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海洋能論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小編整理了一些《海洋能論文范文(精選3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能源危機是知識經濟時代世界各國關注的重要話題,傳統能源的日益枯竭對可再生能源不斷提出新的挑戰,海洋能開發利用是世界各國不容緩慢的艱巨任務。文章旨在構建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提出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由創新主體子系統和創新支撐子系統構成,并深入探析了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的運行機制,對我國海洋能產業及海洋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一篇:海洋能論文范文

海洋能發電現狀分析

摘 要:該文對不同形式海洋能發電進行了介紹,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溫差能、海流能和鹽差能等。通過對上述各種海洋能發電的國內、外發展現狀的收集整理,分析了目前各種海洋能發電存在的關鍵技術問題和經濟可行性問題,在此基礎上對海洋能發電進行了展望,認為海洋能發電屬于清潔能源發電,在化石能源逐漸消耗殆盡的將來,海洋能發電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但由于技術上和經濟上存在的問題,近期大規模開展潮汐發電等海洋能開發建設的可能性不大。

關鍵詞: 海洋能 潮汐能 波浪能 發電

隨著化石能源的逐漸枯竭,可再生能源逐步引起了人們的重視。作為蘊藏于海水中的可再生能源,海洋能主要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溫差能、海流能、鹽差能等。潮汐發電利用潮汐能進行發電,波浪能發電利用波浪發電裝置將波浪能轉換成電能,溫差能發電利用海洋表層和深層的溫差,對中間介質進行沸騰冷卻,驅動渦輪機運轉,帶動發電機發電,海流能主要利用海流流動推動水輪機發電,而鹽差能發電則是將不同鹽濃度的海水之間的化學電位差能轉換成水的勢能,再利用水輪機發電。

1 概述

現海洋能通常是指蘊藏于海水中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溫差能、海流能、鹽差能等。巨大的海洋能資源,在化石能源逐漸消耗殆盡的將來,具有很好的開發前景。

2 發展現狀

全世界的海洋能貯量極其巨大,據估算,潮汐能約27億kw,波浪能約25億kw,海流能約50億kw,溫差能約20億kw,鹽差能約26億kw。我國海洋能源十分豐富,據估算,潮汐能資源約為1.9億kw;波浪能的開發潛力約1.3億kw,沿岸波浪能0.7億kw; 海流能0.5億kw;海洋溫差能和鹽差能分別有1.5億kw和1.1億kw。盡管海洋能貯量巨大,但目前開發利用程度非常低。

2.1 世界發展現狀

目前,世界上對潮汐能,波浪能的開發在技術上比較成熟,很多國家都已經建造了潮汐電站和波浪能電站,海流能、溫差能和鹽差能的開發利用都還在試驗階段,技術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7年底世界潮汐電站的總裝機容量約為30萬kW,僅開發了萬分之一的潮汐資源。世界上最大的潮汐電站是1966年建成的法國朗斯潮汐電站,總裝機容量為24萬kW,單機功率為1萬千瓦,共24臺水輪機,年發電5.44億度。

波浪能發電是繼潮汐發電之后,發展最快的一種海洋能源的利用。目前世界上已有日本、英國、愛爾蘭、挪威、西班牙、葡萄牙、瑞典、美國和中國等國家和地區在海上研建了波浪能發電裝置。英國于2000年11月在Islay島建成一座500kW岸式波浪發電站(振蕩水柱空氣透平發電機組),為當地400戶居民供電,并與蘇格蘭公共電力供應商簽訂了15年的供電合同。葡萄牙2.25MW波浪發電項目經過三年開發之后,于2008年9月在葡萄牙里斯本隆重開張,號稱世界第一座海浪發電機。但2009年3月宣告失敗。

1979年8月美國在夏威夷建成第一座閉式循環海洋溫差發電裝置是溫差能利用的一個里程碑。這座50kw級的電站不僅系統地驗證了溫差能利用的技術可行性,而且為大型化的發展取得了豐富的設計、建造和運行經驗。美國50KW MINI—OTEC號海水溫差發電船,由駁船改裝,錨泊在夏威夷附近海面,采用閉式循環,工質是氨,利用深層海水與表面海水約21~23℃的溫差發電。1979年8月開始連續3個500 h發電,發電機發出50 kW的電力。瑙魯海水溫差發電站是日本“陽光計劃”,1973年選定在太平洋赤道附近的瑙魯共和國建25 MW溫差電站,1981年10月完成100kW實驗電站。該電站建在岸上,將內徑70 cm,長940 m的冷水管沿海床鋪設到550m深海中。最大發電量為120 kW,獲得31.5 kW的凈出力。

從2001年開始,馬塔切納與意大利科研人員合作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海流能發電機樣機,并在墨西拿沿海地區進行發電試驗并獲成功,產生電能容量可達40 kW。經過試驗后,設計裝機容量最高為130 kW,并于2006年4月3日與意大利國家電力公司的電力運輸網實現并網發電。目前,世界上只有以色列建了一座150 kW的鹽差能發電的實驗裝置,實用性鹽差能發電站還未問世。

