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十大全球環境問題

2022-07-28

第一篇:十大全球環境問題

全球十大環境污染事件

1、比利時的馬斯河谷事件

比利時的馬斯河谷位于狹窄的盆地中,1930年12月1日—5日,氣溫發生逆轉,致使工廠中排放的有害氣體和煤煙粉塵在近地大氣層中集聚不散,三天后開始有人發病。其癥狀表現為:胸痛、咳嗽,呼吸困難等,一星期內60多人死亡,其中心臟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同時還有許多家畜致死。事后分析認為,此次污染事件,是幾種有害氣體同煤煙粉塵對人體綜合作用所致。

2、美國多諾拉事件

多諾拉是美國賓西法尼亞州某河谷中小鎮。1948年10月26日—30日期間,這里大部分地區受反氣旋逆溫控制,且26日—30日期間有大霧,致使大氣污染物在近地層大氣中集聚。這期間,全鎮有591人相繼暴病,癥狀為:喉痛、流鼻涕、干渴、四肢酸乏、咳嗽、胸悶、嘔吐、腹瀉等癥狀,死亡17人。據估計事件發生期間,二氧化硫的濃度為正常值的數倍,并發現有塵粒。分析認為,二氧化硫及其氧化作用產物同大氣中的塵粒結合是致害因素。

3、英國倫敦的煙霧事件

素有霧都之稱的英國倫敦,1952年12月5日—8日期間,又被濃霧籠罩。這期間許多人突然患呼吸系統疾病,一下子住滿了倫敦的各家醫院。四天中,死亡人數較常年同期增加4000多人,死亡者以45歲以上最多。事件后的兩個月里又有8000多人死亡。人們就此事件分析認為,這于倫敦當時大量的耗煤有關。事件期間

粉塵濃度最高達4.46毫米/立方米,為平時的10倍,二氧化硫的濃度達到平時的6倍,在濃霧的特定條件下,煙霧中的三氧化二鐵促使二氧化硫氧化成三氧化硫,從而形成硫酸,并凝在微塵上,從而形成酸霧,成為這一事件的殺手。

4、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

洛杉磯位于美國西南海岸線。20世紀40年代初期,每年5—8月,在強烈陽光的照耀下,在城市上空常常出現彌漫天空的淺藍色煙霧,致使整個城市變得渾濁不清。這種煙霧刺激于喉、鼻,引發喉頭炎、頭痛等許多疾病。研究發現這是大量的汽車尾氣所致。這些成分復雜的汽車尾氣,在洛杉磯三面環山的特定地勢下,使市區大氣的水平流動相對緩慢,它們在強烈陽光的照耀下就產生臭氧,并發生一系列的化學變化危害人們的健康,因此,人們把這種城市上空的淺藍色煙霧稱之為化學煙霧。

5、日本水俁事件

日本南部九州灣有一個叫水俁的小鎮,這里居住著4萬居民,以漁業為生。1939年開始,日本的氮肥公司的合成醋酸廠開始生產氯乙烯,工廠的生產廢水一直排放入水俁灣。該公司在生產氯乙烯和醋酸乙烯時,使用了含汞的催化劑,使廢水中含有大量的汞。這種汞在水體中,被水中魚食用,在魚體內轉化成有毒的甲級汞。人食用魚后,汞在人體內聚集從而產生一種怪?。夯颊唛_始時,只是口齒不清,步履蹣跚,繼而面部癡呆,全身麻木,耳聾眼瞎,最后神經失常,直至躬身狂叫而死。水俁鎮受害居民達萬余人。

6、神東川的骨痛病

在日本富川有一條河叫神東川。多年來,兩岸人們用河水灌溉農田,使萬畝稻田飄香。自從三井礦業公司在神東川上游開設了冶鋅廠后,發現有死草的現象。1955年以后就流行一種怪病;對死者解剖發現全身多處骨折,有的達73處,身長也縮短30厘米。這種起初不明病因的疾病叫骨痛病。直到1963年方才查明,骨痛病與三井礦業公冶鋅廠的廢水有關。原來,冶鋅廠成年累月地向神東川排放的廢水中含有金屬鎘,農民引河水灌溉,使廢水中的鎘轉到了土壤和稻谷中,兩岸人們飲用含鎘之水,食用含鎘之米,使鎘在人體內積存,最終導致骨痛病。

7、日本四日市事件

四日市位于日本東部,1955年這里相繼興建了十多家石油化工廠,化工廠終日排放的含二氧化硫的氣體和粉塵,使昔日晴朗的天空變得污濁不堪。1961年,呼吸系統疾病開始在這一帶發生,并迅速蔓延。據報道患者中患慢性支氣管炎占25%,哮喘病患者占30%,肺氣腫占15%。1964年這里曾經有三天煙霧不散,哮喘病患者中不少人因此死去。1967年一些患者因不堪忍受折磨而自殺。1970年患者達500多人。1972年全市哮喘病患者達871人,死亡11人。據報道事件期間四日市每年二氧化硫氣體和粉塵的排放量達13萬噸之多,大氣中二氧化硫氣體濃度超過標準5—6倍,煙霧厚達500米,其中含有害氣體和金屬粉塵,它們相互作用生成硫酸等物質,是造成哮喘病的主要原因。

8、日本米糠油事件

米糠油事件發生在日本九州愛芝縣一帶。生產米糠油事件在脫臭的工藝中,使用多氯聯笨作載體,由于生產的失誤,致使米糠油中混入了多氯聯笨,結果有1400人食用后中毒。四個月后,患者猛增到5000余人,并有16人無故喪生。這期間實際受害人在13000人以上,而且由于米糠油中的黑油做家禽飼料,造成10萬只雞死去。

