但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基礎。因此,在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時,能令優秀的文化傳統根植他們心中,陶冶他們的心靈,從而始終能夠具有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

(三)傳統文化的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首先、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厚實文化底蘊。傳統文化在教育中能夠使學生學習和感悟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從而學以致用去完善凈化自己的心靈,提高文化修養增厚文化底蘊。古語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因為現代久遠我們有可能不能完全領會古老經典中的所有智慧,但當我們處在眼下的社會中時,這些經典往往會與我們的現實相聯系。讓學生學習經典中怡人性情的文化時,會令其思想受到啟迪感情受到陶冶,從而使得自身的氣質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使得其在潛移默化中修身養性,提高文化底蘊厚實文化素養,已達到終身受益。

其次、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發展。傳統文化教育厚實學生的文化底蘊能夠在潛移默化的學習和熏陶中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如誦讀經典這一文化傳統的教育形式,注重韻律、對仗、協調,對學生的語言聽說讀寫能力都有積極的影響。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讀起來瑯瑯上口,增強語感,獲得基本的語言表達方式,從而促進識字、閱讀、理解能力的發展。

最后、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這個充滿激烈競爭的時代,創新是進步的靈魂,是興盛發達的動力。我們在基礎教育階段培養創新人才是必要的使命。

三、如何在基礎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首先、以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誦讀經典。誦讀過程中,不僅要要求學生對所選文章熟讀成誦、牢記在心,更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理解、感悟。在學習中可以用生動易懂的方式使學生理解其中的道理。小學生心智不成熟,人生閱歷很淺,在誦讀經典中感悟不深刻,僅靠誦讀來使得其理解傳統文化是很困難的,教師應根據學生特點,探究適合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文化的內涵。比如,講授成語可以配以生動故事,配以插圖等。

其次、日常學習生活之中加入傳統文化的學習。青少年期正是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其可塑性是很強的。因此在傳統文化教育中不僅局限于課內,誠信守約、勤勞儉樸、扶弱濟貧、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我們要聯系實際融入日常情態之中,教師通過言傳身教加強青少年品德修養教育引導青少年熱愛傳統文化,豐富歷史知識,拓展人文思想,塑造優秀的行為品格此外。

最后、提高傳統文化課教師的傳統文化專業水平及素養。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和重要核心,在小學教育中更是如此。教師的傳統文化專業水平及素養,傳統文化在小學教育中的生命力。因此,教育主管部門應積極地推動傳統文化教師的專業水平,同時,教師本人也應發揮主體能動性去提升自我傳統文化素養。

綜上所述,在小學教育中只有重視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承,才能更好地推動民族文化的建設、民族精神的培養,也將有利于傳統優秀思想與文化的建設與弘揚,使中華文化成為世界多元文化中的強勁一元。

【參考文獻】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07年10月15日。

[2]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2014年9月24日。

[3]李逸安.三字經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規[M].北京:中華書局,2009

[4]李燕嬰.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

[5]萬麗華,藍旭.孟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6

作者簡介:邱忠堂(1982—),男,山東梁山人,內蒙古師范大學法政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宋明理學。

雷毅洲(1986—),女,陜西西安人,內蒙古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山水畫。

作者:邱忠堂 雷毅洲

傳統儒學孝道中道德教育論文 篇3:

論《弟子規》中道德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

摘要:《弟子規》是一本啟蒙教材,成書于清代,但它的源頭可追溯到《論語》,主要內容是根據宋代朱熹的《啟蒙須知》改編的,本書凝煉了中國古代優秀傳統道德教育思想,曾對清代前期啟蒙教育有過很好的影響。通過對《弟子規》的研讀,充分挖掘《弟子規》中道德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學習其中優秀的道德教育思想,推動中國道德教育和整個社會的向前發展。

關鍵詞:弟子規;道德教育;現實意義

《弟子規》是清代秀才李毓秀根據宋代朱熹《童蒙須知》改編的,原名《訓蒙文》,后經賈存仁修改為此名。幾個世紀過去了,《弟子規》此書的留存雖歷經坎坷,但其中優秀的道德教育思想大部分卻傳承到今天。在國學復興的背景下,《弟子規》中優秀的道德教育思想在當下的國民教育中,應得到充分的重視。其中的大多數道德教育思想,在當今社會仍然還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弟子規》的積累過程及成書