2.2 國內發展現狀

我國對潮汐能的利用比較早,波浪發電的研究相對起步較晚,而海流能,溫差能和鹽差能的利用也是停留在試驗階段。自1958年,我國陸續在廣東順德東灣,山東乳山和上海崇明等地建立了幾十座潮汐能發電站,是世界上建潮汐電站數量最多的國家。不過建成的大部分潮汐電站由于建造水平低、經濟效益差、利用價值少均已廢棄,至今只有7座電站仍在正常運行發電。目前,這7座潮汐電站的總裝機容量為7660 kW,年發電量超過1000萬度,年發電量僅次于法國、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作為世界上主要的波能研究開發國家之一,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主要對固定式和漂浮式振蕩水柱波能裝置以及擺式波能裝置等進行了研究。1985年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開發成功利用對稱翼透平的航標燈用波浪發電裝置。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我國已有60~450 W的多種型號產品并多次改進,目前已累計生產600多臺在我國沿海使用,并出口到日本等國家。

溫差能利用方面,1985年我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開始對溫差利用中的一種“霧滴提升循環”方法進行研究。1989年,該所在實驗室實現了將霧滴提升到21 m的高度記錄。同時,該所還對開式循環過程進行了實驗室研究,建造了兩座容量分別為10 Wt和60 W的試驗臺。

我國海流能發電研究始于1982年。1984年,哈爾濱工程大學在實驗室研制成60 W水輪機。1989年研制成1 kW河流能發電裝置并在水庫里進行了兩個月的發電試驗。我國于2000年建成70 kW潮流實驗電站,并在舟山群島的岱山港水道進行海上發電試驗,是世界上第一個漂浮式潮流能試驗電站。從研究水平看,我國研建70 kW潮流能實驗電站在國際上居領先地位,但尚有一系列技術問題有待解決。

鹽差能利用方面,我國西安冶金建筑學院于1985年對水壓塔系統進行了試驗研究。上水箱高出滲透器約10 m,用30公斤干鹽可以工作8~14 h,發電功率為0.9~1.2 W。

3 存在問題及發展趨勢分析

3.1 技術方面問題

現有的潮汐電站水電工程建筑物的施工還比較落后,水輪發電機組尚未定型標準化,潮汐電站比較復雜,潮汐大壩會對環境造成影響,這些都是潮汐能開發中存在的問題。波浪能轉換成電能的中間環節多,效率低,電力輸出波動性大。由于波浪能的不穩定性,如何積累、存儲波浪能使其成為有用的能源,如何提高設備的抗惡劣環境的能力等問題都限制了目前波浪發電之發展,致使波能發電系統研究開發成長趨緩。

海流能、溫差能和鹽差能的開發利用都還在試驗階段,技術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3.2 經濟方面問題

從數據分析看,潮汐發電和波浪發電的單位千瓦造價相對較高,發電機組利用率不高。位于福建寧德福鼎沙埕港八尺門的潮汐電站建設項目已完成預可行性研究報告,一期電站裝機為2.4萬kW,工程總投資為5.3億元,合單位千瓦造價20208元。由于潮汐發電是波動和間歇的,輸出功率變化大,發電機組利用率不高。2008年江廈潮汐電站的年發電量為721萬千瓦時,上網電量為693萬千瓦時。汕尾100 kW岸式波力電站的投資為210萬元,合單位千瓦造價21000元。該波力電站于1996年12月開工,設計年平均功率為20 kW,年發電量17.52萬千瓦時,設計年利用小時數為1752 h。

3.3 發展趨勢分析

近期大規模開展潮汐發電等海洋能開發建設的可能性不大。我國2007年發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中指出,“要積極推進海洋能的開發利用,重點發展潮汐發電,到2020年我國要建成潮汐電站10萬千瓦”,其中并未提及波浪發電發展目標。而且目前把利用潮汐發電等同于常規小水電來開發,也削弱了開發利用潮汐能的積極性。

4 結語

該文對潮汐能、波浪能、溫差能、海流能和鹽差能等海洋能發電的工作原理、應用方式、發電關鍵技術等內容進行了介紹。通過對上述各種海洋能發電的國內、外發展現狀的收集整理,分析了目前各種海洋能發電存在的關鍵技術問題和經濟可行性問題,在此基礎上對海洋能發電進行了展望,認為海洋能發電屬于清潔能源發電,在化石能源逐漸消耗殆盡的將來,海洋能發電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但由于技術上和經濟上存在的問題,近期大規模開展潮汐發電等海洋能開發建設的可能性不大。

參考文獻

[1] 高艷波,柴玉萍,立慧清,等.海洋可再生能源技術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可再生能源,2011,29(2):152-156.

[2] 沈利生,張育賓.海洋波浪能發電技術的發展與應用[J].能源研究與管理,2010(4):55-58.

[3] 李嘵英.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現狀與趨勢[J].四川水力發電,2005,24(6):113-116.