9、蘇聯切爾諾貝利核泄露事件

1986年4月26日臨晨1時,距前蘇聯切爾諾貝利14公里的核電廠第四號反應堆,發生可怕的爆炸,一股放射性碎物和氣體沖上1公里的高空。這就是震驚世界的切爾諾貝利核污染事件。事故發生以后,核電站30公里范圍內的13萬居民不得不緊急疏散。這次核泄露造成蘇聯1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受污染,其中烏克蘭有1500平方公里的肥沃農田因污染而廢棄荒蕪。被污染的農田和森林面積大約相當于美國弗吉尼亞洲的面積。截止1993年初,大量的嬰兒成為畸形和殘廢,8000多人死于核放射有關的疾病。其遠期影響在30年后仍會產生作用。

10、印度博帕爾事件

1984年12月3日,美國聯合碳化公司在印度博帕爾的農藥廠因管理混亂,操作不當,致使地下儲罐內的劇毒甲級異氰酸脂因壓力升高而爆炸外泄。45噸毒氣形成一股濃密的煙霧,以每小時5000米的速度襲擊了博帕爾市區。死亡近兩萬人,受害20多萬人,5萬人失明,孕婦流產或產下死嬰,受害面積40平方公里,數千頭牲畜被毒死。

第二篇:全球環境問題題目匯總

題目1:近年來社會上主要關注哪些(全球性)環境問題?簡要論述其影響? 答:(1)酸雨蔓延(Acid rain)

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危害水中生物;酸雨可導致土壤酸化,加速土壤礦物質營養的流失,導致土地貧瘠化;酸雨能使非金屬建筑材料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現空洞和裂縫,導致強度降低,從而建筑物損壞。

(2)臭氧層破壞(Ozone depleting substances) 臭氧層被破壞,將使地面受到紫外線輻射的強度增加。紫外線輻射能破壞生物蛋白質和基因物質脫氧核糖核酸,造成細胞死亡;使人類皮膚癌發病率增高;傷害眼睛,導致白內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類、蔬菜等的生長,并穿透10米深的水層,殺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從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鏈和自由氧的來源,影響生態平衡和水體的自凈能力。

(3)全球氣候變暖(Greenhouse effect)

全球海平面上升一些島國便會被淹沒;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兩極冰川融化;大量物種滅絕;淡水資源流失;農作物減產;疾病肆虐;造成新的冰河期。 (4)大氣污染(Air pollution)

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引起呼吸道和肺部疾病外,還可對心血管系統、 肝等產生危害,嚴重的可奪去人的生命;對生物的危害,動物因吸入污染空氣或吃含污染物食物而發病或死亡,大氣污染 物可使植物抗病力下降、影響生長發育、葉面產生傷斑或枯萎死亡;對物品的危害,如對紡織衣物、皮革、金屬制品、建筑材料、文化藝術品等,造 成化學性損害和玷污損害;造成酸性降雨;破壞高空臭氧層;對全球氣候產生影響。 (5)生物多樣性銳減(biodiversity) 破壞人類未來的食品來源;破壞藥物來源;破壞工農業資源;破壞物種的生物遺傳基因;影響自然界的生態平衡。

(6)水污染(Water pollution)

絕大部分有機化學藥品有毒性并且消耗水中溶解的氧氣,危及魚類的生存,引起生態破壞;污染的水難以得到凈化,人類的飲水安全和健康受到威脅。 (7)海洋污染(Ocean pollution)

局部海域水體富營養化導致沿海藻類大量生長;;海洋上油船的泄漏會造成大批海洋動物死亡,由海域至路域使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海洋生物死亡后產生的毒素通過食物鏈毒害人體;破壞海濱旅游景區的環境質量,使之失去應有價值。 (8)土地污染(Land pollution)

土壤污染使本來就緊張的耕地資源更加短缺;給農業發展帶來很大的不利影響;是造成其他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污染物具有遷移性和滯留性,有可能繼續造成新的土地污染;嚴重危及后代子孫的利益,不利于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題目2:簡要論述氣候與氣候系統,生態與生態系統,環境與環境系統的含義、相關性與側重點。

① 含義:氣候是大氣物理特征的長期平均狀態。時間尺度為月、季、年、數年到數百年以上。氣候以冷、暖、干、濕這些特征來衡量,通常由某一時期的平均值和離差值表征;氣候系統是一個包括大氣圈、水圈、陸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內的,能夠決定氣候形成、氣候分布和氣候變化的統一的物理系統;生態,現在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狀態。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生態系統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間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在這個統一整體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不斷演變,并在一定時期內處于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環境是相對于某一事物來說的,是指圍繞著某一事物(通常稱其為主體)并對該事物會產生某些影響的所有外界事物(通常稱其為客體),即環境是指相對并相關于某項中心事物的周圍事物;環境系統是環境中所有要素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總和。

② 相關性:(1)氣候與氣候系統:氣候和環境變化時氣候系統五大圈層相互作用的結果。(2)生態與生態系統:都研究生物群體與周邊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3)環境與環境系統:都研究環境中所有要素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③ 側重點:(1)氣候與氣候系統:氣候是氣候系統的全部成分在任一特定時段內的平均統計特征。其意義為:指出氣候的物質基礎是氣候系統,而不僅僅是大氣,它和天氣系統是有區別的;某一時段的氣候狀態是指這一時段氣候系統各屬性的平均統計特征。(2)生態與生態系統:生態強調生物的生存狀態,生物之間與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以生物為主體出發。而生態系統則側重于宏觀整體的動態平衡狀態。生態系統大小不一,多種多樣,小到一滴湖水、一個獨立的小水塘、熱帶雨林中一棵大樹;大到一片森林、一座山脈、一片沙漠都可以是一個生態系統。(3)環境與環境系統:環境總是相對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環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隨中心事物的變化而變化。圍繞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間、條件和狀況,構成中心事物的環境。環境系統則著眼于地球表面各環境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的總和,具有宏觀性。環境系統實際上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但通常把地球環境系統分為大氣圈、水圈、巖石圈(或土壤-巖石圈)和生物圈。(4)環境系統和生態系統:前者著眼于環境整體,而后者側重于生物彼此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環境系統和人類生態系統兩個概念相近似,但后者突出人類在環境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人類同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環境系統從地球形成以后就存在,生態系統是生物出現后的環境系統。而人類生態系統一般是人類出現后的環境系統。

