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新中國成立后十大成就

2023-05-14

第一篇:新中國成立后十大成就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成就

光輝的足跡

60年,光輝歲月彈指揮間,60年,中華大地滄桑巨變。

2009年,我們偉大的祖國迎來了她的60歲生日。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飽經戰爭滄桑與落

后苦難的中國人民終于重新站起來了!中國像一只巨龍一

樣,以一個大國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東方!

那時的中國,民生凋敝,經濟嚴重落后,國家事業百

廢待興,政府和人民面對一個滿目瘡痍的中國面孔,并沒有

畏縮,勇往直前,僅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就恢復了國民經濟,涌現出一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

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

業生產已經超過歷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國那時還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許多工業產品的人均擁有量遠遠低于發達國家。

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開始編制發展國民經濟的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3年開始執行,它成為我國工業化的起點。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時,我國的工業化水平是極低的。出行用的自行車,人們叫它“洋馬”,點火用的火柴,人們叫它“洋火”,釘東西用的釘子,人們叫它“洋釘”。因為那時的中國人沒有見過這些新奇的東西,也不會造,都是從西洋傳過來的。那個艱苦的年代,我沒有經歷過,但從我看過的資料片中完全能夠體會,當時的中國人民依舊生活在極端貧窮之中。

光陰如水,歲月如梭。時光來到了2009年,我正在電視機前,收看著中國第三個南極科考站落成的新聞。又是一個重大成就,我開始浮想聯翩,我想起了祖國成功舉辦了第二十九屆夏季奧運會,想起鳥巢,想起了奧運健兒們的英姿,我想起了祖國接連成功發射了神州五號、六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想起太空,想起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航天領域舉足輕重的一員,我想起了改革開放整整三十年里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保持年均10%的增幅,想起中國國力,想起中國已經成為這個世界綜合國力第六的國家,想起新中國成立的這一甲子中國的國際地位迅速的、不斷地提升,想起新中國歷史,想起了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光輝的足跡!

建國60周年手抄報資料

1950年 土地改革運動開始;鎮壓反革命運動開始;10月 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2年 土地改革完成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行 ;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 ;1954年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頒布

1956年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我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1957年 中國共產黨進行整風,反右派斗爭開始

1958年 “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9年 “反右傾”斗爭

1964年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1971年 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

聯合國恢復我國合法席位

1972年 中美、中日關系開始正?;?/p>

1976年 四五運動

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98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87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9月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9年12月20日 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

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快了我國的對外開放,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并使之國際化。

2003年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安然著陸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 。并于2005年10發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

鐵路進藏:西藏鐵路已經全面開工建設,實現了世界屋脊一小段西藏歷史一大步

2004年第28屆奧運會我國體育健兒在奧運會上取得優異成績

解決了13億人口的溫飽問題,基本上實現了小康水平,

中國GDP:13年跨越10個萬億元臺階,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

2008:成功舉辦奧運

第二篇:論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輝煌成就

摘要:從建國到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經歷著嚴峻的考驗,特別是“浮夸風”和“文化大革命”的兩個重大政治錯誤,使我國綜合國力不僅沒有前進,反而倒退了幾十年。但隨著1978年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軍事、經濟、政治、文化、科技創新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關鍵詞:日新月異

正文:

最近看了《建國大業》這部電影,使我感悟頗深,使我回想起中國六十年走過的輝煌歷程!作為中國人,要為中國的崛起而驕傲、自豪!

下面我針對我國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創新等幾個方面,淺談一下我的見解:

首先,我要主談的第一個問題是軍事。因為我國的開創者毛主席曾提出“槍桿子里出政權“的著名論斷??v觀各國崛起和我國的歷史,哪個政權的成立能擺脫這一個論證呢?從遠在法國的巴黎大到獨立民主的巴西,從海上崛起的英國到后起之秀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從宣傳自由的美利堅合眾國到我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冥冥之中不就是論證了這一點。

于是站在鮮血與革命的城墻上,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終于可以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飽經戰爭滄桑與落后苦難的中國人民終于重新再站起來了,從此,中國人民邁著巨大的步伐,意氣風發的走在社會主義大道上。此時,我國便把閱兵列為國慶大典的一項重要內容。從1949年到2009年,我國共舉行了14次國慶閱兵。特別是今年的國慶閱兵,讓我看到中國的繁榮富強!中國終于真正的走上了國際剪輯的舞臺。

斗轉星移,六十年后的中國已有了巨大的改觀,軍事實力的裝備更是有了質的飛躍!建國之初,我軍武器裝備品種繁多,陳舊落后,如槍炮有110種、82種口徑,卻產自20多個國家,主要有沖鋒槍、輕機槍、重機槍、輕迫擊炮、重迫擊炮等。在開國大典的閱兵也不過展示了75毫米野戰炮、105毫米榴彈炮、37和57 毫米的高炮等,以及P-51型殲敵機、蚊式轟炸機、PT-19型教練機、L-5型通信觀察機。

更有甚者,由于有些武器是在戰爭中從敵人手中奪過來的,因此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步兵武器多,而海軍、空軍和陸軍特種部隊的武器裝備少,陳舊落后。尤其是飛機、軍艦更是少的可憐,坦克、大炮也為數不多。更可談的是當時的60架飛機卻有10多個機種,有的已破舊不堪,有的已缺少零件。簡直連現在的淘汰機還不如!但這已是我國當時的全部先進的軍事力量了、

見過會后,經過十年的迅速發展,再加上蘇聯這位老大哥的指導,我國軍事已有相當的規模。于是在1959年,赫魯曉夫前來觀禮之際,特意開始了十周年大閱兵:迎風招展的八一軍旗引導著軍事學院的步兵、炮兵、工程兵、坦克兵、航空兵、鐵道兵、海軍等學校的隊伍,在受檢閱部隊的裝備中,已有新式的自動步槍、大炮、坦克、高速度噴氣式殲敵機等,而且這些都是中國自己制造的!當時的海軍力量也已經是一致擁有大量艦艇、潛艇、和海軍航空兵、海岸炮兵等兵種的強大海防力量!但是我國當時在核武器方面還沒有重大突破,尤其在“原子彈”和“氫彈”上,還處于探索階段。

然而在這舉世矚目、繁榮富強的祖國母親60華誕之時,2009年10月1日開始了盛況空前、振我國威的閱兵盛典:

在天安門城樓前,我軍英勇部隊以強大的陣容,雄偉的氣勢,精良的裝備,高昂的士氣,向世界展示了新時期的我國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巨大成就,展示了我軍一流的組織領導、一流的武器裝備、一流的訓練成果和一流的精神風貌!“四個一流”展示了人民解放軍蓬勃向上、開拓進取的良好印象。這次檢閱不僅編隊多,展示的武器裝備多,而且是對我國特色武器力量精銳之師的一次莊嚴檢閱。這次檢閱要素職權、裝備之多、兵種專業之廣,史無前例的奉獻出我國最高水平的閱兵盛典!