[4] 張永良,林斌良.2014海洋能技術研究進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作者:馬冬娜

第二篇: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構建及運行機制研究

摘 要:能源危機是知識經濟時代世界各國關注的重要話題,傳統能源的日益枯竭對可再生能源不斷提出新的挑戰,海洋能開發利用是世界各國不容緩慢的艱巨任務。文章旨在構建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提出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由創新主體子系統和創新支撐子系統構成,并深入探析了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的運行機制,對我國海洋能產業及海洋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技術創新 創新系統 運行機制 海洋能產業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海洋能作為21世紀新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中國學者對海洋能研究的起步較晚,海洋能產業及海洋能技術創新研究尚未真正建成體系完整、協調運作和良性循環的技術創新經濟體系。技術創新系統是海洋能產業整體經濟系統中圍繞新知識產生、發展、應用、傳播、組織、管理,進而研究開發新技術的一個子系統,由于技術創新系統本身具有知識的特性和技術的特點,因而其在運行機制和組織管理方面與傳統經濟部門有所不同。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通過整合波浪能、潮汐能、潮流能、海上風能及其他海洋能方面的顯性知識,結合專家學者頭腦中的隱性知識,利用知識的商品屬性,創造新一輪的知識和財富,構成一個閉合回路的循環經濟體系。海洋能技術創新的產生不僅服務于整個海洋能產業,而且支撐著整個國民經濟的產業價值體系,迎合世界各國海洋能科技創新造福國民經濟發展的大趨勢,研究、完善、充實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對未來國民經濟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為我國海洋能技術及海洋能產業發展構建一條科學有效的產業創新循環價值鏈。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活動的產生一方面直接向創新型需求者提供多樣化的能源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通過影響和滲透各傳統產業領域使所有大眾成為其間接的消費者,發展起海洋能的各類新興戰略型產業,由此整體上構成了龐大的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經濟體系。

二、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的構成

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是海洋能產業創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系統論角度,本研究認為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是指以該產業內研究機構、大學、企業群為主導,以技術創新為工具,通過資源優化配置、信息共享,推動產業內部不斷進行技術創新、促進產業快速發展、增強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有機系統。

(一)創新主體子系統

在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中,研究機構、高等院校、企業分別扮演著不同的主體角色,其中,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扮演著知識供給的角色,而企業則更多扮演著知識需求的角色。我國海洋能產業發展目前尚處于發展起步階段,依靠大學、研究機構或企業任何一方力量來單獨進行技術創新研發,實力都會顯得有些單薄,而聯合三方力量,優勢互補、高效整合各方技術資源則是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建設的重要部分。

在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主體子系統研究過程中,產學研合作對技術創新產出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具有絕對的技術研發優勢:

1.產學研聯合綜合了各自的資源優勢。我國將海洋能產業定義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我國未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業。國家海洋局通過立項“908”和“863”項目,與國內優秀大學合作,依靠兩者專業的研發團隊和先進的研發設施,聯合開發我國海洋能資源,探索波浪能、潮汐能、潮流能、海上風能的巨大開發潛質,將實驗室技術創新成果通過企業實現其商業價值,結合企業能夠及時掌握市場最新需求和消費者偏好的優勢,一般表現為新產品產出和新發明專利產出兩種形式。

2.產學研結合能夠加快技術創新成果的轉化過程。目前,我國海洋能產業正處于成長和成熟階段,與美國、日本、俄羅斯等海洋大國相比,我國海洋能產業相對落后。其主要表現在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成果單薄,多依賴國外創新成果,加以模仿、消化、吸收、再創造。產學研的合作能夠逐漸摒棄對國外最新研究成果的依賴,建立我國海洋能產業方面專門的科研團隊,國家海洋局等研究機構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學等高等院所要重點培養海洋能方面的優秀人才,企業要及時掌握市場最新動態,匯集產學研三方面的最新信息,實現信息的新組合,不僅為各創新主體節約了創新成本、縮短了創新周期,也為企業后期創新成果轉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通過已經了解的市場、政策法規的支持,給新產品的投放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保證。

3.產學研結合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創新意識??蒲袡C構、大學、企業作為獨立組織,各自的科研人員對技術創新活動有著不同的意識。作為獨立的個體,研究機構和大學的科研人員往往是技術創新活動的發起者,他們通過對知識的渴望和日常的專研,以論文產出表彰他們的科研成果。而企業則比較關注短期回報率,重視創新成果的市場價值。產學研的結合打破了以往作為獨立單位的狹隘意識,通過頻繁和持續的交流,獲悉彼此的最新研究動態,挑戰以往不可觸及的創新領域。目前,關于海洋能方面的技術創新,主要集中在大學和科研機構,對波浪能、潮汐能、潮流能和海上風能的研究已初見端倪,在全國范圍內已建成多座波浪能電站和潮汐能電站,溫差能和鹽差能發電技術的研究也受到越來越多學者和研究人員的關注。大學、研究機構和企業之間對技術創新活動協調分工,又加以協同,決定著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產出。

(二)創新支撐子系統

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一項技術創新活動都需要一定的環境為依托。按照環境學派的觀點,環境是企業、產業、區域、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或背景,它將創新機構及其他創新機構相互聯系形成有機整體。Edwin Mansfield、Feldman、Freeman、Lee Branstetter等學者將創新性組織比喻成“網絡”,認為創新環境本身就是企業、大學、研究機構等創新主體在一定區域中相互作用、協調發展的網絡等等。任何一個組織的經濟發展核心是技術創新,但技術創新的成功與否往往不主要在于發明、設計、制造、使用等技術要素,組織、管理、營銷等非技術要素也十分重要,技術要素與非技術要素協同作用,形成一個緊密相連的創新網絡,創新網絡的存在離不開創新環境的建設。

