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2022-11-27

第一篇: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國的影響

文化是人類精神活動和實際活動的方式及其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作為世界四大 文明古國之一,早在數千年以前,中國就以獨具特色的黃河文化而聞名。其后, 經過炎黃子孫長期的創造和積淀,中華文化愈豐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 影響,舉世罕見。 中國國土遼闊、地大物博,獨特的地理造就了獨特的中華文化,也就對中國的發展和人文歷史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僅養育人的肉體,更滋養人的精神和靈魂。中國的傳統 文化是地理因素,人文因素的綜合結果。中國傳統文化講求修身、齊家、治國、 平天下,特別注重道德修養。修身是立身之道,也是立國之道,主張通過自身的修養和學習,成為 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其最高目標和終極價值是實現人與群體,個體與社會的 統一及協調發展??鬃拥娜寮覍W說,確定以“仁”為核心,以“義”為價值準繩,以 “禮”為行為規范的道德模式,把個人的道德修養和價值實現定位在對他人、對群 體、對社會的關愛和奉獻上。這一傳統的積極意義在于造就了無數個像范仲淹那 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志士仁人,對中華民族的歷史產生了極 為深遠的影響。這些優秀道德規范在建設和諧文化過程中,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仁的思想是有古代的大教育加大思想家孔子提出的,他的思想雖然在當時沒有受到多大的重視, 但在今天看來,對我們的社會生活和各個方面都長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仁者,愛人”,儒家思想首先強調家庭內部的和睦有序,強調家庭內部的父子兄弟的有序關系。儒家思想還把家庭內部的感情 交流推廣到整個社會的人際交往,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與愛護。“己所不 欲,勿施與人,”在社會交往中,儒家思想強調換位思考,從別人的立場為對方 考慮,這是人際交往的理想境界,是我們形成良好社會道德風尚的要求“克己復 禮為仁” 孔子的“仁”與“禮”是緊密聯系的。“禮”是指統治制度,包括各 種社會制度和社會規范。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 有些特性是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也會出現一些以前社會所沒有的特性。 但是,無論社會是怎么發展,有些東西在人的內心是永恒的,歷史的思想我們可以按照當今的時代背景重新加以解釋,它也能發揮時代的光芒。在現階段中國社會政治發展階段中對孔子仁的思想采取取其精華去其 糟粕的態度,可以加速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促進人文精神的發展。

中國古代思想提倡“天人合 一”,即人要與自然界和諧相處,在尊重與保護自然中謀生存,求發展。在全球化加速發展的今天,在不同民族和地域的 文化特點與差異依然存在的情況下, 減少摩擦、 增加共識, 發揚“和為貴”、 “和 而不同”的思想顯得更為重要。為此,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共存、共生、 共贏的“和合”思想, 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 是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

中華文明自上古誕生之日起,就如一條川流不息的河流,綿延至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 形成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 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產生活和共同的社會實踐基礎上形 成和發展的, 為民族大多數成員所認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 價值取向和道德規范, 是

一個民族的支柱和靈魂,它對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風貌,對于民族凝聚力、向 心力的增強,作用之大不可估量。而傳統文化正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所以我 們進行民族精神教育時,離不開傳統文化教育。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首先是要 弘揚愛國主義,這是民族魂。諸如“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 家、協和萬邦的寬容精神,憂國憂民、獻身祖國的愛國精神等等。在市場經濟的 負效應沖擊精神文明建設的今天,這些民族精神的精華,必須通過認真的梳理、 挖掘,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激發人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建設社會 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熱情,“使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充分釋放、文化創新成果不 斷涌現,使當代中華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二篇:儒家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摘要】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這些都是來自儒家的文化,因為儒家的文化源遠流長對中華文化影響較大,大到國家政治,小到家庭生活,都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本文講述儒家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關鍵詞】儒家文化;中國文化;相互影響;

一、前言

儒家文化是早在孔子的時代創立起來的,經過后期的發展和不斷的改進,越來越符合中國社會的人們所追求的價值觀,當今社會,儒家文化的意義也越來越被世界廣為接受,事實證明,好的東西是經得起推敲和傳播的,這么多年儒家文化的屹立不倒也是在像我們講述著先人偉大的胸懷和智慧。