其次,展望我國政治和經濟在這六十年的變化。剛剛誕生的中國,首先面對的就是國際問題,聯合國五大常委的確立成了我國的首選目標!當然,內憂外患的現實也不得不令我國領導人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落后就要挨打”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一定要走出去!封建鎖國只會讓我國更加讓我國更加落后,何談實現共產主義的中國!但隨著1991年蘇聯解體,共產主義缺少了領路人,在摸索中前進,中國又一次面臨了一次重大災難—文化大革命!十年的時間不僅沒能使中國前進一步,倒是倒退了幾十年。尤其是“浮夸風”對我國經濟給以致命的一擊!經濟上的屈辱也在人民心中根深蒂固!例如:在人民心中把自行車叫做“洋車”;火柴稱作“洋火”;釘子叫做“洋釘”。雖然隨著我國經濟、教育的提高,但仍然不能徹底改變這種屈辱的說法。如今想來,都發人深思啊!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政治的覺悟給經濟帶來革命。特別是2001年11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當然,加入世界組織,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因為要使處于第三世界的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在一個相對和諧穩定的國際環境下,以平等的條件參與國際競爭,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優勢逐漸體現出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的高速發展,政治地位的提高,多方面的因素都正體現著中國邁向世界列強的行列!

現在隨著中國經濟的綜合提高和發展,面對一次次的嚴峻挑戰,我國卻給世界以完美的答復:2003年的非典和手足口病,2008年的雪災,震驚中外的汶川大地震,奧運圣火的攔截,藏獨分子的猖獗,2009年的新疆715事件等災難,我國都憑借著綜合國力的繁榮強盛換上了完美的句號。

如今,60年,彈指一揮間,舊中國的千瘡百孔,民不聊生的歲月已經過去。迎來的是我國政治經濟的提升,國際地位越來越高,綜合國力的增強等都在向世人昭示著:中國是一條東方騰起的蛟龍。

再者,我要品味中國這60年的文化內涵。五千年的豐富文化給了我們繁榮昌盛的機會,但那已成為歷史。加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折磨,八國聯軍的燒殺搶掠,解放戰爭的破壞等情況,還有科技水平的落后,我國建國之初基本上沒有什么科技文化之談。面對一片滄桑的景象,可謂百廢待興,但是英勇奮斗的中國人民并沒有因此羈絆了自己前進的步伐。

在科技文化方面上,我國已從建國之初依賴別人到獨立自主、自主創新!起初由于偉大的領袖毛澤東的領導錯誤,導致了“浮夸風”和“文化大革命“兩大致命錯誤,使很多有志之士郁郁不得志,甚至自殺,有知識的人到得到批判。在無知紅衛兵的破壞下,科教事業已成無談之處,隨著新一代領導人集團的上臺,粉碎了”四人幫“,并于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并且高考制度的回復,是中國的人才培養重新步入了健康發展軌道。據了解,恢復高考的二十多年里,中國已經有1000多萬名普通本科、??飘厴I生和近60萬研究生陸續走進工作崗位。從此迎來了中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春天。

在體育文化方面上,我國有著日新月異的突破。自從1984年4月許海峰在美國洛杉磯運動會上得到中國的第一枚金牌,突破了我國奧運會“零”的記錄。從此,我國為了發展自己在體育方面的成就,并專業設立了體育部門。于是新中國成立之初極度落后的體育事業開始艱難起步!直到 2001年7月13日,隨著沙馬蘭奇的一聲莊嚴的宣布:BEIJING!中國人笑了、哭了!我們終于圓了我國人民百年的夢想!因為我們將相聚在北京,迎接新一輪的奧運。經過7年的努力,2008年我國一舉成功。我國憑著100枚金牌位居世界第一。100枚金牌也是我國人民一百年的夢想啊!同時,我國又以閉幕式的精彩表演、賽事組認真的工作、志愿者貼心的服務、美輪美奐的場館設施和中國人民良好的精神風貌,給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贏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更是我國人民收獲了一筆豐富物資精神財富。

六十年來,從新中國成立之初極度落后的體育事業的艱難起步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體育在全面進步,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體育大國;也是向世界昭示著中華民族正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東方,中國正滿懷豪情走向光明燦爛的未來!此時的中國健兒也以堅忍不拔的意志和頑強的拼搏精神去迎接更加輝煌的明天,爭取在體育事業上畫上自己圓滿的句號。

最后,我要論述我國這六十年的科技創新技術。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由于我黨建國之初沒有認識到科技創新的重要性,導致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走了很多彎路。直到鄧小平等新一代的領導集體走上歷史舞臺,1978年便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產里“的重要論斷和改革開放兩個重要決策,而且在1988年鄧小平有重申請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從此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方向展翅翱翔,中國插上了改革開放的翅膀,綜合國力的迅速增強,人民的生活質量年年提高,日新月異的變化更是令世界矚目。特別是1977年的恢復高考制度給我國的科研事業和人才需求以取之不盡的源泉!有了大量的的人才做后盾,接下來的歲月里,在科技創新上有了飛速的發展!

如今的中國仍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把握住人才知識的競爭,使第一生產力”的科學技術承載社會和諧發展的價值,促進人的自由和人極為關系的改善,促進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促進社會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從而使科學技術實現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人文技術價值。使我國更早的步入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行列!

2009年,世界的東方,中國,日新月異,一片欣欣向榮、輝煌發展的新貌!60年改革開放的歲月征程,60年的滄桑巨變,中國再也不是唯他國任人宰割、馬首是瞻的中國!中國的今天是一個嶄新的起點,明天又將是一幅宏偉藍圖。我堅信:明天的中國將在世界的歷史舞臺上留下輝煌的一頁!

第三篇:新中國成立 70 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

滄桑巨變七十載 民族復興鑄輝煌

新中國成立 70 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一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 70周年。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迎難而上,開拓 進取,奮力前行,從封閉落后邁向開放進步,從溫飽不足邁向全面小康,從積貧積弱邁向繁榮富強,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類發展史上的偉大奇跡,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正闊步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

一、從一窮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和國際

影響力實現歷史性跨越

新中國成立 70 年來,我國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綜合國力與日俱增,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幅提升,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增強。

(一)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經濟總量連上新臺階。新中國誕生時,我國經濟基礎極為薄弱。195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僅為 679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 119元。經過長期努力,1978 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到 3679億元,占世界經濟的比重為1.8 ,居全球第11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1986年經濟總量突破 1萬億元,2000年突破 10萬億元大關,超過意大利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

2010年達到 412119億元,超過日本并連年穩居世界第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綜合國力持續提升。近三年,我國經濟總量連續跨越 70萬、80萬和 90萬億元大關,2018年達到900309億元,占世界經濟的比重接近16 。按不變價計算, 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比1952年增長175倍,年均增長8.1 ; 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長9.4 ,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

2.9 左右的年均增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18 左右,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2018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 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二)財政實力由弱變強,外匯儲備大幅增加。建國初期,我國財政十分困難。1950年全國財政收入僅為 62億元, 1978年增加到 1132億元。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快速發

展,財政收入大幅增長,1999年全國財政收入首次突破10000億元。進入新世紀后,財政收入實現連續跨越,2012年達到117254億元。黨的十八大以來,財政收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2018年達到 183352億元。1951—2018年全國財政收入年均