圖1左半部分反映了以硬環境為背景的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過程,體現了技術創新活動的產生需要自然條件和基礎設施的支撐。對于硬環境的要求,在我國經濟發展初期較為重視,隨著各大產業的發展逐漸成熟,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是必要前提。我國海洋資源豐富,多集中在青島、大連、浙江、廈門等地,區位條件和自然資源的優勢,使得即使在創新條件較好的區域或城市,產業發展所需要的硬環境條件也顯得十分重要。硬環境建設對于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并不是單獨作用的,受到整個國家法律政治大環境的影響,當國家政治體系發生變革或政治出現波動性變化時,當國家金融法規、生產經營法規、國際貿易政策等法律環境發生變化時,直接或間接性地影響了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建設。因此,國家法律政治環境的波動不僅可以直接影響海洋能產業的技術創新活動,也可以通過約束基礎設施建設間接性地影響海洋能產業的技術創新活動。

圖1右半部分反映了以軟環境為背景的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過程,體現了技術創新過程必須依托法律政治環境和宏觀經濟環境,是一種不間斷的過程。經濟環境是一個廣義層面的概念,包括產業發展所處的宏觀經濟環境、市場環境、當地經營環境和產業自身的技術和管理環境。產業處于自身發展的需要和核心競爭力提升的考慮,為在國內其他產業和國際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從宏觀經濟政策出發,以市場供給狀況和消費者需求為前提,以金融機構和募集風險投資為手段,以第三方機構服務為輔助條件,不斷尋求新技術、新產品,發明創造新專利,不斷創新。當經濟跟隨世界經濟發展大方向不斷改革、不斷進步時,以往的軟環境不能再以不變的形態延續下去,新的市場需求必然對技術創新提出更高的要求。當技術創新所需環境已經不能滿足創新發展的各個階段時,需要對環境提出新的要求,對市場、服務機構、金融機構、政府宏觀政策提出新的要求,而這些新要求的實施最后要反饋到產業技術創新過程,他們之間是一種螺旋式的發展過程。如果在法律政治大背景下,經濟政策、資源環境、服務機構三方能夠實現和諧的互動關系,那么對產業技術創新過程的有效發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如果產業處于一個相對和諧的創新環境,對創新主體是一個極大的激勵,以科研機構和大學為主要領頭人的創新主體在愉悅的氛圍下有效地推動技術創新活動,促進其向企業的技術擴散和轉移,使沉淀的技術創新成果活化其商業潛力,實現其商業價值。

三、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的運行機制

如圖2所示。技術創新活動初期,受內外環境因素和追求高額利潤的雙重驅動下,我國海洋能產業系統內不管是大學、科研機構還是技術性企業,都開始萌生技術創新動力,并在各種創新動力因素的驅使下,具有資金實力或技術水平的單位最先發起技術創新活動,在汲取其他創新成果知識外溢的基礎上,挖掘市場切入點,尋找最有價值的商機,以論文、專利、商業投資、新產品、技術發明等成果產出為最終目標,開展技術創新行為,這一時期以動力機制為主,動力要素及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對創新系統的運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隨著技術創新行為的提出,技術創新活動進入了開展、實施階段。創新活動并不是有了人員和經費就可以自動進行,它要依托一定的社會組織,研究機構、大學和技術型企業成為創新活動基本組織單元的同時,從事創新活動也需要一定的物質技術條件為支撐,創新支撐子系統所提供的政策環境、法律法規制度保障從國家層面對創新提供引導、支持和管理,服務環境和金融支持保障等資源環境既為技術創新活動提供市場需求,又是經費籌集的源頭保證,而基礎設施條件又是一切活動能夠實施的前提和基礎,這些支撐資源如何能夠有效地與創新主體相結合,凸顯了協調機制的重要性,創新系統的協調機制不僅要協調創新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創新主體本身內部資源的協調,而且要協調創新主體與創新支撐系統內資源之間的相關作用關系,支撐系統對創新主體的協調主要表現為約束和激勵,通過控制資源和環境進一步或約束或激勵創新主體創新行為的實施過程,整個過程涉及物質、資金、政策等方面的內容。在創新活動的開展實施階段,除了協調機制發揮重要作用之外,創新擴散機制和信息傳導機制同樣發揮著至關的重要作用。如圖2所示,創新主體之間需要通過自愿交流創新想法和觀念,相互之間通過隱性知識和經驗的傳遞和學習,挖掘更有價值、更具見解、更有突破性的技術創新概念,這一過程要受到創新支撐系統的或抑制或促進的控制,當然,這一過程可以發生在協調機制之前,也可以與協調機制同時發生,說明技術創新不受時間和空間的控制。在這一階段,動力機制相比初創期的勢頭有所下降,發展機制和協調機制顯得更為重要。

