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國美國教育制度差異

2023-06-04

制度是通過規范體系表現出來的,必須借助于有力執行才能發揮出制度規范效能。今天小編為大家精心挑選了關于《中國美國教育制度差異》的文章,希望能夠很好的幫助到大家,謝謝大家對小編的支持和鼓勵。

第一篇:中國美國教育制度差異

美國教育與中國教育產生差異的原因(最終版)

美國教育與中國教育產生差異的原因中美教育的差異其時我很早就在思考,當然.我不是專家,用了”思考”這個詞可能不太合適,但我又不能找到其它更好的詞語來代替,只能將就著用了.

有一句話叫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我想,這句話同樣也適合我今天要說的中美教育產生如此大差異的原因.眾所周知,中美兩國的經濟情況是截然不同.美國,作為全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其經濟如何當然不用多說,是實打實的大哥大,其國內的各種基礎設施是非常齊全的.

反觀中國,雖然近年來中國的GDP大幅提高,目前已經上升到僅次于美國的位置,但不可忽視的是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各種基礎設施不完備,中國還有很多地方需要用錢.

中美兩國都非常重視教育,美國自從與蘇聯開始爭霸就非常重視教育,而中國了更是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但是因為國情不一樣,投入到教育上面的資金差距就很大.因為具體數據不好收集,我這里給打擊作一估算.2010年,中國的總GDP為5.7451萬億美元,假設中共用于教育的資金占總GDP的4%(總來沒有達到過),那么中國的教育投入就將是2298億美元,當年中國人口為13.46億,人均為171美元.美國2010年GDP為14.6242萬億美元.按照5%的比例算(遠遠不止),當年人口為3.1595億,人均為2314美元.這樣估算出來,美國人均所有的教育投入是國人的13倍以上.排除物價的原因,以及中美兩國受教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等因素,保守估計5倍應該是有的.如此一對比,我們對美國學校小班教育,教室內各種設施豐富多樣,而中國呢,一個教室五六十人正常,七八十人不少,超過一百個人也有,教室里面都有些什么呢?電腦?大多數沒有.圖書?除了課本就沒有了.多媒體?絕大多數地方還沒有普及?有什么?黑板和粉筆而已.

第二篇:中國與美國貨幣政策工具差異

1利率市場化的差異

中國與美國利率市場化差異主要表 現在兩點:利率市場化程度的不同、利率機制作用的不同。美國從1970年開始推行利率市場化,到1986年完成,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利率市場化程度很高;中國的利率市場化從1980年開始至今仍在繼續推進,未完成利率市場化。20世紀90年代后美國的貨幣政策主要以利率傳導機制為主,建立了以利率為中心,包括匯率、通貨膨脹率、綜合資產價值和貨幣供應量在內的一攬子綜合指標【1]。美聯儲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的實際效應主要是通過利率機制直接傳遞的嘲。美聯儲的貨幣政策通過對聯邦基金利率的調節進而影響市場利率、資產價格等最終實現對社會總需求的調控目標。利率機制在貨幣政策實施中的主導地位主要得益于美國健全的利率傳導機制。中國貨幣政策傳導的途徑包括:貨幣供應量、信貸機制、利率機制等,但是利率機制并不是我國貨幣政策主要傳導機制,利率政策在調節我國實際經濟中存在阻滯因素,使其無法正常發揮效應。國內許多學者也通過研究論證得出,利率機制在我國不起主要作用,而信貸傳導渠道和貨幣渠道在實際中發揮的作用更大。從以上兩點的差異分析可知,利率市場化的完成是運用利率政策調節的基礎和前提,通暢的利率傳導機制是利率政策能夠發揮作用的有力保證。

2貨幣政策目標設定的差異

中國與美國在貨幣政策目標設定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中介目標設定的不同、單一目標與多目標的差異。1993年7月后美聯儲以“泰勒規則”為指導設定實際利率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

[引。中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主要包括貨幣供應量、利率和匯率,但是三個變量中貨幣供應量是主要的中介目標。1994年開始中國人民銀行將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從貸散規模轉向貨幣供應量,并于1996年正式將M1作為貨幣政策的中介指標,同時以MO、M2作為輔助參考 ,現在關注的是M2。再者,從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上,早在1977年《聯邦儲備系統改革法》中,美國就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貨幣政策的目標,即:充分就業、物價穩定,保持經濟適度增長三個目標。20世紀90年代后美國逐漸將多重的貨幣政策

目標轉為控制通貨膨脹此單一目標 。中國的貨幣政策最終目標包括四個:穩定物價、充分就業、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多目標的體系既有一致性也存在矛盾性,由克魯格曼的“三元悖論”可知多種貨幣政策目標在實施中往往無法同時實現,并會影響貨幣政策整體的實施效應。目前,我國很多學者提出將多重的貨幣政策目標轉為單一的目標。從以上因素分析可知,貨幣政策中介指標的確立決定了一國貨幣政策工具選擇的偏好,最終目標的不同往往體現了貨幣政策工具實施的效果。

3金融市場發展程度的差異

中國與美國在金融市場發展程度上差異明顯,美國已建立起了完備的金融市場體系,而中國未建立。一國貨幣政策工具不同偏好的選擇往往反映了一國金融市場的發展水平,一般而言,金融市場發展程度高的國家會選擇更具市場化的工具;金融市場發展程度低的國家會采用行政干預較濃、力度較大的工具。在美國,完備的金融體系具有發達的市場傳導機制,成熟的市場機制可以自主發揮效應使得利率機制能夠對市場的供給和需求做出正確判斷,從而對就業、產出和物價水平產生更加直接穩定的影響 ,這也是美聯儲選擇將利率政策作為調控經濟的主要原因。利率是美國市場體系中的內生經濟變量,而利率在中國只是外生變量。中國的金融市場發展程度不高主要表現在:金融市場體系不完備,市場化程度不高:政府的行政干預色彩較強,市場機制的主導調節作用受限。完備的金融市場可以為我國貨幣政策工具的實施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良好的貨幣制度環境會進一步推進我國利率市場機制的形成,從而為我國利率政策發揮效應提供條件。但是市場中的行政色彩往往會破壞貨幣政策意向的信號,使得市場無法自主調節最終無法實現貨幣政策的調控。