增長12.5 ,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長13.6 ,為促進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上世紀50—70年代,我國外匯儲備相當緊張,1952年末外匯儲備

只有 1.08億美元,1978年末也僅為 1.67億美元,居世界第

38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匯儲備穩步增加,2006年末突破 1萬億美元,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一位。2018年末,外匯儲備余額為 30727億美元,連續 13年穩居世界第一。

(三)國際地位顯著提升,影響力日益彰顯。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受外來封鎖等影響,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家 的經濟交往較少。上世紀 50年代,與前蘇聯東歐國家一度開展交流;70年代,我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與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交往明顯擴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融 入國際社會,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愈加重要的作用。1980年 4

月和 5月,我國先后恢復了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合法席位;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2003年以來,我國與亞洲、大洋洲、拉美、歐洲等國家和地區先后建設自貿區,目前已與 25個國

家和地區達成了 17個自貿協定,促進了我國與世界各國的互利共贏。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推動共建“一帶一 路”,得到 16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 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參與以 WTO改革為代表的國際經貿規則制定,在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貢獻了中國智慧, 展現了大國擔當。

二、從結構單一到百業興旺,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

新中國成立 70年來,我國農業基礎作用不斷加強,工業主導地位迅速提升,服務業對經濟社會的支撐效應日益突出,三次產業發展趨于均衡,經濟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 可持續性不斷增強。

(一)農業生產條件持續改善,綜合生產能力快速提升。 建國初期,我國農業生產基礎單薄,“靠天吃飯”現象明顯,

糧食產量較低。上世紀 60—70年代,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推進了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化,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糧食總產量由 1978年的 30477萬噸增加到 2012年的 61223萬

噸,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由 1978 年的 1397 億元上升到 2012

年的 86342億元。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機械化程度持續提高,主要農產品產量穩定增長,其中谷物、肉類、花生、茶 葉、水果等產量持續位居世界第一?;厥?70年,我國糧食

總產量由 1949年的 11318萬噸提高到 2018年的 65789萬噸,

農業機械總動力由 1952年的 18萬千瓦提高至 2018年的 10

億千瓦,全國耕地灌溉面積由 1952年的 1996萬公頃擴大到

2018 年的 6810 萬公頃,有力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

(二)工業體系逐步完善,多項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 建國之初我國工業部門十分單一,只有采礦業、紡織業和簡單加工業,大量工業產品依賴進口。新中國成立后,拉開了我國工業化的大幕,上世紀 50—70年代我國初步建成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為之后的工業發展打下了寶貴基 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發展進入騰飛期,2012年工業增加值比 1978年實際增長 38.2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工業生產能力日益增強,并逐步向中高端邁進。2013—2018 年,我國高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 11.7 和9.5 。目前,我國已成為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20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制造業增加

值自 2010年起穩居世界首位。2018年,我國原煤產量為 36.8

億噸,比 1949年增長 114倍;鋼材產量 11.1億噸,增長 8503

倍;水泥產量 22.1億噸,增長 3344倍。電子信息產業應運而生,實現快速發展。2018年,移動通信手持機和微型計算機設備產量分別達到 18.0億臺和 3.1億臺。

(三)服務業蓬勃發展,滿足生產生活需求能力不斷提高。建國初期直至上世紀 70年代,生產資料行業優先發展,

服務業發展相對緩慢。1952 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僅為 195

億元,到 1978年也只有 905億元。改革開放以來,服務業隨市場繁榮而日益興旺,進入發展快車道。2018年,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 469575億元,比 1978年實際增長 51.0倍,

年均增長10.4 。其中,交通運輸業、批發和零售業、房地產業和金融業增加值分別年均增長9.0 、10.1 、10.3 和

12.0 。黨的十八大以來,服務業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并行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成為保障就業、穩定經濟的重要力量。

(四)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從以依賴單一產業為主轉向 依靠三次產業共同帶動。建國初期,我國農業占比較高,工業和服務業相對薄弱。1952年,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50.5 、20.8 和28.7 。上世紀

50—70年代,隨著工業化建設推進,第二產業比重不斷提升。

1978年,第一、二、三產業比重分別為27.7 、47.7 和24.6 。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農業基礎鞏固加

強,工業和服務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2012年,第三產業比重達到45.5 ,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工業、服務業協同發展。2018年,第一、二、三產業比重分別為7.2 、40.7 和52.2 ,

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2 、36.1 和59.7 。

三、從瓶頸制約到優勢支撐,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實現重大飛躍

新中國成立 70 年來,我國交通郵電快速發展,基礎產業地位不斷鞏固,能源供給能力穩步提升,基礎設施加快建設,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一)交通運輸發展成就斐然,綜合運輸網絡四通八達。 建國初期,我國交通十分落后。建國 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運輸體系建設逐步加快,交通網絡日益完善, 運輸能力和效率明顯提升。交通線路長度隨現代化建設成倍增長,2012 年末,我國鐵路營業里程和公路里程分別比 1978

年末增長 0.9倍和 3.8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綜合運輸大通道基本貫通,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服 務保障能力大幅提升。2018年末,我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

13.1萬公里,比 1949年末增長 5倍,其中高速鐵路達到 2.9 萬公里,占世界高鐵總量60 以上,以“四縱四橫”為主骨架的高鐵網基本形成;公路里程 485萬公里,增長 59倍, 其中高速公路從無到有,2018年末達到 14.3萬公里;內河航道里程12.7萬公里,增長72.7 ;定期航班航線里程838

萬公里,比 1950 年末增長 734 倍。

(二)郵電通信水平全面提升,現代信息通信體系加快構建。建國初期,我國郵政通信發展水平很低,郵路總長度僅為 70.6萬公里,長途明線僅為 14.6萬對公里。建國 70 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郵電通信業規模不斷擴大,電信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信息化網絡化后來居上。2018年末, 全國郵政營業網點 27.5萬處,比 1949年末增長 9.4倍;郵

路總長度985萬公里,比1978年末增長103 ;光纜線路總

長度達 4358萬公里。黨的十八大以來,郵電通信全面發展,

“寬帶中國”建設加快實施,2018年移動寬帶用戶達 13.1 億戶,已基本建成全球最大的移動寬帶網,大數據、云計算、 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方興未艾,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建設。

(三)能源供給能力大幅提升,基礎保障作用日益增強。 建國初期,我國能源供給嚴重短缺。1949年,我國能源生產總量只有 0.24億噸標準煤,遠遠滿足不了國內需求。經過

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斷努力,我國能源供給能力明顯增強,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能源供給體系。2018年我國能源生產達到 37.7億噸標準煤,比 1949年增長 158倍。2018年

末,全國發電裝機容量 19億千瓦,比 1978年末增長 32.3 倍。黨的十八大以來,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清潔能源利用大幅增加,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持續擴大, 天然氣、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等清潔能源生產比重從 2012

年的15.3 上升為2018年的23.5 ,我國成為全球非化石能源的積極引領者。

四、從城鄉分割到統籌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呈現新格局

新中國成立 70 年來,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穩步實施,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逐步形成,不同地區比較優勢有效發揮,從東到西、從南到北舊貌換新顏。

