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托班幼兒自理能力小結

2023-04-10

總結是一種事后記錄方式,針對于工作結束情況、項目完成情況等,將整個過程中的經驗、問題進行記錄,并在切實與認真分析后,整理成一份詳細的報告。如何采用正確的總結格式,寫出客觀的總結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托班幼兒自理能力小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一篇:托班幼兒自理能力小結

如何培養托班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有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面對記者的提問:“您的成就取得在哪所大學所學到的最多?”時,是這樣回答的:“既不是哪所中學也不是哪所大學,而是在幼兒園,在幼兒園,老師教會我飯前便后要洗手、用了別人的東西要說謝謝、不是我的東西不能拿,要和小朋友友好相處„„這使我終身受益。”由此可以看出幼兒園教育的重要性,它將會培養孩子各種好的習慣,同時,這些好的習慣將會伴隨孩子的一生,使他們終生受益。

孩子剛剛入園時是最適宜培養各種習慣的,這時養成的各種習慣最為穩固,不易改變。同時,習慣的形成也會出現波動,需要反復訓練才會趨于穩定。對于只有

2、3歲的托班幼兒來講,他們已經習慣了大人的包辦代替,動手的機會是少之又少。因此,培養托班幼兒的習慣先要從培養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開始。生活自理能力,簡單的說就是自我服務,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但是,面對弱小的托班幼兒,該如何培養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呢?通過帶托班幼兒的經驗,我有了自己一點小小的體會。

一、取得家長的信任,增強家長配合老師開展各種工作的信心

萬事開頭難,幼兒園工作也是如此。托班幼兒為新入園幼兒,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對班中的老師都不了解,總是持觀望態度。這時就需要老師運用各種方式贏得家長的信任,使家長產生支持老師開展班級工作的信心。例如,在剛開學時,我利用第一次家長會的機會,使家長們初步認識了班中的老師,并生動的介紹了一些剛開學時容易遇到的問題及具體解決辦法。接下來,在孩子入園的第一天,考慮到家長們焦慮的心情,我利用班中的電視為家長們播放孩子第一天幼兒園生活的照片,使家長初步了解幼兒園的生活,對把孩子交到我們手中感到放心。當孩子們“十一”放假后返園時,我針對他們情緒已經較為穩

定的特點,組織了一次小規模的音樂活動展示。通過這次活動我們不但贏得了家長的信任與認可,更重要的是家長們認識到了孩子能力的可塑性,發現孩子已經不再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了,而是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個體,能夠獨自做一些事情了,對孩子的能力有了一定的認識。

二、 利用多種渠道幫助家長樹立正確觀念,做到家園共育。

1、 知己知彼,有的放矢。

要想提高家長的育兒理念,首先要了解的理念處于什么階段,于是,我們向家長發放了調查問卷,通過對問卷的分析,我們認為家長們對培養孩子自理能力重要性的認識還是很清晰的。他們認為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夠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還能夠促進大腦的發育。但是,同時我們也發現了家長們的困惑多為家庭教育不一致,老人包辦代替過多,孩子動手機會較少,使這項活動難以開展。而家長們想培養孩子的能力,但是又沒有方法,不知從何做起。發現了家長們關于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困惑,為我們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解決實際問題提供了保證,使我們少走了許多彎路。

2、 針對問題,尋找方法。

通過分析調查問卷中發現的問題,我們將提高家長理念的工作重點轉為幫助家長掌握一些家庭溝通的技巧以及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方法上面。我們先是召開了爺爺奶奶家長會,邀請全班幼兒的爺爺奶奶來參加。在這次家長會上,我們為爺爺奶奶們播放了孩子在園表現時的錄像,老人們看到孩子在園時和在家時的表現的差異是如此之大,議論紛紛,對于孩子們自己吃飯,餐后整理,收拾整理玩具和書籍均感到十分驚訝。同時,他們也認識到了孩子的能力是可以培養的。緊接著我們又向老人們介紹了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對于孩子以后上學、進入社會等會帶來什么樣的好處,增強了他們配合老師開展這項工作的信

心。

3、 通過家教學習,提高家長的育兒理念。

針對家長在知道孩子時缺乏方法這一問題,我們通過組織家教學習,發放宣傳材料,利用家長園地介紹小竅門等方法逐步提高家長的理念,使他們掌握更多地指導幼兒的方法。例如,托班幼兒入園沒多久就要面臨每天幾次穿脫衣服這個問題,為了幫助孩子盡快掌握這一能力,我們向家長介紹了兒歌這一適合托班幼兒年齡特點的方法,鼓勵家長在指導孩子時邊指導邊說兒歌。如,折外衣時可以說“關大門,關大門,彎彎臂,彎彎臂,點點頭,彎彎腰”這樣一來,不斷增加了活動的情趣性,還方便孩子掌握。避免了以往那種家長生硬指導,孩子被動接受情況的發生。另外,家長們認為孩子剛開始學時興趣濃厚,但是很快就不感興趣了。于是,我們又通過召開家長座談會的形式,向家長介紹了孩子習慣形成的規律,如第一天很重要,要激發興趣,第三天要給予鼓勵,第五天要適當地獎勵,到了第二十一天時就容易形成習慣了。