第三篇:中國與西方高等教育制度差異之我見

姓名:李春香班級:管理101學號:06109111

1與西方國家的高等教育制度相比,我國的高等教育制度有很大的不同。對此,就拿中國與美國的高等教育制度相比來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第一,兩國的管理體制不同。美國的立體式管理體制之所以能保證高等教育有序高效地運行,關鍵的因素是建立了完善的“分權——制衡”機制。與其他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系統相比,美國高等教育的控制權最為分散。但這種分權不是無序的,而是通過合理劃分權力,使各管理主體都有其相對穩定的權力范圍,且不同管理主體的權力相互補充、相互制約,最終實現管理權力的平衡。 相比之下,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一條主線是“轉變政府職能”,“向高校放權”。但長期以來,教育界一直堅持高等教育管理就是行政管理,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就是“行政體制”的觀點。這樣,所謂“轉變政府職能”,“向高校放權”勢必難以落到實處,同時單一的行政性管理體制也無法適應日益多元化的社會政治、經濟體制。因此,必須從理論上打破傳統觀念,樹立“高等教育管理社會化”的思想,推進管理主體社會化,實現管理效能社會化,創造高額的管理附加值,從而促進 我國高等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的改革發展相適應,實現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最終目標。

第二,兩國的高考制度不同。美國不實行全國大學入學統考,但中學生申請上大學影響最大的考試是SAT(學業能力評估考試)和ACT(美國大學測評系統),我們通常說的美國高考一般指的是SAT。目前SAT考試一年舉行7次,考試時間3小時。而中國高考每年舉行一次,大部分省區考試時間為2-3天。中國的考生就在這幾天的考試中決定是否能進入心中的名校,高校僅根據考生的高考成績進行錄取。在美國,參加SAT考試不是由學校統一組織,學生何時參加全憑自愿。美國的高中學制是四年,即從9至12年級(15—18歲前)。畢業時“考”大學不是單憑“高考”的高分,而是靠這四年各科期評成績的平均分必須在“B”(良好)以上,才能被本科大學和社區學院錄取。所以在美國,凡是將來想申請上大學的高中學生,從跨入高中校門的第一個學期的第一門課開始,就拉

開了“考”大學的序幕,一年可以考五六次,學生可以自行決定參加考試的時間與次數,直到取得自己滿意的分數,然后選擇其中一次最好的成績來申請高校。第三,錄取標準不同:“三合一”與“唯一性”。中國高考以考分為錄取的唯一標準,一個考生在成績唯一的情況下,一般只有第一志愿、一次機會被錄取。美國高校錄取采取“三合一”甚至可以說是多合一進行考核:考試分數(SAT、托福等)、高中平時成績、綜合素質(包括課外學術活動、文體活動、社會活動、公益義工、有償工作等)。

在中國,高考狀元往往是大學里面競相爭取的香餑餑,可是在美國,“狀元”也會被拒。1996年哈佛大學招生,165個SAT滿分“高考狀元”的入學申請被拒。曾獲得美國高考狀元的湖北女孩說:“我感覺兩國教育最大的是價值觀、人生觀和教育觀的差距。在我們國家,高校錄取多數是看分數,分高了就能進好的學校。但美國不同,你考了高分,就像我現在考了第一,但不意味著我就能被錄取,他們注重的是學生的個性和綜合素質,分數永遠是第二位。”美國高校招生錄取時不僅僅衡量申請者的SAT、托福等基本的考試成績,更多關注的是對申請者的綜合素質的全面考查。

第四,考試內容不同:“能力側重”與“學科知識”。美國高考與高中教材沒有直接關系,主要考查學生邏輯、分析、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較少考學科知識,而是更注重能力或智力方面的測試,如SAT、GRE等。而中國的考試方式剛好相反,中國高考側重學科知識,能力考試占的比例不大,考察的內容主要就是高中時期的學科知識。從上面的對比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美國高考為學生簡化了一些繁瑣的考試細節,但是對學生的考核力度和考核范圍變廣了,成績僅作參考。而中國高考學生需要走過一段漫長的備考過程,歷盡煎熬,結果簡化了最后的考核和篩選過程:一考定終身。

第五,教育理念不同。中國的教育理念與美國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最大的區別是:中國偏重于灌輸式教育。中國學生的根基非常扎實,這是優點,但也有缺點,中國的學生面對新事物總有畏縮心理,與美國學生比起來,創新意識較差,無論是各門課程的課程學習報告、設計報告還是期末考試,中國大學更為重視學

生的答案是否符合“標準”;而美國大學更看重實踐以及實踐過程中的創造性思維。這也是國內教育與西方教育的重要區別。

國內的學生往往有驚人的記憶能力和良好的數學基礎,這也是中國學生能在應試教育中取得佳績的原因,但是美國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學生去參與、實踐、創造,許多課程都安排有案例學習與討論的時間以及學生進行案例分析與陳述等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老師對學生的面授時間很短,大約為學生所用學習時間的30%左右。其余時間要靠學生自學、到圖書館查閱資料、同學之間相互討論,才能學懂有關的知識。在參與和實踐的過程中,學生自學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由于他們變被動的學習為主動的學習,態度不同,學習的效果就有天壤之別。

美國的課堂氣氛非?;钴S,學生可以隨時打斷老師的講課并提問。雖然有些問題看起來非常簡單,但老師都會認真解答。而有的問題則非常尖銳,學生甚至可對老師的觀點進行反駁。課程作業一般要求學生對現行政策或評估方法進行批判性的論述。美國高校老師對學生的課程報告或者課程設計的評閱多以鼓勵為主:對思維獨特、見解不一般的學生大加褒揚;即使一些學生的報告剛剛過關,老師也可以從報告中找到文章的亮點予以鼓勵。這些鼓勵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并可明白自己報告中存在的問題。