《弟子規》成書于清代,此書繼承儒家傳統道德教育思想的優秀成分,凝煉了中國古代優秀的傳統道德教育思想,《弟子規》的成書經歷了從先秦到明代這么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在清代成書之時,其內容體系已相當完備了。

(一)《弟子規》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春秋時期孔子的教育思想,其內容是由《論語·學而篇》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為主旨發散開來的??鬃拥倪@句話不僅教導弟子做人的基本要求和方法,還教導做學問要注重實踐,全面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這句話在中國道德教育領域具有開創性的意義,為中國后世的道德教育發展提供了理論上的指導,同時也留下空間給后來的教育家繼續完善。

(二)《弟子規》的內容體系來源于宋代朱熹的《童蒙須知》。古代的蒙學教育,相當于今天的幼兒(稚)園,但一般比幼兒(稚)園教育的含義更廣泛,包括入學前通過各種形式對兒童的教育啟蒙,利用兒童喜聞樂見的方法和手段進行文化常識、道德觀念的啟蒙教育。宋代是中國文化歷史的豐盛時期,比較重視教育科舉,當時的主流思想是儒家理學,宋代的教育因此帶有理學色彩。朱熹因感嘆當時社會風俗敗壞、重力輕義,讀書的目的就是應付科舉考試,爭取考個好功名,以便入仕,于是痛心傷風敗俗,產生了提倡蒙學,從孩童抓起的觀念,他說“古人之學,因以致知為先,然其始也,必養之于小學?!鄙眢w力行地編寫了《童蒙須知》, 《童蒙須知》全文通過日常生活細節來教育孩子循規蹈矩,尊重父母長輩、認真做事、愛惜器物等。此書在宋代影響極大,成為了私塾啟蒙教育的重要教材?!暗@類蒙學教材,或者是老師板著臉訓誡,或者過于冗長不便記誦,或者義理深奧不便領會,因而不如《千字文》、《兔園冊》之類的蒙學書籍流傳廣泛,也不宜被廣大村塾鄉學的兒童所接受?!盵1]

(三)《弟子規》在清代時期最終成書,李毓秀在參考元明時期出現《小兒語》、《小四書》、《幼學須知》等一系列著名蒙學教材的基礎上,根據當時封建社會對兒童啟蒙教育的要求,結合自身在私塾教授的教學經驗,改編朱熹的《童蒙須知》,保存優秀成分寫成《訓蒙文》?!队柮晌摹啡珪治鍌€部分,介紹了弟子在家、出外、做人、待人、接物和學習上應遵守的行為規范,全文共三百六十句,每句三字,共計一千零八十字。后來賈存義對《訓蒙文》的內容進行修改和訂正,并定名為《弟子規》,名稱和內容的修改成就了《弟子規》“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規”美名和影響力。