(一)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城市建設多姿多彩。建國 初期,我國城鎮化水平很低,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僅為

10.6 。1978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也僅為17.9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2018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9.6 ,比1978年末上升 41.7個百分點。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戶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證制度推進實施,農民工市民化程度不斷提高。2018 年末,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3.4 ,比2012年末提高8.0 個百分點。伴隨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逐步加速,城市數量持續增加,城鎮網絡體系不斷完善。1949—2018年,城市數量由 132個發展到 672個,其中地級以上城市由 65個增加到297個,縣級市由 67個增加到 375個;建制鎮由 2000個左右增加到 21297個。

(二)農村建設成效顯著,鄉村面貌煥然一新。建國初 期,我國農業生產方式十分落后。隨著人口較快增長,農民 溫飽問題長期未得到解決,農村建設相對滯后。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在積極推進城鎮

化發展的同時,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加強,農村交通、通信明顯改善。據測算, 2018年,全國農村地區有99.9 的戶所在自然村通公路,

99.9 的戶所在自然村通電,99.7 的戶所在自然村通電話,

98.1 的戶所在自然村能接收有線電視信號,95.7 的戶所在自然村已通寬帶。黨的十八大以來,鄉村振興戰略穩步實施, 美麗宜居鄉村加快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2018年,全國農村地區有65.3 的戶所在自然村飲用水經過集中凈化處理,83.6 的戶所在自然村垃圾集中處理。

(三)區域經濟聯動發展,新的增長極增長帶蓄勢崛起。 建國初期,我國地區差距很大,工業基礎薄弱,且都集中在“廣(州)大(連)上(海)青(島)天(津)”等沿海城市。上世紀 50—70年代,在工業化建設中,生產力布局逐步變化。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振興、東部率先發展等地區協調發展戰略統籌推進,區域發展新空間不斷拓展。2018年,東部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為52.6 ,比1978年上升9.0個百分點。中西部后發優勢不斷顯現。2018年,中部、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為21.1 和20.1 ,分別比2000年提高1.9和2.7個百分點。黨的十八大以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等一系列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扎實推進,新的經濟增長極加快形成。

五、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對外開放,國際合作和經貿

往來發展成就舉世矚目

新中國成立 70 年來,我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與世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 抓住全球化機遇,從大規模“引進來”到大踏步“走出

去”,再到共建“一帶一路”,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顯著拓展。

(一)貿易大國地位日益鞏固,貨物貿易規模躍居世界首位。建國初期,我國外貿落后失衡,進出口規模十分有限。1950年,貨物進出口總額僅為 11.3億美元。上世紀 50—70 年代,進出口略有擴大但仍處于較低水平。1978年貨物進出口總額為 206億美元,居世界第 29位。改革開放以來特別

是 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對外貿易快速發

展。2018年,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 4.6萬億美元,比 1978

年增長 223倍,連續兩年居世界首位;服務進出口總額 7919

億美元,比 1982年增長 168倍,居世界第 2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定支持多邊貿易體制,積極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多邊經貿關系和區域經濟合作全面發展,共建“一帶一路”效果顯現。2016—2018年,我國與“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貨物進出口增速持續快于全部進出口。

(二)引進外資大幅增加,日益成為吸引全球投資的熱土。建國初期直至上世紀 70年代,我國利用外資渠道單一、規模很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市場準入不斷放寬,投資環境持續優化,引進外資規模大幅增加。2018年,我國實際使

用非金融類外商直接投資 1350億美元,比 1983年增長 146

倍,年均增長15.3 ,連續兩年成為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

1979—2018年,累計吸引非金融類外商直接投資 20343億美元。其中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全面落實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引進外商直接投資領域不斷拓展,服務業逐漸成為外商投資的新熱點,服務業吸收外資占比2018年達68.1 。

(三)對外投資層次和水平不斷提升,參與國際分工能

力明顯加強。建國以來至上世紀 70年代,我國只有少數企業開展對外交流。改革開放以來,外貿迅速發展,帶動了企 業逐步走出去。進入新世紀,我國企業對外投資步伐明顯加快。2018年,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 1205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41.3倍,年均增長28.4 。黨的十八大以來, 共建“一帶一路”促進了設施聯通和貿易暢通,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 56個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 2018年為 156億

美元,占非金融類對外投資總額的13 。

六、從發展落后到創新驅動,科學教育事業欣欣向榮

新中國成立 70 年來,我國科技教育事業不斷發展,教育普及程度逐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人才隊伍日益壯大,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

(一)科技實力顯著增強,重大成果不斷涌現。建國初 期,我國科技發展水平落后,科研人員和機構短缺,全國科 技人員不超過 5萬人,專門科技機構僅有 30多個。上世紀

50—70年代,我國自力更生發展科技事業,國防工業和國防科技體系初步建立,取得了“兩彈一星”等重大成果,但科技總體水平仍然明顯落后于發達國家。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科教興國戰略實施,科技體制改革深入推進,一系列重大科技計劃出臺,產學研結合不斷強化,科技領域投入持續增加, 帶動創新產出不斷擴大。2018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 19657億元,比 1995年增長 55.4倍;與國內生產總

值之比為2.18 ,比1995年提高1.61個百分點,超過歐盟

15 國平均水平。2018 年末,全國有效專利達 838 萬件,其

中境內有效發明專利 160 萬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

11.5件。我國自 2013年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 研發人員總量、發明專利申請量分別連續 6年和 8年居世界首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科學、深海探測、超級計算、衛星導航等諸多領域取得重大成果,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效不斷顯現。

(二)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總體水平躍居世界中上行列。建國初期,我國教育水平低下,人口文化素質差,學齡兒童入學率只有20 左右,全國80 以上人口是文盲。上世紀 50—70年代,我國重視發展基礎教育。1978年,基本普及小學教育,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5.5 ;1982年,文盲率降至22.8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進入全面發展時期, 義務教育不斷完善,高等教育逐步加強,國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2018年,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4.2 ;普通本專

科在校學生 2831萬人,比 1978年增長 32倍;15歲及以上

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 1982年的 5.3年提高到 9.6年。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事業取得新的歷史性進展,總體發展水平躍居世界中上行列,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初步建立。2018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到48.1 ,高于中高收

入國家平均水平;中等職業教育學校達到 10340所。教育事業發展有效提升了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量人才資源。

七、從相對滯后到全面進步,社會事業繁榮昌盛

新中國成立 70年來,我國大力促進各項社會事業發展, 公共文化服務能力不斷增強,醫療衛生體系逐步完善,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碩果累累,環境保護日益加強,人民群眾獲得感顯著提升。

(一)文化事業不斷繁榮,國家軟實力明顯增強。建國初期,我國文化事業發展落后,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廣播、圖書、報紙等嚴重不足。上世紀 50—70年代,社會主義文化在曲折中發展,總體上仍難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 要。改革開放以來,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體系逐步建立,文化事業實現快速發 展。2018年末,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 3173個,比 1949年增

長56.7倍;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9.3 ;全年出版

各類圖書 95億冊(張),比 1950年增長 34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共同發展,文化軟實力逐