三、 在一日生活中處處滲透教育

要想使剛入園的托班幼兒盡快適應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增強自信心和安全感,就一定要幫助他們解決盥洗、入廁、喝水、午睡、進餐等這些生活難題。例如,剛入園的幼兒由于在家時很少喝白開水,導致在幼兒園時不愛喝水,飲水量少,容易上火。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利用植物角中的植物讓幼兒觀察連續幾天不澆水后植物的狀態,從而使幼兒認識到無論是自己還是植物都不能離開水。在組織幼兒喝水時有的幼兒就會說:“老師,不喝水該蔫吧了,是吧?”說完自己就會咕咚咕咚喝一大杯白開水。還有,幼兒每天都會洗手好幾次,但是經常會有幼兒擦香皂時忘記關水龍頭,于是,我們在幼兒洗手時就會和幼兒一起說兒歌:“打開水,沖沖手,關上水,擦香皂,手心手背搓一搓,打開水,沖

一沖,

一、

二、三,甩一甩。”這樣一來,幼兒對于洗手的步驟和方法就會更快地掌握了,同時也減少了浪費水的現象。

四、 充分發揮環境的互動作用。

在幼兒園中,環境也可以說話。我們就利用環境的這一作用來幫助幼兒更快更好地形成各項生活自理習慣。例如,我們觀察到孩子們戶外活動回來后總是將外衣隨手一丟就離開了。于是,我們將這些亂放的外衣照下來,還制作了一個哭娃娃的圖片,告訴幼兒這些衣服太亂了,小朋友不高興了。而在旁邊則貼上了正確折疊外衣的步驟圖和一個笑娃娃的圖片,告訴幼兒只有衣服折整齊小朋友才會高興。有了這個情景,孩子們戶外活動回來后主動折疊外衣的興趣提高了。還有,在學期末的時候,很多孩子的自理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于是,我們為每位幼兒制作了一個花束,但是里面卻沒有花,然后告訴幼兒會做什么事情了就會得到一朵什么形狀的小花貼在花束里。例如,能夠自己吃飯了,就會得到一朵碗型的象征吃飯的小花,如果能夠自己穿鞋了,就會得到一朵小鞋形狀的花,最后,看看誰得到的花最多,那么他就是進步小明星了。有了這個墻飾,孩子們做事的積極性提高了,而且對于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也愿意學習了。

五、 注重經驗的交流與分享

一學期下來,家長們都有了自己的一點感觸,孩子們的自理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于是,我們組織了自制家教圖書和家教征文這項活動。將家長和孩子一起制作的反映幼兒自理能力內容的圖書投放在語言區,供孩子們閱讀,使孩子在了解同伴會做什么事情的基礎上產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愿望。還將家長們寫的反映自己在指導孩子自理能力形成的心得體會集結成冊,提供在家長園地,供家長們閱讀,分享其他家長的經驗,做到資源共享。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的

教育原則。在《綱要》中也明確指出要培養幼兒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然而,要想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就不能單靠幼兒園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幼兒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家長也是幼兒園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視的教育資源。因此,要想培養幼兒的各種能力都不能離開家長的支持,只有家園配合一致,才能實施因人施教,才能真正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才能實現對每個幼兒良好的個性化教育。

第二篇:幼兒自理能力培養總結

怎樣使剛入園的幼兒盡快學會自己照料自己,養成良好的自我服務習慣,適應幼兒園的生活節奏呢?一年來,我們年段在工作中嚴格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注重個體差異,采用多樣方法,對幼兒進行自理能力的培養?,F總結如下:一、通過示范練習,向幼兒傳授自理能力的方法。

初入幼兒園的幼兒自理能力較差,但模仿能力強,我們通過正面示范,讓幼兒看清自理的正確方法,用簡短易明的提示,讓幼兒了解完成基本動作的要領。然后讓幼兒去模仿、練習。如洗手:它的規則是飯前便后要洗手,洗得干凈,不留臟物。要求幼兒獨立自覺地完成這些基本動作顯然很難,他們往往只會用水把手弄濕,就表示洗了。所以我們就教給洗手的正確方法,并示范整個洗手的過程:卷袖口,洗手心手背,用力搓,把臟物沖洗干凈,再用毛巾擦擦手,掛好毛巾。示范后再讓幼兒練習,對能力差的幼兒進行個別輔導。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幼兒便能掌握洗手的基本方法。。

