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淺析辛棄疾的愛國詞

2022-10-10

第一篇:淺析辛棄疾的愛國詞

淺析辛棄疾詞的愛國主義思想

摘要:辛棄疾,南宋著名愛國詞人,是兩宋現存詞最多的作家。由于辛棄疾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復雜的時代,所以他常常為分裂的祖國而憂慮,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憤。詞中多表現了他積極主張抗金和由南宋收復中原的愛國熱忱,內容博大精深,風格雄深雅健,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不僅成為南宋一代詞壇領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關鍵詞:辛棄疾

愛國主義

愛國,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亙古不變的旋律,向來備受人民關注。在文學領域,愛國主義也早已成為評判作家思想性的一個重要原則。辛棄疾的詞充分表現了他的英雄抱負,襟懷磊落,慷慨淋漓。他始終把洗雪國恥、收復失地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并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中寫出了時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熱情與憤慨。在文學創作方面,他不像陸游喜歡寫作詩歌尤其是格式嚴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詞這一更宜于表達激蕩多變的情緒的體裁。東坡詞風便是由他帶到南方發揚光大遂形成氣勢磅礴、悲涼感憤的蘇辛詞派。辛棄疾是文學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詞人,當時以辛棄疾為核心曾出現一大批抒寫愛國思想為主的豪放詞人,而他在發展詞的內容和發展詞的藝術表現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一、 辛棄疾愛國主義思想形成的原因

首先,南宋社會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是其形成的原因之一。

十二世紀,我國燕北女真貴族的金政權對宋朝的中原地區發動了大規模的掠奪戰爭,這些戰爭給人民常常災難性的打擊,也是全民性的。辛棄疾出生時,他的家鄉已被金人占領。金統治者實行殘暴野蠻的壓迫政策,法令苛刻,刑罪殘酷,前所未有,比“亂言”罪,人民稍有不滿情緒便處極刑,他們對中原人民的經濟剝削也十分苛刻。在這種情況下,民族存亡問題成為頭等重要的問題。女真貴族掠奪者和宋之間的矛盾已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廣大人民從反抗民族壓迫,維護國家統一的愛國主義精神出發,堅決要求抗金。以宋高宗趙構為首的主和派代表大地主大官僚和皇權的利益,卻只希望通過對女真貴族的屈膝求和來換取東南半壁的茍且偷安。這樣,和戰之爭開始了。同時,南宋統治階級為了支撐賠款,支付巨大的開支,并且為了滿足其奢侈的消費欲望,加緊了對農民的剝削。不堪重負的農民多次進行起義,以反抗地主階級的統治。毛主席曾說過:“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南宋從1127-----1279年有史料記載的就有二百多次起義。各族人民聯合起義,勢如燎原烈火,遍及江南大地。形成平民階級和統治階級尖銳而激烈的矛盾斗爭,加劇了統治者的分化。

辛棄疾一生就沉浮于這些矛盾斗爭的旋渴之中,這對他的生活道路、世界觀和創作詞,都產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影響,給他打上了時代烙印。為他以后愛國主義詞風的形成,奠定了堅定的基礎。

其次,辛棄疾家庭身世遭遇,也加劇了他強烈的強國富民和愛國的思想,對他的創作有著巨大的、根本性的作用。

1140年,辛棄疾出生在山東濟南府歷城縣的一個世代官宦門第。他的始姐曾過大理評事,高祖官至儒林郎;曾祖任賓州司戶軍,祖父任朝散大夫,父親任中散大夫,所以,辛棄疾有良好的家庭環境??上翖壖苍缒陠矢?,從小由祖父撫養成人。他自幼目睹身受種種民族壓迫,使辛棄疾本來已打上了民族意識的烙印,再之他的祖父辛贊雖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并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美芹十論》),更使他從小在心里埋下了反抗民族壓迫的火種。

二、辛棄疾愛國主義思想在詞中的主要表現

(一)辛詞的愛國思想與戰斗精神首先表現在他對被分裂的北方的懷念和對抗金斗爭的贊揚上。

在國家山河破碎、民族危難之際,辛棄疾站在民族的立場上反對南北分裂,渴望祖國統一,對國事表示出深切的關注。詞人從小就目睹女真貴族掠奪北方大好山河的蹂躪與踐踏,對北方故土,總是日夜思念、緬懷。

我來吊古,上危樓,贏得閑愁千斛?;⒕猃報春翁幨?只有興亡滿目。

柳外斜陽,水邊歸鳥,隴上吹喬木。片帆西去,一聲誰噴霜竹?——《念奴嬌•登建康賞心亭》這首詞里,詞人登高眺望,寄托自己對淪陷區的懷念之情。這次他為了吊古傷今,又登上建康城頭的賞心亭,眺望北方淪陷區,觸動了自己心頭郁結已久的苦惱,以致使他“贏得閑愁千斛”,為北方的失地而郁郁寡歡。當年繁華似錦的建康都城如今是這樣陳舊,包含著詞人多么深沉的家國興亡的感嘆啊!這“斜陽”、“歸鳥”、“片帆”、“霜竹聲”是多么凄涼;從而引發出詞人對國勢危殆的憂慮和對北方故土的眷念。詞人經常地翅首望長安:“回首長安何處,怕行人歸晚”?!逗檬陆?bull;送李復州致一韻》,“醉里重揩西望眼,唯有孤鴻明滅。萬事從教,浮云來去,枉了沖冠發。”——《念奴嬌• 泉酒酣•和東坡韻》在這些詞,不難看出詞人直抒胸臆,時時刻刻在思念故土的急切心情。辛棄疾不是只表現在口頭上的愛國而是實實在在,以身作則的實際抗戰者,并且是一位切望戰斗的戰士。他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他立志要在激烈的斗爭中,殺敵報國,建功立業,表現出一種積極進取和高昂的戰斗熱情,這種愛國之情,廣泛地表現在他的詞作中:“待燃犀下看,憑欄卻怕,風雷怒,魚龍慘”。——《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詞人為國獻身“燃犀下看”,可又忻朝廷中“風雷”,“魚龍”的阻撓,使自己殺敵報國的志向無法實現。由引,他的詞里不但經常出現“西北有神州”,“西北望長安”的句子,還強烈地表現出他無法忍受南北分裂的局面,這都是由于基于他深受祖國的情懷。他送杜叔高的《賀新郎》詞寫道:“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銷殘戰骨,嘆夷諸人請絕。夜半狂歌悲風起,聽錚錚陣馬檐間鐵,南共北,正分裂”。這首詞比較突出地表現出他這種思想。