二、儒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說到儒家文化就不得不提到孔子,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創始人,是他提出“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的儒家思想,雖然是簡簡單單的幾個字,但是其背后所含的警世意義卻讓人深思,在封閉的古代,不像現在科技這么發達,傳播的途徑這么廣,那個時候儒家文化是孔子個人的魅力體現,可是要被全社會所接受和學習并不容易,所以孔子憑借著精湛的學術魅力廣收門徒,后來又周游列國,在周游列國的時候經歷了很多事情,讓孔子的胸襟更加廣闊,對待事情更加充滿智慧,也使得儒家文化經得起推敲和反復的領會。儒家文化的成型推廣也離不開漢武帝在公元前134年時候“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舉動,雖然是皇權主義的專制,但是也使得儒家文化迅速的成為全國人民的信仰,使得儒家文化真正被大眾所熟知,并傳播開來。這也說明了為什么時至今日儒家文化依然深入人心,因為早在公元前,祖祖輩輩的血液里就流著“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在漢武帝之后的科舉制度、北宋的理學,這些政治舉動都奠基了儒家文化在中國文化的地位,促進了儒家文化的發展。

三、儒家文化的精神內核

儒家思想古往今來都應用廣泛,受到人們的推崇,大到政治、教育、哲學等方面;小到每個家庭的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社會之間的和諧相處,都離不開儒家文化。修身、齊家、之國、平天下,這些看似平常的理念其實貫穿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個細節。

1.基本精神

儒家文化基本的精神是:“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仁:“仁”也通“人”,是儒家學說的基本核心,也是孔子主要為人處事的哲學觀點,“仁”體現在很多的方面上,在政治上,其意義就是以人為本的治國方針,至今任是我國最主要的國家政策之一;“仁”在教育意義上就是“有教無類”,這影響的代表有我國的義務教育,是希望在該學習的時候不論貧窮或者是富有,都應該受到教育。

義:是人們所熟知的“義氣”的“義”也是“宜”,是對人們的思想、行為做出的道德規范,是自強不息的精神觀念。

禮:這是孔子一直做人的基本準則,也是社會的道德規范和人們和平相處的基礎,這是儒家思想的社會哲學,對中華民族的文化素養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中國素稱“禮儀之邦”,想必也是離不開儒家哲學“禮”的熏陶。

智:人可以無知,但是不可以無智,孔子崇尚的“因材施教”,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智慧,而不是一味的用統一的標準去衡量每一個人。“智”也是指:知道、見解、聰明等。

信:指的是信任、信用,這個也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在現代社會也是人們極力推崇的思想,因為只有彼此之間的信任,才會有和諧的社會氛圍,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才會更加融洽。

?。嚎鬃雍诵乃枷氲?ldquo;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就包含了饒恕、寬仁的意義,站在別人的角度來想問題,自己做不了的事情不強加于別人身上,只有每個人都秉持著這樣的思想,就會有少一點紛爭,多一點包容。

忠:孔子認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忠是人與人交往的基礎,忠誠也是做人的基礎,只有對別人終成了,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雙方的關系才會融洽,才能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

孝: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基礎是“孝”,孝不僅僅是對父母的尊重,也是對長輩的尊重,指的是對年長的人有孝敬之心,百善孝為先,如果一個人連最基本的孝都沒有,那何來的禮義廉恥呢? 悌:原意是指對兄長的愛,后來衍生的意義是兄弟之間、人與人相處之間應該有的基本尊重和長幼有序的思想。

2.儒家文化的民族性

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而民族的文化基礎是民族的魂,也是多民族長期沖突最后和諧發展的共同追求,中華文化的歷史就是民族的歷史,陪伴著民族歷史的是民族的文化。

中華的民族性是指中華多民族文化的一體性,這有別于西方的文化,我們的文化是我們獨有的大民族所共同認知的價值觀和生活觀。例如美國代表的西方文化,其宣揚的就是自我價值,是個人的自由、自我意識的支配,而中國的文化儒家的哲學是強調人不是一個單獨的個體,需要團結合作才能成功,所以強調是社會的責任感。

儒家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而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民族性主要體現在其核心價值觀上,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儒家的倫理思想及家庭血緣親情

倫理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中國人觀念里,人和人的關系主要有五種:君臣關系,父子關系,夫婦關系,兄弟關系,朋友關系。這五種關系中,家族關系占三種,而君臣關系是父子關系的擴大,朋友關系是兄弟關系的擴大,“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就是這種關系的反映。儒家在這種倫理關系上強調血緣親情,而家國家國,國是家的擴大,把個人同家、國緊密地聯系起來,人是家庭的人,是社會的人。

(二)中庸之道

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中庸之道在于:一是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二是和而不同,和為貴。

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仁、禮、忠、孝等整體思想都是“中庸”之道,儒家沒有極端思想,儒家學說都是基于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子貢問曰:“有一言可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不強迫,以和為貴,社會就不會有仇恨。

仁、禮都是求和為貴,在邦無怨,在家無怨,社會和諧,人與人之間講仁義禮智信,不偏激,無不及,此即中庸之道。

(三)理性實用

中國科學在歷史上曾長時期地走在其他國家和民族前列,到了近代,西方科學飛速發展,中國在與之比較中越顯巨大差異,中國不是沒有科學,只是缺少或沒有西方那么強烈的科學精神,這與各自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文化所追求的終極目標有關。