二、運用生動有趣的語言,激發幼兒自理能力的興趣。

幼兒思維具有具體、形象的特點,對于一些描述具體事物的生活現象的語言較易接受,因此應用生動有趣的語言,激起幼兒學習一些枯燥的勞動技能的興趣和愿望。如疊手絹:我們先讓幼兒認識手邊有四條邊。再教幼兒疊手絹的方法:把手絹平放在桌上,兩手抓住其中的一條邊,一條邊說著:"我和對邊握握手",將手絹向對邊折,幼兒也一邊學著一邊口里喊著,一邊手里疊著手絹,興趣濃厚。再如穿衣:我們先讓幼兒認識衣領、衣袖、衣襟,再教他們穿衣:衣服后面向著自己,兩手握住衣領,喊一聲"刮大風!"將衣服甩在身后,報在身上;接著繼續說、做:"風來我不怕,露出小腦袋,將手伸到袖筒里"。讓幼兒手里拿著衣服喊著、笑著、做著,非常開心。

三、通過鼓勵、表揚,增強幼兒自我服務的信心。

小班幼兒情感脆弱,能力差,畏懼感強,對于他們的一點點進步,成人都不該忽視,應鼓勵他們最微小的表現獨立性的愿望。如幼兒自己扣上扣子,但位置卻扣錯了。我們首先肯定幼兒獨立意識,表揚他:"真能干,能自己扣上扣子。"接著糾正:"只是一顆小扣子進錯了門,重新扣一次好嗎?"使幼兒產生良好情緒,提高自信心。隨著時間的推移,幼兒自理能力不斷提高。定期的評比,可以培養幼兒的堅持性、自覺性。我們在班上創設了"能干的一雙手"專欄,根據小班幼兒自理能力技能掌握的情況進行分項評比。如:穿衣、扣鈕扣、穿鞋襪、取放點心杯、自己吃點心、洗手、整理玩具、搬椅子等。每項內容用一具體圖畫表示。如:取放點心杯用一個杯子圖表示,并逐條向幼兒講述要求。達到

某項要求的幼兒,可在相應的地方得到一個紅五角星,誰得到的紅五角星多,就證明誰的小手最能干。幼兒的上進心較強,有表揚的評比,他們都會更努力去做。

四、通過家園配合,督促幼兒完成自我服務的勞動。

我們主要采用家長會、聯系冊、專欄、日常交流、觀摩等方法,加強家園配合。如學期初根據對幼兒的短期觀察,掌握幼兒自理能力發展的技能水平。根據教育大綱的要求,制定出本年段幼兒本學期自理能力的課題計劃,列出表格填寫出具體掌握的勞動項目。召開家長會,向家長通報,以取得家長的支持,達到家園教育方法一致、目標統一。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經常與保教人員交流,全面掌握幼兒勞動的情況,并以聯系冊、短暫的談話,專欄介紹等方式,與家長保持溝通,了解幼兒在家中的表現,提出配合的要求。學期末,通過召開家長會,讓家長觀摩幼兒自理能力發展水平掌握的情況,再填寫表格。并以書面形式將幼兒的發展向家長匯報,使家長了解自己的孩子的自我服務程度,以便更好地與幼兒園配合,從而使幼兒更快更好地完成自理能力的要求。

通過一年多的研究、探索,我們為幼兒組織了各種有益的教育活動。豐富、增長了幼兒自理能力的生活經驗和簡單的保護方法。實驗的結果使我們體會到:對幼兒進行自理能力的培養是幼兒生存的可靠保障。

第三篇:如何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

內容摘要

當今幼兒自理能力缺乏,依賴性強,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所以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至關重要。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后的生活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要訓練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從小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獨立能力。

關鍵詞:自理

掌握

方法

技能

培養

責任感

能力

當今社會中,大多數家庭都是以獨生子女為主。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家庭經濟條件越來越好,家長對自己子女愛護倍增,要什么有什么,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么事都不用自己動手,特別是一些爺爺奶奶,愛孫心切,就更加溺愛了。由于這類現象,導致現在的孩子自理能力缺乏,依賴性強,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為了改變這一現象,我們就要從小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以便以后長大了不會為離開父母而犯愁。

而對兒童、青少年的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家庭、學校(幼兒園)與社會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奏效。對幼兒說來,家庭與幼兒園兩方面密切合作就更加尤為重要。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就像一車兩輪,必須同方向、同步調前進,才能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在各級教育中沒有比幼兒園教育更需要家長配合,幼兒園比之于中小學更需要與家長保持經常的聯系與密切的合作,這主要是由于幼兒年齡小,受家庭影響大而引起的。也有專家就指出:幼兒能力與習慣的培養是在學前期。作為幼兒園,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能否抓住這個關鍵階段 ,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與生活自理現狀,有的放矢地對幼兒進行教育,是幼兒生活自理能力高低的關鍵。

《綱要》中也明確指出:要培養幼兒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對于孩子自理能力差,我的看法是:

一、家庭教育的誤區

首先,家庭成員的溺愛包辦?,F在的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由于父母包攬了所有的家務勞動,只重視對孩子的智力投資,輕視了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比如,在幼兒園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老師都注意到了讓孩子自己學做,培養孩子做各種