美國的教育體制更看重學生的全面發展,看重學生與人溝通、交流等社交活動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而國內學生更看重的是考試成績和自我發展、提高方面,團隊意識不強。

美國高等教育重視信息素養能力標準,要求每一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主動學習,通過各種渠道來搜索信息,確定實際而全面的計劃,有條不紊地自我吸納知識。美國高校專業的信息素養教育重在培養學生有高度的責任感、社會感、自我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道德素養,成為一個有信息素養的人。

由于教育體制不同,中國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較差,高校大學生的外語、計算機、基本的信息檢索技能不如美國學生,不知道如何學習,形成自己的新觀點,制定學習目標,選擇好的學習方法。

第六,中美高??蒲心J讲煌?。從教師的科研成果看,隨著社會整體研究實力的增強,人們對高校的期望值越來越高,大學面臨的研究課題和目標也越來越多。目前,中國高校對教師的科研工作都有硬性的要求,并建立了相應的激勵與考核機制,其初衷是為了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使其有更多的科研成果。但機制本身有一定的不足之處,教師為了完成聘期內的論文數量,隨便抓個熱點問題,通過互聯網搜索,兩三天就能湊出一篇質量不高的論文,導致目前高校教師的科研質量不高,“學術腐敗”現象隨處可見。美國對學術腐敗普遍的提法是“不正當科學行為”。根據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等權威部門的定義,不正當科學行為指的是“在提議、開展和評議科研項目或報道科研成果的過程中,出現的捏造、篡改或剽竊”。美國對于學術腐敗采取的方針是揭露、調查等工作,主要由了解內情的科學界承擔,但對于在調查過程可能出現的法律問題,包括如何獲取物證、傳喚人證等,該辦公室則準備了一整套非常細致的對策。從筆者對明大的了解看,美國高校教師的科研壓力也很大,但教師能認真專一地在自己的聘期內,就某一個或兩個課題進行深入的研究,為了取得一項成果往往要耗費幾年的時間,堪稱“十年磨一劍”,學術腐敗、論文抄襲的現象基本見不到。

對比美國的高等教育制度,我國的高等教育制度改革方向和目標。首先,把提高質量作為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其次,切實保障高等教育科學發展和教育質量穩步提高,還需要優化結構辦出特色。第三,實現我國高等教育的科學發展,需要在人才培養體制、考試招生制度、辦學體制、管理體制等方面深化改革,完善現代大學制度,在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經費投入等方面加強政策措施的保障。同時,要實現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目標,完成好各項發展任務,沒有必要的經費支持和良好的制度安排是根本不行的,還需要在創新體制機制、加強政策措施保障等方面邁開新的步伐。

第四篇:中日教育制度差異

《日語入門》課程論文

中日教育制度差異 (中小學教育制度)

學院:機械工程學院

學號:B14030907

姓名:傅建淳

中日教育制度差異

大約二十年前的一篇論及中日中學生在內蒙古大草原上的“草原探險夏令營”活動在當時社會上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在之后的十多年間一直是老師家長口中告誡孩子們的勵志故事。文章內容大概就是說中日兩方的孩子表現迥異,中方孩子叫苦不迭,不堪重負,亂丟垃圾,家長拖后腿;而日方孩子恰恰是樣樣完全相反,充分表現了堅忍不拔、文明教養的精神。

在我看來,中國的教育更具功利主義性質,是選拔達到目的型的教育;而日本的教育則更強調人的素質提高,是普及提高能力的教育。

以下是我對中日教育制度差異的一點分析和看法。

(一) 歷史遺留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中國生產力水平還不夠高,而人口又帶來巨大負擔,是世界人口大國,在如此廣大的范圍內落實教育是非常難的,而且要考慮到其他社會生產因素,在教育投資方面每年拿出生產總值的二十五分之一還不到;而日本,經濟大國,人口較少,他們有資本重視教育,且日本每年拿出生產總值的五分之一發展教育。

在日本的江戶末期到明治初期,歐洲來的外國觀察員就觀察到一個現象,在日本,無論是什么職位什么階級的人,都會拿著售價便宜的小說在看,一般的老百姓都能以文字來獲取娛樂了。在明治以后,又引入了西方的教育制度,更加促進讀書的風氣,可以說,在很早的時候,日本民間就已經形成了良好的讀書風氣,是自然而然的社會風氣,統治階級也是積極鼓勵學習的,不分貴賤貧富,即使沒飯吃,也有書讀的。

日本歷史上所經歷的三次教育改革.1853年是日本近代教育的開端。日本政府在1872年制定出日本歷史上第一個教育制度,提出“全民教育”是日本的教育基本方針,也正是在同一年日本的學制得以實施,這就是日本歷史上的第一次教改。

但由于當時的經濟狀況,許多人家交不起學費,所以教育并未被大多數人接受。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提高全體日本人的素質,1947年日本政府又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學校教育法等,提出教育要民主化、大眾化,要求每位學齡兒童均要接受教育。為了保證每個兒童均受教育,日本政府提出免去一切學雜費。當時中小學教育的宗旨是(1)尊重個人的尊嚴,培養有個性的人;(2)培養為和平做貢獻的人;(3)尊重人格。這些法規的出臺標志著日本第二次教改的開始。從此以后,教育被普通百姓所接受,日本所有學齡兒童都能接受同等的教育。為了配合此次教改,日本政府1971年又實行了提高教師工資待遇政策,接著1980年又推出了教師培訓制度, 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經過這次教改,日本的中小學教育得到迅速發展。在歷次全球性的數學、物理競賽中,日本中學生代表隊取得了優異成績,日本的教育體制也為世界各發達國家所效仿。