當創新成果在實驗室或其他研究場所即將浮出水面時,產業進入了創新成果轉化階段。這一時期的任務是將技術創新成果通過技術市場、第三方中介服務機構或商業服務機構實現其商業價值,通過開拓多方面銷售渠道,將創新環境和創新資源作用于創新主體所形成的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成果的實體顯示物公諸于社會和國內外市場,這一過程需要保障機制的保駕護航,保證成果的及時轉化、保證政策環境的及時制定和改善、保證創新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向政府、行業、市場和社會反饋、保證整個創新活動的各個階段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充裕,等等。在這一時期,除將成果轉化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總結本階段創新經驗,挖掘新的創新點,盡快開展新一輪的創新活動,付諸新的創新行為,進入新一輪技術創新周期,這樣的良性循環一方面可以提升我國海洋能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國盡快占據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制高點,增強國際競爭力。在這一運行階段,保障機制最為關鍵,動力機制和發展機制及協調機制貢獻程度相對降低。

四、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框架模型

(一)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模型

本文構建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結構模型,試圖揭示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的內在運行機制與規律,如圖3所示。

(二)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運行關系

創新主體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1.企業與高等院校的關系。企業是我國海洋能產業開展技術創新活動重要的主體行為者,企業內每一項研發活動均離不開具有一定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員。在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中,當外界環境發展變化急需新產品和新技術時,企業是市場需求發生變化時最快接受信息反饋的行為主體,通過動力機制的促進作用,推動企業創新層進行新技術的研究開發。高校是向企業輸送專業人才的最主要渠道,企業和高校之間通過技術研發方面的合作實現技術人才的流動,一方面,企業通過贊助等措施向大學提供實習、科研資金資助等便利,加強企業招聘優秀人才意識;另一方面,高校大學生通過到企業內部工作學習參與到企業的日常經營和管理之中,增強了自身社會實踐經驗。另外,許多高校教師自己創辦公司,通過整合高校內部資源、汲取專業人士的研究成果,從高校內部衍生出許多與高技術有關的小公司,有利于我國海洋能技術的轉化和擴散,促進我國海洋能技術創新活動的鏈式反應。

2.企業與科研機構的關系。與高等院校相比,科研機構具有更先進的基礎設施條件和更專業的技術研發人員。如果將技術創新成果比喻成商品的話,企業是實現其商業價值的主要場所,科研機構是使其發生的實驗室。企業為追求商品帶來的最大利潤,并不會過多地關注創新成果技術研發工作,更注重技術創新成果能夠為其帶來多大的市場份額和利潤空間??蒲袡C構是從事科學技術研發工作的機構,它通過專業人員在實驗室反復試驗研究向企業提供可行的技術研究成果,企業和科研機構之間憑借各自的優勢,各司其職,穩定和完善技術創新市場。同時,又為各自節省成本,企業省去了技術創新的研發過程,直接實現創新成果的商業化;科研機構略去了技術創新成果的營銷過程,加速了技術創新成果的商業化。在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中,企業和科研機構通過合作達成技術聯盟,一方面為各自節省了重復工作帶來的成本,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共同維護技術市場的協調發展。

3.高校與科研機構的關系。與高校相比,科研機構是開展技術研發活動更專業的場所,兩者共同的特點是均可以向企業輸送高技術人才,兩者之間的創新關系體現在人才和技術的交流,高校向科研機構提供創新人才,科研機構向高校提供創新成果的研發技術。對于我國海洋能方面的研究開發項目,國家海洋局會抽取一部分與高校合作,例如,國家海洋局與哈爾濱工程大學合作完成2012年度海洋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項目“海洋能開發利用技術標準與規范成果整合與集成”,雙方利用各自的優勢完成相應任務,高校憑借豐富的理論優勢發表與項目有關的優秀文章,國家海洋局憑借先進的技術研發設備展開技術創新活動實驗,通過階段性成果的轉讓、技術和信息的交流兩者共同完成技術創新成果的獲得。

創新支撐環境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是政府及產業部門與創新主體間的關系。政府及產業部門對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政策傾斜,政府及產業部門認為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是技術創新活動的發源地,兩者均具有不同的優勢。高等院校是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聚集地,政府及產業部門可以通過財政投入對重點學科和專業加大投資力度,為學校擴建和建設重點學科提供便利條件,為培育優秀科研人才、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提供基礎??蒲袡C構在項目申請方面具有重要的優勢作用,可以與產業部門或政府合作,解決國家經濟發展中面臨的關鍵性問題,為國家產業發展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論依據和外部保障。

政府及產業部門的相關規定對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展開具有重要的引導和支持作用。政府及產業部門會對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扶持的行業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對具有創新潛力或較強創新能力的企業在稅收政策、企業補貼以及風險管理上具有一定的傾斜性,并會通過公共政策服務為其創建便利的創新環境。同時,企業創新過程中信息的不斷反饋也是政府加強財政投入的必要條件,通過信息的不斷反饋,政府及產業部門可以及時的關注企業的創新情況,適時督促企業改變創新政策,為市場經濟發展創造最大限度的技術飛躍。

二是創新輔助機構與創新主體間的關系。創新輔助機構主要指金融機構和中介機構。金融機構和中介機構通過與企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之間的資源流通,為企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技術創新活動提供保障。金融機構以資金的形式,及時彌補企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在技術創新過程中資金匱乏的問題,為創新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資金保障渠道。中介機構主要負責創新成果的商業化運作,保證創新技術成果能夠順利實現其商業化價值。金融機構和中介機構貫穿技術創新活動的始終,在輔助創新主體順利完成創新活動的同時,又為創新主體提供新的業務活動。