步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漢語學習熱潮在眾多國家興起。2018年末,全球 154個國家(地區)建立了548所孔子學院和 1193個孔子課堂。

(二)醫療衛生長足進步,國民健康水平持續提高。新 中國成立前,中國人曾被稱為“東亞病夫”。建國初期,我 國醫療衛生水平很低,且大部分醫院集中在城鎮。上世紀50—70年代,經過努力,我國公共衛生體系初步建立。1978

年末,我國醫療衛生機構 17 萬個,床位數 204 萬張,衛生

技術人員 246萬人,但醫療衛生事業總體水平依然不高。改革開放以來,公共衛生領域投入不斷加大,醫療科技水平迅速提高,醫療衛生體系建立健全。2018年末,全國共有醫療衛生機構 99.7萬個,比 1949年末增長 271倍;衛生技術人

員 952萬人,增長 17.8倍。疾病防控能力明顯增強,居民健康狀況顯著改善。黨的十八大以來,醫療、醫保、醫藥事業深入發展,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分級診療制度逐步建立,全民醫保體系加快健全,為人民健康撐起牢固保障網,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成效顯著。居民預期壽命由建國 初的 35歲提高到 2018年的 77.0歲,嬰兒死亡率由建國初的 200‰下降到 2018年的 6.1‰,居民健康水平總體上優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三)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競技體育迭創佳績。建國初期,我國體育發展與國際水平差距較大。上世紀 50—70年代,群眾性體育活動廣泛開展,競技體育取得突破。1956年,

舉重運動員陳鏡開成為新中國第一個打破世界紀錄的運動員。1959年,容國團成為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界冠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體育事業取得長足進步。1984年,新中國首次參加在洛杉磯舉辦的夏季奧運會,實現了中國奧運史上金牌“零”的突破。2008年,北京成功舉辦了第 29屆夏季奧運會,我國體育代表團所獲金牌數首次位列奧運會金牌榜首。1949—2018年,我國運動員共獲得世界冠軍 3458個。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黨的十八 大以來,體育產業快速發展,各種健身場所迅速興起,有力促進群眾體育運動開展。近年來,全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 到 1.6平方米以上,近 4億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我國運動員在各項國際比賽中捷報頻傳。

(四)環境保護從無到有,生態文明建設日益加強。上世紀中葉起,環境保護發端于工業化國家。我國從上世紀 70 年代起就重視環境保護特別是“三廢”(廢水、廢氣、廢渣) 等污染物治理。1972年,我國參加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 之后成立了一批環境保護相關機構。改革開放后,上世紀 80 年代我國將環境保護列為基本國策,90年代制定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打響,改善環境質量取得突出成效。2018年,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為22.1 ,比1978年提高15.5個

百分點;全國首批實施《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 74 個城市

PM2.5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42 ,二氧化硫平均濃度下降

68 ;十大流域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比2013年下降2.1個百分點。

八、從溫飽不足邁向全面小康,人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

變化

新中國成立 70年來,我國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生產目的,

在發展生產的同時不斷改善民生,積極擴大就業,努力增加居民收入,逐步提供社會保障,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實現 總體小康,正在邁向全面小康。

(一)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結構逐步改善。新中國 成立前,經濟凋敝,城鎮勞動力多數處于失業狀態。1949年末,全國城鄉就業人員 18082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僅有

1533萬人,城鎮失業率高達23.6 。上世紀50—70年代,通過積極發展經濟,我國就業狀況逐步改善。1978年末,我國就業人員達到 40152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 9514萬人。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發展和就業優先政策實施,我國就業總量大幅增加,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2018 年末,我國就業人員增加到 77586萬人,其中第二、三

產業就業人員占比分別為27.6 和46.3 ,比1952年末分別

提高 20.2和 37.2個百分點。黨的十八大以來,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有效激發市場活力,促進新興就業崗位不斷涌現,第三產業、中小微企業和

民營經濟成為吸納就業的主渠道,就業形勢穩中向好。2013—2018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連續 6年超過 1300萬人。

(二)居民收入持續增加,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新中國成立之初,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很低。195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 98元,人均消費支出僅為 88元。由于人口增長快,積累和消費關系不合理等原因,197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僅為 171元,人均消費支出為 151元。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帶動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升。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 28228元,比1978年實際增長 24.3倍。隨著收入較快增長,居民消費能力顯著提升,消費結構升級趨勢明顯。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 19853元,比 1978年實際增長 19.2倍;全國

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8.4 ,降低35.5個百分點。家電、汽車等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大幅增加,居住條件顯著改善。2018年, 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家用汽車、彩色電視機擁有量分別達 41.0輛、121.3臺,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家用汽車、彩色電視機擁有量分別達 22.3輛、116.6臺,比改革開放初期大幅增加。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連續多年快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 小,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 2018年已下降至 2.69。

(三)社會保障不斷加強,織就廣覆蓋的民生安全網。

建國初期,我國社會保障尚屬空白。上世紀 50—70年代, 開始由國家和單位對城鎮職工提供勞保等一定福利,并由集

體對農民實行少量保障。改革開放以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覆蓋面持續擴大,待遇 水平穩步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加快構建,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高。2018年末,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 41848萬人,比 1989年末增加 36138

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 19643萬人,比 1994年末增加 11675

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 23868萬人,比 1994年末增加 22046

萬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過 9億人,醫療保險覆蓋超過 13 億人,基本實現全民醫保。

(四)貧困人口大幅減少,對全球減貧事業貢獻巨大。新中國成立前,國家積貧積弱,人民貧困如洗。上世紀 50—70 年代,城鄉居民生活有所改善,但農村貧困問題始終突出。按照 2010年標準,1978年末我國農村貧困人口 7.7億人,

農村貧困發生率高達97.5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業、農村改革不斷深入和扶貧開發大力推進,我國貧困人口大幅減少。2012年末我國農村貧困人口下降至 9899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降至10.2 。黨的十八大以來,扶貧力度進一步加大,精準脫貧政策陸續出臺,尤其是脫貧攻堅戰大力推進, 貧困人口脫貧明顯加快。2018年末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至1660萬人,過去 6年共減少 8239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下

降至1.7 ,過去6年下降8.5個百分點。我國農村從普遍貧

困走向整體消滅絕對貧困,成為首個實現聯合國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對全球減貧貢獻超過70 。

風雨砥礪不忘初心,春華秋實繼往開來。70年披荊斬棘, 70年風雨兼程,我們的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還是在世界歷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動地的奮斗史詩。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要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勠力同 心,奮斗不息,繼續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第四篇:鯤鵬展翅九萬里新中國成立70周年民航發展成就綜述

飛天,人類的夢想。對于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來說,這一夢想不僅因為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顯得浪漫多彩,更因為歷代民族精英、志士仁人的不懈追求和犧牲奉獻顯得愈發真切,可望而可即。歷史的天空,書寫著中國民航人的雄心壯志與理想追求。