儒家文化重視理性實用,以致我們現在在做什么事之前首先要考慮的是做了有什么用,而不會純粹地去追求科學,探索自然的秘密。儒家重視學以致用,強調“躬行”,學習的目的就是實踐,儒家的這一思想深深影響了中國人幾千年,所以科學在國人眼中不如技術,只是近代以來,科學推動了技術的發展,沒有近代科學發展,就沒有現代技術的產生。

四、儒家文化對中國政治和社會形成的影響

凡事都有雙面性,在中國社會不斷發展的今天,儒家文化對中國的政治、社會的影響也應當分為兩個方面來看:

1.積極的影響

(一)教育方面

孔子的教學方法至今為止也是人們爭相學習的教育方法,孔子在教學上注意的是啟發教學和個人的獨立教學,這些教學方法應用于實踐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孔子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溫故而知新”這些至今廣為流傳。

(二)禮儀方面

儒家文化中強調的是尊老愛幼、尊重父母、長幼有序等道德禮儀方面的做人基礎,這是以人為本的重要理念,近年來很多西方國家也在逐漸的學習這種理念,這是中國民族的魂。

(三)思想方面

孔子崇尚思考和智慧,這也是當今社會人們所需要反省的一個問題,因為網絡等信息技術的發達,傳播信息的速度更加快,傳播的層面更加廣,所以人們獲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容易,這也導致了人們思想上的滯慢,因為總有別人思考好的東西可以拿來用,所以自己思考,多加思考,對事物進行反思,也是孔子推崇的理念,也是我們應該要學習研究的思想。

(四)治國方面

“以德服人”這個思想在政治上面有著積極的影響,也是歷代帝皇的治國理念,現代社會的人性化也是由此演變而來的,人與人之間不應該存在芥蒂,而是要像朋友一樣的相處,這樣社會的氛圍才會和諧。國家的治理之中,只有時刻的考慮老百姓的心聲,從老百姓的角度出發,做好事、做實事,這樣才能贏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掌聲。

2.消極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發展,儒家思想也有一些不可取的地方,比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階級思想,“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落后思想,在消極的影響面前,我們要學會揚長避短。

(一)不重視科學的系統學習,孔子的文化里還是存在著一定的治人的政治思維,而不是學習的知識傳授,這跟當時的社會問題是分不開的,孔子也沒想到未來社會發展是這樣子的。

(二)西方的學習重視的是理論與刨根問底式的學習,而儒家哲學的中庸之道則是不偏不倚,有一點中間的意思,這就意味著沒有準確的答案,比較靠經驗得出的結果。

(三)孔子的儒家哲學里強調一種付出與服從,而這種服從的絕對性又可能演變成一種盲從,所以這就造成了人性的壓抑,沒有特色與創造力,因為創新有時候需要大膽的嘗試和天馬行空的想象,儒家思想里面思想的統一扼殺了這種創新的想象。

(四)儒家思想的落后,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儒家思想有其落后的一面,古代社會男尊女卑的思想已經跟現代化的男女平等格格不入了,在現代推崇個性的時代,就顯得有點性別歧視了。

因為每個時代的不同,人們的思考方式與生活水平也不同,人們的價值觀與生活觀都在不斷的改變與發展,每個人對儒家思想文化的選擇與追求也不同,但是不論如何選擇,我們都應該將其好的一面發揚光大,其不符合時代意義的一面就要學會舍棄,這樣才能促進社會的不斷發展。

五、結束語

在當今的世界,人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人與人之間單純的交往越來越少,許多人都在不斷的抱怨,其實孔子早在很久以前就跟我說了“仁者愛人”,很多事情,我們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你對人付出多少,相應的,你就得到多少,所以我們不論在生活中、學習中、做人處事的問題中,都應該學習儒家文化的思想,讓自己不驕不躁,爭取更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劉彩紅.全球化背景下的儒家文化認同[D]. 福建師范大學.2011(8):90-92 [2]孫海峰.儒家文化普及經驗及其當代價值研究[D]. 大連理工大學.2013(4):20-22 [3]李曉雨.儒家文化在科技進步中的困境與出路[D]. 哈爾濱師范大學.2012(7):201-203 [4]] 胡曉娟.儒家文化與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D]. 濟南大學.2012(71):3-6

第三篇:中國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的影響

摘要:我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蘊藏著許多哲學思想和道理,對我國企業文化的建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本文從正反兩方面深入論述了中國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建設企業文化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企業文化、積極影響、消極影響

一、 中國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的不斷積累、技術的不斷創新、組織的不斷變革,已經成為現代企業發展的不竭之源,誰做到了“永遠領先半步”,使企業在知識含量、技術含量方面有足夠的儲備并不斷超前,誰就擁有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的把握。企業任何實踐都需要相應文化的指導與支持,所以企業的最終發展必然回歸于文化的發展。