三是其他支撐環境與創新主體間的關系。創新主體向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提供人力和物力資源,創新輔助機構向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提供資金資源和商業化運作支持,而這些活動都需要在宏觀經濟環境、法律政治環境等外部環境背景中產生和發展,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對人力、物力和資金的需求會隨外部環境的變化而隨之改變。相反,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間的創新意識影響著外部環境,創新主體的技術創新活動開展需要依托于法律政治環境,金融機構和中介機構與宏觀經濟環境息息相關,并且,及時了解當前國內和國際市場海洋能產業的最新進展,才能以最大限度實現海洋能技術成果的商業化價值。

運行機制是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的關鍵,與任何一個產業相似,運行機制是產業發展的血液,將創新主體和創新支撐環境緊密鏈接,三者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能夠有效運行取決于產業內部各個子系統功能的發揮和各個子系統之間的協同,系統內各個子系統協調一致相互合作,若要在保證自身運行效率的前提下跨越系統限制,運行機制起到了橋梁的作用,通過各自特有資源優勢,相互配合,協調一致,推動系統朝著有序協調的方向運行。如圖3所示,運行機制在整個技術創新系統內,或作用或反作用于創新主體子系統和創新支撐子系統,在產業整個技術創新周期內,與創新主體子系統和創新支撐子系統形成鏈式循環,其內的各種機制分散于創新過程的各個環節,成為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創新系統創新活動能否順利開展具有決定性作用。

[基金項目:哈爾濱商業大學博士科研啟動項目(14rw25);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4D007);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4YJC630142);國家軟科學計劃項目(2010GXS5B173)。]

參考文獻:

[1] 程郁,王勝光.創新系統的經濟學新釋:創新經濟體[J].中國科技論壇,2010(6)

[2] 柴玉萍.海洋可再生能源技術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可再生能源,2011(2)

[3] 蔣秋飚,鮑獻文.我國海洋能研究與開發述評[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8(12)

[4] 趙剛.新能源技術的發展趨勢與投資前景分析[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10(197)

[5] 李穎.高科技企業知識產權管理體系的構建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08(9)

[6] 關健鑫.我國高新技術企業國際化經營知識產權管理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8

[7] 柳卸林,劉建兵.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研究報告[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7

[8] Edwin Mansfield.Aeademie research underlying industrial innovations:sources,characteristies and financing[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es,1995

[9] Feldman M.P.Thegeography of innovation[M].The Netherlands:Kluwer Aeademic Publishers,Dordreeht,1996

[10] Freeman,Soete.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The MIT Press.Cambridge.MA,1996

[11] Lee Branstetter.Exploring the linK between academic science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R].Diseussion paper series APEC study center,2004

[12] 楊東奇,陳娟,邢芳卉.我國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環境建設的實證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08(2)

[13] 宋清,胡雅杰.促進科技型創業企業成長的孵化要素實證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1(5)

[14] 劉立.創新系統功能論[J].科學學研究,2011(8)

(作者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作者簡介:丁瑩瑩,哈爾濱商業大學,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產業創新管理、技術創新;宋曉洪,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產業集群,產業競爭力。)(責編:賈偉)

作者:丁瑩瑩 宋曉洪

第三篇:向海洋進軍 建設海洋強國

近年來,我國海洋經濟持續穩步增長,海洋經濟已成為拉動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且未來前景無限。海洋科技是建設海洋強國的推動力,海洋生態環境是海洋強國的重要標準,海洋資源開發能力是建設海洋強國的基礎,海洋綜合管控能力是建設海洋強國的保證,上述五個方面相互依托,方可實現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

一、我國海洋建設基本情況分析

海洋經濟總量逐年增長,但比例不足,結構失調。從海洋局的統計數據看,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海洋經濟總量每年都保持較大的增長幅度:至2012年,我國的海洋經濟總量達到50087億元。雖說總量不小,但它占我國經濟總量的比例卻很小,2012年的比例是9.6%,到2015年的目標也才是10%。相比海洋強國而言,這個比例實在太小。此外,我國的海洋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第一產業偏少,多來源于濱海旅游業和海洋漁業等。海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5.3%、45.9%和48.8%。這種格局不利于海洋強國的實現,因此,必須優化海洋產業結構。

海洋開發有所作為,但規模和程度還遠不夠。我國對海洋的開發利用進程逐漸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海洋戰略資源的開發利用。第一,隨著海洋油氣業的快速發展,海洋石油產量日益增多,2010 年海洋油氣當量已突破 5000萬噸,成為我國原油增量的重要來源。第二,深海礦產資源勘探取得重要進展。繼 1999 年獲得夏威夷東南方7.5萬平方公里的海底多金屬結核調查“區域”之后,2011年又在印度洋西南部獲得了1萬平方公里具有專屬勘探權的多金屬硫化物資源礦區。近年來我國在東海和南海針對天然氣水合物的調查也取得重大突破。第三,海洋資源、能源開發的技術日漸成熟。在潮汐能、波浪能等新能源方面的開發技術已基本成熟、日趨完備,并積累了豐富的建站經驗,海洋生物基因技術也獲得較大進展,在過去十多年中,有超過 6500 種新藥物從海洋生物中產生,海水淡化技術也已成熟,在沿海一些嚴重缺水城市水資源問題的解決中發揮出明顯作用。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海洋戰略資源開發利用的規模還很有限,深度和廣度也都不夠,總體大約落后10~15年。統計數據表明,我國近海油氣探明儲量僅占資源量的1%,累計開采量僅占探明儲量的5%;近海漁業資源過度開發,同時外海漁業資源又利用不足;可養殖灘涂利用率不足60%,宜鹽土地和灘涂利用率只有45%,15米水深以內淺海利用率不到2%;海水和海洋能的開發程度和利用水平較低;南沙群島附近深海區油氣開采不足,國外油井已達上千座,而我國卻一座也沒有,等等,這些都是目前我國海洋戰略資源開發面臨的突出問題。