題目3:近年來氣候變化已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論述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答:

1、氣候變化成為全人類面臨的難題

目前國際社會關注的氣候變化,主要是指由于人為活動排放溫室氣體造成大氣組分改變,引起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全球氣候變化??茖W報告表明,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已從工業革命前的280ppm上升到2005年的379ppm。近百年來全球地表平均溫度上升了0.74℃,未來100年還可能上升1.1~6.4℃。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帶來的后果很嚴重,甚至關系到地球的未來,關系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氣候變化導致災害性氣候頻發,冰川和積雪融化加速,水資源分布失衡,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氣候變化還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區遭受洪澇、風暴等自然災害影響更為嚴重,小島嶼國家和沿海低洼地帶甚至面臨被淹沒的威脅;氣候變化還會對農、林、牧、漁等經濟社會活動產生不利影響,并加劇疾病傳播,威脅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身體健康。

2、發達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承擔主要責任

工業革命以來的人類活動,特別是發達國家工業化過程中的經濟活動,包括大量耗費化石能源、砍伐熱帶森林、生產和使用化工合成產品等,排放大量溫室氣體,是造成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據有關研究機構的報告,自1750年以來,全球累計排放了1萬多億噸二氧化碳,其中發達國家排放約占80%。正是發達國家工業革命以來200多年的發展,排放了大量溫室氣體,造成了當前的氣候變化,給地球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不利影響。而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則是受害者。氣候變化直接危及發展中國家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條件,其不利影響又會妨礙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使發展成果貶值。此外,應對氣候變化也會增加發展中國家發展的成本,從而限制了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和發展空間,進一步加劇發展中國家貧困。

3、我國要大力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經濟

綜上所述,今后一段時期,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將面臨更為嚴峻的形勢,更加繁重的任務。因此,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考慮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統籌考慮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統籌考慮當前利益和長遠戰略,以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適應氣候變化影響、增強應對氣候變化綜合能力為目標,以節約能源、優化能源結構、增強碳匯為重點,充分發揮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的作用,逐步建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保障和技術支撐體系,大力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經濟,努力實現國務院確定的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千頭萬緒,但概括起來不外乎三大任務:第一項任務是積極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第二項任務是積極采取適當措施,增強抵御氣候變化不利影響能力; 第三項任務是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基礎能力建設,做好應對氣候變化長期工作準備。

4、個人對于氣候變化問題所能作出的貢獻

對于全球氣候變化,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廣泛宣傳和普及全球氣候變化知識、提高公民保護全球環境和氣候的意識、引導公眾建立有助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對于步入科研之路的高校學生而言,應該在科研政策層面上為國家制定相關政策作出貢獻。 首先,加強未來最可能發生的氣候變化研究。 其次,還應研究各種可能發生的其它氣候變化,制定各種可能發生的氣候情景的應對措施。另外,要與多階層的決策者密切聯系來開展有關研究,強調相關領域的協作研究,以更直接地服務于國家和行業的發展決策。這也是保障氣候變化科學得以真正服務于社會和獲得持久支持的必由之路。

題目4:簡要論述當前中國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中國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基本國策。

答:(1)①大氣污染問題:中國大多數城市的大氣環境質量超過中國規定的標準,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居高不下。2011年中國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高達1857萬噸,煙塵1159萬噸,工業粉塵1175萬噸。②水環境污染問題:中國七大水系其中42%的水質超過3類標準(不能做飲用水源),中國有36%的城市河段為劣5類水質,喪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庫)和城市湖泊水質普遍較差,黃河多次出現斷流現象,75%以上的湖泊富營養化加劇,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③垃圾處理問題:中國工業固體廢物年產生量達8.2億噸,綜合利用率約46%。中國城市生活垃圾年產生量為1.4億噸,達到無害化處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裝物和農膜導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中國各地。④土地荒漠化和沙災問題:中國國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國土陸地總面積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積還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⑤水土流失問題:中國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50多億噸,每年流失的土壤養分為4000萬噸標準化肥(相當于中國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來,中國水土流失毀掉的耕地總量達4000萬畝,這對中國的農業是極大損失。⑥旱災和水災問題:20世紀50年代中國年均受旱災的農田為1.2億畝,90年代上升為3.8億畝。1972年黃河發生第一次斷流,1985年后年年斷流,1997年斷流天數達227天。500多年來,長江流域共發生的大洪水為53次,但近50年來,每三年就出現一次大澇,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⑦生物多樣性破壞問題:中國高等植物中瀕?;蚪咏鼮l危的物種達4000-5000種,約占中國擁有的物種總數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⑧持久性有機物污染問題: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難降解的持久性有機物污染開始顯現。這類有機污染物具有轉移到下一代體內,并在多年后顯現其危害的特點。這類有機污染物廣泛存在于工農業和城市建設等使用化學品之中。

(2)1973年召開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到現在,我國在積極探索環境管理辦法中,找到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管理八項制度。①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是通過簽定責任書的形式,具體落實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污染的單位對環境質量負責的行政管理制度。②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通過定量考核對城市政府在推行城市環境綜合整治中的活動予以管理和調整的一項環境監督管理制度。③污染集中控制:污染集中控制是在一個特定的范圍內,為保護環境所建立的集中治理設施和所采用的管理措施,是強化環境管理的一項重要手段。④限期治理制度:限制治理制度,是指對污染危害嚴重,群眾反映強烈的污染區域采取的限定治理時間、治理內容及治理效果的強制性行政措施。⑤排污收費制度:排污收費制度,是指一切向環境排放污染物的單位和個體生產經營者,按照國家的規定和標準,繳納一定費用的制度。⑥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又稱環境質量預斷評價,是指對可能影響環境的重大工程建設、規劃或其他開發建設活動,事先進行調查,預測和評估,為防止和養活環境損害而制定的最佳方案。⑦“三同時”制度 :是新建、改建、擴建項目技術改造項目以及區域性開發建設項目的污染防治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的制度。⑧排污申報登記與排污許可證制度:排污申報登記制度,是指凡是向環境排放污染物的單位,必須按規定程序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登記所擁有的排污設施、污染物處理設施及正常作業情況下排污的種類、數量和濃度的一項特殊的行政管理制度。排污申報登記是實行排污許可證制度的基礎。