辛棄疾殺敵報國的愛國思想不僅僅表現在他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現出來,而且還以多種委婉曲折的方式表在,尤其是懷古詞比較明顯: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今看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詞人登經固亭,思古撫今,感慨萬千,他首先想到的是打退北方強敵的孫權;又想起了劉裕。在那普通百姓居住的街巷,出生了一代英雄南朝的宋武帝劉裕,他平定了占據中原叛亂的桓玄又北伐打敗了侵占中原的鮮卑族,先后滅掉了南燕、后秦,創造了輝煌的業績,詞人想起了劉裕大軍兵強馬壯,刀槍金戟,金光閃閃,那雄壯威武的姿態,猶如猛虎一般。不言而喻,這分明是表達自己想有古人那種殺敵報國,恢復中原的志向,從委婉地表示了自己的愛國之情。下片以廉頗披甲上馬,為國立功的雄心。但也深感無人來關心他,重視他,充分體現自己老當益壯的戰斗意志和愛國情懷。

其次,辛棄疾詞的愛國主義思想還表現在他對醉生夢死的投降派給予嘲諷和警告。 南宋朝廷的投降主義集團是南宋抗金軍民進行抗金斗爭的最大阻礙。由于主和派和投降派的存在使許多人仁志士,象岳飛、文天祥、辛棄疾等統一祖國,富民強國的理想無法實現,因此辛棄疾對南宋朝廷的茍且偷生,不思祖國的復興反而淫歡作樂,奢侈腐化尤其痛恨,這也正是由于愛的越深,恨的也就越深。因而,辛棄疾以自己的詞作為武器,對南宋投降派進行了無情而徹底的揭露和批判。他在詞里常譏諷南宋小朝廷是“剩水殘山無態度”,是“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譏刺那些朝廷“小人物”是“江左沉酣求名者”。甚至罵這些投降人物是思縮在陽光里的灰塵,是一堆凍芋與寒瓜。這里指批判的不單是南宋統治集團的腐朽本質,對歷史上一切沒落的統治階級,都有典型意義。辛棄疾在《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一詞寫道:

„„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詞人借漢元帝時王昭君出塞的故事批判了漢元帝為屈服匈奴的武力威脅,推行投降方針,將王昭君送給匈奴呼韓邪單于做王后,同時也批判了李陵的投降行為。另一方面詞人把南宋朝廷的叛賣行經比作是誤國罪行。如:

亭上秋風,記去年 ,曾到吾廬。山河舉目雖異,風景非殊。功成者去,覺團扇、便與人疏。吹不斷,斜陽依舊,茫茫禹跡都無?!稘h宮秋•會稽秋風亭觀雨》這首詞里,詞人表達了對愛國人士,特別是對自己的疑忌和排擠,表達了一種怨憤和痛之情。尤其突的一首詞:“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睹~兒•淳熙已亥》在這首詞里詞罵統治階級南宋朝廷投降派:你們且慢狂舞得意,象歷史上荒謠奢侈,不思進取的揚玉環、趙飛燕那樣得寵善妒的人都化為塵土了,你們也不會有限結果的。國家的山河被你搞得殘破不堪,你們完旦的日子也不遠了。欄桿也成了危欄,斜陽快要落了,國事也和那黃昏的夕陽沒什么兩樣。這字里行間,處處流露著詞人對投降派妥協投降行徑的憤恨與譴責,也詳溢著詞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當然主要是由于自己愛國之故,否則也就不會關心此事了。

第三,辛詞的愛國主義精神還表現在他抒發愛國熱情不被理解,遭受猜忌、排斥的苦悶。如《南方子》(何處望神州)、《永遇樂》(千古江山)等都抒發了自己“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試手補天裂”的豪情壯志??墒鞘聦嵣蠀s不被重用,“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在《南鄉子》中,詞人登上位于抗金前線的北固樓,雖是“滿眼風光”,但他無心吟賞,面對殘山剩水,想到的是強敵憑陵,國勢危迫,中原淪陷,生靈涂炭。“山河舉目雖異風景非殊”,“何處望神州”,字里行間慶祝這對中原故土和人民的懷念,燃燒著熾熱的愛國熱情,但辛棄疾寫此詞時已是六十多歲高齡,“生子當如孫仲謀”,垂暮之年而發出傾慕孫仲謀的慨嘆,表現力他一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卻孤危一身,屢遭打擊排擠,抱負沒能實現的悲涼。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永遇樂》(“千古江山”)詞人以廉頗自喻,把他和廉頗的處境相對照,抒發了作者受投降派毀謗陷害、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表達了他老當益壯的抗戰斗志?!端堃鳌?登建康賞心亭)通過登賞心亭的所見所感,抒發了詞人在國難當頭的時刻,不甘學張翰辭官回鄉,貪戀口腹的做法,不愿“求田問舍”,而要仗劍從伍、殺敵立功的豪情壯志。“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可是自己卻不被當權派所了解,只能拍遍欄桿,空看吳鉤,表現了詞人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不堪大好年華在國勢風雨飄搖中虛度的悲憤心情。而象“卻將萬字平戒策挨得東家種村書”《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年少時事,戲作》“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覺新來懶上樓”,這些詞句中,雖然對現實政治流露出了消極情緒,但仍然飽含著詞人滿腹的牢騷,反映了封建社會中一些有成之士在飽受打擊之后的精神面貌。

第四,辛詞的愛國主義精神還表現在“贏得生前身后名”上。

辛棄疾和陸游是同時代的人,他和陸游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點,但辛棄疾的個人功名觀念似乎沒有陸游那樣表現得很明顯,不過從他那充滿矛盾的思想和沉郁憤慨的情緒中,也間接地有所反映,“算平戎萬里,功名本事,真儒事,公知否?”(《水龍吟·渡江天馬南來》)。詞人在斥責那些請談誤國之流的同時,鼓勵戰友在抗金的事業中,建立功業。這里的功名顯然是個人主義的。這種思想在他的送別詞中也往往能流露出來。

東北看驚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橡筆。 (《滿江紅·蜀道登天》)

詞人用諸葛亮,司馬相如的功勛、事跡來鼓勵朋友能在抗金事業中有所作為。這里的功名同樣帶有個人主義的色彩。我們還要看到,忠君意識在辛棄疾的思想中也明顯地存在著。他曾接受過南宋政府賦予他的鎮壓“茶商軍“的任務。并殺害了這支義軍的首領賴文政。在他受任湖南轉運使兼湖南安撫使時,又向皇帝進了一個奏章,在這里面,他雖然也認識到農民起義,是“官逼民反”,而又不愿意直接反對或抨擊朝廷,這正是他的階級局限性所在。