力所能及的事情的習慣。但回到家父母(尤其是爺爺奶奶)常溺愛孩子,怕孩子自己吃不飽或太慢而急于去喂他,孩子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攬,養成孩子事事依賴成人的壞習慣。

其次,孩子沒有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能。孩子的年齡小,在自理時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實際困難的時候,爸爸媽媽怕麻煩,不是去教會孩子,而是直接就代替孩子做了,導致了孩子不會自理。

還有就是缺少必要的反復練習的機會。孩子剛學會穿衣服時興致很高,且常得到父母的鼓勵表揚。但學會后孩子便失去興趣而不愿再做,父母呢?也由于種種的原因,不愿意浪費時間,也就代替去做了,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次練習的機會。

二、在幼兒園系統的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

1、利用生活培養幼兒自理能力

生活活動是一日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因此,在幼兒園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就必須重視生活活動中的培養。實踐過程中,我們老師利用了一切生活活動的機會,如小便、洗手、吃飯、吃點心、午睡等,培養了幼兒這些方面的能力。在這過程中我們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采用了不同的教育引導形式,如針對小班孩子年齡小,我們老師就自編了一些簡單的兒歌,使幼兒在掌握兒歌的同時,掌握操作的簡單步驟,從而培養了這方面的能力。而針對中大班的孩子,我們盡多的采用了示范、榜樣教育、比賽等形式,讓孩子在自己觀察學習中掌握生活自理的技能。如:針對大班有些孩子吃飯非常慢,我們就采用比賽的方法,并給予吃的快的小朋友一定小小的獎勵,因為大班的孩子已有了競爭意識,遵循了這一發展規律對孩子進行引導教育,才會促進幼兒這方面能力的發展。

2、利用學習活動培養幼兒自理能力

針對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我們還結合了一定學習活動的形式。如對于孩子吃飯老是把飯粒掉在桌上或地上,我們就選擇了故事《漏嘴巴》,讓孩子在體驗故事情節的同時,了解不應該做漏嘴巴,從而督促幼兒改掉不良習慣,養成吃飯不掉飯粒的良好生活習慣。又如針對小班孩子不會穿衣服的問題,我們的老師結合了一個“穿衣服”的學習活動,幫助幼兒學習穿衣服,掌握穿衣服的方法步驟。

總之,在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過程中,我們的老師可以在適當的時候,選擇一些適當內容的學習活動,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

3、利用游戲活動培養幼兒自理能力

游戲活動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形式,因此,利用游戲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是一個非常必要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途徑。在游戲活動中,我們的老師利用了區域活動、角色游戲等多種形式,培養了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如:在生活區,讓幼兒用筷子練習夾豆子,培養幼兒用筷子的能力;在角色游戲娃娃家中,讓幼兒通過幫娃娃穿衣服、穿褲子、穿鞋子等,從而使孩子們掌握了相應的技能。實踐證明,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我們的老師一定要重視起來。

4、做好家園同步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輔導工作

在教育越來越強調生態化的今天,幼兒教育中的家園合作已成為一種非常必要的方面。然而,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特別是農村還存在著比較嚴重的沉舊觀念,他們往往只重視幼兒智力的開發,而非常忽視非智力方面。所以,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常常是家長們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為了改變這一現象,我們的老師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們利用了家園聯系窗、家長沙龍、家長講座、家長會等多種形式,并且成立了家長委員會,讓家長在家長與幼兒園、家長與家長的互動交流中,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念,從而使家長能更好地配合幼兒園,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總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不是一兩 次教育就能奏效的,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孩子還小,只要他自己能做,自己愿意去做,我們就要給他創造鍛煉的機會,并在此基礎上,施以言傳身教,輔以耐心細致,結合家園同心,只有這樣,培養幼兒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為現實。

第四篇: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

在不斷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當今的幼兒基本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孩子各方面的投資越來越多,卻忽視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生活能力的培養貫穿在幼兒園的整個階段,而抓好小班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自己承擔或料理生活,使日常生活得以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征。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的原則”,并且有大量的信息和研究揭示,孩子不能很好地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僅會影響孩子現在的生活,而且也會給將來的學習、生活、處事帶來極大的影響。

一、培養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綱要》對健康領域所提出的目標之一。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養幼兒的責任感,有自信心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后的生活也產生深遠的意義。但現在大部分的幼兒依賴性很強,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不能很好的適應新環境。為了使今天的幼兒將來能成為未來祖國的棟梁,從小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是相當迫切和必要的。

曾聽說某一大學生在大學因為不能自理,而讓媽媽陪讀的生活悲劇,值得我們深思。兒童心理學認為,3歲兒童的身體和手的基本動作比較協調,也有了自理的愿望。父母卻忽視了孩子的這種愿望一切包辦代替,他們過多的關愛不經意間挫傷了孩子自理的積極性,阻礙了孩子自理能力的發展。