第三篇:全球環境問題及其危害

全球環境問題及其危害.txt 半個多世紀以來,由于生產力的高速發展及人口數量的急劇增加,人對環境作用的規模也在不斷的擴大,由此所產生的各種環境問題也應運產生。其中,臭氧層的破壞、溫室效應、酸雨在整個環境問題群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對整個生物界包括人類在內其危害性也最大,因此被人們稱為全球性三大環境問題。筆者試圖通過對三大全球性環境問題危害的剖析,激起人們增強保護環境和解決環境問題的緊迫感和責任感。1 臭氧層的破壞及其危害 臭氧(O_3)是大氣中的一種痕量氣體組分,其含量約為30億噸,并全部集中在對流層與同溫層底部這一空間范圍內,我們稱之為臭氧層。臭氧層的存在,能將殺死人和生物的紫外

現代中國正面臨著一個比較尷尬的問題:

世界十大環境問題,中國所起的反面作用是那么令人矚目棗全世界三大酸雨區,其中之一就在我國的長江以南地區,而全國酸雨面積占國土資源的30%;

溫室效應的主要禍首二氧化碳,我國就是世界第二大排放國,而目前二氧花硫的排放已是世界第一;

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已每年600萬公頃的速度侵蝕土地,而我國每天都有500公頃的土地被沙漠吞食;

森林面積減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萬公頃的森林消失,而我國年均消失天然林40萬公頃,且按近十年的平均采伐和毀壞森林的速度,到5055年將失去全部森林;

水資源危機,作為世界21個貧水國之一的中國,全國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

水土流失面積已達367萬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億噸沃土付之東流;

與日俱增的工業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圍了我國三分之二的城市;

大氣污染已使我國600多座城市的大氣質量符合國家標準的不到1%。

關于環境問題,1979年在高度經濟增長開始之際,政府同時制定了環境保護法并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但遺憾的是環境一味惡化,根本看不到整體上有所改善。據調查確認,城市中大氣環境指數達到國家標準的只有40%左右,國土面積的30%以上有酸雨現象。據說造成酸雨的氮氧化物和硫磺氧化物等物質借風向流動,給日本及朝鮮半島等上空帶來極大的不良影響。另外,還有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驟增(占世界14%)、嚴重的水質污染(七大水系中有70%存在重度污染)、水源不足(400座城市以上為缺水狀態)、沙漠化的擴展、沙塵暴及黃沙所帶來的環境污染等等諸多問題,可以說中國的環境污染已經陷入危機狀態。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一.環境問題的解決,重要在于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自覺維護環境不受污染.政府環保部們要嚴格執法.要從嚴處理由于地方保護主義導致的污染事故. 二.能源問題的解決,要開發和節約并重. 要大力開發理用新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等等. 節約能源,是解決能源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國外有的專家把節能稱為除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水力資源外的第五大常規能源.

當代中國環境問題的八大社會特征

環境問題與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密切相關,因而環境問題具有重要的社會特征。當代中國環境問題的八大社會特征為:

1.隨著社會轉型的加速進行,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將在相當長約一段時間里繼續惡化;

2.環境問題不僅表現為人(社會)與自然的矛盾,而且越來越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 3.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染在環境問題中的分量加重。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問題成為我國環境問題的重要內容,普通居民對環境問題也負有越來越大的責任;

4.城市環境問題受到高度重視,并在局部有所緩解。進入90年代之后,隨著各項政策措施力度的加強,我國城市環境的一些污染指標上升幅度變小,一些指標(尤其是大城市的一些指標)已開始下降;

5.農村環境問題失控,呈日益蔓延和加重的趨勢,主要表現在:農業生產發展所造成的環境問題,鄉鎮企業發展所造成的環境問題,城市污染向農村擴散、轉移所造成的環境問題; 6.環境問題與貧困問題有形成惡性循環的趨勢;

7.多數人對于環境問頤的客觀狀況缺乏清醒的認識,公共環境意識水平低下,缺乏參與環境保護的自覺性;

8.環境問題與其他社會問題交叉、重疊,解決的難度日益加大,經濟發展問題、貧困問題、社會風氣問題、社會失范問題,尤其是中國的人口問題,都加劇了解決環境問題的難度。這些特征的存在與當代中國社會特定的轉型過程密切相關。

危害

1、威脅生態平衡

2、危害人類健康

3、直接制約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 生態危機

整個人類的歷史有無數的事例表明,人類對自然界的過度開發與索取,像對自然界拖欠一大筆債務一樣,總因不能償還而遭受自然界的報復。

試想,人類文明發源地,中國的黃河流域,巴比倫的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埃及的尼羅河流域和印度的印度河流域,都曾是森林密布,郁郁蔥蔥,土地肥沃,人口稠密的地方。由于過度的開發,對林木的無限制的砍伐,對土地的漫不經心的耕作,使覆蓋地面的植物大面積地消失,造成土壤的流失,雨季的雨水沖刷,旱季干風的吹拂,不斷地將泥土帶走,只剩下光禿禿的巖石和一片貧瘠的沙土。在地圖上看到的北非的沙漠、巴比倫的沙漠、印度河畔的沙漠以及黃河河套的沙漠就是如此形成,再也不能恢復原貌。今天重游舊地,只是一片荒涼,卻很難想象那是昔日產生偉大文明的富饒肥沃的地方。當然在古代,一個地方適合人們生活的生態環境破壞了,人們還可以遷徙到另一個地方去進行開發,現在整個地球早被人類所布滿,我們只好忍受我們所破壞的環境給我們帶來的惡果。例如,在我們的國家,我們只好忍受每年流失的100萬公頃良田和每年向南推進1500平方公里的風沙線。[5] 不過可惜的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要弄干和開發了整個北大荒。