(一) 中國傳統文化

有人說,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視為“智性文化”,那么中國文化則可以稱之為“德性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從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的歷史遺產。它不僅記錄了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發生、演化的歷史,而且作為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 風俗習慣,滲透在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制約著今日之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思想方式。

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指以企業為主體的、廣義的、深層的文化,是在企業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的企業價值觀念、道德規范、行為準則、傳統作風、群體意識及整個企業人員的素質,是一種重要的經營資源,是企業的無形資本和靈魂,具有很大的滲透力和凝聚力,是維護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經營運作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共同的文化觀念,是企業員工在認識上和行為上的共同理解,它貫穿于企業的全部活動之中,并決定著企業全體成員的精神面貌和整個企業的素質、行為和競爭能力。企業文化包括企業素質、企業形象、企業精神、企業風格和企業作用等。從層次上劃分,其表層是物質文化,如企業發展速度、產品和服務質量、標語圖徽、員工著裝等;中間層次是制度行為文化,它主要表現為公司章程和員工行為規范等各項規章制度;最里層的是精神文化,即企業價值觀、企業理念等,這是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部分。

(二) 中國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

中國企業文化建設的最根本的問題是企業文化的中國化和本土化。要想發展、繁榮中國的企業文化,一方面要吸收國內外企業文化的優秀部分;另一方面要把我們好的傳統繼承下來,在融合的過程中創新,實現兩種文化的對接和超越”。

傳統是一種歷史的長期積淀,傳統文化是一種相對永恒的東西。從經濟的角度說,每一個時代都必然要遇到前人留給他們的生產力、資金和環境。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積淀了豐富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從總體上看是以自然經濟為基礎、家族為本位、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等級、倫理綱常這一基本精神而展開的。其中充滿了矛盾,也具有鮮明的兩重性。

二、 中國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的影響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積淀了豐富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從總體上看是以自然經濟為基礎、家族為本位、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等級、倫理綱常這一基本精神而展開的。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中,誠信忠厚、勤勞敬業、成人達己的處世哲學,家族、重集體、重社會、重國家的倫理觀念,順應自然、少思寡欲、修身立德、厚德載物的人本思想以及強烈的愛國主義民族意識、公而忘私的主人翁意識和團體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等傳統美德,對企業文化建設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但是,傳統文化中的一些消極因素,如重人情、講面子、裙帶關系、嫉賢妒能、消極避世以及“自私、貪婪”的人性惡習與傳統信仰衰落等消極文化因素對企業文化建設的消極影響也很大。所對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的影響充滿了矛盾,具有鮮明的兩重性。

(一) 中國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的積極影響

1、“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為考慮一切的根本,企業的管理者要在企業中建立一種“以人為中心”的文化氛圍,其含義包含三點:第一,“企業即人”。企業是由人組成的集合體,因此應以人為中心,把人的因素放在中心地位,時刻把調動人的積極性放在主導地位。第二,“企業為人”。辦企業是為了滿足人、滿足社會的需要,并提高員工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企業為人”與“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當兩者發生沖突時應舍棄后者而取前者。第三,“企業靠人”。企業文化建設的主體是全體員工,必須依靠全體員工的智慧和力量,實行全員參與,以調動每位員工的積極性,促進最終目標的實現。

2、“剛健進取”的民族精神。早在古老的《周易》中,就對剛健有為、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作出了經典性的表述,“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成為中華文化精神的重要內涵,成為中國民族精神的象征,鼓勵企業的全體員工愈在挫折厄運面前,愈要有抗爭的勇氣和力量,愈要有堅韌的探索和持久的忍耐。

3、“和諧合作”的思想方法。注重和諧與合作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精神,孟子在國家事務管理方面提出上下和諧的思想,闡述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著名命題。對于現代企業而言,建立一種“和合”的文化氛圍,對它的各項發展都有重大的意義。鄧榮霖等(2006)在研究中國情境下不同的文化類型、組織結構對企業的經營績效產生的不同影響時,設想中國企業的員工會更加適應那些強調和諧人際關系和集體目標的組織文化,從而將具有這兩方面特征的組織文化作為研究的重點。

4、“崇德重義”的企業倫理。我國的傳統文化中高度推崇道德和道義在人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周易》中“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這個意思。體現在企業倫理上就是“價實”、“貨真”、“量足”、“守義”,這既是企業的倫理道德觀念,也是企業的行為準則。

中國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的消極影響

常建坤(2006)在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對企業家創新精神的影響時發現,中國文化對企業家創新精神所起的正面影響要小于西方文化。