有研究表明:2-4歲是兒童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習慣初步養成的關鍵期。從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看,年齡越小越單純,可塑性越強,越容易接受各種影響和教育,此時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及習慣就越成功。對小班孩子來說。從家庭到幼兒園是生活一大轉折。本來由父母甚至更多的人照顧生活,像小皇帝、小公主一樣被大人哄著,現在卻要開始學習自己照顧自己,能否順利地進行盥洗、入廁、進餐、穿脫衣服、午睡是小班孩子入園首先要碰到的難題。

二、小班幼兒自理能力的現狀

隨著當今社會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孩子們的物質條件也可以說是空前的優越,隨之而來的“溺愛”、“嬌生慣養”也比比皆事,“包辦代替”現象越來越嚴重,孩子們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現象也屢屢皆事。很多家長認為吃飯、穿脫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訓練的,認為小孩長大自然就會啦,不用刻意去培養,不必急于讓他們動手。其實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孩子的這些請求:“我自己洗,我自己拿,我自己„„等等”但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行,你還小,不會做”。家長習慣為孩子做事,特別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的寵愛,孩子也習慣接受大人們的幫助,遇到一點難的就不愿意做。使幼兒形成一種錯誤的認識: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大人會幫著干;要喝水了,大人會端水來:要起床了,大人會給衣服穿„„。常言道:“三歲之愧,百歲之才”,這說明3歲左右的兒童身心兩個方面是都在進一步地成熟與充實,此時不但是培養有個性人生的起點,同時也是可塑性最強的一個時期。

小班孩子年齡小,肌肉發展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手眼協調還不夠。讓孩子自己吃飯常常桌上地上都是米飯,家長嫌臟,吃好了還要搞衛生,認為還不如自己喂得快而且干凈:有的孩子要自己洗手,結果手沒洗干凈,還弄濕了衣服;孩子非要自己穿衣服,結果衣服被穿反了,還要重穿„„。所以許多家長認為與其讓孩子做,不如自己做,節省時間,避免麻煩。其實,家長這種拒絕孩子動手做,包辦代替的做法,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礙了自理能力和獨立性的發展。孩子自理能力弱的根源不在孩子,而在家長對孩子有很多的不舍和顧慮。

在幼兒園中也存在著老師的包辦,一些要求提出來而無法長期堅持落實下去的現象。比如往往有些孩子因吃飯玩而影響下面的活動時,我們就會趕快將孩子的飯喂掉。又比如看到孩子們小便后因衣服穿得過多而艱難地拉褲子時,我們心里往往有很多的不忍而去幫孩子將褲子穿好,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們也就依賴老師們的幫忙了。

三、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策略

小班幼兒的基本動作已發展得比較自如,他們已能夠掌握各種運用大肌肉的動作和某些運用小肌肉的精細動作,為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奠定了基礎。依據小班生活自理能力標準的要求,可以采取以下教育手段和工作。

第一、堅持在日常生活中對幼兒進行生活生理能力的培養

為了使幼兒熟練掌握生活技能,教師必須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創造條件讓幼兒反復練習。教師可以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可以利用的機會,為幼兒提供學習途徑。例如:每天安排小值日生,餐前協助老師一起分盤子,分勺子,餐后幫助老師收拾桌子,孩子們都會非常感興趣。在每日的吃飯活動前告訴幼兒今日午餐吃什么、這些飯菜有什么營養?小朋友吃飯要怎樣做?這樣一來,幼兒在吃飯時就比較專心,挑食、偏食現象比較少,時間長了,自然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幼兒小便后提不上褲子,我們就教他用兩手向上提前邊和后邊,漸漸地幼兒就掌握了這一技巧。還有洗手的正確方法,如何洗,怎樣打香皂。在每日生活中都能很好的鍛煉每一名幼兒。

另一方面,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經驗,在操作過程中難免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別擔心孩子干不好,或添麻煩,幫倒忙。我們要耐心細致地引導,還可輔以鼓勵性語言,如“你行的”,“我相信你會干好的”等,必要時我們還需協助幼兒實現成功,以免挫傷幼兒,一定要確保孩子做事的積極性。我們還要善于捕捉孩子的閃光點,賞識孩子的點滴進步,獲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動幼兒生活自理的動力。當幼兒取得點滴進步時,我們可用表揚的口吻“你真棒”,“你真能干”„„都會使幼兒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成為激勵幼兒自覺掌握自理能力的強大動力。孩子雖小,但是我們不能低估它們做事的能力,應放手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第二、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

根據培養活動目標,在制定教學計劃時要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有關的歌曲、故事、游戲等采用集體教育的活動形式,對幼兒進行自我服務方面意識的熏陶,使孩子在內心深處產生強烈的思想:“我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游戲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我們利用孩子的這個特點,經常進行一些有趣的活動,如 “我是姐姐來喂飯”,“我幫姐姐穿新衣”,“送玩具回家”,等活動,讓孩子們在玩中學會一些吃飯、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的自理技能,然后,再幫助孩子遷移到他自己的實際生活中。這種方法,符合幼兒的心理特點,既受孩子們的喜歡,又可以使孩子們在愉快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鍛煉了自己。