然而,工業社會比之農業社會對環境的破壞卻有增無減。它以更大的規模和更高的速度耗費自然資源。根據米都斯(D. H. Meadows)在《增長的極限》[6]一書估計,煤、石油、金屬礦床等不可財生資源,在2100年以前就消耗殆盡。即使這個估計有夸張的因素,但無論如何這些資源最多也過不了幾個世紀,就會消耗干凈。至于可再生的資源,肥沃的土地、森林、動植物、空氣與水,工業世界對它們的開發與使用,早已超出生態系統再生循環所能容許的范圍,早已造成永久性的損害,全世界的野生動植物早已面臨重大危機。在過去2億年中,平均每年只有一種物種滅絕,而工業社會出現后,每年就有四萬種物種遭滅絕[7]。按照美國生態運動創始人布勞爾(D. Brower)的計算,如果工業革命從1840,即鴉片戰爭的時候算起,則在工業革命前,人類至少花了近一百萬年的時間才創造了10億人口,這是地球自然生態系統能承受的人口數,在這個數目內,自然界各種野生物種有可持續發展之可能,人類也是如此??墒枪I社會僅僅經過一百六十年,即2000年,地球人口超過60億,聯合國估計2050年世界人口將是90億。這將是地球生態系統所不能承受的了。這正如生態系統學家L. W. 麥克康門斯所說的“我們正接近于一個空前未有的環境危機。一個物種威脅到生物圈的生存,這在地球歷史上可能還是第一次。[8]”工業生產不僅大規模地高速度地耗費自然資源,而且它的產物和副產物大多數以自然界生態系統所不能納入再循環的形式毒化整個環境,污染了大地、空氣和海洋。在這方面,只要舉出DDT農藥應用的例子就是說明問題了。DDT及其他碳氫氯化物農藥,是工業化農業的產物,它本來是用以殺死害蟲以保護農作物的生產的。不料DDT在環境中不能分解,或降解極為緩慢,于是長久地散布在大地、湖泊和海洋中,殘毒為腐屑所吸收,主要通過吃腐屑的浮游生物和昆蟲進入食物鏈,進入小魚的組織中,通過食物鏈的捕食關系,在攝入與再攝入過程中變得愈來愈濃縮,結果越是處于食物鏈的頂部的生物,吸入的分量越大。于是在噴撒DDT地方周圍的相當大的范圍里,許多吃食魚蝦的鳥類以及吃食鳥類的鷹都瀕于死亡,而人類吸入過量的DDT會引起癌癥。這就是偉大的生態運動創始人、美國海洋學家蕾切 爾·卡遜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所說的“死亡之河”。世界各地使用DDT及其他類似的毒性殺蟲劑,就使得許多生物群落嚴重退化,它在海洋中不但破壞了許多海產的幼蟲期,而且抑制了海洋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對海洋的氧氣形成產生影響,并破壞大氣的平衡。它的影響如此遙遠,在噴撒DDT數千公里之外的南極,那里的海豹和企鵝的脂肪里均可發現有害的DDT。

演講稿

尊敬的老師們,同學們下午好:

我是來自10級經濟學(2)班的學習委,我叫張盼盼,很榮幸有這次機會和大家一起交流擔任學習委員這一職務的經驗。

轉眼間大學生活已經過了一年多,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我一直擔任著學習委員這一職務?;赝@一年多,自己走過的路,留下的或深或淺的足跡,不僅充滿了歡愉,也充滿了淡淡的苦澀。一年多的工作,讓我學到了很多很多,下面將自己的工作經驗和大家一起分享。

學習委員是班上的一個重要職位,在我當初當上它的時候,我就在想一定不要辜負老師及同學們我的信任和支持,一定要把工作做好。要認真負責,態度踏實,要有一定的組織,領導,執行能力,并且做事情要公平,公正,公開,積極落實學校學院的具體工作。作為一名合格的學習委員,要收集學生對老師的意見和老師的教學動態。在很多情況下,老師無法和那么多學生直接打交道,很多老師也無暇顧及那么多的學生,特別是大家剛進入大學,很多人一時還不適應老師的教學模式。學習委員是老師與學生之間溝通的一個橋梁,學習委員要及時地向老師提出同學們的建議和疑問,熟悉老師對學生的基本要求。再次,學習委員在學習上要做好模范帶頭作用,要有優異的成績,當同學們向我提出問題時,基本上給同學一個正確的回復。

總之,在一學年的工作之中,我懂得如何落實各項工作,如何和班委有效地分工合作,如何和同學溝通交流并且提高大家的學習積極性。當然,我的工作還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比日:有的時候得不到同學們的響應,同學們不積極主動支持我的工作;在收集同學們對自己工作意見方面做得不夠,有些事情做錯了,沒有周圍同學的提醒,自己也沒有發覺等等。最嚴重的一次是,我沒有把英語四六級報名的時間,地點通知到位,導致我們班有4名同學錯過報名的時間。這次事使我懂得了做事要腳踏實地,不能馬虎。

在這次的交流會中,我希望大家可以從中吸取一些好的經驗,帶動本班級的學習風氣,同時也相信大家在大學畢業后找到好的工作。謝謝大家!