二、《弟子規》在近代的命運沉浮

1840年西方列強打開中國大門后,中國社會被迫向近代轉型,傳統的科舉制度已不在適應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面臨向近代改革的局面,于是中國的教育在戰火硝煙的時代中追趕世界先進教育體制的腳步,在學習和探索中艱難的開始了教育改革,這次改革涵蓋了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學制等,對幾千年來的科舉制度進行徹底的揚棄。清政府頒行于“癸卯學制”,頒布《奏定學堂章程》后,中國的蒙學教育采用西方幼兒教育思想和方法,強調幼兒(稚)園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結合,在具體的課程設置上“令各省學堂將《孝經》、《四書》、《列女傳》、《女誡》、《女訓》及《教女遺規》等書,擇其最切要而極明顯者,分別依次淺深,明白解說,編成一書,并附以圖,至多不得過兩卷,每家散給一本?!盵2]教育界也嘗試著編撰蒙學教材,如上海南洋公學師范生陳懋治等人編撰的《蒙學課本》,是我國近代自編的第一本蒙學教科書。但這些蒙學教材得不到政府的重視,很難引起社會強烈的反響,《弟子規》等蒙學教材淡出新式教育和政府規定教材的視線也就不難理解了。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后,徹底否定了清代的教育體制和宗旨,南京臨時政府頒布《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和《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規定“如果學校教員遇有教科書中不合共和宗旨者,可隨時刪改,與此同時,廢除不合共和精神的教學科目,如小學的讀經科?!彪m然這些規定對當時中國教育體制的改革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對于傳統的蒙學教育教材的取舍上,特別是《弟子規》這樣宣揚封建倫理道德的蒙學教材,采取了拋棄的態度。復辟帝制的袁世凱曾推行過一段“尊孔讀經”的逆流,在全國的學校教育中恢復經課,諸如《弟子規》等傳統蒙學教材短暫的被人們提起,但沒過多久,袁世凱倒臺,全國學校教育恢復正常,經課立即被取消,經課取消的狀況一直持續到新中國成立前,《弟子規》等傳統蒙學教材幾乎不再做為啟蒙教育的教材使用。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全國全面貫徹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方針,汲取西方現代教育思想的優秀成分,我國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幼兒教育?!兜茏右帯返裙糯鐣z留下來的教材,很少受到教育界的重視。這種忽視延續到“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時認為《弟子規》等書籍是用來宣傳封建倫理道德的糟粕,被當作“四舊”來毀掉,在那個荒唐的年代,對《弟子規》等書籍“上綱上線”的批判甚至上升到政治斗爭層面。不過換一個角度來看,即使文化在最混亂時代,《弟子規》仍然沒有被人們遺忘。

隨著1978年改革開放的到來,我國積極探索全面的素質教育改革,學校教育堅持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并把思想道德教育納入全面素質教育的范疇,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近些年掀起的“國學熱”,中國傳統文化正得到客觀公正的評價,中國教育的課程設置中正增加對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課程的設置?!兜茏右帯返葍炐銈鹘y文化讀物的地位在上升,逐漸得到教育界的重視,從幼兒(稚)園咿咿呀呀的吟唱中,到中學語文課上關于道德教育的演講,甚至大學國學選修課上,處處都有《弟子規》等一系列優秀傳統道德教育教材的身影??梢院敛豢鋸埖恼f,《弟子規》在當代的地位已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三、《弟子規》中所宣揚的中國傳統道德教育思想

《弟子規》成書于封建社會,雖然其中的道德規范是依據封建社會的道德標準制定的,但仔細研讀,卻發現其中的大多數思想,對今天的道德教育依然具有指導意義。

(一)集中反映中國傳統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觀念

《弟子規》從“孝悌”開篇,先從自己家庭入手,做到齊家;其次“親仁”、“愛眾”,擁有仁愛之心,才具備施行“仁政”的條件,進而將自己的治國理念付諸于實踐;再次,《弟子規》要求首先做到“孝、悌、謹、信、愛眾、親仁”,才可以事半功倍的學習知識、技能。有了高尚的品德,才可以得到人們的尊敬,做官入仕,當初的舉孝廉就是最好的例證?!兜茏右帯分羞€說明了這個道理:“不力行,但學長。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步學文。任幾見,昧理真?!睂嶋H上學習和做人二者在實踐過程中并行不悖,相輔相成。一個道德敗壞,素質低下的人是很難在當今社會立足的。只有努力實踐孝、悌、謹、信、愛眾、親仁這些德行,才能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偉大的理想。