3歲孩子思維的特點還是以直覺行動思維為主,他們的模仿性很強,很喜歡鸚鵡學舌,兒歌內容具體,直觀形象,瑯瑯上口,易讀易懂。另一方面兒歌內容直接有指導學習的作用。剛學穿脫衣服對小班幼兒來說確實難度太大。如果平鋪直敘地向幼兒講解,他們根本聽不進去,而且會有厭煩、枯燥的情緒。為了讓幼兒盡快掌握穿脫衣服的要領,我們可以運用許多簡短有趣的兒歌,例如《穿衣服》;抓領子,蓋房子,小老鼠,出洞子,吱溜吱溜上房子?!睹撘路?縮縮頭,拉出你的烏龜殼,縮縮手,拉出你的小袖口。通過這些瑯瑯上口的兒歌,幼兒會有興趣地邊說邊做,逐步學會穿脫衣服。洗手前挽袖子;爬,爬大山,一爬爬到山頂上,別讓袖子滾下來。小班幼兒經常有穿倒鞋的現象,于是我們和幼兒一起來檢查時可以這樣做;順著兩邊褲縫往下摸,能摸到鞋釬,就穿對了,摸不到,就要把鞋子都脫下來,兩只鞋子換換家,再穿上。充分的讓孩子做到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第三、做好家長工作,形成家園合作。

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僅在幼兒園培養是不夠的,需要家園一致。家長是架起家庭和幼兒園之間的橋梁;家庭是人生教育的起點,也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父母是孩子一生教育的第一位老師。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兒最基本的生活能力,是在家庭環境中隨時隨地可以進行的教育。

家庭是幼兒生活的重要場所,尤其是小班,當他們第一次離開家,進入集體生活時,家長和幼兒都有一個不適應的過程,因此更需要我們做好家園溝通工作。為此,我們開通了“寶寶直通車”就孩子在園的生活情況、能力、行為表現等與家長定期、經常地進行溝通,使家長能感受體會孩子在自理過程中的進步,引導家長在家庭生活中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使他們的自理能力和生活習慣能在家園一致的環境中養成,同時,我們也得到了家長的反饋,更好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現,從而更有針對性的展開工作。也可以張貼一些培養生活自理能力的理論知識或實踐資料的推薦或是家長和老師在幼兒自理能力培養中的經驗,供家長和老師共同分享,相互學習。

現在我們可以利用互聯網建立班級QQ群“生活自理能力”話題的爭鳴,通過家長與家長、家長與老師的探討交流,在家長中發起“孩子自理能力”培養中的無奈和好的建議的對話,從中總結教訓,吸取經驗。

小班幼兒學做事的主要阻力來自于家庭,家長總是有許多顧慮和擔心,而導致不放心。我們就利用開學時的家長會,向家長積極宣傳科學育兒知識,以及從小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意義和方法。也可以利用演示法,向家長演示一些生活技能,使家長在教孩子時與幼兒園采用一樣的方法,這樣才有利于孩子的學習與掌握。

在幼兒入、離園時,老師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和反饋,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園的一日生活情況,老師也可以詢問一些孩子在家的情況。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需要老師、家長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相信孩子,經過磨練他們一定會像一只只雄鷹展翅翱翔,搏擊長空。

四、小結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不是

一、兩次教育就能奏效的,這時一個漫長的過程。孩子雖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給他創造鍛煉的機會。在此基礎上,施以言傳身教,鋪以耐心細致,結合家園同心,只有這樣,培養幼兒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為現實。

第五篇:中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

瀘州市人民南路幼兒園

劉莉

剛接手中班的第一個星期,雖然我們三個老師都在班上,可還是讓我們顯得手忙腳亂、力不從心。什么原因,原來我們班都是3歲左右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很弱,從吃飯、洗手、上廁所到中午的午睡穿脫衣服、甚至上課坐凳子都得老師幫忙,你說能不累嗎?我們幾個老師立即意識到培養孩子們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第一任務。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兒童從依賴到獨立的過程,即兒童從依賴成人的幫助,學習認知照顧自己的衣、食、住、行等歷程,簡單的說,就是自我服務,自己照顧自己。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能夠促進幼兒獨立性、自信心的增強,并為其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礎。那么該如何對中班的孩子進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呢,我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分析和探索。

一、幼兒生活自理能力較弱原因分析

1、家長過度愛護?,F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在家中爺爺寵奶奶慣的,家長什么事都不要孩子做,幾乎事事包辦代替。像我們班的孩子多數是隔代教育,他們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因此許多小朋友吃飯要喂,有些爺爺奶奶為了哄好孩子一餐飯,要跟著走好多路,或邊喂飯邊讓孩子看電視;幫他們解小便,穿脫衣服,大人認為這是義不容辭的事。卻不知處處包辦代替,孩子的獨立愿望會漸漸消失,養成依賴心理,從而導致發展遲緩。