從“嶺外音書絕”到天涯咫尺、天塹通途,民航改變著人們的時空觀念,改變著世界的面貌,改變著你我的生活。截至2018年年底,中國民航定期航班、航線已達4945條。2018年全年運輸總周轉量達到1206.53億噸公里,旅客運輸量達61173.77萬人次,貨郵周轉量達262.5萬噸公里,民航運輸規模連續14年穩居世界第二。70載崢嶸歲月,中國民航隨新中國騰飛,留下了一道道輝煌的航跡。

廣開航線網聯天下擴大開放深化合作

2017年5月5日,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大型噴氣式客機c919驚艷起飛,經歷1個小時20分鐘的飛行后完美落地。這是我國民航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刻,標志著國產大飛機技術歷經磨難取得了突破。

如同國產大飛機的首字母“c”一樣,中國民航的發展之路不是一條平坦的直線。

1949年11月2日,新中國民航正式成立,一周后,中國共產黨成功策動“兩航起義”。“兩航起義”歸來的大批技術和業務人員,成為新中國民航事業建設中一支主要的技術、業務骨干力量,他們為新中國民航事業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950年8月1日,“北京”號飛機在歡呼聲中從廣州起飛,經停漢口,用時7小時40分鐘抵達天津。“天津—北京—漢口—重慶”與“天津—北京—漢口—廣州”兩條航線的開辟,標志著新中國民航國內航線正式開通,掀開了民航史上“八一開航”的重要一頁。

再將目光投向70年前新中國民航的第一條國際航線。1950年7月1日,中蘇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成立。受當時條件所限,我國民航還不具備“飛出去”的能力,航線由蘇方執飛。

上世紀50年代,新生的共和國百業待興。但囿于國內政治、經濟、外交、技術等條件,中國民航只與蘇聯、朝鮮、緬甸、越南、蒙古、斯里蘭卡、老撾等鄰近國家簽定了通航協定,通航總里程僅有4000公里左右。

1965年3月下旬,周恩來總理率我國黨政代表團赴羅馬尼亞,參加時任羅馬尼亞共產黨總書記喬治烏·德治的葬禮,租用了巴基斯坦航空公司的飛機。在回國的路上,周恩來總理充滿期待地詢問身邊一位中國民航局的負責人:“什么時候才能坐上我們中國民航自己的飛機出訪?”

中國民航積極做好準備,等待著飛出去的機會。1965年6月,周恩來總理出訪坦桑尼亞等非洲六國。中國民航派出當時國內擁有的最先進的伊爾-18渦輪螺旋槳飛機執行這次重要的專機任務。首次遠航的伊爾-18專機,歷時14天,途經12個國家和地區,行程約4.5萬公里,經歷了重重磨難與考驗,終于凱旋。這是新中國民航一次里程碑式的遠航。

1964年4月29日,我們與友好鄰邦巴基斯坦通航。從此,西部的大門打開了,中國民航的飛機經巴基斯坦可以直接飛往歐洲和非洲。外電評說,中巴通航是世界航空史上“外交航空”的盛舉。

在被稱為地球第三極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多少年來,能夠在這里飛翔的只有被藏族人民頂禮膜拜的神鷹。然而,一只比神鷹更大、飛得更高、飛得更快、飛得更遠的鋼鐵之鷹飛來了,它飛向了世界屋脊,飛進了西藏,飛到了各族人民心間。這一天,是1956年5月29日,從北京經四川廣漢飛來的“北京”號飛機成功地降落在西藏拉薩當雄機場。

北京航空博物館內,屢建功勛的“北京”號斑駁的機身上、褪色的機翼上,刻滿了搏擊風云的痕跡,曾經充滿力量的發動機雖已失去活力,卻仍然屹立著,向人們訴說著那段難忘的歷史。“北京”號退出了現役,但是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卻在一代代民航人的血脈中奔涌流淌。正是憑借這種精神,新中國民航人克服重重困難,頑強地把航線伸向祖國大江南北、白山黑水、雪域高原、長城內外,遍布神州大地。

中國民航的大發展,始于改革開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后,中國民航勇當先行,以北京、上海、廣州為中心,開辟一批干線、支線。為適應航線發展的需要,中國民航加速機型更新,進一步縮小我國運輸飛機同國際民航先進水平的差距。為適應發展航空運輸對運力的需求,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民航加快飛機引進和更新換代的步伐,采取多種融資方式添置運輸飛機,使機隊規模不斷擴大。

改革開放以來,民航的體制發生了三次重大變化。通過三次改革,使原來軍民合一、政企不分的民航管理體制,逐漸轉變為政企分離、機場屬地化管理、多種所有制企業平等競爭的民航管理體制。不斷推進民航市場化改革,通過加強市場競爭,增強市場活力,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出行需求。截至目前,我國共有60家運輸航空公司,形成了主體多元、競爭有序的市場格局。其中,客運航空公司51家,貨運航空公司9家。

中國民航也是對外開放的先行者。

1980年5月3日,由民航北京管理局與香港中國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合資經營的北京航空食品公司正式開業。這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批準的我國第一家合資企業,被稱為“天字第一號”。

1994年,民航總局和外經貿部聯合發布外商投資民航業的政策規定,確定中國民航對于外商投資入股、參股,在中國民航運輸業進行試點。根據這一政策,海南航空公司于1995年9月27日發行了10004萬外資股,成為國內第一家由外商參股的航空公司。此后,東航、南航、國航先后在海外上市,開辟了中國民航利用外資的渠道。

隨著中國國際關系的發展和民航技術力量的成長,中國民航的國際關系按計劃、有步驟地發展,為我國外交、對外經貿、文化交流、旅游等工作提供了便利。中國參與和組織了多次各種類型的國際性論壇和會議,在國際民航事務中的參與度越來越高,官方的、民間的各種類型的國際性民航活動中都有中國民航的身影,中國民航在世界民航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民航成為中國軟實力傳播的重要橋梁。

我國民航業以積極的態度,制定了面向世界、開放發展的國際航空運輸政策,積極、漸進、有序、有保障地開放航空運輸市場。在此政策下,我國民航與世界各國建立了越來越密切的航空運輸關系。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已與全世界126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雙邊航空運輸協定。

悠悠70載,“c”字像一張被拉彎的弓,在一代代民航人的接續奮斗中,在交通強國的使命擔當中,射出了刺破云霄的箭!如今,打開中國民航航線示意圖,大小不一的代表著機場的紅點和密集交織的航線網令人驚嘆。截至2018年年底,中國民航定期航班、航線已達4945條。2018年全年運輸總周轉量達到1206.53億噸公里,旅客運輸量61173.77萬人次,貨郵周轉量262.5萬噸公里,民航運輸規模連續14年穩居世界第二。民航人飽蘸心血,寫意藍天,繪出了一幅最新最美的畫卷。

機場規模持續增長臨空經濟欣欣向榮

2017年早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建設中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強調“新機場是首都的重大標志性工程,是國家發展一個新的動力源”。依然是在這年春天,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新時代改革開放前沿、高質量發展的樣板如春芽破土而出。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與天安門的直線距離46公里,距雄安新區55公里,將直接助力雄安新區的“千年大計”,成為推動區域協同發展的樣本。