當然,這種個人主義的功名思想和忠君意識,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詞人認識的不斷提高和對現實感受的不斷深化,這種觀念也在不斷轉變和前進“功名自是英豪事,不用君王萬戶侯。”(《聞虜政裹亂》)“功名在子何殊我,唯恨無人快著鞭。”(《書事》)這里的“功名”不再是個人主義的功名成就,而是指恢復中原的事業了。 辛棄疾晚年的功名思想有了轉變: 看風流慷慨,談笑過殘年,漢開邊, 功名萬里,其當時,健者也閑? (《八聲甘州·胡將軍飲罷夜歸來》) 詞人夜讀《史記·李將軍列傳》,不勝感慨。詞中充滿了抑郁不平之氣。他甘于閑居田園,仍然期望能“短衣匹馬”再度投入抗金救國的斗爭。這里的“功名”實指李廣名聲大,而寓含著詞人為爭取人民解放的民族意識,不能說是個人主義意義上的“功名”。

除以上四種表現外,當然辛詞中還有一些寄情山水田園的詞作,這方面的詞雖沒有直接反映他的愛國情懷,但他流戀祖國山川美景,錦繡壯美的山河,也曲折的表現出他對祖國的無限著戀和熱愛之情。

總之辛棄疾詞的思想內容是多方面的,而愛國情懷是他詞的主流。他的愛國主義思想表現在眾多的作品中表現了我國封建社會中一些要求振有為而又受到挫折的人的共同感受,正因為如此也形成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特別是詞壇上的杰出地位也成就了他一代愛國主義人的不朽功名。

參考文獻:

①趙善括《滿江紅•辛帥生日》。 ②戴復古《石屏詞》:《全宋詞》2309頁。 ③見鄧廣銘《辛稼軒年譜》139頁所引。 ④孫崇恩 :《辛棄疾研究論文集》,中國文聯 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 ⑤鄭臨川:《稼軒詞縱橫談》,巴蜀書社,1987年6月版。 ⑥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三卷

⑦武原著:《詩詞名作掌故叢話》,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一版。

第二篇:淺析辛棄疾詞的豪放與細膩

宕昌實驗中學

高興榮

摘 要: 辛棄疾是宋詞中豪放派詞風的代表人物,但他的詞又絕不僅僅只有豪放一種風格,婉約而清麗,質樸而詼諧,這樣的作品亦占據他詞作的相當部分。

關鍵詞: 辛棄疾 豪放 細膩

在中國文學史上,習慣于將兩宋詞人分為婉約派和豪放派兩個派系。辛棄疾便是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他與蘇軾齊名,史稱“蘇辛”。

辛棄疾是個抗金英雄,在詞壇上也是個豪杰。他才氣縱橫,筆力超拔,不甘平庸,對詞體進行了大膽的改造,創立了風格獨特的“稼軒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辛棄疾所處的南宋社會,統治集團中人大都“文恬武嬉”,沉迷于醉夢腐朽的生活之中,而一般漂浮在社會上層的文人學士,又都寄情于聲色,吟風弄月。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中稼軒詞漸至成熟并傳播與社會,確是“大聲鞺鞳”,猶如一輪沖破霧幔的紅日,照亮了昏濁的大地?!端膸焯嵋贩Q:“棄疾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聲家為變調,而異軍特起,能于剪翠裁紅之外,屹然別立一宗。”

稼軒詞遠遠地跳出為歌舞酒宴淫歌宴曲的窠臼之外,為詞這樣的文學體裁開拓了更廣闊的社會天地,使詞的內容與形式,思想性與藝術性高度統一。

稼軒詞主要的藝術特色是雄渾豪放。其豪放風格首先表現表現在詞的“起勢”和“收勢”方面。

如《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其“勢”簡直可以氣吞斗牛、驚詫宇宙,“斗牛光焰”、“燃犀下看”,以“劍勢”統帥全篇?!肚嘤癜?middot;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頗有一瀉千里之勢。有些詞用問句起勢,頗有胸懷萬卷,勢若千鈞問鼎之感,如《水龍吟》:“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菩薩蠻》:“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這一問,氣勢磅礴,一切皆動,了然感悟宇宙人生。王國維所說的“幼安佳處,在有性情,有境界”;陳廷焯所說的“辛稼軒氣魄極雄大,意境卻極沉郁”,當指此類。

稼軒詞的“收勢”大都波瀾陡轉,戛然而止,很是為讀者宕開一個無限思索的空間。他不刻意追求珠圓玉潤,圓滿的結尾。面對殘破的現實,不回避,不退縮。如《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前九句極寫“壯詞”,何等地鼓舞人心,但結拍陡轉,“可憐白發生”,金圣嘆說“其句劈空而起”,留下一片蒼涼。這就是以“勢”造境。

以“豪放”來論辛詞,大半是指那些奔放馳驟、激昂排宕的作品,但辛詞又并非“豪放”二字所能包括了的。“稼軒體”題材之廣闊,體裁之多種,風格之多樣,或抒情,或詠物,或鋪陳事物,或論道說理,有的“委婉清麗”,有的“秾纖綿密”,有的“奮發激越”,有的“悲歌慷慨”,多姿多彩。清代沈謙說:“稼軒詞以激揚奮厲為工,至„寶釵分,桃葉渡?一曲,昵狎溫柔,魂消意盡,才人伎倆,真不可

測。”(《填詞雜說》)宋詞家張炎則說:“皆景中帶情,而存騷雅。”(《詞源》)黃蓼園說:“此必有所托,而借閨怨抒其志乎?”(《蓼園詞選》)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高度評價此詞:“婉雅芊麗。稼軒亦能為此種筆力,真令人心折。”“尺素如今何處也,彩云依舊無蹤跡”最為“婉妙”。

辛棄疾長期隱居農村,對農村生活觀察得仔細,體會得深刻。他寫的一首詞《玉樓春》是農村小唱,寫得清新活潑,詼諧幽默。上下兩片,是兩幅圖景,相映成趣。上片是游女聽禽圖,三三兩兩的女子,聽取樹上鳥鳴,鳥鳴巧如人語:“提壺出門打酒,婆母烙餅焦糊”。提壺、婆餅焦皆鳥名。下片追憶昨夜貪歡醉倒一幕,寫其錯把松動當人動,醉態惟妙惟肖。

又如《清平樂·村居》,風格清新,生動活潑,自然流暢,充滿農村和家庭生活情趣,字里行間充分體現了這位戰場上英雄愛憐兒女的深厚感情。上片寫出“茅檐低小”的家境和翁媼的老態,但也悠然愜意;下片寫三個兒子愛好不同,倒也頑皮得天真可愛。劉克莊論辛詞“其秾麗綿密處,亦不在小晏、秦郞之下”(《后村詩話》),當數此類。