2、認為孩子小、能力差,以后學習也不晚。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孩子的這些請求:“我來洗,我來拿,我自己„„等等”。但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行,你還小,不會做。”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到了一定年齡,自然而然地就學會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現在孩子小,不必急于讓他們自己動手,而且越小越難教,孩子大了,學得也快。因此這樣教養的孩子在家中一切需要自己動手的事,幾乎全由大人包辦,養成了嚴重的依賴心理,使得在各方面的發展,與其它小朋友都有明顯的差距。

3、怕麻煩,嫌孩子動作慢,或吃得臟。由于小朋友小肌肉發展還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手眼協調還不夠。讓孩子自己吃飯常常桌上地上都是,家長嫌臟,認為還不如自己喂得快;有的孩子要自己洗手,結果手沒洗干凈,還弄濕了衣服,家長后悔沒幫他洗;孩子非要自己穿衣服,結果衣服穿反了,還要重穿,耽誤了上班時間„„所以許多家長認為與其讓孩子做,

1 不如自己做,節省時間,減少避免麻煩。其實,家長這種拒絕孩子動手做,包辦代替的做法,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礙了能力和獨立性的發展。

二、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幼兒是生長發育的關鍵期,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通過幼兒的學習參與、訓練、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利于他們動作的發展。3——5歲是能力培養的最佳期,良好的生活能力將使其終身受益。因此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必需明確:

1、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可以促進幼兒的大小肌肉群和動作協調性的發展。

著名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指出,動作教育是日常生活練習的課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培養其責任感及良好的生活習慣。對幼兒進行自理能力的培養將促進孩子的大小肌肉群的發展,和動作協調能力的發展,如吃飯,幼兒不僅學會手喂飯的動作技能,還發展了孩子的手指肌肉的靈活性及手眼協調性。所以孩子每學一項動作、能力,他的大小肌肉群、動作協調性也將得到相應的發展。

2、培養幼兒自理能力有助于培養孩子成獨立自信,不依賴成人的性格。 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要學會獨立用筷子吃飯,拿杯子喝水,會洗手,會穿脫簡單的衣褲等,然而剛開始時孩子不會穿衣服,袖子伸不進,鈕扣扣不好,在家里都由成人幫助。上幼兒園該自己學著穿了,鈕扣洞對不齊,硬是對上一遍,二遍,直到對齊,褲子拉不上,硬是哎喲,哎喲用力拉,直到穿上為止。在孩子學習自理能力技能過程中,老師給予適當的鼓勵,樹立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在提高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勇于面對困難,敢于克服困難,去爭取成功的抗挫能力及獨立做事,有始有終的好習慣。這種堅強、獨立、自信,正是適應未來社會的高素質人才的良好個性品質。

3、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是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的需要。

幼兒從家庭進入幼兒園,置身到一個新的天地,擴大了生活圈,新的環境,好玩的玩具,強烈地吸引著他們的好奇心,他們喜歡在幼兒園學習、生活。但不會洗手,不會吃飯,不會穿衣等生活自理上的問題,使他們不能很快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三、對幼兒進行自理能力培養教育方法的探索

針對我們班孩子的年齡特點,我們著重利用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運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對幼兒進行教育和培養。

1、創設良好的環境,調動幼兒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積極性。

首先,我從精神環境入手,為幼兒創設良好的氛圍,激發他們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愿望。例如:通過表演“小貓和小弟”、“小豬變干凈了”等故事去感染誘餌,讓他們再看看、聽聽中知道講衛生光榮的道理;通過演唱一些歌曲讓小朋友知道大家都有一雙手,要學會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學著做。其次,我從物質環境入手。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結合“生活習慣”的培養內容,在活動室為幼兒創設了智力角、娃娃家,配置了供幼兒練習系鞋帶、穿衣服用的物品,為了鼓勵幼兒主動養成良好習慣,設計了“我是乖寶寶”的評比欄;還設計了“小手巧”的主題墻飾。這些富有童趣的形象,活潑、優美的環境氣氛,給幼兒親切、喜悅的感覺,使小朋友從中受到了積極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2、利用游戲活動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