改革開放以來,機場建設迎來了井噴式的大發展。機場建設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對當地經濟起到了極為明顯、極其有力的拉動作用。經濟特區把機場建設作為開發特區不可缺少的先行項目,沿海開放城市相繼新建或改建機場;

各省會城市和大中城市都相繼要求與首都、口岸城市通航,并將機場建設視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項目,機場建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興旺局面。

在萬里長江的入???,一座氣勢磅礴的航空樞紐傲然屹立。9月16日,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新建的全球最大單體遠距離衛星廳正式啟用。這座62萬平方米的衛星廳將與現有兩座航站樓成組運行,滿足浦東機場年旅客吞吐量8000萬人次的需求。而20年前的這一天——1999年9月16日,上海浦東國際機場一期工程建成通航,上海成為我國第一座擁有兩個國際機場的城市。

世界級機場群與世界級城市群相伴相生。作為我國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長三角的機場群建設初具形態,航空運輸業務規??焖贁U大,國際和區域航空樞紐初步建成。自1999年以來的20年間,長三角地區民航機場數從16個增加到23個。預計到2025年,長三角地區的航空運輸機場將達到30個。2018年,長三角23個機場共運送旅客2.5億人次,占華東地區的63.2%,占全國的19.6%;

共完成貨郵吞吐量569萬噸,占華東地區的83.6%,占全國的35.1%。

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民用航空運輸頒證機場已達235個,旅客吞吐量超過1000萬人次的有37個。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廣州等國際樞紐機場為中心,省會城市和重點城市區域樞紐機場為骨干,以及其他干、支線機場相互配合”的格局。

70年時空流轉,機場早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單純的交通基礎設施,已經成為深刻影響經濟產業結構的催化劑。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伴隨著西部大開發國家戰略的實施,一個山河壯闊、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人民富裕的新西部正在崛起。西風漫卷,云起云飛,西部已經成為蓬勃發展的熱土。而民航,正是這股滾滾洪流中的“急先鋒”。

“十三五”期間,面對快速增長的航空運輸市場,我國西部地區主要機場掀起了新一輪改擴建大潮。繼成都機場之后,重慶、昆明機場先后邁入“雙跑道”時代,貴陽機場也將于2020年迎來雙跑道運行。同時,一大批西部中小機場的新建和改擴建也相逐浪高。到2018年年底,世界500強企業中有347家落戶四川,287家落戶重慶,43家落戶云南。世界500強企業大規模落戶西部,不僅極大地改善了當地投資和營商環境,也帶來了大量的人員流動。從國際到國內,從國內到省內;

從干線到支線,從支線到支線,一張層級分明的航線網逐步覆蓋了西部天空,縮短了山高水長的西部與全國和世界的距離。

可以說,機場的新增和擴容已經成為西部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先導和縮影。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gdp突破90萬億元,同比增長6.6%,在18個gdp增速超過全國增速的省份中,貴州和西藏以9.1%的增速并列第一,四川達到8%,青海達到7.2%。

物流飛天,產業落地,城市興旺,經濟騰飛!

在中國遼闊的版圖上,中部六省勾勒出一條南北貫通的大國“脊梁”。要開放,修機場;

要想強,上民航。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民航始終助力中部地區擎起大國挺立的“鋼鐵脊梁”。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一座座人便于行、貨暢其流、四海通達、充滿活力的現代化都市,以嶄新面貌屹立于中華大地之上,其中鄭州、長沙、武漢、鄂州成為首批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中部地區加速奔跑,經濟總量和綜合實力不斷提升。2006年至2018年,中部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8%,比全國平均增速高1.9個百分點;

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比重由18.6%上升到21.1%。2018年,中部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

響應國家戰略,服務振興大業,東北民航近年來在自身發展過程中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黨的十八大之后,東北地區建成并投入使用8個新機場,改擴建9個機場。一座座機場的建設,一條條航線的開辟,讓東北的冰天雪地變為金山銀山有了無限可能。

仰望長空,機場將城市與世界連為一體;

俯瞰大地,航空經濟強勁驅動城市發展轉型。展望未來,機場必將為經濟騰飛、社會發展帶來新活力,開辟更廣闊的藍天!

飛入尋常百姓家云上開出幸?;?/p>

1957年10月5日,周恩來總理在民航局《關于中緬通航一周年的總結報告》上批示:“保證安全第一,改善服務工作,爭取飛行正常。”這三句話也成為了中國民航的工作指導方針,并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被注入新的內涵。

2018年5月14日,注定被載入史冊。這一天,川航3u8633航班突發特情,風擋玻璃破裂。機組成員與西南民航各單位通力協作,完成了一次史詩般的成功備降,保證了機上119名旅客的生命安全,被民航局和四川省政府授予“中國民航英雄機組”稱號,機長劉傳健被授予“中國民航英雄機長”稱號。

第五篇:新中國成立60年的光輝歷程、偉大成就和成功經驗

新中國成立六十年的光輝歷程

偉大成就和成功經驗 中原區委黨校 張凌楠

從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到2009年,轉眼間我國已走過六十年的光輝歷程,在這六十年的崢崢歲月中我國雖經歷了無數的風風雨雨,挫折與磨難,卻取得了令世界矚目,令國人自豪的偉大成就,回首這六十年的彈指一揮間發生的滄桑巨變,令人感慨萬分,新中國到底靠著什么樣的法寶,又走過了怎樣光輝的歷程,這些都值得我們去思考,去品味,去解讀。

(一)、新中國成立六十年的光輝歷程。

還記得1949年10月1日那個激動人心的時刻,在天安門城樓上毛主席的一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響破云霄的宣言,令全國上下都為之鼓舞和振奮,它標志著中國人民受奴役的百年歷史從此結束,從此中國人民成為新國家,新社會的主人。伴隨著三大改造,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在中國初步確立,但是在當時中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還很落后,新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究竟應該怎樣去建設和發展,成為黨當時所面臨的全新而又艱巨的課題。為此,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從1956年起開始進行艱辛地探索,尋找一條能夠飛速加快中國生產力發展的道路,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迎來了1956年—1966年十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時期。雖然這個時期黨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出現了一些失誤,遭受了大躍進的錯誤,但我國的經濟建設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62年黨中央召開了七干人大會,系統地總結了大躍進以來我國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闡明了人類認識客觀世界規律的重要性,使

1 人們認識到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中國需要一百年的時間。

然而正當國民經濟調整的任務基本完成,國家開始實行第三個五年建設計劃的時候,由于黨的左傾錯誤理論的進一步發展,1966年一場長達十年給黨和人民造成嚴重災難的文化大革命爆發了。直至1976年黨中央毅然粉碎了四人幫,結束了文化大革命這場災難,從危難中拯救了社會主義的事業,使中國獲得了空前有利的發展戚機,舉國上下一片歡騰,為黨和國家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創造了前提。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做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從此,改革開放的春風使中華大地煥發了活力和生機,中國迎來了二十世紀的第三次歷史性巨變,中華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在黨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指引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闊步前進,1979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開始試點工作,如:擴大企業的自主權,實行政企分開等,隨著改革的推進,對外開放也有了重大的突破。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置了經濟特區,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的新格局。1992年初鄧小平視察南方,還發表了重要的講話,他指出:改革開放的膽子要再大一些,要敢于實驗,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新中國成立后的六十年,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堅不可摧!1997年和1999年歷經滄桑的香港、澳門相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1998年面對南方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的襲擊;2003年面對讓人聞風喪膽的