第四篇:環境問題的全球化及其應對

環境污染

按環境要素可分為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按污染物的性質可分為生物污染、化學污染和物理污染

按污染物的形態可分為廢氣污染、廢水污染、固體廢物污染、噪聲污染、輻射污染等。 生態破壞

森林覆蓋率下降、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壤貧瘠化、沙漠化、水源枯竭、氣候異常、物種滅絕等。

環境問題的發展階段

(1)生態環境的早期破壞 ——人類早期社會

(2)近代城市環境問題 ——工業革命至20世紀80年代 (3)全球環境問題時期——20世紀80年代至現在 生態環境的早期破壞

人類經歷了以采集狩獵為生的游牧生活到以耕種和養殖為生的定居生活的轉變 總的說來,這一階段的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還是局部的,沒有達到影響整個生物圈的程度

近代城市環境問題

出現了大規模環境污染,局部地區的嚴重環境污染導致“公害”病和重大公害事件的出現。

自然環境的破壞,造成資源稀缺甚至枯竭,開始出現區域性生態平衡失調現象。

當代全球環境問題

環境污染出現了范圍擴大、難以防范、危害嚴重的特點,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難以承受高速工業化、人口劇增和城市化的巨大壓力,世界自然災害顯著增加。不僅發生了區域性的環境污染和大規模的生態破壞,而且出現了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全球氣候變化、酸雨、物種滅絕、土地沙漠化、森林銳減、越境污染、海洋污染、野生物種減少、熱帶雨林減少、土壤侵蝕等大范圍的和全球性環境危機,嚴重威脅著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威脅人類生存的十大環境問題

1、全球氣候變暖

2、臭氧層破壞和損耗

3、生物多樣性減少

4、酸雨污染

5、森林銳減

6、土地荒漠化

7、大氣污染

8、水污染

9、海洋污染和破壞

10、有毒化學品和危險廢物越境轉移 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又稱“花房效應”,是大氣保溫效應的俗稱。大氣能使太陽短波輻射到達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長波熱輻射線卻被大氣吸收,這樣就使地表與低層大氣溫度增高,因其作用類似于栽培農作物的溫室,故名溫室效應。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向大氣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熱性強的溫室氣體逐年增加,大氣的溫室效應也隨之增強,已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等一系列嚴重問題,引起了全世界各國的關注。 造成自然環境和生物區系的變化,并對生態系統、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人類健康和福利產生重大的有害影響。

100年間,世界平均氣溫上升了0.74攝氏度;最近50年間,氣溫上升的趨勢是過去100年間的2倍左右;全球范圍冰川大幅度消融;世界各地暴雨、洪水、干旱、臺風、酷熱20世紀后半葉北半球平均氣溫是過去1300年中最為暖和的50年;過去等氣象異常事件頻發;20世紀中,全球平均海面上升了17厘米;這種趨勢如不扭轉,意味著到21世紀末,氣溫將上升4攝氏度,海面將上升60厘米。

酸雨

酸雨正式的名稱是為酸性沉降,它可分為“濕沉降”與“干沉降”兩大類,前者指的是所有氣狀污染物或粒狀污染物,隨著雨、雪、霧或雹等降水型態而落到地面者,后者則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從空中降下來的落塵所帶的酸性物質而言。 世界三大酸雨區:

我國覆蓋四川、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蘇和青島等省市部分地區,面積達200多萬平方公里;

以德、法、英等國為中心,波及大半個歐洲的北歐酸雨區;包括美國和加拿大在內的北美酸雨區。這兩個酸雨區的總面積約1000多萬平方公里。 土地荒漠化—地球的癌癥 荒漠化:“包括氣候和人類活動在內種種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亞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 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物目前已知約有100多種。有自然因素(如森林火災、火山爆發等)和人為因素(如工業廢氣、生活燃煤、汽車尾氣、核爆炸等)兩種,且以后者為主,尤其是工業生產和交通運輸所造成的。主要過程由污染源排放、大氣傳播、人與物受害這三個環節所構成。 水污染

日趨加劇的水污染,已對人類的生存安全構成重大威脅,成為人類健康、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障礙。據世界權威機構調查,在發展中國家,各類疾病有80%是因為飲用了不衛生的水而傳播的,每年因飲用不衛生水至少造成全球2000萬人死亡。生命之源變成了"世界頭號殺手"。

環境問題全球化的影響

1、全球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1)對人類生存的自然基礎產生嚴重威脅。 (2)促使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產生深刻變化。 引發價值觀念的重大變化; 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 對各國政治與社會管理的影響。

(3)應對和解決全球環境問題已成為世界政要議事日程的優先議題。 我國積極應對全球環境問題的策略

1、我國環境問題

2、我國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的基本原則 正確處理環境保護與發展的關系

明確國際環境問題主要責任

維護各國資源主權,應遵循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 發展中國家的廣泛參與是非常必要的

應充分考慮發展中國家的特殊情況和需要

我國積極應對全球環境問題的策略

(一)國際層面:基于國家利益需要,積極尋求國際合作

1、基本出發點:基于歷史和現實國情,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

(1)不能只看總量,還要看人均。

(2)不能只看當前的排放量,而且要看歷史的累計排放量。 (3)不能只看排放的數量,還看要發展的階段。 (4)不能只看本土排放,而且要看轉移排放。

2、基本角色定位:發揮維護者、推動者、領頭者的作用,展現領導風范和大國作用 為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暨自身利益而努力; 展現領導風范和大國作用,提升國際影響力。

3、基本行動策略:變被動為主動,轉防守為進攻 積極參與相關科學技術活動和政治談判活動;

積極參與環境合作的國際談判和國際合作規則的制定。

(二)國內層面:將環境保護列入國家發展戰略規劃

1、慎重對待和處理本國的環境問題及其對全球環境問題的貢獻。

2、建立健全環境民主參與制度。

3、改善環保法律制度和政策,使外部不經濟性內部化。

4、著力推進環??萍紕撔?。

5、完善政府環境責任制度。

第五篇:全球環境問題的存在與生態文明的發展

全球生態問題的存在與生態文明的發展 美術系 藝術設計 09級08班

姓名:曾雪萍

學號:200912020219

【摘要】現在全球生態問題是值得關注近現代工業文明給人類帶來了巨大進步的同時,由于人類對自然和自身的不正確認識及盲目開發行為,導致了20世紀

六、七十年代全球性生態危機。生態危機的產生與發展成為生態政治運動興起的動因和基礎。在此基礎上推動了各國政治和國際政治生態化的發展。生態政治產生發展是政治生態學、政治生態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礎,政治生態化是生態政治發展的必然趨勢和結果,是解決當前全球生態危機的不可或缺的根本措施之一,是全球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環境協調、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未來政治發展的趨勢之一。