日本政府于1984年成立了臨時教育審議會,該審議會的出現標志著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的開始。第三次教改的主要內容有:(1)變單軌制為多軌制:縮短學時,變六天制為五天制;(2)將初、高中分立改為一貫制中學(初高中一體),取消初中升高中的考試;(3)擴大學生擇校的選擇,實行教育的自由化和市場化;(4)改革過去單一的課程安排,實現課程的多樣化。調整課程內容------減少30%的原有內容,騰出時間開設綜合課;(5)增加高中類型;6)地方分權。改變過去“一切由文部省決策的中央集權”現象,尊重地方或個別學校的自主性。

為配合這次教改,日本政府于九十年代又推出教育復興二十一世紀計劃。該計劃的核心是:建立孩子們感到愉快的教育。目的是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1)建立具有個性、創造性的教育,把養成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中心任務。通過教育發展學生的個性,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2)推進心靈教育。通過心靈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3)推進綜合教育。改革以往那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的創造能力、想象能力、綜合概括能力、是非判斷等能力得到發展;(4)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為了弘揚傳統文化,請民間藝人來學校表演或讓學生到某些特殊的地方進行參觀、學習;(5)進行健康教育,培養身心健康的少年。除了定期舉行運動會之外,各個學校還有意識地進行健康教育。 回顧日本的三次教改,我們可以看出日本的教育改革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1)注重學生個性培養;(2)注重道德品質培養;(3)注重養成教育;(4)注重健康教育;(5)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6)注重創造能力的培養;(7)注重傳統文化教育;(8)注重愛國主義教育;(9)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從這三次教育改革可以看出,日本教育始終以人為本,處處體現“素質教育”,值得我們借鑒。

(二)中日教育制度現狀對比。 (1)我國教育制度現狀。

我國的教育制度沿用了祖先遺留下來的老規矩,即以考試的形式選拔人才為主,導致中國學生普遍有一種為了考試而學習的心態,學習被動單一,理論基礎扎實,實踐能力低下,應試型人才居多。

多年來,各界人士痛批應試教育,呼吁以素質教育拯救青少年,拯救國家。素質教育盡管被提出很多年,但推行起來卻舉步維艱。表面上高舉素質教育旗號,但迫于升學考試的壓力,教育體制還是換湯不換藥:以教師為中心,百科全書式的教學內容,填鴨式的知識灌輸,班級制的授課方式仍是主流,真正喜歡知識而求知的學生越來越少,以考試為主的應試教育制度仍然根深蒂固。

而且隨著教育經濟化,老師變商人,基礎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擇校熱愈演愈烈,教育成本增加,教育領域內的貧富分化嚴重等問題不斷涌現。其中最根本,危害最大的問題就是教育體制扼殺學生創造性思維,中國基礎教育的特點是進度快、難度高,這就意味著在同樣的學習時間里,我國中小學的教學內容普遍多于難于日本,這就意味著中國教學比日本教學省略了許多創新性的和學生自我探討的內容。中小學學生處于教育啟蒙階段,學習習慣還沒有形成體系,處在被引導的階段。而在應試教育制度的引導下,學生的課余時間都用來做背誦、做題、參加輔導班,幾乎沒有時間進行思考,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就無法跳出考試之外的思維,因此也很難形成創新性思維模式。學生缺乏創造性,也是中國教育落后世界一流水平的根本原因。

盡管提起中國教育制度,很多人痛心疾首,但不可否認,中國教育制度仍有一些先進性的方面:

1.教育相對公平。在政府財政政策的扶持下,基礎教育的蓬勃發展,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普及,不但從整體上提高了國民素質,也縮短了農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在教育知識層面上的差異,不少農二代因此跳出農門,甚至趕超城市富二代。

2.國際競賽獲獎成績優異,特別是在數、理、化等理科領域。我國教育體制下的中國學生基礎知識扎實。

3.利于發展全面型人才,中國教育教育質量較高,集百家之長,幾乎所有科目都可以學到,利于個人素質和知識面全面發展。

總而言之,當代我國中小學教育制度仍以應試教育為主,教學內容單一,教學模式死板,教育商業化,學生缺乏求知欲且創造力不足,但仍在某些方面存在優勢。 (2)日本教育制度現狀。

日本現行的中央教育行政機構是文部省,為日本內閣的組成部分,其最高領導是文部大臣。文部大臣和文部省是主管教育行政的中央首長和行政機關。

2006年1月,文部科學大臣公布了“教育改革重點行動計劃”。按照該計劃,從“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充實的教育”的觀點出發,以“培養能活躍于國際社會,情感豐富、意志堅強的人才”為目標,文部科學省正在扎實地進行修改教育基本法、制定教育振興基本計劃和提高師資質量等項目工作。學校教育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自制能力,所以為了確保優秀的師資,文部科學省正在努力改進和充實中小學教師培養和教師執照制度。今日本中小學教師教育改革從教師應具備的素質和能力、“培養-錄用-研修”教師教育系統、教師資格證書制度、教師評價制度改革等幾方面著手,在很大程度上優化了日本教育制度的現狀。

日本的小學教育屬于初等教育,屬于義務教育階段,初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導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適應校內外社會生活,培養簡單的交際能力,形成相互合作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正確理解國家現狀和民族傳統,培養國際意識;教育學生學會簡單的生活自理,并掌握其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科學地觀察和處理日?,F象的能力;使學生養成陽光開朗、積極向上的心理,促使身心和諧發展。

日本的初高中都屬于中等教育,中等教育階段對學生的要求有了進一步的提升,主要以培養學生作為國家與社會的一員所必須具備的資質;教授社會所需職業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培養勞動的態度以及根據個性選擇出路的能力;促進校內外的社會活動,正確引導學生的情感,培養公證的判斷能力為目標。高中實行的學分制在一定程度上與我國大學教育制度類似,這也是與兩國的教育制度差異有著明顯的關系。