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一種活動,在幼兒一日活動中,我除結合教學內容對幼兒進行生活習慣的培養外,還抓住幼兒好玩的心理特點,把洗手、穿鞋、收拾玩具等內容編成不同形式的游戲,使幼兒在輕松有趣的游戲活動中,主動地去想、去動、去干,孩子們在游戲活動中較好地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例如:我利用《娃娃家》的游戲教幼兒學習有序地穿脫衣服。我請小朋友從家里帶來了自己喜愛的娃娃,我為小朋友們準備了娃娃的衣服:裙子、上衣、褲子等,我和小朋友一起玩布娃娃穿衣服的游戲。在玩的過程中,讓小朋友知道衣服各部位的名稱,如衣領、衣袖、褲腿、鈕扣等,并告訴小朋友穿每一部位的方法。經過反復練習,幼兒很快掌握了訣竅,這時候我再教他們自己穿衣服。 為了讓小朋友們穿的又好又快,我還組織小朋友玩《穿衣比賽》的游戲,小朋友們為了爭第一,都在認真的練習,通過這次活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經常鼓勵多表揚。陳鶴琴指出:“積極的鼓勵比消極的刺激好得多 ”。心理學上指出:愉快的情緒能促使大腦皮層建立一個興奮灶,使學習保持最佳狀態。幼兒會對自己正確的行為獲得鼓勵而為之喜悅,從而使好的行為習慣繼續保持。針對幼兒的這一心理特點,我在班上設置了《我是乖寶寶》的紅花評比,對于按時入園,獨立進餐,安靜入睡等表現好的幼兒,及時的鼓勵并獎勵他小紅花 。針對個別特殊的幼兒, 對于他的點滴進步老師都能不失時機地進行表揚鼓勵。中班的孩子幼兒已經有一定的自主性,有時他們會做這樣的事,比如洗手,往往由于調皮搗蛋故意不認真洗手,有的幼兒也非常的關注同伴的行為,認為別人不洗我也可以不好好洗,因此堅持性較弱,容易受他人的影響。要想使孩子堅持用良好的方法洗手也

3 是一個不容易解決的問題。因此,我們老師就抓住孩子關注同伴的評價的心理,運用鼓勵表揚的方法開展了自理能力堅持性的培養。當洗手的時候教師觀察孩子洗手的過程,發現洗手有進步的幼兒時請他當“小小監督員”尋找和他一樣能干的孩子并用表揚的話語或者動作進行表揚和鼓勵。得到同伴的贊揚孩子們的心里會更開心,也會產生我也要做“小小監督員”的愿望。在我們的進餐、喝水時也經常運用這樣的方法,收效較好。小孩子都喜歡幫老師做事,我就利用孩子的這種心理,讓他們幫助老師打掃、整理玩具、圖書等,在做的過程中,及時表揚表現突出的幼兒,使幼兒的積極性越來越高。我們還進行了“尊重老師勞動”的活動,孩子們吃完飯都能把碗筷放得整整齊齊方便老師來收取。在平時也不亂扔紙屑了,地面也能保持整潔了。

4、把生活能力培養寓于易讀易記的兒歌中,寓于有趣的情景中。 好奇、好模仿、想說話是孩子的年齡特征,我們把生活自理技能設計成有趣的情景故事,形象的兒歌,讓孩子在看看、說說中理解內容,懂得粗淺的道理,從而掌握動作技能。

例:學吃飯:我們在培養小朋友自己吃飯時尊重和培養讓其自己吃飯的欲望,讓孩子自己吃飯,雖然邊吃邊掉飯粒,但老師還是堅持讓小朋友自己吃,隨時幫助糾正拿筷子的姿勢。我們老師還不時提醒幼兒:“小筷子,拿拿好,小飯碗,扶扶牢,小眼睛看好碗,吃得干凈真正好。”“吃飯時,要坐好,慢慢吃,細細嚼,不掉飯,不灑湯,好好吃,長得胖。”現在孩子進餐時偏食現象較多,有的則是咀嚼能力不夠所致,多數幼兒不喜歡吃菜是嫌老,不愿多嚼。老師就在吃飯前設計成兔媽媽請客的情節,先請喜歡吃菜的小朋友來吃,請其它小朋友看,他是怎么嚼的,看著小朋友吃得津津有味的樣子,其它小朋友也被勾起了食欲,紛紛說:“媽媽我也要吃。”在進餐時,“兔媽媽”及時鼓勵吃得好的“小兔子”。孩子在愉快的氣氛中邊學邊吃,漸漸地使孩子感到吃飯也是一種樂趣,從而更好地進餐。

5、家園密切配合,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只靠在幼兒園培養是遠遠不夠的,在生活習慣培養方面家庭教育將起到很大的作用。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指出:“良好習慣之養成與否,家庭教育應負重要的責任。”我利用家長會和《家園聯系欄》向家長宣傳了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性,介紹幼兒園的生活作息制度,介紹了生活習慣培養的要求、內容、方法等,請家長配合幼兒園做到統一標準、統一要求。如果幼兒在幼兒園是一種要求,在家里又是另一種要求,這樣很難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有的

4 父母在培養幼兒習慣時,時而執行時而不執行,這會使幼兒在思想上造成混亂而無所適從,為此,我利用家訪和入、離園的接待時間與家長交流,和家長一起研究、探討孩子的教養問題,做到家園共育。

總之,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教師要言傳身教,多開展自理能力培養的活動,并多與自理能力差的幼兒家長溝通,指導他們在家里做一些配合學?;顒拥淖龇?。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孩子更好、更快的形成良好習慣,具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也才能讓孩子擁有一個美好的童年。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通達信資金成交量指標下一篇:土地整治項目勘測方案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