1、求穩怕亂,反對一切變革創新。“先王之道”不能違,“祖宗之法”不可變,是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信條。在我們今天的企業里,低頭干活少說話,本本份份隨大流,仍然能得到好評,過上安穩日子,還往往能被選為“先進”,推為“優秀”。而不安于現狀,總想越出些“規矩”、弄出些“新意”的人卻不被看好。在民族文化心理中,“離經叛道”最為世情所不容,也往往最傷當權者、管理者的感情和神經。由此形成了停滯的、僵化的和消極的企業文化,成為創新的重要阻力。

2、重義輕利的價值觀念,以“安貧樂道”為尚。我國傳統文化有“崇德重義”的道德規范,但它把義和利絕對對立起來,反對人們要求改變自身生存條件的愿望和為此所進行的斗爭。既然功利和人欲被看作是惡的、應該拋棄的東西,力量的培養、知識的研求,也就必然被忽視。從社會效果來看,這種文化效果流行的結果,造成知識分子空談心性、輕視實踐的性格,偏重向內心尋覓“天理”、“良知”,而鄙視向外界探索客觀世界,以致阻塞了探索知識、改造世界的雄心和銳氣。

3、強調群體意識,忽視對人的個性的認可與培養,不利于企業員工個體意識的發揮。這種思想意識的長期影響,使人們難以堅持個人的看法,企業家不敢大膽實施自己的改革方

案,不愿顯示個人的力量,這對企業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企業文化建設的幾點建議

1、培養企業員工的主體意識。企業創新文化建設提倡全體員工的積極參與,因此要培養其主體意識,可以概括為以下兩方面:參與意識。員工應關心企業發展,參與企業管理,企業對于員工的建議應及時、正確地接納和反饋,避免不同部門之間互相推諉,這樣員工才會對企業產生歸屬感,并勇于承擔責任;獨立意識。員工能夠自由迅速地就某些職責范圍內的事情做出決定,并對所做的決定負責,將企業的長遠利益與個人價值實現相結合,企業充分尊重每個人實現自我價值的意愿,在企業長遠發展的前提下,盡可能為每個員工提供發展自我的空間。

2、企業創新環境的建設。企業創新環境的建設包含硬環境建設與軟環境建設兩個方面: 硬環境建設主要是指建設創新工作賴以進行的各種物質環境條件。如創新所需的工具、設備、儀器,創新試驗的條件,創新資料,信息溝通和管理方式與手段,工作場所及生活環境等;軟環境即企業內的創新氛圍,主要指一種對創新的無形推動與激發力量,大多數人愿意在有情趣、有事業目標和創新氣氛的環境中工作,而不僅僅滿足于完成例行工作。

3、創新價值觀的培育和提煉。企業的群體創新應當包括集中群體創新和分散群體創新。群體創新文化無疑十分需要集體主義精神,因此,企業發揚我國傳統文化重視集體的思想,營造群體創新文化,使企業員工以企業利益和發展為己任,團結協作,努力創新。

1]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2008年8月版

[2] 馮天瑜等:《中華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32頁

[4] 黑格爾:《哲學史講學錄》第1卷,第8頁

. [9]鄧榮霖,吳欣,鄭平.組織文化、組織結構與績效:中國企業的實證研究[J].商業研究,2006,(22).

[6]常建坤.中國傳統文化與企業家創新精神[J].經濟管理,2006,(18).

第四篇: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國教育的影響

教育社會學專題論文

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國教育的影響

摘 要: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我國的教育有著深刻的影響。優秀的傳統文化對教育的積極影響是可以肯定的。同時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也應有所選擇,需要運用辯證的方法加以研究和區別,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關鍵詞: 傳統文化; 教育; 積極影響;消極影響

一、中國傳統文化與教育的聯系

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文化為核心,中國傳統教育更是以儒家文化為主體,從教育價值觀到教育內容和方法,無不滲透著儒家的精神。中國歷來重視教育,視教育為民族生存、國家安定的命脈。因此中國很早就把教育納入為國家的事業,建設國家首先開展教育。傳說黃帝、堯、舜時代就十分重視教育,自舜開始已有專門教育機構出現。所謂“學而優則仕”,“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已為百姓口誦心惟。因此,中國人有十分重視教育的傳統。無論是公孫貴族,還是黎民百姓,只要有一點能力,節衣縮食,都會送子女上學。

中國古代為什么這樣重視教育呢?就是把教育作為立國立民的根本?!洞髮W》中說:“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然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以修身為本。”教育就在于格物致知,修身養心,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把個人的學習同國家興亡的命運聯在一起,這是中國教育的傳統。雖然當時是對統治者所言的,但歷代知識分子都把它作為教育的最終目的。