日本在中小學教育上對學生的能力和培養呈階梯狀提升,對于從小要求的愛國精神和整體意識有助于孩子天性的發揮。日本的中學學校教育上有技術、家庭、美術、音樂等8門課程還有外語選修課,相較于國內的中小學學生,從小接受應試教育,假期奔赴于各類補習班、提高班,日本中小學教育方式更值的我們學習和借鑒。 不可否認我國現在的教育制度也有其先進性,在國際國內上取得不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由于從小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縛的中國的發展。日本相較于中國很重要的特點是對學生特點的發掘個性的培養,同樣,在中小學教育上對實踐能力的培養也有所欠缺。

通過對中日教育制度差異的了解與分析,我覺得兩者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我們要摒棄那些不好的因素,然后拋開一直以來對日本的偏見,去學習日本教育制度里面我們不足甚至是沒有的東西,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水平才會有所提高。

第五篇:中美教育制度的差異

1.中美教育制度的差異

在中美教育差異中,最明顯的還是教育觀、知識觀的差異。譬如,到底什么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基礎?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認識。以數學為例,我國教育界歷來認為,基本概念和基本運算是數學的基礎,所以中小學階段不許學生用計算器。然而在美國,基本運算不受重視,計算器在中小學的使用很普遍。美國人認為,計算器既然算得又快又準,我們又何必勞神費力地用腦算呢,人腦完全可以省下來去做機器做不了的事。我國教育的“基礎”是指,大腦在獨立于計算機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地儲備知識,盡可能快地提取知識,因而中國學生的大腦在這兩方面是得到了充分的訓練。美國教育的“基礎”是指,大腦在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前提下,放棄發展那些屬于計算機的工作領域所需的能力,只發展那些屬于計算機無法工作的領域所需的能力。因此,在閉卷筆試的考試形式下,美國學生比不過中國學生,但是,在可以隨意使用各種信息工具的現實研究中,中國學生就遠遠比不上美國學生了。顯然,在利用和開發大腦的內在功能上,中國的教育是卓有成效的,但在利用和綜合外界的各種信息以及擴展大腦的功能方面,美國的教育則更勝一籌。

美國的教育注重廣而博,中國的教育注重窄而深;美國的教育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國的教育注意培養學生嚴格、嚴密、嚴謹精神。從發展創新能力的角度來看,中國的學生容易偏于自我約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出錯而習慣于固守規范?;A好可以是創新的有利條件,但同時也可以成為束縛和阻礙創造性思維的障礙。嚴謹的特點可以帶來周全的思考,也可以成為跳躍性思維的大敵。

有人認為,美國的教育界正在向東方國家學習,開始強調抓基礎,既然人家還要學習我們,那么我們就應固守原有的教育傳統,沒有必要改進。然而,我們應該看到,美國是在創新有余而基礎不足的前提下才以抓基礎來補不足。我國的情況卻是與美國恰恰相反,我們是基礎有余而創新不足,因而我國教育的完善必須以抓創新來補不足。

教育是一種文化現象,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的社會文化內涵,適宜美國今日社會的教育方法或教育體制并不一定適應于中國現在的社會。因此,不同國家的教育比較必須基于社會文化背景的比較。正是由于社會環境與文化傳統的差異,構成了不同國家、不同社會的教育差異。美國的教育傳統是與美國的文化傳統相一致的,同樣,中國的教育傳統也必然根植于中國的文化傳統。如何探索出既能適應中國社會又能汲取世界教育精華的教育模式,是教育研究的重要內容,也是研究的難點??傊?,我們需要的是本土化與國際化相結合的現代化教育。 1.中國與美國教育的差異首先在于兩國初等教育的教學目標不同: 中國初等教育將開發孩子的智力,孩子好處高分看成首要目標;而在美國,初等教育的目的只 1 有一個: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2.對待成績的態度不同

對中國孩子來說,一份不好的成績單會使他收到來自各方壓力.然而在美國,每個學生年終的成績單都時間私人的物品.家長方面也不會給孩子施加過多的壓力.分數在大人心中比能力要差得遠.而中國大部分學生的目的是"那高分".

3. 兩國在知識觀是存在差異:

中國的教育注重對知識的積累灌輸,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尊重和對知識的繼承以及知識體系的構建。美國則更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實際能力,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質疑,批判精神和對知識的拓展和創造.

這兩種教育表達了對待知識的不同態度:即中國教育的靜態與美國之間的動態差異,這一動一靜這反映兩國知識觀的差異.

4.兩國在提供該學生的環境上不同:

美國的學校從小就鼓勵孩子做研究,就培養孩子的研究能力,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組織研究材料的運動研究方法的能力。而中國的學校,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傳統觀念的影響下,采取的是初級階段打基礎,高級階段才能做學問的相互脫節的兩階段戰略.

5.兩國課程設置不同

比如關于外國語言的學習.在中國,學生在基礎教育中只有英語一種(除專業外).這是教育系統為全體學生做的統一選擇. 而在美國,學生選擇德育的就大得多,包括西班牙語,發育,拉丁語等.還有在美國不用教材的課是存在的,他們通常叫做"家庭生活"課,. 課程內容包括縫紉,烹飪和增強自信心等等.他教給學生的是書本以外生活之中的事情,是作為一個人或者的必需.他教給學生如何生活

6.教育模式和高考制度不同: 中國的啟發式教育存在著一個弊端,就是其實一直到某一個問題的答案通過誘導學生,使他們找到"唯一的答案"。在美國學校的教學法,除了引導學生去理解和掌握教師一致的正確答案外,還給與學生自由想象的空間,去探索教師和學生都沒未知但卻客觀存在著的潛在答案. 在中國,除了少數人才不用看"高考"分數外,其余的均以"高考"成績為錄取人學得最重要的,唯一標準.但在美國學生年年都參加各類考試中的至少一種考試,一次失手,情有可言;兩次失手,也可以理解……因此,這些考試成績就可作為非常重要的錄取入學考量標準.