【關鍵詞】全球環境問題;生態危機;生態政治;政治生態化生態文明 可持續發展 生態文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一 全球存在的環境問題

1.人口劇增因素

近年來人口的劇增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這也嚴重地危肋著自然生態環境間的平衡。這樣多的人口,每年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將是一驚人的數字,其結果就將直接導制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地增加,這樣形成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將直接影響著地球表面氣候變化。

2.大氣環境污染因素

目前,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已構成一全球性重大問題,同時也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

一?,F在,關于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已經明確指出了自上個世紀末起地球表面的溫度就已經開始上升。

3.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變化是呈不斷地上升趨勢,根據有關專家的預測到下個世紀中葉,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對措施,將直接導致淡水資源的破壞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陸地活動場所產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學廢料和固體廢物等不斷地排入海洋;發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類活動而引發的沿海地區生態環境的破壞等都是導致海水生態環境遭破壞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蝕、沙化等破壞因素

5.森林資源銳減因素

在世界范圍內,由于受自然或人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積正在大幅度地銳減。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給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已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關注。酸雨能毀壞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歐洲和北美洲,多數酸雨發生在發達國家,一些發展中國家,酸雨也在迅速發生、發展。

7.物種加速絕滅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類的一項寶貴資源,而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據全球環境監測系統水質監測項目表明,全球大約有10%的監測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紀以來,人類的用水量正在急劇地增加,同時水污染規模也正在不斷地擴大,這就形成了新鮮淡水的供與需的一對矛盾。由此可見,水污染的處理將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廢料污染因素

不斷增長的有毒化學品不僅對人類的生存構成嚴重的威脅,而且對地球表面的生態環境也將帶來危害

二 生態危機

所謂生態危機,指的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或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由于人為的不合理開發、利用而引起的生態環境退化和生態系統的嚴重失衡過程。

自工業革命以來,尤其是20世紀后50年全球環境遭到空前嚴重破壞和污染,并被一些生態學家、政治家稱為20世紀人類犯下的三大愚蠢行為之一和第三次世界大戰。地球日發起人蓋洛德•納爾遜曾精辟說道:來自自然的威脅(生態危機)是比戰爭更為危險的挑戰,從德國和日本我們知道一個國家可以從戰爭的創傷中恢復起來,但沒有一個國家能從被毀壞的自然環境中迅速崛起。50年代以后,世界環境相繼出現溫室效應、大氣臭氧層破壞、酸雨污染日趨嚴重、有毒化學物質擴散、人口爆炸、土壤侵蝕、森林銳減、陸地沙漠化擴大、水資源污染和短缺、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十大全球性環境問題。全球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正殘酷地撕毀人類關于未來的每一個美好愿望和夢想,這一影響不僅會殃及一代、兩代人,而且將影響幾代、甚至幾十代人的生存繁衍。

全球環境問題及生態危機從以下一些數據和事實我們就可窺見一斑。例如,目前地球上的動植物物種消失的速率較過去6500萬年之中的任何時期都要快上1000倍,大約每天有100個物種從地球上消失。20世紀以來,全世界哺乳動物中3800多種中已有110種和亞種滅絕,另外還有600多種動物和25000余種植物正瀕臨滅絕。生態學家指出,迄今為止,人類對生物多樣性的損害如要使其自然恢復至少要一億年以上。水污染使人類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人民的生存環境不斷惡化。據統計有17億以上的人沒有適當安全飲用水供應,30多億人沒有適當的衛生設備。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一項調查指出,在第三世界由水污染引起的疾病平均每天導致的死亡人數達2.5萬人。再如1983~1984年埃塞俄比亞因植被破壞、土壤流失形成的特大旱災使得100萬人因饑餓而死亡,1991~1992年,非洲大陸12個國家持續旱災,使得約3500萬人瀕臨死亡。因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重,中國古文明中心的發源地--黃河,目前年斷流最長達227天,與此同時,長江由于洞庭湖等大湖泥沙淤積加速,湖體面積和容量正逐年銳減,洞庭湖1825年面積約6000平方公里,1949年減少到4360平方公里,到1998年長江特大洪災時湖面面積僅為2653平方公里,據此縮減速度,洞庭湖將可能在不到200年的時間內成為又一個羅布泊,從中國自然地理圖冊上消失。目前,長江中下游防洪大堤也逐年升高,古時?quot;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悲劇在不遠的將來又將可能在長江重演。今年我國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多次發生的歷史上罕見的沙塵暴天氣,再次使得中國人感受到了環境破壞程度之深和距離之近。

全球環境惡化的直接后果就是經濟損失。據估計,我國每年因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2000億人民幣,這相當于20個唐山大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僅1998年長江洪水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1600億人民幣,而每年全世界因環境污染和破壞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不低于2.5萬億美元。因此,生態學家指出地球生態系統正在遭受地球有史以來最嚴重

的污染和破壞,全球十大環境問題已直接威脅著全人類的生存和文明的持續發展,生態危機已經超越局部區域而具有全球性質,來自于生態危機的威脅,已遠遠超過戰爭、瘟疫,保護地球家園已刻不容緩、迫在眉睫。

三 生態政治

生態危機的加劇使人類認識到,社會是身處自然環境中的社會,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具有辨證的雙重互動效應,自然生態環境是社會環境的基礎,社會又對自然環境有著深刻的正負效應。因此,到20世紀50、60年代全球環境問題在西方發達國家中日益成為一個敏感而重要的政治問題,生態政治理論也應運而生。生態政治理論認為,人類不僅是社會的人,同時也是受自然環境限制、約束的人,如果政治行為僅僅去把握人與人、人與社會間的社會屬性關系,而忽略自然生態規律對人的影響,甚至違背自然生態運行規律,以人類自身生態環境及資源的犧牲為代價,去達到少數集團、階級、國家的政治、經濟利益,那么整個人類最終將自掘墳墓,走向自我毀滅的絕境。覆巢之下,焉有安卵?因此,生態政治理論是站在全人類生存利益的高度上指導生態政治運動有序地進行,一定程度上講,它是超階級、民族、種族、國家界限的。