直至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古代教育總體來講,只教育學生做人,不教育學生做事;只教學生從善,不教學生求真。所謂“善”的德行,是以符合封建倫常為標準。倫理道德教育達到具有教育本體論的意義。貴族子弟上學是為了懂得統治集團的“禮”,以便承接世襲的封祿;庶民百姓上學是為了學習統治集團規定的一套“禮”,以便擠入上層階級,服務于封建朝廷,治理國家,同時改變門庭,光宗耀祖。

教育的一個主要功能就是傳承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傳統教育更是息息相關 現代教育在原有的中國傳統教育的基礎上,根據現實社會的需要,不斷充實 發展和變化,最顯著的特點主要有兩點:一是受教育者的廣泛性和平等性;二是教育的終身性和全時空性 而這兩個特點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文化傳承是教育的主要功能,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的教育得到傳承,同時也對教育產生了各種影響,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 寶藏 ,我們不能全部拋棄也不能全盤吸收,要有選擇的繼承發揚,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現代教育,是我們的主要任務。

二、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國教育的積極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傳統的學術思想、藝術創作、科技發明無不對中國教育產生過重大影響;而且中國文化也不限于儒家,還應包括道家、佛教,乃至其他各派思想。因此,傳統文化對我國的教育也有著積極的一面。

(一)傳統文化下的教育注重自身修養與提高

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特別強調自律,自我修養,從心性上陶冶情操??鬃釉?“為仁由己”,又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孔子的學生曾參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講的都是自我修養,而且認為自我修養是人一生的事,必須持之以恒,堅持不懈。中國傳統道德還重視向他人學習,把他人的品行作為鏡子來對照自己??鬃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國傳統道德雖然是封建社會的產物,許多內容滲透了封建思想,但是其中有許多精華,是處理人際關系的,人類共有的品質,具有普遍的人性。所以,中國傳統道德的精華被世界譽為中華美德。

(二)傳統文化教育注重因材施教

此外,,因材施教作為傳統教育的原則,一直被人們所重視。最早實施因材施教的是孔子 他對自己的學生很了解,能夠說出學生的性格特點和智力水平,并且針對不同的特點,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育,把學生培養成各種不同的人才歷代進步教育家都重視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主要解決教學中統一要求與個別差異的矛盾,教學中不能沒有統一的要求,但也應該從每個學生的實際出發,重視學生資質 性格 才能 志趣等方面的差異,通過不同的途徑,最終實現共同的目標 這就要求教師對每一個學生都有深刻全面地了解,準確掌握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是古代教育思想中的寶貴遺產,在現今的教學中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受到教育界的重視 它有利于各類人才的培養,能把各類學生的潛力發掘出來,而不至于使每個學生在統一的大要求下都變成一樣平庸的人。

(三)學思結合的教育方法

學思結合的教育方法,古代也有提出,儒家教育重視思考,領會事理的精神實質??鬃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還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也是這種意思,每個人都有優點,應該向每個人學習。與學思結合相聯系的還有孔子提倡的啟發式教學方法:“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溫故而知新”等等??鬃舆@些話,都為中國人所熟知,成為中國傳統格言,幾千年來為廣大人民所傳誦和運用。

(四)傳統教育下培養的愛國情懷

中國傳統道德教育有一套方法。首先講究練習,從小教育兒童灑掃庭院,禮讓應對,形成習慣;稍大一點就要讀書明禮,通過學習經書子集,學習做人的道理。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其中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這種民族精神包括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 乾卦·彖辭》 ) 中自強不息的精神,也包括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易· 坤卦· 彖辭》 ) 中寬厚、兼容的品格。這樣的民族精神,使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崇尚統

一、 追求和諧、 注重實用而又強調道德的特點。

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我國出現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跡,作為教育的典范??鬃诱J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顧炎武在 《日知錄.正始》中提出 “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后則變為 “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 ”。宋朝時期范仲淹《岳陽樓記》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及南宋時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揚的都是個體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體現的都是古代人對國家的忠誠,近代的代表人物也能體現愛國主義的精神,如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 都表達出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 要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感染教育和激勵人們,培養愛

國主義精神,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對當今社會也同樣有積極意義。

三、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國教育的消極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國教育的影響有積極的一面,同時其消極影響也是十分明顯的。

(一)科舉制度對現今考試制度的影響

科舉制度產生于隋朝,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到了唐代逐漸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的科舉取士制度 科舉制將人才的選拔制度和培養制度結合在一起,學校根據科舉考試的要求來組織教學活動,學校教育成為科舉考試的前提,科舉又是學生做官的必由之路,于是,科舉刺激了人們的學習積極性,也促進了學校的發展。但科舉的影響力仍然延續至今 可以說,現今 社會是一個文憑社會 ,能力反而次之,這與科舉時不管是否有真才實干,只要會引經據點,考取功名就能做官是一樣的 其實,會讀書并不代表有很強的實踐能力 唯讀書論 造就了一批讀書能力強,動手能力弱的書生。雖然現在沒有社會等級制度但 讀書做官的心理仍影響著人們,廣大學生 家長都希望能通過讀書,拿個好文憑,找個金飯碗 ,從此飛黃騰達。雖然現在推行素質教育,高考制度每年都在改變,試圖變得更符合素質教育,但很難見到其成效。