內容的博大精深,表現方式的千變萬化,語言的不主故常,構成了稼軒詞多樣化的藝術風格。雄深雅健,悲壯沉郁,俊爽流利,飄逸閑適,秾纖婉麗,都兼收并蓄,其中最能體現他個性風格的則是剛柔相濟和亦莊亦諧兩種詞風。寫豪氣,而以深婉之筆出之;抒柔情,而滲透著英雄的豪氣。悲壯中有婉轉,豪氣中有纏綿,柔情中有剛勁,是稼軒詞風的獨特外,也是辛派后勁不可企及之處。

辛棄疾詞作的豪放使他的形象定格在一代詞宗的地位,而他詞作中那清婉亮麗的細膩又使更多的后人記住了這位“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性情中人。

“以氣節自負,功業自許”的辛棄疾,本無意作詞人。他的詞是他的生命意識的自然流淌。他將民族的命運,民族的呼聲,以及自己全部的生命理想都融入他壯美詞篇。當代史學家葉嘉瑩先生說:“辛氏乃是一個能以英雄豪杰手段寫詞而卻表現了詞之曲折含蘊之特美的一位杰出的詞人。”(《論辛棄疾詞》)

參考文獻:

[1]辛棄疾詞選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6:3.

[2]唐宋詞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7:1548.

[3]中國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5:134.

[4][宋]張炎.詞源.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39.

[5][清]黃蓼園.蓼園詞選.上海聚珍仿宋書局,1920:53.

[6][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臺灣開明書店,1954:5.

[7][宋]劉克莊.后村詩話.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1627.

[8][清]沈謙.填詞雜說.百花文藝出版社,1980:79.

[9][清]王國維.人間詞話,1995.12:37-38.

第三篇:略論辛棄疾詞的愛國主義精神

馬革裹尸當自誓,男兒到死心如鐵

——略論辛棄疾詞的愛國主義精神

以“有心雄泰華,無意巧玲瓏”的英姿崛起于南宋詞壇的辛棄疾,是中國文學史上杰出的愛國主義者。這位創辟一代詞風的大詞人,在他的《稼軒長短句》中,處處強烈地表露著對“算整頓乾坤終有時”①的執著追求以及“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取東家種樹書”(《鷓鴣天》)的壯志難酬的悲慨。辛棄疾在其著名的政論《九議》中說到:“論天下之事者主乎氣”。“氣”就是一種精神,就是慷慨英壯的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他的詞作所表現的“寫盡胸中磈磊未全平”(《江神子》)的“稼軒風”②,正是“臨卒大呼殺賊數聲而止③”的英雄氣在藝術上的體現。

辛棄疾(1140—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濟南人。

辛棄疾的一生是面對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年代,“為祖宗、為社稷、為生民”而夢寐以求抗御外侮、恢復統一的一生。在他出生前十三年,北宋王朝已淪亡在金奴隸主貴族的鐵蹄之下;他出世的第二年,南宋王朝與金國訂立了可恥的“紹興和議”。“和議”劃定東起淮水中流西至大散關為宋金疆界,歲貢金國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宋高宗趙構乞和媚敵竟至于奉表哀告:“既蒙恩造,許備藩國,世世子孫,謹守臣節”……這是一個充滿血淚和恥辱的時代。

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的辛棄疾很早就有起兵抗金的抱負。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又一次大舉南犯。河北山東的廣大人民從后方聚兵痛擊侵擾者,牽制著金軍的南下。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乘時自奮”,組織了二千人馬投入耿京的義軍。不久,耿京被叛徒謀害,辛棄疾懷抱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宏愿來到南方。誰知,卻從此中斷了他沙場殺敵、重見中原父老的機緣。在南歸后四十五年的漫長歲月里備遭打擊,屢被貶斥,辛棄疾幾乎有一半的時間罷黜閑居在江西上饒的帶湖和鉛山的瓢泉,最后飲恨而逝。

“硬語盤空誰來聽?”辛棄疾將其南歸后所積郁在胸的一腔悲憤全部傾注進了《稼軒長短句》中。詞人寫道:“事如芳草春長在,人似浮云影不留。”是的,歷史行程倏忽,作為封建時代的一個“壯聲英慨”之士雖然已似“浮云影不留”,但他的畢生心血凝結的、煥發著愛國主義的異采的六百多首詞章卻猶如“芳草春長在”,永遠為祖國人民所珍愛。

辛棄疾詞的愛國主義精神大致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把握——

一、表現在他的“整頓乾坤”的急切愿望與祖國依然關河破碎、寶刀無所用的冷酷現實的矛盾所引起的憤激中。這方面的前期代表作可以《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為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鲙,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上Я髂?,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辛棄疾寫過許多登山臨水,友朋聚散的詞,每當他目窮千里或送往迎來之際,總有著一股不可遏止的悲憤情。這悲憤情他曾明確表白過:“不是離愁難整頓,被他引惹其他恨”(《蝶戀花·送祐之弟》)。所謂“其他恨”者,實即“剩水殘山無態度”之恨?!端堃鳌?ldquo;楚天千里清秋”闋,就是面對天水一碧的壯闊秋色所觸起的“江南游子”——這個原本是中原壯士的憤懣情懷的吐露。全詞傾訴著山河含恨、吳鉤空握;歲月流逝、壯志空懷的憂郁、苦悶。一個愛國志士不愿消沉閑散的期待之情溢于言表。

如果說《水龍吟》所表達的情緒還比較舒緩,那么,隨著歲月的推移、際遇的坎坷,辛棄疾在后期詞中悲慨之情愈益顯得激越而凌厲了。這可以舉他與同道志士、進步思想家陳亮的那些唱和之作為例。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辛、陳在鵝湖相會。陳亮辭去后,辛棄疾一再調寄《賀新郎》“以見意”,詞篇激蕩著一股郁勃怒發的情思。如第二首中寫道:“汗血鹽車無人顧,千里空收駿骨。正目斷關河路絕。我最憐君中霄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丛囀?,補天裂”。既沉痛于現狀,又互為激勵以“補天裂”的雄心。

辛棄疾詞中雖不乏在冷峻的現狀面前表現為蕭颯衰退的情緒,但從總貌來看他的基調是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即使是看來悲嘆聲聲,內里實際躍動的仍是“白發自憐心似鐵”(《定風波》)的滿腔熱血、一顆赤子心。他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可以說典型地表現了這一點,詞云: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生!