7.學習負擔不同: 2 美國幾乎每周都回放一天假.但在中國,周末可能被無情占有,就連絢麗多彩的假日也會因繁重的作業的充斥而黯然失色.

8.家庭教育不同:

1)美國教育小時管得嚴,美國父母會立下許多規矩,而孩子越大管得越松;中國父母恰恰相反,小時候百般溺愛,長大處處限制,甚至連大學專業,戀愛都橫加干涉.

2)美國教育注重孩子責任感的培養,這個教育差別使得美國孩子比中國更具自立性.

建議

中國的考試制度改革,教學改革與學生減負,是教育整體改革的三個方面,而考試制度是"牽一發而動身"的關鍵.只有應試教育改變了,素質教育才能獲得真正屬于自己的空間.

美國是在創新有余而基礎不足的前提下以抓基礎來補不足.我國的情況卻是恰恰相反,我們是基礎有余而創新不足,因而我國教育的完善必須抓創新來補不足.

教育是一種文化現象,不同的教育反應的是不同的文化內涵,適宜美國今日社會的教育方法或教育體制并不一定適應中國現在的社會.總之,我們需要的是本土化和國際化結合的現代化教育。中國現行在實行的新的教育體制,正逐步的改正教育的缺陷,趨向于多元化,國際化,這正是研究教育的成果所在.也是我們的本意.

中美教育差距何在?

——1979中美基礎教育考察報告的反思

一、25年前的預言

1979年我國曾派出教育考察團赴美考察其基礎教育,旨在學習和借鑒西方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沒曾想,中方考察團回國后竟然興高采烈的宣稱:“美國的基礎教育已經病入膏肓??梢赃@樣預言,再過20年,中國的科技和文化必將趕上并超過這個所謂的超級大國。”因為在考察中,中方考察團見到“美國學校重音體美,輕數理化。許多學生大字不識一籮筐,閱讀能力低下,簡單的四則運算都得掰手指頭,卻整天奢談發明創造。在課堂上,學生無不趾高氣揚躊躇滿志,或翹著二郎腿高談闊論,或在教室里搖來晃去,如逛街一般。”

作為禮節,美方也派出考察團回訪。在考察中,美方考察團見到“中國的學生早上七點就起床上學,去學校時邊走邊吃早點。在上課時坐姿端正聽課認真,課后有大量的家庭作業,考試分數高的優秀學生比比皆是。”因此,他們得出結論說:“中國的學生是世界上最勤奮的,他們的成績比任何一個國家學生都優秀??梢灶A測,再過20年,中國在科技文化方面必將把美國遠遠甩在后面!”

二、眼下的尷尬

3 如今25年已經過去,現實無情的諷刺了當年的預言家們。據統計從1979年到1999年, “病入膏肓”的美國教育,共培養了4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197位知識型億萬富翁。世界權威科學論文半數以上出自那些“大字不識一籮筐”“簡單的四則運算都得掰手指頭”的美國人之手。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為了國人的虛偽的面子,某些有考據癖的專家引經據典煞有介事的考證其源自我們古代的教育傳統;其實我們大家都心知肚明,“自主、合作、探究”正像某些國粹派專家所批評的那樣,是“西方教育的舶來品”,是“病入膏肓”的美國教育的一貫理念。

25年前的荒唐的預言是何等的目空一切不可一世,如今從新學習人家的經驗又是何等的尷尬!

三、差距在哪里? 1.科教興國不應是口號

青年教育家、戴爾國際英語學校校長王中偉先生介紹留美經歷時,曾一針見血的指出,通過長期的游學生活和對美國社會的觀察,他發現美國之所以能夠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全面領先于世界,源于美國的教育傲視群雄。僅以投入而言,美國教育投入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占了每年GDP(國民生產總值)的7%。從一定意義上說,美國經濟長期繁盛和持續發展是和教育息息相關的。

我們的教育現狀又如何呢?據教育部發布的《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問題報告》披露:2000 年我國15歲以上國民受教育年限為7.85 年,25歲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為7.42 年,還不到初中二年級程度,僅相當于美國100 年前15歲以上國民受教育的水平!另據媒體披露:截至2001 年,我國尚有522 個縣未實現“普九”,覆蓋全國總人口10%左右的地區。若以2001 年75%左右的9年義務教育按時畢業率估算,我國每年將有約500 萬初中生不能按時畢業,也就無法接受高中教育。(《解放日報》)

究其原因,教育投入的不足造成了今天的教育落后。國務委員陳至立2004年4月在“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作報告時表示,我國將盡快使全國教育經費占GDP(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2010年力爭達到5%。

2.民主氛圍的缺失

民主不僅是一種政治制度,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社會精神。它最根本的精神實質是“以人為本”——尊重人的權利(各方面參與的社會權利)和精神世界(人格、思想、感情、個性等)??疾烀绹慕逃?,我們不難發現其教育精神的核心就是民主——平等精神、自由精神、寬容精神以及權利與責任公民意識。

4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嚴重存在著種種非民主現象,比如“話語霸權”充斥著課堂,本應生機勃勃的學堂,變成了鴉雀無聲的“教堂”;機械的標準答案禁錮著學生的思維,創造的幼芽被無情的戕殺;體罰和變相體罰成了教育學生的“有效手段”,所謂的差學生承受著精神和肉體的責罰;重點、非重點學校,好班、差班三六九等涇渭分明,有近四分之三的學生被貼上差學校、差班的標簽“陪太子讀書”……這一切表明我們缺乏民主與平等的現代意識,沒有把教育對象看作是有尊嚴的生命給以應有的理解和尊重。這樣的教育我們又焉能期望它能培養出有著健全的人格、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創新的意識和合作的習慣的現代人才呢?