(二)尊師重教的思想抑制了學生的思維

封建統治者為了統一人們的思想,一般不允許有不同于自己的聲音出現,在當時,言論自由并不存在?,F代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從小就一直對孩子灌輸要聽話 的理念 孩子會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但長期以來一直被聽話 所束縛,不敢隨便發表自己的看法,久而久之,他們不再有自己的想法。尊師重教是傳統美德,我們提倡尊師,尊重教師的勞動,尊重教師的人格,但尊師不唯師 尊師的同時要愛生,愛生最主要的是愛護學生的發展,不壓抑學生。尊師與尊重是相互促進的兩個方面?,F代教育提倡亦師亦友式的師生關系。

(三)封建思想抑制了科學技術發展

首先,它把人束縛在家族的倫理關系之中,思想被嚴重地禁錮。所謂“非禮勿思,非禮勿聞,非禮勿視,非禮勿動”,養成一個沒有個性人格的人。有的學者說,中國幾千年的教育就是兩個字“聽話”,不是沒有道理的。其結果是培養出來的人不敢想,不敢講,不敢闖,缺乏開拓創新精神,嚴重阻礙了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其次,不重視科學知識的學習,影響到我國近代科學的發展。研究中國科學史的英國人李約瑟曾經提出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歷史上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一直遙遙領先于其他文明,而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產生,近代中國卻大大落后了?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復雜的,有政治制度的原因,經濟結構的原因等等,但不能不說與中國的傳統教育價值觀,只重倫理,不重視科學技術知識的教育有關。中國古代教育輕視自然科學和應用技術性內容給我國近代科學的發展帶來的嚴重后果是不可估量的。不僅阻礙了近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而且養成一種脫離實際,崇尚虛榮,不講科學,妄自尊大的社會心理;只講雄辯,不講實證的思維方式,嚴重地阻礙了整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四)傳統文化下的思想上的禁錮

儒家文化傳統固守著“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以及“和為貴”的中庸精神,倡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和”的觀念已經輻射到中國人生活的各個層面,深入到每個中國人的心靈深處。治國安邦強調“和睦興邦”,治理家園講究‘家和萬事興“,為人處世恪守“貴和持中”的中庸之道。由于過度的和諧追求,極大地消解了個體的獨立

價值和自我追求,造就了封閉保守的臣民文化。這種文化的慣性作用,會抑制社會成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個性活動及個性價值的渴望、追求與創造,制約著他們在激烈競爭中公民角色的確立與認知?,F代法制教育的目標和方向就是要教育研究中國人從傳統文化遺留的“尊尊”和“賤法”意識中走出來從而崇尚法律、去追求自由、平等、民主和公平。

中國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歷史悠久,所以,中華民族在古老華夏大地上所創造出來的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文化就是中國文化。 “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 嘉慧世界的科技工藝,精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哲學宗教,完備深刻的道德倫理,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基本內容。傳統的教育理念和體制, 比如有教無類, 因材施教, 教學相長, 循序漸進,啟發誘導等教育教學原則,至今仍在影響大學教育。除此之外,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弊端, 比如官本位、 輕科技文化、 愚忠等封建腐朽思想, 照本宣科、 呆讀死記的教育方式等,都對大學教育產生了消極的影響。這些傳統,使大學教育死板、 缺乏創新精神, 也使得大學生過分追求功利而忽視了自身人文修養的提高,不利于教育的和諧發展。

小結

中國有著兩千多年的文明史。從春秋開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就占據了中華民族文化的主流,在西漢時發展到鼎盛,并影響至今。儒家文化不僅影響了中華民族兩千多年,也對周邊的東亞一些國家的文化和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化的傳承性,使我國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傳統文化,至今仍對我國的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有著重要的影響和啟示作用。任何文化都可能成為一個民族 一個國家前進的奠基石,也可能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的攔路石。所以我們要批判地對傳統文化進行繼承和發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合理利用其中好的東西,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將不合時宜的改造成符合現代社會及教育需要的,以此來發展我們的教育。

總之,現代教育需要繼承一部分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又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加以創新, 培養21世紀的人們應該具有的信息素養與開拓創新精神。

參考文獻:

[1] 鄭靜婉. 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教育的影響[J]. 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0(01)

[2] 彭雅靜. 中國傳統文化與教育對人的影響與反思[J]. 中州大學學報. 2007(02)