這是一曲理想與現實尖銳沖突的悲壯之歌。詞人以中間八句的“夢境”極寫理想之境,儼然一幅氣勢壯闊、奮發昂揚的“沙場點兵臨戰”圖。愈寫理想的雄偉、熱烈,愈顯出借酒澆愁、挑燈看劍(這理應在戰場殺敵立功的劍呵)的落寞寂寥,愈見出“可憐白發生”的悲慨的深重。這一聲“可憐”自是對當道的有力抨擊,也是對自己處境的深沉的悲哀。但這悲哀不是消沉、不見衰颯。因為這悲哀雖是來于意氣飛揚的境界的難以具見,但并沒由此而棄去了對“紅旗清夜,千騎月臨關”(《水調歌頭》)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否則他不必“醉里挑燈看劍”,更無須“可憐白發生”了,他難道真的不可以去做一個如有的論者所說的“田間快活人”嗎?

雖則悲慨,依然執著,這應是辛棄疾的詞所表現的可貴之處。這就是為什么在《稼軒長短句》中一再出現對“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鷓鴣天》)以及“季子正年少,匹馬黑貂裘”(《水調歌頭》)的往事的憶念和夢見的原因;這就是他所以在難以排解的矛盾苦悶中仍是希冀、期待著實現理想的時日:“鬢邊覷,試把花卜歸期,才簪又重數”(《祝英臺近》);這就是他何以常常是“夜深猶送枕邊聲,試問清溪底事未能乎”(《南歌子·山中夜坐)),心頭如同汩汩山溪一樣激動著,無法入眠的緣故。即使入夢了也“夢中行遍,江南江北”(《滿江紅》)、“卻自覺神游,歸來坐對,依稀淮岸江涘”(《哨遍》)。他的心一刻也離不開江淮前線、大好中原!

“馬革裹尸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滿江紅》),辛棄疾在痛苦的矛盾沖突中是以這樣的誓言自勵的?,F實是令人悲慨,理想豈能輕棄?這就是愛國詞人在“戲為山園蒼壁解嘲”的那首《臨江仙》中,借山石自喻的“稜層勢欲摩空”之“氣”。

二、辛棄疾詞的愛國主義精神還具體表現在對整頓乾坤的“明主”的渴望上,表現在對歷史上為統一事業作出貢獻的英雄的崇敬上。

稼軒詞中懷古之作極多,不是懷古的作品也常常借典引出一連串的古人來。后者如單從手法上著眼,誠然似在“掉書袋”。其實,雖然辛棄疾在某些篇章中確有堆垛典故的缺點,但大多數的懷古或用典之作純系借古人之酒以澆胸中的“磈磊”。他緬懷上自大禹下至孫權、劉裕這些有志大一統的人物,是因為現實生活中需要這樣有雄才大略的明主英才。懷念古人是為了呼喚今人,是希冀有這樣的英雄來“補天裂”。這里僅想舉兩首詞為例略作闡說。一首是《生查子·題京口郡治塵表亭》:

悠悠萬世功,矻矻當年苦。魚自入深淵,人自居平土。紅日又西沉,白浪長東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辛棄疾在簡練的幾筆中構出了他追念向往的世界;渴望、欽羨著能有如大禹這樣的明主來重整山河,解民于倒懸之苦。愛國與愛民應是一致的?!渡樽印返?ldquo;思量禹”,從宋王朝內部而言,詞人祈求能有個“魚入淵、人居土”的“治”的局面。這樣,民心所歸、人力匯聚,恢復中原、統一天下之勢自是指日可待了。

另一首詞例是著名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煽盎厥?,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首詞曾被詞論家譽為辛詞第一佳作,因為它典范地表現了稼軒詞的悲慨清壯、雄勁健舉的風格。從手法上說,也是辛詞善于借典抒情述理以及政論與抒情相融匯的代表之作。寫這詞時辛棄疾已是六十六歲的老人,他白發飄蕭應召來前線董理軍備、以圖開戰。重臨四十三年前曾經在這一帶懲叛徒、抗頑敵的舊地,詞人的心頭是怎樣的滋味?歲月流逝,人事幾變,可是“佛貍祠”這入侵者的“祠堂”依然香火鼎盛——這是對乞和茍生者的一個重重的鞭撻。面對京口雄山麗水,北望“神州”萬里山河,不由想起曾在鎮江逞雄的“坐斷東南戰未休”的孫權和南朝宋武帝劉裕來。“英雄無覓”,懷古實乃傷今,舉出歷史上西征北伐的有作為的統治者正是用一面鏡子反照坐看大片疆土被分裂而長期茍安的當今小朝廷。詞既有借古諷今,又有借古鑒今——“元嘉草草”的歷史教訓,更有以古喻今、以廉頗明己志。但不管是諷今還是鑒今、喻今,貫聯著的核心是求得一個大一統的理想局面。

在辛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詞人所崇敬的古人大抵是“劍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戰東歸”(《木蘭花慢》)的統一中國的劉邦一類的人物。他贊賞“添爽氣,動豪情,奇因六出”協助劉邦成大業的陳平;他佩服和追念叱咤邊庭英勇善戰的李廣;他崇拜扶持蜀漢鞠躬盡瘁的諸葛孔明……辛棄疾正是借這些古時的明君賢臣來寄寓他的愛國的情懷的。

三、辛詞的愛國主義精神又表現在對南宋君臣偷安宴樂的諷喻和揭露中。

“倩何人與問:雷鳴瓦釜,甚黃鐘啞?”(《水龍吟》)這是悲慨化為憤火,是對當時主戰的正義之聲不得振起而議和的聲浪起伏不息的憤怒。

他一再提到“夷甫”,以東晉王衍之流茍安江南、清談誤國的典實指斥現今手握大權而“低頭拱手”、“終老不敢言兵”的大吏。如:“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銷殘戰骨。嘆夷甫諸人清絕!”(《賀新郎》)“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水龍吟》)……

至于傳頌于人們口中的《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一詞,它的“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的表現小人當國、國事日敗則尤為顯然。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就已記載有趙眘父子“見此詞,頗不悅”的反響。此外,如《江神子·聞蟬蛙戲作》、《千年調·蔗庵小閣名曰卮言,作此詞以嘲之》、《念奴嬌》(炙手炎來,掉頭冷去,無限長安客)等詞均系諷嘲禍國害民的宦海丑類的作品。

綜上所述,“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的稼軒詞確是這位愛國詞人的滿腔熱血的結晶。盡管辛氏的愛國與忠君仍難能離析,一如封建時代別的士大夫那樣。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從中吸取所寶貴的東西。至于從詞的發展史來看,“歌詞漸有稼軒風”④的事實,辛詞對劉過、劉克莊以至陳人杰、劉辰翁這些南宋中晚期詞人的影響,都足以說明他的不朽的功績。而這影響,或者說構成一個詞的流派的核心的東西又正是辛棄疾詞的那股“氣”,那種矢志不二的愛國之情志。