全球性環境問題導致了全球生態危機,生態危機又成為民眾生態政治運動的源動因和基礎,把環境問題作為政治范疇并納入政治家的視野,用全球性的環保聯盟來代替軍事、經濟聯盟,這是全球政治生活和政治戰略的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轉變。由于世界各國綠黨的參政,以及民眾生態政治運動的深入和范圍的擴大,使得各國政治和國際政治向新的方向發展,這就是目前國際及各國內部政治發展的生態化趨勢。

政治生態化的內涵--政治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化一詞目前經常出現,比如經濟生態化、教育生態化、科技生態化等。生態化是將生態學原則和原理滲透到人類的全部活動范圍內,用人和自然協調發展的理念去思考和認識經濟、社會、文化等問題,根據社會和自然的具體情況,最優地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政治是人類的政治,人類生存發展一刻也離不開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因此政治的發展與人類與自然存在著必然的內在聯系。

政治生態化這一概念在國內外還鮮為少見。所謂政治生態化,其實質是把生態環境問題提到政治問題的高度,進而使政治與生態環境的發展一體化,把政治與生態有機辨證地統一起來,最終促進全球政治與生態環境持續、健康和穩定發展。環境在宏觀上影響著政治區域的結構、功能和政治區域之間的相互作用,并制約著政治區域系統的運行以及政府高層決策者的政治舉措。因此,政治生態化的提出就是要正確地解決政治與環境的關系,把環境問題納入到政府決策、公民政治參與、國際政治行為和政治教育等過程中,使政治過程與生態環境的發展有機協調起來。這樣政治與環境的內在關系就成為政治生態化研究的核心內容。政治生態化所遵循的是公平性、持續性、協調性、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循環再生、生態平衡等生態學基本原則和原理。在當今世界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過程中,它將成為傳統政治發展的歷史轉折點,從而構成與生態文明時代相適應的新型政治生態觀,以推動世界經濟、文化、政治、生態環境間的協調發展,使人類戰勝生態危機,走?quot;人類中心主義的陰影,向生態中心主義轉變,步入生態文明時代。

生態文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對主體,人類的社會經濟必須繼續向前發展。同時,要清醒熟悉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和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與自然和諧共處中,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這就是人類社會的新的文明——生態文明。

人與自然和諧,從理論層面上看,它應是人與自然互相適應的辨證統

一、互動和諧;從實踐層面上講,它應有人與自然雙方均處于既被改造又應保護的關系之中。歷史經驗表明,當人

類與自然處于平等、互利、和諧關系的時候,自然也能為人類提供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環境。正如恩格斯指出:“我們不要過分沉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經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總之,人類社會是在熟悉、利用、改造和適應自然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的,人與自然和諧的歷史演變是一個從和諧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諧的螺旋式上升過程人類要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生態文明所提供的基本觀念是全球生態環境系統整體觀念和系統中諸因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觀念。人類與自然是一個相互依存的整體。以損害自然界的生物種群來滿足人類無節制的需求,只能導致整個生態環境資源的破壞和枯竭,最終危害人類自身。因此,生態文明要求人類重新熟悉自身與自然的關系。從自然的角度說,人與自然是平等關系,而不是主從關系,更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在評價自然物種的非經濟價值時,要承認物種有其自身天然生存的權利。人類要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否則必然會遭到自然的復。

價值觀的革命。生態文明的提出,是人類開始意識到自己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的價值觀并不能僅僅以人本身為最終目標,人類的功利和幸福不能逾越自然所答應的范圍。人類只有在與自然協調和諧相處的前提下,才能獲得真正持續、健康的功利與幸福。但是,功利

與幸福及其程度的界定又是由人的價值觀所決定的。生態文明是人類價值觀必然的選擇。 保護生態環境是倫理道德的首要準則。生態文明的倫理道理是以維護地球生態環境系統正常運轉,保護自然生態的良好狀態為倫理道德的首要準則,人類其他的一切行為,首先必須以服從這一道德準則為前提。重新學習在地球上生活的藝術,生態先于一切,離別傳統的“物質主義”,這是生態文明條件下,生態倫理道德的主題。

生態文明是社會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明發展結構理論把生態環境資源作為社會結構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政治、文化“三領域”框架中加上“生態環境”,建立起“四領域”的總體框架,因為美麗的地球生態環境是人類文明繁榮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人類文明必須把保持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的正常運轉作為其重要標志之一。

確立生態文明的新理念,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是一種崇高的社會理想,實現這種理想需要我們在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思想觀念等方面進行變革、創新,這是一項艱巨、持久的挑戰性工作。在新世紀,我們要把這種理想作為指引經濟社會發展的燈塔,積極探索,大膽實踐,不斷推陳出新,實現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新飛躍。

當代生態文明理念的產生,不僅引起人們自然觀的新變化,也延伸到社會政治經濟方面。許多人都意識到,生態不僅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社會政治經濟方面,甚至還存在于精神心理方面。許多人除了研究自然生態之外,還研究社會生態、政治生態、經濟生態,而且提出了精神生態的概念。還有人提出,生態文明在當代,應該成為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并列的四大文明。因此,生態文明將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并正在從理論形態向實踐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71年版,P519。

參考文獻:

1、何懷宏主編:《生態倫理——精神資源與哲學基礎》,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

2、路甬祥:把握人與自然關系實質深入探討和諧發展規律,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組:

2004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32、李景源、楊通進、余涌:論生態文明,《光明日》2004年04月30日。

3、傅治平:和諧社會導論,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4高中華.環境問題抉擇論——生態文明時代的理性思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135政府政治行為的生態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圣誕節小學生作文下一篇:水滸傳閱讀推進課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