[3] 蔣香玲. 淺談我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對當代教育的影響[J]. 南昌教育學院學報. 2007(03)

[4] 顧明遠. 論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教育的影響[J]. 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01)

[5] 路新民. 文化與教育[J]. 開放教育研究. 2004(05)

[6] 閆露. 簡論中國傳統文化與教育現代化的若干問題[J]. 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02)

[7] 劉家和. 關于傳統文化與教育的一些思考[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 1994(04)

[8] 程少波. 傳統文化與教育[J]. 教育評論. 1996(04)

[9] 李軍. 論中國傳統文化與教育理念的八大互動關系[J]. 浙江社會科學. 1997(01)

[10] 朱亞男,劉長宜. 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青少年藝術教育的意義[J]. 藝術教育. 2013(04)

[11] 田友誼. 論中國傳統文化對創造性人才成長的影響[J]. 教育發展研究. 2008(Z3)

第五篇: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人格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影響力,傳統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具有五千年燦爛歷史文化和道德傳統的中國,要想在二十一世紀的激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關鍵在于人才的培養?,F代人的思想行為,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國家未來的發展。因此,怎樣培養具有現代高素質的人才,是我們面臨的又一個新問題。

做人,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關注的一個問題,所謂,未做事,先做人。中國的傳統文化指向內心的,注重人們思想境界的提高和道德素質的培養?!洞髮W》開篇也強調:“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又說:“格物致知,正心誠意”;“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修身是為人、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則一事無成。自己健康人格的塑造,道德操守的養成是每一個人應該傾其畢生精力以完成的?,F代人在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識,不斷加強知識積累的同時,也切記不能忽視自己思想素質的提高。我們應該先學做人,再學做學問。“德才兼備”應是每一個人的精神追求。

我們應當汲取的儒家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責任感——我國傳統文化中思想哲學的基礎儒家提出做人的理想應當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甚至主張“清靜無為”的道家,也有人格修養的原則,即“內圣外王”。

這尤其是儒家歷代的志士仁人的道德理想。如漢初賈誼的“國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清代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集體的利益,國家的興盛和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當代大學生正處在實現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應增強我們集體榮譽感和愛國主義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有所作為,實現自己的價值,報效國家。

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的人格修養——胸懷浩然之氣,昂揚奮發,平治天下正,是對自己修養的重視,使得自強不息成為歷代知識分子的特色。正是這種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使得中華民族屢經患難而不倒。我們國家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期,在國內需要進一步探索改革的思路,在國外需要我們去爭取更加有利的發展環境,我們面臨的困難很大,我們作為將來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就應有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于艱難困苦中奮發圖強,逾挫逾勇,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唯有如此方能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永遠屹立于世界之林。

安貧樂道的人生態度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這種處貧賤而樂在其中的人生態度是一種精神享受,而此時的人格世界是一種安然、充實又自得的世界。當一個人處于貧窮凄寒的境地又能鍥而不舍地追求人生價值時,安

貧樂道起著精神支柱的作用??鬃拥牡茏宇伝?“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陶淵明“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是”;劉禹錫的《陋室銘》云: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皆鴻儒,往來無白丁”。他們的這種安貧樂道的人生態度能鼓勵我們在挫折中保持信心,樂觀曠達,藐視苦難,充滿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讓我們能從挫折中走向成功。

舍生取義的生死觀 ——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鬃与m然看重生命,卻絕不茍且偷生。孟子繼承了孔子的觀點,提出了“舍生取義”,“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儒家精神認為,當個體的生存與道德原則發生矛盾時,個體應舍棄生命來服從道德原則。這種為了仁義而不惜犧牲生命的死亡觀,是宏大剛強的氣概,是不可侵犯的凜然正氣。而這種價值觀也深刻地影響了我們每個人。

廢寢忘食、樂而忘憂的學習態度——《論語》中孔子有關道德修養方面的論述涵蓋多個方面。如在修身做人方面孔子教育他的弟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者。”意思是看見道德高尚的人就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講道德的人就應當自己從內心反省一下,看一看有沒有跟他一樣的錯誤。他還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就是說品德不加以修養,學問不勤于研究,聽到符合道義的事,不能竭力去做,自己有缺點不能勇于改正,這些都是我憂慮的啊!孔子還曾非常嚴厲地說:“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就是說犯了錯誤不立即加以改正,這才是最大的錯誤!

現代我們應積極汲取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成為自尊獨立、自強不息、寬容大度、懂得生活、充滿情趣而又能夠適應激烈的競爭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中國傳統文化對于培養現代健全人格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們現代人格素養、人格精神的提高,是對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的傳承。以中華文化熏陶的健全、健康的人格將使我們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終生受益。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中國電信互聯網營銷下一篇:中國共產黨歷史沿革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