①趙善括《滿江紅·辛帥生日》。②戴復古《石屏詞》:《全宋詞》2309頁。③見鄧廣銘《辛稼軒年譜》139頁所引。④戴復古《石屏詞》:《全宋詞》2309頁。

第四篇:淺析辛棄疾的矛盾心理

摘要:辛棄疾是我國文學史上杰出的愛國詞人,他堅持主戰立場,有收復失地、建功立業的理想與抱負。但由于南宋政府主張求和,使他不斷受到政治打擊,屢遭貶謫,以致罷官隱居。這樣的人生境遇導致他的詞中常常表現出其內心的矛盾,想要隱居出世,卻又不忘家國天下,欲入世報國。 關鍵詞:辛棄疾 出世 入世 矛盾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他平生以英雄自詡,渴望成就英雄偉業,想要抗戰復國,卻受到懦弱只求茍安的南宋政府的阻撓,遭人陷害和排擠,多次被貶,無奈退出朝政,隱居山水。但是,無論何時辛棄疾都懷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即使被貶,即便隱居,也心懷家國之事。他郁郁不得志的憤懣,退隱山水的不甘,與其欲在戰場上博取功名的豪情造成了其矛盾的心理。

英雄詞人辛棄疾的矛盾心理,并不是由于個人物質生存條件的惡化,而是在于其堅定的抗金理想與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現實處境相抵觸,這導致其內心產生一種進退兩難、抑郁而憤激的矛盾心境。辛棄疾的這種兩難處境和矛盾心境,在其早期詞作《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即已展現出來。“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上Я髂?,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在這首詞中,以“秋”、“水”、“愁”為核心的“悲秋”意象,表現出詞人內心的憂愁;以“落日”、“斷鴻”、“游子”為核心的游子“懷鄉”的意象,則表現出故鄉難歸、流落江南的漂泊感;以“吳鉤”、“英雄淚”為核心組成的英雄“失志”意象,表現出詞人無用武之地的壓抑之感和壯懷理想無人理解的孤獨感。在這首詞的下闕,詞人又連續用了三個歷史人物典故,即季鷹之思鱸還鄉、許汜之求田問舍、桓溫之對木慨嘆。這三個典故在詞中意象多重復雜的氛圍下,深沉地展示了作者內心世界的深刻矛盾,透射出英雄詞人辛棄疾在出仕與歸隱之間矛盾糾結的心境,欲進不能,欲退不忍??偟膩碚f,這首詞反映了辛棄疾收復故土的遠大理想與難以實現這一理想的矛盾,出仕與歸隱的人生價值取向之間的矛盾,以及生命虛度的失落感和時間短暫的緊迫感之間的矛盾。

辛棄疾即使處在閑散的狀態,而且年歲己老,但在詞中他仍流露出渴望如年青時的意氣風發,收復故土,統一中原的壯志??梢?,辛棄疾即便退隱江湖,仍不忘懷于國事。他對南宋朝廷茍安求和的心態雖然感到失望,想要退隱,但是仍心存一絲幻想,渴望朝廷有朝一日重新起用他,因此退意未決。例如《永遇樂·京口北顧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煽盎厥?,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詞的上片懷念孫權、劉裕。孫權坐鎮東南,擊退強敵;劉裕金戈鐵馬,戰功赫赫,收復失地,氣吞萬里。對歷史人物的贊揚,也就是對主戰派的期望和對南宋朝廷茍安求和者的諷刺和譴責,同時也表現出詞人想要像年輕時一樣奔赴戰場,奮勇殺敵。下片引用南朝劉義隆冒險北伐,招致大敗的歷史事實,忠告當政者要吸取歷史教訓,不要草率從事,接著用四十三年來抗金形勢的變化,表示詞人收復中原的決心不變,結尾借廉頗自比,表示出詞人報效國家的強烈愿望和對南宋政權不能進用人才的慨嘆。這首詞是辛棄疾晚年所作,作者雖“老驥伏櫪”,但“志在千里”,但苦于不被任用,壯心沒有條件實現,內心更多的是對南宋政權的不滿,壯志未酬的憤懣、無奈之感,想要入世卻不得,想要出世卻不甘的矛盾之感。

綜上所述,辛棄疾一生中心里充滿了進與退的矛盾思想,退中有進,于進中含有退意,直至晚年,心中仍有不少進意。他所懷抱的世界觀在這種錯綜復雜的矛盾中不時受到殘酷的考驗。因而,在說進時,他少了屈原那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頑強和執著;而在言退時,也沒有陶淵明那種“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的灑脫和堅毅,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此意徘徊”,內心矛盾至極。辛棄疾這位空懷一腔復國之志卻終不得一展抱負的偉大的愛國詞人,帶著無盡的遺憾和悲憤,走完了他的一生。

參考文獻:

1、論辛棄疾詞的多元風格及相反相成的藝術特質,劉勇剛,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1期,2010年1月

2、入世與出世之間的矛盾——論辛棄疾的人生困境及其消解之道,劉原池,中國韻文學刊,第22卷,第4期,2008年12月

3、辛棄疾詞的悲劇體現——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抗爭和超越,殷文強,文教資料,2009年11月,中旬刊

4、辛棄疾的賦閑與詩意棲居,張思齊,將悉數會科學,2008年5月

5、英雄的悲歌——試論辛棄疾的愛國詞,涂平榮,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2期,2006年

第五篇:論辛棄疾的愛國主義精神

摘要:辛棄疾是南宋愛國志士,杰出的詞人,其詞在南宋開一代新風。本文從辛棄疾的人生經歷和詞作的思想內容來探究他的愛國主義精神。

關鍵詞:辛棄疾 生平 抒發壯志 英雄失路 批評朝廷

辛棄疾是南宋愛國志士,杰出的詞作家,其主要文學成就在詞這一方面,他的詞在南宋開創了一代新風,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的詞內容博大精深、風格雄沉雅健, 確立并發展了蘇軾所開創的“豪放”一派詞風。辛棄疾生于南宋中期,中原早已淪喪,正是宋金對峙,民族矛盾尖銳,中原人民抗金要求不斷高漲的時期。而在江南的南宋統治集團中,則分為主和、主戰兩派,主和派茍且偷安,妥協投降;主戰派要求收復失地,北定中原。辛棄疾是主戰派人物之一,其一生都