3.智商和情商

去年底,新華社發布了一條題為“奧林匹克數學競賽成就不了數學大國夢”的消息。國際華人數學家大會主席、菲爾茲獎獲得者丘成桐教授在“國際華人數學家大會”上說,自己教過好幾個得過奧數金獎的中國留學生,這些學生的學問太過于狹窄,考試有能力,思考沒能力,甚至都不能畢業。浙江大學數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克峰教授也說,在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名校,他見過多位得過奧數金獎的中國留學生成績很好,但成功者寥寥。(《京華時報)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怪現象呢?因為我們的教育過多關注的是智商的培養,強調知識的灌輸,有時甚至畸形發展成為片面追求分數和升學率;而美國教育重視智商和情商的和諧發展,更多關注的是興趣、情感、態度、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情商(EQ)這一概念1991年由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彼德.賽拉維提出,在此之前美國的專家小組對此已研究了三十多年,研究發現智商和情商都是人的重要的心理品質,都是事業成功的重要基礎,情商(良好的道德情操、樂觀幽默的品性、面對并克服困難的勇氣、自我激勵、持之以恒的韌性、同情和關心他人的善良、善于與人相處、把握自己和他人情感的能力等等)對于人的成功往往起著比智商更為重要的作用。

4.教育理念的差異

中美教育最大的差異在于理念和觀念。 ⑴每個同學都像個“人物”

美國教育鼓勵學生獨立精神和創造精神,而我們則更多是強調統一和服從,創造力水平的差異不言而喻。曾就讀于美國中學的北京女孩張弛談到中美兩國學習差異時說:“我們每節課都有自己動手或參與的機會。在美國,老師最重視的是學生在課堂上的實際參與,每節課由學生來參與的時間通常都要超過一半。除了課堂互動外,每門課程經過一個小單元后,都會要求同學進行演講。每個同學都要自己動手準備一份電子幻燈片,用3~5分鐘在所有 5 同學面前講出自己的觀點。我現在也不知道美國的這種教育到底能教會我們什么,但是我覺得,我身邊的同學個個都是‘人物’,對什么事情都能頭頭是道地說上兩句,而且很自信,對什么事情都不發怵。”

“中國的課堂就完全不是這樣了,顯得很沉重。學生參與的機會少了很多,更多的時間是老師講、學生聽,而且中國的學生仿佛受過什么訓練,每次見到一道題后,馬上就能想到解題方法,這些同學的頭腦中似乎已經形成了一套成形的解題思路。”

“雖然在美國的幾年時間自己好像落下了很多知識,但是我能感覺到美國的教育更注重人的發展,培養得很全面,但是中國的教育培養出的人才好像除了學習好再也沒有別的優點了。”

⑵課堂不是嚴肅的“教堂”

把課堂當作游戲場所,在美國學校是非常普遍的現象。美國的老師、家長、孩子,總是避免把學校當作一個嚴肅的工作場所,常常別出心裁的把學習設計成輕松的游戲,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在玩玩樂樂的游戲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例如,美國學校講動物課,老師就組織班級去逛動物園。講到海洋,就帶班級學生到海邊沙灘玩一天。學太陽系九大行星,就跑到美國太空總署去看飛船。

而我們的課堂往往強調所謂的課堂紀律,決不允許“亂堂”現象發生,否則教師就會被認為缺乏駕馭課堂的能力,是“不合格”“不稱職”的表現。因此教師強調師道尊嚴,講課時往往板起一副威嚴的面孔,要求學生要全神貫注、聚精會神不容許有任何講話聲,學生“接下語”被上綱上線定性為故意違反課堂紀律,并給以嚴懲。本該是生機勃勃的學堂,卻異化成了死氣沉沉的“教堂”,甚至讓孩子覺得是身處靈堂。在這種沉悶、壓抑的氛圍中,朝氣蓬勃的孩子們被培養成了沒有思想、沒有個性的“乖孩子”“好學生”。

⑶朽木亦可雕

美國教師注重學生的可塑性,所有老師都奉行正面教育這條金科玉律。他們尊重、愛護學生,很少批評,更不會諷刺體罰,而多是在贊揚與激勵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創造力。美國學生在學校里從來聽不到老師說,“你做錯了”,“答錯了”。學生從小聽到的全部是贊揚,就算答錯了,做錯了,聽到的還是贊揚。最近美國人又把“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寫進了《國家教育發展戰略》。

我們的教師大多會說“沒有批評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聽起來更科學更合理,可實際上則更注重于批評。其實,我國教育并不缺少批評,各種批評技巧或兵法層出不窮,而如何表揚孩子卻少有人提起。班級里一些成績差又調皮的孩子被老師認定是“朽木不可雕”,常常被安排坐在教室的后排或者拐角,成了多余的人。“面向全體學生,促進每一個學生的 6 進步”成了各級各類教育文件上空洞的教條。有位老師曾經這樣說過,孔老夫子弟子三千,也只培養出七十二賢人,況且對差生他不也是束手無策的慨嘆“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嗎?

中美普通教育的最大差異是什么

談到中美兩國的普通教育,人們會脫口而出:非常不一樣。但到底在什么地方不一樣?中美之間普通教育的最大差異是什么?按我的理解,如果用最簡單、最通俗的語言來形容那就是如何釣魚。

中國和美國的教育家都知道一個最簡單易懂的教育觀念,教導兒童學會釣魚的最好方法是:在教導兒童釣魚的原理之后,給孩子魚竿,帶著他去釣魚,而不是讓孩子先背好釣魚手冊上如何釣魚的每一個步驟,然后課堂上考試,考及格就表示孩子會釣魚了,考的分數越高,表明孩子魚釣的越多。

從這個簡單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中美兩國在普通教育中的最大一個差異就是:美國學校是教學生到何處去找魚和如何釣到魚,也就是教學生學習的方法。中國的教學方法是給學生魚竿,也就是給學生知識。在這兩種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中,我們會看到它所帶來的最直接結果。中國學生考試能力強,對知識的掌握和吸收能力強。美國學生動手能力強,對事物的分析與判斷力強,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的能力也較強。