海洋科技有所突破,但離發達國家仍有一定距離。近年來,我國在海洋環境探測技術、海洋再生能源實驗研究、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工程技術、海水資源利用技術、海洋礦產資源勘探開發技術以及海洋裝備制造上取得較大突破。但是,與發達國家的海洋科技水平相比,我國仍有著較大差距。譬如,發達國家科技進步因素在海洋經濟發展中的貢獻率達到了80%左右,而我國只有30%多;我國在海洋調查科研、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海洋預報和信息服務、深海礦產資源勘探、海洋漁業資源開發和海洋農牧化等領域,還都需要大批引進國外技術設備;在海洋工業科技方面,尤其是在特殊船舶、材料、設備的制造上,我國存在技術瓶頸??梢哉f,我國在海洋科技隊伍、科學研究領域、海洋技術發展結構以及海洋科技產業化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待完善和提高。只有提高海洋科學技術水平,才能走出薄弱,擺脫受制于人的局面。

海洋生態環境有所惡化,引起國家高度重視。雖說《海洋環境保護法》已施行多年,但狀況好轉并不明顯。目前,污染和損害我國海洋環境的因素主要有陸源污染物、船舶排放的污染物、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的污染、人工傾倒廢物污染以及不合理的海洋工程的興建和海洋開發。污染物進入海洋,污染海洋環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類的健康;漁民對某些海洋生物的過度捕撈,導致海洋生物資源數量減少,質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種瀕臨滅絕;有些海岸工程建設和圍海造田缺乏科學論證,破壞了海岸環境和海岸帶生態系統,致使部分灘涂荒廢,濱海環境遭到損害,等等。就海區而言,渤海沿岸污染較嚴重,東海和黃海次之,南海較輕。據統計,我沿海各種類型的主要污染源有200多處,黃渤海沿岸有100多處,東海、南海沿岸100處左右。

海上安全總體穩定,但不確定因素增多。與周邊國家海上爭端和摩擦呈上升趨勢,成為影響我海上安全的重要因素。我國和平發展需要良好的安全環境,特別是對于海上方向的安全。我們必須居安思危,清醒認識面臨的主要海上安全威脅:國家尚未完全統一,領土有被割裂的嚴重危險;國家海上武裝力量,特別是海軍的正?;顒涌臻g受到嚴重擠壓,軍事安全利益受到侵害;隨著國家經濟日益向全球化方向發展,海洋運輸、海洋生產和海洋環境面臨著自然和人為兩方面安全威脅。隨著美國亞太戰略的逐步調整,針對海洋權益爭端,美國在背后的推波助瀾角色會更加明顯,有關國家聯手對我的態勢也日益明顯,地區安全環境中的對抗因素上升;隨著海洋環境的變化與科技的進步,人類對海洋的開發利用將更加廣泛和深入。各國也在從關注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向深海、國際海底和極地延伸。各國為維護和拓展海洋權益的力度將會加大,其海軍為謀求海上發展優勢而引發的軍備競賽也將更為激烈。

二、關于推進海洋強國建設的戰略思考

切實擴大海洋開發規模,優化海洋產業結構。鑒于我國海洋目前的開發狀況,需要抓緊時間擴大規模,優化結構。首先,加強深海資源開發能力,脫掉深海區零油井的帽子。從目前形勢來看,對我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海洋油氣、海洋生物以及海底礦產的開發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海上維權斗爭的形勢和深海開發能力的不足。當務之急,必須加快提高深海開發能力,及時把握形勢,在國家“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下,盡快推動我國對爭議海域以油氣為主的海洋資源的開發活動。其次,拓展國際海域與極地科學考察活動。隨著人類對海洋開發利用的不斷深入,各國關注的重點向國際海底、北極和南極延伸。我國也應該在此方向有所作為,以免因他國的藍色圈地運動而影響我國的利益。再次,培育壯大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海洋第一產業的比重。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多個藍色經濟帶,應充分加以利用??赏ㄟ^優化空間布局,建立資源利用節約集約化程度較高的海洋工業基地。再以工業為基礎,帶動整個產業鏈發展。需要注意的是,在拓展開發深度和廣度的同時,我們還應提升海洋調查評價能力,注重海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就我國的海洋事業發展而言,在2020年前后,我國應將探測海區從西太平洋擴展至印度洋、南北極;在南沙地區有能力開采油氣礦產資源;在海洋生物新資源利用上取得新突破;海洋工業化程度大大提高。同時,努力實現2020年海洋經濟生產總值在2010年基礎上翻一番。