2 非典疫情;2008年又面對十幾個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以及四川汶川8.0級的大地震,中華兒女都眾志成城,手挽手將一個個磨難踩在腳下,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偉大勝利。2002年11月,舉世矚目的黨的十六大在北京召開,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工作都做出了全面的部署,構建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宏偉藍圖。指明了中國共產黨在二十一世紀前進的方向,使中國開啟了新的偉大征程。十六大以來,黨中央緊密結合新世紀、新階段的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相繼提出了“以人為本、實現科學發展”、“構建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農村”、“建設創新型國家”、“樹立社會主義的榮辱觀”、“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等一系列重大的戰略思想和歷史任務,是我國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一晃六十年過去了,昔日的新中國從一個蹣跚學步,牙牙學語的嬰兒成長為今日充滿活力的,風華正茂的青年;從一棵幼小的樹苗,成長為一棵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六十年的滄桑巨變令人振奮鼓舞。

(二)新中國成立六十年的偉大成就。

新中國已走過六十年的光輝歷程,六十年來新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中國人民長期英勇的奮斗之中,使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結束了幾千年剝削階級的統治,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民主,并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制度,取得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在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我國又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嶄新道路。

六十年前的中國,國力衰微,經濟落后,科技發展緩慢,人民生活吃不飽,穿不暖,人多物資少。而六十后的今天,中華大地上卻是一片繁榮景象,這是我們父輩們當時連想都不敢想的。新中國成立后

3 的六十年,是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的六十年!幢幢高樓拔地而起,綜合國力也不斷增強,我國的國際地位更是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更是顯著提高,國人的物質和精神世界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國的減貧事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78年我國的絕對貧困人口為2.5億,到今天我國的貧困人口數下降為2375萬。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得到明顯的提高和改善。到2006年底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587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759元。

新中國成立后的六十年間我國成就斐然。經濟、政治、文化、國防、科技、體育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我國從爭取經濟獨立到建設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國家。六十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國人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使經濟、文化極度落后的舊中國變成了一個初步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的新國家。

2、我國從贏得政治獨立到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六十年來,我國在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贏得政治獨立的基礎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均得到了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建設不斷得到加強,政治體制改革有步驟、分階段地穩步推進,逐步形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的社會主義的政治建設的基本框架。

3、我國從發展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積極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科學、大眾的社會主義的文化。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主義的榮辱觀,切實加強思想

4 道德建設,并大力發展教育、科技事業,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增強綜合國力,提供源源不斷的文化支撐。

4、我國從打破封鎖到實行全方位的對外開放的新格局。20世紀70年代以中美關系正?;癁橥黄瓶?,帶動了中國同西方國家的建交高潮,為以后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以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標志,中國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開放的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5、我國從“小米加步槍”到逐步實現國防的現代化。六十年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實現國防現代化的進程中,取得了自行研制和成功發射的“兩彈一星”、“載人航天飛船”等一個個舉世矚目的成就,進入新世紀,人民解放軍圍繞政治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的總要求,從嚴治軍,加速推進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軍事變革,以加強軍隊的革命化、現代化和正規化建設。

6、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也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的六十年!2008年,神舟七號載人航天衛星,使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并順利返回,使炎黃子孫千年奔月的夢想成為了現實,使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新中國成立后的六十年更是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的六十年!特別是 2008年,在北京奧運會上我國的體育健兒一舉奪得51枚金牌,100枚獎牌,取得了金牌榜第一的驕人成績,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圓夢百年,這一系列的成功,都證明了今天我們中國的強大實力和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中華民族就像一個巨人,屹立于世界的東方。

(三)新中國成立六十年的成功經驗。

1、新中國成立六十年思想解放的主要經驗,就是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確立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等重大思想原則和方

5 法。正是在這些重大思想方法的指引下,我國才逐步產生和形成了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以及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論成果,這些理論成果,必將成為人類發展史上最寶貴的經驗之一。

2、新中國成立六十年的高速發展和巨大成就得益于市場化的改革和制度創新所產生的激勵和效率。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和中央、地方機制的理順,為經濟的增長提供了巨大的動力;引入的激勵機制,也使得經濟效率大大提高,為市場配置資源的動力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通過對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農村經濟體制、國有經濟體制、城市管理體制、金融體制、教育體制、就業體制、收入分配體制、社會保障體制等多方面的重大變革,使得城鄉經濟迅速發展,資源配置的效率得到顯著提高,國有企業的發展逐漸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我國金融業的發展也步入了國際化和全球化的軌道,總之,經過新中國六十年的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使我國的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解放,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不斷得到完善,經濟的活力和效率最大限度得到提升。

3、新中國成立六十年的經驗也得益于對外開放進程中的學習、模仿效應。對外開放不僅大量引進了外來投資,直接彌補了我國建設資金的不足等問題,更為中國的經濟融入全球的體系,學習全球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和理念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機會。

4、新中國六十年的發展還得益于行政體制改革和政府的科學決策,我們既要積極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又要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的法治國家,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不斷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的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為改革開放提供制度和法律的保障。政府作為改革的發動者,不僅制定改革發展的規劃和實施計劃,還是社會資源的積極動員者,能有效的避免

6 單一市場調節所帶來的無序競爭等問題。同時,在參與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過程中,政府還充分重視和吸收專家、學者的意見以及一切先進的國際經驗,從而推動了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有效的減少了失誤。

5、新中國六十年的發展還得益于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使得改革沒有引起大的經濟破壞和社會動蕩,從而為改革開放的順利推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6、我國的發展還得益于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強調我們既要高度重視通過提高效率來促進發展,又要高度重視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實現社會公平來促進社會的和諧,堅持以人為本,以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的各項事業,保障民生,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總之,新中國六十年的實踐啟示了我們,必須始終堅持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更好的發揮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指導作用,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勃勃生機,新中國六十年建設之所以成功,還在于我們堅持了人民創造歷史這一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使黨真正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最廣泛地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從人民群眾中凝聚力量、吸取智慧;我們還要始終自覺地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永保黨的生命和活力,使黨得到人民群眾充分的信賴和擁護,始終發揮領導核心的作用,并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增強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使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7 新中國成立六十年的風風雨雨的歷史充分地證明了: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是富有革命創造精神,是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經得起勝利和挫折,高潮和低潮,順境和逆境的考驗,任何敵人和困難都壓不倒,摧不跨的;是與時俱進,站在時代前列,代表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懈奮斗的民族。

相信在全國人民的不懈努力之下,我們的國力會更加繁榮昌盛,人們的生活會更加美好幸福,祖國的明天也會更加燦爛,繼往開來的中華民族會再創輝煌,中國也一定能夠在新世紀繼續譜寫出更加壯麗的篇章!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鄉鎮機構改革指導意見下一篇:鄉鎮國家安全工作簡報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