在為收復失地、統一中原進行著不懈的斗爭?,F在就從辛棄疾的生平經歷和詞的思想內容這兩方面來探究他的愛國精神。

一、堅持抗金

反對投降的一生

辛棄疾的一生,按其人生經歷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一)、揭竿而起

擒判南歸:(1歲~23歲) 辛棄疾出生時(1140年),山東已淪陷金人之手,宋室南渡已經十三年,他的父親早亡,由祖父辛贊撫養長大,辛贊富有民族氣節,青少年時期的辛棄疾受祖父愛國思想影響很深。辛棄疾在(1154年~1157年)兩次到北方察看地形,探聽金軍虛實,積極為起義作準備,志在收復失地,報效國家。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濟南人耿京聚集十萬人奮起抗金,聲勢浩大,威震一時。辛棄疾也隨之揭竿而起,組織了一支兩千人的起義隊伍,投奔耿京,在耿京軍中掌書記,與耿京共同謀劃軍事。這年正月,辛棄疾受耿京委派,辛棄疾領人前去建康(今江蘇南京)求見高宗,在完成任務返回山東途中,得知耿京被投降金兵的叛徒張安國殺害,立即率五十騎殺向濟州(今山東巨野),在有五萬之眾的金兵營地,活捉了張安國,并押回建康斬首。辛棄疾這一英雄壯舉、體現了他非凡的膽略,得到高宗的稱贊。辛棄疾從此成為南宋朝廷一名抗戰將領,這年他二十三歲。行伍出身的辛棄疾,有著戰場上橫戈殺敵的戰斗體驗,他熟悉軍旅生活,“少年橫槊,氣憑陵,酒圣詩豪余事。”(《念奴嬌》)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千弦翻塞外風,沙場秋點兵。”(《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這些都是他后來對當年抗金時軍旅生活的深情回憶,也充分印證了他青年時期投身抗金戰斗的經歷,辛棄疾把自己的愛國熱情投入到反抗侵略、保家衛國的戰斗中去,奔赴沙場,義無返顧,為國殺敵,疆場搏命,這是何等的英雄豪邁!詞人的這樣的英雄壯舉,使人熱血沸騰,激情澎湃,更令人欽敬佩服!

(二)輾轉任職

壯志難酬:(24歲)~42歲

辛棄疾南歸后,從二十四歲到四十二歲,在江淮兩湖間輾轉任職,消磨了近二十年的時光。他相繼作過江陰鑒判、建康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點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路安撫使、隆興知府安撫使、湖北、湖南轉運副使等地方官,也曽作過司農主薄、倉部郎官、秘閣修撰與大理少卿等中央官吏。職務的頻繁調動,使他不能在任職期間有所作為。但他在職權范圍之中,為統一中原,收復失地時時做著努力。“隆興和議”后,一一六八年,在任建康通判時,二十六歲的辛棄疾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論》,分析宋金形勢,反對“南北有定勢,吳楚之脆弱不足爭衡于中原”的論調,提出自治圖強,恢復中原的治國方略。三十一歲進獻《九議》,從審勢、察情、觀釁、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詳戰等方面,陳述用人用兵之道,謀劃復國中興大計,貼實詳明,卻被置之不用。三十三歲時即預言金朝“六十年必亡,虜亡則中國之憂方大。”這也體現了辛棄疾的忠心愛國、智略超群及卓識遠見。任江西安撫使時,旱災嚴重,百姓糧荒,富商大賈卻乘機謀取暴利。他一到任即發布“閉糶者配,強糴者斬”的文告,穩定了糧食市場,使“民賴以安”。并在后來給皇帝上書中提出:“民者國之根本,而貪濁之吏迫使為盜” (《論盜賊札子》)他希望朝廷改革吏治以減輕人民負擔,使國家強盛。四十一歲時在湖南創建了雄震一方的飛虎軍,為防止金兵南犯也在為北伐作準備。

辛棄疾南歸后本來希望施展他的雄才將略,指揮千軍萬馬,上陣殺敵,報效國家,“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 (《破陣子》)。然而,自隆興元年(1163)符離之役失敗后,南宋王朝一戰喪膽,甘心向金國俯首稱臣,納貢求和,使得英雄請纓無路,報國無門。他南歸之初,被任命為小小的江陰僉判,六年后官職雖有升遷,但都在地方任職,而且每任時間都不長,從二十九歲到四十二歲,十三年調換十四任官職,使他在任上難以有所作為。進入中年之后,經歷了宦海沉浮,他不能點兵沙場,只能落日城頭,彈鋏悲歌:“腰間劍,聊彈鋏” (《滿江紅》)當年叱咤風云的少年將帥變成了“和淚看旌旗” (《定風波》)、“試彈幽憤淚空垂” (《鷓鴣天》)的失路英雄,英雄空懷報國之心,徒有收復中原的志向,有著不凡的雄才將略,卻為南宋朝廷妥協投降的路線所不容,使他得不到重用,甚至遭受打擊,壯志難酬。

(三)反復起用

含恨而逝:(43歲~68歲)

辛棄疾在作地方官時,關心民生,改革弊政,糾彈貪官污吏,引起了一些朝臣的忌恨,加之他抗戰復國的政治主張本來就與當時茍且偏安的政治環境相沖突,于是地方貪官污吏與朝中奸臣勾結,多次制造罪名,對他加以貶斥。四十二歲的壯年,被彈劾罷職,閑居江西上饒帶湖十年;五十二歲時起復福建提刑,三年后又被誣陷落職,再度賦閑八年;六十四歲被起用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辛棄疾又制造萬領紅衲,準備招募丁壯建軍,希望建功立業,不料卻因得罪權貴,遭讒被貶,回到鉛山故居;直至宋金戰局逆轉,金兵入侵淮南時,宋朝廷才加封辛棄疾樞密院都承旨,想讓他力挽頹局,可此時的老英雄已經老病在床,六十八歲時含恨而逝。這二十五年期間,辛棄疾多次被貶,又多次被起用,他的仕途歷盡坎坷。英雄壯志未酬,已入“頭白齒牙缺” (《水調歌頭》)的暮年晚景,常感嘆“功名妙手,壯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驀山溪》)這更使他因年華虛度,然國仇未雪,更覺時不我待,倍覺緊迫。盡管這樣,他北定中原、收復失地的信念始終沒有動搖,即便在多次罷官家居,棄置賦閑的境遇下,仍然一刻

也沒有忘懷分裂的祖國,反而更加熾烈,直至含恨而終。

辛棄疾生于愛國志士之家,從小受祖父影響,青少年時投身抗金活動,身先士卒;南歸之后又為北定中原,收復失地進行了不懈努力,雖遭嫉恨排擠,多次被貶,卻矢志不渝,其心不改,其節不移,其愛國熱情從未減弱。他的一生是在堅持抗金、反對投降中度過的,他是偉大的愛國志士,他的愛國熱情和扶危濟世的責任感,當仁不讓、勇于獻身的愛國情懷,一生奮戰、一往無前的精神永遠激勵后人,并世代相承。