持續扶持海洋科技創新,提高海洋發展動能。要想實現海洋強國,科技進步必不可少,它是發展的引擎,前進的動力。真正的海洋強國應當是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很強、海洋科技創新對海洋產業發展的貢獻率較高的國家。對以海洋強國為目標的我國而言,應從以往依靠擴大海洋資源開發,轉為依靠技術進步,以技術創新改造傳統海洋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具體措施有:一是推進海洋科技開發。尤其是對科技薄弱點進行攻關研究,減少核心設備或技術對國外的依賴程度。二是加大海洋科技經費投入。鼓勵相關機構進行海洋科研,扶持重大海洋項目的立項、研究與投產運用。三是構建高素質的海洋科技隊伍。以科研項目為牽引,以經費投入為支撐,努力形成由海洋科技創新人才、海洋業務專業人才、海洋科技產業人才及海洋科技管理人才相結合的年齡結構合理、專業結構完善、以高級科技人才為主力軍的高素質海洋科技隊伍,保證未來我國海洋事業發展具備強有力的海洋科技支撐。

有效開展海洋生態維護,確保海洋環境美好。建設海洋強國就必須構建美麗海洋。美麗海洋的前提是陸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近海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根本扭轉,海洋生物多樣性下降趨勢得到基本遏制,海洋環境監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海洋生態安全格局基本建立。要想實現海洋強國,必須要高度重視海洋生態環境,切實開展保護工作。第一,健全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領導機制,設置行使有效的海洋環境科研機構和監測機構,積極組織廣大科技人員,開展對我沿海及重點港灣的污染調查監測工作,為控制和治理海洋污染提供科學依據。第二,確立正確的海洋開發政策,避免過度開發或不科學的海洋工程建設。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必須在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前提下謀發展,堅持集約用海,科學用海、生態用海。第三,設置一整套科學的、嚴格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主要是抓好污染源的管理,限制高污染、高耗能、高生態風險的工業項目用海,減少海洋開發對近岸漁業資源和生態系統的沖擊。第四,制定和健全必要的法制和規章制度,保障海洋生態環境管理的有效落實。第五,發展先進的科學技術,凈化污染,應對自然災害的破壞,提升海洋防災減災能力。

顯著增強海洋管控能力,保障海洋秩序井然。海洋管控能力是衡量海洋國家強弱的一項重要指標。建設海洋強國就必須強化綜合管理海洋、控制海洋的能力。我國目前面臨的復雜而多樣的海上威脅,也亟待國家擁有強大的海洋管控能力去解決、去應對?;谀壳耙巹?,至2020年,我國海洋綜合管理體系應趨于完善,海洋事務統籌協調、快速應對、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并且,國家海洋權益、海洋安全得到有效維護和保障。要想實現這個目標,推進海洋強國事業,迫切需要做好以下幾點:一是要增強海上實力,提高海上競爭力。海上實力是海上一切活動的支撐和安全保障,實力強則具有更多優勢,擁有更多話語權,可更多地達成自己的意圖。二是要健全海上執法體制,提高有效監管、監視監測和維權執法能力。目前,國家海洋局已經重組,海上執法力量也趨于統一,但體制調整是個復雜的過程,必須做好銜接和融合,真正做到執法體制統一、高效。三是要完善海洋法律法規,彌補海洋綜合法律和相關配套法規的空白和滯后。在我周邊,已有多個國家出臺海洋法律,為侵占我國海洋權益披上了“合法外衣”,去年越南海洋法的頒布則再一次刺痛我們的神經。我們也應加大對海洋法律的研究,早日出臺海洋基本法,為海上維權執法提供依據和法理支撐。四是要全面參與國際海洋事務。對我國來說,需要準確把握國際海洋秩序發展形勢,提高參與國際海洋規則制定和海洋事務磋商能力,譬如深入參與海洋環保、海底資源開發、漁業資源管理、海事與救助等涉海國際公約、條約、規則的制定和修訂工作。

努力營造和諧海洋局面,促進地區繁榮穩定。海洋強國并非一國之強,它應有更多地義務去幫助他國。我們要深化拓展與其他國家在海洋領域的合作。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是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雖然我國維護海洋權益的任務十分艱巨,但仍致力于使海洋成為沿海國家的合作之海、友誼之海。譬如,建立海洋災害預測、應對機制,做好南海區域的海洋預報減災工作;推動我國與南海及印度洋、太平洋周邊國家在海洋環保、科技、海嘯、風暴潮等領域的合作,進行技術交流,促進并帶動周邊地區海洋經濟發展。需要強調的是,我國建設海洋強國勢必會給周邊國家帶來顧慮,這種顧慮若被西方右翼勢力所左右,則會演變成類似于“中國威脅論”的敵對心理。我國海洋強國建設的最大特點是將通過和平發展的路徑,對周邊國家來說并不是威脅,而是機遇,是對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歷史擔當。我國一直倡導并踐行“和諧海洋”的理念,遵循《聯合國憲章》、《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及其他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積極參與國際海上安全對話與合作,愿與各國一道,共同維護海上安全,切實為地區繁榮穩定做貢獻。

(朱金龍:海軍指揮學院博士研究生;馮梁:海軍指揮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黃 杰

作者:朱金龍 馮梁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核心論文范文下一篇:物理論文范文

熱門文章

海洋能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