很多朋友可能會有這樣的感受,尤其是學文科的朋友,在大學四年年苦讀之后走上工作崗位,大學所學的知識恐怕連百分之十都用不上。這并不意味著大學教育是浪費,而是表明一個學生在校期間僅攝取知識是不夠的,在攝取知識中要形成動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如同如何學釣魚一樣,光掌握如何釣魚的知識是不夠的,還要學會如何能釣到魚。

從釣魚說中,我們在延伸到中美兩國在普通教育中誰是中心的問題。在美國的普通教育中,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意味著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差異性,教師要了解學生是否能接受教師的教學方法,學生要是學不好,原因在哪里,是否是教師沒有因人施教。教師的責任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是讓學生達到最佳的學習成效。

中國的教育體系基本上沿用傳統的教育方式,即在教育中以教師為中心。教師研究的是教學方法,只要采取最好的教學方法,學生能否接受與吸收并不是最重要的。若學生沒學好,是學生自己的問題,是學生學習不用工的問題,學生要自行改善。這也是為什么在考大學的激烈競爭中會形成重點高中的原因,將好苗子集中在一起,配上采用最好教學方法的老師,升學率自然會上升。而家長自然也會想盡一切辦法讓子女進重點高中,進了重點高中,孩子才有機會跨進好大學。

7 在美國有不少華裔家長為了子女能考上好大學,滿世界找重點高中,找了半天卻發現美國的公立高中根本沒有重點高中。所有的學生都是按所居住地區進入該地區所設立的高中。政府對高中的評估不是建立在學校每年有多少學生考入名牌大學或是多少學生考入大學,而是考核該校的每一個年級的學生學業成績每年是否有提升、有進步。進步了政府會給予資金、設備等方面的獎勵。

這里我們會看到,中國的普通教育的高中階段在中國特有環境中,只能走所謂的精英道路,而無法實現“有教無類”的普及式教育。

而在學生的評鑒制度上,中美教育也有著很大的不同。中國的教育傾向以學生的學業成績為主,盡管有德智體的教育方針,但學業成績在考大學的壓力下,成了學生是否優秀的硬指標。美國教育中也十分重視學生的學業成績,但同時強調學生個性的發展以及注重學生的生活環境、家庭背景,使貧寒子弟能有更多機會魚躍龍門。

每個國家的教育理念、教育體系、教學方法、人才培養目標都會有自己的特點,同時也會出現差異性的問題。討論差異性不等于肯定那種教育方式好,哪種教育方式差,而在于通過差異性來了解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中優異的地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使教育更有助于培養出一個國家所需要的人才。

不能讓狼爸誤導了中國的家庭教育

有一位父親,他的口號是“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學習成績不符合他的要求,就會遭到嚴厲的體罰。他的四個孩子中的三個被北京大學錄取,他叫蕭百佑,被稱為“中國狼爸”。11月14日,蕭百佑做客一家電視臺,雖然現場遭到南京眾多專家、學者的尖銳質疑,不過“狼爸”毫不示弱,堅稱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親”。(安青網 11月15日)

前不久,耶魯大學華裔教授蔡美兒出版了《虎媽戰歌》,引發了中美兩國家庭教育差異的討論,而“中國狼爸”的出現,又一次證明了虎狼式教育在中國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強大的市場。其實,不管“虎媽”也好,“狼爸”也罷,之所以引起社會強烈廣泛的關注,就在于其通過虎狼式教育將孩子送進了知名的高等學府。然而,這樣的結果卻并不能昭示著教育的成功,更不能表明其家庭教育的科學性與現代性。其實,虎狼式教育終歸擺脫不了陳舊落后的畸性教育本質。“虎媽”、“狼爸”吹噓的“成功家教”只不過是功利性家教目標指向下的強權教育,是極度狹隘與偏執的教育行為,不僅不應當提倡,而且應當極力批判。

孩子能夠進入諸如北大等知名高等院校學習,固然顯示其優秀的一面,然而,卻并不能代表這樣的結局是最適合孩子,最順應孩子需要的,最是孩子向往的。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 8 的目標,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的愿望。孩子的人生需要孩子自己去設計,而非家長取而代之。且不說選擇高校由“狼爸”一手代替,就連平時的生活方式,孩子也根本無從選擇。“狼爸”要求自己的子女在上大學前不能與其他孩子交朋友,生活中只能有“親人”、“同學”兩個概念,甚至不許孩子看電視,隨便喝可樂。試想,長期在這種強壓教育之下的孩子,自由的人格,獨立的精神又何以發展。雖然進入了北大,誰又能保證他們的心理是健康的,人格是健全的?誰又能保證他們能夠適應今后的社會生活? 縱觀“狼爸”的教育,貫穿始終的是一種被動的教育,是一種壓制的教育,更是一種奴性的教育,孩子在父母設定的教育范圍之內,沒有主動可言,沒有自由可言,更沒有幸??裳?。孩子的一切活動都需要父母支配,孩子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迎合父母的心理。孩子除了學習再無其他,除了“苦讀”,再沒有可以言說的快樂。雖然,孩子在“狼爸”的教育之下,沖出千軍萬馬,在考試過程中占有了一定的競爭力,成為同齡中的佼佼者,步入了頂尖的高等學府。然而,他們為此卻失去了快樂的童年,原本人生最幸福的時光給予他們的記憶卻是黑暗的、壓抑的、痛苦的。而這難道不是他們人生中不可彌補的缺陷與經歷嗎? 然而,就是這樣一種專制的教育,居然獲得了相當程度的民意支持。據新浪網針對此事所做的調查顯示,有近五成網友認可“狼爸”的做法,而反對的不足四成。這確實是一個可怕的信號,如果,中國的家長不能認清“狼爸”教育的本質,那么,絕對是中國孩子的悲哀,更是中國教育的悲劇。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中國快遞行業調查報告下一篇:中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