二、抗金救國

收復中原的主旨

靖康之變使中原淪陷,山河破碎,目睹中原人民遭受種族歧視與蹂躪,辛棄疾在青少年就立下了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雄心壯志,他的這一志向不僅貫串著他一生的政治事業,同時也在他詞的創作中有深刻的反映。辛棄疾的詞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但多數以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愛國思想為主題,并進行了多角度抒寫?,F就辛棄疾詞的愛國思想的抒寫角度進行要的分析:

(一)收復中原的壯志:

辛棄疾早年參加抗金活動,“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 (《鷓鴣天》) ,即寫自己以實際行動為收復中原獻身;到晚年仍是“道男兒,到死心如鐵??丛囀?,補天裂” (《賀新郎》),則抒發的是他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南鄉子》)為民族事業而奮斗終生,是英雄強烈而執著的歷史使命;辛棄疾縈繞心頭的愿望,正如陸游以塞上長城自許一樣,擁有一顆滾燙的愛國之心,更有崇高的為國獻身精神。如《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煽盎厥?,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首詞為作者六十六歲時所作,他此時雖是垂暮之年,但因復出起用,看到收復中原有望,仍激流勇進,壯心不已,奮起籌劃。他登臨京口北固亭,緬懷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及其不凡的業績,心潮激蕩,寫下了這首優秀的詞章。詞的上闋歌頌了孫權和劉裕,因為他們中一個打垮了北方的入侵者,保衛了國家;一個北伐勝利,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通過懷古,既歌頌了古代的英雄,又表達了自己的收復中原的壯志,又側面地、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憤慨情懷。批評了南宋朝廷茍安的政策。下闋以劉義隆好大喜功導致北伐慘敗的史實,告誡當局要謹慎備戰,不可抄之過急;又以廉頗自喻,表述自己老當益壯,愿為北伐貢獻力量的心愿。作者在懷古中吟今,在敘事中言志,一連用了四個典故,既切地、又切事、還切時、更切情,充分的表達了自己想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雄心壯志。

(二)英雄失路的悲慨:

辛棄疾南歸之后,他大量的歲月是在被貶謫閑居中度過的。“大仇不復,大恥不雪,平生志愿百無一酬” (謝枋得《記辛棄疾稼軒先生墓志》)這種壯志難酬、英雄失路的悲憤,形成了辛棄疾詞作的另一主題。“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國。嘆詩書萬卷致君人,翻沉陸〞(滿江紅•倦客新豐》)道出了詩人英雄無用武之辛棄疾既有詞人的氣質,又有軍人的豪情,他的人生理想本來是做統

領兵馬的將軍,在戰場上博取功名,“把詩書馬上,笑驅鋒鏑”﹙《滿江紅》﹚;平生以英雄自詡,渴望成就英雄偉業,成為曹操、劉備那樣的英雄:“英雄事,曹劉敵”(《滿江紅•江行簡楊濟翁周顯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鷓鴣天•》) 英雄失路,胸中的殺敵報國、收復中原的韜略得不到施展,這是何等的凄涼?悲痛、憤懣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間。國土淪喪、故土難回的焦慮漂泊感;英雄失路、壯志難酬的失落緊迫感,交織于胸、縈繞于心,剛強的老英雄也難免憤然落淚?!端堃?bull;登建康賞心亭》是他抒寫這種英雄失路的悲憤之情的代表作: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水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燴,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相見,六郎才氣??上Я髂?,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這首詞也寫了作者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悲憤。上闋以闊大蒼茫的境界和落日城頭的背景,刻畫了失意詞人的自我形象。用抽刀凝視,拍欄長嘆的具體細節,表現詩人的愛國激情,道出滿腔憂憤。下闋用兩個歷史故事,從反面著筆,說明自己精忠報國的志愿,他既不作忘國思鄉的張翰,也不學只圖溫飽的許汜,然而坐視年華流逝,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一腔孤憤、沉郁悲涼!由于朝廷茍且偏安、妥協投降的方針,使辛棄疾報國無門,正是這種英雄失路的悲憤,更集中集現了愛國詞人、抗金老英雄那歷久彌堅的一片赤誠愛國之心。

(三) 對南宋王朝的批評

南宋朝廷昏暗,一直妥協投降,茍且偷安,對抗金人士多加貶謫棄置。這種腐敗狀況令辛棄疾十分憤慨,他批判南宋朝廷忘了國恥家仇:“神州陸沉,幾曽回首?” (《水龍吟》) 他慨嘆國家分裂,而朝廷竟樂此偏安:“吳楚地,東南坼,英雄事,曹劉敵;被西風吹去,了無塵跡。” (《滿江紅》) 他譴責朝廷不思北伐,茍且偷安以致“西風塞馬肥。” (《木蘭花慢》);他批評南宋統治者是非不明、賢愚不辨、忠奸不分:“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 (《卜算子》);他痛憤英雄豪杰被壓抑摧殘、棄置埋沒:“汗血鹽車無人顧,千里空收駿骨。” (《賀新郎》);更直接諷刺宋光宗迫使自己投閑退隱、罷官家居:“君恩重,教且種芙蓉。”(《小重山•與客泛西湖》)他憤怒地要清除抗金事業的絆腳石、蒙蔽君主、茍且誤國的奸臣:“斫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太常引》)他指出投降派的茍且偷安,縱能快活一時,最后終難免落入可恥的下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 (《摸魚兒》) 辛棄疾的這類詞作,或委婉含蓄,或借古喻今,或直言慷慨,都揭露了當時的政治弊端,不僅富有戰斗性,還突出反映了他多次上書獻策,要求北伐;設想用多種方法建軍備戰,收復失地,這是多么強烈的愛國情懷、多么赤誠的愛國忠心!

辛棄疾青年時期,投身抗金戰斗,金戈鐵馬,沖鋒陷陣,闖金營、擒叛徒,為抗擊侵略而戰斗,膽略非凡、為民族事業而戰,英勇豪邁;南歸后無論是作地方官,還是為中央官吏,均以北伐中原、收復是他為目標,并為之作了不懈的努力,深謀遠慮、智略超群;即使遭受打擊,幾度被貶賦閑,其心不泯,矢志不渝;辛稼軒的詞作,無論是抒發自己北定中原、收復失地的雄心壯志,抒寫英雄失路、壯志難酬的悲憤,還是批判南宋朝廷的投降政策、茍且偷安,都突出表現了他精忠

報國、熱愛祖國的一片丹心,忠心昭日月,千古一詞人!

參考文獻: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29頁—第133頁. 于非主編《中國文學史》下冊·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第75頁—第81頁.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企業誠信納稅演講稿下一篇:企業安全月工作總結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