(二)強調親人之間的和睦及家庭的和諧

“百善孝為先”,中國自古以來就推崇孝道,《弟子規》開篇就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對于父母要講“孝道”,要聽從父母,不頂撞父母;另一個方面還說到當父母有過錯的時候,作為子女的我們就要注意方式方法向父母“諫使更”。即“親有過,諫使更;貽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當然,孝悌不僅是在親人之間,也在平常的人與人交往之間。當代中國正處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期,道德倫理、價值觀念等正在轉型,不少家庭因為經濟原因、社會原因矛盾重重,家庭成員間存在一定程度的情感冷漠,關系緊張,甚至暴力沖突等情況,《弟子規》所強調的“孝悌”思想,無論對于調整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維護家庭親情和促進家庭和諧等方面,還是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強調個人注重提高道德修養,從日常生活中去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眾人皆知,卻難在實踐上?!兜茏右帯吠ㄟ^一些言簡意賅的行為規范,淺顯易懂的做人準則教人們如何實踐。既沒有復雜的論證,也沒有冗長的大道理。它把先賢的道德要求條理化具體化,加工成上千字的日常行為規范,不但具體到位、實踐性強、可操作性強,而且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個人的成才來說,《弟子規》講到“謹而信”、“泛愛眾”、“能親仁”,就是要求我們把道德教育與人格塑造緊密結合起來,品德和文才協調發展,行為美與心靈美和諧共生,外在表現與內在品質達到統一,個人人生觀、價值觀與社會發展協調一致。中國傳統的道德教育歷來重視對高尚人格和完美人品的追求,《弟子規》中關于人格修養的要求與中國傳統文化道德修養要求一脈相承,也把德育作為養成完美人格的目標之一。

四、《弟子規》中道德教育的現實意義

《弟子規》能夠在在現代的道德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這不是一個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簡單回歸的文化現象,我們需要對《弟子規》做出深入的考察研究,才能做出一定程度上的評價,縱然里面有各種現實和傳統的原因,不妨讓我們分析一下它在現代道德教育中的現實意義。

(一)《弟子規》其中的道德規勸教育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精髓,在中國流傳幾千年儒家文化,有著深厚積淀氛圍的文化背景下,它仍然適應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兒童啟蒙教育。即使近代中國引進西方幼兒教育思想,《弟子規》中符合民族心理的教育思想與思想方式,是最適合國情的。文化具有民族性,特定的文化是特定的民族創造的,適合特定的民族。

(二)《弟子規》中道德教育思想具有傳承性,它的成書是一個文化的積累和傳承過程,必然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復興?!兜茏右帯芬呀泜鞒腥俣嗄炅?,期間雖然一度終斷,但至今仍然流傳下來,是因為其中的道德教育思想符合新時代的道德教育的需要?!兜茏右帯分袃炐愕牡赖陆逃枷?,必然在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傳承下去。

(三)《弟子規》中的道德教育思想超出了蒙學教育的范疇,對整個中國思想道德教育領域的發展創新都有普遍意義?!兜茏右帯冯m然成書于封建社會,是封建社會為維護其統治向兒童宣揚封建倫理道德的啟蒙讀物,內容不乏封建社會糟粕的東西,但選擇性的吸收后,我們仍然可以學習其中的優秀成分。在今天的大學道德教育、成人道德教育,我們都可以看見《弟子規》的身影,它的教育范圍遠遠超出了最初的蒙學教育范圍,已不僅僅局限于某一特定的群體,對各個階層的道德教育具有普遍意義。

(四)《弟子規》這一類古代道德教育的書籍,在新時期的學校道德教育中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當代“國學熱”、“新儒學”的大潮下起到先鋒作用。它宣揚的“忠孝仁愛”等思想對今天的道德教育仍有積極意義,體現了傳統經典在現代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是我們在當代教育發展過程中應該繼承和發揚的中國傳統文化精華,亦是認真解讀和繼續發掘整理的財富。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古代優秀道德教育思想浩如煙海,《弟子規》中的優秀道德教育思想僅僅是遺留下來的滄海一粟。對待傳統文化經典,我們需用辯證的眼光去審視,審視其“傳統”中蘊含著“現代”、“現代”中保留著“傳統”,兩者和諧統一的現實意義。在經歷著轉型的中國,我們肩負著民族的偉大復興,民族的復興需要民族文化的復興,民族文化的復興離不開道德教育的支持,更需要我們發掘傳統道德教育中的現實意義,學習其中優秀的道德教育思想,推動中國道德教育和整個社會的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學前教育編寫組.中國學前教育史資料選[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第84頁.

[2]喬衛平.中國教育制度史(第三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第277頁.

作者簡介:彭博(1988-),男,貴州大方人,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中國史專業。

作者:彭博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關于閱讀能力的小學語文論文下一篇:師范生教學技能教育改革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